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36:11

市政规划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市政工程规划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解决许多工程问题,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系统工程等,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述工程基本上都是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的行业和设施,我们统称为“市政工程”。市政工程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与城市规划脱节等尴尬。笔者以广州中新知识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为例,浅议市政工程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中新广州知识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概况

1给水工程规划概况

结合国内外供水系统建设经验及供水系统发展趋势,知识城规划建设两套供水系统:净水供水系统和再生水供水系统。

(1)净水系统

知识城南北两端设置净水站,对境外来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向规划区内供水,区域内设置一座净水加压站。构建城乡统筹、一网分区供水、节能减排的供水系统。

(2)再生水系统

知识城再生水厂与污水厂合建,在九龙水质净化一厂和三厂内分别建设九龙再生水厂一厂和三厂。

知识城远期总用水量达26万m?/d。根据各水源工程实施及规划情况分析,本规划水源方案为:北部净水站由北部水厂供水;南部净水站由新塘水厂供水;

2排水工程规划概况

知识城规划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

污水工程规划:污水采用分散处理方案,钟太快速路以北片区污水排入九龙水质净化三厂。钟太快速以南,知识大道以北片区污水排入九龙水质净化一厂处理。

雨水工程规划:规划范围划分为14个雨水分区。本规划设置14座雨水调蓄池,11个下凹绿地。

3给排水规划对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的支撑和限制作用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持要素。城市的发展对水有很大的依存性。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中新广州知识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正是基于这种目的,对城市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进行合理规划,采用建立两套供水系统、建设雨水调蓄池等技术手段,以达到供水可靠、排水无污染的效果。

水虽属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但它有其自身的循环补充过程,过度的开发而不保护将造成水资源及其循环系统的破坏。通过中新广州知识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明确规划区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协调情况,合理确定了知识城用水量规模,对知识城城市发展规模提出限制要求,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市政工程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给水、排水工程为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是对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统一安排,从时序上保证给水排水工程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不是各自孤立的不同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在规划过程中若是未能够深入研究城市各类用水的水质要求与给水、排水系统的关系,忽略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就会造成对水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在规划的过程中须对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协调,才能达到整个给水排水系统的最优。

同理,市政工程各专业规划间从来都不是各自孤立的系统。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和经济关联性的不断增强,市政工程各专业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市政工程应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各专业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只有对不同专业间的工程系统,以资源共享、综合协调等措施,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市政基础设施各专业的协同效力,进而加强城市之间相互作用,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效益。

5市政工程规划对于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市政工程规划是一个由各个专业规划组成的系统规划和综合规划;市政工程的各专业规划则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下,根据本专业规划的任务目标,结合城市实际情况,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按照本专业规划的理论、程序、方法以及要求进行的规划。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设施。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的主体部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市政工程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市政工程各专业向城市提供的资源,直接参与了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各项系统功能的主要承载体,社会发展要求其容量及质量与城市人口、产业生产能力相匹配;相对的,资源环境的有限性则要求城市建设过程应顺应自然、符合生态规律。

市政工程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使用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市政工程规划可以说是城市规划保持“健康”的“控制器”。

结语

综上,市政工程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有机融合;而城市总体规划也应与市政工程规划的各项内容紧密结合,贯穿始终,从而形成互为制约、互为作用、互为促进的城市系统综合规划。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应重视并充分发挥市政工程规划“控制器”作用,引导城市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合理开发建设,加强和保证对环境资源保护和建设的投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未来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之路》排水委员会第四届第二次年会龙瀛.

市政规划篇2

[论文摘要]有效发挥规划行政权的核心问题是寻求权力保障与行政效率的平衡点。作为行政法的城市规划应是积极的和有效率的,并应受到公众的有效制约。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规划行政权的效率取决于规划过程的设置。为了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导与控制作用,应明确区分法定规划和指导性规划。

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既是增进和保障公共利益的过程,也是对私有财产的制约过程。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提出:“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与补偿”。宪法修正案不仅提出了要建立产权制度,还提出了要规范政府行政权。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行政权,在公民的财产权利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应按照宪法的要求进行重构。对于如何正确使用规划行政权的问题,本文从现代行政法的角度,探讨规划行政权与制约机制、权利保障与行政效率、公众利益与私有财产保护、规划引导与规划依法控制、规划过程等问题,并对目前城市规划中作为抽象的行政行为的规划编制和作为具体的行政行为的规划行政许可提出改进建议。

1城市规划的现实问题与复杂性

1.1城市规划的现实问题

我国的城市规划作为工程技术已十分完善。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颁布《城市规划法》,但作为行政法的城市规划,其发展仍然没有较大的进展。“我国城市规划立法均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特征:重实体性内容的规范,轻行为实体的约束”(张萍,2000)。姚昭晖(2004)在总结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时提到,城市规划目前存在动机的庸俗化、内容的技术化、过程的简单化、调整的自由化等问题。这些均说明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作为行政法是存在缺憾的。

作为对物质要素层面进行控制的城市规划,面对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博弈,其作用显得十分乏力,规划调整的自由化随之产生。城市规划在处理个体案例时,要么因过于刚性而显得僵化,要么因自由裁量权过大而显得随意。法定规划与指导性规划的界限模糊,导致一任领导一个规划,规划的多变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由于规划编制与审批的效率低下,规划“滞后”成了社会评论规划的常用语,也成了规划在地域空间上遭到肢解的借口。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过程由于缺乏公众参与,公民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些均是作为行政法的城市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困惑。

1.2城市规划的复杂性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制度,必须认识到城市规划的复杂性。城市规划的复杂性可从4个方面来认识:①产权的多元化带来了利益的多元化;②未来的不确定性;③整体性和全面性,即城市的全面发展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④规划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即城市规划应公平、公正、透明地介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之中。这些都使得城市规划如何干预城市发展、如何更好地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等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工程技术的城市规划已难以适应引导与控制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从规划行政权的角度来认识城市规划。如何规范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如何建立高效的城市规划制度变得十分重要。规划行政权的发挥与制约,规划行政的效率与效益,对公民合法财产和合法权益的保护,应是目前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城市规划要研究的课题。

2积极行政与有效制约

2.1宏观调控与政府职能

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基本作用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竞争,维护法权,并提供公共物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和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这是政府介入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育国家竞争力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国研中心,2001)。如果一个地区没有高效的政府行政服务,就难以引进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导致该地区的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下降,甚至造成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失,最终会制约城市的发展。经济学界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引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并且政府和市场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虽然政府可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政府的有效性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市场的有效性为标准(国研中心,2001)。在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关于政府职能的争论焦点是政府如何介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张刚,2003)。

2.2积极行政与制约机制

积极行政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引导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经济学界在讨论市场“失灵”的同时,也讨论政府“失灵”。在培育市场、加速工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政府所发挥的作用的大小,而是其“定位”和“范围”的合理性,……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国研中心,2001)。因此,在发挥城市规划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对城市规划行政权进行制约。

传统行政的法治理念是对自由裁量权的限制,运用的是控权论的思想。而新的行政管理则是强调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罗豪才等学者在分析现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时提出平衡论,认为:“现代行政法应当在维护、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与保护公民、法人、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之间,谋求一种平衡—一种通过对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的有效激励与制约,实现行政权与相对方权利的结构性均衡,以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确保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罗豪才,2004)。平衡论强调通过博弈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动态平衡、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平衡,既要防止公民权的滥用,同时也要防止行政权的滥用。而平衡的取得依靠的是公众参与,在充分陈述和辩论的过程中取得妥协或共识。依据积极行政和平衡论的思想,城市规划的行政应是引导型、参与性、效率性和服务型的。

3权利保障与行政效率

3.1产权保护与公众利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投资主体多元化、财产权多元化产生了利益多元化。城市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外在影响普遍存在。外在影响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影响,它影响了相邻土地的发展。土地开发时序、公共设施建设时序均影响了土地的价值。多元的利益主体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得作为城市发展资源配给机制的城市规划,面临多方利益的博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界定和维护产权。要使城市和谐发展,城市规划应致力于产权的保护和公共利益的维护。

