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十篇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3:24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篇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各级审计部门对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个人履行领导、管理经济活动职责,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的行为。区别于其它审计“就事论(评价)事”原则,经济责任审计是“就事论(评价)人”,即审计结果“人格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恰当地作出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要作出定性评价,而且还要作出定量评价,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综合审计评价分出等级,将评价结果反映为“优秀”、“称职”或“不称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二、现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弊端及改进思路

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党政、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普遍运用的指标量化计分法,将审计结果以直观地分数形式呈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审计评价的主观性问题。但是指标量化计分法还存在诸多弊端:一是指标量化计分法使用难度较大,指标设置、权重分配、打分原则一般比较复杂;二是指标体系建立难度较大,若指标数量不能涵盖经济活动的整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就会造成审计评价不完整;若各指标设置不能充分考虑各行业、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特色,就会造成审计评价不实用;三是指标权重分配比较困难,对不同的指标分配不同权重,没有客观的标准,不可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四是指标打分对审计人员坚守独立、公正的职业操守要求比较高。

鉴于现在审计评价体系的缺陷,本文构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路是:借鉴限制理论将审计评价体系予以改进,使审计评价体系更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评价标准确定上充分运用调查法,逐项依次评价得出审计评价等次,克服标准固定缺乏科学性、评价含糊缺乏操作性等弊端,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

三、限制理论在审计评价中的应用

限制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toC)是由以色列学者伊利雅胡·高德拉特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管理哲学,主张一个复杂的系统隐含着简单化。即使在任何时间,一个复杂的系统可能是由成千上万的因素所组成。但是只有非常少的变量,称为限制,它会限制(或阻碍)此系统达到更高的目标。限制理论是一种“过失”决定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人格”的评价可以采取对影响“人格”的重要因素进行分别评价的方法,根据对重要因素的评价等次推导对“人格”的评价结果,使“功劳”不能够掩盖“过失”,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限制和制约审计评价结果的指标只有可数的若干个,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就能得出评价最终结果。构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过失入手,对照指标评价标准,逐一对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有一个指标评价为“不称职”,则综合评价为“不称职”;评价均无“不称职”,有一个指标评价为“称职”的,则综合评价为“称职”;评价均达到“优秀”的标准,综合评价为“优秀”。

基于限制理论构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具体指标的选取重点突出、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审计人员作出明确、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由于不用分配权重和打分,仅在指标评价标准设定环节进行等次分配,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经验和专业判断不足,造成评价结果主观的问题。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动态的、可扩充的,体现在根据不同审计对象选取不同定量指标,同定性指标组成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以根据被审计对象职权特性设置其它指标,从而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

1.违纪违规定性评价指标。对任职期间廉洁自律情况进行评价,一般对存在严重违反财经法纪情形的直接评价为“不称职”。

2.目标任务完成率。对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围绕重点开展工作、取得事业成果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目标任务完成率=年度目标完成金额/年初目标任务金额。

3.经费监管到位率。对执行法规、制度和标准,健全内部控制,资金监督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经费监管到位率=1-查出经费监管不到位金额合计/审计期间收入支出总金额。

4.经费保障率。对经费保障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基本经费保障率=经费拨款金额/按保障标准计算的拨款金额。

5.基层经费投入率。对基层经费投向投量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基层经费投入率=任内基层工作经费金额/任期内各项经费收入总额。

6.负债建设率。对大项工程建设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负债建设率=资金缺口金额/项目批准投资总额。

7.装备达标率。对车辆装备、信息化建设配备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装备达标率=装备实有配备金额/上级下达的装备配备金额。

8.经费超支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可针对“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设置公务接待费开支率、公务用车与运行维护经费超支率、因公出国(境)经费超支率进行重点审查。计算公式:经费超支率=年度超预算金额/年度预算总额。

9.家底积累率。对强化管理、厉行节约,促进家底适当积累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家底积累率=任期家底经费净增加额/接任时家底经费额。

(二)评价指标标准的制定

制定评价指标标准是应用限制论进行审计评价的一项基础工作,指标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法律法规对经济指标的具体要求和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经济指标的不同要求。考虑行业、地区对评价差异性的影响,制定指标标准的具体措施是充分运用调查法,以特定区域的全部单位为样本,统计测算出经济指标的一般水平,作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执行情况的最低标准要求,即“称职”标准的评价起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一个重要的职能是为各级党委运用审计结果合理选人用人提供决策范围,同时达到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目的,具体比例设定,可以运用国际公认的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法则,将统计样本按从“优”到“差”排列后,按2:8和8:2划分,前20%左右的为“优秀”、后20%左右的为“不称职”,比例可以根据不同指标和经济管理对指标的不同要求以及考虑实际可操作性进行调整。(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审计处)

参考文献:

[1]张英福,马丽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通用指标体系的构建.会计之友,2008.3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篇2

一、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总的目标是核实家底,查清问题,明确责任,促进管理。通过对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审计,核实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遵守财经法纪和领导干部廉政规定的情况;界定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审计发现问题应负的经济责任,为党委、政府和干部管理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促进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更好地履行经济管理职责,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顺利。

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取决于审计的目标和要求。乡镇党政领导每届任期三年,从审计的时间范围上讲,是任期内审计,如果任期超过三年的,以最近三年为重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可以进行追溯或延伸。审计截止日一般应以职务正式任免时间为审计截止日,但任免时间往往与离任人和接任人交接日不同,离任人可能在离任公布几天内突击花钱或转移财产,所以,应以双方权力交接日为审计截止日。从审计单位范围上讲,不同于对一个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按照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行使权力的环节和方式以及所担负的直接经济责任和间接经济责任的相关程度划分为必审、抽审和延伸审计调查三个层次。乡镇财政所、乡镇党政办和直接分管单位为必审单位,镇属行政事业单位、镇办和村则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抽审或延伸审计调查。从审计的内容范围上讲,包括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乡镇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预算内外的收入、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虚收虚支和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等问题。

(二)乡镇资产、负债情况。主要审查固定资产是否建账管理,有无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未入账、账实不符、私分资产以及管理不善造成国有和集体资产损失浪费问题。要对政府债务进行重点审计。全面摸清政府债务总量,审查任职期间形成的账内、账外债务和提供的担保金额等。

(三)执行国家财经政策法规情况。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是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否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收支两条线”和集中核算、集中支付制度,有无违规收费等问题。农民负担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乱加价、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等加重农民负担问题。

(四)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审计核实的基本指标是财政收支,其他指标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卫生农业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和农户用电量、镇村公路里程等级、规模企业和种植大户等,能通过审计手段核实的,则加以核实;若不具备核实指标数据真实性的条件,要注明数字来源。在核实数字的基础上,将各指标与上年数、责任目标数、最高水平、相同条件的其他乡镇数等进行比较,考核其增减变化情况。

(五)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选择部分重点企业延伸审计,审查企业资产、负债、收入、利税等指标的真实性,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六)重大投资项目情况。审查投资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有无盲目投资,管理混乱,造成重大损失等问题。

(七)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和其他需要审计的问题。主要是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关的执行党纪、政纪、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有无重大违纪违法问题。

