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十篇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十篇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1:12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篇1

关键词:猪场养殖;环境管理;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26-1

1猪场养殖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及产生原因

1.1养殖场环保欠账太多

养殖户信息闭塞,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和相关畜禽养殖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不清楚,不了解,对建设环保治疗设施的积极性不高,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难以落实。

1.2养殖场治污防污设施建设滞后

养殖场环保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环保设施,没有建立雨、污分开制度,没有专门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废水、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向外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3粪污处理简单

有些养殖户对治污技术和工艺不熟悉,粪污未做发酵、沉淀处理,直接排入农田、河沟,造成污染。

2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类型

2.1土壤污染

含有很多微量元素的猪饲料,在消化和吸收后有很多多余的则随着排泄物排除体外。我们的农田很多都是用未经处理过的猪粪作为肥料,长时间下去会使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增多聚集,这样对农作物会产生有害作用,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大量的猪废水,粪便未经处理排入农田这样会造成大量土壤盐碱化,是土壤的有机能力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导致农田荒芜而无法耕种。

2.2空气污染

在猪舍周围会经常闻到一股恶臭,这是因为猪舍内部比较潮湿,猪粪便及呼出的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从而产生恶臭,这些臭味中的气体有100种,这些气体不仅对猪的生长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对空气的污染很大,并且也是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

2.3水源污染

在谷物中有近一大半的磷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的,在猪的体内缺乏能够有效利用磷的植酸酶,在猪饲料当中有一部分蛋白质不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这样导致大部分的氮和磷经由猪粪便排出,未经处理的粪便,有的会进入到大气中,影响空气质量,并且可能形成酸雨,有的则经过江河湖泊进入生态系统,污染水质,土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农村,相当多的群众靠饮用水或山坑水,其水源为浅表水,由于养猪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农村群众生活饮用水也受到污染。群众若饮用受到污染的井水,会极大地危害自身的身体健康。

3解决规模化猪场污染防治的主要方法措施

为了解决猪场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本着节约投资,对周围环境减少影响,减少运行费用的目标,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1根据地域特点及养殖户的养殖习惯规划养殖专业村

养殖大户有能力建造自己的污染防治设施,零性养殖通过走专业村模式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本地区畜牧业发展规模中要划分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编制粪污及污水治理规划,重点治理布局不合理、粪便乱堆放等现象,实现总量控制和污染集中治理。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规,对组织编制的畜牧业专项规划、项目,应在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机关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二是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类便,防止污染环境。三是新建、改造、扩建畜禽养殖场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设置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四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已建的畜禽场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按有关技术转变养殖观念,落实粪污、污水、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置措施。

3.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养殖观念,提倡文明养殖

加大对养殖场户的宣传力度,树立养殖要为环境负责的观念,搞养殖不要只将利润放在第一,更要树为环境负责的态度,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提倡文明养殖、科学养殖。为此通过提高其环保意识,养殖过程中自觉遵守环保法律。加强宣传,要让养殖户尝到文明养殖带给其的便利,干净卫生场所不仅能提高养殖户的品位,同时带来养殖效益的提升,客户的增加等一些隐性的效益。通过宣传提高其环保意识,养殖过程中自觉遵守环保要求,既要考虑先进的生产工艺,又要按照环保要求,建立粪污处理设施。

3.3通过市场运做或政府组织推广沼气、沼液等清洁生产模式,实施清洁生产

有些养殖户也想到清洁生产,但是自己花几千元建立的沼气池,可因技术原因,多数闲置不产生沼气,或很少不能正常使用,影响养殖户推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由有技术人才或单位提供有偿技术服务,推动清洁生产,或由政府组织畜牧或环保人员为养殖户提供清洁生产技术,保证清洁生产真正实施。

3.4鼓励养殖户摸索清洁生产新方法,引导其与科研部门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保护环境一是鼓励养殖户在生产中要大力推广粪水干湿分离、污水沉淀净化技术等,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二是积极引导大中型养殖场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部门合作,研发畜禽养殖冲洗水回用等环保工艺流程,降低工程投资和运用费用。三是要积极推广生态散养殖模式,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引导养殖小区、户采用人工清粪为主,水冲为辅等新型节水除粪工艺,降低污水产生量。

参考文献

[1]朱典旺,朱典超,陈如暹.养猪场环境污染应对措施[J].福建农业,2006年1期.

[2]颜文钦,徐晓红.从生产过程控制猪场的环境污染[J].中国牧业通讯,2006年8期.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篇2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危害;特点

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而室内的空气品质以及健康也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解决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无论是在施工设计中还是日常居住,不仅需要重视空气质量问题,还需要依据空气检测标准,采用一定的措施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1.室内环境污染的现状以及主要污染物来源与危害

近几年,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室内环境的标准,从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到室内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限制,全方位对室内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控,以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往往认为现代化的居住条件在不断的改善,室内环境污染已经得到控制。其实不然,人们对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还远未达到足够的认识。

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据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超额死亡数可达11.1万人,超额门诊数可达22万人次,超额急诊数可达430万人次。

1.1甲醛

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原生性毒物,无色,易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主要来源于室内装修和各类家具采用的各种夹板、贴面板、木屑板、强化和合成地板中。一般新装修的房子其甲醛的含量可达到0.40mg/m3,个别则有可能达到1.50mg/m3。

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症状,如头疼,头晕,咽干,咳嗽等。

1.2苯及苯系物

苯及芳香烃无色、有芳香气味、易挥发、易燃、燃点低的液体,其主要污染源是驱虫剂,厕所消毒液、除臭剂、油漆、涂料中的稀释剂和粘合剂、汽油、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材料和某些家庭用品中。

苯是有毒的致癌物质,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具有毒害作用,可以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会使人昏迷,甚至死亡。

1.3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VoC)在室内空气中作为异类污染物,由于它们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一般不予逐个分别表示,以tVoC表示其总量。室内建筑和装饰材料是空气中tVoC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即使室内空气中单个VoC含量都低于其限含量,但多种VoC的混合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就使危害强度增大。tVoC表现出毒性、刺激性,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甚至引起死亡。

2.防治方法

2.1污染源的控制

2.1.1优化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工艺

在施工过程中设计是整个过程中总体的策划,因此,尽量选用无毒、无污染或者是少污染的施工工艺,在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室内的环境质量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也主要是通风设计问题,这样在装修的设计上还要特别注意室内环境污染因素,合理的搭配装饰材料,并充分的考虑环境质量的承载量。

2.1.2控制室内的污染源、避免引入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进行合适的装修风格,控制装修的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有效地实施,采用那种正规厂家无污染或者是少污染有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在装修的过程中少使用大芯板,一般要求在100平的居室内不能超过30张,在装修的过程中用板材型甲醛去除剂对人造板进行处理,装修后,进行表面处理,半年进行一次净化处理,保证室内的环境质量。

2.1.3选择环保家具

家具是室内装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可以从家具的材料进行考虑,依据设计师对室内环境的把握上以及环保材料的把握上来对室内的家具进行合理的布置,并依据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选择那种符合国家环保认定的家具。一般情况下都采用那种污染问题小、质量好的家具。

2.2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是最方便、最有效降低污染的措施

若是新房装修完毕后,还要至少连续通风3个月后才能基本减弱有害气体的危害,将厨房里的空气质量达标,每次烹饪完毕后要及时的通风换气,将室内的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

2.3花草净化

在室内中种植一些抗污染,高吸收的花,也能起到一定的空气净化的作用。紫苑属、黄耆、含烟草和鸡冠花等:能吸引大量的铀等放射性核素;芦荟、吊兰和虎尾兰可清除甲醛;常青藤、月季、蔷薇、芦荟和万年青等可清除室内的三氯乙烯、硫比氢、苯、苯酚、氟化氢和乙醚等;虎尾兰、龟背竹和一叶兰等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天门冬可清除重金属微粒;吊兰还可以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绿萝等一些叶大和喜水植物可使室内空气湿度保持极佳状态。

