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赛事信息十篇体育赛事信息十篇

体育赛事信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4:10

体育赛事信息篇1

摘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体育赛事承办单位应该有义务有责任妥善处理好体育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为信息技术应用搭建好平台,同时也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体育服务。

关键词:体育信息技术应用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体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应主动回应。体育搭建舞台,信息技术提供支撑,两者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同时信息化也是体育面向21世纪和信息社会重要的体育发展战略,是体育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主题。

一、信息技术在体育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对体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多环节的。一言以蔽之:体育信息化带来了体育管理现代化、体育全球化、体育多样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力度与政府主导指向关系极大,政府具有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等作用。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体育信息中心。2005年底统计,全国31个省(市、区)体育局中,成立了专门机构的有8家,没有成立专门机构的也都由办公室管理,并配有专人司职,并在人力、物力、财力及应用环境方面给与大力支持。

21信息技术在体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体育中的应用广泛。这里重点介绍奥运会和全运会。

(1)奥运会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两个重要事件。现代奥运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其中有不少事件让人记忆深刻。就其奥运会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讲,下面两个事件是不该忽视的,对奥运会的发展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一,奥运会首次卫星实况转播。为了向全世界转播1964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夏季奥运会,美国发射了“辛科姆”通讯卫星,首次实现了向全世界转播奥运会。从此,世界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翻开了新的篇章。东京奥运会可以说是一届高科技的盛会。这次转播,实际上已种下信息技术在体育中应用的种子。其二,源讯公司成为三届奥运会全球信息技术合作伙伴。20世纪后期,信息技术借助市场的土壤,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公司,如微软、iBm、源讯等。2004年5月26日,国际知名信息技术服务商——法国源讯公司宣布成为今后三届奥运会的全球信息技术合作伙伴。该公司与国际奥委会的协议覆盖三届奥运会,即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奥会和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

(2)全运会信息技术(it)应用。我国体育与国际接轨是多方面的,信息技术在全运会上的应用就是一亮点全运会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如下:九运会的信息服务系统由1000m网络实时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报名注册、网上多媒体和现场成绩处理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九运会的信息服务将做到了图文并茂声像合一。十运会信息技术系统是历届全运会中规模最大的。信息技术系统主要由互联网远程注册系统、计时记分系统、现场成绩处理系统、综合成绩处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网络工程系统、场馆比赛监控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有线和无线通讯保障系统等组成。该系统从总体设计、建设开发、联调合练到正式运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投入700多人的技术力量,仪器设备几千台(套)。该系统覆盖以南京为主赛区的13个江苏省辖市、9个县级市和6所大学的54个比赛场馆。

二、体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展望

(一)体育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体育需要信息技术的理由很多,如现代大型运动会规模庞大、内容庞杂、要求精准,不利用信息技术,简直难以想象。从体育管理者的角度,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效率,一方面是因为体育管理部门是最大的体育信息拥有者和处理者,最大的信息及时的用户,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部门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管理部门;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技术确实向体育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工具和机会,以建立一个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体育工作者、体育爱好者服务的系统。

(二)体育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

纵观国际体育发展趋势及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与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重点。体育管理部门的业务应用。如管理业务、运动项目,管理信息、科研管理、教育管理等。体育竞赛管理。尤其是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体育训练科学化、体育信息的整合、共享与服务、体育场馆智能化、体育用品智能化。

(三)信息技术在体育中应用将提供无限商机信息技术在体育中应用正在和将要提供新的商机。奥运会top计划获得巨大成功就是佐证。“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北京奥运经济惠及的相关产业有12个:绿色奥运与新能源产业;北京环保产业;北京奥运与通讯业;建筑行业;安防业;传媒业;旅游业;酒店业;商业零售业;体育产业;奥运推动金融业服务创新;信息产业。

(四)加快信息技术在体育中应用

应处理好几个关系:11信息技术与管理制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中的应用,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但不等同于管理,有些技术的应用甚至与管理毫无关系。对于管理而言,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手段,不能只重技术,不重制度。因此,提升技术水平和制度设置水平同等重要。21信息技术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要成本的,需要大量投入,包括人财物和技术、信息等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不顾效益,搞形象工程要不得。31行政指导与市场引导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可通过合理方式授权行业或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4.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5.8

体育赛事信息篇2

关键词:网络;体育赛事;节目;转播;著作权

一、体育赛事节目转播基本概念界定与法律保护现状

(一)体育赛事节目转播基本概念界定

体育赛事节目是指体育赛事节目制作人在体育赛事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对拍摄机位、镜头特写、回放、主持人解说、字幕、采访、情节编导剪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对体育赛事活动进行拍摄制作并转化传输为电子信号而形成的供广大观众在屏幕前观赏的节目。《广播电视辞典》中“转播”是指“广播电台(站)或电视台在自己的节目时间内播出其他台(站)的节目,可以同步播出也可以录音或录像播出”,具体到体育赛事领域,即体育赛事转播节目制作人享有许可他方媒体对体育赛事现场进行同步转播或者将其加工处理后的体育赛事录像授权他方进行播放的权利,前者为直播性质转播,而后者为非直播性质转播,即赛后转播,因赛后转播不具有时效性,现实中直播意义上的转播权多为被侵权对象,本文的探讨对象亦为直播意义上的网络实时转播行为。

(二)体育赛事节目转播权的保护现状

1.比较法视野下体育赛事节目转播权的域外保护根据美国版权法规定,体育赛事本身并不具有独创性因而不能作为版权保护的对象,但是鉴于体育赛事节目制作者在录制体育赛事时充分运用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因而其承认具有独创性的体育赛事节目应当作为受版权保护的对象,赋予体育赛事的制作者以“作者资格”。在英国版权法中,版权所有人不仅对转播的电视节目享有权利,甚至对其附属作品即节目中统一采用的创造性元素如视频播放顺序、屏幕图案、标志和音乐等享有版权。2.我国体育赛事节目转播权法律保护现状北京奥运会期间,为禁止未经授权转播体育赛事北京奥组委和国家版权局制订了一系列专门法律法规与行政措施,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适用。各地法院关于侵犯体育赛事节目转播权的法律判决也并不一致,有将体育赛事节目定性为录音录像制品,认为构成对作为录音录像制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害,也有将体育赛事节目定性为作品,适用《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兜底条款,还有将体育赛事节目认定为录像制品,但最终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体育赛事节目给予保护。以上判决不一致的原因在于我国法律并没有对体育赛事转播节目的性质以及保护方式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了维护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必须要对体育赛事节目转播权法律性质进行明确界定,从而确定法律保护方法。

二、体育赛事节目转播权法律性质分析

(一)以体育赛事自身性质为视角进行界定

体育赛事是体育运动员依据一定的比赛规则在裁判的统一调度指挥下进行的身体与技巧较量。通过参阅文献发现,多数学者直接将体育赛事作为转播权对象进行探讨,并主要有以下两种结论:第一,传统著作权法中体育赛事本身并不构成作品,也不能将其作为邻接权的保护对象,因而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第二,体育赛事依其是否具有艺术感或美感分为竞技对抗性比赛和表演艺术性比赛,对于表演艺术性比赛,由于包含一整套动作的编排、组合与创新,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此时艺术性已经超越了竞技性,因而应将其认定为作品。但是这样界定势必会带来法律保护漏洞,竞技类体育赛事如何保护的问题没有解决,而且表演性比赛其动作本身在赛前已经编排,其只是对已有动作组合脚本的演绎,当然不排除某些参赛者在比赛进行过程中临时发挥,但是这种临时发挥毕竟有限,独创性并不明显。上述学者在论述体育赛事能否是作品时,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体育赛事本身和体育赛事节目的界分,很多学者是在将二者等同的条件下进行论证,导致出现逻辑混乱。单就体育赛事而言其连复制性这一基本条件都不能满足,根本没有讨论价值,而且转播权的客体是节目传输信号,并不是体育赛事本身。

(二)体育赛事节目的法律性质界定

上文对体育赛事节目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关于体育赛事节目性质的认定,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主要存在两种观点:1.属于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首先,从一般著作权作品的构成看,在独创性方面,体育赛事节目制作人通过不同机位选择、不同画面拼接编排,让观众获得与单纯体育赛事不同的艺术感受,因而体育赛事转播节目符合作品构成要件。具体到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体育赛事转播节目在画面选择安排上使用手法与电影相似,整个节目转播需要多个岗位工作人员相互配合,而且体育赛事节目的策划导播方案也与电影作品的剧本相似,因此体育赛事节目应归为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2.属于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以外的录制品从独创性方面看,体育赛事节目融合了摄影、剪辑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但是在进程控制、内容选择等方面,编导以及摄制者等人员并非处于主导地位,按照其意志所能做出的选择和表达非常有限。因此体育赛事节目只是在对比赛客观事实的反映中加入艺术性创作,但是这种独创性程度并没有达到作品对于独创性的要求,可将其归为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以外的录制品。本文认为应该采取实质性标准即根据独创性的程度具体分析,“选择或编排的过要有创作者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使其结果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智力创造程必须。”如果其独创性达到了我国《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要求高度,可以认定为作品;如果其独创性没有达到我国《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要求高度,那么可以认定为录像制品,从而根据其性质获得《著作权法》上相应的保护。

