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安全市场分析十篇公共安全市场分析十篇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4:22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1

正文目录第一章道路工程机械相关概述1第一节道路工程机械基础概述1一、道路工程机械特性1二、道路工程机械组成3三、安防告警系统应用4

第二节道路工程机械行业产业链分析7一、产业链模型介绍7

二、安防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8三、智能家居市场产业链分析10

第三节道路工程机械生产工艺技术进展及当前发展趋势14一、基于CpLD的智能安防报警系统发射模块设计14二、基于GSm模块tC的智能门控安防系统设计17三、安防报警系统中通信模块的设计实现19第四节安防报警技术发展分析21一、防盗报警系统技术发展过程21二、智能无线防盗报警器的设计23

三、北京奥运推动我国电子安防专利崛起24四、2013年3G技术引入安防监控设备26五、RFiD技术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前景29第二章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市场运行透析33第一节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运行总况33一、我国安防报警模块行业呈现快速发展33二、安防报警模块产业生产规模35三、安防报警模块生产区域分布36第二节2013年安防报警模块销售情况39一、安防报警模块市场规模39二、安防报警模块市场销售数量40三、安防报警模块市场销售增长率42第三节2013年安防报警模块的经销模式46一、国外产品经销商分析46二、国内品牌产品经销商49三、以项目为主的经销商51四、以批发为主的经销商52五、渠道创新策略54第*章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经济运行数据监测第一节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数据监测回顾一、竞争企业数量59

二、亏损面情况60

5959

三、市场销售额增长62四、利润总额增长65五、投资资产增长性67

六、行业从业人数调查分析68

第二节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投资价值测算71一、销售利润率71

二、销售毛利率72三、资产利润率74

四、未来5年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盈利能力预测77

第三节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产销率调查80

一、工业总产值80二、工业销售产值82三、产销率调查85

四、未来5年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产品产销衔接预测87

第四节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出口交货值数据89一、出口交货值增长89

二、出口交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91

第四章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下游应用市场透析94

第一节家居防盗报警系统市场分析一、家庭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现状二、门禁系统家庭防盗报警器分析三、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潜力分析

94949799

四、民用安防市场现状及前景100五、家庭安防需求及前景分析102第二节车辆防盗报警系统市场分析106一、汽车电子防盗系统的应用106二、汽车电子防盗系统的发展特点109三、中国汽车防盗器市场的发展现状111四、中国汽车电子防盗系统市场预测112五、汽车防盗报警系统发展方向114第三节其他应用领域118

一、监所领域安防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118二、公共场所安防系统功能及监控平台应用121三、金融领域安防系统的发展及建设新特点123

四、高铁领域安防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124五、企事业单位及小区安防报警系统的应用126六、企业领域安防技术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129七、校园领域安防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131八、农村领域安防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分析132第五章2013年中国主要生产企业财务数据分析136第一节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36一、公司基本情况概述136

二、2011-2013年公司成长性分析138

三、2011-2013年公司财务能力分析141四、2011-2013年公司偿债能力分析143五、2011-2013年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144六、2011-2013年公司经营能力分析146七、2011-2013年公司盈利能力分析149

第二节同方股份有限公司152一、公司基本情况概述152

二、2011-2013年公司成长性分析154三、2011-2013年公司财务能力分析157

四、2011-2013年公司偿债能力分析159

五、2011-2013年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160六、2011-2013年公司经营能力分析162七、2011-2013年公司盈利能力分析165第三节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68一、公司基本情况概述168

二、2011-2013年公司成长性分析170三、2011-2013年公司财务能力分析173四、2011-2013年公司偿债能力分析175五、2011-2013年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176六、2011-2013年公司经营能力分析178七、2011-2013年公司盈利能力分析181

第四节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84

一、公司基本概述184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186三、公司竞争力分析189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191

第五节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193一、公司基本概述193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195三、公司竞争力分析196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198

第六章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运行态势分析203第一节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运行总况203一、中国安防产业迅猛发展203二、安防技术的前沿和趋势分析204三、安防产业快速发展中的隐忧206四、对安防并购联盟的思考209

第二节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新形势分析212一、中国安防行业进行数字化变革212二、中国安防行业的it化发展进程214

第三节中国平安城市建设对安防产业的影响分析一、平安城市建设的背景218

二、平安城市建设整体概览221

218

三、平安城市建设的投资规模和设备需求分析223四、中国主要地区平安城市建设调查分析224五、平安城市安防建设面临的挑战226第四节2013中国安防企业发展概况230一、中国安防企业生存状态分析230二、中国安防企业发展的思考233

三、中国安防企业发展壮大的战略235四、中国安防企业的经营方向236

第七章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系统发展分析240第一节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系统市场分析240

一、防盗报警系统市场亮点分析240二、国庆前后防盗报警市场动态242三、防盗报警系统供应商布局情况245四、防盗报警系统面临机遇和挑战247

第二节2013年中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市场分析249一、我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业发展历程249二、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企业发展特点251三、我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市场需求状况252

四、我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企业发展现状254第八章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前景预测259第一节2013-2017年中国防盗报警系统行业发展趋势259一、技术整合加速趋势259

二、产业集中化与产品标准化趋势260三、商业模式变革预测262四、开放、合作呼声渐高265

第二节2013-2017年中国报警产品市场趋势预测268一、用户需求趋势268二、渠道发展趋势270三、服务发展趋势273

第三节2013-2017年中国防盗报警产品发展趋势276一、产品与技术发展趋势276二、凸显人性化需求趋势278三、周界防范趋势281四、集成与应用趋势283

五、多种报警联网方式并存趋势284

第九章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环境分析288第一节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288一、中国GDp分析288

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290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293四、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295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

第二节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政策环境299

一、中国安防产业政策导向299

二、中国安防行业工程商管理现状及其未来300三、零零年防盗报警新版CCC规则及影响302四、中国安防产业的标准与认证305

第三节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社会环境分析308一、社会结构和社会治安都日趋复杂308

二、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310三、恐怖袭击事件影响313四、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分析315

第十章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前景预测318第一节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告模块产业影响因素探析318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安防行业的发展前景318二、3G技术与安防结合后安防前景分析321

第二节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机会分析324一、万亿投资带给防盗报警产业的机会324

二、平安城市建设给防盗报警系统带来的商机326三、视频监控中的行为识别迎来发展机遇329四、世博会带给安防行业的机会331

第三节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风险分析333一、宏观调控政策风险333二、市场竞争风险335

三、技术风险336

四、市场运营机制风险338第四节专家投资建议342

-------------------------------------------------------------

【报告价格】[纸质版]:5300元[电子版]:5500元[纸质+电子]:5800元

(部分用户可以享受折扣)

【交付方式】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付款后24小时内发报告)

【企业网址】cninfo360.com/yjbg/xjhy/gcjx/20130624/294845.html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安防行业垂直供应链图表:安防行业横向协作链图表:发射系统原理图图表:发射系统硬件电路

图表:控制模块的顶层模块设计图表:转换密勒码程序

图表:密勒码编码器的结构框图图表:系统仿真波形图图表:系统结构框图

图表:单片机与tC35模块、pC机连接图352图表:单片机程序流程图

-5-

(点击看正文)

图表:at指令功能

图表:GmS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图表:短消息接收中断程序流程图图表:短消息发送程序流程图图表:系统硬件电路总体结构图表:中央控制器电路图图表:DtmF收发电路图表:语音电路图表:电话接口电路

图表:主程序流程图表:电话报警流程

图表:远程控制子程序流程

图表: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集群分布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增长趋势图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亏损企业数量及亏损面积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总体销售额增长趋势图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总体利润总额增长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总体从业人数分析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投资资产增长性分析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企业数量统计表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销售收入统计表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分布图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统计表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增长最快的省市对比图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资产统计表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资产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资产增长速度对比图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工业总产值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图表:2013年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产销率(数据均可更新至最新月份)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能力分析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能力分析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能力分析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图表:2011-2013年全球安防电子产业规模与增长图表:2011-2013年中国安防电子产业规模与增长图表:2013年中国安防电子企业结构图表:中国安防电子产业链演进趋势

图表:2013-2013年中国安防电子产业规模与增长预测

图表:2011-2013年中国安防和监控市场主要应用领域所占份额预测图表:防盗报警产品竞争的突破策略图表:防盗报警产品进入报警中心的门槛图表:应用端选购防盗报警产品时的考虑因素

图表:当前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入侵探测器类型图表:红外入侵探测器工程中被考虑最多的功能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区域的平均销售额增长情况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区域的平均利润增长情况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区域的毛利率增长情况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销售额增长率前十名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区域分布情况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新上榜者

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产品类别分布情况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产品类别的平均销售额增长情况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产品类别的平均利润额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铁路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目标图表:安全防范国家标准目录图表:安全防范行业标准目录图表: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结构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2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试点城市的总数已达到193个。有专家预测,未来10~20年,城市化发展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稳定、城市安全等问题逐渐显现。因此,很多智慧城市的管理者都在思考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保障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人脸识别技术――公共安全的“鹰眼”

近年来的网球比赛中都启用了“鹰眼”,它是一种分辨率极高的快速摄像机,它的作用是即时回放网球落地的瞬间是否出界,帮助球员得到更公正的判罚。随着全球各城市犯罪事件和恐怖事件的增多,城市管理者也需要类似球场“鹰眼”的技术来看清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车站、机场、码头等公共场所,城市内部署的监控摄像头可以快速捕获人脸并迅速与人脸图片库做比对,帮助城市管理者快速精确锁定目标,这是neC人脸识别技术的拿手绝活。

neC人脸识别技术是neC实现安全、安心城市的关键技术。neC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研发工作已经持续了近40年,目前使用该技术的应用已经被全世界20多个国家所采用,覆盖了警察局、司法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和娱乐公司等。目前,neC的人脸识别软件neoFace已被引入到包括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区的出入境管理部门,在帮助相关部门迅速办理通关手续的同时,又可以防止可疑人员蒙混过关,为城市安全运转做出贡献。