2.4保持室内环境一定的湿度和温度

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求温度越高,湿度就会越大,那么通风条件越好,就越有利于甲醛的释放,这样在处理室内的环境清洁上就越有利。

2.5开展室内空气检测

若是在室内的环境中出现甲醛超标的情况下要及时的进行治理,可以选用清除剂、装修除味剂或者是家具除味剂等,及时的消除室内的装修污染。必要的时候请专业的装修污染治理公司进行治理。

3.防治室内污染的产品

3.1臭氧治理

臭氧是在整体实施上采用的常用、安全的物理治理办法,主要针对室内存在中度或者是轻度的污染才进行的空气治理办法。其中甲醛的去除效果主要是在40%左右,对苯处理的比较干净,对tVoC的去除效果在50%左右。在其使用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产生任何的残留物或者是二次污染。

3.2负离子治理

运用一种高压电的仪器进行分析,使得苯、甲醛等一些有害的气体快速的进行氧化,迅速转换成负离子,与空气结合,还原成氧气、水和二氧化碳。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见效快、无污染,不留死角,去除的效果明显。空气质量的洁净率可达70%,因此可以定期使用。

3.3炭治理

竹炭、活性炭等都是利用其来吸收异味和有害气体的,治理室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活性炭对甲醛和tVoC的去除效果为50%左右,对苯的去除效果在90%以上。见效较慢,只能作为处理室内轻微的空气污染的方法进行实施。主要是在日常的居住环境内用于污染较轻或者是通风处理之后的问题控制上,一段时间后就会饱和并失去活性,对有害气体的吸附能力有限,由于其成本较低、无毒副作用,也成为了大多数家居生活的必备品。

4.结语

综上所述,室内的环境质量的污染状况表明:室内的空气污染治理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根据室内的空气的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只有控制了室内的污染源才能有效地消除室内污染问题,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因此,防治室内环境的重点就是材料的选用上,不仅需要合理的控制污染源,还要消除室内的污染问题,保障建筑工程控制的整体性调控,最终将工程中实施的有效地施工策略进行综合性分析,改善工程的施工质量。合理的设计建筑工程,在竣工之后再加强通风与换气工作的实施,对于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室内的污染物要及时控制,若是由于室内空气的质量出现一些复杂多样的问题时候,应及时的处理。 [科]

【参考文献】

[1]张敬伟.室内环境污染及防治[J].科技资讯,2012(07).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污染环境;问题分析及其防治

目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之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在建筑施工过程之中,噪音、粉尘、废水、难闻的气味等对环境都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与破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每个人,对于施工建设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施工企业必须对这个问题提起高度注视,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社会里,建设施工人员必须依据环保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把建筑工程中的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有效地解决好,为人民的健康,为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清楚建筑施工中出现的污染源

建筑过程中出现的污染有着一定的源头,那么作为建筑工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都要找到其中的污染源,然后逐步清理。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有以下几点。

(一)水的污染

众所周知,相关人员在建设建筑之时,必须铺设好下水道,必须将这块地的土壤打下很深的地基。于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土壤自然而然对水质造成污染。那么主要的水源就有基坑降水与排水、施工机械设备的清洗,施工作业过程中的排污处理,还有的则是在后勤生活中进行的污水处理。

(二)噪声的污染

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发出一些噪音。那么这些噪音主要来源于挖土机、电锯、打井机与打桩机、车辆等各类噪音,若是建筑离居民房相隔很近,那么势必会给附近的居民带来很大的噪音为好。

(三)空气的污染

目前,随着大量建筑物开始新建,空气中明显增多了烟尘等含量。这些烟尘散发到大地各处,有少部分能被植物所吸收。但是同时也有各种机器所释放出的废气,这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甚至对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化学材料,也有一定的粉尘。特别是在建筑装修过程中也需要应用到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将给空气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四)光污染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夜间进行劳作时,需要灯光的照射。而这些光讲散射到四周,给周围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人们在睡眠之中突然被一束束光照醒,这给居民的睡眠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五)施工过程中一些废气的材料的污染

当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有些废气材料将直接被扔掉,如果处理不到位的话,这些废气材料将慢慢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污染。这一类物质的成分主要有钢筋、废塑料等物质。

二、针对这些污染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那么,减少噪音污染要从哪些方面出发呢,首先当然是在工地劳作了要合理布置,降低噪音的强度。同时还可以将作业时间进行调整。尽量避免晚上作业,从而影响附近居民的睡眠。其次是从声音本身的角度来减少噪音,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要尽量使得声音调到最低。要使得噪音能降到最低,就要把机器和设备进行改造。最后是改变声音的传播途径。改变声音的传播途径,就需要采用隔声、吸声等方法来处置。同时也可以使得施工现场进行全部封闭,这样,噪音就很难再传播出来扰民了。针对传播声音十分强烈的机械,则能使用作业棚,通过作业棚的方法,使得噪音扩散程度得到降低。

针对水污染的防治,第一,要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实际状况等来综合处理。对于污水,要使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将污水排放到应当排放的地方。第二,建筑建设在施工时,将涌现出大量的地下水,由于施工过程使其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可以先将其放入一定的机器中进行沉淀之后,在排放出去,这样,对环境污染又进一步减小了。

为使得地下水仍然清澈,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或者缺水的区域,采用边坡支护的技术,因为它隔水性能比较强,因此,地下水就能尽量抽取的少。

建筑排污过程还包括有废弃物的污染、光的污染等等,对于两种污染,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废弃物可以在建设场地设置垃圾池、垃圾箱等设施,或者是将垃圾进行正确的回收利用。而剩余的没有利用价值那部分,就应该将这些垃圾做好其他方面的处理。在建筑施工中,最好能采用环保型的材料,比如工器具、临时设施、建筑材料、灭火器等等。而防止光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是要先对灯光光的强度来进行控制,不让灯光照射居民居住的方向,而要投向另一个方位。

电气焊等物质要远离居民区,并设置好避光的屏障。这样使得光对居民的危害就减少了。

还有一点是针对空气污染,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那么该怎样才能减少大气给环境带来危害呢,笔者认为要适当对废气、粉尘等一些物体的控制。对于这些物质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全部封闭的方式。在施工过程里,在清理垃圾过程中最好使用吸尘器。这样,整个市容市貌就变得干净、整洁。

三、注意事项及相关建议

(一)图纸会审的注意事项

任何建筑都离不开原来的图样,离不开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保护良好的环境,为不出现违规违章工程,就必须对图纸做好会审制度。那么,做好图纸会审制度需要做好的几点有:第一,搞清楚图纸会审的程序。第二、要弄清楚有哪些单位参与其中。第三,要明白图纸会审的基本特性。第四,要弄清楚图纸会审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要熟悉整个图纸的工作流程。它的会审主要包括这三个方面,首先是熟悉图片、再初次审核,最后开始内部预审。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弄清楚有哪些单位参与了图纸会审。图纸会审的主要特点是先看设计能否设计规范,同时能否符合施工的规范。然后是要结合理论来看实际,要看情况是不是特殊,如果是特殊情况,则必需要想办法解决技术上的困难。同时也要能保证安全施工。还有就是看材料是不是特殊,是否能满足施工的需要。最后就是检查整个过程中是否有矛盾的现象。图纸会审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相关记录。在会审时,要提出建议和问题,设计单位就能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会审之后,将记录再次进行整理。若是通过了会审单位的同意,将其交给设计单位,确定具体施工的时间。

(二)工程联络单管理的相关建议

在这一点,需要做到的有,一定要根据施工图纸来进行施工,这样就加强了施工的计划性、科学性。若需要变更时,得按照工程联络单来进行变更。这个单子一般由技术组来负责,必需交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来签证。同时,这中间的内容必需要完善,要有明确地目的性。若是因此而加大工程的工作量,需要延长时间,则必须通过上报的方式解决。

