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十篇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十篇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6:02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未来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实施,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信息自动化和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和机电产品也已经逐渐深入应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中来,形成了体系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对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青壮年人群都离开城市涌向城镇谋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规模的同时,也不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十分巨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青壮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作业效率,有效降低由于劳动力因素带来的成本较高问题,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

1.2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十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以及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竞争压力,急需要通过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以及降低成本等方式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2]。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2.1农业机械及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和装置的应用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八种自动化设备:1)联合收割机。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既能够实现收割高度的自动化控制,也能够结合稻麦的生长高度,自主控制行驶的速度和方向,感应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从而形成自动化运转,保障农业机械化水平。2)插秧机。该设备的自动化尾插秧部件,能够通过对部件的水平控制在转弯时自动提取插秧部件,并形成自动化减速过程,进而完成自动供苗上苗。3)拖拉机。农用拖拉机广泛使用的油压式机械调节系统装置和电子三点连接式调节装置都能够提升拖拉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4)移栽机。移栽机内部自动化水平的实现是通过自动供苗塑料装置以及自动移栽装置构成的,其中传动链式自动移栽装置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系统的自动化运行。5)挖掘收获机。该机器自动化控制是通过挖掘深度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感应石块及筛选装置来完成的,从而完成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翻面等工作环节。6)施肥播种机。施肥播种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一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十分大,利用自动化装置例如计数器和感应器等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施肥和播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节约劳动力要素成本。7)喷雾机。该设备的自动化主要是能够根据喷雾时的风向、风速以及作业速度等自动调节喷雾流量,同时也能够结合农作物的种类自动调节喷洒密度,自动感应杂草的位置。8)干燥机。该装置能够通过自动功能调节热风温度装置的运行来保障发生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切断物料供给,从而避免过多供给影响农作物的稳定生长[3]。

2.2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

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能够结合农作物种类和土壤的基础特性,以及对天气状况的自动感应来收集信息,例如可以结合土壤的硬度差异来自动区分已作业区域和未作业区域,还能够利用传感器来感应已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此外,自动化的喷雾机和收割机等都能够实现田间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使用需求。另外,在农业机械化设备中还存在固定式的机械设备,例如全自动谷物干燥机和全自动分选机等都能在固定模式下发挥作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顺利开展。

3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机械自动化是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也逐渐应用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来,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尤为明显,因此,结合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农业的应用现状进行展望,对于丰富和优化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1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方面迈进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门融合了多项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这一领域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及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在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技术优势,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和运营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状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势必要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创新应用和升级改造,而这种相互独立的状态既无法对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也无法将改造的设备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甚至于一些产品设计者也无法直接了解农户的设备使用需求,进而无法对产品进行针对化的设计和创新,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应当主动实现机械设计、设备制造生产以及生产销售环节的一体化开展,形成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共同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的方向迈进[4]。

3.2向着智能化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我国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对智能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行业发展在追求高速、高效和高精度的基础上也随着社会发展步伐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机械设备的制造和运行过程中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的深度融合,在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自动化精密度水平的有效提升。首先,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将设备的生产过程与智能化技术进行紧密结合,在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各种运行条件作出及时的响应,从而结合不同的作业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反馈,实现作业效率的有效提升;其次,在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生产目标来看,要求机器能够充分做到像人一样思考,即实现智能化运行,这样一来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目标,也能够生产出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商品,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向数字化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最后,在智能化的方式应用下,对设备生产工艺的时间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缩短,同时也要保障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精度,确保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在农产品种植和维护过程中的智能化应用和开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3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趋势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也在朝着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这一社会发展形势下,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也应当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的趋势发展,任何设备的制造和应用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管控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格制止。机械自动化制造设备的绿色化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将绿色制造、绿色加工以及绿色应用贯穿在绿色设计始终,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设计和应用标准执行,从生产工艺作为起始点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实现农业机械制造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3.4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创新化发展,需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化人力资源改革,以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为出发点,采取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来推进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引进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通过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应用理念来激发行业活力,实现人力资源在创新型社会的合理配置。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2

关键词: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以京津冀都市圈为核心的京津冀区域都市农业布局已基本形成,天津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转变传统的城郊型农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农业科技的突飞猛进,农业用地面积的减少,天津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上仍存在产业机构不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天津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对天津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津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

天津具有丰富的农业基础。天津土地总面积为1.1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5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0.7%。近年来,天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市民提供了大量丰富名特优、无公害绿色、营养价值高的新鲜蔬菜、水果与鲜活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逐步调整,现代农业科技优势将逐渐显现,农业农产品的持续生产与稳定供应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自从2008年以来,天津市的设施农业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建设施种植业基地102万亩,是前十年的总和。通过实施“4412”工程,天津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67万hm2,建成18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全年农业总产值412.36亿元,增长3.8%。

2.农业标准化生产成效显著。首先,建成了小麦节水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平均亩节水50m3,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12个区县建立了无公害生产示范小区,小区辐射面积6万亩,每个中心小区规模400亩。再次,大葱、大蒜、天鹰椒标准化示范区。完成“三辣”标准化基地建设16万亩,总增效益4800万亩。第四,2014年,天津围绕居民“菜篮子”做文章,重点实施五大农业工程,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100个万亩粮棉高产示范基地、55个肉蛋奶养殖基地、22个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40万亩放心菜基地和40万亩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强化本市粮食、肉、菜、蛋、奶、果、水产品生产保障能力。

3.休闲农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市都市型休闲旅游农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和农耕体验地域、活动形式逐渐丰富。天津蓟县山区、静海的团泊洼水库、杨柳青的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光、休闲等功能开发有机结合,通过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的拓展,促进了都市型农业发展。

4.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迅速。近年来,天津市投资77亿元在滨海新区建设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滨海海水养殖科技园区、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等六大现代农业科技园。2014年,加快推进种业发展,加大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扎实推进育种研究专项,完善种业基地建设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蔬菜、杂交粳稻、肉羊、种猪等优势种业竞争力。推广农业新品种30个、新技术30项,建成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立8000个科技示范户。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通过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批发市场+经纪人+农户”等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了科技型企业、专业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促进了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由过去的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发展。2014年共新认定农业科技型企业462家,总数达到2100多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10家,领军企业10家,突破了细胞悬浮培养、禽流感Dna疫苗产业化等一批重大技术。

