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经济发展报告十篇农业经济发展报告十篇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1:31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篇1

一、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2014年为例,各项农业工作指标均顺利完成,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面积达到18.6万亩,产值突破9.3亿元,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亩蔬菜标准园7个;农村沼气建设指标全部完成,新建沼气池300个;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农机具、良种、沼气、一事一议、设施蔬菜等方面的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专业合作社8家,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000亩,“三资”管理趋于规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财富积累机制。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栽培管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为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据我们调查虽然近两年各级对农业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不愿发放小额贷款,更加加剧了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2)组织化程度不强。当前农民进入市场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针对目前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但就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看,各类合作社数量虽比较多,但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不多,没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3)品牌效应不太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虽然我区已经注册了“营绿”、“碧缘”、“乾绿”等蔬菜品牌,但在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方面都处于各自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没有拧成一股绳,创立代表本区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

(4)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进。专业农技人员缺乏,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是我们的现状。所有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农业技术综合股一个部门承担,业务上不堪重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有名无实。区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多,涉农技术人员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全面的技术服务,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服务队伍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向前发展。

2、发展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在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地为融资提供担保,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及农户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互信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吸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使其运作更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3)培树“广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议对现有的蔬菜品牌资源加以整合,聚零为整,抱团发展,逐步培育并树立在京津市场叫得响的,能反映有机蔬菜发展特征的大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使空转的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真正运转起来。在确定人员编制中,重点向农业系统予以倾斜,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引进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民负担监管还存在一些间接收费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仍然违规向村集体收取资料费、培训费、学习考察费等费用;二是村街报刊超限额,存在报刊订阅向村街摊派,部门刊物过多过滥等问题。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内容,属于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负责治理,没有文件依据收费的要坚决不能再收。明确要求乡镇各部门确需向农民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的,需要经过区减负办审核备案,以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村街订阅报刊应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报刊征订要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标准执行;三是加大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减负工作的更好开展,查漏补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问题突出。一是村民实际筹资比较困难,部分村街存在集体垫资现象,把应发给村民的福利代替筹资。二是由于申报程序比较繁琐,部分村街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上级资金拨付迟缓,造成报帐不及时,影响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四是未将筹劳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数额小,难以满足村街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将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管理体制不畅。各乡镇(办事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业务的是乡镇财政所长,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执行的业务处理程序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与农经部门的业务处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别,实际工作中很难贯彻落实农经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项财务监管制度很难落到实处。从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街民主理财小组难以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村集体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额开支没有履行民主议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对于村街财务审批手续把关不严,收入不及时入帐。村委会开支严重铺张浪费,个别部门违规向村街收费等现象。在今后“三资”管理中,一是要继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程序;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三是切实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实行民主理财。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篇2

一、组织形成背景和发展现状

从我们这次调查情况看,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官办、民办、官民联办、企民联办四种形式。官办的主要以在科协管理登记为主,这些组织主要是按农业服务体系,以农技、农经、畜牧、水产、林果、农机、水利、乡镇企业、科技服务等组织建立的行业协会组织,这些组织主要是依托区、乡两级服务部门,结合村级干部与技术能手,行业带头人建立的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组织在推动农村各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耕作技术、管理技术、品种改良、生产环节,到灌溉、施肥、防病治病、新技术推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官民联办是第二种形式。象我区的枣业协会、奶业协会、养牛协会等都属于官民联办,这些组织是适应我区近年来绿色农业中心建设,建立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四大基地应运而生的。因为随着四大基地的建立,大量的产品要进入市场,这些产品能不能占领市场,这就需要生产者在生产和销售环节当中,推广优良品种,按无公害标准化规程组织生产。想按这样生产销售,就必须把生产者组织起来,但是按计划经济的老一套去组织生产,生产者接受不了,所以这样就形成了官民联办,政府主要进行技术服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生产者自己按自愿原则以产品组建协会,在生产技术、园区管理、产品包装销售等环节进行合作。

企民联办是第三种形式。象我区的博瑞乳业奶牛合作社和怀仁醋业协会都属于这种形式。这种形式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因为单家独户的农户小生产很难适应市场的要求,从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加工包装、产品标识、宣传广告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农户自发的组织起来,与企业联手组建协会,进行合作生产、销售。

民办是第四种形式。象东赵温室蔬菜协会、演武养殖协会、修文芦笋协会都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温室园区生产、养殖园区生产等都与其他生产有着质的区别,这些生产都要求生产者在产前、产中、前后的各个环节进行合作,从购买基建材料、农业生产资料到产后销售,从产中技术交流到防病治病,从园区管理到供水供电等都需要合作起来。开始是农民互助合作打墙建舍到互助合作购买建材,这样都可以提高效率,节省开支,特别是防病治病防疫这都需要大家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最高利益。在此基础上,农民建立了松散型的合作组织,通过合作使大家得到了好处,提高了知识,成立了紧密型协会组织。

二、组织类型与特征

1、生产合作型。象我区以乡(镇)组建的温室协会,就是以生产合作为主,辅以销售合作技术服务合作的民办组织。如东赵乡温室协会目前有分会9个,会员454名,他们的主要合作内容有流转互换土地,协调担保贷款,建棚物资购买,互助整修墙体,供水供电收费管理,疫病防治,新品种推广示范,园区管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协调合作销售等。他们通过几年来的合作生产、销售,有力地推进了全乡温室大棚的发展,三年的时间由过去2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亩。

2、销售合作型。象我区的奶牛协会,从94年以来,主要以销售合作为主,如我区的博瑞乳业从94年以来发展销售合作型会员进行牛奶生产,至2002年,全区已有会员100多个,多年合作销售牛奶300多万斤。从2003年开始博瑞乳业组建了奶牛生产合作社,计划建成千头奶牛养殖园区,与养殖户进行生产、销售、技术合作。目前,这个合作社正在建设张庆乡北胡乔奶牛园区和修文镇陈侃村奶牛园区,入园奶牛已达500余头,预计两个月后,这两个园区就可投入生产。

3、科技服务型。象我区的红枣协会就是以产业规划、培训枣农、传授信息、出谋划策、咨询服务为主的服务组织。目前已有会员100多名,这个协会的建立大力推进我区红枣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红枣加工的大发展。目前已有50多户红枣加工户,如协会副会长创办的丰元枣业已形成600万斤的生产加工能力。

4、中介服务型。象我区蔬菜流通协会,如东阳镇张辛丑创办的流通协会,他就是以蔬菜营销为主的组织。这些组织的创办为蔬菜生产与销售架起了桥梁,有力的推进了全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所起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是特别明显的,并正在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向方面:

1、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大发展。如我区的蔬菜、红枣生产。近几年来,我区新建温室大棚3万多亩,温室大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是技术含量高的生产,从温室大棚购建,到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农民掌握施肥、浇水、控温、控湿、移植、授粉、嫁接、采摘、防病治病都要严格掌握,方能实现高产高效。红枣生产从过去不管理发展到现在优种栽植、酸枣接大枣、低位换接、直播和老枣树修剪五种模式发展,这些技术的推广都是依据这些组织推广下去的。使我区迅速地崛起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农民投入高的高产高效产业,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一户种一个温室一年就可做到纯收入12000元以上,一户养3000只鸡一年就可实现纯收入3万元。