正是这款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neoFace软件让neC屡获殊荣。2009年和2010年,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组织的“多元生物辨识评测”中,neoFace以超高的精确率连续两年获得第一名。具体评测数据显示,在犯罪纪录中所截取的160万人面部影像中,neoFace拥有92%的搜寻准确率;在签证申请时所用的180万人面部影像中,neoFace拥有95%的准确率;neoFace搜寻160万人的犯罪纪录时,平均每个影像所需时间约为0.4秒。

2014年5月,在2014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neoFace荣获“2014年度中国软件行业安全软件信赖产品”。随后,2014年7月初,neC人脸识别技术参与了由niSt组织的人脸识别技术基准测试(FRVt2013)的“静态图像识别人脸测试”,由于性能突出,neC人脸识别技术再次获得了第一名。

同时,当neC人脸识别系统被植入移动设备之后,这款设备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移动嵌入式人脸识别装置,相关人员可以拿着移动装置在任何场景下鉴定人员的真实身份。

多种身份识别技术――防止身份欺诈

有专家指出,不仅是人脸、指纹,还包括指静脉、掌纹、虹膜等都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和稳定性特征。因此,基于这一特点,neC很早就开始了应用指纹识别、掌纹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来识别身份的研究。目前,指纹识别系统几乎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安全性防范的任何场合,覆盖了包括金融、证券、it、安防、公安、医疗、福利等多个行业。

2014年8月底,neC指纹识别技术在niSt组织的指纹识别技术测试(pFtⅡ,专有指纹模板测试)中,获得比对精度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目前,neC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automatedfingerprintidentificationsystems)已被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应用于其执法机构,而玻利维亚则用于选民登记,南非用于公民身份识别。在中国,2011年neC为安徽省公安厅部署的千万级指掌纹aFiS当年就破获了多起重大刑事案件,使得安徽省公安刑侦破案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同时,指静脉识别技术在身份识别领域具有较广泛的应用。由于任意一根手指的指静脉图像都不相同,基于指静脉图像原理的识别技术就可以利用手指内的静脉分布图像来进行身份识别。目前,在很多国家的公民选举活动中,neC指静脉装置经常会被用来识别选民的身份。而neC研发的非接触式混合手指扫描仪,能够同时对一个人的指纹和手指静脉进行评估,从而进一步提高身份识别的精确度,防止身份欺诈。

群体行为解析技术――突发事件预警

当公共场所聚集的人数较多时,容易发生踩踏事件或成为犯罪分子、袭击的对象。为此,很多公共设施都安装了监控摄像头,防患于未然。但目前的技术只能从数据较少的人群中发现异常,在数百人聚集的复杂环境中,普通技术很难发挥监测作用。

2013年,neC了世界首创的“群体行为解析技术”。该技术利用公共场所的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控画面中的人群行为,在把握群体动态的同时,根据实时监控画面中的人群行为,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严重性,并对不同的事件做出相应处理。

neC推出的SmartCatch就是基于这一技术和理念研发的智能视频监控解决方案。SmartCatch可以通过目前最先进的机器学习、多物体跟踪和行为推理技术,通过对监控摄像头采集的信息进行准确把握,分析人群动态,检测威胁安全的可疑行为,提前发现异常并向相应的安全人员进行报警,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SmartCatch可以实现目前工业界独一无二的识别准确率,并消除其他基于运动检测或基于简单跟踪检测系统常有的误报警。

不久前,neC还为新加坡地铁站提供视频监控和预警系统,并参与策划了新加坡内务省和经济开发厅举办的公共安全验证实验。

智能安防监测系统――城市灾难预警

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地震、龙卷风、台风、泥石流等的影响范围很大,人力很难抵御,但是对于火灾、交通事故、危险品运输、放射性物质监测,以及水、电、气、热供应系统和通信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监测和预警。

2014年,neC了一款全新的智能安防监测预警系统“maG1C(multiaGencies,1Concert)”。maG1C可以对社交网络信息、监控视频和各种传感器如声音、温度、湿度、气味等数据进行关联性综合分析,发现一些公共安全事件或事故的突发征兆。并且,maG1C解决方案新增了许多功能,例如,能够察知视频篡改,通过各种气味传感器察知烟雾并进行报警,拥有多种类型数据分析引擎可以自动进行数据解析、事件关联性分析、危险度预测等大数据分析。

2014年7月,在每年一度的neC“创新解决方案展”上,neC展出了“新一代城市监控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应用传感数据解析、风险分析、相关模拟实验等尖端技术,在城市各机构之间建立信息联动平台,将既有的各种信息源联动起来,实现现场资源的最优化调配。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建设交通调查与分析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F5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41-03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是为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通行能力、交通环境等研究提供准确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掌握交通调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视交通调查的作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以本课程为基础探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的困境{1}。

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加尖锐,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进程。虽然,许多城市都在为推动公共交通建设开展了为数不少的实践,其中不乏有大胆创新的做法及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作为城市交通运输中坚力量的城市公共交通仍无法完全满足城市发展及居民出行之需。学者对于城市交通拥堵这一问题研究较多,其重点涉及交通网络布局、交通网络结构、交通规划、构建快速公共交通机制及加大力度改进城市轨道交通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也引进了国外大量先进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但其对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得以直接使用的研究成果甚少,且不够深入系统。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交通调查与分析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适用于我国本土特色的改革路径{2}。

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动因

(一)地位界定

城市公共交通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其能否得以高速运转关乎城市能否实现现代化及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也是城市这个动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水平的高低。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命脉,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关键及重点,是我国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伴随品,也是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3}。

(二)优势: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动因

首先,其运载量较大,运送效率更高,占地面积较少。相比于私人交通工具,公共交通的效率更明显;从其所占用的道路空间资源这一视角看,公共交通也具有明显、可视的优点。

其次,其能源消耗、所需的运输成本皆较低,投资门槛较低,尾气污染也相对较少。据相关数据统计得知,无车日活动可节约燃油共计3300万升,所减少的有害气体排放量高达3000吨。因此,加大力度发展公共交通无疑对于控制污染、改善城市环境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有裨益。

第三,其方便出行,也更为安全。公车的车速一般较慢,行驶平稳,因此通常不易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更为罕见。据数据得知,小汽车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是公共汽车交通事故发生率的7.3倍,而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事故率则更低。广大市民较为认可公共交通的安全属性。

第四,其适用性强,交通方式也更为灵活。比如,在客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方则部署大型公交车,而对于客流量不确定的,则采取更灵活的交通方式。比如,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之一的出租车则可满足需求服务与自取自用。

最后,其利用技术手段得以更经济配置公共交通资源。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电车、公共汽车作为主体,地面的常规交通仍然是我国城市主要的运输方式。然而,受经营体制、财政体制、道路通信条件及管理水平等的限制,城市公共交通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不少困境,主要表现为:

首先,规划工作较为滞后,规划的内容不尽完善,各交通方式之间仍未实现良好衔接及协调。如轨道交通、出租车、公共电车等这些组成部分仍较难全面协调与发挥系统的整体性。

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呈现严重不足的现状。公共交通线网的覆盖不够均衡,公交系统的建设步伐缓慢,公交运力的结构出现失衡,未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大运量这一主力军作用。另外,公共交通的设施用地多数被侵占、被改变用途。

第三,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缺位,政策支撑体系缺失。目前我国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法律规制体系仍不尽健全,导致政府在监管市场之时,缺乏应有的法律支持,也导致监管过程中出现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清楚、行为不够规范及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明显对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之投入不充分,也未能适时借鉴国外发展公共交通的优秀经验{4}。

第四,公交的场地建设出现严重不足,公交线网及场地的覆盖密度较低,公交换乘的枢纽设施也较为滞后,公交专用道路的建设步伐甚为缓慢。公交车辆的营运速度较低,尤其是在高峰时期,公交的运力尤为紧张,拥挤现象严重。此外,在一些中小城市,鉴于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较差、公共交通服务设施覆盖密度小,导致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较低,影响居民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尚未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财政补贴、补偿制度。从当下看,公共交通的公益性较难实现,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安全水平距离群众的需求仍存有一段较大差距。另外,车况较差、超载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对安全设施的投入不足,安全隐患较大。

第六,经营不合理、不规范。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企业存在垄断经营,导致公交的运行效率低。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企业竞争混乱,导致市场资源的浪费。此外,交通结构安排不科学,交通管理的设施较落后,交通管理的水平较低,进一步限制了现有交通设施的运输能力。

第七,交通基础设置的建设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居民对交通的需求。

三、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完善路径

(一)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

1.科学规划场站的设置及配套设施。第一,城市政府将公共交通的场站及配套设施归入城市的旧城改造及新城的构建计划。第二,可将公共交通的场地纳入如包括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开发区、新建居住小区等在内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容,开展同步设计、建设、竣工及交费适用。对于那些已进入使用阶段的公交场所设施,则不可随意改变其用途{5}。而对于符合公交车辆通行条件的那些居住区,可在该处设置公交线路与相应的站点。第三,在城市重要交通干道上,可兴建港湾式的停靠站并配套完善其站台等。如有未依据规定而建设的公交场站,则一律不予通过审批及验收。

2.强化城市交通的换乘枢纽建设。交通换乘枢纽作为交通系统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在构建换乘枢纽中心时,对于符合条件的地区应加以大力构建,引入多种交通方式,方便居民出行,实现快速公共汽车、公共电车、轨道交通等的快捷换乘。此外,换乘枢纽中心还应配套建设,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车场,提供相应的线路图、指向标识、换乘指南、时刻表等服务设置,从而方便居民的使用。

3.促进智能公共交通的全面发展。要积极发挥高新技术的力量,对传统的公交系统进行改造,立基于信息化,助推智能公交系统的构建,引入公交线路运行的显示系统,构建多媒体综合查询机制及服务乘客的信息系统,方便广大乘客及时了解公交信息便于合理安排其出行。应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电脑营运管理体系、智能终端信息网络等,优化对车辆的指挥调度,从而提高运营的效率。

(二)确保城市公交通道路享有优先使用权

1.合理设置优先车道及优先通行的信号系统。应通过客观合理的论证,科学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优先车道、专用街道、路口专用道、单向优先专用道等,从而调整公交车辆与其他的社会车辆之间的路权使用、路权分配关系,提升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及道路资源的利用率。在发展公交优先车道时,还应配套设置直观、清晰的标识系统,确保公共交通流得以与其他的交通流确切区分,保证公交车辆的专用路权、优先路权。