(三)关于隐蔽工程的验收制度的建议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篇4

[关键词]水污染;政策工具;交易成本;测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8-0041-04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工业企业污水排放仍然是我国水污染的重要成因。因此,加强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监管,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对企业水污染加以防治,政府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对于环境监管部门来说,能否从政策工具箱中选择最有效的治理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水污染防治的绩效。我们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对企业水污染防治进行政策分析,探究水污染防治政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构成、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方法,从而促进环境政策设计和工具选择的优化。

一、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工具选择和交易成本

对于工业企业水污染,传统的政府环境监管采取的是命令控制方法,也就是环境执法部门要求企业做出特定行为的直接监管。实践中,命令控制型的直接监管包括两种执行路径:一种是为企业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另一种是要求企业采纳特定的生产流程或污染控制技术。这种命令控制型的环境监管模式,在实施了多年以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水质恶化的局面。

命令控制型管制模式在实践中所暴露的弊端促使经济工具在水污染防治中受到追捧。所谓经济工具,也被称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工具,是指运用市场信号为企业或社会公众提供激励,从而诱使它们做出符合政府决策目标的行为。常见的经济工具包括排污权交易、环境税费、使用者收费、生态补偿机制等。[1]尽管借助市场力量实现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从理论上讲是一条成本更低的路径,然而实践中经济工具不仅在设计环节存在潜在问题,而且运用市场机制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这一点往往受到忽略。命令控制型管制模式以及经济工具在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促使政策制定者探索新的水污染防治政策工具。

水污染防治领域的新工具,指的是命令控制型管制工具以及经济工具之外的新方法。换句话说,命令控制型管制工具以及经济工具,属于水污染防治的传统方法。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产生负外部的市场主体施加控制,偏离行为将遭受惩罚。新工具主要包括教育方法、信息供给方法以及自愿途径。教育方法是通过系统和结构化的方式,向学生或全体公民传授有关水资源、水污染等领域的科学知识,促进受众的知识提升以及价值规范的确立。信息供给方法,主要是由政府、企业或行业协会,借助环境信息公开、生态标签、环境认证等手段,传递企业环境行为信息,从而诱导消费者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选择。自愿途径包括企业主动采取超越遵从的行为、与管制主体签订自愿协议、由行业协会发起的自愿协议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以上三种类型的新工具,其共同点是通过含蓄的途径诱导污染者做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或者间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来驱动企业实现环境行为转型。

以上我们将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工具划分为传统工具和新工具。传统工具包括命令控制型管制工具和经济工具。新工具包括教育方法、信息供给方法以及自愿途径等。其中的任何类型,又可以作进一步的分类。如命令控制型管制工具包括制定环境标准、强制执行生产流程或污染控制技术。事实上,无论环境政策工具如何创新,它们均可归类为三种最基本的治理结构:即命令控制、经济工具以及自愿途径。这三种基本的治理结构在实现水污染防治政策目标中依据不同的权力逻辑,同时各自也存在不同的优势领域和缺陷。

在水污染防治中,任何一种治理结构的选择和使用,都是需要成本的。以往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文献中,之所以将经济效率或成本收益作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原因也在于此。然而,以往环境经济学文献通常只考虑环境政策工具所引致的直接成本,这样的测量显然偏离了实际运行成本,不利于政策工具的科学设计和正确选择。[2]以治理结构为视角来看待环境政策工具,分析和测量制度运行的总体成本,能够为水污染防治中政策工具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这里的环境治理结构的总体运行成本,实际上就是交易成本。

交易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指的是在资源使用上存在冲突的双方或者多方的基本协调问题,往往涉及到产权的转让。[3]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河流水污染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从而为政府干预提供充分依据的做法,对于水污染的防治,理由并不充分,并且限制了解决方案。政府干预本身既可以是解决方案,也可能是问题来源。河流既可以用来发展渔产业,也可以用来旅游休闲;既可以用来造水电站生产电能,也可以用来发展水上运输;既可以用来农田灌溉,也可以用来倾倒工业废弃物。这些对水资源不同的利用方式,有的彼此兼容,有的互相冲突。水污染本质上是因为不同主体对水资源竞争性使用所引发的冲突。因此,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界定谁拥有做什么的合法权利。[4]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交易成本指的是用来界定、建立、维持以及转让产权的资源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与威廉姆森等人将交易成本应用于产业组织的情境有所不同,水污染防治政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通常并不是发生在市场主体之间,而是围绕环境产权保护,产生于管制机构和社会主体之间。水污染防治政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源自于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5]交易双方试图采取行动来管理和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交易成本由此产生。这些引致交易成本的活动包括搜集和研究信息、协商和制定规则、监督规则的执行以及对违约情形做出惩罚。概括来说,环境政策过程的交易成本包括合约制定前的成本以及合约制定后的监督和执行成本。将交易成本纳入水污染防治政策工具选择的标准,不仅需要弄清楚交易成本的构成,还需要分析交易成本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分配情况(见表2)

二、水污染防治政策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重点研究哪些因素共同决定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交易成本大小。这部分内容借鉴威廉姆森在研究产业组织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6],同时吸收了环境管理领域学者先前做出的实证研究成果。

(一)交易自身的特征

交易自身的特征,指的是环境监管机构和企业围绕水污染防治和环境产权保护之间进行的交易所具有的特征,包括资产专用性、交易的频率以及交易的不确定性。

1.资产专用性。所谓的资产专用性,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指的是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而很难再移做他用性质的资产。倘若改作他用,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资产。水污染防治中的资产专用性主要包括:地理区位的专用性、物理资产的专用性以及人力资产的专用性。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就具有典型的地理区位专用性。企业购置的污水处理设备就具有典型的物理资产专用性。造纸厂聘用的环境技术人员就具有典型的人力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交易成本通常越高,往往需要制定非标准合同加以保障。

2.交易的频率。交易发生的频率或者说数量,也会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倘若交易重复发生,这种情况下,即使被交易的物品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也可以大大减少。这是因为,一方面交易的频繁发生,有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以及持续合作的愿望,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合约的设计,每次交易无需重新签订,节约了信息搜集和博弈的成本。

3.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首先,环境行为和环境结果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在水污染防治中,企业的污染防治行为并不等同于水质的改善,因为水质还受到非点源污染、地表径流、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其次,缔约方行为的不确定性。再详尽的合约也无法约束双方当事人所有的具体行为。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交易双方在起草合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过程中需要搜集的信息就越多,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

(二)交易主体的特征

在水污染防治中,交易主体主要包括监管机构、企业、环保组织等。交易主体的特征,对交易成本的高低也会产生影响。交易主体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相互间的信任、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

1.有限理性。有限理性的概念,最初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发展了这种观点,承认人是理性的,但是在预测所有情境中存在约束。即有限理性指的是“理性主体在规划和解决复杂问题以及处理信息过程中的能力是有限的。”[7]在水污染防治政策中,有限理性意味着各方面在做出交易决策之前、过程中以及之后,都需要耗费时间成本以及调整成本。尤其对于水污染防治以及污水处理设备安装这样的技术复杂易,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将增加交易成本。在水污染防治中,环境知识的教育以及以往的经历有助于减少有限理性和相应的交易成本。

2.机会主义。机会主义也被称为投机主义。在威廉姆森看来,指的是人们在自利和欺诈情形下所做出的决策行为。具体来说,机会主义行为指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不完全如实地披露所有的信息及从事其他损人利己的行为。当合约行为很难被观察或者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交易主体极容易做出机会主义行为。在水污染防治中,企业长期闲置治污设施、白天正常运行而夜晚停止使用、通过暗管偷排或者超标排放,都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针对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监管者的选择要么是制定更加严厉的规章制度,要么是增加监控的精力和频次,毫无疑问都会增加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交易成本。

