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休闲农业前景十篇休闲农业前景十篇

休闲农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5:24

休闲农业前景篇1

关键词:平山县;休闲农业;

1平山县地理位置

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8°09′—38°45′,东经113°31′—114°15′,东临获鹿县,南连井陉县,北靠灵寿县,西与西北靠山西省盂县。县城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平山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省会石家庄40公里,距离首都北京325公里。

2平山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产业类型,因为它是利用农业景观和生产条件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旅游中体会到“农家乐”。每一种产业的诞生都要有其必然的要素,而这种产业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之前的温饱型变成了现在的娱乐享受型。目前这个阶段,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当然了,休闲农业的开发也可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缩小城乡的差距的重要保障措施。[1]平山原本就是一个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该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加快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其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可以充分地发挥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把休闲农业发展起来了,有利于城乡人民对信息、科技、观念的相互交流,正是有了休闲农业这个中介,让城市人可以了解和体验农村的好处,也可以让农民改变对城里人的看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有了这些前提,城乡才能更好的沟通,协调发展;休闲农业也可以保护和传承关于农业的文化,并且能够挖掘更深层次的农业文化,把这些事做好了还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不仅如此,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和身心放松的场所。

3平山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当前阶段,平山县在120多个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中有15个规模较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15家中,一家在河北省的名叫名东方巨龟苑的休闲观光农业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刘家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分别是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最近还有很多生态农业园区都发展起来了,且被人们所熟知,代表性的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这些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平山县的观光旅游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这些旅游业的崛起,带动了我国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农家乐、旅游饭店这些服务性的企业的发展,且数量也越来越多,有旅游项目的村庄高达128个,比较有代表的是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而从事农业旅游的人员也有6万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从这方面来讲,休闲农业在平山县在其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色。[3]

4平山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4.1存在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我国休闲农业的高速发展,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可是我国毕竟是新手上路,难免会有不正确的指导方针,该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而且服务态度不好。因为现在的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原来从事农业的农民,缺乏管理经验怎么可能管理的好这个产业呢?因为没有培训加上大多是农民,整体的素质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可能是跟他们之前的工作有关所以缺乏服务的意识[4]。休闲农业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创办,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整体的规划,而且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市面上的设计差不多,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都不高,就想不到什么好点子,都是一些简单的,模仿性的成分居多,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正确性。休闲农业得以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生态环境,而有一些经营者不在乎这点,只顾大规模、豪华的建设,严重的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还有的人,砍伐树木,破坏农田,随意的改变土地的形态,把原来的生态平衡全都破坏了,这样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是土地沙化,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当时发展农业就是为了这个吗?有的游客在参观旅游景点的时候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乱丢垃圾,还有的故意破坏农业的环境,再加上清洁人员不及时清理这些垃圾,会导致这些地方被垃圾侵蚀,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2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前景篇2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2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2.1立足农村,面向市民休闲农业其所在地都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与休闲,表现为围绕城市发展的特征。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闲体验活动,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生活的认知、体验需求。

   2.2围绕农业,提供休闲休闲农业策划设计的活动主要是基于农、林、牧、渔的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展开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3文化教育,拓展功能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其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渐得到发挥。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农业休闲山庄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3.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利用资源、提供产品、开展活动创造价值,带来财富,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功能拓展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休闲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3.2休闲功能休闲农业提供观光、休息、娱乐等休闲活动,这是其创造财富具有经济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使人认知动植物、农事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可以引入亲子教育等活动,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

   3.4环保功能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3.5文化功能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3.6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7健康功能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3.8城乡交流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4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明确发展思路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4.2把握发展原则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4.3做好发展重点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休闲农业前景篇3

全国休闲农业培训班讲师、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评委、中国(北京)泛休闲农业智库首席观察员。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用研究,擅长特色主题深度开发与互动体验活动策划。

问:什么是泛休闲农业?

答:当前对泛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解释为:泛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等,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经过科学规划、开发,为游人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从广义的观点来看,泛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

泛休闲农业的发展魅力在于整合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活跃要素,拓展了农业与旅游的功能,吹响了新一轮城乡互动的号角,因而获得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和自由的表现形式。

问:泛休闲农业的表现形态与发展模式有哪些?

答:泛休闲农业在很短时间内,即从农家乐的初级形态跃升到现代农庄这一新兴产业,并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大幕,其一个重要特征是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非常注重文化创意的应用与人文精神的体现,其表现形态与发展模式变化多端,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模式:

1.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

2.民俗风情休闲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休闲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日庆典、民间歌舞等休闲活动,增加农业休闲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

3.农家乐休闲模式。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休闲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休闲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

5.休闲度假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等等,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推出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

问:哪些地方适合发展泛休闲农业?

