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的发展现状十篇农业的发展现状十篇

农业的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1:34

农业的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1032070

1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时间最早,并且也是当前休闲农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继而就是我国的云贵、东北以及华北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本身的旅游业和特色发展十分发达,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形式和种类非常多,观光休闲农园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比如我国广州市的番禺区所创建的农业大观园和农业公园就将农业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和休闲场所融为一体;再比如江西省的农业公园和科技农园等等。从一般意义上说,休闲旅游在大城市的郊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较高、当地经济发达以及交通与基础设施也非常完整,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近些年不断地开发和推广休闲农业,而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进而提升了当地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比如我国广东省目前全省内拥有近百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高达500多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从20世纪90年开始,我国旅游局积极地推进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发展口号,自此也使得农家乐旅游这一旅游新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了“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和谐中国”的宣传口号,倡导将城乡旅游资源进行共享,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旅游人数高达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20亿元。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也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近两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极大的带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2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形式,再加上当地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缺乏正确引导,使得很多投资者在缺乏对市场的科学论证的周密规划的前提下,出现了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与发展模式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现象;在园区的建设上也缺乏相应的规划且其建设规模也比较小,都是个人或者民间资本进行投资,从而使得园区总体建设水平偏低;在园区的布局上多数都是以观光、度假以及娱乐这3种类型为主,而新兴的购物、疗养以及知识型模式却非常少;在基础设施上建设上也非常滞后,整个园区的设计上内容单一。仅有住宿、垂钓、打牌等传统娱乐项目。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在建设与发展上呈现出水平低、规模小、布局散的特点,对市场缺乏准确的地位,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没有打造出具有本地特的休闲旅游品牌,从而也就无法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

2.2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专业人才紧缺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另外,休闲农业企业在财务、人力以及旅游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这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以及非相关领域的业主来说是非常为难的。除此之外,业主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比较低,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从而在具体得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上只能够凭借经验来制定决策,而这样的经营方式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最后是在园区休息、卫生以及消防和娱乐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建设上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通常都是当地农民,其与专业的服务人员在能力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不论是在经营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农业在经营过程当中的科技含量都比较低,对农业科普教育的开发严重不足,多数还停留在农业生产尝试层面。同时,在各类农业资源的搭配上也非常不合理,农作物的成熟时期过于集中,这直接造成休闲农业园区在忙闲上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园区种植的品种比较少,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使得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另外就是由于园区整体档次比较低,无法对游客形成较大吸引力,从而造成大量游客流失,进而就无法提升园区的经济效益,使得园区经营进入困境。

2.4缺少农味,缺乏组织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和建设上严重脱离了农村地区原有的自然、朴素,过于依赖科技手段,从而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形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园区建设上的人工与城市化比较明显,这也就失去了休闲农业最本质的特色。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本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得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经营上除了企业以外,还存在农民共同经营组织这种形式,但是这类组织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从而使得其在经营中难以对盈余、权利以及义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再加上休闲农业在布局上多以点状分布,从而使得园区各个部分无法进行紧密关联,严重破坏了整个园区的协调性,最终使得其在发展上无法与新农村发展挂钩。

3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发挥其引导与扶持职能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自觉地增强自身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并且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投入。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在休闲农业发展上之所以如此快速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区域政府都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本区域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并且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统筹指导和规划,以此来将旅游、交通以及文化和土地等部门进行联合,从而为本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比如意大利在农业旅游发展上就施行了政府给予旅游单位一定的农业低息优惠以及减免税收的扶持政策。所以,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台湾地区以及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来在政策、财政以及制度上全面的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3.2科学规划本地农业资源,打造区域休闲农业品牌

我国休闲农业在开发与建设上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循环的发展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来因地制宜的对本地的人文历史景点与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避免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奢华建设行为,以此来体现出休闲农业本有的朴素、自然特色。比如我国云南省的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而重庆垫江的牡丹栽培则是其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规划意识,必须要同城市发展、城市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统一融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同时还要将基础设施与农业资源以及农业企业的布局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此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再次是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要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主题鲜明、规划合理以及设施齐全的经营项目,同时还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对以往经营模式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经营模式创新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建设原则,从而形成以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农村为发展特色,以新农村为发展特色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最后在经营内容上要拓展思路,围绕“农”字来运用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以此来体现出农耕文化与农业的特殊品质。比如天津市塘沽地区所推出的“做一天渔民”这样的体验农业生产的活动,这不但能够形成该区域独有的“捕鱼”农业文化,而且也对游客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实现了本地休闲农业效益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充分发挥。

3.3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加强对业主的培训教育

休闲农业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项产业,其经营内容囊括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所有经营内容,并且在经营项目上涉及了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这也就要求园区的经营需要多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来能够实现整个园区的正常运转。因此,当地旅游部门以及园区业主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对园区现有工作人员更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园区的经营与服务水平。另外,当地政府还要定期组织休闲农业园区业主进行旅游管理以及生态农业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在农业旅游管理的培训上要结合业主所在园区的经营状况来帮助其分析和制定出合理的经营规划,以此来全面提升业主的经营水平和园区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但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有力的体现出我国在三农建设以及惠及城乡发展上的强劲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政府职能发挥、业主经营能力提升以及产业格局合理规划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希望能够为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8).

[2]孙兆慧.台湾休闲农业推动策略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8(01).

[3]徐明华.开创湖南省休闲农业新局面[J].湖南农业科学,2010(14).

[4]杨芳,杨载田.湖南休闲农业的灾害问题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11(01).

