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十篇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1:44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  科学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十分重要,是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是审计人员和被审计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是矛盾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必然过程。大家都希望有一套可循的标准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我们对历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审计评价的要求进行分类,并按问题出现的频率实施量化分析。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只要与数学相联系,其科学化程度就大大提高了”。如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能进行量化,无疑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大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含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的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明显。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关键是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辩证法,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于其他一般性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确定审计重点,运用“重要性概念”进行审计判断。

   2、客观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客观性原则,是指以审计查证的事实为依据,在全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

   3、谨慎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应采取谨慎态度,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审计事项或证据不足的、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以及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对审计难以定性的事项应予如实描述。

   4、科学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科学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的标准、方法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5、历史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历史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要考虑当时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要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6、统一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统一性原则,是指“三个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

   1、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办法

   审计机关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相关规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审计事项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

   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尤其是在任期内对本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重点工程管理、重要资金运作应负的责任,以科学发展观和专业知识水平,发表客观的审计评价意见,并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2、科学设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分值分配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百分考核表”,实施固定分值与变动分值相结合、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相结合、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该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发展方向。通过设置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分值的分配趋于合理。由于贴近实际,因而更具科学性。

    3、全面实行集体打分,内外二次修正

   由审计小组将审计发现的情况,在小组内进行集体打分,列出基本得分表;然后由审计机关召开审计业务会议,组织审计小组以及审计小组以外的审计人员对一些指标和得分进行评定(第一次修正);最后聘请组织、纪检、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评定(第二次修正)。

   4、合理划分评分档次,进行综合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篇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控评价;分析报告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源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为提高经济责任受托方的要求,要求该受托行为的本人和地方党政机关部门、国家事业单位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等对其负责的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等相关的经济活动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之一,而当前我国的经济审计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重点等都过于偏向结果,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并且过于形式化和面子化,阻碍了经济审计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

在分析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中内控评价的应用,首先就应该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分析的理解,从其含义、目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透彻的了解经济责任审计,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

1.1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审计的目的是能够保护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会计资料是真实可靠的,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所应该承担的管理经营责任。因而,从广义上说审计就是经济责任审计。

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是指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承包经营责任人在其任职期间内或者承包经营期间,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负责,并应按规定进行的审计活动。

1.2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与常规的审计是有区别的。常规的审计工作是希望通过审计能够维护相关经济法律政策,改善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能够将经济责任人在其任职期间内,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划分,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1.3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的功能体现在保护财产的完整和安全上,有利于保证财产的保值和增值等方面,同时能够有利于建立健全对经济责任人的监督管理体制,能够促进建设廉政政治。

1.3.1有利于经济责任人监督管理制度的加强和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人的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其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也随之增大,有权力就要有监督,因而对于经济责任人考察监督机制的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经济责任审计实质就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责任的监察制约,权利与义务相结合,要求定性定量,责任到人,在经济责任人自己提出的任期目标的指导下,分析考核相关的经济情况,对其任期的工作业绩提供客观评价的依据。

1.3.2有利于规范经济责任人的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的立足点是财政收支,经济状况,而其目标是在于查明个人的经济责任,对事对人相互作用,客观而实在,并且,一般审计的对象是该经济责任人整个任职期间的财经状况,这个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往往包括对各年度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这样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有利于发现并揭露腐败分子,使之得到相应的惩处。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还有利于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能够方便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的漏洞,完善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有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责任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促进了廉政执政的建设。

1.3.3有利于客观公正地鉴定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真实、客观的反应了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情况,帮助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减少继任者的工作阻碍,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适应期,降低了工作成本,有利于继任者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明确离任者的经济责任,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客观公正的鉴定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

2.内控评价

内控评价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多作用于公司企业。主要是指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类似权力机构依据相关职权,全面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出具评价报告,得出相关评估结论。

董事会或者类似的权力机构是内部控制评价的主导,负责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并对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内控评价的对象,有效性就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对目标实现的合理程度,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以及运行的有效性。内控评价对象的有效性又可以将内控评价细分为相关内部控制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并且其设定的资产目标是合理完整的,保障其安全性,并且该内控评价是符合公司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具有有调控性。

内部控制评价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其是由各个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构成,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2.1内控评价的具体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针对的是企业通过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所能完成的控制目标。因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应是针对内部控制资产目标、合规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战略目标五大目标进行的全面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风险评估评价、内部环境评价、信息与沟通评价、内部监督评价和控制活动评价。

2.2内控评价的原则

内控评价有其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从而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作用,更好推动公司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首先,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就是指评价工作应当全面,涵盖企事业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各个方面范畴,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计划应当包含个各种业务往来及日常事务事项,做到全面而没有遗漏。

其次,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指评价工作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于评价内容要侧重重点,关注重要的业务单位和业务往来,关注业务投资中风险较大的区域。

最后,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工作应当是对事不对人,减少主观性因素的干扰,客观的揭示经营管理现有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不偏不移,做到公正客观,根据事实状况评价。

3.经济责任审计与内控评价的关系

由上文可以得知经济责任审计和内控评价之间是存在不同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主要合理保证了经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上级机关的具体审计目的觉得审计关注点,主要是针对经济责任方面的审查监督,更注重于结果的责任的界分;内部控制评价更多的是通过得到的评价结论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指导企业的经营方向行为,而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审计结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是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是一种监督。