答:发展泛休闲农业的前提是因地制宜,一般要考虑资源依托景区,客源依托城镇。未来的趋势是连片发展,优势互补,逐步形成生态泛休闲农业园区。相对而言,以下地方具有发展泛休闲农业的基础优势:

1.都市农业基地;2.依附旅游风景区;3.特色小镇;4.古文化村落;5.大型种养基地;6.新农村建设示范村;7.企事业单位后勤基地;8.房地产楼盘业主庄园;9.自然保护区;10.少数民族聚居地;11.大中型水库、湖泊、湿地;12.现有的各类农业园区。

问:泛休闲农业常用打造手法有哪些?

答:依托自然生态景观与农业景观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各地均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常用的打造手法包括:

1.运用创新的手法实现果树景观化、蔬菜公园化、民居别墅化、游道故事化、沟渠棚架化、种养立体化、农业多元化;

2.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就地取材、小题大做、移花接木、无中生有;

3.变简单陈列为动态演示,变呆板说教为寓教于乐,变肤浅参观为深度体验,变同质化游乐为情节创意型游乐,变单一业主建设为游客共同创造;

4.统筹各项要素,实现山与水的交融,城与乡的互动,动与静的结合,古与今的对话,中与西的合璧,情与景的升华。

5.落实到最后,泛休闲农业园区最终要解决十个问题,即看什么?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住什么?卖什么?教什么?传播什么?

问:做好一个休闲农庄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一个农庄成功与否,影响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果把握好了以下“休闲农庄10个一”,这个农庄想不成功都难:

1.一个能体现农庄内涵的名字;2.一座标志性建筑;3.一个能提供在线预定的网站;4.一个高素质的前台服务员;5.一道叫得响的特色品牌菜肴;6.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7.一个具有支撑能力的主打产业;8.一个可供游客深度体验农耕文化的场所;9.一个专业的营销与导游团队;10.一家长期合作的创意策划服务机构。

问:什么叫五农整合高效发展模式

答:泛休闲农业智库在多年来农业规划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以高人气的休闲农业为载体,整合高附加值的创意农业、高品质的有机农业、高科技的生物农业和高效益的品牌农业的“五农整合”模式:

1.休闲农业――体验参与,示范推广――高人气;

2.创意农业――文化提升,市场细分――高附加值;

3.有机农业――返璞归真,持续发展――高品质;

4.生物农业――尖端科技,引领未来――高科技;

5.品牌农业――标准生产,系统营销――高效益。

五农整合高效模式的研究方向:

泛休闲农业:文化创意、景观设计、体验活动、主题塑造、运营管理;

创意农业:产品创意、景观创意、活动创意、营销创意、科技创意;

有机农业:标准生产、产品认证、有机肥料、生物除虫、连锁专卖;

休闲农业前景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元性;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休闲农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安详,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意大利、奥地利成为休闲农业的诞生地,之后休闲农业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青睐,形成了农业经济体系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各国的休闲农业,大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既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族风情等多种休闲经营模式。城市市民在休闲农业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和乡土情趣,获得了心理上的宁静和情感上的快乐。我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步也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市民渴求的一种消费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浙江省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多种特色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休闲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交通网络健全、交通路线畅通,加之各类农业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层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从发展模式上看,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农庄休闲模式。农庄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庄,具有相对开阔的农业资源区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田观光、种植体验、养殖体验、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内容。农庄休闲模式的消费群体主要面对一些高端客户,在田园风光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休闲服务。此类模式的代表,如绍兴郊外的绿林竹海农庄,农庄内竹林如海,傍依兰亭景区、会稽湖泊,景色别致、幽雅清新,让消费者的身心松弛、精神愉悦。2.农户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户家庭,侧重于让消费者体验农民生活,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农户休闲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品尝农民饮食、居住农民宅院、操持农民家务、体验农民乐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模式。此类模式的代表,如衢州下辖的七里乡,各村农户大多开展了个体休闲农业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自制豆腐、年糕等农家食品,亲手采摘小园里的瓜果蔬菜,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返璞归真的情调。3.园区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科技,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最新动植物品种、最新农业生产设备、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间接达到科普示范、推广宣传的目的,在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放松消费者的心态,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此类模式的代表,如杭州下辖的萧山开发区,不仅兴建了温室大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高档盆栽花卉基地,还引入了克隆展示项目,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爱好者的到来。4.景观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复合景观,以景观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景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此类模式的代表,如奉化市下辖的向阳海岸,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海洋景观和渔业资源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消费者在享受阳光、沙滩、海岸的美景时,游览海岛、品尝海鲜、垂钩海钓,享受浓浓的渔家乐趣。5.特色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的基础是特色,以与众不同的农业特色达成对消费者的吸引。这种特色可以是农业资源上的,可以是农业生产环境上的,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以特色、新颖、不同之处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情趣。此类模式的代表,如丽水市下辖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在稻田中养鱼,种植与养殖浑然一体,真山真水,品鱼观鱼,极具特色。