3.社会资本。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包括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任。在水污染防治中,交易主体的社会资本对交易成本具有重要影响。这里最典型的就是相互信任、共同的认识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关系。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信任关系,那么无论是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还是后续的政策执行和监管都会变得顺畅,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共同的认识或意识形态,比如对于水资源价值、水污染危害以及企业环境责任的共识,有助于企业的自觉守法从而减少政府的监管成本。社会关系或者说社会网络,尤其对于水污染防治过程中的自愿协议至关重要。无论是监管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环境协议,还是行业协会发起的水污染防治自愿协议,通力合作的社会关系,能够显著减少合约制定的信息搜集成本和营销成本。

(三)交易的制度环境

一项新的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出台,已有的制度环境可分为三种情形,这将对交易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一种情形是,这项新政策是现有法律制度的具体化,或者同现有的污染防治政策相兼容;第二种情形是,这项新政策是全新的制度安排,没有政策先例;第三种情形是,这项新政策的出台,同以往的政策相抵触,或者和相邻的政策存在冲突。这三种情形中,第一种情形,政策执行中的交易成本最低;第三种情形,政策执行中的交易成本最高;第二种情形的交易成本介于前两种情形之间。总而言之,现有的制度环境可以增加或减少新政策设立的交易成本,取决于新政策是否与现有的制度环境相匹配。[8]

三、水污染防治政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测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只有能被测量的,才能被管理(whatgetsmeasuredgetsmanaged)。水污染防治政策交易成本研究的重心,一方面是研究哪些因素对交易成本高低构成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具体环境政策的交易成本加以测量。以往的交易成本测量文献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测量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某经济体交易成本总量,也就是宏观层次的测量;另一类是微观层次的交易成本测量研究。水污染防治政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测量属于微观层次的测量,也就是测量一项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事实上,这是典型的“政策诱致型交易成本”(policy-inducedtransactionCosts)。

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交易成本测量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哪些成本应该包含在内,哪些应该排除在外,以及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事实上,这牵涉到交易成本的界域设定。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交易成本测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测量市场交易的成本,即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市场交易成本测量;第二个层次是水污染防治领域利用市场和创建市场的交易成本测量,即环境税费、生态补偿机制、可交易的许可证等所诱使的交易成本测量;第三个层次是水污染防治法律和制度变革所引致的交易成本,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测量。显然,由于这三种层次的政策结构是嵌入式的,因此,前一种交易成本是后者的组成部分。

水污染防治政策交易成本测量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测量的精确性(即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时点选择(即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以及全面性(即公私部门的成本分担)的权衡。显性成本是用现金支付的成本,测量起来比较容易而且精确;隐性成本通常是机会成本,不仅应该包含在内,而且要力求准确。事前成本是指决策制定前的交易成本预测量;事后成本是政策执行后的交易成本测量。事前的交易成本测量能够为政策工具选择以及设计提供重要的信息;事后的交易成本测量是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部分,能够为今后的政策设计提供借鉴。权衡的全面性要求政策分析者在测量和权衡各项政策工具的交易成本时,必须将每一项政策方案对公共部门以及私人部门施加的交易成本全部涵盖在内。

水污染防治政策交易成本测量的最后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测量方法的选择。与企业的生产成本测量、组织的管理成本测量不同,由于交易成本测量在相当大程度上与产权制度、公共政策、习俗规范等存在密切联系,而这些因素都难以量化,因此交易成本测量中必须依赖于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的结合。对于研究者来说,真实数据的获得是交易成本测量的重要环节。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交易成本数据,分布于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甚至需要调研者自身去挖掘。可以想象,倘若是陌生研究者的闯入以及对于数据的申请或搜集,无论是公共部门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管理者,警惕、怀疑甚至拒绝,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在政策项目的交易成本测量过程中,建立信任关系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环节。至于具体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调查以及访谈,通常用于隐易成本的测量;政府报告、财务报表以及预算文件的获取和分析,可直接用于显易成本的测量。[9]由于获取数据本身需要耗费一定成本,因此研究者需要在数据的精确性、全面性和获取数据的成本和价值之间做出判断。

四、结论与建议

水污染以及水污染防治是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环境经济学在研究水污染防治政策中所使用的基本分析单位是外部性。外部性通常被作为政府干预环境问题的合法性依据。现实中的政府失灵表明,以外部性理论为依据,将政府干预作为环境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存在问题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污染是社会主体对自然资源(例如水和空气等)的冲突性使用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将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引入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分析,不仅有利于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而且有利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创新。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工具是交易成本。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交易成本分析,其核心就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比较行政命令、市场交换以及社会网络这三种基本治理结构的交易成本。原则上,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可以利用这三种基本治理结构及其衍生的各种具体政策工具加以解决。各种水污染防治政策工具的选择过程必须将交易成本评估纳入进来。将交易成本引入到水污染防治政策工具评估之中,不仅有利于促进政策方案的有效设计和执行,而且有助于跨越政策的完整生命周期来评估政策的预算影响,从而做出更科学的政策工具比较和选择。

水污染防治政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受到三类因素的影响,即交易自身的特征、交易主体的特征以及交易的制度环境。交易自身的特征包括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频率以及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主体的特征包括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社会资本。交易发生的制度环境既可以增加交易成本,也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取决于当前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匹配程度。交易成本测量是水污染防治政策交易成本研究的重点,更是难点。测量的前提就是交易成本的界域设定以及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公私部门的成本分担之间的权衡。至于交易成本的测量方法选择,根据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的差别,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常用的包括调查法、访谈法、政府报告、预算文件查阅等。接下来的研究,不仅在交易成本测量技术上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如何将交易成本分析和测量方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政策的项目之中,也是公共管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任务。

[参考文献]

[1]米.地方政府与企业环境治理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LawrenceH.Goulderandianw.H.parry.instrumentChoiceinenvironmentalpolicy.Review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policy,2008(2).

[3]Beckmann,V.transactionCosts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towardsanewapproach.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2002.pp1-22.

[4]DouadiaBougherara,GillesGrolleauandnaoufelmzoughi.applicationoftransactionCosteconomicstoenvironmentalissues.americanagriculturaleconomicsassociation,orlandoFlorida.USa,July27-29,2008.pp1-32.

[5]antheaCoggan,Stuartm.whitten,andJeffBennett.influncesoftransactionCostsinenvironmentalpolicy.ecologicaleconomics,2010(69).

[6]williamson,o.e.transactionCosteconomics:Howitworks,whereitisHeaded.Deeconomist,1998(146).

[7]Simon,H.administrativeBehavior.macmillan,newYork.1957.p56.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篇5

【关键词】大气污染;问题;对策

我国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工业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方面主要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消极作用方面主要使大气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我国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资金投入不足、能源消费结构不具合理性等。鉴于此,本课题对“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状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其一为资金投入不足;其二为能源消费结构不具合理性;其三为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具体表现为:

1.资金投入不足

大气污染防治绝对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作为防治工作的保障依据。然而,现状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却是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没有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相关的规范制定加以构建,从而使该项工作无据可依。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不足,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便无法购置该项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进一步弱化了防治工作的作用价值。

2.能源消费结构不具合理性

现状下,我国工业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呈现不具合理性的问题。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在能源利用率方面,我国水平还是较低的。并且在煤炭消费方面存在浪费的现象,煤炭消费不合理现象非常严重。在煤炭消费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便会大气污染程度加大,进一步增加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困难程度。

3.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要想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得到有效强化,做好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显得极为重要。然而现状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却存在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监督管理手段较为单一,技术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有效的应急监测能力,从而导致在污染纠纷以及污染事故的处理方面表现的较为薄弱,所作出的决策也不具规范性及科学性。

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有效对策探究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便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只有在充分解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并使该项工作的价值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笔者认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具体内容如下:

1.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投入充足的资金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要想使这些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便需要制定相关的工作规范,与此同时购置充足的能够满足防治工作的设施设备等。满足以上条件均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相关部门便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投入充足的资金,以此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

2.重点防治工业污染,做好清洁生产工作

大气污染主要的发源地为工业生产,因此为了大气污染能够得到有效防止,便需要做好工业污染的重点防治工作,做到节能减排,合理控制煤炭等工业所需品的排放量。与此同时,做好清洁生产方面的工作,增强清洁工人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进一步发挥出清洁生产工作模式的作用。

3.做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做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质量。因此,便需要针对城市的现状及特点,开展区域性污染防治工作,规范污染物排放指标,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使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与此同时,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方面的建设工作,以此为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依据。

4.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一方面,需要对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以此使该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据可依。现状下,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体系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充足。因此,在另一方面,需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使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全身性投入监督管理工作中,并刚才去全过程总量控制的策略对大气污染源进行检测,以此使区域大气环境的总量以及容量均符合相关标准。除此之外,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当中,还需要对合理、科学的经济手段加以利用。基于大气资源有偿使用的条件下,对大气环境容量核定工作进行强化,以此使排污许可证制度能够实现有效推行。并且,需要以有偿使用的环境容量为依据,做好排污费用的征收工作;以治理成本为依据,对排污费的征收价格标准加以明确,进一步使污染制造业主体部门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三、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便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对策,比如投入充足的资金、做好清洁生产工作、做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对监督管理进行强化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实事求是,结合城市所在地的大气污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兆胜.杜高新.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49-52.

