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宏观经济发展十篇宏观经济发展十篇

宏观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1:33

宏观经济发展篇1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1.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时期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时期是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从19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本身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货币危机开始,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到1847年经济危机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工商业,经济危机开始大面积爆发。经济周期波动是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重点,比如,还有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的“经济循环论”,以及对国民收入、经济周期的研究等,带动宏观经济学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即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初步建立阶段。1936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真正的诞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决,古典经济学家对此只能束手无策,然而凯恩斯却能运用切实有效,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理论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逐渐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度过经济萧条的危机,这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真正诞生了。在美国,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用货币政策稳定商业周期。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时期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由于石油危机的两次爆发和美国经济发生停滞性通货膨涨,然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所以非凯恩斯学派在这一时期陆续涌现。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现代宏观经济学自从诞生一以来,就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引入现代宏观经济学,在经过吸收、批判和科学的借鉴,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我们都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是以马克思经济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另外,我国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却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因此,我国还不能全部的接受现代宏观经济及其理论,所以我国在应用和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还不够成熟。

我国经济体制应该善于博采众长,兼听则明,对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和研究范式,要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我国的国情,解决经济问题。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就像由最初的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产品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而不会出现产品过剩的问题的理论,不断发展到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景气循环”经济学主张,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吸收借鉴宏观经济学的精华,从而能够切实的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

三、结语

宏观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奥运经济宏观经济商机

随着奥运会脚步的临近,国民经济发展的脉搏跳动得更加有力。“奥运经济”一词也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毋庸置疑,四年一度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扩大品牌效应、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创新发展,已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每个城市在奥运中追求的目标;正如奥林匹克精神所言:“更高、更快、更强”。

历史上曾经有过类似于“奥运经济”的词,叫“奥运景气”,韩国和日本因为举行过奥运会,曾经出现了奥运景气。与此对应的一个词叫“奥运泡沫”,指在景气过后对有些国家的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它在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出现过。“奥运经济”、“奥运景气”和“奥运泡沫”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北京申奥成功之后,更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不仅从微观商机的角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才可能更全面、更平衡。

一、奥运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关系

奥运会本身会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增长有3方面的积极作用:

1.奥运会能够增加内需

现在全球经济处于下滑阶段,生产过剩而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压力大,投资机会不足,it泡沫的破灭和“9·11”事件加剧了这种态势,估计全球经济在近一两年内不会明显复苏,美国经济也可能长期低迷。在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增加了一部分新的需求,对宏观经济的增长是一个重大的事情。当然,这部分需求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它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太大。日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东京的基础设施、场馆建设在整个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韩国更是这样,因为汉城占韩国经济比重很大。由于北京占中国经济的比例不是太大,所以奥运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需求不会造成很大的景气。

2.信心的增强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对于经济的增长来讲,最重要的是信心的增强。申奥成功以后,很多媒体的分析报道中有一个大的因素没有提到,即中国人自己和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的信心的增长,这种信心是整个经济景气的重要因素,因此申奥成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利于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

3.促进中国与国际接轨

一套规则实际上是一套法律制度,与加入wto一样,举办奥运会要与国际规则接轨,不仅仅是体育竞技,商业也要按照国际规则来进行。规则和体制的建立,不仅能克服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对中国经济也有长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研讨奥运经济时应该把它的规则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奥运带来的商机

1.加大广告开发力度

体育要想成为一个经济产业,就必须成为成为盈利的事业。目前来讲,体育经济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赞助。从商业角度看,赞助是广告效应。论奥运经济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论奥运经济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论奥运经济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因为人们对体育有很大的关注,所以做广告业是能盈利的,商家可以得到很大的广告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收入确实是体育产业收入的一个渠道,还需要加大开发力度。

2.让体育成为由参与者付费的事业

人们在吃饱喝足以后的健身、娱乐已成为生活和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人们愿意为它付费。这笔付费包括间接的付费(广告付费)和直接的付费,应该是体育产业盈利的来源。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提高奥运会后场馆的利用率