城市规划对土地的财产权进行界定、保护及控制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城市规划可将大产权地块划分为多个小产权地块,也可将几个小产权地块整合成一个大产权地块。同时,城市规划还应根据发展战略对土地发展权进行确定,根据公共利益对房地产权做出相应的规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对房地产产权的界定、维护和“侵害”的过程。但这种“侵害”是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的。因此,城市规划也自然成为一种对财产权进行管理的法规和对财产权进行制约的机制。现代物权制度的核心是界定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同时物权的自由性和不可侵犯性受到了国家与公共利益的制约,以谋求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其关键是在私有产权和公共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城市规划正是通过发展权的配给、相邻关系的确定、公共利益的维护、财产权的保护,来维持城市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3.2权利保障与行政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外部性的普遍存在足以说明,一方面是公民权的滥用,另一方面是公民权保护的乏力。和行政权滥用一样,公民权的滥用不仅会侵害其他公民的权利,同时会侵害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应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给公民最大的自主和自由(罗豪才,2004)。要处理好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这要求管理者既不能片面强调公共利益,也不能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应让市民广泛参与,在利益博弈和协调中寻找平衡点。

然而,保障公民权利的程序可能影响行政效率(应松年等,2004)。效率是一个中立的概念,指广义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在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中,效率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和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效率也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英国和美国所进行的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追求行政管理的效率。可以说,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竞争,同时也是政府效率的竞争。但是,“对于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来说,过分强调效率,甚至将其视为一种终极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要与公共组织的其它价值标准如正义、公平和参与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也是公共行政范式不同组分间内在紧张性的根源”(张刚,2003)。放松管制,也可使经济实现短期繁荣,但行政法的实践表明,自由放任经常会引起经济的波动和社会的无序(罗豪才,2004)。英国的新自由主义城市规划实践表明,放松管制将带来环境污染和交通问题。

因此,城市规划制度的设置不仅要考虑行政的效率和效益,而且还要考虑公平、正义和秩序。

4城市规划过程

4.1规划过程

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对未来的预测和引导。目前的城市规划存在重实体、轻程序、轻过程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很难对未来进行准确的预测。这要求城市规划应具有渐进的理念。城市规划不仅要有终结目标,而且还应具有程序性和过程性。这种过程既包括实施的过程,也包括决策的过程。对于实施的过程,城市规划既要重视远期目标,也要重视近期目标,并且规划须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对于决策的过程,参照行政学中的行政过程论(湛中乐,2004),城市规划过程可被定义为:城市规划行政主体和其他规划参与者(如立法机关、利益集团、大众媒体、公民)行使各自的权力或权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设定并实现政府城市发展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是各个法律主体之间在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和法律救济等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4.2公众参与

西方城市规划中的倡导式规划和沟通式规划是通过公民的参与、知情和监督,为公众提供表达和参与的机会。政府通过规划信息的、资料的提供和规划的公开展示,减少规划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利于公民的参与,并形成平衡的城市规划机制。随着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参与能力的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可逐步具备社会利益表达机制、社会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阶段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城市规划更好地表达公共利益,而在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阶段的公众参与,则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权益,并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使公民的相关权益得到救济。

4.3城市规划程序与行政效率

提高城市规划的行政效率应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梁鹤年(2000)在研究加拿大的开发管理程序时指出,开发程序对开发者而言,程序步骤越多,时间越长,开发成本越高,市场越难把握,开发越没有可预见性。规划的程序无疑直接影响行政的效率。在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在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应追求审批效率,即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和增加透明度。影响规划程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公众参与的过程。公众既可包括个人,也可包括利益集团和专家群体。公众参与既可维护利益相关人的权益,也在如何寻求公共利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过短的公众参与时间,不利于公众意见的表达。应松年等人(2004)认为,制定行政程序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公民程序性权利,二是提高行政效率。行政管理部门应在保证相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尽快做出行政决定。

处理规划矛盾的最佳办法“不是在收到开发者的申请后,才多开会、多聆听,而是在制定总体规划方案和管理程序上多考虑、多研究、多咨询”(梁鹤年,2000)。这说明规划方案和程序的重要性。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特别是科学性和民主性,将影响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的质量。行政程序应符合权利保护与行政效率的双重要求。一般而言,抽象的行政行为优先考虑公平、公正,同时兼顾效率;具体的行政行为则应优先考虑行政效率,兼顾公平。城市规划编制应设置包括公众参与的程序,而建设项目的审批可在正式程序的基础上配以简易程序、协商程序等非正式程序,以提高行政效率。

5法定规划与指导性规划

5.1法定规划

法定规划的价值取向应重在公平和权利保护,兼顾效率。对物权的保护与制约应以法定的城市规划为依据。根据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任何组织不可能获得完全真实的、充分的市场信息,规划须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而作为规划行政许可依据的城市规划应是确定或稳定的。因此,规划的制定既要给行政机关留有自由裁量权,以根据市场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规划;又要防止行政机关频繁修改规划,不利于物权的保护,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利益(王克稳,2004)。由此可见,规划的“稳定与变化”的双重特性要求将稳定的法定规划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指导性规划相分离;同时要求规划不仅仅是描绘远景蓝图,更重要的是要使规划程序法制化。

中国目前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法定规划。而大城市的总体规划内容比较宽泛,不适于作为法定层面的规划。而控制性详细规划太细致,不利于城市规划适应市场的变化。笔者建议小城市采用总体规划,而大中城市采用分区规划作为法定规划(法定图则)。在规划编制时,对于建成区应充分重视现有的财产权,以财产权地块为基本单元,合理确定财产权地块和综合发展地块。综合发展地块的确定应征求财产权当事人的意见。在管理制度方面,可建立公众参与的规划委员会。

5.2指导性规划

目前,我国的指导性规划和法定规划的界线难以区分。面对迅速多变的市场,城市规划的修改或修编也常常发生。为此,我们应将法定规划和指导性规划分离。法定规划应处于相对稳定之中,而指导性规划要适应日益多样化的城市发展的需要。指导性规划可采用形式多样、追求效率的模式。如近期建设规划可被制定成指导性规划,作为政府近期的行动目标或行动规划。

[参考文献]

[1]约翰·m·利维著,张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黎伟聪.香港城市规划检讨[m].商务印书馆,1997.

[3]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2.

[4]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发展趋势[m].法律出版社,2001.

[5]张福森,等.干部法律知识读本[m].法律出版社,2001.

[6]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03.

[7]王克稳.经济行政法基本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湛中乐.现代行政过程论[a].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七卷)[c].法律出版社,2004.

[9]应松年,肖凤城.制定我国行政程序法的若干基本问题[a].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宪法与行政法治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张 刚.公共管理学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11]姚昭晖.从目前的问题谈规划管理体制改革[j].城市规划,2004,(7).

[12]于 立.后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不确定性和多样性[j].国外城市规划,2005,(2).

市政规划篇3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原则;宽度;车道;布局规划

前言

目前城市道路已不仅仅是为了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的需要而建,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对整个城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经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城市道路已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城市的整体建筑相融合为一体,成为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道路带动着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在这种前提下,城市道路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才能充分体现出市政道路所具有的功能性。

1.平面线形设计原则

平面线形设计是有以下原则:①道路平面线形应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并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②根据道路等级道路平面设计应合理设置交叉口,停车场出入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分隔带断口等;③道路的平面设计应合理的设置加宽、超高和缓和曲线等,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④平面线形设计应少占耕地,少与水系、电力、通讯、交通网交错;⑤平面线形需分期进行时,应该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远期发展。

在道路的设计过程中某些地方可以采取直线,某些地方可以利用短线和曲线。不同的线性对于设计可以有不同的效果。比如在主干道和交通干道上则需要采取直线和短线的设计,这样转折性小,利于车辆的行驶和快速通过。但对于一般的道路,刚选择圆弧较大的曲线要比采取直线和短线更适合。采取曲线设计可以使视觉内的风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使道路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融合,同时因风景的不同而消除视觉上的疲劳,更有利于行车的安全。线性设计对于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的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并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观与道路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无论从景观还是安全上,都更利于交通运输的安全便利。

2.市政道路的车道设计

2.1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

机动车每条车道宽度,一般应为3.75~4.0m为宜;路面车道数,主要取决于道路等级和该路设计年限。从目前城市交通量发展情况看,大中城市新建的主干路,宜采用双向八车道,次于道则采用双向六车道;对小城市的主干路可采用双向六车道,次干道采用四车道为宜,可为交通发展留些余地。

2.2非机动车车道宽度的确定

单一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主要考虑各类非机动车的总宽度和超车、并行的横向安全距离确定,非机动车每条车道宽度一般为1.0~2.5m。自行车为1.0m,三轮车、板车为2~2.5m。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可采用3.5m(或4.0m);5.5m(或6.0m);7.5m(或8.0m)。