农业的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观光农业;问题;措施;前景

1.引言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2.世界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

农业观光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20世纪60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前往观光度假,被认为是农业观光旅游的起源。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 1988年,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收入为12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收入更要高出几倍,美国约300亿美元、德国约80亿美元。法国每年由观光农场为农民增加700亿法郎的收入,占到全国旅游收入的1/4;台湾的香格里拉农场,1990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每农户收入高达20.1万元台币,而1978年的农户收入仅为8.45万元台币。

近年来,国外农业观光旅游又向深层次发展,旅游者不仅“看”而且“干”,由过去欣赏结果,变为参与过程。真正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如一些旅行社,利用假期,组织城市游客到农村和农民共同生活、学习插秧和采茶,体验耕种和收获,分享农家乐的“插秧割稻旅行”或“采茶旅行”。在收获的季节,旅行社会选出一小包稻米或茶叶给游客寄去,让大家亲口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如今,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瑞士、台湾等出现了更高级的农业旅游形式:租地自种。城里人在乡下租一块“自由地”,假日里,偕妻带子,呼朋唤友,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翻土耕种,施肥浇水,平时则由农场主负责照看农园。这种浅尝辄止的劳作和藕断丝连的乡村情怀,为忙碌和烦燥的城市生活平添了许多雅趣。

3.我国观光农业的特征及现实意义

观光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型农游交叉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城市化的扩张,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周边也出现了这一现象。观光农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和大自然意趣很浓的产业,是拓展传统农业内涵和实现农业高效生产的一种非传统途径,它体现了“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意义。

3.1 我国观光农业的主要特征

3.1.1生产性

我国观光农业具有农业生产的特点,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或者进一步的加工活动,给游客提供特色和绿色农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3.1.2观赏性

我国观光农业具有观赏价值,通过观光活动,使游客获得绿色植物的形、色、味等浓厚的大自然的观赏性。

3.1.3参与性

参与性就是让游客融入进农业生产习作中,体验其技艺、乐趣,增进农业知识。其中根据参与的主体和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又可以分为:无偿型参与、有偿型参与、品尝型参与、夏令营式参与、娱乐型参与、健身型参与等多种形式。

3.1.4娱乐性

娱乐性让游客通过种植、养殖、收获或者加工等生产活动以及依赖某些特殊的动植物安排观赏、品尝等娱乐活动。

3.1.5文化性

我国观光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和人文意义的民风民俗等节事活动,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这些素材和有形无形的物质载体是策划、配置观光休闲农业游览项目的资料库,只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要素更多的文化内容,充分展示这些要素的内涵,就会增强观光农业项目的吸引力,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3.1.6市场性

我国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游客,主要针对的是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居民。

3.1.7季节性

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的程度日益弱化,但是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仍然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进程,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土地面积巨大的国家,不同区域城市周边的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依托农业资源展开的观光农业也表现出强烈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

3.2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研究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2.1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观光农业是农业对外交流的窗口,会带来大量的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引导区域农业经营按市场要求变化,增加销售渠道,开拓产品市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产品价值。同时,观光农业中先进的种植、养殖模式、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对区域农业发展有辐射作用,通过技术人员的流动、品种资源的交换、人员的参观考察等形式,促进区域农业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观光农业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也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型观光农业,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转移的农业现代化主流方向之一。

3.2.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发展观光农业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带动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旅馆业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增加了经营收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通过观光农业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增加了一般农产品不能实现的观赏、娱乐价值,可获得高额经营收入。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对前来参观的游客收取3—5元的门票,销售农副产品,农民收入大大增加。

3.2.3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质量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特别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了“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从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观光农业走向“三生”农业是其必然趋势。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经过长期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每天来留民营参观考察的中外宾客络绎不绝,每年有4万人次的参观来访者。由于留民营走出了一条与一般农村不一样的发展道路,生态优势构筑了留民营一大特色,其影响范围很大,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许多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留民营考察过。几年来,留民营凭借其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态模式和民俗风情文化,成功塑造了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的品牌,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瞩目。

3.2.4加强与市场的联系

观光农业可以通过旅游活动使农产品生产与游客构成的消费市场直接联系在一起,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渠道,不仅开拓了市场,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而且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1988年,留民营举办了第一届“西瓜节”,开展了“瓜乡一日游”,通过选瓜、品瓜、评瓜活动,为游客提供了参与性活动,在吸引游客的同时,瓜农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3.2.5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愿望

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方式改变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生活在高楼林立之中的城市居民,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却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们终日生活在拥挤、嘈杂的环境中从事着繁忙、高度竞争的工作,减少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人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普遍有压抑、烦躁的心理。因此,人们为了缓解工作压力、舒解紧张的神经,非常渴望田园生活,渴望大自然。希望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享受“回归自然”的乡村情趣。另外,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寻根的潜意识驱使他们渴望亲近乡村。于是旅行社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项目一经推出,即产生了强烈反响。

4.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4.1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条件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4.1.1区位优势

随世界经济的发展,旅游水平和旅游形式也在不断的提高和改变。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日益转变为休闲旅游。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受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度假时间的影响,国内旅游目前突出的特点是短程旅游需求急剧升温。因此,城郊型的观光农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留民营位于北京市中郊平原区,永定河、潮白河穿行其间,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为开发观光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离城市距离比较近,位于城郊地区,有充足的客源。20多年来有来自世界上13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来宾和游人300余万人次到此考察参观。

4.1.2资源优势

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留民营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留民营有300亩连片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而且全部采取无公害化生产; 果园、苗圃250亩,主要品种为优质葡萄、苗木。农作物主要品种为小麦、玉米,面积1200亩。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好,已全部实现农业机械化和水利灌溉的喷灌化,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每年向首都市场提供鸡蛋130万公斤、无公害蔬菜500万公斤、家禽30万只、猪肉90万公斤、牛奶25万公斤,还有水果、鲜鱼等,是目前北京市东南郊规模较大的一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2006年11月,留民营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捧回了“世界有机种植者大奖”,这标志着留民营的有机蔬菜种植已经得到世界的承认,也同时标志着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4.1.3市场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休假时间的增多,观光旅游者越来越多,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在京郊开发观光农业景点,把游客引向郊野,使游客进入“农业大千世界”,既减轻了城市观光旅游区的压力,又开辟了新的旅游市场和领域;既满足了不同旅游消费层次的需要,又为当地实现高效农业开辟了一条特殊的有效途径.留民营观光农业发展依托北京市这个巨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距离近,交通运输方便,农民可以直接把自己的农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不存在销售难的问题。只要质量好、品种新,产品销售可以说畅通无阻。