但是同时,也应该承认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内部控制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评价的方式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常用的手段,对于审计工作的深入全面展开起到促进作用,内控评价得出的相关结论也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合法合规性的体现。

4.经济责任审计中内控评价的应用分析

内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手段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企业管理制度中去,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健全完善了企业的管理结构,因而,审计人员也将内控评价作为出具更为全面有内涵的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的手段,内控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必然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

4.1两者具有相似的工作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概括的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真实、合法、具有效益的经济事项;制定、维护并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应该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听从上级部门的决策安排,实现社会责任,领导人在履行相应的经济责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内控评价主要围绕的是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等五要素(上文已经进行过阐述),并结合相应的规范制度制定的。内部环境的评估主要就是对社会责任的评价,这一结果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中关于责任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审计情况;对于企业文化的评价则是对于社会责任实现状况的审计结果,因而,可以说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是相互吻合的,其结果是可以通用的。

4.2两者使用相同的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多采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其中方法,针对比较复杂的情况的时候,经济责任审计也会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定样本从而进行审计,这与内控评价所规定的的手段,即访谈、问卷调查、测试、抽样调查、实地考察、分析比较、观察、重新执行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4.3两者具有相似的缺陷

从实质上讲,内控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缺陷存在相似性,导致内控重大问题的行为会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的认定。具体的说会导致内控行为出现巨大偏差的行为主要可以概括为:行为、监督机制匮乏、任意更改报送文件、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缺乏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才流失等,这些行为主要影响的就是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样的行为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同样无法客观公正的进行经济责任的认定,容易滋生腐败,从而破坏审计的目的,不利于廉政建设。

4.4两者的互补性

在经过大量的实践工作不难得出内控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是可以互补的。

在经济审计责任的实际应用中,审计结果多是对前任工作状况的总结和整改,并没有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从而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的完善,社会责任的承担,并且审计的内容由于政策等的影响具有局限性,更加注重于廉政方面而相对忽视了发展,使得审计结果缺乏指导意义,并且由于审计时间的局限,审计工作并不能监督日常的工作。

而内控评价则不同,由于内控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对齐全,使得评价的体系相对成熟完善,评价结果更能全面的反应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内控评价的时间相对自由,使得其更具有日常的监督效果,弥补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不足,能够实质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内控评价的主体是董事会或者相关权力机构,所以,内控评价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容易受到主观的影响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这一点上,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是由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更具有客观独立性,克服了内控缺乏独立监督的缺陷。

所以,内控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并能够互补对方不可避免存在的客观缺陷,两者相互结合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5.总结

综上所述,内控评价是可以很好的应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两者并不冲突,并且可以相互结合,推动经济的发展,完成绩效目标。内控评价可以有效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展开,弥补其内容、运用、体系和实际实施方面的不足,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弥补了内控评价的独立性方面的缺陷。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就应该全面引入内控评价,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怡移民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沈坚.内控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14):63.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58-02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监督手段,体现了审计结果人格化的特性,它是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一项客观、公平的审计鉴证。在给企事业单位领导们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部门要适当运用审计评价体系对企业领导们任期内所对应的经济责任执行进展做公平客观的评价。所以,高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作为评价国有企业领导们履职情况的主要因素,就是审计工作急需处理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是中国与外国国家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最贴近的形式。绩效审计需对采用改正办法和监督等相关方面在调整决策及经营和加强公共责任问题上提供信息,其主要目标是对项目的经济、效率和结果以及法律、内部控制方面和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评估,以及之前的概括信息及分析。绩效审计在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还要出具结论及建议。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委托理论。委托理论认为,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受到所有者精力、专业知识、时间、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当所有者不能在风险决策的同时又圆满地从事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时,就会委托专业经理人员去执行管理企业的职能。

2.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理论。企业绩效评价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着密切联系,二者在对企业经营状况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方法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评价主体、评价角度、评价范围和结果的使用上却存在不同。

(三)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

财政部2009年1月份印发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以加强对金融类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监管,规范金融类企业的绩效评估工作。根据金融类企业的特点,新办法设置了盈利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经营增长指标、偿付能力指标四大类二十项指标。

国资委在2006年1月份根据《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规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内容、程序和评价内容。国资委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指出,企业经济的责任审计主要工作有三方面内容: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由企业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对企业的负责人在任职过程中的主要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

审计署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等结果应用制度,制定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的体系,逐步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细化,探究及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逐步地建立起来。

二、金融产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统一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审计署、国资委等有关管理机关已就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提出了指导原则,具体到各个单位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将二者结合使用,并具体分析,提高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统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基建、财务、营销管理等业务活动,应围绕经济责任核心,对相关指标予以甄选,设计能反映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绩效、重大经营决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在衡量经营成果时以数据说话,客观性高,说服力强,易为当事人接受。但是完全以定量指标评价具有一定片面性。定性指标受会计信息局限性较小,可以弥补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将二者结合使用,使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层次分析法模型应用

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

三、实证研究

本文以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

金融产业各单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产业单位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产业各单位业务差别大,并面临较为严格的行业监管;金融产业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

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指英大国际控股公司,为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控股母公司,结合对控股公司的管理要求,参考财政部《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通知》、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增加对重大风险事件的控制情况、资金运作安全情况和协同业务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共有会计信息质量、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法律法规执行情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情况、发展能力、经营绩效和外部测评结果九个一级指标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英大国际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

内容会计

信息

质量重大经

营决策

情况法规政

策执行

情况风险

管理内部

控制历史遗留

问题处理

情况发展

能力经营

业绩外部

测评

结果总分

标准

分值520102055101510100

四、结论及建议

综合汇总得分在90分以上,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优秀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80~89分,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良好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70~7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中等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6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一般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不含),或存在严重安全生产事故、违法违纪行为的,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较差的评价结论。

对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无论任职于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清其在职期间在本部门、本经济单位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人格化的特点,应采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分析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依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判断,灵活运用指标,科学、全面、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履行情况,提出明确的经济责任履行审计结论,为干部任用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崔孟修.经济责任审计对国家审计的丰富和发展[J].审计研究,2007,6:21-26.

