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统计学发展阶段十篇统计学发展阶段十篇

统计学发展阶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3:07

统计学发展阶段篇1

一、严格按照方案部署,切实贯彻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议重要精神

一是领导重视,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转段相关准备工作。5月17日下午,我局迅速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部署学习实践活动转段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精神,并对我局分析检查阶段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做了专题研究部署。

二是全员参与,扎实开好市局学习实践活动转段会议。5月18日下午,我局根据党组会研究结果,迅速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总结暨第二阶段工作动员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我局学习调研阶段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全面动员部署了分析检查阶段相关工作事宜,要求按照领导班子、普通党员、一般干部“三个层次”分别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和专题思想分析会,认真撰写好分析检查报告。

三是行动迅速,及时印发市局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实施方案。5月20日,我局以《关于印发市统计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实施方案的通知》(宿统组发【2009】07号)文件形式,对如何深入开展分析检查阶段做了具体部署,确保相关活动平稳有序进行。

二是紧扣实践特色,突出征求意见工作,努力促进全市统计事业整体大推进。

一是谋划细致,筹备充分。我局以“继续征求意见,全面查找系统存在问题”作为分析检查阶段初期工作的重点,在市局分析检查阶段实施方案上对征求意见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同时为传达贯彻全市学习实践活动情况通报暨分析检查阶段征求意见会的重要精神,5月25日上午,我局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征求意见座谈会相关事宜,要求从统计系统内和统计服务对象两个层面认真组织召开好意见征求会,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际成效。

统计学发展阶段篇2

按照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根据第十二指导检查组的要求,我们今天召开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动员会,对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进行安排。下面,我代表局党组先讲三点意见。

一、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回顾

自4月30日我局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总结及分析检查阶段动员大会以来。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第十二督导组的悉心指导下,局党组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强化措施,通过全体党员及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历时两个月,全面完成了查摆问题、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各环节工作任务,取得了预期效果。总体上讲,分析检查阶段工作体现三个特点。

(一)做到“四个坚持”,起草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坚持深入学习、掌握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坚持群众路线、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关键措施;坚持改革创新、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领导带头、推动分析检查阶段活动深入开展。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始终求策于基层,问计于群众,纳谏于各服务部门,广泛发动,“开门纳谏”,通过召开座谈会、网络纳谏、问卷调查、设立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全市统计系统、市局各单位和全局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共发放征求意见表70份,发放调查问卷50份,走访老同志、老党员和服务对象80人次。将收集到的意见梳理归纳为改革创新力度、思想观念、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四类共17条。为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理解,撰写好班子分析总结报告,查找出制约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三个重点环节”,完善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一是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5月20日,我局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特邀局部分非党职工和退休干部列席。在会上,局党组成员针对前一阶段征集到得各方面意见,就理论学习、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检查思想认识、工作思路、落实措施、工作成效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努力方向。局党组成员对民主生活会高度重视,准备充分,发言积极,达到了预期目的。二是分层次召开民主生活会。局各党支部、局属各单位党组织也分别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达到了触动思想、发现问题、明确目标、促进工作的目的。三是深入开展了谈心活动。谈心分为四个层次,即: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必须谈,班子成员和分管科室(队、中心)负责人必须谈,科室(队、中心)负责人和本单位所属人员必须谈,业务联系比较多的科室(队、中心)负责人之间必须谈,采取个别谈心、当面谈心的方式,人人必须谈到。5月底,我们对谈心的结果进行了收集汇总。

(三)坚持“两手抓”,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和当前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两手抓”,就是一手抓学习实践活动,一手抓统计工作。局机关各单位在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紧紧围绕全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中心工作,把“应对危机,破除危局,努力当好参谋助手”作为统计工作第一要务,成立了应对金融危机,加强统计服务的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出台了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举措:建立涵盖**市重点企业旬报制度以及小麦长势半月报制度和各专业的固定观测点,尽统计部门的最大努力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指导经济服务。上半年,全局共撰写统计分析73篇,被市以上领导批示6篇,被各类媒体采用32篇,在**统计信息网各类统计、经济信息1000余条,我们撰写的分析《生产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依然严峻---1-4月份**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得到市委书记路国贤、市长孙立坤的批示,在批示中,路书记、孙市长对市统计局积极应对危机,全力服务经济建设的有力举措和辛勤劳动提出了表扬和感谢。

总的看,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开展以来,全局党员干部科学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晰;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通过分析检查阶段四个环节活动的开展,局党组就统计工作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达成“四个共识”:一要增强领导班子带领全市统计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市统计工作始终,不但要增强学习的能力,更要增强实践的能力;二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三要努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统计保障能力,统计既要反映科学发展,又要服务、推动**的科学发展;四要全面提高科学统计的水平,以统计的科学发展,优良的统计服务品牌,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

二、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部署

根据市委第十二指导检查组的安排,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即将转入第三阶段,即整改落实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制定措施、健全机制、落实整改,促进发展。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阶段。这一阶段搞得怎样,直接关系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我们只有继续推进才能使活动深入深化,松劲懈怠就可能半途而废。

为了确保第三阶段的工作取得实效,我提五点要求。

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充分认识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阶段工作的重要性。整改落实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群众是否满意,归根到底要看是否解决了问题。前一阶段,局党组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座谈会,组织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梳理出制约统计工作科学发展和服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只有及时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只有不断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措施,才能使“提升统计能力,服务科学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各单位和全体党员要充分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完善各项制度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在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保长效上取得新突破。

二要进一步认真梳理,明确解决问题的重点。局党组、各支部、各科室要把查找出的问题进行排队,分清轻重缓急、主客观原因,认真研究,切实把制约统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迫切希望办、政策许可办、当前能够办的事情作为整改的重点,一条一条地抓落实,一项一项地求突破,并以此带动其它问题的解决。

三要科学制定整改方案,全面落实整改措施。对各项全局性问题,局党组已多次研究讨论,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涉及各单位的问题,各单位要进一步细化落实,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整改方案,做到“六个明确”

,即:明确指导思想、明确整改内容、明确整改目标、明确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明确责任人员,确保重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四要强化责任,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对梳理出来的问题,要分解落实到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各成员要亲自督促,把责任具体细化到各单位,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岗位,真正把干部尽职尽责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来。对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要紧紧抓在手上,不等不靠,边学边做、边整边改,力求尽快解决问题。

五是要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工作,我们要把整改提高阶段的成果转化为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活动的开展使统计工作新的突破。

三、推动统计事业科学发展

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对破解统计难题,确保统计科学发展,局党组提出了努力方向,就是要实现统计工作的“七个新突破”:

一是解放思想要有新突破。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始终,作为谋划统计工作、促进统计创新、发展统计事业的正确思路,推动统计事业发展。

二是统计数据质量要有新突破。完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数据监管,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数据质量的关键问题,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不断增强统计数据的社会公信度。

三是统计服务水平要有新突破。要不提高统计服务的快速反应和深度分析能力,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的多样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统计基础工作有新突破。要加强基层统计建设,深化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建立涵盖统计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加工、管理和全过程的现代统计信息化服务支持系统。加大力统计人员培训力度,开展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发挥统计队伍整体合力;广泛开展《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宣传活动,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五是统计改革要有新突破。要按照反映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在地统计改革及各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满足新时期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需要的统计制度体系。

六是统计宣传要有新突破。要不断强化统计新闻宣传和数据解读,规范统计数据,努力扩大统计的受众面,提高统计的服务社会的能力,树立统计权威,提高统计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统计学发展阶段篇3

进入第三阶段后,我局紧紧抓住整改落实这个中心环节,在前一阶段边学边改、边议边改、初步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我局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中列出的需要整改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进一步集中力量抓整改、抓落实,精心制定统计局整改方案。结合前两个阶段查找出来的影响和制约我市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了近期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把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进行排队,区别轻重缓急,形成具体的整改时间表,做到了“五个明确”:整改有内容、有目标、有时限、有措施、有责任人,作出公开承诺,建立整改台帐,实行了整改“销号制”。

二、重点整改,确保整改成效

在整改工作过程中,我局对照《统计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工作方案》中全局归纳的5个方面整改内容,深入进行落实情况检查。

1.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针对长期以来全市统计基础工作薄弱、数据来源不实等问题,我们坚持把统计“双基”建设列为全市统计建设的重点工程,也列为此学习活动整改的重点,围绕实现达标验收目标,在前段集中推进的基础上,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阶段,坚持虚事实办、软功硬练,采取“三督”措施狠抓督办落实。

一是全面检查,督促指导。根据全市统计“双基”建设工作整体安排,为迎接上级统计部门的检查验收,市统计局7月下旬组织专班对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区)统计“双基”特别是“八有”、“八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照省统计局下发的《全省乡镇统计基础工作检查验收标准》鄂统办文[2009]28号)进行严格打分,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帮助及时整改完善。

二是通报情况,督促落实。着眼通过交流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充分发挥全面检查作用,督促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坚持在每次对全市各乡镇办事处统计“双基”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之后,及时向全市发出情况通报,不仅在全市各乡镇办事处之间形成对比压力,而且向市领导和市直各部门通报统计“双基”建设情况;不仅对做到做好的方面进行总结表扬,而且严格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整改完善的明确要求。特别是在省统计局对《全省乡镇统计基础工作检查验收标准》(鄂统办文[2009]28号)进行修订,在7月20日下发《关于修订〈全省乡镇统计基础工作检查验收标准〉的通知》(鄂统办文[2009]37号)提出2009年乡镇统计基础工作检查验收标准后,及时将新的检查验收标准下发到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并针对新的检查验收标准中新增加的“与县级统计机构联网”、“实行统计数据网上传输”、“乡镇设立统计服务网页”等相关内容,经研究决定,在已给各乡镇办事处配发统计专用电脑的基础上,由市统计局负责制作供全市各乡镇办事处使用的统一网页,利用统一上网渠道,实现统计数据网上传输。

三是奖励先进,督促后进。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在对全市各乡镇办事处统计“双基”建设情况进行两次全面检查打分的基础上,按照得分多少排出先后秩序,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每次检查排位前10位的乡镇办事处给予物质奖励,并对3个林业开发管理区实行特殊照顾,到目前为止已共给全市20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奖励激光打印机20台,达到每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都配发有统计专用电脑和打印机。

2.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为进一步提高全市统计队伍业务素质,增强依法统计意识,掌握全面统计方法,近期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狠抓了统计培训工作。一是通过召开农村基层统计和工业统计工作培训会,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统计业务培训,从强化统计业务培训入手,通过讲解统计方法制度、学习统计基本常识和填报要求,帮助各报表单位和统计人员掌握据实统计、全面统计的基本要领,确保真实统计、不出假数。二是贯彻落实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进一步加强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现已组织开展统计从业资格培训、考试工作,不断加大高素质、复合型统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

3.进一步加大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按照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要求,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建立和健全现代统计信息网络,提高统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为积极指导并大力推动各乡镇办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开展网上直报工作,我局在为各乡镇办配备电脑及打印机的基础上,为乡镇办制作供统一网页,利用统一上网渠道,实现统计数据网上传输。现正在进行采购设备阶段,下月将全部完成任务。

4、切实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为市委市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及时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市委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及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我局每月定期为市委、市政府提供《统计月报》《统计资料》、《统计快递》的同时,今年在《××口统计信息网》、等网络、报刊上发表统计分析、信息260多篇,其中在省级以上发表70多篇,《××口市专刊》、《中国水都××*口网》《××口党建网》上发表50多篇。

5、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不断强化统计法制建设。

着眼深入贯彻落实《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进一步规范统计行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按照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统计数据质量大检查的紧急通知》统一部署,近一阶段,结合学习活动整改,我们通过组织召开多个全市性统计工作培训会议、对全市基层统计和部门统计开展联合检查、对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各专业统计报表和数据质量进行自查等活动,打好“三个战役”,强化统计法制建设。

——从强化依法统计观念入手,打牢统计思想基础。针对少数乡镇和部分企业存在严重的瞒报漏报统计数据问题,为抓实基层、打实统计基础、确保用全面客观的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近期以来,通过组织召开全市工业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培训会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代表和统计人员专题会议、全市乡镇办事处主要领导统计工作会议、30家重点骨干工业企业法人统计座谈会,认真宣传学习新修订的《统计法》和新出台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帮助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和统计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贯彻实施《处分规定》的重要意义,增强依法统计观念,做到实事求是、依法统计,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实事求是的“生命线”意识,确保各方面、各渠道不作假账、不出假数,用全面、客观的统计数据准确真实地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以统计执法检查为手段,严格规范统计行为。按照十堰市政府通知要求,我市及时召开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查方案,明确主抓领导和责任专班,不断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自查的组织领导。在全市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自查过程中,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统计、经济、税务、监察等部门参加的全市统计执法检查专班,对全市乡镇办事处和部门统计开展联合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现场纠正、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等措施及时补救。