三、《著作权法》框架下体育赛事节目转播权的保护

(一)《著作权法》现行规定对体育赛事节目网络转播保护的尴尬

1.体育赛事网络实时转播无法纳入“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控制范围我国于2001年修改《著作权法》时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但我国《著作权法》现行规定将信息网络权的保护对象界定为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而不包括只能单向传播且信息接受者不能够选择接受信息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的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但是体育赛事网络实时转播由于时间的固定性、用户的被动接受性、不可选择性恰恰属于典型的非交互式网络传播,因而体育赛事网络实时转播无法纳入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控制范围。2.体育赛事网络实时转播不属于“广播权”的范畴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十一项规定了“广播权”但并不包括直接以有线的方式传播作品。我国对于广播权的规定来源于1971年修改后的《伯尔尼公约》第十一条的规定,由于当时有线传输系统的作用主要在于转播无线节目,即获取卫星无线电波信号后通过技术手段把信号增强后通过有线电缆传输到终端用户,因而并不包括将电视信号数字化后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输给用户的使用方式,由此通过信息网络实时转播体育赛事节目不属于“广播权”范畴。

(二)《著作权法》框架下体育赛事节目转播权的保护方法

1.保持“广播权”不变扩张“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1996年wCt和wppt分别规定了作者、录音制作者享有“向公众传播权”。作为wCt及wppt的成员国,我国于2001年修改《著作权法》时参照其规定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从立法宗旨上看,《著作权法》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目的在于保护网络时代下的作品传播,“而是否是交互式只关注了其技术特征或技术细节,这种法律界定显然具有局限性”,为此基于立法原意进行目的性扩张,将非交互式传播纳入信息网络传播权范畴具有必要性。2.保持“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变扩张“广播权”的内涵如前所述,1971年修改后的《伯尔尼公约》由于当时有线传输系统的作用主要在于转播无线节目,这种仅仅因为实施的技术手段不同导致法律定性的不同严重违反了技术中立原则。在网络信息时代,应根据现今的技术水平适当扩展“广播权”的含义范畴,使之能够涵盖以有线方式直接传播作品,在《著作权法》第三次送审稿中就采用这种方法,将“广播权”扩张为以无线或者有线方式公开播放作品或者转播该作品的“播放权”,从而实现对网络转播的行为的规制。3.引入“向公众传播权”整合“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我国《著作权》虽然参照wCt第8条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但只是截取其中片段范围,明显窄于“向公众传播权”。该规定后半段只是特别强调交互式传播,所以“向公众传播权”从文义上应该包括各种有线以及无线的广播、传播、转播,为此可以引入“向公众传播权”以整合“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将权利整合以应对网络技术发展所产生新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同时也可以避免原权利之间相互冲突。面对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及网络盗播行为危害所带来的著作权保护需求,我国立法应当及时做出转向,将网络实时转播行为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范畴,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海燕.中国版权新问题.商务印书馆.2011.

[2]祝建军.体育赛事节目的性质及保护.知识产权.2015(11).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11.

[4]王迁.“垂直搜索”的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电子知识产权.2009(11).

[5]姚建军.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构成要件.人民法院报.2010年8月5日.

[6]于志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缺憾与完善方向.青海社会科学.2014(1).

体育赛事信息篇3

关键词全媒体;体育赛事;危机传播;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王瑜天津体育学院讲师,天津300381;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24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社会危机事件发生概率高于以往。体育作为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到影响;加之我国的体育制度自身正面临着从“举国体制”向“全民体制”的转变,诸多转变都增加了体育业界潜在危机的爆发风险。此外,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赛事的兴盛,我国平均每年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在千场以上。随着体育赛事的增多和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体育赛事中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快速增长。而在全媒体的新传播环境中,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应对策略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体育赛事危机事件及传播

体育赛事本身是一个参与人数众多、涉及面广的大型公共活动,再加上体育赛事本身具有对抗性强、结果未知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体育赛事中出现危机风险的几率。运动员冲突、球迷斗殴、裁判丑闻、兴奋剂事件等,在体育赛事中发生的几率往往不可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赛事中的危机传播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它对赛事的正常运行及其社会、经济效益的维护具有意义。

体育赛事危机是指,围绕体育赛事的举办,在体育赛事进行前、中、后的过程中,于赛场内外突发的破坏赛场秩序和赛事运行规律,并威胁赛事正常进行、有损赛事价值的事件。这类事件往往突发性强、危害性大,需要赛事主办方及相关人员在时间短、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做出快速反应,以恢复赛事的正常运行,并将损失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在研究体育赛事危机事件的基本特征基础上,专门研究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各行为主体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

有学者指出,体育赛事危机主要分为内在型危机和外在型危机。内在型危机包括:兴奋剂、申奥贿选、政治抵制、环境抵制、民众示威等;外在型危机主要包括: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战争等。笔者认为,狭义的体育赛事危机事件专指体育赛事进行过程中,发生在赛场内外的危机事件;广义的体育赛事危机事件指赛事进行的前、中、后期,围绕赛事产生的相关危机,包括和体育明星、赛事赞助商、体育场馆、赛事举办地等相关的负面信息。随着社会整体危机风险的提高,体育赛事危机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影响越来越重大且深远,危机传播要面临的任务也随之加重。在诸多体育赛事危机中,狭义的体育赛事危机影响最大,是体育赛事危机中的主体。包括在比赛进行过程中,由运动员、观众或裁判等引起的暴力、骚乱、冲突事件等。例如,在每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主办方面对的头等任务几乎都是如何防止球迷打架斗殴。随着全媒体融合传播趋势的推进,赛场上发生的各类危机事件以更快速、更多样化的手段传播开来,也使危机传播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二、全媒体环境中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的新特点

“所谓‘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由此可见,“全媒体”实际是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体,是多种传播手段在融合媒介终端上的综合运用。体育赛事传播深受全媒体变革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全媒体发展的进程,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既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和使用传媒的习惯,也改变了媒介传播信息的渠道,催生出多媒体协同发展、整合传播的方式。各媒介在传播渠道上优势互补,在传播功能上全面互动,极大的提升了传播效果,也拓展了传播空间,增加了新旧传媒共同的传播权利。但与此同时,各媒介的融合趋势使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

(一)危机传播速度更快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且严格的信息产品制作过程,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危机传播的时间,即便体育赛场中出现了突发性危机事件,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播给受众。然而,在全媒体传播的环境中,网络和无线传播技术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它在传播速度上的优势:赛场上突然发生的一起暴力冲突事件经由手机、QQ、微博等自媒体只需几秒钟时间便可传出赛场,并能迅速利用人际网络以“一传十、十传百”的几何速度传播出去。其原因正是它最大程度的压缩了信息产品制作的中间环节,使体育赛事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为大众知晓。

(二)危机传播手段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危机传播渠道外,QQ、mSn、BBS、SnS、博客、微博等形式越来越丰富的自媒体也都加入到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的队伍中。在如今网络通讯异常发达的背景下,赛场上任何冲突事件都很容易被网友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上传到网络。例如,2012赛季CBa总决赛北京队对广东队的比赛,赛后一段视频在网站及微博中被转发多次,视频中广东队主教练大声对自己的球员喊:“上场不要下手,都给我上腿。”该视频引发大众热议,一时间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在网上疯传,还一度使“上腿、上粗腿”成为网络流行词汇。时至今日,依然有人认为广东队打球小动作多、爱犯规。由此可见,全媒体环境中体育赛事危机传播手段之多样、形式之丰富呈现出与传统媒介时期完全不同的状态。

(三)传受双方角色界限模糊

以往体育赛事中发生的危机事件经由媒介传播到大众时,大众处于信息接收者的地位,危机信息主要为单向流动。但在全媒体环境中,与传统大众媒体由媒介精英掌握信息资源不同,各种新媒体的使用让传播权利出现泛化趋势,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界限模糊,传受互动加强,甚至出现角色互换。新媒体促成的网状传播结构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点,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赛事中出现的危机会在这种多元、互动、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中不断升级、循环,甚至出现自组织特征。这种信息自主提供与分享的环境使体育赛事中一旦出现危机事件,会因传受双方角色的模糊而变得更加难以把握。

(四)危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更多元化

由于个体的知识、阅历、社会背景都不同,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每个人在接收信息时必然加入更多个人的经验判断,因此同一信息多种解释的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赛事危机发生初期,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人们往往对危机的性质、强度、发展趋势、利害关系等缺乏明确的判断,这个时候受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形成意见多元化的情形。在全媒体环境中,公众的发言权、话语权和权都得到了加强,具备了自我议程设置的能力。针对同一危机事件,不同的者设置各自独特的议题,以自己的视角和兴趣来关注危机事件的进展。这种多元化的议题是全媒体环境中赛事危机传播的又一大变化。

(五)“把关人”难以把关

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把控是通过各个层级的把关人来进行的,“把关人”在传统媒介环境中处在决定媒介内容的支配地位,也同时掌握着危机传播的各个方向。但从互联网本身来看,它在技术上的设计,本来就是“分散”的和反控制的。扩散消息是它的优势,控制消息却不是。在危机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即便网络社区、微博等设置了关键词过滤,也无法真正控制信息的传递,传统传播学中的“把关人”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变得作用微弱,专业媒体在赛事危机传播中的把关人地位面临挑战。

(六)谣言的产生和控制机制更加复杂

和传统媒体有着较为严格的信息把关不同,全媒体环境中每个用户具有多重角色,这种信源和信宿的混淆性造成中间的控制和信息过滤变得更难,直接导致信息的可信度下降。特别是在事态紧急和危机变化迅速的情况下,会有大量未经证实的消息甚至谣言被传播出去。这些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混杂在真实信息中,让大众难以辨认。此外,危机事件突发后往往伴随着部分主体的利益损害,这种突然的变故很容易带来公众的情绪化反应,而这种个人或群体的情绪化反应,在以匿名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环境中,也容易导致非理性的信息传播,致使负面情绪蔓延。低可信度的信息加上负面情绪的蔓延,会使谣言的澄清变得更加困难。