[2]葛笑天.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审计变革初探[J].审计研究,2005,1:75-78.

[3]洪承旭,阎建军.商业银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初探明[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2:18-20.

Studyonunit’seconomicresponsibilityauditevaluationindex

XUXiao-me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eastDianliUniversity,Jilin,132012)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篇4

一、如何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财务收支审计评价相比较,在评价的对象、内容和作用上具有鲜明特点。对象上,前者是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说是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后者是经济组织(单位)。内容上,前者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后者是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用上,前者主要是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后者是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经济行为,提高经营水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在审计职权范围内进行评价。审计的职责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因此,评价只能围绕经济事项和问题进行,否则,不但没有说明力,甚至会造成违法。

(二)要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评价必须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内容真实,定性准确,措辞恰当,对依据不足、性质不明或政策法规不明确的事项,可只摆事实。评价经济决策、管理能力和廉政建设时,注意书面证据和言词证据的一致性,对各种审计证据要作综合分析。

(三)对任期经济实绩的评价要恰当。评价实绩应从静态数值对比和动态状况分析入手,使业绩量化、直。评价标准、指标要合法、合理、科学。评价任期经济实绩时,要进一步分析被审计者的能力、努力作用于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程度,实事求是地反映被审计者的功过与得失。

(四)对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要分清界限。在界定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时,要区分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前任责任与后任责任、本级责任与下级责任、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注意不要把会计技术性因素造成的差错纳入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评价内容。

(五)要把握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性。审计评价要从国家的全局、改革开放的全局、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分析单位、部门的利益,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要给予肯定,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损害全局利益来维护单位、部门利益的做法,要通过事实、数据来给予揭露。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核心内容,它同财务收支审计评价相比较,在主评价对象、内容和作用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象上,前者是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后者是经济组织。内容上,前者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后者是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用上,前者主要是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后者是促进被审单位规范经济行为,提高经营水平。

(一)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或基本真实、或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作出财政、财务收支符合、或基本符合、或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依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或部分健全、或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或部分有效、或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同时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领导责任的评价。

(二)被审计者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纪法规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好,或比较好、或差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

(三)被审计者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素质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被审计者任期的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

三、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意义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存在问题及应负的责任做出评价,评价结果具有结论性的作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而审计评价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选拨任用,而且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声誉及政治生命。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途径。

《县级以下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时,要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但审计实践中,由于没有法定的具体标准,给审计评价增加了难度。因而,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轻易下结论,三是违背谨慎准则,语言绝对化,四是评价只结单位不对个人。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势在必行。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与特征

(一)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

审计评价标准也称审计评价依据,它是进行审计时判断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和决定的客观依据。也就是说审计评价标准是衡量和判断审计对象的正确性、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尺度。会计法、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就是判断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活动及财务会计资料合规性和合法性的准绳。没有审计评价标准,审计工作者就无法进行审计评价,就难以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做出公正的评价。

(二)审计评价标准的特征

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层次性、时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在具体运用审计评价标准时必须注意这些特点。

1、审计评价标准的层次性。审计评价标准因各自管辖范围的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性。最高层次为国家立法机关指定的法律;其次为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指定和颁布的法规、财务制度;再次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再次为被审计单位主管或行业协会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计划、指标等。审计时发现较低层次指定的标准不同于上级规定的,应按较高层次的标准作为评价依据。

2、审计议价标准的时效性。审计议价标准往往不是一直有效的,它的效力要受到时间的限制。所谓时效性是指经济业务发生时该审计评价标准是否适用,而不是指审计时是否适用。审计过去的经济业务,应以被审计业务发生时的法规、制度、规范来衡量经济业务,不能以审计时现行的法规、制度、规范来衡量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反之,审查当前的经济业务,也不能以过去适用,现在已修改的法规、制度、规范来衡量当前的经济业务。

3、审计评价标准的地域性。审计评价标准受地域限制,外国的法律规定不能作为我国的审计标准,其他地区、其他部门的规定不宜作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在进行判断时,必须注意审计标准的地域性,要以当地有效的法令、法规、制度、规范为审计评价标准。

4、审计评价标准的相关性。审计评价标准应与提出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实施密切相关。在同时有几种评价标准时,它们之间相关联系,在审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被审计事项的性质,深入研究,抓信主要矛盾,找出最能反映被审计事项的评价标准为审计评价标准。

5、审计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审计评价标准的综合性主要是指对财经法规的综合运用。由于审计对象类别较多,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具体单位,它的经济活动是多方面的,表现也较复杂,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违纪、违法的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所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监督时,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财经法规,针对不同的审计事项,分别地、准确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1、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的评价标准。审计时,首先要从单位是否遵循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大的方面进行了解,进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总括性评价。项目包括:(1)领导干部任期期间必须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纪律和有关法规;(2)经济活动和反映经济活动的记录真实、合法。