由于大型体育竞技活动的频率比较低,这就涉及一个场馆利用率的问题。有的城市历史上只举办过一次大型的运动会,很多场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有很少的几次利用,如何使它有收入流是一个问题,这是体育经济里面要研究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2.提高奥运经济建设的透明度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讲,存在一个怎么使这次奥运经济办得更加透明、公正、减少腐败的问题。由于奥运会是一个很大的商业投资机会,涉及大量的公共工程,在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如何使投资体制更加完善、使公共投资体系更加完善是一个问题。

3.防止奥运泡沫经济

奥运经济在中国不像日本、韩国包括澳大利亚那样占很大的成分,但也要注意避免“奥运泡沫”。因此要现在开始做计划,把一些奥运所需要的投资在时间上拉得开一点,不要等到2007年和2008年集中投资,这样整个奥运期间经济都会比较平稳,特别是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这一两年,可以多做点事情,进行有关场馆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4.正确处理奥运经济和其他经济的关系

关于公共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和旅游设施,存在一个如何应付大型活动和日常经营的关系问题。北京作为特大城市,本身有一些设施,到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有大量的一次性需求。开始规划时,应该把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和旅游事业考虑进去,把北京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大都市和旅游中心的特殊地位考虑进去,避免盲目投资,互相参照,做出长期、合理的商业投资的决策。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发展篇3

1.1对国民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相互影响,如果经济衰退,一些金融机构和许多企业将大量的重新排列组合,土地和建筑物的销售将飞速增长。居民因失业和收入没有来源,对住房的需求量也将大大降低。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会导致价格下降。因为GDp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房地产与经济关系的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

1.2对利率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其需求和供给都不能没有银行贷款,有“第二财政的美称”。在供应方面,当利率下降,因为贷款成本低,所以很多房地产企业和个人参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抵押流不到房地产行业,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房地产价格都将继续上涨。当利率上升,则贷款成本增加,因此,从房地产市场退出的企业和房地产投机者会增多,导致价格下降。在需求方面,由于房地产是一个更高的价格,一种特殊的商品,大多数消费者缺乏对购买一次性付款的能力,会用住房抵押贷款来购买。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金额偿还贷款能力,提高利率,会提高贷款成本,偿还有更多的困难,在利率下降时,降低了贷款成本,减少了还款难度,使消费者进入或退出房地产市场。利率的上升是打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价格和利率是经济的负相关。

1.3对居民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扣除后的余额部分储蓄。消费水平的变化,将影响房地产的需求。一般来说,收入高的人,人们会增加房地产的购买力或选择更好的住房,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财富不断积累,使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住房,这个消费品,虽然价格继续上涨,但仍有能力购买。因此,居民的消费水平和住房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

1.4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使用再贴现,再融资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这将改变商业银行和储蓄的储备,并影响贷款的供应能力。在银行的贷款能力的变化将影响到住房贷款的可用性。如果中央银行再贴现率,货币供应量减少,贷款困难,将导致房价下跌;如果中央降低贴现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降低贷款困难,会造成房价上涨;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减少,贷款困难,将导致房价下跌;如果中央银行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供应量增加,降低贷款难度;贷款是比较容易的,会导致价格上涨。也就是说,如果收紧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那么价格就会下降,相反,价格上升。

2房地产经济环境下的宏观调控策略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按收入的不同阶段,住房问题,住房分化,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从而引导消费模式和住房建设。制定土地相关政策土地的相关政策的制定,规范的土地市场对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和苛刻待遇。目前,中国的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监测,从而抑制房地产投机。完善土地增值税的政策,使用囤积土地来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往往适得其反。由于土地增值税制度是渐进性的,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增值税政策,抑制房地产企业的高利润。增加金融监管强度房地产监管机构应该与市场发展相适应,建立有效的监督,使结构调整与房地产的贷款相适应,以完善其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在我国目前情况下,金融泡沫尚未形成,但从长期来看,实现合理的价格上涨,建立风险防范意识是必要的。目前,我国住房保障除了廉租房制度,经适房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因此,中国对困难家庭的租金补贴响应的差异,税收制度的实施,整体价格上升到价值层面来计算价格折扣。无房居民的城镇,可以享受一定的政府折扣金额购买住房。

3结束语

宏观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大数据时代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关于统计分析不断得到广泛应用的状况下,市场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弊端,这样的状况严重的影响了其发展。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合适解决方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学者重点的研究对象。基于这样的状况,为了有效的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对策的制定具有时效性,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够给予行之有效的、与时俱进的、对国家和大众都有益处的对策。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简介