[2]兰豪.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1,21:83.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篇6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日本土壤污染防治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我国农村土壤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浅谈我国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浅议完善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浅议我国土壤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试论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探析土壤污染防治与法制完善浅谈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分析改善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现状的法律构想我国环境中的土壤污染检测手段分析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成因探究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探讨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浅谈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浅谈如何防治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危害与防治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8]王娅.推行农村清洁生产迫在眉睫――访全国政协委员朱玲[J].环境经济杂志,2016(4):2628.

[9]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J].生态经济,2011(6):115121.

[10]桑东莉.论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保障[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4):5457.

[11]于华江,侯静.农地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6):3536.

[12]严厚福.再也不能重蹈覆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问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38.

[13]宋才发,向叶生.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033.

[14]任洁,王文美,黄智明.加快实施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的若干浅见[J].福建农业科技,2003(6):3133.

[15]张昕,杨芳.产业承接地农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根源及因应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628.

[16]罗吉.我国土壤污染发展立法研究[J].现代法学,2013(11):6869.

[17]汪再祥.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述评[J].法学评论,2008(3):3839.

[18]蔡守秋,李建勋.土壤污染防治法论纲[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283.

[19]郭巍.环境立法将有较大的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71030(4).

[20]李建勋.论土壤污染防治法[C]//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36238.

[21]周在娟.科学的整体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之根[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721.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篇7

(一)当前的环境形势和强化环境技术管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在我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为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国家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目标,即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在国内生产总值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在7.5%的同时,力争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比“十五”期间的排污总量减少10%的目标。这是一项约束性指标,是难度很大但又必须实现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发展总量增加,与此同时还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两种压力的夹击。

环保的出路在哪里?答案是要尽快实现三个转变。而实现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是要强化环境技术手段。环境技术(或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牢固确立“科技兴环保”的战略,遵循客观规律,用科学技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矛盾,真正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步推进,实现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我国环境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环境技术管理是指国家为保障环境保护目标,以指导社会生产采用先进技术,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引导环境技术发展为目的,配合环境管理而进行的技术监督与管理活动的总称,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主要包括为环境污染防治的各环节提供系统技术支持和保障相配套的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工程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技术筛选与评估、示范与推广工作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环境标准体系,实施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而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的有效实施,均需要环境保护技术作为支撑。相对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环境技术管理相对薄弱。已经开展的主要工作是:最佳实用技术的筛选和;污染控制工程管理运营资质认证;工程示范;环保产品认证和少量技术政策、技术规范的编制等工作。

虽然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在环境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但是环境技术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仍处于分散、无序和相对落后的状态,远远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环境管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第一、排放标准的制订缺乏系统的技术支撑。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是执法监督的依据,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与管理手段。但长期以来我国排放标准的制订工作由于时间紧,标准编制的经费和人员有限,难以对污染控制技术做全面和深入的论证,标准制订缺乏前期对控制技术系统科学的评估,常常是依靠标准编制组少数专业人员进行判断,科学性和技术可行性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所编制的排放标准达到污染控制要求和技术可行的统一。从而影响了排放标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进而影响了对污染源控制的有效性,影响了排放标准的权威性。

另外,由于没有建立污染控制技术的常规评估机制,排放标准的制订进度缓慢,为实施达标排放的配套技术政策和管理标准、技术指南、规范不完善,造成环境管理目标难以实施。一方面,治污企业找不到有效的最佳环保技术;另一方面,各类劣质环保技术和产品充斥市场,使企业无所适从。而各级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和环保设施建设的决策和监督执法中又缺乏技术依据,难以实现科学管理,管理不到位。

第二、企业的污染治理缺乏技术指导。

污染治理技术及工艺的选择不同于一般技术,企业一般不会选“最好”,只选“够用”就行。另外,由于政府缺乏对技术选择的指导和要求,加上环境工程设计单位技术能力良莠不齐,对污染控制技术的选择各显神通,随意性大,致使能否稳定达标,在设计时也心中无数,造成企业虽然建有污染治理设施,但运转不起或企业达标困难等现象。很多污染源污染控制效果不佳、不达标的原因就是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引起的,严重浪费了宝贵的财力和时间,挫伤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关键原因是,环保部门长期以来重视法规、标准等规定性要求,却缺乏对达到要求所需技术途径的指导,在科学行政、服务企业方面存在差距。

第三、治理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目前政府的环境管理仍停留在粗放型的行政管理层面,没有深入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管理和工程设施建设、运营监管的层次,使许多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失灵。

一方面,企业在实施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的过程中,环保部门“重结果、轻过程”,“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对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主要限于初期的环评和工程建成后的检测验收等有限措施,缺乏保障工程设施持续、稳定达标的技术支持和过程控制,缺乏相关的工程技术规范;另一方面,环保产品的质量无人监管,设计单位和企业都愿意选用廉价的环保产品,至于能否长期稳定运行,是环保部门的事,往往造成污染治理设施无法达标运行,或运行短时间就陷入开开停停的状态,亦即环保部门来人检查时就运行,环保部门的检查人员一走就停运的状态。

第四、未来的非常规污染物缺乏技术储备。

目前,我国对污染源的控制基本上还处在常规污染物控制阶段,与实际环境污染现状和必须采取的控制措施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我国环境具有结构性、复合性和压缩性污染的特点,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有毒污染物的排放、温室气体的排放等。但就全国而言,还缺乏足够的技术产品储备,导致环保部门迟迟下不了决心,要求企业对有毒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其结果造成了环境质量状况改善不能令人满意。

目前,我国环保系统在环保技术开发、示范和产业化过程中,由于没有经费保障和投入已经逐渐失去话语权。在新技术转化、示范、推广等工作中基本没有相应的机制和体系,各级科研院所较少组织环境技术开发、新技术验证、示范和推广。各级产业协会、学会在环境技术创新,协调行业发展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没有发挥行业组织、学术团体的应有作用等。

(三)加强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上述环境技术管理方面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多年来我国环境管理中对技术管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督管理大都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近10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不断增加,污染治理工程高速上马,对遏制污染扩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量的投资并未达到相应的环境效益,污染治理设施建了不少而能稳定达标运行的不多。以脱硫工程为例,近两年我国建设的脱硫工程装机容量是很多发达国家十几年的总量,在大量快速建设的情况下,工程隐患突显,已引起业内专家担忧。

在各种技术手段中,国家对污染控制技术引导和适当干预,是运用技术手段的主要方面。实践证明,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等原动力,因为污染控制的技术自发应用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相反会增加成本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环境保护内部不经济性。因此,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动力必须来自政府的法规要求,但政府制订法规标准的依据是适当的污染控制技术。同时,污染的治理、环境产业的发展也主要来自于政府的管理要求,环保产业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为了解开“鸡”和“蛋”的死结,必须采取政府推动和引导的策略,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污染控制技术。这就需要系统设计一套符合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形势和市场发展阶段规律的比较有效的技术管理体系。

