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十篇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十篇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9:01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篇1

关键词:全电路;欧姆定律;实验教学;感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98-02

欧姆定律是《电工基础》中最常用的基本定律之一,技工院校现在使用的《电工基础》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第四版)中把欧姆定律分为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两部分。对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由于中学物理课本已作详细介绍,学生容易接受,但对于全电路欧姆定律,由于其涉及的概念较多且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复杂,再加上教材未附相应的实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也是其成为教师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原因。笔者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借助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

全电路欧姆定律教学的关键

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对于学好《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后续章节中多处电路的分析和计算要应用到这一定律。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组织好全电路欧姆定律教学,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知识目标:(1)理解电动势、内电阻、外电阻、内电压、外电压、端电压、内压降等物理量的物理意义;(2)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在闭合电路中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3)掌握端电压与外电阻、端电压与内电阻之间的变化规律;(4)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探索科学规律的方法;(2)通过对端电压与外电阻、端电压与内电阻之间的变化规律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理解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

学生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

全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在于概念较多,且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复杂。因此,首先,应让学生准确理解各物理量的含义。

全电路是指含有电源的闭合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R代表负载(即用电器,为简化电路,只画一个),r代表电源的内电阻(存在于电源内部),e代表电源的电动势。整个闭合电路可分为内、外两部分,电源外部的叫外电路(图1中方框以外的部分),电源内部的叫内电路。外电路上的电阻叫外电阻,内电路上的电阻叫内电阻。当开关S闭合时,电路中就会有电流产生,i=,该式表明:在一个闭合电路中,电流强度与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与电路中内电阻和外电阻之和成反比,这个规律称为全电路欧姆定律。

要理解这个定律,要先理解以下几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第一个是电动势,它是指在电源内部,电源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知识面较广,要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满足后续知识的需要,需向学生讲清两个问题:一是电动势的值可用电压表测出——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二是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第二个是电源的端电压(简称端电压),它是指电源两端的电位差(在图1中指a、B两点之间的电压,也等于负载R两端的电压)。需要注意的是,端电压与电动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第三个是内压降,它是指当电流流过电源内部时,在内电阻上产生的电压降。全电路欧姆定律也可表示为:“在闭合电路中,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掌握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是

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的重点

全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在于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也是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可以利用演示实验来验证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验证电源内电阻的存在并计算其大小。对于电源的内电阻,由于存在于电源的内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对此存在质疑。为此,可用图2进行实验,不但可以证明内电阻的存在,还可测出内电阻的大小。在图2中,用1节1号干电池作电源,电阻R为已知值(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开关闭合前,记下电压表的读数U1(此值即为干电池的电动势),开关闭合后,记下电压表的读数U2,发现U2比U1小(见表1),就是因为电源内部存在内电阻的缘故。

根据公式r=R可算出该电池的内电阻。再用不同型号的干电池(如5号干电池、7号干电池)进行重复实验,发现它们的电动势虽然相等(为了后面实验的需要,尽量选用电动势相等的电池,并保留这些电池),但内电阻不一定相同。

第二,端电压U跟外电阻R的关系。

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用1节1号干电池作为电源,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变化,并将它们的读数记录到表2中。通过观察发现:当滑动片从左向右移动时(为保证实验设备安全,滑动片不要移到最右端),电流表的读数慢慢变大,电压表的读数慢慢变小;当滑动片从右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读数慢慢变小,电压表的读数慢慢变大。由此得出结论:端电压随外电阻上升而上升,随外电阻下降而下降。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绘成曲线(如图4所示),即电源的端电压特性曲线。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电源端电压随着电流的大小而变化,当电路接小电阻时,电流增大,端电压就下降;当电路接大电阻时电流减少,端电压就上升。

思考:如果滑动片移到最右端,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将为多少?

第三,端电压与内电阻r的关系。

根据公式U=e-ir分析可知:当电流i不变时,内阻下降,端电压就上升;内阻上升,端电压就下降。实验电路同图3,只需将电路中的电源用前面已测过内阻值的不同型号的电池代替即可,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上述结论即可得到验证。

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否注意到,电灯在深夜要比晚上七八点钟亮一些?这个现象的原因何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先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现象的存在,如图5所示。图中5个灯泡完全相同,先将开关全合上,使灯泡发光,再逐个断开开关,发现灯泡逐渐变亮,原因分析:随着开关的断开,外电阻增大,导致干路电流减小,使得内压降下降,从而端电压增大,即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增大,故灯泡变亮了。上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尽可能地增加一些实验,通过生活中的实验记录其数据并指导学生得出规律,提高感性认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书堂.电工基础(第4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毕淑娥.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兆良.关于“全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J].福建轻纺,2007(2).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篇2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误区   策略

        如何让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车的孩子学会骑摩托车?甲先教会他骑自行车,然后再让他自己去琢磨摩托车;乙直接给他一辆摩托车让他自己去琢磨。甲的答案显然更符合客观实际,也更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乙则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探究式”的学习原则,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如今像乙这样对“探究式”学习理解进入误区的人可谓大行其道。笔者基于此现状,对现行“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对“探究式”学习的探索由来已久,现在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可以说,探究式学习在初衷上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到了很正面的作用。可是在我们国家,对于探究式学习的认识却存在很多的误区。

        二、“探究式”学习的几点误区:

         误区(一):过于注重过程,忽略了基础的重要性,“探究式”学习陷入形式主义。

        有部分教师对“探究式”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掌握有偏差,过于注重探究的过程,反而忽略了基础的重要性,结果得不偿失。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只有先学会走路才能去学跑步,只有学会了说话才能去学习唱歌,只有学会了自行车才可以去学摩托车……。

        同理,一个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初步的电学基础后才有能力去探究比较复杂的电学知识。

        笔者以“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为例。这是初中第一例以探究为主要手段的重要电学实验。教学几年来,因为不知这节课究竟怎样讲才能更有效果,笔者曾不下十数次去听其他老师怎么去讲这节课,发现其他老师几乎不约而同的按照教材要求“探究式”的方式去上课: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整节课非常紧凑,感觉也比较流畅,但从效果来看,学生“探究”过程流于形式,对实验过程认识不足。

         这节课教材要求的标准课时是两课时,教师也基本按要求去做,但在后来的测试中往往问题很大:因为这节课是中考的重点,所以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也比较认真,可是每次考试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错。笔者曾有统计,中考前仅“探究欧姆定律”的这一道实验题就要做二十几遍,而且题目基本都是相同的,有的学生往往把一个问题连错二十几遍。稍微好一些的,虽然考重题可以不错,但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 

以2010年中考实验题“探究欧姆定律”为例,只是把平时接在电阻两端的电压表换接在滑动变阻器两端,就造成了超八成的学生失分。这不得不说是个典型的教育失败案例。

        更严重的后果是,这节课和后面要学的“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测量小灯泡的阻值大小”、“测量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三个实验,在初中教材中并称“电学四兄弟”,探究操作过程大同小异。如果这节课没有上好就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三个重要电学实验,后果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基于此,笔者在上这节课时,先把实验中的各种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先做详细介绍,对实验原理和步骤做详细分析,让学生先在脑子了做“思想实验”并设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做足交流分析。然后到实验室让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且要求烂熟于心,达不到要求下节课接着做实验,直至闭着眼睛都知道这个实验应该如何操作时,才作罢。或许有人认为这就是最受人诟病的“讲授法”“满堂灌”。根据经验,这节课笔者需要四课时,比课程要求时间多出一倍,故而笔者也饱受组内同事非议。但就是这看似费时,看似不符合“探究”精神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却出奇的好。在已经熟练掌握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再按照教材要求对其余电学实验做“探究式”学习,学生探究起来显得得心应手,掌握十分到位,中考成绩自不用多言。究其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先奠定“欧姆定律实验”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探究,才能有所成果,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

