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管理方法十篇公共管理方法十篇

公共管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2:27

公共管理方法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认知工具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4)01-0059-06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的工具,就难以做出好的工作来,在我们当今的科学时代尤其如是。我童年时经常会诧异木匠怎么能把直直的树干做成各种精美多纹花边、雕花的图案,或是圆桶、大梁等等。后来才知道,他们有不同的刨子、凿子和打磨的工具。木匠还分大木和小木,各有专攻。现代的计算机中的芯片上能包容百万千万条肉眼看不到的集成电路,医生动手术有各种复杂的医疗器具,航天器能够靠喷气火箭升入太空,靠的都是工具。而研究方法,就是我们研究过程中帮助我们更准确客观地认识自然世界、伦理世界和心理世界,探索真理的工具。

中国的学术界近年来对于方法问题开始有些讨论和争议。笔者自己就在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听到一位老先生批评年轻学者,“不要崇尚什么实证研究那一套西方的东西,要注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出于对老先生的尊重,大家并没有多说,互相看看,但都很同情那位受到抢白的青年学者。

老先生的话不是全无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肯定是学者研究的核心,同时,一个方法被崇拜了,不问场景地滥用了,就会出问题。笔者本人也在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奖获得者会议上批评过用网络方法研究西方新公共管理学派的文章。文章用“引用频率”来甄别国外文献中哪些作者从事新公共管理学问题的研究。但作者并没有认真阅读所有文献的内容来了解为什么他们被引用,将不少因批评新公共管理学派而被引用的学者归结为新公共管理学派的支持者,南辕北辙,得出啼笑皆非的结论。但我批评的内容不是说方法不行,而是说方法使用不当。如果加上具体的内容分析编码――一个合适的方法,结论就清楚了。目前有些学者的批评却是对一种方法的否定,反映出的是国内一些人批评方法时出现的典型问题:就是情绪性大于逻辑性、感性强于理性、将个别性与一般性混淆、以片面否定全部、将本土性与普遍性对立。这正是现代方法中极力要避免的逻辑混淆问题。实证研究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对现代科学的进步有极大的贡献。至于西方的东西能否用,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佐证。马克思是注重唯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西方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引领中国革命的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再者,20世纪以来的实证科学与18世纪的实证科学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克服了当年为反对形而上学而过度强调狭隘实证经验的束缚,已经有了重要的进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强调的就是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本土经验的重要性,最需要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来证明其合理性和探求变化改进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方法的批评也要讲究批评的方法。就是马克思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只强调武器的批判,而忽略批判的武器,对学术研究来说,就会贻笑大方;对国家发展和建设来说,就会贻害百年。

事实上,方法的道理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着各自存在的原因。农民种地有铁锹、锄头、镰刀、打麦风车等不同的工具。锄头除草功能好,不能说明铁锹和镰刀无用。在一定的场合下,粮食少、天有风时,有人能够不用风车,靠自然风扬场,将粮食、沙子和谷壳分离开来,说明他能干,但这并不能代表风车没有用。无风,工作量大时,还是风车有效。机械化大农具在小农田没有用,但给了广袤的土地它们就能大面积高效耕作。再看,西方人的厨房用具从果汁机、揉面机、量杯等非常之多,中国厨师凭经验做菜,不用这些器皿也能做出可口的饭菜。那这些工具还要不要呢,有用吗?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方法是否有用的问题,是应该如何使用方法的问题。如果是一个熟练厨师,一切都靠手腕功夫配菜和佐料,只要有油盐酱醋等素材(相当于研究的数据),不用工具辅助可以,自然禀赋的手脑眼鼻就够了。但如果是让技术不太好,又想要吃可口食物的人来做,那就最好用辅助工具。如果是商业化操作,在大饭馆里流程化,又不能用高薪聘请众多高级厨师,那就成为带来效率和巨大经济利益的必须。所以说,要不要方法,要什么方法,如何用方法,基本原则是看在特定的场景下方法有用与否。如果大农业机械在小农田不好用,那就先平整土地,建设大田,然后使用机械;在这以前,选择合适小农田耕作的工具。从这个角度看,讨论问题的焦点就不是要不要方法,而是如何用方法、用什么方法合适。

还有一类争论,讨论的是数量方法与传统的思维辨析方法的区别。提倡重价值理念的是非和辨析思考,不重数据,这是出于对数量方法了解不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好的定量研究的基础必定是价值思考,用定量工具的目的也是论证价值思考不易厘清的问题和对答案不清楚的问题提出判断的佐证。大多数的批评,其实应该针对的是方法使用不当,缺乏理论依据、缺乏合适数据、缺乏合适的方法和必要的变量,证明强度不够等等,而不是讨论数量的方法和思维辨析的方法孰强孰弱。它们是互补的,左手右手各自有用,一起配合就更加强大。至于理念灌输,那就不属科学研究的范畴,而是意识形态的打造了。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迅速变化的国家,处于全球市场、经济和政治竞争的大环境中,正在进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的现代化革命;中国还是有深厚传统文化基因的国家。要收集分析数据、积累和运用知识,克服狭隘、偏见而进行客观的科学决策,是出于信息和大数据时代中国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道路。这就是说,中国的公共管理和决策需要方法,需要好方法、各种方法,需要能够妥善使用方法回答和解决问题的大批优秀人才。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大批能够正确使用方法辅助公共决策的人才。

二、什么是科学的方法

在谈论方法时,我们经常听到的词语包括实证方法、辩证方法、批判现实主义的方法,解释主义的方法;也有人尝试将方法归类为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形式理论的方法等等;还有人认为方法可以分为政治分析、经济分析、制度分析、历史分析法等方法。[1][2]

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相互间的交叉之处非常多,达不到逻辑规则的要求: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和充分理由律。比如说,实证的过程中就充满了辩证,零假设和替代假设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历史分析法中也要寻求实证、进行辨析、批判和解释;解释主义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民族志的方法(ethnography),基础就是实证调研和历史分析。我们常讨论的定性、定量方法,虽然可以定义为“靠数量方法定结论的是定量法,靠案例和思辨定结论的是定性法”,但以数据定结论的前提是要有理论和假设,这正是定性框架下的结论。定性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没有数字的支持,否则在个案的基础上就不能推导出普遍的真理。还有,人们常把案例法和内容分析法归为定性研究,殊不知,案例法中也可以大量引用数据甚至模型,而内容分析法的本质就是用数量的方法来给内容定性(比如说,用计算出来的词频或内容的频率来确定作者或文献的涵义)。所以说,大多数关于方法的归类,比较粗线条,并不科学严谨,只能被用来作为一个工具的标识和名称,真正要归类,是另有一番讲究的。

从过去到现代,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对方法的认识和使用经历了一个进步和深化的过程,从神学阶段到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和现代科学阶段。早期人类在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和无法控制的时候,为自己创造了神。古希腊、古罗马和东方的古文明中,都各自有自己的神谱、神庙和神的故事。这就是科学史上所说的神学阶段。当人们对大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设想这是由于有神的努力。如开天地,风婆婆放风,雷神打雷,龙王布雨,月下老人管爱情,阎罗王管生死。西方也有战神赫丘利斯、坏神赫拉、爱神丘比特等。这是早期认识论中的神学阶段。

当人类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有了一定的认识,感觉到物质世界的力量和强大时,就发展到以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绝对知识,这是科学史上所谈到的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形而上学阶段。中国的易经、八卦,包括中医,可以说是形而上学阶段的极品――高级发展阶段。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人类突破了黑色世纪的禁锢,解放了思想和精神,学会了客观地观察和认识论世界,重拾了对自己的理性能力的信心,科学时代的到来,推动了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又反过来推动了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实证主义的思想开始进入研究的主流。人们不再靠巫师神灵、形而上学来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而是用理性、实证、实验的方法来寻求对问题的解答。这就是科学史上的实证主义阶段。当然,实证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了初期、中期和近代几个阶段。从初期由于反形而上学的需要提出唯物质、唯经验论,到近代对方法和经验局限性的认识以及对理性推理的更包容性,中间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培根的经验主义、到大卫・休谟的简单经验和实证主义、嘎斯金的存在主义,到波普的证伪法,米尔的因果排它法,坎波尔的宏观世界的因果辨析与微观世界因果辨析的区别的讨论,实证主义的思想在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3]比如说,培根的经验主义强调直观经验的重要性,实证主义开山大师休谟则强调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有三:因果的邻庇性(所处地域相邻)、因果的前后顺序性和因果出现的相连性。他强调的是因果关系的可见性。但自然界复杂纷繁,有的原因人们一时并看不到,是原因背后的原因。波普的证伪法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路径:看能否证明因果关系的谬误。到米尔时,他就提出,凭因果的前后顺序性、因果出现的相连性和排除其它原因几个标准就可以判定因果。因果的邻庇性就不要了。如月球离地球很远,但它的运动会引起海潮的变化。坎波尔将因果关系分成宏观和微观,强调微观世界中因果关系必须可以甄别,而宏观世界的因果关系,即使一时观察不到,也不能简单断然否定其存在。这个实证思想的发展过程反映的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提高,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接受了用理性和经验两种方法的互补性来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能力。