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环境技术管理工程实施

(一)发达国家的环境技术管理经验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支撑,是联系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纽带。建立与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必然选择。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环境技术管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例如,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针对现有污染源和非常规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管理体系,日后被欧盟乃至国际上所广泛采用,并通过立法加以明确。

美国环境保护局通过针对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技术指南,并以此为基础再颁布各自相应的排放限值指令(排放标准),从而实现对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在美国《清洁水法》中规定,对于直接排放的常规污染物执行以现行最佳控制技术(Bpt)、最佳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BCt)为基础的排放限值;对于毒性污染物,执行以最佳经济可行技术(Bat)、现有最佳示范技术(BaDt)为基础的新排放源执行标准(nSpS)。目前,美国环境保护局已经建立起了50多个不同行业的技术指南,作为制定污染排放限值标准和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文件。

1996年,欧盟在综合污染防治(ip-pC)指令96/61/Ce中提出了建立最佳可用技术体系要求,并着手由欧盟委员会工作小组和各成员国共同起草Bat参考文件(技术指南),从1999年开始用于新建污染防治设施,并规定到2007年所有现存设施都应达到其要求,届时大约会有6万个设施采用Bat技术。

此外,为促进环境技术的发展,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环境部门先后建立实施了环境技术评估制度(etV)。通过对环境新技术的验证评估,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高效、经济的新技术。我国要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必须对污染源实施全面管理,保证其长期、稳定、可靠达标排放,而不是环保检查时、执法行动时的“一时达标”。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达标排放,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全面实施以建设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为目的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工程。

(二)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构成

参照美国和欧盟的经验,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确定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作用和定位是:为环境管理服务,为环境污染防治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对环境管理者、污染治理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从技术上保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构成应从环境污染防治全过程对技术支撑的需求分析入手。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是以《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为主要依据,主要制度与管理手段有: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建设、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等。

从污染防治全过程分析可知,要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需要制订: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规范、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污染治理设施验收、运行管理技术规范,对污染防治的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这些必须以先进的、成熟的、可靠的技术为依据,也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技术评估系统和技术示范与推广系统予以保证。因此,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应由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评估系统、技术示范系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和环境技术发展报告构成。

(三)实施环境技术管理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我国实施环境技术管理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健全环境管理体系。以解决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中的技术支撑问题、提高环境管理有效性为目标,建立以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评估和技术示范与推广为核心内容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为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总量削减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篇8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政府;职责缺失;破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82-04

环境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福祉。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增多,社会各界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在逐渐升温。但受到我国发展阶段的影响和限制,政府在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具体问题上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但严重污染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逆转。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一定的环保责任缺失,具体的治理技巧和方法出现了一定问题。因此,以当前重大社会公共难题――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切入点,研究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缺失,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大气污染防治政府责任缺失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并可丰富我国目前关于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责任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政府环境职责的释义

环境具有公共属性,环境保护属于社会公共事务。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组织以及政府官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行为是谋求其自身福利的最大化,而不是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如何实现政府在公共管理责任中的社会利益最大化,成为政府管理责任的难点。

在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各级政府是空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对管辖行政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负有主要责任。目前,学界对于政府环境责任含义的界定还存在较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政府环境责任是指法律规定的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承担的义务和所掌握的权力,以及因未履行上述义务和权力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有的学者认为:“政府环境责任是指环境立法中所规定的政府在环境领域承担的第一性环境义务和第二性环境义务。”在新《环境保护法》中,政府环境责任可概括为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具体可以概括为四方面,即财政投入、监督管理、直接做事、鼓励单位和个人做事。在先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职责缺失的表现

政府责任指政府履行其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和义务。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可概括为: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没有尽到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应该尽到的责任。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客观“失责”。在大气污染治理这一重大问题上依旧存在着部分内容缺乏法律依据、监控制度之间交错叠加、政府治理行为缺少有效约束、污染惩治力度远远不够、环境评估制度不规范以及社会参与监督的法律规制不畅通等法规制度漏洞。而同时,政府制定当地法规时,往往只强调政府的权力和相对责任人的义务,而缺乏对自身义务的界定和责任的追究,最终导致政府的不作为或者是乱作为。在大气污染事件中,执政形式上的责任划分不清、职权划分不明,最终导致大气污染问题的责任无法得到追查,考核和问责是环境治理的难题。

二是政府主观“失责”。即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对于宪法、法律和社会所要求其应履行的职责或义务没有做到或没有做好,损害了公众利益。在大气污染防治中,普遍存在政府消极作为现象,政府为了当地的经济利益和自身政绩考核的需要,往往允许既是利税大户又是污染大户的企业存在,环境治理的长线效应与经济增长的短线成果的矛盾很难调和。

三是行政能力“过剩”。指政府在执行公务,行使公共职能过程中,利用手中合法权力行违法之事或对违法行为进行保护,使得行政行为非合理化,表现为政府寻租、权钱交易、越权施政等。当前,在我国的各地政府部门中,保护大气环境污染企业,寻求“污染―钱”权利转换的现象经常发生。

四是行政权力“失范”。即政府对于不该履行的职责、不该管或不该做的事做了,对于管不好的事管了,违背或损社会的合法权益,导致行政资源浪费。在我国长期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支持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高效益产业,虽然有效地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却造成了现如今的全国大范围的大气环境污染。在规划布局中,缺乏对本地区地理位置以及气象条件的综合考量,导致大气污染问题叠加发生,形成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五是大气污染跨区域治理协调机制“缺失”。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受大气污染跨界公共事务性|的影响,地方政府必然会与中央政府展开多方位的纵向合作。然而,在大气污染治理的问题上,纵向上中央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权力和责任不协调问题;分税制后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却承担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责任;地方政府由于财政资金不足,缺乏治理环境的能力与信心。由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公共属性,以及其所带来的外部性特征,在横向上地方政府集体行动上容易出现惰性。在区域性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上,现行的制度和政策上也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职责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是现行体制制约。环保部门是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在人力、财力、物力调配以及执法过程中都过于依赖当地政府,不仅要被动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还要服从地方发展,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受地方政府制约,往往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使环保部门监管能力被弱化,监管缺位现象频现。在统分管理模式下,其他政府部门分享了部分环境管理权力,导致环保部们权力被分割,导致现在环境管理领域存在一定的混乱,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导致污染治理缓慢,最终导致了政府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失灵。

二是执政理念偏差。长期受传统执政理念的影响,政府一直主导着社会事务管理,强调运用公权力约束社会公众行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却往往被政府所忽视。英国学者约翰・洛克的《政府论》中提到:“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同样,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始终强调自身大气污染治理的权利主体地位,始终强调政府如何运用权力约束或惩罚责任人,而忽视自身也是责任主体,导致作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主体的地方政府常常出现消极作为,从而造成环境法律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发生。

三是政府传统政绩观。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政府和领导努力发展本辖区经济,却往往忽视环境污染问题。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工作过程中,作为环境污染问题责任主体的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享有监控和惩戒的权力,为了避免头#企业存在对地方政府的畏惧。但同时,企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企业,其往往对地方政府税收有较大贡献,所以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污染行为常常存在袒护现象,而环保部门作为政府下辖的执法部门,受到地方政府的领导而听命于地方政府,需要维持自身所在的地方利益而难以严格执法。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之下,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动难以取得成效。

四是治理主体存在竞争。从横向关系来看,以行政区为边界的条块分割的治理体系,非常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大气污染跨区域治理难度大、治理效果不佳。从纵向体制来看,地方政府要听命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严重缺乏自我主动性。而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领导人由地方政府任命,使得上级政府对不具有垂直领导体制的环保部门的管辖权较弱。在跨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问题上,在制度约束不足的情况下,各个参与者都希望自身获得最大利益和最大排污权,大气污染治理具有外部性,又都想坐享其成,从而导致大气环境的持续恶化。由于每个治理主体都有趋利性,假如其中某一个选择了治污而其他没有治污,那么他的成本就会比别人要高,所得利益也就会比别人少,其积极性大打折扣。