6.初步完成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天津市农业部级产业联盟达到3家,使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8家,组织召开了国家杂交粳稻联盟、国家兽用化药联盟研讨会,推动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组建海水种业、生物兽药等8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使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8家。组建葡萄育种、淡水鱼育种等13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农业企业重点实验室达到16家。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二、天津市发展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1.可用耕地面积锐减。近年来由于,城镇的外延扩张、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等社会发展需要和生活废弃物任意排放、农业自身生产的非点源污染等人为污染,造成天津市常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天津的农业用地,除了担负着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生产、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城市建筑扩张用地和工业用地功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对天津都市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障碍。

2.科技参与不够,缺乏区域整体规划。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目前天津都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缺少区域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许多项目比较粗糙,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品结构趋同,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够,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十分突出。

3.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在传统都市化农业进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畜禽粪便的无处理排放对土地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农业地膜使用的增加导致土壤中积累了过多的不易分解的残膜,严重影响植物根部的生长发育。此外,城市中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和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同时农膜使用也使“白色污染”日趋严重。

4.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有待加强。一是农业科技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与产业升级的需求不相适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已有农业科技核心竞争优势发挥不充分,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急需的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技术等新兴领域创新性成果不多。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主要依赖于财政,企业和社会投入尚显不足。三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缺乏有利于科技成果及时传播和转化的平台。

5.现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现行农业产业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进入小康社会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品种少,深加工品种少。

三、天津都市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天津都市型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根据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模式从总体上看,应以经济功能的改造提高为主,逐步拓展发展其他功能,形成经济功能、观光体闲功能、文化功能、环境功能等多种功能并举的发展模式,可供选择的具体模式主要有:

海洋农业+港口贸易模式。依据天津港口城市的优势及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在滨海经济带,大力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围绕丰富的海洋资源,通过综合规划,全面开发海产品生产、海洋旅游休闲、海洋文化及港口贸易等产业,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滨海型都市农业。

高新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模式。建立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以实现较高的效益的生态科技农业园区。在环城经济区域,开发休闲体验农业,如发展市民菜园、采摘园,旅游景点附近的农家小院等。

循环农业+农业废弃资源利用模式。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废弃物使得农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可持续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经济,就要求我们将农业废弃物转换为生产资源重新加以利用。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都市农业规模经济效益

在发展都市型农业经济的道路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天津市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规划,引导农户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农业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根据现实基础、技术水平、区位优势等条件确定支柱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将发展领域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的科技内涵,将现代农业中每一种涉农的具有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可休闲性的自然资源和涉及农、林、牧、渔业的每一项生产过程,都合理纳入观光体闲农业的开发范畴,构建农业观光体闲旅游业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蒋黎,江晶.京津冀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经济与管理,2014(5):32-39.

[2]陈红霞,李国平,张丹.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1):74-79.

[3]郭岩峰,王晓利.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考[J].特区经济,2011(11):66-67.

[4]李国平.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3

摘要阐述了景宁县果树生产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以期指导该县果树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果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景宁

近年来,景宁县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果树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其品种增多,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为丰富畲乡的水果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畲乡景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1果树生产现状

“十一五”以来,景宁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果树生产发展,引入名特优果树品种10多个种类,32个品种(系),主要以早熟梨(翠冠)、板栗、甜橙、?崭獭⑽赂獭⒂吞摇⒍??蠲贰⒑诶睢⑵咸选⑿印⒃婧褪?竦任?鳌K??瞪??⒄挂岳?成功注册了“农发”牌果品商标,制定了“农发”牌梨、李产品地方标准8个,多个类型的水果产品分别通过农业部及省、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并多次在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荣获农产品金奖、优质奖。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县果树面积达3753.33hm2,果品总产量逾7000t,总产值达1900余万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结构不合理,大宗果品比例高

一是高质量精品水果少,能够成批供货的优质果品数量有限,与市场需求相比,柑桔、梨和板栗三大树种所占的比例较高,葡萄、桃、鲜枣、枇杷等淡季水果品种占比重偏小。二是各树种内部结构不合理,有的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品质不好,造成果品滞销、价格低廉,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2.2重开发轻管理,低产果园面积大

前些年,景宁县对乡镇有新开一片基地的考核任务,许多乡镇都利用广阔山地大力开展果树种植,但多数新开发基地立地条件差,建园标准低,特别是栽后的管理跟不上,出现重栽植轻管理的现象。果园开发好后无人抚育管理,造成很多果树生长质量差,低产果园面积大,占总面积的30%以上。使整个果树的产量偏低,效益受损。

2.3科技含量低,优果率低下

农民科技意识低下,技术能力差,管理跟不上,培育、嫁接、修剪、病虫防治等措施未有效落实。造成果品大小不一、形状不整齐、果面着色差、病斑、挤压碰伤、肉质发面、味淡、偏酸、香气不足等问题,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优果率低,景宁县优质果品不到总产量的20%,高档果产量不到总产量的30%。由于品质不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差。

2.4投入不足,建设资金短缺

农村农民资金有限,政府除了经立项的基地建设补助以外没有专项资金扶持,整个产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开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严重影响果园后期管理,缺乏必要的抚育管理经费,病虫为害严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培训和推广难以正常开展;果品的保鲜、贮藏能力弱,加工业滞后,商品档次低,生产、流通相互脱节。

2.5小农意识强,市场竞争能力弱

景宁县的果树生产多数由农户分散经营,只注重品种,忽略品质,各自为政,只顾当前,不考虑长远,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竞争意识;同时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导致果品市场交易活动低效、市场竞争能力弱。

2.6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应用

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技术人员服务农民的积极性相互脱节,使得许多果树栽培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应用到位。一些引种试种成功并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往往造成品种结构调整滞后,产品销路不适,果品产量、质量无法有效保证,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

3发展对策

3.1认清形势,明确发展方向

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一稳定,二调整,三提高”的指导思想,结合景宁县的立体条件和生产现状,加快景宁县果树生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利用山区良好的山地自然生态优势,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强化服务职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投入,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与推广,提高产量和品质,努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实现果树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2发挥优势,树立发展信心