         误区(二)凡教学内容必用“探究式”学习,将“探究”和“研究”混淆

        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式”的学习,有些知识没有可探究性,或者说可探究性不强,就不适合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比如让小学生学习1+1=2时,就没有必要探究嘛。

        另外我们也应该清楚中学生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的“探究”准确说其实应该是“研究”,是为了解决人类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而前者是为了在探究人类已知的问题过程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充分体验科学探究和发展的过程,并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简单说,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知识、锻炼思维和积累经验的。所以这也要求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的时候要慎重。并不是说随意的多提问题,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是探究式学习。

        误区(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挤占学生的思考空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工作中使用ppt现象越来越普遍,课件展示也成了现代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直观、形象、容量大、把抽象的过程形象化是多媒体的优势。但过分依赖多媒体导致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缺少了天马行空的思考,同时也就失去了“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篇3

电阻的英文名称为resistance缩写res,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用希腊字母“ω”来表示。电阻的单位欧姆是这样的定义:导体上加上一伏特电压时,产生一安培电流所对应的阻值。在电阻体上一般都标称电阻的阻值有的还标识功率。在这里我们对电阻的功率不做其阐述,电阻其标称有四种表示方法即:直标法、文字符号法、数码法和色标法。

1)直标法

用阿拉伯数字和单位符号在电阻器表面直接标出标称阻值和技术参数,电阻值单位欧姆用“ω”表示,千欧用“kω”表示,兆欧用“mω”表示,允许偏差一般直接用百分数或用ⅰ(±5%);ⅱ(±10%);ⅲ(±20%)表示。

2)文字符号法

用阿拉伯数字和文字符号两者有规律的组合来表示标称阻值,其允许偏差用文字符号表示:b(±0.1%)、c(±0.25%)、d(±0.5%)、f(±1%)、g(±2%)、j(±5%)、k(±10%)、m(±20%)、n(±30%)。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整数阻值,后面的数字表示小数阻值。

3)数码法

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两位数字表示阻值的有效数,第三位数字表示有效数后面零的个数。当阻值小于10欧时,常以×r×表示,将r看作小数点单位为欧姆。偏差通常采用符号表示:b(±0.1%)、c(±0.25%)、d(±0.5%)、f(±1%)、g(±2%)、j(±5%)、k(±10%)、m(±20%)、n(±30%)。

4)色标法

用颜色来表示电阻的大小的一种方法。对于小型电阻值常用四环色环或五环色环表示电阻的大小。

四环电阻:第一,第二色环表示阻值有效数字,第三色环表示10的幂数,第四色环为电阻的误差等级。五环电阻:第一,第二,第三环表示三位数字,第四环表示10的幂数,第五环表示误差等级。电阻上的每一个颜色都代表一个数字。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篇4

一、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rt,电功率选用p=i2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前面已说得较为详细,但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篇5

一、物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让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单一的听讲和记笔记,物理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提高了物理学习效果。其优势表现为:①多媒体创设了一种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更加生动活泼,打破了以往枯燥的接受方式。多媒体将书本的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把理论的知识变得感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②多媒体技术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利用其动画、字体颜色、闪烁等功能,给予学生重点提示,学生一目了然。并通过详细的知识再现过程,加深了理解,弱化了重点和难点内容。例如:我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使学生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③多媒体打破了教师单一板书教学的形式,避免了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板书占用。有了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事先把板书内容制作出来,节省了课堂的时间;④多媒体可以模拟实验操作。物理课程的知识点是抽象的,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结论,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并应用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做实验受到时间、地点、空间及器材的限制,所以效果差强人意,甚至有些实验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如果通过多媒体来模拟实验的过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如老师在做“光的色散”实验时,如果没有光照和地点就很难用三棱镜反映出光的色散效果,如果用多媒体制作的幻灯片就能起到很好的演示效果,整个过程,直观、明了,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物理实验仪器和时间、地点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那些复杂、难做的实验利用多媒体模拟出来,让物理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实验的技能。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德育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教书育人,但是很多时候,教师都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是理科教师,认为德育是文科的事情,让学生在定理、概念、规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无从谈起。中学教学大纲提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看出,德育是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把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提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初中物理教师要转变自己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教学观,要把两者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才的根本是会做人,一个没有良好思想品质的人是不能被别人认可的,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眼光放长远些,不能目光短浅地把学生的教育定位在自己的教学业绩上,只关注学生考了多少分,在全年级排名第几等等。要让学生从学生时代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负责,学生将来无论是在成长道路上,以后走入社会后都会回过头想到教师的教育,从内心感激教师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两手都要抓,不能给自己找借口。要结合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德育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内容进行详细计划,保证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序进行。德育教育不能死板地说教,只有与知识结合在一起才有说服力。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教师要深入挖掘,找出与德育有关的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学生在无形中被感染和熏陶,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例如,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成就和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古代我们的很多物理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像四大发明等,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军事上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且对中西方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骄傲。又如,近代“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在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祖国和人民会永远记住他,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些名人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讲到欧姆定律时,可以介绍物理学家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过程,他是通过数十年的不断摸索和做实验,而得出这个结论。教导学生做学问应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探究学习活动走向生活实践

不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抽象性感到头疼,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记忆不长久,而且不能在做题时灵活运用,机械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不上去。生活是知识的源头活水,任何孤立学习,脱离生活的知识都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只有学用结合,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才能让感到知识的丰富、鲜活。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巩固,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学得快就要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了解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自己去观察,找出与物理有关的实例。如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时,学生可以分析为什么不法商贩能做手脚;学习了电路实施后,学生可以观察家中的电路,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会灯头接线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学生可以制作家庭小实验,如利用废旧饮料瓶,其中装入水可研究光学中折射,还可用来研究惯性现象,也可用来做液体压强的有关实验等,即使是小小的泡沫颗粒,也可用来完成声学中的声音的产生、电学中的摩擦起电现象等。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篇6

企业信息情报沟通是企业沟通的核心部分,表面上似乎看不清楚,但常常是决定竞争胜败的主要因素。从本质上讲,企业的情报沟通行为是企业文化的产物。

tCL的症结:

信息情报机制严重缺位

tCL跨国并购的失败举世瞩目,有人窃喜,有人扼腕。无论怎样分析李东升的失误和倒运都可以,但有一点需要中国企业家注意,作为一个企业,它的行为程序有严重缺陷,系常识性错误。道理说出来,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学会应用,不揣孤陋赘述出来,与企业家共勉。作为一个企业组织,tCL缺乏起码的商业情报机制和流程,导致决策的战略、战术都失去了依据。最终致使tCL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结论自然而然,成功是侥幸,失败是必然。

李东升在并购汤姆逊的过程中的情报缺失,在胡泳的《tCL并购之败》中,分析得很明白。买、卖本身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大买卖、复杂的买卖如并购,有大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信息不对称,卖家了解待售资产的一切,而买家最初可能只能通过公开渠道获取一些信息。而在实施跨国并购时,信息的不对称更为严重。当并购双方的谈判发展到一个适当的阶段,准买家必须进行尽职调查――也即接触非公开的信息以决定是否将交易继续下去,如果继续交易,决定出价的多少。充分的情报收集和尽职调查是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如果你缺失了信息情报收集环节,就只能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作出决策和行动了。

