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十篇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十篇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2:27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篇1

2004年由著名华人作家白先勇领衔打造,集艺术家才情、智慧的青春版《牡丹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西岸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将昆曲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拉进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用事实再次证明了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结合后所产生的裂变效应。

传统文化借创意产业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

昆曲是“百戏之祖,百戏之师”,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诗、文、曲等文学形式,是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雕塑、舞蹈和古典音乐等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标志性艺术。《牡丹亭》一直是苏州昆剧院的经典曲目。但此《牡丹亭》非彼《牡丹亭》。

事实上,青春版《牡丹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经典剧目。白先勇先生立足当代美学期待视野,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法,让青春的话语、肯春的主题引领传统经典的永恒魅力,宣示古老昆曲的青春传承。在演员的挑选上,青春版《牡丹亭》一反过去戏剧表演注重舞台经验和技巧而忽视演员自身形象的传统做法,大胆启用年轻的“小兰花班”中有气质有形象有潜质的艺人,打破传统戏剧的门辈观念;舞美造型风格的典雅秀丽使江南水乡的“柔美”气质与昆曲特有的悠扬、温婉及《牡丹亭》中男女缠绵的爱情通过淡黄、粉红、嫩绿等主色调被烘托得淋漓尽致;演员服饰也打破过去“宁穿破,不穿错”的宗旨,材料选用辅以手工苏绣的丝绸,刺绣内容由中国传统意象如梅、兰、竹等组成,愈发衬托演员的身段体态。更为可贵的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审美节奏,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原剧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主要精神的基础上,大胆设计情节,将原来的55折戏改成了27折。通过删减、再编排。青春版《牡丹亭》具有了现代意识和价值取向上的普遍适应性,不再是“一板三眼”的水磨调,而是一场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视觉盛宴。

正是因为既保留了昆曲的文化精髓,又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大陆也引起巨大轰动。在百所名校巡演中,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剧组走出国门,在美国加州连续演出12场,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新的奇迹。华裔和非华裔观众,都看得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观众起立鼓掌20多分钟。在美国圣塔芭芭拉市演出时,该市市长宣布10月3日—8日为全市的“《牡丹亭》周”。2010年10月6日至28日,由苏州昆剧院与日本歌舞伎“国宝”坂东玉三郎合作的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东京aCt剧场连演22场,观众达3万余人。应当说,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是近年来中国戏剧界影响最大、最引人关注的事件。

作为一种脱胎于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青春版《牡丹亭》这一经典剧目的改编上演,使昆曲从乏人问津、濒临灭绝到引来日本艺术家的学习与合作,其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昆曲保护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在于这个文化事件成功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策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与创意产业相结合,只有创意产业才能为传统文化插上高飞的翅膀。

创意产业借传统文化打造差异性文化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是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既然是产品,就必定要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众所周知,交换的前提是差异性的存在,正所谓“互通有无”。作为一种符号消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归根结底是一种差异性消费,没有独特}生,没有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独特的符号价值,文化创意产品就缺乏竞争力。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文化差异中提取可用的文化资本,打造差异性文化创意产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其独有的,是不可复制的。其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其稀缺性、独特性。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文化只有存在差异,才有现实存在的必要。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存在的基础,也是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资本的前提。很难想象,青春版《牡丹亭》如果不是根植昆曲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差异性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至关重要,不能体现文化差异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对此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当冯小刚拍摄由好莱坞哥伦比亚公司投资的《大腕》时曾说:“需要做的是,减少影片中的地域性,使受众更广泛一些,不仅仅是中国的南北方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语种。”在把自己的影片推向国际时,冯小刚采取尽可能抹平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策略,以更具同质化的形态去扩大文化认同的范围,结果遭遇惨败。究其失败的原因,梅特·希约特说得好:“只有当我们以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时,我们才可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企图径直接近符合国际口味的现存标准,至少在三个方面来看是失策的。首先,这样做会破坏对自我表现的真实性所做出的承诺,使获取国际认同的愿望南辕北辙;其次,如果我们根植于弱势文化,我们把握标准和达到标准的可能性便不会大;最后,要具有主流文化的影片制作技术,要使其摹仿能力让人拍手叫好,确是一件罕事。”事实上,我们也不乏由于成功地从文化差异中提取了文化资本而大获成功的文化产品,如《霸王别姬》、《洗澡》、《秋菊打官司》等,由于成功地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资源,京剧、方言和旧式澡堂等引入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文化差异与文化折扣——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结合的必修课

文化差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文化差异遭遇文化折扣,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又当何去何从呢?

文化折扣又称“文化贴现”。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因此对于那些生活在此种文化中以及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那些不熟悉此种文化的受众的吸引力则会大大降低,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它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

文化差异势必导致文化折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问题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否应该为了避免或减少文化折扣而放弃文化差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如何既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个性,又能让我们这些根植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走出国门,获取文化认同,实在是个棘手的问题。难怪白先勇先生感叹“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让有600年历史的古典戏曲在21世纪重现光彩,拿捏分寸是最难的。”

但也应当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保留文化差异,减少文化折扣,就是要在彰显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努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使我们的文化产品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并在审美取向上兼顾人类的普遍情感,使之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前面提到的青春版《牡丹亭》,它所表现的主题是爱情,这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所以即使它是以一种古老的方式展现,依然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心中引起共鸣。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成功案例——《云南映象》。《云南映象》的成功固然是由于整台舞蹈源于云南12个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元素,充满中国风格,文化个性鲜明,但更重要的是它绝非原生态民族舞蹈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改编、创作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特有的粗狂、质朴的特点与现代舞热情、奔放、向上的艺术张力相结合,并用这种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诠释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来颂扬生命与信仰之美。正如杨丽萍所说:“《云南映象》既不表现甜美也不表现酸涩,她是一个充满人性的舞蹈,她是全人类共性的东西。”文化个性与文化共性在此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华人导演李安的“父亲三部曲”虽然选择的是中国老人在美国的故事,但其中涉及的伦理、情感、观念的冲突是全人类共有的,这类主题及对主题的现代化阐释,使李安的电影既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个性也获得了文化认同,良好的口碑和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为他成为国际大导演奠定了基础。

减少文化折扣的另一有效方式是融入他同元素。2010年,苏州园林入驻威尼斯。由苏州艺术家叶放创作的、欧洲第一件来自中国的艺术园林作品——达园,在意大利威尼斯圣赛弗罗岛上动土开工。同林是中国苏州独有的传统建筑形式,苏州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同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达园——这座建于异乡的典型中国同林,既包含了苏州园林中最主要的要素:亭、台、榭、假山、小桥、水流,也涵盖了许多现代西方元素。园内池中用太湖石叠出的假山分别代表中国文化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架设于五条水道上的五座桥,对应着中同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属性。在常见的湖石假山和花草树木中,高达3米多的玻璃圆通门、青铜“滴水桥”、马赛克“瀛洲”等等,都是颇具雕塑意味的当代作品。在“方丈”峰下的石屋中,还设计了影像装置。达同作为当代艺术舞台上的一种独特表达,频繁亮相于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当代展会,成为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动漫产业;秦时明月;动画

一、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翻开中国动画史的辉煌篇章,从《小蝌蚪找妈妈》到《大闹天宫》,在这些中国早期的动画作品中,传统文化与动画是和谐交融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的。而放眼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似乎难以在动画中找到生存的空间。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当下的动画片要么盲目外化,跟风抄袭被视为全球最大的动画产业王国的美国不成,还平白为美国对全球的文化输出提供“助力”[1];要么是作为低龄儿童的启蒙教育,过于“幼稚”,受众面狭窄;要么政治意味过于浓重,承担了过度的说教功能。[2]

反观美国、日本的动画作品,许多都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如《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古典乐府民歌《木兰诗》;《功夫熊猫》更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挖掘到了极致;以清朝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的《中华小当家》,脱胎于中国名著《西游记》的《最游记》等。外国动画人运用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中国文化改头换面,而其主题宣扬的却是外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3]反观中国部分动画对日本动画的照抄照搬,把“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理解成简单的模仿与拷贝,这不但不能获得受众的良好共鸣,还使动画丧失了中国的民族风格,让许多人对中国文化本身产生了一些误解。这种尴尬的局面,不免让人啼笑皆非。