由于审计对象不同,对乡镇长和党委书记的审计内容应有所区别。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是党政主要负责人,从党政分开来讲,对乡镇党委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应侧重于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重点是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重大投资项目的效益、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政策情况、财政收支、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负担等重要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和变化情况。政府是行政执行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也对上级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对乡镇长的审计应当侧重于经济决策,侧重于审计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乡镇是我国的基层政权,同县以上政府的工作不同,主要体现在党政之间的职责和权力不好划分,党委书记是真正的主要负责人,对乡镇的各项工作负全面责任。对乡镇的重要工作一般是书记靠上抓,直接分管。乡镇长配合党委书记工作,抓好党委或党委书记决策事项的落实工作,行使职责的权限较小。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审计工作也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确定审计对象,凡是乡镇长与党委书记权责划分明确,由乡镇长行使财政财务管理权的,可以把乡镇长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凡是把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县,可以把书记作为审计对象。在乡镇换届时,乡镇长和党委书记都要变动的,也可同时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分别划清经济责任。

二、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沟通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的桥梁,是审计主体实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目的的工具。以有限的时间和审计力量完成好预期审计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把握好审计方法。一是抓住关键环节搞好审计工作的组织协调。二是分层次、抓重点。这是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所决定的。三是运用适合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审计方法和技巧。除一般查账方法外,经济责任评价和责任界定,需要对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职责的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进行调查核实,要求我们采取其他一些工作方法以弥补查账方法的不足。如:性复核,个别谈话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或调查表,审计公示和受理举报线索,查阅会议纪要和文件资料,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借鉴其他审计或检查成果等。

(一)搞好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审前调查的重要性。对初次审计的对象,要做详细的审前调查;对任期中审计过,基本情况已经掌握的,调查可以从简。审前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乡镇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情况。通过调查机构和职责情况,弄清乡镇政权的特点,党政主要负责人各自所承担的直接经济责任以及履行经济责任所涉及的部门、单位和事项。

2.乡镇的主要经济和发展指标情况。从统计部门了解乡镇的所属行政村、人口状况,、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及在本县(市)内各项指标所占位次。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性复核,通过分析弄清乡镇的经济工作着重点。对一些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找出相互间那些不合逻辑的“矛盾点”,即审计的风险点或称之为审计重点,如,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当地用电量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财政收入增长和乡镇职工、教师工资兑现发放情况的关系。

3.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核算体制情况。县(市)对乡镇实行的财政体制,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程序和执行管理办法,乡镇对所属机构、事业单位是否实行了“收支两条线”、“集中支付”、“集中采购”和“集中核算”管理办法。

4.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及其落实情况。通过查阅党委、政府办公会议纪要、年度工作等有关文件资料,对乡镇出台的重要经济决策事项列出清单并了解决策执行情况。调查的重点放在兴建公益设施、国有和集体土地转让、企业改制、小城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涉及经济责任较大的方面。

5.有关部门对乡镇经济工作的考核和检查情况。县(市)党委、政府和县(市)直机构对乡镇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其检查考核结果对开展对乡镇党政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通过走访纪检、监察、信访、财政、经贸委、统计等重点部门收集这方面的情况资料。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把握乡镇的基本情况,主要业绩和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审计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

6.乡镇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许多乡镇设立了专职或兼职的审计机构,对所属机构、企业和行政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对这些单位的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了解内部审计结果并进行评价,尽可能地利用和借鉴其审计成果,缩小审计延伸面,减少重复审计。

7.审计机关以往对乡镇财政、财务审计或任中审计情况。

(二)要以财政收支审计为基础。财政收支审计既是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也是审计的切入点和出发点,因为乡镇财政收支综合反映了乡镇经济活动和乡镇领导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乡镇财政的主管责任人是乡镇政府和行政主要负责人,具体管理责任主要由财政所承担,还涉及国税、地税征收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在财政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管理责任,从审计角度考核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政绩,界定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归属。县级审计机关作为乡镇财政决算审计的主体,又负有对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在审计实践中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深化财政收支审计,减少重复审计。做到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工作要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在对乡镇财政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要侧重以下方面:

1.摸清乡镇财政家底,包括资产家底、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情况。核实家底,不能只是停留在账面核对上,更要注意未在账上反映的问题,如:账外资产;以政府名义担保的借款或对外借款未纳入预算管理;未决诉讼、外欠会议费、招待费等。核实家底的工作量较大,一般在进点审计前部署被审计单位先进行清产核资,清理往来账,盘点资产。审计组再根据自查结果进行抽查。

2.地方制定的“土政策”是否与国家财经法规相抵触。查阅会议纪要、地方发文和领导批示,年度工作总结等文件资料和召开座谈会等,可以直接发现这方面的问题线索,再通过查账加以落实。

3.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和构成分析。是否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的顺序,把职工工资发放放在财政支出的首位。教育、、农业等法定支出的实际增长幅度是否达到教育法、科技进步法、农业法的要求。

4.把握需要延伸审计或核实的重点。一是从账面资金流入和流出入手,分析认为属于非正常和有疑点的资金,管理上有明显漏洞的资金作为重点。二是从票据入手,对财税部门管理发放的票据进行突击盘点、核对。财税部门和有关部门领用的票据反映的资金收支与账面反映是否一致,有无资金“体外循环”、虚列挪用资金和偷漏税金等问题。三是从银行账户入手。清理银行账户,审阅收支事项。四是调阅有关文件资料载体反映的财政收支数字与账面数字衔接核对,寻找需要延伸或核实的问题线索。五是从群众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如:农民负担、职工工资发放、挪用扶贫等专项资金、重大资金损失浪费问题。

(三)把乡镇党政办公室作为必审单位进行审计。党政办是直接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服务的办事机构,负责综合协调、督导检查和后勤保障等。党政办的会议纪要、信息简报、统计报告、财务报表等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活动的载体。除一般财务收支审计需注意的问题外,作为经济责任审计要特别关注与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直接相关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事项。

1.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严格。乡镇制发的文件和会议纪要保管是否完善,其中涉及经济和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内容有无明显与国家和上级政府规定冲突的问题。重大开支事项是否经集体研究决定,管理责任是否明确,各项开支审批手续是否严格。

2.除财政所正常拨款外,还有那些资金来源,有无乱集资摊派乱收费行为。核对收费票据存根以确认资金是否纳入账内管理,有无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

3.核查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活动所发生支出情况。如:差旅费、招待费、汽车维修费等开支是否合规,用车、住房是否符合标准;有无公款装修;有无公款、公款送礼、报销假发票和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借用公款长期不还、在公务活动中严重铺张浪费等问题。

4、有无账外资产和未进行国有资产登记的资产,资产出租收入是否入账核算,已调动干部使用的办公用品是否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四)抽查审计乡镇所属单位。乡镇有“七站八所”之说,国税所、地税所、工商所、公安派出所、土管所等是上级部门垂直管理的单位,经费不纳入乡镇财政,一般不列入审计单位,必要时可就有关事项进行调查核实。经贸办(委)、建委、文教办(教委)、计生办(站)、民政办、综治办、经管站、统计站、水利站、林业站、农机站等经费纳入乡镇财政管理,可列入抽查审计范围。各地不平衡,乡镇机构设置不一,资金和核算方式不同,审计时须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抽查范围和重点。一般说来,应当关注以下方面。

1.经费收入方面。上缴财政的应税和非税收入、财政拨入款项与财税部门是否核对相符,核对从财税部门领用票据的情况,看是否有截留、隐瞒收入、挤占挪用资金、代开发票和收据、偷漏税费等问题。

