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十篇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十篇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0:28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1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欧广源――

徐绍史主任所作的报告,列举的很多数据都说明我国上半年总体经济形势不错,成绩来之不易。

分析中国经济有两个问题要引起注意。

第一个问题是房地产。“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房地产本来是去库存、去产能的。现在房地产冰火两重天,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暴涨得很厉害,比如广东的深圳,深圳现在的房价已经超过香港。另外,三线和四线的城市还是消化不了,有大量的商品房库存。中国的房地产2014年和2015年这两年有点回调,但是今年上半年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暴涨得太厉害,频频出现“地王”,这种“地王”的现象,有的面粉比面包还要贵。本来有些城市,一个平方是3、4万块钱,但是把它建起来起码要6万块钱,这种现象不正常。有些人概括为三句话,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房地产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房地产是中国消化产能的消化器,当然这个概括可能不太准确,但是现在我们的房地产市场确实不太正常。2008年的时候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这是由于美国的房地产发展过度,出现了房地美和房利美。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有两个泡沫,一个是股市泡沫,一个是房地产泡沫,两个泡沫一破,20年的经济一蹶不振、停滞不前。不要让房地产好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像洪水泛滥,要让它回归到正道去,不能说房地产有什么罪,房地产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如果它健康发展,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另外,房地产解决税收,解决就业,涉及30多个相关产业。为什么会出现现在水泥、钢筋、玻璃去库存这么快,也是房地产起了比较大的作用,让它健康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现在脱实向虚,这个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现在是断崖式的危机。改革开放30多年,原来是三足鼎立,国有、外资、民营企业,现在民营企业已经半壁江山,现在70%―80%的就业是民营企业解决的,财政税收50%―60%也是民营经济解决的。这个问题国务院专门组织了九个督查组去检查督促,怎么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现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多种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产业严重过剩,很多项目受垄断,民营企业进不去。比如炼油产业,勘探是国家的,炼厂是国家的,连加油站也是国家的,民营企业进不去。传统产业现在是严重过剩,高科技项目要上去也不是那么容易,高科技的项目当初也有很多企业做得很好,比如深圳的华为,华为是典型的民营企业,今年要突破5000个亿。顺德也有一些民营企业搞得不错,比如美的集团,今年要发展到1000多亿,主要是家用电器为主。但是在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现在主要受传统产业生产过剩影响,没有好的项目,不是没有钱,这方面需要国家支持。另外,民营企业也要搞供给制的改革,利用科技的进步,来适应市场经济。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2

[关键词]健康体育产业

健康体育产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基础为前提,以健康和体育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条件,以广泛的社会关心和国民的共同参与为基础,在本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体育产业。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是从本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比较,在起步时间上落后了近十年,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强行对接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和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第二次发展高峰时期,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具备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环境。因此,对中外健康体育产业友展现状比较,借鉴国外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为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一、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发展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一直是以国家的健康体育事业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为主导发展的。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健康体育产业形式,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健康体育产业规模,但是,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健康体育产业来认识并加以发展,却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由于长期健康体育事业的影响和雄厚社会经济基础下良好的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制度,限制了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健康体育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形式存在着,但是,已经失去最佳发展时期,难以创造和职业体育产业(职业体育相关产业)同样的辉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物质基础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人类自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健康体育作为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的政府行为变得越来越淡化了,并且最终将被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完全取代,进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健康体育产业这时虽然已经拥有不可动摇的产业地位,锁定了特殊的健康体育消费群体,但是,这个健康体育群体可能会逐步脱离大众健康体育消费,形成特殊的健康体育高消费阶层。满足这个阶层健康体育消费经营的健康体育产业,很可能就是未来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的代表产业或主体产业。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事业化发展方向,将使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处于健康体育产业无法抗衡的特殊地位。

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落后于体育其他产业的缓慢的发展和已经体现出的均速发展趋势,既不能简单地判断为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状况,也不能盲目地理解为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进步表现。只有将其置于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所处的社会,结合国家健康体育事业、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同社会需要进

二、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健康体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过去,举世闻名的中国武术(功夫)和武术精神,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健康体育传统。虽然我国的武术在很长时期内(新中国成立以前)只局限于民间,主要作为人的生存技能自然流传,但是,我国武术中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实际就是现在所说的提供武术指导服务,它客观上孕育了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萌芽。只是因为人所共知的近代屈辱历史,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萌芽时期延续了太长的时间。

1995年,我国启动了带有国家健康体育事业意义的、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形式推广的全民健身计划;1998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标志着我国过去的体育政府职能全面向社会转移。这时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实际上已经提前开始了向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的发展过渡,进入了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时代相适应的、国家健康体育事业补充(保证在校学生)、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特殊健康体育发展时期。但是,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全面发展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时期,特别是体育产业整体发展与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强行对接,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一度出现了领先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发展趋势。

三、对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考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目前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健康体育产业规模、健康体育产业市场开发,还是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健康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等等,都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体系。因此,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能否把握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能否认真吸取职业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一支健康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努力做到理论研究超前发展,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思想指导健康体育产业实践,保证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绝不能简单地原样抄袭,也不能盲目地妄加改动。要把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放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比较,充分认识、理解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未来社会价值和当前经济价值的不同体现形式,准确把握“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才可能领先世界,才可能在世界体育产业领域树立中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理论。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3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保障;社会医疗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38-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之上,对于身体健康状况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医疗费用支出也迅速增加,对个人和社会形成巨大的经济压力。由于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社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仅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并不能全面支撑人们的健康支出费用,因此需要商业保险的有效参与,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优势,在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的基础上,丰富商业保险的产品和服务,多样化、多层次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以下通过分析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探究商业健康保险对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了解商业健康保险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现状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由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构成,其中社会医疗保险发挥的作用是按不同比例,提供基本医疗费用的报销,商业健康保险则是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必要补充,在疾病或意外发生时对参保人员提供援助,是人们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之外获取医疗保障的有效途径。

自医改以来,我国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根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40587.7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如果现有的政策环境不变,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疗费用仍会维持12.08%~18.16%的年均增速,明显快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这一趋势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未来将给政府财政、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从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与支出比例来看,在世界经济疲软和我国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经济增长的放缓导致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放缓,与此同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也会相应减少。但是,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将导致医疗保险基金面临严重的威胁。据统计,2000―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基金收入年平均增幅为33.2%,而支出年平均增幅为34.39%。以此推测,到201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基金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到2024年,基金将出现累计结余亏空7353亿元的赤字。保险基金的收不抵支,成为目前威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的最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4年健康保险赔付在我国卫生事业总费用中的占比仅为1.58%,到2016年上半年,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515.93亿元,同比增长30.6%;这一数字在美国是37%。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在参加“精准时代的现代医疗服务高峰论坛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仪式上指出,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现代医疗服务业处于待开发状态,空间巨大。因此,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的业务数量少,类别单一,对居民的覆盖率低,对个人日常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也比较小,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保障医疗体系的目的。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人民对于健康的需求,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保险分散医疗保险费用风险的作用,多元化统筹社会资本,更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商业健康保险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分析