当代动画片的质量远不如中国早期动画片的质量。究其原因,除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外,更严重的问题是缺乏自身的文化底蕴。我国早期动画在“中国学派”的带领下不断创新,精品辈出:《小蝌蚪找妈妈》融合传统水墨画艺术,制作精良;《九色鹿》很好地保持和再现了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独特神韵;《哪吒闹海》大量借鉴了中国民间艺术元素,同时吸收了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而如今,动画人在进行动画设计时对传统文化生搬硬套,缺乏深刻的理解,只是流于基本元素、符号等的形式,却忽略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导致苍白无力,缺乏神韵,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形式先行的道路。

莫说动画行业如此,放眼我国整个动漫产业,这样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样的现状显然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国产动漫发展举步维艰,陷入了无限尴尬的“困局”之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产动画要想取得长足发展,仍需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汲取养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经历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一系列中国传统题材被外国翻拍并夺奖后,中国的动漫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渐渐转向了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动漫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动漫中呈现出中国特色,同时又能发现其中富有创造性的新元素,使其不失新意,更好地迸发出产业新动力。

《秦时明月》系列动画成功完成了国产动画的逆袭,它借助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凭借大制作、波澜壮阔的情节和活灵活现的人物等优势,在我国的动画市场中获得了如潮的好评。

二、《秦时明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秦时明月》系列动画改编自已故香港武侠小说家温世仁先生的同名系列小说作品,是中国首部3D①武侠动画。从2007年《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作为贺岁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开始就收获了无数好评,至今已连载至第五部《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并仍在持续更新中。该系列动画由于故事情节上摆脱了以往中国动画“以动物作为主角”“只知说教”的刻板印象,引起了广大动画爱好者的关注,是中国目前人气最高的原创动画片之一。凭借浓郁的“中国风”、细腻的画面、唯美的造型设计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要素,《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吸引了广大观众。

可以说,《秦时明月》系列动画把传统文化的元素运用到了极致,呈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让观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

“历史为骨,艺术为翼,中华文明,弘扬百世。”这是《秦时明月》每集开篇的}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贯穿这一系列的创作主旨。作为一部武侠动画,《秦时明月》从历史史实中汲取营养并进行创新,融入时下的流行元素,使之具有传统与现代杂糅的独特吸引力。一部历史题材的动画片最重要的是要有“分寸感”。对历史生搬硬套,就会导致作品变成无聊的“历史剧”,使受众产生厌倦感;而过度地创新也会导致历史的失真,或被诟病为不尊重基本史实,受众同样无法接受。《秦时明月》对这个“度”的把握可以说是比较精准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对历史的再现。《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诸子百家在片中陆续登场,为观众呈现了一段金戈铁马、唇枪舌剑的百家之争。[4]而在作品中这些学派的出现并非空有形式,而是力图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百家思想的精髓,展现“百家争鸣”的历史画卷。[5]《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中便有一段天明破解名家人物公孙玲珑辩题的故事,其中所采用典故“白马非马”便是历史上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诡辩论,而破其诡辩的便是墨子。这样的设计既欢乐逗趣,又开拓了动画所涉及的领域。该片还以天明的少年视角,再现了秦统一六国后修长城,造兵马俑,统一文字、度量衡等闻名遐迩的历史事件,并使其与剧情有机结合起来。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秦时明月》系列动画活用“大环境中的小人物”,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一番描绘,并在不影响历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进行了一些合理的幻想与臆测,达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最佳效果。

其二,是对风云人物的重塑。与中国市面上大多数面向低龄受众的动画片将人物设置为简单的正邪双方不同,《秦时明月》系列动画中的人物虽有对立的阵营,但亦正亦邪,要由观众自己来评判。因而《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剧中以卫庄等人为首的“流沙”组织才会有非常庞大的粉丝群,其数量甚至超过了主角团。另外,片中角色大多能在史书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原型,但其人物形象不会局限于冰冷的史料,而是融入了许多时下流行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鲜明起来。例如,主要人物之一盖聂原为嬴政身边的第一剑客,他的人物设定就既符合传统认知中气度不凡的剑客形象,又十分符合当下大众审美所追捧的“冰山”“面冷心热”的形象。片中的盖聂曾带着亡友荆轲之子荆天明四处逃亡,仗剑天涯。而按照史书的记载,盖聂是战国末年非常有名气的剑术家,荆轲游历榆次时曾登门拜访。这就让盖聂与荆轲相识的故事有据可考,却也留给观众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大呼新奇过瘾。《秦时明月》系列动画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带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如第三部《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的片头里,卫庄白发飘飞的造型融合了现代审美意趣与传统水墨风格的表达,既唯美又新潮。[6]

某种意义上说,动漫作品追求的是一种“反真”,即虚幻的境界。人们通过幻想,将实际生活进行了极大的夸张和变形。一部真正优秀的动漫作品,应当满足“幻”与“真”的有机统一,并且在实质上应当是社会生活“真”的反映。中国历代画家一再主张“以自然为师”,动漫也遵循生活自然第一原理。历史仅仅为动漫素材的发掘提供了汲取养料的平台,但它不应该被作为创作的唯一源泉。动漫真正的创作源泉应当来自于现实生活。[7]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正是如此。《秦时明月》正是秉承了“七实三虚”的创作理念,坚持“历史为骨,艺术为翼”,对历史进行了合理加工创作,同时联系中国市场受众的实际需要进行创作,才能在现今铺天盖地、良莠不齐的古风动漫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二)艺术土壤

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特有的文化形式幻化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带有这些符号的动画作品,往往会产生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8]《秦时明月》系列动画根植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土壤,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挖掘和运用,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借着《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的播出得到了普及和发扬,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该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主要是先秦文学作品)的运用。《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延续了其原著小说考究的用词和悠远的意境,对白不像其他动画那样过于浅白,而是包含了古文、诗歌等许多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内容,深受许多“考据党”粉丝的喜爱。该片的台词多出自《楚辞》,例如第五部《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中少羽谈起楚国关于扶桑神树的神话传说时,使用了《九歌・东君》里的句子作为台词:“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片中许多人物的名字也来源于文学作品,例如阴阳家的五大长老,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均来自于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把原本晦涩的文言章句融入动漫,既能增加其本身的文化底蕴,又能更好地传播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

其次是,《秦时明月》人物在着装上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借鉴。秦代作为《秦时明月》的动画背景,其历史中便将阴阳五行理论渗透进了服饰文化中,是中国古代服饰演化的重要阶段。而在动画服饰设计中,设计师在造型设计的许多细节处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力图还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9]例如,剧中秦始皇的服饰并非凭空虚构,而是遵照史料据实还原。深色冕服,头戴十二旒帝冕,一袭玄衣上绣着金色龙纹,尽显王室帝胄的奢靡华贵。张良、颜路等所穿的儒家服饰也非常考究,通体以白、蓝为基础色调,大袖深衣,柔和流畅,衣袂与佩带有迎风飘舞之势,符合传统观念对于翩翩君子的定义。服装也是等级地位的象征,服饰不同,所代表的身份地位也不同。片中关键的男性角色多为上衣下裳制,或着深衣;富贵人物多着玄色装束;平民百姓则一身素色短打。不同人物衣着服饰的鲜明区别不但富有民族特色,也使观众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角色的身份,一改大多数国产动漫的角色辨识度低的缺点。

另外,《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的音乐设计也融入了古典民乐的元素。动画片多使用竹笛管弦等民族乐器作为配乐,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曾为中国大陆第一部校园题材动画《我为歌狂》担任音乐方面事务的音乐监督胡彦斌为其量身打造的“中国风”片头曲《月光》风靡全国,广受好评。剧中人物演奏的乐器也皆为中国古典乐器,别具风韵。片中的两个重要人物皆能使用音乐作为武器:高渐离擅长击筑,雪女则擅长跳舞与吹箫。箫是传统民乐常用乐器,筑则是战国时非常流行的击弦乐器,现今已几乎绝迹。《秦时明月》系列动画融入古典民乐元素,并对一些古代乐器进行复原,给观众带来了一鍪犹享受的盛宴,在无形中感受着传统民乐的熏陶。

(三)文化基因

“武”与“侠”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基本文化酵母。武侠者,惩恶扬善,劫富济贫,纵意而为。这种观念的出现,体现出了一种民间性的价值取向,故而可以说,武侠文化是大众文化的某种亚文化。《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在国人对武侠的崇尚中脱胎,而武侠文化和侠义精神也构成了《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的内核。

