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发展困境十篇农村发展困境十篇

农村发展困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5:32

农村发展困境篇1

我国农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农业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经历了较大的变迁,最终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体的实际收入,更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困境;对策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在第二、三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作为粮食安全的保证显得更为重要。集体经济这一农业发展模式的提出,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研究,及时解决发展困境,促进农业集体经济的良好发展。

1.农业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普遍薄弱。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总量来看(以宁夏为例),2014年宁夏共有行政村2309个(包括2265个村委会,44个街道办),年净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仅131个,占比仅5.7%,50万———100万的行政村27个,占比仅1%。大多数行政村集体资产存量小,经营性资产很少甚至没有经营性资产,可用集体收入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构成元素来看,少部分村有资产经营收入、租赁收入,利息收入,大部分村仅靠财政补收入和集体土地出让收入度日,入不敷出,村级运转困难。

1.2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我国农业占据比重大,分布广,由于地域的差异各个地区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均衡,成为了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矛盾[1]。发达农村与落后农村的差异尤为明显,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2014年全区净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共131个,吴忠市利通区12个,中卫市10个,银川市49个,固原市仅有个。

1.3干群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不强如何提高本村集体经济?如何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近几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调查显示,很多村都没有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目标及近期打算。究其原因,干部群众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是根本的原因所在。群众集体意识淡薄,认为村集体资产跟自己无关,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行了,对村集体缺乏关注。村干部普遍文化素质低,管理方式陈旧,观念落后,加之不懂经营管理,普遍抱有做天和尚撞天钟,有钱咱就花,没钱咱就躲的思想。干群从思想上对集体资产经营的惰性,导致很多村的资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

1.4.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运行成本日益趋高。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转变,使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负担日益加重,除了负担村级正常开支的办公费、维修费、照顾弱势群体的生活等费用,还要开展诸如环境整治、村庄改造、农田水利建设、教育卫生等一些公益性事业建设。大部分没有经营收入的村只能依靠民间借贷和银行借贷及争取上级补助收入来维持运转,处境相当困难,有的村甚至大冬天连取暖费用都难以保障,村干部只能在家中办公。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强素质。人力资源的素质关系到集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与进程。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正面临转型,对各类资源的需求很大,政府应该借助新一轮村两委换届的契机,提高集体经济中劳动力的待遇,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一要提高待遇,留住人才。要从根本上提高村组干部的职数和待遇,从人员数量、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激发干群参与、发展村集体工作的热情,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农业领域发挥作用。二要配强班子,引进人才。提高村干部选拔任用门槛,从本村成功创业人士、回村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优秀农民中选拔吸纳懂经济、会管理、有魄力、敢担当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或回村参与本村经济建设,通过他们的带动帮扶效应,壮大本村集体经济。三要强化培训,培养人才。要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平台,依托经济专业培训机构和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经济合同、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开阔村干部的眼界和思路,提高自谋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为更好的发展集体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最有效途径。重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村集体经济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顺应不同时代的特征实现产业的转型,单纯的粮食供应已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应该逐渐转变为多方位的发展模式[3]。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一方面使荒废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一方面也辐射带动本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集体的经济实力。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来资本投入。近郊村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借农村工作会议“物的新农村”春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招商引资、项目带动、股份合作等方式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合理运用资本,发展资本经济、物业经济、企业经济,使集体资本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2.3严管理。要坚持生财、用财、理财、管财一起抓,走管理和发展并重之路。加强“三资”管理要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资金、资产、资源台帐,推进村级财务全程审计,村干部离任审计,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要严肃纪律,加大查处”三资“违纪案件的力度。要加大生产性投入,控制节约非生产性开支。要积极化解多种债务,防止新的债务发生。

3.结束语

集体经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占据重要地位,时代的进步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境,政府必须立足现实,接受挑战,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积极引进各类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人才配置,解决困境,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卿.中山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困境与出路[J].经营与管理,2014(01):33-35.

农村发展困境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

在农村的消费、流通以及生产环节中进行资金融通的金融活动就是所谓的农村金融,其中主要包括相关保险、投资、证券发行与交易、抵押贴现、信贷运用以及资金筹集等各种活动,它是金融业与农业相互渗透而产生的。金融机构在2011年年底就已经将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覆盖了,乡镇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大约95.3%的乡镇中设立了分支机构。但是,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发展形势仍然无法使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得到满足。

一、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

(一)不准确的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

农村合作金融在本质上已经与农村、农企以及农户脱离了互助合作关系。我国自从2003年进行农村信用社进行深化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改革顺利,逐渐成为了金融支农的主力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会社开始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逐渐出现了想商业化银行倾斜的趋势。银监会在2012年对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该组进行鼓励,因此,现有的农村合作银行都要改组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这样,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业态中就出现了安全隐患大、抗风险能力弱、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市场定位模糊等很多问题。

(二)严重的农村金融抑制现象

“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使得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落后,甚至于将农村资金大量挪用于建设城市工业化当中。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以及农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长期短缺的严重抑制。