2.对照财政、物价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看有无乱收费、超标准收费和变相收费增加农民负担和负担问题。

3.经管站代管村级财务情况,有无挤占挪用代管资金问题。

4.国有和集体土地转让情况。转让价格的确定是否合理,有无领导干预,以明显底价转让从中牟取私利,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严重损失问题。土地转让是否履行手续并缴纳税费,有无私自转让偷漏税费问题。应兑现给村户的征地补偿款是否及时兑付。

5.企业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乡镇对国有和集体国有资产管理一般在财政所和经贸办,有的还专门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对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时,首先要摸清国有和集体资产底数和企业改制情况,有无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流失和损失。其次,延伸控股和国有资产数额较大的企业,看是否如期缴纳国有资产收益,有无截留私分和滞留企业问题。三是调查企业严重亏损和破产的原因和责任。最后,还要关注有无乡镇领导授意瞒报、虚报税收和其他经济指标问题,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和乱集资问题,在企业报销应由机关和个人负担的费用问题,违规占用企业资产问题。

(五)延伸审计相关单位和事项。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理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业绩的重大经济活动,如重大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和效益进行进一步核实。现以当前乡镇资金投入较大的农业投入为例进行。

农业投入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和政策,农业投入多少,效果如何体现着乡镇党政领导的工作水平。从情况看,农业投入涉及面较广,资金渠道很多,主要有乡村道路、水利电力设施、农村引水工程、农田整治和改造、种子种苗、抗旱、抗洪、抗灾,民房改造、扶贫及造林项目等。投资来源既有上级拨入专项资金,也有当地配套资金和农民义务工或劳务集资。项目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成立专门的项目办,有的由乡镇所属机构负责,有的以村为主实施。对农业投入情况调查核实的重点,一是了解项目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投入是否到位,涉及拨款到村的资金,以现金领取的,要延伸抽查,有无挤占挪用资金影响项目进度造成损失浪费问题,是否存在集资摊派增加农民负担问题。二是了解项目立项、可行性、施工、物资设备采购、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管理情况,有无因管理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三、经济责任的评价和界定

评价是审计结论,是审计人员基于审计和调查情况所做出的职业判断。审计范围就是评价的范围,但正如审计要抓重点一样,评价也要抓重点,即最能反映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方面。

1.评价

(1)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的评价;

(2)对财政状况,主要是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支出增长和政府负债的评价;

(3)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评价;

(4)对财政经济政策执行情况,尤其是农民负担情况的评价;

(5)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主要是投资决策和效益的情况进行评价;

(6)对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的评价。

对审计评价范围和内容各地做法不一,可归纳为有限评价和无限评价两种。有限评价只是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规性的评价,体现不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无限评价则大大超出了审计职责范围。我们认为应当适度评价,即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规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审计延伸和调查的结果评价相关的经济活动和效果。

2.评价指标。

用指标数字量化业绩、反映政绩的前提是指标合理,数字真实可靠。能够反映经济责任的综合性指标较多,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招商引资等。县(市)对乡镇年度考核的指标和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审计评价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只能是通过审计或调查能够确认的指标,因此,财政收支指标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本指标。当地党委政府有特殊要求,需要加以核实的,审计部门又能够核实的,列为补充评价指标。审计部门无法核实,审计报告确需要引用其他指标时要注明数字出处。有的地方通过党委、政府出台规定,明确属于统计指标的由上级统计部门负责核实,审计汇总核实结果以便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业绩,这是值得借鉴的做法。

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1)任期内各年度财政收入目标完成额和每年的增长率;

(2)财政支出增长率;

(3)本级税收增长率;

(4)任期内新增政府负债额;

(5)政府负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6)违规增加农民负担额。

3.评价标准。

审计部门不可以自己制定评价标准,但可以选择标准或与有关部门协商制订标准。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规性按照有关法规和制度评价,个人廉政情况按有关党纪、政纪进行评价,业绩、政绩能够量化的按有关部门制定的量化标准进行评价。如财政、税收完成额和增长率的评价,可以政府向人大报告的经济和发展计划为标准,也可以县(市)对乡镇的目标责任考核计划为标准。

目前,领导干部职责不明确和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给审计评价带来了困难,审计部门有责任通过审计促进完善这方面的管理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篇3

【关键词】财经岗位审计履责

一、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的涵义

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依照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财经岗位人员任职期间所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实施的审计监督。

对这一概念可以理解如下: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的主体和其他审计类型相同,都是各级审计部门;审计的客体是担负经费物资计划、分配和使用管理的非领导职务人员;审计的主要内容是财经岗位人员任职期间在其职权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审计的目标是加强经费物资使用管理,提高经费物资使用效益,监督财经岗位人员更好地履职尽责,对财经岗位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

二、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的重要性

1、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的需要

随着国家建设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未来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审计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才能继续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管理工作。近年来,国家经济投入逐年加大,财经岗位人员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日益突显,但对其履责的监督管理却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财经岗位人员不作为、不尽责行为越来越多,甚至触犯法律法规,给经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对此,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来规范财经岗位人员的履责行为。实施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可以督促相关人员更好地履职尽责,提高综合能力素质,从而达到加强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

2、监督财经岗位人员正确用权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家经济投入不断加大,经费被逐级分配到各级单位使用管理。财经岗位人员普遍担负着经费物资的计划、分配、使用管理等职责,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建议权和执行权。这类人员管理使用的经费物资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但与之相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却尚未建全完善。随着财经岗位人员手中权力的日益膨胀及思想防线的松动,出现了利用权力搞权钱交易、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等现象。近年来,多起经济案件的发生证实了这一点。由此可见,针对财经岗位人员建立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非常必要。实施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是加强财经岗位人员监督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通过审计监督可以起到预警监督作用,达到促使财经岗位人员正确用权的目标。

3、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需要

胡主席强调指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防止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抓好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建立教育、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可见,审计监督在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最后一道“关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通过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审计监督体系,达到健全优化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目标。

三、实施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的对策思路

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审计监督制度,如何在实践工作中很好地组织实施是研究的关键。对此,本文从履责审计的组织领导、对象选取、重点内容等方面,探讨了实施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的对策思路。

1、强化审计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组织机构,加强履责审计组织领导,是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有力开展的坚强后盾,也是确保履责审计工作取得切实成效的重要保证。

(1)确立履责审计组织机构。建立履责审计组织机构是强化履责审计的组织保证。由于履责审计工作的综合性和审计过程的复杂性,必须建立专门的履责审计组织机构来领导、组织、计划、协调和实施审计工作。目前,我国已相应建立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机构,鉴于在人员组成、机构设置方面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机构的共同之处,建议履责审计不单独设立组织机构,可依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机构完成工作,并明确履责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强化对履责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2)坚持党委统领履责审计工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是搞好履责审计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委统领履责审计工作,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履责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必须由单位分管领导担任组长;二是年度履责审计工作计划和审计对象的选定,须经履责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后,报本级党委审批确定;三是实施履责审计必须由分管领导直接带领组织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要及时向本级党委汇报有关情况;四是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要经本级党委研究审定;五是履责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应向本级党委报告年度履责审计工作情况。

2、确定审计重点对象

目前,审计工作形势严峻、任务繁重,只有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选取审计对象,才能切实提高履责审计的质量成效。

