首页范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十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十篇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9:31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1

1引言

a上市公司和C房地产公司均为XY集团的下属控股公司,并且XY集团和a公司分别持有C房地产公司60%和40%的股权。201.1年a公司准备再融资,但当时监管部门暂停了“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重组,由此a公司策划对C公司进行资产剥离,以5.5000万元的价格出售C公司2.2%的股权给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的其他控股子公司。

201.2年6月,a公司在履行了所有必要法定程序后与购买方签订了转让合同,并由购买方支付转让款后办理了工商登记手续。a公司201.2年度经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201.3年5月XY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对a公司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认为该股权处置方案给公司造成了损失浪费。

为什么针对同一交易事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却出具了不同的审计意见?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概述

外部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执行的审计,文章案例涉及的外部审计为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财务报表审计。172.1年查尔斯?斯内尔出具了审计报告书指明南海公司存在舞弊行为,由此拉开民间审计走向现代的序幕(文硕1990)。[Zw(]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Zw)]此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企业对资金规模的需求日益扩大,集资能力较强的股份制公司再度蓬勃发展。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人们对独立外部监督控制的需求和要求逐渐增加,专业的会计师审计由此得以蓬勃发展。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就a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以保证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公允真实的财务信息。

内部审计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古代奴隶社会就已经产生了萌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大中型企业纷纷到海外进行资本输出,公司管理层级增多、经济责任变重,依靠外部审计进行监督的高度依赖性无疑增加了公司的开销和压力,由此管理者将目光转移到公司内部,从内部职工中挑选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才对分公司的管理责任进行经常性监督(文硕1990)。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自成立以来就已六次修改过“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也由最初的财务审计逐渐演变成业务审计、管理审计,旨在帮助组织增加价值,改善营运效果。[Zw(]刘峰,刘海燕理论与内部审计及其外部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5):18-20.[Zw)]

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确保受托经营承包责任得以履行为目的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逐渐开展起来;随着从单纯经营承包到经营管理的发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畴扩大到了经营管理责任,旨在监督、评价责任的履行情况并落实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为促进企业发展及经营管理效率提出建议。[Zw(]侯风萍,董明志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之友,2009(1):49-5.1.[Zw)]XY集团对下属控股公司a公司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审查a公司领导干部是否履行管理职责、所做决策是否经济有效并落实管理层所负责任等,以集团利益作为出发点,进行内部经常性的监督,根据审计结果提出意见建议,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外部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由来、内容、目标等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侧重于审查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审查真实合法性,更要关注经营管理的效率性、管理层责任的履行状况以划分经济责任,将内部审计与部门设置、绩效考核等方面结合,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意见建议。下面我们将结合案例做进一步分析。

3案例分析

XY集团公司下属控股a上市公司、B公司、C房地产公司(2002年成立,XY集团60%,B公司40%,注册资本15000万元)等。2005年1月1日,a上市公司以1.2000万元(溢价7200万元)向B公司购买C房地产公司40%的股权,C公司账面净资产为1.2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15000万元,未分配利润-3000万元。

201.1年1.1月,a公司准备再融资,但当时监管部门暂停了“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a公司因此策划对C房地产公司进行资产剥离,拟出售2.2%的股权给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的其他控股子公司。截至201.1年1.2月3.1日,C房地产公司账面净资产为6亿元,其中实收资本15000万元,未分配利润4.5000万元。经具有证券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采用收益法评估,C房地产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评估价值2.5亿元,2.2%的C房地产公司价值5.5亿元。下面笔者将对该股权处置业务的可能方案进行比对分析。

3.1直接处置

a公司原方案即以5.5000万元的价格直接出售C房地产公司2.2%的股权,根据国税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因此在该方案中,a公司可税前扣除的股权成本仅包括为购买该股权所实际支付的金额。

可抵税的投资成本:1.2000/40%×2.2%=6600(万元);

由于该业务应缴纳的所得税:(5.5000-6600)×2.5%=1.2.10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2000+(3000+4.5000)×40%=3.1.200(万元);

2.2%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1.200/40%×2.2%=17160(万元);

税后收益:5.5000-17160-1.2.100=2.5740(万元)。

3.2先分配后处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为免税收入。倘若C房地产公司将4.5000万元的未分配利润全部用于分配现金股利,而该笔现金的流出势必会影响C公司未来的预期收益。由此我们假设:分派现金股利后C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评估价值相应减少为20亿元,则2.2%的股权价值为4.4000万元(200000×2.2%),预计收益如下所示: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2000+(3000+4.5000)×40%-4.5000×40%=1.3.200(万元);

2.2%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3.200/40%×2.2%=72.60(万元);

可抵税的投资成本保持不变,仍为6600(万元);

由于该业务所应缴纳的所得税:(4.4000-6600)×2.5%=93.50(万元);

税后收益:4.4000-72.60-93.50=2.7390(万元)。

3.3先分配、增资后处置

在该案例中,显然C房地产公司进行高派现并非出于现金充裕,且XY集团和a公司在获得高额现金股利后再融资显然不太合理。我们假设a公司和XY集团在收到现金股利后又将其全数投入C房地产公司,一方面使C公司得以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利于a公司进行再融资。增资后C公司股权结构未发生改变,且2.2%的C房地产公司价值仍为5.500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2000+(3000+4.5000)×40%-4.5000×40%+4.5000×40%=3.1.200(万元);

2.2%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1.200/40%×2.2%=17160(万元);

可抵税的投资成本:(1.2000+4.5000×40%)/40%×2.2%=16500(万元);

由于该业务所应缴纳的所得税:(5.5000-16500)×2.5%=962.5(万元);

税后收益:5.5000-17160-962.5=2.82.15(万元)。

不同处置方案对比单位:万元

项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2.2%股权出售价格[]5.5000[]4.4000[]5.5000

2.2%股权的账面价值[]17160[]72.60[]17160

应交所得税[]1.2.100[]93.50[]962.5

税后收益[]2.5740[]2.7390[]2.82.15[BG)F][Ht]

通过上表发现:显然原先直接进行股权处置的决策是不科学的,倘若按照方案二先分派股利再进行股权处置,a公司将节省2.750万元的所得税,税后收益将增加1650万元,但同时可能面临a公司再融资受阻、C公司资金运转困难的局面;采用方案三先分派现金股利,增资后再进行股权处置的方法,与方案二比较,虽然所得税费用增加了2.75万元,但税后收益将增加82.5万元,同时利于a公司再融资、C公司正常运转,因此,方案三才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再结合本案例涉及的外部财务报表审计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分析,对于财务报表审计,a公司依据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合理计算该处置业务可税前扣除的股权成本、依法缴纳所得税,财务报表得以真实公允反映,由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显然,评判企业的经营效率效果、管理层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并不是财务报表审计的法定内容。对于XY集团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机构不仅要对a公司就该股权处置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审计,更要对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进行审计。通过上述分析可知,a公司原先直接处置股权的方案给公司和集团造成了潜在损失浪费,该决策是不经济的,a公司高管应就此承担责任。

4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现存主要问题

就本案例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出具了经营管理决策不经济的审计报告,对应的后续处理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所谓作为即是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善公司经营管理;不作为则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仅停留在监督和评价层面,而并未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对经营管理提供意见建议或者意见建议并未得以践行。