2、财政、财务收支的评价标准。财政、财务收支必须真实、合法。(1)预算内外的收入、支出真实、合法,无隐瞒、虚列支出,违规使用专项资金问题;(2)财政支出结构合理,无资金流失和损失浪费问题。

3、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的评价标准。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这个单位的领导干部无稳定的事业心及廉政状况。

(1)资产得到有效管理,核算、管理制度健全;

(2)国有资产在转让、出借、出租、拨付过程中无流失现象。

4、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贯穿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有相应的内部控制。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明确领导干部任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健全性。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建立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不存在薄弱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篇5

[主题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其任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审计评价,这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 2、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好、较好、差的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

3、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

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既要注重综合评价指标,也要注重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综合绩效,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福利费和招待费的控制率,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在综合指标下设置考评分值,系数在0.75至1之间,用分值乘以系数得出单项得分,一般分三个等次,“好”的系数为1,“较好”的系数为大于等于0.75小于0.90,“一般”的系数为小于0.75。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出口总值增长额,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增长率,科技、教育、计生、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状况等。在量化指标下设置考评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好”,等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较好”,小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一般”。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省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提出以下标准:

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6%;不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调整幅度>6%。

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合规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合规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的。性质严重是指: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及挪用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资金、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灾、扶贫、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等。

三是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四是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全面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基本实现决策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全面执行,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五是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标准。如果发现领导干部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则不予评价,可以在审计结果报告、移送处理书中反映。对未发现问题的,一般应表述为:经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未发现某同志任职期间个人在费用报销、资金使用、领取报酬等方面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对领导干部住房、汽车配备情况,采取写实的办法,不作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篇6

【关键词】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家审计创新制度,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情况、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控,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委托机关评定领导干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的同时,实现参与国家治理,推动国家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是基础,评价是关键。笔者对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构想等方面有几点思考。

一、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基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角,经济责任审计已纳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制度体系。构建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构建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助于保障国家治理机制的运行;构建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

(2)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构建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建立新政绩考核评价制度的需要。

(3)基于国家审计自身发展的视角,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构建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健康发展;构建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构建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水平。

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审计实践中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评价难以统一,且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审计评价中责任界定不够规范。②审计评价中绩效评价难。③审计评价的证据不够扎实。④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适应较高质量审计评价的要求。⑤对领导干部个人执行廉政规定情况的审计评价风险很大。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构想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设计上,应全面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发展责任、决策责任、管理责任、廉政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1.发展责任评价指标

着重对发展主体的质量、效益和公共服务进行综合评价。从看支出转向看结果,从单一看经济发展转向全面看公共服务质量。设置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一是经济发展情况。从经济发展水平、结构优化程度、政府财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区域发展质量的视角,通过财政收入增长比例、人均GDp增长率,评价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宏观经济发展总水平和地区发展能力。

二是民生改善情况。从教育、卫生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以及就业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进一步提高的视角,通过财政性教育、卫生、社保投入占地区GDp比重、人均居民收入增长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基本医疗覆盖率、城镇保障房供给率等具体指标,评价民生重点难点问题逐步解决情况。

三是社会管理情况。通过社会事业投入增长率、基尼系数变化情况、公共设施更新改善率等指标,评价政府在供水、供电、交通、通信、安全等公共服务产品方面是否能够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的发展,政府是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在公共支出中普惠民生,是否促进地方和谐平安建设。

2.决策责任评价指标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重在决策责任,特别是中央两办《规定》,将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作为重要审计内容,进一步强化对经济决策权的监督。设置决策制度建立健全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经济决策执行落实情况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一是决策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二是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三是经济决策执行落实情况。

3.管理责任评价指标

对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责任的审计监督,是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之一。设置经济监督与管理、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经济法律法规与政策执行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一是经济监督与管理情况。重点评价领导干部在政府性债务、政府重大建设项目、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等方面,是否具有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重点、分清主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财政财务收支管理情况;三是经济法律法规与政策执行情况。

4.廉政责任评价指标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规定内容和其他法律法规的廉政内容,确定细化指标,设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廉政情况调查表。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仍需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既需要传统的审计理论支持,又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仅能符合与代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上级部门有关规定,对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标准进行适时修订,通过不断完善使其能够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构建切合本地实际的、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篇7

(辽宁师范大学计财处,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实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发挥审计的预警和防范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领导干部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完善管理控制、约束经济行为、强化责任监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审计评价角度出发,结合审计实践过程中评价指标的运用,对绩效审计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绩效审计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06—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靳海燕(1970—),女,辽宁法库人。辽宁师范大学计财处,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财务,审计实务。

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目标的提出,作为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构建全面、规范、有效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已成为审计工作的研究重点和突破内容。

一、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时,除考虑经济行为的合规性外,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指标可作如下表述:(1)经济性。考虑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2)效率性。考虑在取得同等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效果性。考虑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或者进行到什么程度,反映期望值与实际值之间的不同。[1]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1.全面性原则。审计部门评价领导干部承担的经济责任,要以单位或部门的全部经济活动为主线,沿着高校经济活动(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的全过程,在评价经济活动的真实合规性的同时,注重经济活动的绩效性,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符合实际。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高校经济活动包含管理效益、科研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等多重目标,这些目标有的可以用量化指标评价,有的难以或者不能用量化指标评价,需要将定量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评价结果的直观性、科学性。