其实tCL此前曾经有过教训。tCL曾在德国收购过施耐德,交易发生后突然冒出来一个问题:施耐德在一些国家的品牌使用权和当地的商存在纠纷,当tCL重新要做这些国家业务的时候,发现面临的首先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法律问题。如果tCL做过商业情报收集和充分的尽职调查,应该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但是,tCL在同汤姆逊谈判合并的时候并没有吸取教训,仍然没有去做详细的尽职调查。

我们一定奇怪,tCL的信息情报部门到哪里去了?如果这些工作他们不做,那他们做什么去了?胡泳分析道,汤姆逊公司和tCL进行并购之前,年亏损额为1.3亿欧元。对其现存资产的估值中,3.4万余项专利、所谓的技术优势(在传统显像管电视领域)的价值占很大比重。这笔并购交易中,估值是合理的吗?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估值,是否应该与其所在领域的预期兴衰紧紧挂钩呢?未来整合中可能发生的员工解雇和相关成本(欧洲人力的昂贵和解雇保护堪称全球之最)该如何准确评估、并实现从资产估值中抵扣呢?

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显得过于技术化,但一笔交易的合理、明智,最后一定会落在定价的合理上。跨国整合的裁员成本难道不应该事先充分评估、并在交易条款中有所体现吗?胡泳的分析可以转换成这样一句话,对并购对象的行业技术价值、市场价值等情况根本就没有去进行情报收集和调查研究,tCL简直是在隔山买牛。

实际上,汤姆逊把彩电业务转手给tCL后,很快把自己定位为一家数字媒体和视频流的公司。想来,他们在交易推进时,已经对产业前景和自身方向有了清醒认识。也许人们会说:“tCL集团没有经过严格的尽职调查,没有掌握收购对象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未能准确地评估其核心技术并确定其风险,判断收购对象已知和潜在的负债,以及了解欧盟相关的法律法规,最终造成签定后的合同对tCL集团非常不利。例如,在盲目乐观和急功近利的收购观念指导下,tte甚至没有获得汤姆逊的电视销售渠道,这给新公司拓展市场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2005年春节过后,tCL与汤姆逊重开谈判,直到2005年7月,tte才真正全面接管原汤姆逊在欧洲、北美地区的全部销售网络。”其实这又是在拿结果说事儿。

与此相比较,奇瑞汽车在国际化中的表现就完全不同,为了成功拓展海外市场,在市场调研和情报收集方面下足了工夫。奇瑞的新车型在概念设计阶段就根据详尽的调研资料,考虑出口需求。为此需要收集调研国内版、美国版、欧洲版汽车的需求和各种法规标准,以适应各个市场的强制性法规。他的一个部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带领一帮人把美国市场标准、法规逐条细化,以便尽早把这些标准考虑进去,同时,还要在设计时规避别人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这还只是设计生产环节,就如此重视调研和情报收集。

而tCL真正的问题是,情报功能到哪里去了?抛开这次并购不说,集团的其他决策和商务运作呢?情况是不是也是这样,这样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它的信息调研和市场研究工作是怎样做的?它的技术研发战略是建立在什么样的视野里?为什么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竟然没有出现在他的决策依据里,tCL从汤姆逊收购的CRt彩电生产设备和专利技术已经过时,在收购前后,彩电行业正经历液晶电视的快速发展。尽管汤姆逊拥有可以利用的彩电专利3.4万项,但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基于CRt显示技术。在液晶电视对CRt电视的替代过程中,这部分资产不仅不能给公司产生盈利,还将给公司形成巨大的财务负担。是疏忽,无知,还是故意?我想,对于tCL这样一个大型企业组织,这都不应该。只能说它的决策机制和流程存在重大缺陷:信息情报机制严重缺位,造成决策策略集空乏。

信息情报是一种

企业习性和文化

一个企业运转正不正常,市场风云有没有契机和变数,在一个称职的企业家心里是有数的,这个有数源于敏锐的嗅觉。体现在企业家那里常常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并不神秘,它是来自于对信息的敏感,用时髦的语言说就是有效的信息获取和识别能力,从而又对市场和自身的正确认知。

中国企业在起家的时候,它的领导者大多都表现出了这种能力,并且很明显。由于这种独到的信息能力和悟性,凭着自己的胆略和迅捷行动,在市场中寻找缝隙,把握机遇,取得了成功。一旦企业开始做大了,市场拓展了,甚至进入大规模、国际化了,很多企业却开始遭遇运作上的困难。一个对市场有着良好感觉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终于有了操大盘子运筹帷幄的机会,为什么不是渐入佳境如鱼得水,反而找不着北了呢?

有两个因素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企业家可能离开了他原来熟悉的信息环境,原来亲临一线的见闻信息渠道被阻断了,天天在集团办公室里看各种报表,听下属汇报,很多原来和他交换信息分享“感觉”的下属,连见他一面都难。那么他接触活生生的信息、情报的渠道也就被阻断了。虽然有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感觉,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恐怕对企业运营和市场纷纭的真实感觉就少了,甚

至都没了。第二,作为一个大型组织所必需的信息情报机制、流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决策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决策失去了依据,当然找不着北了。

考察那些成功的大型企业的领袖们,觉得他们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说来简单,解决之道竟然是在他们的行为方式上面。一种可以看成是企业家个人行为方式,另一种则是企业行为方式――决策机制的运行。

沃尔玛无疑是一家大企业,其创始人萨姆・沃顿可谓成功的企业家。这位传奇人物的集团总部好像到现在还很简朴,与我们的一些企业相比简直寒酸。更令我们称奇的是,这位花白头发的亿万富翁在巴西的超市里趴在地上量货架之间的距离,在竞争对手的卖场里拿着摄像机偷拍时经常被人抓到,他也不觉有多么尴尬。这是一种行为特征,他发家之始肯定是那样的,但今天还是那样。这就不能不说那是他的习性了。试问国内这么多大型连锁企业的老总,你们也这样么?你们会每到一地就去竞争对手的店里刺探情报,哪怕是感觉感觉么?有记者曾经问过连锁企业的总裁,人家回答很平淡:手下人多的是,还用我去么!看来人家当年的“感觉”已经尽失,根本就没有养成习惯。大有当年是屈尊俯,如今鸟枪换炮的感觉。

记得在学习沟通技巧的时候专家讲过,说人类接受和传达信息的时候,语言文字本身可以表达的含义只能占到百分之七左右,这说的是英语。估计汉语也差不多。那就可以推算,就是看看报表,读读报告,所能获取的信息就非常有限了。没有感觉,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据说南方一家规模很大的饮料公司的老总,经常全国各地四处巡游,考察市场、盘点渠道,冷不丁地就会出现在某个分公司的办公室里,把试图向他掩盖市场真相的经理修理一顿。看来感觉就在这里了。

说到这里,你一定会说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一个“帝国”:科层体系和官僚系统,分公司、办事处,合作企业、原料基地。老板天天就是不吃饭,也没有时间到处查车间看店铺,更何况还要搜集竞争对手的情报了。这话不是没有道理。那我们就看看杰出的标杆企业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篇7

与亏损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合资成立的tCL-汤姆逊电子公司(下称tte),于2004年8月正式纳入集团报表;与同样亏损的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合资成立的tCL-阿尔卡特合资公司(下称tamp),于2004年9月成立,当月随即并入集团财务报表。这是股价下跌的最主要原因。

2004年第三季度,tCL集团“国际化冒险”启程。

tCL走出去,经典,亦或悬案?