《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利用实时CG技术复原了许多常人难以完成的高难度武打动作,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侠客们酣畅淋漓的角逐,更胜在其中包含的对侠义精神的独特理解和对武侠文化内核的重视。

片中盖聂曾对天明说过:“所谓‘侠’,看其左边,为一个‘人’,代表一切人类行为,而右边是一个‘大’字加两个‘人’字②,代表一个愿意帮助两个小人的大人。只有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才能称之为‘侠’,而愿意帮助一切苍生的人才能成为‘大侠’。”这不正是《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对“侠”最浅白明了的诠释吗?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遗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拾侠义之心,心怀天下苍生,方能不忘本心,才有机会实现民族的复兴。《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引发了人们对侠义精神的思考,并引发对人类文明的关注与反省,有利于侠义之道的复兴,唤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本能,实现了动漫产业在文化领域价值的升华。

盖聂在叛变秦国后一向以慈悲为怀,即使对敌人也不愿对其下杀手,这便是侠士的风度。《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在表现武侠文化这一主题的同时,不过度渲染暴力,而是挖掘掩藏在“尚武”之下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把正义、善良等积极的侠义精神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引导观众理解真正的武侠精神。在此层面上,《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对于中国武侠动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武侠文化的象征是剑。剑者,百兵之君,亦是百兵之师。剑在中国古代是王气神韵的象征,普通军士只能使用戈、矛、刀等兵器,不能佩剑,只有将军之类的指挥官才拥有佩剑的资格。著名香港导演徐克曾说:“剑是中国武侠文化里面特有的精神代号,它是兵器之王,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风度、心态,它所包含的哲学、修养和聚集的技术,在世界文化中也是独有的。”

“渊虹”“水寒”“鲨齿”“干将莫邪”……《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的核心剧情始终贯穿着“剑”,动画中几乎每一个侠客手中都有一把惊世名剑。他们行走于江湖,用手中的剑击退敌人和伸张正义。《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中便描绘了盖聂一人凭借手中的“渊虹”击退了秦军三百将领。这些剑在侠客手中不再只是一件冰冷的物什,变得富有灵性和生命力,它们被赋予了英武、刚直和坚毅的气质。[10]且人物的佩剑与其自身的性格、做派都是相匹配的。如《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中,儒家掌门伏念气宇轩昂,收放自如,其所配之剑为风胡子剑谱排名第三的“太阿”。风胡子曾说,只有内心之威才能激发出太阿的剑气之威。公子扶苏也评价此剑“大巧不工、端凝沉雄,非眼力、见识和胸襟得兼者难窥其妙”。③而赵高手下六剑奴之一的佩剑“乱神”则以紫色调为主,颇具邪魅之气,与其刺客的身份十分相称。剑所表达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气质。剑与侠客生生相息,交相辉映,深化了“侠文化”的内涵。

三、动漫产业与传统文化共荣发展之前景

上文归纳了《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在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而《秦时明月》系列动画能够取得成功,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它懂得利用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长久的经验积累中,《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已完成动漫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品牌管理与营销策略优势,在集聚资本、引导受众消费、延长产业链条、获得高收益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更大竞争力[11],成为众多国产动画的楷模。

《秦r明月》系列动画改编自小说,当其有了一定呼声,获得了数量稳定的一批粉丝群体后,就开始策划漫画、对应动画的小说的发行。在系列获得反响后,继续将平台扩展,相继推出微信官方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增强了粉丝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为其进行线上推销商品打下基础。同步上线的手机游戏融合卡牌游戏的设计,十分新颖,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的目光。其官方淘宝店也不断更新一系列《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的周边衍生品,内容涵盖原创设计服饰、首饰、手办、玩具、文具等各个方面,足以满足各年龄段、不同收入阶层的不同需要,且每周保持上新,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外,官方十分重视宣传,且注重使用时下流行的cosplay真人秀方式进行游戏和动画新作的会,宣传效果非同凡响。《秦时明月》系列动画成功利用了多线并行的方式,为其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后盾,使其不至于像早期中国传统动画那样因为资金的短缺而夭折。

以动漫的形式传递传统文化是一种成效显著的方法。以围棋为主题的日本动漫《棋魂》把围棋由原本枯燥晦涩的“夕阳爱好”转化为棋手紧张刺激的竞技游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娱乐体验,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递。作者希望借助动漫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兴趣,并为日本棋坛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而在漫画热销,尤其是动画上映之后,日本的青年围棋爱好者数量的确有所回升。

但在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漫作品时,要学习《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的理念,避免一味地生搬硬套和过于直白的呈现方式。许多国产动画名为复兴传统文化,实则表现方式直白,一味刻画其表象,而忽略了其意蕴和精髓,使其成为没有“灵魂”的动漫作品。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本末倒置,应当自觉摒弃。

总而言之,我国动漫产业现在仍处于曲折发展阶段,仍迫切地需要提升动漫的质量,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的转化。为此,动漫产业的发展必须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着力完成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多方面的不断创新,为中国动漫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满足受众扩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对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创造性的应用,并利用自身优势扩展产业链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我国动漫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中华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广大动漫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把发展传统文化融入动漫产业中。

注释:

①3D,即使用3D建模技术构建人物模型数据。3D动画更广泛的称谓是三维动画。

②“侠”字在当时系小篆书写,其形近似“b”,故而有此一说。

③《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中的人物对话。

参考文献:

[1]谢雅卉.美国动画片中龙形象的神话建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6(6).

[2]于颖.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回归――以《秦时明月》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4).

[3]韩茗妍,赵宇,张贝妮.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国动画中的应用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176.

[4]梁志成,陈伟.浅析动画《秦时明月》中的人文内涵[J].大舞台,2011(7).

[5]王海青.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动画的结合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6]王晔.中国文化元素在动漫作品中的呈现和运用[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4).

[7]何坦野.动漫文化论纲:本体论与心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07-208.

[8]郭晓晓.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应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9]黄新霞.从《秦时明月》看当代中国动画的民族化进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10]焦素娥,范玉雪.国产原创动画《秦时明月》的侠文化主题及其表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11]韩枫.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国产动漫品牌塑造[J].新闻爱好者,2015(12).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篇3

动漫是现代新兴的世界重要文化产业之一。它被称为是21世纪最热门的、最有希望的文化朝阳产业。动漫产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拉动和提升全球范围内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着力加强和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到今天,动漫产业已不是最初的动画和漫画的合称,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具体来看,它是“以创意为动力,以动漫文化为基础,以版权、形象权为核心模式,以动画、影视、游戏为内容主体,以电影、电视、网络、图书、期刊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为载体,并延伸至同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的新型文化产业”①。动漫产业关系一个国家文化和经济的方方面面,世界众多发达国家相继把它作为本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探寻与思考:我国动漫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较早发展动漫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中期我国动漫也曾因“中国学派”的出现,而产生了一本文由收集整理大批喜人的动漫民族精品,为世界他国所瞩目,然而这已经成为历史,从“文革”之后到现如今,我国动漫一直在摸索中艰难地行进,尽管近几年各地政府意识到了动漫产业在国家文化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动漫产业投入的力度,但我国动漫发展现况并不让人乐观,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动漫精品少之又少,动漫产业相比较发达国家仍比较滞后,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文化特色,缺乏文化大国应有的世界竞争力。

中国有一句俗语:“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的动漫产业再合适不过了。中国近几十年来,动漫产业一直在追逐国际市场,原创动漫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得到观众认可的动漫屈指可数,中国的动漫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外来动漫。据调查,在最受中国儿童欢迎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国产动漫的比例仅在11%。为什么当代的少年儿童如此热衷于欣赏外来动漫呢?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对动漫受众主体的影响。当下动漫的主要受众群体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21世纪出生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突飞猛进,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民族文化,而传统文化教育却明显滞后的时代,这致使儿童越来越习惯于外来文化的汲取,群体价值观念越来越偏离中国传统。随着奥特曼、机器猫、蜘蛛侠、海绵宝宝、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动漫产品的大量涌入,日本及欧美的动漫人物和动漫故事已经深深铭刻于中国孩子的心中。

