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居民理财方式十篇居民理财方式十篇

居民理财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8:44

居民理财方式篇1

关键词:农村居民;理财行为;农村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117-04

1农村居民理财现状

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其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对于“三农”发展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丰富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推进。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已经走向城乡对接。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居民生活开始富裕,解决温饱问题同时可以储蓄下额外资金,改善生活。

1.1农村居民理财内涵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武汉市作为全国较为发达的城市,农村居民也较为富裕,有理财基础和发展空间,除去生活所需,农村居民的储蓄也逐渐增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从农村居民的角度来看,对自有资产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可以防止因外部原因人民币贬值或国内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的同时,使资产增值,获得额外收益,提高生活水平。除了将资金储存在银行以外,应该丰富自身理财知识,合理规划资产,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金融理财产品,自身受的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从金融理财的角度来看,农村经济可谓是未来最有发展空间,切无人开采的市场,我国的三农政策利农惠农富农都将使农村居民逐步富裕起来,若银行或金融类的理财公司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合理切有效的理财方案,集合融通众多小额资金,金融机构管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资产,正确妥善管理将获得巨大收益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理财理念,和金融知识的普及。

1.2农村居民理财的状况

本小组以武汉市江夏区的部分村落为研究对象,村子里的常住农村居民大多以种田耕地为生,年龄分布在45岁以上及10岁以下。家庭条件不算富足,但拥有少量储蓄。这类居民大多对理财概念不熟悉,没有合理的资产规划,对金融的基础知识并不了解。还有部分较为年轻的成年人,其中个体户占多数,生活较为富足,对理财产品有所了解,购买各种保险提高生活质量,但认为金融投资风险太大不愿涉险。对此,农村居民现处于对理财有所了解愿意尝试,却没有好的理财产品选择,对金融的认知较少,从各方面有待提高和改进。

1.3农村居民基本收入情况

从国家统计年鉴得到的资料可看到,湖北省农村居民家庭各项收入都逐年以较快速度递增。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该项指标于2013年为8867元。

本文旨在研究农民理财行为,因此我们着重看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财产增值收入。该项指标在2013年仅占总收入来源的1%,虽然有一定收益,但收益不高。这表明两种可能:第一,农民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投入到理财产品,本金较少;第二,由于其对理财方式了解不够,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因此购买理财产品有一定的亏损,而不是完全的收益。

目前农村居民收入相较而言偏低,其中财产性收入占比少。银行利率偏低导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少且获取困难。因此要改变此现状首要是提高当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

从调查江夏区村民得到的样本数据可知,2014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年收入在1万以下的,占总人数的17.60%;年收入在1-5万,占总人数的47.06%;年收入为5-10万的,占总人数的29.41%;年收入为10万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88%。该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该地居民每个月在现有物价水平下,解决一家温饱之后会有部分闲置资金。该地区居民有一定的能力对闲置资金进行合理理财。

1.4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为教育、生活及医疗支出、购买大额商品、生产资料、奢侈品、盖房子及其他等几大类。我们采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农村居民消费状况。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的变化及其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经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的主要消费还是用于食品和医疗支出,恩格尔系数较高,生活水平还比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教育和住房的消费也逐渐增长,成为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村居民理财相关的分析

2.1农村居民的理财方式

调查显示,大部分家庭或个人都有理财理念,尤其是高收入群体,他们都有理财计划。通过调查发现,80%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居民,认为自己投资理财的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这些家庭或个人每月大概会拿出一半的收入用于投资理财支出,比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居民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

调查资料显示,50岁至60岁的公众中,51%的人赞同“勤俭持家,节约生财”,但同时也有43%的人不同意“节俭生财”。现财专家认为,节俭毕竟是抑制了自己的消费,一般来说,支持“节俭生财”的人群占比应较少。这项调查结果还表明,长期以来中国居民由于Cpi指数居高不下,在生活基本开销方面的花费过多,导致生活压力过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家庭成员的医疗、住房等费用逐年不断增长,老年人给子女买房要存钱,年轻人给孩子上学要存钱,中年人为养老要存钱,中国居民对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感,造成中国居民储落一直居高不下。

调查显示,各商业银行理财顾问在消费者心目中还没有被完全认可,受访者中有65%的人质疑银行理财人员的行为,有些理财顾问为了推销理财产品,会不择手段,一天到晚发短信、打电话,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受访者中有56%的人表明自己不敢相信理财顾问,并认为他们推销理财方面的产品是以自身的利益为目的,他们不会将自己的资产情况如实告诉理财人员,尤其是高学历的居民更有防范之心。

2.2农村居民理财产品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有储蓄、实业投资、股票、基金、房产、保险、民间借贷及其他。储蓄、基金、保险、民间借贷所占比例较大,总的来说,农村居民理财产品的选择有如下特点:

(1)储蓄仍是居民主要的投资方式,尤其是在农村。受访者中有92%的人选择了这一投资工具,几乎每个家庭都离不开储蓄。

(2)进行实业投资的人群占比为6%,因为实业投资要求个人掌握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投资风险较大,投资的回报率也不稳定,所以选择实业投资的人占比相对较小。

(3)股票的比例为5%,基金的比例为21%。因为股票和基金的流动性比较好,并且投资收益率也比较高,所以有不少居民选择参与,尤其是那些不满足于储蓄增值的居民更是投身其中。但是因为它们的风险也比较高,并且还需要其参与者具备比较丰富的投资理财专业知识,或者有专业理财机构的投资经理人进行指导,特别是近几年股票波动幅度较大,大部分人套牢,没收益,所以更多人选择投资基金作为理财方式

(4)有8%的居民购买房屋,投资房地产。

(5)有25%的人购买保险,选择保险投资。保险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投资方式,它是一种风险转移,当未来意外事故发生时,当事人为减免意外事故对个人或家庭造成的财物损失,而考虑是否需要购买保险。保险投资更主要是一种保障,而不是收益,这种投资方式平时没什么收益,所以在农村家庭的投资活动之中,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当意外事故发生时,往往可以获取一笔数额不小的赔偿金,为自己或者为亲人将来的生活买一份保障,因此参与保险的意识正逐步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植。目前有稳定收入的家庭,一般会考虑购买一些保险,如:养老保险、教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等。

(6)有27%的居民选择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在城市居民中相对较少,但颇受农村居民欢迎。因各农户之间收入不平衡,部分农民手中闲散资金较多,他们资金有剩余,而有部分农民资金不足又急需用钱,在各农户的自有资金无法满足其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时,那么民间借贷就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民间借贷主要是以信用为借贷基础,很少需要抵押或担保,没有僵化的规章制度,借贷手续简便,并且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所以,它大范围存在于农村地区,是农民之间独特的理财方式,也是个人之间比较重要的融资渠道。另外,在收益方面,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这种方式的收益率较高,所以,颇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受利益的诱惑以及理财环境的影响,甚至有一部分高收入高学历的农村居民也热衷于民间借贷。

3农村居民理财的原因

3.1城乡居民理财差异原因分析

由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投资理财方式上有较大的区别。我们通过探究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理财方式的差异,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农村居民理财的特点。

通过对城乡居民对于理财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在理财方式的选择上有较大的差别。城市居民偏向于选择储蓄、基金、保险等方式进行财富的保值与增值;而农村居民则主要选择:储蓄、民间借贷、保险等方式进行理财。另外,在储蓄、民间借贷等方式的选择中,农村居民的比例比城镇居民更高,且农村居民在理财方式的选择上较为单一,理财也是以传统的储蓄、民间借贷为主。

通过调研,我们得出城乡居民理财的差异的产生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

在本次调查中,农村居民的家庭年收入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中:年收入在1万以下的,占总人数的17.60%;年收入在1-5万,占总人数的47.06%;年收入为5-10万的,占总人数的29.41%;年收入为10万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88%。而在城镇居民中:年收入1万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12%;年收入在1-5万,占总人数的18.72%;年收入为5-10万的,占总人数的43.03%;年收入在10万以上的,占总人数的35.13%。由于收入的差异,城镇居民有更多的剩余资金来进行理财和分散投资。

(2)城乡居民获得理财信息的途径的差异。

城镇的金融机构发展较成熟,不仅各类银行的网点比较多,像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比较完善,各类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较为激烈。纷纷推出不同的理财产品,进行较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使城镇居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更多的理财方式并进行合理的选择。而在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机构较少,服务项目单一,居民的理财选择也较少。

(3)城乡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城镇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要高于农村居民,对新兴事物的理解和接受力都较高于农村居民。在对农村居民的调查的过程中,多数表示,不想采取新的方式去理财,认为许多新的理财方式都是骗钱的戏码。

3.2农村居民理财原因分析

在小李村和蔡甸,理财业务悄无声息、产品十分匮乏,面临着严重缺失的尴尬处境。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如下:

3.2.1内部原因分析

(1)农民理财意识薄弱,缺乏理财规划能力。一些农村居民有了钱,却不懂得如何进一步运用理财手段使钱生钱。大多数农民喜欢把闲置资金交给亲友打理或从民间借贷中获利,或者以传统的存款方式获得利息收入。绝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接受过投资理财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对金融投资政策不熟悉,不了解金融投资原理及收益计算、收益方式和风险分散方法。所以,即使有了适合农民投资的理财产品,农民的理财行为普遍具有投机性、盲从性的特征,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发展。

(2)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现状决定其对金融理财市场的较弱的抗风险能力。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普遍较差,也成为了农民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绊脚石。近年来,农民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收入总体水平仍未达到理想状态,大部分农村居民来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再者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缓慢,农民所积攒的资金主要用来应付日常生产生活、住房、养老、教育等开支,因此余钱所剩无几。所以,由于农户经济实力有限,其个人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能力普遍较弱,承受市场风险的心理素质差,难以应对和防范因市场波动带来的金融理财产品投资风险,难以掌握其运行规律和预测收益的最佳时机。

3.2.2外部原因分析

(1)金融理财服务门槛过高,城市一般“门槛”在5万或5万元以上,而农村居民收入低,闲钱少,农村理财服务的门槛并未有相应的调整,造成金融理财行业在农村地区无法推行实施。