18个月扭亏承诺,从何而来

让董事长李东生眉头紧锁的,不是继续下行的股价,而是“彩电业务18个月扭亏”的对外承诺。

2004年10月29日,tCL集团公布了第三季度报告。报告表明,公司已经出现期间亏损。1~6月,在并入亏损的tte和tamp前,tCL集团的利润总额已达7.65亿人民币,而7~9月三个月间,亏损的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吞噬了公司的利润,并使tCL集团出现6719万元的期间亏损。

面对彩电业务的亏损,李东生给自己的期限是18个月。这就是说,tCL集团彩电业务在2006年实现盈利前,无论怎么亏损,都在李东生的预料之中。

拿什么来扭亏?

原tCL集团彩电新闻发言人,现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策略总监刘步尘,极其熟悉tCL集团的市场操作思路。刘步尘分析说,18个月后,tCL彩电业务实现扭亏最大的可能,就是持续提高国内市场的利润率水平,弥补原汤姆逊彩电业务的亏损。

海通证券行业分析师顾青跟踪彩电业长达8年,她认为,彩电业重振1998年辉煌的时间已经不远,数字电视将为电视厂商重新制造一块巨大蛋糕,单台价格远高于显象管彩电的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会出现销量大幅度上升。明后两年,彩电商都将因此受益。

或许,李东生已经把数字电视带来的利好与tte、tamp眼下的亏损做了一个效应冲抵,并把整个全球彩电、手机业务带出亏损泥沼。

关于汤姆逊,tCL数据失语

tCL集团已经度过国内购并阶段,并依靠国际购并成为全球第一大彩电供应商和全球第七大手机供应商。

汤姆逊、阿尔卡特,即便他们只是国际二线的电器、通讯厂商,如果不是因为亏损,tCL集团无从与其合资,且持有控股权。

国际化两大步,让tCL集团以及李东生充满民族自豪感后,必然遭受诘问与压力:“人家都做亏了,你凭什么能做盈?”

如果仅仅是“八卦”媒体发表些观点、质疑还能让tCL集团分寸不乱,那么公司股价表现以及资本市场的看空,还能让tCL集团稳坐钓鱼台吗?

11月10日,深圳上市的tCL集团收盘至4.16元,低于其发行价2.3%。而距离今年最高点9.46元,已经跌去一半有余。同日,刚刚在香港上市的tCL通讯(2618.HK)收盘报0.88港元,比9月27日上市第一日股价下跌两成四。

持续走低的股价表明,逐利的投资人在tCL集团国际化前景明晰前,选择了“隔岸观火”。在高度竞争性行业,大规模收购、兼并国际巨头的亏损业务,tCL集团是第一个吃螃蟹者,没有谁能为它提供前车之鉴。

在海外地区自建销售渠道和工厂与国际购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两条路。tCL没有偏废任何一条。除了在欧美市场的并购动作,今年前三个季度,tCL披露,tCL海外事业部在“新兴市场”自建销售渠道和工厂,实现了销量61%的高速增长(见后文)。

但没有一位严谨的证券分析师能对tCL国际购并前景发表明确的看法,因为tCL集团没有清晰披露分析师需要的数据。而这更让外界感觉到,连续收购两家国际知名品牌,是李东生拿着tCL集团的生命进行的一场豪赌。

11月17日,tCL集团公布了10月份销售数据,彩电国内市场销售67万台,同比下降3万台;国际市场销售108万台,对比去年的42万台,同比上升61万台。tCL自称,国际市场销量的激增,汤姆逊彩电在欧美市场的贡献应占主要份额。

tCL集团每月披露主要销售数据的行为被投资人所称道,但是,针对外界关心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却语焉不详。证券分析师们也一时失语,因为没有详细数据可供他们分析进而做出专业判断。

证券分析师很是关注汤姆逊彩电业务的经营状况,涉及多家上市公司,他们非常想告诉其他股东们,汤姆逊彩电到底是李东生的陷阱,还是馅饼?

但是tCL集团没有对国际市场销售数据分列披露,所以外界无法判断这108万台彩电中,到底多少来自汤姆逊,多少来自tCL集团自创的新兴市场,又有多少来自策略性oem的贡献。

对比去年和今年10月份tCL集团国际市场的销售数据,如果先撇除策略性oem业务的因素,可以有两种假设。第一种假设,tCL新兴市场的销售没有增长,那么汤姆逊的销售贡献为61万台。由于2004年7~9月,tCL集团彩电业务在新兴市场上的增长率为40%,就出现了第二种假设,40%的增长率延续到10月份,那么来自新兴市场的销售量约为58.8万台。

如果依照第二种假设计算,汤姆逊在今年10月的销量不到50万台。但是,这个估计肯定偏高,因为这50万台里,还有oem业务的贡献。

正确估量汤姆逊的业务状况,确定扭亏的时点,是衡量tCL集团重组汤姆逊彩电成功与否的惟一指标。

根据汤姆逊彩电去年亏损的程度,海通证券分析师顾青判断:“今年可能还要亏几千万欧元吧?”但是,由于缺乏数据支持,她不能做准确估计。顾青说,对tCL集团更严峻的挑战将会在明年,因为今年并入报表的,只有5个月的时间。

实际上,tCL手机比彩电的压力更大。根据tCL集团披露,10月份tCL手机国内销量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50%。同月,tCL-阿尔卡特(tamp)的销量为54.3万台,有了tamp贡献,才让tCL集团手机业务国内外市场销量合计为90.9万台,与去年同月相比略高21.2万台。

tCL手机国内市场严重下滑之际,把亏损的tamp并入财务报表,对tCL集团仿如雪上加霜。何时实现手机业务的扭亏?李东生没有任何公开承诺。

那个只能用实际行动才能回答的致命问题,每时每刻都在考问tCL集团,考问李东生:“如此短时间内,连续购并两家亏损企业,即便它们是国际知名品牌,但那到底是陷阱还是馅饼?”

在没有结果前,任何回答都显得苍白。严谨的分析师顾青说,我们选择观望。

分析师们选择观望,其背后所能影响的资金就选择了售出,tCL集团股价由此一路走熊。

新兴市场成为新利润中心

无论是汤姆逊还是阿尔卡特,都在严重亏损,还有谁能比李东生更清楚其中的细节?这表明,李东生对国际购并所持的信心,比外界想象的要多。

汤姆逊、阿尔卡特的亏损,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成本太高,tCL集团的优势是制造成本低廉。与此同时,tCL集团希望能通过与两者的合作,提高研发能力,支撑产品创新。

中国这池水,已经养不住tCL的“龙虎计划”,购并国际企业,是它前进之路中无法逾越的关卡。

但是,李东生还是存了一个心眼,他的国际化谋略正分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另一条,是以海外事业部为主体的“御林军”。

tCL集团海外事业部的地盘,是除了汤姆逊原有美国、欧洲等成熟市场以外的一切海外市场,在这块地盘上,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南非都有着巨大市场容量。李东生在这个市场上派驻了以中国人为主要操作者的“嫡系御林军”。