(一)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效益

一方面,从投保意愿来看,社会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特点,由单位直接从职工工资里扣除五险和一金,直到职工退休年限;商业健康保险则遵循被保险人自身的意愿,可以按照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保险的种类、范围、保障程度、保费投入、保障时间等,较社会医疗保险而言更加具有灵活性与自主选择性,更具针对性地为被保险人提供需要的服务。另一方面,就理赔程度来看,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受到报销额度的限制,如果超出基本医疗保险或住院保险的报销范围,参保人员则需要自行承担超额的部分医疗费用。该部分医疗费用的支付与报销存在空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希望享受到更加全面、多层次的保障制度,商业健康保险可以通过提供更为多样化和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的不足,与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对接与补充,协调发展,为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提供更广范围的保障。总的来说,商业健康险可以针对社会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的不足之处,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实现对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

(二)商业健康保险的经济效益

对于国家而言,商业保险机构对于健康保险的介入有助于分担我国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医疗卫生费用,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商业保险的作用相当于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商业保险能够筹集社会资本,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商业保险可以通过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提供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社会上筹集资本,加强资金管理与运作,保障资金来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当社会生产遭遇灾害事故而发生中断时,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能够及时恢复中断和失衡状态。其次,商业保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受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商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完善的健康产业可以带动就业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商业保险机构将收取的保费积聚成为保险基金,高效利用,有助于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为经济建设提供融资渠道,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对于企业而言,商业保险机构丰富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为被保险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障,同时为企业自身带来利润。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通过商业保险机构即第三方机构参与管理和运作,有助于提高保险产品和服务的运作效率。国家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健康保险业务,积极推行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而且我国目前商业健康保险的赔付支出只占国家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的1.3%,这一数据在世界平均水平为10%左右;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全行业保费收入的7%,在商业保险发展较为成熟的其他国家,该比例大约为30%。2014年,美国人均健康险保费为16800元人民币,而我国则不足120元;2014年,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587亿元,美国约合4.4万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的近28倍,2016年上半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743.89亿元,同比增长94.05%;健康险占我国总保费收入不到8%,美国约为4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对医疗保障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健康保险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据预测,2014―2020年期间,商业健康保险将以超过25%的年均增速发展,到2020年,我国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可能达到6000亿元,赔付支出超过4000亿元,按照平均16%的增速计算,预期到2020年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将为9万亿元,届时,商业健康保险的赔付支出将占其4.5%左右,商业健康保险在国民经济、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将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是未来保险机构新的业务增长点,商业保险机构应该抓住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发展机遇,挖掘居民的现实需求,开发更多的健康类保险产品,丰富服务模式,发展新兴业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对于个人而言,随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养、体检需求、养生康复等需求也日益增长,防患于未然成为人们保持身体健康的主要方式。在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之外,更高层次的保障需求可以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来满足,投入部分保金购买满足自身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在需要时获取远远高于保金的理赔额,既能保障身体健康,又能报销大部分治疗费用。

三、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趋势

国家政策引领商业健康保险事业的发展方向,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该意见指出,“要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实现商业健康保险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投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支出的比重显著提高。”通过扩大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供给,推进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高对健康风险的评估水平,提供健康维护与咨询、疾病预防、慢性病治疗与康复等保健服务等。

四、小结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健与身体健康更为关注,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医疗保险无法全面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商业健康保险在未来面临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机构应抓住机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发新型服务与产品,实现与基本医疗保险对接互补,减轻人们的医疗负担,为国家和政府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有助于促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构建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Z].201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2014]50号)[Z].2014.

[3]吕志勇.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6).

[4]刘芳芳.浅析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7).

[5]冯鹏程.发达国家健康险的税优启示与借鉴[n].中国保险报,2014-09-03.

[6]项俊波.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J].保险研究,2014,(12).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4

《实施意见》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2014〕50号)要求的基础上,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实际,对发展目标、丰富产品服务、参与医保建设、提升自身能力、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新政出台正当其时

谈到《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北京市保监局副局长罗青表示,《实施意见》的出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首都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健康认识的提高等使得社会对健康需求日益突出。保险业与养老、医疗、健康等各个大产业相连接,是经济新常态下社保体系的新支柱,是完善社会风险管理体制的有效机制。在此背景下《实施意见》出台,提出了更好地运用商业保险化解社会风险,形成政府、社会以及个人共担健康医疗风险的格局,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实施意见》的出台是助推首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扩大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不仅可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之上更高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更能有效带动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上下游产业链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健康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是经济新常态下,助推首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实施意见》的出台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可以与基本医保形成合力,进一步夯实由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有机衔接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同时,商业保险机构将充分发挥其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医疗费用管控、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举措力挺商业健康险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商业健康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服务方式多元、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全市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比2014年底翻两番,人均保费达到2500元。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占本市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明显提高,成为本市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罗青表示,制定这一目标,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商业健康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北京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全行业保险保费收入的17%;而在欧美成熟市场,这一比例通常为3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具有巨大空间。

二是商业健康保险的功能作用能够充分发挥。2005年至2015年,北京市健康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速接近25%,近三年的增速更是高达32%、41.2%和63.1%,2020年北京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将达到600亿元。按照北京市人口控制目标,届时人均保费将超过2500元,商业健康保险在国民经济、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将得到有效发挥。

在产品链条上,《实施意见》提出发展多样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积极开发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的健康保险产品;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制度,扩大医疗责任保险的覆盖面,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手术意外保险、麻醉意外保险等医疗意外保险,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支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

在服务社会上,《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实施意见》对各类医保经办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总结完善本市试点经验,推进并规范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稳步推进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居民新农合经办服务,积极推广包括“共保联办”等多种合作模式,发挥商业保险机构在规范医疗行为、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方面的作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鼓励各类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成为商业保险机构定点医疗机构,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定点医疗机构专属的健康保险产品。

在自身建设上,《实施意见》提出,提升商业健康保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施意见》重视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提到了建立本市健康保险行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健康保险服务标准,促进保险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经办基本医保和承办大病保险的专业经营和服务水平,支持北京保险业与天津、河北保险业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形成京津冀一体化的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体系;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北京健康保险信息平台建设,探索编制本市疾病发生率表和费用损失率表,支持北京健康保险信息平台与本市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信息共享。