(一)内涵分析

在本课题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相应概念进行了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对整体经济关于同一方面的总称,在其发展的不断阶段,经济学和统计学两种知识的融合,为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主要分为两个发展系统:一是统计学知识为基础的发展系统;二是和经济学知识为中心的发展系y。两种不同知识所形成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价值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主要注重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多一些,主要表现在计量经济学上面[1]。鉴于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形式的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形式的计量学,将其应用到实际当中,能实现对数据的统计和管理,进而达到探索经济当中潜在规律的目标。宏观经济的统计部分所要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宏观经济实际运行过程相应结果,在此过程中主要把宏观经济的相应理论作为依据,而将统计分析方法和方法作为工具,充分的利用统计的资料,来实现对宏观经济实际当中运行的规律予以深度的认识与分析。

(二)常用的方法

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静态分析。该种分析方法主要是把经济变动的整个过程和时间的因素进行排除,进而使经济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2)边际分析。该种分析方法主要是边际概念当中的数量分析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进行详细,进而凸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3)均衡分析。该种分析法是对经济实际均衡状态下变动条件和形成条件进行详细分析;(4)比较动态分析。该种分析法主要是对两个不同的经济予以比较对比,进而获得变量的关系[2]。

三、推动宏观经济状态下的统计分析发展策略

(一)“与时俱进”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实践性与科学性,能实现对信息予以合理分析,对现今市场经济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宏观经济方面统计分析的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呈现出迥异的特征,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将多样化的分析方法应用到该项分析当中,能使数据终端使用人员提供的重要的信息保障。大数据时代为我国超越追赶经济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我国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当中,注重从政府采集和分析得到的信息数据着手,进而为经济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为了能贯彻和落实新经济时期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在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变化后,对不适应经济长远的项目进行改进,在关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经济研究的前瞻性,并对互联网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宏观经济分析体系,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提供科学依据与良好的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下,我国可以对当地各个社会基础单位作为的数据作为依据,对顺应现今大数据时代信息发展的平台进行建立。强化物流网络自身统计与各个行业之间相关联的机构进行建设建设,进而为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地政府同时也要对资源环境和电网供求提供的信息数据作为重要的依据,实现对我国各项能源的全面发展。此外,大数据相关平台网站要进行科学的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能源基础建设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上文的论述得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各个地方的政府要注重自身发展的创新性,能实现对数据的合理分析,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经济统计方式,才能对统计和分析方法提出个更好的方法,进而实现合理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目的。

(二)完善相关体系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现存的经济发展结构很难为经济的实际发展提供满意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无法适应新时展的趋势。基于这样的状况,在实际的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改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机制,应注重要宏观经济方面统计分析工作能在现阶段得到健康的发展。政府机关单位中的从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研究出适应现今经济发展的体系,进而能科学的指导现今市场经济中企业自身的经营和长远的发展。同时还要对参与工作的相应人员,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不断的提升,让其拥有更加专业的职业技能,保障新建指标体系能顺利有效的实施,发挥其调节指导作用[3]。

(三)加强宏观控制力

由于经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易产生很多种类型风险。因此,要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稳健发展,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与政治外交结合,与国际宏观调控接轨,并且在宏观调控基础上,贯穿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使宏观调控能力与市场机制调节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将宏观调控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目标,逐一的进行宏观调控,使宏观调控成果巩固,以实现经济宏观调控最终目标。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存在着较多样化的问题。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时俱进符合时展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相关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与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能够实现对所有经济数据统筹管理与精确分析,使国家经济发展加快,促进整体经济效益优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能够得到一个长期有效发展的契机,为人们谋取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张永生.浅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国企研究,2016,(16):146.