——以严查政府综合统计为重点,确保数据进出口真实可靠。在此次全市统计数据质量自查中,坚持把对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检查当作重点,在市统计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专业人员为主要成员的统计数据质量自查工作专班,针对工业、能源、贸易、服务业、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gdp核算、农业农村统计及经济普查等统计数据质量,采取从上到下、逐级检查等方式,认真扎实、全面彻底地开展自查自纠。全市统计数据质量开展自查情况显示,全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情况良好,统计工作制度健全,机构完善,分管领导责任明确,管理规范,统计人员资格符合规定要求,各级统计台帐、原始资料规范完整,各乡镇办事处和市统计局各专业都建立了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做到了“数来有源”、“数出有据”,统计数据质量基本可靠,没有发现领导人授意、干扰统计数据如实上报现象或统计机构人为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和违反统计方法制度、工作程序而编造统计数据的违法行为。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统计学发展阶段篇4

一、对象

以完成了医学统计学课程学习的2004级(七年级)、2005级(六年级)和2006级(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有18、38和20人,共计76人。

二、方法

请学生匿名填写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四方面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对单阶段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两阶段教学的需求与课程设置建议、对教学的其他建议[2]。

三、结果

共计发放问卷76份,回收有效问卷74(97.4%)份。

1.学生基本情况。74份回收问卷中,2004、2005、2006级分别有17、37、20份,各年级分别均有2名女生,其余均为男生。2004级学生全部进入临床实习和课题研究阶段,2005和2006级学生中分别有19人(51.4%)和12人(60%)接触课题研究。

2.对单阶段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已完成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三个年级的掌握情况如附表所示。2006级和2004级的掌握情况要优于2005级。对于描述性统计,学生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较好,对科研设计的应用情况2004级学生明显优于其他两个年级。对于高级统计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由于目前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学生主要通过教师补充教学和自学等渠道学习并应用,效果不尽理想。仅有29人(39.2%)能运用2种以上高级统计学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为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多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67名(90.5%)学生学习并运用过SpSS统计软件,9人(12.2%)还能运用其他统计软件如SaS、Stata、matLaB等。41人(55.4%)能用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尚有7人(9.5%)不会运用软件。

3.对两阶段教学的需求和建议。有44名(59.5%)学生认为现阶段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习和工作需要,在2004、2005、2006级中分别有12人(70.6%)、23人(62.2%)和9人(45%)。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欠缺感和需求越强。有54名(73.0%)学生认为需要开展两阶段教学,有52人(70.3%)认为两阶段教学对提高科研能力有帮助。在两阶段教学课程设置上,对于第一阶段教学,58名(78.4%)学生认为应该在2-4年级进行,56人(75.7%)认为理论学时应安排40-60学时,49人(66.2%)认为上机学时应安排20学时。教学内容应包括基本统计分析(86.5%)、高级统计分析(55.4%)、科研设计(43.2%),还有2人(2.8%)认为应该介绍meta分析、线性代数等内容。对于第二阶段教学,57名(77%)学生认为应在5-7年级进行,60人(81.1%)认为理论学时应安排30-40学时,48人(64.9%)认为上机学时应为2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对第一阶段内容的回顾(74.3%)、高级统计方法(75.7%)和科研设计(78.4%),有4人(5.4%)认为应该加强统计软件和外文文献统计方法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42人(56.8%)认为应安排在实习医院进行学或开展讲座,25人(33.5%)认为可以开展pBL教学。

四、讨论

1.开展两阶段教学的迫切性。本次调查的结果突显了现阶段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尤其是高级统计学方法教学的欠缺与学生临床及科研实践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单阶段教学强调统计理论框架的搭建和基本统计学方法的介绍,学生在学习时尚未接触临床及科研实践,待真正应用时理论和实践脱节。急需在学生进入临床和科研阶段时开展第二阶段教学,结合科研实际,补充高级统计学方法的教学。

统计学发展阶段篇5

【关键词】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人工智能

1机械电子工程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1.1相关概念机械电子工程与传统机械工程的研究方向不同,机械电子工程更侧重于运用信息实现机械系统能量的连接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具体地说,机械电子工程的核心理论依然是传统机械工程中所讲述的定理和概念,但是也更注重与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联系,是一门跨学科发展的新兴学科。基于其跨学科多、综合性强的内涵,机械电子工程这一学科衍生了以下特点:(1)机械电子工程的产品设计依据也和传统的机械工程不同,机械电子工程除了依托机械原理外,还依据电子工程方面的知识设计产品,而传统机械工程设计依据仅仅是机械结构以及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等与机械相关的知识。(2)机械电子工程生产产品的设计思想与传统的机械工程有着本质区别。由于其是一门跨专业强的学科,所以在设计产品时,必然要考虑到不同学科原理的运用,在设计时融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机械电子工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机械电子工程在产品设计时,会考虑更多的问题,设计思想会更加全面和完善。(3)机械电子工程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传统机械工程不同,由于封装理论的运用,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较小,结构清晰而简单。但每一个模块都由复杂的机械工艺制造而成,所以对设备的精度以及生产者的技术要求较高。1.2发展历程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手工加工、流水线生产以及集成生产三个阶段。手工加工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机械工具的制约,人们主要靠纯手工进行生产活动,工业化水平十分落后,人力成本也限制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这些不利条件也刺激了人们追求更有效率的机械生产的心情,为机械电子工程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流水线生产阶段,这一阶段将人力极大地解放出来,通过流水线的运作,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出标准统一的产品,但是随之而来的不足是,流水线生产模式相同,生产出来的产品差异性不大,不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集成生产阶段,这一阶段运用了大量的机械电子工程的技术,由于制造工艺的提高,这一阶段除了能够大规模地生产产品之外,还能够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2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相关概念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产物,它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融合了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学、神经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也是一门跨专业度较大的新兴学科。较为官方的定义是,人工智能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学知识搭建的人工智能系统,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模仿或者研究的科学。人工智能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一方面,由于这一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依靠较为专业的技术才能保证其有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科的专业性也决定了人工智能人才的专业性,专业知识过硬、对其余学科有包容性、目光较为长远的人,更适合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2.2发展历程人工智能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出现的时间较晚,但由于其特点较为明显且迭代速度较快,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工智能的萌芽阶段。20世纪中期,这一领域的相关学者一起开展了关于机器模拟人工智能的研究,并形成了人工智能最初的模型,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正式诞生。第二阶段被称为人工智能的“第一发展期”,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机器语言的编译,这一工作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期,虽然已有前两阶段的理论成果,但是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学者发现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还不能给人工智能得到自动化发展,理论的实施还有很多困难。第四阶段是人工智能的“第二发展期”,此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仔细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用于商业并生产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第五阶段是人工智能的平稳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人工智能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一直在小步快跑,并形成分布式主体的新的发展模式。