业内人士评两大看点

有保险业内人士评价,《实施意见》有两大看点。

一是医疗责任险将覆盖全市三甲医院。《实施意见》提出,要扩大医疗责任保险的覆盖面,实现本市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参保,提高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参保率,积极鼓励、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保。

北京保监局产险处副处长李湛表示,从北京往年试点医责险的实践来看,医责险在化解医患纠纷,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安全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从2005年到2015年年底,北京市保险公司累计为6163家(次)医疗机构提供了超过56亿元的风险保障。保险公司参与医疗机构处理的医患纠纷中,近七成得到了妥善解决。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5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成本;社会健康成本

引言

从根本上来讲,经济的增长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但就目前来看,经济的过快增长加重了环境污染,并且给社会健康带来了威胁,从而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的关系展开研究,以便寻求途径更好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关系的理论研究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成本的关系

一直以来,经济的发展都将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而想要解决环境问题,还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只有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才能够使人类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因为只有确保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才能够使人类得以在地球上长期生存。就目前来看,地球仍然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地区。而与此同时,想要开展环保工作,也需要获得经济上的支持。所以,只有确保经济能够得到发展,才能够确保环保工作的开展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近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明显速度较快。从1990年到2011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从而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数倍,而经济的发展需要以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为代价。近年来,中国一直以高投资、高排放和高能耗的方式进行经济发展,以至于居民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展环保工作,以确保社会有序发展。以空气污染为例,2012年,中国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5个城市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而空气污染的出现不仅将导致经济损失的产生,还将使环境成本得到增加。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健康成本的关系

经济的增长将导致环境遭受破坏,并且将引起社会健康成本的增加。从经济的增长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突发式的,以至于环境与中国社会发展平衡遭到了破坏。而在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况下,社会的各种亚健康群体也在不断地增加,从而导致社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阻碍。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国民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也增加了几十倍,远远超出了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使我国健康事业和医疗事业出现了较大的成本积累,并且也导致国家在医疗方面的财政支出得到了增加。从2013年开始,“雾霾”就常常在各大城市出现,而我国肺癌的死亡率也出现了大幅度增加。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环境污染也给其他国家的国民带来了健康危害。面对生存的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重视环境治理问题,以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社会健康成本。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管理的实证分析

(一)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成本

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成本不仅仅是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还包含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失。分析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成本可以发现,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都将导致人类遭受损失,并且需要人类付出一些价值开展保护活动。从资源消耗角度来看,一些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比如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这些资源被消耗后将会导致国家承担较多的损失。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568845亿元,比去年增长7.7%,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增长数分别为7.7%、7.7%、7.5%和7.8%,而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0%、7.8%和8.3%。但从环比上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了3.7%。而从包含省会城市、长三角区域、直辖市等重点区域城市在内的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来看,仅有4.1%的城市能够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从全国470个城市的降水监测结果来看,29.8%的城市属于酸雨城市。从废水排放总量上来看,2013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达695.4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043.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2.8亿吨。2013年,仅环保投入高达9516亿元,其中用于废水治理的费用为124.9亿元,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的费用为867亿元,用于废气治理等费用为640.9亿元,用于固体废物处理的费用达14亿元,其余费用则用于进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而相较于2012年,我国的环保投入提高了15%左右。

(二)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健康成本

所谓的社会健康,其实就是人类对外界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个体应付生活需要和自然环境的能力。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使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并且也使社会保障设施得到了完善,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会给居民健康产生威胁的环境污染。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将不断加大,从而导致其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导致由物质条件改变带来的福利被逐步消减,继而使社会健康水平出现下降的情况。2013年,在台风、洪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我国共有38818.7万人遭受了灾害,死亡人数达2284人,受灾面积11426.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808.4亿元。分析东、中、西部的31个省份可以发现,2012年安徽、河南、吉林、黑龙江这四个省份的社会健康成本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3.1%、116%、11.0%和10.5%,而其他省份的社会健康成本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由此可知,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健康成本也将有所增加。

三、协调经济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对经济增长进行正确评估

为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还要对经济增长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具体来讲,就是需要认识到经济的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以便认识到单纯依靠能源消耗促进经济增长并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使该种情况得到改善,还要使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而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则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所以能够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此外,还应从国民生存状况角度对经济增长展开评估,以便通过提升民族整体文化水准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为减少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机,还要对工业化发展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所以,为了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重视环保工作的开展。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政府还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并且实现环境保护执法和管理工作的协调,从而使环保工作得到真正落实。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对环境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便在有需要的地区进行生态补偿,继而使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为民众提供服务,并且更好的回馈社会。

(三)实现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们不得不认识到不可再生能源的日渐减少问题。所以在进行能源资源利用时,还要尽量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为此,国家还要加快科技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且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加快科技创新也能够减少工业生产的污染排放,所以也能够使环境得到保护。此外,有关部门需要加快研究生物型能源,并且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在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减少社会发展对环境的伤害。

(四)构建社会健康保障管理体系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社会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为确保社会健康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国家还要增加社会健康投入,并且有针对性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社会医疗上,国家就需要增加社会医疗保健投入,并且推动健康事业的发展。为达成这一目标,政府还要构建社会健康保障管理体系,以便使健康服务产业在该体系的管理下得到快速发展[6]。而及早采取措施进行社会健康保障管理,也能够避免社会健康问题的爆发,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发展。

四、结论

总之,在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严重污染。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增长直接导致了环境成本和社会健康成本的增加,从而不利于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因此,政府还应该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的关系有所认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祁毓,卢洪友,杜亦X.环境健康经济学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4,03:124-137

[2]曹彩虹,韩立岩.雾霾带来的社会健康成本估算[J].统计研究,2015,07:19-23

[3]李名良.我国经济增长的社会健康成本测算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5,09:5-7

[4]祁毓,卢洪友.“环境贫困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环境拐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0:71-78

[5]祁毓,卢洪友.污染、健康与不平等――跨越“环境健康贫困”陷阱[J].管理世界,2015,09:32-51

[6]李凯杰.环境支出促进了经济增长吗?――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4,12:77-83,86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6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体育健身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探索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我国构建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但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尤其是人民体质还有待提高。与此同时,广大人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十分强烈,“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成为共识。进一步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通过强化政府对公共体育的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逐步改变各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夯实基础,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当体育健身活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人们体育健身活动,可得到生活中健康的满足;同时通过体育活动,可扩大个人生活的空间。通过体育拥有完美的人性和生活,这对提高和改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生活质量提高最好的体现。目前,关心健康、热衷健身、积极投身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健康时尚追求。因此,研究和探讨休闲体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项重要和有意义的任务。

同时,只有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对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消费的需求有了实际的支付能力时,体育健身的发展才有了可能。而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健身作为精神文明的范畴与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相关。因此,尽快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基本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体育健身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民健身的氛围在全国的蔓延,城市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体育经济发展依然低迷,一些地区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是停留在较低水平。