三、全媒体环境中的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策略

全媒体的传播环境变迁给传媒领域带来一系列根本性变革,也深刻改变了体育赛事中的危机传播模式。以终端融合推动的全媒体变革使体育赛事中的危机传播呈现出上述新特点,要应对更复杂的危机传播环境就需要开发新的传播策略。

(一)根据危机传播阶段,组合不同媒介应对

危机潜伏期:通过新媒介进行环境监视、关注受众反馈和舆论动向;定时召开媒体通气会,与各类媒介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采集和监测危机预警信息,并可通过新媒介宣传危机预防和相关应对知识。

危机突发期:第一时间向公众危机相关信息,可以以传统媒介权威信息为主,同时发挥新媒介的快速传播、即时即地的特性,以清晰的事实信息换取公众的信任,并随时与公众沟通危机进展情况。

危机蔓延期:通过各类媒介采集公众对危机的不同关注点和反馈信息,邀请传统媒介进行官方信息的权威,跟踪信息后在新媒介中的蔓延情况并收集多次传播效果的反馈,以决定对危机事件的后续应对态度。

危机解决期:及时把危机事件解决的情况反馈给各媒介,做好后续报道和延伸报道,同时运用报纸等传统媒介深入分析的能力,把受众对危机事件本身的关注引入理性思考的层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对事件表层的负面情绪,避免给赛事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通过各媒介反馈积累经验,为避免同类危机再次发生做好准备。

(二)融合各媒介优势,应对赛事危机传播

全媒体传播的实质是多种媒介间优势的组合,并借助各媒介独特的优点,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与大众进行信息沟通。在赛事危机传播中同样需要发挥多元媒体的传播优势,赛事主办方可以从融合的视野,针对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势,在应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时,选择最适合的媒介。

尽管受到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冲击,但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介的权威性依然不可替代,同时由于它们具有方便携带、保存并可反复阅读的特点,非常利于在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权威消息,尤其适于传播具有一定深度、思辨性的信息。在危机处理中,报纸既可用于危机突发时权威信息的,又可用于在危机蔓延期、解决期中表明当事者诚恳、反思的态度,取得公众谅解。如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孙福明的假摔事件后,就有报纸发表长篇文章,通过这一事件反思全运会“双计分制”需要完善的问题,并进而探讨改革我国体育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适用于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合理引导大众关注点,从深层根源上帮助解决事件。如果运用恰当可以很好的进行危机转化。

广播是传统媒介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媒体,加工信息产品的时间相对较短,可用于危机事件初始阶段的快速传播,即在危机爆发的最短时间内官方信息,并可用于持续关注危机事件的进展。电视媒介的感染性较强,可用于赛事危机中细节性信息的,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中,刘翔因伤退出比赛后失落的表情,经电视镜头传播出来,唤起了大众的同情心,利于事件后续的传播。在赛事危机传播中,当需要呈现当事人的情感、态度之类的细节时,电视媒介是最好的选择,它的直观性可以充分感染受众、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恰当平息围绕危机事件产生的负面情绪。

包括手机、网络媒体在内的新媒体都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个性化、手段多样等特点。其优点是在危机爆发的最短时间内,它们可以高速度、高密度、多角度的将各种信息传播出去,而缺点则是它们增加了谣言产生的风险。网络媒体具有多元化、互动性强等特点,其受众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且年龄较小,知识水平较高,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也较高,这都使得网络媒体在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因此,在赛事危机发生后,赛事主办方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特点,对公众议程进行引导,促进者议程和公众议程相融合,以利于危机解决。与此同时,赛事主办方还可通过网络媒介及时、良好的反馈机制来检验危机传播的效果、监控事态发展进程。

在体育赛事危机发生后,赛事主办方应有目的、有选择、有频率的综合运用各种媒介进行组合传播,与公众及时沟通危机信息、获得谅解和信任、防止谣言的产生。

(三)转变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意识和语言态度

在全媒体的新环境中,无论是赛事主办方、重要参与者还是政府,都需要积极转换角色,改变以往在危机传播中高高在上的控制者姿态,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树立为媒体服务的意识,更需要树立同公众平等互动、诚实相对的意识。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中,一对中国女双选手因“消极比赛”被取消比赛资格。在该危机事件的传播中,总教练李永波虽已通过媒介道歉,但因缺乏真诚和负责任的态度而未能获得大众谅解。他还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中了措辞较为激烈的内容,态度傲慢,被广大网友诟病。此外,尽管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连续发文评论此事,但中国羽毛球队始终未通过官方渠道做出回应。致使此次危机事件给中国羽毛球队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明确表示,这种现象是对奥运信誉的最大威胁。

在新形势下,赛事主办方、重要参与者和政府都必须转变态度,从原来出了事便一味捂盖子,到第一时间主动信息、争取公众信任,才有可能成功行使“引导”的职能。公众的第一信息来源是赛事主办方,而不是民间的小道消息甚至谣言,在首因效应的影响下,舆论才有可能倾向于官方的信息者,也才不会让危机事件失控。

此外,除了角色意识的转变,赛事主办方还应转变危机传播中的语言态度。改变以往惯用模糊性语言表达、甚至“打官腔”的做法。在普通公众可以利用自媒体直接个人观点的情况下,赛事危机传播更需要从语言上注意陈述事实,而不是直接兜售观点、替代受众进行思考。对于还不能确定的信息,赛事主办方也应坦诚言明,以对话的姿态消除危机传播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猜测、恐慌,甚至谣言。

参考文献

[1]陆勇。从北京奥运看大型赛事体育危机公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体育赛事信息篇4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赛事;CCtV微视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4-0118-02

0引言

“CCtV微视”是中央电视台官方社交电视客户端。另外,“CCtV微视”是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于一体的新媒体互动平台。自2013年上线以来举办过世界杯、nBa、nHL等各种体育赛事互动活动。新媒体的传播通过多媒介手段实现,使得体育赛事在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为体育赛事吸引更多的受众。

1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传播的现状

1)网络普及手机便携使得体育赛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泛传播。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得知,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达6.49亿,较2013年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手机网民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新媒体以最灵活、最便捷、最具个性化的特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受众。截至2014年12月,“CCtV微视”客户端用户量较2013年增长5760672人。由于体育赛事激烈的对抗性和赛事本身的悬念使得“CCtV微视”客户端体育迷的数量增速持续上升。

2)新媒体依靠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由于传统媒体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新媒体可以利用传统媒体(此处指电视媒体)的优势进行大屏宣传。通过大屏宣传,让受众获知新媒体互动平台。使大屏宣传小屏,小屏服务大屏。

“CCtV微视”依靠中央电视台大屏资源进行重点宣传。体育赛事报道中宣传方式包括:主持人口播、字幕、二维码。通过大屏宣传,提高新媒体互动平台的知名度。

3)微博微信病毒式传播。由于微博微信传播方式灵活,信息时间自由掌控,所以,现在的媒体经常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并利用名人效应、奖品奖励机制进行病毒式传播。

“CCtV微视”借助央视知名体育主持人、体育解说员的微博进行体育赛事前期宣传,通过前期宣传,引导粉丝关注并参与“CCtV微视”互动活动。

另外,在体育赛事报道前,“CCtV微视”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有奖互动,利用转发功能,让更多的人获知“CCtV微视”新媒体平台,并让更多的人参与相关体育赛事的互动活动。

4)受众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新媒体平台上,受众可以更多地加入到信息传播过程中,他们可以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对传播的内容提出看法,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这不仅仅意味着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界限的模糊,也不仅仅意味着受众地位的提高,它还意味着新媒体平台信息内容的多元化与复杂化。

“CCtV”微视的用户不仅可以在客户端中自行帖子,也可以在已帖子下进行评论,还可以在直播聊天室中畅所欲言(系统会自动屏幕违法乱纪的语言)。受众在收看体育比赛时,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即时对体育赛事发表个人观点,从而使节目越来越具有交互性。

5)志趣相投的用户可以互加好友,并创建兴趣

群组。在新媒体时代,你可以认识跟你志趣相投的朋友,这些朋友可能与你从未谋面,这些朋友可能与你相距万里。但是,因为你们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从而在新媒体平台上结识。

在“CCtV微视”平台上用户们在聊天室中畅所欲言后,可以互加好友进行私聊,或者同一爱好的人建立群组进行群聊。这种方式可以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社交性,使用户之间在体育赛事与非体育赛事时段无限畅聊。

2新媒体对体育赛事传播的影响

1)信息接收便利化。现在体育赛事的实时战况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获知,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战况信息。如果电视没在身边,可以利用手机等随身设备轻松的了解战况。不仅如此,通过新媒体的搜索功能,可以主动查看自己想了解的体育赛事资讯,这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传播形式多样化。新媒体在传播体育赛事时,形式呈现多样化。微博、微信、app随处可见,文字、图片、视频一目了然。这种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多样的传播形式,比起传统媒体更加吸引人、更有优势。

3)传播效果最大化。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让更多的受众获取体育赛事资讯。而且受众可以通过自主选择,挑选自己关注的体育赛事,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4)信息渠道多元化。新媒体发展以来,体育赛事的信息传播不再只有传统媒体,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现如今,体育赛事前的精彩信息,很多都是球迷从比赛现场到新媒体平台的一手资料。

5)赛事评论社交化。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关注度较高的文化,让成千上万的人有了共同的话题。新媒体将有共同爱好的体育迷们聚集起来,他们一起评论、一起吐槽,体育赛事在新媒体平台上逐渐变得社交化。