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出于提高经济效益以及防范风险的需要,导致出现了农业存款远比农业贷款多的现象。很多在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市场上处于“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的状态,从而将很多农业资金用在非农生产和工业当中,导致无法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三)落后的农业保险体系发展

农业这一行业具有高风险性,现代农业面临着诸如经济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多种风险。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面对着这些风险是无法应对的[3]。农业保险在支持农村金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农村金融风险分散掉。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每年因各种突发性灾害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急需强大的农业保险体系用来作支撑。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保险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中,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不够、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以及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小、品种少等都是存在的问题。再加上我国尚未建立再保险体系,风险分散机制尚待加强,从而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风险居高不下。现行的农业保险规模也无法达到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二、使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

“二元”经济结构造成我国城市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割裂,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入城市,这种内生因素成为了使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主要因素。

农村金融的孕育也受到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但是金融空缺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要严重很多。

农村金融效率受到了较高的交易成本的拖累。农村金融市场在当前并没有将自己的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一些正规金融机构并不了解农企以及农户的还款能力、资信情况。农村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经营规模小的农村企业以及资金需求额度少、分布分散以及数量庞大的农户。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在投放贷款之前,必须要对农户以及农企信息进行全面调查,这些都使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交易成本有所提高。

三、使农村金融摆脱发展困境的对策

我国农村金融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成为了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使农村金融摆脱发展困境需要注意一下问题。

(一)促进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功能定位不准确以及机构设置不足等都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所以必须要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必然趋势就是多元化,所以现阶段必须要促进以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以商业银行为辅的金融体系的监理。

(二)财税扶持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

农业受到市场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的双重影响,所以是典型的弱质产业。虽然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措施和政策,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撑以及财税扶持。促进稳定的财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同时还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金融机构向三农事业的贷款予以鼓励。

(三)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由于农业生产受到自然风险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必须要促进现代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我国应该将多元化、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起来,逐渐走上商业型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地增加农业保险的品种,将农村保险的覆盖率全面提高。同时,还要促进再保险和重大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使保险业补偿农业的作用发挥出来。

四、结语

总体上我国农村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地增加对农业的存贷额度。同时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为辅,再加上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也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对农村金融的分析和研究,加快促进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农村发展困境篇3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出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已逐步形成,一个“面向市场办专业,服务经济育人才”的办学模式正在兴起,良好的职教发展形势喜人。但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处在困境,如何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办学轨道,这对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1.办学条件落后,阻碍着学校的发展。过去,衡量一个地方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看升学率,不评价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如何,由于政策的导向,舆论的宣传,评价方式的引导,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对普通教育抓得非常紧,在师资力量、资金配套、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社会信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因而,忽视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政策引导等具体问题。如今,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职教事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目前,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经费拮据,校舍短缺,设施落后,影响了专业设置、实训开展,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2.入学人数较少,困挠着学校的壮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中城市办学规模的上升,孩子选择学校的首要条件是办学实力,当地职校办学条件差,孩子就选择办学条件好的城市学校,家长也愿意供孩子上条件好的学校,若家庭条件差,家长就鼓励孩子外出务工,成家就业。另外,由于农村务工队伍的兴起,带动了一部分本应上学的学生也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原本入校的学生就更少了。由于入校学生少,办学形不成规模,造成农村职校发展缓慢。

3.毕业安置受阻,影响着学校的兴起。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由于办学缺乏灵活性,开设专业缺乏市场性,学科开设缺乏目的性,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对所学专业的掌握一知半解,使学生就业信心不足,没有创业的勇气。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学校与市场脱节,是农村职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农村职校因所处的环境所限,学校了解市场的机会少,接触用人单位也较少,造成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异,使学生就业困难较大。资金雄厚,待遇可观,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学生进不去。一般企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发挥不了,待遇也提高不上去,由于毕业生的安置工作不理想,直接影响着招生、学校的兴起。

二、农村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思考

1.职教发展前景喜人,良好的职教发展氛围形成

从2005年开始,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我省、地、县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由于政策的引导,从各级领导到教育领域内部,从普通群众到社会各级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都有了很大转变,更加重视职业教育,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就业的重大作用。中央决定:“从2007年新学期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了国家资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将安排95亿元,2008年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按此比例增加配套资金。由于政策宣传,经费拨付,部门重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职教发展机遇到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职教人才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大国迈进,产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着新的深刻变化,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短缺矛盾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后劲的瓶颈。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高新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援的产业新格局,就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省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在吸纳劳动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抓住全国范围内技工短缺的难得机遇,兴办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举全省之力对劳动力进行各类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常规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我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5%,2006年,全省应届初中毕业生已超过43万,高中阶段招生32万,约11万多初中毕业生无学可上。这既说明职业教育战线面临着艰巨任务和巨大挑战,也展示出职业教育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抢抓职教发展机遇,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功能。当前,全国职教发展形势很好,从事职教专业的人们要有努力奋进,开拓创新的主人翁责任感,力求务实、求实,脚踏实地的干好本职工作,使农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才培养、家庭致富的摇篮,为实现科学、和谐、繁荣的农村经济做出贡献。一是大力宣传党的职教政策,改变农村部分家庭传统的教育观念,使职教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技能的学习场所。组建一个富有激情、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三是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招生计划,组织教师深入乡镇、村庄、家庭宣传招生,将应入学的学生动员、吸纳到职校,确保学校招生工作逐年上升。四是搞好就业安置工作,一方面加强与人才市场、企事业单位的联系,随时掌握用人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疏通就业渠道,力争学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

参考文献:

[1]甘肃职业与成人教育.