(一)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落后

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县城除了休闲广场、民族广场和秦良玉广场等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外,各乡镇几乎没有专门的文化娱乐设施,最多只能在学校和政府部门里面建设有篮球场等简单的体育设施,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的体育文化需要。而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主要原因,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

(二)体育文化活动开展难度较大

现阶段,我国政府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体育文化事业的组织与传播,各地方政府多因忙于发展实体经济,加之财政拮据,对于投资体育文化事业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难以开展体育文化事业。另一方面,一部分群众对体育文化认识不够,他们与其参加体育活动不如休闲的时候在家看电视,认可此方式更可缓解精神压力。此外,专业体育文化队伍素质较差。.cn

结论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更加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意识中的应有之为;人们喜欢在休闲时间,到体育俱乐部或到社区健身场所甚至在大自然中间,参加各种健身锻炼和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的活动。在城市社区广场,健身爱好者丰富多彩的锻炼活动,俨如一道别致的城市风景线,将休闲与体育健身结合已成为重要选择。美国有学者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这就预示着发达国家必将优先进入“休闲时代”,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将紧随其后。据预测,体育与休闲、健身娱乐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迅速,但体育健身对经济有一定的依赖性,而体育对经济的积极反作用也是有目共睹。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可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刺激了消费,也扩大了内需,充分实现了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

体育健身活动由于它的广泛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其中,已经或正在悄然占据着人民群众日常的闲暇时间,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民俗民间体育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运动设施、经费和活动的组织都要求不高,能够激起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不仅有利于增强人民的体魄、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7

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涵义、重要性及其挑战

iSo9000和iSo14000在世界各国得到认可与成功推行,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推行势在必行。199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十三个组织借鉴iSo9000认证的成功经验,开展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活动,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它是以系统安全的思想为基础,从企业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控制建立、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组织的健康安全进行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1)企业自身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是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雄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关注力、有优秀的环保安全业绩并保证职工健康安全的良好记录。企业实现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提高,反映了企业承担了职业健康安全的社会责任,体现了企业组织对职业健康安全与安全生产的实际贡献,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获得相关方认可,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品质和形象,要求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并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置于自我监督、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中,从而实现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达到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

(2)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世贸组织的最基本的原则中已包含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问题在内的“公平竞争”。欧盟和北美都是发达国家,都已在自由贸易区协定中规定:只有采取同一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的国家与地区才能参加贸易区的国际贸易活动,以期共同对付以降低劳动保护投入作为贸易竞争手段的国家和地区,以及那些职业健康安全条件较差而不采取措施改进的国家与地区。这样他们就以发展中国家在劳动条件改善方面投入较少使其生产成本降低所造成的“不公平”为借口,已经开始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和采取限制行为,旨在将劳动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鉴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引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达到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3)消除贸易壁垒的需要。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与环境问题一样,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之一,许多国家以此为借口,对他国的产品、活动或服务采取单方面的进口限制,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采用该体系的国家或组织由于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企业无论是从参与竞争的角度还是针对贸易壁垒的角度,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都是实现与国际接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和市场准入的通行证。

(4)改善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日益恶化的现实需要。我国生产过程中重大恶性工伤事故层出不穷,职业病危害居高不下,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安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严重问题,严重危及民生问题,职业健康安全已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我国安全生产对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提出迫切的要求,引入oHSa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有利于形成以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危险控制为核心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机制;在我国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识别和控制事故隐患,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已成为职业健康安全部门和安全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5)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企业有相应的制度和程序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以保证其持续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使企业由被动接受政府的监督转变为主动接受。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挑战

我国作为世界投资的热点和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基地的“世界工厂”,已经是全球资本和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就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作为全球化浪潮产物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运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已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并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提出严峻的挑战。

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运动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服装业、玩具和鞋业等,因为这些行业污染比较大,对职业健康安全危害比较大,但其产品必须符合跨国公司,包括制造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制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守则作为采购条件;或符合如国际玩具协会(iCti),世界体育用品行业联合会(wFSGi)和中美洲出口协会(Caea)等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守则;或符合如联合国全球契约(GC),道德贸易行动(eti)准则,Sa8000社会国际标准等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民间标准。我国对其挑战的惟一的选择只能是承认现实并积极应对。

三、我国政府应辩证地研究和探讨职业健康安全的作用及其实施对策

1.辩证地研究和探讨职业健康安全的作用

(1)我国政府执法部门对劳工标准的检查,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工的国际形象。我国企业对劳工标准和劳工保护获得更广泛社会认知程度,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和雇主双方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规的实施,使劳动者权益和职业健康安全得到全面的保护,从而提高我国劳工的国际形象。

(2)职业健康安全、国际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是在企业实施劳工标准。即1998年的国际劳工大会年会通过的《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第二条中提出的四个方面“工人的基本权利”。即第一,结社自由并有效承认集体谈判权利;第二,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劳动;第三,有效废除童工;第四,消除就业歧视。这一宣言的法律性质与我国实施的社会责任运动以及“工厂守则”,符合我国的《劳动法》以及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3)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的推行确实有利于保护民生。我国企业根据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加强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保护弱势群体,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向客户、消费者和公众展示其良好职业健康安全的表现和承诺,获得更多消费者和客户的青睐,从而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

(4)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的推行确实给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带来生存的压力。企业一要改善劳工条件和待遇;二要保持企业在正常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三是将劳工标准、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与国际贸易直接挂钩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我国政府对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挑战的对策

(1)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我国国家经贸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1年12月,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导则》,制定并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劳动法律检查监督机构应了解、把握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的状况和性质,并切实把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导入到我国劳动法律体系中,建立健全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实施职业健康安全检查认证工作。

(2)我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要主动参与研讨、制定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时,我国发挥应有话语权的作用。由于国际社会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普遍关注,我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制定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时,我国应有更多的话语权,并尽可能适合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国情。

(3)我国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18000)标准化”转化为国内标准,全面开展职业健康安全对策、规范化研究。由国务院领牵头,组织有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认证监督委员会、国家经贸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劳动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科研教育机构及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标准化”转化为国内标准的对策,使其规范化。

(4)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坚决取缔不符合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安全条件的企业,严厉查处违反劳工、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企业行为,加强对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黑龙江省;社区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3;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20-0084-02