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生态优越;加上景宁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畲族”风味,畲乡生态旅游红红火火,对发展生态无公害果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同时,景宁县近邻丽水、温州,与杭州、宁波、上海等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方便,为发展果树生产提供了销售市场保障。景宁县果树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3.3合理布局,突出发展重点

制订一个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需要的长远规划,根据高山地区、中海拔和低山沿溪一带的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发展的品种、规模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是要加强淮坑库区周边的调研,进行科学决策。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具有畲乡地方特色优势产品的开发和利用[2],选择的品种应注重名、特、优和反季节品种的发展,重点发展梨和板栗,加快发展葡萄、桃、鲜枣、枇杷等优良品种,不断提高优、新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品种比例,促进全县果树品种优化组合,提高种植效益。

3.4加大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果树生产是一项长期较高投入的专业性生产,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果树产业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认识,把果树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协调部门配合,尽快制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增加对果树生产的投入;加大扶持果树重点大户、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把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充分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促进果树生产的健康发展[3]。

3.5科技引领,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实施科技兴果战略,向科技要品质,向管理要效益。要加强做好技术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科技入户、示范指导等方式大力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果品种植、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速果树新品种的引试推广、低产果园的改造、无公害基地建设,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发展大棚设施栽培、果园绿肥套种。严格按照各类产品标准和有关技术规程进行科学管理,综合采用良种壮苗、高接换种、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园覆盖、节水灌溉、病虫综防、果实套袋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种植科技含量。

3.6创建品牌,走产业化道路

引导果农树立名牌意识,充分利用“农发”牌梨已获农业部无公害果品标志使用权和“农发”牌梨、李获得省、市绿色农产品认证这个契机,打响品牌战略[4]。以建立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为基础,以景宁县城北山后水果高效示范园区为龙头重点带动,加强产、加、销一条龙及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建设,加快无公害果品及品牌创建进程,大力推进果树业生产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4参考文献

[1]刘丽华,朱文佩,张丽芬.景宁县果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2009(8):26-27.

[2]王月华,赵言文,安建伟,等.江苏省果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4):43-45.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部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部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5

关键词:主题;产品特色;可复制

1乡村景观旅游开发价值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包括城市郊区及广大农村。从狭义上指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乡村景观因其生产性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其以成片农田为基质,大小不同的村落和湖泊为景观斑块,道路、河流、防护林构成其生态廊道,形成错落有致、散布状的景观生态格局。长期的乡村居民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肌理。农田是农民的工作场所,而农宅则是他们生活的场所,为劳作方便围绕农宅设置大片的农田,形成“田绕宅”的景观肌理。这与“宅落宅”的城市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景观不仅有独特的景观格局,而且还包含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及,这也构成了农村人文景观中的一大特色,为形成独特的地方乡村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农业景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2.1不断激增的城郊旅游需求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天左右的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大量市民前去游玩。

2.2相关国家扶持与限制政策

“十二五”期间政府推出一系列惠农措施、开发资助等扶持政策,加之新近“美丽中国”的提出,乡村景观旅游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稳健的旅游市场发展,同时保护耕地及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及文件。通过研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政策,总结出目前国家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的主导政策,主要分为限制、禁止、支持及发展4个方向。限制性项目有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及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禁止性项目有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高尔夫球场项目。支持性项目有特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庄、酒庄、农业主题乐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花木苗圃科研基地等旅游项目。

2.3当前乡村景观开发所存在问题

2.3.1农村可建设用地稀少。农村可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非建设用地则占到90%。因此,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关键性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重新开发土地常破坏原有的乡村肌理。企业开发土地时,常常拿取整块大面积的土地,散落的住宅用地常被忽略。集中式的用地形态破坏了农村村落自然地聚落形态;同时也给后期开发带来困难。拆迁使得大量农民迁出,原来的乡村生活气息也随之消失。

2.3.3农村劳力严重流失。村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力主要依靠妇女与老人。农产品加工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也就不能吸引农村劳力返乡。

2.3.4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同构化严重。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中大多数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产品特色不明确,没有清晰的主题特色,导致产品模式容易被复制。

3国内外开发实例

3.1国外案例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小镇利瑟,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公园内核为核心区,所有活动围绕核心区展开,为花田区,种植大量的郁金香。核心区内分为固定项目和临时项目。固定项目:郁金香展,主题庭院展,公园艺术展,花车游行盛典,骑行花海中,泛舟花田田间,儿童乐园。临时项目:名人之旅,花帽展览,传统工艺展,室内花卉展。为招揽旅客,每年郁金香展示的主题都会变化,由不同的参展商根据公园要求种植郁金香。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拉动了郁金香的整个产业链,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

3.2国内案例

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位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在小地块内精心打造创意文化概念,以爱情、浪漫为线索打造爱之墙,星座爱情柱,许愿池,奇迹钟,密宫,老桑树的回忆,百草园等主题项目,吸引市民、情侣、学生、恋人等客户群体,并与影楼签订合约。产业方面着力开发香草全产业链,包括香包、香袋、精油、香水等制品。其因为有鲜明的主题包装和特色苗圃的加工产业链而在国内风靡一时。

4农业景观新模式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案例中分析得出,以景观带动产业发展的形式正在日益扩大。新型的开发模式应是一种联动效应,由旅游开发为主导,带动周边农业与地产两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其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产业集群有机地集合起来,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开发模式。其可以被称之为是“乡村综合体”,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有机农业、苗木基地、田园小镇4大板块,其中有机农业和苗木基地可结合当地种植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田园小镇板块则是将原有农村生活原真体现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板块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将农家乐、农事体验、拓展运动、垂钓、婚庆庄园及花坊、田园集市、会所和餐厅等目前已有的成功旅游项目放入其中进行打造,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与本色农业景观相结合。因此,想要突显产品特色并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主题鲜明的产品包装势在必行。

根据农产品特色、地理区位、环境的不同,可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类型分为3大类。第1类苗木观光型,以苗圃植栽美景为主要的景观吸引力,同时,着力发展苗圃销售整套的产业链条。第2类主题游乐型,以趣味性的农业景观为主,增加童趣、欢乐、爱情等主题特色,打造游乐型农业观光园。第3类以高端度假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整体加工链。同时,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因为有了主题及分类,业态可以是复合的,多种类别的。同时也因为主题的明确,也就自然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区,减少了可复制性。