(1)选取分管经费物资数额较大的审计对象。分管经费物资数额较多的财经岗位人员,权力较集中,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所涉及的经费物资数额较大,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严重。另外,此类人员拥有的职权通常较大,较易成为被拉拢腐蚀的对象。因此,按照审计工作重要性原则,在选取履责审计对象时,应当优先选择长期分管经费物资数额较多的财经岗位人员,以增强履责审计的针对性和效益性。

(2)选取任现职时间较长的审计对象。任现职时间较长的财经岗位人员,对于本职业务工作已比较熟悉,工作热情难免有所下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所减弱,随之带来工作标准和成效降低。另外,财经岗位人员在同一个岗位工作时间较长,对周围环境较熟悉,如果缺少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出现行为的可能性较大,较易成为不法分子寻租的对象。因此,应当把任现职时间满三年以上的财经岗位人员作为重点审计对象。通过审计强化对被审计人员的监督管理,起到鞭策和警示作用,促使被审计人员在同一个岗位上更好的履职尽责。

(3)选取负责专项工作任务的审计对象。专项工作任务具有时间紧、任务急、标准高的特点。由于专项工作任务属于阶段性工作任务,专项经费的使用对于专项工作任务以外的事业任务影响不明显,容易隐藏漏洞,不易通过常规审计发现。因此,审计部门有必要把时间紧、经费投入多的专项工作任务纳入履责审计的视野范畴,把分管专项工作任务经费的财经岗位人员作为履责审计对象的重要方面。对于已完成的专项工作任务,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需要,有选择的安排履责审计。

(4)选取群众有不良经济反映的审计对象。经济领域的舞弊现象种类繁多,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仅靠审计部门常规审计发现的问题十分有限。各级审计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群众的不良经济反映就是审计部门获取不良经济情况的重要渠道,是选取履责审计对象的重要依据。在选取有群众不良经济反映的审计对象时,审计部门应当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确定审计对象,切不可盲目采取审计行动,对他人造成消极影响。

3、把握审计重点内容

财经岗位人员履责审计的重点是考查被审计人员任现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履责审计的内容一定要贴近和能够反映出被审计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1)财经法规制度落实情况。一是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制度情况。主要审查被审计人员学习相关领域财经法规制度是否及时经常,是否熟练掌握与本职业务相关的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理解财经法规制度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是否与上级的政策精神相符、相一致。二是完善财物管理配套规章制度情况。主要审查被审计人员在分管经费物资范围内,有无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统一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财物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分管经费使用审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经费物资使用管理是否存在制度隐患或漏洞。三是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制度情况。主要审查被审计人员是否严格落实国家财经政策法规、行业规章和本级各项配套措施,是否存在违反政策法规搞变通、执行不严、搞土政策等问题,有无落实不严、执行不力等问题。

(2)经费物资使用管理情况。一是分管经费预算编制情况。主要审查被审计人员编制的分管经费预算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党委经费决策意图和年度工作计划;各项经费投向投量是否准确,保障重点是否突出,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大额预算项目是否经过研究论证,预算内容是否合理完整,有无虚列预算项目、扩大开支规模等行为;预算审批程序是否规范,有无未经批准擅自调整、私自变更预算等行为。二是分管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主要审查被审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分管经费预算,是否存在擅自调整、私自改变预算项目、内容、经费标准、数量等问题;被审计人员对下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足额,有无不按进度拨付、拖欠经费、克扣经费、不落实经费等问题;年中分管经费预算调整是否合情合理,审批手续是否规范,是否存在随意调整预算情况。三是留用经费使用管理情况。主要审查本级分管留用经费使用管理是否严格规范,被审计人员承办的各项经济业务是否存在审批手续不全、依据不充分、程序不规范或越权、越职办事等问题;重点关注物资集中采购、招投标、合同签订、大额经费支付、行政消耗性经费开支等经济业务的审查,突出对各类经济业务细节和过程的详查。

(3)事业任务完成情况。一是通过查看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查阅任务完成相关资料,审查审计对象是否完成年度确立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是否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拖欠、积压和隐瞒未完成工作等情况。二是通过查看单项工作计划安排、完成时限,审查审计对象是否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无拖拉、怠慢、渎职等情况,影响了整体工作进展。三是通过查阅工作情况报告、成果鉴定,以及实地考察了解等方式,审查各项事业任务完成质量情况,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或效果,质量成效是否明显,是否存在打折扣、降低标准、应付了事等情况,已完成各项事业任务是否存在不良反映。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篇4

关键字: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化程度的加深,领导干部的权力也随之加大,为了约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利及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在《审计法》框架内,分别于2000年、2014年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该细则的出台,为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指导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准绳。但是,我国目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存在着诸如审计方法陈旧、审计标准缺乏统一性等问题,亟待国家审计机关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彻底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进行公平、公正地监督、评价。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内控制度缺失。我国部分单位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虽建立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单位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小金库”、账实不符现象频发,使单位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隐患。二是领导主观行为。个别单位领导为了搞政绩工程,通过“空转税收”提高财政收入,虚报财务数据。更有甚者,领导伙同财务等其他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法转移、侵占国有资产,达到满足个人、集体利益需要,严重违反财经纪律。以上行为均对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审计人员无法对领导的经济活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局限性

一是从审计工作本身看。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只在领导干部离任时才开始对其进行审计工作,对领导在任职期间所发生的财务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制止作用,使国有资产面临较大风险;再者,由于领导任期较长,对若干年前发生的财务舞弊行为无法进行详细的追踪询问。二是从审计人员态度看。个别审计人员考虑到被审计对象已经退休或调离现任岗位及对追溯往年线索的繁琐度,主观上存在得过且过思想,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2.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统一性

审计工作结果如想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一定任期内的经济行为进行评价,需要一套公认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而我国目前恰恰缺少审计评价标准,导致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真实、规范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进行评价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在作出审计评价时,往往依据个人主观判断,使审计结果缺少公正性、客观性。再者,我国审计准则未对审计责任进行详细划分,在对审计对象需承担的主要责任、次要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未建立一套科学的认定标准,无法发挥审计结果的威慑作用。

3.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有待提高,审计方法应进一步创新

一是审计目标需扩大。现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为领导在任期内的经济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是否达到承诺的经营目标,而忽略了对领导的经营决策是否会对国有资源造成浪费、是否对单位长期发展造成影响情况。二是审计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往往是根据年初计划对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归口审计,由于离任审计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审计人员无法事先对经济责任审计作出科学的布置、调研,造成审计人员工作量的突然加大,再加之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审计年度较长、以往经济业务无法追溯,均严重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同时,由于未对审计工作作出科学规划,各部门重复审计,造成审计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解决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问题的若干对策

(一)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评价标准,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审计工作评价、定性应按照实际出发,以法律、法规为最终准绳,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国家应在《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对财务收支、经济效益作出量化标准,而且要对单位长期发展情况制定评价标准,使审计工作者有法可依,增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客观、公正地对审计对象任期内经济活动作出评价,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监督力度

一是改变审计重点。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审计计划,打破传统以财务收支情况为主的事后审计方法,强调经济效益、制度执行审计,从传统向被审计对象下达审计结论向提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漏洞、进一步强化机制管理转变,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二是强化审计决定执行。强调审计结论的执行,联合纪检、组织等部门,将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审计结论进行及时整改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彻底提高审计结论的震慑力。三是审计科室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由于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室与例行审计工作分别由不同审计科室负责,极容易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审计机关内部应加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将事中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充分实现审计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三)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队伍业务素质

一是强调内部审计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从机构设置与人、财、物方面给予内审机构一定的支持,并保持其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内审机构的职责、义务及应享有的权利,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能够顺利开展审计工作。二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制定详细、科学的审计方案,如果没有业务能力过硬的审计人员执行,也无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首先,加强审计人员思想教育。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能够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维护审计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其次,对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工作在审计第一线的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本系统内组织审计业务交流活动,使先进的审计经验在审计机关内部共享。再次,采用互联网、电子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准确率。

参考文献:

[1]许敏.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篇5

一、政府绩效审计目标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是通过效益审计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呢?