即便在墨西哥,汤姆逊已经建有生产基地,但tCL集团海外事业部仍要在那建立销售公司,因为“汤姆逊此前仅在墨西哥进行生产”。

刘步尘说,除了欧洲和美国这两块汤姆逊品牌已经完全渗透的市场,剩下的,全都是tCL自己的。

2004年11月11日上午10点,泰国首都曼谷,tCL彩电又一家海外分公司――泰国分公司正式挂牌。

tCL又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正在“全球飞人”易春雨的飞来飞去

中缓慢形成。易春雨作为tCL集团海外事业部总经理,足迹遍及俄罗斯、印度、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墨西哥。这些散落在全球各地、有着巨大增长潜力、还没出现国内同行的新兴彩电市场,已经开始或即将为tCL集团提供销售额。这些市场,被tCL集团统称为新兴市场,它与中国市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及策略性oem业务一起,被称成为tte的五大利润中心。

正是来自上述部分地区的彩电销售额,支承起新兴市场的业务增长,令其成为今年前9个月销售收入增长最快的利润中心。tCL集团最新季报显示,今年前9个月,新兴市场的彩电销量为88万台,销售增幅同比高达61.6%,占总销量近20%。

如果绕不过去,那就及早强攻,这是tCL进入新兴市场的第一原则。除了中国市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是重要的彩电销售地。今明两年,俄罗斯、印度以及墨西哥市场,是易春雨工作的重中之重。

眼下,在新兴市场上,由于日本品牌的定价与品质都走高端路线,与tCL还不会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因此与易春雨打得最狠的,是三星和LG。

三星与LG仍属急剧成长的品牌,其在全球的价格定位普遍低于日本品牌。瞄准了韩国企业,目前,tCL彩电的定价略低于LG,略高于国内其他彩电品牌。

不同的国家,tCL会推出不同的产品。液晶、背投两大系列彩电,是tCL集团为泰国市场准备的产品,这个东南亚富裕的小国,购买力十足。而越南,tCL集团为其准备的是物廉价美的CRt彩电。

利润与市场份额,是企业每时每刻都在小心驾驭的跷跷板。作为一个全新的全球品牌,易春雨代表集团执行着tCL作为新进者的价格策略:市场份额优先于利润指标。

在李东生“18个月盈利”的承诺中,没有对新兴市场做出要求。

相关链接:tCL集团新兴市场开拓实录

越南里程碑

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标杆有二,一是海尔,一是tCL。

在美国、意大利等世界发达国家设立工厂,海尔走出国门便强

攻高端市场。而tCL集团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它的第一站,选在了越南。

想起来1998年越南创业,易春雨不无感慨,那是tCL集团国际化之路的标志性事件,是里程碑。

tCL集团刚进入越南市场时极其艰难。

刚刚过去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市场极弱的消费能力、日韩品牌的强大市场号召力以及中国货的劣质声誉,除了人和,天时地利都磕绊着易春雨的开拓。

tCL能在产品质量上超越对手吗?能迅速建立起品牌知名度,形成销售拉力吗?能迅速让经销商认可吗?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怎么办?

易春雨苦思冥想,然后暗下决心:我要用中国文化打败竞争对手!

于是,易春雨主动出击,政府攻关、亲善经销商、强调售后服务,三板斧下来,市场人气逐步聚拢。

越南彩电市场年销量约在80~100万台之间,当地家电经销商希望与生产厂商高层多沟通的愿望常被日韩厂商所拒绝,于是易春雨及同事就主动与经销商联系、聚会,借此增进彼此的感情。越南人都是超级足球迷,赛季遇到电视机坏了,仿佛百爪挠心,既痒且疼,tCL集团不仅第一时间为用户修好电视,还在修好前提供代用电视,这为tCL赢得了极高的美誉度。来自政府和企业界支持,能更好地扩大tCL集团的品牌知名度,于是他们组织越南青年基金会,支持越南企业家到中国学习、观光……

产品、营销,是实现销售的两条腿,如果在产品技术上无法与日韩企业一较短长,那么能用劲的地方,就是极力发挥营销手段。

3年耕耘,2001年,tCL集团终于在越南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将此成功模式嫁接到其他海外市场。

俄罗斯之役

即便在越南获得成功,也不能令易春雨笑逐颜开,毕竟那是个微不足道的市场。俄罗斯不同,今年的俄罗斯市场将容纳400万台彩电,而后年,将能容纳1000万台。易春雨眼下的目标就是拿下俄罗斯。

日本家电品牌,走出国门已经30年;韩国家电品牌在全球建立知名度,也逾20年。而tCL为部分俄罗斯专业人士所知,竟然仅仅几个月,他们从tCL与汤姆逊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大彩电供应商”的广泛国际报道中,首次认识tCL。

10月底,易春雨把70余位俄罗斯家电经销商请到惠州总部,他要让这批掌控了俄罗斯50%以上彩电销售份额的经销商们认识tCL集团,认识tCL彩电。

与中国市场的销售渠道略有不同,俄罗斯家电专业连锁控制了市场70%的销售份额。70多个俄罗斯人,不仅掌握着俄罗斯本地市场的话语权,还辐射俄联邦国家如格鲁吉亚等地。成功影响这个群体,就完成抢占俄罗斯市场的一半工作。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篇8

[关键词]人物志;西方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2-0071-02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中的难题

自1838年法国人孔德首创了“社会学”(sociologie)一词以来,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历经了近200年的风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学在新中国得以恢复与重建。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乃至出版社在很大程度上受“理论先导”观念的影响,纷纷将目光锁定在西方社会学的理论领域,翻译、编译出版了大量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与此同时,本土的社会学研究者也开始组织编撰中文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材,形成了诸如贾春增教授主编的《外国社会学史》,侯钧生教授主编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以及文军教授主编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等十数本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学型研究成果。

一直以恚西方社会学理论都被认为是社会学专业本科的核心和基础课程。之所以是核心和基础性课程,是因为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思想脉络和理论范式,是进一步研习分支学科及相关知识的前提。社会学理论是一个前述后赘的过程,数百年来社会学的思想家们,从古典时期的孔德、迪尔凯姆、滕尼斯、齐美尔,到现代阶段的帕森斯、默顿、戈夫曼,再到当代的福柯、布迪厄、哈贝马斯等,都是在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修正、补充,甚至颠覆着前人的思想。了解这些社会学思想家的理论,掌握社会学中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三大基本理论范式及其转向与融合的思潮,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予以沉淀与内化。所以,在社会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一般安排在四年制本科的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持续时间通常为两学期。

然而,在本科教学中,西方社会学理论却成为了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究其原因,首先与课程本身所囊括的知识体系有关。社会学理论,是一种分析社会现象和剖析社会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论。虽然我们不会去质疑社会学理论根植于社会实践的学科本原,但是,毕竟理论是高于实践的,是思想家在抽象法则的作用下,运用思辨的方式对客观规律进行的认知和总结。相对于其他概论性的具象知识来说,理论的知识更多偏向于抽象思维,在命题上则更多地使用相对概括的语词,比如说国家、社会、形式等,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困扰,从而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西方社会学理论之所以教学艰难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受目前我国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本科生知识积累和阅读水平的局限。社会学是一门舶来学科,社会学的思想家大都是来自德国、法国、美国的著名学者。对他们理论的研习,需要对相关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有一定程度了解。而对于低年级本科学生来说,除个别阅读量很大的外,在对欧美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储备上还是比较匮乏的。与此同时,受我国中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往往缺乏主动性的思考。加上后现代的“文化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使得学生对长句式出现厌恶的情绪。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摘录一些原著中译文本中的语句。教师的本意是加强学生对社会学思想家理论的理解,但是由于中西方语言上的差异所造成翻译后中文语句无法避免的冗长和繁杂,学生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求知和研习在“读不懂”和“不愿读”的作用下望而却步。