三、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从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巨大的成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如前所述,浙江休闲农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构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具有良好结构化特征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与不同消费者以足够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定参与何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如此,浙江的休闲农业,特别注意本地域内的实际情况,注重休闲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从不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2.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长期的筹建和准备工作,由此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资金需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同时也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股份制建设。到目前为止,浙江休闲农业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个人投资,更有企业投资和外来投资,从而为其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3.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休闲农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投资者不能过于短视、不能过于追求获取利益的快速性。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准确把握各地区特色的同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和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浙江休闲农业不仅获得了应有的投资回报,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目前,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正是浙江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最好力证。

四、浙江休闲农业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它省份、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1.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每一个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都有不同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更有着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农业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自身的情况,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气候征象,挖掘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才能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有助于树立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各地区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切忌盲目地照抄照搬,就算是同类模式的学习,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2.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新领域,也继承了这一基本属性。这不是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进行准确的模式定位以后,各地区的休闲农业要以发展模式为依托,以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考虑到初创期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措施。当休闲农业进入收益期时,更要避免竭泽而渔,而是要合理分配收益,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休闲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资金,尤其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如果再综合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单一投资主体一般都难以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重休闲农业投资的多元化,政府既要给与一定比例的投资,更要引导其它投资进入,并努力拓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这其中,休闲农业会直接惠及参与建设的农户,因此鼓励农户投资也极为关键。项目进入具体经营过程以后,一定要注意经营方式的合理性,特别是考虑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的合理性,既能保证各方的投资回报,又达到多方共赢得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孝平,王福鑫,许思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5,3:202-205.

[2]田嘉.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都市休闲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机制的构建[J].世界农业,2015,8:210-213.

[3]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

[4]蒋颖,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05-411.

[5]赵仕红,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10-119.

休闲农业前景篇5

关键词休闲观光;发展现状;措施;问题;对策;江苏大丰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316-02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需求不断提高,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业态迅速兴起,它延伸了现代农业产业链,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近年来,大丰市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在用心打造“麋鹿、湿地、知青、水浒”等旅游品牌的同时,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不断摸索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途径与方向,朝着地方特色浓、生态环境优、经济效益好、运转机制灵的目标努力。

1发展现状

大丰市在《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中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今后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亮点,通过有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购物、饮食于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拓宽农业生产功能,培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整合农业农村现有自然及生态资源,把休闲观光农业与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现代农业示范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农业科技园、主题农庄、农家乐专业村和休闲观光农业精品路线。发展丰收大地、盐土大地、恒北早酥梨生态观光园,荷兰花海、九洲生态旅游农业科技园等一批既具有示范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功能,又能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美化环境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丰收大地、大中镇梨园风光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12年丰收大地还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九洲生态旅游农业科技园评为江苏省乡村二星级旅游景点。希望的田野、荷兰花海等现代农业园区都将打造各具文化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对外展现[1-2]。

2发展措施

大丰市休闲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业与苏南其他一些地区或周边县市相比起步较迟,同时缺乏先进的发展规划理念,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高,赶超速度较快,差距正逐渐缩小。

2.1行政推动

大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提出“以工强市、两海齐抓、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四大战略,重点突出“请到麋鹿故乡来”这一主题形象,整合现有旅游和文化资源,打造湿地、森林旅游品牌和知青文化品牌。但鉴于景点少、分布乱、缺品牌的现状,提出积极推动现有景区创建升级。把长三角(国际)森林旅游度假目的地建成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以部级麋鹿保护区为核心,加快景点开发,2~3年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旅游线,并把乡村游作为重要补充穿插到旅游线路中[3-4]。

2.2科学规划

为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的品味与层次,科学规划是前提。丰收大地、盐土大地聘请国内权威规划设计单位对园区农业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既突出生产示范又体现观光休闲功能。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要求,各镇要建1个规划面积666.67hm2,核心区200hm2的现代农业园区,并将休闲、体验、旅游元素融入园区设计中,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实现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2.3宣传推介