3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随着各学科之间不断融合交互,机械电子工程作为一门跨专业的新兴学科,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并得到良好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3.1人工智能改变了机械电子工程复杂的计算过程机械电子工程在设计到生产的过程中,要经历“建模-论证-生产”这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要进行大量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后,由于其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快速进行大量计算并得出精确结果,将其运用于机械电子工程,则会节省大量计算时间,提升效率。3.2人工智能可以排除机械电子工程生产过程中的诸多故障上文已经提到,机械电子工程的生产需要经过大量计算及论证,这一过程如果只靠人工进行,很容易造成计算错误导致建模失败,从而给整个生产过程带来不良影响。人工智能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及整合,将信息分门别类地归纳和整理,会将计算的错误率大幅度降低,也就避免了后续环节错误和故障的生成。总的来说,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人工智能的运用,机械电子工程完善了自身的系统、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效率;而人工智能也借助机械电子工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引起更大的关注,两者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都实现了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浅析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J].山东工业技术.2016(21004):135.

[2]苏远锋.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1):16.

统计学发展阶段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诺兰模型;数据管理;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3-0017-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技研究项目“辽宁地区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批准号:05L419)

[作者简介]唐文晶,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eRp理论与应用、企业信息化;

于涧,沈阳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应用;

杨雪华,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辽宁沈阳110034)

一、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信息技术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企业为例,其企业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50、60年代起步,经历30多年的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形成稳定、成熟的发展态势,至今,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美国企业生存所必需的管理方式。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RichardL.nolan教授在对美国大型企业信息技术投资预算曲线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提出了关于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阶段发展理论,即著名的“诺兰模型”,用以描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演进过程。1973年,首次提出了四阶段发展模式理论。1980年,随着美国企业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诺兰模型”进一步完善为六阶段发展模式理论。

“诺兰模型”指出,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中,其投资预算呈S型上升趋势,伴随应用范围的变化、相关人员的成长、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变化,一般企业都要经历从初装、漫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一个企业,其计算机应用首先进入初装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企业一般只有少数几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始应用,人们对计算机有初步认识,少数部门拥有计算机,个别人能够使用,这也决定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很小,实现的功能也比较有限。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以后,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开始进入蔓延阶段,企业在计算机方面的投资迅速上升。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已初见成效,并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企业各部门的事务处理效率有所提高,但也出现了各单位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共享等有待解决的问题,从整体应用情况来看,只有一部分计算机的应用收到了实际的效益。

这个时候,企业各部门通过各种途径购置计算机,整体的计算机数量超出企业控制,预算比例越来越大,投资回收不理想。应用项目不断积累,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考虑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这个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向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时期,计算机应用进入缓慢发展阶段,相关的投资预算开始放缓,进入控制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计算机集成系统软件已经成熟,企业可以选择购买商品化的mRpii软件、及其后来的eRp软件,实现企业供、产、销的全面集成管理,计算机应用进入了第四个阶段――集成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重新装备大量设备,庞大的软、硬件支出导致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

“集成”之后,伴随企业各项业务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处理,企业供应链环境下的信息化管理形成海量数据,需要进行整体的数据管理、综合分析和充分利用,企业的计算机应用进入了“数据管理”阶段。数据挖掘、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商业智能等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理念逐渐形成。

“诺兰模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计算机在企业的应用最终要达到成熟阶段,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和充分利用。

二、中国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剖析

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基础、技术基础、管理基础比较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始终处于中国企业的前沿,他们的发展轨迹对于中国企业信息化整体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企业信息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进入初装阶段以后,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漫延,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控制阶段,到今天应该能够达到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集成应用阶段。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企业达到了当时美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状态,大多数企业尚处于起步或漫延阶段,远没有进入控制和集成。期间,企业投了不少钱,走了不少弯路,但结果难如人意。

根据对几家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的深入研究,从企业的总体发展策略来看,中国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初始战略发展阶段、自然发展阶段、战略发展与自然发展并行推进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的战略发展阶段,贯穿了整个80年代

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初始阶段战略发展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实际需求和计算机系统的适用性没有作为重点考虑,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就做出了引进国外成熟的、集成化商品软件的错误决策。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起步,企业的少数职能部门配备了一些微机,大部分人对计算机不太了解,计算机的使用主要限于打字、编辑文本,字处理软件应用较多。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用于业务处理的商品化软件,职能部门内部自行开发了一些小型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应用较多的主要是计算工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陆续走出国门,考察国外企业发展状况。发现:将我们的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除了在制造技术上有很大差距之外,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更大。最明显的就是国外大型企业厂房内管理人员很少,基本是一个纯粹的大型生产车间,而它的整体运行状态是通过一整套计算机系统反映并控制的。当时的美国制造业正在试图将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与管理过程的信息化集成起来,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目标: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简称CimS),实现无人工厂。

也就是说,当中国的企业还处于诺兰模型中的初装阶段时,企业家们看到了处于系统集成阶段的国外企业,在一套完备的计算机设备支持下,运用成熟的商品化管理软件完成企业大部分业务管理。这无疑给国内制造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从战略角度上,企业要升级、要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要推进国家863项目CimS工程,在这样的战略指导思想下,国有大中型企业脱离了正常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做出了全套引进国外硬、软件系统,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战略决策。

企业虽然也按照国外软件公司的要求,坚持一把手原则,总经理牵头,建立了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执行小组和项目应用小组三层组织机构,但是,实质上这些机构都是形同虚设,实施工作还是由具体的几个项目小组成员在推动,项目小组撤出之后,计算机系统也就不再使用了,最后留下了一堆不再运转的计算机设备和可供今后研究学习的文档资料。

在初始的战略发展阶段,国有大中型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在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引进了一个高度集成化的mRpⅡ系统,对应企业生产的动态过程同步进行相关信息的处理,使企业全体人员改变原来的手工工作方式,建立全新的工作程序。整体引进应用过程忽略了必要的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和人员基础的考察,系统实施相当于空中盖楼,最终失败是必然的。

第二阶段,自然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开始

经历过第一阶段失败之后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开始强调计算机应用的简单适用性。这个阶段,企业高层领导没有将信息化纳入到总体发展战略中考虑,对国外企业信息化发展态势有所认识,但不积极紧跟,回归到自然发展状态。伴随计算机市场中硬件功能日益增强,价格不断下降的态势,企业逐渐增加硬件的购置量,但对市场上的商品化软件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对需要投巨资的新一代企业管理软件eRp退避三舍。