农村发展困境篇4

【关键词】农村地区私立高中合法性困境出路

随着“普九”工程的发展,我国农村学生失学率有所下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稳步上升,人们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大。然而,农村公立高中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学龄人口的教育需求,私立高中便悄然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学龄人口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广大需求和本地区公立高中规模相对较小之间的矛盾。但是,私立高中的公益性与赢利性之间的矛盾,资金困难和资金需求量大之间的矛盾,存在的合法性与社会认同较低等矛盾严重阻碍了农村私立高中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农村私立高中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自1984年我国第一所私立高中——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建立至今,人们对私立高中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加深,但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其存在和发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私立高中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对私立高中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私立高中的公益性

公益性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有价值的行为为大多数成员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活动的特性。[1]由此引出私立高中的公益性,即个人或社会组织兴办教育为部分人提供教育服务、教育产品,以及其产生的正面教育影响等特性。农村私立高中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推进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其次,有助于实现地区教育机会平等,进而促进高中阶段教育过程、结果的平等;再次,满足地区更多学生的教育需求,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后备人才;最后,私立高中缓和了地区教育供求失衡的局面,有利于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

2.私立高中与公立高中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生源和市场两个方面。在农村,公立高中师资雄厚,教育资源相对较丰富,因而就读的都是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差却又渴望上学的学生,私立高中是可行的选择。私立高中填补了地区公立高中容量以外的巨大教育市场空缺。特别是近年国家出台了禁止公立中学开设“高考复习班”的相关政策,私立高中是地区高考失利的学生实现“大学梦”的唯一希望。此外,私立高中的优秀学生也能弥补公立高中部分学生的“蜕变”,为中学后教育提供稳定的优质生源。

3.私立高中的发展是教育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私立高中作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元价值体系的产物,其存在与发展是追求多元化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所形成的多样化的现代价值观,教育是可以吸收和引进的。私立学校可以摆脱公立学校那种定型价值观和标准化教育的框框,培养学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此,它是为形成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和谐的社会所必需的。”[2] 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可以打破公立高中的“垄断”,使高中阶段学校主体多元化,实现教育的合理竞争、优势互补。

农村私立高中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毋庸置疑。然而,现实中的农村私立高中却举步维艰。

二、我国农村私立高中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纵观我国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在取得进步的同时,问题仍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质量较差

农村私立高中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升学受挫无法进入公立高中学习,被迫选择到私立高中求学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此外,随着大量人口向东部流动,“留守学生”和“问题学生”的大量出现,农村私立学校便成了“托儿所”“教养所”。生源参差不齐以及“先天不足”,在以分数、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今天,农村私立高中的发展首先就输在起跑线上。

2.资金相对贫乏

农村私立高中大多是私人或民间组织创办的,少部分属于扶贫项目,学校正常运作所需资金大多依靠收取学费、私人或组织提供。在经济欠发展地区,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私立高中的收费标准只比公立高中略高。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作为私营性质的学校却很难分到一杯羹。开办学校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教学和管理人员,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农村私立高中的运作越加捉襟见肘。

3.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曾在2011年“十一”期间访问过黔东地区一所私立高中,在与该校教务主任的谈话中了解到,该校几乎所有教师都毕业于普通二本院校或三本院校,其大学所学专业跟目前教学科目大多不对口,很多教师处于“现学现卖”状态。农村私立高中在教师待遇、福利等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前来应聘教师的人员要么是无法进入其他行业的待业者,要么就是把私立高中作为暂时需求,为另谋高就做准备。总的看来,农村私立高中师资不济现象比较严重。

4.学校管理不善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系统化、合理化的管理。农村私立高中的管理面临众多难题,如教学、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学校安全和校风建设等。“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大量存在,加之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具有极强的叛逆心态,私立学校被迫采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但常常事倍功半。严格的训育制度也是农村私立高中常用的手段之一。私立高中一般都有自己的训育目的和原则,但是把训育作为学校管理手段具有反民主和反自由的一面。[3] 容易激发学生甚至是教师的抵触情绪,给管理工作带来更多困难。

农村发展困境篇5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学;发展困境;对策

1、农村中小小学体育教学发展困境

1.1体育课地位不受重视及教学观念落后

农村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校领导和教师追逐升学率的情况下,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与其他课程相比,地位一落千丈。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态度可以说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重要”[1]。严重的忽视了体育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为了追求升学率,体育课甚至停课,让位给其他课程,因此,体育课在教师的心目中成了可有可无,甚至是出去“玩”会就代表上体育课了。直接导致了体育教师备课不认真,课堂教学没有目标,组织松散,毫无组织性、纪律性可谈,把学生变成了死读书的书呆子,在生活中缺少规律性,没有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品质,缺少了刻苦钻研精神,而这些优良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1.2体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且专业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而是由其他课程教师,这些教师根本不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学理论跟技能,严重的阻碍了体育课程的有序进行[2]。有的学校即使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但这些人大都专业素质不高,运动技能不熟练,加上年龄普遍偏大,没有开拓创新精神,而作为农村基层体育教育人员,出去进修的机会很少,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根本接触不到,依旧按照传统、老套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和老师都很乏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对枯燥、乏味的体育课产生抵触情绪,很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