我们假设a公司高管明知集团公司会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但仍然得到经营管理决策不科学的审计意见,可能原因有二:一是a公司高管能力的确有限以及其他偶然因素导致决策不经济;二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a公司高管经济利益无影响或影响不大。查证后发现:a公司高管均为资深管理人才且当年无重大事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因而能力不足或偶然因素导致决策不经济的可能性较低;其次,a公司高管实行年薪制,工资薪酬由基本工资和效益年薪组成,基本工资参照公务员工资标准制定并进行限高,效益年薪虽与公司效益挂钩但占比极低。由此可以看出:a公司高管薪酬高低主要由基本工资决定,对公司效益以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敏感度不高。从理性经济人角度来看,近乎固定的薪酬极大可能抑制了管理层的积极性,导致高管的不作为。对a公司高管来说,只要顺利剥离了C房地产公司的股权就已实现其目标,而能否从中获利以及获利多少显然均不在其优先考虑范围内,决策是否经济科学对其利益影响也不大。虽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揭露了a公司高管决策不经济的问题,但由于审计结果并未纳入责任人绩效考核体系,集团公司也未对薪酬设计加以改善,因此XY集团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只是“花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此外,笔者设定主题词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搜索结果共有388条,其中,201.1年到201.4年间,发表文献数量就超过了其总量的4.7%;增加主题词“问题”或“不足”再次搜索,出现结果162条,也即是在中国知网有关“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文献中,将近4.2%都在研究其不足之处;可以看出,近年来人们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关注日益密切,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目前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如下:①审计任务繁重,仅依靠专业知识有限的内部审计人员难以高效完成工作;②缺失相关法律依据、评价标准、操作指南,缺乏应有的约束性和规范性;③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及其独立性受到挑战;④内外审存在较多重复性工作,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等。

通过查询2007年至2010年的《中国审计年鉴》,笔者发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0年,虽然审计经济责任人数和审计单位个数均减少了2.3%左右,但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等却呈现上升趋势,三项问题金额在三年间分别增加了48%、65%、384%。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和审计质量得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经济责任问题被发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在经济责任履行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改善空间大;而不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思考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对国有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把审计结果人格化,将审计结果落实到人的经济责任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是宝贵的审计资源,充分运用好审计成果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本文拟从一个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经济案件着手,就加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谈几点思考。

一、审计“利剑”使“蛀虫”原形毕露

2001年10月,江苏省灌云县政府决定对灌云县棉纺织厂进行改制,指令县审计局对原厂长孙洲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进点后,审计组首先进行了内部控制测试。为了了解该厂业务操作是否符合控制要求,审计人员首先询问该厂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环节业务控制的程序,发现存在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的问题;通过观察材料仓库进出货,发现存在登记不及时、手续不完备、职责分工不明的问题;进一步抽取一定数量的应收帐、现金帐、银行帐等帐表进行检查,发现内部会计业务管理上存在重大漏洞。审计组决定从关联客户入手,逐笔核对发货、销售收入、资金回笼、资金入帐情况,逐笔核对大额资金支出去向、用途及原材料购进、入库情况,对往来帐目进行清理,对重大疑点进行调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审计组掌握了孙洲涉嫌重大经济犯罪的证据,并及时移交给纪检监察机关,使侵吞国有资产的大“蛀虫”原形毕露。该案件涉案金额达235.5万元,孙洲因犯贪污、被判处无期徒刑,与孙洲一起身陷囹圄的还有其儿子孙永康、儿媳马海霞,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十年。

孙洲私欲膨胀,把国有企业当成了自家的银行,大肆侵吞国家资财:一是把企业产品卖出去后,收回资金直接放入自己口袋。1999年10月,孙洲指使孙永康、马海霞,将客户薛加国汇给该厂购棉款50万元收入不入帐,占为己有。审计查明,1999年5月至2001年9月两年多时间,孙洲及其亲属分8次将国有企业收入980589元攫为己有;二是虚挂往来,做假帐提取现金,将国有企业收入占为己有。1998年11月,孙洲指使孙永康,将客户王士兵抵给该厂冲抵加工费的价值人民币30多万元的棉花,转卖给另一客户薛加国,采用虚挂王士兵往来的手段,将薛加国汇给该厂的买棉款309638元不入帐占为己有。审计查明,通过虚挂往来的手法,孙洲两次就侵吞了国有财产728888元。三是把原料卖出去后,按成本价入帐,溢价部分不入帐。审计查明,1995年10月,孙洲将县棉麻公司分配给该厂的国家计划棉50吨卖给泗阳县新源轧花厂,将其中溢价收入4万元收入不入帐,直接占为己有。四是造假工资表,直接从银行提取现金“中饱私囊”。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2001年1月该厂工资支出异常,经与表内人员逐个核对,经查明是份假工资表,从而揭开孙洲指使孙永康虚造工资表,并以发工资名义,将客户薛加国汇给该厂的加工费380000元从银行提出中饱私囊的犯罪事实。五是有意让利给业务对象,以便大肆收受回扣。1997年至2000年期间,孙洲多次将业务单位送给现金197000元“笑纳囊中”。六是在工程发包、企业添置固定资产时收取好处费。孙洲借企业购置固定资产之际,两次就收受有关人员送给的好处费28000元。

孙洲腐败案是一起典型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借企业改制之机,处心积虑地将国有资产占为己有的案件,是纪检、监察、司法部门共同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才使这个国有企业的“蛀虫”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在国有企业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纪律,建立企业经营者的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孙洲腐败案虽已尘埃落定,但对国有企业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以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预防和惩治腐败带来的反思却是深刻的。

(一)必须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对国有企业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严格贯彻执行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各项制度,尤其在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上,必须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二要建立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监督,形成监督、制约合力,并且还应充分运用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有效工作成果,利用其取得的有关资料和线索开展审计,形成一条严密的监督防线;三要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防止“内部人”操控企业。孙洲在承包原棉纺织厂期间,在企业重要岗位上安排亲属人员16名。他本人分管财务,让儿媳妇担任现金会计,通过人事安排,把企业的所有权力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为大肆侵吞国有财产创造机会。如果企业主管部门能及时加强企业的外部控制,加强人事监管,实行回避制度,也不至于让这个风光一时的家庭变成腐败家庭。

(二)国有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内部会计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审计监督制度,以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从内部减少、杜绝不法行为的发生。孙洲腐败案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失灵,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因此,必须加大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力度,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是要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企业供、产、销全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的制度,各部门人员要各负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二要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的周期性核查;三是建立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即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检监察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计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防、堵、查”递进式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促进国有企业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完善经营者的选拔机制,逐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孙洲腐败案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是当初的企业改制不彻底,企业产权不清晰,企业主管部门疏于监管。因此,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完善经营者的选拔任用机制,逐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一是要探索与努力,通过规范“委托――”机制,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实现出资人原始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和法人财产权的“三权分离”,改变“一肩多任”、“一把手说了算”导致“穷庙富和尚”等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以探索“党管企业干部”的新形式为突破口,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进程,多渠道地选择经营者。对内部选拔的,要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职试用期等制度。三是以经营者薪酬制度改革为突破,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四是政企分开,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

(四)构筑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的坚固防线,通过立法、执法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

孙洲腐败案再次敲响了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的警钟,向国人诠释了反商业贿赂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治理商业贿赂既需要严格的立法和执法,也需要营造一个杜绝商业贿赂生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一要开展严格的反腐败立法和执法,这是打击商业贿赂的最重要的手段。我国目前关于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定还相对笼统,所以应不断完善打击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二是企业内部要建立一套严密的防范商业贿赂的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只要超过一定数量的建设工程或采购项目均采用真实的招投标制度,企业的最高领导人不直接参与招标工作,具体招标工作由职能部门组成的招标小组进行。同时成立监督小组,检查监督招标小组有无违反招标程序的行为,以防止个别招标人员在招标中接受贿赂、营私舞弊。三是着力推进舆论监督机制建设。在公开和透明的舆论监督之下,任何形式的贿赂都会被公之于世,使行贿者和受贿者遭到媒体曝光,为世人所不齿。