3新媒体时代体育赛事传播发展前景展望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受众参与性更强。目前,体育赛事报道方式已不再单一。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内容都会在体育赛事报道过程中呈现给受众。

但是,主持人与观众,嘉宾与观众互动性较少。传统媒体可以多多采用现场连线,网友在线提问,观众视频交流等方式,使收看体育赛事的观众产生存在感和重视感。传统媒体在未来直播或转播体育赛事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互动。

CCtV体育赛事频道在转播nHL比赛时,主持人和嘉宾会全程关注“CCtV微视”聊天室。在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会即时回答“CCtV微视”用户在聊天室中提出的问题,并即时点评聊天室中的动态。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式得到了用户们的一致好评,用户在聊天室的体验如同和主持人及嘉宾坐在一起共同观看比赛。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受众对体育赛事的热爱,也能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为媒体吸引更多的忠实

受众。

2)各媒体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传统媒体的优势不仅在于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它们还拥有更丰富的报道经验。而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传递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并且传播信息的无限量递增和信息接受方式快捷简便。

“CCtV微视”作为中央电视台官方社交电视客户端有着“先天”的可信度,并且央视部分体育节目的资源会与之共享。这样,不仅在信息资源、平台资源、人才资源上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4结论

传播体育文化,提升体育的社会功能和综合效应,实现全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这一切都离不开传媒的合作支持。

受众在观看体育赛事时,不仅希望能够了解比赛的实时战况,还希望参与有关体育赛事的相关互动。各媒介之间的融合恰恰满足了受众随时随地全方位的接受比赛信息、参与互动交流的需要。让信息从过去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传播。通过双向传播,传统媒体可以了解受众的喜好,获取受众的建议,媒体经过不断地完善使得受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在媒介融合的今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并不是相互竞争、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更多的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各媒介竞相发展的今天,唯有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更持久、更有竞争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璞,李明慧.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传播发展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149-153.

[2]张玉洁.体育赛事报道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4(9):108-109.

[3]张璐.体育赛事报道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J].体育博览,2011(7):30.

体育赛事信息篇5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45-03

1基本认识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各领域快速发展与变革最重要的源动力。推进信息化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近十几年来,我国各行业积极贯彻中央信息化战略决策,不断开拓进取,以金关、金税、金穗、金审等典型应用案例为代表的信息化工程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繁荣与稳定等方面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信息技术是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感测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传递信息的技术,近年来日趋合一,难分彼此。计算技术是处理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技术中的一种,只是特指处理声音、图形和图像的技术。控制技术是利用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定义不但涵盖了信息技术的门类,也明确了这些技术门类的概念与关系。其中通信技术和计算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在拓展。1)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宽。20世纪50年代基于主机应用,70年代基于微机和局域网应用,90年代基于国际互联网应用。2)处理内容在不断变化。50年代为数据处理,70年代为信息管理,90年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计算机处理的内容向着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3)信息技术应用在不断深化。50年代主要侧重数据处理,70年代侧重业务流程控制,90年代人们借助互联网对现有的组织形态和结构进行改造,使其更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是高速发展中的技术。现主机速度每18个月提高一倍,存储量每12个月提高一倍,网络带宽每9个月提高一倍。换言之,信息产品具有更新淘汰快、技术寿命短的特点。由于该特点在信息化过程中始终存在,且代谢速率日趋加快,因而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在投入力度、所需性能和实际效益三者间做客观的权衡和严谨的抉择。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信息化建设是随信息技术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实践的、应用的过程,它随人们认识的深化而提高,随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永无止境的工程,它可划分阶段,没有结束,不可能一次建成,一劳永逸,它需要维护、升级和更新。

信息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已应用于产业、服务业及家庭社会的一切领域,已成为一场空前的技术、信息和产业革命。信息技术不仅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它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促进着社会体制的变革。体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样深刻影响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它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科研体育教育、体育产业等各领域的发展已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今后必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2体育信息技术应用概况

体育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用于满足在体育行业应用的技术,涵盖了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控制几乎所有信息技术。在大型运动会、电子政务、科研、教学、训练等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

2.1奥运会信息技术应用

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计算机穿孔卡片被首次用于记录比赛成绩,这是在奥运会上使用计算机的最早记录。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以光纤通信网、信息系统集成等先进技术为支撑的赛事电子信息服务系统首次问世。当十几个国家突然宣布抵制洛杉矶奥运会时,该系统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对已安排就绪的住房分配、参观计划、比赛日程、器材预算和交通组织等进行了全面调整,保证了该届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此后,通信系统和信息系统被国际奥委会列为申奥国家的必备条件。

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与洛杉矶奥运会最大差异是,在通信系统方面主要选用本国的技术和生产商,这极大地促进了韩国民族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汉城奥运会直接盈利4.7亿美元,间接经济效益则高达70亿美元。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首次使用高清晰电视系统;建立了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amiC,为75000人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服务查询;实现了奥运空间的计算机控制;建立了体育评论员系统,实现了现场即时报道,通过触摸屏可跟踪所有比赛进展情况;还首次推出“全能运动操作系统",通过网络将原来分散在赛场上的电子计时、光电测距和自动记分等装置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协同工作。

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特色一,是首次使用了以网络计算机为支撑的比赛组织管理系统。特色二,是建立了三个主要网站:一为奥委会官方网站,二为本届奥委会与iBm为奥运信息而共同设立的网站,三为nBC奥运会网站。这是现代奥运会第一次与因特网“联姻"。

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可称得上是最“e"化的奥运会: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三套核心系统,即奥运管理系统、奥运成绩系统和奥运信息服务系统,再加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堪称历年来最“e"化的奥运会。

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本届奥运会成为有史以来高科技含金量最高的一届奥运会。1)它使用了美国科学应用国际公司(SaiC)联手德国西门子共同研发的、规模空前奢华的监控系统“C4i"。该系统是一个高度数字化的神经中枢,借助宽带网络,覆盖了雅典和希腊的主要港口、飞机场以及其它赛事协办城市,它包括12艘巡逻船、4000部车辆、9架直升机、1架空中飞艇、4个移动指挥中心,数千台电脑终端、1577个监视摄像机、报警器、传感器等,总价值超过3000万美元,技术水平达到美英情报部门的顶尖水平,能在一秒钟内向奥运会116个紧急行动中心提供赛场内外的信息。C4i设在各地的传感器将采集的大量多媒体数据传给专业服务器,经处理后只将可疑数据提供安保人员分析,提醒安保人员酌情处置。C4i系统体现了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网络科技发展趋势。2)宽带固网、高端无线网络技术也在雅典奥运会得以普及或崭露头角,这种专用于奥运会的无线宽带系统被称为“无线奥林匹克工程"(wow)。无线网络涵盖了移动电话、智能电话、车载系统、pDa终端等。使用者可以从公共wap网站获得信息,发送e-mail,或者交换文件,强大的功能和移动通讯的便利使得移动装置成为一些奥运会赛场工作人员的理想工具。短信、视频点播、移动上网等新型通信服务也给雅典奥运会带来更多看点。3)雅典奥运会是第一次启用多个3G网络的奥运会,在奥林匹克主赛区,3G网络覆盖率达100%。4)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欧洲空间局启动名为“奥林匹克瞬间"的计划,为雅典提供卫星定位导航服务(eGnoS),也称“位置服务”(LBS),从而大大改善和加强了雅典奥运会期间的信息服务、安全保卫和交通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保证了雅典奥运会从安全检查、信息通讯到其它各环节的顺利进行,也把现代奥运装点得熠熠生辉。

2.2我国举办的国内外历届赛事信息技术应用我国赛事信息化的应用基本与国际同步。自1983年上海第五届全运会起,在赛事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可喜应用成果。

1983年上海第5届全运会首次使用计算机记录成绩。

1987年广州第6届全运会上,首次使用了计算机系统,实现了竞赛成绩的综合处理和信息内部。此后,信息系统便成为国内承办综合运动会的规定要求。

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并保驾运行的“第11届亚运会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为大会组委会提供了快速、准确、全方位的信息管理与服务,满足了赛事管理、指挥调度、赛事组织、赛程编排、裁判仲裁、成绩处理、成绩、新闻宣传、安全保卫、交通运输、团队接待、人员注册、食宿安排、参观游览等工作的需求,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此后,该系统的实现技术在国内举办的全国夏运会、全国冬运会、全国城运会、全国体育大会、43届世乒赛、远南残运会、东亚运动会、亚洲冬运会及世界大学生运会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随需求拓展及信息技术发展而不断地完善与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体系结构。

近两年,我国赛事信息技术服务的范围已拓展到香港、澳门和越南,相信在以后国内举办的各种赛事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将有更精彩的应用展现。

2.3我国体育信息技术其它方面的应用我国体育信息技术从1983年开始,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建设历程。目前,在体育信息技术公共应用平台、门户网站、公文运转、外事管理、经济管理、赛事管理及管理等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不小成绩:

1)服务于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信息安全及身份认证系统已运行三年,这标志着我国体育信息化的统一基础应用平台基本搭建完毕。

2)总局门户网站“中国体育信息网"经十年建设,开设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奥运知识等服务栏目500余个,日访问量近万人。

3)采用最新技术开发的,以“一站式"服务为特色的第三代“电子政务系统"于2007年正式运行,实现了国家体育总局系统的网上办公。

4)以体育外事、竞技体育、体育、财务结算、校园网建设、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等为代表的一些体育业务管理软件及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5)全国一些省级体育局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应用和省体育局网站建设已经展开。