1.3忽视群体体育教学

历年高考,为农村体育特长生提供了广阔的升学平台。因此,农村体育教师重视特长生,为自己“扬名立万”打基础,但重视此类群体之余,忽略了其他普通群体体育素质的培养[3]。体育教师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而重视特长生,忽视普通群体,严重违背了体育教育精神,是体育教学步入了歧途,给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打击了很多学生的体育热情。

1.4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是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重要的物质条件,是教学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不足,多数学校的器材配置也严重不足,远远达不到《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目录》的要求和标准,很难保证体育课程的具体要求,无法满足学生每天的运动需求。

2、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促进对策

2.1主管部门及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做到教学有计划、课程有安排,并把学校体育纳入议事日程,制定详细的体育教学研究计划,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各项要求,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阳光体育工程”的开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校长亲自过问体育工作,坚持把体育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列入议事日程,经常召集有关领导及时研究体育工作。主管校长深入体育教研组,直接指导和协助组长做好各项工作,具体地协调与各处室和各年级、教学班的关系,推动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改革的中心思想,努力掌握体育教学相关理论,认识到改革和进步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技术。

2.2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继续学习和进修,才能适应工作需要。为了促进体育教师的发展和意识的提升,可对体育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培训形式。通过各种培训,促进体育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并帮助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意识。新课程的改革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应深刻剖析和认识自己,掌握新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为体育教学和学生。

2.3区别对待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的运动过程”。而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使他们能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积极将康的体育认识,而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更不是奥运冠军。《全民健身纲要》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2.4加大体育经费投入

学校要加强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安排专项经费,及时对损耗性器材进行补充,充分保障体育教学和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针对较大型的体育器材,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条件,可申请上级拨款或者力争社会赞助。

3、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将日益凸显,将逐渐的收到各界的关注。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现状要想得到全面的改善,要想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推向教育体制改革的光明大道,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笔者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特别是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汇总,对产生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为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村中小学生体育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子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伯英,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1994(3):61-65

[2]辛琼,宜春市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农村发展困境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乡村振兴;供给侧改革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进入了关键的节点,党的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它是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首要任务。新时代我国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方面我国跃升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产值较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如何突出重围实现较快发展,成为了当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1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

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衡的因素有如下几点。首先,现阶段农产品种类和品质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农产品需求方面逐步从解决温饱转向追求品质与种类。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市场更关注健康需求、胃口变化、饮食习惯等。因此在决定生产农产品时应该一并考虑满足市场的中高端消费需求。其次,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部分供不应求。例如,我国的玉米产量连年上升,库存量超过3亿吨,但是国内每年只能消费2亿吨[1]。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换,替代品挤压着市场对玉米的需求,玉米产量严重超标;由于我国黄豆种植的意愿下降,黄豆供给量也相应下降,要满足我国市场对黄豆的需求,就需要从国外进口,如从美国进口,中美贸易战争后转从巴西进口。种植黄豆经济效益较差,因此,需要优化种植结构,加大科技研发,提高种植收益。此外,目前还有许多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导致其价格高于进口价格,以致于许多农产品都得依靠进口。最后,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需求和供给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匹配。由于信息不畅通,农民的产品卖不出去。主要受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农民对信息的把握能力不足,无法找到适合种植的品种,又无法与经销商建立联系,对于农机设备也缺乏购买渠道,多重因素的叠加最终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衡。

1.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地区想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努力提升农业基础建设,提升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以此来提高农产品质量、种植效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具体表现的问题有: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道路系统不完善、农田水利配套不齐全等。偏远地区交通较为不发达,交通运输工具效率较低,导致这些区域的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所需的材料无法运输进来,收成的产品也无法较快运输到市场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完善偏远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1.3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

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后突飞猛进,保持着较高的增速,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包括区位因素、地理环境、历史遗留因素、国家政策等[2]。我国农村经济依靠第一产业支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并且第一产业的产值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民进城务工。

1.4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经济、政策、地理等原因造成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教育氛围较差。大量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喜爱在城市里任职,这对农村的教育发展极其不利。再加上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农村人口自身的受教育意识薄弱,认为读书并不能真正地提升收入,进而影响后代受教育的意愿。

2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广大农村、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向前迈进,经济水平已经大幅提升到了新的时期。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种植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等。为了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要推进这一改革,必须重视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种植农作物的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产出低,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科学使用农药、化肥,进行各种生物防治,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等,以此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农民的竞争力和收入。部分农产品库存量过大,需要采取企业加工方式去库存,及时消耗,才能减少库存损失[3]。因此要鼓励企业加快消耗农产品库存量。相对于新时代市场的消费需求,现阶段的农业供给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困境在供给侧,存在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的情况。所以非常有必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村经济。合理调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作物的关系,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2提升农村地区基础建设