2、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不能干、不好干的问题。如我区演武村的养殖协会,他们的主要合作事项是园区管理、防病治病、技术交流、推广新品种、协调贷款等。在今年的禽流感高发期,能不能搞好疫病防治,这关系全村40万只鸡以及全区禽流感能否做到防治的大事,在这个时期,就是演武村养殖协会在广泛宣传禽流感危害的基础上,动员安排协会会员共同管理、共同约定。轮流值守园区路口,任何人不得进入,园区内会员出入严格消毒,出售鸡蛋统一拉到园区外指定地点销售,园区内鸡群全部按协会安排打防疫针。最后在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好成果,保住了鸡群,防止了禽流感传染与曼延。

3、推动了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如我区博瑞乳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在奶牛养殖园区建设挤奶台,改变了过去人工挤奶,实现了机械化奶台挤奶、无菌包装。在奶牛园区建立兽医站、消毒池、消毒房、检测室。入园养殖户每户建设210平米的牛棚,饲料饲养室以及牛栏活动场和贮粪池,饲料统一配制。合作社的建立推动了我区奶牛的产业化经营,使养殖户提高了技术,提高了应对风险的能力,基本保证了养殖户收入的不断提高。

4、提高了农户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如我区的怀仁村醋业协会,他们就是单家独户经营的无序竞争导致失掉市场的情况下产生的。在20世纪90年代,怀仁村曾以“山西酿醋第一村”而闻名全国,在山西也是首届一指,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临近的清徐酿醋产量,质量价格连年攀升,占领了国内外不小的市场,而怀仁村不但没有扩大市场,还在逐步失去市场。究其原因是全村288户酿醋户各自为阵,11个加工销售企业各打一个牌,各唱一台戏,无序竞争这成为他们发展的大敌。为此,他们自发成立了由11个企业合作,200余户参与的醋业协会,协会首先在严把质量关上下功夫,专设化验室,进行检查检测,统一最低限价,制止无序竞争。通过近期合作,提高了怀仁村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年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还处于官办向民办的体制转型期,官民联办,企民联办和民办的组织虽然是雏形时期,但却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角度看,还有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指导和引导工作。不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迫于市场的需求进行了合作,但连章程都没有,还处于一种农民的自发合作,并且随意性很大,时间一长,很可能出现很多矛盾解决不了而使合作关系破裂。各级政府应总结经验,加强指导和引导,对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力量进行专题培训,只有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才能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健康运行。

2、加大扶持力度,解决资金严重短缺。各级农业部门应按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专项经费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进行专题培训,培训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管部门组织。通过培训使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提高合作认识,确立合作观念,为进一步加大合作事项,为实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3、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发展。通过积极组织开展指导试点,为农民建立“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摸索经验。我区计划在东赵温室协会试点的基础上,再确定四个试点,即:修文镇陈侃村奶牛协会、芦笋协会,张庆乡演武村养殖协会、怀仁村醋业协会。通过这几种类型的试点,为全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结经验。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篇3

中共__乡委员会

20__年12.月23日至24日,__乡党委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认为:近年来省、市、县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见成效,正在成为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成为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但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政策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促进我乡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__乡农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特别在核桃、药材、草畜等种植和养殖业及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全乡栽植核桃树2.8万亩,种植药材500亩,种植牧草3000亩,预计年产值360万元,养殖业预计年产值253.5万元,成为我乡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__乡适时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关文件,及时成立了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会,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步入了规范、健康发展的车道。据统计,全乡目前共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个,社员131户,年可实现营销额523.5万元,户年均纯收入4280元。

二、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及类型

__乡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市、县一系列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典型带动和部门参与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农民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强劲,区域分布广泛,产业优势明显,组织形式多样,综合全乡农村经济组织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兴旺畜禽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家禽养殖协会为代表。乡上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吸收我乡18户养鸡大户,成立了全乡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公司依托龙头企业和养殖协会在搞好自身生产经营的同时,为养殖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举办科技培训班,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讲课,现场技术指导,通过提供种鸡、加工饲料、疾病防疫、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全方位配套服务,发展扩散养殖户,走出了一条“支部+协会+公司带农户”的产业化之路,从而带动__全乡养鸡业的快发展,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居民增收的路子不断拓宽。目前年生产鲜蛋260吨,出售肉鸡1.2万只,加工饲料700吨,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实现利润4.8万元。

二是产业带动型。主要以__乡核桃专业合作协会为代表。乡上以麻池大庄、东沟堡子梁、土桥优质核桃示范园为依托,联合全乡80户核桃生产大户,发起并成立了__乡核桃专业合作协会。主要提供科技培训、生产技术服务、淡季收储、加工筛选、联系销路等。目前已发展核桃种植2.8万亩,成为全乡主要富民增收产业之一。

三是能人带动型。以__千头种猪繁殖专业合作经济协会高元平为代表。通过能人的示范带动,实现了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规模化组织生产的格局,吸收8户种猪繁育大户,成立了__千头种猪繁育中心,形成“能人+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为种植户提供猪种供应、技术指导、饲料供应和销售等一系列服务。目前,全乡已发展种猪128头,繁育猪仔1400头,年销售额22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

四是集体组织型。以土桥养牛专业合作协会、韩河养猪专业合作协会及五峰山养猪专业合作协会为代表。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很难抵御风险,养殖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我乡各村(社)在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路子,通过集体组织成立了养殖专业协会,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防疫和饲料供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入社养殖户已发展到26户,繁育母猪20多头,为农民增加收入13.5万元。

综合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其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推进比较扎实。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吸取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群众致富对制度创新的需要出发,从农业市场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定位低、措施实、步骤稳,没有出现一哄而上、刮风现象,发展成效明显。二是操作比较规范。我乡一开始就注重抓规范建设,视察组调研的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都有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虽然这些章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但农民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建立这些制度,对于促进合作组织的规范运作,防止出偏差、走弯路作用明显。三是从实际出发抓发展。我乡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民自身发展的愿望,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种形式促进发展,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种模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单一环节的合作、又有多环节的合作,既有能人大户牵头的、又有龙头企业和集体组织牵头的。四是注重“放水养鱼”富民。我乡从发展初期就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制定优惠扶持政策,资金扶持重点项目,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真正让农民得了实惠。五是注重按劳取酬增效。我乡吸取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教训,实行以按劳取酬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既有按股本、技术、土地取酬,又有按劳动贡献取酬,激发了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成员的普遍欢迎。