其二,能够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高质量的原创动漫严重不足。为了迎合时下儿童群体的欣赏趣味,很多中国动漫人在动漫制作中一味地模仿外来动漫,片面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有悖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因此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动漫产业应用中边缘化,大量地借鉴日、美动漫的娱乐化效应,甚至将这种娱乐性和趣味性作为动漫创意的核心。这显然违背了动漫创作的规律。事实上,文化是动漫产业的基础和保障,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动漫产业也就失去了它的方向,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强的娱乐性也很难吸引观众。大量的事实证明,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国动漫民族化道路的基石和保障。

回溯世界动漫史,中国动漫也曾出现过为世界瞩目的辉煌。早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万氏兄弟曾取材于神话小说《西游记》,制作出了动画电影《铁扇公主》,该片一经放映,便盛况空前,得到了世人的称赞。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曾感叹:“抱着轻视的眼光去看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的人们,看到这部电影如此有趣,如此豪华,惊得目瞪口呆。”动画电影《铁扇公主》的成功就得益于它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80年代,中国动漫产业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的“走中国民族之路,敲戏剧风格之门”的动漫创作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量截取中国经典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资源进行改编创作,同时,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及戏曲等民间艺术技巧进行动漫造型设计,借用中国传统的音乐、舞蹈来烘托动漫场景、背景等,打造出了一大批真正具有中国民族化风格的动漫精品,引起了整个世界的瞩目。如《大闹天宫》《九色鹿》《神笔马良》《哪吒闹海》等大量动漫精品。仅《大闹天宫》就曾获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厄瓜多尔国际儿童电影节奖等多种国际奖项。这些殊荣奠定了我国动漫电影在当时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动漫的发生和发展,再一次鲜明地证实了这一规律。

事实证明,动漫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动漫要想走出困境,屹立于世界动漫品牌之林,必然走民族化的道路。动漫以文化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独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形态,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是中国动漫创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中国动漫只有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才能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旗帜鲜明的动漫文化品牌。

对策与突破: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与双赢

日本学者加藤嘉一在同济大学的报告《中国的形象》中说到,中国在文化输出上远落后于没有其发达的国家,发展动漫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清华大学学者周庆安也认为,守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科技创意元素,动漫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动漫民族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这对于我们的动漫产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将是一种双赢。

第一,动漫题材的民间传统。一个好的故事题材是动漫制胜的法宝,动漫题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美国著名动画大师华特·迪斯尼说过:“将世界伟大的童话故事、令人心动的传说、动人的民间神话变成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对我来说,已成为一种超越一切价值的体验和人生满足。”②对迪斯尼来说,好的故事题材往往来自民间,传统民间文学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都是动漫制作极好的选材。对于中国来讲,民间文学故事储藏量极为丰富,这些故事不管是从人物塑造还是情节安排上都是经过广大民众长期的锤炼而形成的,是智慧的结晶,它契合了群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因此,原创动漫应该从传统民间文学中挖掘精髓、吸取营养。

第二,动漫形象与品牌塑造的民族特色。动漫形象是动漫产业的核心,是动漫产业文化的凝聚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承载和积淀的精神食粮,把传统文化融入动漫形象之中,势必会让动漫形象一开始就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会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来耳目一新的异国文化感受。动漫形象的民族化不仅体现在其外在的形式造型,更体现在其内在的性格内涵。在动漫形象的形式造型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动漫角色注入鲜活的民间文化养料,设计出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皮影、木偶、水墨动漫等形象。在动漫角色形象的性格内涵上,也要体现出本土文化的特色。如我国动画中的孙悟空形象体现了百姓所推崇的仁义之心和叛逆精神,不畏险恶,极富同情心,爱打抱不平。

第三,动漫背景的民族化风格。动漫背景主要是指在动漫作品中起衬托作用,能够渲染和营造故事所需要的环境、气氛等的因素,它包括与角色、故事相关的时间、环境、场景、音乐、舞蹈等内容。宫崎骏的动漫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原因之一在于它的动漫背景充溢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氛围,将日本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神话传说、宗教伦理等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中国动漫民族化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动漫背景的烘托。如1979年中国的木偶动画短剧《阿凡提》极具民族地方特色。其中阿凡提生活的环境带有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茫茫戈壁到宗教建筑,从日常用品到花纹装饰,从神话传说到民间语言,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不仅如此,动漫背景音乐也要民族化。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丰富而多样,这为动漫的音乐制作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我国1963年的动漫《牧笛》因其绝妙独特的笛音而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

第四,“传统是根基,突破是活力”的创新思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汪流曾认为,国产动漫电影在寻求发展突破的路上,内容多为经典故事改编,但缺乏突破和吸引力。动漫创作要立足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进行不断创新,动漫民族化道路才更有前瞻性。综观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些许经验。日本动漫不论是从题材、风格还是类型上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它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广大民众的精神愿望、思想意识为目的。如日本第一部超宽银幕动画片《少年猿飞佐助》,故事虽然改编自中国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但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和主题都紧密结合当时国民的精神需求及文化追求,具有时代特色,因而,受到当时日本民众的普遍欢迎。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动漫产业;开发与商业应用;产业品牌竟争力;对策

检索:artdesign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101-03

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其在动漫产业内容开发及商业应用的重构可以在新科技时代全球化语境下更好弘扬中国文化的魅力,彰显中华文明的特质。目前,对于提出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提升福建动漫产业本土化水平的有效策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将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提升福建动漫产业本土化水平的有效策略,实现福建传统文化元素与动漫产业发展的合理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际动漫产业中的开发与商业应用

美国和日本仍是当今世界两大动画产业强国,虽然它们在原创、技术、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其品牌和产品在不乏个性的同时皆具有国际化语言和市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这些国家动漫产业中的开发与商业应用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元素在商业应用中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美国动漫产业中的开发与商业应用

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再加上所推行的全球化战略和对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视,其动画题材必然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近年来中国元素更是受到了美国动漫产业青睐。例如,美国梦工厂2008年倾力推出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自上映以来便迅速风靡全球。整部影片制作历时近5年之久,从人物塑造到场景设计,从风格设定到细节设置,每个画面都充满了极具东方艺术的魅力与意境。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元素的使者,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商业上,同样也创造了巨大的成功,当年就在全球收获了6.319美元的票房成绩。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日本动漫产业中的开发与商业应用

日本动画有大量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如《三国志》《西游记》《龙珠》《封神演义》《中华小当家》《棋魂》等。因为日本人有着特殊的“三国”情结,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各类关于《三国演义》的aCG产品超过了三位数。例如,日本早年流行的动画《三国志》,这部动画总共由《英雄的黎明》《燃烧的长江》和《遥远的大地》三部分组成,东映动画公司从1987年开始绘制这部漫画,在1991年制作完成,一共耗时4年。这部动漫影视作品为了营造出中国风格,创作公司几次来中国采风考察,在配乐设计方面也专门找到中国民族音乐家来演奏古筝等相关乐器,让整部作品特色明显。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动漫产业中的开发与商业应用

2015年,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功,扭转了中国动漫产业产品开发的窘境。这部改编和演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3D动画电影,把家喻户晓的神话题材,拍出了具有温暖真情的侠义情怀。影片在2015年7月10日以2D、3D和中国巨幕的形式在国内公映,即以优秀的口碑引发全国观众的认可。经过统计,该片最终票房锁定在9.56亿,成为国内动画电影的票房第一,高出第二名《功夫熊猫2》三亿多票房。《人民日报》认为该片是中国动画电影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级作品。该片上映同年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第12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动画长片金奖。猴哥,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神话人物,为中国动漫产业再次创造奇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福建动漫产业本土化中的发展现状

根据福建省动漫游戏行业协会的《2015年福建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福建省动漫游戏总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增长23%。其中,咪咕动漫等5家单位收入超过10亿元,厦门飞鱼科技等20余家企业年收入超过亿元。2015年我福建省共完成并获准发行电视动画片25部10168分钟,相比2014年分别下降26%和31%;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备案动画电影6部,比2014年翻了一番;全省从事动漫游戏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500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多人。”福建省动漫产业在质量和效益方面得益于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提升,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福建省动漫产业的本土化中去,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可以让动漫产品得到更加充分的商业-开发,创造更多的价值。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篇5