2.3人行道宽度的确定

人行道总宽度既要考虑地上步行交通、种行道村、立电线杆,还要考虑地下埋设工程管线所需用的宽度。大中城市在主次干路上一般不小于6m。小城市也不宜小于4m。

3.市政道路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以多变的色彩、多样的绿地形式和丰富的景观效果影响着城市景观视线和景观空间,并有助于改善小气候、组织街景、实现交通。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干道,应该遵循人的行为游憩学原理和美学特征,并根据生态学原理来进行植物的配置,以体现各自的特点。绿化植物配置还应根据地点的不同而有各自的不同的特点。防护型干道的植物的配置应选择能够抗污染、隔离噪音、吸尘的植物,比如圆柏、夹竹桃、桂花、雪松、珊瑚树等。因为这类绿化植物主要是用来隔离噪音和有害有毒气体的,而且具有观赏的功能。在进行绿化设计时,采用由乔木群落向小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坪过渡的形式形成立体层次感,既有极好的景观效果,又能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绿地的次干道常常蜿蜒曲折,因此植物配置在视觉上应疏密有致,有遮有敞,高低错落,可以有孤植树、草坪、灌丛、花丛、树丛等,可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4.市政道路照明工程设计与节能

为了给驾驶员和行人创造一个良好的视看环境,使人们舒适、迅速、安全地到达所要去的地方;并为了减少对人身及财产的犯罪行为发生,市政道路照明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道路的照明要照亮车行道路面和人行道,这样就能很快发现人或动物横穿道路等不安全因素。设计作为节能的源头,城市照明工程设计应由专业的设计人员来进行,为确定最节能的光源、布灯间距、控制系统、供电路线等等,在设计时应严格遵循道路的性质、能耗密度标准和功能对照相应的照度。设计人员在进行道路照明设计时,在保证照明的效果达到城市道路照明的要求前提下,做到最大限度地节能和节省投资,并降低运行维护费用。

5.市政道路规划布局

5.1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

市政道路的规划主要应考虑对于现状的分析,即现状地形、现状建筑的保留与拆除的分析,现状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交通问题的基本思路,交通组织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还应考虑其基本关系,并优化道路网尽可能利用原有道路,以适应人们的交通习惯和识别性要求,道路间距应适应机动车交通250m的要求和自行车的路网间距100~150m的要求。还应充分考虑支路和小路对城市干道网的辅助作用,注意避免对干道的过多冲击。尽量避免错叉,尽可能采用公共交通港湾式停靠站。

5.2市政道路结构设计

市政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是指道路系统的平面布局,是为适应城市发展,满足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因此,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不同城市的道路系统,应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市政道路系统结构形式一般有四种类型: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我国许多城市,如郑州、太原、石家庄、福州等,其道路网属方格网式。北京、洛阳、开封等城市的旧城区道路网也属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环形放射式道路网,是国内外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放射环形式道路网以市中心为中心,环绕市中心布置若干环形干道,联系各条通往中心向四周放射的干道。

5.3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

一般来说,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车行道排水设计,人行道排水设计和绿化带处排水设计。车行道排水设计时,对于机动车道一般采取双坡排水的方式,也就是在道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口收集路面水,而且通过与其连接管道将收集到的雨水排放到保留水系或河流中,对于非机动车道或路面较窄的机动车道可设置单坡排水,如此既保证了路面的完整性,又有利于施工。为便于人行道路面的排水,在设计时人行道横坡坡度朝向车行道并在道路的两侧设置不同形式的挡土墙,另外还应在挡土墙上方设置截水沟,以拦截将要流到人行道上的雨水。

6.结语

市政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城市的市政道路设计是应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问题,相信只要我们能在这个问题上多努力,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将出现新的面貌,城市形象得以改善,城市内涵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世伟.市政道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探讨[J].河南科技.2013年06期.

[2]朱行发.如何做好市政道路设计[J].中华建设.2013年06期.

市政规划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上级领导部门做好世博期间养护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优质优美服务世博、坚持常赛常新”的目标,认真努力工作,实现2014年市政工程行业创优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总体思路

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充分调动我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努力做好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工作。实行精细管理,规范工程服务,通过奋发努力,真抓实干,攻坚破难,把各项工程养护维修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再创佳绩,实现创优目标。努力做好世博期间的养护工作,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应急处置队伍,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提高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队伍素质。

三、创优内容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抓好2014年市政工程行业创优工作,公司成立创优工作领导小组,总经理、书记为组长,副总经理、副书记为副组长,公司各单位、部门领导为组员,负责创优的全部工作。在创优活动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优质优美服务世博、平安稳定保障世博”的目标,开展“常赛常新”。以立功竞赛要求为标准,注重在不同的施工管理环境中,组织员工积极参与立功竞赛活动,通过创优工作和立功竞赛活动,提高员工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业务技能,提高公司对外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来提高竞赛活动的群众性、有效性,积极发挥竞赛活动的激励创新、形象和服务的效果和功能,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要进一步弘扬职业道德,培育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要在创优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公司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2、明确目标,努力实现

2014年市政工程行业创优就道路养护工作上要做到“三勤、四新、十要”,以此实现“优质优美服务世博、平安稳定保障世博”的目标。

三勤:一是勤巡检,二是勤保洁,三是勤护养。

四新:一是设施要有新容貌:路面平整无沆塘,设施完好无缺损;二是服务要有新招式:社会承诺要公开,便民利民要做好,社会监督要接受;三是保畅要有新措施:养护作业少占道,排堵除障速度快,应急处置效率高;四是管理要有新提高:安全质量建目标,文明建设上台阶,员工队伍素养高。

十要:一口号要实,二告示要明,三通道要畅,四护栏要齐,五标牌要正,六警灯要亮,七场地要清,八环境要洁,九噪音要降,十扬尘要控。

通过“三勤、四新、十要”,确保所管辖的养护道路“平、畅、洁、美”,展示闵行市政道路新风貌。

2014年市政工程行业创优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注重质量,在世博期间要做到三状态六到位,一是进入状态:思想意识到位、措施方案到位,二是注重动态:督促检查到位、整改措施到位,三是坚持常态:制度落实到位、规范管理到位。

3、强化管理,科学施工

一是公司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宗旨,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管理素质的教育,在各部门、各班组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树立诚信养护的新理念。在市政工程的施工、养护管理工作上,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和养护干部负责制,由公司总经理挂帅和分管副总经理具体负责。要求项目负责人以身作则,遵守国家政策法规,认真执行公司技术、安全、文明的规定,确保施工质量、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一次合格。

二是增强员工质量意识,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实施“二通三无五必须”的考核标准,按照iSo整合型管理体系的要求,在市政道路养护中,规范施工、科学施工、文明施工,按照“修路想着行路人、路平沟通为人民”的宗旨,始终做到“圆洞方补、浅洞深补、湿洞干补、补坑凿边”的要求,不断提高道路好路率,确保道路畅通。

三是积极做好样板路段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扩大样板路段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扩大样板路段的覆盖面,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道路养护的质量。积极开展立功竞赛活动,组织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劳动,为社会作贡献。

四是抓好安全生产,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安全生产主题活动,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确保公司全年安全无事故。

4、重视文化,提升形象

一是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开发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不断加强创新理念的探索和研讨,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保证。

二是通过科技创新等形式,大力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出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

三是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业务技术和团队意识,知道公司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激励员工热爱公司、热爱岗位、热爱劳动、乐于奉献。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员工队伍中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不断提高公司员工整体技术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实现目标

公司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对2014年市政工程行业创优工作的领导,把落实创优工作规划,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抓紧抓好,纳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确保2014年市政工程行业创优工作取得实效。

2、明确目标,完善责任

公司全体干部职工要根据本创优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明确目标,完善责任,做到人人发动,人人参与,保证创优规划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开展,如期完成。

市政规划篇5

抓住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机遇。履行好邮政通信普遍服务义务的基础上,以经营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把邮政建设成为核心业务规模大、品牌形象好、发展前景广、市场竞争力强、三流融合”服务一流的现代邮政企业。

二、总体思路

实现政企分开,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现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的经营管理分开,履行普遍服务的基础上推动竞争性业务的商业化运作;增强效益意识,重视投入产出,发展模式向规模效益型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发展核心竞争力,优化业务结构,突出发展核心业务,提高邮政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发展目标