4.2北京市留民营观光农业的类型

4.2.1 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是指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摘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有机蔬菜如荷兰黄瓜、圣女果、大萝卜、西芹、球茎茴香、紫背天葵、长茄子、彩椒等的采摘,另外还有草莓、中华寿桃、精品梨等水果采摘等。

4.2.2 观光公园

游览美丽乡村,体验田园风光,参观村庄公园、全国蒲公英儿童文化园、教育公园、儿童娱乐中心、垂钓园、动物园、科普园等。

4.2.3 民俗景区

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或农场,开设农家旅舍,让游客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家喻户晓的“千人饺子宴”已有近30年的历史,每年春节,全村老少都要聚在一起吃饺子、过大年,这已经成为留民营村的传统,这一天即使在外打工的村民不论多远也要“飞”回家,为的就是赶上这“饺子宴”。村民杨子月高兴地说:“每年全村人都要聚在一起过年,村干部和村民一块包饺子过大年,既热闹,又开心”!另外,还有民俗农庄、民俗旅游户等。

5.我国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季节性强,旅游观光旺季短

由于农业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观光农业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例如,花草的冬枯夏荣、果木的春华秋实等。象采摘节、赏花节前后仅持续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时间,这就造成了旅游旺季特别短,游客的数量比较少,旅游收入也就相应减少。

5.2项目结构过于简单,特色不鲜明

全国的观光农业园中,观光果园、垂钓园、观光林场开发比较多,设计的一些旅游活动大多雷同,集中于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失去吸引力。更有的园区由于决策偏差、投资不到位等等原因,使得设计的项目既达不到高科技带来的先进、科学、令人叹为观止的效果,又破坏了田园应有的恬静、质朴、悠然自得的风光,造成了雅不雅、俗不俗的尴尬局面。

5.3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小

宣传对于旅游景点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是,我国有许多观光农业区的宣传力度比较小,导致知名度不高的结果。留民营旅游景点品位很高,但知名度不高,主要原因就是宣传度低。

5.4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较缓慢,13亿人口中仍有9亿农民,人们对农村环境较熟悉,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而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忽视农业的旅游功能。在留民营也不例外,即使在旅游业的决策层中,一些领导人也是漠然处之,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6.加快观光农业发展的措施

6.1转变观念,加大投入

正确认识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对观光农业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城市资金已自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但目前对观光农业的投入仍然很少,因此应积极加大对观光农业的宣传力度,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和旅游业的联系,携手开发农业旅游资源。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观光农业绝对不是搞个温室、大棚,或者简单的建个围墙挂个牌子就可以发展的。简单的农舍可以解一时之急,同时也会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造成游客的重游率低。一定要注意旅游大环境的营造,给游客提供洁净的住宿条件、卫生的饮食条件、优美的环境等,才能留住游客,创造良好的口碑,才能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并且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6.2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没有特色就无法吸引游客。特色就是观光农业的地方特色和项目主题创意上的明显差异,求新、求异、不求全,避免重复建设。留民营本着发展生态农业的宗旨,以产销“有机食品”为最大特色,不断地推出各具物色的“有机蔬菜宴”,让来此游玩的人们充分享受大自般的清新,舒适,远离污染,给游客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最有特色的是“千人饺子宴”,每逢大年三十,全村的人都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过一个团圆年,今年准备对外开放,把它做成一个旅游项目,欢迎各届朋友来品尝。

6.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观光农业项目的知名度

观光农业虽然属农业范畴,但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否则对游客很难有吸引力,因此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非常重要。对于已经策划好并建成的项目,要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手段,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

6.4走科学发展观光农业的道路

发展观光农业,应发挥自身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其科技内涵,使游客能从中领略现代化农业的气息。如在农业劳作与工艺操作上使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作物及生物品种的选育上培养出最优良的新品种,在管理、加工、保鲜上保持最现代化的工艺水平。留民营今后的发展目标是:以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生态旅游为总体目标,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搞好村政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留民营、文化留民营、民俗留民营”的旅游品牌,提高经营理念,增加服务项目,加快旅游事业的发展步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7.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前景

我国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比如具有南方的水乡农业景观,又有北方平原的旱作农业景观;既有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郊区的农业景观,又有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农业和草原牧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中国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尝、文化娱乐等人为景观,这些都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今后,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发展观光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交好的客源市场。由此可见,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展望未来,观光农业将在我国大地上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发展成为一项很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之研究[m].经济地理.2000.

[2]卢云亭.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3]张艳芳.开宇.中国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分析及对策[m].人文地理. 1999.

[4]党国印.关于都市农业的若干认识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8.

[5]朱永德.家传.泰山旅游观光农业发展问题浅析[n].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9.

[6]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 旅游学刊. 1997.

[7]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世界农业,1998.

[8]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J].旅游学刊.2000.

[9]王仁强等.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农村经济研究.1999(4).

[10]林新乃.中华风谷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1993.