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文化;艺术特征;发展;进步

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文化设计的文化相接

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内容甚广,由民间文化的积累产生了文化的代表元素,传统文化元素以人民长时间的生活积累经验为原型,在现代生活中的元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元素能够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在当今社会,优秀的文化元素的运用对一个企业和产品都有起死回生的宣传效果。传统文化元素,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创造的,那是一种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也是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传统也是通过传承和情感信仰所产生的,所以民俗传统可以说是融合的元素。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形艺术。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中国的汉字、中国的京剧、中国的红颜色,等文化符号。还有出土文物,鼎、陶瓷器,棋盘式的格局,中国木构架的体系等,中国的红颜色、中国的园林、中国的斗拱等等都得到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我们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的手法提炼构成东方之美的造型,来表达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成现代文化设计元素。

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焕有生命力的中国型现代标志。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就成功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凤凰纹样,并采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领唱同侪的王者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至,用两只飞翔盘旋的凤凰形象代表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了融汇东西、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的烙印。设计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艺术化组合。在设计中基本元素相当于你作品的构件,每一个元素都要有传递和加强传递信息的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包罗如此之广,正是设计师们吸取营养的沃土,对招贴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而在我国有着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产品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与现代创造性转化

1.文化运用与产品文化内容转化

在这方面有一个统称的词语叫做“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依据Davidthirsby1997年的说法,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据此可以知道,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元素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2.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分别与分析

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了文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和自身发展阶段的特征。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提出了文化产业范畴,但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差异大,作为产业分类概念,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内涵标准。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上述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二是文化产业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是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与文化创意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内涵界定的角度不同。文化产业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明显突出“生产业”的性质。从外延来看,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比较接近,主要差别有三点:一是创意产业包括整个设计业,而文化产业则在设计业方面只包括“工艺美术设计服务,美术图案设计服务,展台设计服务,其他与文化有关的设计服务”,而不包括“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包装装潢设计服务,模型设计服务,其他专业设计服务”;二是创意产业不包括旅游业,而文化产业则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中包括“旅游文化服务”;三是文化产业“相关文化服务”中还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创意产业则不包含这些。

3.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的发展与运用应当并进

元素的运用效果很醒目,在很多的建筑中都有运用。如奥运森林公园和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阴阳哲学,由南到北形成代表“历史”“现在”“未来”的3个景观区,借用中国传统“门”的概念,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在奥林匹克公园的起点区域设置五环门,并以“起源”空间和“萌丘”作为空间序列的起点和终点,城市庆典圣火盆设计采用“天圆地方”的理念,以鼎这个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以及祥云图案为设计元素。顶部镂空的56朵祥云象征中国56个民族把祝福带到五大洲;四柱八面象征北京奥运会欢迎四面八方的宾朋。各空间的景观设计力求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景观设计方案视觉效果独特,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并且寓意深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有源远流长,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美好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里面,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祖先在理想主义的浪漫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其向往美好生活、趋吉避凶的生活态度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具象与抽象是并行、共存的,抽象是从具象中生出,具象是抽象的表现,是感性与理性完美巧妙的结合。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造型背后的“意”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企盼与向往,因而传统文化元素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元素,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这种吉祥寓意的传统文化元素沿用,使我们的元素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将传统文化元素背后的吉祥意味沿用在现代设计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这也是现代设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对于“形”和“意”的沿用,仅仅说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浅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注重传神,对神的描写高于对形的描写,强调主观对客观物体的感受,注重审美的内心体验和对“气韵”的感悟,它不是靠“再现”的逼真去征服读者,而是通过以“物”传神的方式,使“神”超越感性现象在心灵中升华,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特有的审美情趣。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设计

对于传统元素的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建议

1.进行文化月与有奖征集优秀元素运用与作品

在这个方面,文化月的举办有助于普及大众文化知识,而有奖征集优秀元素文化作品是一种提高人们想法的手段和方法。比较成功的是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标征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整个标志造型借用传统艺术印章的表现形式,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写意手法,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物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该标志不仅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因此,我们应当看到,虽然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于传统造型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的契机。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把握住“神”与“意”,最终会寻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形”象的。总之,我们强调精神的吸收与融合,因为只有建立在哲学精神上的吸收与融合,才能实现审美意识上真正的融合。只有精神的吸收与融合,才能避免照搬传统艺术的固定不变的模式,造成我国现代设计风格多元化和设计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在比较中吸收,在比较中继承,将是一条我国的现代设计走向辉煌之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设计艺术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现代感让全世界注目。在这方面文化月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文化月能提升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深度了解,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元素。有奖征集优秀文化元素是提升人们参与学习和发明新的文化元素的一种动力,在这动力下,文化元素形成了提升文化进步的一种氛围。

2.对于文化元素进行整理提高与再分析

文化元素的艺术性指“运用文化元素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化元素作品有文化元素气派和风格。”具有文化元素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文化元素艺术精华;吸收文化元素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文化元素个性消解。文化元素的进步不仅仅是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文化元素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文化元素艺术.艺术的时代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文化元素被容纳的形式和内容。

总结

传统文化元素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创作动力,在现代其他各种文化艺术领域之中,例子不胜枚举。传统文化元素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也不会光芒不在,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运用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我们仅仅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和发展文化传统元素的进步。进行进一步的发扬与光大。现代设计是不是就等于要将传统摒弃、淘汰甚至与之隔绝,又或是束之高阁,否则就是陈旧过时而体现不出创意感和时代感的。一些深入民心的文化元素标志设计的佳作是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互相结合,互相融为一体的,进行提升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广告文案写作》[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月。

[2]滕雪梅,霍康,《图案设计教学与运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3]王力强,《平面构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4]王怡颖,《创意市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社,2005年7月。

[5]王序,《欧洲创造产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

[6]朱和平,《设计现代设计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7]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8][美]纽瓦克,《什么是平面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1月。

[9][美]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

[10][美]利德威尔,《最佳设计100细则》[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

[11]安晓波,王晓芬,《设计艺术造型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篇6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文化产业园、建筑创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

相关研究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中,包括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元素(如图1),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诸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文房四宝、剪纸、中国瓷器、国画、石狮、风筝、如意纹、唐装、筷子、汉字、太极、八卦等传统艺术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与民族的记忆,给人以无比的震撼和无穷的联想。

在传统文化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大背景下,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在我国各地大量出现,其新的类型与形式也不断涌现,但传统艺术元素在其中的应用方式还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人们新的视觉要求。本篇论文着重探讨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与文化产业园区建筑的相互关系,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二、国内研究领域现状分析

自从西方建筑思潮进入中国开始,中国的建筑师就从未停止寻求建筑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道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这始终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个热点。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将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应用方面的研究

传统艺术元素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是将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在艺术上的一种提炼和归纳。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回忆和演练发挥有重要内涵意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丰富而厚重,我国传统艺术元素种类丰富,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形式多样的建筑园林艺术、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等。本文将文献中收集到的我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整理,分为建筑园林类、图案纹样类、器物类、文化类、民俗类等五大类(如附表1)。

现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应用传统艺术元素所做的优秀设计也不断涌现,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艺术元素的隐喻象征手法已成为主要的设计手法。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艺术元素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充分,并已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方式与原则也分为注重创新、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1.1传统艺术元素创新性应用的研究

罗显怡从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应用传统元素时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到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试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罗显怡,2011)。

鉴于中国风格被误认为等同于传统元素的拼接,费飞指出中国设计需要中国风格,但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不能脱离设计的实用功能、必须注重设计的科学性、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需要创新(费飞,2011)。邱岚指出在现代设计中再现“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盲目复古和仿古,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法和传统美学尺度,对传统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作品是充满时代感的,并且能够体现出现阶段的思想和技术水平(邱岚,2011)。

1.2对传统艺术元素文化内涵挖掘的研究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杨巍指出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2.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3.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同时他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追求意境。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就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建筑设计(杨巍,2009)。

1.3传统元素与技术结合的研究

戴斐指出用当念来整合传统艺术元素,是实现设计古今融合或传统风格当代转化的关键,即在文化内涵和审美法则上遵循传统,在设计手法和材料配置上现代化。各种具典型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纹饰,,至今仍有积极的实用意义,可结合当代技术与工艺对这些传统符号进行抽象、简化、嫁接等艺术加工,在形式和寓意上予以延伸与拓展(戴斐,2009)。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的项目设计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在中国风大热的今天,中国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设计中。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是对传统的再复制做纯粹的中式风格,还是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邵隽指出“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项目虽没有直接复制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建筑符号,但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立面造型以及设计理念,都无处不体现了“国粹园”这一主题。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表现,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邵隽,2010)。