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提升农村地区现代农业基础建设。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就要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对于耕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农田水利系统能大大提升农田的产出;加快推进江河湖库水系与耕地连接工程建设,并积极保护和修复原大中型灌溉渠保护,同时规划建设田间小型水利系统,诸如雨水收集利用、田间渠系疏通、污水管道清淤整治等;重视节水配套设施建设,高效率用水。

2.3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

农村的经济水平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有了较大的进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仍存在着供给侧的矛盾,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因此,必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村的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分配种植业的结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它们极大地关系着农村经济的提升。所以想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结合区域优势,对农村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配。农村经济在第三产业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农业主题的观光景区,发挥农村独有的自然优势,抓住机遇,振兴乡村。

2.4提升农村地区教育重视程度

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极其关键的一步。现今农村孩子辍学现象较为严重,“读书无用论”仍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许多孩子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国家要注重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首先,增加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安全明亮的教学楼,投入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其次,在政策上引导教师们向农村地区就业。采用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方式定向培养一批愿意长期为农村地区服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多投入教育基金到农村地区。再次,大力提倡贫困地区孩子受教育。要在农村地区普及高中教育,免除农村地区高中学杂费、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鼓励和支持未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最后,丰富农民的专业知识。引导各大农业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院与相应的农业地区建立合作,鼓励农民学习科学的农业知识,提升生产力,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农村发展困境篇7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发展;培训;职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38

一、农村学前教师发展现状与困境

本调查以河北省一农村教学点附设幼儿园为例。该村常住人口一千余人。随着经济发展,当地兴起机械制造业,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妇女也外出工作,而家中幼儿无人看护及教育成为该村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撤点并校浩浩荡荡的展开,村小由1-6年级减缩至1-2年级,家长面临着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择校问题。部分家长倾向于将孩子送至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寄宿,原因有三点。一是孩子在家中无人照管,学习上也难以辅导。二是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无需参与。在众多家长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更要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过分注重教师的作用,使得家长在教育中应该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难以体现。三是迫于升学压力,在外求学拥有更高的教育质量。这造成了大量的低龄生源外流,使得村小生源难以保障。为提供照顾和教育儿童的场所,减轻家长的负担和压力,确保村小教学点的生源,就开办了村小幼儿园。

在此教育目的下,该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较低,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幼儿园成为小学的附属品,依托小学发展而发展,由于没有学区经费支持,加之家长对教育投资少,收费标准很低,为100元/月。幼儿园屋舍为学校闲置房屋三间,与小学只一墙之隔,教师也没有独立办公室。幼儿园管理体制与小学基本一致,作息时间也与小学时间基本相同,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管理与教学体系。

幼儿园班额过多,师幼比过低:该幼儿园小班人数相对较多达30人,中班为21人,大班为25人。师幼比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7至1:8的要求。

幼儿园师资专业水平低,工资待遇低:幼儿园由于没有经费支持,所有教师没有编制,由一名教师负责后勤,三名教师分别负责三个班级,一名为专科毕业,其余两名初中毕业,平均年龄27岁。根据访谈,笔者还发现教师选择在幼儿园任教主要原因为:一是学校要求较低,能够管好孩子就行;二是自己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而在幼儿园任教,方便照看孩子。幼儿园教师工资1100元/月,相比去年800元/月,提高300元。

二、我国农村学前教师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前教师待遇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立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分担、省统筹的项目财政投入体制,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农村教师的问题说到底是经费问题。对此,国家必须重视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

(二)增加对农村学前教师的进修奖励,扩大社会宣传

农村学前教育离不开农村学前教师的辛苦耕耘,他们是乡村社会知识的守望者和传递者,没有他们的耕耘,但农村教育将是一片沙漠。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就要重视学前教师,但农村普遍尚未形成这一观念。国家层面颁布一系列幼儿园规章以及2011年来“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开展,让教师认识到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同时也为社会再认识农村学前教育和教师提供了平台。另外,要通过奖励和宣传增加学前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农村小学教师通常去县城培训机构培训,而农村幼儿教师却没有进修机构,进修机会少之又少。因此,针对农村学前教师教育发展要增设教育培训机构,适当对教师予以补贴,将“国培计划”开展到中华大地的每个教育角落。

(三)完善多元化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美国学前教师在职培训课程主要有四大领域:社会情感和身体发展(0-9岁)、儿童的创造性和语言、儿童的思维和问题解决、当代社会教育。英国注重保教人员质量,主张在短期培训班中进修,参加各种学前教育学术会议交流,聘请学前教育专家进行授课、现场指导,通过多种途径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技能。

现今中国学前教师教育发展主要依靠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两种途径。英国eYpS培训项目中强调培训的重要性,要求构建多种基本培训途径,以满足不同地域和人员的受训需求,同时也实现了提升教师职前素养的基本目标。而在职进修主要依靠学历进修,这与中国农村学前教师教育发展现状远远不符,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培训要适合农村教育实情,因地制宜,遵循经济性、实用性、个别化原则。

农村发展困境篇8

【关键词】农村地区女教师职业发展困境

与大多数男性教师相比,女性教师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如善于与人沟通、注重个体间差异等。marian[1]在其研究中也证实,女性领导占主导地位的学校中,领导和教职工目标共享、合作互助、工作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且强调学校与家长、社区之间的联系,所以学校文化平等和谐、效能也高。而据2007年中英基础教育项目前期基线调研显示,在被调查的365位的小学校长只有1位女校长,87位中学校长中只有一位女校长,女性在学校中层干部参与比例也非常低。而且与男性教师相比,女性教师在成为校长之前要经过更长时间的等待。同样是教师,为什么女性领导者会比男性少?