(2)农村金融理财环境不完善。近年来,农村金融理财市场潜力巨大,但能够深入到农村的金融机构很少,如证券公司几乎没有到农村去设计或销售符合农民投资的金融产品的,同时能为农村金融理财提供服务的专业人才资源甚少,因此也极度缺乏到农村地区宣传正确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的相关人员。在理财品种上,大多都以保险、基金为主,除此以外,农村地区开办的投资理财产品不到城市的三分之一,许多投资理财产品不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难以在农村地区宣传推广。而农民的收入带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较难满足商业银行现推出以闲置资金增值为主要内容,期限固定、周期较长的投资要求。

(3)农村金融理财科技型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对了农民个人理财市场发展有巨大影响。从趋势上看,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已逐步退出农村居民的视线,许多农村地区成为金融服务的盲点,农村居民的理财服务逐渐被淡忘。与大中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计算机普及率低、互联网建设缓慢,金融投资环境较差,缺乏适合农民投资理财的渠道。银行卡、电子银行、衍生产品等目前大中城市已十分普及的业务品种,在农村仍然处于准备起步阶段。

4对改善农民理财行为的相关建议

4.1对农村居民进行理财知识培训以及教育,培养起农村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

我国农村居民当前普遍为低消费,高储蓄,政府应该引导农民建立投资理财意识,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具体方法如下:(1)通过期刊报告,以及讲座等宣传方式对农民进行投资理财教育,以促使农民从高储蓄转向多投资;(2)政府有关部门聘请专家讲课,开展技能培训,使农民学习了解更多有关理财方面的知识。投资理财是一项专业性很高的活动,是金融、财务、经济、保险、税收、法律等多种专业知识的融合,对于普通的大众家庭来说,门槛较高,因此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为普通的大众家庭提供咨询与管理服务;(3)通过各类媒体方式,向农村居民灌输理财意识,普及理财知识。(4)农村居民可以将自己的闲钱交给专业人士打理。在近年来,金融市场各类投资工具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专业机构对于风险的管理已较个人投资者有了极大的专业性,农民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财知识之后,更适合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打理,如购买各种类型的基金。

4.2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村居民的投资渠道

农村居民缺少完善的金融理财环境。农村金融理财市场空间很大,但很少有金融机构深入到乡镇,比如证券公司在乡镇中几乎没有营业部,也没有去销售其理财产品。与城市相比,农村的银行网点数量很少,在理财方面也没有主导机构,仍以农村信用社、合作社以及邮政储蓄为主,缺少股票、债券、基金等工具以及产品,使农民不便于了解和购买理财产品,也阻碍了金融机构理财服务的推广。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农村的推广,改善农村居民的理财环境。

4.3金融机构为农村居民进行相关的理财创新服务

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开发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针对农村居民的理财产品在市场上很缺少,在产品种类上,大多以保险为主,除此之外,在城市中可以购买到的理财产品在农村无法买到。因此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关注农民的具体理财需求,开发出适合农民,在操作上简单方便,具有风险低、收益稳定等特点的理财产品。城市居民大多了解和购买的基金等理财产品,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很陌生,因此基金业应该深入乡镇,取得农村居民的认可,既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进入证券市场的途径,还成为分流储蓄转化为投资基金的载体和工具。农村居民在学习了理财方面的知识后,在理财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和家庭经济条件进行有选择的投资,在风险小的情况下获取稳定收益。

4.4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抵抗风险能力更差,尤其是遇到天灾人祸,重大疾病。加强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的低保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政府在农村居民的民生问题上应该重视的。只有在较为完善的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下,农村居民的理财行为才不会仅仅局限为高储蓄低消费,农村居民才能更合理地支配个人收入,从而更合理地理财,达到真正的富裕。

5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在普及理财知识方面以及逐渐培养理财意识的基础上,农村居民理财方式的优化空间非常大,从而能有效地使农村居民过上真正富足稳定的生活。农村居民理财业务深广的发展前景将会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保障基础。农村居民如能合理的进行理财,定能从中实现个人财富稳定增长,早日实现过上小康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梁骄,根锁,张心灵.密云县农民家庭理财现状问卷调查分析[J].北方经济,2011,(1):60-62.

[2]刘焕钦.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拓宽农户理财渠道是关键[n].金融时报,2007-08-02.

[3]陈黎明.农村理财孕育着巨大市场[n].经济参考报,2007-10-12.

[4]程彩君.我国居民理财状况和理财风险防范探析[n].武汉科技学院报,2008,(12).

居民理财方式篇2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金融;农民;理财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110-02

0引言

随着近几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指数均大幅提升。由于农民手头持有的可分配财产增加,因此使得居民的理财意识和需求逐渐增强。而新农村居民对理财知识的贫瘠,使得居民的理财效益达不到理想值,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研究新农村金融市场状况及新居民的经济状况以及理财方式,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对新农村居民金融理财市场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居民提高理财能力,使得财产保值甚至增值,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方向、理财方式可以了解目前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以及农村居民在金融理财方面存在的缺陷与障碍,以帮助农民有效地利用自有资源,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同时也可以有效抵御各种市场风险。通过调查新农村的金融市场设施及服务可以了解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以便于发现新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为发展农村金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支持。

1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某新农村居民及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查。主要采用上街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式,主要针对当地20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了调查。发放试卷300份,回收试卷263份,其中全部选一个选项的定为无效问卷,调查结束后,收回了221份有效问卷,回收有效试卷率为84.03%。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大连市甘井子区某新农村居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且新农村农村居民的人均月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周边普通农村居民收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在新农村的收入比以农村未建成之前高出不少。

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按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583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纯收入5516元,中等收入组人均纯收入7942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1373元,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1273元。大连市甘井子区某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属于全国中等偏上。

1.1新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方向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消费支出方向存在很大的差别。以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某新农村为例,除了必需的衣食住行以外,未婚青年13%左右的支出用于教育费用,20%左右用于其他商品和服务。已婚家庭多用于购置房屋及家庭设备,20%用于子女的教育费用;退休老人的支出多用于衣食和医疗保健,如医疗保健占25%左右,其他商品和服务占15%。据调查结果看来,与过去相比,新农村居民、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支出有所增加,医疗保健和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平稳增加,表明新农村环境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减轻了居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对理财需求增加。

1.2新农村居民理财方式

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大连市甘井子区某新农村居民的理财方式仍以储蓄为主,未婚青年所持现金约占11%,固定资产投资占24%,储蓄占30%,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占36%,已婚家庭所持现金占24%,储蓄约占27%,固定资产的投资占20%,保险投资固定资产约占15%,等理财产品占33%,退休老人所持现金占30%,投资固定资产15%,储蓄约占37%,其他理财产品占20%。

1.3新农村居民对理财的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有83.5%的人认为理财很有必要,11.8%的人认为无所谓,4.7%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而在对新农村居民目前的理财状况是否满意这个问题调查中,有17.4%的人选择很满意,25.1%的人选择一般,43.8%的人选不满意,13.7%的人选择不知道。在对新农村居民理财第一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53%的人选择储蓄或国债,19.7%的人选择购买固定资产,12%的人选择购买其他理财产品,15.4%的人选择其他用途。在理财途径调查显示,新农村居民表示他们主要通过独自操作和亲朋好友帮助。在理财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中,有57.4%的人认为是投资所占收入比,14.3%的人认为是家庭因素,13.5%的人认为是收益及风险的平衡,12.1%的人认为是相关政策和理财知识的因素,其他因素占2.7%。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新农村居民大部分缺乏理财意识,虽然他们的闲散资金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理财需求更加旺盛了,但是他们的理财能力及理财方式都很欠缺。另一方面,其中有一部分人心里还是比较接受理财产品,有意识要提升自己的理财能力,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影响新农村居民理财因素的分析

2.1受教育程度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他们现在看待理财的态度与看法。由于新农村家庭普遍决策人年纪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数据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辨证的看待理财产品。例如,在大连甘井子区某新农村调查显示,因为农民的受教育程不同,理财方式差异很大。调查人数中约有10%的农民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他们理财方式多元化,其中大部分选择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而约占50%的人初中及高中学历,他们的理财方式更加集中,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职业和社会经验不同,一部分人选择实业投资,一部分人选择储蓄,少数一部分人选择股票等理财产品。其余的人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多为老年人及退休者,他们的理财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集中选择储蓄或者国债。受教育程度越高,了解理财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及相关政策信息变化的渠道更加广泛,理财观念比较开放,因此更能理性理财。

2.2决策人的年龄

决策人的年龄不同在选择理财方式的过程中有很大不同,青年人对理财产品的抗风险能力最强,尽管他们的收入不高,社会经验也不丰富,但是他们的经济压力小,可支配资金占收入比重大,因此更加追求高收益,去选择股票,实业投资等,而放弃那些低收益产品。中年人收入水平比青年人高而且比较稳定,但是中年人因为要赡养父母,抚养儿女,经济压力大,他们一面渴望改善生活条件,一面又追求生活的稳定,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更倾向于选择收益风险均适中的理财产品,或者选择组合投资。而老年人社会经验丰富,收入减少,同时又考虑到年龄的因素,更加追求资产的保值,在选择理财方式过程中更加小心谨慎,规避风险,一般倾向于选择稳健型的理财产品,如储蓄、保险、国债等。

2.3新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的透明度

新农村居民的信息来源少,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大多愿意选择知名度高的理财产品,如定期储蓄和国债,而像“约定转存”、“教育储蓄”、“分项储蓄”、“交替储蓄”等这些储蓄方式很少被人知晓,而事实上,人们通常选择的都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储蓄方式,活期和定期通常情况下都不能使资产得到保值或者增值。而想股票,债券,基金等理财产品的透明度的原因,更少为人所知,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居民理财发展,更加阻碍了新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3新农村理财发展建议对策

综合考虑新农村居民目前的收支与消费状况、理财市场发展及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需求,针对目前新农村居民的理财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农民合理规划理财。

3.1增强投资理财教育

目前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消费偏低,理财意识不强。主要是农民对理财还是很陌生,跟愿意把钱储蓄存放在银行理。政府应加大力度对农民理财教育,新农村金融机构对理财产品宣传推广工作做到位,增强理财产品的透明度。农民应该树立理财意识,增加理财投资,增强资产保值意识,拓宽理财产品与知识的信息获取渠道。