2、文化产业园区建筑方面的研究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的行业。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度扶持,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各地不断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以传统艺术元素在园区建筑中应用方式的创新最为突出。

王彦辉从文化产业园中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认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建筑形式要素的提炼与转化(浅层表达),更体现在对传统建筑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精髓的挖掘与传承(深层表达),在具体设计中,这两个层面应当是并重的(王彦辉,2008)。尹杰在其论文中分析了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描述该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思路和发展现状,分析园区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危险与机遇,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同时探索产业复合型发展模式的得与失,为其他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借鉴示范作用(尹杰,2010)。乔峰以河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目标定位为例,对其整体的场地布局、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结合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自然的景观构建模式,针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乔峰,2011)。郭洋和张清以上海发展较成熟的创意产业园m50为例,采用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自由访谈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产业园内外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尝试提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设计建议,为今后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郭洋、张清,2010)。

三、对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与日俱增。但由于文化产业园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国内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应用的论文和资料较少,且大多停留在对设计作品的评述上,并无定量化的建成效果评价,表现为研究内容和方法单一、研究指导意义不强、研究完整性与系统性不足、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性等几个方面。研究多以感性方面的定性描述为主,未能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定量的方法和研究体系,使得研究成果无法摆脱表象式的描述。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从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中可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缺乏创新性、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内涵挖掘缺乏深度、不注重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等。此外现有研究多以现象描述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所以未来的研究还需从应用方式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

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应取其形与意,正确地把握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手法,合理的利用文化产业园中的“文化性”特征,对传统艺术元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形成与发张形成正确理解,将会为传统艺术元素与文化产业园建筑的融合提供一种策略,及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罗显怡.变“土”为“洋”——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J].生态经济.2011(06)

[2]王玉萌.传统元素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1(07)

[3]薛黎静.传统装饰元素“云纹”在酒店设计中的运用[J].环境艺术.2011(07)

[4]邱岚.回归传统——浅谈现代设计新趋势[J].安徽建筑.2011(05)

[5]李广雯.环境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

[6]邵隽.浅谈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运用[J].科技信息.2010

[7]尹杰.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1

[8]全宁.传统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的融合[J].艺术与理论.2008

[9]秦亚平.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J].深圳大学学报.2011(09)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篇7

河南传统文化与动漫原创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打造河南特色动漫原创品牌,提高国际知名度

传统文化与动漫原创产业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吸取可利用资源。动漫原创产业发展必须要与市场接轨,创作出大众喜爱的动漫作品,依附在河南传统文化上的动漫原创作品可以成为作品的亮点,传统文化丰富的资源可以作为动漫原创产业的创意来源,实现动漫作品产业化发展,借助动漫产业的品牌效应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2、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创建完整动漫原创产业链

传统文化虽然内容丰富,但是种类繁多,只有整合有特点、能被动漫原创使用的才是资源,例如开封的大宋文化、许昌的三国文化、洛阳的西周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在发展动漫原创产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动漫原创产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延续,如果建立在这些良好的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必然会使动漫原创产业发扬壮大。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动漫原创产业的创作能源,创新适合河南省资源整合的方法使两者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动漫原创产业,逐步形成满足市场需要的文化创意产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动漫产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卡通漫画图书、动漫影片已经不是专属于儿童观看的。当前应该根据动漫成人化的发展趋向,了解观众需求,有针对性的创作不同消费群体的动漫作品。同时以动漫原创作品本身为基础延伸到多个产业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河南的动漫原创为核心,发展图书、饮料、服装、玩具等多个方向的动漫产业,加快形成从创意到制作、从生产到销售、从创作到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环环相扣的完整动漫原创产业链条。

融合文化产业,提高国际影响力

动漫原创产业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发展策略将有助于将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动漫产业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为河南传统文化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动漫原创产业这种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河南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基础,融合入动漫原创产业;把文化创意、动漫创作和市场推广有机组合起来,依靠特色鲜明的创意文化资源大力研发动漫精品项目,不仅提高动漫产业在国际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世界更客观的认识中国文化,了解河南区域文化精髓。融合文化产业是发展动漫原创产业的重要途径。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动漫原创产业的支持力度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篇8

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精神文明发展与物质生产水平总体处于平衡状态,两者结合产生的物质成果就是艺术作品。工艺美术的创作理念源于设计师,因此设计作品往往受当下流行趋势和设计师自身水平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文化烙印。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转型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传统茶具设计为例,首先就文化创意产业下工艺美术新思维进行梳理和介绍;其次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下我国传统茶具设计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做出探讨。提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符合新时期工艺美术发展需要的发展建议,以期对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传统;茶具设计;新思维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思路是创意,即通过对文化进行刻意包装获得经济价值,生产的产品具有很高普遍性和附加价值。工艺美术产品是设计思路和生产技术的结合,可以帮助区域经济带来实际利润,因此,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茶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我国历史上茶具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审美的表达,具备文化附加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现阶段,传统茶具的设计开始趋于模式化,一味的模仿古风设计使茶具失去新意,无法与时俱进,本文提出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对实现现代工艺和传统文化结合展开研究。

1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工艺美术新思维

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国均对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保护发展,例如:日本的木雕艺术、瑞典的金属编织艺术等,将传统文化与多功能设计相结合,使产品兼具现代都市的简约理念和传统文化内涵,是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1工艺美术新思维

工艺美术是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基础上出现,是手工匠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美学,操作中将技术与设计完美结合,成为兼具实用属性和艺术审美的产品。工艺美术作品采用的材料一般具有普遍性,以方便批量生产,是在劳动中创造的美学,例如:紫砂壶最早出现于宋代,明展鼎盛,具有不易变形、透气不渗水、耐冷热不烫手等优点,以龚春为首的优秀工匠创造出大量造型优美茶具,外观上与书法、绘画、诗词进行结合,使好的紫砂作品具备一定收藏价值。实践中,设计思路使生产技术富有美感,生产技术提高又为设计思路的实现提供可能,传统茶具设计往往包含了设计者对茶文化理解。工艺美术的发展一定是与当下审美相关,传统茶具的生产需要依赖技术但不仅仅只是技术,过分追求技术和材料的革新,无法传达出艺术内涵,一样不能达到打动消费者效果。从材料上看茶具不再局限于陶瓷、紫砂等常见材料,骨瓷、玻璃等形式也开始受到欢迎。当前为配合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加入工艺美术基础课,将现代科技引入工艺美术发展,通过培养了解茶文化和工艺美术加工技术的综合人才,使传统茶具设计焕发新的生机。

1.2传统茶具设计发展现状

传统茶具设计是我国茶文化的具象化表现,深受各级政府和茶文化爱好者重视,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茶具设计是否应当加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茶具更多作为私人藏品,不断推高的价格使茶具赏玩趋于小众化,除了茶艺爱好者外,多被收藏家持有,一般民众对传统茶具关注度低;其次,茶具生产工艺缺乏革新,传统手艺人掌握着代代相传的手工制造技术,但设计理念相对单一,设计者本身也不具备对现代文化融合的能力,很难根据时展做出变通,茶具设计一般不符合年轻人喜好;再次,消费者购买茶具往往需要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茶饮品的爱好,当下年轻人对茶文化的了解不深,在饮品消费上选择极多,选择茶饮品且使用传统茶具的概率不高,相关工艺美术设计传承出现问题;最后,传统茶具设计缺乏一定产业背景,相关人力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都存在局限,在文化创意产业下发展缓慢,很难实现经济效益转化,同一时期其他工艺美术产品的发展,逐步取代传统茶具市场。

2文化创意产业下我国传统茶具设计

2.1影响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因素

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发展与社会文化及生产技术息息相关,使用材料从早期的石器、木器,到陶器、瓷器、紫砂和现代流行的玻璃,形状设计流畅自然,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兼具实用和收藏价值。传统茶具设计一般具有区域特色,即与产地及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出现,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增加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可,为我国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品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影响我国传统茶具设计的工艺美术新思维主要包括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第一,设计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设计理念的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不同设计师对传统茶文化的不同理解,会做出完全不同的产品,现代工艺美术需要在思维过程中考虑到使用者使用需求和审美趋势,并通过制作实践这一理念;第二,技术方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艺,不同表现手法,对茶具的最后造型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技术选择上必须与设计相匹配。设计和技术不断磨合适应的过程,会对传统茶具工艺美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产品表现力不断增强,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2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