三、我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原因

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备了良好基础,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壮大和提高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广大农民在认识上还不很到位,部分群众存在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为是官办机构的误解,主动参与意识不强,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导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力度和进度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二是观念上创新程度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目前只是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和销售。销售中只进行简单的挑选整理和分级,在产品的精深加工、外观包装等方面不够重视,影响了质量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配套政策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税收政策、财务会计制度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也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四是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等;五是管理上现代化程度不高,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内部操作运行机制不够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及情况对基层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__年7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我国首部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运行和有关政策扶持的法律,为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一是突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特征,对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二是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有别于企业的一种特殊市场主体,实行一人一票制,保障农民平等享有利益权利;三是要求各地方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这样保障了扶持政策的落实。四是明确规定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经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既有利于农民依法设立合作社,又有利于提高农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国家扶持“三农”的崭新载体。因此,大力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办法,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等正在制订中。有了这部法律,合作社从此可以和其他公司企业一样,名正言顺地到工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可以放心大胆地发展生产,签合同,做买卖,合作社依法开展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过程中,依托合作经济组织这个载体,来带动农民自主开发,形成区域规模,也是破解土地流转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进一步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松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很难适应大市场的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分散的农户有机结合,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既解决了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对接的问题,又解决了入社农户与龙头企业进行对话、协调,维护自身权益的问题。因此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载体,是对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充实和完善,有利于良种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农田水利的投入,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有利于对农民技术的培养,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根据调查研究,就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合作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发展第二次飞跃的具有重要意义,应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多种形式、多渠道、循序渐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全体成员共同受益为主要目标,积极引导核鼓励农民组织起来。紧紧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通过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高效农业规模化。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大户、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农技推广组织、乡村干部、基层供销社等各类主体,发挥各自优势,牵头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积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让农民了解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态度、优惠政策,熟悉合作社的创建流程、运作模式等,了解合作社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农民建立、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大力宣扬合作社先进典型,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加强分类指导,促进规范化建设。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管理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抓好依法登记工作,健全完善组织章程、财务管理、利益分配和风险防范等制度。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抓好典型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弱势产业而产生的弱势群体的联合,加强支持和帮助,显得更为重要。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投资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安排专门资金或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新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快尽多的给予资金的补助;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一切都在积极的探索之中,所以培植典型,以点带面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有效手段。将法律和相关文件的优惠措施落实到位固然重要,更要紧的是相关部门应该经常走访调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碰到的困难。例如面对合作社引进新文秘站:项目资金上的短缺,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这笔资金可以用于对合作社的贷款,尤其应该对合作社的短期借贷应给予支持,做到审批及时、发放迅速、回拢到位;也可用于作为合作社向银行借贷时的担保;还可用于对部分合作社科研经费的补贴,鼓励他们用先进技术带动合作社的发展。这样即符合合作社开展所要求的“三民原则”,同时又能切实解决合作社部分资金困难。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篇4

一、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我们针对土地资源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其实效性和实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信息渠道不畅,新技术推广不及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田基本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等实际情况,从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入手,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社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已有450个村的8.79万户农民自愿组建2460个合作社,占全县总村数的97.4%,总农户数的61%。合作范围逐步扩大,涉及到多行业、多层次。其中,种植业1525个,养殖业562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农产品加工58个。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建立,通过利益纽带和民主机制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凝聚到了一起,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经营体制的创新,优化了土地和劳动力两个资源,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强化了“统”的功能,调动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积极性。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发动,搞好试点。农民是农业经济合作社的主体,农民群众认识不认识、支持不支持,是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快慢的关键。特别是农村中的一些老农民,在农业经济合作社认识问题上,存在误区,认为又要走五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老路子,又要“归大堆”,为此在宣传过程中,我们在注重宣传合作社的性质、意义的同时,更注重向群众讲明,现实的合作社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不同:五十年代的合作社是以取消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为出发点,吃的是“大锅饭”;而现在建立的农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之上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性合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是农民群众自己为自己服务的组织。通过宣传,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同时,为了统一思想,进一步的宣传发动,我们首先组织了8万多农民外出参观。通过学习先进村规模种养的好经验,极大的调动了外出参观农民的积极性,有的村回来后就自觉组织起来,将土地互换归并成大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联城乡许家沟、界牌镇双河峪、蒙阴镇熊家万等群众基础好、代表性强的3个村,先行开展了创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试点。在试点过程中,群众迸发了多年来少有的参与热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能人”牵头,自愿组合。试点成功后,及时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推广力度。首先,通过村民自我推荐,群众推荐及村两委推荐等方式,产生牵头人。在社长产生之前,由牵头人负责宣传动员,征求意见,召集会议等事项。然后,牵头人和农户之间相互选择、自由组合,明确合作社社员范围。在此基础上,各合作社举行全体社员会议,民主选举社长,理事会、监事会、制定合作社《章程》。最后由社长确定内部管理人员,负责生产资料采购及农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工作,自发组建起了农业经济合作社。

三是互换土地,化零为整。合作社成立后,根据群众意愿,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等基本原则,在保证原承包土地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土地互换集中。工作中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丈量土地,合理分类。对土地全部丈量后,根据各村实际,将所有土地划为洼地、岭地两大类或一大类。二是以产定级,确定标准亩。以粮食常年产量确定地级,以此作为互换土地折算面积的依据。三是确定地上附着物的补偿办法。对在承包田上发展经济林半亩以上的,互换后仍由原承包户优先承包;对地上附着物,以现金补偿后归互换后的承包户所有。同时,对水利、道路建设用地,按规划统一预留。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村里组织各合作社社长抓阄,将土地划分到合作社,合作社再根据各户人口将土地划分到户,从而实现了一社一大片、一户一大块的种植格局,达到了化零为整的目的。

四是因地制宜,多层次多领域发展合作社。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各乡镇、村的资源条件、产业特点、群众基础等方面因素,不搞行政命令,不强求整齐划一,而是适应那种合作类型就发展那种类型,群众愿意组建多大规模就组建多大规模。可以建立综合性质的合作社,也可以建立专业性质的合作社,可以在一个村的范围内合作,也可以跨村、跨乡镇搞联合,积极引导合作社向多层次、多领域、多行业发展,扩大合作范围。截至目前,全县合作社按产业划分,种植业合作社1525个,其中,涉及粮食的151个,蔬菜159个,果品1068个,中药材60个,食用菌19个;养殖业合作社562个,其中,家禽养殖533个,水产品养殖26个;农产品加工58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其他164个。按合作社所在区域划分,村及村以下合作社2154个,跨村239个,跨乡镇67个。按合作社兴办主体划分,农民自办2173个,乡村企业改造兴办的3个,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领办的116个,龙头企业兴办的24个,其他形式兴办的144个。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由合作社牵头,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互换,化另为整,解决了土地分散问题,既方便了群众耕种,又实现了成方连片,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适度规模经营。界牌镇双河峪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通过土地互换,由过去每户十几块,变成了几大块,截至目前,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深翻土地600余亩,开垦荒岭300余亩,新发展经济林560亩。

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闯市场的能力。合作社的建立,把家庭经营与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镇家禽养殖合作社采取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方式,组织本社社员进行肉鸡的生产销售,促进了肉鸡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该社共拥有社员230户,发展养鸡大棚240多个,每棚肉鸡生长期45天左右,一个生长期每棚平均收入1.2万元,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了肉鸡的规模化养殖。坦埠镇代家庄村农业经济合作社以“信息共享,技术互助,风险与共”为原则,以代家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截至目前,已发展中药材面积1.5万亩,种苗面积1500亩,各类种苗12亿株,年产各类干鲜优质中药材近万吨,所产中药材不但满足了自身供应,还销往淄博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三是农业投入大量增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我县以合作社为单位,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田改造,加大农业投入,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全县以合作社为单位,新建水利设施4000余处,投入总额5000余万元,新发展果品6.22万亩,其中,仅桃一项就新发展5.45万亩。野店镇朝阳合作社自建社以来,邀请水利技术人员规划水利工程12处,共投入资金12余万元,建起蓄水3.6万方的蓄水谷坊9座,比预算资金节约10多万元。