2.强化优先车道及优先通行信号的全面管理。城市政府应构建公交优先车道的监控系统,强化优先车道及优先通行信号的全面管理,对那些占用公共汽车的专用道、扰乱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的那些社会车辆予以查处,确保公交车辆享有优先车道的使用权,保证优先通行信号的正常运转,从而提高公交车辆的准点率及运行速度。

(三)稳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改革

1.优化投融资体系。应依照市政公共事业改革的相关要求,鼓励社会资本如境外资本,通过合作、合资、委托经营的方式来参与公交的投资及兴建。将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于周边的地区用地进行统筹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建设的整体效益。

2.强化市场的监管。城市公交相关行政部门应强化对公交企业经营、服务质量的相关监管,从而规范该类企业的经营行为,对非法的营运行为予以严厉查处,确保公交的正常运行,可引入等级服务评定机制,加强行业的自律,逐渐提升企业的素养。

3.提高服务质量。公交企业应合理调度车辆、科学编制运行表,提高行车的密度,缩短乘客的候车时间等。还应加强相关设施的维护保养,为居民创建良好的出行环境。

(四)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支持。城市政府应对换乘枢纽、轨道交通、场站建设、车辆及相关设施的配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及政策倾斜。政府性基金如城市公共事业的附加费与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应投入到城市交通建设中,对公共交通应适当有所倾斜。

2.合理推行补贴制度。对公交推行补偿政策、经济补贴,构建合理的成本费用评价体制及政策性的亏损评估机制,对公交企业的成本、费用开展以年度为单位的审计、评价工作,合理地界定政策性亏损,并对其予以合理的补贴。可对那些承担社会福利、完成政府指令任务而增加的支出,给予定期的专项补偿。

3.开展用地划拨。对城市公交规划所确定如停车场、首末站、保养场、换乘枢纽等设施,可采用划拨方式对其供地,优先保障公交设施建设用地。不可随意侵占公交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

结语

总之,为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持续性、稳健发展,应致力于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确保城市公交通道路享有优先使用权,稳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改革,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扶持力度,才能摆脱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困境。

注释:

{1}汤伟.关于《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

{2}杨立珍.公路交通调查管理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5)

{3}胡润州.武汉城市公共交通存在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J].综合运输,2012(3)

{4}李庚,马寿峰,贾宁.以可持续为核心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综合运输,2014(8)

{5}严蓓蓓.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探析―以南京市为例[J].人民论坛,2014(29)

{6}曹建中.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论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4)

(作者单位:1.东北林业大学交通与运输学院;2.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老年人;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经济在近几十年来获得了较大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典型的问题,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建设和国家政府行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现代老年人生活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追求,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这就要求我国社会必须提供更多供老年人进行生活的途径,根据其自身需求获得相应的满足。

公共空间设计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体现城市面貌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水平也有了较快的进步[2]。然而,我国老龄化问题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年人受到年龄的限制对公共空间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必须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征,结合现代空间设计理论,提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设计方案。在关于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中,诸多学者和专家已经分析了具体设计方法,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指导[3]。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最终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法,从而使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满足老年人生活的需求,把我国城市建设为和谐化、人性化和现代化,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现状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给人不仅是物质上的感知,也包含了心理等多方面的感知,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4]。当前我国城市空间设计特点如下:

(1)商业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商业化特征充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商业化带给人们的是更加方便的生活环境,人们能够得到更多的精神生活享受,尤其是现代在城市中流行的各种商业广场,能够有效地为人民提供良好的公共娱乐休闲场所。

(2)个性化

设计艺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空间设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个性化是设计艺术的价值所在。个性化的空间设计让人们能够在生活中领略到独特的生活情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艺术渲染作用。同时,现代空间设计能够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收入和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符合大多数人审美的设计作品。

(3)文化特征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解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协调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的城市空间设计中注重文化产业的推广,将更多的文化产品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在近年来,各种图书馆、博物馆和电影院等文化产业不断地出现在城市中,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娱乐方式。

(4)科技化

科技水平是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采用高科技技术提供人们享受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也注重对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使设计产品能够吸引人们更多的关注,也会更多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生活乐趣。

2.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公共设计水平获得了大幅的提高,然而,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给出更多的关注,目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老龄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政府和相关单位在开展工作中缺乏对老龄化的重视,不能将其作为重要的指标来指导设计。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公共空间设计都未充分考虑的老龄化问题,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设计方法,即使有也只是针对局部细节采取的影响力有限的措施,未能从整体上考虑老年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2)缺乏专属的老年人公共空间

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没有针对老年人建设的城市公共空间,这可能是考虑到我国当前资源的紧缺性,但为老年人建设相应主题的公共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让老年人集中聚集起来,从而为其生活提供专门的空间区域,让老年人获得空间上的支持。

(3)缺乏配套的老年人生活设配

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就决定他们必须需要辅助的生活设施,在公共空间设计上还要提供专门供老年人锻炼身体的设施,建设能够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专门服务的机构,让老年人能够获得生活乐趣的各种组织活动,这些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都为得到落实,需要进一步加强。

(4)缺乏老年人社会性质的考虑

大部分老年人往往身边缺乏子女的照顾,也就造成了老年人心理上产生了孤僻。城市空间设计缺乏对老年人自身社会性质的考虑,不能给出足够的关注,让老年人无法直接获取交流,也就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单调。因此,城市公共设计需要加大对老年人参与公共活动的吸引力,让更多的老年人积极地参与到公共活动,从而在老年人群体中进行交流,补充子女缺乏沟通造成的心理问题[5]。

3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就是分析老年人生活的特征,根据其需求指出空间设计中的主导思想,帮助老年人能够积极参加城市公共生活[6],具体的原则包括以下:

3.1基于生理特征设计原则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出现了许多群体生理特征,诸如行动不便、反应能力下降、感知能力下降和身体抵抗能力下降等,基于这些生理特征,就需要注重以下设计原则:

第一,无障碍性原则。老年身体障碍者更需要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和舒适使用的环境空间。在适宜老年人的无障碍性公共休闲空间中,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设计中必须针对各个设计援助进行无障碍验证,保证这些设计元素不会对老年人造成运动障碍而无法进入特定场所。

第二,开放性原则。开放式平面和多视点设计加强了对眼前小范围视野以外空间的感知力。扩大的视野直接补偿了已衰退的对空间因素相互关系的认知能力。我们应该使老年人很容易地根据不同的户外休闲活动选择相应的户外公共休闲活动场所。

第三,易识别性原则。对于固定的场所设计中要采用易识别性原则,帮助老年人能够及时的发现指导性的标准,能够为老年人的行动提供指引。同时,设计的各种文字性指示要能够让老年人识别,能够在较远的距离给出良好的提示。

3.2基于心理特征设计原则

老年人的年龄增长也使其心理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往往希望能够参加到集体活动中,能够与其他老年人进行交流,并能够处于放松的环境中,具体的设计原则包括:

第一,和谐的设计原则。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要向老年人提供和谐的氛围,让老年人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就要求必须充分考虑设计手法和设计效果,使设计整体区域缓和化,使老年人能够在空间在找到归属感。

第二,可交往原则。老年人愿意接近公共休闲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在设计中就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交流的场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要避免产生障碍,促进老年人能够自由的交流。

第三,适应环境设计原则。老年人对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对环境的要求,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让老年人能容易接触环境,对环境产生主观认同。在具体的设计执行中就要缩短老年人与环境的距离,增强老年人在公共空间的归属感。

3.3基于安全性设计原则

基于安全性设计就是针对公共空间的进行安全评估,确保老年人不会在公共空间中受到人身伤害。安全设计原则就要求所使用的材料、所设计的结构和所使用的布局规划都要以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为基础,保证老年人活动不受到各种设计结构影响。尤其是在公园的出入口、道路、铺装场地、周围园林建筑以及公共厕所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安全的基本原则,要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设计,要周密细微不留隐患。

4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兼顾老年人特殊需求和艺术价值,不能提供能够让老年人进行基本活动的公共空间,还要让老年人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具体的设计分析如下:

4.1公共空间设计的总体分析

为了让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城市空间,就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创建更多符合老年人的公共空间,具体内容包括:

(1)创建专属活动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虽然不能创建大范围的老年人专属活动区,但可以根据具体的分布创建局部区域,例如老年人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区和老年人交流区,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加聚集老年人,另一方面提供了老年人的专属空间。

(2)创建主题活动室。为了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各种专门主题活动室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主题活动室可以密切联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例如创建室、聊天室、静养室和休息室等,让老年人能够主题活动室进行多种活动,增加公共空间对老年人的吸引力,弥补老年人在生活上的单调。

(3)协调总体规划设计。在公共休闲空间规划上应注重利用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社会等大环境资源,并且能够与城市其他空间环境有良好的协调。设计不同层次的空间类型,施体系更趋完善,有超市、菜场、医疗、注重其开放性和混合功能,生活配套设保健、美容美发等生活配套设施。从而形成空间和功能的一致化,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4.2公共空间设计的安全性分析

老年人的安全问题是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设计中主要考虑如何预防安全事件发生和如何在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救治,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现代化的救助信息系统。我们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智能环境,以体现对空间的功能、结构、环境、服务及运行管理等多层面在人口老龄化下的优化与支撑。例如休闲空间的管理中心应时时能“知道”老人所发生的困难,以便能及时对诸如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确定有效的援助方式。

(2)考虑设计结构和材料的安全性设计。在材料使用方面,避免采用反光、镜面、钢材、石料等过硬材料,从而防止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跌倒碰伤。在结构设计方面要避免采用直角、锋利边和尖角等特征,预防老年人出现刮伤。同时,要综合考虑所设计各项细节,保证各个元素都符合结构和材料安全性要求。