一、自身因素

女性自身因素是制约女性教师晋升的首要因素。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但能更好地发挥女性领导的独特优势,也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良性发展。调研中某县城教育局局长表示,很多女性领导工作细腻,尤其在化解矛盾时能做到很好地沟通,有些比很多男性领导还优秀。女性教师成为领导反映着女性教师的需要,领导能力则反映着女性教师晋升为领导的可能。但事实上,很多女性教师迫于三从四德的传统观念和男尊女卑的社会偏见不想当领导;有些即使当了领导却畏首畏尾,如因怕受打击而不敢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处理需同事间共同协作的事情时因怕同事不愿配合而不好意思安排工作等等。如此的工作心理和工作状态很容易使人产生负面的、消极的情绪甚至丧失奋斗的激情,不但不利于自身领导能力的提升,也影响学校工作的良性开展。有调查研究发现,1965年以前出生的女性往往以工作为乐、以事业为荣。

二、家庭因素

父母或配偶是农村地区女性教师职业发展的最大支持者和最大阻力。在女性教师面临工作晋升的压力调查中,50.2%的女性教师遇到至亲(父母、丈夫、孩子等)的反对,而当女性教师在面对这些反对时,更多的人表示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甚至有些人在困惑中选择了妥协。如曾经某县准备提拔一位女性教师当校长,家里人强烈反对,最后教育局领导做了几次思想工作,这位女教师依然因为家庭的因素而放弃。而一位女校长在访谈中也提到,工作中的压力主要来自家里,女人不但在家主要承担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和做家务等,还要面临工作,很多女性领导都是家庭关系一团糟,离婚的很多。有的教师还说,自己工作最大的压力来自丈夫,感觉他总是影响你、打击你,“有什么好做的,你做好有什么用,现代社会再做好又怎么样”,他非但不支持你工作,还拉你后腿,自己在工作中劳累或受委屈时,他就说“活该”。所以现如今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女性领导还难以摆脱来自家庭的沉重负担,承重的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的女性领导需要具有无私的精神和更强的耐受力,这种超负荷的心理上、工作上和家庭上的负担,必然影响女领导者的成长和提高。

三、学校因素

组织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阻碍女性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因素。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定思维使得部分领导对女性领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对女性领导者的潜力特征也认识不清楚,所以他们把培养选拔女性教师的政策解读为女性教师的福利。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必然使得他们在选拔培养女干部的措施上缺少实质性保障,很多女性教师尤其是女性领导在学校里也因此要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女领导面对的情况是很多男性教师表面上服从,但是背后却被说女性头发长,见识长,对于被安排做得事情只是敷衍塞责,并没有实际行动,不但不会为女性领导排忧解难,反而是等着笑话的出现。此外,女性领导也面临着来自同性的不满。有女性领导表示,有些女同事认为自己的提拔纯属领导的偏爱,所以刚被提升时,有的女同事压根就不和你说话,就是你喊你也不搭理你,有的甚至到处三个一群,两个一堆的把你说的一文不值,让本来很好的同志对你都有看法。有时候学校组织活动带队开展活动,个别女性就特别不支持,故意唱反调,还怂恿别人不参加。

四、社会因素

社会偏见依旧是制约农村地区女性教师职场发展的因素之一。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传统观念对男性的要求只有事业有成,对男性作为“贤夫良父”的预期很低,但人们却认为女性天生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所以对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的要求远远高于男性。职业女性既被要求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好职员、能成就事业,又被期待是一个柔顺耐心的贤妻良母。在阻碍农村地区女性教师成为领导影响因素中,52.4%的人认为是社会偏见导致了农村地区女校长的数量较少,其比率远远高于家庭、自身心理素质和个人能力因素。“男女平等”的口号虽然提出多年,但农村因其地理位置的偏远和蔽塞,封建观念残余较重,女性教师在看似男女平等、一片祥和的现代社会也面临着难以隐忍的社会偏见。有些人还守旧地认为,世界的天经地义是男性,女性只能相夫教子。有些人认为女性天生能力就不如男性,最多只能当个副职。另外,部分受访教师认为,80%以上女性领导提拔不是靠能力和个人拼搏,而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的,如背景、交际能力等。这里且不讨论这种事情的真实可靠性,但这种印象的产生无疑不利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

由此可见,男女平等已然成为全社会共识,但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并不如男女平等那般真实。即使有政策上的平等、法律上的平等,男尊女卑的思想依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国人。女性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也没有幸免,自身观念、家庭因素和世俗舆论等仍旧是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JohnCollard,CeciliaReynolds.(eds)(2005).Leadership,GenterandCultureineducation:maleandFemaleperspectives.england:openUniversitypress.pp.1-17.