1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经济”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它包括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的低碳化,即低能耗高利用、低污染高安全,其中低碳消费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直接满足居民的生态需求,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消费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我省的资源和能源比较丰富,是全国的能源、原材料重要基地;既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耗大省。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我省近几年来消费市场一直比较活跃,消费需求旺盛。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调查,2010年1-2月份,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其中,1月份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35.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6.8%;2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318.2亿元,增长20.6%。目前我省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城镇生活废水所占污染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废水多集中排入城市附近河流,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也制约着黑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作为高耗能省份,发展低碳经济,不可忽视活跃的消费市场,它是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因此,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建设低碳社区发展社区健康教育,培养居民良好的低碳消费理念且进行低碳消费,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以及促进我省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低碳社区与社区健康教育关系

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国际科学界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当前气候变暖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5%左右,制造出全球80%的污染。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气候灾害严重威胁到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上最重要的实施平台就是城市。因此,城市是区域碳减排的重要单元和研究主体,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健所在。低碳城市要求城市居民形成一种低碳生活理念,保持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进行阐述,低碳社区理念来促进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低碳社区是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城市社区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章程序言中规定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的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健康教育已成为低碳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3黑龙江省社区健康教育发展影响因素

3.1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在社区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征如年龄、民族、婚姻、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遗传危险性等,是影响该社区健康水平的生物学因素。

3.2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人类所有的健康问题都涉及到环境。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社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住房条件,基本的卫生条件,邻里和睦程度都会影响一个社区的健康。

3.3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

4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社区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4.1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低碳社区建设

社区健康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政府行为。低碳社区建设要与行政手段相结合,成立相应领导小组,领导应转变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消费,有利于保证社区健康教育的积极开展。黑龙江省将建立健省、市、县三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并把各级疾病防控机构打造成区域健康教育宣传中心,首批十五台“健康博士”将服务五万居民,随后一千台将陆续走进医院、学校、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省爱卫会印发我省关于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也是低炭的生活方式,它能够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健康。

4.2做好宣传建设低碳社区关系到社区人健康

低碳社区的建设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开展健康教育要做好宣传工作。可以使用各种媒体的宣传,同时分配相关宣传资料,建立社区健康教育站,配置兼职健康教育人员,配备照相机、电视、投影仪等设备及相关信息和视听材料,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服务给居民,开展咨询、公众健康讲座的健康教育活动,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知识进行宣讲,提倡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追求健康生活,提高居民对低碳社区的建设认识,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4.3社区内部建立居民基本健康档案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相应的居民健康情况档案,根据居民的健康信息及需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工作,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预防了疾病爆发,只有人人改变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对建设低碳社区起到积极作用。人都不可能避免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人类除自然衰老外,大都因疾病而死亡。而疾病的发生大多受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卫生有着重大关联,膳食不合理、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定时、长期酗酒抽烟、缺乏锻炼等均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传染病也是由于人们自身的行为而导致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正如近日世界风传的“超级病菌”,就是滥用抗生素的结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卫生行为,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4.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调动参与低碳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热情

低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团队建设,提高职工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激励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培训机制,组织学习相关健康教育知识,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提高社区服务意识,加强健康教育,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社区。

总之,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倡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区发展社区健康教育,培养居民良好的低碳消费理念且进行低碳消费,是人们面对的生活新观念,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以及促进我省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柴方营.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机遇[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6.

[3]金阳,吴佳兴.浅谈社区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措施[J].健康教育,2010,5(34):388.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9

关键词:体育管理;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2-0039-06

Historicalbackgroundandvalueofupliftingnationalfitnesstoanationalstrategy

ZHoUXue-rong1,wUming2

(1.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ng210046,China;

2.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theauthorsstudiedthehistoricalbackgroundandvalueofupliftingnationalfitnesstoanationalstrategy,andconcludedthatupliftingnationalfitnesstoanationalstrategyisanimportantstrategicdecisionmadebasedontheneedsofinternationalandnationalconditions,onthebasisofprofoundlyseeingthoughthetrend,correctlyjudgingthereality,andscientificallypredictingthefuture.thenewStrategiesforGlobalHealthputforwardthatthe21stcenturyisacenturyformankindtopursuehealth;theputtingforwardoftheconceptsof“Chinesedream”andpowerfulcountryofsport,andnationalfitness,arepoliciesmakingnationalsstrongandChinapowerful;upliftingnationalfitnesstoanationalstrategyistheChinesegovernment’sactiveresponsetothecomingofthehumanhealthera,alsotherealisticneedtorealizethe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nationalfitnessiscloselyrelatedtopolicy,society,economicandculturaldevelopment;nationalfitnesscanpromotepoliticalstability,consolidatethegoverningparty’sstatus,boostsocialdevelopment,buildaharmonioussociety,boosteconomicdevelopment,reducenationalburdensandincreasenationalbenefits,boostculturaldevelopment,andincreasenationalsoftpower,havingimportantstrategicvalue.

Keywords:sportsmanagement;nationalfitness;nationalstrategy

“国家战略是综合一国之力而行之方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为实现国家总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性战略”[1]。2014年10月,国务院在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这是建国以来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明确将全民健身定性为国家战略,将全民健身战略从体育系统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全民健身战略层次的一次跃升,其蕴含之意一定是重大且值得研究的。为此,刘永国[3]在2014年全民健身报告会上提出:“要重视全民健身基础理论研究,要把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分析清楚、研究透彻。”刘鹏[1]在2015年全国群体育工作会议上也特别强调:“全面理解和具体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是全国体育工作者特别是群众体育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深入思考和全力推进的重大任务。”显然,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要重视全民健身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把全民健身何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问题分析清、研究透。

1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

1.1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

20世纪末,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纽约,他们一致认为21世纪人类最需要健康[4]。如今,这一认识已成为人类社会共识。1995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一项《全球健康发展政策――21世纪人人健康全球战略》。该战略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它全面阐述21世纪健康战略的奋斗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成为指导国际、区域、国家健康行动的战略性文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使健康成为人类发展的核心”这一指导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5]。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一项《全球健康新战略――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6]。这项《全球健康新战略》提出的背景源于《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该报告指出威胁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非传染病以及非传染病引起的死亡、发病和残疾,目前约占所有死亡的60%和全球疾病负担的47%,预计到2020年这些数字将分别上升至73%和60%,可见数字之大令人触目惊心,而缺乏运动则是引起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全球健康新战略》强调:“身体活动是改善个人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一个基本手段,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相结合,将成为遏制非传染病增长威胁的有效战略。”因此,它“鼓励各国制定国家政策、战略和行动计划以改善饮食和鼓励身体活动以保护健康”,并建议“国家战略应包括与全球战略所包含的那些相类似的特定目的、目标和行动。最为重要的是实施行动计划所必需的要素,即国家身体活动准则”[6]。显然,21世纪健康是人类最普遍、最迫切、最重要的需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将全民健身确立为国家战略,着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这本身也是对世界发展、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时展的需要,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发展潮流、人类发展趋势准确判断所做出的积极应答,也是为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望、增强国家影响力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1.2全民健身是强民之策和强国之基