(四)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中审计,把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发现、解决企业领导不廉洁的问题

孙洲腐败案再一次表明,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确立“任中审计为主,凡离必审,重点企业跟踪审计”的工作思路,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发现、解决企业领导干部不廉洁的问题。一是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是一种事后监督,查出问题往往难以纠正,可能会造成很大损失,而任中审计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审计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帮助其改正错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相结合。作为一种审计方式,经济责任审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促进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及其审计成果的运用。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又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发展,是从财务收支审计到效益审计的过渡阶段。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做好了,企业的经济责任也就明确了,相关组织、人事部门可根据审计的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职责规定对有关领导人员作出正确的评价。三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工作结合起来,督促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切实纠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反馈制度,即审计部门向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针对审计结果报告列举的问题进行整改,限期将整改结果分别报送组织部门和审计部门,并存入《干部监督跟踪档案》。四要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结合起来,让社会各界通过关注审计结果,参与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来,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结合起来,促进企业领导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六)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职能作用,多部门配合,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3

为此,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探索并搞好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工作不仅有利于全面促进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也极大地规范了市场经济中对国有企业领导的管理与监督工作。笔者在文中对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为完善现行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一、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由于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涉及范围比较广,周期性比较长,需要进行审计的内容比较繁杂。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离任审计的目标,笔者认为,必须在审计中要突出以下几项内容:

(一)以被审计领导任职期间该企业的负债资金及数额为重点审查内容。

审计人员需要以被审计的企业领导任职期间该企业的负债资金及其数额,作为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的核查,以此来保障该企业的具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潜亏。为此,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过程中,需要对被审计领导任职期间的总资产、总负债情况进行深入的考证,以该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为关键内容,通过反复的查证、盘点、核算等审计方法,进而科学的验证其资产、负债、损益数据的真实性。审计人员要对企业内的非资产性经济项目进行合理的处理,对企业内的不合法的资金进行正确的界定;对部分被遗落的企业负债资金及其数额进行二次确认,从而为确认该企业真实有效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提供证据支撑。

(二)对企业内控制度进行重点审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的切实有效,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该企业是否可以长期维护内部资金安全等内容。切实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不仅有助于推进该企业内部资金链条的合理化、规范化,更有利于不断强化内部的廉政建设,抵制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不良风气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内部资金链条比较复杂的企业,由于自身内部的管理制度的涉及范围比较广,笔者认为,审计组在对该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要加以重视。

(三)以被审计的企业领导在任期间的企业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为审计重点,科学的评价离任者的工作能力。

审计组需要将对被审计的企业领导在任期间的企业各项经济发展指标的完成情况的核实,作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组要对企业的销售收入、投入成本、回报率等各项数据指标,进行逐项的审计,审计其数据的真实性,进而切实有效的评价离任者在该企业任职期间的所有经济责任和经济业绩。

(四)以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完整作为离任审计工作的重点。

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是推动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基础。当前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仍然只是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诸多与之匹配的制度、举措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国有企业的部分资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凸显出严重的滞后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对于该企业中的实际账目认识不够透彻;账目外另设一些账目;账目中的数据存在不实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将企业资金的安全、完整性设定成为离任审计中的核心工作。在进行审计企业资金安全的过程中,需要将审计的重点放置于相关的资产实物、货币投资、项目投资上。深入审计其资金、资产,是否账实相符。同时,审计组也要审计资金的投入流向,促使其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提高自我的经济实力。

二、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一)存量资产的确认清查。

国有企业内部存量资产的确认和清查,已经成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主要难点之一。主要表现为:首先是企业内部数据数量上的偏差。企业中的领导人在进行离任过程中,需要该企业进行全面的清查和盘点其内部的存量资产,内部账务必须要做到真实有效。但是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大多存在着盘盈、盘亏的问题;其次,审计组在进行具体审计过程中,需要彻底的清查企业内部账目中存量资产的数量,这一工作并不是很难完成,但可能因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而进一步导致审计组无法确认若存量资产账实不符具体是谁的责任,被审计的企业离任者需要具体承担什么责任;最后,审计组在审计报废的国有资产时,需要对该企业资产全面进行清查、核查和核算,而审计人员可能不具备对企业资产作出具体的质量鉴定的专业技能,这一问题也为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增加了诸多的难度。

(二)企业各项资金、债权、债务的确认界定。

当前阶段,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内部之间的债权债务往来的次数非常频繁,金额也非常大,同时其债务资金拖欠的时间也比较长。在企业正常的内部管理中,企业会将其所有债权、债务记录在账目中并经过核查,这属于正常的企业核算状态。不论是三年以上的实际应收款项,还是单独被记录在账目中的项目,都需要最大限度的进行催收余款。但是在国有企业领导离任时,由于企业内交接双方之间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该企业债务的处理态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企业中的离任者希望内部所有的应收款项全部进行处理,并认定自己如果可以一直在职,就必定会收回来。接任者则经常性的提出对于超出三年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的应收款项必须要进行坏账处理,而审计机关在对上述往来进行审计时,一无确切的时间,二无确切的物证证据。因此,审计部门需要对部分具有普遍争议的企业内的应收款项,逐项进行核查,无形之中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三)审计组在进行离任审计时认定领导责任缺乏相关标准。

审计组在对离任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企业领导责任与分管责任、首要责任与次要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失误责任与有意识的违规责任等多个责任区分,而现阶段在区分这些责任时严重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为此,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面对上述这一系列的问题时,可能会做出各不相同的责任界定结果,无法依据最为标准的数值进行衡量每一位企业中的离任者。审计人员在进行实际责任界定过程中,很多只是借助自我的审计经验来进行判定职责,最后的判定结果直接决定了离任领导的责任轻重,以及审计报告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完善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策略

(一)选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审计组在正式实施审计时,首先需要确定此次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被审计的主体对象、审计的具体范围和审计事项等。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展性审计,运用多元化的审计方法进行科学的审计。审计组需要借鉴当前阶段中对国有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对此次离任审计中涉及的所有工作环节,选择恰当的审计或审计调查方式。例如,运用统计调查法来进行深入的核查企业内部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运用核试点调查法,来进行全面掌握企业内部中的经济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运用重点调查法,来进行深层次的调查企业内部的所有经济案件等。

(二)制定系统完善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制度与方案。

审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际审计过程时,需要充分了解被审计企业内部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经济项目,对审计工作中需要的数据进行全面的采集,对相关材料进行认真的研读、客观的分析,使离任审计的内容更加具有真实性及实效性。审计组同时要认真调查并分析该企业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并将审计结果与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综合数据的共同点从而达到精准审计的目的。审计组在开展正式审计前,需要事先制定对该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方案,进而合理的安排此次审计中实际所需审计员的数量、审计时间以及审计的具体形式。审计组还需要依据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无法预料的事情,进行不断的调整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方案,使此次审计能达到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要求。同时,审计组还要依据相关的审计流程的要求,综合评定最为有效的审计方法,以此来寻求最佳的审计成效,全面提升企业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结束语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发展

十几年来,尤其从两办暂行规定到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绩明显。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176582人,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开展多年的基础上,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21083名企业领导人员。全国大多数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在离任时都经过了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审计力度也在不断增强。2002年,全国共审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2178人,比2001年减少了26%,但查出领导人员及涉案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比2001年增加了17倍,为2.2亿元。2003年的审计人数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查出的违规行为金额却是2002年的1.6倍。