(收稿:2013-01-15)

参考文献:

[1]盛永利杨小兰赵永忠著.谁的地产被旅游照亮—中国旅游地产十大模式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

[2]王云才著.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盛永利黎筱筱杨小兰李关平著.toLD模式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6

1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系统要素与结构功能

特色农业旅游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庞大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点。特色农业旅游系统是由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组成的,两者之间相互耦合作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特色农业旅游系统能否可持续运转。

1.1特色农业系统要素组成特色农业系统包括内核系统与外援系统,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系统动力。

1.1.1内核系统。内核系统由包括土地、水、气候等在内的自然资源以及农民的创意、政府政策的引导、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要素组成,属于基础支撑系统。自然资源是基础,区域特色农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土质、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深圳的荔枝之所以赢得杜甫“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称赞,与荔枝发芽分化时期的低温干燥、开花幼果时期的温暖少雨、果实发育时期的适量少雨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人文要素是主导,经济发展的水平刺激了农民的创意,政府根据市场导向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创意与市场衔接,进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经济增长的目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加上优越的人文要素是农业系统发展的内因。

1.1.2外援系统。外援系统由经营农业的企业、工业化的反哺以及城市化的辐射等外部因素组成。本地以及外来企业的出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有利于稳固和改良特色农业,促进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鄢陵县素有“花县”“花都”之美誉,然而其花木产业的发展速度却相对滞后,为此,鄢陵县政府从2007年开始招商,截至目前已有130多家企业入驻,经营各具特色的花卉苗木,极大地巩固了其“中国花木第一县”的地位。工业化的发展向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资料,城市化的进展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补给,这些都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援。

1.2旅游系统要素构成旅游系统主要由旅游主体系统与旅游催化系统组成。旅游主体系统包括旅游需求、旅游营销、旅游中介、旅游基础设施等,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2.1旅游主体系统。喧闹的城市生活、拥挤的交通、沉重的生活压力迫使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这是旅游活动发生的主观条件。针对这种需求,各种媒介进行了宣传,再经过旅游中介的组织与转移,最后通过旅游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保障各种旅游活动的实现。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形成了旅游的主体系统。

1.2.2旅游催化系统。旅游催化系统由旅游产业内部不同因子组成,如旅游产业集聚、相邻景区景点、优秀的旅游城市等,这些因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对新型的旅游活动产生催化作用。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旅游因子的变动将会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旅游产业的集聚,如酒店业、旅游景区的繁荣将会进一步完善附近的旅游交通与旅游基础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将会带动新的旅游景区开发,优秀的旅游城市将会为本区域内各类型的旅游活动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旅游产业的集聚、良好的旅游交通与旅游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优秀的旅游城市将会催化新型旅游活动的诞生,而这些因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旅游催化系统。

1.3特色农业旅游系统结构功能特色农业系统内部各相关子系统之间,以及与旅游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系统耗散结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力,从而推动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图1)。

2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力机制

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状态是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综合结果。特色农业旅游综合发展能力、农业系统的吸引力、旅游系统的推动力三者均是矢量概念,其作用力方向分别代表着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导向、农业资源导向、旅游推动导向。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综合能力是其他两种分力大小的综合反映,类似于物理学概念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图2)。图中,D为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动力,Dc为旅游系统的推动力,Dn为农业系统的吸引力,om、on分别为Dc和Dn在D上的垂直投影。图中,a为情景1:D=oD=om+on;b为情景2:D=oD=om+on;C为情景3:D=mn=on-om;d为情景4:D=mn=on-om。情景1为特色农业旅游快速发展机制,Dn>0,Dc>0,D>0,农业系统吸引力与旅游系统推动力形成合力;情境2为特色农业旅游稳定发展机制,Dn>0、Dc>0、D>0,旅游系统的推动力减弱;情景3为缓慢发展机制,Dn>0、Dc<0、D>0,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农业的发展;情景4为特色农业旅游的衰退机制,Dn>0、Dc<0、D<0,旅游业的发展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

2.1特色农业系统吸引力风景别致的农业旅游资源、舒适静谧的生态环境、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等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求知、求新,拥抱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是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引力。农业系统的吸引力是系统内部各子因素综合作用的合力,主要表现为:

2.1.1农民的创新力。有农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自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如浙江萧山区新街镇的农民在积极发展传统主体农业的同时,大胆探索发展以花卉苗木为龙头的特色农业,目前已形成“江南明珠”形象,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观光游览。

2.1.2企业的推动力。有些地区虽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但由于农民的散户经营,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无法发挥资源优势,在此情况下,以经营大农业为主的企业的入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特色农业资源的转化,如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等,都是企业的入驻效应。

2.1.3政府的发展力。政府在农业资源转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广西横县各级政府领导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茉莉花产业,实施各种措施促进茉莉花产业的发展,为横县打造茉莉花旅游品牌,发展“茉莉之旅”特色旅游提供了平台。

2.1.4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拉动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镇中心地区通过产业、技术的梯度转移,以及现代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辐射带动着周边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城市化的反哺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外援动力之一。

2.2旅游系统的推动力仅有农业系统提供的特色旅游资源无法形成农业旅游,还需要旅游系统的推动与辅助。旅游系统的推动力是旅游主体系统与旅游催化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①旅游需求的原始动力。从心理学和经济场学的角度看,人类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随着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各种物质条件的便利,进一步提高了审美需求,要求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农业文明,对农业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而人对旅游的需求是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②旅游中介的辅助力。中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向顾客传递信息,组织顾客出行,满足顾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外出活动,加速了旅游活动的开展。③旅游产业的集聚力。经济地理学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各种旅游生产要素在区域相对集中时,就有可能以便宜的费用组织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将会不断累积成为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源泉。④相邻景区景点的辐射力。相邻景区景点的客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资源共享。⑤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力。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是游客选择目的地的重要依据,因此,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将对区内的旅游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3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力状态及其调节机制

在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旅游系统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特色农业旅游的作用力方向不同,进而影响了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使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状态。为了保证特色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根据其发展的不同状态进行调制。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7

关键词:平原地区;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4F592.7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118-02