(3)设计安全提醒标示。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安全需求,例如,在人行道设计中不仅要保证路面的防滑性和防跌倒性,而且要设置相应的声音和图像提示标示,让老年人提高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4.3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注重人性化,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给出最合理的规划方案,达到老年人对舒适生活的要求,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自我实现的设计分析。为了让老年人能够充分参加到公共休闲空间中,就需要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让老年人在公共空间中找到个人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要求。作为老年人的重要生活环境场所和精神寄托场所,自我参与活动表现的结果必然大大提升自身的成就感,使设计环境更符合老年人需求。

第二,知识体验设计。老年人往往对知识充满更多的向往,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就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墙,提供相应的文化主题馆,让老年人在其中能够体验到知识,感受到文化,从而满足老年人享受生活的要求。

第三,社会交往满足设计。创建满足老年人社会交流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让老年人分享个人生活经历,达到良好的生活分享。

5总结

老龄化在我国发展中会进一步深化,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改善现代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途径。公共空间设计必须对老龄化产生足够的重视,并按照老年人生活需求分析细化设计方案,以老年人要求验证各个设计元素的合理性,提供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未来要进一步开展老年人专属设计,构建更加专业化的设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斌,夏青.老龄社区――未来中国城市养老新模式[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01)

[3]王贵杰,姚德利,黄金林.营造适合所有人的环境――城市与建筑的通用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09(S1)

[4]傅韵.城市老龄化下的住宅小区设计[J].华中建筑.2007(02)

[5]庄宇著.城市设计的运作[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公共场所;公共安全;安全保障能力

本文是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城市公共场所安全保障能力调查研究――以河北省廊坊市火车站为例》(项目编号:201411832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城市公共场所安全保障能力调查研究――以河北省L市火车站为例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日

一、公共场所与公共安全

(一)公共场所及其特点。公共场所是供公众从事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所的总称,是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参观、医疗、卫生、休息、旅游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共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

公共场所因其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存在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此仅以火车站为例介绍其特点。

1、人流量大。中国人口众多,人们长途出行大多会选择乘坐火车。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乡城间的人口流动现象不断升温,对火车站的接待能力和安保能力构成了严重挑战。

2、具有时间或季节周期性。火车站的时间或季节周期性通常是和国家节假日相关联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火车站所承载的人流量较大,属火灾、踩踏等意外事故高发期。此外,季节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客流量。

3、建筑封闭,出口通道较多。售票室、候车室等候车站主要建筑虽然处于较封闭的室内,但通常设有多个安全通道,方便人们进出,除了可以有效缓解高峰时期的人流量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也可以保证群众的及时疏散。

(二)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安全等。

除了上述内容外,广义的公共安全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即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治安。公共场所安全保障能力的高低与公共场所对以上四类问题的防御程度息息相关。

二、L市火车站安全保障能力简述与评估

(一)L市火车站简述。L市火车站即高铁站于2011年6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位于京沪高速铁路,北距北京约40km,南距天津约60km,是重要的交通枢纽。L火车站处于市区常甫路东北一侧,与客运车站南北对应。L站为2台4线横列式站型,设正线2条,到发线2条,设450×9.0×1.25m侧式旅客站台2座,站台上设宽12m旅客地道2座。最高聚集人数1,000人。站房主体最高点距地面19.4m,无站台柱雨棚长422米,投影建筑面积19,630平方米。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二)调查结果与问题探究

1、问题分析。根据前面阐述的公共安全问题的覆盖范围,可以从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及社会治安四个方面对L市火车站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1)自然灾害。对L站的安全运行能够产生主要影响的有地震这一地质灾害以及近几年兴起的雾霾这一“城市气象”灾害。

L地区位于华北平原,附近基本无高山、火山等,因此火山爆发或者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L地区出现的可能性很小,但L地区处于华北地震带上,再加上曾经发生过的196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事件以及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事件,可以判断该地震带比较活跃,因此需要对地震这一地质灾害加以防范。

另外,L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虽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到火车的运行及火车站的日常营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火车站候车大厅的顶棚设计以及站台雨棚设计要不断完善。2014年8月份出现的石家庄站漏雨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除此以外,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日益严重的雾霾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火车的按时运行以及火车站的正常运营,并且由于雾霾天气会诱发呼吸道疾病,这使得每天都拥有大量人流的候车大厅必然会出现疾病传播的现象。从性质上看,这其实属于人为造成的归咎于公共卫生的次生的公共安全问题。需要对其表(疾病传播)里(雾霾)进行共同治理。

(2)服务(设施)事故。由于火车站不存在生产性问题,因此将第二类公共安全问题改为服务(设施)事故。这一类问题主要指的就是由于火车站内部服务人员的服务内容、处理问题的相关程序出现问题或者是因为站内的一些公共设施出现故障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比如说火车站内部电梯等设备出现故障而造成的对乘客的伤害。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方面是完全由火车站自身来控制的,一旦出现问题便于及时救治伤者和纠正问题,因此人民群众对这一方面发生安全性事故的担忧较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可能会发生由于相关服务或者设施存在不到位而出现的属于其他类型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的事件。

(3)公共卫生。此类问题影响面最广且由于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因而不易控制。火车站属于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旅客,在空气不是十分畅通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病毒传播的现象。L站由于刚刚开通,车次不是特别多并且其内部十分宽敞,通风状况良好,另外站内卫生也注意时刻保持。因而疾病传播几率较小。

(4)社会治安。这类问题是当前火车站也是所有公共场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并且由于最近相关事件频繁发生,公共场所相继加强了各自的安全保障能力。2014年,我国公共交通场所安全事故频发,如,“3.1”昆明火车站案、“4.30”乌鲁木齐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5.7”广州火车站持刀砍人事件等,这一系列发生在公共交通场所的恶性治安案件严重扰乱了人们的出行安全及正常的社会秩序。

社会治安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社会治安包含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包括各种恐怖袭击事件、械斗、群体性的违法与抗法事件、交通拥堵现象、爆炸、纵火、投毒、抢劫、偷窃、踩踏等严重的扰乱社会秩序事件等。其中,踩踏事件算是一个特例,造成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公共场所的服务不到位,安全设施不齐全,也有可能是人们自发拥挤造成该事件,因而难以从原因上对其分类,但踩踏事件的发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而在这里将其归为社会治安一类。根据笔者对火车站周围人群的调查,发现80%左右的民众更关注社会治安类的事件,如火灾、盗窃、踩踏等。

2、调查结论。通过对L市火车站相关工作人员的走访以及对100名群众进行的问卷调查,针对以上四项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首先,群众最为关注的是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相比较之下最不重视的是服务(设施)事故这一类;雾霾天气造成的公共卫生环境差也是火车站出行群众提及频率较高的问题。同样的,对于工作人员也是如此,问题表现大体上和群众基本一致,只是由于其工作主要负责服务群众和火车站内部的相关设施,因而在服务(设施)事故方面占的比重较大。

三、火车站公共安全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火车站的服务人员和群众所关注的问题基本保持一致。社会治安及其他公共安全问题的解决顺序存在一致性会使得政府或者火车站针对其问题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办法符合群众的内心想法,进而更便于实施运作工作。

针对以上调查反映出来的现象,根据“监控――信息传达――问题处理――反馈”的这一火车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可以认为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监控。火车站必须实行设备监控与人为监控相结合的监控模式,通过摄像头等仪器和工作人员以及警卫员的联合监督,准确判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由于火车站具有相当独立的各个功能空间,因而监控范围需要包括售票区域(注意购票队列),候车区域(注意候车大厅及站台的人口密集区),办公区域(注意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设备区域(注意安全设施状况)等几个方面。

(二)提高信息传达能力。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发生安全事故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信息传达不到位,不及时导致的。警力以及相应的安全应援队伍虽然不像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样“姗姗来迟”,但其效率问题仍然让人们十分担忧。居住在廊坊本地的王先生表示火车站有时会存在找不到工作人员的现象,有什么问题想要咨询却找不到人,总不能去人口密集的售票口去问。当然,这并不算公共场所的安全事件,但是从平常的小事反映出的信息传达的效率问题却更令人担忧。这需要火车站内部增加服务人员配备的数量并且对其进行规范性培训,从而保证他们时刻坚守岗位,及时为民众排忧解难。

(三)增强应急处理能力。这是解决问题的直接环节,工作人员除了要提醒群众注意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之外,还应做到对上述事件的预防和事件发生后的及时补救性工作。尤其是针对恐怖袭击事件,虽然大多数火车站并没有实际经历过,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个人信息的审查、火车站警力布置、逃生通道的安全畅通等相关工作。交通拥堵问题则需要火车站工作人员和交警的紧密配合,尽量减少交通拥堵现象。

(四)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现在,国内大部分火车站都增加了警力布置,火车站不远的地方总是可以看到警车、警察甚至是一些武警官兵。这是在2014年频频发生的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火车站所作出应急措施,这其实就算是反馈的一个方面,虽然这样的恶性事件只发生在少数车站,并没有发生在其他大部分地区,但是绝大多数的公共场所都应以此为鉴。在笔者调查时,L市火车站前的广场上也能见到警车和警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可以应对一些临时的突发状况。同时这也能为群众和火车站的工作人员提供心理上的安全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娟娟,方建炯.火车站安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3.

[2]郭怡.火车站典型公共场所安全评价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3.6.

[3]埃瑞卡,张媛.火车站面临的安全挑战[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1.

[4]孙海哲,魏毅,胡家豪.火车站潜在犯罪嫌疑人直觉预判的探索研究――以南京火车站为例[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4.

[5]杨叶.面对恐怖暴力,关于警察执法巡查的理性思考[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8.

[6]田鹏刚,陈平,赵冬,陈曦虎,刘永福.某市火车站候车大厅安全技术鉴定[J].建筑技术,2006.

[7]韩凤岩,徐志胜.深圳福田地下火车站火灾危险源分级管理及优化设计[J].铁道工程学报,2009.5.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6

摘要:本文立足当前有关消防法律法规实施和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公共娱乐场所呈现的新特点和消防安全隐患,提出了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全程管理”的新对策。关键词: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对策

abstract:thispaperfocusesonthecurrentrelevantfirelawsandregulationstoimplementandcarryouttheworkofpublicplacesofentertainment,analysisofthenewcharacteristicsandfiresafetyhiddentrouble,putsforwardthefiresafetyforpublicplaceofentertainment"processmanagement"inthenewcountermeasures.