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已在全国普遍推开,1998年到2003年,共审计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13.6万人。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县直属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各地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之一。据对全国20个省的236个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从1999年开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到2002年已增加到37%,投入的审计力量也由1999年的20%增加到2002年的38%。不少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科学的工作格局。几乎所有省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在职务变动时都经过了经济责任审计。一些地方的县人大还作出决定,未经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不予任命。

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在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共审计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27878人,其中地厅级1605人,县处级26269人。多数省、区、市都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扩大到省地市直属部门的领导干部,广西、湖南、四川、云南、吉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还形成了制度。各地还积极开展了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别是政府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大、内容多,所承担经济责任不明确,审计的难度大,探索市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将经济责任审计推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各地基本上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其中不少地方还成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任组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各地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确定工作计划,解决困难问题,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等有关部门,逐步形成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大多数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有些地市的机构还高配半格,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目前,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管理、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组织程序、处理处罚、成果运用以及审计项目的名称、审计报告的起草、审计文书的传递、审计责任的认定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基本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些省(市)还通过了人大立法,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效明显

经济责任审计从产生到现在,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地区)和其他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地区的经济指标、重大决策、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核查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这就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1998年到2003年,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共给予12095名领导干部免职、降职、撤职,党纪政纪处分1254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3904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省(市)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环节。有些省(市)明确规定,审计结果报告必须进入党委、政府用人决策程序,依据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作出任免使用决定,不见审计结论不作出任免决定。还有些省(市)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监督和管理中,实行财经违纪一票否决,还有些省(市)对拟调任的领导干部实行“待审制”、“试用期制”、“负责人制”,对审计结果有疑义的缓用,有问题改正不彻底者不用,有突出政绩者重用。2003年湖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省审计监督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与管理中的法律地位。

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全过程,是对领导干部用财权的具体监督,是发现干部问题,结合群众举报调查核实情况的方法之一,是对干部进行财经法纪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的有效举措,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深远意义。据统计,1998年到2003年,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各种违规行为金额330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55亿元,其中由于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规行为金额219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3亿元。审计还发现个人经济问题12.4亿元。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广大干部也是一种教育和警诫。经济责任审计这些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如浙江省原供销社主任朱承岭渎职、挥霍公款案,四川省原工商局局长李太银将公款出借给亲友造成巨额损失案,昆明市进出口公司原总经理假借与外商合资办企业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案,湖北省枣阳市原交通局长贪污受贿案等,在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震慑了腐败分子,维护了财经法纪,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职责的意识。不少地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探索的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审计结果通报制度等措施,达到了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起到了审计一个,警诫一群的作用,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决策能力、经营水平、遵守财经法规情况以及廉洁自律情况,将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防止领导干部失职、越权以及滥用权力,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管理社会事务,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依法用权、依法行政,加强了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比如一些地方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角度,对“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审计提出了明确要求;还有一些地方将重心放在了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通

过对审计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和普遍性问题的深入分析,从完善内控制度和决策机制方面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旨在用制度化建设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力地推动了依法行政。

三、经济责任审计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日益凸显,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期望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向深入。

首先,扩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来,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在全国普遍开展,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1年,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审办发[2001]了号),要求对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工作。目前,对县处级、地厅级和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工作也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几年来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摸索出了较为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和审计方法,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已是大势所趋,扩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将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其次,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命线,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以有效运用的前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在审计实践中恪尽职守,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法。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转化运用,结合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解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监督机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第四,不断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只有不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执法力度,强化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和相关涉案人员的处理、处罚,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产生“威慑”作用,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应注重对审计移送案件的查处,结合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断加大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相关涉案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作用,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一把反腐败的利剑。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5

1.投资决策的审计。这里的投资主要是指企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股权投资等。其包括拟定投资计划、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投资项目报告书、签订投资合同和投出资金及实物等环节。审计的具体内容有:(1)有关投资的申请、批准、投出和管理是否有相应的管理规范;(2)投资项目是否经过规定的可行性沦证和决策会议讨论,并形成相关的会议纪要;(3)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是否按照相应的规定和程序操作;(4)依据投资项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对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情况等进行审核。2.重大股权变动审计。对涉及企业并购、重组或股份制改造等产权变动的重大事项,应审计的主要内容有:(1)企业并购重组事项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集体决策等必要的程序;(2)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包括国有资产的评估及产权转让价格的确定;是否规范等;(3)企业改制时,是否存在将盈利高的经济业务,采取造假、隐瞒转移等手段,造成企业微利甚至亏损的假象,使企业“顺利”改制,使得国有收益流入改制后的企业;(4)是否存在企业为了享受并购重组的相关优惠政策(财政税收、银行贷款、资产核销、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而弄虚作假的问题;(5)是否存在因企业领导人员的主观因素造成企业严重亏损、国有资产严重损失等问题。

3.对企业大额资金运作的审计。应重点审计是:否存在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决策程序,个人擅自决定大额资金运作(包括拆借资金、短期投融资等),特别是投资证券、期货、外汇是否经过董事会、高层管理者和财务部门共同核准,是否造成损失或潜在损失。

4.重大经济担保事项的审计。对重大经济担保事项审计的主要内容有:(1)检查企业在对外提供经济担保方面的管理制度(包括经济担保程序控制制度、授权制度、资金监控制度等)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2)是否存在领导人员擅自决定重大对外经济担保事项的问题及造成的诉讼、损失等。

5.重大采购事项的审计。应重点审计对重大的采购事项是否建立有招标制度,采购中是否严格履行招标程序,是否有应招标未招标或采用虚假招标等手段造成的企业重大损失。

二、企业重大经济决策审计的方法

1.审前调查及审计方案制定阶段。

(1)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审计组通过收集本部门的户管资料、查阅有关行业期刊等,了解包括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状况等,初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

(2)收集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审计组到企业收集包括近2至3年的企业董事会纪要(或企业重大办公会议纪要)、企业总结、企业的重要文件(重大的投资、重组、担保、采购等合同等)等,了解企业近年有哪些重大的投资、资产运作、担保等经济事项。

(3)与集团主要领导人交谈。通过交谈取得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交谈,了解企业高层对重大经济决策的认识、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政策和程序,包括管理部门的诚信原则和价值观、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和分工授权方式、董事会和内部监督、权力与责任的划分方式等,为制订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审计重点做准备。

(4)制订审计工作方案。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制订实施工作方案。制订的审计实施方案要注意突出重点、上下结合、目标具体。所谓突出重点,就是需要审计的事项要与领导人的重大经济决策密切相关.以及对企业有重大影响;上下结合,就是有些审计事项需要延伸到企业下级单位的,要在方案中要明确审计下级单位的审计人员所必须审计的内容;目标具体,就是要明确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包括对项目的情况分析、责任划分等。

2.审计实施阶段。在审计实施阶段,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应与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有效结合起来进行。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查实有关情况,同时在审计过程中主审应及时与有关审计人员进行沟通及协调等。审计中要对审计的有关情况边行深入的分析,要分析决策的程序是否民主科学,决策的执行是否严谨到位,决策的监管是否严格有效。通过分析,对由于决策不当,造成的损失或潜在损失以及国有资产流失及损失等问题,要查明情况,明确责任。

三、企业重大经济决策审计的评价

1.企业重大经济决策程序规范且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预期效果的,应予以肯定;

2.有些重大经济决策虽然暂时未体现出效益和效果,但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利益的,也应予以充分肯定;

3.对审计发现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决策程序,擅自决定重大投资事项,以及擅自决定重大对外经济担保或大额资金运作、大额采购等事项,导致投资效益差甚至造成经济损失的,要分清责任,如实披露和评价;