农业的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宁强县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对策

宁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高,培育发展涉农加工为主导的农业企业,在充分利用宁强县良好的生物资源,不断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实现“产业升级”战略目标,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宁强县农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是规模稳步增长。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农业的比较效益有所提高,一批工商企业主纷纷加入到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行列。2012年,宁强14个农业龙头企业及涉农规模以上企业的固定资产达3.6亿元,年销售收入4.9亿元。相比2009年,数量增加了4个,固定资产和年销售收入增加了一倍,其中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个和10个。二是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以生猪饲养及肉制品、茶叶和食用菌加工、核桃深加工、生物制药和粮油加工等为主导产品的企业集群,对农产品的利用从原材料外输、简单加工等初级生产,转变到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产品附加值得到有效提高。三是带动力显著增强。目前,农业企业加工范围已覆盖宁强主要的农产品,对原料的旺盛需求,极大调动了农户生产积极性,有力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虽然近几年宁强农业企业不断扩量提速,但还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强县的进程。一是企业规模较小,行业分布不均。宁强注册农业企业超过50家,但上规模、上档次企业较少,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9户,如果不计宝迪公司的1.8亿元,其他户均不足300万元。而且大多集中在茶叶和食用菌生产加工、生猪饲养等领域,制药企业只有一户,在14户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粮油和核桃加工只有2户。二是联系农户不紧密,“龙头”功能发挥不足。多数企业习惯于自我发展,与农户对接不协调、利益联结松散,在引导生产、拓展市场、加工增值等方面带动农户的作用不明显。“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仅在少数企业和农户间有所推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还没能真正体现。三是产品竞争力不强,品牌建设滞后。多数企业从事的是时令绿茶、干制香菇等较为低端产品的生产,精深加工不够、档次不高,产品雷同、产业同化现象突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对品牌的认识和宣传力度不足,缺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羌笛、宁强雀舌、咏德、绿梦”等省级著名商标品牌市场影响不明显。四是经营管理和科技应用水平亟需提高。大多数本土企业还是家族式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生产大多依靠传统经验,科技含量不高、投入不足。五是融资困难问题突出。农业企业多为一次性收购全年加工,生产销售周期长,具有资金需求刚性、季节性强,占用量大、周转较慢的特点。目前宁强农业企业融资规模较小、渠道较窄,金融机构信贷门槛较高、环节较多。2011年,全县金融机构向涉农企业投放贷款不足1亿元,仅占当年贷款余额总量的7%,加之农业回报率相对较低,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足,使得农业企业特别是种养类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张。

二、加快宁强农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服务管理,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宁强实施“产业升级”战略的重要举措,纳入全县重点经济工作的范围。要及时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和产品销售服务,对龙头企业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创牌上,提供周到的服务。对龙头企业的各项收费要严格进行清理,严肃处理乱收费、搭车收费和各种摊派。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激励引导。积极宣传重点龙头企业、名牌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知名度。通过培训、讲座和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有创业基础的农业经营者进一步开拓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激发创业热情,兴办农业企业。扶持激励企业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以品牌带动壮大龙头企业。三是加强服务指导,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监督和规范市场秩序,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及辅助材料的监测、许可和认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导企业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完善企业管理标准,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

2.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一是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企业发展和建设所需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有关部门要优先安排申请报批,其征用、占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凡有国家规定的,均按下限执行。对企业用电,一律执行普通工业电价。严格执行各级对扶持农业发展的税收优惠规定,对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免征增值税,对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免收市场管理费。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从事流通和中介服务,落实好经认定的运销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二是加强信贷服务。支持银行通过资质评估,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对龙头企业的贷款申请优先考察、推荐、安排,给予重点培育扶持。探索建立农业企业信用制度和农业产业化融投资担保体系,设立贷款贴息扶持专项资金,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与条件成熟的企业,以订单质押、应收账款和生产资料等形式进行抵押贷款,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三是实行奖励政策。对新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农业企业经营业绩突出的、农业科技有重大突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

3.做大产业基地,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在基地建设中,一是良种化。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新技术,在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同时,着重改善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二是规模化。积极培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提高农业主导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100万头、建成高产可采茶园12万亩、良种高产核桃20万亩、草本中药材10万亩、食用菌3000万袋。三是标准化。制定主要农产品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积极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四是市场化。逐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利润返还、订立保护价等形式,通过契约、合同、订单,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

农业的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建议;探索思考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

农业的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对策;

1发展现状

在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我国农机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国家对农机的投入相对不足,农机的发展还没有跟上或达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农机化的发展与目前农民群众对农机的日益增长需求仍存在许多问题与矛盾,表现以下几方面:

1.1农机的装备水平满足不了全程机械化的需求很多农民在粮食生产、玉米收获以及秸秆捡拾机械化作业断档缺项,另外在主导农产品生产中,比如设施蔬菜、果业生产及辣椒生产等等,农机装备也显不足,服务项目较单一,而且在农村由于缺少青壮年劳力是普遍情况,这就对农业的特色产业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1.2农机组织化程度与农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其主要表现在作业分散,种植规模较小以及作业成本较高,还有就是机械效率发挥不充分等方面。

1.3农机服务体系自身的基础设施、装备较差与落后,难以适应与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信息方面,信息化装备比较落后,以及自身发展缺少活力。在劳动力方面,也存在农村劳动力潜在危机,究其原因是农村青年大都不愿从事农业种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已出现断层。

1.4农机管理模式落后,队伍不稳定由于不注重对农机人员的岗位培训,导致基层农机队伍的不稳定,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年龄结构呈现老化,以及知识层次较低,由此组成的农机队伍对农机管理与农机技术推广等工作很难正常进行。

2农业机械发展对策

2.1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机械进程(1)对农业机械化要加大投入,以财政资金为向导,要积极努力引导农民与农村集体进行投资,广泛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共同进行投资,积极鼓励全社会投资农业及进一步发展效益农业。(2)对农机化项目建设方面要加强,搞好农机化项目的储备,并要多途径、多渠道来争取项目,努力改变渠道单一、项目少与缺项目的局面。(3)对农机具补贴的力度要加大,以及农机装备项目与提灌建设等等农机专项资金总量,尤其是提高全程机械化的实施过程中,增加对缺项断档机械的投资比例,力争进一步加快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步伐。(4)对田块整形以及机耕道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对农业机械作业的环境条件进行改善,以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向前发展,同时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订规范措施,对硬件与软件加强投入,对本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进行全面开展。(5)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要加大投入。要对信息装备以及基础设施的加大投入。提高组织化程度,并实行订单式作业。通过发展农机大户与专业合作的经济组织,用订单形式对农户实行机械化全程服务,真正从根本上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努力吸引出外务工人员积极自愿回乡进行创业,投资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加快农机化发展。