3.2开发适合新农村居民的理财产品

新农村的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经济实力处于城镇和农村之间,因此针对这种现状,金融机构应多开发适合新农村居民购买的理财产品。尽可能多地开发迎合农村居民心里,操作简便,风险低,手续费少的理财产品。同时金融机构应注意产品的服务及推广。做到理财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取得新农村居民的信赖。

3.3实现组合投资

农民理财普遍选择储蓄投资,储蓄虽然风险低,收益稳定,但是却无法保证居民的资产实现保值甚至增值。新农村当前的收入日益增加,农民应该提升自己的理财能力,尽可能多的涉及理财产品,对于每一种理财产品的详细情况要掌握清楚,如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都可以实行组合方式,选择最适合的投资组合方式实现合理理财。

3.4政府加强新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

新农村金融市场开发不足,很多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一些非法机构钻法律的空子,欺骗广大农民。政府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理财交易的氛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健全。

4总结

新农村居民普遍缺乏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要想新农村推广理财产品和理财方案,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想方设法让农民从心里重视理财。新农村金融理财市场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市场。只要不断改善新农村理财设施及服务,开设适合居民的理财产品,提供专业的理财团队,和农民自身理财意识及能量的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就会有大好的前景。

通过对大连市甘井子区某新农村分析,了解当地新农村目前的收支状况,理财观念,影响因素及金融市场状况。并就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地新农村金融理财市场。对金融机构以及居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增加新农村居民收入,随着农民手中可支配的财产的增多,决定金融理财产品的抗风险能力的越强,可支配财产越多,抗风险能力越强。(2)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填补金融理财知识。(3)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渠道,避免出现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目前社会中的电视,网络等媒体时有报告错误虚假信息,或者向公众夸大收益,隐瞒风险的存在。导致新农村居民不敢轻易相信理财产品。(4)针对新农村居民,制定适合新农村居民的理财产品。(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民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增加农民理财份额,同时增强他们抗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洪生.欠发达地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J].黑龙江金融,2009,(02).

[2]程彩君.我国居民理财现状和理财风险防范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2).

[3]金融时报.拓宽农民投资理财渠道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金融时报,2008-11.

[4]中国新闻网.拓展理财渠道为农民的理财服务“添把柴”[eB/oL].中国新闻网,2011,(02).

[5]任成龙,张乐柱.农村金融理财业务的Swot分析[J].南方农村,2010,26(9).

居民理财方式篇3

关键词:城市居民;投资理财;新经济形势;福鼎市

一、福建省福鼎市的区位条件

福鼎市是宁德辖区的一个县级市,当地政府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成立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实施全方位的招商引资策略,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之间的合作。福鼎市实施“东扩南移面海”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建设百胜新区和海湾新城,并推进潮音岛新区的建设,完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福鼎市居民的生活。2004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第一次完整、正式地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中央于2006年两会期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十一五”纲要中提出计划通过10-15年的时间,将海峡西岸建设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地区。2009年5月,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福鼎市工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6.18亿元,开辟了以福鼎工业园为龙头的工业项目区,特别是化油器的研发生产居于全国前列,并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化油器名城”的称号,合成革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荣获“中国合成革名城”和“中国合成革陈叶示范基地”的称号。福鼎市位于福建和浙江的边界,104国道、深海高速公路纵贯,2009年温福铁路线全线通车,动车的运行给福鼎市交通便利优势更加凸显,很多外来商人,也选择来福鼎市进行投资。

总体来看,福鼎市之后的发展前景良好,一个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定“东扩南移面海”的城市发展建设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外商的投资提供了许多投资的机会,福鼎市本身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加上当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被命名为“福鼎黑”的玄武岩,是罕见的高级建筑材料;林产资源、海产资源丰富;太姥山作为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10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促进了福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调查随着近年福鼎市经济发展迅速,居民对于今后投资理财策略的转变或者定位,部分居民看好福鼎市的经济发展,会选择进行实业投资,特别是在福鼎市潮音岛新区附近,部分居民在今后的投资理财过程中,将加大对于房地产投资的比重。

二、对福建省福鼎市居民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

2011年3月5日至11日,主要在当地随机抽取银行网点发放调查问卷,包括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兴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主要对象是来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并且在街上随机抽取路人来回答问卷,使得调查结果能够真实反应当地居民投资理财的情况。在300名受访者中,男性有124,占总体比例的41.3%,女性有176人,占总体比例的58.7%。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客户自愿填写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其中发出问卷307份,回收问卷30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7.72%,通过比较客观的方式获得了一定的较为有效的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有助于接下来的分析研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受访者个人信息。一共有300名受访者,其中男性有124,占总体比例的41.3%,其中女性有176人,占总体比例的58.7%,分布年龄段主要在于21-40岁之间,学历主要是本科学历,占了44%。

2.受访者投资理财基本信息。第一,居民投资理财意识有所增强。这个时代是个“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年代,随着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的完善,各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题,推出各种投资理财产品,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激发了福鼎市居民的投资理财热情,调查发现,在全部300名被访者者中,有81%的居民对投资理财感兴趣,并且有19%的居民表示对投资理财很感兴趣,只有4.7%的居民表示对投资理财不感兴趣;第二,投资理财知识匮乏。虽然居民的投资理财热情高昂,但实际上对于投资理财的专业知识还是了解甚少,调查中发现只有19.3%的居民对于投资理财表示了解或者很了解,大部分居民对于投资理财的了解程度不高,达到了80.7%。而且,调查还发现,居民在投资理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投资理财知识匮乏和资金不足方面,前者有172人,占到了57.3%,后者则有80人;第三,投资理财的资金占收入比例低。居民投资理财支出占收入比例在15%以下,有94人,占到31.3%;支出比例在15%到25%之间的人数有194人,占64.7%;支出比例在26%到50%之间的有10人,占3.3%;支出比例在50%以上的有2人,占0.7%。总体来看,福鼎市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较低,都在30%以下,大部分居民出于现在股票市场、黄金市场、基金市场不景气,打击了居民投资理财的信心,对未来的市场不看好,降低了对于投资理财的资金支出;第四,当前,福鼎市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的选择,还是以储蓄为主,占到80.7%,超过八成的居民都回去选择在银行存款,接下来是购买股票,有37.7%的居民有选择购买股票,有31.7%的居民有购买基金,由于福鼎市在加速发展,房地产市场比较看好,也有一定比例的居民选择购买房地产,占到28.7%,可以看出福鼎市居民选择信托、期货、收藏品这些方式,还是占到比较小的比例。福鼎市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有83%的人只能承受轻微损失,只有13.3%的人能够承受较大或者全部损失;第五,福鼎市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方式呈现多元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政策的不断支持,居民可选择的投资理财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目前,人们主要了解或者选择的理财产品,有储蓄、国债、股票、基金、房产、、保险、外汇、期货、黄金、收藏等,而对于这些投资理财产品,福鼎市居民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有10.7%的人购买了国债,有37.7%的人购买了股票,有31.7%的人购买基金,有28.7%的人选择投资房地产,有11.3%的人购买了,有24.7%的人购买了保险,有10%的人进行了外汇投资,有4.3%的人有进行过期货的交易,有14.3%的人购买了贵金属,有8.3%的人有进行购买收藏品作为自己的投资方式;第六,福鼎市居民对现有投资理财的整体评价不是很高。调查结果表明,有63.7%的居民对自己的投资回报感觉一般,有31.7%居民对此感到比较满意,感到非常满意的只有2.8%。另外,还有一部分居民认为比较差或是非常差。可见,居民的投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目前股市不景气,很多投资者亏损累累,在所有的投资品种中,股票的满意度最差。

(四)福鼎市居民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1.从一般储蓄转向组合投资。福鼎市城镇居民进行投资理财的主要方式仍是以储蓄为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福鼎市2011年的Cpi指数达到5.4%,此时居民的储蓄存款,事实上没有实现保值与增值。所以居民考虑调整自己的投资理财策略,以应对资产缩水。同时,这也说明了福鼎市城镇居民对于投资理财方式选择的范围还比较窄,投资理财的观念和能力,还需要继续培养。

2.实业投资成为热点。福鼎市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制定“东扩南移面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建立福鼎市潮音岛新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投资契机,包括房地产、娱乐、饮食行业等。并且,福鼎市旅游资源丰富,温福铁路线的开通,使得福鼎市的交通更加便利,来自上海、南京、北京一带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就调动了福鼎市居民投资旅游行业的热情。

3.年龄较大的居民投资理财依赖银行。福鼎市居民对于投资理财知识比较匮乏,较少人能够进行独立操作,大部分人投资理财存在心理,尽量分散投资资金,“广撒网”式的盲目投资,以最大程度的分散风险。居民投资理财的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不能够及时获得理财方面的信息,造成错误最佳的投资时机。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不断涌现,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更多大龄的居民选择到银行咨询专业的投资理财分析师寻求帮助,为子女积累一些未来的资本。

三、居民投资理财的策略选择

(一)股票投资

除了储蓄,股票是福鼎市居民选择最多的投资理财方式,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股市又风险,入市须谨慎”,股市的风险是难以避免的。根据数据显示,至2008年9月,我国的个人股票投资者开户数已经达到一亿户,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7%。据统计上指从6124点跌至1800点时,中国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中,大约又95%的人亏损,大约有4%的人持平,只有大约1%的人盈利。现在很多人对于炒股的几种错误投资:乱枪打鸟型,很多投资者道听途说,广撒网式的投资,没有目的性;相信高回报计划型,忽视高回报都伴随着高风险,无法做到理性投资;相信长线型,投资者认为做长线一定能赚钱,盲目持有。

(二)基金投资

做基金投资,首先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意向选择哪种类型的基金,是要高风险高收益的基金还是能够稳健保本收益的基金。前一种,可以购买股票型基金,后一种可以购买债券型或货币型基金。确定了基金种类后,选择基金可以根据基金业绩、基金经理、基金规模、基金投资方向偏好、基金收费标准等来选择。稳健一点的股票型基金可以选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如果做定投最好选择后端付费,同样标的的指数基金就要选择管理费、托管费低的。在调查过程中,有些投资者选择做定投,但是很多投资者做了大概几个月就放弃了,投资者比较在意短期收益,稍有亏损就选择抛出,完全按短线思路来操作,基金是属于长期投资理财产品,不应太关注基金短期的波动。

(三)黄金投资

黄金是所有贵重金属中最受欢迎的投资理财工具,在全球货币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黄金市场持续升温,金价不断上涨。尤其随着人们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通货膨胀预期增长、楼市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个人投资者对黄金投资的热情与日俱增。但黄金投资存在问题,就是投资门槛比较高,要求投资者具有一定的投资经验及风险意识,因此使得一部分投资者对黄金投资望而却步。

(四)实业投资

实业投资又被称为产业投资,指经济主体为获得未来收益而投入生产要素(人力、物力、财力等),形成资产的一种经济活动。进行实业投资需要做好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实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分析项目的市场需求,确定所投资项目的生产规模、条件,并要从社会角度出发,分析项目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实现社会效益,对于市场存在的风险,要进行不确定性的分析,以达到抵御风险的目的。对于迅速发展的福鼎市城区,投资者需要认清政府政策指向,考虑自身的经济能力,看清发展形势,理性分析当前投资的利弊问题,再慎重投入资金,以实现资金的增值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黄莹,熊学萍.后金融危机时代武汉市城镇居民投资理财行为分析[J].大众理财顾问,2010(8).