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既需要国家强有力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战略谋划,也需要提高国民素质。体育是强民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强健体魄、振奋精神,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体育所产生的效益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强健体魄可有效开发人的智力与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与耐久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体力、智力支持;其二,体育培育的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志愿服务等精神与品质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基础与精神动力。可见体育与中国梦实现高度相关,中国政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恰如总书记所阐述:中国政府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7]有高度才有远度,中国政府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体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回顾历史,古今中外世界强国崛起,其兴盛都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古希腊因有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地而闻名于世;大英帝国则以获得“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出生地”美誉而载入史册;超级大国美国则是后来居上,跃居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相反,国力衰败与体育衰败却是孪生兄弟,旧中国“东亚病夫”的耻辱给国人留下痛苦的记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历史启示:“没有体育甚至轻视体育,其民族不是衰老,就是丧失生命力。中国欲强,中华民族必须在体质上屹立于世”[8]。体育强是一个国家富强兴盛的标志,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体育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国兴体育兴,国败体育败。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更是强民之策、强国之基。

1.3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获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体育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迅即做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新时期“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强国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体育事业的方方面面,但全民健身无疑是体育强国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部分。2015年《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群众体育工作提档升级的迫切需要。”[9]刘鹏[10]针对新周期体育强国的命题,特别做了阐释,指出“重中之重仍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群众体育是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走向强国以群体为本”的重要思想。无疑,将全民健身定位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及抓手的意义重大。首先,这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任何国家要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都需要以发展全民体育为基石,一个全民体育薄弱国家是没有资格称之为体育强国的,体育强国须全民体育强,这是体育强国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其二,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方针的最重要体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既定的体育发展方针,为人民健康服务、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是我国发展体育的宗旨和任务,也是体育的本质追求。因此,体育发展坚持以群体为本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我国体育方针的必然需要。

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也是我国当前“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11]。如供需矛盾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能够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有较大差距;体育部门对群体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均衡,重竞体轻群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不新、措施不实、人员不足、经费不够等方面;群众体育工作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使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主导缺位或不到位,大群体的格局还没有真正落地。社会力量参与群众体育和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环境尚未在大范围内形成,新机制有待建立[12]。全民健身发展的滞后直接影响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目的就是要着力加强体育强国的薄弱环节,改变全民健身落后的现状,给全民健身提档升级,加快全民健身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需要。

近10年我国体育产业获得较快的发展,年增速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远远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落后、差距很大。我国体育产业对GDp贡献率仅为0.56%,国家财政支出远远大于体育税收。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的税收贡献为90亿元左右,但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体育支出为272.49亿元,体育税收不足财政支出的1/3。2008年至2013年,国家财政对体育财政支出逐年增长,2013年国家对体育财政的支出较2008年增加了50%,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15]。究其原因,主要与全民健身直接相关,全民健身发展滞后导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动力不足。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全民健身发展得好的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一定比较高,而全民健身发展落后,体育产业一定是落后的。当今体育产业发展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是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体育产业分别占本国GDp的3%、2.85%、2.54%、2.00%、1.99%,与此相对应体育人口比例也大大高于一般国家,分别达到49%、43%、46%、48%[15]。而我国体育产业为GDp的0.56%,经常参与体育的人口比例仅为28%(全国第3次群众体育调查数据)。显然,体育产业发展必须依托全民健身发展,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在于全民健身的发展,全民健身发展水平决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只有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愿意花钱买健康、愿意参与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发展才能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

全民健身间接、隐性的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降低医疗费用,二是提高生产力水平。首先,体育运动增进了健康,就可减少疾病,降低疾病费用,减轻国家负担。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医疗费用普遍上涨的状况,医疗费用的增长超出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增长,给各国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也面临同样问题,每年卫生资源消耗高达6100亿元,因疾病、伤病造成的损失约7800亿元,合计14000亿。而体育是疾病防治与干预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健康新战略》中体育被认为是非传染病(慢性病)的克星,在《加拿大体育》报告中,体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成本最低的增进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的手段”。报告还指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年将减少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10.3亿美元,减少结肠癌治疗m用40.7万美元,体育产生的隐性经济效益是巨大的[16]。其二,运动强健了体魄,就可提高劳动力水平、增强社会生产力。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健康可使人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使人的智力与体力得以充分发挥,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证明:“体育参与者明显提高了人们的精力、耐力与决策能力。体育参与者的生产力高于非参与者平均水平的12.5%”[16]。显然,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就是GDp,但健康不是与生俱来,它需要呵护培植,而体育是获取健康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手段。

从未来人类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全民健身与经济发展关系也会日趋紧密。有未来学家预测,未来财富的五大趋势是――生命经济、永生经济、娱乐经济、人本经济、宇宙经济[17]。前4种经济都与人的生命健康、与全民健身高度关联。显然,无论是立足当下,还是着眼未来,要发展经济就需要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这既是发展体育产业根本之策,也是减低医疗费用,提高劳动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为国减负增利目标的需要,同时全民健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值得开发与利用。因此,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2.4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18]。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发展摆在国家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要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见平也强调其重要性,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9]中国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必定要繁荣、兴盛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全民健身是一项惠及全民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精神世界的文化活动。首先,全民健身高扬的是人文精神。“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幸福”;“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全民健身的经典口号,也是全民健身以人为本、健康为本,彰显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是全民健身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终极关怀的重要体现。其二,全民健身倡导的是科学精神。全民健身引导人们崇尚科学,摒弃落后与愚昧,帮助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与生活品质,延长人的生命。其三,全民健身弘扬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内涵丰富,包括公平正义、遵纪守法、诚信友爱、团结协作、志愿奉献、顽强拼搏、乐观进取、人与自然和谐等。因此,体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增强国民身体素质、锤炼国民精神品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投入少、见效快、综合效益高的重要手段”[20]。体育精神更是获得了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的赞赏与高度评价,称其“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与发展的基本精神”[8]。显然,全民健身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过去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影响,人们对全民健身价值认识肤浅,仅滞留在“健身”工具的层面,而缺乏从文化视角对其价值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人类社会对体育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丰富的精神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与充分肯定,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如2007年欧盟首次发表《体育白皮书》,就全面阐述欧洲政府的体育观点,认定体育具有“培养积极向上的公民”“促进社会包容、整合与平等”“分享欧洲的价值观”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等价值功能。英国认为“体育是突破社会壁垒的一个最佳方式,须充分发挥其潜力”;澳大利亚强调“体育有助于传播重要的澳大利亚价值:志愿服务、合作、领导力、团队合作、迎接挑战、战胜逆境、追求卓越。体育在构建健康社区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日本在2010年提出《体育立国战略》,其总体目标就是“确立新的体育文化”。将体育文化软实力阐释的最为到位的,是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他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21]我国2011年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也给予全民健身价值定位,“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更是对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专题阐述,“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提升中国体育软实力。通过体育促进并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人生观,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22]。全民健身文化倡导的人文价值、科学精神、体育精神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普适性、永恒性,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可充分发挥全民健身文化价值功能,繁荣中华文化,优化国民精神品质,这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伟大世纪。全民健身事业关乎到人类发展、国家发展、体育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然需要。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举全国之力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有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提档升级,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繁荣发展,使全民健身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功能得以充分释放,在国家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发挥更积极、更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及体育强国目标的达成做出更大献。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刘鹏.201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5-12-20].http:///n16/n.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eB/oL].[2015-12-20].http:///zhengce/con.