农村发展困境篇9

(一)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农村合作金融本质上脱离了与农户、农企、农村的互助合作关系。2003年我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发展迅速,起着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然而,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过程中,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逐渐向商业化银行倾斜。2012年8月,银监会发文鼓励现有的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现有的农村合作银行要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这将使合作金融的主力军越来越偏离与农户、农企、农村的互助合作关系,走上商业化道路。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业态,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有限,不能很好地发挥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业态存在着市场定位模糊、管理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安全隐患较大等诸多问题。一些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由于缺乏正规的监管,以营利为目的,有的甚至出现非法集资、诈骗、放高利贷等现象。

农村商业金融出现商业性功能和政策性功能的重叠。我国农村商业金融是以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

2007年以来,以中国农业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回归农村信贷市场。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农村的信贷扶贫。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不完全是商业性的,也有政策性的金融服务,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部分重叠。由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高、经营风险大等特点,试图用行政式的安排,通过政策诱导来要求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是与商业银行的性质不相符的。一旦这种政策诱导消失,商业银行只会吸收农村资金到城市和高收益的行业。2009年有关部门对北京密云县的调查显示,四大商业银行对于农村地方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是地方金融的抽水机。其中,某家银行的存贷比不到20%,一年从密云县调走资金超过40亿。

农村政策性金融未能充分发挥政策性功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一家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粮棉油购销储备贷款业务是其主要业务。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通过政策优惠和政策倾斜,扶持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商业性业务,加大了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流通体系建设贷款等。2011年,农发行贷款总额为18755.50亿元,其中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为399.67亿元,占2.13%;支持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领域内各类农业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为75.87亿元,占0.4%;发放农村路网、农村公共设施、农业生态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739.77亿元,占3.94%J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发行在支持农村、农业发展上成效甚微,未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

(二)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长期以来,二元经济①结构使得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很大,农业和农村发展落后,农村资金大量被用于城市工业化建设。资金的长期短缺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李锐、朱喜通过Biprobit和match模型定量分析得出,我国农户的金融抑制程度十分严重,约为70.92%[33。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8%,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占用的贷款余额不足7%。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额达到14.3万亿,占各项贷款额比重达到25%。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出于防范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考虑,其农业存款远大于农业贷款,往往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和农村企业无法得到贷款。大多数位于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包括邮政储蓄银行在内,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状态,起着资金抽水机的作用,将大量农业资金用于工业和非农生产,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设置仍不足。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1696个乡镇金融机构空白,占我国乡镇总数的4.7%_】J。较多县域新设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种类不全,机构数量极少,服务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保险体系发展滞后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等,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无力应对的。农业保险对农村金融起重要的支持作用,能够分散农村金融的风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各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从2004年起,中国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从选择试点地区、财政补贴保费,到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体系。直到2007年,中央政府开始推出面向全国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政策,农业保险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201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5.68亿元,是2006年的271.6倍,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森林及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种,农业保险覆盖1.4亿农户_4J。现有参保品种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所涵盖的农产品品种,有些高效、高产值品种或项目由于没有财政补贴政策扶持,保险业务推动缓慢。2010年,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达101.6亿元,但政府支持方式以农户保费补贴为主,形式单一,补贴层次偏低。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品种少,覆盖范围小,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不够。此外,我国再保险体系尚未建立、商业保险保障作用有限、风险分散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使得农业生产的风险难以分散。现行的农业保险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适应。

(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农村的金融需求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产业、不同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农村金融产品需要不断创新。然而,现阶段存贷款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的主要需求对象是农户和农村企业。他们的金融需求额度小、分布分散、缺乏抵押品,而传统的农村贷款业务,品种单一,贷款条件苛刻,缺乏针对农业产业化、农民消费等方面的信贷产品,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由于从业人员素质、硬件水平、创新机制等内外原因使创新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创新。

二、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割裂,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内生因素是制约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信息不对称影响农村金融孕育。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已初步形成,但有些农村地区仍存在金融空缺现象。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远比城市普遍、严重。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和中介市场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资信和还贷能力等不了解。农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机构的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不甚了解。农户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在农村信贷的申请、审批、获得、还款过程,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加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同时,正规金融机构为避免道德风险,会产生对农户的惜贷行为。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一些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限制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和扩张,影响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发展困境篇10

一、小额贷款的定义与特点

1.小额贷款定义

所谓小额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贷款对象通常是个体商户、小业主或小作坊等。小额贷款的含义主要有两点,首先,小额贷款是以贫困或中低水平的收入群体为目标客户,并为其提供符合自身偿还能力的小额度贷款。其次,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向特定的目标客户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从而使其自身达到财务自立和经济持续性发展的目标,这也是小额贷款公司与一般的政府捐助机构在扶贫方面的主要差异。