20世纪以来的实证主义有以下特点:认为科学作为一个产品,有一套相关的语言或数字对因果关系进行描述,有公理性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性,认为这些因果关系的描述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可被经验性的观察来检测、证实或证伪;认为科学是累积性的、跨文化的,独立于研究者个性和地位的客体;理论和研究传统有共性和相通性;科学的进步常常包涵与旧体系不同的断代性飞跃。过去,实证主义者被描述为一个认为所有真的知识都是科学的学派,认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测量。在近现代,实证主义也随着科学的发展有了自己新的认知。比如说,后实证主义的对传统实证主义有所修正,重实证,又不唯实证,是认知过程的一个进步。

这个进步,是多维度的,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大理论的进步。本体论(ontology)的核心问题是世界到底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认识论关注的是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也就是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是通过经验来感知的,还是通过灵感和上帝的启示来感知的;是直接经验就足够了还是要通过我们主观意识来诠释。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的核心区别就在此。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开始方法论的讨论。那么什么是科学的方法呢?虽然众说纷纭,但我们如果想想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所共用的方法是什么,答案也就有了。阿基米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哈维、牛顿、瓦特、法拉第、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这些科学史上如雷贯耳的科学家,各自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研究,但他们认知世界的方法,确有共同之处,那就是:1.观察,假设,实验;2.记录规律性事件;3.遵从真理和事实;4.总结和提炼理论。[4]这个“四步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方法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发现或验证理论――一套系统解释世界的陈述,有定义、有条件、有因果关系的解释,有预测。杜威曾经说过,知识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事物发展未来的预知。而理论就是建立在理性和过去经验基础之上的对事物某一方面提出的系统解释。它的强大之处就在于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许多问题归纳为几条记得住、能理解的基本原理,再用来指导实践,举一反三。当然,也有人批评科学理论为简化主义的学问。但他们的误区是,科学方法提纲挈领,强调因果,但并不排除描述和内容的丰富,用其一攻其全,本身就是一个简化主义的方法。

由于科学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社会科学家也开始关注科学,并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伦理和心理问题。最开始是社会学家用实证调研的方式来考察工人的疾苦,比如恩格斯、美国的共产党领袖杜波伊斯等,力图证明社会和资本家对社会的剥夺。1853年左右美国芝加哥大学成立社会学系,后来成立政治系,就开始强调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后来的心理学科,更是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用实验的方式,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实验法、准实验法就是这样诞生的。1936年美国大选,盖洛普用统计抽样的1500个样本,胜出读者文摘杂志25万(杂志有100万读者)的样本,成功预测出大选的结果,使抽样调查名声大噪,数量调查研究机构因此大增,许多高校成立调查研究中心,美国的统计局也开始用抽样统计的方法进行全国的统计调查。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量经济学开始兴盛,以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基础,研究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Data)和时间序列数据(time-seriesData)。新兴计量经济学研究开始切入同时具有横截面及时间序列的资料,每个横截面都同时具有时间序列的观测值,成为面板数据分析(paneldata)。实证和计量的方法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中的应用,很快扩展到别的学科。[5][6]

三、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

在过去的6年中,笔者每年都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合作,邀请海内外相关学者共同举办暑期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青年教师培训班,后几届有全国mpa教指委的参与。陆续涵盖的专题有研究设计、抽样调查、一般数理统计、高级数理统计与分析(因素分析,罗杰斯特分析,结构方程,时间序列,面板数据分析,存活分析)、定性研究(民族志、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网络分析、博弈论、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系统动力学、计算机模拟仿真介绍、国际论文写作、基金申请,等等。有不少知名学者和公共管理学人参与,也不断有人提问“什么是方法”,尤其是“什么是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7][8]

记得有一次笔者与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谈论中国的学科发展。他说,中国经济学的大发展得益于经济学方法的发展和成熟。我就请教他什么是经济学的方法。他说,文献综述、研究假设,逻辑和数学推导,统计,因果关系,问卷调查和实证调研,实验,计算机使用,等等。我说,我们公共管理和政策学者也用这些方法。不但我们,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少学科都这样。从内容上说,逻辑推导在古希腊的辩论中就有,著名的归纳法和演绎法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几千年以来的神学、宗教包括形而上学等就是最大的假设;问卷调查,社会学很早就做;实验在社会科学里最早得到应用的是在心理学科;数学当然是数学家发明的工具,大家借来使用;概率统计学是法国的上玩出名的,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基础;实证方法最早的提倡人是社会政治学家孔德,培根就注重经验主义,美国最早引进调研方法的是社会学和政治科学,费孝通的博士论文就是江村调查,里面也用过数据……这样一分析,经济学的方法也基本上就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正如它们在其它学科,比如说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心理学之中的应用一样。当人们将科学研究的方法用到社会科学领域,这些工具就成为社会科学的方法。用在经济学领域,就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理,用在公共管理领域,就是公共管理的方法。只要是科学的方法,就会注重观察、假设、论证,遵从真理和事实,总结和提炼理论,也就是将假想和猜测变为经过验证和提炼的知识系统。

当然,各类学科可能还有自己的独门工具,或解决学科内特定的某些问题而设计的工具。这类工具,就是问题导向的方法,而不是学科导向的方法了。问题导向的方法,并不是不能在别的学科使用。比如说基于地理分析和展示的“地理信息系统”,用来解决绘地图和空间分析的问题,也开始被广泛使用到管理、政治、经济、社会等许多学科;发射炮弹的原理,也被扩展后用来发射卫星;计算机的软件和仿真系统,可被用来做管理模型。所以说,方法的使用,用问题导向来归类或许比按学科导向来分类更加方便和有用。法律学关注法典的原理、法典和判例;经济学的问题是如何有效配置有限资源从而提高使用效率的问题;政治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和保障群体利益;历史学注重考证、回复历史的真实、学习历史的经验;而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来有效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群体的关系来达到管理目标的问题。在管理的领域,企业管理关注企业行为和目标,公共管理则关注公共领域的管理和人们在工作领域的行为。逻辑,理论范式,假设,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数学统计,网络、计算机技术等都是方法工具。而大家在方法的讨论中,常常忽略的是学科范式的讨论。研究范式是界定学科领域、范畴、研究问题的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观。它在本领域学者们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形成,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方面起到凝聚焦点、彰显特点、突出贡献点的作用,是方法的方法。

当然,学界对什么是公共管理的范式并不是没有争论。经典公共管理认为以韦伯的纯官僚理论为模板建立的官僚体系的特点就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目标;沃尔多、奥斯特罗姆等学者认为官僚的理念和结构与美国自由主义的民主传统不匹配,应该以民主治理为主线;后现代的公共管理学者则强调权威表述、协作治理。笔者在数年前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梳理了美国公共管理几大核心期刊,对其进行研究范式的经验性分析,在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三级范式的思考。第一级将公共性界定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大范式,所有的公共管理文献据以研究公共性为主题,第二级的范式则是方法导向,有政治分析、管理分析、法律分析、历史分析、伦理分析等;第三级范式则关注研究问题。这一归类被一些著名的美国学者认为不失为是跳出一般性、永无休止、没有结论的争论的一种办法。这个三级范式的模型见表1所示。[9]

在对这些范式内问题的研究之中,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形式理论(formaltheory),也是我们所说的规范研究(normativeresearch)。可以用假设和数学模型,也可以不用数字和模型,而是伦理推导和价值论证。规范研究从过去的经验或理论出发,用逻辑思维的路径推导出结论,制定出真理或行为的标准。过去的经验或理论可以是个案事实,也可以是通过缜密思考构建的理论模型,也可以完全基于“前置设定”(assumption)的基础上。从研究结果来说,当然是缜密思考后的理论模型更有理论效度和信度。比如说,为什么理论上认定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在现实之中,有人生于富贵,有人生于贫寒,有人生下来身体强健、体重超人,有人竟是试管婴儿,要靠特护才能存活。但从现代国家的建构理论来审视、从现代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来评判,从国家长治久安、权力平等转让等视角来考察,就应该是人人平等。在行为准则上,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和康德,东西方时隔千年的思想家,都认同这个著名的原则。数学里面的求导、函数、极值等概念,帮助推导,是形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帝王时代谋臣们做的天下策论,儒学中的君臣之理的重要性,现论中主观意味很强的情景解释主义,也可算为形式理论。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测量指标为是否言之有“理”。这个“理”,就有特定场景的理,不同人的理,以及具有普遍价值的理。现代科学方法有三个任务:一是找出这不同的“理”以及它们的内在逻辑,二是找出这些“理”中有共性和普遍意义的客观之“理”,三是考察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在不同场景、时空和条件下的符合科学原理的解释。