四、破解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职责缺失的对策

要避免政府职责缺失,实现政府职责到位,必须根据公共服务理论,调整优化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设计。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理论内涵包括:(1)服务于公民;(2)追求公共利益;(3)重视公民权;(4)承认责任;(5)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该理论更新定位政府的角色,认为政府不再是出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政府是“公共资源的管家、公民权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街道层次的领导者”,起到调解、协调甚至裁决的作用。现阶段,破解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职责缺失问题,以公共服务理论指导政府行为,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协调共进,正确处理环保和经济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大气污染防治必须从源头抓起,才能彻底实现大气环境改善。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要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探索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的主体功能区,是协调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策略,可尽快推进实施。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

二是转变模式,建立环保政绩考核激励制度。当前,保护环境意味着追求绿色的发展方式,追求经济质量高层次的发展。想要改变政府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行为,就要改革现有政绩考核机制,引进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相关的内容,建立以绿色GDp为主的生态经济考核体系,使政府管理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转变,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及官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逐利倾向,使地方政府真正地重视环境保护,切实保证环保部门执法的独立性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使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突出监督,建立环保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地方政府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是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实施不到位的根本原因,也是地方立法中的最大缺陷。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强对政府环境责任的监督。应当树立政府是地方大气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把环境考核切实纳入到政府主要领导的考核指标中,建立起环境责任追究制度,适时采取“环境一票否决”,阻止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环境利益。探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四是信息公开,健全政府环保监督机制。环保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政府,政府对环保治理的态度直接决定企业行为,但现实中很难实现政府自己监督自己,或者监督效果很差。必须引入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及时曝光大气污染行为,及时报道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行为形成一种积极的推动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对大决策问题开听证会,邀请专家、公众、进行民主决策,监督政府的政策执行情况,避免政府监督不力而出现的不作为。

五是联防联治,建立政府区域合作联合防控机制。当前大气污染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区域特性,跨区域污染和交叉污染普遍存在并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治理不再是某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重大问题。就省级区域而言,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大气污染防治委员会,统一管辖推进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统一治理计划,特别是针对pm2.5、灰霾,要形成统一的治理计划,明确治理措施,同步实施治理。在煤炭总量控制、机动车废气治理、扬尘控制等领域,实施统一的减排行动。

六是加强宣传,创造大气治理的社会氛围。建立企业环保责任制度,切实执行严重污染事故进行责任人刑罚处罚,对企业负责人形成震慑。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尤其是加强对企业家的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绿色出行、合理消费、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推行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文化。

参考文献:

[1]熊超.地方自治政府环境责任的内涵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23-26.

[2]常润华.政府间竞争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J].economicResearchGuide,2010,(2):236-237.

[3]Locke.J.政府论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110-112.

[4]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1-64.

[5]红蕊,黄卫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及探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1):55-57.

[6]internationalCouncilforLocalenvironmentalinitiatives.Localgovernmentoperationsprotocolforthequantificationandreportingof

greenhousegasemissionsinventories[R].2008.

[7]赵新峰,袁宗威.京津冀区域政府间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协调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38-41.

[8]郑秀亮.亮剑破坚冰,除霾方可期[J].环境,2013,(11):93-95.

[9]周宝松.浅论有效发挥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职能作用[J].经济观察,2011,(5):97-98.

theDeficiencyofGovernmentResponsibilityontheairpollutionControl

andtheGovernmentCrackingpath

wenChun-bo,LiUpeng,ZHanGZhong-xia

(instituteofGeography,HenanacademyofSciences,Zhengzhou450052,China)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篇9

关键词:环境规制;环境治理

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的工具广泛开发和应用,激发了人类对自己认识能力的放大,忘却了自己的自然身份,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进行了毫无节制的疯狂掠夺,大规模的生产和排放废弃物使得自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直到环境问题危害人类生存时,人们才恍然明白自然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至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开始真正被绝大多数人重视,直至上升为环境法律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建立健全环境规制,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在环境规制建设与治理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法律规范,在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一、中国环境规制演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在这一时期,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而且批准并组建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

1972年,中国参加人类环境第一次会议后,制定了环境管理保护“32字方针”;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使得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标志着环境规制体系的形成,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均衡发展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进入20世纪80年代,环境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愈发明显,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任务艰巨而重大,在全国第二次环保大会上,通过了三大环保政策,并确定“环境保护”为中国的基本国策;1984年颁布实施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决定》,明确了有关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重大问题的处置意见,同时也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资金来源作出详细的说明;随后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环保专门法、自然资源法并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环境规制不断细化和深化。

环境管理机构在这一阶段也取得较快发展。1971年成立环境保护办公室;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中国开始创立国家环境管理机关,设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组建城乡建设环保部,内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成立国家环保局。《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保机关的职责做出了明确指示。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环境规制体系化的开端。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粗放型、高能耗的生产状况给生态环境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环境立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环境立法进行完善和修订,一方面急需颁布更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治法规来约束和防止企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1989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保护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1991年,实施《超标污水排污费征收标准》;1992年,制定并实施了《征收工业燃煤So2排污费试点方案》;1995年,出台《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7年,实施《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分方法》。截至1997年底,中国共运行有6部环境法律,9部资源环境法律,关于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多达28件;为了环境保护而实施的国家环保标准有300多项,行业标准29项。这些法律和环保标准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深刻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管理机构发展方面,1988年国家环保局独立运营,由国务院直属领导。国务院明确其职能以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均设立相应的环境管理部门;1993年设立全国人大环保委员会,自此,中国基本建成了环境监管机构和监管体系。

第三阶段(20世纪末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面对环境出现的新问题,中国的环境保护立法领域进一步拓展,内容进一步深化,环境立法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进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对现运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有效修订和完善。

环境管理机构发展方面,1998年,组建国土资源部,主要负责规划保护自然资源的工作;2008年,组建环境保护部,参与更多国家发展规划决策,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进程。地方环保部门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一个统一监管与分级分部门监管相结合的环境监管体系。总体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已经由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逐渐步入防止污染与经济发展并举;从点源治理,逐渐向区域综合治理发展变化;从污染尾端进行治理,逐渐转向全过程防治污染。

现阶段中国已经形成以《环保法》为核心,以环保专门法、资源法、环保法规、地方性环保规范性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法律规制体系。

二、中国环境规制实施的主要工具

(一)“命令——控制”规制工具

中国最早使用的工具就是“命令——控制”型工具。“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强制要求企业执行,如果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或规定,就会有环保部门进行处罚,企业不能选择,只能遵从。例如“三同时”制度等。

“命令——控制”型工具的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高效性。但“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也有不足,如规制效率较低,规制成本较高,规制标准不易确定等。

(二)市场化规制工具

规制工具市场化,是指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通过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排污行为,不明确规定排污的标准。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给予企业自主选择排污行为。

1.环境税

环境税是政府根据污染排放量征收税费,政府限定企业排污量。此时主动权在污染排放者。理性的企业选择是将污染减排的边际成本等于税费,如果企业的污染减排成本高于环境税,那么企业会选择排污,如果低于环境税,企业会选择减排,直至两者相等。

2.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指政府制定污染总体排放水平,并将分成若干排污权,每个排污权代表一定量污染排放权利,在一定的市场制度下,允许企业内部之间可以出售交易多余的排污权,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买进还是出售所拥有排污权,这样政府的污染控制行政行为就变成了市场行为。相比环境税,排污权交易是一种控制污染总量较为有效的手段。该手段优点在于成本较低,灵活,排污权交易的价格是由市场的运行自发调节的。政府只需根据环保目标制定一个总体排污水平,这样既可以实现环保目标,又可以降低资源的配置成本。但缺点是容易造成污染物排放过于集中某一区域,可能会导致严重环境问题,对环保目标的实现造成阻碍;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