企业很少有用于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计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更侧重于自行开发软件,所开发软件的管理逻辑以手工翻版为主,软件功能简单、操作不灵活、可靠性差,可以完成部分数据处理工作。出现了依附某个职能部门的计算机科室,配备了相关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应付本部门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虽然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有需求,但软件的开发差强人意,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效果不明显。

第三阶段,战略发展与自然发展并行推进阶段,90年代中后期

经历了战略发展的失败和自然发展的缓慢等待之后,特别是在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从战略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这个阶段标志性的投资。企业开始从战略上加强整体信息化建设投资,加速企业局域网建设。与此同时,对于企业的实际管理应用仍然强调以企业具体需求为基础,并以适应企业目前管理模式作为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前提条件。形成了以战略发展为主,与自然发展并行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格局。

在这个阶段,不同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开始出现差异,有些企业,多数是在第一阶段没有引进国外mRpii软件的企业,开始考虑引进成熟的商品化软件eRp实施较全面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并以eRp应用为主线展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期能够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类企业主要以战略发展策略为主导,因为在这个阶段,国内的计算机应用已日益普及,管理意识与管理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强烈的危机意识、复杂的环境和良好的管理基础促使企业下决心斥巨资引进eRp软件。外资和合资企业多采用这一策略,也由于其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大多能够成功实施,并迅速实现整体的信息化管理。

另有一些企业,特别是在第一阶段引进国外mRpii软件的企业,其计算机应用基础比较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这类企业的领导层一般对信息化有充分的认识,认为有必要进行信息化整体规划,但限于高层次综合分析专业人才的缺乏,整体规划很难做得合理并切合实际。具体推行过程中还是以某部门的某方面业务需求为主,以自然发展状态为主,以战略思想来引导和推动,整个计算机应用以各职能部门的自身需要而自发进行,采用自行开发、合作开发、外包开发多种形式,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这类企业在整体规划上,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明确,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在考虑现有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施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个阶段的发展策略都有其不足之处,第一阶段强调了企业管理的战略需要,但忽视了信息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二阶段强化了企业信息化的自然发展,但没有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接轨;第三阶段虽然是二者的并行推进,但却是截然分开的两条路,自然发展的结果不一定在战略目标范围之内,战略发展的要求无法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得到完整体现。那么,中国的大中型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采取怎样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呢?

三、尊重规律,实现适当跨越的信息化发展策略

经历第一阶段的发展,虽然结果以失败告终,但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人员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实施经验,主管计算机的部门也从当初所依附的其他职能部门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管理部门。顺应国内外形势,各企业也纷纷设立了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这为从战略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建设问题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上创造了条件。经历第二、三阶段的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层次,这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基础和人员素质有了可靠保证。

与此同时,国内的信息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在外部条件上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支持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企业能够不再按部就班地遵照“诺兰模型”的发展规律逐步发展,可以采取高起点、分阶段、逐步逼近的战略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企业目前的信息化水平,确定未来信息化发展的新起点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这对企业的Cio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信息化主管是否能够把握信息化整体发展进程,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做出合理规划,高起点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是企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直接从内部集成做起,也可以根据需要从网络营销开始起步。无论从哪一个点起步,都需要对整体的信息化发展框架有明确认识。如果在企业内部没有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的信息化人才,则需要考虑借助咨询公司或外部专家的力量,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诊断,确定一个符合本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

在信息主管尚不具备整体规划能力的情况下,宁可延缓信息化建设进程,也不能强行推进,待整体思路明确后再行决策,以避免造成投资决策上的失误。

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要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战略中,需要分阶段推进,逐步在人员组织、资金投入、机构重组、管理流程等方面加以改进。以项目管理方式确定各阶段的发展目标,不仅要明确信息化建设要达到的水平,更要明确管理改进的主要评价指标。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效果,重要的是要看企业管理方面改进的程度,真正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这是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总之,就目前的情况看,企业不一定要经历完整的初装、漫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等各个阶段,只要对企业的基础进行全面客观分析,明确企业的现有条件和实际需求,在充分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信息化建设的高起点、制定合理可行的信息化阶段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既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汪若菡.eRp中国企业成败实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滕颖,唐小我.传统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演化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3]冯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层次与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2003,(7).

统计学发展阶段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

引言

机电设备往往是多工程应用领域综合产品,需要研发人员及从业使用人员具备多学科的背景知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从系统全局的角度出发,全面阐述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设计过程,对于研发机电设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工业4.0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被赋予了更多时代使命,需要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早已层出不穷,本文将研究分析国内外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的发展现状。

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目前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50—1970年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已处于萌芽阶段,但相关产品和技术没有获得成功与认可。1970—1990年代,得益于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控制和通讯等技术得到突破性进展,同时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已形成独立学科,处于初步发展阶段。1990—2010年代,由于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进一步极速发展,光学、智能算法等更多领域知识融入机电一体化学科,机电一体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由于计算机数字仿真、网络信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处于繁荣发展阶段,将对社会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相应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也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从1970年代开始,最初的理论研究集中在如何定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观点来自欧美和日本。从1980年代末期学者开始对机电一体化进行系统设计方法论研究,主要是从系统的组成划分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各部分的功能描述、物理特性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1990年代开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极速发展与大规模普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从基于系统建模技术的仿真平台出发,能够模拟机电一体化系统,大幅节省机电产品研发周期与成本。

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表1~3列出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发展各个阶段对应的主要观点。不难看出,表1是各国研究组织对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其从最初的机械与电子简单相叠加,发展到包含机械、电子、电气、通讯、控制、网络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并且直到现在仍在不断更新,一直在反映着工业科技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方向,但缺点是未能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相比于表1对应的仅仅定义机电一体化阶段,表2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了深入的设计方法论研究,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理论,更加全面地阐述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内涵。例如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的Rolfisermann在自己的研究论文里提出机电系统设计五块论,把机电一体化系统比作人,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控制、动力、传感、操作和结构,分别对应大脑、心脏、五官、四肢及躯体,不过缺点是对各部分的特点和融合设计考虑较少。表2中的方法论缺点在于太偏重于理论方面研究,虽然尝试着引入数学物理模型,但不能较好地描述实际系统,面对日益复杂的机电系统越来越吃力。如表3所示,由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仿真软件平台的核心技术理论在于建模,研究者纷纷提出基于各自建模理论的机电仿真设计平台或系统设计方法论,部分软件在机电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商业化,例如20-Sim、ameSim和Dymola等。