2.4我国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体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体育信息技术系统缺乏总体规划和技术标准,建设还没有完全摆脱各自为战的状况,重复多、孤岛多、效能差、难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现象普遍存在。2)体育信息化“重硬轻软"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扭转,“有路无车"现象普遍。3)应用的领域和范围还不广。各管理业务的应用还没全面展开,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应用都还比较少,特别是运动项目的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基本上还是空白,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信息技术进行运动训练还在初始阶段。4)认识不高投入不足。还没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体育各领域的提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投入上严重不足,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体育中的广泛和深入应用。

3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前景

3.1体育场馆信息技术应用随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愿望日益热切,全国正掀起现代化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高潮。因而,现代化场馆设施的智能化应用(弱电系统)将有广阔应用前景。该系统一般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面向赛事管理的通讯系统、网络系统、检票门禁系统、竞赛信息系统、电视转播系统、新闻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等。

需注意的是,因我国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发展历程短,故国内还没有专业从事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设计的单位。由于一般工程设计单位缺乏体育场馆设计常识和赛事比赛常识,业主方又往往对场馆智能化技术实现与要求不甚明了,致使场馆布局不合理,信息化设备不符合赛事要求的事情屡有发生,或造成赛事不能顺利进行,或需重新设计、改造、施工,给工程各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如能在今后的场馆弱电建设中,能加强业主方、设计方、赛事方和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职能单位的商洽与沟通,这些问题应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3.2体育电子政务应用国家体育总局以“一站式"服务为特色的电子政务系统已经运行,并将稳步推广到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电子业务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后的建设重点是电子业务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并将呈现如下发展态势:

1)《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将引导全国体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的设计自上向下展开,并趋于协调发展。

2)为企事业及体育爱好者提供“一站式”体育在线服务,将成为体育电子政务发展的主旋律。

3)体育电子政务的工作重心将转向对体育信息资源的采集、研究、分析、开发和利用。

4)体育门户网站的主要职能将从信息公开逐步转变为提供公共体育信息服务。

5)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将愈显重要。

3.3体育赛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今后体育赛事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是突出更安全、更可靠、更准确、更快速、更便捷、更先进、更完善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同时将会加大对“电子商务”及“位置服务”等技术的应用。

3.4运动项目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体育运动项目管理是体育业务的核心,因而运动项目管理信息化应是体育信息化的重点。

鉴于我国的流体力学、运动力学、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及现代搏弈理论等方面都卓有建树,而且在一些重点体育科研院校中已部署了很先进的此类仪器设备,且当今信息技术中的虚拟宽带网技术、数据仓库变粒度分析技术、浏览器/服务器技术、多级集散式异构环境下多库协同技术、多媒体与模式识别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等又发展得较为成熟,因此,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和当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稳步构建适合我国体育特点的“多级、递阶、变粒度、宽带、集散式、智能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管理系统,努力满足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更大发展,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应用前景广阔。

运动项目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运动项目的日常业务管理和运动队竞技训练管理,后者是建设重点。竞技训练管理应包括选材育人、训练计划、技术统计分析、训练成绩评估、国际对手档案、教练赛场助手及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技术统计分析要尽量融合多学科理论和多媒体技术,对训练竞赛情况力求给出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技术分析,以利竞训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跨栏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已凸显出科学训练的重要作用。

3.5体育科研院校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体育科研院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其信息化环境得以逐步完善,以体育科研和教育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将成为体育科研院校信息化的主旋律。体育运动科学的研究、重点体育信息的研究、体育教育与教学的研究,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将硕果累累。

3.6基于位置服务的信息技术应用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s)是卫星导航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遥感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融合的产物,是一种依赖于移动设备位置信息的服务,它通过空间定位系统确定移动设备的地理位置,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无线通讯向用户提供所需的基于这个位置的信息服务。汽车定位导航系统就是这方面的应用之一。

位置服务应用于体育领域,可广泛支持体育赛事管理和体育休闲健身等需要动态地理空间信息的应用。它可为体育赛事的组织指挥、安全保卫、交通管理、物流管理提供相关信息服务,还可为各类人群随时随地提供安全、方便、快捷、高效、无语言障碍、个性化的体育场馆、交通路线、赛事票务、比赛信息、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旅游、气象、交通、加油站、医院、剧院、博物馆等各类综合信息服务。

体育赛事信息篇6

本文围绕最体育・黄瓜园社区微博宣传与微信宣传的对比展开讨论,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最体育・黄瓜园社区的发展作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在分析两种新媒体平台异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两个平台的优势与不足,阐释如何转变宣传理念和优化宣传手段,希望能为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信息等的宣传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微媒体;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最体育

1.前言

微媒体是在平面媒体和电波媒体等传统媒体发展之后,基于智能终端、网络传输、移动通讯等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综合其特点,微媒体可以定义为:信息主体通过有线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使用智能手机、大尺寸移动智能终端(如平板电脑)和台式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向带有特定标志的社会单位、社会群体和公众用户等受众群体进行微信息传播,或这些受众群体之间进行微信息传播的媒体形态。

随着手机客户端技术的不断完善,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新媒体成为了网友眼中关注体育赛事报道和体育明星生活最方便快捷的平台。不论是对篮球、网球、足球等赛事报道的相互交流,还是对体育明星名人比赛心理和生活琐事的关注,都能展现出微媒体的无穷无尽的魅力。

2.研究对象

黄瓜园社区是黄健翔所创办的最体育旗下的以黄健翔球迷为基础的微社区,不同观点、不同意见都可以进来pK,交流,分享观点。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现有同类型微博情况分析(以CCtV4、米兰新闻、搜达足球为例)

3.1.1.CCtV4新浪官方微博现状:

a.微博矩阵:(粉丝量:3770923,关注:297)

b.栏目:12个

c.主持人:18个

d.微博定位及运营特征:

1、以央视为后盾,阵容强大。内容以官方消息为主,权威性比较强。

2、微博矩阵以CCtV4,特色节目和CCtV4的主持人为主。

3、微博内容多是新闻消息类,比赛直播性强

4、主页是4的形状构成的,以红色为主体颜色。

5、特色元素多。活动的广告以及视频短片、包括二维码。

3.1.2米兰新闻新浪微博现状:

a.微博矩阵:(粉丝:337943,关注:74)

b.微博定位及其运营特征:

1、主页以aC米兰的红黑色为主打颜色。以aC米兰的球星为背景图片。

2、转发量和评论量平均为30左右。

2、微博矩阵和相关账号没有体现。

3、话题和ta的文章围绕aC米兰故事。

4、互动不是很多。但aC米兰的球迷众多,微博还是有一定传播力度的。

5、世界杯期间,没有俱乐部比赛,米兰新闻官博站在俱乐部的角度,发表观点和微博,关注米兰球员。角度独特。

3.1.3搜达足球新浪微博现状

a.微博矩阵:(粉丝:315313,关注:1998)

b.搜达子微博(3个)、总编辑:

c.微博定位及运营特色:

1、民间的足球数据微博,包括资料库、数据大师、比赛预测和天天竞彩。

2、新浪V认证。悬挂二维码。

3、有焦点区,循环播放的广告,还有视频。

4、主页将运营主要内容得以清晰展现,以及微信平台订阅号

5、头像和LoGo用卡通形象,很活泼。

6、非比赛时间多是皮皮时光机的。

7、只关注足球,相对比较专一。微博更新快,多人运营。

3.2黄瓜园微博运营的现状

1、LoGo头像新颖形象。

2、微博内容简介准确。

3、目前的封面图是超过3000万人使用的,封面图没特色。

4、主页背景需要设计更新

5、标签内容没有设置

3.3黄瓜园微博运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a.个人资料:

1、内容不够全面

2、信用信息有待提升

b.微博内容:

1、话题不够有代表性、不能体现微博特色特点

2、原创性不够强

3、微博内容板块不够清晰

3.4黄瓜园微博运营对策分析

a.内容运营方面

优化官博主页:主页美化、主页改版、细化完善资料

日常运营:官博维护、微博矩阵

b.内容运营-优化官博主页-主页美化及改版:

1、设计一个有独特辨别度、有黄瓜园社区自身特点的背景

2、封面背景同时需要重新设计。可模仿CCtV4,在封面上悬挂二维码,在主页上设置焦点区。将黄健翔的新书、新节目、微信账号设置成循环播放的广告。设置视频模块,设计一个符合自身定位的视频短片,作为宣传视频,粉丝在打开主页之后,开始循环播放。这样从感官角度上,主页就同时具备”声”和“画”了。

c.内容运营-优化官博主页-主页美化及改版:

黄瓜园社区的官博主页栏目:

主页:日常微博内容

新增栏目:

1、添加友情链接,将相关账号,如:黄健翔、最体育、最乐彩、乐视体育等

2、添加微博矩阵,目前来说,黄瓜园社区的矩阵没有体现。

3、添加“我推荐的人”:将相关合作的足球界的大咖名记者名主持推荐,或是每天和黄健翔节目的嘉宾

4、将黄健翔谈微信账号的“黄历”内容设计一个板块放在主页上,主要就是呈现当天的比赛预报。

d.内容运营-优化官博主页-细化完善资料:

1、将目前空余的部分细化,可以拟人化,风格要轻松活泼时尚。

2、添加联系方式,方便粉丝意见投递

3、争取申请V认证

4、标签设置细化。例如:足球、评球、黄健翔

e.内容运营-日常运营-官博维护:

官博发博:

以足球当日热点新闻为主打,提供球星、球迷、比赛花边新闻信息和热门话题的讨论和互动。

对粉丝留言、评论、问题及时回复与互动。

f.板块设计:

#早安黄瓜园#:内容以昨日的比分战报为主,粉丝能够在早上上班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昨天晚上今天早上比赛的战果。对之后的微博内容做比分上的提纲。时间在早上8―9点。

#你好世界杯#:针对昨天或今早的比赛的热点新闻发微博,做热点新闻的讨论。(话题名称待定,具体话题名称根据当时比赛的名称而定)可原创可转发。

#黄健翔谈#:黄健翔谈微信文章,时间在下午1点左右

#足球花边料#世界杯或是其他比赛的新闻,可原创可转发。还是主要引导粉丝讨论。可以借用皮皮时光机,方便微博编辑和发送。

#竞彩推荐#黄健翔谈微信的竞彩推荐宣传。时间在18点左右。

g.内容运营-日常运营-微博矩阵:

微博矩阵:

目前黄瓜园社区的矩阵没有体现。需要建立了相关名人、相关官博为主体的微博矩阵。同时包含微博编辑。微博矩阵的建立和扩展,一定程度上能扩大信息源范围、扩充内容库,也能形成一定的名人效应。

3.5现有微信公众号情况分析

a.黄瓜园社区微信号简介:黄瓜园社区现暂时没有独立的微信公众号,在黄健翔谈微信公众号内设有三个独立的版块,分别为黄・段子;黄瓜园;黄历。其中黄瓜园即为黄瓜园社区。

b.截止2013年12月24日止,共有话题1438个,访问人数达171294人。

4.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赛事传播势态

4.1体育赛事传播的发展对新媒体传播特性的本质需求

1)传播内容。体育本身具有的不确定因素,赛事赛况的复杂多变使体育赛事传播既需要准确性和实时性,也需要最大限度的追求信息的时效性与便捷性。而这正贴合于新媒体的实时、便捷、多样化等发展特性。

2)传播形式。体育所体现出的对抗与竞争本质,使体育赛事需要依托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展现传播开来。而新媒体中多媒体科技的动态化、多样化传播特性,则恰好可以通过高科技媒介手段的充分融入,最大限度的为受众重现体育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3)传播理念。体育运动内容丰富多样,受众群体的偏好也相对分散,对体育信息的索取各有所需。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体育赛事信息做出相应区分,给受众以个性化自主化的信息选择权。而新媒体以受众为传播核心的发展理念,则正迎合了体育传播这一以受众需求为核心的传播特性。

4.2基于新媒体传播形式的体育赛事传播的内容生产

传播内容是体育赛事得以发展与扩张的基石。在新媒体环境中,体育赛事的传播内容则可采用多样化的信息生产模式,即将同一信息源分别按照不同的新媒体传播形态生产,使传播内容的资源性得到大程度的开发与利用,推动体育赛事传媒产业的收益增长。如:利用微博的多项功能对体育赛事的各个环节进行展示,除了媒体的相应报道,受众还可以通过自发式的将赛事的状况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发表出来共享。

4.3基于新媒体内容生产的体育赛事传播多维营销

营销是传媒产业获得产业收益与扩展的根本发展模式,传统的体育传媒产业营销模式局限于单一的广告收益,广告开发往往覆盖范围宽泛而缺乏针对性。在新媒体环境中,体育赛事传媒产业的营销则能够根据体育赛事传播内容的内在联系,而有针对性的在与广告传播内容相关联的新媒体平台分别构建更为具体的开发模式。

4.4基于新媒体品牌建设的体育赛事传播集团化发展

新媒体传播形态的复杂多样,使体育传媒产业需要依照整合式的发展策略,构建以品牌建设为中心的集团化发展模式。

主要包括:(1)以媒介融合为手段的全媒体化发展战略,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充分融合用以构建多样化的体育赛事媒介体系;(2)以体育赛事项目特色为核心的传媒品牌建设,将媒体的相对内容优势作为该传媒发展的中心而进行各具特色的品牌建设。

5.结论

5.1传统媒体存在一定局限性,新媒体将成为体育赛事传播的主流

传统媒体环境下,一般只能以文字、视频或音频的方式信息,传播内容和手段单一、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受限,无法与受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功能、多媒介融合的传播特性以及便携的通讯工具可以将赛事信息“随身携带”,相比而言,当前体育赛事表现出对新兴媒体高度的传播需求。虽然新媒体传播不能取代基于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体育赛事传播,但是新媒体环境下多媒介融合的传播方式将成为体育赛事传播的主流。

5.2微博对体育赛事的传播将发挥重要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涵盖了新媒体即时、便捷、互动共有的特性之外更多的传播特性,结合了新媒介传播中的网络视频、图文的展现形式。微媒体除自身所具有的“转发、跟帖、回复、评论”功能外,其特有的“嵌套式”传播方式以及碎片化、跟随性、海量化以及低门槛、话语权的传播特性使赛事信息被受众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与接收。微博全面、丰富的传播特性在新媒体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5.3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赛事传播发展多元化

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信息传播多元化主要是从其传播特征而言。随着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媒介传播呈现出多媒体、多手段融合,体育赛事信息传播娱乐化,传播方式数字化、网络化,传播范围全球化。

5.4体育赛事传播与新媒体既共同发展又相互依赖

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传播的发展势态,一方面体育赛事传播依托于新媒体强大的传播特性,同时为了迎合不同媒体形态的需求,使体育赛事所有资讯呈现在受众面前,最大程度的开发体育赛事传播内容;另一方面,不同新媒体形态对体育赛事内容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体育赛事的营销路径,而且借助体育赛事项目的特色性将为新媒体传播打造品牌建设。(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微媒体舆论引导》严宏伟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张铁玲,丛明滋.媒介体育全球化对竞技运动发展的影响――以nBa为分析个案[J].体育与与科学,2012,04,33(03).

[3]叶庆辉.体育赛事的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22-23.

[4]曾俊辉.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和性浪微博为例[D].北京邮电大学博士论文,2013,04.

[5]王1通讯文化浪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3-24.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译林出版社.2012,01.

体育赛事信息篇7

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主体作为竞技体育的职业足球联赛,以其紧张激烈、场面壮观等特点成为体育媒体关注的中心,因其比赛过程斗智斗勇、比赛结果充满悬念而成为现代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是由中国足球协会组织的,其官方英文名称是ChineseSuperLeague,简称为CSL。该联赛开始于2004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有了庞大的观众群体,并引起了众多青少年对足球运动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足球运动。由于该联赛被定位为“中国最优秀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参加的全国最高水平的足球职业联赛”(简称为中超联赛),因而观众寄予的期望值也特别高。然而,其发展至今并不如前期那么火热,究其原因,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的过度渲染与其实际发展的相对滞后不无关系。综览当今的足球联赛新闻报道,在各类体育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传媒上都可见到相关内容,凡是有职业足球赛事,无不竞相报道。竞技体育赛事成为体育媒体报道的重心,而职业足球联赛又成为重中之重。以电视为例,可以将职业足球联赛激烈的对抗场面和运动员斗智斗勇的心理完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甚至有人指出“像《足球》、《体坛周报》等纯粹的市场化体育报纸已经不再报道有关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方面的内容”[2]。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基本上反映出体育新闻报道侧重于关注竞技体育的情况。这种发展趋势从原因上分析,与其说是受到商业利益和消费主义的利导,不如说体育新闻传播已经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并且是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向。

随着体育新闻报道主体的逐渐转变,传播者不再是“权威”,而是信息的采集、制作、者。体育新闻媒体对职业足球联赛的报道也逐渐打破“从传者到受众”的禁锢,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走向一种和受众平行对等的状态。这种转变是对受众的尊重,也是对受众需求的关注,这种发展趋势是一种良好的市场化发展状态,受众不再处于信息接受的被控制状态,而是处于被关注和被关心的状态,甚至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3]从足球联赛新闻报道的内容来看,更加关注“人”了,这是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和对人的价值的关切,是对人类自我的关怀,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受众需求的关注和对运动员的尊重,不再局限于足球事件本身,而是更加深入关心、理解、分析人的因素,尤其是人的情感因素。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中,为了经济利益而采取暴力语言或制造八卦新闻来吸引大众的新闻报道已经很少有了,而关于“人”的故事和关于“爱”的故事大大增加了。以人性的视角观察竞技的舞台,关注成功与荣耀背后的人生,理解与谅解失败或失误,客观分析问题的原因,已经越来越为媒体人所践行。毕竟,人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主体。在参与形式上,电话互动、短信互动、网络留言等,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职业足球联赛新闻实时报道的过程中。主持人不时穿插受众的意见信息,从而使职业足球联赛观众对职业足球联赛的点评以及对职业足球联赛报道过程本身的评语都能融入其中,以至于观众也成为主持节目的参与人,这样既增强了观众新闻报道的参与性,又促进了节目的趣味性,还使报道更加客观,这是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主体向受众延伸的具体体现。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必将促使足球新闻报道和职业足球联赛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推动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媒介新媒体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通信之间的边界正在被消解,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也在媒介融合中不断发展,呈现主动性、跨时空性、交互性、移动化、个性化等特征。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之网络与3G手机等新媒体的不断融合与发展,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更是以革命性、颠覆性的冲击力推动着媒介的发展,丰富了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媒介,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获取职业足球联赛信息的方式。新媒介在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实现了时间上的即时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特别是随着3G手机的普及,“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查看即时新闻和所需资讯”已经成为现实,正在发展的电脑、手机、电视三屏联动信息模式,将为我们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这是传统媒体根本无法比拟的。如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通信之间已经基本实现跨媒体的联动,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所用的融合状态,社会发展对资源共享要求的提高,媒体间相互界限淡化趋势的加剧,必将使单一媒体在未来媒体发展中被淘汰。多种新闻传播媒体的综合应用以及传播的全球化是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发展的必然趋势。