引言

观光农业,也被称为生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把农业生产活动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产业。这种新型产业,一方面满足了城市民众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丰富了生态景区的旅游内容和旅游容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有力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将“农”与“游”高度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近年来,我国在观光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术界对于观光农业也进行了不少的探索研究,例如,舒伯阳的《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梁留科等的《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李翔宇的《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文章。总的来看,研究的侧重点比较集中于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与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基于旅游资源而进行的观光农业产品研究,而对具体景区进行案例式的调查研究则显得有些不足。

本文以河南省叶县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为研究样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探寻该景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或完善措施,以促进此类观光农业景区的经营模式更加健全完善,盈利能力进一步加强,推动建设特色鲜明、发展合理的观光农业景区与社会支持体系。

一、对河南省叶县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的调查分析

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近郊田庄乡,主要服务项目包括无公害蔬菜种植观光、反季节蔬菜采摘体验、开发市民农场等。经营者首先通过租赁、承包、转让等方式集中了一定规模的农村闲散土地,之后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施,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各项基础设施进行集约开发,如水源开发、开通灌溉渠道、修通道路、兴建温室、安装大棚等。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优化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观光和采摘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该基地开发出的播种面积在逐年扩大,生产技术日渐成熟,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也取得了比较客观的经济效益。

(一)游客状况调查

1.游客人口特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公务员、学生、公司职员等是最主要的游客群体,另外,在节假日和周末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到景区游玩也日趋常见。一般来说,这类游客收入稳定,闲暇时间比较充裕,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更喜欢体验健康、绿色的观光旅游方式。这也印证了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观光农业所提供的市民农场、无公害种植观光、反季节蔬菜采摘等观光服务的绿色天然本质。

2.了解景区的渠道

在对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随机进行的39位游客的问卷调查中,获知景区相关信息的渠道包括亲友推荐、电视广告、报纸传单、网络推广等多个选项。其中,通过亲友推荐介绍的渠道而前往福旺基地的游客有15位,约占总调查人数的38%;只有5位游客是通过电视广告渠道获知的。这说明,基地在宣传推广模式中缺乏对电视媒介的有效利用,需要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一大众媒体的宣传力量提高景区知名度。

3.游客出游行为模式

调查显示,福旺蔬菜基地的游客出行方式主要集中在驾驶私家车的自驾游方式,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游客只占总比重的10%左右。这一数据体现出叶县田庄乡公共交通发展的不足之处,限制了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游客的观光行为。景区管理者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作,加大景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游客提供方便,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4.游客满意度

在对福旺蔬菜基地的游客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景区所开发出的三种服务内容:市民农场、无公害种植观光、反季节蔬菜采摘的游客满意度分别为87%、56%和62%。由此可知,游客对于市民农场这种体验农业耕作和田园生活的观光服务形式有更大的兴趣度和满意度,而蔬菜种植的观光与采摘项目满意度指数则相对较低,这大概是由于游客能够自主参与的程度不同。因此,景区经营者应着眼于服务创新,开发新的蔬菜种植观光服务项目,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多样化的复合观光需求。

(二)对景区经营者的调查

1.人口特征

通过对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经营者进行调查访问,我们了解到景区的开发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0—50岁之间,利用自身所有的土地资源和蔬菜种植经验从事观光旅游服务。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外来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对于当地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也具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另外,还有几位属于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情况,他们利用自身在高校或打工城市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来参与、指导景区的实际经营。

2.经营状况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规律,所以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季节特征。一般情况下,春季和秋季属于观光游览的最佳时期,游客可以游览观光的资源较多,而冬、夏两季可以观光的内容则相对较少。就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来说,旅游旺季大体集中在每年的2—4月的种植季和7—9九月的采摘季,其余时间属于旅游淡季。

3.经营困难及所需帮助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福旺蔬菜基地经营者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的筹措和流转。经营者要努力巩固现有的开发成果,并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去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服务项目,拓宽客源市场。而出身于本地农户的大多数经营者基本上都是小本经营,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得起蔬菜种植基地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巨大投入,如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扩建、宣传推广的广告费用等。因此,经营者希望能够得到政府部门、银行、农信社的政策支持,如,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可以开办针对性的小额贷款,简化贷款手续,通过金融服务的方式改善景区经营的资金流转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周边及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叶县周边地区交通条件相对发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是,观光农业景区附近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高,公路等级较低,公共交通设施比较缺乏,存在“欠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些交叉路口缺少路标,景区指示牌也不够明显,导致游客进入的路程导向服务不佳,给游客方便、快速地到达景区造成了很大麻烦。此外,景区内部的一些设施也需要大力改进,有的导向路标或者老旧缺失、或者模糊不清,部分路段的观光游览通道也比较老旧,通行很是不便。

(二)开发者、经营者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目前,叶县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投资开发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其投资行为是在旅游目的地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经济行为,开发者支付初期的发展资金,开发利用资源,然后通过接待旅游者获取经济利益。此种方式的明显缺点是,当他们发现某一个地方有资源可以利用,便会进行投资,但在开发经营时,为了减少运营成本而采取粗放式经营,在资源吸引力减弱的时候,便开发新的项目,成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投资行为。这些投资及开发经营方式没有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有效分析,对景区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导致了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行为。

(三)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未能突破季节的限制

目前,景区的旅游经营开发出的观光项目还不够丰富,吸引力有限,可供观光欣赏的农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资源的总体利用率偏低。但是在旅游旺季,又会出现较大的旅游供需矛盾,往往是游客爆满,景区里边甚至附近的农家乐餐馆都经常会出现一餐难求的情况。这就要求在进行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通过科学论证努力减少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针对目前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以促进农业观光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进一步改善交通、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景区的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公交线路建设,加大公交通车数量与班次,改变比较落后的交通条件,提高出行的方便程度,以满足普通游客的交通需求。其次,景区内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蔬菜基地周边的通行道路需要进一步修通,对景区内的饭店环境进行改善,扩大停车场面积,修建一些休憩、游乐设施,努力给游客创造出一个更加舒适的游乐环境。

(二)开发更多品种的反季节蔬菜种植体验与观光旅游项目

针对目前景区经营受季节限制较为明显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温室大棚等技术手段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开展反季节旅游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在不适宜某种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通过一定的农业科技手段,将不利于这种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限制因素降到最低,让种植的作物能够一年四季不受季节因素的干扰而正常生长,达到反季节蔬菜种植和反季节农业观光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较好的解决季节对观光农业发展的限制问题。