4.对寸:有些重大经济决策虽然短期企业的各级经济指标是增长的,但却消耗了企业在长期发展的动力,应揭露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5.有些重大经济决策虽然对企业自身有利,但却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和有损于国家利益的,应予以揭露;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6

关键词:烟草商业县局(营销部);局长(经理);经济责任审计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概念

内部审计协会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企业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包括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等。

二、开展县局局长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

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文件(国烟审〔2014〕104号)《烟草行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烟草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烟草行业直属各企事业单位(含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卷烟生产企业及县级局(分公司、营销部)等非法人独立核算主体的主要负责人等。文件规定要开展县局局长的经济责任审计。

三、安徽省烟草公司县烟草专卖局的职能

安徽省烟草公司安庆市公司于2004年元月一日正式取消下辖8个县级烟草公司法人资格,以安庆市烟草公司为经营单位,县烟草专卖局为烟草专卖行政执法主体,承担着辖区内烟草行业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市场监管、打假打私、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等职责,在县局下设营销部,作为县局的一个部门,营销部承担了辖区内零售户的客户服务工作,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服务、品牌宣传、市场分析等工作。作为县局的负责人主要承担了辖区内专卖监管、客户服务、资产受托保管、所在单位安全等责任。

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经济责任,是指企业内管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而在烟草行业在取得县级烟草公司法人资格后,县烟草局的财务开支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全市只有一个卷烟仓库,由配送中心统一分拣打码,配送到户,销售收入全部入市局(公司)账户,货款与销售核对由市局(公司)进行,县烟草局只负责客户服务。县局的日常零星开支在备用金范围内(一般不超过五万元)支付,其他费用支出均到市局(公司)核报,市局(公司)转账支付。县局局长的财务收支权限基本没有。在这种模式下,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是指企业内管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是无法开展的,对于如何开展县级局(营销部)局长(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首先了解县级局负责人管辖权限,并依据市级局(公司)所赋予的权限范围,再进行审计评价。基于县局局长的职责,县局局长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为:任期经营目标完成、专卖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廉政建设等内容。

五、审计具体内容和方法

(一)任期经营目标完成审计

查阅相关制度、工作日志及会议记录等,是否做到对卷烟市场信息的监测,实时把握卷烟销量、库存和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检查任期内市局(公司)下达的各项卷烟经营业绩指标(如销量增幅、重点品牌等)完成情况。销量等完成情况以及业务预算是否有效执行;查看相关资料,检查有无跨区销售行为,有无虚拟客户、拆单分摊等任何形式的套购卷烟行为,是否存在捆绑或变相捆绑销售以及任何形势的强买强卖行为等。

(二)专卖管理审计

专卖管理作为县局(营销部)主要职能,是审计重点关注的方面,主要审计内容:1.零售许可证件管理。查阅被审计单位专卖许可证管理相关规定,审查是否与专卖相关法规及上级文件政策相符;抽查一定数量的专卖许可证,通过审阅办理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审查专卖许可证办理是否符合规定。2.案件审理。抽查一定数量的案卷,审查专卖案件适用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的合理性;查看是否存在异常现象。3.专卖罚没财物的管理。查看专卖罚没物品盘点表或相关资料,确认企业是否定期盘点,查看专卖罚没物品仓库,暂扣烟与罚没烟是否分开存放,真、假卷烟是否分开存放;抽盘罚没物品实物,审查罚没物品实物与台账记录是否相符;审查涉案物品变卖依据、处理程序是否合规;审查罚没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财政,有无截留、挪用、坐支现象;罚没卷烟的处理是否合规;审查涉案物品销毁依据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合规,手续是否齐全。4.审查举报费、专卖协同办案费的列支手续;审查专卖办案经费和打假经费列支的适当性。5.市场监管。查阅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了解制度建立情况,抽查相关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查看是否建立并执行相关政法联席会议、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是否定期组织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真假卷烟识别等专题宣传活动;是否建立12313举报电话台账,处理、反馈材料归档完整齐全。检查是否按照省局、市局相关制度要求做好市场检查、市场分析工作。6.内部监管。检查县局专卖内部监管工作是否执行省局、市局专卖内管工作细则等相关制度,监管范围是否包括对卷烟经营和工业企业促销的监管。检查监管对象是否明确、程序是否规范、记录是否详实。重点关注内部监管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报告、处理及整改情况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规定。

(三)资产管理审计

县局作为市局(公司)资产受托管理者,承担着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责任。主要审计资产配置是否按照市局(公司)的定额执行;资产采购是否纳入年度预算;资产的保管是否得当;资产处置程序是否符合市局(公司)规定;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形成盘点记录,对固定资产进行抽查盘点,确定固定资产是否账实相符;查看出租固定资产合同或协议,租金确定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是否能够及时足额收取租金并将租金及时上交市公司财务。

(四)预算(定额)管理审计

了解县局预算管理职责和权限,审查预算编制、调整、执行是否符合制度规定;重点关注有无预算外开支和超预算开支情况;结合市局(公司)预算,分析任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通过查阅财务凭证或询问方式,检查是否存在延期报销费用情况。

(五)企业重大经济决策及“八项规定”贯彻情况审计

1.审计任期内“三重一大”执行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规定;有关决策的执行是否明确了具体的实施管理部门,是否进行了过程监管,其结果是否存在经济纠纷或遗留问题,是否存在给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现象。2.检查任期内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是否存在办公用房超面积情况;是否存在车辆配置和使用不符合规定情况;是否存在公款旅游等不符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是否存在延期报销招待费。

(六)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行业相关规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职务消费及廉洁从业规定遵守情况

结合相关审计内容,审查审计期间内,有无以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相关规定的行为;被审计责任人是否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检查任期内企业各种审计问题整改情况,调阅各种审计报告,整理问题点及意见建议,逐条对照确认整改落实情况。结合《安徽省烟草公司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及企业内部制度,查看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合规性和廉洁从业情况。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廉政建设

1当前施工企业中存在的腐败问题

在施工企业的各种违法违纪现象中,经济类案件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一方面是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环节过多,使得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获得工程而进行外部公关活动,使得部分政府官员发生经济犯罪;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不严,财务管理存在漏洞,使得一些有职权的管理人员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腐败活动;并且这些违法违纪案件涉及金额越来越大,从几万元、几十万元到数百万元,甚至更多。施工企业的经济腐败问题主要发生在基层的工程指挥部、工程项目经理部,如工程材料、物资、机械的采购、使用和管理等环节,许多违纪案件中存在多人共同违纪,这些违纪违法人员相互勾结、互相利用,查出一案往往带出多起大案,这些涉及多人违纪案件,主要是在管理中不负责任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案件、造成亏损的案件以及在地亩拆迁工作、物资采购管理中共同合谋贪污公款的案件等。

2导致施工企业经济腐败问题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原因

2.1财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差

一些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无证上岗,即使是持证上岗的,也有许多人缺乏专业基础知识,核算方法与程序极不规范,有的随意设置账户,不编制国家统一的基建会计报表,只填制已设计的内部会计报表;有的按工业会计或商业会计设账,编制相应的报表;有的账户对应关系不对,登账不及时、不连续、不完整,入账手续不完备,记账凭证不装订,会计档案不完整,造成资金来路不清、去向不明、债权债务关系不清晰等诸多问题,给各种经济腐败活动提供了条件,并且加大了建设项目执法监察工作的难度。