(一)业务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末邮政业务收入达到2亿元,实现收入翻番。其中邮务类业务收入达到4570万元,年均增长3.85.0%速递物流类业务收入达到2930万元,年均增长10%邮政金融类业务收入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8-10%

(二)效益目标

十一五”期间,实现经营性实得现金与应得现金的平衡,经营性现金净流入与投资现金净流出的平衡,自由现金流量大于零。

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与业务收入增幅基本持平。

竞争性业务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

主业利息年增长幅度不高于收入增长幅度。

员工总体收入水平随企业效益的增长而增长。

(三)竞争能力目标

主要业务市场份额为同业领先水平,速递市场占有率不低于50%其中国际特快专递市场占有率达到35%金融达10-12%物流达1%以上。

国内速递、报刊业务坚持市场主导地位,金融业务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务实现规模化发展。

竞争性业务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达到同业先进水平。

树立数个知名度高、信誉好的邮政产品品牌。

营投平台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时限和质量能够保证业务发展需要。

(四)资源配置目标

全部从业人员总数依照适度从紧的原则,通过实行分类管理,有效控制用工总量,并根据经营战略及业务重组的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人员结构。全部从业人员总数基本维持现有水平。

促进业务继续发展的同时,主业固定资产控制在30亿元左右。其中,体现核心能力的资产比重比“十五”期末有所增加。

网点布局进一步优化,乡村局所的比例争取达到50%;自办网点的比例控制在50%以下。

有效利用外部资源,一定水平上通过强强联合,实现双赢或多赢,弥补邮政自身运力的缺乏。

加大资产盘活力度,辅业资产和闲置资产基本上得到有效盘货。

(五)服务水平目标

邮政普遍服务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商业化业务服务达到同业先进水平。

邮件准时投递率不低于90%。

客户满意度不低于90%。

四、发展战略

一、业务整合及拓展战略

积极推进业务重组,按专业属性进行归类,形成相关业务版块;加快实行普遍服务和竞争性业务分别管理和经营;突出规模经济,发展核心业务,实现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所选择地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形成邮务类、速递物流类、金融类三大业务版块。邮务类包括函件、包裹、报刊、机要、集邮、等业务;速递物流类包括速递、物流等业务;金融类包括储蓄、汇兑、安全、中间业务、资产业务等。今后一段时间,由于经营管理和网络资源使用的需要,基于邮政窗口开办的类业务(包括金融中间业务和信息服务)暂时分散在邮务类和金融类版块中。随着规模的扩大,将来有可能单独形成一个业务版块。

调整业务结构,重新进行产品设计,形成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体系。

依照社会有需求、邮政有能力、企业有效益、发展有前景的原则进行业务拓展,重点拓展领域:供应链物流(农资分销)安全、电子商务、增值业务。

邮政全网围绕核心业务进行发展,特别要加快发展邮递类业务,不开展非相关领域多元化经营。

二、专业化经营战略

改变目前混业经营的模式,科学地整合和拆分专业,将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分开,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营销模式。依照专业的规律组织生产、经营和配置资源,对竞争性专业进行公司化改造,优化和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明确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界定经营者的责、权、利的范围,专业化核算的基础上,建立事业部制,承担独立的损益责任,实现专业化经营。通过适当放权,充分调动专业积极性,使专业在邮政大品牌下,确定本专业的市场定位,细分市场,加强专业营销,发挥本专业的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业务版块内,按竞争性专业设立事业部,明晰专业损益。各专业间要相对划清业务和资产界面,各专业之间、各专业与大网之间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经济结算(或核算)关系。

实现专业营销和专业核算的基础上,建立专业考核机制,给予专业一定的人财物资源配置权限以及专业内经营责任考核权限。条件幼稚时,局部专业可组建专业公司。

除国家局明确的专业外,专业化经营原则上采取以省局为单位组织实施。

专业化经营必需要以经济为纽带,调动专业和现业单位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共享。

人才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三高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全面推进人才工程建设,最大水平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使其成为邮政企业继续、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构建涵盖各层次、各专业,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核心、基层骨干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基础的人才体系。

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重点加强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级营销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同时做好人才贮藏工作,抓紧培养后备力量,防止队伍出现年龄断层。

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企业内部实行竞聘上岗,同时向社会公开招聘,有计划有方法地引进专门、特殊人才。

构建员工培训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保值增值。通过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员工教育培训,实现员工知识结构的不时更新和技能素质的不时提高。将培训和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晋升相结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发明有利于人才生长的环境和条件,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协调一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能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

五、业务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邮政依照国家确定的普遍服务范围、内容和基本服务规范履行普遍服务责任。

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管理;速递、物流进行专业化公司改造;其它主要业务逐步实行专业化经营。

竞争性业务按商业化运作,优先发展,资源配置重点支撑。特别要加大重点区域、重点竞争性业务投入力度。

重点发展商函、账单业务、速递业务、邮政金融业务和类业务,重点培育物流业务。

可因地制宜开发区域性业务。区域性业务形成规模后向核心业务版块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营投支撑系统的投入和优化,支撑各项业务顺利发展。

推进品牌建设,加强产品谋划和营销、大客户服务等工作。

鉴于普遍服务政策规定和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今后一段时间,包裹业务仍将纳入邮务类版块。今后,条件幼稚时,可逐步将包裹业务与速递、物流专业进行整合。

普遍服务业务资费实行政府定价;竞争性业务按优质优价原则实行市场定价;根据物流业的特点,物流专业主要采用协议价格。

六、各主要业务发展战略

(一)邮递类业务经营战略

1国内函件业务

强化营销。对商函实行专业化经营,加强专业营销。全面开展数据库营销,加强名址数据库的分类、分析,结合商函业务,提供一体化营销服务,提高商函营销的层次。

对函件业务进行细分,确立各业务品种的服务规范和发展对策。商函业务以协助客户拓展市场为切入点,主动为客户谋划广告销售的具体方案,注重分析产品销售的反馈信息,协助企业建立消费者档案;帐单业务在继续发展好通信、银行、平安等行业账单业务外,重点拓展公共事业类、交通处罚类、税务类、证券类等其他行业性客户;规范国内印刷品业务。

完善名址库建设。加快名址库的信息收集和更新工作,不时空虚丰富名址库数据,主要收集集团、单位、企业组织的名址信息,同时加快具备个人特征的名址库的建设,提高名址库运行质量。

商函实施市场定价战略。将全网性资费和区域性资费分开,区域性商函可采用区域价格。

以旅游景点门票、校园邮资信封为核心,促进邮资封片卡类业务的快速发展。

增加中邮专送广告的制作投递频次,扩大覆盖面,做大做强中邮专送媒体。

2业务

以网络资源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邮政特点的社会需求大的高附加值的业务。

重视营业窗口建设,加强自有渠道开办业务代办专厅、专柜的建设;解决信息联网问题,增强服务能力。

拓展业务的渠道,将业务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可通过邮政书报刊亭、信报箱、邮政服务点等多种形式开展服务。

完善11185183电子邮政多渠道接入平台,树立11185品牌,拓展11185服务功能。

加强信息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抓住信息业务发展先机。

3报刊业务

调整经营思路,转变思想观念。有选择地做好重点报刊的营销工作,对报刊社大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创新经营,适应多渠道发行的激烈市场竞争。

确保公费订阅报刊稳步发展。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确定大客户、优选大客户群,重点抓好大客户营销,对大客户实施区别于一般用户的高质量、个性化服务。

大力开发自费订阅报刊市场。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着力打造一批订阅报刊量较大的居民社区,一定范围内积极营造人人阅读报刊的良好氛围,最终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改革报刊发行费率制度。报纸计费方法由费率向单价转变,收费规范按不同的发行区域、发行量、时限要求区别对待。党报党刊实行特殊价格。

经营方式进一步向集约型转变。设置最低发行量门槛,促进发行量小的报刊向邮政其他业务方式分流。将普遍服务产品与重点发展的核心产品区分开,确保普遍服务的前提下,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向核心产品的开发转移,重点打造我省邮发报刊的拳头产品”

加强报刊发行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建立一支能够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人员素质优秀且专业化的报刊发行队伍,以全新的风貌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投递质量,为企业发明更大效益。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业务重点放在滞销类报刊,以滞销类报刊市场为依托,分类、分区域整体运作。

引进先进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实施报刊连锁经营。建立省内滞销报刊零售配送体系,加快报刊的传送时限;积极创新零售经营模式,加快推进报刊连锁经营。