(三)针对特定人群设计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与营销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特殊需求可以开发一些多样化的旅游项目,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资源,增强景区观光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和多样性。例如,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开发大学生乡村游。现在大多数城市学生普遍缺乏对乡村民俗和农耕生活的了解,他们对于观光农场所提供的农作物种植观光和采摘体验等旅游形式有着很强的兴趣和参与心理。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市场需求,可以开发“自助厨房”旅游项目来提供“种植-采摘-烹饪”一体化的体验服务来吸引大学生们的眼球,让学生们体验到在校园宿舍内无法实现的烹饪乐趣。另外,也可以开展“银发旅游”。老年人群体大多具有休闲时间充足、生活经验丰富、渴望陪伴关爱等特点,景区可以专门针对这类人群设立“老人之家”,为来景区观光的老年人提供看护、陪伴、交流的平台,将顾客群内已有的老龄人群组织起来,开发一些老人们愿意参与又力所能及的特色旅游项目,并努力吸引更多渴望田园生活、渴望交流陪伴的城市老龄消费者加入其中。

参考文献:

[1]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常江.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李翔宇,张龙.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院报,2006,(1).

[3]刘清臻.平顶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0,(4).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8

[关键词]农业旅游;对策;马山县

[作者简介]李维祥,广西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文军,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59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01-0096-0004

农业旅游是指以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把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利用农业景观、农村空间、乡村民俗等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的一种新型经营形态,其既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空间[1]。马山县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经石漠化严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十一五”期间,马山县开始将发展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应用Swot分析法就马山县农业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剖析,就如何利用各种相对优势助推马山县农业旅游快速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马山县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红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东靠忻城、上林县,西接大化、平果县,南临武鸣县,北隔红水河与河池都安瑶族自治县相望。县城距首府南宁市96公里。马山县历史悠久,其行政区域由原来的那马县和隆山县合并而成,全县辖11个乡(镇),总人口54万余人,以壮族为主,壮、汉、瑶、苗等民族杂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马山县各民族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个性的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民俗源远流长,有多样特色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有独特的婚嫁习俗;有花朝节、祭扫节、敬牛节、中元节、达旺节等丰富多彩的各种节日。马山县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扁担舞等。

马山县以农业为主,是广西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基地,被列为广西金银花中药材产业重点县,金银花种植基地、旱藕加工基地、竹笋加工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旅游等景观已基本成型并在进一步拓展延伸。马山有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的鸟巢群组-定乐江绿谷生态园;有“天然氧吧”、“喀斯特地貌区的香格里拉”等美誉之称的全国岩溶生态第一弄――弄拉;有国家aaa级金伦洞风景区等。近年来,马山县农业旅游经济体快速发展,金伦洞(国家aaa级景区)旅游服务公司、马山县定乐江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弄拉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等多个专业农业旅游体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节假期出门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马山县紧邻广西首府南宁,节假日特别是双休日(除国庆等长假外的短暂休闲旅游日)大量的都市白领及其家人可到马山县自驾游或组团游。目前,马山县农业旅游总体规划滞后、基础薄弱;景区民族文化的融入、地域性民俗风情的展现还不充分。马山县的旅游活动和项目现大多利用其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来展开。如依托金伦洞(国家aaa级景区)、灵阳寺、红水河观光;文化旅游美食节、姑娘江风情夜等;规划在依托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科技园、种养殖基地、农家乐、特色商贸、休闲度假等,将各类资源整合,实现旅游产品综合化发展。

二、马山县发展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根据企业的内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即根据企业的S――优势(strength)、w――弱势(weakness)、o――机会(opportunity)、t――威胁(threat)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找出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马山县农业旅游的优势分析

1.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马山县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低纬度地区,境内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四季气候宜人,适合休闲旅游。弄拉生态旅游景区、定乐江绿谷生态园生态农业景观、金伦洞旅游度假区、灵阳寺宗教文化旅游区等旅游景区逐渐成熟。

2.深厚的文化底蕴

马山县社区、乡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县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和马山县民俗文化展示馆等文化艺术展演平台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2011年马山县连续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马山县文化三宝”――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扁担舞分别被列为国家、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发展。

3.区位优势渐显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泛珠三角“9+2”区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两区一带”战略深入实施,广西文化旅游产业“四区一带一龙头”(既桂北、桂南、桂东、桂西4个旅游经济区,桂林―柳州―南宁―北海/防城港沿高速公路一条黄金旅游带和一龙头桂林市)格局正在形成。马山县已成为广西旅游产业“四区一带一龙头”总体布局中桂南旅游经济区,环大明山休闲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都南高速公路、来宾至马山县、马山县至平果高速公路和金南高速铁路线路经马山县境内以及红水河复航的交通优势,马山县的旅游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4.综合经济环境不断改善

2010年马山县地区生产总值31亿元,较2009年增长12%,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2.18亿元,较2009年增长25.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80亿元,较2009年增长42.52%;全县工业总产值20.50亿元,较2009年增长29.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0亿元,较2009年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508元,较2009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810元,较2009年增长11%;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33.2∶35.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马山县农业旅游的劣势分析

1.缺乏科学规划

目前,马山县农业旅游基本上是基于各业主自主开发,缺少必要的宏观指导和超前的统一规划,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各景点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旅游线路较长且显零乱。

2.基础设施及服务滞后

由于受地方经济的影响,马山县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相对落后,特别是旅游区或规划旅游景区的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及时跟上,环境卫生也有待改善。农业旅游服务配套也跟不上,不仅软条件滞后,硬条件如解决旅游者吃、住、行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3.旅游商品的系统性、创新性不强

旅游商品供给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农业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农业旅游商品特色仍需加强,部分特色农产品如花心红薯等还没有商品化包装;农业旅游商品经营场所未能形成规模化发展,景区及县城零星地分散着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店铺等。

4.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作为旅游重要资源――水是构景的基本要素。可谓“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媚”,“因山而峻,因水而秀”,水与山、与物、与建筑有机结合,相映成趣,更能构造优美的乡村景观。马山有红水河、姑娘江、大大小小几十座水库,目前仅姑娘江县城段、红水河永州暗河段有初期开发外,其他河段、水库水资源均还未进行综合利用发展农业旅游项目。