表1公共管理的三级范式

另一类是实证研究,其中可以分为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注重案例、思辨,而定量研究注重调研和众数。但他们都讲道理、摆事实、重证据。习惯上,人们将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田野调查、访谈、案例研究、根基理论等(有人译为扎根理论,是倡导型社会学者用方法推动特定的理论价值的倾向性研究)归纳为定性研究;将问卷调查、数学或统计分析等归纳为定量研究。两种研究的核心点都是事实是否对、效度信度如何、问题能否被解决。实证的定性(又叫质化研究)研究实际上比定量(量化研究)更需要经验、思考、价值判断力等,更加难以把握。18世纪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家们,包括法国作家萨克雷、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中国作家曹雪芹、罗贯中等,都以写实的笔触,描述了他们时代的社会现实――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底层社会的贫困和挣扎、没落贵族的心路历程、天下纷争的战争风云。他们的作品,就是对现实的一个仿真――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就连吴承恩的《西游记》、莫言的《生死疲劳》等迷幻的笔法,描述的都是现实的精髓。另一些知识精英,则用数据的方法来发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对工人阶级贫困状况进行实证调查的先驱者,并深刻影响了美国共产党领袖杜波伊斯,使他也用这样的方法调查美国黑人的贫困状况并向社会公布。[10][11]

对于什么是好的合适的方法,西方学术界有一些持续的争论,是基于西方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定场景出现的。但有一条是比较清楚的,努力争论什么是最好方法的人往往是青年学者,他们还在学术天地之间倘佯探索,希望知道方法的优劣,少走弯路,以尽快达到学术研究的顶峰。优秀的科学家和学问家一般都不会去强调哪一种方法比哪一种更好,他们更关注的是他们使用的方法能否帮助他们完成科学的探索,他们能否使用好所采用的方法。他们也会不断探索,试图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寻求最好的答案。在学术竞争的环境中,有好方法愿意拿出来分享是一个优秀的姿态和博大的胸襟,你不愿意采纳就不值得继续争论了,孰优孰劣,做出活来看。方法的好坏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学术研究任务,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真谛。不同的研究问题,不同的研究场景,不同的数据获得能力,研究者不同的方法训练、理论和经验积累,都是决定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

还有一些关于方法的争论往往是出于学术政治的考虑,是有人希望在没有获得公认学术成果的情况下就得到一定的承认,或者是学术指导过程中前辈学者希望后人走(或避免)自己的学术研究道路。但是,当有人谈方法而不注重方法的研究功效,却只是关注“方法的使用”(自己能做的、做得好的就是最好的方法)给自己带来的学术地位时,这种对方法的讨论就失去了科学的意义,成为混淆学术视听的学术政治,是反科学的行为。事实上,在懂了这样的道理以后,再看一些西方关于方法的辩论,就会认识到参与辩论的除了学习中的青年学者,还有两类人:一类是懂得方法、感觉到方法被滥用的学者,对滥用方法提出的批评;另一类是不懂方法、用不好方法却还不愿意学习方法的人,对方法进行抨击,以捍卫自己不懂方法的学术地位。很多辩论,以偏概全,实是无事生非。

方法是寻求真理的工具,但也有一些其它的学术沟通、交流的方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比如说,宗教里就有说教和意识形态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做研究,是将一套思维理念和价值体系通过灌输的方法强加给个人。问的问题不是为什么应该这样,而是说必须这样。有些人将这样的说教行为与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方法等同和混淆,这使得方法论的讨论越论越不清楚。

管理学科的常用方法工具中,包括实验、调查、数理统计、未来值计算、排队分析、马科夫链、运筹学、线性方程、网络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仿真模拟等。应该提及的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化程度,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始冲击统计学在方法中的使用。抽样和推断统计学可能会慢慢淡出,而描述统计和全息仿真可能会得到更大发展。

上穷碧落下黄泉,知识是无穷无尽的,科学的探索也是没有止境的,科学的方法也会因为研究和探索的需要被不断发明和发现。中国历史上有十八般武艺样样皆能的比喻,这十八般武艺是我们对武器种类及其使用方法的规范性理解;冷兵器时代后,有枪炮、轰炸机、激光武器、化学武器和电子武器。方法的创新,使得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不断占领先机,在科学研究和发现的领域有所突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方法的创造、学习和使用,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总是以巨大的热情和勇气欢迎和拥抱新的方法,因为,它们可能给你一片科学研究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earlR.Babbie.thepracticeofSocialResearch.http:///,2012.

[2]LarryB.Christensen,R.BurkeJohnson,Lisaa.turner.Researchmethods,Design,andanalysis(11thedition).Boston:allyn&Bacon,2010.

[3][10]Cook,Campbell.experimentalandQuasi-experimentalDesign.Springer,1979

[4][5]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FanBonai,LanZhiyong.publicmanagementResearchand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Beijing:Sciencepress,2008.

[6]williamR.Shadish,thomasD.Cook,Donaldt.Campbell.experimentalandQuasi-experimentalDesignsforGeneralizedCausalinference.Boston:HoughtonmifflinCompany,2001.

[7]warreneller,BrianJ.Gerber,Scotte.Robinson.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methods:toolsforevaluationandevidence-Basedpractice.London:Routledge,2013.

[8]elizabethanno’Sullivan,GaryR.Rassel,maureenBerner.Researchmethodsforpublicadministrators(5thedition).Boston:addison-wesley,2007.

[9]LanZhiyong,Kathleenanders.aparadigmaticViewofContemporary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dministration&Society,2000(2):138-165.

[11]Johnw.Creswell.ResearchDesign:Qualitative,Quantitative,andmixedmethodsapproaches.Losangeles:Sage,2013.

Researchmethodsforpublicadministration

LanZhiyong

[abstract]thispaperaddressessomeofthecurrentdiscussionsontheuseofresearchmethodsinpublicadministration.itprovidesclarificationsonthedefinitionsofscientificresearchmethods,socialsciencesresearchmethods,andresearchmethodsforpublicadministration.theauthorarguesthatscientificresearchmethodshaveasetofuniversallyacceptedprincipleswhichareusedtohelptousachievesophisticationsinobjectivityinoureffortstolearnaboutourphysicalworld,psychologicalworld,andtheworldofethics.theyareinnowayhinderingourunderstandingoftherichnessinsociallifeweretheyusedproperly.Researchmethodsascognitivetoolsaresharedbymanydisciplines.whatarereallyuniqueshouldbetheparadigmsgoverningresearchwithinthefieldratherthanthetools.theauthorthenadvocatesourcontinuouseffortsininnovatingandrefiningourmethodstoadvancefielddevelopmentinpublicadministrationtheoryandpractice.

[Keywords]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method,cognitivetools

公共管理方法篇2

1.教学过程与结果并重

首先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入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要和实践相结合。其次,注重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结果,对于课堂教学结果进行考核和检查,评估实际教学结果是否真的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以及知识学习的程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等。

2.教学方法整体优化理念

公共行政管理是一个整体,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无数教学系统要素所组成,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公共行政教学方法改进和优化的整体思想观念。一方面,我们要对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各个具体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进行顶层设计,将各种具有特色的和优势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组合,促使它们发挥综合性优势。

二、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实践过程的改进和优化

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实践中,进行优化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为此,笔者结合公共行政管理实践需要,总结出以下几种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方法。

1.个案教学法

在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中,我们要多对以往公共行政的实践案例进行汇编、分析和总结,用具体的案例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在实际事务中学习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运用。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中提供典型的公共行政案例,并且针对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2.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公共行政教学情境,学生和教师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比如学生分别担任公民和官员,教师担任法官等,模拟实际公共行政事件,让学生在实际经历中习得知识、锻炼能力。

3.专题讨论法

专题讨论方法主要是将公共行政管理的知识分成不同的专题,比如公共行政主体、公共行政财政等,分别对每一个专题,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集中讨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大学生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按照几个专题来讲。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讨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容易掌握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

4.多媒体技术运用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公共行政的理论知识、视频讲座和图片等集合于一体,丰富公共行政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公共管理方法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失范; 社会信任危机; 政府

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安全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市场经济建设初步发展的影响,我国社会上的信任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度出现了下滑趋势,对国家经济增长、政治稳定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从社会运行理论的角度看,导致这种社会信任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失范。因此,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管理失范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公共管理失范进行分析,进而结合公共管理失范问题探索社会信任危机的解决办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一、公共管理失范的具体表现和失范原因