宏观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价值

(一)调整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的体现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现象;市场混乱无法展现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合理竞争;市场无法有效的处理外部非经济因素;市场调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盲目性,无法达到想要的调整目的[1]。上述的这一些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处理或解决。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近些年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本身的体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遭受非市场内因素的不正常干扰,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无法有效维持,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以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需要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目标也需要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推动,发展与巩固我国的国有经济主导性地位,并逐渐促使社会团体成员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所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资驱动的方向为主,以工业主导型为方式,投资当中的政府占比相对比较大。政府的主导性投融资、行政干预的作用较为突出。这一现象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采取宏观经济的方式推动消费,以服务行业为主导,投资的方式以私人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制度演进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的许多制度体系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投资、制度等多个方面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这一些发展都需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之下进行,所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但是这一差异正处于缩小阶段。西方的统一性制度框架体系之下,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南北、东西、城乡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异较为突出,所以这一种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我国实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对比模型的应用条件,许多的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广泛性很难规避。方法论方面相对较为尴尬,这也促使无法直接应用宏观经济的数据,也不能根据之前的经济过热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导致无法构建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点与出发点。

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体现在道德角度上,同时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体现。想要促使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相关责任,政府必须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督促社会中各类型企业主动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社会稳定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会逐渐减少,同时企业的主动性参与积极性会主动提升,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市场失控的问题。对此,政府还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与前提条件之下,对市场失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观经济要求企业强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财务报表中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投资合理性的关键,展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是借助报表的方式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初衷在于让企业行为因公示而被约束,促使企业可以主动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之下的市场经济提示之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借助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才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市场中失灵的校正,实现对市场缺陷的调节、弥补性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突出市场创造以及维护的作用,更好的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的经济发展的健康、持续、稳定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宏观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纵观我国现有的经济现象,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变化的形式也变得复杂繁琐。所以,极容易出现经济膨胀或者经济紧缩的现象,而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则是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控。所以,本文就重点谈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概述

(一)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虽然,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不变的。其主要目标则是促进经济不断增长,使我国就业率增加,保持国际间收支平衡。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则是:抑制通货膨胀,优化内部经济结构,同时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以此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稳定。但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要根据利弊得失进行判断,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

(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多数为供给管理、需求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供给管理是通过调节总供给进行调控经济,从而实现政策目标。需求管理则是按照调节总需求来实现政策目标调节经济的工具。国际经济政策则是对国际经济关系之间进行调节经济的工具。

(三)宏观政策内容

宏观政策内容具体包括:国家为了达到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以及有效改进国民经济运行缓慢的现状,为了达到以上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措施以及指导原则。它还包括国家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地区发展策略,以及相关产业的政策、物价政策、收支政策以及物资流通等政策。

二、如何利用宏观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明确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较为突出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房屋价格持续走高。第二、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第三、能源价格急剧增高。第四、通货膨胀。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该出台相对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这样一来有助于良好的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于物价持续走高的情况,我国应该加强对土地的控制,有效的减少土地供应量。同时也应该对房产地行业的资本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例如有效的控制房地产企业上市的数量。对于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国家应该采取有力的物价调控政策。从而及时将物价稳定在一个固定水平上。而对于通货膨胀的情况而言,国家则可以通过控制物价来减少通货膨胀的情况。

(二)中央应及时落实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从本质来说则为“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宏观政策即是不同于紧缩性以及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调节力度。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是一种微调节并且适度进行扩张以及紧缩的政策。所以,将传统的调节模式进行改革,并向中性宏观政策进行过渡。这样一来,能够从客观上有效的抑制诸多企业投资过快的需求,进而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中性宏观经济政策实质的意义。其实质意义在于既要预防通货膨胀的萌芽又在于预防通货紧缩现象再次发生。通过中性宏观政策不但能够解决因为过度投资所剩下的生产能力,有能够抑制过度建设所形成的产能过剩。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实现双方的目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钢铁、水泥以及机械等投资过热的行业进行调控。并且同时也要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行业进行大力支持。例如西部开发、农业、以及生态环境等经济薄弱环节进行适当刺激经济内需的工作。这样一来,通过适度的调控,不但能够克服现在所存在的经济问题,又能够让我国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所谓的中性宏观调控政策就是将结构与总量的调整结合在一起,并同时将需求以及供给进行结合,将长期与短期发展进行结合,这样就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项能够有效调节经济问题的手段,能够通过国家或者政府有计划使用,进而达到实现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目标。而宏观调控也是公共财政所具有的职责。具体包括为弥补市场失效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政府分配等一系列行为。虽然,我国向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尚未实现,但是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这不能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所以,中国如果想要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守东,刘琳琳.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3