2.小额贷款特点

(1)贷款对象多为贫困户

小额贷款的最主要特点是贷款对象多为贫困户,由于部分贫困人群生活贫困,但却具有改善生活现状的强烈意愿,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通常因为缺少进行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束缚了其生产能力和相关的劳动能力,而小额贷款对贫困户的资金支持有效地改善了其目前的生产、生活状况。

(2)贷款主要用于生产而非消费

与消费贷款相比,小额贷款主要是通过向特定用户提供其生产所需要的资金,进而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益与其自身的生活水平。因此,小额贷款的社会作用对象为生产,而非消费。

(3)贷款额度较小、期限短

缺少相关的资产偿还能力证明是贫困用户难易获得一般商业贷款的重要原因。由于小额贷款不具备在贷款人违约后处置其有价资产的相关权利,因此,小额贷款一般采用分期还款的偿还模式进行资金的逐步回收。另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需要信贷用户每周或每月偿还其自身的债务,因此偿还期限较短,利于农村资金流通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自身的经济积累。

二、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小额贷款的信贷模式,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借鉴国外经验,逐步进行我国农村小额贷款模式的自我摸索工作,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6年的自我摸索阶段,在该阶段中,主要借鉴相关国际经验解决我国农村自身小额贷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阶段为1996-2000年农村小额贷款的定点推广阶段,在该阶段中,农村小额信贷工作初步形成了以非政府性的营利组织为贷款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第三则是2000年至今,农村小额贷款已进入了大力发展阶段,我国多数农村根据国家的相关贷款政策开始尽心小额的信贷活动,在增加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效益分析

1.小额贷款的经济效益

小额信贷通过向特定的贫困户或需要扶持的个体商户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不仅可以帮助人民摆脱贫困,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据统计,仅2012年一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投资已达到了14.53万亿元,而其中小额贷款投资所占的比率达到86%,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贷款的投资比率提高了将近40个百分点,随着小额贷款在整个农村贷款比例中的迅速增长,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农村贫困户而言,其通过小额贷款不仅解决了当下生产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对于将贷款资金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度增长,提高了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2.小额贷款的社会效益

与经济效益相比,小额贷款为农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更加明显。一方面,小额贷款经济发展模式的引进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的贫困问题,同时也消除了农村社会中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从而为我国农村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小额贷款经济模式的引进通过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首先,农民在进行贷款前通过对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分析,其次,在获得相关的信贷资金后,通过将其投入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中,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贷资金供需失衡

信贷资金供需失衡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强对我国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得农村也开始大规模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而就目前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情况看来,其所提供的信贷资金可以较好地满足我国的农业生产工作,但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并不能像除了农业外的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出现了资金的需求量超过了资金供应量的情况,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阻力。

2.农村小额信贷的载体不足

作为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发展过程中的另一难题,小额信贷的载体不足不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阻力。首先,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主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等正式的金融机构,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民间信贷组织则发展较为缓慢,因此信贷载体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贷款组织由于未得到国家相应的利率、资金和政策支持,在进行农村的贷款工作时一般都抱有谨慎的态度。综上可知,信贷载体的不足对于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也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

3.贷款的资金使用率较低

就现阶段我国农民而言,在获得相应的信贷资金后,对于将该笔资金投入到何种项目中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其并不明确,因此通常出现相关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发展前景较好的农业项目,由于却法相关的生产时间经验,虽然知道该项目可以为其带来较大的收益,但是却缺少项目运行的具体措施,在增加了项目开发难度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小额贷款资金的使用铝。

五、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相关途径

1.加强多元化信息载体的建设

在小额信贷应用于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虽然信贷载体包括了农村合作社和民间营利性组织等各种多元化的资金载体,但在小额贷款中,仍需要以政府主导的政策性信贷模式下的金融机构为主体,进而开展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具体工作。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银行与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在农村的开展力度,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加强小额贷款的多元化信息载体建设。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通过下达相应的政策鼓励城乡合作社、小额信贷基金组织等信贷机构在我国农村的投建,从而加强小额信贷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推广力度,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2.加强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受环境因素影响严重,且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这使得我国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业务的开展望而却步,这种投资的非自愿性不仅影响了相关金融机构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对于顺利开展相关农村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其对相关项目在进行资金投入后所获得的效益并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如果项目发展良好则可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但若在资金投入后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则将会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财产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从而为小额贷款工作的开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农户与相关部门主体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避免在贷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例如相关信贷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信贷分先评估机制,对申请贷款的农户的经济背景进行详细了解,从而将贷款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控制在贷款工作的初期阶段,又或者信贷机构可以通过加强对农村小额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力度,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贷款业务进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3.实现农村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大多数都转入城镇中去实现自身的梦想,这使得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我国农村资金严重外流,而对于农村现有的相关资源,由于利用程度较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较低的资源利用率使得相关农户在进行小额贷款申请时,缺少了相应资金偿还能力的证明,不仅为其自身贷款造成较大的不便,对于小额贷款整体在我过农村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阻力,因此,在今后的农村小额贷款工作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国农村小额贷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引导资金回流,并促进我国城镇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农村小额贷款的金融生态保护宣传力度,从而实现小额贷款的市场协调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