2.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的施工企业无内部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日常财务管理混乱,原始凭证无人签字,或只有领导,甚至项目负责人自己兼任出纳,自己签字自己报销,缺乏监督和相互制约,使得公物私存,借用他人账户转移收入、套取现金,凭白条、假发票入账等腐败现象大量发生。

2.3财务监督不力

财务部未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没有很好地行使其内部控制的职能,没有严格审核收入、成本发生的时间性和真实性,使得财务信息不能及时、真实地反映成本和收入,财务数据不准确,管理人员难以制定相应的对策。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权责不明确,使得企业内部更容易发生经济违法违纪行为,财务部也就无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不能较好地行使其会计检查监督职能。

2.4内部审计不严

内部审计是企业财务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有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不严,形同虚设,审计责任虚化,有的企业内部审计只是走过场而已,甚至审计结果虚假化,审计人员收取有关人员一定的酬劳,配合其弄虚作假;由于未建立相应的审计结果责任追究制度,即使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往往也是不了了之,降低了审计效果,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有的施工企业由于审计力量薄弱,主要是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其作用具有滞后性。3加强财务管理对施工企业廉政建设的作用

3.1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大都与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偏低有关。所以施工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职称,让其掌握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基建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此外,还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政治、法制、职业道德教育,根据我国《财务基础工作规范》,教育财务人员要具有敬业爱岗、提高技能、搞好服务、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不可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还应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教育,使管理人员具备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加强财会人员道德建设有利于财务领域反腐倡廉、纠正不正之风,从源头上防止各种经济腐败行为,促进企业的廉政建设,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不断壮大。

3.2完善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度规范权力运作、按制度办事,抓好源头防腐。通过制度来明确相关的责任和权力,制定并完善企业改制、资本运营、资产重组、投资担保、产权交易、项目招投标、营销采购等管理制度及措施,制定现金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合理分权,适度授权,明确职责,避免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现象。为较好地落实各种规章制度,还应制定考核奖励制度,对财会人员的工作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考评,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对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予以处罚,账目严重混乱的,吊销其上岗证,并追究其会计人员与领导的有关责任。

3.3加强财务监督

为了更好地落实各种财务管理制度,防止腐败行为发生,还应加强对财务的监督,建立一支优质高效的工程监理队伍,重点加强对基建财务的管理,明确会计职责,对其提交的原始凭证严格审核,严格票据使用,建立资产台账,加强档案管理,做到事前早知道、平时抓检查、事后抓督促。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上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建立一支常设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队伍,变突击性监察为经常性监察,对工程项目实施多层次、多职能、全方位的监理检查,并加大对施工企业的经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以促进企业的廉政建设。

3.4加强内部审计

为有效地跟踪监督施工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使用情况,防止腐败和舞弊行为,施工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不断研究和改进审计方法,注意收集审计中发现的异常情况,以作为审计的线索,有利于发现违纪违法行为;利用会计集中信息管理系统,深化对材料采购与付款、固定资产调拨与租赁、工程结算与收款等流程的控制管理,审查各施工项目报账手续、票据传递以及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等,防止私设“小金库”;加强经营绩效与考核审计,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提升审计监督层次,加大经济责任审计,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现象发生。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8

本文试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概念不同来区分两种责任,以期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实务中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科学划分提供理论依据。

一、会计责任的理论追溯

任何一个从事某项活动的主体,之所以对其活动及结果负责,是由于社会赋予其特定的权利来完成特定的目标。权利与责任是统一的,社会同时要求该主体对行为结果负责。会计人员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从事会计工作,也要承担一定的会计责任,保证实现会计目标。所以,不妨选取这样的角度来认定会计责任,即: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责任

1.会计本质-->会计目标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这一点,可以从管理的定义以及会计职能的发展来证实。

管理是维系人类组织(集体)中个体的纽带,能使组织力量大于组织中个体力量之和,放大每一个体的功效,并产生个体力量不具备的功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由五个基本功能组成;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教育和激励,挖潜和革新。会计从近乎原始的结绳记事开始,发展至现代会计,职能不断拓宽,涉及到预测、计划、决策、监督、控制、激励等各个领域。会计不是被动地适应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而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能动的影响决策行为。会计处理经济业务,对其合法性、经济性作出判断,从而直接履行对经济活动的决策、控制等职能,成为现代决策管理系统中最为灵敏、有效的控制系统。因此可以说,会计是一个开放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所从事的活动就是一项管理活动。

会计既然是一项管理活动,其整个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职能就是反映、监督、控制、预测、分析、决策六大项。会计不仅记录过去,反映现在,更注重预测未来(这并不取决于会计人员是否要求这样,而是由会计本质决定)。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旨在对过去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着眼于经济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而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职能则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有倾向的引导,使其向符合决策者意愿的方向发展。可见,会计行使其职能,是为了达到以下目标:①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②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③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2.会计目标-->会计责任

对于会计责任,可以从外部责任和内部责任来划分,即会计的外部责任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而会计内部责任则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内部责任,还是外部责任,都是为了保证会计目标顺利完成。

同时,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标准来编制财务报告,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并由审计证明其公正性,以提供给社会公众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从而会计应向公众负起财务责任。会计活动,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记录的同时,提出预测性的指导方针用以影响未来经济活动,保护各种资源得到经济有效的利用,从而导致了会计的管理责任。

可以看出,无论是从财务责任、管理责任角度,还是从内部责任、外部责任角度,会计责任都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应承担的。与会计责任对应的是一种会计权利正因为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主体要向公众承担如此诸多的会计责任,才应比其他人更有权依据法律、法规、以及职业判断,来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使其具有真实完整性,更加有利于管理。

综上所述,会计责任是指与会计目标相对应的,会计活动应承担的责任是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规模、业务量逐步加大,交易处理逐步复杂,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财务部门,在会计核算程序上可能发生的错误、舞弊现象也逐步增多。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有效运营。(2)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只要两权分离,所有者将经营权交与经营者,经营者就应责无旁贷地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因此会计不只是简单地核算,还要承担起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监督的责任,防止企业资源(对于国有企业,就是国有资产)流失。(3)向企业外部各方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供决策。企业集团要从总体上反映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要求独立核算的部门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从而保证集团整体决策需要。

二、审计责任的理论追溯

1.独立审计行为的演进

独立审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审计行为演进的直接动因。考查独立审计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独立审计行为的演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721年至20世纪初。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使经营者对所有者负有直接的受托责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直接导致了独立审计的产生。在这一时期,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通过对公司会计科目的详细审计来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审计的外部关系人主要是股东。

(2)20世纪初至30年代。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渗透,使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复杂化,责任对象既有股东,也有债权人。因此,审计目标是判断信用状况。在审计方法上,引入抽样审计,对企业资产负债表进行审计。其外部关系人也发展为股东、债权人。

(3)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这一阶段,沉重的经济危机使全社会承受了巨大损失,从而,对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更加关注。在会计、审计人员看来,会计信息失真,审计质量低下,是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审计目标变为对报表的可信性发表意见。要求不仅对资产负债表,而且要对利润表进行审计。审计方法发展为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审计的外部关系人范围更加广泛,除股东、债权人外,还包括证券交易机构、金融机构和潜在投资者。

(4)20世纪30年代至今。经济国际化趋势加剧,跨国公司空前发展,使经营者受托责任进一步复杂化。审计的外部关系人已发展为全社会。审计目标在于对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利用制度基础审计、eDp审计等多种方法,对全部报表进行审计。国际审计准则已出现并逐步趋于完善。

2.审计行为-->审计责任

通过对独立审计行为演进的分析,可以看出,外部经济环境对审计行为的影响取决于一定阶段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的特性。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受托经济责任的变化,是推动审计行为演进的根本原因。审计的目标在于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实施审计是为了审查评价受托方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确定或解除其应负的受托经济责任,以确保其切实履行。如何实现审计目标则是审计责任。