三、环境治理效果分析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对环境管理的领域不断扩大和手段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形成经济与环境相容的均衡发展模式。

中国污染防治规划发生重大的变化。1972年从开始重点集中治理工业污染,80年代,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合理布局步伐,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综合防治环境污染;90年代后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工业污染防治从污染尾端进行治理,点源治理转向流域区域治理,从单纯的污染防治,向产业结构调整与污染防治相结合。有力的促进预防和控制工业污染,取得了明显的环境影响果。

(一)大气污染治理

1980-2010年间,有效地控制了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从1980年1600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185万吨,年平均增长1.2%。但从单位GDp排放量来看,每万元经济产出排放二氧化硫的量从1980年的0.114吨降低到2010年的0.009吨,下降幅度达92.5%。So2的排放主要来自工业。2010年有249个城市出现酸雨,其中54个城市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160个城市酸雨发生频率高过25%以上(中国环境公报2010)。大气中含有So2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以上数字表明虽然单位GDp排放量所付出的大气污染成本大幅降低,但大气污染的绝对数量却在增加,导致酸雨、雾霾等自然灾害频现。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比较粗放,环境管理及环保投入及治理效果还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另外,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过大,也是造成大气污染总量持续增长的主因。

(二)水污染治理

中国废水排放总量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废水排放总量从1980年315.3亿吨升至2010年617.2亿吨,废水排放总量增长95.7%,年平均增长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从1980年的35.66%增长到2010年的95.3%;废水排放强度,也就是每万元经济产出的废水排放量,从1980年的224.6吨下降到2010年的24吨,降幅为89.3%,年均下降2.8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1997年的1757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1238万吨,下降幅度为29.5%;工业化学需氧量从1986年排放725.4万吨减少至到2010年的434.7万吨,降幅达40.4%。随着国家加大工业污染的治理控制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循序渐进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废水污染治理效果取得初步成效。

(三)烟尘治理

2010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为829.1万吨,比1980年减少了653.9万吨,下降近44%;全国每万元经济产出排放烟尘总量由1980年0.11吨降至2010年的0.003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由从1981年1442万吨降至2010年的448.7万吨,下降幅度达68.9%。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的效率明显提高,从1980年的20%上升到2010年的67.1%;环境事故发生次数从1983年的2573次下到2010年的420次,下降幅度较为明显。综上所述,大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环境规制效果取得成绩比较明显,间接证明环境规制实施的必要性。

四、政策建议

(一)在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管理等层次上,加强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并做出综合决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规划产业布局时,环保部门应积极介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完善保障法律制度。制订针对性更强更有效的环保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不断改善和扩充环境法规法律体系,提高环境执法力度,有效确保环境法规的贯彻执行。

(三)各级政府必须按照环境与经济和谐相容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遵循生态环境的规律,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障环境保护有效贯彻,最主要方式就是在面临重大经济发展决策时,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对其进行评价,包括对总体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重大技术政策等进行评价;加强研究和示范阶段的重大决策对环境的考虑。对公共政策和立法建议涉及公众的环境权力和利益,要充分听取公众和社会意见。重视公众参与评价重大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环境影响,防止项目建成后的环境问题。

(五)按照区域环境特点,设立区域环境治理基金,形成“政府、科研、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立法、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体系,带动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篇10

【关键词】土壤污染;立法效果;分散立法;专门立法

【正文】

提起我国现行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一般观念认为是空白,或认为很少、不值得认真对待。其实,我国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数量庞大,只是这些立法非常分散且没有规律,因而难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然而,对现行立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指出其成效与缺陷,是未来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前提,因为如果未来立法不顾现行规范而径直进行,会引起各法律在功能上的不协调,甚至体系上的矛盾。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已有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为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提供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历史概况

(一)1979—1986年,立法原则性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阶段

我国最早明确在立法中提到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法律是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第10条和第21条。其第10条规定:“因地制宜地合理使用土地,改良土壤,增加植被,防止土壤侵蚀、板结、盐碱化、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第21条规定:“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污水灌溉,防止土壤和作物的污染。”此后1982年《宪法》第10条原则性规定了“合理地利用土地”,1986年《土地管理法》第3条也作了类似规定。这些都是早期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原则性的宣言,没有具体的制度和规范,这可能与当时整个环境状况比较好、污染不严重的客观形势有关。

(二)1987—2004年,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大量分散性立法阶段

《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颁布,1995、2000年两次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颁布,1996年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颁布,2004年修订)、《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颁布)等专门污染防治法的制定及修订提供了土壤污染源控制的专门法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颁布,2002年修订)、《农药管理条例》(1997年颁布,2001年修订)、《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1991年颁布)、《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1993年颁布,2007年修订)、《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2002年颁布)、《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2005年颁布)等行政法规、规章为进一步控制土壤污染源提供了依据。恰如落叶归根,不管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或废弃物以及农业耕种所常常大面积使用的肥料及农药,都会沉降到地面,从而导致土壤污染。也就是说,其他污染都有可能是土壤污染的来源。因此,上述法律、法规、规章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土壤污染的立法,但不失为与土壤污染防治有关的规范。

(三)2005年至今,国家政策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出现政策重视的高峰期

环保总局2005年11月的《“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要抓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国务院2005年12月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39号)在农村环境保护、健全环境法律和发展科学技术等三个部分都明确提出土壤污染防治问题。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6章第2节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这些国家政策基本上确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门立法的基调,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环保总局与国土资源部2004年12月《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2005年初,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005年先期安排启动资金2000万元。2006年更是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随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深入开展,有关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将陆续公布,我国土壤污染的实际状况会逐渐明朗,这将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奠定基石。

此外,值得特别指出的是,2007年5月25日,沈阳市环境保护局和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联合了《沈阳市污染场地环境治理及修复管理办法(试行)》,共6章32条,包括污染场地的监督管理、污染场地的评估与认定、污染场地的治理及修复以及法律责任等具体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污染场地治理及修复的立法,为中央专门法律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标本。而且该办法从6月1日开始实施,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而该办法会在《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前有一段的执行期。通过这一段执行期,我们可以检验其效果,从而为中央立法提供启示。如果联想到此前环保总局的《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004年6月1日)对企业搬迁过程中的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规定以及《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6年3月29日)确立的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被污染土壤的修复制度,我们可以发现部门政策和地方规章越来越重视土壤污染防治问题,出现土壤污染防治专门化的趋势。

二、我国现行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所涉及的具体制度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容非常多,且由于分散而庞杂,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其内容,故就所涉及的几项主要制度进行描述。[1]

(一)土壤污染监测、评估和报告制度。土壤污染监测、报告和评估是了解土壤质量和土壤污染状况的依据,也是进行土壤污染整治的前提。现有的法律法规涉及土壤污染监测、报告和评估的还比较多,但是很零散,没有系统性。涉及土壤监测的有:《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1991年2月22日)规定了对可能污染土壤的工业污染源进行监测的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20日)第24条规定:“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进行灌溉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用于灌溉的水质及灌溉后的土壤、农产品进行定期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2006年2月8日)第12.9.7条和《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2006年2月8日)第12.9.7条分别要求定期对化学消毒处理厂和微波消毒处理厂周围的土壤环境进行监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7年4月28日)第28条第8项规定:按照要求定期进行水、气、土壤等环境影响监测,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性能和环保指标进行检测、评价,向所在地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检测、评价结果。

涉及土壤评估和报告的有:《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第28条要求进行土地等级评定,而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15条具体规定了实施土地等级评定的制度;《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第18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可以对已经产生、可能产生酸雨的地区或者其他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地区,经国务院批准后,划定为酸雨控制区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2002年6月28日)第7条第4项规定“由于长残效农药在土壤积累造成农作物药害的,需提供有关技术部门出具的研究报告”;《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2005年8月30日)第10和14条规定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厂区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检测,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卫生部联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5年9月7日)第2部分第3节第3条要求建立矿区土壤基础状况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年4月29日)第15条规定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为禁止生产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