2.唐彦涛,曹振锫.居民投资渠道分析[J].中国经济周刊,2010(9).

3.卫栎.通胀经济趋势下大众投资理财现状分析与思考[J].经济师,2011(10).

4.陈佳慧.,你离理财有多远[J].大众理财顾问,2011(12).

居民理财方式篇4

我国现行法律对同居一词的文字性表述,散见于《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第(一)项及第四十六条第(二)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颁布实施之后,对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案件,人民法院已不再受理。目前处理同居财产纠纷可以适用的规范性文件,仅限于该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通知》、《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现就这些文件的理解与适用,及与离婚财产处理之异同,谈谈本人拙见。一、同居概念及范围的界定同居是指男女双方未经结婚登记而公开以夫妻关系或秘密的两性关系同居生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同居的构成要件:1、同居主体是男女双方。2、未经结婚登记。3、以共同生活为目的。4、以公开的夫妻关系或秘密的两性关系同居。同居的范围可概括为四种:1、没有配偶的男女双方未经结婚登记,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这是目前典型的同居关系。2、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即重婚同居。3、公开的同居关系之外又与他人公开同居生活。即二重同居。4、婚外或同居外之姘居。即秘密同居。二、同居期间的财产范围同居财产是指男女双方或一方在同居期间取得的合法收入或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储蓄、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家禽、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其它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三、同居期间的财产性质关于同居期间的财产性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而对一方所得收入和财产未予规定。本人的理解是:同居期间双方共同所得收入和购置的财产为一般共有财产,一方所得收入和购置的财产在对方没有辅助性劳动和提供生活帮助的情况下应归该一方个人所有。同居期间财产所有权,按一般的民法理论确认。据此,同居期间的财产可作如下划分:1、按财产与人身关系的联系性划分,可分为因人身关系取得的财产和非人身关系财产。因人身关系取得的财产如赔偿金、劳保待遇、怃恤金、转业安置费、医疗费、保险费、救济金等。非人身关系财产如劳动创造的产品、工资、产权收益等。2、按财产取得方式划分,可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原始取得如生产创造的财富、劳动所得、孳息。继受取得的财产如买卖所得、所得、受赠财产、继承财产。3、按财产取得时间划分,可分为同居前取得的财产和同居后取得的财产。同居后取得的财产又分为共同生活期间取得的财产和分居期间取得的财产。四、同居期间的财产归属同居前的财产归各当事人所有已成共识。同居后的财产归属应为:1、同居后一方的收入或财产,原则上应归该方当事人所有。但另一方当事人对取得该财产的当事人在取得该财产时有资助,或在取得该财产的过程中有辅助性劳动及提供生活帮助的,则该收入或财产应为一般共有。可根据当事人在取得财产中的作用大小,确定不同的份额。2、同居后共同购置的财产属当事人共有;按份取得的,可确定按份共有。3、同居后分居期间的收入或财产归各当事人所有。4、同居后的约定财产按约定处理。5、因人身关系取得的财产归该当事人所有。6、继受取得的财产归继受取得人所有。但买卖、互易、取得的财产,当以原始资本所有人为产权人。7、个人所有或共有权属不明的财产推定为共有财产。8、因共同生产、生活形成的债权、债务为共同的债权、债务。可以确定份额的,依份额享有和承担。因抚养共同的子女所形成的债务为共同债务,因抚养各自的子女及赡养形成的债务为义务人个人债务。五、对个人财产及共同财产的处理原则同居前后财产的处理原则是:1、个人财产个人所有的财产归该所有人。2、共同财产①可以分割的财产,按各自享有的财产份额进行分割。②不宜分割的财产,根据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归一方所有,分得该财产的一方对另一方按照其应得财产的份额折价补偿。③对当年无收益的养殖业、种殖业,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经营管理考虑,合理分割或折价归一方,由得业者补偿另一方应得份额款。④对双方共同投资的与他人合伙经营的企业或店铺等,由双方就该合伙投资份额享受权利、承担义务,或视经营情况折款归一方,由得业者补偿另一方应得份额款。⑤共同债权各半分享;共同债务各半偿还。但共同债权、债务份额不均等的,按份额享有和承担。对共同债务应互负连带清偿责任。六、离婚与同居财产处理之异同相同之处是,共同生活期间共同取得的财产为共有,约定的财产按约定处理(逃避债务的财产约定除外)。不同之处是:1、处理依据不同解除婚姻关系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处理财产,解除同居关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进行财产处理。2、法律保护模式不同经过结婚登记的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所得的财产,除《婚姻法》第十八条列举的财产以外,均为夫妻共有财产,夫或妻对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处分权。同居关系的当事人则以财产取得方式确定产权,共同财产未经共有人同意不得处分。其行为模式不同,后果模式也不相同。3、经济帮助的条件不同离婚案件的当事人一方生活困难时,另一方应从其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同居关系案件的当事人则需一方在共同生活期间患有严重疾病未治愈,分割财产时才给予适当照顾或由另一方给予经济帮助。4、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同离婚案件的无过错方因对方有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行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而同居关系的当事人只享有一般当事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享有前列他项违背夫妻忠实义务或扶养义务的损害赔偿请求权。5、诉的复合条件不同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属复合之诉,对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应予合并审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颁布实施之后,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案件,已不再受理。这种基于人身关系牵连的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现已成为独立之诉。如果原告请求分割财产,被告请求返还彩礼,则被告之请求构成反诉。对这种独立的诉讼,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但不是必须。被告拒绝预付反诉费的,可以视为撤回反诉请求。

居民理财方式篇5

关键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对策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指农村住户的私有资金以储蓄、信贷、入股等方式取得的利息、股金、红利收入,以及农村住户的私有财产(如房屋)以出租方式取得的租金收入,还包括从集体得到的集体公共财产的财产性收入和土地征用补偿等。也就是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房屋和资金等三方面。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的收入;来自住房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房屋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等方式获得的收入;来自资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储蓄、民间借贷和投资股票、债券、证券等渠道获得的收入。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进而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认清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特点,制定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特点

(一)增长稳定,增幅有波动,1997年至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从1997年的23.61元增长到2006年的100.5元,10年间增加76.89元,增长3.26倍。但增长幅度出现波动,增长幅度最小的年份是1999年,仅比1998年增加1.18元;增长幅度最大的年份是2003年,增加额度为15.07元。

(二)占纯收入的比例较小,但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较小,比重最大的2006年也只有2.8%,这表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地位没有改变。仍起补充作用。但这一比例由1997年1.13%稳步增长到2006年的2.8%的事实表明,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反映了财产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增长速度大于纯收入增长速度,1997年至2006年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大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如,2003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29.74%。而纯收入的增长率只有5.92%;2006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12.05%,而纯收入增长率只有10.2%。这反映了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变大,说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正成为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来源。财产性收入的显著增加,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这导致农村居民动产和非动产财富明显增加,为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人均财产性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相比,在绝对数上有很大差距。如,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3.61元,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则为124.39元;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0.5元,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则增至244.01元。从增长速度看,自2003年起,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如,2003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29.74%,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32.18%;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12.05%,而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则高达26.49%。

(五)在不同收入群体和区域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农村居民中的低收入户2002年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为7.23元,到2006年也仅增至19.90元,占纯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的0.84%提高到2006年的1.68%;高收入户在2002年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93.27元,2006年则增至359.36元。占纯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的3.28%提高到2006年的4.24%。在不同收入群体中,人均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在2002年和2006年都只有高收入户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为提高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比例,大力增加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的财产性收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缩小贫富差距的角度看,重视增加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的财产性收入更具有特殊意义。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在区域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以2006年为例,全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0.5元,我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中,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名列前茅的是北京(678.81元)、上海(558.17元)和浙江(311.60元)等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排名最后的为广西(22.45元)、湖北(25.91元)和重庆(27.29元)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的17个省级行政区全部处于中西部地区。如果将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2006年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达188.41元和156.58元,远大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00.5元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3.35元和56.9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从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看,东北地区最大,为4.18%,东部地区次之,为3.63%,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低于2.8%的全国平均水平。

增加财产性收入对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积极意义,但如果处理不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异问题,有可能加大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不同收入群体差距。因此,制定科学的对策,促进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合理增长是当前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拥有财产数量。财产性收入是一种衍生财富,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有财产性收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先要让更多人拥有合法的私人财产,并切实保护好他们的私人财产权,继而对财产性收入采取不同的政策,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让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农村居民获得更多财富的重要保障。目前,无论是财产中的金融资产还是总资产净值、人均资产水平还是资产积累速度,农村居民的这两项资产存量水平及增长速度都远低于城镇居民。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居民的财富积累是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渠道。另外,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让农民能够安全、放心地拥有财产和赚取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为防止财产性收入产生一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避免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对待财产性收入,应有不同的政策安排。