大丰市通过举办麋鹿生态旅游节、麋鹿节和其他农事节庆活动,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的宣传推介,唱响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丰富城乡居民的休闲生活,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目前该市主要举办的节庆活动有4月的梨花节和郁金香观赏活动、5月的麋鹿生态旅游节和10月的国际麋鹿节,对宣传休闲观光农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2年丰收大地金品苑“城市氧吧”荣获华东赛区创意精品优秀奖。大丰市盐土农业休闲观光一日游线路被评为江苏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3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丰市休闲观光农业亮点不断呈现,但由于起步晚,体系建设滞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随意性大,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创意元素不多。二是片面注重观赏性而忽视农业主体功能。片面追求人造景点建设,不注重在农产品产、加、销上做文章。三是带动农民致富能力不强。开发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多数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主要出发点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的意图,未能从休闲观光农业的内涵上去挖掘价值。五是重建设、轻管理。地方政府投入巨资负债打造,但后续管理费用大无力承受,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生命力不强。六是品牌不响,影响不大,游客不多,收益不高。作为农业部门只能帮助引导,出谋划策,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4发展对策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好乡村的客观需要,是集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一是科学规划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对接《江苏省“十二五”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和《盐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开发、统筹发展”的原则,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挖掘资源特色和农耕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二是着力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充分挖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田园景观、村居民舍、乡土风情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满足多种类型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融合,打造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度假旅游有机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包括以生态景观、乡村风光为依托,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城郊休闲型,以特色农作物观赏、采摘、游乐为依托的观光休闲型,以沿海风光渔海一体化为特色的沿海风光游。三是切实加大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农事节庆活动、农产品博览会、大中城市旅游产品宣传活动,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把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串联到周边大中城市旅游线路中去,实现合作共赢。此外,还应积极参加美丽乡村、美丽田园、魅力休闲乡村评选活动,宣传推介一批在省内外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

5参考文献

[1]姚海琴.休闲观光农业从业劳动力现状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455-458.

[2]熊丙全,李谦,刘益荣,等.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1(3):6-8.

休闲农业前景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观光旅游

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其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休闲农业不但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1]。

一、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具有促进城乡交流、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作用[2]。我国休闲农业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的农业旅游就具备了休闲观光的功能。进入21世纪,休闲农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和全面。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最快,其次为云南、贵州、华北、东北及新疆等地区。前者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经济方面,而先天的旅游景观和特色发展则为后者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8月,我国制定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该规划的指导下我国休闲农业很快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局面。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的规模逐年扩大,功能和模式也日益丰富,发展方式也不断趋向科学合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休闲农业将迎来更多的潜在客户,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二、发展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我国农村尚有约2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但与农业的深度开发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前,我国人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劳动力难以依靠简单的输出来解决,况且单单依靠劳务输出还会带来一些列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输出人员的养老问题等。发展休闲农业可有效延伸产业链,增大农业服务的领域和涉及的范围,这就为安置待就业人员奠定了基础。各地通过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满足农民就业需求,提升其获得感。

(二)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落后和经营管理粗放的现象。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难以仅仅依靠政府出资来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休闲农业可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和管理理念,且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可充分发挥农民和相关企业的主体作用,避免了政府单独投入不足的局面。随着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改进,农村的生产力也将获得巨大的发展。

(三)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实现乡风文明。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加快城乡人员交流,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和乡风文明建设,而且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优美整洁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和田园的风光是吸引城市居民去休闲度假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一定会带来村容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此外,随着城市居民的到来,城乡居民互相影响,也有助于部分农村劳动者改掉一些不良习惯、落后的思维观念。

(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旧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式下经济发展的要求,亟需进行调整。促进农业经济的市场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此,应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3]。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使农业由增产型向增质型转变,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进而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三、发展休闲农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规模不大,功能不全。休闲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和功能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建设初期,配套设施和接待功能不完善,比如,部分采摘园只能提供简单的采摘服务,而客户的餐饮和住宿则无法解决;有的企业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景观特色不显著,缺乏吸引力,限制了其发展潜力。

(二)发展休闲农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忽略了科学发展观,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盲目建设,破坏了自然资源。此外,由于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在休闲农业开发区存在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三)休闲农业效益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是延伸产业链,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进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但当前很多企业因效益低,难以有效消化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有限。效益是农业企业的生命,效益不高难以实现持续发展,这是发展休闲农业面临的紧迫问题。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优惠方面的力度不足。从资金方面来说,很多地方没有针对休闲农业开发企业在税收、用地、贷款、食品安全、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也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此外,舆论宣传方面做的也不到位,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休闲农业开发企业针对其特色产品的优势宣传不够,导致社会关注度不高。

四、发展休闲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从宏观方面来说,发展休闲农业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够促进我国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要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一是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二是要重视餐饮、住宿、金融等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带动作用;三是要重视农村生态和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保护。

(二)推进规模化经营。不成规模或单一的企业无法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在制定预算时应尽可能多地给予本地休闲农业产业以资金支持,同时还应通过政策、税收、金融等手段,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休闲农业,促进传统的经营模式向现代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型,不断壮大休闲农业产业化规模。