传统茶具想要得到发展必须与现代生活相适应,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形式,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的简约时尚设计风格,让传统茶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关注,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进行引进,使工艺美术设计实践有政策支持,并在茶叶产业发展区域进行有针对性引导,使传统茶具设计与茶叶旅游业、特色茶产品会展相联系。其次,在生产技术成熟后,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我国传统手工艺人往往持有“酒香不怕巷子深”思想,忽视市场推广的重要性。再次,打造茶文化产业链,加大品牌建设,将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品牌化,实现消费者对设计的认可,帮助艺术设计快速经济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在对固有优秀文化进行保留,传承产品文化附加价值的同时与大众审美相呼应,在世界范围内加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最后,加强对工艺美术制造人才的培养,由于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设计理念,因此加大传统茶具制造工艺从业者培训力度,打造复合型人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人才储备不足问题。通过相关部门配合、市场推广宣传、品牌打造、从业者培训四方面促进传统茶具设计工艺与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适应,可以有效帮助传统茶具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新增长点。

3结束语

现代美术设计的不断发展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包括对产品设计思路和制造技术,涉及到工艺美术创造力和制造技术发展水平,其作品保留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习俗,反映着当时技术水平和风俗民情,在拥有使用价值的同时具备艺术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有效实现了创新可以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出现,需要设计师不断创新和制造技术发展的推动。设计形式的变化使传统文化更加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改变消费取向,打造广泛受众的中国设计,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播发扬。设计文化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和时代色彩,深挖现代人饮茶选择和习惯,分析人们在使用上的需求,对设计的实用性有着很大帮助。现阶段,我国传统茶具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特色文化的表达和创意新技术的融合还不足够,单纯产品造型的改变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设计文化的彻底变革。在产品设计工艺改革中需要不断深入,关注产品设计的实际意义,达到更加明显的创新效果,为我国传统茶具的销售拓宽了道路,实现文化创业产业与工艺美术思维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宁.文化创意产业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时代转型[J].美与时代,2010(5):24-26.

[2]李涵,李元俊.江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10(6):85-88.

[3]王平.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现展的新机遇:文化创意产业[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3-49.

[4]易璐.从日用陶瓷设计看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J].设计,2012(10):186-187.

[5]刘薇.闽台茶文化与创意产品品牌融合研究[J].艺术生活,2016(1):70-73.

[6]张健健.艺术的自然•诚实的设计———工艺美术运动对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7):15-18.

[7]李旭,黄蜜.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与现代设计的发展[J].包装工程,2010(20):160-162.

[8]武晓燕.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艺术设计教育———称谓变迁背后的问题[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5):129-131.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篇9

[关键词]水乡传统服饰;变迁;活态保护;传承

[Doi]10.13939/ki.zgsc.2016.51.169

江南,位于江苏苏州以东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生态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当地河汊纵横,稻作生产十分发达,使得稻作文化以及由其衍生的服饰文化,构成浓郁江南水乡特色内容之一。美用结合的江南水乡女子服饰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包括包头巾、大襟衫、大裆裤、束腰、百褶作裙、肚兜、卷绑与百衲绣鞋等八个部分[1],十分适宜水乡妇女农耕劳动的需要。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人们着装方式的演变,江南水乡传统服饰的穿用范围正在大规模缩小,服饰形式及穿戴方式也大为简化,保护和传承水乡传统服饰类文化遗产显得尤为紧迫。

1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变迁分析

旧时苏州东部水乡妇女穿戴包头,既可遮阳,又可保持头部整洁。将衣袖口和裤脚口设计制作为紧窄样式,可有效避免在田间劳作时水生动植物的侵害。在服饰肩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进行拼接,既可节约面料,又方便磨损后的更换。冬天在小腿部裹以青黑色的卷绑,既可御寒,又方便劳作。由此可见,出于实用目的而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的水乡服饰,具有显著的适应稻作文化及生产需求的实用功能。

今日水乡,工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三大产业代替传统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支柱。而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带来社会工业经济繁荣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传统的水乡稻作生产方式,与后者相适应的传统服饰的实用功能性也随之消失殆尽。同时,新兴文化与外来文化正在全面占领并摧毁传统服饰文化,传统的审美标准逐渐式微,人们有了新的服装美的追求,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调查发现,如今的苏州地区,只有f直、胜浦等地的中老年女性仍有穿着传统水乡服饰的习俗,年轻人已不再穿着。

2江南水乡传统服饰的传承意义

2.1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服饰,不仅是人类社会“衣食住行”的物化产物,其色彩、造型、材质,又与其相关的穿用传统、制作工艺、民俗活动等内容密切相关,构成了蕴含江南水乡独特的审美情趣、民族个性、美好的情感与精神的服饰文化。由衣看史,由江南传统服饰的演变,到社会发展的变迁,正是通过对服饰历史与文化演变的研究与阐释,揭示了江南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之变迁。可见,传承传统服饰文化及传统服饰,可有效扩展社会史学研究的视野。

2.2独有文化类型的现代运用价值

在江南地区的不断发展演进历程中,先民们所创造的传统文化绚丽多彩,其传统文化累计异常丰富,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2006年6月,苏州f直水乡妇女服饰,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2007年和2009年,包括江南水乡传统服饰在内的“胜浦三宝”成功申报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水乡服饰的历史起源、演变过程、制作工艺及其中所蕴含的水乡人民生活智慧和审美特征的服饰文化,既是江南地区灿烂服装发展历史的有力佐证,也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稻作文化的特征。从社会生活角度来看,民间服饰文化遗产可以让那些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传统技艺因子造福于未来的社会生活[2],既可满足现代人的穿衣需求,又能够充分继承民族特色文化。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角度,充分发挥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对苏州地区现代服装产业的特色化、内涵化、持久化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3江南水乡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

3.1具有一定的公众认知度,但保护前景不容乐观

笔者通过调研采访发现,目前公众对江南水乡传统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度,但详细情况并不了解。传统服饰仅限于在堂会、婚礼一些特殊场合中出现,这些场合中一些中老年人会穿着传统服饰,而年轻人不再穿着。由政府或团体筹建的博物馆、民俗馆等,是目前收藏、保管、记录、研究和展出水乡传统服饰的主要场所,也是人们了解传统水乡服饰的主要途径。但这种途径,是脱离了水乡服饰现实穿着环境的单向性展示,其受众有限,也与现实生产生活难以发生关联,无法促进水乡服饰的大范围传播。此外,一些服务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民间表演团体,也会穿着被简化或被夸张的水乡妇女服饰,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展示宣传作用,但也容易出现破坏传统服饰原始面貌等问题。

3.2传承方式单一、缺乏相应的技艺传承人

水乡服饰主要采用家族继承、师徒传授、手工制作、家庭作坊等方式,教学也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缺少必要的文字记录与系统教学。随着老艺人的退休和去世,水乡服饰将面临着濒危、技艺失传的困境。为了防止服饰制作技艺失传,苏州政府建立了f直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并长期安排3名至4名传承人轮换进驻传习所,开展缝制传习活动。这一举措有助于发现发掘民间老裁缝和缝制高手,培养新一代工艺人才,但相关的服饰穿着民俗却不在培训传承内容之列,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3.3水乡服饰定位空间狭小,发展规模受限

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的改变,传统水乡服饰用于日常服饰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穿着需求的减少,直接导致市场规模的萎缩。而至今仍穿用魍撤饰的中老年女性往往采取自制或小裁缝铺制作服饰的方式。流水线生产水乡服饰及相关产品的主要市场定位在舞台表演服装、旅游服装等较狭小领域。