3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论发展趋势预测

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的发展来看,未来方向会越来越围绕计算机仿真为核心来建设,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3.1多个软件联合仿真成为方法论关键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很多商业机电仿真软件建模模型库更加接近物理实际,算法更加丰富,界面更利于互动,操作更加容易,兼容性和稳定性更好,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是在多学科仿真方面还不够完善。而机电产品往往涉及到机械、电气、电子、气动、液压、热力学、磁场、光学等多学科,目前单一的仿真软件无法擅长上述所有学科建模,因此将各机电软件自身最擅长的学科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对机电系统进行联合仿真,提出相应方法论,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3.2方法论更加注重机电系统各组成部分逻辑

由于仿真软件模型越来越能反映实际物理模型,机电系统模型更加真实,方法论对于基于纯数学工具建立机电模型的能力要求在逐步削弱,而基于机电仿真的设计方法论会更加注重机电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逻辑建设,使各软件或各理论模型更加融会贯通地结合。

3.3方法论更加注重机电系统最优化设计

方法论应在系统设计的各个阶段提出评价方法,利于优化设计评估。由于机电仿真软件功能的强大,进行机电设计时可以利用软件自带的优化算法,在关键设计阶段不断进行优化。或者直接提出相应的系统优化方法,在设计流程中,把仿真和试验作为其中的工具或步骤,来达到高效优化的目的。

3.4方法论更加注重机电系统创新设计

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合各学科知识,机电系统设计的周期必然变短,方案种类变多,创新元素也必然更容易产生、表达和实现,从而能更加高效地实现整个机电系统创新设计。

3.5工业4.0将会在方法论中得到体现

工业4.0的重要特征是大数据化,本质上是广义工业智能物联网信息共享交互,这也将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的发展中成为必然趋势。例如方法论可以在设计、验证、优化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被数据化记录,和机电产品在生产、运维和退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能优缺点数据进行双向物联,可以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预测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优化设计。

4结语

统计学发展阶段篇8

关键词:学生信息管理;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系统性边缘科学。物理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通信系统;工作人员。

2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从工业发达国家来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65年)单项数据处理阶段,也称电子数据处理(eDp)阶段。这是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应用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当时计算机硬、软件的限制,数据处理的性质只是使用计算机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进行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工作,如计算工资、数据统计、报表登记、编制计划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集中式的批处理。

第二阶段:(1965年至1970年)综合数据处理阶段,也称事务处理系统(tpS)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硬、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用户的分时系统,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对某一个管理子系统的控制,并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如库存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已发展为面向终端的联机实时处理。

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这个阶段是在企业中全面的使用计算机把各种管理子系统的功能集中起来,构成了计算机化的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即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组成分布式处理系统。它的特点是使用数据库和分时处理的计算机网络,并充分利用运筹学等数学方法,实现了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3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学籍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具体系统功能需求描述如下:

3.1学籍信息管理

每年的大量新生入学,老生毕业都需要处理大量的学生信息。通过这一模块,可以实现学生基本情况的添加、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各个学生的情况,姓名、家庭电话、家庭住址、学号等各个消息

3.2班级信息管理

实现班级的添加、删除、更新。查询班级的所在系别,辅导员等。

3.3课程信息管理

每个学期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科目,通过本模块可以轻松的添加以及更新课程。可以根据学期条件或者班级条件的选择,也可根据课程名、课程号或者班级的选择,并对值的输入,可以看到数据集中显示符合条件的课程数据信息,而且可以根据教工的修改要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的操作。该项管理对课程的属性进行了具体化的分类,比如可以分辨是考试科还是考察课,而且根据条件的选择大大得提高了对各学期课程数据的记录操作,很大得帮助了教工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3.4成绩信息管理

本模块实现了成绩的输入、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到平均成绩以及单科最高最低成绩以及个人成绩。把成绩统计这个繁琐的工作简单化,为学生成绩的管理方面提高工作效率。

3.5用户信息管理

因为本系统是供多人一起使用的,必须对某一些人进行限制。于是设置了管理员,非管理员只能进行查询操作,不能进行更改。

4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意义

4.1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得力助手

首先,计算机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其次,计算机可以节省许多资源;第三,计算机可以大大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第四,计算机可以使敏感文档更加安全,等等。

4.2开发学生管理系统的意义

SimS主要是提供学生,老师或者来访者方便的查询等相关操作,对学生的信息管理能统一规范化。功能块的相应操作分别由其对应的子模块实现。通过教育网络或互联网把整个学校的学生信息汇聚起来,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全面及时的学生信息,方便管理,同时亦可通过校园网扩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共享学生信息。

统计学发展阶段篇9

[关键词]延安中国共产党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2-0098-07

[abstract]thepublishingindustryhasexperiencedtwostagesoftheprosperityandadjustmentdevelopmentbetween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nYan’an.intheprosperitystage,bookpublishinghasexperiencedarapiddevelopmentperiod.itwasahigherconcentrationofbookpublishingonmarxism-Leninism,maoZedongthoughtbooks.meanwhile,italsopaidspecialattentiontoculture&education,socialsciences,andpoliticalpublishingbooks.afterenteredintotheadjustmentdevelopment,thetypeofbookpublishinghadchangedintheCommunistpartyofChinaandscientificknowledgedisseminationhadincreasedsignificantly.

[Keywords]Yan’anCommunistpartyofChinaBookpublishing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出版事业,前后经历了约10年(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时间[1],这是中国共产党出版事业发展的第三个时期[2],也是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出版事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延安出版的发展,大致可以以194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37年1月至1941年1月,为延安出版业的兴起与繁盛阶段,出版机构纷纷建立,书刊出版从无到有到多,基本完成了整体格局的构架。这既是文化政策宽松、出版环境自由的体现,也是延安文化人踊跃写作、延安出版人积极投身出版工作的反映。1941年以后,延安的出版工作进入调整与发展阶段,出版情况出现了一些较为显著的变化。本文力图详细梳理这两个阶段延安图书出版的基本情况,通过数据统计与定量分析,以期揭示延安时期图书出版发展的基本特点。