(三)马山县农业旅游发展机遇分析

1.交通优势渐显

马山县离广西首府南宁仅96公里,有高速公路直达。而且正在建设的都南高速公路、来宾至马山县、马山县至平果高速公路和金南高速铁路线路经马山县境内。

2.大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广西文化旅游产业“四区一带一龙头”格局正在形成,马山县已成为广西旅游产业“四区一带一龙头”总体布局中桂南旅游经济区,环大明山休闲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扶贫攻坚步伐加快

“基础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等不断取得新突破,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生态等得到不断改善;百香果、中药材、桑蚕、养殖等重点产业化扶贫项目初显规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马山县农业旅游发展威胁分析

1.周边城市的竞争

马山紧邻河池大化、都安,南宁上林等县,在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方面,这些县份均有部分相同之处,部分项目的开发也存在同质性,这些对马山县农业旅游发发展提出了考验。

2.“次密集带”区位弱势

根据旅游空间结构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理论(吴必虎,2001)的研究,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主密集地带出现在距一级客源地城市30km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一级客源地城市80km左右的地区;在距主城30km左右的范围内,基本上属于“城乡结合带”。这类地区已经脱离了乡村的发展模式,受城市影响较大,是城乡过渡地带,其城乡结合的特征决定了这一地带不能满足城市居民“远离城市,逃脱烦恼”的要求;因此,农业旅游地最密集地区不是分布在距城市最近的郊区,而是出现在距城市30km左右的地区[2]。而马山县距南宁这个一级客源地城市100公里左右,属次密集带范畴,由于旅游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客源相对较少,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源也对马山县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三、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规划、完善政策

在详细调研排查马山县现有及潜在农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全县旅游资源特别是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提前规划,做好保护与开发并重、统筹及个性协调,引导整个产业向有序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随着国家、自治区、南宁市促进旅游或农业旅游政策的出台,2011年8月,马山县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马山县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了建设文化旅游美食城和特色宜居山城的发展定位。但就农业旅游方面有关具体的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加强基础建设及招商引资力度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注重在各旅游线路的连贯上加大投入;对已有景区进行“二次开发”完成升级换代;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三)进一步挖掘利用特色民俗文化

进一步挖掘和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元素,把特色民俗文化挖掘利用与旅游商品开发结合起来。把马山县骆越文化的挖掘及再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进一步挖掘壮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民俗、民间节庆、民间艺术、民族歌舞、宗教文化等资源,演绎和展示马山县少数民族风情,丰富民族文化旅游内容。

(四)不断推动农村自然风光旅游产业链的延伸

马山县有全国岩溶生态第一弄――弄拉,其为部级药材自然保护区和自治区级生态自然保护区,有“天然氧吧”、“喀斯特地貌区的香格里拉”等美誉。有世界十大名洞之一――金伦洞(国家aaa级景区),已被世界洞穴学会确定为世界十大名洞之一,是广西喀斯特地貌最大、最深、最长,溶岩景观最丰富的原始石漠溶洞。有形成于2.8亿年前的金钗石林城堡(广西至今发现的最大的石林城堡)等很多自然旅游风景资源,但目前利用率较低,产业链的延伸还待不断充实,应真正实现以自然风景吸引游客,以多样的农业旅游项目留住旅游者的新型农业旅游模式。

(五)不断丰富正在开发新景观农业旅游项目内涵

马山县定乐江生态旅游景区又名永州暗河景区,永州暗河古代叫定乐江或定罗江,永州暗河是广西可开发游览的最大暗河,景区由十个地下河溶洞和十个世外桃源般的壮、瑶族村寨组成。规划中的马山县乔老生态民族园景区,拟以特色民俗文化艺术为依托,以农业科技、农业生态为基础,以特色农牧业科技培训及观光体验、特色民俗风情体验、特色餐饮及商务会议度假为主要功能,拟搭建民族艺术展现舞台,以马山县原生态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等特色民俗转变成一种经常性表演节目,开展特色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活动。

(六)以农业产业化基地推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合作形式和合作领域上不断创新,新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不断涌现,甘蔗产业化基地、木薯产业化基地、金银花产业基地、竹笋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旅游景观不断形成。

(七)不断充实马山县文化旅游美食节加速扩大马山的区域影响力

截至2012年12月,马山县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黑山羊之乡”――广西南宁・马山县文化旅游美食节。马山县特色文化旅游美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得到共同发展,节会的举办对交通运输、娱乐购物、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起到了强劲的拉动作用。

(八)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以水促农、以旅养农”

红水河流经马山县境100多公里,红水河陡峭的岸岩千奇百怪、形态各异,岸岩有垂帘状,有蜂窝状,有千层饼状,一块岩石,就是一个景、一幅画(代表性的有百龙滩的“壮锦岩”等)。城市内河有姑娘江全长28公里,县城河段长约2公里,自南向北流入红水河。马山县有县管水库41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i型水库15座、小ii型水库22座、引水工程2座,总库容9877万m3,除县管水库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乡村水库若干座。目前仅姑娘江县城段、红水河永州暗河段有初期开发,其他河段、水库水资源均还未进行综合利用发展农业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水资源即可以实现“以水促农”又可以实现“以旅养农”,延伸一三产业相融的产业链,形成新的旅游亮点,实现农业旅游新的飞跃。

(九)加强农业旅游营销力度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旅游资源保护的自觉性,自觉地把本地的旅游资源保护起来。加强和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互动,大力推介、宣传马山县旅游,加大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力度,树立马山县旅游整体形象,不断提高马山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强化区域合作,扩展旅游空间,实现农业旅游区域联动。重点加强与武鸣、上林、大化、都安等相邻县城之间在旅游线路组织、宣传促销等方面的联系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区域特色旅游路线,深度拓展区域旅游市场;加快推进“走出去”步伐,积极联系国内国外各级媒体,强化特色旅游宣传,积极联络和协调各类型旅游营销企业建立旅游合作机制,积极组织参与各个地区的旅游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等活动,大力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9