四是为农产品的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效载体。农产品的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是国内外市场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实现,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垛庄镇营里葡萄产销合作社,先后投资30多万元,引进美国红提、“美人指”、“高妻”等优质葡萄苗木新品种无偿提供给群众。当年,全村就发展葡萄120亩。在合作社的指导下,按照章程和具体的操作办法,认真组织社员按照无公害和标准化进行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鉴定,统一分级包装,保证了产品质量,受到了客户好评,该社还为其生产的葡萄注册了“营里红”牌无公害葡萄商标,大大提高了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村葡萄面积达到450亩,产量达到40万公斤,收入100多万元。新晨:

五是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群众行使民利、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搭建了舞台。农业合作社从组建到运行,从社长的选举到经营决策的制定,始终贯串着民主意志,真正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原则,为农民群众参与生产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篇5

一、**农业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

**州的农业农村工作虽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但与省委、省政府和基层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我州实施“二次跨越”发展战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州委确定的到2020年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步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仍任重道远。我们要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州农业的优势和特点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现象还很普遍,缺乏规模化的支撑产业;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得到改善,但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差距仍然较大;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但广大农村生态脆弱的问题仍然突。农业仍是我州最弱势的产业,农民仍然是最困难的群体,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农业农村工作仍然处在攻坚克难阶段。

(一)**农业农村的基本现状特征

1、地区差距日益扩大

**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傈僳、独龙、怒、普米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其中,傈僳族、普米族主要聚居在**,傈僳族占**总人口的51%(占我国傈僳族总人口的41%,分布在**的普米族人口近15000人,约占我国普米族总人口的50%)。独龙族和怒族是**州特有的少数民族。**州是典型的直过民族聚居区。全州四县有两县是整体直过,29个乡镇有18个乡镇是整体直过,直过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2%。在**7个人口较少民族中,**就有3个,总人口3.9万人,至今还处在整体性贫困中。

2、城乡差距日趋明显

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看,无论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还是从地区差别看,我州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

3、产业支撑依然薄弱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基本素质和农业经济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制约,**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4、贫困现象持续存在

**州的贫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困,而是整体性、民族性、素质性的贫困。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被**省政府确定为**扶贫攻坚的“上甘岭”。20**年,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067元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4.66万人,占全州农业人口的34.9%。

5、生态建设艰巨繁重

近几年来州委、州政府坚持生态立州的思想,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绿化造林、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全州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广大农村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发展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刀耕火种、低水平开发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资源浪费、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现象时有发生,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仍然十分艰巨繁重。

(二)**农业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

1、基础型贫困

根据省统计局和省扶贫办**号文件,按照1067元的低收入贫困标准,目前,我州有贫困人口14.66万人,其中绝对贫困8.03万人,低收入6.63万人,但是按最新标准计算,全州实际的贫困人口至少在20万人以上。因此,我州农民脱贫任务十分艰巨。随着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贫困人口的标准也在提高,按照最新的标准计算,我州将还有更多的农民处在温饱线上,同时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民增收缓慢,开发式的扶贫也一时难以见成效,因此脱贫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2、素质型贫困

**州不但少数民族众多,而且这里的民族大多是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社会发育进程缓慢,劳动者素质偏低,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年。加之地理上的自然封闭,对外交流少,至今还有40%以上的人不会说汉语,思想观念落后。

3、政策型贫困

长期以来,**是国家发展的非重点地区,实行“稳定第一、发展第二”的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投入欠账。据统计,从建州至1997年**省政府现场办公会近50年时间,国家对**州的投入累计仅为9.7亿元,造成了严重的缺路、缺水、缺电、缺医少药,大部分群众至今还没有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据估算,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如果要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至少需要500亿元的投入。

4、自然环境型贫困

由于地处大峡谷,山高、坡陡、谷深,生存和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加之人口越来越多,脆弱的生态承载了过量的人口,生态破坏日趋严重,泥石流频繁发生,老百姓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如一位领导同志所说:“**人民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仍然靠农耕和生态掠夺,**的人和自然都会越来越贫困。

5、整体型贫困

**州的贫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困,而是整体性、民族性、素质性的贫困。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被**省政府确定为**扶贫攻坚的“上甘岭”。20**年,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067元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4.66万人,占全州农业人口的34.9%;据建档立卡统计数字显示,到2005年末全州还有贫困人口29.89万人,2006年到20**年,全州累计解决了4.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年末还有24万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总数的57%;有8.97万人需易地开发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有2.5万户贫困农户至今还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内;全州总人口10万以下的独龙族、怒族、普米族等3个特少民族基本处于整体性贫困;因灾(病)致贫、返贫等现象十分突出。我州的扶贫重点县比重和贫困发生率均居全省首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倒数第一位。按照国家现行1196元的贫困标准,我州的贫困人口规模将大幅度增加。

(三)**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1、资源富集,势态良好

**东靠大理、迪庆,南临保山,北与自治区接壤,西和缅甸毗邻。随着大保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州内县县建成柏油公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区位优势日渐凸现;**森林覆盖率达70%。囊括了我国从亚热带至高山苔原带多种气候的植被和动物。有“物种基因库”、“**药材王冠上的宝石”之称;全州有傈僳、怒、独龙、白、普米、纳西等22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92.3%,像一个民族文化与宗教博物馆,吸引着国内外的大批专家学者,被誉为“自然地貌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人类文明处女地”、“民族文化大观园”,是**乃至全国未来发展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2、党政重视,政策支撑

**州委、州政府在“三农”工作中,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州委、州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学习好、贯彻好、宣传好中央一号文件。**州各县远离省城,地处边远,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成本比内地州(市)高的多,希望省里在确定各种补助标准时,在重点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安排上给予倾斜照顾。

3、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自主努力

**州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发展。

二、**农业农村负责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

1、确保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0万亩以上,良种推广面积92万亩以上,其中推广主导品种25个以上;科技推广面积89万亩以上,其中推广粮食增产骨干技术4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17万吨以上。2、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3、中低产农田(地)完成10万亩(其中:完成高稳产农田2万亩)。4、种植中药材10万亩(其中:草果6万亩,其它4万亩)。5、完成12个村村容村貌整治。6、培训农民工2.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7、完成测土配方施肥10万亩。8、建设沼气池2000户。9、培育科技示范户200个,辐射带动3000户农户,10、农业实用技术,确保先进实用农业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力争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0%。

三、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

(一)确保粮食稳中有增

解决好全州人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州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头等大事。为确保州委州政府确定的粮食发展目标的完成,州县农业部门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重点抓了以下工作:1、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主要是采取以扩大冬农开发面积,增加小春复种,对受灾作物及时进行补灾或重新翻犁栽种,扩大晚秋作物面积等三项措施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基础。2、扩大良种和科技推广面积,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确保粮食增产。

(二)培育壮大生物产业

我州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继续扩散蔓延,我州经济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意义尤为重大。为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总的要求是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沿着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以烟草、畜牧、蔬菜、茶叶、薯类、生物药、蔗糖、花卉、木本油料等为重点的优势生物产业发展,争取把我州建成全省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力争到2012年重点生物产业总产值突破亿元。