[3]鲍婷.促进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2014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论坛暨全民健身优秀论文报告会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5(3):3.

[4]万承奎.21世纪健康新概念[eB/oL].[2015-12-20].http:///p-398101.

[5]21世纪人人健康全球战略[eB/oL].[2015-12-20].http:///p-554301.

[6]全球健康新战略――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eB/oL].[2015-12-20].http:///chinese/esa.

[7]薛原.建构体育发展大局观[n].人民日报,2014-01-10.

[8]李力研.野蛮与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371-269.

[9]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意见[eB/oL].[2015-12-20].http://.

[10]刘鹏.新周期体育强国的命题[eB/oL].[2015-12-20].http:///ty/2.

[11]体育局长会刘鹏讲话解读:科学规划改革创新[eB/oL].[2015-12-20].http:///n16/n.

[12]刘鹏.2014总局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会上的讲话[eB/oL].[2015-12-20].http:///n16/n.

[13]林祖华.论民生的内涵和特点[J].理论与改革,2012(3):15.

[14]刘鹏.政策解读: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n].人民日报,2014-10-22.

[15]2015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eB/oL].[2015-12-20].http:///news/cha.

[16]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C].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1998:34-37.

[17]王小平.第二次宣言[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576.

[18]汪宗田.中国梦的内涵及其辩证特征[J].江汉大学学报,2014(1):6.

[19]慎海雄.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硬起来[n].文汇报,2014-01-01.

[20]刘鹏.一项面向民生的体育健身工程[J].求实,2011(10):51.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10

一、健康与健康权

(一)健康

什么是“健康”?当今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导言所下的健康定义:“健康是指人的躯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首先,它强调健康是由三个“维度”组成,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躯体层面的健康是健康的最基本层次。人是具有高级神经活动(思维、心理活动)的生命体,这种高级神经活动的内化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的外化,则表现为与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并由此产生环境对个人身、心的影响。第二,该定义强调健康是一种状态,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可以用客观的指标对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另一方面在价值层面,健康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提倡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第三,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可以通过个人和集体努力、社会的适当干预,使个人或者人群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伴随一个人生命全过程的最重要的资本。有健康才有生命,才有个人的一切!因此,尊重人首先应当尊重人的健康,剥夺健康就是剥夺人的生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权是人的基本人身权利。

(二)健康权

健康权(即健康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身权利,受到国际法和各国法律的普遍保护。我国民法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健康权是生命健康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侵权行为通常也分为三种情形:侵害生命权,即致人死亡;侵害身体权,即伤害身体完整性;侵害健康权,即损害健康,致人患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侵害健康”应当涵盖侵害躯体健康和侵害精神健康。因侵权导致被侵害人精神损害或者更为严重的情形——导致其发生精神疾病,应当属于侵害健康权的行为。

法律上的“权利”是指由法律所赋予的受到法律的支持与保障的恢至α浚此健胺缮现Α?[1]。这种力量具有支配标的物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并与“特定利益”要素相结合。健康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健康可以给个人带来谋生和体面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劳动能力和个人发展潜力。公民享有健康带来的上述各种好处就是公民健康权的特定利益要素。因此,健康权是特定公民依法享有健康利益的法律上之力。

健康权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与生俱得的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利益。因此,健康权受到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类法律规范的严密保护。法律支持、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就必须课以相对人以相当的拘束,即相对人的任何行为和活动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这种法律上的拘束就是相对人的义务,就是健康权的“法律上之力”所在。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精神健康权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案件提了出来,以致于成为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由于我国民法通则关于精神健康权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问题首先成为民事司法中的一个难题。针对这种情况,200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2]。是否可以认为,这标志着国家对公民精神健康权的确认?但是,关于侵权精神损害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这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医学问题。侵权行为是否造成被侵害人实质性精神损害、损害的程度、损害对被侵权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赔偿精神损害等,都需要法学界与医学界的进一步沟通。

二、健康权与公共卫生

健康权与公共卫生的关系,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健康权与公众健康权益的关系问题。从公民个人角度来说,个人首先应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珍惜健康。如果自己不珍惜健康将自食其果,别人很难对你损害自己健康的行为负责。然而,如果你的行为或者活动对他人的健康利益构成侵害,甚至造成健康损害后果,就构成了对他人健康的侵权。吸烟有害健康,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这早已被医学科学所证实。吸烟者个人不愿意放弃吸烟,别人只能给予忠告,不能强制其戒烟。但是,如果在公共场所吸烟,烟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这时的个人吸烟行为就转化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公众的健康利益),特别是保护儿童、老人、孕妇等脆弱人群和特殊人群的健康,一些国家和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民以食为天”,家家户户每天都在加工制作食品供自己和家人食用,这本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但是,如果某人准备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向公众提供食品,就必须受到《食品卫生法》的约束。因此,食品生产经营对一般人来说是禁止性义务,只有那些依法经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符合食品生产经营条件并取得卫生许可的人才能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传染病防治也是这样,为了控制传染病蔓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某些感染严重传染病的病人必须实行隔离治疗、限制自由活动或者禁止其从事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工作。虽然传染病患者本身是受害者,本人并没有过错,但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健康利益,法律不得不作出上述对传染病人的禁止性义务规定。如果病人拒不隔离治疗或者故意传播疾病造成他人感染,便构成了对他人健康权的严重侵害,应当承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行政法律责任;根据违法性质和危害后果严重性,违法人还可能被追究其他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等)。近年来有不少媒体报道,有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和个体小企业,为了个人谋取经济上的利益不雇工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这显然是一种十分恶劣的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的行为。根据我国《劳动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企业主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更可悲的是,在有的案例中,不但工人患上了职业病,老板自己也得了职业病。然而,不能因为老板自己也是受害者而免除其应当承担的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法律责任。