3.差异性原则。高校经济活动涵盖广泛,每项工作都有自身的经济活动特点、资金运行规律以及不同的绩效表现形式,在实践中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此,必须兼顾各类经费之间的差异性。

4.代表性原则。反映高校经济活动的绩效指标类别广泛,在选取时不能单纯堆砌数据,要选择能够突出反映经费使用绩效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提高审计评价效果。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步骤及方法运用

1.设置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经费的特征和评价要求确定评价目标,并从合规性、绩效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出发,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2]

2.科学划分指标类别。从高校普遍关注的资金运行情况来看,绩效审计指标包括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指标,需将其归集到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四类中,并对定性和定量指标赋予一定权重。

3.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分值。(1)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和预算限额等数据作为评价标准。(2)以行业或法规的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出评价标准。(3)由专家学者根据高校经济活动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经过分析研究后得出评价标准。

4.计算并评分。运用审计抽样、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各定量指标分值,并参照标准分值对指标结果进行评分,运用调查、内容分析等方法对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5.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汇总各类指标的评价分值,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高校经济活动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区分为经费指标、管理指标、效果性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等具体指标。[3]结合高校经济活动特点和规律,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下区分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不同层次,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4]指标体系分为四层:第一层为总目标层,是对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总体评价;第二层为一级目标层,分为合规性评价、绩效性评价两个一级指标,是审计对象在经济决策的真实合法程度、经济管理的绩效水平的分项评价;第三层为二级目标层,是对一级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依据审计目标不同,划分为集体理财、财力调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十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第四层为初级指标层,设计经费预算完成率、行政消耗性费用超限额率等41项指标,其中定性指标13个、定量指标28个。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应用与分析

现以某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表1所示为经济责任审计合规性评价。

合规性指标得分为90分,反映了某高校领导干部的合规性评价等级为好。其中,重点项目投入率指标为7分,主要原因是在个别科研课题和校园环境改建上投入不足。资产购置合规率指标为7分,主要原因是部分纳入采购目录的物资未实行集中采购。此外,有偿服务报批率指标为8分,主要原因是部分校企合作项目超出本级权限未向上级报批。由此分析,该高校领导干部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资产购置和自筹经费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四、结论

从高校普遍关注的资金运行情况看,通过绩效审计指标(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可以对高校资金运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帮助其找出管理漏洞,防止资源浪费,挖掘工作潜力,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但由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很难从单一角度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在绩效审计模式下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需要将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并对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权重以及评价方法做出相应的规定。同时,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所承担的任务和阶段目标的变化、项目本身的性质、管理活动的特点等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如此才能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学龙,郭江波,汪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0(7).

[2]吴明芳,吴华萍.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审计月刊,2011(1).

[3]冯勋荣.关于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5).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篇8

关键词:数据挖掘方法经济责任审计数据概化关联规则分析

一、数据挖掘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确立或解脱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一项审计监督制度,其关键是如何给被审计领导干部一个公正、准确、合理的评价。

数据挖掘(Datamining)也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是一种特定应用的数据分析过程,它可以从包含大量冗余信息的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隐藏知识,从而为正确的判断提供基础。与以往的数据库检索统计技术不同,数据挖掘方法不向用户提供包含指定特征的信息,而是能够提供某些特征未知的数据包含的信息。数据挖掘技术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尤其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推动这项技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数据挖掘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全部电子数据进行处理,可以避免因手工审计中审计抽样造成的审计风险,可以对财务明细账中的货币数据进行分析,而且可以建立以业务事件为基础形成的数据仓库,对非货币性数据进行审计线索的挖掘和分析;利用聚类知识发现技术能够对已有审计人员的经验方法提升创建,从而成为具有审计任务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审计的能力和水平;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对各类评价要求中的各种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特征本体抽取以及语义判断,为审计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对各类型审计要求中的审计特征以及特征影响因子来进一步进行关联分析,为审计核查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而产生原因的关联性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另外,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通过宏观层面的相关指标,数据挖掘方法能够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发掘审计线索。因此,数据挖掘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二、数据挖掘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数据挖掘技术包含了很多分析方法,主要有:

(一)数据概化分析方法。是一个抽象描述数据的途径,有效的、灵活的概化方法可以分为两类:数据立方体法和面向属性的规约法。在实际应用中大致可分为单维度对比,条件查询,维度交叉查询等。

1.单维度对比分析。例如,根据审计需求,若要查询各单位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的总计,查看各单位的借方贷方科目金额是否平衡,可以使用如下语句:

在此示例中,查询定义了以下单元集信息:select子句将查询轴设置为measures维度的[贷方金额]和[借方金额]成员,以及单位维度的各单位的成员。FRom子句指明数据源。

2.限定条件查询。下例返回在2007年至2011年会计年度期间,按照[measures].[借方金额]度量值进行排序(从成员集中销售额最高的成员开始),在科目维度中选取科目名称为[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求得金额最多的会计期间的五个成员。

topCount(mDX)函数根据指定的对集求得的值,对指定的元组按降序排序,返回度量值最高的指定个数成员。在此例中,使用topCount(mDX)函数选取应收账款最高的五个会计期间,显示在横轴。纵轴为各单位名称,FRom子句指明数据源。由结果可以看出各个单位在哪些会计期间发生了最多的应收账款,这些发生了最多的应收账款的数据可以定义为多维分析中的元数据:(单位,期间,金额)。