Keywords:publicplacesofentertainment;firesafety;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D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实施已有两年多时间,公安消防机构对临时查封、强制执行等行政管理措施运用已日趋成熟。本文结合当前开展的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中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等有关工作,对如何做好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1公共娱乐场所呈现的新特点公共娱乐场所是指具有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室内场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普通百姓在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越来越高,作为休闲娱乐的公共娱乐场所便大批涌现,遍地开花,并呈现以下特点:1.1公共娱乐场所呈逐步大型化、综合化现在,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娱乐场所,都朝着集多种娱乐和消费于一体的方向发展,且规模越来越大。这种综合化、大型化娱乐场所的形成,有效弥补了单一经营的缺陷,使消费者在一个娱乐场所内就可以享受到多种服务。娱乐场所朝着综合化、大型化发展的这种倾势,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同时也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1.2公共娱乐场所从城市向城镇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KtV、酒吧、舞厅、洗浴休闲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等场所在城市大批涌现,而且出现向城市某些区域聚集的倾向,出现了娱乐场所“一条街”现象。同时,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公共娱乐场所在城郊和镇这一级也大量出现。1.3公共娱乐场所装修翻新频次更快公共娱乐场所资金投入巨大,同样回报也比较可观。娱乐场所随着设备和装修的陈旧、落后,重新装修时间间隔由原来的4、5年变成了2至3年。有的场所为持续吸引消费群体,赢得市场,1至2年便推倒再进行重新装修。2公共娱乐场所常见消防安全隐患2.1安全出口上锁、疏散通道堵塞公共娱乐场所的安全疏散问题是消防安全最为常见的问题。公共娱乐场所经营者为了方便自身经营管理,把消费者限制在方便管理的区域内,锁闭娱乐场所内供人员疏散逃生的安全出口。2.2消防设施缺乏维护,不能正常使用在日常检查中经常发现:作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触发装置处于被屏蔽状态;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的喷头被挂上装饰物,影响消防设施使用;灭火器失效、室内消火栓组件不完整、疏散指示和火灾事故应急照明损坏也比比皆是。2.3易燃可燃装修材料仍时常出现《消防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人员密集场所室内装修、装饰,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使用不燃难燃材料。但是,在新装修的公共娱乐场所中,仍有不少投资者为场所装修装饰的便捷和美观,采用木板、软包(内含聚氨酯泡沫)等易燃可燃材料。2.4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相当一部分公共娱乐场所负责人只重经济效益,疏忽消防安全管理,轻视消防安全制度的落实,对消防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不执行,这也是造成娱乐场所消防安全隐患的根本所在。表现在:消防安全制度、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制定停留在纸上,不完善、不演练。3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现行公安消防机构的“3+2”监督检查模式,再加上一些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也基本上了能实现对辖区公共娱乐场所每年至少监督检查一次。但是,这种模式存在这些弊端:缺乏对公共娱乐场所全过程的监管;公安消防机构处于强势地位,处于单方面的发号施令,不能充分调动娱乐场所的积极性;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自律、自治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对于公安消防机构来说,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娱乐场所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实现消防安全的自律行为,可以这样说,好的管理只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努力的产物。这种管理机制的转换,需要我们改变现行的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理念、方式与手段。3.1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转变“全程管理”是将监督管理从公共娱乐场所的前期选址、设计施工、审批把关再扩展到最后的日常管理整个过程中。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3.1.1把好前期选址关一般公共娱乐场所在批准建设前期,文化、治安等部门会对公共娱乐场所选取的地址进行审查,这时消防部门也应对选址场地对照消防法律法规、现行政策的有关要求核实把关,这里就需要跟文化、治安部门形成良好的工作联系机制。对文中提到的临时建筑和老工业厂房、库房改造的更应该做好这一关。3.1.2把好设计施工关在选址把关的基础上,公安消防机构应按照法定的程序对公共娱乐场所的设计施工图对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标准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负有法律责任的应予以追究,并直至设计符合要求为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对一定规模以下的公共娱乐场所实行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抽查,对没有抽查到的也应该对其设计、验收把关。在施工期间,应对公共娱乐场所施工现场适时检查指导,一是检查是否按原符合设计要求的内容施工;二是严格把关装修材料,对有疑问的装修材料应及时监督抽样送检,坚决杜绝易燃可燃装修材料。3.1.3把好消防审批关这里的消防审批关除了前面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消防安全检查应该是最终把关的两步。公共娱乐场所的竣工验收应当依照建设工程消防验收评定标准对已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的内容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内容除了《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九条规定内容以外,我们应该要求娱乐场所按照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中《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做好“四个能力”建设,在场所内规范设置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志,并按照建设标准做好了相关资料的积累、归档。3.1.4强化监督检查可以从公众聚集场所中的法定概念(《消防法》第七章第七十三条)中看出公共娱乐场所包涵在公众聚集场所中,对公共娱乐场所违反相关消防法规的行为,公安消防机构应严格执法,该查封要查封、该强制执行要强制执行,决不能姑息迁就,坚持“零容忍”。3.1.5加强实时监控《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58号)第十五条规定:歌舞娱乐场所应当按照国务院公安部门的规定在营业场所的出入口、主要通道安装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并应当保证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在营业期间正常运行,不得中断。歌舞娱乐场所应当将闭路电视监控录像资料留存30日备查,不得删改或者挪作他用。参考文献[1]顾金龙.上海市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和应对措施[J].消防科学与技术(增刊),2009,28(149):201-203[2]杨师.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隐患特点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5,(35):71[3]詹伟,张景渊.行业协会参与娱乐服务场所、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探析[J].公安研究,2005,(128):34-35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充分运用大数据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重要性

简政放权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措施的稳步推进,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简化了登记手续,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就业。为确保改革措施顺利推进、取得实效,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充分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使其留得下、守得住、做得强;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在宽进的同时实行严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当前,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全社会信息量爆炸式增长,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大数据对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既要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和信息流动带来的安全问题,也要充分认识推进信息公开、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大数据运用对维护国家统一、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的重大意义。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政府充分获取和运用信息,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主体需求,提高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利于顺利推进简政放权,实现放管结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发挥公众对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高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社会数据资源和社会化的信息服务,降低行政监管成本。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中积极稳妥、充分有效、安全可靠地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开放为抓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二)主要目标。提高大数据运用能力,增强政府服务和监管的有效性。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充分运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健全政府运用大数据的工作机制,将运用大数据作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运用大数据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为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基础支撑。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跨地区、多部门的信用联动奖惩机制,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监管效率,降低服务和监管成本。充分运用大数据的理念、技术和资源,完善对市场主体的全方位服务,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根据服务和监管需要,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不断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市场监管体系。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透明度。有效调动社会力量监督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市场监管格局。

三、运用大数据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水平(三)运用大数据创新政府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掌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共性、个性化需求,在注册登记、市场准入、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投资、政策动态、招标投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融资担保、税收征缴、进出口、市场拓展、技术改造、上下游协作配套、产业联盟、兼并重组、培训咨询、成果转化、人力资源、法律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主动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注册登记和行政审批效率。加快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以简化办理程序、方便市场主体、减轻社会负担为出发点,做好制度设计。鼓励建立多部门网上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统一受理、同步审查、信息共享、透明公开”。运用大数据推动行政管理流程优化再造。

(五)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鼓励政府部门利用网站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整合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服务,组织开展企业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上下游企业合作对接等活动。充分发挥公共信用服务机构作用,为司法和行政机关、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社会公众提供基础性、公共性信用记录查询服务。

(六)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同等条件下,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励政策。在财政资金补助、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招投标过程中,应查询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或要求其提供由具备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优先选择信用状况较好的市场主体。

(七)加强统计监测和数据加工服务。创新统计调查信息采集和挖掘分析技术。加强跨部门数据关联比对分析等加工服务,充分挖掘政府数据价值。根据宏观经济数据、产业发展动态、市场供需状况、质量管理状况等信息,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改进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风险预警,并及时向社会相关信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八)引导专业机构和行业组织运用大数据完善服务。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在依法有序开放政府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银行、证券、信托、融资租赁、担保、保险等专业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运用大数据更加便捷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支持和推动金融信息服务企业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新产品,切实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

(九)运用大数据评估政府服务绩效。综合利用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政府面向市场主体开展公共服务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估,或者对具体服务政策和措施进行专项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提高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施政和服务的有效性。

四、运用大数据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十)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创新市场经营交易行为监管方式,在企业监管、环境治理、食品药品安全、消费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推动汇总整合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有关市场监管数据、法定检验监测数据、违法失信数据、投诉举报数据和企业依法依规应公开的数据,鼓励和引导企业自愿公示更多生产经营数据、销售物流数据等,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及时掌握市场主体经营行为、规律与特征,主动发现违法违规现象,提高政府科学决策和风险预判能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对企业的商业轨迹进行整理和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估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等级,实现有效监管。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金融等信息共享平台,增强联合执法能力。

(十一)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全面建立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要求市场主体以规范格式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违法失信经营后将自愿接受约束和惩戒。信用承诺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并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参考。

(十二)加快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以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先导工程为基础,充分发挥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作用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依托作用,建立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整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法、安全生产、质量监管、统计调查等领域信用信息,实现各地区、各部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具有市场监管职责的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应准确采集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建立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按要求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十三)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将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领域、各环节,作为必要条件或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发挥行政、司法、金融、社会等领域的综合监管效能,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资质认定、享受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负责人任职资格审查、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银行信贷、招标投标、国有土地出让、企业上市、货物通关、税收征缴、社保缴费、外汇管理、劳动用工、价格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治安管理、人口管理、出入境管理、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建立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对违法失信主体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推动将申请人良好的信用状况作为各类行政许可的必备条件。

(十四)建立产品信息溯源制度。对食品、药品、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特种设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加强监督管理,利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方便监管部门监管和社会公众查询。

(十五)加强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市场监管。明确电子商务平台责任,加强对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推行网络经营者身份标识制度,完善网店实名制和交易信用评价制度,加强网上支付安全保障,严厉打击电子商务领域违法失信行为。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的监督管理,加强电子商务信息采集和分析,指导开展电子商务网站可信认证服务,推广应用网站可信标识,推进电子商务可信交易环境建设。健全权益保护和争议调处机制。