1兴起与繁盛阶段图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

中共中央在1937年1月进驻延安以后,先后恢复成立和新建了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通过建立健全出版管理机构来加强出版管理工作。在这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鼓励出版发展的政策条件下,在延安相当自由的出版环境里,延安出版得到迅速发展。图书出版机构纷纷建立。有专门的图书出版发行机构,如解放社、新华书店;有既编报刊又出图书的报纸杂志社,如解放日报社、八路军军政杂志社等;也有兼做编辑出版工作的机关团体学校,如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政治部、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总学委、边区教育厅、边区政府等。另外还有一些机关团体学校与组织设立了专门编辑机构,如马列学院编译部、军委编译处、鲁艺文学院编审委员会、延安自然科学院编译处、延安医科大学讲义书籍出版编审委员会等。根据现有资料,延安在此时期创建的有具体时间可查的出版发行机构先后有:青年书店(1937年3月12日创建,西北青年救国会主办)、解放社(1937年4月24日创建,中共中央主办)、新华书店(1937年4月24日创建,中共中央主办)、光华书店(1937年5月创建,、边区银行、中青委主办)、延安人民书店(1938年1月5日创建)、西北抗敌书店(1938年5月1日创建,中共绥德特委主办、大众读物社(1940年3月12日创建,边区中央局主办)等。还有以下出版机构可能于此阶段创建:延安文明书店、延安陕北书店、延安中国工人社、延安民族解放青年社、延安大同出版社、延安青年出版社、延安抗战书店、通俗读物出版社、陕西延安书店等[3]。随着出版机构的纷纷创建,大批图书被编印出来,延安图书出版进入了发展的小高峰。

1.1兴盛阶段图书出版总量的对比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延安图书的出版情况,有必要进行量化统计以及相应的分析。由于延安出版活动是在战争环境下进行的,许多图书未能流传下来,因而目前统计的数字肯定有所遗漏。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辑的《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并参照其他有关延安图书出版的资料整理而成。《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汇集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根据地出版的各类书籍和国统区出版的进步书籍,主要是1937―1949年(少量是1937年以前)出版的图书,其中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入藏的图书,另外还参考了全国其他图书馆的一些书目资料。见表1。

需要对这855种图书的统计,作六点说明。

第一,外地翻印的图书,但署名仍为延安出版机构的,因为在图书中没有加署外地翻印的地点,可能在统计时误列其中。图书记录项中出版时间仅仅署为1947年而没有月份可以参考判断的,考虑到当时延安出版环境的恶化,加之离本文考察的延安出版的结束时间只有3个月,所以在统计时没有将其数据计入。出版时间仅署为1937年而没有月份可以参考判断的,考虑到1937年1月即进入本文考察的延安出版时期,因而将其计为延安出版物。

第二,在《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中无出版时间和出版单位的则不计入,但是若可以明确判断是在延安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一时间段出版的图书,如有些出版机构或组织机构只在这一时段存在,仍然将其计算在内。

第三,在《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中作为不同版本图书单列的图书,因本身标注的方式各异,在统计时也作为不同的图书出版物计入数据中。此种情况包括修订版图书,因其字数或校订者的改变,故作为一个单独品种计算在内。如果没有明确的要素显示图书为相同的内容,但其出版时间却署为不同年份,如以现代出版概念的界定计,只能算为重印图书,但考虑到延安当时独特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一般而言,每出版一种图书,由于条件的改变,导致其编校、印刷与前一次面临的条件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复制时不可能像现代出版那样生产出几乎相同的版本,所以还是作为不同种类的图书对待。因此,表1中统计的延安出版物的数据总数与有些研究成果中所确定的延安出版的图书只有500―600种的说法,有一定的出入。

第四,《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中标明为油印本的图书也计入数据中。油印本图书有着特殊的情况,有些图书为油印本大多是因条件所限,但其出版的目的仍然是供读者阅读,与某些情况下不以发行为目的的油印本图书有一定区别,因而本文统计时也将其列入统计数据中。

第五,外地翻印的图书,既署名为延安出版机构又标明了外地的图书,统计时不列入数据中。但是在出版要素中,同时标明延安出版地和外地经销(经售)的,即认定为延安出版的图书,计入统计数据中。

第六,署名为尚待甄别的延安出版地,如延安青年出版社,又名(延安)中国青年出版社、延安中国青年社,现有资料不详,但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在延安出版的,因而也计入数据中。此类样本数量较少。

在总计855种延安出版的图书中,各类图书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图1是各类图书所占比例情况的对比图。

在表1与图1延安出版的图书中,按照时间的划分,属于兴盛阶段出版的图书情况如表2所示。

兴盛阶段出版的各类图书及所占比例情况如图2所示。

对比以上两表、两图,可以分析得出兴起与繁盛阶段延安图书出版的基本情况。

第一,兴盛阶段出版图书326种,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图书总量的38.13%。虽然仅从数字上分析,其数量未能达到总数的50%,但结合兴盛阶段只有不到4年时间的实际情况分析,兴盛阶段出版的图书数量与其后的调整与发展阶段出版的图书数量保持了大体一致。因此,如果仅仅从图书的出版数量来分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图书出版的两个阶段基本保持了数量发展的平衡。

第二,兴盛阶段出版的图书,分别属于17个不同的类别,但其中5个类别(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社会科学、政治,历史,军事,文化教育)的图书有295种,占兴盛阶段出版图书总和的90.5%。特别是前3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社会科学、政治,历史,共有图书245种,占兴盛阶段出版图书总数的75.15%。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这一个类别共出版图书142种,占兴盛阶段出版图书总数的43.56%,份额大致接近一半。这充分说明延安时期兴盛阶段出版的图书集中度较高,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图书的出版是其重点,这与当时加强理论思想学习,急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类别的图书来教育党的干部息息相关。

第三,同样是这5个类别,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整个图书的出版是700种,占总量的81.87%,所占比例与兴盛阶段的90.5%相比稍低,但还是保持了较高的比例。说明了兴盛阶段以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图书著作呈现一定程序的放缓趋势,这与第一阶段出版马列主义经典图书,奠定了一定数量基础有关。

第四,从兴盛阶段出版的图书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图书总数的对比分析入手,就图书出版的分类排名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兴盛阶段出版的图书数量排名依次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社会科学、政治,历史,军事,文化教育。但统计对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图书出版总数,其排名依次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历史,社会科学、政治,军事,文学。社会科学、政治类图书下降到了第3名,历史类图书上升到第2名,文化教育类图书未进入前5名,其位置由文学类图书代替了。这说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兴起与繁盛阶段出版的图书对文化教育类和社会科学、政治类图书的重视,这是这一阶段图书出版的特色之一。

1.2兴盛阶段马列主义与思想著作出版的情况分析

由于马列主义与思想这一类别的图书的高比例与绝对数量,因而重点分析这一类别的图书,对了解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图书出版,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见表3。

表3延安时期马列主义与思想图书出版情况

对上面的统计数据深入分析研究,可以看出:

第一,斯大林著作与生平传记类图书比例最高,达80%,著作与生平传记最低,只有30.93%,反映了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的兴盛阶段,对思想著作的出版尚未成为当时图书出版的热点与焦点。