经济发展至今,受托经济责任的对象已扩展为全社会,责任范围进一步扩大,责任强度也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要负的审计责任就在于审计报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审计报告要如实地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表示的审计意见;(不偏不倚、不受任何偏见的影响,对影响会计报表公允表达的所有重大方面都应予以披露;(r)具有可验证性,即事后如需验证,可按相同的审计程序,获得相同的审计结论。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出具的审计报告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对审计报告合法性所负的责任,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一条、三十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不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的要求执行业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说,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自己的评价和鉴证所承担的责任。

由此可见,在内容及性质上,审计责任有别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两者不可以互相代替或免除。

三、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的国际比较

现有的中外审计准则,对会计、审计责任的界定,并没有给出一个精确的解释。各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审计目标、审计责任上还存在着分歧。本文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类:以瑞士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审计师查找重大差错和舞弊方面的责任极少规定。在瑞士,审计目标是使审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发表意见。审计师的职责是对向股东大会提交的账目提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瑞士审计师并不鉴证账目的真实性与公正性,而是鉴证账目的合法性、合规性。根据瑞士审计职业惯例,审计师不必系统地查找舞弊。因此,审计师即使找出非法行为,也不需承担在审计中是否采取应有的谨慎责任。在这一点上,瑞士同德国几乎一样。

第二类:严格规定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与查找舞弊的责任。这类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以美国为代表。美国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公正性发表意见,表述财务状况与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相一致”。将确定财务报表的公正性作为审计目标是从早期审计目标发展演变而来的,这就是查找舞弊。虽然审计不是专门查找舞弊的,但是,审计师对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差异的舞弊和差错负有责任。至于查找舞弊和差错的法律责任,如果审计师因疏忽造成损失,就要对客户和第三者负责。

第三类:没有具体准则与法律规定。主要是中东一些国家,如约旦、科威特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国对于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同,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审计师是否有责任查找舞弊的认定不同。国际审计准则在协调各国分歧的基础上,指出:“注册会计师应能为检查出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舞弊和错误,提供合理的保证。”同时也指出:“未检查出会计报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并不表示审计工作未按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执行,而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可见,只要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业,就不应负审计责任。对于报表中的虚假信息所造成的影响,由被审计单位承担会计责任。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在两者界定上,更多的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意见。

四、两概念在实务中难以界定的原因分析

可能引起的审计责任,主要有:(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比如注册会计师未完全严格遵照《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执行,或是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圳原野”案件、“长城案件”、“衡水诈骗案”旧三大案件,以及“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新三大案件,均是由于审计人员未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去做;(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客户的错误、舞弊、违法行为以及客户的经营失败。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引起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不清,主要原因如下:

(一)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足

独立审计的主体是处于超然独立地位的注册会计师,是一种受托审计,而非强制性审计。因此,独立审计应具备双重独立性,既要独立于委托人,又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挂靠制”(尽管“脱钩”工作正在进行)和行政干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这是造成实务中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两概念理解上的分歧

我国目前主要在两方面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理解存在着分歧。

1.会计执业界同公众之间理解上的分歧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其审计,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以供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但注册师审计并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作出百分之百的承诺,对被审计单位未来发展和经济效益与效率做出肯定性的保证。然而,注册会计师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公众对民间审计行为的性质,审计报告的意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公众审计期望与审计实际作用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距,这也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又一个客观原因。

另外,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解与协助作用也有很大程度的欠缺。例如,在审计业务中,需要用函证的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事务所向与被审单位相关联的各方发出函证,却并不能保证有效地收到回函。公众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潜意识的不配合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2.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分歧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难以界定、两者互相转嫁风险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两责任的承担者的角度不同,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主体,被审计单位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

被审计单位总是以“审计单位理应检查出存在的问题”为由推脱会计责任。然而,现代审计由详细审计发展到抽样审计,从审计取证的广度上而言,不可能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凭证、帐簿;从审计取证的深度而言,审计工作只是短时间内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公允性的一个再认定,审计人员只是从原始凭证中去推理业务发生的起因、经过,了解的程度非常不全面。若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及相关方面串通舞弊,审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只可能承担由于审计失误而造成的审计责任。

在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一些事务所从事的业务,诸如记帐、代编报表等,也确实造成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的困难。注册会计师进行业务时,身为审计人员,但代表的是会计主体,事务所再对以错误、甚至虚假的会计信息为根据编制的报表进行审计,两者的责任界定就会变得非常含糊。

(三)法律上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

会计准则对许多交易及事项采用可选择的会计方法,这种选择性以及准则外业务的会计处理,是诱发会计与审计责任不清的动因。这种选择性使得公司据以编制会计报告的备选会计方法很多,独立审计人员在评价会计方法的选用上又缺乏明确的标准,使得会计责任容易向审计责任转嫁,从而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责任对象不明确

我国现行准则中,对审计人员责任对象无明确规定,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对象明文规定。既然无责任对象,在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上就可能模糊。

3.职业判断无明确依据

独立审计过程中,经常需要运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在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进行的评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都对此做出了规定,但均需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由于所处环境与各自目标不同,两者所做出的职业判断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判断又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旦涉及到两者的责任,很难去界定到底是会计人员误用会计政策,还是审计人员未保持应有职业谨慎。

再例如,公司改组上市的审计中,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目前上市公司大多是在原来的国有企业基础上改组而成,在上市之前所进行的公司整体改制、分立式改制或合并式改制中,需要对改组之后的企业的前三年的会计报表进行模拟。尽管模拟的会计报表也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但由于目前没有与报表模拟有关的会计准则及审计准则,这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其职业判断,在出现问题时,难以分清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和资产评估责任。

除以上因素以外,引起两者责任相互混淆,还有部分原因是双方在一些比较容易模糊的概念上大下文章。诸如“错误与舞弊”、“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与会计上的“真实性”、“合法性”的不同含义等等。实务操作上主观性较强,很难严格界定。

五、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实务做法

目前审计实务中,比较可行的方法有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和实行会计资料承诺制,还可以通过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加强社会监控力量,建立健全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提高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质量,尽可能地去避免引起注册会计师法律诉讼的发生。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9

龚月仙,浦东新区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处干部。近10年来,从事过企业审计、基建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后担任19个审计项目主审。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浦东新区三八红旗手,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三次。两次被该局评为优秀党员,还被推荐为该局党员示范岗。

一、甘于奉献

20xx年,她从机关财务室调整到企业审计处从事企业审计工作。面对专业跨度大的严峻考验,她没有畏惧,而是虚心向从事审计业务时间长的同志学习。那一段时间,她基本都是白天查账,晚上将审计材料带回家,学习到深夜。在审计报告阶段,主动帮助主审整理审计资料,边干边学,很快适应了审计业务岗位的要求。20xx年便担当了4个审计项目的主审,并出色地完成了审计任务。

20xx年上半年,正值“非典”疫情肆虐,她带领审计组成员在某企业审计,该企业约有100多个施工工程,施工成本核算任务重、压力大。当时她正好患重感冒,咳嗽十分厉害,同事们劝她回去休息,但她考虑到自己是主审,应该处处做表率,就仍然坚持每天深入到审计现场工作。

20xx年,根据工作安排,她担任浦东新区20xx-20xx年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制、改组情况的审计调查项目的主审,为更好地开展该审计调查项目,她晚上在家上网查找了30多份有关国有企业改组、改制的资料,并组织调查组成员认真学习和研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调查表,通过对78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制、改组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提出审计建议,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决策制度,规范了国有企业改制运作过程。