(十六)运用大数据科学制定和调整监管制度和政策。在研究制定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大数据,建立科学合理的仿真模型,对监管对象、市场和社会反应进行预测,并就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处置预案。跟踪监测有关制度和政策的实施效果,定期评估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

(十七)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管的环境和机制。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透明度,为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利益相关主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对市场主体的监督创造条件。引导有关方面对违法失信者进行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管格局。

五、推进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十八)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力度。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提高行政管理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数据开放意识,有序开放政府数据,方便全社会开发利用。

(十九)大力推进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加快实施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建设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对企业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基本信用信息以及企业年度报告、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进行公示,提高市场透明度,并与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有机对接和信息共享。支持探索开展社会化的信用信息公示服务。建设“信用中国”网站,归集整合各地区、各部门掌握的应向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实现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方便社会了解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网站要与“信用中国”网站连接,并将本单位政务公开信息和相关市场主体违法违规信息在“信用中国”网站公开。

(二十)积极推进政府内部信息交换共享。打破信息的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着力推动信息共享和整合。各地区、各部门已建、在建信息系统要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共享。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对申请立项新建的部门信息系统,凡未明确部门间信息共享需求的,一概不予审批;对在建的部门信息系统,凡不能与其他部门互联共享信息的,一概不得通过验收;凡不支持地方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不向地方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的部门信息系统,一概不予审批或验收。

(二十一)有序推进全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征信机构依法采集市场交易和社会交往中的信用信息,支持互联网企业、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依法采集相关信息。引导各类社会机构整合和开放数据,构建政府和社会互动的信息采集、共享和应用机制,形成政府信息与社会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数据资源。

六、提高政府运用大数据的能力(二十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健全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整合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履行职能提供服务。加快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统筹建立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国家信息资源库,加快建设完善国家重要信息系统,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

(二十三)加强和规范政府数据采集。建立健全政府大数据采集制度,明确信息采集责任。各部门在履职过程中,要依法及时、准确、规范、完整地记录和采集相关信息,妥善保存并及时更新。加强对市场主体相关信息的记录,形成信用档案,对严重违法失信的市场主体,按照有关规定列入“黑名单”并公开曝光。

(二十四)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政府信息电子化、系统化管理。探索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在战略规划、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增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价值。鼓励地方因地制宜统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力量,统筹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

(二十五)加强政府信息标准化建设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化建设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体系。严格区分涉密信息和非涉密信息,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合理设定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二十六)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大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和财政资金效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构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约定、依法提供等方式,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为政府科学决策、依法监管和高效服务提供支撑保障。按照规范、安全、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机制,加强采购需求管理和绩效评价。加强对所购买信息资源准确性、可靠性的评估。

七、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化征信服务(二十七)推动征信机构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支持征信机构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深入合作,依法开展征信业务,建立以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对象的征信系统,依法采集、整理、加工和保存在市场交易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信用信息,采取合理措施保障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

(二十八)鼓励征信机构开展专业化征信服务。引导征信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加强信用服务产品创新,提供专业化的征信服务。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风险防范、避免利益冲突和保障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依法向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征信服务。进一步扩大信用报告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应用。

(二十九)大力培育发展信用服务业。鼓励发展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等信用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服务机构,按有关规定享受国家和地方关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信用服务市场监管,进一步提高信用服务行业的市场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支持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国际招投标等提供服务。

八、健全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三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健全创新体系,鼓励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大数据协同融合创新,加快突破大规模数据仓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挖掘、数据智能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关键共性技术,支持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和大型通用数据库软件等产品创新。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大数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数据企业做强做大。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提升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科学决策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落实和完善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产业、人才等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

(三十一)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处理好大数据发展、服务、应用与安全的关系。加快研究完善规范电子政务,监管信息跨境流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健全各部门政府信息记录和采集制度。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出台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政策意见。制定政务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办法和信息目录。推动出台相关法规,对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中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作出规定,为联合惩戒市场主体违法失信行为提供依据。

(三十二)完善标准规范。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有关大数据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加快建立政府信息采集、存储、公开、共享、使用、质量保障和安全管理的技术标准。引导建立企业间信息共享交换的标准规范,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三十三)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护。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加强对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数据的管理,加强对大数据相关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加大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采取必要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切实保护国家信息安全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信息安全。

(三十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企业重点培养跨界复合型、应用创新型大数据专业人才,完善大数据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政府工作人员培训,增强运用大数据能力。

(三十五)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大数据运用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出台具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大数据运用工作,不断提高服务和监管能力。

(三十六)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紧密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整合数据资源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服务。在工商登记、统计调查、质量监管、竞争执法、消费维权等领域率先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实现大数据汇聚整合。在宏观管理、税收征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健康医疗、劳动保障、教育文化、交通旅游、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社会综合治理、收入分配调节等领域实施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落实工作的监督检查,推动在服务和监管过程中广泛深入运用大数据。发展改革委负责对本意见落实工作的统筹协调、跟踪了解、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6月24日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8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汇签:

四川通信服务产业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目录

1概述

1.1项目来源

1.2项目目标

1.3政策支持

2市场可行性分析

2.1市场定位、市场容量、行业现状等需求性分析

2.2与竟争对手比产品功能、性能、价格、特点方面优劣分析

2.3市场风险分析

3经济效益分析

4技术可行性分析

4.1主要功能性能要求

4.2关键技术及风险

4.3技术创新点

5总体工作规划

6风险分析

6.1影响项目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6.2其他风险因素

7可行性综述

1概述

1.1项目来源

电从诞生开始就伴随用电安全问题

电能是一种方便的能源,它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人类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但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因用电安全问题带来的触电、火灾、设备损坏等事故,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难以估量,每天都在持续。

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网站数据显示,从1950年开始就有火灾统计记录,分火灾成因记录的是从2014年开始,火灾成因中最大成因就是电气火灾超过30%,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火灾的34.6%是电气火灾,近8成致命火灾发生在住宅。

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安全教育视频《安全教育那些事儿》中,明确每年因为触电死亡达到8000人;国网福建电力公司家庭安全用电教育篇《国家电网家庭用电安全篇》;《扬子晚报》消息:震惊!两成智能马桶存在触电风险;燃气人水器也电死人等等报道。陆续有报道学校、网吧、电线杆等触电致人死亡。

用电隐患无时无刻在我们身边

在我们实施的机构客户中发现有较多的用电安全隐患,如绝缘电阻按照规范要求为500KΩ,而实际现场小于20KΩ的触电或电气火灾安全事故隐患;在家庭客户中发现插座pe线虚接及pe线与零线存在绝缘问题,潜在的触电及火灾安全隐患非常严重,因此加装中通物联智慧安全用电系统是必要的,特别急需的。

科技兴安为用电安全保驾护航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实现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由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电资源等子系统构成的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可以将城市中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的全部内容连接起来,使得城市更加智慧化,同时使得城市不同管理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智慧用电为智慧城市的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安全基础,同时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电气火灾多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图1),2011年至2016年,我国共发生电气火灾52.4万起,造成3261人死亡、206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2亿余元,占全国火灾总量及伤亡损失的30%以上;其中重特大电气火灾17起,占重特大火灾总数的70%。这些事故暴露出建设工程电气设计、施工,电器产品及其线路使用、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开展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安委〔2017〕4号中明确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排查整治电器产品生产质量、建设工程电气设计施工、电器产品及其线路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用电安全隐患和问题;同时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成立由教育、公安、工业和信息化、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文化、卫生计生、工商、质检、安全监管、电力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协调小组,了解掌握并定期通报各地区进展情况,组织开展督查检查,研究协调综合治理有关工作,鼓励社会单位应用电气火灾监控相关技术,提升对电器产品及其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并且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工作纳入2017至2019年度国务院对省级政府消防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国务院安全生产考核和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巡查以及安全生产综合督查检查内容;力争社会单位电气使用维护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全国电气火灾事故显著减少。

为强化“科技兴安”战略,建设“智慧安监”,有效预防电气火灾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提升用电单位安全管理和电气设备本质安全水平。在此背景下四川通信服务产业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针对我国用电安全事故频发,基于公司在服务末端与客户接触和服务体系的优势,并采用跨越的专业化柔性组织架构模式,将用电安全的基础技术与研发、生产与专业化的公司合作,借助“用电管理”经验,结合大数据分析,研发设计了一套城市用电安全隐患预警和预防管理系统---智慧用电安全隐患监管云平台,并以中通服务的品牌对外推广、销售,让中通服共享知识产权,让从一个单纯的服务企业转型为用电安全解决方案者,提升了价值空间,并处于市场的主动性,可以发挥中通服务在全国范围的服务体系,具备在全国范围和一带一路推广基础。

1.2项目目标

第一阶段:完成中通物联智慧安全用电系统解决方案理论研究、框架搭建、技术沉淀、产品规划、知识产权保护等。

第二阶段:分步完成中通物联智慧安全用电系统产品硬件开发及实验应用测试、知识产权保护等。

第三阶段:完成中通物联智慧用电软件平台开发及实验应用测试。

第四阶段:完成中通物联智慧安全用电防控系统应用,打造智慧安全用电展示案例。

第五阶段:完成商业推广前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准备工作,包括组织架构、工程管理(技术培训、设计培训、施工培训、验收培训)、销售管理(技术、销售)、服务管理(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产品制造标准化(工艺标准、改进等)。

第六阶段:启动商业推广。同时启动产品成本控制,第一轮降本目标设定3~5%;第二轮降本目标设定5~10%。

第七阶段:产品系列化改进迭代(根据市场反馈深入研究迭代降成本的创新工作),为进一步占领市场做好产品支援。展开安全文化衍生研究,通过文化价值提升,让产品性价比提升。

2市场可行性分析

2.1市场定位、行业现状、政策情况分析

我们解决的问题是老百姓的生活中(住宅、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等)电气风险(电气设计风险、电气实施风险、残余风险)中的残余风险。风险类型是触电风险及火灾风险。