正是因为人们在从事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其行为可能对他人、对公众健康带来影响而造成公共卫生问题,才给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适当干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留下了合理空间。什么是“公共卫生”?通俗地讲,就是“公众的卫生”或者“公众的健康”。公共卫生将公众,确切地说将一定时间、空间的特定社会人群作为一个整体,观察公众健康状况的变化及其与周围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的相互关系,采取各种政策的和技术的措施,通过法治和规劝(教育)等干预手段,预防、控制和消除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和健康危害隐患,达到保护和增进公众健康的目的。由于公众健康是公众的共同利益,具体到每一个公民来说又是公民个人的健康权,所以保护公众健康就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即使是在wto贸易规则中,也允许各国政府为了本国国民的健康利益,制定比其他国家和国际标准更为严格的技术法规,壁垒其他国家达不到本国卫生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说明了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角色的重要性。

三、健康权与经济发展

当然,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保护水平有差异。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首先面临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卫生保护水平要受到本国国情和经济能力的制约。而且,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必须突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得到了国民共识的一定期间内,可能不得不牺牲部分其他方面的利益包括健康利益,而求得尽快发展。因此,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孤立地谈公民健康权益保护问题。

关于这一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同观点。有些发达国家认为,当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得到普遍实施。wto规则只规范不公平的贸易行为是不够的,应当增加有关社会条款。它们主张,所有的贸易竞争者应遵守相同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方面的最低国际标准,尤其是在劳工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如建议制定国际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标准,避免成员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无视劳工保护,采用低工资、雇佣童工、以及让工人在缺乏健康和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中劳动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和贸易利益。如果缔约国不遵守国际最低标准,将被认为是“社会倾销”,可能受到包括中止贸易特权、施加配额等惩罚。这些意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站在公平、正义立场上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发展中国家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提出的社会条款要求,就将失去本国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反对在wto中建立任何形式的社会条款,认为“社会条款”是发达国家企图抵消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较低竞争优势的阴谋,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发展程度不同、生活水平不同,劳动成本当然也会不同。通过自由贸易实现资源的比较优势,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可以增进人类的幸福[3]。这正是wto等全球与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的宗旨。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提高劳动工作环境条件,逐渐实现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提出的各种权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2001年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是我国为促进和保护人权所采取的重要步骤,是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作出的庄严承诺。同年12月我国又被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员。对于国际上这方面动态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相应政策和对策。为了适应我国入世的需要,中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了法规清理工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10月中国政府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这是一部保护劳动者健康,预防、控制职业病的法律。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和用人单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义务。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无疑是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劳动者健康的保护水平。但是,考虑到我国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职业病防治法提出首先控制粉尘、放射性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导致的严重职业病危害。而对于职业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与职业有关的其他疾病,暂时不能纳入职业病防治法的强制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府将通过调整职业病名单,扩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范围。这正符合《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要通过经济增长来创造条件而逐渐实现的要求。

四、健康权的法律保护

健康权的保护涉及多个法律部门。首先,国家政府在公民健康保护方面负有责任,我国宪法对此有多项规定。如第二十一条关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的规定;第四十五条关于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关于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定,以及第四十二条关于国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定等等。宪法的规定必须通过各有关部门法使之具体化。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健康权作为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权利之一,在《民法通则》中有比较详细的规定。民法的本质是为一定社会商品经济关系服务的[4],民法调整人身关系,是因为人生关系可能成为取得财产权利的前提。因此,民事法律在保护公民健康权方面有以下特点:①规范民事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健康权保护,有较强的针对性。②以纠正侵权行为为重点。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不得对另一方主体的健康权构成侵害。③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双方可以在不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甚至包括健康保障方面的约定。④民不告,官不究,被侵害者如果不(由于缺乏知识、信息不对等或其他原因),就难以得到民法的保护;⑤采用经济赔偿的方式使被侵害人得到补偿。⑥损害赔偿一般是事后的,即只有在侵权的健康损害后果发生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民事赔偿。

刑法对公民健康权的保护力度最大。通过刑事惩罚措施,使侵害人受到法律应有的严厉制裁。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构成犯罪的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是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与保护健康权有直接关系的规定有:刑法第六章第五节关于危害公共卫生的罪刑规定,包括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传播危险、非法组织他人卖血、非法采供血和制作血液制品、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以及非医务人员非法行医造成对人体健康的严重损害及其死亡等方面的刑事责任;刑法第三章第一节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规定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或有关健康标准的药品、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产品造成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者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严重疾患等方面的刑事责任。刑法对于健康权的保护力度虽然大,但是只有那些严重侵害健康权行为才能构成刑事犯罪,受到刑事法律的惩罚。而且,这类情况一般都已产生健康损害后果,因此对侵害者的刑事处罚和对被侵害者的保护都是事后的救济措施。

公民健康权的保护在大多数情况下,还要依靠行政法律制度。这是因为行政法律制度有以下特点:首先,行政法律规范的实施由政府行政各主管部门推动,这是行政法律规范实施的有力保障。第二,政府的行政执法是事前的,也就是说行政法对于社会的规范是预防性的。行政法的预防性规范作用主要通过政府的行政执法来实现。如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事前卫生许可制度,对于不符合生产经营食品卫生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发放卫生许可,禁止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从源头上杜绝了有害食品对公众健康的损害隐患。第三,行政法对健康权的保护具有主动性和纠正违法行为的及时性特点。法律规定政府有关执法部门根据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依法主动对管理对象进行监督,及时发现侵害公众健康的隐患,并对违法行为予以纠正,预防健康损害后果的发生。行政部门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就是行政不作为,将承担监管不力的行政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法对公民健康权的保护比通过司法救济的保护效率更高。第四,行政执法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行政部门对主管职责范围内的业务精通,因此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措施,对健康权益的保护到位。第五,行政法向社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保护网络。政府执法部门对社会的经常性监督和对违法行为的纠正,不是仅仅针对特定侵权主体和被侵害对象的个案处理,而是立足于对整个社会公众的健康保护。对于在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即使民不告,官也究。这就是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要达到的目的。民法和刑法则主要是针对特定当事人的侵权与被侵权、伤害与被伤害,及其相应法律责任的追究。

与保护公民健康权益有关的行政法律规范主要是卫生行政法律规范。根据调整对象的不同分为:一是规范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人员从业(执业)行为和卫生服务活动,调整政府卫生行政机关与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之间的卫生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如《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二是规范药品和其他医疗卫生产(用)品的产、供、销活动,调整政府有关行政管理机关(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医药产(用)品生产经营者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三是调整政府卫生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从事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包括公民在工作、生活、学习或其他活动)发生的与保护公众健康、维护市场经济公共卫生秩序有关的权利义务关系,通称为公共卫生法律规范。如《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管理条例》等。目前我国已9部卫生行政法律,20余部卫生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将逐步改变我国公民健康权的保护状况,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

注:

1、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2、63页。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