4江南水乡传统服饰的活态保护与传承策略

4.1建立生态展示博物馆,全面保护水乡服饰文化遗产

要保护好服饰文化遗产,首先必须明确其准确范畴与内容。从穿着主体来看,人作为服装的穿用主体,人的穿着理念、穿着方式、穿着行为、穿着规范、穿着礼仪,都应该被纳入服饰文化的一部分,被发掘与保护。从穿着对象来看,服饰的内涵丰富,从服饰形制、服饰语言、服饰制作工艺、服饰规范,到与之相关的服饰穿着实践,也应该被纳入保护体系中来。从以上分析来看,建立水乡传统服饰博物馆,不仅仅是要对水乡服饰进行单纯的、静态的、展示性的保护,更要拓展到对水乡环境中的“人衣合一”的保护,如定期举行传统服饰展演、传统技艺展示、民俗文化实践活动等,将与水乡相关的一切自然环境和有形无形的文化环境加以保护,对水乡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以保护。这样,就将原来的空间性静态展示,延伸为时间性、空间性兼具的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生态展示。同时,这种展示工作不应该仅由政府单方面承担,可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与政策,积极鼓励更多的本地居民参与其中,这既是对水乡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为保护、研究和展示传统服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所及更多人员。

4.2保护民间服饰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建立传统服饰文化资源库

水乡服饰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家人之间的代代相传,及裁缝师傅带徒弟的手口相传两种方式,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尤为必要。尽管我国已陆续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保护工作,但对传承人仍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这就成为传承工作的严重阻碍。同时这些传承人往往文化程度不高,虽然技艺高超,但难以进行相关资料的系统分析与整理。因此,首先要普查认定这些传承人,建立起完整的传承人名录,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给予传承人必要的政策保护及经费支持。同时还要将其掌握技艺的图文、音像视频资料等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全面详细的记录,建立传统服饰文化专题资源库,从而形成全面、详细的水乡传统服饰文化资料。

4.3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转换

全球化的进程将民族国家的文化环境植入世界文化市场,一场整体性的文化竞争时代业已到来[3]。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变迁大背景下,传统服饰文化必须在保持其本质特色的同时,不断地从现代文化中汲取养料,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因此,保护传统服饰文化遗产,不是意味着要将其隔绝起来,“真空式”地将其高高供奉于博物馆中,而是要认识到服饰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其传承既包括对设计、材料、工艺的传承,也包括内核、程序、精神的传承发展。

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必然要与现代经济产业、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相联系,激发和增加传统服饰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在传统服饰失去现实生存根基的困境中,单纯依靠保护的手段只能保护其不至于完全消失,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现与发展。因此,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社会经济文化利益为引导,积极培育传统服饰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转换。同时,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相互关系,防止传统服饰文化被扭曲与破坏,真正做到现代经济产业介入与传统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借助市场经济力量实现传统服饰的自我发展,使传统服饰资源转化为服装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有效竞争力,从而走向市场、占领市场,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服饰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使传统服饰文化焕发新生机。

参考文献:

[1]张竞琼,钟铉.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镶拼功能与渊源[J].纺织学报,2007(8):87.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篇10

关键词农业文化;价值;功能;传承;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350-02

农业文化是一种以动植物为生产对象,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农业活动情结为核心,以达到高效高产优质农业为目标,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以科研、教育和管理等农业活动为形式,而在农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业文化。

1农业文化的价值

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工业文明不断发展而产生了许多消极的文化因素影响,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逐渐被破坏,甚至人与人个体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裂痕逐渐拉大,社会、生活、人文、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基于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在前进中展现出其内在价值。

1.1农业文化的经济价值

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弥补了工业社会发展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同时克服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继承了传统农业文化精华,又与现代化技术融合,创造着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高效经济价值。轮作复种就是传统农业几千年来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并应用至今的生产方式,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为预防病虫害的侵袭,也为了防止土地肥力的加速衰退,于是轮作技术被发明了,即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不同时令有计划地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轮作的同时还有一种技术称为复种,就是为了提高同一块土地的利用率,在同一年内播种2次以上。轮作、复种能产生高效的农业经济价值,在淮河以南地区常采用多种形式的水旱轮作制,而在中原大地以北地区主要发展豆谷轮作。同样,精耕细作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的农业文化精华,对土地的精细规划和对农作物的细心栽培能产生较高的农业经济价值,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仍然要借鉴中国的精耕细作技术。传统农业文化处处体现着循环利用、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水旱轮作、施肥轮作和豆谷轮作。我国的传统农业文化是当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土壤肥力的持续和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处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1-2]。

1.2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

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辛勤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发明创造出成熟的农业技术和一系列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耕种制度,形成了用地养地、轮作倒茬、精耕细作等优良的传统。

我国农业文化很好地协调了农业生产的多方面关系,它的生态价值突出表现为:一是通过合理施肥、系统灌溉、土地轮种、复耕细作、修建梯田等多种农业技术方式,实现了对土地精心保护并且达到合理永续利用的目的,传统农业一贯遵循着养地用地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水土资源;二是人类的先祖知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努力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按自然规律办事,通过颁布相关法令法规来严格约束人们的狩猎、捕鱼和采集等行为,从而杜绝人们过度的索取自然资源;三是对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我国人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不同的地域优势,使农林牧渔各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这样就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正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3-4]。

1.3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

农业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这正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的体现。首先,诚信为本是传统农业文化社会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当今社会,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对经济利益过分追求,从而导致产生了崇尚投机的思想行为,于是诚信观念逐渐淡薄,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从传统农业文化角度出发,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一方面要引进以契约为主的现代业缘合作形式,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利用传统血缘和地缘为主的合作传统。既要辅以制度信任,又要发挥人际信任,现代社会契约关系和传统农业文化讲求的诚信相辅相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次,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是农业文化所倡导的优良品质。在农业社会,耕耘与收获是必然的相互关系,辛勤的付出,才会有农业的丰收果实。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作风,这正是传统农业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品德。现代社会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正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勤俭节约和再利用思想的传承。再次,孝道伦理是农业礼治社会的秩序基础。传统农业文化长期影响社会形成的礼治,对维系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价值。在传统的文化中,长幼有序,子女孝顺父母,亲朋友爱,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孝文化是农业文化的社会准则,孝道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向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农业文化。

2农业文化的功能

农业文化是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化,它是农耕文明产生并且逐渐发展成熟后,随之慢慢积淀形成的。农业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产业,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经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农业文化[1]。因此,往往导致人们在认识上产生误区,认为农业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事实上,时至今日,农业文化在现代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各方各面的功用。一是社会凝聚功能。农业文化是传统智慧的结晶,倡导先进、积极的农业文化时,就能用其厚重的思想底蕴把单位和个人凝聚到农业文化的旗帜下,共同为农业发展而努力。二是生产导向功能。农业文化以其独有的特质展现着它的精神和价值。农业和文化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指引着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创造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农业文化既引导着农业生产方向,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导向文化之一,它的导向功能显而易见。三是历史贯联功能。农业文化具有贯联古今的功能,它一脉传承,将原始、古代、近代、现代和未来的农业有机的联系、贯穿起来。传统农业文化是先人一辈辈积累下来的,并且传承至今,今人继承并且发展了农业文化,这种血脉关系使农业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发扬光大。四是产业协调功能。农业文化属于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员,它能协调农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系,以有利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还能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农业资源既有利当代又造福后人。同时,农业文化也协调了农业生产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农业生产协调有序进行。五是生产服务功能。农业文化一方面服务于农业,农业文化起源于农业,伴随着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提升,以达到优质高效。农业文化另一方面服务于社会,农业文化的发展会让社会文化更加丰富,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道德素质,同时有利于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3农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进步,人类从刀耕火种、器具化农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在继承传统农业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发展农业文化精神和充实农业文化内涵。传统农业文化有很多方面值得继承和发展:一是技术经验。对于灌溉、育种、耕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耕作技术遵从中华民族美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3],必须继承发扬。同时,还要借鉴现代化的生产科技,不断提升农业效率。二是生产制度。从古至今,农业生产制度都对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合法有序的农业生产制度,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吸收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制度的同时,发展合理合法的现代化农业制度是重中之重。三是农业配套设施。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工具和农业配套设施,并且不断地改进改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在进步中摸索前行。农业生产设施要遵循自然的原则,需要在保护传统农业技术和设施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适合当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和设施。四是农业信仰。农业信仰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信仰作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传统的农业信仰值得学习和传承,同时也要引导人们摒弃迷信,相信科学,继承发展与改革相结合来充实农业文化内涵。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农业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将继往开来,一直发展下去。

4参考文献

[1]罗凯.农业文化的基本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11):43.

[2]孙白露,朱启臻.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