(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健全农村投资体系。我国的农村金融业已初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市场,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的金融支持仍显不足,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贷款难问题仍较突出。资本市场落后及投资体系不发达,交易手段落后,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系统还不能延伸到农村乡镇,农村居民能参与交易的金融商品有限。即使有些农民有闲置资金,也不容易进行投资使其增值。这不利于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投资体系。具体说,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政策金融和商业银行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规范和完善邮政储蓄功能,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保证“三农”对资金的需求;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制定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和办法,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总之,通过金融体系创新,让农村居民拥有并创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

(三)增强农民的投资理念。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通过投资来获得财产性收入。因此,为鼓励农村居民将现有的资金进行合理投资,扩大财产性收入,急需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投资和理财理念。除让农民掌握普通金融知识外,还要加大教育力度,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对投资致富典型事迹进行宣传,使农村居民对现代资金收益方式有所了解,增强农民的投资观念。增加农民对投资的信心,引导农民进行理性投资,增加财产性收入。

(四)改革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征用农村居民的土地是获得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随着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已从行政划拨全面转向市场化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上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仍不完善,对农民的补偿远低于土地出让的价格。因此,为增加农村居民的土地转让收入,应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规范征用农村土地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征地规模;按照土地的市场价格来考虑对土地征用的补偿,补偿标准应保证失地农民有足够的生活保障;改进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方法,征用土地补偿方式多样化,不搞“一刀切”;规范土地征用补偿款的管理,加强对土地征用补偿的监督;建立专业的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公平、合理地调查处理土地征用补偿纠纷。

居民理财方式篇6

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2003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并于2007年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试点,由此我国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乡医保制度统筹衔接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综合来看,现有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医保制度对比分析。姚蕾(2006)、仇雨临等(2009)从医疗保险资金供给机制、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以及费用负担、管理体制和保障水平等方面对城乡医保制度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居民医保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分立态势;(2)统筹城乡医保制度发展思路研究。仇雨临等(2009)基于城乡医保体系的二元三维态势,认为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方向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化异趋同,实现以城乡居民健康受益为导向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米红等(2008)从全国医保体系发展的宏观局势出发,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东中西部大区域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全国范围内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三步走”战略思想;(3)国内各地统筹城乡医保体系实践经验总结。葛红林(2009)、梁平(2010)、仇雨临等(2010、2011)对昆山、镇江、成都和重庆等典型地区的城乡医保制度衔接进行了实证分析,顾海等(2009)、李春根(2010)则分别对江苏省和江西省城乡医保制度统筹状况进行了分析,吴君槐(2011)以长江三角地区城乡医保制度衔接必要性以及现状进行了分析;(4)国外统筹城乡医保制度经验借鉴。党敏恺等(2009)以瑞典、英国、芬兰、日本和法国为例分析了发达国家3种典型的城乡医保衔接模式,即形式和内容完全一致的城乡“统一模式”、城乡制度分立但内容有统有分的“有差别的统一模式”和制度形式各异但实质无差别的“专门模式”,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建议我国采取“有差别的统一模式”。张再生和赵丽华(2009)则对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统筹城乡医保制度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城乡统筹的时间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在统筹城乡中承担的责任与其制度理念相融合,城乡统筹中的经费来源和支付范围取决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医保制度建设与法律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以上研究指出不同城市应该根据该地特点和经济水平,选择不同的统筹模式,最终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实行分步走战略是实现城乡医保制度衔接的现实选择。由于目前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覆盖对象、筹资来源、保障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以及管理体制上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保体系过程中,需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具体来看:第一步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衔接,所有城乡“农业”与“非农业”人口中的非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二险合一,将3项制度整合成城乡居民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两项制度并存;第二步则是在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差距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两步走实现城乡3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是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二元化、我国城乡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从统筹城乡医保体系的改革实践来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早进行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试点,以东莞、佛山、上海、镇江、太仓等城市为典型,此外西部城市重庆和成都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启动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一体化改革试点。武汉市作为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在1998年建立城镇职工医保、2003年建立新农合的基础上,2007年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医保试点,标志着武汉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制度全覆盖。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分割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方面制约了城乡居民流动;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缴费负担、待遇水平等方面的较大差异,极大地降低了全民医保制度的公平性。

基于以上现实考虑,近年来武汉市不断探索城乡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衔接方案。笔者有幸于2011年6月参加武汉市城乡医保制度衔接方案的论证工作。通过与武汉市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在武汉市远城区蔡甸区开展实地调研,笔者对武汉市3大医保制度有了详尽的了解。本文正是在方案论证、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统筹城乡医保体系将是城镇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武汉市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进而探讨两项制度的统筹发展路径,以期对全国其他地区统筹城乡医保体系的改革实践提供思路。

二、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二元化现状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性,其二元性体现在城乡医疗资源分配、城乡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等方面。

(一)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医疗资源的分配状况直接影响到医保参加者获得医疗服务的难易程度,反映了参保者的机会公平和条件公平。如表1所示,市、县和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基本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市、县和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占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比值自2004年起不断降低,由44.96%降至2010年的39.90%;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卫生技术人员数占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的比值更低,2010比值仅为19.16%;每千农业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占县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比值也较低,不足50%。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我国每千人城乡卫生技术人员的供给也在增加,但增长并不平衡,每千农业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远远低于市、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二)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差距较大

从医疗资源实际利用率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一直低于医院病床使用率,且在2007年以前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远远低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病床使用率,城市和农村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表2)。

(三)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差距大

从医疗保健支出数据来看(表3),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比值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比值较为相近,约为7%,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相对水平较为接近。但是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绝对水平差距较大,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的比值来看,1990年该比值为73.93%,1995-2010年期间,该值一直保持在30%左右,表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约为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3。这充分表明城乡居民由于收入水平的约束,在医疗保健支出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医疗保障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历史性突破,但是城乡二元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极大地制约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促进基本医疗保障公平方面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以及职业身份变化加快,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城乡、职业和地区之间的制度整合和政策衔接显得尤为迫切。

三、武汉市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比较分析

武汉市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在制度模式、覆盖对象和统筹层次、资金来源和待遇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两套制度分立运行。由于武汉市新农合实行区级统筹,各区的新农合实施方案略有差异,因此以武汉市蔡甸区新农合方案为分析案例。

(一)制度模式

武汉市新农合制度实施之初,要求以户为单位参保,且建立了家庭账户,以大病住院补偿为主。家庭账户的设立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积极性,并且降低逆向选择性。但是由于家庭账户资金不具有互助共济性,造成资金结余沉淀。武汉市决定自2012年起新农合不再设立家庭账户,家庭账户有余额的可冲抵门诊或住院部分的个人自付部分,但必须在2011年12月31日前全部用完。自此逐渐建立起门诊统筹和住院统筹相结合的新农合制度模式。武汉市蔡甸区在此基础上,将新农合基金分为门诊统筹基金、住院统筹基金和住院风险基金3部分。武汉市城镇居民医保实行门诊统筹和住院统筹相结合的模式,其中门诊统筹包括普通门诊和在门诊治疗重症疾病。医保基金用于支付参保居民符合规定的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对门诊和住院医疗设置起付标准以及分级报销比例。武汉市新农合由“家庭账户+大病住院统筹”模式向“门诊统筹+住院统筹”模式转变,与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住院统筹”的模式基本一致,为两项制度的衔接准备了基础。

(二)制度覆盖对象及统筹层次

武汉市新农合覆盖对象为农村居民,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参保。武汉市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范围是具有武汉市城镇户籍、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镇居民,具体对象包括:各类中小学阶段的在校学生、少年儿童及其他18周岁以下的居民、18周岁及以上的非从业居民、未按月享受养老金或退休金待遇的60周岁及以上老人。由此可见,两项制度按照户籍制度划分覆盖对象,分别覆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中未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对象的部分群体。目前武汉市的城镇居民医保由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新农合则由卫生部门主管。在统筹层次方面,武汉市新农合仍然停留在区级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实行市级统筹,但是远城区则仍然实行区级统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分散化的管理体制以及较低的统筹层次,制约了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以及制度的衔接。

(三)筹资来源

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在资金筹集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新农合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补助的多方筹资模式,城镇居民医保则实行家庭(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补助是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两大主要资金来源。但是在财政补助总额、补助标准以及各级财政投入分担状况方面仍然存在着区别,表现在:对于新农合参保群体,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参保个体进行补助,主要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承担财政支付责任;而对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群体则按照人群的不同进行分类补助,如对中小学生、非从业居民、未领取退休金的60周岁及以上老人采取不同的财政补助标准,主要由市级财政和区级财政承担支付责任。从表4数据可知,武汉市蔡甸区新农合参保个人缴费标准为30元/人•年,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市级财政和区级财政的补助标准分别为60元/人•年、45元/人•年、25元/人•年和25元/人•年,各级财政补助总额为155元/人•年,其中67.7%的财政补助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市区两级财政补助相对较少。武汉市城镇居民医保缴费标准为420元/人•年,各级财政补助总额和缴费标准之间的差额由参保的城镇居民自己承担,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参保对象实行普惠补助和重点补助相结合:对18周岁以上低保对象和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实行全额补助,各级财政补助总额为420元/人•年;对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财政补助总额为370元/人•年;对18岁以下低保对象或重度残疾学生和儿童的财政补助总额为165元/人•年;对其他参保城镇居民的财政补助总额为80元/人•年。由此,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保的财政补助资金都来源于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市级财政和区级财政,但是各级财政负担差别较大,如何协调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财政补助是两大制度衔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待遇水平

目前,武汉市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都实行门诊统筹和住院统筹相结合,在门诊统筹报销方面较为接近,但是,在住院统筹报销起付线和报销比例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在门诊统筹方面:新农合门诊报销比例约为20%~30%,年封顶线约100元~300元;城镇居民医保居民医保的门诊包括普通门诊和在门诊治疗重症疾病,一个保险年度内,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300元及以下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居民医保基金支付30%,300元以上的费用,由个人自理。在住院统筹方面,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规定的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由表5可知,目前武汉市新农合参保者在区级医院就医,起付线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者一致,但是报销比例要低5%;在市属二级定点医院就医报销的比例比城镇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低10%~15%左右,且起付线要高;转诊至市属三级定点医院时,起付线高于城镇居民医保,但是报销比例基本一致。目前对新农合参保者转诊至市属医院就医,进行起付线和报销比例的限制,主要在于引导新农合参保者充分利用基层医疗资源。但是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实行差别化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的规定不利于农村居民同等地利用城市的医疗资源和卫生服务。