1.公共管理失范极其表现。失范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根据涂尔干的相关研究理论,主要指人们在呈现出夸张化文化建设目标中逐渐失去了对规范趋同的情感支持,而在实际目标的建设中通过一定的手段极力获取未获得法律支持的利益,在集体意识发生改变和社会结构出现转型的历史时期,经济活动所带有的非道德取向变化导致公共生活出现一定的危机,造成社会整体结构和功能出现失调和紊乱现象,个人的目标成为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最终必然会造成社会整体稳定情况的急剧恶化,行为规范的应有效力丧失,整个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病态发展征兆。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结合方面:其一,工作人员懒惰怠工,本应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相应作用的工作人员不作为,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政府信用出现断链;其二,渎职失责,推卸本应该自己履行的责任,在工作中,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现损失,对政府信用产生不良影响;其三,权钱交易、、,政府公共管理失效,对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其四,两面行政,公共管理人员“台上一套、台下一套”,阳奉阴违,实施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执法监督工作的开展,也推动了政府信任危机的产生。2.公共管理失范出现的原因。当前我国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出现的原因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整体行政意识较差。受我国传统行政管理心理的影响,一些政府组织成员自身行政意识较差,对法制建设相对忽视,不利于政府行政工作的高效开展。近几年,尽管我国已经认识到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行政体制,但是在落后行政意识观念的影响下,组织成员的主观思想对行政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的产生,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政府管理职能缺乏明确的定位。现阶段,在我国行政机构的建设中,由于管理职能缺乏明确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职能之间的职责和职权发生分离或重合现象,造成公共部门存在内部竞争和推诿责任现象,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现象的出现。第三,政绩评估工作不够合理。尽管当前我国政绩评估共合作已经开始实施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标准,但是受到政绩评估工作复杂性的影响,评估体系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造成一部分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产生。第四,权力的监督和执行规范性较差。由于我国公共权力的行使存在单一发展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和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对公共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也缺乏足够的参考,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现象产生,对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二、克服公共管理失范,解决社会信任危机的对策

1.培育科学的公共管理精神、公共管理精神是社会公共组织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凝聚力等整体性精神风貌,是对公共服务进行管理的持久性承诺。现阶段,基于政府信任危机,亟需在社会建设中培育和构筑一种科学的公共管理精神,对公共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指引。这一精神的构筑一般包含效率、公正、责任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效率具体指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正则指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或者行使正义的自由裁量权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责任代表着为公共利益而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态度;创新表现为与时俱进的探索公共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办法,促使公共管理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实践中,公共管理精神能够通过适当的自我教育、社会舆论、组织强化和道德考核等方式,激励个体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行为自觉,最大限度的克服行为失范现象,为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信任危机,就必须构建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要构建一个健全、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以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为切入点,从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开始逐步打造能够真正兼顾人民利益、取信于民的公共信用体系,进而建成能够对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大辅助作用的全社会信用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在此工作中,政府应该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以民为本的工作原则,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都应该符合社会公益、公理、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政府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自觉维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不断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管理服务,真正实现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亲近民众、为民众服务、维护民众的基本利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3.对公共管理决策进行优化处理。一般情况下,社会风险与信任危机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影响关系,即社会风险的影响性越大,公共信任危机也必然越大,社会大众的社会信任感则必然受到不良影响而逐渐下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提升公共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规避社会风险或最大限度的降低社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决策机制建设,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在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加以制定和贯彻落实之前,应该对国情和民情进行具体的考察,尽量听取社会上不同阶层对社会对本次决策的建议和要求等,进一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社会适用性,保证公共决策的制定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在体察民情的基础上也应该发挥相关专家在决策制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获取系统,切实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避决策风险。其次,坚持预防原则。任何政治决策的制定必然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制定公共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决策评估工作的重视,明确决策执行后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并针对风险做好评预防和应对方案,维护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最后,建立完善的当事人参与决策体系。一般情况下,公共管理决策的制定必然关系到一定的公共群体,甚至在维护某些人利益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社会大众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参与者的意见,保证各个方面参与者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最大限度的降低民众对决策的抵触心理,促使管理决策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提升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度,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相应的力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体系存在相应的公共管理失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所以为了规避社会信任危机,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加强公共管理,提升公共管理实际质量,进而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增强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完善社会公共信任体系,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作者:姚亚菲郝婧单位:宁师范学院经管系河套学院经管系

参考文献:

[1]袁建欣,覃凤阳,戴璐等.公共管理失范与社会信任危机研究[J].卷宗,2014(10):485-485.

公共管理方法篇4

一、选聘原则

1、楼院长任职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护党的领导,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社区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具有奉献精神,竭诚为居民群众服务;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身体健康。

2、楼院长选聘采取社区公开选聘、楼院居民民主推荐等办法产生,经街道办事处审核批准后报区民政局和区计生局备案。

3、楼院长实行聘用制,年度考核不合格则随时解聘;楼院长本人提出辞职的,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由社区提请街道审批,并报区民政局和区计生局备案。

二、工作职责

1、楼院长实行挂牌服务制度。上岗期间佩戴统一胸牌,胸牌内容包括楼院长照片、姓名、年龄、管辖范围等基本信息;在楼院设置公示牌,向居民群众公布楼院长姓名、联系电话、工作职责、服务区域和服务户数,方便居民群众与楼院长的日常联系。

2、楼院长的管理和指导培训由街道和社区共同负责。规范楼院长服务行为,提升楼院长服务质量和水平。街道每半年召开一次楼院长经验交流会,探讨研究管理方法,总结推广管理经验,查找工作不足。社区每月召开一次楼院长工作会议,组织楼院长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听取楼院长工作汇报,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3、楼院长实行日工作、周汇报、月小结的工作制度,及时有效掌握社区居民户数、家庭结构、出生死亡等基本情况,及时协助社区计生专干做好计生信息的了解掌握和统计工作。

三、工作任务

1、有效掌握所管辖楼院的居民户数、家庭结构、婚育计生、出生死亡等基本情况;同时摸清户籍人口、现居住人口、流动人口、育龄人口、老龄人口、学龄前儿童、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等,并与居民建立良好的社群关系,同时将新信息填写工作日志及信息反馈单,协助社区计生专干做好计生信息的了解掌握和统计工作。

2、协助社区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区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宣传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的各项内容。

3、协助社区摸清所在楼院的基本情况,及时收集社区居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将社情民意上传下达、下情上报。

4、做好服务楼院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就地、及时调解一般矛盾纠纷,发生较大矛盾纠纷或案件时,协助社区、街道、派出所进行治安调解等处理工作。

5、组织楼院居民开展学习健身、文艺演出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引导楼院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义务劳动、扶贫济困、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

6、组织楼院居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垃圾清运、文明劝导等有利于改善社区面貌的公共活动,及时劝阻或上报毁坏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不文明行为。

四、考核办法

1、楼院长考核工作由街道负责,每月开展一次考核,考核结果报区民政局备案。

2、考核内容:入户情况、工作日志、月计划、月小结。

公共管理方法篇5

关键词:方法论;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公共管理;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C9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1-0064-08

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重点。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的明确和成熟,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分析框架与工具,并正在向着更为精密与恢弘的体系演进。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卡尔・拉伦茨先生指出,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的方法[1]。中国法学知名学者徐祥民先生也指出,一门学科有没有科学完整的方法论,不仅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它能否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2]。

公共管理同样如此。但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公共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探求方面可以说是空白①,并不是公共管理的研究不使用研究方法,追溯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学者们一致认同公共管理学来自于公共行政学,虽然对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纵观百年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性思维与经验的实用分析方法是其显著特征[3]。理性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期望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些理论是一种标准化行为理论,目的是为理性决策提供一套明确的基本假设或者说是公理,但是决策研究者们通过期望效用理论计算出的定量结果与管理者的真实行为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管理者违背这些公理,期望效用理论便无法使用,或者期望效用无法达到最大化。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大量实验研究批驳了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理性思维,但并未动摇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上的地位。如果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追求效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的定量研究方法成就了经济学“帝国主义”,使得经济学处于“科学”的保护之下,对于定量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学者们则没有一致的认同。时而定性,时而定量,当二者解释的结果出现冲突时,无所适从。这种对方法论的随意性和漠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公共管理研究现状的派别林立、乱象丛生公共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角度或理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常常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1993年,Bozeman概括了三种研究公共管理的角度:政策学派的角度(p)、工商管理的角度(B)和一个尚难鉴别的角度(X)。Kettl和milward在《公共管理的现状》一书中,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列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在《公共行政手册》中,Liou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政治学是公共行政分析最早使用的方法,它为公共行政中的官僚治理与官僚责任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法学是欧洲大陆公共行政的基础;哲学则用来研究政府官员的伦理问题;近期,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公共行政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公共管理目前在运用各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问题。。