就政府审计而言,“政府审计也考虑政府组织是否达到了批准项目和筹集资金所期望的目的,工作是否经济,是否有效率,是否遵循现行法规。”①据此,确定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目标包括:

1、被审机构是否正在经济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资源,诸如人力、财产和场地;

2、工作效率不高和不经济的原因何在;

3、该机构是否遵守了有关经济性和效率性问题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确定的计划项目效果审计目标包括:

1、由权力机关确立的预期结果或效益是否正在实施;

2、该机构是否考虑了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预期效果的其他可供选择的办法。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一是向政府中的决策者和社会并通过他们向人民提供信息来加强行政部门的责任;二是改进政府部门的质量,其方法是鼓励和促进更好的计划工作得力的管理方法,建立适当的综合信息系统,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对原有方法不断进行评估,用适当的办法改进缺点,以达到预期目标。最高审计机关认为通过绩效审计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管理打好基础,为经济更强、效率性更高和效果性更好的公营部门管理作出贡献,并促使公营部门的信息和全面经济责任得到改进。

由此可见,政府绩效审计不但要审查信息质量,还要提出促进提高经济管理质量的目标(建议),要求克服缺点,采取措施,经济有效地实现被审单位本身的目标。它可以通过对政府项目的绩效评估,检查国家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及其使用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评估这些资金项目的实施对国家和整个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

在我国,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与法定目标相联系,可将其经济效益总目标概括为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或党政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情况。可分为一般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二个层次。

一般目标就是审查、评价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指节约地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经济资源的程度)、效率性(指从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关系上反映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和效果性(指经济活动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另外,还有收益性②。一般目标是审计必须达到的目标,适用于所有审计项目;项目目标是按每个项目或每类业务分别确定的目标。依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不同的表现的特殊性,在具体实施某项经济效益审计时,应确定的适用于某一特定项目的目标。

二、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目标的特点

具体到一个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目标的特点来看,其审计目标的实现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审计目标的高层次性。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审计,它要以预算执行和决算,预算外资金、专项基金、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其它预算收支、重大投资及决策为主要审计事项,但它又高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要在审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查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性,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他既是法定目标的合理归位,又是科学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客观需要。也是科学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要求。“政府绩效审计是保证国家资金有效、正常、合规使用的有效方式。检查国家资金使用不当,重复建设及‘豆腐渣’工程绩效远比检查财政财务收支本身等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浪费,和由于违反财经法规所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③

2、审计目标的特殊性。党政领导干部所在的单位效益表现与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企业一般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效益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益,且很容易用货币形式来反映,而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是非盈利单位,其效益主要表现为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大多表现为社会效益,往往很难用货币形式来反映。成果不是有形的产品,通常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如法律、法规、人才、技术专利、管理服务等。

3、审计目标对象的多层次性。按国家有关规定,党政干部可划分为党政、事业、县(市)区或乡镇领导干部,因审计对象的不同,一般在审计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业绩时,即要确定宏观目标,又要确定具体目标;既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又要考虑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立足宏观经济效益,又要放眼综观、微观效益,既考虑定性标准又要考虑定量标准的评价。

4、实现审计目标手段的复杂性。

(1)表现在审计的程序上,审计目标的实现,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报告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审计计划阶段依据审计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根据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审查、评价、取证,以便作出切实、正确的审计结论。实施阶段,围绕目标,对内控制度系统加以调查、测试,对形成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和因素加以分析,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获得确凿的审计证据。报告阶段:整理、评价、综合审计过程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在分析经济效益基础上,形成审计意见,提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途径、措施以及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建议。后续阶段,审计人员要跟踪检查审计建议执行情况,看落实审计建议,实现目标的程度。

(2)评价、论证方法的多样性。

(3)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

(4)审计目标落实的不确定性。

(5)审计标准的模糊性,由于党政事业单位成果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评价比较依据一般是显得很模糊,没有现成的帐户和法定标准,难以量化。例如,政府部门政策制定的好坏,对国民经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某项具体政策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却很难用明确的数字来表示。

(6)审计人员素质及配备情况。

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效益审计目标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其整个过程去分析,它也是以一定的投入,经过业务过程的管理,最终产出一定成果的过程。

三、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效益审计目标及其内容、范围

行政机关的活动是一种管理活动。审查其效益应侧重领导干部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的水平。因此,审查效益离不开对其所辖地区(部门)管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一方面要对行政机关自身经费使用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即审查行政机关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是否节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行政机关资金使用的效果性进行评价,也就是对行政机关管理活动的绩效进行审查。其审查的要点包括:

(一)审查评价行政机关人员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行政机关合理使用干部,节约使用人员经费。可用下列财务指标考核:

本年实际经费支出数

本年人均经费=——————————————

本年平均人数

将此数与历史数据或同类先进单位数据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二)审查评价行政机关办公经费的使用效益,促使行政机关有效地使用办公经费,合理使用办公设备。既不断地提高单位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又不盲目追求购置现代化办公设备,防止国家资金的浪费。可以下列指标考核:

比上年经本年实际支出总额-上年实际支出总额

=———————————————————×100%

费节约率上年实际支出总额

比预算经本年预算经费一本年实际经费

=——————————————×100%

费节约率本年预算经费

自筹经费数

经费自给率=————————×100%

实际使用经费数

实际支出费用数

单位工作量费用率==————————×100%

实际完成工作量

(三)审查评价行政机关所辖地区(部门)经济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促进行政机关优化地区(部门)经济结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该项内容,审计人员可采用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及咨询专家意见等方法进行评价。

(四)审查评价行政机关所辖地区(部门)管理效果,主要审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促进行政机关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坚持办实事、办群众关心的事。可用量化依据考核:

所属地区社会本年社会总产值一上年社会总产值

=——————————————————×100%

总产值增长率上年社会总产值

所属地区国民本年国民收入总额一上年国民收入总额

=——————————————————×100%

收入增长率上年国民收入总额

所属地区引进本年引进外资总额一上年引进外资总额

=——————————————————×100%

外资增长率上年引进外资总额

所属地区出口本年出口创汇总额一上年出口创汇总额

=————————————————————×100%

创汇增长率上年出口创汇总额

(五)审查评价所辖地区(部门)的利税上缴的计划完成情况,上缴是否及时和足额,促进行政机关树立全局观念,努力完成国家预算。可用本年利税完成率考核:

本年实际上缴利税数

本年利税完成率=————————————————×100%

上年上级下达利税指标数

(六)审查行政机关对群众来信来访的处理情况,促进行政机关树立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可用群众来信来访率考核:

本年己处理来信来访件数

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率=——————————————×100%

本年来信来访总件数

(七)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除审查以上内容外,还应对财政收入增长、税费上缴增长同GDp增长是否一致、财政结构比率进行分析;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国家其它法律法规条例规定情况进行检查。当前要着重检查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如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问题展开调查分析。