(三)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宣传能够提高本地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扩大潜在客户群。因此,应加大营销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方法,综合利用多种媒介推广、宣传休闲农业的优势特色。同时还要拓宽营销渠道,如举办“田园观光游”、“采摘游”等活动,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此外,要挖掘本地景点的文化内涵,如,聘请专家对本地特色田园风光进行策划和文化包装,提升休闲农业景点的文化品位,进而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休闲农业前景篇7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同时,广交朋友洽谈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在与台湾农业界、休闲农场人士和朋友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台湾接待人员的热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07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休闲农业前景篇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04

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促使人们更加崇尚自然和注重提高生活的品质。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方式,已经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使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已成为可能,并且已经成为矿冶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湖北省黄石市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并及时出台了《黄石市休闲农业规划》,规划通过充分发挥黄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优势,通过发展蔬菜、瓜果、花卉等种植业来带动城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继而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与销售,实现产业生产与休闲观光的协调发展。本文就近年来黄石市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作一简要分析,并就该市发展可持续休闲农业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内外同类矿冶城市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借鉴。

1休闲农业的定义、特点及功能

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范水生等(2011)认为,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与农村为载体,通过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与农村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将传统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与相关的旅游经营服务结合,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mikewoods(2000)认为,休闲农业是游客在乡村所参加的所有活动,通过对乡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感知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体验,从而实现精神的升华。刘良华等(2011)则讲认为,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以及农村的环境,结合农村文化以及生活,在农村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提供市民休闲的场所,以增强市民体验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它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特点是自然性、休闲性、体验性、产业性等。

1.2休闲农业的特点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本质是相同的。概括起来讲,休闲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休闲产业,它是农业、农村与农民等其它外部资源的延伸与发展。农业的延伸主要是指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通过创建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为游客提供旅游、休闲、生产体验、娱乐和教育的休闲服务活动。农村自身的延伸主要是指利用农村传统文化、生态资源、为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休闲服务。农民自身的延伸主要是指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将农民从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到服务行业。第二、休闲农业的经营内容融合了三大产业。休闲农业不仅涉及农业中的农、林、牧、副、渔,而且还融合了第二产业中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交通业、餐饮业、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第三、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自然生态资源,离不开农业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因此,需要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

1.3休闲农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至少包括以下6大功能:

(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创业机会和工作岗位,并能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对于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为城市和农村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改善农村风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有利于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环境。

(3)教育功能。通过建立农业文化博物馆、农业科技展览馆,向游客展示农业知识与农业生产的技能,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熟知各种农业生产的技能,并激发人们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4)环保功能。通过合理规划的休闲景点,在向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时,也向游客传达了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休闲功能。乡村独特、美丽的生态景观及绿色的生态环境,为游客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放松心情,起到了一定作用。

(6)文化传承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传达、发扬、保留当地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在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同时,对传统的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有更深刻的理解。

2黄石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比较优势

2.1区位优势

黄石市,位于长江的中游南岸,湖北省的东南部,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1950年建市,是湖北省最早批准的省辖市之一。黄石东见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汉市江夏区,西南与咸宁市、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县接壤。黄石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人,其中城区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77万。黄石现辖一市(大冶市)一县(阳新县)四个城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一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市”。黄石具有悠久的矿冶文化、坚实的工业基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长江经??开发带的重要支点和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

2.2交通条件

黄石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区内,拥有便利的公路、铁路和水路。黄石拥有直通武汉、鄂州、黄冈等周边城市的公路、铁路、城市轻轨,以及通往上海、宁波等地的沪蓉高速。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2.3农业资源

黄石市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城市周边山川秀美、湖泊众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拥有各种高效蔬菜、水果、苗木、花卉、林业、药材、茶叶、香莲等种植基地以及水产、畜禽养殖基地,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和条件。黄石市现拥有耕地161万亩,水域88万亩,山场340万亩。丰富的山地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以及肥沃的土地,为黄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目前,黄石已经建成了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旅游资源

?S石城区襟江怀湖,依山傍水,拥有被誉为“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为代表的“三山三湖”(东方山、西塞山、小雷山、磁湖、仙岛湖、大冶湖)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另外,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工业的摇篮,给世界留下了堪称人类历史奇迹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东方地质奇观――亚洲第一“矿冶大峡谷”、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的新冶钢及栈桥、高炉等遗址。

3黄石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政府引导不够,休闲产业发展缓慢

由于黄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经营商家和项目较少,加之重视不够,没有有效地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以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水平不高,未能形成政府引导、行业主管、部门联动、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业农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旅产业结合不紧密,政府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促销,难以形成大众化的旅游产业。

3.2缺乏地方特色,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黄石市的休闲农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在休闲项目建设上,缺乏地方特色,项目开发上雷同现象也非常严重。一些经营户在开发休闲项目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大多是利用现有的农舍、果园、养殖场开发垂钓、娱乐和餐饮等几个项目,能让人们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农耕活动项目非常少。由于休闲项目差异性较小、同质化严重,导致消费者停留时间短。以黄石休闲农业景点为例,经营模式都是观光娱乐型的,知识型、疗养型的很少,经营内容基本都是上午摘草莓、钓鱼,中午吃农家菜,下午打麻将、打扑克。和普通农庄类似,市场定位不明确,经营内容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所以,景点要想获得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吸引游客来的原因,那就是独特的风格,与资源相搭配的定位。