加强报刊零售终端的建设,加强对报刊亭的管理,使其发生规模效益。

充分发挥邮政网络优势,效益的前提下探索与社会书报刊零售商的业务联合之路。

积极稳妥参与教材发行市场竞争。以教辅市场为突破口,积累经验,借中小学教材发行改革的契机,参与市场竞争,抢占教材发行市场。经营中必需重视教材款的回笼到位问题,注意防范经营风险。

4集邮业务

正确引导,加强经营,力争扭转集邮业务继续负增长的局面,实现集邮业务的健康发展。

邮票发行与集邮经营分开。依照国家局统一部署,各级集邮公司推向市场,实行利润管理,并按面值购入邮票制作邮品,实行公平竞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选择重大题材开发邮品。以品种创新拉动市场需求,以主题活动带动市场营销,扩大邮政的社会影响和集邮业务的市场规模。

重点发展礼品业务。大力发展集团消费和文化礼品市场,重点发展集团用户,定向开发邮品,丰富题材,做大纪念品和礼品业务。

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强化个性化邮票业务宣传和策划,拓展业务市场。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把企业形象宣传年册业务做大,争取发展成木本业务。

建立和健全服务体系,以规范和周到服务,促进专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体推进,可采取预订、零售、邮购、大客户上门营销等多种方式进行销售,为用户提供电话和网络查询、订购以及投递到户等多种形式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巩固培育集邮队伍。充分发挥集邮协会连接市场、培育客户的特殊作用,巩固老集邮队伍,开发新的集邮群体,以集邮票品为桥梁和纽带,促进集邮经营的转型。

5国内包裹业务

加强大宗包裹的专业营销工作。

按市场规律理顺包裹价格体系,实行“近低远高”商低民高”区域差别”适度调节”资费战略,对重点地区、重点线路、重点客户进行包裹资费优惠。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用户使用快递包裹业务,同时规范经营行为。

实施普通包裹有偿投递到户。大宗包裹可继续实施包裹有偿投递到户服务;个人普通包裹提供投递到户和到邮局领取两种选择,对投递到户加收延伸服务费。

6国际普邮业务

重点发展国际商函业务和商业回函业务。针对会展、产品全球化的制造业、服务等行业的重点客户,加大营销力度。加强国际商函名址库建设。

重点发展国际包裹业务。做好民用包裹的基础上,加大商业包裹、小额贸易包裹等市场的开发。

(二)速递物流类业务经营战略

1总体战略

体制改革创新。依照国家局改革模式整合物流和速递专业,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下设速递和物流两个事业部经营,同时逐步改变原子公司职能管理的专业局模式。

建立科学、透明的价格结算体系。速递物流专业与其它专业公司及大网之间,实行有偿使用资源,互为结算的运作方式,并且做到结算及时。

加强投递配送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对现有的投递网络进行必要的改造和投入,物流配送平台覆盖不到地方,物流专业要利用速递的投递力量实施配送,同时通过制定相对合理的结算价格调动速递部门配送物流的积极性。

2速递专业

依照国家局统一部署拓展高端业务市场。重点发展同城速递单证照类等注重信誉的高端业务;发挥邮政的信誉和品牌优势,大力拓展代收货款等业务。

积极发展区域性业务,进一步加快运递时限,参照市场价格实行按质定价,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专业营销人员和营业员的培训,提高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生产作业手段,简化业务处理环节,加快传送速度。完成速递信息网络的全面改造,实现实时跟踪查询,使邮政速递真正具有竞争性。

3物流专业

发挥“三流融合”优势,扬长避短发展业务。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从事“精益物流”物流配送,缩减单纯运输环节业务的规模。积极发展物流配送、农资分销业务。

坚持低利息扩张和盈利的战略,以经济效益为基本动身点,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商品市场开发,要针对重点商品的大客户采取灵活有效的营销服务手段,提供精益化、个性化服务。

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人才和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三流合一”优势,开发一批具有较高层次、一体化的精益物流服务,以典型的服务树立起“中邮物流”优秀品牌。

细分市场的前提下,制定贴近市场的灵活产品价格,提高业务竞争力。

积极探讨、研究产品组合,依照用户的要求,将邮政包裹、邮政物流和特快专递产品从时限、价格、目标客户性能价格比等方面进行组合,形成产品组合系列,防止内耗,增强整体竞争实力。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联合多赢。与客户建立利益共同体或战略联盟;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和跟踪查询系统。

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完善项目管理制度,积极推行一体化全程监控和管理,努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利用适合物流运营特点的高水平的信息系统和结算系统,形成信息流的闭合和资金流的回笼。

(三)金融类业务经营战略

努力调整储蓄业务发展结构,提高短期存款特别是活期储蓄存款余额在总存款余额中的比重。

加强邮政储蓄网点的改造建设,提高网点的功能和单点吸储能力,依托网点吸收居民储蓄存款,扩大邮政储蓄余额规模。

以发展邮储业务为基础,依托绿卡网中间业务平台,整合现有业务需求资源,全面开发农村的各项中间业务,提高邮政金融在农村的影响力,重点做好服务“三农”产品的开发。拓展乡村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不时为客户发明需求,打造邮政储蓄中间业务的品牌,提高邮政储蓄的影响力。

进行产品创新和拓展。积极开发绿卡新品种,重点发展联名卡和一卡通业务;进行汇兑产品创新,拓宽汇款渠道,重点发展商务汇款和账户汇款;开发银证通业务和外币储蓄业务;争取得到审批开办资产业务和结算业务;与平安公司联合开发具有邮政特色的平安产品。

实施全面营销。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利用邮政储蓄绿卡网客户管理系统,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信息,针对客户需要制定营销战略;对汇兑业务和绿卡业务,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实施专项营销;对保险客户,实行高端客户和低端客户的差异化营销。

建立和完善金融业务的内控体系,净化管理。对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的监督、检查、处置和整改,重点完善现金管理的各个环节的防范制度和监控体系,严格稽查制度,防范风险案件的发生。

加强品牌宣传。完成对邮政结算品牌的谋划宣传;创建国际汇兑“银汇通”品牌;树立邮政平安品牌。

七、营销体系建设

按邮务类、速递物流类和金融类三大版块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大客户营销体系,建立科学的客户分级指标体系,按客户重要水平进行分级管理,对重要大客户实行精益化服务和优惠服务。

进一步加快建设专职营销和窗口营销相结合,综合营销与专业营销相结合的营销体系,适度使用全员营销战略。

积极推行客户经理制,要建立一支具有市场营销理念,掌握营销技能的营销队伍。

形成对大客户前期市场调查、营销方案筹划、产品与服务提供、客户回访、客户维护、客户挖掘等规范的大客户开发与管理流程,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建立大客户档案,健全客户关系管理(CRm做好客户分析,为营销服务提供支撑。

重点加强商函、速递、物流、集邮、安全、金融资产和理财等业务的营销队伍建设。

要结合邮政业务发展需要和实际案例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培训营销人员,提高专业营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营销技能。

八、网络建设

(一)实物网

以支撑邮政业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全网运行效率和效益为原则,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为手段,加强全网整体控制能力,调整网络结构和生产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网络运行管理模式,建立实物传送类业务发展的现代化基础网络平台,保证普遍服务基础上,满足各种竞争性业务久远发展的需要。

全网时限目标

1市局与其它地市局间特快专递次日递率达100%

2邮区中心局到市局之间特快专递次日递率达98%

3省会局印发的报纸,市局当日投递率达100%

4省会局印发的报纸,县(市)局当日投递率达90%

5省物流中心配送市局物流当日投递率达100%

(二)信息网

坚持“技术为业务、生产、管理提供支撑和服务”方针,进行网络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和网络功能的补充、扩展与升级,大步推进网络资源、重点是全网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升邮政信息网络的信息处置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网络平安防范和防灾、容灾性能。为邮政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实力,提供坚实的信息技术的服务与支撑。

信息网发展目标实现综合网信息网络资源和网管系统的线管理,加强网络平安建设。

十一五”末实现所有营业网点业务信息网络化。信息网发展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1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继续推广电子化支局统一版本,实现全网所有电子化支局都接入邮政综合网干线网,形成由接入网和干线网构成的完整的邮政综合计算机网,达到80%以上的邮政业务数据和90%以上的邮政收入数据能从源头直接采集和处理。

加强邮政信息网络的平安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单点故障和设备老化等问题,实现重要数据的异地备份,增强全网抗病毒、防入侵能力。