(八)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要审查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用电变量、公路等级等,审计时要注明数字来源。

(九)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引进外资等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审查投资的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有无盲目投资、管理混乱,造成重大损失的。

注释:

①催彤:《经济效益审计学》,2002年4月版,第46页。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篇6

重点审查单位是否将所有的资金收入及其安排的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是否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制度;预算外收入是否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有无收入不入账等问题。在费用支出审计中,审查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预算的要求,有无经费“下沉”在下属单位报销费用、发放补贴问题;有无乱发奖金问题;对社会关注、党委政府关心的社会热点及民生问题要进行重点审计。

单位职能是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预算单位及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重点审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是否符合有关财经法规,是否全部通过票款分离系统,是否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和财政专户;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征收是否经过上级财政、物价部门批准,有无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乱收费、乱摊派,有无多征或少征等问题;是否存在变相向所属单位收取“管理费”问题,是否建立罚没收入专用账户,是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财政,有无自行坐支、提成、截留等问题;有无收入不入账、私存私放或私分罚没款项的问题,有无将罚没收入、收费收入与经费收入混账,造成挤占挪用罚没收入的问题。

审计实施要重视审计调查和取证

基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所在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规模较小、决策和管理不规范的特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审计调查和取证,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审计方法及技巧,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审计调查,善于发现线索

在审计调查中要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流程等经济活动,单位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财政财务收支要反映的内容,要通过查看有关会议记录、文件、工作总结等资料,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当账面财政财务收支不能发映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时,被隐藏的经济活动必然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违纪违规问题往往就在其中。对于有意识的违法违纪行为,正所谓“做贼心虚”,被审计单位和个人都是事先做好了防范准备,绝不会轻易暴露,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耐心细致,从大量的细微之处开始着手,慢慢梳理,逐笔排查,找到突破口。确定了审计突破口,要紧抓疑点不放,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调整审计思路,集中审计力量,加大对重点部位的审查力度。

(二)重视审计调查取证工作,发现问题一查到底

随着审计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表面上的违纪违规问题已经有所收敛,但违纪违规的手段更加隐蔽,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度,因此,要从会计核算资料入手,以资金运作的轨迹为主线,采用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业务关联单位及人员的调查,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印证,做好延伸审计和证据收集工作,搞清审计发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及时取得完整有效的审计证据,以使审计结论的做出有理有据,不可。在审计过程中要敢于较真、坚持到底,绝不放过任何问题,使违法违纪问题得到应有的处理处罚。

明确评价内容和责任界定,恰当地做出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要明确评价内容和责任界定。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是审计的内容,各项审计目标所要求的审计范围都应当以此为限。

领导人在组织人事活动中收受个人贿赂,领导人的政治素质、生活作风等等方面,就不应当是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其经济责任的界定以被审计领导应当负责且能够负责的责任为限。被审计领导人任职期间之外、岗位职责范围之外、任期目标之外的要求,都不应当界定为被审计人的责任。认定责任应当以符合实际的职责履行要求和目标责任规定为评价标准,而不能以先进的或完美的责任要求为评价标准。在审计评价时要依据审计证据确定的审计结论,对问题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决不能单从表象论功过、断是非。审计报告不能使用感彩浓的词语,而要实事求是,评价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要有分寸,对被审计责任人应负的责任,依法分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要防范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篇7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内涵意义结合

一、经济审计和效益审计的内涵

(1)从理论上讲,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机构)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

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看,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权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评价;二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主管责任进行评价,即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其任职期间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哪些方面的主管责任;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直接责任进行评价。

(2)效益审计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效益审计是评价和考核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其内容包括考察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以及经济活动的管理水平等。效益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经济审计和效益审计为什么要相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一种监督方式,又是一种评价手段。我国现有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对经济指标、财政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对党政领导干部所应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管理责任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方面履行情况没有进行审计评价,这种审计评价不全面、不完整。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应是掌握被审计责任人履行职权职责和德才表现的综合情况,为考核、使用干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还停留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管理、决策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层面上,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深入查证和分析。效益审计可以在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审计。搞好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公正、更加全面。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如何实现有效结合

(1)确定目标。效益审计的目标是寻求提高效益的途径并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系统及控制手段。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涉及的资源量面广量大,在选择审计目标范围时,总体原则是围绕责任者任期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关注项目决策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重点审计。对国家财政支出领域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或控制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审计,特别是涉及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以上现象是否存在及其程度,分清责任,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②专项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或重大事项、项目或计划进行深入调查,尤其是带有行业性,倾向性的问题。主要目的是对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效果提出评价,对责任人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促进责任落实,督促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③局部审计。对主要涉及重要资源的某一领域,对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进行局部审计。该类审计针对性强,能够直接揭示存在的问题,改善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选择方法。当前,我国财经领域中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普遍,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也应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效益审计有两种方法,即以结果为重点的审计方法和以问题为重点的审计方法。以结果为重点的方法,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或取得了什么结果,有关要求或目标有没有达到。以问题为重点的方法则主要关注问题的确认和分析,一般不参考事先确定的审计标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通过结果目标来评价效益的实现程度,但更侧重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分清是管理水平问题,还是固有的政策、体制原因;是利益导向驱使,还是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取舍;是主管部门的问题还是具体执行中的失误等,重视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办法和建议,要作恰当的评价,提出如何克服影响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的建议。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篇8

(一)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

对项目经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项目经理与企业签订的《内部经济责任承包书》规定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价、鉴证,这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审计工作,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也相当广泛。但重点是以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和盈亏作为审计对象。

1、成本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首先,审查项目部是否成立成本核算管理机构及成本管理。是否把成本责任制及各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责任人。其次,审查具体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情况,是否有各部门的专业核算和班组的综合性核算。每月、每季是否定期开展经济活动会,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找出盈亏的原因后,是否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及整改的效果怎样。成本活动分析是否有工、料、机及数量、价差的详细分析。对于施工方案,组织施工设计是否进行多个方案比较,通过这种来降低成本等。这些工作都要通过台账、会议记录及分析报告等材料查得,再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后得出结论。

2、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首先,审查项目部是否按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来开展各项工作。其次,要审查项目部是否按现场实际情况制订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如企业规定财务出纳与财务账目不能一人兼管,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发出不能一人兼管。项目部如以人少为由,这些工作一人管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审计中发现这些情况后应及时提出审计建议,按企业的规定执行,关键岗位一定要互相制约,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审查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实行项目法施工后,项目部与企业签订了《内部经济责任承包书》,各项经济指标及盈利额都有明确规定。为了防止项目部只追求完成指标,发生成本费用支出不按规定执行现象的发生,审计时这一环节不能少,这里是容易产生漏洞和腐败的关键部位。审计时发现有不执行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4、分包工程的审计。分包工程的审计是整个工程项目审计的重头戏。项目部的施工工程逐步向管理型转变,工程大部分分包给分包队伍施工。对分包工程的管理,现场项目部权力很大。为此要审查分包合同签订的合规性;审查现场签认的工程量的情况;审查分包队伍使用的材料;审查分包决算;审查分包工程中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