(三)着力改善基础设施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收,关键在投入、重点在基础设施。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从农业需求最急迫、农村覆盖面最大、农民受益最直接的项目入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夯实发展基础。

(四)优先发展科教事业

坚持科教兴州,不断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科技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全州4个县均已经实现了“普九”,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

(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优化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一是给予6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缩小城乡低保差距,通过提标扩面二年内达到城市低保标准。二是办理城乡养老保险。按照《州城乡统筹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农民可选择参保标准自行缴费,享受城乡养老保险。三是取消城乡医保界限,由农民自主选择城镇或新农合医疗保险,在新农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大病统筹的医保

(六)统筹整合政策资源

狠抓政策落实,推动建立稳定发展机制。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是农口各部门工作的基本点。近几年,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全力倾斜,出台了若干扶农政策。为用足用活这些政策,农工委一班人坚持深入基层,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把握区情、乡情、村情、民情,寻找落实政策的最佳结合点。为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我们会同农口部门不断完善土地延包、四荒改制及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各项政策,积极探索土地、荒山等资源的有序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全区黄烟、中草药、经济林等特色基地建设和环境大绿化工程。充分利用全省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的优势,协同财政等有关部门,出台并认真实施了粮食直补、经济林开发、山区“万户万窖”、规模养殖、示范园区建设等补助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村、农户参与特色农业开发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对农村农民的减负和权益保障政策,特别是对农村税费改革既严把政策关,又着力在管理制度上下功夫,使农民得实惠、干部现清白的要求得以确实实现,有许多好的做法被上级推广。

(七)努力加大资金扶持

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剩余较多的有利条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对资金使用分散问题,资金到基层以后应组织专门机构进行整合,集中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篇6

报告会上的主持词

同志们:

“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在开始。

请全体起立,奏国歌。

请坐下。

我们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会,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为我们传经送宝的报告团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

根据的统一要求和省委宣传部的安排,今天上午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在这里隆重举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会。对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专门作出批示。原创:昨天晚上,市委副书记///等领导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亲切会见了报告团全体成员,高度评价了他们的突出业绩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并要求全市上下大力学习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经验,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市委领导的要求,学习好、领会好报告团的先进经验,抓好贯彻落实。我们要把报告团的先进经验带回去,传达给广大的农民群众,促进我市的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报告团是昨天上午在///作了来我省的首场报告后来我市的,今天这场报告是在我省的第二场报告,也是最后一场报告。之后报告团将赴全国部分省市继续进行巡回报告。

今天在主席台就座的报告团成员有:报告团团长、宣教局副局长张剑同志,副团长、农业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同志,//省//县/河村农民//同志,/////同志,/

报告团陪同人员有:省委宣传部///同志,省农业厅机关党委书记///同志。

出席今天报告会并在主席台就座的有市委副书记////同志。

下面向报告团全体同志献花。

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市直农、林、水系统的机关干部,泰山区、岱岳区农、林、水系统的干部职工和群众代表共同340多人。

“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经验报告会现在开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报告团成员为我们作报告。

首先请///同志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让农民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请///同志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种粮也能致富》;

请////同志作报告,她报告的题目是《牢记党的宗旨,永远做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请////同志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做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请////同志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永做群众致富排头兵》;

请///同志作报告,她报告的题目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请///同志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科学种田奔小康》。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刚才,///书记对这次报告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这次报告会的指导意义,深刻阐述了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台的重要性,并对下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了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抓好贯彻落实。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报告团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散会。

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先进事迹报告上的讲话

(2004年3月28日)

同志们:

刚才,报告团的8位同志为我们作了一场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催人奋进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他们的事迹和经验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他们都长期奋斗在农业第一线,依靠诚实劳动,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高尚情怀。他们是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实践者,是我国亿万农民群众的杰出代表,无愧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大家知道,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几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必将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在中国,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更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大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工作要求;既是重大的经济部下,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就。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50元,增长6。9%。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的农业和农村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市作为一个农业市,有农业人口378.8万人,占总人口的69.3%,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市,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原创: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宣传中央和省市委扶持“三农”的有关方针政策,宣传农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重视和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着力营造城乡统筹发展、工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营造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保护农民的良好氛围,营造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良好氛围,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篇7

市政协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常委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会议期间,常委们认真听取了市发改委关于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况的通报,8个调研组作了大会发言,大家就如何进一步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协商讨论,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专题常委会非常重视,市委书记夏望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飞飞出席了今天上午的会议。夏望平书记在听完8个调研组发言后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市政协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调研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政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张传才主席在主持会议的讲话中,对做好政协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两位负责同志的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在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根据市政协主席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本次专题常委会作简要的小结。

一、认真做好专题常委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调研是今年市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把调研工作做好做实,取得成效,更好地体现政协特色,我们着重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精心选择课题。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是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总书记今年年初考察安徽工作时的一个重点,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的好势头,“三年中变化”业已实现,“五年大变化”指日可待。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依然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为摸清我市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十七大提出的“三个主要转变”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初,市政协主席会议经认真研究决定,在第二季度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调研,并召开专题常委会议,协商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在市政协二届四次全会上,委员们在讨论中对这项工作表示认同。委员们普遍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也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市政协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调研并召开专题常委会,可以说是抓住了参政议政的关键。

二是扎实组织开展调研。调研课题确定后,市政协成立了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常委会议筹备工作小组,在主席会议领导下开展工作。为选好调研子课题,找准调研的切入点,使调研内容更贴近市情,我们专门召开了有市发改委、农委、经委、招商局、科技局、环保局、商务局和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调研内容的范围。调研内容涉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基本涵盖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的主要方面。市政协各专委会及政协办公室、县区政协、市各派、工商联共组成22个课题组承担了调研任务。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调研组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在掌握大量情况的基础上,调研组去粗存精,认真分析,充分论证,力争调研报告切合*实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形成了24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

二、为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建言献策

这次调研共形成24篇调研报告,其中8篇作大会发言,16篇作书面发言。24篇调研报告和常委座谈讨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促转变。针对我市产业的总体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一产业格局还处于较低水平现状,调研报告建议,要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树立二产当先理念,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要编制一个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的总体规划,突出大项目及大企业带动和名牌发展两个战略,建好行业生产要素服务、公共产品服务和企业科技创新三个平台,营造争先创业的文化环境、诚信为本的经营环境、成本洼地的产业环境、自然和谐的投资环境等四个环境,在招引重大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园区建设、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五个方面求突破。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研究与开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法律、会计、信息咨询、职业培训等生产业,继续发展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社区服务、旅游、商贸流通、餐饮等消费业。

二是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转变。*的发展,不仅要依靠自身,还要广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借助外力增强*发展动力。调研报告建议,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着力构建省会经济圈,加快融入“泛长三角”,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方法、新机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发展分工,做到优势互补,强化自身。一是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招引外地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把电缆、化工、造船、采掘、建材、旅游6个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把6个省级开发区和6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培育成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载体。二是突出区域合作的环境建设。要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区域合作创造好的硬环境。要强化服务意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审批项目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区域合作提供好的软环境。