3.3项目投资小,产业链短缺

据统计,休闲农业能够拉动相关产业的比例为1∶4。一方面,休闲产业能够带够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上述相关产业的支持。目前,由于黄石休闲产业的投资者主要是农户,因此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着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等问题。由于缺乏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导致休闲农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另外,这种处于分散状态下经营的休闲农业,无法将相关产业的产品与服务进行优化和整合,这将严重制约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

3.4受季节影响较大,淡旺季明显

休闲农业受季节影响较大,在旅游淡季,会造成各种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而在旅游旺季,又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场面,导致游客游览心情大打折扣,游览行程缩短。由于休闲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后续发展的资金支持减少,从而会导致体闲农业品位低,休闲项目花样少。而在旅游的淡季,由于游客过少,会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通过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旅游旺季时期,如小长假,节假日时期休闲农业景点超负荷接待,超过10%的旅游点接待量超过甚至是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接待能力;另一方面,旅游淡季时期资源利用普遍不足,资源大量闲置。休闲农业旅游接待能力闲置和旅游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3.5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行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还需要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短期内将会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同时,没有认识到乡村休闲旅游的广阔市场,没有把乡村休闲旅游与黄石的农村乡土文化、名胜古迹、田园风光、特色产业基地等景点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商机意识,也没有注重旅游七大要素“行、游、学、娱、吃、住、购”的基本建设。缺乏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没能实现现有农业农村资源的最佳开发利用。

4黄石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结合黄石实际,探索创新黄石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休闲农业品牌,是吸引潜在的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关键。结合黄石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区域资源特色,不断探索黄石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自然景观优美的区域,可以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山水资源,开发具有探险性、娱乐性的项目。在地形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通过种植果蔬、花卉,发展采摘、野营等体验型项目。在农业科技示范园、蔬菜种植基地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科普型休闲农业园。例如,我市的江北地区,是黄石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它可以借鉴成都“江家菜地”的经验,通过实行菜地认种,变传统的种植业为体验式的休闲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实现城乡良好的互动。

4.2加强宣传,打造黄石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形象,它是休闲农业参与竞争,拓展市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黄石市的很多休闲农业景点知名度不高,甚至有很多市民不了解什么是休闲农业,导致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网络尚未形成。同时,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品牌塑造,导致很多休闲农产品只能在当地销售。因此,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推广宣传旅游景点品牌。政府部门应经常性地组织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商家开展活动,整合资源,推介旅游产品和线路,帮助建立乡村休闲旅游网,及时旅游信息,树立品牌形象。另外,随着通信设备的普及,休闲农业经营者或企业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服务,为游客提供最新休闲农业旅游信息。

4.3加强财政投资引导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黄石作为矿冶城市,长期长期以来重视发展城市工业,导致对农村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使得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其次,政府应加强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海内外企业集团来黄投资休闲观光农业,政府在税收、信贷、土地流转和征用上?o予政策倾斜。第三,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参与休闲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同时,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实行统一定价、品牌经营、挂牌服务。

4.4完善休闲农业景区相关服务配套设施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些地方,部分景区由于交通不便、接待设施落后,导致游客较少,这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景区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和经营中。一是完善农村的交通、电力、通讯与卫生设施。通过开通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专线,为城市居民的出游提供便利。二是改造休闲农业景区附近的农房。通过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根据江南民居的仿古建筑,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家小院。三是根据总体规划,按照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为标准,改善农村基础建设。四是加强休闲景区的治安管理机构、金融网点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

4.5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布局。因此,在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注重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与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环境环保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的原则,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项目布局分散,缺乏特色。因此,需要对城市和休闲农业区进行整体规划,从而促进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部门结合我市的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以及产业发展状况,合理规划我市休闲农业开发的领域,突出开发的功能与特征。例如,通过细分客源,推出不同旅游主题,吸引游客下乡。针对学生,可以推出科普农场;针对年轻人,则需更侧重文化创意;针对老年人,推出养生项目。与此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区域,注意生态景观的建设。通过建立湿地、绿地、保护原始植被、建立生态农业园区,使游客感受到一种亲近大自然的美,同时也有利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