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论之争,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已经拉开了帷幕,80年代末期,几乎成为一场“战争”[4]。抛开其他的细枝末节,定量与定性之争存在三个主要的观点:定量与定性之间是根本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是区别不一定构成对立;在认识论上互为补充,研究者应该研究如何为我所用。当赞同第三种观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论之争似乎渐渐平息下来[5]。持第三种观点的人(实用主义者)认为,哲学家、理论家注重的是“理”,研究者注重的是“用”。人类在科学研究方面关心的无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知识;二是怎样获取知识。而这两个问题又最终地统一于为人之用。因此,如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一切研究方法,无论它们的性质、操作形式有何区别,只要能为研究目的服务,就可分而用之或合而用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定量还是定性的探讨没有什么价值,但是目前公共管理学界对于定量的过分重视与依赖,为了定量而定量渐渐模糊甚至改变了研究者对公共管理基本价值观的认同。在公共管理中,治理工具、分析工具、政策工具的选择无不体现了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过分推崇定量的现状进行批判十分必要。

公共管理研究中定量分析究竟应该占据什么地位?什么决定了它的地位?当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结果时,应该遵从哪种方法?正是笔者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定量分析的地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溯源

所谓定量分析,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相关的描述,借助数学模型、统计数据等进行量化的分析。自“理性人”假设提出之后,定量分析日渐成为学术界所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部分学者甚至以能否引入定量分析作为衡量一门学科是否为“科学”的主要标准。这种衡量标准使得可以定量分析的自然科学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科学”,而不能进行定量或者尚没有定量研究的社会科学被质疑是否为“科学”。马克思曾说过“一门学科只有使用了数学之后,才能称之为科学”。这种衡量标准的广泛认同,使得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开始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来突出自己的理性思维。经济学就是其中之一,自萨缪尔森将数学引入经济学之后,“经济学帝国主义”攻城掠地,其他相关学科也开始注重定量研究,公共管理作为其相近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笔者也使用定量分析,统计了9年(2001-2009)来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上的所有文章,定量分析显然受到研究者的推崇(图1)。同时分析了《公共管理学报》近3年来的文章,使用定量分析的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比例分别是41%、59%、75%。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期刊?首先,《中国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学界有较高的影响力,在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中,《中国行政管理》一直是CSSCi的来源期刊,中国知网中《中国行政管理》的复合因子为2.725,在所有期刊中排63位。其次,《公共管理学报》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后起之秀,《公共管理学报》于2004年创刊,2008年就进入CSSCi期刊之列。在短短的6年时间中,她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成为公共管理学界最为认可的期刊杂志之一。中国知网中《公共管理学报》的复合因子为2.342。基于此,笔者选择这两个期刊,作为新老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来分析其中的文献资料。对这两个期刊的统计结果表明:定量分析方法在目前公共管理一级期刊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甚至超过定性分析,占据分析方法的主要地位。

公共管理方法篇6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创新

1案例教学方法的鲜明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也是公共管理教学的典型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以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是根据教学目的,仿效法律工作立案的办法,把有关的教学内容编成案例的形式,通过教与学双方对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国外公共管理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国内,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处在初始阶段,尤其是对公共管理这样的新兴专业和学科来说就更是如此。因此,思考如何通过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中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五个特点:一是案例教学以讨论为基础,而传统教学是以讲授为基础;二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独享有知识而且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单向流动的;三是案例教学的总的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评论性、分析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而传统教学的目标是要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真理”,学生主要通过考试以及在被点名回答问题时知道正确答案来展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四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与教师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者资源提供者处于次要地位,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则处于消极和受支配地位,“好学生”完全服从于教师,围绕教师的要求做准备,集中注意力;五是案例教学既不会造成教师专制和家长作风也不会造成学生的无政府主义,而传统教学则接近于“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监视下学习使用正确的方法或方式,他们的错误被发现并得到纠正。

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其传授知识的方式是:教师学生,属于双向闭合式耦合结构,师生共同互动,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同时进行。

2公共管理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组织得当的案例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队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案例教学是适应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实效化的需要。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其教学过程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笔者在进行公共管理教学活动中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含混片面,可以说在这些课程考试结束之后就把相关知识“还给了老师”,这严重地压制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动力,甚至使公共管理教学无法实现对该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而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提供了现实途径。

其次,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美国麦克斯维尔学院公共管理学教授爱德华伯克在北京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案例教学法研讨班上作的专题讲座中指出:“在案例讨论中,教员应鼓励学生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员必须假定不存在惟一最佳办法”。“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接受的,最不能接受的是学生什么问题也不提”。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在案例教学中,针对公共组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问”、“思考”和“释疑”,使他们完全进入角色,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案例教学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深层直觉的需要。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果断、自信等;深层直觉指的是与人的交感神经相联系的第六官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观察,直觉能力是人为感受和认识这个凭眼、鼻、耳、舌、身五种官能不能直接观察的世界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是以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对非智力因素、深层直觉,用关于理性的认识过程的理论通常不能做出解释,但它们却又往往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成为许多惊世骇俗的大决策的思维方式。由此看来,通过采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品性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而案例教学则是能够起到这方面作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3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障碍及其原因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所谓“三多三少”,是指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学中,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

造成目前这种案例教学运用范围窄、应用层次浅、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管理案例制作成本高。一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这给我们搜集公共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带来了很大困难,客观上造成了制作我国本土的公共管理案例成本很高。另一方面,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以前是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没有在公共组织从业的经历,缺乏公共组织的管理经验。让他们个人单独去公共组织实地调查一手资料,再结合学生实际制作高水准的教学案例,需要花费比一般专业更多的经费和时间。其次,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脱节。“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情景模拟和学生角色的易进人性。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案例需要经过精心制作和选择,被学生充分有效地接受,才算最终完成案例教学。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量的案例并不是针对学生“量身定做”的,多数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无暇深人进行公共管理案例制作的研究,而深人研究公共管理案例的教师又多做纯粹的学术研究,无暇顾及案例教学,很少也很难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再次,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他们不愿主动学习、不愿参与讨论的惰性。加之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学生即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发挥。最后,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观念和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没有真正转换教学思维,也就不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不会使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案例教学的创新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创新路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4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1)加强案例库建设。开展案例教学首先要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因此,建立一个各教学单位可以共享的案例库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外院校非常重视案例的选择,有的学院甚至建立了大型的教学案例库,搜集了大量公共行政管理案例。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就搜集了1300多个教学案例,供学生在学习期间使用。为此,一方面,我们有必要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组,建立具有相应社会性的案例专门研究机构以形成稳定的案例工作队伍,专门负责对外的实际调查,搞好和政府以及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以期比较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公共管理的研究人员,形成稳定的力量,组成业务网络,建立起各研究单位可以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

(2)根据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案例。教师在案例选择时选用个案必须锁定学习目标,即充分考虑个案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与理论知识的吻合度。最根本的选择标准就在于:这一个案中所蕴涵的“问题”是否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学习目标。因此,案例的选择形式是多样的,既要有联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单纯性案例,还要有围绕难点、重点的综合性案例;既要有阐释性的案例,又要有剖析性的案例;既要注重国内案例,也应重视国外案例;既可选择热点、难点案例,又可选择冷点、疑点案例;不仅要选择生动的生活实例,而且应选择严谨的教学范例。同时,在选取个案时一定要关注国内外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步伐,从中把握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既提高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开阔了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视野。这对于做好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管理与治理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更有指导意义。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案例分析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高度的拟真性和鲜明的教学目的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配合案例教学是未来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选用声像结合的案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富于动漫色彩的课件,辅之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短片来烘托课堂气氛,可大大提升课堂的直观性,使学生能模拟案例情景,以事件参与者的心态分析探讨问题。例如,在讲述行政伦理等相关内容的时候,用一两个警示短片或真实的反腐力作来表现,要比只讲文字案例更能让学生深刻记忆和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案例教学将是“无缝式”的,案例教学传统上被划分为学习者先独自对案例作分析,继之以小组和全班的讨论这样一种学习环节的界线将逐渐消失,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4)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谓教师、学生和案例三者积极互动,就是强调教师以案例为主要素材,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情怀影响学生,以情带学,以平等的姿态带学生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和研讨。其次,完善案例研究,加强案例写作。奔巴萨特等方法论学者指出,案例研究要注意的程序是:①研究主题与目的的确立;②分析单位的设计;③单一个案或多个案的研究设计;④选择对象的研究设计;⑤资料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再次,借鉴国外做法,积极开展高校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合作,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具有丰富的政府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江超庸.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0.