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针对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实际,调研报告建议,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高新化并重,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后发优势,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要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在各产业的推广应用,支持企业与市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相关协作,争取高新技术成果,攻克技术难题,引进高层次人才。要抓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报告建议,要强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通过创新把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企业产学研结合机制,设立研发机构,将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立灵活的引进使用人才机制,采取聘用、暂聘、借用、试用、招标等多形式多渠道利用人才,发挥他们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四是搞活流通扩大内需促转变。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调研报告在分析我市农村流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后,建议要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发展,逐步把城市的商贸服务业态、流通方式、经营模式推广到农村,优化农村流通业态结构和空间布局。要通过招商引资,运用政策手段和市场方式,发展农村城镇店、超市、便民店,形成合理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点建设体系。要整合优势资源,培育龙头市场,建设一批档次高、批量大、辐射广、功能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提高连锁经营覆盖率和农村商品统一配送率的同时,把农家店的经营范围扩大到科技图书、药品、电信服务、代购、代销、代储等领域,提升服务功能。

五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转变。我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调研报告在指出目前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经营粗放、追求短期利益、管理相对滞后、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等问题后,建议要严格执行规划,促进科学开发。规范矿业秩序,严禁非法开采。鼓励开发企业采用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控制污染,走科学开发、高效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资源开发之路。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深度开发,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开发。资源开发项目要坚持环境准入条件,对新上项目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要纳入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方案,已上项目没有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要责令限期整改。调研报告还就淘汰高物耗、高能耗的落后生产能力,节能减排,控制点面源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废旧物品回收再生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提出了建议。

六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转变。调研报告对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建议。建设生态城市,一要认真落实《*生态市建设规划》,切实将规划具体落实到城市的道路、建筑、景观、住宅等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中。二要加强城市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对不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要依法严管。三要加大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强化市民建设生态城市的意识,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共建生态城市。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农村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夯实硬件基础。要创新发展思路,用工业理念谋化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加强科技与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支撑新农村建设。

三、继续发挥政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市政协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研,并召开这次专题常委会,只是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言献策迈出了第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今后市政协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宣传者。我们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中央、省市有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针政策,利用政协联系广泛、代表性强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实际,大力宣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倡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更多的群众投身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去,促进*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

2、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支持者。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政协委员,要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己任,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多思考、多探索,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建言献策。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篇8

[关键词]蓝皮书;《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科学院

[作者简介]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编审,研究方向:区域文化、文化产业,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C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09-0014-0007

广西蓝皮书是广西社会科学院创立的学术品牌,自1998年出版第一本《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以来,已走过15个年头了。“广西蓝皮书”从最初的一本,已发展到9本,成为一个庞大的学术家族,一个系列丛书了。

一、2012年“广西蓝皮书”出版概况

2012年“广西蓝皮书”由广西社会科学院总主编,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刘建军、黄志勇、黄天贵任副主任。2012年计划编撰出版9本,至8月底,已出版8本,它们是: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小青、毛艳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罗国安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李建平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杨亚非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吴坚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杨鹏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尹建国、肖文苏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吕余生主编。

这批蓝皮书,出版较早的《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前者2011年12月出版,后者2012年2月出版;其余6本集中于2012年6月~8月出版。其中,《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2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余6本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尚有《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民族发展报告》已编好待出版,预计2012年12月面世。

二、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内容

2012年“广西蓝皮书”记载了2011年里广西人民的奋斗历程。既有对2011年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各面的历史记载,又有对2012年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和如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对策参考意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的重要载体。

2012年“广西蓝皮书”各卷内容如下:

1.《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分为七大部分。第一是“主报告”:对广西的宏观经济形势作总体分析和预测;第二是“综合篇”:对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消费、物价、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外贸、金融、证券期货、就业等具体的经济领域作分析和展望;第三是“产业篇”:分析与展望工业、农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千亿元产业及物流业;第四是“区域篇”:主要是展示“两区一带”及各市(县)经济发展亮点;第五是“专题研究篇”:就广西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前瞻性的研究;第六是“个案分析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园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及外贸出口企业;第七是“资料篇”:收集了2011年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和数据。

2.《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立足于广西权威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社会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集中反映了本年度广西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成就、回顾评价,并对2012年社会发展作预测和展望,全书分为“总报告”、“发展篇”、“专题篇”、“调查篇”、“个案篇”和“附录”6个部分,既有对全区各项社会事业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预测,又有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分析和调查研究,以及一年来广西社会发展历程大事记等附录,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全区在过去的一年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态势。“总报告”中的《2011年广西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对2011年广西社会发展的现状、成就、特点作回顾分析,并对2012年全区社会发展形势进行预测展望;“发展篇”包涵了广西2011年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的发展描述及对策研究,如《2011年广西教育发展报告》等;“专题篇”主要就广西社会发展中某个重要方面如民族团结创新、发展生态旅游、农村教育、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指出有创建性的建议;“调查篇”则就人民普遍关心的如公众社会心态、食品安全、城镇居民物价承受度、保障性住房民意、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艾滋病预防治模式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剖析;“个案篇”则通过对广西的两个重要城市,即柳州市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南宁市城市精神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广西城市建设的成就和城市精神的风采,为广西社会发展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3.《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广西区党委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部署展开,努力反映广西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全区文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具体情景,形成对2011年广西文化发展情况的总结和对2012年文化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的年度报告。内容包括:2011年广西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总报告,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研究报告,关于文化事业现状、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个案分析等类别的分报告,以及社科事业发展、市县文化研究等主题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还辑录了2011年广西文化大事记。全书既有对2011年广西文化发展状况的及时报告,又有对2012年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和如何因势利导、加快发展的对策参考意见。重要文章有余益中的《硬道理硬指标硬任务——关于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思考》、《2011年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综述与2012年展望》,吕余生的《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智库作用推动科学发展》,黄健的《2011年广西新闻出版业发展概况》,李建平等的《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廖明君等的《广西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王绍辉等的《广西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增长点研究》、黄伟林等的《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等。

4.《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

全书汇集了自治区内涉农管理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专题篇”、“经验启示篇”、“探索篇”五个专栏。“综合篇”是总报告《2011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行业篇”是对广西粮食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农业机械化、农村水利、农业区划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卫生事业、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推广等行业2011年发展形势的分析及对2012年的展望;“专题篇”是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建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实践与展望、农村金融服务、农业国际及区域合作、广西“三农”信息化建设、农村居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农村社会保障、贫困与反贫困、农民工权益保障等问题的分报告;“经验启示篇”包括《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经验及其对广西业发展的启示》、《国内外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2篇;“探索篇”中的文章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主要切入点的理论思考》。书末附有《2011年广西农业农村大事记》、《2011年广西农业经济主要指标情况》两份资料。该书编纂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突出广西农业主要行业运行特点,展示了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二是重点反映了广西农村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从多方面反映了广西农村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三是注重对区内外和国内外典型经验的介绍和借鉴;四是强化对新的实践问题的探讨,力求提出真知灼见的研究结论,以引起广大读者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5.《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的内容包括《总报告》、《专题报告》、《西江论坛》、《地市报告》、《附录》5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全书总结了2011年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发展的诸多重要内容:(1)2011年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完成投资再创新高,总量和增速均创下历史新记录。全年完成投资55.96亿元,是2010年的1.65倍,是2006年的8.02倍;(2)在枢纽和船闸建设、高等级航道建设和港口码头建设方面新开工建设6个重大项目,续建13个重大项目,6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3)全年完成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0.8亿吨,比2010年增长17.8%;(4)一批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重要港口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5)《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的编制取得重大成果;(6)沿江产业重大布局和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7)千里西江绿色走廊护岸绿化工程项目全面启动;(8)部省区合作不断深化,部分西江经济带城市借助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例如梧州市,2011年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新增3个产值超百亿元园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地方财政收入达76.1亿元,比2010年增长35.6%,比自治区财政收入增速高10.1个百分点。《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既是对2011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记载,也是对2012年建设和发展的展望。