休闲农业前景篇9

从前述的马克思休闲理论中,我们知道休闲本身是一种自由时间里的精神体验,是人与休闲环境融合的感觉,它意味着人保持的一种平和、宁静的生命态度。它是摆脱了外在义务的人们在自由时间内开展的自由活动,享受愉悦心境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在许多休闲农业园中,开展了耕种、采摘、垂钓等农事体验活动。人们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农业园中亲手播下种子,品尝收获的果实,体验丰收的喜悦,从而卸下疲倦、抛开面具、忘却烦忧,置身于美丽大自然中,真正体验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与自然交融的休闲心境,休闲农业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快舒适的心声体验提供了机会。

2休闲农业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放松的新方式

近几年,黄金周期间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景区不堪负荷的景象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就近选择兼具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的休闲农业旅游。随着我国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家庭车辆保有率的提高,再加上许多的休闲农业园位于城市边缘,驱车一小时左右即可到达目的地,免去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之苦。休闲农业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强调在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在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发展休闲农业。人们在休闲农业园中体验采摘捕捞、品尝农家饭、骑行观赏农村风光、感受与众不同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而且旅游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休闲农业旅游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放松的新选择,也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休闲娱乐的新途径。

3休闲农业使人在体验农事活动中增长知识

休闲农业除了注重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外,更关注人在休闲过程中的心灵体验,休闲农业的功能之一是教育功能。它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村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在青山绿水间,花红绿枊下,朴素民风的自然环境中,返璞归真的休闲状态,使人放下面具、放下压力、放下疲惫,获得精神升华的同时,也重新获得工作的能量,进而使人的潜力得到进一步地挖掘。为此,休闲农业是人愉悦、人享受、人发展的生命状态,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更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有力践行。同时,休闲农业还为游客提供学习和艺术创作的自然条件。现代社会中,衣食无忧的人们希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那么,休闲农业中的闲云野鹤、瓜果蔬菜、民俗风情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从而使人们在休闲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休闲农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态

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闲暇时间的增多成为社会进步的特征之一。爱因斯坦当年就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一生中除了吃喝拉撒睡,大约有13年的工作时间和17年的可支配闲暇时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就看他是如何利用这17年的闲暇时间来发展自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发展自我的结果。马克思思想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潜力的实现,各种才能的充分发挥,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理想状态,永远不会达到发展的顶点。在实现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休闲活动实现的。休闲是一种在自由时间中人的自由选择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的活动和活动的时间、空间,通过这一过程,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潜力得以挖掘,从而成就一个新的自我。休闲农业通过为游客提供观光、深度休闲、娱乐和度假的服务理念,为人们在休闲、度假、学习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生产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内在有机联系的基本途径,因此成为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全过程的指导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崇高的理想,更是长期的实践过程。休闲农业使人们在美丽风景中轻松地体验农事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从而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人的智育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一种体现。

5建议与总结

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休闲农业开发还存在许多亟待规范发展的问题,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视角,笔者就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5.1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规范休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的引人之处,正是其所倡导的深度休闲体验,人们正是借助原生态的农业资源,在深度体验和休闲过程中,找寻自己的“自由王国”,放松思想、挖掘潜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休闲农业的浅层次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缺乏品牌形象、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使休闲农业出现异化倾向。许多休闲农业是在原来的生产区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再加上缺乏规划和设计,因此低水平建设现象严重。有些休闲农业园只是逛一逛、看一看、吃个饭、摘个果、钓下鱼、聊个天的地方,造成了休闲农业市场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也无法体现休闲农业深度体验的特性。为此,建设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的休闲农业体验价值评估体系有利用开展休闲农业的等级评估,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5.2保护环境资源,关注休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如前所述,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特点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倡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休闲农业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育、复育相结合,将农业景观欣赏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既突出了第一产业在城市化和后工业社会时期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目标,这也正体现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享用应该是一种非消耗性的使用,应通过自己活动中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自觉地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原状。但是,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环境破坏问题,即马克思所说的“恶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休闲农业在建设过程中,未能照顾原生态的自然条件而进行合理规划,既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也没有把休闲农业的游憩功能融入景观中。另一方面是游客在休闲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比如,超过环境容量的排污,对休闲农业设施的践踏等。因此,要想做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根据环境容量,制订相应的休闲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另外,制订并出台生态补偿条例,不失为一种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之一。

5.3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休闲农业前景篇10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教育等多项需求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伴随绿色假期从城市走向农村,休闲农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德国的市民农园有了农家生活体验活动,法国的专业农场为非政府组织引导型的发展模式,美国形成由牧区参与的市民农园利益共同体[1]。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国外研究虽然不多,但方法先进,沃尔伍德运用GiS方法探讨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三类风景区与休闲农场的空间分布关系[2]。我国主要集中于观光农业园区内部的空间结构,观光农业区的区位特征研究等方面,相对而言,台湾学者在产业和市场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入[3]。