我国对电气安全使用也非常重视,开发了很多产品(比如空开、热继电器、漏电保护开关等),这些产品已经用在家家户户。但这些产品都是被动监测及断电开关类保护产品,比如RCmS剩余电流监测保护、RCDS漏电保护开关等,这种被动监测保护往往是事后处理(往往火灾或触电事故已经发生才会采取动作),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气安全(防止火灾及人身触电事故)。

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开展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安委〔2017〕4号),明确要求2020年4月全面完成集中整治。

2017年10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公消〔2017〕297号),明确要求底地级以上城市于2018年底建成消防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

2.2与竟争对手比产品功能、性能、价格、特点方面优劣分析

近似对手比较:

竞争对手

主动预防

互联网

防火灾

防触电

优势

劣势

定位

本德尔

 

 

60年专注电气安全、标准引领者

缺乏互联+运用

医院、煤矿等

aBB

 

 

电气行业大品牌

未专注于电气安全

本德尔的跟谁者

施耐德

 

 

电气行业大品牌

未专注于电气安全

本德尔的跟谁者

华宿电气

 

 

消防经验、互联网+运用(平台优势强)

传统防火漏电产品、被动预防

机构、工业行业

家和物联

 

 

互联网+运用

传统防火漏电产品、被动预防

机构、工业行业

中通物联

主动预防核心系统专利产品+互联网+运用(构建大数据平台)

 

解决老百姓生活中(住宅、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电气风险中的残余风险

传统产品比较:

2.3市场风险分析

国家政策、行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将会对市场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否把握市场脉搏,抢占市场先机并如期占领市场份额,取得预期收益,存在较大风险。

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销售的覆盖能力和服务覆盖能力及便捷程度将是赢得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对于安全产业,未来的市场竞争肯定激烈。如果团队未能尽快扩建、完善产品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将会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造成不利影响。

构建销售覆盖能力和便捷服务覆盖能力将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引领标准制定及智慧用电安全文化基地的建设将会更有力规避市场风险。

3经济效益分析

3.1、达产年项目总成本费用分析表

序号

科目名称

单位

总成本费用

占总成本费用比重

1

生产负荷

%

100

 

2

外购设备

原辅材料采购

万元

万元

 

 

3

人工福利

万元

 

 

4

各项费用

万元

 

 

5

管理费用

万元

 

 

 

其中:施工费用

万元

 

 

 

      研发费用

万元

 

 

 

      摊销费用

万元

 

 

 

      其他管理费用

万元

 

 

7

销售费用

万元

 

 

3.2、达成年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表

序号

科目名称

单位

达成年

备注

1

销售收入

万元

 

 

2

销售税金及附加

万元

 

 

3

总成本费用

万元

 

 

4

利润总额

万元

 

 

5

6

应税利润

所得税

万元

万元

 

 

7

8

税后利润

法定盈余公积金

万元

万元

 

 

9

未分配利润

万元

 

 

4技术可行性分析

4.1主要功能性能要求

防止触电功能,就是针对老人、小孩容易无意受到触电伤害的场所及人员集中区域老百姓容易无意受到触电伤害的场所,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达到人们无意触碰带电外壳时不能造成触电伤害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需要采用电气等电位技术,同时需要实时主动监测绝缘劣化状态,在劣化到国家标准临界线前报警提示用户维护线路及用电设备以便保证用电安全。

防止火灾功能,就是针对老百姓生活(住宅、办公、公共场所等)过程中的电气残余风险存在的火灾隐患,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系统解决方案达到预防由于各种意外情况造成的残余火灾风险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需要采用中性线断线监测、电弧监测等技术,在满足国家标准或优于国家标准的情况下,采用报警或切断电源的手段以便实现保护用户的用电安全。

4.2关键技术及风险

电气等电位处理技术、绝缘劣化主动监测技术、中性线断线监测技术、电弧监测技术、趋势预测等都是在不同领域有基础应用,我们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创新后构建用电安全系统解决方案。虽然技术成熟度较高但由于是新应用,所以存在一定范围的应用风险。

4.3解决方案创新点

4.3.1、用电安全系统化

①在线检测、实时预估、实时报警

②人工智能+用电安全+物联+互联网

③用电安全电子地图

④用电安全指数

4.3.2、用电安全人工智能化

①事故趋势预测技术

②自学习用电安全状态

4.3.3、用电安全未病先治

①在线监测

②实时预估

③实时现场报警

④实时远程报警(pC/app)

4.3.4、用电安全大数据服务平台

①用电安全数据采集平台

②基于大数据或ai的潜在隐患预警服务

③精细化服务管理平台

4.3.5、用电安全文化服务体系

①基于“安全”的文化体验服务中心

②基于“安全”的服务衍生产品或服务

③基于共享的跨区域柔性管理创新体系,构建研发、安全服务、云平台、大数据开发、文化、衍生产品及其服务等的柔性管理创新体系。

5总体工作规划

项目

里程碑

重点工作内容

完成时间

1

项目可行性研究

对国际国内用电安全环境调研、对国际国内用电安全现状调研、对国际国内用电安全发展历史调研、对国际国内用电安全技术调研。

2015年~2107年

2

项目技术开发

完成中通物联智慧安全用电系统解决方案理论研究、框架搭建、技术沉淀、产品规划、知识产权保护等。

2017底前

3

项目硬件产品化

分步完成中通物联智慧安全用电系统产品硬件开发及实验应用测试、应用样机、测试知识产权保护等。

2018年~2019年

4

项目软件平台化

完成中通物联智慧用电软件平台开发及实验应用测试。

2019年8月底前

5

项目小批试产通过

完成中通物联智慧安全用电防控系统应用,打造智慧安全用电展示案例。

2019年8月底前

6

项目启动商推标准化

完成商业推广前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准备工作,包括组织架构、工程管理(技术培训、设计培训、施工培训、验收培训)、销售管理(技术、销售)、服务管理(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产品制造标准化(工艺标准、改进等)。

2019年8月底前

7

项目商推模式成型

完成全国性展示案例,完成销售模式全流程(模式、服务模式等)。

2019年8月底前

8

项目正式商推

启动商业推广。同时启动产品成本控制,第一轮降本目标设定3~5%;第二轮降本目标设定5~10%。

2019年9月

9

项目迭代及加强壁垒

产品系列化改进迭代(根据市场反馈深入研究迭代降成本的创新工作),为进一步占领市场做好产品支援。展开安全文化衍生研究,通过文化价值提升,让产品性价比提升。

2019年~

6风险分析

6.1影响项目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外部风险

(安委〔2017〕4号)及(公消〔2017〕297号)以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很多关于用电安全的支持政策,在短期内不存在政策及法律风险。

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网站数据显示来看,超过30%的火灾是由于电气原因造成及国网报道触电人数来看,市场急需解决电气火灾及触电隐患问题,不存在市场风险。

2)内部风险

技术风险,由于用电安全产品及应用目前没有形成行业标准,对我们来讲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就是有可能我们领导标准的制定,如果我们不能领导或参与行业甚至国家标准的制定,会给我们带来一定风险。同时,我们将加强前瞻性的技术储备,保持开放的胸襟,广泛吸收消化其他研究机构的高新技术成果和研发能力,对技术、产品的发展趋势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快速的反应,及时调整技术、产品方向,保持并巩固团队在高新技术不断进步环境下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风险,我们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严格按照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供应商,对合格的供应商严格审查进入我们的合格供应商体系,按照我们的供应商管理体系进行严格管理。对于核心供应商不排除采用战略模式,更加紧密合作达到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能否按时到位,为此我们一方面坚持诚信的合作理念,按计划有序地进行资金分配;另一方面制定严密的财务制度,健全财务审批手续,并严格按其执行;同时,我们将做好流动资金的储备,保证项目在任何情况下均可正常运行,并尽快产生经济效益。

6.2其他风险因素

本项目是自主知识产权(在用电安全方面专利达到33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23项,其中:18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授权,8项发明专利已经进入实质审查阶段,1项外观专利获得授权;受理中专利3项。),不存在专利、版权类合作纠纷等风险,其他经营风险在公司的可用范围。

7可行性综述

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务院安委会专门发文3年治理用电安全问题。

从现实需求情况看,用电安全在我们身边随时都可能发生,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收入能力提升,对用电安全的需求不断扩大。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避震疏散场所防灾评估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tU97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显示出我国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现状综合防灾能力比较薄弱。合肥位于地震强度和频度均居全国第二的华北地震区,又地处我国23条主要地震带之一——郯庐断裂带,因此,为提高城市现状避震疏散场所防灾能力和加快推进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建设,建立避震疏散场所现状防灾能力基础条件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城市灾害要素及风险分析、应急避难场所用地资源潜力分析、综合防灾分区划分及避震疏散场所用地指标确定;对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现状防灾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2.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2.1城市地震资料背景

合肥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3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又是中国地震局确定的全国5个重点防震减灾示范城市之一。合肥市地震环境影响区域有四组六条不同规模的断裂带,包括池河-西山驿断裂、乌云山合肥断裂、肥中断裂、六安-合肥断裂、韩摆渡-肥西断裂、桥头集-东关断裂。

2.2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根据合肥市建筑物结构类型与年代分布情况,依据整体风险评价方法、地震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与标准,合肥市区共分23个地震风险等级区域。根据地震风险分析,合肥市大部分地区的地震风险都处在合理接受水平的范围内,但也存在部分地区地震风险非常高或比较高,因此,必须采取规划措施来减低地震风险。

2.3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分析主要包括火灾、洪水、重大危险源等灾害风险分析。通过GiS软件,对建筑密度、防火等级;人口密度、与危险建筑、与水源、与消防站距离等分析,得出城市火灾风险评价。洪水淹没范围分析是用来评估不同状态下洪水的淹没情况以及分析河堤坝建筑面临洪水时所起的作用。主要利用HeC-RaS、HeC-GeoRaS、GiS软件,对合肥市水力和进析20年、50年、100年一遇的漫流淹没区域进行比较分析。

地震发生时合肥市的重大危险源有化工厂、储气站、石油库。利用aLoHa、FReD软件模拟出各点毒物浓度、热辐射和冲击波超压值,得出全市范围内重大危险源的个人风险。跟据城市主导风向判断,中心城区西南区域的个人风险最高(见图2-4)。