6.《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正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主报告,重点依据广西县域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主题式论述和相关理论阐述;第二部分是指标建设,重点提出广西县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指标阐述等;第三部分是竞争力评价,包括广西县域竞争力的总体评价、“两区一带”格局下广西县域竞争力评价以及不同类型县域的比较研究;第四部分是专题研究,包括广西县域工业化进程的评价以及广西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研究;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重点就国内江阴模式、晋江模式、增城模式和双流模式进行经验分析与研究;第六部分是县域研究与发展规划,包括有关县域经济和广西县域问题的相关学术文献和博士论文的综合评述与概要,以及“十二五”期间国内相关地区加快县域及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内容;第七部分是附录,包括广西县域竞争力原始数据表和相关资料汇总。

7.《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是对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今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全面展示全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成就。该书分为4个部分。“主报告”包括《广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国有企业》两篇重要报告;“专题篇”包括《广西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广西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创新广西企业国有产权与收益管理工作》等16篇专题研究报告;“地市篇”是研究市级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分报告,包括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钦州、玉林、百色、河池8市;“企业篇”是研究重大企业发展的分报告,包括《全力打造广西百亿商贸物流集团》、《打造广西最大铝、电产业集团》、《建设大型化、清洁化的钢铁家园》、《制高端水泥树环保标杆》、《构建广西民航运输新格局》等,共24篇。

8.《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

《越南国情报告(2012)》是国内外各界了解越南最新发展情况和研究越南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上篇)为综合研究报告,较为全面地反映和研究了2011年越南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下一年度的前景预测;第二部分(中篇)为越南2011~2012年度的发展分报告,共有18篇关于越南各个行业、领域发展状况的专题报告,包括政治、社会民生、外交、中国与越南交往与合作、军事、农业、工业、交通通信、财政金融、商业服务业、对外贸易、旅游、文化、教育、首都河内、工商业中心胡志明市、2011年越南北部边境经济等;第三部分(下篇)为综合资料,简略介绍越南国家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2011年越南及中越关系大事记、有关重要文献、越南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从2010年度起《越南国情报告》增加了“越汉新词互译”部分,供从事越南问题研究特别是越南语学习、翻译的教师、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参考。

三、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主要特点

《2012年广西蓝皮书》汇集了学界、政界及商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集权威性、时效性、实证性、原创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于一体,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以最新的数据、翔实的资料、客观的动态分析、科学的预测判断、多视角地展现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探讨广西发展趋势、战略及政策取向,为破瓶颈解难题建言献策,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及广大读者提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而系统的参考资料。

《2012年广西蓝皮书》具有如下特点:

1.主题突出,时代感强

每年一部的“广西蓝皮书”,都以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紧密结合,回答时代任务所需,表现出鲜明的发展主题和时代特征。如《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及时贯彻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围绕该次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广西区党委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部署展开,努力反映广西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全区文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具体情景。《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等,也具有这一特点,突出了2011年广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主旋律,反映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广西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消费、物价、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外贸、金融等重大问题的分析和展望,对就业、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反腐倡廉建设、民族团结创新、农村教育、食品安全等具体社会问题的深度研究,十分及时与有效。

2.内容丰富、反映全面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丰富内容表现在既有对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方面的全面分析与未来发展的预测,也有对某个行业或某一方面的专题分析和调查研究,涉及当年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工作和问题,还附有最近一年来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大事记等附录,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广西在过去的一年里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态势,内容相当广泛。

3.重视调研,实证性强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各篇文本,都是立足于实地调研所形成。各报告的撰稿人深入相关行业、产业、企业了解情况,搜集数据,在掌握大量情况和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分析判断,所使用的大多是第一手材料,观点和对策建议均以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作为立论的依据,针对性强,吻合相关领域发展所需,研究报告具有极强的实证性。

4.提供预测分析和发展对策建议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充分调研和全面总结上一年度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对当年发展的预测和如何发展的对策建议,经济类的“蓝皮书”往往还制作了相应发展指标,给党委政府和相关业务主管部分提供了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

四、进一步做好“广西蓝皮书”编撰工作的建议

关于如何做好“广西蓝皮书”的编撰工作,广西社会科学院吕余生院长2012年7月13日在“《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讨会”上做了重要指示。他说:编辑广西系列“蓝皮书”是我们广西社会科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蓝皮书”不是一般的总结报告,也不是一般的课题研究;它既不是年鉴,也不是通志,它是集通志、年鉴、总结、调查研究、学术探讨各种元素于一体的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著作,应该是这么去认识“蓝皮书”。吕余生院长对今后“蓝皮书”的编撰出版工作提出三点具体意见:第一,要体现学术性,提出对策建议。一定要把“蓝皮书”的特质深深融入到学术分析和研究里面去。我们不是把当年的情况写完就算了,里面要容有自己的分析和预测观点。“蓝皮书”的特点是既要总结也要分析。文化发展快,发展好,为什么好?为什么快?好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存在问题我们今后应该怎么解决?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广西文化发展应该朝哪个方向走?要有预测,提出我们的观点和建议。“蓝皮书”一定要体现学术性,没有学术性,“蓝皮书”就没有生命力。第二,把好政治关。“蓝皮书”毕竟是面向社会的,和我们内部的学术研究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经常说学术研究无,宣传有,尤其是公开发行的成果。对于发生的事实,作为“蓝皮书”必须记载,但是你怎么去把握分寸,怎么去避免敏感问题,就得掌握好政策,严守宣传纪律。第三,把好质量关。质量很重要,包括观点的正确、版式的设计、文字错漏等等,都要慎重对待,不断提高质量。

综合吕余生院长的指示,做好“广西蓝皮书”的措施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

1.做好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编撰“广西蓝皮书”的第一步工作。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围绕年度工作的要点,制订本年度“广西蓝皮书”的文章选题,并确立重点,使其能够回答形势发展的需求,提供智力支撑之思。同时要设计相应体例,编制好整体编撰出版方案,保证“广西蓝皮书”工作顺利开展。

2.精选总报告和各分报告的主持人

“广西蓝皮书”工作时间短、时效性强,整体上大约只有6个月的工作时间,撰稿者一般只有3个月时间。因此,必须组织一支执行力强的工作队伍展开工作。在确定选题后,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撰稿人,尤其是总报告撰稿人,要既有田野调查的实际工作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理论综合和分析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使之能够真正承担起写好较高水平的总报告和各分报告的职责。