2.2搞好农机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机发展环境农机管理部门要对农机促进法认真实施与贯彻,并要对农业机械化依法行政进行全面推进,努力加快职能的转变,以加强管理方式创新(1)要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创新农业机械发展新思路。要根据本地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向前推进,依照科学发展观,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思路,并制定促进本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方案,组织并分步实施,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2)要做好农机管理工作,对农机办事程序进行公开,并规范农机牌证工作,把农机管理业务的所需材料、办事流程、办事程序、收费标准以及监督电话等全部进行公开与公示,同时要对办事程序予以简化,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服务。(3)要加大监察力度,使农机工作人员保证廉洁自律,高效率工作。(4)要加强农机维修服务工作,组织并成立农机维修专门服务队。对春耕与双抢等农忙的季节,积极开展对农机具的检修、抢修以及保养等方面的各项工作,保证农机具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与效益正常发挥。(5)切实对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贯彻与实施,并倡导与实行阳光透明政策,把国家的惠农政策如实地落实给农民群众,并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桥梁,把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群众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进而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步伐。

2.3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农机队伍素质要加强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拖拉机驾驶员以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并使之与农机新技术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机管理与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农机维修以及驾驶操作等相关人员的技术化水平,为更好地加快农机化发展打下基础,提高农机人员整体素质并进行优化农机人才结构。对保护性耕作认知程度低的群众,要通过广播电视及报刊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并开展测产对比分析等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感知度。

3结语

总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那么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得以提高,可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对巩固与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我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业的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都市农业;现状;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湖北省农业发展速度最快、农村变化面貌最大、农民增收提高最多、农业改革发展最为活跃的五年。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腾飞时期。

“十二五”期间,也是湖北省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深入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黄金五年。为加速推进我省向农业强省的跨域,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完善“两圈一带”建设的可行性战略。都市农业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发展中的城市,能有效的防止城市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的重要环节。

五年来,孝感市生产总值达360.23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164.20亿元,人均产值也达3284.00元。孝感市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均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7.7%,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使都市农业有了大大的提高,优质的油菜、优质的水稻、优质的茶叶、优质的蔬菜等等,为孝感市都市农业奠定了基础,总产值近90亿元,一批批高质量的产业进入市场使孝感市都市农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批高品位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崛起为孝感市增添了新的标志,双峰山、观音湖、汤池等休闲度假区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正在修建中。

一、都市农业的特征

都市农业的主要特征:都市农业地处城乡区域,是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而,都市农业总体上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

1、都市农业功能多样性。都市农业的发展性质决定了都市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也就体现了都市农业功能的多样性。①经济功能。都市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农产品,为城乡和农村增加就业机会,改善都市产业化结构,促使都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②社会功能。都市农业通过发达的科技、会展等多种手段,为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③生态功能。都市农业通过美化环境、营造景观、增加绿地等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④辐射带动功能。都市农业依靠城市的科学区域等优势,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典范。

2、都市农业城乡融合性。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导致城乡一体化,慢慢的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有机融合。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人都进城,农村大量土地闲置,最后城市越来越拥挤,只有向周围扩充。

3、都市农业高度开放性。

都市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必须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依托市场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产品得到流通。

4、都市农业的规划性。都市农业连接城市圈,其规划布局应与城市规划相连接,服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其发展必须与城市发展相辉映。

二、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孝感市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多数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创特色、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四个环节,运用工业的方式和理念,商业的思维和模式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以发展农村品加工业为有效途径,着力加强农业的建设,不断推进提高农业的发展。直至2014年,孝感市共有10家龙头企业发展较为快速,它们是它们分别是湖北汉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孝南南大市场、孝感麻糖米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午时药业公司、杜邦龙云蛋白有限公司、孝昌太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乔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汉川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经过孝感市全市上下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建设,都市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势头。孝感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农业就业机会,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壮大了农村经济的实力,给农民提供了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周边村庄农民的致富。

都市农业产业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实力较为强大,孝感市76户产业之中就存在68户与银行有信贷关系。高达89.5%的比例也是远远超出一般企业的发展水平,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1、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着人们的思想改观,导致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追求并一次次提高。吃饱穿暖的生活要求已成为过去时了,现在追求的是幽美环境,清新的空气,蓝天白云等等一切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自然环境。由于城市的发展脚步过快,忽略了一些客观条件的发展,因而环境发展的恶化成为我们新的问题。

2、产业发展的要求。在长期发展中,以农产品种植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是依靠固定的收购站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很多局限性,价格、天气、时令、交通等,最后农村的经济提不上来,导致更多人转向城市谋生,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导致种田的少了,农业产量下降。首先要充分的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市农业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想依靠它来改善农业生产内容、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都市农业可以带动城乡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文化和信息的交流,提高农村城市的发展。只有农业经济发展的总水平与整个现代化建设水平一致,农业才可以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文化设施等优势作用,更好的发展农业,达到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共同促进的目的,使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

4、农民收入增加的需要。传统的农业一般是指单纯的生产农产品供应市场需求为主。由于资源的缺乏导致经济效益低,从而收入来源比较狭窄,使总体规模难以发展扩大。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在增强对原有农业的生产同时,还要对其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的发展郊区农业,增大收入额,增加农民收入

5、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想要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就可以采用疏散城市拥挤人口的方式。城市居民每天所需的大量鲜活农产品,城市无法保障完全供应,且质量要求也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城市居民在完成消费之后还会产生大量的代谢排泄物,使其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如果说没有农业循环和资源化的循环代谢的利用,数以万计的车辆和工厂日夜连续排放工业“三废”,会使整个城市系统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都市农业。