根据审计部门的审计规则进一步分析,发生额异常的元数据定义为审计疑点。统计总计(all)栏中显示某会计期间的金额总计。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继续查看各单位应收账款的金额,进一步通过跟踪审计疑点明确责任单位,据审计疑点,回归凭证库表继续查询应收账款发生额的详细信息。

3.维度交叉分析。维度交叉分析可以更加细化多维数据的粒度,例如,若要查询各单位在各期的借方各科目金额总计,可以使用如下语句:

本例使用Crossjoin(mDX)函数返回同一维度属性层次结构中的属性层次结构成员的叉积,限定横轴为借方下的各项科目,纵轴为各单位名称以及各会计期间,FRom子句指明数据源。由结果可以看出各个单位在哪些会计期间发生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可以继续跟踪大额应收账款收支状况,以及验证坏账准备的提取情况。

(二)关联规则应用分析。审计人员能够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及业务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从中发现异常问题。通过关联规则进行提取和判断,能够进一步生成审计分析模型。

例如在财政数据挖掘审计中应用关联规则,可以计算各个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总预算的值,先确定预算单位是否违规执行预算。在实际审计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对比被审计单位的车辆数和汽车保险费支出的关系,能够据此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发现是否利用账外资产购买用车,根据此线索进而查出是否存在小金库的问题。

再者,以应付账款的分析性测试为例,关联规则可以将具有类似性质的会计数据分离。分析发现:重复记账的应付账款;与总账、明细账金额不等的同笔应付账款;资产负债表日附近的应付账款,通过此项分析能够确认是否存在隐瞒负债的现象;重复发生的异常交易应付账款,例如,每月初购买相同金额的固定资产等。先通过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进行判断,再加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对发现的可疑点进行进一步审查。

此外,还可以利用外部数据关联关系构建审计数据分析模型,以海关审计为例,在海关的进出口货物通关作业中,完整的通关业务包括海关以外的商检、外汇管理,税务、外经贸、海事、空管、港务等单位和部门协作,它们和海关一起构成整个系统。目前,中国电子口岸平台中包括外汇、税务、以及经贸数据信息,整个数据都可以在各部门间实现共享。而在传统的审计中,审计组对海关进行审计时采集和利用仅仅是海关的信息资源。而现在不仅可以采集海关内部的通关数据,进出口货物通关有关的外部电子数据还可以从当地外汇管理局、港务管理局、国家税务局、海事局、电子商务中心和某码头集装箱有限公司等单位取得。通过构造外部与内部电子数据的关联关系,可以形成审计人员所需要的审计模型。

(三)孤立点监测。企业的财务数据会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变化而变化。在实践中,项目数据的变动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如果变动不符合原来的规律,则可能存在一定的异常情况。孤立点分析能够有效地识别虚假财务报表,发现背离正常趋势的数值。实际应用中先要选择一些能够明显突出异常现象的关键指标,如应收应付款项、资产状况和费用指标,再设立临界值,通过孤立点检测进行分析。如果相关指标超出了原先设定的临界值,则表明有可能存在造假现象。

阈值的设定可以根据以往年度均值、审计制度要求制定,审计人员根据需要设定阈值进行孤立点的确定。由孤立点数据挖掘方法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如:异常的应收(应付)账款,异常的管理(销售)费用;应收账款、管理费用额度设定超出阈值即为异常点,支出超过一定比例的预算,单位可能存在违规行为。

在实际审计中,将被审计单位与有关联关系的销售商的审计期间交易额进行分析,发现近五年中每个月的交易额波动较小,但是在中间某年的12月份的交易额增长了3倍,审计过程中可以把该月的交易额确立为一个孤立点,很有可能是被审计单位或者相关被审计领导人为了增加销售额而虚假增加的一笔交易。

(四)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是指一组按照时间有序排列的随机数据。时间序列来自于系统,表现的是系统内数据与外界的关联关系。对时间序列的预测就是根据已有的数据推断系统在当前时间以后可能产生的数据,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同时能够通过先前数据来预测之后数据,将已发生的数据与所推测的结果进行对比,查看是否存在异常。

对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在剔除宏观经济影响后,观察各项经济指标的表现。中观层面,通过对比任期前后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等财务指标的变动来进行本任期的评价。对任期以前年度进行时间序列模型的定义,验证任期前后以及任期间经济指标的表现。微观上可以根据汇总的数据(每周、月、季度,年度)对数据进行预测。因为许多经济活动的数据是由很多互不相关的业务得到的一个汇总数据,这些不相关的业务并不是连续发生的(比如说,某企业并不是每天都与同一家公司有业务往来)。

在实际审计中,通常会根据汇总数据进行预测。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能够对比往届干部与在任干部在经济指标上趋势性的差别,通过此方法来挖掘判断,能为进一步划分经济责任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认定。

三、完善数据挖掘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的措施

数据挖掘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虽然数据挖掘方法在舞弊和异常检测方面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指向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数据挖掘对于目标分析数据源特征有所要求,使用数据挖掘方法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数据挖掘审计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范围有限等。

对此,我们首先应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数据挖掘方法是一种发掘审计线索的途径,在使用此种方法时必须以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为前提,不能舍本逐末。所以在使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之前,一定要明确审计对象的主要业务和背景,设计出合理的经济责任方法。