加强邮政信息网的运行维护,完成邮政综合网网管系统工程建设,实现对系统全面的性能检测和监控管理,促使信息网络运行维护从“应急型”向“预防型”转变。

2应用系统建设

完善已上网运行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邮政储蓄系统、emS邮件跟踪查询系统、电子汇兑系统、邮资票品系统、中心局生产作业和邮运指挥调度系统等;完善11185邮政客户服务中心、183电子邮政网站、支付网关等平台的应用功能。

利用邮政综合网网络平台,跟随国家局建设CpCa认证、支付网关、电子邮戳等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建设金融类和电信增值类的业务应用系统。

配合国家局实现业务量收管理系统、利息费用管理系统、资金资产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邮政oa等邮政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建设,不时推进邮政经营和决策管理的信息化。

市政规划篇6

【关键词】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现状办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基础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城市排水系统、网络系统、电力系统、交通以及垃圾的处理都有所改善,已经上了一个新的阶梯,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大程度的改善了生态环境。而这些总的说来都要归功于城市市政规划的科学合理。城市市政规划主要包括主要规划,局部地区的规划以及分区的规划工作。它们是一个整体,在规划时必须从整体的利益出来,着眼大局设计出最科学最合理的规划。比如市政规划中的排水系统、交通道路就如同城市的血管一样,决定着城市的能否健康发展。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在当前已经收到了高度的重视。一般来说市政规划工程都是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考虑的是每座城市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同的城市其环境不同,其中大多数的环境是较为复杂的.我们在施工的时候不仅仅要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还要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这是十分困难的工作,所以加强城市市政规划的探讨意义重大。

二.我国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的现状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状态而言,城市规划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全面,包括城市的网络系统,电力系统,交通道路,排水系统等许多方面都已经成为了城市市政规划的一部分。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是一个整体的工作,而不是相互分离的部分。城市市政工程的规划必须从整体出发,必须从城市的整体功能考虑,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城市市政规划决定着一座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的布局,其作用重大。所以在具体的规划工作中必须考虑周全,要着眼于全局,作出最科学的规划方案。总的说来城市市政规划近几年我国也取得较快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同专业性质的规划,比如专业的道路规划,专业的排水系统规划等等。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飞速发展,市政规划工作也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比如由于政府经费的不足,阻碍和限制了城市规划的工作。使之许多城市出现了插花式的规划,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导致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和整体合理性。再之由于高级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许多城市规划工作缺乏专业的指导。

三.我国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的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在我国许多的城市都是在解放的初期开始起步发展的,可以说城市系统缺乏完善性,总体来说我国城市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城市的公共设施落后,城市系统没有条理性相对杂乱。之前的城市规划比较缺乏环保意识,许多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被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设计时也有许多的管道设施设计不合理,出现了供应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行。而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政工程规划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大一部分大城市规划已经十分的完善,城市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等已经趋于完善。城市市政工程规划设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化的迹象,已经开始出现了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城市以后发展的方向。

四.我国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的方法

1.规划阶段划分

我国市政工程规划在空间上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宏观是针对一个整体区域的规划,中观则是对一个城市的设计规划,微观是对具体设施布置的规划。其在每个层次上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所以使得我国城市市政规划具有层次性。除此之外,市政规划还分为专业的规划和详细的规划,详细内容规划着重考虑具体设施设备的规划,是对城市整体规划中的一个子系统进行规划。而专业规划对区域性的规划以及对城镇的规划,是一个系统的规划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之前必须进行定位,确定我处在哪一个规划阶段,在根据具体的阶段特征合理的作出规划细节。

2.注重规划的侧重点

我们知道了,市政工程的规划包括三个层次,有着自身的时序和规律。在解决问题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宏观丰要针对区域体系及方针政策,规划过程中要减少浪费.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效率。方便国家进行宏观的调控;中观是在分析各个城市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解决城市的具体矛盾和问题,对市政工程的设施以及线路进行布局,钩建合理指标体系:微观的侧重点在于解决具体的操作性问题,为工程建设提出意见和依据。在实际生活中。市政工程的规划编制与上述并不相同。现实中,多采用微观在前,宏观在后的方式进行.这就会导致工程规划中不同阶段侧重点的差异闭。在详细规划阶段,它的任务是对工程规划内容的整台,以增强系统的可操作性。

3.注重规划内容的深度

市政工程的规划要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大多数人认为市政上程的详细规划应处于一个完整的城市范围内,若去掉两端。就不好把握规划的系统性。市政工程的规划重点就是要处理好系统性的问题,使市政工程规划的出图比例和范围相对较大协。在规划过程中,不要涉及在设计中解决的问题,要突出重点。所以.一般认为专位规划要达到分区规划的深度,而详细规划达到控制性规划深度就可以。同时,针对城市的情况不同。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不相同,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增强工程规划的可操作性。这样既可以在深度增加的前提下,不影响规划的工作量,又能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城市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正处在飞速发发展时段,城市的发展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而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则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所以城市市政工程规划体现的尤为重要,决定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命脉,城市的各个工程系统都至关重要,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按照正确合理的规划方法进行。在规划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划原则,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攻克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各项具体的工作,注意各项工作的技术要领,精益求精。这样就可以保证市政工程规划的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刘亚丽彭瑶玲孟庆丁湘城国内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经验借鉴和启示《规划师》iStiCpKU-2010年2期

[2]邓竞成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编制办法的研究,2003-重庆大学:环境工程

市政规划篇7

关键字: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措施;探讨

abstract:thispaperfromthemacro,mesoandmicrothreeangletoanalysisthecharacteristicsofthecitywatersupplyanddrainage,anddiscussesthescientificandreasonableplanninganddesignmeasures.

Keyword:municipalwatersupplyanddrainage;planninganddesign;themeasure;explo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城市将朝向绿色环保型趋势发展。我国市政给排水的规划和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发展。城市市政给排水是确保城市道路上积水以及其它地面污水及时排除,避免造成城市水污染的重要工作。市政给排水工作对于城市水资源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进行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时,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

1.从宏观角度分析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

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给排水的规划范围相对较大,通常包括规划区范围之外的城市、地区。科学、有效的做好给排水在宏观层面上的排水规划设计,对于完善各个城市内部的给排水规划,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在城市市政给水方面,主要任务在于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城市各区域的供水规划以及区域水资源的平衡等。在城市市政的排水方面,重点任务在于城市河网区域的水污染控制以及防洪、排涝的规划和设计等。处理好城市市政给排水的科学规划,不仅要求我们有全局的眼光,而且要具有创新的理念。

1.1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和设计的一项重点工作。科学、有效的把握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需要我们正确的处理好城市中的外洪和内洪工作。针对城市的水库、防洪堤等外洪方面,要着重做好预防工作,排除可能发生洪涝的各种因素,并定期派相关检查人员对其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1.2落实好区域供水与水资源平衡

科学、有效的落实好区域供水与水资源平衡,也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和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由于我国水资源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具有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有时还出现部分区域的严重缺水现象。因此,科学规划好水资源的分配,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并有效的做好区域的供水非常必要。在进行城市区域供水与水资源平衡的规划工作中,首先要做好区域的需水预测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城市以及乡镇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市政用水以及流域江河的生态流量实际需求等方面。而后,根据地域以及用水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2.从中观角度分析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

从中观角度来分析,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主要体现在市区的给水系统规划、城镇给排水设计规划以及污水厂管网的设计规划等,对完善城市市政给排水工作起着重要的中间衔接作用。

2.1给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目前,我国城市的给水系统中普遍使用变频供水设备。随着城市供水的日变化系数不断的变大,高峰供水量也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的供水规模。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有效的采取一些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增大城市供水的安全性,比如,采用高位水池或者是水塔的方式就能很好的满足供水要求。

2.2污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通常情况下,在我国城市的新城区污水系统的规划大多采用分流制方法,传统的旧城区大多采用截流式河流制。在实际情况下,分流制很难做到。由于城市初期的雨水污染相对较为严重,在规划设计中,截流式合流制具有很好的实用效果,能够很好的对初期的雨水进行截流。我国中小型城市在进行污水系统规划时,可以采取截流式合流制的方案,经实践证明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在日本东京一些地区,城市的污水系统设计大多采用合流制系统,虽然污水的处理量会有所增大,但是合流制的下水道可以有效的利用原有下水道系统,实现重建、改造以及完善,同时建设的费用以及相关技术要求比普通的分流制低,得到了推广。