公共管理方法篇7

危机评估是指在危机管理工作完成后,通过危机预警、危机处理、危机恢复过程的考察调查没通过大量的反馈信息,分析出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汲取经验教训,以便将来的危机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2危机评估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在危机管理工作过程中,习惯性的将危机恢复阶段作为危机管理工作的结束,导致了我国危机管理经常会犯重复性错误,无法保证连续性,危机评估作为危机管理的过渡,可以最大程度上积累危机管理的先进经验,先进经验的广泛应用使发生的错误可以及时总结,汲取教训,应用到未来其他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去,以最大程度上避免管理决策失误,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实现理想效果。

开展危机评估可以刺激组织主动开展变革,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原因,以及危机预警、危机处理、危机恢复的过程进行详尽分析,总结经验,以保证政府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从组织系统内部自身、技术手段、系统方法、人员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使政府能够保证创造力和生命力。

3危机评估存在的问题

3.1危机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危机处理、危机恢复阶段,我国各级政府会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危机事件的处理以及危机发生后秩序的维护,危机管理人员的意识较为落后,对危机评估的好处、真实作用认识不到位。

3.2危机评估建设不完善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专业的评估机制以及构建科学的、完整的评估指标,对于关键性的评估指标构建较为模糊,而且我国危机评估的方法不科学,过于重视定量方法,忽视定性的方法,导致我国在对危机管理进行评估时都无从下手,危机评估建设停滞不前。

3.3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的障碍

我国危机管理机构的建立对于危机评估产生了障碍,我国危机管理机构是从各政府机构中临时抽调出的人员组成的,一旦危机处理工作完成之后,临时机构面临解散,机构人员要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去,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无法保留,并为其他危机管理提供先进的科学指导。

3.4评估主体单一

危机评估的主体来自政府体制内的上级领导,缺乏社会公众以及社会专业的评估机构的参与,导致评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结果过于主观,会产生一定的保护性而隐藏危机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4wSR方法论

wSR方法论即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在wSR系统方法论中,物理指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回答物是什么的问题,物理追求的是客观性、真实性事理指的是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回答怎样去做的问题,事理追求的是科学性、准确性人理是指为人处事的道理,回答最好怎么做的问题,人理追求的是协调性、可靠性。人理也体现在对物理和事理的影响上,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人理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核心,物理、事理、人理的共生共长实现系统的集成。

5wSR方法论与公共危机评估的关系

5.1物理维度

在危机评估过程中,物理包括危机事件的根本性质和特征的准确认识,危机预警、危机处理、危机恢复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信息和数据,在这阶段中,要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

5.2事理维度

在危机评估过程中,事理包括所用的定量与定性方法,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在事理维度中,要保证最科学的评估方法,合理的评价指标,如何做到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有效结合,在这阶段中,要保证科学性与准确性。

5.3人理维度

在危机评估过程中,人理包括评估的主体、评估的参与者、危机的受害者、危机的管理者等,所有干系人在整个评估过程中的协调,在这阶段中,要保证可靠性与协调性。

6wSR方法论应用于公共危机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公共危机评估阶段尽管只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部分,但危机评估是对预警阶段、处理阶段、恢复阶段的不同阶段点进行评估,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危机事件的性质和特征,公共危机事件爆发的原由,不同阶段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有清晰的人事和准确的把握;并需要选用科学的危机评估方法,合理的危机评估指标体系,适用的模型,从技术手段上保证危机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评估干系人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是对危机事件的性质和特征的判断,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还是评估方法的选用、模型的选择、指标的建立都有人的因素,所以人对于危机评估的影响至关重要,人的协调可以不同程度的左右危机评估的结果,协调关系同样贯穿于整个评估过程。所以,要避免干系人的主观倾向,保证危机评估的协调性和可靠性。这三个部分都与wSR方法论的思想不谋而合。wSR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对于处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科学之处就在于考虑物理和事理的同时,加入人理这一维度,使得危机评估立体化,达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目的,从而系统地、分层次地来对危机评估进行科学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用wSR系统方法论,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人理的作用,依照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使危机管理立体化,最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增加效益,从而实现系统、完整、分层次的公共危机评估,是完全可行的。wSR方法以物理完善事理优化人理协同的思维方式促进和引导公共危机评估向真实性、科学性和可靠性迈进。

公共管理方法篇8

复试与录取工作方案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06]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9〕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1〕2号)、以及学校的《湖南农业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与录取工作方案》,《湖南农业大学调剂复试办法》等文件精神,制订本复试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1.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确保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精准施策、严格管理。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复试与录取工作,切实维护考生权益。

2.坚持“考核方式调整,录取标准不降”的原则,全力以赴保障师生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与录取工作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二、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相关机构

(一)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燕凌

副组长:莫华李晚莲

成 员:陈 弘、符少辉、李立清、熊春林、吴松江、

胡扬名、王 薇

职 责:全面负责本学院的复试和录取工作。

(二)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监督小组

组 长:莫华

组员:江虹 徐波

职 责:负责学院复试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受理考生的举报、投诉事宜。

(三)学院研究生复试工作小组

组长:李晚莲

副组长:周芳

组员:肖晗华、杨盛强、周贤君、周丽娟、文雅峰

职 责:负责学院复试工作的组织工作。

(四)学科(领域)复试工作小组

学科(领域)复试工作小组负责对本学科(领域)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测试,确定考生面试和实践能力考核的具体内容、评分标准、程序,并具体组织实施。秘书负责记录复试情况,对专家打分表、复试成绩等表格进行整理、统计、上报及相关复试材料的存档等工作;候考官负责核验考生身份及资格审查,向考生发送消息通知、组织考生有序参加面试,负责本组复试场地秩序维护、复试全程网络设备调试与全程录像录音资料的留存。

三、复试原则

坚持科学选拔、公平公正,确保硕士研究生质量,坚持全面考查、客观评价,突出重点,加强对考生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养、培养潜能、科研潜质和能力的综合考查,坚持以人为本选拔人才。

四、各学科复试分数线和复试名单

1.复试分数线

考生达到国家规定的a类地区管理学、农业硕士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复试基本分数线要求,如下图所示:

学科门类(专业)名称

a类考生

总分

单科

单科

公共管理(学术学位类)

341

48

72

专业学位名称

a类考生

总分

单科

单科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类)

174

43

86

农业管理(全日制专业学位类)

306

33

50

农业管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类)

306

33

50

2.参加复试的考生名单(见附表1)

五、各学科专业(专业学位领域、研究方向)的招生计划

类别

学习

方式

学科

代码

学科名称

计划总数

研究方向

计划总数

其中单列指标

推免

单考

士兵

学术型硕士

全日制

1204

公共管理

50

01行政管理

43

13

02社会保障

03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

04公共政策

06土地资源管理

7

1

专业

学位

全日制

125200

公共管理

6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6

095137

农业管理

65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65

非全日制

125200

公共管理

34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34

1

095137

农业管理

40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40

1

六、复试与录取

(一)复试方式

根据教育部“分区分级、精准防控、错时错峰、防止聚集”、“复试方式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在确保公平和可操作的前提下自主确定”的要求,我院硕士研究生复试采取网络远程视频面试方式进行,复试平台使用中国移动“云视讯·云考场”招生面试系统,以腾讯会议备用。

(二)复试时间安排

日期

学科专业

时间

3月31日

公共管理专业硕士非全日制(30人);

农业管理全日制(34人)

上午8:30-12:30;

下午13:00-18:00;

晚上19:00-23:00

4月1日

公共管理专业硕士非全日制、全日制(30人)农业管理全日制(34人)

上午8:30-12:30;

下午13:00-18:00;

晚上19:00-23:00

4月2日

公共管理学术型硕士(36人);

农业管理全日制(33人);

上午8:30-12:30;

下午13:00-18:00;

晚上19:00-23:00

4月7日

农业管理非全日制(30人)

上午8:30-12:30;

下午13:00-18:00;

晚上19:00-23:00

4月8日

农业管理非全日制(22人)

上午8:30-12:30;

下午13:00-18:00;

晚上19:00-23:00

复试地点安排:公共管理学科十教北303;农业管理学科十教北319

(三)缴纳复试费

(1)缴费时间

3月29日08:00—4月20日17:00

(2)收费标准

按参加复试次数缴纳,每参加一次复试缴纳120元。

(3)缴费方式

①微信缴费

②支付宝缴费

具体缴费方式见《湖南农业大学网上缴纳复试费操作指南》,

一志愿复试考生的缴费时间定为3月29日08:00—4月20日17:00,未在规定时间缴费,视为自动放弃复试资格。调剂考生须在接到调剂复试通知后、参加调剂复试前完成缴费,否则视为自动放弃调剂复试资格。缴费后因各种原因未参加过复试的考生,已支付的复试费不予退还。