其次,创新审计工作方式的同时保证评价客观量化。本文关注的数据挖掘是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基础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进行业绩纵向比较,客观评价管理、效益水平。将审计期间直接、间接证据结合,界定责任的划分和评价。

第三,促进信息系统建设,培养数据式审计相关技术人员。数据挖掘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所以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必须加强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电子账目和相关业务数据的信息化。同时由于数据挖掘方法的专业性,所以还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知识储备是数据式审计,尤其是数据挖掘审计能够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第四,规范数据挖掘方法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操作标准。若想提高数据挖掘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的效果和效率,就要针对相关单位的审计需求提出一套可以执行的标准和体系,以使审计过程规范化、合理化。

最后,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能够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常常存在查出问题但缺少后续奖惩措施的现象。这也违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和初衷。因此,在今后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结果若能有效反映实际的经济责任,针对审计结果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付诸实践,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对领导干部的功过得失起到合理的评价和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9,(5).

2.王晓慧.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三维模式机制的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

3.陈宋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J].审计与理财,2009,(2):8-9.

4.孟焰.目标视角下的政府责任审计理论框架与路径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1).

5.陈丹萍.数据挖掘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决策研究目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6.陈纲.公积金联网审计系统及数据挖掘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篇9

一、经济转型对审计评价模式的挑战

经济转型要求政府转型,作为国家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区县党委和政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主体力量。也是主要担当者和第一责任人。此刻,审计工作也被赋予了重大使命。对辖区内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围绕领导干部职责最大限度地规范评价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减少审计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科学地研究和设计审计评价指标,是开展区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性工作。从上世90年代至今,经济责任审计从审计方式到审计内容到审计评价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初的财务收支为主的真实合法性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已难以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难于对区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进行全面评价。在在私人物品短缺,经济总量不足,以土地财政、地方举债为特征地方政府竞争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多侧重于经济发展,主要是经济投入、招商引资等简单数值提高的评价。如今,中央已作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努力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将投资为主转为消费为主,经济可持续增长。审计机关迫切需要在总结以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基础上,主动融入新一轮改革之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构建适应经济转型要求的区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评价模式。通过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客观、真实地量化反映区县党政领导干部在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过程中职责履行情况。使审计机关也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二、审计评价指标需以公共服务为导向

为了推动经济从外需型转变为内需型,我国推出了城镇化战略;为了推动政府从经营型转变为服务型,需坚持公共服务导向。两者在推进中相互促进。笔者认为,经济转型期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上,以地区满足城市居民对更多、更好公共服务需求,让广大农村居民更多地感受到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阳光。审计评价既对地方领导发展绩效开展定性评价,也通过大量定量评价,用数字说话,检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在指标的设置上,遵循依法审计、突出重点、权责对等、审计手段能够实现、分开设置(基本指标、选择性指标)原则。在各项评价指标的配比上,采用纵向指标与横向指标相结合,以横向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微观指标与宏观指点标相结合;任期内经济指标与可持续发展指标相结合;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与计划统计、财政财务指标相结合;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规范化与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关注新一轮改革的目标与县区党政领导干部职责之间的逻辑关系;辩证的运用相关指标,分析负债、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情况,客观评价经济状况;通过发展教育、增加就业、促进医疗、实现住房保障等民生建设的投入和实现情况,评价社会建设能力;通过重大经济决策事项,评价决策能力;通过经济管理与监督状况的实现情况,评价管理能力等;最终评价落脚点是“人”,反映领导干部本人的某些特征。

三、评价指标设计以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

评价指标设计,紧紧围绕地方“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目标和各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职责开展。关注发展战略实现、重大经济决策、经济监督与管理、财政财务收支、遵守经济法律法规与政策执行、个人廉洁自律等。

1.发展战略实现情况评价指标

着重对发展主体的质量、效益和人民幸福程度的综合评价。从看支出转向看结果,由看基建转向看公共服务质量。设置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个维度评价指标。

第一,经济发展指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结构优化程度、政府财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区域发展质量等方面评价。如:通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评价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宏观经济发展总水平和地区发展能力。通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评价指标,评价地方政府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对比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评价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总水平。通过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指标,评价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水平,评价城乡二元结构调整。通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等创新驱动的现代化指标实现,评价是否建立“体制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等等。

第二,民生改善指标。民生改善的意义,不仅产生扩大内需的效应,也会间接地支持扩大内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立。指标设计主要是围绕十提出的,“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点重点”“要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关乎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发展目标。从区县政府推动教育、卫生事业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就业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工作水平的视角,关注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评价民生重点难点问题逐步解决情况,评价立足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幸福都市建设,如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区GDp比重、创业带动就业人数、城市(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镇保障房供给率等具体指标。

第三,社会管理指标。在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突出能够满足群众较高层次生活需求的供水、供电、交通、通信、安全等消费业发展。审计评价指标设计,从地方政府是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在公共支出中普惠民生,是否促进和谐南京、平安南京建设,是否提供公共财政储备,是否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等方面考虑。如:社区公共设施配套率、城镇居民小区技防入户率等。

第四,文化建设指标。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部门,不仅其自身具有显著的经济影响,还能通过新知识的产生和转移、推动其他部门的发展。文化产业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强关联、广外溢等诸多优势,对经济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已逐步成为新时期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的首选,极大地促进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不断彰显。审计评价指标设计,着力于南京市具有独特城市历史文化的世界古都的特色,不仅看地方政府在财政、税费、土地等多方面优惠政策的扶持情况,还要评价创意人才产业的发展情况,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情况等方面考虑。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新增市级文化产业基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