5、材料费的审计。材料费在工程成本中一般占总成本的60%以上,所以抓好材料成本的审计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关键。对材料审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材料的采购是否按规定实行货比三家,主要审查是否有供货合同,是否按程序来选择供货商等;材料的计量和质量的审查。材料购进入库是否按规定计量和签收,计量的准确度直接着材料成本的高低。要查材料管理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审查材料是否实行限额领料,能控制好材料消耗,并对使用单位进行考核;材料管理核算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6、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的审计。对机械费的审计,主要看项目部是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进施工方案,降低机械费。对自备的机械设备保养维修的工作是否做好,对租赁的船机和外修是否通过招标比价程序。对其他直接费的审计,审查项目部是否有节约支出的具体措施。

7、对人工费及现场间接费的审计。对人工费的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核定的数额发放,对工资性的津贴是否按规定的标准发放等。对间接费审查主要查看项目部是否有压缩支出的措施,各项指标是否分解包干使用,费用支出有否超标准等。

8、对工程款回收的审计。工程款回收是指工程进度款的回收。主要审查项目部是否及时上报工作量报表,内容包括已完工程量的价款及索赔的价款,是否对资金的回收情况进行分析。

9、对工程调遣费和项目部管理费的审计。对这方面的审计主要审查工程调遣是否合理,管理费支出是否按规定标准进行计提,并把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成本比较。

(二)搞好项目经理责任审计的必要条件

要搞好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首先,要得到领导的重视支持与企业各部门的配合。审计部门要把审计的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

为了搞好经理项目经济责任审计,要确定好各项经济指标,特别是成本承包基数。审计部门除了搞好项目的竣工审计,还要重视项目的过程审计,发现及时进行处理,堵塞经济漏洞。

对项目部的终结审计时要特别注意对其未进账的成本费用进行估价入账。包括未决算的分包工程款、材料款、设备租赁费等。同时对回收的废旧材料、工具、机具及行政用品作价后应冲减实际成本,使审计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使审计的数据具有权威性。

对于因某些原因中途调换的项目经理,要及时对调离的项目经理进行离任审计。并且对离任和新上任的项目经理办理双方的签认手续。

对于估列的成本进行跟踪审查,如发现与原估列的成本有出入,了原审定的盈利情况,要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后续审计。

(三)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1、审计人员不但要懂得审计的一般和知识,还要加强对工程预算、工程施工、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的,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增加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得心应手,取得好的审计效果。

2、由于施工现场一般都远离公司所在地,审计人员就要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具体情况。审计人员平时要注意积累审计材料,这样到终审时才会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篇9

二六年五月,市委组织部一次性统一委托我局对五名正科级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三名乡镇长和两名科局级领导干部,即九仓镇镇长王洪波同志,坛厂镇镇长王强同志,合马镇镇长周卓同志,市卫生局局长黄国栋同志,市经济贸易局局长陈坤頔同志。现将这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这次审计的基本做法

(一)认真做好审前动员和准备。我局接受任务后,立即召开业务培训会,集中学习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结合五个审计项目各自特点,明确应掌握各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法律法规。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并明确两名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深入一线指导审计。

审计坚持四统一:即全局统一调配审计力量,打破科股室布局,抽调全局业务骨干组成五个审计小组;统一审计总体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和内容以及完成时限,各审计小组据此根据各自项目特点,拟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统一审计见面会,即统一召开由组织部门牵头,审计、纪委监察、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审计见面会,讲明审计的目的、意义,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组分别提出具体要求,以确保审计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成;四是各审计项目从准备阶段至报告统一完成,统一上报。审计完结后,我局在经济责任审计五部门联系会议上及时统一通报各项目审计情况。

(二)抓住审计重点,改进审计方法。针对五个项目不同情况,各审计小组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突出审计重点,即市直两个科局局长的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对三名乡镇长的审计,以财政决算审计为重点,结合领导应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采取抽查、外调、审计调查等多种方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审计成效。

由于领导高度重视,安排布署周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审计突出了重点,使这次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较好成效:五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共查出违规资金188.98万元,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346.25万元,明确领导主管责任186.70万元,处以罚款0.80万元;审计提出可行性建议意见共22条,均得到各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的接受和积极采纳。

二、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对象应予肯定的方面

通过审计,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和单位廉洁从政、廉政勤政、依法行政得到加强和执行财经法规进一步规范:

一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经审计的五名领导干部,均未在账面上发现有个人违纪问题。

二是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基本能遵守相关的财经法规。所审计的乡镇和机关,除个别乡镇外,财政财务收支基本控制在预算盘子内,基本达到了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各类专项资金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

三是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基本真实,财务核算基本合规。

三、审计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领导干部不重视财务基础工作问题依然存在。个别乡镇、部门仍然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内部控制不健全和有效。如市经贸局未按规定设置固定资产明细帐及固定资产卡片,也未设专人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2005年末该局固定资产余额为1,391,823.81元,固定基金为1,191,823.00元,与固定资产相差20万元。

合马镇购入b超机15,000元总共价值22,985元的物资,未记入固定资产帐和卡片帐。

九仓镇财政所建立的财务制度、岗位职责未结合工作实际和细化,责任不明确。

(二)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违反《预算法》用专项资金平衡预算,个别乡镇甚至违规调整预算等严重违规问题。如九仓镇2003-2005年人大批准支出预算数908.8万元,实际支出969.5万元,超镇人大批准数60.7万元,违反《预算法》未经人大审查和批准进行预算调整。

市卫生局违反规定挤占挪用专项资金11.8万元用于其他支出。

坛厂镇2003年、2004年度由于财力紧缺及预算执行不力,存在将专项收入493,647.40元用于平衡预算。其中:2003年度将农业税附加收入余额166,192元用于支付政府生活接待费;2004年末将本年收取的农业税附加收入42,134.07元用于调冲政府机关日常办公费用支出;2004年末将农村教育费附加收入余额160,234.66元用于调冲2003年度超支摆暂付的政府招待费、派出所罚没收入返还款、政府设备购置费、职工社保费及政府机关日常办公费用;2004年末将以前年度上级拨入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余款34,630.80元用于调冲暂付的政府房屋维修费用。

(三)乡镇政府违反《预算法》规定截留、坐支收入行为较为严重。如坛厂镇共计截留预算内外资金收入374,128.50元,已坐支260,175.50元,账面余额113,953元。一是该镇收取的社会抚养费收入及罚没收入未作预算收入缴库共计253,278.50元,直接坐支145,809.50元,余款107,469元至2005年末摆账“应缴预算款”账户;二是收取租金收入36,100元、坛厂温泉上交的开发补偿费30,000元等未缴库,用于调冲暂付的政府报刊费和政府招待费用支出;三是收取的木材变价款、土地出让金、育林基金及各村缴入收取的计生拒检费共计53,980元列入“预算外收入”账户核算,已坐支47,496元,尚余6,484元至2005年末摆账“预算外资金结余”账户。

九仓镇一是将应缴预算的计生、土管、林业、国有土地出让金等收入82,293.00元纳入往来款项核算,用于弥补1993年修建办公楼存在的资金缺口;二是审计查出截留收取的社会抚养费等预算收入60,250.29元。

(四)个别乡镇政府接待费超标问题依然严重,损失浪费较大。如坛厂镇2003年至2005年度政府招待费支出共计683,507.55元,占公用预算支出2,598,406.31元的26.3%。其中2003年度支出397,689.55元、2004年度支出151,887元、2005年度支出133,931元,分别占当年公用预算支出的50.6%、12.1%、24.1%。未严格执行市政府仁府常议[2002]2号文件“乡镇工作一律在食堂就餐,乡镇不得在营业性餐馆接待”的规定。2003年至2005年度该镇接待费用支出共计651,403.55元,其中营业性餐馆接待费用支出为627,701.55元。