宏观经济发展篇7

本文通过梳理现代宏观经济学演变发展历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主要学派形成的历史条件、思想渊源,以及其理论要点、政策主张和实践,分析其演变发展过程的特点。

总体而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变发展,是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出现而发生的,一直围绕着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这两大主题进行争论和融合。这两种基本力量此消彼长,相互批判,相互融合,不断深入发展,从而丰富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实践。

一、凯恩斯主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一)凯恩斯主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首先是股市的暴跌风波,接着是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大批破产,失业急剧增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37.2%,倒退到20世纪初的水平;失业和处于半失业状态的人数接近5000万。据估计,危机期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达到了2600多亿美元。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一筹莫展,既无法从理论上给予解释,也无法从政策上提出摆脱困境的办法。1这场危机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和基本矛盾进行新的思考。统治阶级迫切希望有一种新的经济理论,既要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存在,并且能提出应对的政策,但又不要将危机的根源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

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上,都提出了与传统经济学不同的观点,其思想主要体现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渊源是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说、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说、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遵循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是决定国民收入的关键。他提出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在它们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机制无法自动调节并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方法上,凯恩斯开创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来消除失业和摆脱经济萧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相继接受凯恩斯理论,并根据“有效需求理论”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例如,1945年,英国政府了就业政策白皮书》,声称政府将稳定就业水平作为主要目标和责任;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政府也宣布将充分就业作为战后施政的重要目标。1946年美国通过的“就业法案”规定“促进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是联邦政府的一贯职责”。50年代以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进入鼎盛时期,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逐渐恢复,此后的20多年是相对繁荣和稳定发展的时期。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主要是针对经济危机提出的,追随者必须对其理论进行新的解释,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状态。这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又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需要对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忽视的长期发展、价格和工资问题进行研究。此外,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的不一致性,需要加以调和;经济结构的改变,也要求将反映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学和反映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在这种理论和现实背景下,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思想渊源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该学派理论的最大特点体现在“综合”上:①综合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把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所引起的“收入效应”,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结合起来。②综合凯恩斯的短期分析方法与古典学派的长期分析方法。③将传统的对市场自行调节的机制与凯恩斯所主张的政府干预机制结合起来。④把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货币政策与凯恩斯强调的财政政策结合起来。⑤把非均衡分析方法与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结合起来。⑥80年代以后,其“综合”的特征还表现为对凯恩斯主义反对派各种理论的综合。其代表人物萨缪尔森曾经说“星期一、三、五,我可以是一名萨伊定律的侍从,而星期二、四、六,我却可以是一名凯恩斯分子。”

新古典综合派的核心政策主张是“需求管理”思想,提倡由政府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适时适度调节,稳定经济增长。19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是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60年,肯尼迪总统采纳了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托宾和奥肯的政策建议,削减个人所得税,生产与就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这又对1970年代的“滞胀”困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应对这种困境,新古典综合派又提出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现多种经济目标的策略。

二、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推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缓和了阶段矛盾,推迟了周期性危机的爆发,剌激了生产与经济的发展,但是却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加剧。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急剧的通货膨胀,并在70年代初形成了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增长率并存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此束手无策。。5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学,包括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论战中迅速崛起。

(一)现代货币主义

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是费雪的货币数量论和芝加哥大学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该学派强调货币问题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货币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从50年代中期起,根据费雪和芝加哥大学的传统观点,对货币数量理论作了新的论述,主要观点是:货币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货币数量变动既影响物价水平,又影响商品和劳务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通货膨胀不仅被看成是纯粹货币现象,而且被认为是国家干预破坏市场机制作用的后果;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提出有计划地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即按照国民收入增长率有比例地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主张。

现代货币主义者曾提出过六大政策命题: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中央银行需要使用明确而有效的目标框架和工具变量;合适的工具变量是全额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能够充分精确地控制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适宜的高层目标;货币应以稳定或不变的比率增长。。]

货币主义在整个80年代成为撒切尔主义的理论基础。撒切尔的通货紧缩政策使失业率一路攀升:50-60年代,失业率只有1%-2%左右,1979年撒切尔上台时为4.5%,1981年猛增至9.1%,1985年高达13%。