第五,生态建设指标。新一轮改革重要经济手段,就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缓解近年来日趋严重的环境矛盾。意味着要彻底摈弃“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式、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转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约式、可持续发展模式。评价指标指标设计,关注加快生态经济,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积极发展低碳技术,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产业格局等方面。如:主城污水处理率、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等。

2.重大经济决策事项评价指标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在决策责任,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决策不周造成的危害性往往不亚于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深化,特别是中央两办《规定》,将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作为重要审计内容,进一步强化对经济决策权的监督。审计评价指标设计重点从三个方面设计:一是决策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如是否建立工作规则、议事规则等经济决策管理制度;决策制度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决策制度是否完善等;二是在转型发展中,政府重大建设项目、国有企业改制、土地征管等经济事项决策的总体情况。三是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内容。关注合法性,如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是否存在不符合法规或明显有失公平的条款等等;关注决策程序和执行,如工程项目是否切实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的程序向社会公开或按规定进行招投标,闲置资产处置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公开拍卖等,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策”的程序执行等等;关注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如决策执行过程中有关监督和保障措施是否有效,决策事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对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项目效益低下、国有资产(资金、资源)严重流失或者损失浪费、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问题,是否严格按照有关决策管理制度的规定,实行问责和责任追究。

3.财政财务收支管理评价指标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财政转型创新,才能为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审计评价指标设计,一是关注财政收支规模是否稳步提高,税收比重是否稳中有升;二是公共财政投入结构是否得到优化;三是预(决)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财政改革进展是否稳步推进;四是财政管理理念、方式和效果是否发生了根本改变,是否做到讲究绩效和责任的观念,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等等。

4.经济监督与管理评价指标

对领导干部经济管理权的审计监督,也是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之一。重点评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在政府性债务、政府重大建设项目、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等方面,是否具有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重点、分清主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的视角,评价地方政府灵活筹集资金,解决发展中财政吃紧问题。从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视角,重点关注国有资产结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合法权益的维护。从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城市竞争力的视角,评价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重大功能性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5.遵守经济法律法规与政策执行评价指标

贯彻执行经济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方针和决策部署,是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最高党性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需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强化执行力。审计评价指标设计,从贯彻政策执行层面,评价贯彻落实财税、金融、土地(下转第52页)(上接第48页)管理、物价、环保、民生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情况;从本地域内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否有力践行科学发展的要求,评价是否有力促进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实现;从执行中出现偏差,评价是否及时得到纠正等等。

定性评价指标采用填表调查的方法,对以下问题,依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职业判断做出结论,分出好、良、中、差、最差等五个等级。a.出台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是否存在与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不符的情况。B.是否有严格落实国家财税、金融、土地管理、物价等待宏观调控政策,有无片面强调地方和局部利益,存在拖延、推诿、变通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行为。C.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扶持政策是是否与国家产业政策相一致,是否存在违法规定的情况、是否有欺诈等非法行为、是否有冒领国家转移支付和政策补贴专项资金行为等;经济决策中是否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行为等。

6.个人廉洁从政评价指标

党政领导干部个人廉洁从政,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推动地方科学发展,推动新一轮改革重要保障,也是正确行施权权力,履行好职责的基础。评价指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规定内容确定。如廉洁从政规定执行、举报事项、廉政责任制度建立及执行等等。进行审计评价时,可以选取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的有关重要指标。评价领导干部本人在公务活动中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在财政财务收支、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中,有无违法乱纪以及贪污受贿、行贿、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核实群众反映较大的与领导干部决策挂钩的事项;关注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委托需要审计的事项。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篇10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的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科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明显。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不同性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标准很难统一,审计评价尚不够规范。主要的问题在于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目前各级《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较多是对审计的具体操作、审计内容、职责、执行等进行了明确,而对审计评价却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这给审计评价工作造成困难。尽管某些暂行办法和规定中已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责任,但条文规定相对于基层部门实际操作而言,仍较宽泛和宏观,容易导致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主观性,做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一般对经济指标的分析仅仅包含今年与往年的纵向比较,即“量”的比较,而对于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之间的分析、对比,则存在较大的盲区,缺乏“质”的飞跃。

三、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的原则

为了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应该按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群众组织、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及其门类、层级特点等分类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同时,确定一些基本原则,逐步统一规范审计评价,提高审计评价质量。

(一)客观性原则。经济责任设你就评价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尽量采取写实的方式给予准确、恰当的描述和评价。

(二)辩证性原则。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并避免相互矛盾

(三)重要性原则。审计评价不宜面面俱到,应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突出重点进行评价。

(四)相关性原则。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宜评价。

(五)历史性原则。审计评价要考虑当时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要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六)充分性原则。审计职能范围之内的、审计已经查明、证据充分的事项才能评价,否则则不宜评价。

(七)统一性原则。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统一性原则,是指“三个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

(八)系统性原则。对于工作业绩的评价不能单纯用静态数据比较,应尽可能连续系统地分析评价绩效数据的来龙去脉及前因后果,分清主观和客观原因,分清前任基础情况和后续发展情况,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严防短期行为。

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的参考标准

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科学评价,主要应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个人廉洁自律及遵守财经纪律情况、重大决策事项、目标完成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等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提出对重大决策事项的评价标准可供参考:

1.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决策是否顾及到近期和长远的发展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一般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