二、昆明市晋宁县休闲农业空间布局

根据晋宁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农业产业布局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昆明市晋宁县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可定位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夕阳双河民族文化特色休闲农业板块、宝峰现代都市农庄休闲农业板块、六街特色经济休闲农业板块。

(一)夕阳双河民族文化特色休闲农业板块

夕阳乡大绿溪村和一字格村人口全部为彝族。大绿溪有彝族独特的居住和饮食习惯,“火把节”活动广场不定时举办各种民族文化庆典,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大绿溪人迹罕至,环境幽静,在山谷内可沿溪溯源,峰回路转时,瀑布清泉突现。一字格村地名取自彝语,意为“溪水流淌的山箐”,一字格彝族村属于彝族典型传统民居,民居建筑属于“一颗印”模式,村旁的茶马古道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属于滇藏茶马古道。双河乡核桃园村的山谷全是野生核桃树,是一个极佳的辟暑胜地,同时也是彝乡农家游的极佳旅游目的地。秧老鼓舞被誉为云南的“威风秧老鼓”,多在民间年节喜庆时跳,是汉族、彝族自娱性和表演性相兼的民间舞蹈。除彝族村寨外,该区域内还有哈尼族聚居地,小石板河村是一个偏远的哈尼族村寨,位于晋宁最西端,是全县的最低点。

以彝族风情、秧老鼓舞、古建筑群、茶马古道、彝家饮食、彝家乐为依托,以野生核桃园景观、溪谷景观、山地景观、森林景观、梯田景观、草甸风光为背景,立足晋宁、依托昆明,打造夕阳双河民族文化特色休闲农业板块。

大绿溪野营基地目前在全市、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但基本处于无管理状态,需要建设大绿溪野营基地,以户外生态康体运动、户外生存挑战、野营、生态观光、登山寻迹、植物观赏等为主要内容,开展高层次的、高品味的户外康体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形成晋宁康体旅游第一处、青少年野营、户外生存挑战第一处等亮点、景点。一字格村以“古道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内涵,以“原生态山地旅游”为特色,以户外运动、登山、植物观赏为主要内容,开展具有一定层次的山地生态观光旅游。小石板河村以哈尼风情为依托,整治环境,改造民居以突出民族特色并修建一定的旅游设施,打造其成为美丽的哈尼村寨。夕阳具有距昆明最近的梯田景观,以夕阳三千亩的梯田为基础,开展“夕阳夕照”、“朝霞梯田”等梯田景观观光,吸引昆明的观光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核桃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环境和原来的发展经验,以核桃箐为中心,发展充满乡间情趣的林区休闲与生态旅游,以一流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打造“核桃园乡村生态旅游高地”。

(二)宝峰现代都市农庄休闲农业板块

都市农业(agricultureinCityCountryside)是指靠近都市,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是可为市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

宝峰属昆阳街道办事处,区内可发展有特色的都市农庄,晋宁县大春河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以自然资源和水保治理成果为依托,有产业经济、生态平衡、观光休闲、文化教育等功能和作用,以水土保持、生态、科技为核心,集科技示范、科普推广、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昆明绿水青山休闲农庄以山林、田园、溪流、库塘等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突出发展林下特种野生动物养殖、观赏,特色产品加工、经营的都市农庄。云南宝枫农庄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突出山林休闲风光;深入挖掘自然生态资源,重点打造现代山林休闲文化与中药养生文化。带动中药种植向科技化、新型化、生态化发展为核心,推进农庄持续健康发展,并在现状餐饮、住宿及农事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物药花、药菜、林下药材种植、康体养生运动体验、休闲度假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将农庄打造成为昆明至滇西南大通道上的中药养生农艺休闲农庄。

(三)六街特色经济休闲农业板块

昆明市晋宁县六街镇,位于晋宁县东南部,距县城28千米,辖区内山峦叠翠,森林茂密,涓涓泉水,潺潺有声,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绿色产业迅速发展,大批都市人慕名而来垂钓生态鱼,品尝无公害绿色食品及山茅野菜,已成为昆明市生态农业乡。

龙王村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肥沃,荷兰豆因品质优异深受各地客商欢迎,由58户农户组成的六街乡龙王塘荷兰豆合作社成立后,和晨农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孙家坝被称为云南奶牛第一村,隶属晋宁县新街镇,地处新街镇西南角,孙家坝村成立奶牛合作社,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形成了花卉、蔬菜分片种植和规模发展的生产经营格局,继成立“云南省第一个奶牛合作社”后,孙家坝又实施了优质奶牛示范小区建设,目前已建成2个苗木生产基地,1个规范化奶牛养殖基地。

有特色才能有发展,有特色才能形成比较优势。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独辟蹊径,不断创新,才能闯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有特色的基础上,找好立足点和突破口,做精品,做品牌,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并形成地域品牌。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发展,建设文化丰富、环境优美的特色经济休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