四、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发展方案设计

随着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具体来看,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的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衔接。

(一)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武汉市新农合家庭账户的取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都实行“门诊统筹+住院统筹”的模式,这为建立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奠定了基础。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一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在管理机构、统筹层次、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实行配套改革。首先,合并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为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作为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的下属二级机构。其次,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衔接过程中,应逐步提高城乡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实行市级统筹,将财政拨付资金以及居民缴费形成的医疗保险基金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提高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此外,对新农合网络系统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网络系统进行整合,使家庭持有“新农合证”向每人持有居民医保iC卡过渡,这样便于份信息识别和医疗费用实时结算。在城乡居民全部实现个人医保iC卡管理后,借鉴职工医疗保险全省联网经验,实现凭卡异地就医,异地监管,异地结算,异地代缴,建立起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统一管理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建立多档次的个人缴费标准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来源和标准的差异直接制约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有效运转。在统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时,保持现有财政补助来源不变,即根据目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计算各级财政补助总额,将两部分资金汇总,作为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资金收入来源,由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参保群体中统一调配使用。而在财政补助支出方面,目前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缴费标准为420元/人•年,其中根据参保群体不同进行分类补助,最低补助档次为80元/人•年,则该部分群体需由个人缴费的部分为340元/人•年;新农合则实行统一补助标准,财政补助额为155元/人•年,个人缴费为30元/人•年。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时,需逐渐提高对除低保群体、60岁以上人群以及残疾人等对象之外的一般城镇居民的财政补助标准,实现一般城镇居民财政补助标准与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的统一。此外,逐步提高新农合人均缴费标准,建立统一的、分档次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档次,实现与一般城镇居民个人缴费档次的对接。通过保持现有财政补助口径不变,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归总,由城乡居民医保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该方式既能保证各级财政补助不减少,同时为进一步统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财政补助标准准备了条件,是破解目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不同难题的较好方式。此外,建立分档次的个人缴费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的统一。据2011年武汉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消息,武汉市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医保获得的补助将提高到200元/人•年,参加新农合获得的补助将增长到235元/人•年。①由此可见,武汉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获得的财政补助标准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三)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1.整合城乡医疗服务机构

农村卫生资源的匮乏是当前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低下的根源所在。在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不再按照新农合划分区级、市属以及省属医院的分类,而按照国家《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评定的一级、二级以及三级进行分类,统一城乡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为街乡镇卫生院、一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四类,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一级医疗机构。通过城市大医院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职责分工,充分发挥城乡医疗机构的优势,调动各级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实现城市和农村医疗资源的共享。

居民理财方式篇7

一、进一步提高对涉农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认识

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农村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区160个社区居委会中,有46个集体经济没有剥离或者没有完全剥离,属于涉农性质。近年来,我区涉农社区居委会在推行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在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还存在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度,扎实推进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全区各部门、各涉农街道、各涉农社区居委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推进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真正把这一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进一步健全居务公开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1、完善居务公开的内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事项,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社区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干部报酬等,应继续坚持公开。要继续把财务公开作为居务公开的重点,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让群众了解、监督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同时,要根据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丰富和拓展居务公开内容,确保居务公开始终涵盖社区事务的各个方面。当前,要将土地招标、承包、出租、出让、征用补偿及分配、社区集体债权债务、税费改革和农业减免政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社区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及时纳入居务公开的内容。群众要求公开不属机密的其他事项,也应公开。

2、规范居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各涉农社区居委会应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居务公开栏,同时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有效形式公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居务公开的有效形式和手段。一般的居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居委,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一次;要推进居务事项从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居务公开的基本程序是:居委会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依照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要求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签字,涉及居委财务的还必须由民主理财小组对方案进行审定签字;提交“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居委会通过居务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公布。

3、设立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居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经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在居民代表中推选产生,负责监督居务公开制度的落实。社区干部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居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及其成员应当热爱集体,公道正派,有一定的议事能力,其中应具备财会知识的成员。居务公开监督小组要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审查居务公开各项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公开形式是否科学,公开程序是否规范,并及时向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报告监督情况。对不履行职责的成员,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有权罢免其资格。

4、听取和处理群众意见。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要设置意见箱和回音栏,指定人员负责回复群众质疑,收集整理保管居务公开相关档案,方便群众查询。群众对公布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居务公开监督小组投诉,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进行调查,确有内容遗漏或者不真实的,应督促居委会迅速查处和重新公布,并公布查处结果;也可以直接向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询问,居委会应在10日内予以解释和答复。

三、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群众的决策权

1、推进社区事务民主决策。凡是社区重大事务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集体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社区干部报酬、社区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居委会的设立、撤并、范围调整,由街道办事处提出意见后,必须经居民会议讨论同意,并报区政府批准。集体经济已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居委会,要按照改革后的有关要求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事项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有侵犯群众人身权利、民利和合法财产权的内容。

2、明确民主决策的形式。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召开居民会议,应当有本社区18周岁以上居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社区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涉及土地承包、调整等重大事项,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民主决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居民会议授权的事项。居民代表由居民依法推选产生,妇女代表要占一定比例。要完善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确保居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认真研究和探索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不断增多情况下民主决策的有效形式。

3、规范民主决策的程序。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原则上要遵循以下决策程序: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十分之一以上居民联名或五分之一以上居民代表联名提出议案;由社区党组织统一受理议案,并召集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联席会议,研究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由居委会召集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实施民主决策事项的办理。对提交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会前要向居民或居民代表公告,广泛征求意见;会后要及时公布表决结果;对决定事项的实施情况,要及时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按照决策程序提请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4、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除发生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外,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依法形成的决议不得随意更改,如因情况发生变化确需更改的,要通过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要形成书面记录并妥善保存。未经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以集体名义借贷,变更与处置集体的土地、企业、设备、设施等,均为无效,居民有权拒绝,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人承担,构成违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及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群众的参与权

1、推进社区事务民主管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要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组织社区全体居民群众结合实际讨论制定和完善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明确规定社区干部的职责、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社区各类组织的职责、工作程序及相互关系,明确提出对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用制度规范社区干部和群众的行为,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2、建立居委会换届后的工作移交制度。居委会换届工作结束后,原居委会应将公章、办公场所、办公用具、集体财务账目、固定资产、工作档案、债权债务及其他遗留问题等,及时移交给新一届居委会,移交工作由街道办事处负责主持。对拒绝移交或无故拖延移交的,社区党组织、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应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加以改正。移交过程中发现有重大问题的,社区干部和居民可以向街道办事处或者纪检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有关机关反映,受理单位应及时依法处理。

3、加强居民民主理财制度建设。居民民主理财由居民民主理财小组代表居民进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从居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推选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向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本社区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本社区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当事人对否决有异议的,可提交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居民有权对本社区集体的财务账目提出质疑,有权委托民主理财小组查阅、审核财务账目,有权要求有关当事人对财务问题作出解释。对群众反映财务问题较多的居委会,区、街道党政部门及有关部门要帮助其搞好财务清理整顿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制度。制定和完善集体资产监管办法,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社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4、规范社区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审核同意后,由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签字(盖章),报经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确定为不合理财务开支的事项,有关支出由责任人承担。财务流程完成后,要按照财务公开程序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街道办事处及业务主管部门要对居委会财务活动加强指导和监督。

五、进一步强化居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群众的监督权

1、加强对社区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区、街道两级要切实组织好对社区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预决算、财务收支、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集体的债权债务、上级划拨或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使用等情况,以及群众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当前,要加大对集体土地征用、流转承包、集体企业改制、“村改居”和并村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发放的各项补贴资金和物资等事项的审计力度,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公布。社区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在审计中查出侵占集体资产和资金、多吃多占、铺张浪费的,要责令其如数退赔;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及社区干部违法违纪的,需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居民小组、农(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有的资产,也要实行财务公开,加强管理与监督。

2、推行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工作制度。民主评议对象为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居委会班子成员、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班子成员、居民小组长以及享受由居民或集体承担误工补贴(工资)的其他社区事务管理人员。民主评议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具体组织,通过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或与居民座谈等形式进行。民主评议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社区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评议结果要与社区干部的使用和补贴(工资)标准直接挂钩。对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的社区干部,是社区党组织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处理;是居委会班子成员或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班子成员的,应责令其辞职,不辞职的应启动罢免程序;其他社区事务管理人员,由居委会召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作出处理决定。

3、建立和完善社区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要大力宣传、鼓励和表彰积极推行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干部,切实维护和保障社区干部的合法权益。对在社区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中违反程序,独断专行,以及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居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弄虚作假、侵犯农民民利的干部,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有权提出批评并要求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是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是居委会班子成员的,依法予以罢免。

六、进一步加强对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

1、加强领导。各涉农街道、社区居委会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推进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关系基层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并与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社区党组织要领导和支持居民群众依法参与居务管理,监督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不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农村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尊重群众的民利,带头执行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居民委员会、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广大居民群众,齐心协力做好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要把推进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考核评比民主法治示范村、“五个好”社区党组织、“五个好”街道党工委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严格考核,促进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各街道要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调研,并结合实际,制定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实施意见,把上级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实施意见于11月25日前送区民政局。

2、强化责任。要建立党政领导责任制,把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办法。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要切实开展好此项工作,要结合区委、区政府的实施意见,加强领导,制定方案,组织开展好本辖区的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确保不流于形式。社区“两委”要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各部门都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支持和引导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做好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的工作,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对破坏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报复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人员的人和事坚决依法严肃查处,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明确目标。中央、省、市对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街道要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今年选择2个以上条件较好的居委会作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示范单位进行规范化建设,加强指导,重点培育,通过典型示范,树立样板,带动面上各项工作的开展。

居民理财方式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背景

2013年6月1日,通过新《证券投资基金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将告别牌照垄断,打破了证券、保险、银行、基金、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使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全面竞争、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基于这种行业背景,银行理财这项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的业务之一。

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保持着高速增长。据统计,122家商业银行共发行20473款理财产品,环比上升24.65%。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达到9.85万亿元,成为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上仅次于信托业的第二大资产管理行业。在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后,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作为一种渐进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手”,也需加快转型。根据专家分析,银行理财产品需从当前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向结构性和资产证券化产品演进。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分析