二以略带故事性的人物志来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

正是由于课程自身内容和学生阅读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西方社会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很大。理论向来背负着枯燥、难懂的头衔,学习理论的一个关键就在于激发兴趣点。兴趣点一方面可以依靠理论中的问题意识来引发,而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人物志来激发。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人物志多是在讲授思想家理论内容之前予以交代,因此这种序幕性知识的引导性作用就更为重要。

人物志,是人类个体在单个生命周期中言行所凝聚事件的集合。在历史学研究中,“古往今来,人物志都是志书编纂的难点”[1]。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资料在全方位把握上存在巨大的难度。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思想家的理论内容,人物志仅仅是序论的部分。而且,我们使用人物志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对思想家的兴趣,进而刺激学生对思想家理论的研习。因此,我们不需要过分的细致和详实。人物志与通常所说的人物生平介绍类似,但又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人物生平介绍,是从编年的角度,将思想家的一生予以简单交代。而人物志,在交代思想家生平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一些相关的知识,适当挖掘与思想家有关的人物事件,既包括学术生涯相关的活动,也包括与个人生活牵连的情感故事。

对西方社会学家人物志的介绍,最为详实的莫过于科瑟(LewisCoser)的《社会思想名家》一书。[2]在书中,科瑟以生平、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三个部分,对书中所涉及到的15位社会学家的人物志分别予以了细致的介绍。然而,对于缺少欧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学生来说,这种巨细的介绍或许有些过犹不及。与之相反,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材中,人物生平的介绍又略显单薄,以至于本该丰富多彩的人物志变得有些失色。

人物志的首要意义,就在于能够使书本上的社会学思想家显得更加饱满和鲜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理论苦涩难懂的主观映射。运用人物志的讲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比如,讲授齐美尔(GeorgSimmel)时,可以介绍齐美尔的父亲是一家巧克力厂的老板。在解说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的时候,可以交代一下他实际是农场主的儿子。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材中,所没有提及的。与此同时,如果在讲授上述思想家的人物志时,套用当下流行语,如“土豪”等语词来形容,就更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其次,通过人物志的适度串讲,可以强化学生对社会学思想家的基础性认识,减少一些常识性的谬误。比如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augusteComte)因为翻译后的人名中有一个“德”字,常常在社会学初学者心目中被误认为是德国人。这里,就可以引入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予以人物志上串讲式的解说,即在孔德逝世后的第二年,即1858年,迪尔凯姆出生了。有宿命论者认为,迪尔凯姆的降生,是来完成孔德未尽的社会学学科大厦构建的心愿。而迪尔凯姆是法国人,则不容易出现识记性错误。这种人物志串讲式解说,随着课程的推进,在后期讲授迪尔凯姆的时候,也可以重复和补充。

最后,充分利用在讲解人物志过程中所涉及的图片,加深学生对社会学思想家的印象,扩展其他相关知识。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目前高等教育的课堂都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的幻灯片中,无可避免地会使用到社会学思想家的肖像图片,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思想家的印象。此外,人物志也可以a充介绍相关的知识,如1879年,21岁的迪尔凯姆在经过连续两年考试落榜后,终于考进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这个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也是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之一的哈罗彻(SergeHaroche)的母校。再比如1882~1887年,迪尔凯姆在游学欧美期间,曾参观过冯特的心理学实验室,可以借冯特实验室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学中实验的发展。

当然,人物志毕竟不是西方社会学理论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仅仅是激发学生研习西方社会学理论兴趣的催化剂。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学可以通过这种人物志序幕性的引导,教授西方社会学思想家的理论内容。因此,人物志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学中不能过分展开,要适度而止,才能恰到好处。

三人物志拾遗补过帮助学生领悟社会学的批判本位

由于目前国内西方社会学思想家人物志的相关资料相对缺乏,人物志的讲解前,需要任课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予以准备。然而,一旦授课教师较为充分地掌握了国外这方面的资料,就会发现国内西方社会学理论教材中人物志上的一些不足,集中地表现在“人名”和“地名”上混乱等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这种人物志上的拾遗补过,将社会学的批判主义理论范式予以潜移默化地传授。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学的“批判”,与“批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批评仅仅是指责别人的不当之处;而批判的基点,则是需要在指出别人欠妥的地方的同时,告诉别人什么是妥当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国内教材在社会学思想家人物生平介绍中“人名”和“地名”的翻译过程中,很少出现原文,以至于同一人名或同一地名,由于教材编写者的不同,翻译出来的中译文上是迥异的。比如说,国内在介绍迪尔凯姆生平时都会说到,他在巴黎高师求学期间有两位对他产生终身影响的老师,一位是布特鲁,而另一位则是当时巴黎高师的校长。而对于这位时任巴黎高师校长的人名,有译为库朗热[3],有译为德古兰伊[4]。其实,这位时任巴黎高师校长的学者,就是《古代城市》一书的作者FusteldeCoulanges。国内对这本书已经有中译本,作者人名翻译为菲斯泰尔・德・古朗士,而这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此外,除“人名”与“地名”的有些混乱外,对人物志也缺少必要的考证,比如说,国内教材中常会提到滕尼斯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是1875年。[4]然而,在名著《共同体与社会》的英文本序言中有写道,其获得博士学位是在1877年,[5]当时他已经22岁。

综上所述,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人物志上的拾遗补过不仅可以将较为准确的知识加以传授,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社会学的批判本位,进而引导学生在社会学的研习过程中发挥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谭裂飞.琐议人物志编纂[J].中国地方志,2010(1):46.

[2]科塞.社会思想名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0.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篇9

[关键词]传播学理论体系创新

abstract:thebooktitledJournalism&Communicationisonecreativeworksincommunicationtheorystudyfield.itslogicalstructurereflectstheauthor''''sinstructiveattempttosystemizethecommunicationtheory.

Keywords:CommunicationtheoreticalsystemCreation

郭庆光教授新著《传播学教程》已于去年年底面世。读后,深感这是作者多年来深入、系统地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的一本力作,是一本在传播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之作。它虽然是一本面向大学生的教材,但仍处处显示理论著作独特的丰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

一、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本书的框架与布局,它是经作者精心考虑后所作的周密安排。全书以横向论述为主,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框架结构。

1.以“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为指导思想重新整合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把不同的传播方式划分为自我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在中外很多同类的书中都曾有过,但作者没有简单地重复这些内容,而是以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为依据,予以重新组合,使之更臻合理。书中,作者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动物传播,并把人内传播(即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分别归为一类,深入探讨了这些内容。“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正因为二者之间联系如此紧密,才把它们当成一类;又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作者认为它们在本质上并无根本的差异,因而也把两者归为一类。因而,这不是一般的归纳整理,而是使理论研究系统化的一种体现。

2.从探讨传播制度入手,带出对传播过程相关因素的分析

以探讨传播制度牵头,再引出传播媒介、受众与传播效果等的研究,这也是作者力图使传播理论系统化的表现。并且为了突出备受关注的热点课题,本书还加入了“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和“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两章,最后以研究方法结尾。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传播效果研究”这一章(第11章)。作者在详细分析戈尔丁等所划分的传播效果类型之后,并没有拘泥于前人见解,而是很有见地地提出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五个课题,即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等视角探求它们和传播效果的关系。作者清楚地表明,传播效果不是孤立的研究客体,而应当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予以剖析。这些理论视角,实际上就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不同方向。