3.从微观角度分析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

从微观角度上来分析,具体为单项的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比如城市的住宅小区以及工业区的给排水规划。

3.1雨水管道设计思路

对于城市的一些缺水地区或者是地下水比较深的地区,应科学、有效的进行施工规划设计,使雨水不排入下水道,而被地面渗透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增加地下水的补给,涵养地下水,同时可以减少城市排水符合,减少城市排水管道的施工投资。同时,也可以再城市给排水规划中,设置雨水储水池,合理的实现水资源的利用。当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时,通常在雨后,地面的湿度较大,地面下面径流量也非常大,这是在规划设计时不宜采用渗透方法。

3.2完善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体系

要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工作,我们要不断优化设计体系,改善传统设计中不合理之处,保证城市道路污水能够及时有效的排除。同时,应当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开发新的给水排水设施。相关城市市政给排水部门也应当整体规划城市中排水设施的规划、设计,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总之,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于城市的健康、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为了更好的完善城市市政排水规划设计体系,我们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用创新的思维和全局的眼光去发现不足,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亮,董旭.浅谈城市给排水的规划设计问题[J].民营科技.2011(03)

[2]王世忠.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民营科技.2011(06)

市政规划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市政;园林设计;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近几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采取了大量的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市政园林设计也在不断发展,这就对市政园林设计做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统筹规划市政园林设计,才能使城市规划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市政园林设计的涵义

市政园林设计大体分为园林绿地规划和设计两部分,主要是针对城市绿化而进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园林绿地规划是在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在进行绿地建设之前,首先对该区域进行考察、审批等,最终对该区域的综合状况进行判断,做出适合本区域的完整的绿地规划方案。并配合城市的整体格局,在规划时适当引入一些建筑美学、人文思想等的规划建设。

园林绿地设计就是指市政园林设计部门规划的设计工作,是建立在园林绿地规划的基础之上的,是将理论变为现实行动的一个过程。园林绿地设计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有地形、园林建筑设计等方面。

二、城市规划与市政园林设计的关系探讨

(一)市政园林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要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做好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市政园林设计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进行设计的,是保证城市绿地面积的必然要求,是进行城市规划的基础,只有将市政园林设计的工作做好了,才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规划是市政园林设计得以运行的保障

将建设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环境质量,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保证。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只有合理规划好了城市的建设,才能使市政园林设计得以发展,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市政园林设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市政园林设计脱离实际情况

现在许多的市政园林设计并不考虑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人员为了可以追求设计的效果,一味地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并不去探索适合城市发展的设计方式,不了解城市的地理特征、土壤性质,给城市规划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设计人员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的市政园林设计发展还不完善,设计人员在对市政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设计时与园林景观的营造相背离,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对园林的植物选择上,设计者没有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忽视了树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市政园林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择绿化植物

在市政园林设计建设过程中,植物树种的选择对园林的设计是否达到理想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绿化植物进行选择时,要选择植物根系发达,容易存活且容易管理的树种;此外,还要将树木的类型与当地的土壤性质结合起来,选择适合本地土壤的树种进行栽培。

2.优化灌溉排水系统

森林植被是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的基础,灌溉系统是市政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景观需要水的保养,因此,在进行市政园林设计时还要将灌溉系统综合考虑在内,合理铺设灌溉系统的管道。

(四)因地制宜,不同的服务区采用不同的市政园林设计

1.居民区

在城市规划中最普遍的市政园林设计就属对居民区的规划设计了。居民区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是城市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在对居民区进行规划时考虑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对居民区进行园林设计时,要增加对装饰性花草树木的引进,增加一些吸尘防噪声的树木防护带,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休闲场所。在一些发达的地区,还可以在居民区内设计小型花园、喷泉等,逐渐在居民区内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规划体系。

2.学校校园

学校校园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城市规划中很特别的一个区域,因此,学校内的园林设计规划是为学生的学习为服务的。学校校园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要十分安静才行。因此,防止噪音污染是学校园林设计规划的必然要求。在树种的选择上要以绿地为主要覆盖植被,多种植一些吸收噪音的植被,如松树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

3.公园

公园是城市规划建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对公园园林设计规划时要注重公园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同时,在规划时还要注意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别人的成果。

4.医院、疗养院

这类区域对环境的要求更高,不单单是要求环境的安静,对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也很高。应该选择远离市区的嘈杂的郊区或者是环境清幽的山区,在对其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强调防尘防噪音的树木的引进,增加草地的绿化面积,在其周围增加森林防护带,保证病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内休息疗养。

5.工业区

工业区的污染一般比较大,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对已破坏的自然环境的改造,重点弥补破坏的自然环境,并结合工业区的自然状况,选择防尘的树木防护带。此外,还要注重工业区的“艺术性”,合理地布置一些观赏性的花草树木,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愉悦身心,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业区。

四、市政园林设计的意义

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城市工业区的开发和住宅区的建设,既使城市得到了发展,又使城市的原有生态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时,市政园林设计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角度,为居民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人文环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关心的不再仅仅只是城市的发展水平,人们更多地开始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好坏。市政园林设计为居民提供了一定质量和规模的绿化规划建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自然环境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我国各城市之间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城市规划的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就更加欠缺,市政园林设计规划也应当加以完善。此外,我国各地区之间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市政园林设计上的要求不同,要考虑的问题也不相同。

结语: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是人们进行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重要地方。城市规划就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的保证。市政园林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市政园林设计也是在综合考虑城市的特点之上慢慢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李永清.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

[2]黄勇,刘志强.园林规划设计促进公共健康[J].林业勘察设,2010,(1)

市政规划篇9

关键词:城市市政;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本文主要对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了具体的设计内容,主要由对给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对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合理设计合流制和分流制,设计人应结合城市的规划设计情况,合理设计给排水系统,使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项目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能够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能够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改善城市面貌、人们生活环境、投资环境的作用,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工作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一个国家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工作情况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城市现代化程度,因此,我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行。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害,城市市政的给排水规划工作的良好进行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随着空气的污染,城市的污水增多,城市环境自身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能力有所下降,就要求提高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设施齐全、管理完善、运转有序的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身心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

1、规划设计给水系统

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扩大了城市规模,并逐渐使变频供水系统得到推广,尤其是智能供水系统,在城市给水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情况提升了市政城市供水的复杂度,也增加了用水高峰期的供水量,由此满足居民的用水需求,城市供水厂也因此增加了供水量。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给水系统过程中,要掌握城市用水量的变化,并制定合理方法对日常用水量进行控制。设计人员还应考虑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供水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间,将未来城市供水系统的发展空间预留出来,从而确保规划设计出最适合城市经济发展的供水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主要的供水方式以变频供水设备为主,这种方法提高了城市的用水效率。在给水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用水高峰期,供水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以至于导致用水系数波动过大。为了适应这种用水量的变化,应扩大时供水厂的规模,提高水塔水位,从而储存更多水资源,确保城市有足够的存水可以应对用水高峰期。这种设计方案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为给水工程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设计排水系统

现阶段,防洪排涝是各个城市建设排水系统的重要工作,是推动成功城市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动力。在进行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城市防洪排涝的工作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主要是内洪和外洪。内洪主要是排放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外洪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在设计城市排水系统中,应针对水流量较小地方,设计水资源排放,并综合考虑排洪和排水,通过这种方式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雨水及时排出,并保证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在规划设计雨水系统中,要明确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的建设,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将雨水系统与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最适合城市发展的市政雨水系统,提升城市生活的安全性。以某城市的市政给排水设计为例,综合分析该城市的雨水系统设计。因为地域和气候不同,该城市有较长的雨季,降水量较多,经常形成大量积水,导致水库积水量不断增加。所以针对这种现象,相关设计人员要做好雨水系统的规划,这项工作于防洪排涝工作和尝试竖向规划相连,尤其是平地地区,对三者结合的这种情况,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蓄水问题和积水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在设计河流时,运用的是五年一遇不漫溢的标准,相邻市政路面的排水设计应规定在重现期一年以内,一旦出现洪灾,就会给地下管道带来很大压力,导致水体外流的情况出现,所以设计人员应合理控制压力流,协调竖向标高,使排水性能得到提升。我国一直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时刻注意绿色和低碳的环保理念,并将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考虑进去,使环保的绿色理念贯彻到千家万户中,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只重视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这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运作具有一定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会出现重大问题。