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市区客流量较多的商业银行进行走访调查,并对该市城镇居民发放问卷,取得一手资料。根据调查分析,就乌鲁木齐市而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参考建议。

(一)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居民了解理财产品途径较单一

基于近几年全国理财购买热潮,新疆城镇居民理财积极性也逐渐增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市中等收入居民居多,且购买意愿较积极:虽然仅有19%的城镇居民会主动到商业银行咨询理财产品,但仍有45%的人愿意在专业理财人员的引导下,了解并购买理财产品。由于目前居民对理财产品的了解途径较少,且购买客户羊群效应严重。客户都是跟随同事或邻居的推荐去购买理财产品的上班族。

(二)营销模式缺少地域性,中低端客户选择产品范围较少

目前,从商业银行的营销角度来看,大多数银行都在努力争夺高价值客户,因此忽略了中低端客户。截止到2012年,乌鲁木齐城镇居民可自由支配的人均收入是18385元,同比增长13.9%,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经济发展较落后,总体上高收入客户占比较低,暂时不适应紧抓高端客户的理财定位。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的调查分析,其中经常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以工薪阶层居多,占到47%。目前只有少数商业银行为中低端客户提供的理财服务和产品,选择范围相对较少。因此个人理财服务的“准入门槛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有理财需求的群体。另外,“门槛”过高使得客户对理财品牌尚未形成依赖,导致客户对理财品牌的忠诚度不高,成为商业银行流失客户源的关键。

(三)新服务模式应用局限,其他机构分流理财业务

现阶段,银行业服务方式推陈出新,由柜台、网银、电话等服务方式逐渐转化为有“贴身电子钱包”的手机银行服务模式。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全国手机用户达到了7.5亿部以上。依托手机为载体拓展银行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力挺手机银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居民仍采用柜台办理个人理财业务,大多数原因是对银行页面操作不熟悉,较复杂。而网银购买理财产品也仅限于经济商圈的上班族,因此,正在发展中的手机银行并没有广泛服务于个人理财业务,仅限于银行一些简单的支付业务。受到目前传统业务模式影响,大多数银行还在坚持“等客上门”的模式,对理财业务市场的开拓意识不够强烈。在此种状况下,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难免会被其他机构分流。基于现在网络金融的盛行,余额宝、百发等投资起点低、流动性高等的网络理财产品,更是加大了银行业的竞争力度,对银行的传统理财方式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多进社区开展理财活动

通过内地部分商业银行走进社区开展一些与理财业务相关的知识讲座活动来看,新疆乌鲁木齐市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主动走到客户身边帮助居民了解理财。居民群众通过讲座活动既可以了解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又学习了相关金融理财知识。另外,活动组织方也可以通过有奖问答方式,调动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事实证明,普及理财业务知识将有助于我国理财业务更快的发展。

走进社区开展理财讲座活动的营销模式还可以使银行树立诚信、专业形象,让客户真正了解理财产品,消除客户担心。并通过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优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理财服务。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各部门行业之间形成有效配置,发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渠道,为商业银行节省物理营运成本的同时,实现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

(二)因地制宜谋创新,加强品牌建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趋势是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新产品,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能为自身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在产品品种上,新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且品牌意识欠缺。

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内部营销,统一思路,加快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在配合当地客户情况下,积极创新理财产品,并在大力宣传的同时,给已做过风险评估的老客户进行定位,并重视与新客户的接触,准确评估与推荐理财产品的同时,提升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吴镝.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吴世亮.制约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十大因素[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05).

居民理财方式篇9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马太效应;财产性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7—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来,对财产性收入的考察日益受到重视。核心的问题是,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比重的增加会扩大还是缩小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对这个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财产性收入是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应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居民能够拥有财产性收入,从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另一种观点认为,财产性收入具有马太效应,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可能不但不会缩小收入差距,反而会使其进一步扩大,因此,在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总量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调节财产性收入差距,防止其对居民收入差距产生负向影响。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

二、财产性收入的性质

首先应当弄清财产性收入的概念。一方面,应将财产性收入与财产区分开。财产是一种存量的概念,是居民拥有的动产与不动产的总和,包括存款、有价证券、房屋、车辆、土地、知识产权等等;而财产性收入是一种流量的概念,是居民凭借其拥有的私有财产而获得的利息、租金等形式的收入。使用财产的概念可以从整体上考察居民拥有财产总量的情况,衡量不同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使用财产性收入的概念则可以考察居民财产量的变化情况,并了解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另一方面,财产性收入的概念是与工资收入相对应的,从一般意义上的财产性收入概念来看,财产性收入是指居民因拥有私有财产而获得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车辆、收藏品等)、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所获得的收人。按照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方案的定义,财产性收入包括的条目有: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收益、其他投资收入、出租房屋收入、知识产权收入和其他财产性收入。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分配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的背面,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决定了应当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我国财产性收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被法律保护,它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配情况直接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水平。那么,财产性收入是如何得来的呢?

众所周知,商品的价值由c+v+m组成,其中c是生产资料转移的旧价值;v和m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v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劳动者,即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而m则作为劳动剩余被分配给不同的资本所有者,即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因此,财产性收入来源于社会剩余,而不是财产所有者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劳动报酬,所以,财产性收入差距同劳动收入差距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劳动收入差距是存在于普通劳动者或居民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由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劳动者本身的差异和不同地区之间劳动者生活费用的差别造成的;而财产性收入差距则是发生在不同的财产占有者之间,特别是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人们在财产(包括生产资料、房地产、各种形式的金融资产和经济资源等)占有上的差别,特别是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造成的。由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必然存在着差异,在按劳分配条件下,劳动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劳动者所能提供的劳动数量差异又是有限的(劳动时间最长也不能超过一天24小时,提供的活劳动数量也不能超过单个劳动者全部脑力和体力之和),因此,劳动收入差距也就不会被拉开到过大的水平上。财产性收入虽然也会由于个人拥有的财产数量不同,以及不同类型财产的收益率不同,造成居民间收入差距的存在,但与劳动收入不同的是,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没有界限,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只要拥有的财产数量不断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就会相应的增加,财产的差距越大,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就越大。显然,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可以远远超过劳动收入的差距并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

三、财产性收入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不可否认,财产性收入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财产性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可以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居民为了获得更高的财产性收入,往往会增加民间投资的数量,从而提高投资需求;财产性收入可以调节民间资本的走向,使资本得到有效配置,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让更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还能使全社会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财产性收入差距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也会随之缩小,等等。但不容置疑地是,财产性收入还存在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首先,一部分居民将未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收入积累起来形成了私有财产,从而拥有了财产性收入。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劳动分工的劳动者获得的收入水平不同,其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也不同,所以,居民拥有的财产数量也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财产还可以在代际间进行转移,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征遗产税,因此,通过代际转移获得的财产数量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而导致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

其次,将财产用于不同形式的投资,其收益率是不同的。财产收益率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第一,财产的种类。例如,以实物形式持有房屋或机器设备等并用于出租即可获得租金收入,将财产用于经营或商品生产就可以获得经营性收入,将财产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息收入,将财产转化成有价证券就可以获得红利、股息,等等。显然,财产的形式不同,财产性收入的形式和数量就不同。第二,财产投资领域的市场情况。例如,房屋或机器设备的租金受到市场供需的影响,生产经营的收益会受到相应商品市场情况的影响,银行存款的利息受央行规定的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的影响,有价证券的收益率也会受到金融市场的情况影响,等等。即使持有同种类型的财产,也不一定会获得等量的财产性收入。第三,财产所有者的经营能力、知识结构、掌握的信息数量、对风险的好恶等个人特征也会影响其财产性收入的数量。例如,风险偏好者会将其财产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而风险厌恶者则倾向投资于低风险低收益的领域,二者的财产性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又如,经营能力强又拥有相关知识的经营者会比普通经营者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等等。

最后,初始财产的数量和财产收益率会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财产性收入。初始财产的规模决定了财产所有者可以投资的领域。例如,一些投资领域具有进入门槛,较大规模的投资需要有大量的初始财产,财产数量较少的人就不能在该领域进行投资,不同的财产形式具有不同的财产收益率,从而导致所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由于财产性收入还可以转化为财产进行再次投资,因此,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决定财产数量增长的速度,进而决定着下一期初始财产的数量。财产性收入的数量越多,其边际消费倾向就越小,就会有更多的未被消费的财产性收入转化为财产并进行再次投资。由此可见,财产性收入具有马太效应。财产性收入的这种马太效应会使居民的财产和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成螺旋式的不断扩大,并且随着部分居民财产的不断增长,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会远远超过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从而造成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且扩大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由此可见,财产性收入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及其马太效应决定了财产性收入差距必然存在并且会不断扩大,这是由资本所固有的本质决定的。资本的本质是追求价值增殖,这种内在动力决定了资本不断进行积累,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扩大再生产。财产性收入正是源于这一价值增殖过程,并且成为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因此,拥有大量资本的富裕阶层的财产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存在于富裕阶层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这种财产性收入差距就会随之不断的扩大。所以,让更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从根本上缩小资本所有者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差距。

从增加普通劳动者财产性收入的角度看,为使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所需创造的条件不外以下三种:一是通过增加居民劳动收入、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减少税收负担等手段帮助低收入阶层积累财富;二是完善投资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为低收入阶层投资提供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三是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合法产权及财产性收入。这三方面的措施都不能有效地起到提高低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有可能为高收入阶层创造更多的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条件,使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首先,居民拥有的初始财产数量是难以通过政策来调节的。我们不能给每个居民或每个家庭平均分配财产,而只能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减轻居民生活负担等措施来增加居民的财富,因此,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的财产差距,不同收入组之间的财产差距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居民初始财富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造成了居民财产的不合理差距,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是低收入阶层最为不满的。财产差距一旦形成就会通过财产性收入的形式不断扩大,而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又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这是财产性收入的本质决定的。