以上这种对传播理论研究的逻辑归纳,反映了作者试图使传播理论体系化的有益尝试。这种带有原创性的学术见解,明显不同于一般教材的论述,说明了作者在着力探求传播效果研究的新架构与新方向。

在这里,为什么我们要对本书的结构详加分析呢?主要是因为传播学具有多学科集纳而成的边缘学科的特点,它影响(不是妨碍)着自身理论架构的形成。一方面,它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几乎所有社会学科和部分人文学科都可以介入传播研究,因而传播理论丰富多采,不断翻新,短短半个多世纪就从零散的理论观点变成一门显学;另一方面,传播理论毕竟显得枝多叶蔓,头绪纷繁,怎样才能使之形成既开放又相对稳定的体系,至今仍无定论。施拉姆有志于此久矣,但这位受到尊重的集大成者终其一生仍然未能达此目的。可见,传播理论体系化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逻辑框架就是传播理论的体系,是研究中“排兵布阵”所必需,唯纲举才能目张之。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架构,不仅令初学者茫茫然毫无头绪,而且对研究者来说,也难以做到“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所以,我们要在这里谈到这个问题。当然,我们还不能说郭庆光已经完成了这一目的,但这种力图使之体系化的努力,至少会给同行们带来不少启迪。

二、其次,作者还在书中提供了许多传播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作者学有素养,且负笈东瀛,浸淫日本学术多年,因而在传播理论探讨中会给读者在研读中带来了新鲜感和满足感。

日本学者有很好的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传统,从松本君平到小野秀雄,都对我国新闻学研究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松本君平于1899年问世的《新闻学》,1903年即被译成中文出版,这也是我国最早推介的外国新闻学专著,它“介绍了欧美新闻事业及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被认为“标志着西方新闻学在中国的传播,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①。二战以后,日本学者又很快接受了传播理论,加入了环太平洋地区以美国为首的传播学主流学派——经验学派。日本人研究学术历来有其传统。他们往往先大量引进,予以“克隆”(翻译)或模仿,然后再逐渐消化、创新并为我所用。对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学的研究也不例外。郭庆光在书中对日本学者的创新、拓展之处做了许多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应当看到,这种介绍与分析,同样是取其精华和结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成果。况且,作者不限于此,他的视野还偏及欧美的最新研究趋向,并能时时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科研指针。

大体上说,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1.深入剖析传播学基本概念,阐发因此而起的研究导向

如在第一章中,对“传播”和“传播学”这一对耳熟能详的概念,作者使之联成一气,展开了学术式的长篇探讨。他没有限于对概念作一般的描述和分类,而是从分析库利、皮尔士提出的传播概念入手,认为他们开创了界定这一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和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并根据这两个传统的融合,指出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接着,又引向概念对传播概念的影响,并且把这种论述进一步和传播学概念的阐释结合起来,在肯定“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社会传播学的系统性、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种从传播概念到传播学概念、并把传播学纳入信息论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论述,既一气呵成,挥洒自如,又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又如在第七章中,对“大众传播”这个比较容易解释的定义,作者在分析前人的不同理解之后,对大众传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作了深入的剖析,使有关章节显得相当丰满。其中,认为“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的新见解,颇有现实意义。作者论证说,既然大众传播是从事信息大量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业,并且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有直接关系,加上它的巨大影响力,所以,任何国家“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目前,在我国,人们对媒介产业化的议题仍有争论,而作者的这一见解虽然没有直接触及这一争议,但却根据其基本概念提出了中肯的看法。反过来说,既然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我们就应当自觉地研究和探索它的产业化进程。否则,便会无助于我国已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也无助于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明天。与此同时,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作者关注到施拉姆提出传播的“经济功能”,认为这种功能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服务,而是作为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分析,也是和上述见解互相呼应的。

[page_break]

2.宏观着眼,中观剖析,微观入手

在写得相当精彩的第十章中,作者对大众社会理论的分析,就属于从宏观角度观察信息接受者这一涉及全局的问题。关于大众社会理论,台湾学者陈世敏曾经指出,美国传播学者德福勒在《大众传播学诸论》一书中,以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来说明大众社会的特质,“自是别具怀抱”。然而,他的论述仅限于对德福勒观点的介绍,并没有予以展开和延伸②。而郭庆光的研究则进了一步,他上溯19世纪有关的早期贵族主义观点,中转20世纪30年代后社会学家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下接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与日本学者的新解,并提出了结论式的意见。这样步步深入地厘清大众社会理论的演变和实质,努力把问题说得明明白白,就使读者开阔了视野,看清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的必然联系。

如果说大众社会理论是一种宏观探讨的话,那么,受众观的阐述就属于一种中观的剖析。过去一般都仅限于把受众理解为信息接受或传播对象。但问题的实质应当是研究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在传播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受众的地位是否举足轻重,受众的角色是否可有可无。对此,作者先是以社会学观点提出“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接着,从市场学的经济角度提出“作为‘市场’的受众”;然后,又以法学的观点提出“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这种对受众多侧面的分析确有独到之处,因为这已经从概念的微观认知提升到了中观剖析的高度。

为了说明受众与大众的区别,作者对“大众”这一概念的详细分析,便属于微观认知的范围。作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逐一分析了大众既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也不同于群集,又不同于公众,而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作者还认为,受众和少数权力精英同处于现代社会之中,“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一切”。这种条分缕析的细微之处,很能体现出作者的洞察力与治学精神。

在传播理论研究中,掌握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是社会学的中观理论(miDDLeRanGe,又称“中程”理论、“中间范围”理论)研究的倡导者。关于中观理论的思想,是默顿和他的老师帕森斯论战时提出的。当时(20世纪40年代),帕森斯的研究目光对准综合性的一般理论,企图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模式,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默顿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在社会学中寻找一般社会行为的规律是徒劳的。社会学研究应当避免两种极端:无事实的概括和无理论的事实。要努力找出扎根于研究或观察并切合实际地限定其应用的解释。这种解释,处于对日常事件的观察与包罗万象的统一理论之间,即中观研究理论。他说:“我们有理由去设想,社会学将会在这个程度上提升:它主要关注的是,要和中间环节的发展中理论联系在一起;而如果它把注意力集中到泛泛的理论上,那它就将会受挫。我相信,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去发展应用的、特殊的理论以限定理论——数据的范围。——社会科学家排他地投入于高度抽象化的探索,便会冒上风险。就像现代的舞台布置一样,在他的心目中,家具将会是缺少的、没有装饰的和不舒适的:所谓一般理论和特殊理论都需要的说法,是‘正确’而陈腐的③。”他说,“如果特殊的探索在于找出这些行为方式之间的理论联系,那就可能发展出一种属于中间环节的理论。这种理论不是强化就是分离经验与假设的一致性④。”默顿以中观理论研究作为指向,提出了功能分析方法并应用于社会学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离轨行为的“失范”理论及其考察方法,并且引导美国社会学者把注意力投向家庭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一系列富有成果的学术研究。传播学“议题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者麦康姆斯很赞同默顿的见解,认为传播学除宏观水平和微观水平这两类理论研究外,同样存在着处于中间范围的中观理论研究。宏观研究着重于建立总体或最高理论,如桑德拉·鲍尔——洛斯奇提出的媒介关系依赖论;微观研究则注重实证主义方法或以实证为依据的若干变量的集合,如霍夫兰关于态度改变的研究。而麦康姆斯认为他和唐纳德·肖的议题设置功能理论、还有把关人理论、新闻社会学、“沉默的螺旋”传播模式等,都属于中观研究的理论成果⑤。笔者认为,中观理论已应用于社会学和经济学,而麦康姆斯的分析有助于传播学理论的开拓。无论在传播学研究和教学中,我们不必贪大求全去急于建立宏观理论,以免劳而无功;而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着力于研究和探索传播学的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再积以时日,聚沙成塔,把各种相关理论整合成一种或几种更完整、更高层次的宏观理论。