3、设计合流制和分流制

在市政道路的给排水设计中,应采用合理的方法处理污水。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都通过集中污水的方式处理城市的污水,如果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能够提高污水处理的工作效率,还能提高污水处理的质量。但是在长时间的污水集中处理中,需要大量的污水投资,而且水资源在运送途中还会消耗很多能源,处理后的水资源排放,也需要资金,所以集中处理污水这种方法逐渐淘汰,目前,城市多通过合流制的形式处理污水,同时污水处理又属于分散化发展,能够减小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这种水资源被处理后,就能被利用,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城市中,人们生活和生产产生的污水,一般都选用合流或分流的形式进行处理。城市新城区通过用的都是分流的形式,旧城区采用的都是合流的方式处理污水。从市政工程中,排水系统来讲,分流制的污水处理,并不适合我国城市发展,因为城市雨水系统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出现交叉现象时,那么分流的污水处理方式也等同与合流制的处理方式。所以相关单位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应从化粪池入手,但是这种工作的技术性较强,所以施工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团队精神,确保分流制得到有效实施。水体污染的程度较高时,可以通过截流式合流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处理污染水体,并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更适合使用这种方法。国家强调合理利用水资源,所以应从水体的污染控制逐渐变成水体的生态修复,这种优化设计能够提高水体的利用率,污水厂可以适当将水体污染融入江河,因为江河具有良好的自净能力和恢复能力,可以从源头上对水体污染程度加以控制,进而从污染源上处理污水问题。在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的规划设计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市政给排水只是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的一部分,所以应参考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城市设计相协调。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现有的市政给排水系统,只有保证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相协调,才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应详细分析城市的设计方案,使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更加合理、科学、完善。

市政规划篇10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便利,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供水和排水设施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市政道路排水设施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能否更好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做到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受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影响较大。因此科学的做好市政给排水的规划与设计,是利民、惠民的头等大事。

1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代。然而,由于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来到一个又一个在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的缺点逐渐暴露在大众的视野。城市供水和排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据报道,目前全国城市水源只有30%符合卫生标准,流经42个大中城市的44条河流中有93%被污染。城市将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提高供水质量的多重挑战。由于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运行的超长期性、投资的高沉淀性、技术上的继承性以及水在自然属性上的易流性和随机性,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特别关注长期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社会性问题。我国现阶段市政水系统规划所采用的分析工具和规划方法明显落后,不关注工程因地制宜的多样性和设计的多目标化。

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规划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已严重威胁到城市的水系统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污水管走向的杂乱,部分管段走向的不合理;部分次干路、支路辐射的管道埋深较大,无法接入主干道敷设的管道;个别路段的雨水管直接排入外河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凸现了出来。新闻报道中街道成河的场面并不少见,甚至出现本来应该发挥泄洪作用的护城河非但不能有效缓解水量压力,反而倒灌入城造成更大损失和伤害的案例。市政给排水建设与交通设施建设同为管道枢纽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力是任何一位城市建设者和规划者都不能忽视的。

2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缺乏科学依据。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有关规定,根据城市规模确定所在地区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和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以及不同性质用地的用水指标为参考,通过对历史综合用水数据的回归外推得到。这种预测方法十分落后,可靠性差,主要表现在水量预测过高。很多国家的城市已表明了明显的城市用水量与城市发展的Kuznets曲线进入下降区,1995年全球实际取水量仅为30年前预测的一半。同时,我国不论在国家还是在区域层次上均缺乏对各种用水器具、用水工艺和用水行为的详实系统监测,缺乏对新型用水技术替代规律和扩散规律的基础研究和把握,缺乏对多种用水信息的综合性、结构性分析手段和方法。

2.2排水体制不合理。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随着流域整体水质的逐步改善,随机性暴雨径流和突发排放事件所带来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冲击,已日益成为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现有的城市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并不能经济有效地解决暴雨污染负荷问题。另外,城市径流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迫使人们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中不能盲目选取排水体制,必须根据当地的降雨、水文和地质情况,经过详细的经济和技术比较后才能确定。特别是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应对各种因素进行长期综合评估,制定因地制宜的合理的改造方案,包括污水、暴雨和溢流污染负荷的长期和瞬间变化,暴雨负荷对污水厂的冲击,城市管理和城市下垫面变化对暴雨径流负荷的影响,当地的降雨特征和地质条件等,因此找到一种新的解决水危机的办法是当务之急。

2.3“造水”“、冲水”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无论是房地产基于市场需要的“造水”,还是用于城市大规模“生态环境”的“造水”,大部分都是只强调局部的景观效果,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其生态功能以及水体本身对城市或流域内水循环的扰动。这就使得大规模的所谓的“生态用水”进入城市,但并没有发挥其生态的功能,反而增大了城市的需水量。还有一些地区,在解决城市污水问题时,并不从污染本身入手,而是引水冲污,使得本身已经紧缺的水资源还要完成额外的任务。这种盲目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造水运动”或“冲水运动”已经造成了水资源需求量的不合理增加,严重浪费资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城市的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危机,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利用已经提到了日程之上。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在进行供水规划时就慎重制定用水定额,明确生态用水的定义与影响,从规划入手,杜绝城市水系统出现盲目的“造水”工程。

3完善市政给排水规划的建议

3.1加强宏观管理,科学实施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给排水规划设计宏观层面所面对的是大范围的思考,涉及到规划区范围以外甚至跨城市、跨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影响深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在排水方面主要是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以及河网区域污染控制,它要求我们必须有开阔的眼界与系统创新的思维。

3.1.1防洪排涝的规划设计。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环境,我们应充分树立洪水对市政给排水工程带来的大面积威胁,在市政排水工程的防洪排涝规划时,我们应将设计重点放在排洪、排水的重现期标准衔接上,根据城市的发展规模、流域排洪面积等综合因素进行实地考察与设计。在排洪措施的选择上,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做排水设施的合理布局,如果城市处于山区较多的地域,则应多考虑内洪来、退皆快的特点选择全抬高的方案,并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加设排水装置。

3.1.2区域水资源的平衡规划与供水设计。在调节水资源区域供给及使用平衡的环节上,科学的评估必不可少,区域地区的需水量预测能充分的为合理的规划设计提供现实依据。我们应充分实施科学的实地考察、检测,全面监控城镇的各类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农、林、牧、渔等各行各业的用水情况,同时还应综合考察城镇河流维持自身生态坏境的流量需求等。在工业用水的预测环节上,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各类产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特点,采用与之提升速度相适应的设计方式,开展预测设计、前期设计而不是滞后设计。本着切实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开展提升城镇供水质量的规划,通过更换水源、控制地下水源过渡开发,深化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环节、构建集约式供水行业等方式使市政给排水经济效益与管理质量充分提升。

3.2完善微观控制,合理实施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

3.2.1污水处理新技术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采用延时曝气这种高资源占用(材料、土地)和高能源消耗低负荷工艺,以耗能方式取得污泥稳定的工艺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从生活污水反应器发展趋势看是从活性污泥工艺和生物膜反应器向高效的移动床和流化床发展。最近国内尝试使用一种高效载体生物强化a/o工艺,它是在a/o反应池的好氧池末端投加活性硅藻土,同时好氧硝化液和沉淀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利用硅藻土的高效载体生物作用(流化床)和吸附,混凝及过滤等物化作用,实现生物脱n和物化除p,较好地解决了纯生物或纯化学污水工艺中脱n与除p相互矛盾的问题。

3.2.2污水管道设计中新管材的推广。在给排水工程中推广pCCp管、pVC-u管、pe管、聚丙烯(pp)等新型塑料复合管材,符合国家以塑代钢政策。同时管道摩阻小、排水量大、重量轻、施工方便,受到业主及施工方一致欢迎。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施工造成管道变形超标的问题,应确保管道两侧回填土的回填质量,必须分层夯实,使其密实度能够达到95%以上。

3.2.3雨水管道设计新思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较深区域,尽量使雨水不排人下水道,尽量通过设计施工,将雨水渗透或截留。一则可以减少排水负荷,减少雨水管道投资;二则增加地下水补给,涵养地下水,进行水生态修复。另外,也可以设置雨水贮水池截留雨水作中水使用,但这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譬如地下水位高,下雨后地面充分湿润,地下径流很大,就不宜采用渗透法

城市发展的历史证明,“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这三大问题解决不好,城市的发展就会步入一条曲折坎坷之路。在编制城市给排水规划时要善于发现并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初。市政给排水规划建设无疑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如果能将二者协调好,将是城市建设之福,将有利地促进我国城市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方宏.关于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