三、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

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像上海、深圳、珠海、广州这样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都市农业发展相对较早的城市,孝感的发展境况与国际都市农业水平相当。武汉市作为带动孝感及周边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其都市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只能处于国际上第三流的水平。对于孝感来说,孝感市的都市农业还只属于最初开始的发展阶段。当前,紧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圈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孝感紧跟当前新形势发展的步伐,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不断升级,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园的快速优越发展,稳定推进孝感农业产业化,整体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精神面貌。

总的来说,孝感都市农业的发展,能让我们社会更加和谐,能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更快更早的体现孝感市的精神面貌、产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孝感都市农业的快速优越发展验证了其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孝感市的农业原材料进一步加大监督要求,选其优质的原材料为根本。它是孝感市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为其优质精品的农业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孝感市有七大优越农产品产业,六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它们的总产值比例占到六成,占地近500万亩,总产值近90亿元。其中建设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三大特色产品占可食用农产品总量的12.5%,生产基地180万亩,特色产品总量达到75万吨。其中的楚天鹿园、绿丰果园、刁汉湖垂钓休闲园为优秀代表的一大批“农业庄园”发展迅速,已成为都市农业的亮丽珍珠。

单一的农产业发展,导致大多数农产业发展速度快,因此横向比差距还是很大,竞争能力并不十分强,所以它不能实现全民共同发展的步伐,更重要是不能带动孝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的农业规模比较小,机构不完善,很难在行列中有大的作为,不能形成气候,所以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足够大的引力。孝感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薄弱,发展速度缓慢,孝感已经融入了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农业只能循序渐进,不能盲目的一哄而上,就现在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农业基础相对还是比较差的,所以必须面对现实,慢慢的着手,由易到难稳步的发展,不能盲目的追求大城市的步伐,要切合实际,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所以发展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农业生产有一些很严重的弊端,管理制度跟不上,员工文化学历偏低素质也不高,导致其没有专业的工作水平,某些中层干部管理能力也不佳,因而造成一些不好的恶性循环,因为高技术高学历高管理的人才缺少,所以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项目,经济财政上的缺失,经济融资的能力很弱。不能自主开发新产品,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农业的经营.另外,筹资地方少,融资能力低会导致部分农业融资只能局限于民间借款,由于它的信誉不能得到保障,就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从而,生产规模有限不能扩大,更加影响了生产的进步,也减少社会的收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都市农业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即使部分农业工作发展已经与地方农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经济关系,逐步形成了一种机构,可是由于买与卖的关系不是特别稳定,达不到稳定的供需关系,没有合约等正规的渠道进行交易,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学忙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2]丁萃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策略(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3]李亚林湖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现状、原因及发展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

农业的发展现状篇7

1 农机产品质量现状

五大连池市农机及配件市场占地面积较小。尚未形成规模,全县共有19个经销点,市中心规模较大的经营商在二道街两侧集散,该市场现有经营商13家''从事整机销售的有10家,从事农机具销售的有3家,其他营销企业(点)比较分散,我市农机商店主要以农机动力机械、配件、农机整机经营为主,是当地主要的农机销售点。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机产品种类较多,但主导产品相对集中,以小型机械为主。目前5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在我市只有一家经销点。中小型农机产品涉及的门类、品种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及动力机械、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小型电机以及各类机械的零配件和配套机具等,具体产品涵盖近百个品种、几十种型号,大多数因分散不能形成规模。

(2)中小型多功能复合式机械市场需求旺盛。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三农”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机购买热情持续高涨,激发了旺盛的市场需求。调查发现,以大豆为主的种植、收获、耕作机械基本上供不应求,特别是小型机械和耕整机,农机商都订单充足。手扶拖拉机、小型柴油机、农用运输车辆等产品也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形势,小型多功能复合式机械需求量大,以手扶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机、犁、旋耕机等为代表的机具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3)企业经营观念发生变化。农机经销企业在经历了市场经济激烈的洗礼之后,一部分成长起来的企业开始关注规范化经理技术的创新和保护、市场秩序的规范、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些积极的变化将为互助县农机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农机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经销企业虽数量多,但规模小、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差,缺乏行业龙头的拉动和支撑。农机个人购买者绝大多数是农民,购买数量少,制约农机机具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农机经销企业年销量只有几十台,处于“散、小、弱”状态。因缺乏大局观念,只追求短期利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互助县农机经销企业的正常发展。

(3)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农机产品主要面向农村市场,购买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政府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对于提高农机购置能力,促进农机产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发展对策

(1)严格把关。对每种申请产品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将质量好、信誉高和高效、节能、环保的农机新产品推介给农民。通过规范农机化市场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

(2)开展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重点对农机专业市场以及乡村农机集散地和农机经营场所进行经常性的集中整治,严厉打击无厂名厂址、无合格证以及没有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许可证书的农机产品,严厉打击拒不执行国家强制标准、偷工减料、使用旧件拼装的农机产品,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滥用厂名商标的农机零配件。

(3)开展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工作。通过跟踪考核,全面准确地掌握机具的有效度、首次故障前工作时间、故障间隔时间(面积)、作业时间小时生产率、作业量、单位面积燃油消耗量等实际状况,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4)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农机产业的管理体制,杜绝多头管理。其次,要研究制定农机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市场动作。

农业的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农资企业网络营销必要性对策

一、导言二、我国农资企业网络营销现状

1.我国农资网站有了一定的发展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开始起步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已逐步、健康地开展,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研究。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及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全国333个地(市)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已经开通的“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兴农网”,解决了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种涉农网站了大量蔬菜、瓜果、树苗、畜禽、养殖等农业供求信息和相关的经济、招商引资信息,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型的农业电子商务中介组织出现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上经纪人也开始在农村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向理性化发展。网上经纪人通过收集各种农业信息,争取农产品销售权等,帮助周围的农民进行农贸产品的网上交易,服务范围从农村扩大到国际。这是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探索。