诚然,笔者以为,《传播学教程》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一章在阐述“信息”概念时,未能突出信息足以消除某一事物的不确定性这一基本内涵。在第三章中,未能指出传播学划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是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因为“非语言符号”只是一种模糊的界定,反映了传播学者对非语言符号的忽视,它离符号学对符号种类的科学划分相去甚远。还有,作者把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进行解释,确实是简单了一些。因为还有另一类重要的肖像或具像符号(icon)是不应当省略的。第十二章中,作者把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和知(识)沟理论都归之为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这同该理论之一的提出者麦康姆斯认为那是中观理论研究的见解并不一致。第十三章讨论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因内容较新而导致叙多论少;其中“文化帝国主义”的课题最具理论色彩,但又缺乏详细的历史分析。第十四章中提到信息论、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但不知何故略去了系统论对传播学的重要影响。事实上,本书作者研究传播理论也恰恰受惠于此。

此外,本书作者对符号的理解恐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认为“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第48页),但又认为“所谓意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第47页);“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第42页)。可见书中前后说法并不一致。在这里,作者本意可能是企图用信息去“统一”符号和意义,但却人为地把符号和意义割裂开来,并把符号仅仅看作是形式,这就违反了索绪尔提出符号是所指与能指相结合的这一科学论断。实际上,任何意义都必须存在于符号之中而不可能存在于符号之外。至于信息和符号的区分,这是不同学科(信息论与符号学)各自表述的基本概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信息只能区别于物质和能量。如果一定要联系起来讨论的话,那就只能说信息论中的信息可以理解为符号学中的符号。或者说,任何信息都必须使之符号化,才能产生、编制、提取、传递和接收。

总之,以上提到本书的一些不足和有特商榷之处,仅是笔者个人的见解,不一定正确,也原意和作者与同行们共同研讨。而应当重申的是,本书的理论成就是主要的。郭庆光教授治学严谨,厚积薄发,在传播学领域默默耕耘长达十余年,终于完成这一佳作。我们热切地期盼他今后能有更多的新作问世。

注释:

①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第284页,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②陈世敏:《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第53页,台北三民书局1983年版。

③罗件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英文版导言第9页,纽约,1968年版。

欧姆定律详细知识点篇10

  化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1

  高三化学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一学期来对高三化学教学有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xx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

  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年级组统一安排的基础加强课时间);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

  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2

  一、教学指导思想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实施新课改,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课改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发生革命性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初中物理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物理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作为教师应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的几个班通过上学期期末考试看,每个班的学生成绩差距大,好成绩的学生少,学空生较多,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有极个别学生上课不听课,课后不做作业,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学生的思维,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学时间共计二十二周,除去节假日,实际授课二十一周,教学时间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从第十三章到第十八章共计六章,前两章为热学内容,后四为电学内容,这些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电路图分析对学生更是困难。

  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内容有: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热机的效率、能量守恒定律。这些内容是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把能量的研究扩展到内能。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通过扩散现象引出热运动的概念,在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上说明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通过实验说明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并引出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加深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教材列出比热容表,让同学们知道水的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同学们能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内能的利用教材中重点讲了热机的例子介绍热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最后给出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一节是对本章及以前所有的物理知识从能量观点进行的一次综合。

  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是学习电学概念和规律的基础,生活中又经常用到,所以在讲解知识技能的同时,特别应该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教材尽可能多的联系是实际,提倡多动手,由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它们在电路中的基本规律是本章的核心。

  第十六章主要学习电压和电阻。“电压、电阻”是初中电学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本章是在学习“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基础上对电学知识学习的深入,是进一步落实课标标准,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必然要求。电压是电学三大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欧姆定律的前提和基础,电压表的使用和变阻器的使用又是学生探究电学基本规律,进行后续电学知识学习的保障。

  第十七章主要学习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地位。欧姆定律是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体现,也是学习下一章“电功率”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高中物理中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交流电等内容的基础。本章通过探究电阻上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明确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在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欧姆定律。并利用欧姆定律对串、并联电阻的规律进行定性的分析。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方法,探究测量导体的方法,这是欧姆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很好的应用。通过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领悟探究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实验的评估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

  第十八章主要学习电功率。本章是在学习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电学的研究扩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是对电学基本规律学习的深入,是电学规律的大综合,是初中电学知识的终极目标和核心。本章包括“电能”和“电功率”这两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同时介绍了电热的作用和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从课程标准要求上看,这些内容都是初中电学的重要内容,同时电功率也是初中电学中最复杂的内容,是电学中的重点、难点。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会主动了解、关心学生。而学生又会从内心感激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激发了学生奋发学习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地学,高兴地学,愉快的学。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物理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时代的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调查事实法等。尤其实验教学应突出实验、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积极求知欲。

  3、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教学的空间不要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也不再是那种上课由老师灌,课下围着习题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乐意按照自己的思维行事,解决问题。教师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如建立航模组、板报组、无线电小组、小制作组等让物理走进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锻炼,增长才干,让物理爱好者充分发挥特长。

  4、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照顾和关心,努力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在教学中努力与中差生多相互交流如提问时容易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及时表扬,鼓励。为中差生多创造一些与好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化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学生们喜欢化学,喜欢上我的课,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的教学的出发点。

  二、指导思想

  1.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做到全面复习。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立足双基。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提高做题能力。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分类教学和指导。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xxx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三、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阅读和钻研,有题组式训练、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对结论进行论证等复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给学生练,切不要照抄照搬。教师进行题型分析,既使学生掌握解各类题方法,又能对各种知识再重新复习一次,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四、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重视信息反馈。

  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我们通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谓检验就是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实际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让教学的信息反馈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1.发动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向学生说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装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密切配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将历届学生在学习上曾出现过的疑难问题作讲解。每一节复习课都反映了备学生这一环节的连续性。也激发学生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积极性,愿意与教师合作。

  2.课堂教学注意捕捉学生情感因素的反馈信息。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反应会有所不同,如精神集中或焕散、迷惑不解或思索、轻松愉快或愁眉不展。多少可以反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输入学生头脑中和知识是否被学生接受贮存?哪些仍含糊不清?从而调整复习的程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3.课后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到各种干扰。每个学生接受程度不同,常会造成种种的.差异。教师课后及收集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对下一节课的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闭门造车,易被学生所接受。

  我在每单元教学中,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讲试卷。并注意与不同层次学校的测验成绩对比。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知识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书面分析,寻找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期定下的目标更加吻合,做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五、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工。

  2.提高表达能力。不少学生会算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在改变这些恶习,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信心、毅力、意志、情绪、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对学习有很大映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教会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思想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使其聪明才智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