3.做好调研工作,掌握相关数据

人的正确思维,一切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均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调研结果。“广西蓝皮书”也不例外,离开对经济运行现状和社会发展实践情况的调查了解,根本无法产生调研报告及其对策意见。因此,要把“广西蓝皮书”编撰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始终强调要深入相关行业、产业、企业和重要活动中去了解情况,掌握数据,尤其是要掌握真实、完整、及时的数据。要在调研基础上开展分析、判断、推演、论证、预测和提出发展对策,借此完成“广西蓝皮书”的编撰工作。

4.认真研究和写好对策意见

写好发展对策意见是决定“广西蓝皮书”价值高低的关键。如果缺少这一内容,“广西蓝皮书”就与“年鉴”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党委和政府是否重视“广西蓝皮书”,主要就是看"蓝皮书"中间的对策意见是否全面、适用、有效。要写好对策意见,首先要充分做好调研,掌握充分的情况和数据;其次要把握好发展趋势,对形势和任务有准确的判断和分析;第三是突出对难点重点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

5.加快进度尽早出版

“广西蓝皮书”作为年度性调研报告集,要对当年的发展提供帮助,必须高度重视编撰出版时间问题,出版时间不能太晚。出版时间晚了,如到了九月十月才出版,对当年的工作就起不了多少对策建议的作用了,只剩下资料收藏的价值。当然,出版时间太早,上一年度的数据还出不来,分析判断就有难度,预测和对策建议就难以准确。这就需要寻找一个最佳的时间点。一般来说,在上半年出版为宜。

6.开好出版会扩大宣传

“广西蓝皮书”出版后,应当召开出版会,扩大宣传。这既是及时向社会出版消息、早日将该书送到读者案头的需要,也是宣传“广西蓝皮书”的有关内容,包括观点、对策意见、资料和数据的需要,一个扩大社会影响和效益的有效途径。编撰出版“广西蓝皮书”,不应忽视这一项工作。

总之,“蓝皮书”是一个理论平台,也是一个文化品牌。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大众,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认为,作为一本反映和分析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状况的蓝皮书,它必须既有来自实践的真实数据,也要有依据科学分析所形成的判断与预测,还要有指导未来发展的对策性意见,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提供信息,帮助分析判断,辅助工作决策的功能。希望“广西蓝皮书”的编者作者继续努力,把“广西蓝皮书”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黄小青,毛艳.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2]罗国安.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建平.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4]杨亚非.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5]吴坚.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6]杨鹏.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尹建国,肖文苏.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篇9

    今天上午,我们听取了贾省长代表省政府向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个人认为,贾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年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回顾总结是全面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预期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主题突出,思路清晰,目标宏伟,措施具体,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针对性,通篇贯穿了“xxxx”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具体地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紧贴我省实际。报告中指出:要“整合和发挥我省自然资源、科教文化、劳动力资源三大优势”。我省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为三多:一是矿藏多,二是高校多,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要整合和发挥这三大优势,可以说是抓到了点子上。

    二是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报告中说:“要继续扭住更新观念、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优化环境等影响我省发展全局的关健性问题。”我省地处西北内陆,干部群众思想相对保守,开拓精神不足;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调整步伐相对较慢;而且发展环境很不宽松,机关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执法人员有法不依、粗暴执法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是影响我省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因素,所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把群众生活、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一方面,作为西部内陆欠发达的农业大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建设西部经济强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剑报告用了相当长的篇幅对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行了强调,从巩固传统到发展特色,从壮大龙头到推进产业化,从提高品质到开拓市场,从转移富余劳动力到推进农村城镇化,从深化农村改革到加大支持力度,字的行间里,无一不浸透着省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就推进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灾区重建和扶贫开发等各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进行了扎实的安排和部署,充分体现了省政府贯彻xxxx重要思想、以民为本、为民办实事的宗旨意识和政治意识。

    四是始终体现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年是省政府确定的“基层工作年”,报告强调,要“把狠抓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根本措施”。对既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一项一项地推进,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件一件地落实”。这此都体现了省政府是确确实实地在集中精力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另外,在今年的报告中,创新精神贯穿始终。如报告中第一次把加快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响亮地提出来;第一次把取消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并逐年降低农业税率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重点;第一次把“不禁止则允许”作为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第一次提出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精心打造“信用陕西”新形象的观点。

    渭南是陕西的东大门,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认真扎实地完成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对于加快渭南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年,我们将按照报告中提出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环境建设为关健,以干部队伍建设为保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灾后重建,突出抓好民有经济、劳务经济、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及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发扬“03·8”抗洪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转变作风,真抓实干,迈出渭南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产业项目,特别是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掀起新的建设高潮,促进域内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确保投资稳步增长;二是全力抓好灾后重建工作,以灾区群众的安全保障工程、生活服务工程、生产自救工程为重点,加快群众建房、水毁水利设施、公路交通、电力通讯、学校、乡镇卫生院和基层政权机关的建设步伐,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三是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的理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力争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四是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放手发展民有经济。按照“县市企业不再保留国有企业”的思路,加速国有资产战略重组,同时,按照“不禁止则允许”的思路,放开民有经济进入领域,促进民有经济发展壮大;五是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坚持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外向带动、城乡统筹的原则,抓住发展民有经济、劳务输出两个关健,做好特色经济、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六是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加快制定劳务输出与就业服务政策,创造劳务输出优良环境,整合职业培训机构,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健全劳务协调机构,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学习型、服务型、落实型政府建设;大兴学习之风,培养一支风气正、作风硬、敢负责、能干事的公务员队伍;大兴抓落实之风,完善抓落实机制,突出抓落实重点,夯实抓落实责任,创新抓落实方法,使抓落实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和规范,进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同时,结合实际,我想提以下两点建议:

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篇10

两会期间,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滨州市科协副主席,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院长兼书记,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强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听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沈志强:总理任期的最后一年,没有半点松懈,没有半点泄劲,而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站好最后一班岗。特别是报告中部署的2012年的九项重点工作,难度极大,标准极高,显示了本届政府一如既往的工作精神。

我感到,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是报告所确定的工作都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以前呢,可能是不该由政府做的事情,比如应该由市场做的事情在报告中也涉及到了。而这次报告,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从宏观经济调控,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从改善民生、从农业生产,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社保、教育等,这些都是政府该做的事情,而且更加强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调依法行政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说明我们的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对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把握越来越成熟了。

二是报告的内容都是老百姓比较关心的。像我关注比较多的是农业和农业科技。报告所作的部署,让我们感到振奋,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更有目标,更有信心,更有干劲。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您认为应该怎样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沈志强:我这次带给大会的就有一个加快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议案。《农业技术推广法》这个法律文件出台18年了,现在已经滞后了,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与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有脱节的地方。应该说,“一号文件”的出台,代表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为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农业问题的实质是民生问题。农业是个基础产业,农业在任何国家比较性经济效益都是低的,都不是高利润行业。在我们这个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国家,在没有完成农业机械化,没有把农民转移出来,主要还是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之下就把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向市场,会极大降低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及技术推广能力。

现在我们的农业,包括畜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差距。根本差距在科技。由于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社会性、基础性,必须由国家采取相应措施,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统一到中央“一号文件”上。

记者:您认为山东省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情况怎么样?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什么样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