第二,解放社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兴盛阶段出版的图书为112种,占解放社出版的马列主义与思想著作的60.22%,占所有兴盛阶段出版的这一类别图书的73.20%,说明解放社在马列主义、思想著作出版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

2调整与发展阶段图书出版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1941年以后,延安出版赖以发展的大环境已经悄然改变,延安出版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调整与发展阶段。这种环境的改变首先源于延安边区面临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国际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日伪对根据地封锁的加强、顽固派摩擦的频频出现,导致边区政治、经济更为困难。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共产党中央适时调整了政策方针措施,以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其措施包括宣传出版工作的集中统一,党报党刊管理的加强,以及对出版物内容、形式的改革,加强出版领域的整风教育等。同时,中央对出版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以达到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

随着延安这一时期出版形势的变化,图书出版类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文学类图书出现了显著的增长,整风运动以后整风文献与有关中国共产党图书出版的增长,以及科学知识普及类读物的增长等,都是调整阶段图书出版的特色。具体图书出版情况见图3与表4。

图3延安调整阶段各类图书所占比例情况对比图(%)

表4延安调整阶段图书出版情况表

对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延安调整阶段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历史,社会科学、政治3个类别的图书分别位列前3名,这与此前的兴盛阶段的情况完全一致,也与整个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图书出版的发展情况相一致,说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图书出版的产品类型前后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图书出版产品的基本思路与图书出版重点没有改变。我们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的两个阶段图书放置在一起进行对比,见图4。

图4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两个阶段各类图书所占比例情况对比图(%)

从上述对比图结合两个阶段具体图书出版数据可以看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阶段中,哲学,社会科学、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这些类别图书所占的比例反超兴盛阶段,特别是文化教育类图书的增长势头最为迅猛。在自然科学图书出版方面,包括地理、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技术等图书,调整阶段出版的图书增长明显高于兴盛阶段。通俗读物的出版、印刷与发行数量较大,“仅1942年至1944年夏,出版的《司药必揣》《配伍禁忌》《解剖学》《耳鼻咽喉科学》《王大嫂养胖娃娃》等六种医药卫生读物和宣传材料就发行7.82万余册”[4]。这些都反映了这一阶段图书结构的发展变化特点。

在社会科学与政治这一类别的图书中,有关中国共产党著作的出版,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亦十分明显。表5是有关中国共产党著作出版的情况。

表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著作的出版情况

从上述数据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调整阶段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图书为38种,占这一类别图书总量的73.08%。而在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图书中,党的文献类图书的出版,调整阶段比兴盛阶段多了50%多。这些数据说明在延安出版的调整阶段,切实加强了有关中国共产党著作的出版,特别是有关整风文献的出版,作为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其总量占出版图书总数的21.15%,这是调整阶段最大的发展特色之一。

注释

[1]有关延安时期的起止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广义的理解是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4年。狭义而言,它是指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领工农红军到达陕北至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陕北。实际上中共中央在陕北不足13年,但人们习惯称陕北13年或延安13年(张竹兰:《中国共产党延安时代历史线索》,省略/Readnews.aspnewsiD=736,2006-05-20/2008-06-18)。而笔者认同的延安时期,是从1937年1月党中央由保安迁至延安,到1947年3月进攻占领延安止的这段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完全意义的地域上,还是在政策措施的实施上,均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延安时期。

[2]前两个时期分别为上海时期与苏区时期。

[3]根据以下有关资料整理而成:赵晓恩.延安出版的光辉:《六十年出版风云散记》续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常紫钟,林理明.延安时代新文化出版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3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张彦平.延安中央印刷厂编年纪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赵生明.新华书店诞生在延安[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4]张彦平.延安中央印刷厂编年纪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79

(收稿日期:2011-12-03)

统计学发展阶段篇10

授课方法基于授课内容的局限性,授课方法基本采用实例演示法,老师把要实现系统分功能模块,一块一块地给学生演示,学生也跟从老师一步一步地做出来,最后按实现的系统给学生评分。这样的授课内容设计和授课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跟从老师把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做出来了,但却不知为什么要这么做,根本不能体会到电子商务系统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或网站系统的区别。基于对传统教学法存在的缺点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如下。专业课程的阶段划分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把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教学划分为三阶段[3][4]。第一阶段是学生对商务理论的感性认识阶段。教学的展开是从电子商务概论开始,教授网络营销、综合商务、移动商务等课程。第二阶段是加强学生应用网络技术与商务能力阶段。这个阶段涉及的主要课程主要有网络技术与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网页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第三阶段是学生专业技能复合、拓展和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阶段。《电子商务系统设计》课程就属于第三阶段。课程的开设目的电子商务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前两个层次的教学完成之后,第三个层次的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复合、拓展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5]。这也正是《电子商务系统设计》课程的开设目的。这门课程综合性很强。涵盖了许多学生在前期所学的知识,通过这门课的开设使学生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过程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掌握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运营的基本理论、方法与主要技术;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案例、实践能力训练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意识,促进学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设计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发技术篇,主要是结合项目实际讲授weB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网站开发技术;第二部分是设计理论篇,主要是用实际案例讲授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概论、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电子商务系统规划、电子商务系统分析、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第三部分是项目实战篇,课程进入实战阶段,通过具体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与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实施与维护管理等环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以达到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复合、拓展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综合应用的目的。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授课方法设计由于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与实际的电子商务系统相关,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不能采用单纯讲授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的方法,而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许多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讲解案例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以往的案例大多来源于书面案例,有的甚至是不真实的案例,脱离实际,时效性差,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案例教学进行如下改进。整个教学过程以一个案例———《网上商城系统解决方案》贯穿始终,具有一定应用代表性和技术广泛性。采取传统灌注式讲授的“结构教学”,会出现学生听不懂、没有信心,课堂“冷场”的尴尬局面。而案例的选择和教学的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分阶段、分目标地实施,采用了分段教学方法,即“系统规划与分析—系统技术方案设计—系统实施—总评”。系统规划与分析的目标是学生对于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施背景有充分的理解,并且使学生能动地准备项目模拟的知识基础和方法选择。在期间由学生主动提出知识需求,利用学生偏重实践工作经验学习的心理,实施专题理论讲授;技术方案设计则模拟企业规范运作,提出要求、背景、指标等,分组执行;系统实施是利用相关开发技术对系统进行实现;最后进行总评,这也是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过程。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把握。

为了让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我们应当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现状、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培养目标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企业对人才需求是参差不齐的,要缩小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培养出适合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继周马红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