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与现代化技术结合,新闻传播介质和途径的创新,为博客、播客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信息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足球迷各方面的服务需求,甚至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职业足球联赛相关信息的、采集与获取渠道的增加,使其受众大大增加,由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职业足球联赛,这无疑会对我国职业足球联赛产生一种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媒介的发展,为观众与体育传播媒体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信息渠道的畅通使观众由被动欣赏和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体育参与者,这种发展既体现了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的多元化特点,又缩短了职业足球联赛与球迷、观众之间的距离。随着体育新闻传播的进一步发展,“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4]。

可以说,这既是新闻电子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有体育新闻工作者观念转变的功劳,还离不开足球爱好者的有力促动。其中,新闻电子技术发展方面,我国早在1987年就创办了《新闻电子技术》,随后又在1993年开始正式出版《中国新闻科技》,以此推动我国新闻报道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事实证明,新闻报道与现代化技术结合的成效是显著的,并因此促进了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推动了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的进一步发展,对体育新闻报道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方式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方式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体育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不仅采取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相结合的报道方式,而且对足球赛事、体育明星的报道越来越多地采取故事性、情节性和趣味性的方式。不同类型的感官刺激使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得以交互式传播,读者、听众、观众统称为受众,即信息的接受者。以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为例,传统的传播者与观众的信息流是单向流动的,而现在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已经采取交互的方式,对于即时播出的节目,人们可以通过在线聊天等方式进行评论或者对节目提出反馈意见,甚至还可以与主持人进行直接交流,实现了足球联赛节目报道过程的交互。新的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方式让受众可以通过聊天室、网上论坛、网上民意调查和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迅速的信息反馈,既加强了受众与媒体之间的联系,又让受众在获得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让受众不再仅仅是听众或观众,而成为主动参与者。另一方面,随着职业足球联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体育新闻传播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受众,提高经济利益,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加大了商业化运作的力度,采取娱乐化的方式,使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有较为明显的娱乐化发展趋势。体育新闻娱乐化本身没什么问题,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但是,如果用偷窥、捕风捉影以至于无中生有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则无疑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八卦”化。虽然我们说“媒介的产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但为了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应充分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做到新闻第一位、娱乐第二位的体育新闻传播,将职业足球联赛相关信息客观、真实地呈现给受众,以便受众能正确地认知体育,避免过于娱乐化导致报道偏向,失去体育新闻报道尤其是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应有的价值[5]。从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的方式来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体育综合报道到创办足球专业期刊,从体育综合栏目到足球专栏和大板块足球节目,足球新闻报道不断得到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职业足球联赛随着以网络为主题的新闻报道而得到迅速发展,报道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方式的发展主要呈现两种明显的趋势:一是直播方式增加,为了满足足球爱好者的需求,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从简短的新闻延展为直播方式;二是网络报道方式增加,依托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职业足球联赛新闻报道网络化趋势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职业足球联赛都在第一时间经过网络进行传播,与此同时还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体育赛事信息篇8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提前“热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育活动前,体育教师通常都要求进行热身练习,以防出现关节扭伤。那么在体育课之前,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计划,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提前“热身”。

例如,排球项目是一项健身兼娱乐的集体运动项目,站位、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等技术在比赛过程中十分关键。根据课时安排,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排球双手正面垫球技术时,就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事先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借助于百度(省略)、新浪(省略)、雅虎(省略)、谷歌(省略)等网络搜索引擎查阅相关资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关于排球特别是双手正面垫球技术的一些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采用信息技术能够清晰“洞察”瞬间动作

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教师讲解是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首要环节,而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是学生感知技术动作的主要过程。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也就是说,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很难通过视觉来感知教师的示范动作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这是由体育运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很多技术运动的完成是在高速奔跑、迅速起跳的过程中瞬间产生的,尤其是带有腾空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

例如,背越式跳高的过杆动作必须在快速有力的助跑与起跳下在空中瞬间完成过杆动作。教师不可能用较慢的速度示范清楚“空中过杆”这一技术环节,这就是传统体育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先进的规范技术动作用慢放、暂停、重放等技术,全面、完整、清楚地展现每一瞬间动作、技术环节,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又如,在讲解篮球的投篮动作要领时,教师可以精选nBa比赛片断,结合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以下要点:(1)两脚站位应使投篮手臂一侧的脚尖略靠前一点;(2)两膝弯曲;(3)用手指而不是用手掌持球;(4)充分伸展肘关节且要快速屈腕,把投篮动作做到完整、充分,使球从指端离开并适当后旋;(5)利用腿部发力等。通过画面暂停、局部放大,学生们不但能够领略球星的风采,更能“洞察”到篮球投篮的一些关键动作。在提高了学生的模仿能力的同时,更提高了学生从事篮球活动的热情。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1.树立体育规则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体信息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有关技术动作,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体育赛事,通过教师或讲解员的讲解,什么样的动作是标准的,什么样的动作是犯规的,以及在比赛中出现某些犯规动作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树立动作规范意识。如篮球比赛有30秒钟规则,即:进攻球队在场上控球时必须在30秒钟内投篮出手(nBa比赛为24秒,全美大学体育联合会比赛中为35秒),否则就为犯规。

2.培养体育竞争精神。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使人强身健体,更能培养体育竞争精神。通过多媒体直播或转播各大体育赛事,观看双方比赛,特别是在实力相当的两支球队之间开展的比赛最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无论是乒乓球,还是篮球以及排球、短跑等体育赛事,我们经常见到最后几分钟或一分钟出现力挽狂澜、转败为胜的事例。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良好的体育精神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3.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可以说,现在的很多比赛都是团体赛,那么,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如何进行有效的协调与配合是关乎一个团队成败的关键。而通过多媒体Cai,让学生观看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通过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球队的比赛信息,并认真分析其团队精神,这对创建一个新的团队和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十分有效。

总之,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在拓展了他们体育知识视野的同时更有利于树立其动作规范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应主动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引领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关注体育、热爱体育并鼓励他们积极地投身于体育锻炼,这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体育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匡敏.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有效教学刍议[J].成才之路,2011(27).

体育赛事信息篇9

一、体育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体育系统档案信息化,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传统档案进行分类、录入数据等,并以电子文件形式保存、使用,提高档案管理、利用的效率。传统档案在保存中存在诸多不确定风险,由于是纸质文件,会面临氧化、霉变、虫蛀、意外销毁等因素的破坏,当以数据录入电子系统时,除去系统意外故障,档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安全保管,并且可以随时调用。

秦皇岛市体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市竞技、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运动员赴全国各地参加比赛,主办、承办各项大型体育赛事,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每年开展的活动110余项,包括龙舟赛、铁人三项大赛、北戴河轮滑节、全国青少年山地自行车赛、全国青少年赛艇皮划艇比赛、秦皇岛国际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在内的多项常规系列赛事,留下了丰富的声像资料。目前我局已储存光盘200余张、电子版音响资料500GB。这些声像资料真实记录了比赛的各个环节,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编辑、归档、调用传统档案费时费力,电子档案则大大节省调出使用的时间。一是声像档案客观真实,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再现比赛现场的情形,避免人为描述曲解。二是声像档案直观形象、信息多元,能够在观看过程中,查找问题,分析不足,比如在赛事准备过程中,赛道的设置、颁奖台的位置、赛道起终点拱门的安排设计等问题,都能够通过查看录像进行直观分析。三是声像档案可以反复利用,在进行大型赛事组织之前,可以调取往年的比赛录像,事先学习记录,观看过程中可随时暂停播放,详尽分析各环节设置的特色及应注意改进的问题,为更好地举办赛事提供丰富的资料及宝贵的经验。

秦皇岛市体育局十分重视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购置电脑,专门用于声像、电子档案的保存、归档工作。新增加档案柜20余组,按照比赛项目、科室分工及年度对档案进行细化,按照文字材料、图表、照片、影片、光盘及实物等分类保存。按照门类录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软件管理档案。查找档案信息时,只需一个指令性操作,系统将自动调取信息。

二、体育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存的问题

档案数字化管理给档案管理带来快捷、方便、高效管理的同时也将档案信息管理安全问题提上了日程。安全问题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1档案管理数字化进程中的安全问题

1.1网络传输过程中,信息安全题。由于电子档案的传输途径是互联网,而互联网具有公众开放性,因此档案信息容易被非法窃取、篡改、伪造。

1.2电子档案的真实性问题。由于与纸质档案的有形实物介质区别,电子档案更容易被复制、篡改。因此对于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鉴别技术更加复杂。

1.3电子档案载体具有不稳定性。电子档案一般存储于硬磁盘、光盘等几种主要介质上,而这些载体多有一定寿命且较易受到自然环境(如:温度、磁场、载体结构)和运行环境(如:计算机操作平台、软件接口、计算机病毒)等的影响。

2.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现代化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熟悉档案管理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难求,不能建设一个规模化可传承的团队。单位人员结构老化,老的档案管理人员受文化水平差异等条件所限,对电子技术不熟悉,而年轻人员却不懂得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和实际操作,停留在表面上的录入和输出,不能达到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体育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策

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原则,电子档案的真实安全、准确可用,不仅关系到数据本身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与电子档案相关工作的展开。