(四)复试资格审查

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都必须进行资格审查,复试考生要签订承诺书,确保提交材料真实和复试过程诚信,材料原件于入学复查时再核对,如发现复试考生有弄虚作假,一经查实,一律取消复试或录取资格。

参加复试的考生须提前准备以下电子材料,在4月5日前通过远程面试系统进行提交。

(1)应届考生需准备的材料:

①本人准考证(登陆研招网打印);

②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③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④大学期间成绩单复印件(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

⑤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无法通过在线验证的,须咨询所在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更正学籍注册信息);

⑥还未毕业但在2021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还须验证考籍卡(证)、填写承诺书,保证2021年9月1日前可以毕业并符合招生简章规定的其他报名条件;

⑦湖南农业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综合评价表(加盖单位公章)。

(2)往届考生需准备的材料:

①本人准考证(登陆研招网打印);

②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③学历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

④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无法通过在线验证获得备案表的,须提供书面学历认证报告);持国外学历报名考生,资格审查时还需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留学认证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⑤湖南农业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综合评价表(加盖单位公章)。

(3)其它情况

①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如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须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②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须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③复试相关表格可在我校研招网下载:(yjsy.hunau.edu.cn/yjszs/sszs/xgxz_1595/)。

(五)心理健康测试和体检

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体检。

心理健康测试具体操作程序及时间安排见研究生院网站主页通知。

学校不统一组织体检,考生自行到所在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及其补充规定的要求进行体检,并按要求将体检报告在复试前上传至学校提供的平台。

(六)复试的形式和内容

复试主要以网络视频面试的方式进行,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为20—30分钟。复试内容包括:

1.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主要对考生思想政治表现、时事政策理解、工作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方式为定性评价,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专业基础知识测试:开放性考试,以口头回答的方式进行;评价方式为定性评价,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公共管理学硕复试科目是管理学原理,参考书目是《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公共管理专硕复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参考书目参照教育部考试大纲)和管理学原理(参考书目《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农业管理专硕复试科目是公共管理学(二),参考书目是《公共行政学》(第四版),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公共政策学》(第二版),宁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张成福、党秀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满分30分,听力、口语各15分,以口头作答的方式进行,考官根据互动对话情况进行评价后分别确定成绩。

4.综合面试:满分70分(其中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为60分),以口头问答的方式进行,一般不少于20分钟,主要对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科研素质和潜力进行考察。

5.同等学力考生(专科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非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本科专业的考生报考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需加试《行政史》、《政治学》两门课程,报考公共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可以不加试;考试的形式为开放性考试,以口头回答的方式进行,加试科目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6.公共管理硕士(mpa)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满分为10分,考试的形式为开放性考试,以口头回答的方式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分。

(七)综合成绩的计算

综合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组成,其中初试成绩权重为70%,复试成绩权重为30%。

复试成绩由英语听力测试成绩(满分15分)、英语口语测试成绩(满分15分)、综合面试成绩(满分70分,mpa考生的综合面试成绩是60分另外加思想政治理论考试10分)三部分组成,加试科目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

综合成绩=初试成绩(折合成百分制)*70%+复试成绩*30%。

(八)录取规则

1.按照教育部有关招生录取政策规定及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的有关要求,根据学校下达的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和身体健康状况等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2.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考生不予录取:

①专业基础知识测试不合格者;

②思想政治素质或品德考核不合格者;

③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考生思想政治理论考试不合格者(6分以下);

④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成绩有一门不合格者(60分以下);

⑤复试成绩不合格(60分以下)者;

⑥人事档案审查不合格者;

⑦报考资格不符合规定者;

⑧未通过或未完成学历(学籍)认证者;

⑨体检不合格者。

(九)学院复试紧急保障小组

为保障网络远程复试的顺利进行,学院为每个复试小组配备紧急联系人两人,肖晗华、杨盛强,联系电话:13787273436、13487591304,负责本组复试过程中突发紧急事件。

七、调剂复试办法

1.接受调剂的学科专业、拟调剂人数

类别

学习方式

学科

代码

学科名称

拟调剂计划

人数

研究方向

专业

学位

全日制

125200

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

5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非全日制

125200

公共管理mpa

27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2.调剂申请条件

①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详见我校招生简章)。

②考生初试成绩需达到第一志愿报考专业所在门类或领域规定的国家a类地区最低复试分数线要求。

③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要相同或相近。

④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一般不跨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调剂。

调剂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五年或者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已获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有两年或者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3.调剂复试名单的确定办法

根据调剂系统提供的调剂信息审核调剂考生申请材料,确定调剂考生名单。

①对于同一批次申请调剂我校且报考同一单位、同一专业、初试科目完全相同的考生,在符合学院附加选拔条件的情况下,按考生初试成绩择优遴选进入复试的考生名单。

②对于同一批次申请调剂我校同一专业但初试科目不完全相同的调剂考生,由于考生一志愿报考高校差异,考生总成绩不具备可比性,学院根据学科差异以及统考科目的考分高低来评估学生学业水平,确定进入复试的考生名单。

4.调剂复试的程序及要求

①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登录硕士研究生调剂服务系统,根据系统公布调剂要求以及接收调剂的专业、缺额填报调剂志愿(无论通过何种形式联系调剂单位的考生均须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 填写调剂志愿)。

②学院审核调剂考生申请材料,确定调剂考生名单后由研招办发送调剂复试通知。考生需及时查看“复试通知”并确认。未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确认“复试通知”,将在确认时间截止后取消相应资格。

③调剂考生复试后,学院将复试及拟录取结果上报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审核通过后,在调剂系统里给学生发送拟录取通知。“拟录取”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须在网上接受拟录取通知,否则视为自动放弃。

 

 

八、复试的纪律和要求

1.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复试小组对本院、本学位点复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复试录取结果全面负责。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

2.实行监督和巡视制度。复试全程要录音录像。学院要加强对复试工作过程的监督,严肃处理违纪违规事件。

3.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实行复试方案公开、复试名单公开、复试成绩公布以及拟录取名单公示。采取多种灵活的可行方式,及时公布复试基本分数线、复试工作方案等信息。

4.实行复议制度。要保证投诉、申诉和监督渠道的畅通,并在规定时限受理投诉和申诉。

5.加大复查力度。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新生报到后3个月内,学校对拟录取新生进行全面现场复查。对材料作假的考生一律取消录取资格;对复试、复查中表现差异大的,进行严格审核和调查,确认冒名顶替或考试舞弊的,予以严肃处理,并进行追究。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6.有关研究生奖助学金、调剂等其他注意事项参见《湖南农业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与录取工作方案》。

 

公共管理方法篇9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在阶级社会,国家承担着管理两类公共事务的职责,对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称为政治职能,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则称为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其活动方向、总作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把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片面理解为以社会职能代替政治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必然要以弱化政治职能为前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国家职能的内在统一性。事实上,强化社会职能只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家政治职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职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伴随着公共事务的产生,人类社会就出现厂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活动。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有所不同,根据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把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成长阶段,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之初起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作两个阶段:门)在原始社会中,仅存在简单的社会性公共事务,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门)在国家产生之后,政治性公共事务产生并日益突出,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主要运用的是经验式的管理手段。

第二阶段是公共行政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政治性公共事务还是社会性公共事务,其内容和范围都迅速扩大,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政府最终成为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主体,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规范。

第三阶段是公共管理阶段,从周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社会性公共事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扩大,复杂性大大提高。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暴露出诸多弊端,由此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浪潮,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另外,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管理方法被引入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手段趋于多样化。

可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古已有之,但长期以来,或者是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了政府参与或不需要政府参与,或者是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拒斥了社会参与,一直没有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条件,换句话说,一直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当然也不会产生单独的公共管理学科。今天我们所说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指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的。开放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在互动合作过程中,采取一定方式。方法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在国家消亡之后,国家权力复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将完全依靠社会自身力量来完成,公共管理这一特定的历史范畴也就会结束其使命。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开始了行政管理改革。其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国家与企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观念。方法。体制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尽管这种变革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改革也开启了公共管理的进程,这一进程与国际上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同样需要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重新思考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和方法等问题。

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在我国,依据管理主体与公共权力中心的距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二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类是政治团体,它们与国家权力不具有正式的。直接的。法律程序上的联系,但是也与国家权力相关,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第四类是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如各类事业单位等;第五类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基层群众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第六类是不依靠公共权力来处理公共事务的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介组织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可见,随着与公共权力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由强至弱,不同主体所处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政治性趋于减弱,而社会性趋于增强。总之,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式体系。目前,这一体系的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种公共管理的主体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主体范围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西方国家,政党主要围绕选举和议会开展活动,组织松散,派系斗争激烈,充满权力倾轧,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当然,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作为一个权力组织直接管理公共事务。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接受党的领导并不是因为党拥有权力,而是因为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所以,党要依靠正确的纲领和政策来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一切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都要把党的领导原则贯穿始终。当然,党的方针政策要在全社会实施,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行使权力的过程。