但是,无论从交易规模、数量、还是利用率、社会影响力、效益等方面来看,中国农资网络营销都滞后于国内其他行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要发展农资企业网络营销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分析当前农资企业网络营销的问题,以及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

三、我国农资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回顾农资行业形成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农资行业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20世纪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农资行业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现在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过渡。如何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摒弃传统的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各种零售和批发的全范围的服务,建立完整高效的网络体系,许多农资企业想到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应用可以使得中国农资企业由过去简单的货源及资本等手段进行控制为主转变为以管理技术控制为主,达到四个实现:一是实现了扁平化运营管理框架,完善组织体系;二是实现了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营销策略、统一管理规范等连锁经营规范化管理;三是实现了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四是实现了网络运营的过程跟踪和监控。

四、我国农资企业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网络营销知识不足,存在误区

目前农资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过分神化,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可以说,这两种对网络营销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有着巨大的危害。

2.网络营销已获得初步应用,但整体水平比较低

各种网络调研、网络广告、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网络营销活动,已不同程度地进入到农资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但是目前大部分农资企业处于信息阶段,一部分企业开始通过网站接受订单,处理顾客意见,进行市场调研等,少数企业进入到了电子商务阶段。由于绝大多数农资企业只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意识到抢占网络虚拟市场的重要性。很多企业跟风上网,为赶时髦,上网目的不明确。还有,农资企业网站利用率低,网站内容简单、更新频率低,网站的应用水平不高,推广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浏览量远不及商业网站。在营销策略上,很多的企业只把厂名、产品名、地址、电话置于网上,而开展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网络产品开发和网络服务者寥寥无几。

3.缺少网络营销人才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目前,国内农资企业选择开展网络营销的人员一般都是计算机专业的或是懂得些计算机应用的农业专业的毕业新生。

4.网站推广水平不高

网站推广是利用各种网络宣传方法来积极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如在搜索引擎注册,和其他相关网站进行相互链接宣传等。大部分农资企业网站在建立起来后没有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宣传,网站的流量很低。这如同在闹市建立了门店,却不做任何广告和宣传,这虽然也能带来一些顾客,但效果肯定不明显。

五、推进我国农资企业网络营销建设的对策

1.加强全员培训,树立网络营销意识

网络营销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既掌握计算机及网络在商务方面应用的相关技术,又应具有鲜明的商务理念。企业不仅应该加强对本企业员工网络营销知识的培训,更要把农资产品营销主体,即农户、龙头企业和营销中介组织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在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信息经纪人的作用,建立专业的农业信息“二传手”。这些经纪人,包括农民协会、村级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在小农户信息意识不强、技能不高的情况下,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服务中间载体,彻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方面与农户联系,一方面通过网络、信函、报纸、电话等渠道面向国内外市场,将农民的需求信息在网上及其他渠道上,联系业务,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2.加强网络建设,夯实经营基础

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是奠定在坚实的环境建设基础上,为使企业具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构建一个值得信赖并能够保证信息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多层次开放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改善农村用户环境。为此,要改善企业和农村用户的上网条件,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要建设宽带网的协调机制,以避免发展商宽带网建设管理无章,重复建设的问题;要加快电信产业发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电信服务质量,要进一步降低信息传输资费,调低电信资费标准,使网络消费与农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使那些实力相对较弱的个人和企业从容接入互联网,增加农村网络用户规模,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和价值。

3.加强网站宣传,提高网站知名度

在互联网上展开宣传攻势,打响企业知名度。可以将网页地址注册到本地区和全球着名的大型搜索引擎如雅虎、搜狐等站点中,或者登记到互联网上有影响的weB分类目录里,使潜在的访问者能通过关键词和分类查询到自己的网站;在电子公告牌(BBS)、新闻、电子邮件组等拥有广泛用户基础的网络系统上,周期性地进行网站的推广工作、商业宣传和网络站点讨论;在中国农资网、农博网等行业性网络媒体站点上自己的网站信息;与其他的农资企业网站建立交换链接页面,鼓励其他站点在尊重网页版权的同时,复制自己站点的内容或创建到自己站点的网络链接,实现对农资企业网站的推广。

4.结合传统营销,发挥整合营销效益

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然而单依靠网络营销来促销农资产品,难以解决网络虚拟性问题,因此农资企业应实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进行优势互补,以解决网络营销虚拟和现实的矛盾,步上农资营销的成长之道。农资企业网站的知晓和品牌的建立,只有通过传统营销方式才能得以实现,农资企业应借助传统营销媒介建立品牌形象,利用传统营销手法引导农民消费者登陆企业网站。通过传统媒体的广告促销,引导他们进入网站,在消费者购买决策前树立品牌形象。把网站同企业的品牌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吸引真正有需求的目标消费者,以免虚耗宣传资源。

5.开展优质网络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

农业的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 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 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 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 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 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 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 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 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 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http://countryside.com.cn/[5] 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 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http://sd-taishan.gov.cn/sites/yantai/articles/F00000/1/1155301.aspx.

[8]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 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 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 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 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 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 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http://wzma.gov.cn/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 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http://agr.icom.cn/doc/2008/3/19/150228.htm.

[18] 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 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 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 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 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http://soft6.com/tech/9/97096.ht-m.l[23]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http://tzag.gov.cn/documents/docdetai.lasp?doc-umentid=137491&sub_menuid=101.

[24] 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 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 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 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485-488.