九仓镇人民政府2005年接待费支出168,449.00元,占当年公用预算支出1,550,775.00元的10.86%。政府接待未严格执行统一派单管理,接待费用未严格现金即时付款,存在接待标准不明确,欠账签单及接待费支出未及时列报等问题。

(五)个别部门行政职能越位,行政指导行为不合法,存在参与市场经营行为及学校招生等不规范行为。如市卫生局因上级卫生部门下达计划任务,自2004年11月起为遵义市医盾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代销医盾牌医用针头销毁器,据审计调查,该局为遵义公司代销给我市个体诊所的医盾牌医用针头销毁器,同期同功能产品市场均价为480—700元不等,而该局的销售价格为1500元/台。

二是为遵义市卫校在我市设点招生代办业务不规范。经审计调查个体诊所人员及市卫生局,该局根据上级有关加强农村卫生人才教育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到2008年,全部卫生人员达到中专水平。为此,要求遵义卫生学校在我市设立教学点,使用市卫生局所属的卫校教室,对我市不具备中专学历的护理,临床人员进行培训。

自2003年起,遵义卫校在___市卫生局所属卫校开办了教学点,学员是我市医疗卫生机构、个体诊所、村卫生室没有取得中专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学员以自学为主,每学年遵义卫校派教师到教学点集中培训2个月。___市卫生局受托收费,经调查学制三年,每学年每生1800元学费,另每期书本费400元。收费票据为遵义卫校提供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自2003年以来该教学点共开办了三个班,共招生175名,其中护理班25人,中西医结合班两个班共150人。

该局上述行政指导行为不合法,增加了群众的负担,损害了部分个体诊所的利益。

四、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不足

我市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二是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被审计对象的审计评价还存在较大风险;三是审计方法就目前来说仍停留在就账论账审计上,因受审计职能的限制,对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延伸;四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五、对我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意见

(一)继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财经法规的培训学习,各单位主要领导应切实履行单位一把手在财政财务收支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高度重视单位财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高度重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是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保证,因此,应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把,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三)进一步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同有关部门沟通情况、征求意见,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妥善处理打好基础。同时,加强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审计成果的转化。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篇10

医院法人经济责任审计要结合医疗卫生行业财务管理特点和经济活动实际,突出审计重点,加大审计力度。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审计。

1.1财务收支及重要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

检查各项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是否取得效益,以及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和管理情况。

首先要关注医院的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有无隐瞒收入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问题,有无违反专款专用原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和专项资金问题,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问题等。其次要关注医院的往来账,有些单位将应列入收入核算的预算外收入列往来科目核算,支出时直接在往来科目列支,少计了收入与支出。从表象看,这只是一个会计科目列错的问题,其实这还影响到纳税的问题,同时也影响了收支余的真实性。如收取的房租收入,与外单位的合作费、培训费、护士实习等收入等。最后,医院对下属研究所、三产公司是否能够实施有效管理与监督也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1.2资产管理情况

核查各类资产是否安全、完整,管理是否规范。

1.2.1货币资金管理。医院货币资金管理除了涉及一般内控,主要是指各收费处对现金管理以及财务处对各收费处控制问题。在审计中,应审查收费票据管理是否合规,是否建立保管、领用、缴销手续,关注收费财务软件的权限设置问题以及财务处对各收费窗口的控制问题,特别是着重关注门诊退费程序是否完善,此外还应关注银行未达账项,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

1.2.2流动资产管理。药品和卫生材料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应关注药品、卫生材料的采购管理及金额、实物方面的管理。审计中发现,一些医院的药品、卫生材料管理未能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有的药品实物出库程序未能做到与电脑账同步,导致无法进行账实核对;有的以实际盘点数作为结存数,再根据此结存数倒推出出库数,这些做法容易掩盖因被盗、毁损、自然损耗等原因造成的药品减少,不利于实物的管理。

1.2.3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审查固定资产的购进、验收、领用、处置、报废等环节是否按规定办理各项手续和上报有关部门审批。是否按年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盘点清查和对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是否及时查明原因后作账务调整,对人为造成的资产损失是否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审计人员还要特别关注医院基建工程的立项、审批、招投标过程,关注工程款支付审批手续是否合规、支付进度是否合理,基建工程是否经过预决算审计等等[1]。

1.3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与效果

审计时应注意审查单位财务是否公开;重大经济活动是否通过集体讨论决定;对外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是否按程序办事;对外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使用及其管理是否合规;对外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效果如何,有无违反决策程序,造成决策失误,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大型设备、仪器购置是否经可行性论证,有无盲目购买造成闲置浪费。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某些医院的重大经济决策没有按程序办事。有的医院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利用房屋出租或合作经营,有的医院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以货币资金、物资、无形资产(品牌)对外作投资,这些行为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应该引起我们医院管理者的关注并加以约束。

1.4内控制度建设情况

内控制度是医院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对医疗服务、财务管理等进行的控制活动。对内控制度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首先,审查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各职能部门分工是否合理,能否相互牵制和配合;其次,审查各项制度、措施是否得到贯彻落实,财务部门是否加强对各项业务的核算和管理,内审部门是否对各部门、各环节的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监督[2]。

2医院法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2.1没有科学评价标准,难以评价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对象做出的结论性评语,备受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卫生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尚未颁布,也没有一套比较健全的、便于操作的、规范性的卫生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考核指标,因此造成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评价时难以操作,从而导致审计评价无章可循,评价方式和内容也是各式各样。这些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预警器”的作用,从而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成效。

2.2经济责任难以界定

如何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虽然在新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有明确定义,但在任务集中、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的具体工作中,审计部门的职责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凭证、账簿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会计资料等,揭示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而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是否具备必需的政治素质、决策水平则很难用常规的审计手段揭示出来,从而难以科学合理地确认被审计者的全部经济责任。

2.3审计成果转化难

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其结果作为组织部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理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干部任用计划与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不同步,委托交办审计不够及时,形成了“先离任后审计”的“马后炮”现象。

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审计对象已经到新的单位上任或者基本离开原单位,无法提高财经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审计滞后于干部任用工作,造成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相脱节,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的不良现象,审计效能差,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应起的作用。

3解决医院法人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

3.1不断探索,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衡量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准绳,是审计评价的依据。在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医院法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之前,我们卫生行业审计工作者应根据国家有关经济政策规定,科学运用审计方法,从行为学、心理学的角度不断研究认识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适应医院实际工作情况的、系统、完整、科学、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不断加强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我们的审计成果才更有说服力,才更能得到重视和接纳。#p#分页标题#e#

3.2正确把握三个原则,明确划分经济责任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掌握好以下3个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即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各种事项都要客观分析,查找原因,分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按照事项本来面目评价。对审计未涉及或虽涉及但未获得充分证据的事项、对政策界限不明的事项不做评价;二是相关性原则———紧扣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与经济责任相关联的事情、问题,可以支持经济责任事项的评价,不超越审计职能对领导干部作评价;三是坚持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可靠数据和客观事实,采用写实、量化的方法给予评价。只有在审计工作中,正确把握好这3个原则,才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划分做出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