20xx年初,她调入经济责任审计处工作,主要负责街道(镇)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但是,根据工作需要,领导又安排她担任了一个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主审,她毫无怨言,一如既往的与企业审计处的领导和同事相互配合,出色完成了任务。

二、无私助人

她严格执行廉洁从审的各项规定,多次拒收被审计单位的礼品和礼券,树立了审计人员的良好形象。她常说:“我们要严格遵守八不准规定,如果现在接受了你们的礼品,回到单位,我们会上交纪委部门,对你们的影响也不好。”

她一直以“服务企业、规范企业”为己任,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审计工作中。20xx年,她在对某企业审计时,发现该企业部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与被投资单位所拥有的权益不一致,且未按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对控股企业未进行合并会计报表核算,划转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她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并耐心指导会计人员应该如何划转企业长期投资核算业务,并建议该企业按规定程序申报不实资产核销,为该企业提高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服务。

为帮助年轻同志尽快成为审计能手,她将自己的审计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有一次,她在复核某集团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审计工作底稿时,发现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一名新同志,未考虑到该公司几个特殊因素,报表数差异较大,她重新计算后编制了一套样表,并加以讲解,协助这位新同志完成好审计项目。

三、出色完成审计任务

近年来,她先后担任了19个审计项目的主审,其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4个,财务收支审计12个,专项审计调查3个。对每个审计项目,从审前调查、制定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到审计报告,每个阶段都做到认真踏实,兢兢业业,并激励项目组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审计任务。在对某集团公司所属某子公司审计时,如实披露该公司领导收入及持股问题,新区国资委就此出台《关于浦东新区区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浦东新区区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分配暂行办法》,规范区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20xx年,在对某集团公司审计时,该公司下属一个子公司不提供银行对账单,又通过关系托人前来打招呼,她和其他审计组成员顶住压力,通过银行查询,取得银行对账单,仔细核对银行对账单后,发现几笔转出资金未入账,经进一步追问相关人员,查出了该公司原领导人员和原财务主管掌握的原公司小金库现金,防止了该国有资产的流失。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篇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1年我国证券市场发生“银广夏事件”,其与美国“安然事件”一样,使社会公众意识到会计师行业的重要社会经济功能,同时,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家立法机关和司法审判机关的关注,国家于2005年先后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了六个司法解释,初步确立起我国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赔偿制度,为人民法院审理涉及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赔偿案件提供了重要法律适用依据。

   但也应当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已的相关规定也因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而存在一些问题,并导致审判实践适用规则不一,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畸轻畸重,在审判实践中呈现责任扩大化的态势。

   本文将围绕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成因、类型、侵权责任的认定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展开论述。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经营失败审计失败

   1998年12月29日通过、1999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尽管从实施到到现在只有短短八年的时间,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问题持续涌现——从第一例证券民事赔偿“红光案”到证券市场首例获赔的嘉宝实业案;从第一例遭遇共同诉讼的大庆联谊,到被千人集体诉讼的银广夏。注册会计师(注:本文中的注册会计师有时也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简化行文,统一使用注册会计师)一次又一次地进入社会公众的视线,被社会各界推向了证券市场的风口浪尖上。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也屡次成为了赔偿案件的被告。

   一、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成因

   在现代社会,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正在逐渐扩展,特别是西方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无论是法院的判例解释,还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十多年来,企业经营失败或因管理层舞弊造成企业破产倒闭的事件剧增,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重大损失,因而纷纷指责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错误和舞弊问题,并要求其赔偿损失。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不断扩大,也由此导致了“诉讼爆炸”(litigationexplosion)。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家曾估计,由于法律诉讼和赔偿金额的激增,美国会计师事务所诉讼的直接费用支出占其审计收入的20%,诉讼赔偿不仅是“四大”事务所(普华永道、安永、德勤、毕马威)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小事务所提供鉴证服务应当考虑的问题。

   法律责任的出现,经常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因此导致对其他权利人的损害。如果因过失或违约而没有提供本应当提供的服务,或在工作中未能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准则,则要对相关利害关系人承担民事责任。从目前看,注册会计师涉及法律诉讼的数量和金额都呈上升趋势,分析、归纳有如下原因:

   1、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完善。2005年,先后修改的《公司法》、《证券法》等基本法律,进一步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在提供验资、审计等鉴证服务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从1996年4月以法函(1996)56号《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如何处理的复函》到2007年6月11日的法释[2007]12号《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先后共了六个司法解释,全面规范了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承担方式、救济方式等,初步确立了我国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赔偿制度。

   2、政府监管部门保护投资者的意识日益增强,监管措施日益完善,处罚力度日益增大。注册会计师近年来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出现问题,从红光、琼民源、银广夏到蓝天股份,一些注册会计师参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造假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2002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就在多个场合呼吁注册会计师行业注重职业道德,并亲笔为新成立的三个国家会计学院(北京、上海、厦门)题写了“不做假帐”的校训。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行为正式列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之一。可见,国家已经认识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的完善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已成为包括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公众投资者等的共识。

   3、企业多元化、规模化、全球化的经营,带来了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增加了审计风险。一是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使企业的会计业务包括工业会计、商业会计、银行会计等多种会计类型,增加了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二是企业的跨国经营,国外的子公司、分支机构在纳入企业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重新编排、表述,尤其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统一会计政策、会计期间等,增加了报表的编制难度;三是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一些企业通过大量的、没有商业实质的关联方交易来粉饰企业会计报表,以达到监管或迎合投资者的要求,增加了企业高级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四是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将许多表外业务纳入表内核算,如商誉、认股权证等,以及公允价值的确认都使会计报表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难度。

   4、“深口袋”理论的盛行,使注册会计师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指责和诉讼索赔。所谓的“深口袋理论(deeppockettheory)”,是指当被审计单位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情况后,不论是信息使用者还是法官,都倾向于从有支付能力的注册会计师身上获取赔偿,而不问谁有过错。

   5、我国目前法院的法官在理解注册会计师业务性质、地位、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仍显理论水平不足,法院系统缺乏相关的审判人才,使得法院在受理这类案件时异常谨慎,影响了案件通过法院诉讼解决的数量。即使受理了,由于法官水平的差异,使得同一类案件在不同法院的判决不一致,损害了法院判决的权威性。

   二、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理解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就必须严格区分并界定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1、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三条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三条也明确规定:“企业不得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第33号令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也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见,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都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保证其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完整,企业在财务会计报表责任上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存在隐瞒事实、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导致投资者损失的,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法》)第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是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6年2月15日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三条规定:“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财务报表审计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可见,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在于接受委托,依据审计准则规定,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3、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中存在三方关系,即财务信息的提供人-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审核人-注册会计师、财务信息的使用人-相关利害关系人。在这三方关系中,相关利害关系人一般是通过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来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决定自己的投资决策。其中,财务会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编制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判断是依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以及由此生成的会计账簿等其他会计资料,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判断之上的再判断。

   因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是两种不同的民事责任,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三、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种类

   我国民法规定了两种基本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在判断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何种责任时,也应当严格区分这两种责任:一是对委托人的违约责任;二是对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侵权责任。

   1、违约责任

   《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六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由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统一受理并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注册会计师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提供各类鉴证服务,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该合同是双务、有偿、诺成、要式合同,属于委托合同的范围,应当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范和调整。当注册会计师违反合同约定或合同法律规定时,应当按照约定或法定向委托人承担违约责任。

   由于违约责任适用《合同法》,在此不多赘述。

   2、注册会计师对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