农业的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 湖北农业 现状 问题

1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

1.1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表1反映了湖北主要农产品中的棉花、肉类、水产品产量呈增长趋势,特别是肉类与水产品增幅明显;粮油产量则呈下滑趋势。由此可见,随着城乡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初级农产品的需求趋于平稳,而水产品和肉类需求增长较快,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农业资源的投入出现了转移,表明市场经济对农业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1.2 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

2002年湖北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为752.01亿元,比2000年增加36.36亿元,增长5.08%,平均每年递增2.93%。其中,种植业产值为383.69亿元,同比增加11.15亿元,增长3.00%,平均每年递增1.49%;畜牧业产值为220.74亿元,同比增加15.59亿元,增长7.59%,平均每年递增3.75%;渔业产值为126.11亿元,同比增加16.62亿元,增长15.18%,平均每年递增7.32%,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具体比较见图1。

1.3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2002年湖北农牧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7.16%,比2000年提高了1.14%;图2表明,农牧渔林的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52.06∶28.66∶15.30∶4.00调整到2002年的51.03∶29.36∶16.77∶2.86。具体趋向变化如下:一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产值之比由2000年的38∶62调整到2002年的33.2∶66.8,表现为粮食作物产值下降,经济作物产值上升;二是水稻、油菜、茶叶、水果、牲猪的优质品率分别为40%、90%、58%、52%和55%,所占比重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32、10、8、7和7个百分点,表现为主要农产品的优质品率逐年提高。

1.4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图3显示,近几年湖北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2002年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444元,比2000年增加175元,增长7.72%,平均每年递增3.79%。虽然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依然偏低,但年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对于湖北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1.5 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2002年湖北农机装备总动力为1557万Kw,比2000年增加143万Kw,增长10.12%,平均每年递增4.94%;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6.5%,比2000年提高7.7%;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为78.40亿元,比2000年增加6.11亿元,增长8.5%,平均每年递增4.2%。这是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发展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

1.6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湖北2002年底具有一定规模、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特色、特点、不同经营方式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400多家,比2000年增长60%,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4家,上市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2家;全省龙头企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710亿元,比上年增长9%,上缴税金40亿元,增长10%,利润增长8.5%。说明龙头企业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拓展农业优势产业和带动千百万农民致富奔小康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领跑作用。

1.7 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湖北农业生态环境近年逐步得到改善,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工业“三废”污染和农业生产的二次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种植业、养殖业等重大的病虫鼠害得到有效预防和遏制;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基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五大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其服务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 湖北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一是政府对农业投入长期一贯制,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落后,一遇上大的自然灾害就减产减收,因此湖北农业抗风险能力仍然不是很高;二是农产品的利润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农业内部积累资金包括外来资金流向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化率偏低,农民多年的农业生产积累起来的微薄积蓄与劳务经济流向农村的资金多数形成了新房、摩托车和婚嫁费用等消费型资金,而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极为有限,由此形成了低收入超前消费低水平生产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三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步伐缓慢,农村投资融资渠道不多,农业引进民间资本、省外资本、国际资本和吸纳地方财力投资服务“三农”的公益性、社会性和示范性的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有限,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湖北农产品的出口优势基本没有发挥出来,从而与农业生产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

2.2 农民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保守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力水平稳步提高,但仍然只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不是农业强省。由于湖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农民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保守、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在低位徘徊。通过表2、表3的分析表明,农民收入高低与农民文化素质、农业人口结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民素质状况、户主文化程度与其家庭人均纯收入密切相关,计算其相互关系数为0.7827,户主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其人平纯收入为2342元;初中、小学及文盲的,其人平纯收入分别为2110元、2035元和1890元。随着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则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

2.3 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信息和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是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民要想提高收入,就要按照市场动态选择产品品种生产来满足市场需求,就务必有新的知识来源和灵敏的市场信息,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市场调查,因地制宜地选择有经济效益的农产品新项目,减少盲目生产引起的农产品滞销等;二是为现有农产品寻找市场销售渠道。由于农村公益性、社会性的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村平均经济水平仅为城镇平均经济水平的1/3,网络用户的普及和应用也主要在城市,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农民用户仅只有0.3%,因此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的装备水平普遍不能满足要求。即使是最低水平的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也至少要求在乡镇一级设置相关机构专门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这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而在湖北农村很多地方则大多缺乏符合要求的当地信息化人才。所有这些因素,均加大了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沟通难度。

2.4 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增值率偏低

湖北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加工增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目前农村千家万户搞农业生产,为了提高产量和防止病虫鼠害,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与日俱增,而施用的数量、结构、时间却很难把握,加之城镇生活垃圾、污水与工业“三废”乱倒乱排等,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二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农产品种子、种苗、种畜禽多、乱、杂的现象仍然未有大的改观;水果、茶叶、畜产品生长周期长、良种繁育滞后,品种质量不高,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等,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水产品生产依然以四大家鱼为主,名、优、特、稀水产品生产、良种繁育与推广等严重滞后。三是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入世”后,我国必须覆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简称SpS协议),国际上对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安全的要求十分严格,而目前各地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仍以国标为主,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四是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当前湖北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等,既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制约了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产业带的形成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2.5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管理不规范。当前湖北乃至全国均未出台与农业合作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登记注册、解散和组织的性质、宗旨、服务均无法无规可依,合作组织内部缺乏具体的议事、监事、财务管理等制度,造成法人主体地位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决策不民主,会(社)员的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从而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二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自身经济实力不强,10人以内的生产经营规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组织合作的服务功能偏弱,多数只是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很难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更谈不上按照国家、国际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经营和运用wto规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具有较强的龙头带动能力。三是农业合作组织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民带头人中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大多数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对现代农业生产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掌握有限,缺乏按市场经济规则组织生产经营和应用现代管理技术从事策划管理的能力。

2.6 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当前湖北农村基本与全国一样,除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外,单个的农户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户仍处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普遍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资源一般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农户在履行协议即交足契约中暗示的租金后,可以卖掉剩余产品或留作家用。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所以要解决湖北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村家庭仍然是现时期农业生产主体———数量最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改变目前农业土地细碎化和生产经营分散化的不利局面,加大土地合理有效的流转速度,加快扩大适度规模的经营步伐。而且在政府的农政执法体系框架内将农户现有的责任田重组,属于农业资源内部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见效期短,投入小的特点,不象资本投入那样具有长期性和较大的风险性。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0-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3

2 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