其次,等量财产获得等量财产性收入的状态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由于投资房地产需要一定数量的初始财富,很多家庭的财产甚至连购买一套住房都不够,因此,在房地产上的投入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消费,因为其购买的住房不是用于出租或出售,而是用于居住。类似的投资门槛也会出现在其他市场上,例如,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多在3%~5%之间,而针对高端客户设计的投资门槛在100万元以上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则高达10%左右,这就使拥有少量财产的居民被拒绝在高收益市场的门槛之外。我国首次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的数据显示,财产超过100万的家庭金融资产和家庭经营资产的比重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金融市场和私有资本经营正是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两个主要来源,显然拥有财产越多的家庭就有越多的机会获得更高的财产性收人。因此,我国中低收入家庭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收益率远低于高收入家庭,农村居民低于城镇居民。并且一般高收入阶层有机会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而低收入阶层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收入阶层更容易凭借其具备的知识从投资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即使我国的投资市场得以完善,从中获益更多的也可能是高收入阶层。

最后,保护合法产权等法律手段主要是一种保护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辅助手段,它不能直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拥有财产多的人从这项措施中收益最多,而拥有少量财产的低收入家庭则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

由此看来,使越来越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虽然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增加居民收入,但其对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却很难起到正向的作用;相反,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增加会使居民收入差距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控制。让更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是调节我国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

四、财产性收入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两种主要形式

实际上,目前我国个人财产分布极不均衡。按五等分组计算,目前人均财产最多的20%人口拥有59.3%的财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人口仅有2.8%的财产,二者的比例为28.18:1。如果用拥有财产最多和最少的10%的人口来计算,这一比值将为60.89:1。个人财产的不均等必然会导致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从流量上来看,财产性收入差距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从存量上来看,财产性收入差距则造成了居民财产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拉大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第一,财产性收入差距直接扩大了财产所有者和无产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财产所有者通过投资或经营的形式增加自己的财产性收入,这直接增加了财产所有者的总收入,拉大了其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这种直接的扩大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得以实现。

1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居民拥有经营性的私有财产,通过创办私人企业的形式获得财产性收入。据数据显示,有经营活动的家庭的财产明显高于无经营活动的家庭,前者是后者的3.7倍。私有企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小规模的私有资本经营,这种私有经营者大多只是做些小本生意以维持生活,经营者自己出资,自己劳动,劳动产品归自己所有,或是几个人共同出资,共同劳动,按出资额和劳动贡献分享劳动产品。因此,他们获得了自己劳动创造的全部剩余,由于雇佣的劳动数量较少,因此其劳动剩余数量也有限,这种情况下的财产性收入并不会出现过大的差距。另一种是大规模的私有资本经营,大多是以民营企业的形式存在,这种私有资本的所有者可以成为民营企业家,他们自己出资或几个人共同出资创办企业,并雇佣大量的劳动者,经营所得先提留一部分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财产性收入和企业扩大生产的公积金,其余部分按雇佣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这种情况下的财产性收入同普通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相比差距较大,且企业规模越大雇佣劳动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其财产性收入越高。这种私有资本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差距会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是加深我国贫富差距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2010胡润百富榜》的统计,我国的富豪数量在迅速增加,富豪们财富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国民财富迅速向富豪手里集中,由此造成的财产性收入差距是劳动收入差距难以望其项背的,也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之一。

2由未用于消费的收入积累形成的私有财产可以通过金融投资的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例如,投资到股票、外汇、期货、基金等领域。这种由投资形成的财产性收入差距也是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高收入阶层将其私有财产用于收益较高的有价证券投资,从中取得较高的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再形成新的私有财产扩大投资数额,从而取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这样高收入阶层的财产性收入就会成倍的增长;另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没有资本用于投资,则不能取得财产性收入。由此形成的财产性收入差距也会不断扩大。2010年底,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91万人,股票投资者的开户数为18858万户,仅占人口总数的14%,基金账户数为3404.24万户,仅占人口总数的2.5%,这些投资于金融市场并获取财产性收入的人群主要集中于城镇高收入阶层。随着高收入阶层财产性收入的不断提高,其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第二,财产所有者的投资行为还可能影响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从而提高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成本,使其在原有的收入水平下购买力下降。由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而高收入阶层则不然,因此生活成本的提高对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更大。这种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存在不仅直接地扩大了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而且从实际购买力水平来看,也间接地扩大了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以下两种渠道的投资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

1一些富裕阶层的私有资本会选择投资到房地产行业,购买的房屋并不是作为耐用消费品用于消费或是固定资本用于生产,而只是当作投资品不断进行交易,使房屋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低收入阶层负担不起高额的房屋价格而无法购买住房,低收入阶层就会选择贷款或限制现期消费进行储蓄等方式存款买房,导致低收入阶层相对贫困程度的加深。以北京为例,2011年北京住房的平均价格为25000元,按照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和估算,2011年北京职工平均工资在54000元左右,按照这种工资和房价水平计算,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收入的双职工三口之家,想要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即使将全部收入都用来为买房做储蓄也要18.5年。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购买住房则不需要如此长的储蓄周期,并且一些家庭有能力购买两套甚至更多的房屋用于投资,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同时也使房屋的价格不断上涨,财产性收入的这种差距无疑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

2高收入阶层的一些成员还会把一些生活必需品,如食物等当作投资的对象,炒作小宗商品,进而引发物价上涨。这几年相继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等现象就是很好的例子。高收入阶层的剩余收入转化为私有资本却无处投资,这些资本流入到小宗商品市场,造成了大蒜、绿豆、生姜、糖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大幅上涨。2009年,全国大蒜价格半年上涨了40多倍,一些城市的大蒜价格从几毛钱一斤上涨到了10元钱一斤;几乎同一时期,绿豆的价格也一年之内翻了好几番;2009年,白糖的价格增长超过了20%;继大蒜、绿豆和白糖之后,2010年,生姜的价格飙涨了近5成。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大涨的背后是各种游资的炒作,这种高收入阶层的投机行为的结果,一方面是高收入阶层借此渠道取得了高收益,另一方面是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这其实是低收入阶层手中的钱流到了高收入阶层手中。这种财产性收入差距不仅是等量地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且使实际收入差距比名义上的更大了。

居民理财方式篇10

【关键词】河南农民;财产性收入;城乡差别

所谓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比重的提升,对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避免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和积聚,拉动中长期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3%的平均水平,不利于农村消费的扩张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分析

1.总量逐年增长,比重长期低位

2005―2009年,河南省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逐年上升,从35.85元增加到56元,增长了56.2%。随着河南省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部分工厂逐渐向农村地区迁移,村办企业和养殖及劳务输入不断增加,使河南省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853.98元增加到2009年的1622元。但是,在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是最少的。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比重远远低于全国3%的平均水平。河南省农民2005―2009年的财产性收入状况如表1所示。

2.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与邻近省份比较

与河南省邻近中部省相比,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是很明显的。如表2所示,2009年,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比江苏少270元,比山东少140元,比江西少24元,比湖南少25元,比湖北多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比江苏、山东、江西、湖南分别低2.9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比湖北高0.2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分析中看出,河南省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如此之大,高达5倍左右。

3.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城市居民的比较

表3显示了2005年―2009年河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各自的财产性收入。从数值上来看,河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额远远低于城镇居民。自2005年至今,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一直都是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3倍左右。居民财产性收入最低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5.85元,而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96元;居民财产性收入最高的2009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56元,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则达到165元。

二、制约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随着农村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河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潜力日益显现,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提高。但是,现阶段河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总体水平较低,进一步提高财产性收入面临诸多阻滞因素,需要及时加以化解。

1.农村土地产权权能残缺,土地资产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在现行农地制度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残缺的,同时由于产权主体不明晰而长期虚置,农民在征地价格形成中缺少话语权,无法合理分享土地所产生的级差地租或超额利润,导致农民利益大量流失。由于农民家庭承包地、宅基地的使用权不能抵押,宅基地不能流转,无法作为资产进入市场,农地在各村以及城乡之间严重割裂,导致土地的保障功能难以向资本功能转换,资产价值无法有效发挥。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宅基地退出机制,部分人在城乡双重占有土地资源,使不少宅基地处于空置状态,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2.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创新进展缓慢

对广大农村居民而言,金融财产性收入还很少,重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盈利的考虑,业务重点逐渐向大中城市转移,导致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金融日益陷入边缘化状态。此外,许多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只有极少数经济发达的县级市设有证券营业部,理财产品主要针对城市居民,农民缺乏合适的金融工具将未来收入票据化、证券化,农村投资信息体系也很不发达,农民难以获取股票、基金、外汇市场等的即时信息,使农民不得不选择储蓄这一传统的理财产品,或将余钱用于民间借贷。

3.农民金融理财知识不足,科学理财意识较为薄弱

受传统观念、理财知识、收入水平等因素综合影响,河南省多数农村居民的理财意识较为淡薄,科学理财能力不足。因此,在有一定的结余收入后,农民往往选择储蓄、购买国债等方式理财,或大量用于建房、和民间借贷。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预防性储蓄挤占其他投资

长期以来,在城市偏向政策指引下,河南省大部分经济社会资源优先向城市配置,农村各种资源要素长期净流出,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教育、医疗、建房等费用的不断攀升,农村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同时,面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市场波动等风险,农村居民收入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面临收支不确定性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带来的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农民只能通过预防性储蓄和手持现金来规避风险,以提高自我保障的安全感,导致金融资产过度集中在储蓄形式上。

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

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

按照产权清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新形式,在条件具备的地方,通过租地和入股等方式,让农民长期从租金和分红中得到收益。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管理,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节余指标有偿置换试点。探索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在市域范围内将新型农村社区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转移到重点镇和产业集聚区,用作经营性项目建设,使农民参与分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农民拥有较多的财产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条件。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充分发挥重点镇和产业集聚区创业平台作用,实施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加大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创业服务,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3.着力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增加农民投资性收益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条件,培育以信用和价值规律为杠杆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便利的融资和投资渠道,增加农民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引导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适合农民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黄金、国债等理财产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探索建立金融理财中心,方便农民购买理财产品。

4.积极加强农民投资理财教育,引导农民科学理财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载体,向农民宣传金融理财知识,从理念、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启发农民理财意识。积极举办农民理财讲座和培训班,理财培训可以优先在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和其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群体中开展,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5.发展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为农民财富积累提供基础保障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参与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体系,逐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险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歧红.新时期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1).

[2]周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10).

[3]金丽馥,冉双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探究[J].经济纵横,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