2.4城市地震灾害安全空间评估

结合地震、火灾、洪灾等种主要灾害风险分析,按照自然与人为两种灾害,分别按照损害程度高、中、低三种,通过打分及叠加权重,综合评分后,得出合肥城市安全空间分布(见图2-4),

3.避震疏散场所现状问题分析

3.2.1避震疏散场所现状概况

目前,合肥市已经建立起8个市级应急避震疏散场所和疏散基地、207个社区民防应急避震疏散场所,正在筹划、在建和扩建12个市级中心应急避震疏散场所。当前合肥市的避难空间基本满足了使用面积上需求,但避震疏散场所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亟待完善提高。

3.2.2避震疏散场所现状问题分析

目前,合肥市对灾后避震疏散和救援工作考虑较少,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和建设力度不够。因此,合肥市现状避震疏散场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避震疏散场所规划滞后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2)公共避震疏散场所建设标准较低和配套设施不完备

(3)城市避震疏散场所数量不足和网络不健全

(4)缺乏对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平灾综合利用

4避震疏散场所现状空间资源潜力分析

4.1绿地避震疏散场所空间资源

合肥市各类体育场地占地面积549.1公顷。其中,大型体育用地约80公顷。建筑面积总数为28.9万平方米,人均0.08平方米;场地面积为227.2万平方米,人均0.68平方米。除建筑物、体育设施及周边建筑物可能损坏或倒塌占地外,可用于防救灾空间场所有效面积按总面积60%计算,可利用面积约330万平方米,人均1.0平方米。

4.2体育设施避震疏散场所空间资源

合肥市各类体育场地占地面积549.1公顷。其中,大型体育用地约80公顷。建筑面积总数为28.9万平方米,人均0.08平方米;场地面积为227.2万平方米,人均0.68平方米。除建筑物、体育设施及周边建筑物可能损坏或倒塌占地外,可用于防救灾空间场所有效面积按总面积60%计算,可利用面积约330万平方米,人均1.0平方米。

4.3学校及体育场避震疏散场所空间资源

合肥市现有中小学256所,占地约374.3公顷,中小学体育场总面积47.88公顷。除建筑物及周边建筑物可能损坏或倒塌占地外,可用于避震疏散场所有效面积按总面积30%计算。教育用地可利用面积约112.3公顷,人均0.34平方米。合肥现状中专院校与高等院校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体育场地的学校有28所,体育场地总面积达32.34公顷。合肥现状公共体育场地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6个,大型体育场地总面积达20.96公顷。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可用于避震疏散场所的教育和大型体育场地面积约165.6公顷。

4.4广场避震疏散场所空间资源

合肥市区现有大型广场5处:胜利广场、和平广场、市政府广场、人民广场、明珠广场,总面积29.2公顷。除建筑物及周边建筑物可能损坏或倒塌占地外,可用于防救灾空间有效面积按80%计算,可利用面积约23万㎡,人均0.07㎡。

5现状避震疏散能力评估

综合公园绿地、学校、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广场五类主要的可用于避灾的场地总有效面积约2456.9公顷,人均避灾有效面积约7.37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人均有效面积5.8平方米、中小学人均有效面积0.34平方米、体育设施人均有效面积1.0平方米、广场人均有效面积0.07平方米。按照避震疏散场地人均有效面积3.0平方米,可以支撑约819万人的避震疏散要求(见表5-1)。

表5-1避震疏散场所用地资源统计表

6总结

首先,通过合肥市地震灾害要素及灾害风险的GiS评价,确定城市地震灾害安全空间。其次基于合肥市现状避震疏散场所现状分析,诊断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城市现状绿地、学校、广场等避震疏散场所用地资源总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作出分阶段、分区域现状避震疏散场所的抗震防灾能力评价。

参考文献:

[1]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城市避震疏散场所规划

[2]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综合防灾规划

[3]李改维.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中国城市林业,2010.03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能量管理系统;ems;应用软件;se-9000

1能量管理系统ems的发展概述

电力系统自动化经历了“元件自动化”、“局部自动化”、“单一岛自动化”到“综合自动化(ems)”的发展阶段,能量管理系统将各个自动化孤岛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线安全分析的急迫性,促进了能量管理系统的诞生;20世纪80年代频繁出现的大型电力系统电压崩溃事故,使ems的重要性更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的电力市场,使电力系统的运营从垄断走向开放、走向市场,:ems的功能子模块重新面临技术改造和补充完善的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实时电价计算、最大输电能力计算、输电路径优化、输电费用计算、输电服务预调度和实时调度等。

能量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

2能量管理系统ems主要应用软件

根据各主要软件的功能及用途,可将ems划分为五大类别:发电控制类、发电计划类、网络分析类、调度员培训模拟类、市场交易与管理类。

2.1发电控制类软件

这类软件主要由自动发电控制、发电成本分析、交换计划评估和机组计划组成。

①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发电控制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它有40多年的历史而且已经由模拟系统发展到数字系统,由线形反馈控制发展到最优控制。自动发电控制的基本功能包括:负荷频率控制,维持系统频率(50hz)或/和维持区域间联络线交换功率为计划值;经济调度,确定各机组的经济基准运行点;系统备用容量监视;agc系统性能监视。

②发电成本分析。在垄断体制下,该软件模块将定期给出每台机组及各区域总的生产成本。在电力市场环境下,每个发电厂都将成为独立发电运营商(ipp),电网调度或交易中心在分析单个电厂成本及报价的同时,应当把握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尺度,做好部分信息的保密工作。

③交换计划评估和机组计划。前者对发电交换计划的结果进行评估和agc再校正,后者确定机组的基点功率计划和减出力计划等。

2.2发电计划类软件

发电计划类软件主要包括负荷预测、机组组合、水电计划、交换计划、火电计划等。在电力市场机制下,负荷预测应该引入电价弹性的理念;机组组合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机组在负荷曲线上的位置及其预期的报价盈利水平;交换计划应该满足购电和买电双方交易的利益均分原则;火电计划应兼顾绿色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机组组合是在满足系统负荷、备用容量、机组容量、最小启动时间和最小停机时间等约束条件下,考虑机组启动费用和发电费用特性,确定系统各区域的电厂、机组次日规定时段的开停机计划,使一定周期内的总费用最小。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干预和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很难自动实现。在电力市场中,报价面前人人平等,实现机组组合反而容易了。虽然机组组合功能是在交易管理系统中,目标函数不同了,但其基本算法并没有根本改变,原来的基础和经验仍然有效。

2.3网络分析类软件

网络分析类软件主要由网络拓扑、状态估计、外部网络等值、调度员潮流、安全约束调度、最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暂态安全分析、电压稳定分析、无功优化、短路计算等。

网络拓扑和外部等值是ems应用软件中最基本的功能。拓扑分析的作用在于将网络的物理模型实时转化为计算的数学模型,根据数据采集与监视系统中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信息确定电网的电气连接状态,并将网络的物理模型转换为数学计算模型;外部等值(有静态和动态等值之分)的作用是简化计算,提高求解速度。它是对调度范围或计算范围以外的网络进行简化,以便考虑这部分网络对本区域电网的影响。两者作为公共模块广泛应用于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安全分析、无功优化等程序中。

静态安全分析的作用在于,对多种给定运行方式进行预想事故分析,模拟元件或线路越限或开断故障,找出薄弱环节,评估整个系统的静态安全水平。当发现有危及系统静态安全的预想事故时,调用安全约束调度软件,以系统控制量调整最小或生产费用最低或网损最小为目标函数,提出解除有功、无功、电压越限并使系统进入新的安全状态的对策。

暂态安全分析是在给定的或预想的运行方式下,针对预想事故集中的故障或继电保护装置动作情况,判断系统是否会失去暂态稳定并确定故障的最长持续时间。电压稳定性分析可以给出预想运行方式下各个节点的电压稳定性指标、功率极限和临界电压。

最优潮流的计算目的是优化电力系统的静态运行条件,通过调节控制变量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实现发电费用最小或购电总成本最低的经济运行目标。无功优化则是在调度员潮流分析基础上,通过改变无功设备,在满足安全约束和电压质量的条件下,使系统的有功总网损达到最小。

2.4调度员培训模拟

这主要用于培训调度员在正常状态下的操作能力和事故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能力,也可用作独立系统调度员(iso)分析电网运行状况的工具。

2.5市场交易与管理类

这主要包括实时电价计算、最大输电能力计算、输电路径优化、输电费用计算、输电服务预调度和实时调度等软件。这类软件在功能上如何与现有ems软件整合与分工,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4实例分析——以se-9000系统为例

电力市场机制给ems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主要软件模块在功能和内涵上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如scada、agc、负荷预测、机组组合、调度员潮流、安全分析、无功优化、数据库结构、人机界面等。当今主流能量管理系统以se-9000为典范,se-9000系统以开放、稳定、实用、先进、功能完善、易维护、易扩充为主要设计目标,在系统设计中进行了图模库一体化、scada/pas/fa设计一体化、人机界面一体化、开发接口一体化、维护一体化一体化设计。

4.1软件系统分析

se-9200系统支撑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平台为各应用子系统提供统一的系统运行管理、数据访问、模块间通信、图形界面、权限管理、告警处理等公共服务,使各应用只需专注于各自业务逻辑的实现,如图1。

系统支撑平台可以归纳为集成总线层、数据总线层、公共服务层三层,如图2。集成总线层提供各公共服务之间、各应用子系统以及第三方软件之间规范化的交互机制;数据总线层提供适当的数据访问服务;公共服务层为各应用子系统提供公共服务,如图形界面、报表工具、告警服务等。

在应用软件方面,se-9000系统的大型软件应用子系统除了包含常规的电网监控子系统外,还集成有集控中心子系统、电网高级应用软件子系统、电量管理子系统、调度管理子系统、配网自动化子系统等。

4.2结语

通过实际操作应用,se-9000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拥有智能化的系统建模,界面比较人性化;在系统上采用全新的一体化设计,并适合混合平台操作。而且日常维护工作量大大减少,在数据处理上支持oracle等商用数据库,保证了其安全性,具有全方位的监视和管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