关键词:新农村;山西;农业管理

1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现状

我国非常注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最新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指出,我国现阶段要加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我国总书记同志也明确表示:在“十三五”的建设阶段,要做好“三农”发展的扶贫工作,帮助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山西农业管理现状

2.1山西农业管理现状

首先,山西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整体经济稳步上升。在国家一系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下,刺激了农民群体的自我发展需求,鼓励从事播种和相关农业工作,整个山西省的农业发展趋势良好,农民群体的年度总收入额度也同步增加。其次,山西农业基础建设积极投入,各类设施初步完备。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山西省政府的帮助下,基础建设较为薄弱的现状被广泛重视,各类生产性基础设施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大力开展。最后,加大基础知识输入,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有所提升。山西省政府相应“三农”建设的号召,鼓励相关农业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文化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以及科技创新的能力。

2.2目前山西农业管理存在的劣势

首先,尚未建立农业管理体系。相比与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和稳扎稳打的第二产业,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管理体系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在山西省也是同样的状况。其次,农业相关理念更新过慢。由于中西部地区教育输入的不够,大多数农业管理人员还存旧思想、旧思维,山西地区的管理理念依旧偏向小农经济的保守方式。如,在山西省某城镇,20~40岁能使用现代化信息移动设备的人数,只占30%多。由于相对知识的缺乏、法律的懵懂、技术的落后,导致整个农民群体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及合约精神等正能力的缺乏。最后,农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缺失。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发展之本,目前山西农村地区存在农业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山西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留不住专业人才,部分地区缺乏专业人才激励机制,部分地区管理模式落后导致专业人才不能放手进行管理,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管理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山西农业管理的建议

3.1加强山西农业管理体系的建立

要顺利开展各项农业管理工作,需要严密的管理体系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让农业工作的流程进行有序可控。山西省建立合适的农业管理体系要注意几点,一是指导性强,明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管理工作的目的;二是管理体系要结合国家发展的趋势,传统结构与创新管理相结合;三是管理体系中加入监控机制,注重过程管理和反馈管理,确保整体运作有效性。

3.2加强山西农业新思想新理念的树立

我国传统的农业管理理念单纯关注产量和销量,涉及的信息量较为单一,新时代的农业不仅需要关注对产量和销量的影响因素,更需要用新理念新思维对产业格局、销售模式、产品调整等信息进行创新。如:通过山西地区区域优势的把握,建立特色农业生态区,并结合已有地貌的旅游业的开发,在注重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对本地区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大力推广。

3.3加强山西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立

专业人才是地区发展的动力,所以要加强山西农业管理建设必须培养一支专业的农业人才队伍,他们不仅要对农业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还需要具有管理能力,知道如何完成自己的职责,这就需要山西政府提高对地区内人才的培养以及提升对地区外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继续做好后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帮助专业人才在岗奉献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作者:林杰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篇10

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提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由于受农村经济水平与技术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早期的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均比较小,且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以及农田灌溉与水利建设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早期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逐渐不能适应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现状,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环境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成为当前水利建设与发展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下文将结合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特点以及管理现状,对其管理发展对策进行研究论述。

1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特点及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管理现状分析

1.1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特点分析

农村经济建设与农业发展中所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具有公共服务性以及利益共享性、非价格性的特征。首先,农村的农田水利工程公共服务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本身就是一项公益性工程项目,以解决区域的洪涝或者是干旱等水利灾害及农业发展中灌溉问题为主要目的,并且是由政府出资发动农村群众进行建设的;而其利益共享性特征则表现其工程项目的建设使用,是以工程区域的全部人员为受益对象,各自之间在使用上具有利益一致性特征;最后,由于这类农田水利工程是由政府出资发动农村群众修建,具有公共属性,不能够通过市场价值进行衡量,且不具备直接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其维护管理均由政府实现,因此,就决定了它的非价格性特征。

1.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结合上述对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特征的分析,也正是由于其上述特征,使得其在后期维护及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随着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用功能的丧失,以及在农村经济提升与农业发展中的地位被取代,再加上政府管理的局限性,导致其管理发展问题成为当前水利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筹资相对困难,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发展以及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功能的丧失,导致很多农村地区的政府机构对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以及管理重视不足,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责任推到农民身上,任由农民自行进行筹资管理,或者是由于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制度了解不足,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及管理筹资会增加农民负担等,从而对其管理不够重视,缺乏积极有效引导,导致其管理及建设成效并不显著。

其次,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缺乏相对明确的权责划分,并且农民参与管理的程度相对较低。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多是以粗放式管理为主,缺乏专门的监督以及管理维护机构,对其后期使用的维护及管理十分缺乏,导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等各种问题存在较多,对其功能性也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种植中的地位作用,从而导致其在农村建设发展中容易被忽视。

最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还存在着管理效率较低,缺乏有效的运营管理制度等。由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并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同时也缺乏专业的工程维护与技术指导,再加上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建设中的运营使用模式单一,使得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在农村水利建设与功能发挥中,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普遍存在重建设与轻管理的思想,对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维护与管理不到位,等,导致其各种问题及情况发生较大,对其正常运行使用及管理提升都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发展对策

结合上述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特征及管理现状的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村经济提升以及农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影响充分发挥与提升,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并注意提高其管理资金的利用率,加强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维护与管理,推动其在农村经济提升与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在积极发动农民群众通过筹资方式改善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以更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综合提升与发展同时,注意从政府层面加大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投资和支持力度,从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方面,改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环境,避免对资金的占用或者是啊挪用等,提高资金在农田水利工程维护及管理中的有效使用,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在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还需要进行明确的管理权责划分以及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确认,并注意督促其在农田水利工程使用维护和管理中的责任落实和管理执行,定期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开展检修维护与管理,确保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提高其运行使用及管理效率,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依照责任划分情况进行严厉追究,并督促改进,从而促进其管理的提升与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与制度的建立完善,以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进行专门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以及工程技术指导组织构建,专项落实农村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同时针对其管理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监管,以促进其管理效率的提升,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影响,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提升。

最后,应注意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提高其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及维护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群众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受益群?w,再加上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由农民群众自发修建,因此,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以促进其管理和维护的提升,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注意结合地区情况,通过民主管理或者是农民参与机制的建立,逐渐引导并鼓励农民群众加入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解决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机制缺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