其次是关于政治团体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妇女组织等社会团体,基本上是互益性质的,主要是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服务,代表和维护这个人群的利益。在这一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或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这些社团承担。参与和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我国的政治团体,也称人民团体,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社会团体,特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群众团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民团体在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既体现党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发挥组织、参政、监督和教育等功能。因而,人民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即寻找党和政府需求与其所代表的群众需求的结合点,这与西方国家社团只谋求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利益有着严格区别。

最后,自治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但在西方,自治组织一般在法律框架内实行自主管理和活动。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单位中的职代会,这些自治组织在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扩大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一定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这些基层自治组织自身的发展,行为的规范,以及效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能否接受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指导。尤其是目前基层自治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还需要大力培育。健全和发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提高,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才能协助、补充和延伸党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四、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式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这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另一方面,作为~种社会活动,管理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这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特殊性。管理方法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依据管理与管理方法的两重性原理,我们可以把公共管理的方式与方法概括为两个层次,即实质方法与技术方法。实质方法是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的适合各国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必然体现该社会的特定生产关系。它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技术方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相关性不大,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们共同采用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管理技术方法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既采用了资源与支出控制的技术,也使用了用于保证个人和团体绩效的技术。其中,收支预测。财政趋向监控。战略计划。零基预算。目标基础预算和方案预算被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是最有效的几种方法。另外,纯粹的管理技术手段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普遍应用方面。我国同样处于公共管理的发展时期,对于这些技术方法,应该积极借鉴。吸收,使之为我所用。

在实质方法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性质。政治体制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模式和方法。

在我国,最具特色的公共管理方法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2年1月,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木可偏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治理国家的大局出发,指明了我们党治国方略转变的根本方向。法治是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活动必须依照法律,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德治是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包括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也包括提高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意识,尤其以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官德”建设为核心。只有把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依法活动和“官德”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贯彻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公共事务除了要应用法治和德治手段外,还要运用政策手段。尤其是在制定法律还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下,对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就要由政策来加以解决。公共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政策,是党和国家把解决全局性问题的方法细化、具体化的结果。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国内情况瞬息万变的条件下,决策就成为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和减少决策的失误,就必须要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化是对决策的共性要求,在中西方没有本质区别。民主化则必然反映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公共管理决策必然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公共决策在名义上反映的是全民的公共利益,事实上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五、立足国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

公共管理学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主要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管理什么以及如何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看,公共管理学不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积极发展。我们主张积极借鉴经济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成果,但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决不能脱离政治学和行政学这个学科基础。由于目前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开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积累,所以极容易出现纯技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即仅仅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管理学,而切断它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内在联系。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公共管理学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体,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

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传统公共行政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方面。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学科发展平台。就我国而言,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更要容许国内多种意见和看法的争鸣,从而把整个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建立在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服务。

明白了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按照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客体与方法等三个基本范畴,建构起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概略地说,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一是主体篇,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组织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党政关系理论;政社关系理论;政事关系理论;政企关系理论;社会中介组织理论;社区发展理论等。

二是客体篇,主要内容包括:公共事务的基础理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维护;新兴公共胜社会问题;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外部关系协调等。

公共管理方法篇10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在阶级社会,国家承担着管理两类公共事务的职责,对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称为政治职能,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则称为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其活动方向、总作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把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片面理解为以社会职能代替政治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必然要以弱化政治职能为前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国家职能的内在统一性。事实上,强化社会职能只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家政治职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职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伴随着公共事务的产生,人类社会就出现厂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活动。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有所不同,根据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把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成长阶段,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之初起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作两个阶段:门)在原始社会中,仅存在简单的社会性公共事务,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门)在国家产生之后,政治性公共事务产生并日益突出,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主要运用的是经验式的管理手段。

第二阶段是公共行政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政治性公共事务还是社会性公共事务,其内容和范围都迅速扩大,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政府最终成为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主体,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规范。

第三阶段是公共管理阶段,从周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社会性公共事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扩大,复杂性大大提高。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暴露出诸多弊端,由此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浪潮,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另外,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管理方法被引入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手段趋于多样化。

可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古已有之,但长期以来,或者是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了政府参与或不需要政府参与,或者是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拒斥了社会参与,一直没有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条件,换句话说,一直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当然也不会产生单独的公共管理学科。今天我们所说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指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的。开放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在互动合作过程中,采取一定方式。方法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在国家消亡之后,国家权力复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将完全依靠社会自身力量来完成,公共管理这一特定的历史范畴也就会结束其使命。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开始了行政管理改革。其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国家与企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观念。方法。体制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尽管这种变革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改革也开启了公共管理的进程,这一进程与国际上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同样需要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重新思考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和方法等问题。

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在我国,依据管理主体与公共权力中心的距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二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类是政治团体,它们与国家权力不具有正式的。直接的。法律程序上的联系,但是也与国家权力相关,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第四类是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如各类事业单位等;第五类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基层群众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第六类是不依靠公共权力来处理公共事务的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介组织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可见,随着与公共权力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由强至弱,不同主体所处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政治性趋于减弱,而社会性趋于增强。总之,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式体系。目前,这一体系的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种公共管理的主体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主体范围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西方国家,政党主要围绕选举和议会开展活动,组织松散,派系斗争激烈,充满权力倾轧,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当然,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作为一个权力组织直接管理公共事务。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接受党的领导并不是因为党拥有权力,而是因为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所以,党要依靠正确的纲领和政策来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一切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都要把党的领导原则贯穿始终。当然,党的方针政策要在全社会实施,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行使权力的过程。

其次是关于政治团体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妇女组织等社会团体,基本上是互益性质的,主要是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服务,代表和维护这个人群的利益。在这一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或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这些社团承担。参与和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我国的政治团体,也称人民团体,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社会团体,特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群众团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民团体在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既体现党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发挥组织、参政、监督和教育等功能。因而,人民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即寻找党和政府需求与其所代表的群众需求的结合点,这与西方国家社团只谋求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利益有着严格区别。

最后,自治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但在西方,自治组织一般在法律框架内实行自主管理和活动。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单位中的职代会,这些自治组织在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扩大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一定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这些基层自治组织自身的发展,行为的规范,以及效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能否接受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指导。尤其是目前基层自治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还需要大力培育。健全和发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提高,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才能协助、补充和延伸党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四、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式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这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另一方面,作为~种社会活动,管理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这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特殊性。管理方法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依据管理与管理方法的两重性原理,我们可以把公共管理的方式与方法概括为两个层次,即实质方法与技术方法。实质方法是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的适合各国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必然体现该社会的特定生产关系。它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技术方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相关性不大,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们共同采用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管理技术方法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既采用了资源与支出控制的技术,也使用了用于保证个人和团体绩效的技术。其中,收支预测。财政趋向监控。战略计划。零基预算。目标基础预算和方案预算被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是最有效的几种方法。另外,纯粹的管理技术手段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普遍应用方面。我国同样处于公共管理的发展时期,对于这些技术方法,应该积极借鉴。吸收,使之为我所用。

在实质方法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性质。政治体制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模式和方法。

在我国,最具特色的公共管理方法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2年1月,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木可偏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治理国家的大局出发,指明了我们党治国方略转变的根本方向。法治是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活动必须依照法律,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德治是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包括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也包括提高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意识,尤其以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官德”建设为核心。只有把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依法活动和“官德”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贯彻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公共事务除了要应用法治和德治手段外,还要运用政策手段。尤其是在制定法律还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下,对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就要由政策来加以解决。公共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政策,是党和国家把解决全局性问题的方法细化、具体化的结果。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国内情况瞬息万变的条件下,决策就成为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和减少决策的失误,就必须要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化是对决策的共性要求,在中西方没有本质区别。民主化则必然反映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公共管理决策必然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公共决策在名义上反映的是全民的公共利益,事实上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五、立足国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

公共管理学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主要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管理什么以及如何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看,公共管理学不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积极发展。我们主张积极借鉴经济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成果,但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决不能脱离政治学和行政学这个学科基础。由于目前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开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积累,所以极容易出现纯技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即仅仅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管理学,而切断它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内在联系。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公共管理学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体,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

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传统公共行政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方面。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学科发展平台。就我国而言,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更要容许国内多种意见和看法的争鸣,从而把整个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建立在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服务。

明白了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按照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客体与方法等三个基本范畴,建构起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概略地说,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一是主体篇,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组织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党政关系理论;政社关系理论;政事关系理论;政企关系理论;社会中介组织理论;社区发展理论等。

二是客体篇,主要内容包括:公共事务的基础理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维护;新兴公共胜社会问题;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外部关系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