秦皇岛市体育局在档案系统信息管理硬件上面下功夫,同时对内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性的培训,形成科学系统管理。同时加大对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更新、维护的投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除在原档案保管室的基础上,新增扩建档案室,配备打印机一台,电脑两台,在10余组档案柜的基础上,新增20余组手摇档案柜,更加直观、方便进行档案存取。

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严禁其他人员随意接触档案保存专用电脑。一是绝对禁止电子档案管理专用电脑访问外网,以免被网络攻击者锁定,造成数据丢失或恶意修改破坏;二是安装正版软件,以获得及时的更新和良好的技术服务,保证数据不受任何病毒和木马软件的影响;三是定期对电脑进行检查,严格遵照国际、国内防范标准和规范,通过防火墙访问防范措施、网络入侵检测防御技术、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等手段,建立安全保障体系,保证电子档案数据的绝对安全。

声像档案是记录体育系统组织系列赛事、参加各项比赛的重要资料,其特点在于声、形、文并茂,相对于纸质档案来说,传递资讯效果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声像档案是体育系统历史发展的结晶,是秦皇岛市体育局参赛、办赛、训练等各方面工作的长期积累,客观、直接、形象记录和再现了体育系统的历史面貌与各方面情况。

体育赛事信息篇10

关键词:体育赛事图表设计信息可视化形象化呈现动态展示

当下,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信息、知识充溢于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已进入“读图时代”。数据可视化已发展成为研究教学与发展的热门领域,是结合了科学与信息形象化的综合领域。对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梳理和表达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达的一个迫切需要,也成为今天的信息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图表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是在社会信息大量冲击下产生的视觉传达的新形式,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传播、商业领域,图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表设计也以更加新鲜、活泼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信息表达方式。

体育赛事图表设计是体育运动会形象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实施各种管理、配合生产经营的需要而进行的,其功能超越了一般语言文字,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图表这种准确、形象、快捷的传达方式已经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它清晰地表现运动会各个比赛项目的内容、特点,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而且是传达体育运动会举办理念、国家文化和综合国力的主要载体。可视化理论的介入,为实现体育赛事图表设计的价值提供新的路线图,通过图示、表格表示某种抽象的信息,塑造出简洁、直观、形象、有趣、易于理解的视觉方式,让受众快速地获取真实而丰富的信息,以满足需求,优化信息的传递。

一、信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Visualization)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是计算机图形学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信息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通过形象化的手段传达知识、信息,充分利用人们对可视模式快速识别的自然能力,将人脑与计算机这两个最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联系在一起,通过平面设计与信息设计的相互融合阐释概念、功能,使受众快速地感知、识别,并提供一种归纳整合信息的方法,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旨在研究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如软件系统之中众多的文件或者一行行的程序代码,以及利用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与科学可视化相比,信息可视化侧重于抽象数据集,如非结构化文本或者高维空间当中的点。

可视化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展示方法,丰富了科学发现的过程,开阔了视野。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视觉及人机交互技术等多个领域。信息可视化技术不仅在医药学、生物学、工业、农业、军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近年来还进入金融、通信领域。信息设计的过程是将信息转化为“形”,即将信息可视化。当下,信息可视化备受关注。otto.neurath提出:记住简明的图形要比忘记精确烦琐的数字好得多。国际地图学会(iCa)于1995年成立了一个可视化委员会(CommissiononVisualization),开始了一个名为“Carto2project”的研究项目,其目的是探索计算机图形学的技术与方法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在地图学与空间数据分析方面,促进科学计算可视化与地图可视化的连接与交流。

我国古代的制图思想大部分是对空间的归纳,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总结了6条原则,分别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称之为“制图六体”,都是关于面积比例、起伏高低和相对距离的总结。有时间线索的图表很少,即使有,时间表现也不明显,自然缺乏相应的论述。即使是手艺流程图,也是按照阅读顺序布置关键的操作动作,“图”的意义远超过“表”。古人早就有对时间的表现,沙漏、日晷、钟表等都是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的过程,沙漏是通过容量的变化来显示的,日晷、钟表则利用了角度的变化。图表对时间的表现则略有不同,它不需要及时记录时间的动态,其目的是将有长度、有密度的时间在有限的二维空间中展现出来。在时间轴上还要有条件、事件或是数据的表现,它往往是串起整个图表的视觉线索,是图表中的结构性要素,非常关键。

二、信息的形象化呈现

形象化表达是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开门见山的手法,它借助生动的图形、图像直接表达信息,使人一目了然,并给受众一种真实的感受。这不仅可以增强文本信息的可读性,而且可以超越语言文字壁垒,实现更深刻意义和更广范围的信息交流。在形象化表达作品中,人们对所表达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选取的视觉形象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视性。一般认为,形象化表达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具象图形,将抽象的文本信息引人入胜地呈现出来,给受众以直观的现实感,使文本信息的含义更明确,使视觉传达更快捷。形象化表达由于将文本信息通过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受众,能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有效地表达文本信息。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上图表的视觉设计,应着力突出信息的内容展示,运用图形、色彩和背景进行烘托,使抽象的信息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图表的视觉感染力。

体育赛事图表设计的重要特征是直观、形象,运用形象化表达方式可以通过简明直观、形象生动、概括性强的图形,把各种信息展示给受众。在体育赛事图表设计时,要善于在衬托、对比和夸张等多种表现形式上寻求变化,标新立异,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以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程图表为例,该信息图表生动展现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比赛时间、分组、流程等信息。整个表格是一个圆形的构图,图形中间醒目地呈现出一个形象的圆形“足球”,圆形足球明确了图表的表达内容,同时,圆形的使用也具有很深刻的含义。圆在图表设计中一般以直接圆、间接圆、复合圆等几类形式出现,具有信息的高承载性、视觉认知的直观性和良好的信息连续流等优势。整个图表设计成多个可视化同心圆,采用可视化的同心圆一般不会有过多冗余的复述,信息面也较为适中,因此大部分阅读者不会对此类的图表有过大的解读压力。在图表设计中还使用了不同的色彩层级强化信息,将参赛的国家队等分为a、B、C、D、e、F、G、H八个区显示不同的赛区,线条粗细的层次用鲜艳的色彩传达,易读性很好。图表中间是用鲜艳的粗彩条穿插在相邻的两个区域,用这种方式表明相邻两个区之间的赛事。由此可见,这个图表设计对于信息处理来说确实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并充分考虑了信息传递的效能,通过视觉元素组构的秩序化、简约化,使造型语言具有鲜明的指向性;通过图示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易读性,消除文字符号中晦解和枯燥的成分,强化图表信息的认读优势,以便将清晰的思想可视化。

三、信息的动态展示

图表是通过视觉的传递完成信息的传递,图表按其呈现形态分为静态图表和动态图表两大类,一般认为,静态的图表不及动态的图表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好的动态图表能像动态画面一样吸引观众注意,它可为指定的报告提供针对所有指标的多维度分析。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必须考虑到受众的欣赏和审美情趣,提高信息传达的感染力、丰富性及交流的效率。

动态图表是图表分析的较高级形式,一旦从静态图表跨入动态图表,则分析的效率和效果都会进入另一个境界,可以让用户进行交互式的比较分析。比如2009年欧洲杯信息结构设计得非常有特点,图表设计以表盘为基本形态,图表中间背景为世界地图,整个图表设计成动态赛程图表信息结构,在图表中整合了多个维度的信息。12点方向是比赛的具体时间,在特定日期举办的比赛,对应的其他3个方向的列表中的焦点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点方向是比赛的球场,按球场查看特定球场举办的比赛,对应的其他3个方向的列表中的焦点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6点方向是比赛的阶段,分为小组赛、半决赛、决赛等,对应的其他3个方向的列表中的焦点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9点方向是参加比赛的队伍,在任何一个坐标上做出选择,对应的其他3个方向的列表中的焦点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观众可以随意地按队伍、场地、时间、赛事阶段查知所要的信息。这样的图表营造了动态的可视化感官体验,帮助受众快速浏览,数倍地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这样的图表很适于表现体育赛事的赛程,充分体现了信息图表设计的可视化的表达。

由此可见,这份图表充分发挥了图表动态表现的优点,让数字和图像交织在一起。搭建逻辑结构需要对信息层次进行划分,并营造一种动态的可视化感官体验。这种可视化以图形形式记忆复杂计算的结果,帮助受众快速浏览并达到目的,数倍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使这个可视化作品达到一定高度。

四、结语

信息图表的可视化是当前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但可视化并不意味着信息的装饰,过多地强调图形的趣味性,不尊重信息自身的逻辑和讲述的逻辑,图表的作用也就丧失了。张衡的“心之谋,书之谋”对当前的图表设计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总结。信息图表是人们应对信息社会的一种手段,可以让世界秩序化、条理化、可视化。图表成为体育赛事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方式,它在体育赛事的各类图形、文字及其数据结构中寻求突破点,把人们熟知又多见的种种视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取得形象化、个性化、趣味性强的可视化的视觉效果。它在高效、快速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能给受众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清晰的图表设计强化了受众的感知,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需求。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可视化为信息时代的人们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人们直接、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为人类走向非物质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可视化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增强认知能力,这也是信息可视化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席涛.信息视觉设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

[2][英]卡罗琳·奈特,杰西卡·格拉泽.新图表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

[3]肖勇,张尤亮,图雅.信息设计[m].湖北出版集团、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3.

[4][美]尤尼·利普顿.信息设计实用指南[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5]赵燕伟.机械产品可拓概念设计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1,VoL3,(5):67-71.

[6]叶苹,段佳.图表设计[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6.

[7]覃京燕,朱向未,李丹碧林.信息可视化中交互设计方法探议[J].装饰,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