1979年,美国进行了一场“货币主义者的实验”,美联储不再以利率为中心,而是使银行储备和货币供给遵循事先确定的增长路径。这项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成功,从1978年到1982年,通货膨胀率从13%降到了4%,失业率从6%上升到10%;但是却使货币周转率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因此美联储渐渐不再以它作为货币政策的风向标。

(二)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强调要注重经济运行的“供给方面”,其理论与政策的核心是说明财政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边际税率的变化,对剌激劳动积极性、储蓄与投资等的作用,进而对总供给和经济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供给学派的学术渊源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具体来说,主要是指从亚当?斯密到约翰?穆勒,并由萨伊建立的“从供给出发,将生产、成本、生产率作为研究重点,并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要政策主张的经济理论体系”。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国家干预主义,认为它是导致产生“滞胀”的根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供给管理”,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应该影响供给而不是影响需求,以促进私人储蓄和投资,主张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精神,尤其是萨伊定律。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在经济陷入“滞胀”和凯恩斯主义失灵的背景下被里根政府所采纳。里根政府大幅减税:1981年第一次总统预算将非劳动所得收入的最高税率从70%降到50%,把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由28%降到20%。1983-1984年,美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复苏,失业率降低。1986年,失业率回到70年代末期水平。

里根政府推行供给经济学,目的是通过增加供给提高生产率、消除“滞胀”。但推行减税却使税收降低、赤字高涨,并造成低储蓄率、低投资率、低生产率、高汇率,投资下降,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

在20世纪70年代时,西方国家经济面临“滞胀”和大量失业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都未能改变这种局面,一些经济学家从现代货币主义中分离出来,形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学术渊源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该学派有3个重要的假设:理性预期(经济行为人对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将符合这些变量实际的或者客观的条件数学期望)、持续市场出清(工资和价格变动非常迅速,因此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经济当事人最大化。从这些假设中可以推导出一些重要的政策主张:①政策无效主张。如果货币当局宣布打算增加货币供给,理性的经济行为人会考虑这一信息并完全预见货币供给增加对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因此,产出和就业保持在自然水平上不变。②减少通货膨胀的产出和就业成本。为了减少通货膨胀,经济体要承受产出和就业的损失。③动态时间的不一致性、信誉和货币规则。最优政策选择是在动态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由于存在试图预期政策行为的当事人,会导致政策制定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相机抉择政策不会导致社会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因此,要制定一些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建立对规则的信誉比具体的规则本身更重要。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独立的中央银行更能建立信誉,以更低的代价实施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⑤宏观经济政策增加总供给的作用。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自然隐含着增加总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即增加产出或者减少失业的适宜政策是那些促使厂商和工人提供更多产出和劳动的微观经济动机的政策。卢卡斯曾指出“福利的潜力来自较好的、长期的、供给方的政策,其收益远远超过短期稳定政策进一步提高所带来的福利。”⑥政策评价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使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来评价不同政策方案的效果,因为当事人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他们的行为,参数可能因政策规则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无法比较不同政策产生的效果,即宏观经济模型对于政策评价没有用处。

(二)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长期在西方宏观经济学处于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在应对“滞胀”问题时一筹莫展,陷入困境。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的理论条件是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的软弱无力。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清楚阐释名义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尽管新古典综合派的萨缪尔森后来把古典微观理论引入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但是却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体。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虽然发展了一种有微观经济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但是过于追求理论结构和分析方法的完美无暇,其市场出清的微观分析严重脱离了现实,宏观政策无效性的结论也难以令人信服。在这种背景下,新凯恩斯主义产生了。由于主张政府干预,它被看成是凯恩斯主义的复也。

相比旧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①在解释经济周期波动方面,强调的是名义价格刚性,而不是名义工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内容包括“菜单成本”理论、“近似理性”模型、长期合同理论或价格交错调整理论。②强调实际不完全,主要是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并用它们来解释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③试图为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现象提供一个可以接受的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把名义不完全与实际不完全的相互作用和理性预期假说、自然率假说结合在一起,说明名义总需求的波动如何能够对产出和就业产生重大的实际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干预政策如何可以稳定经济。

四、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演变发展特点

虽然现代宏观经济学在产生和演变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争论和分歧,但是在也存在一些共识:①真实GDp的运动方向基本上是由供给方面的因素推动的。m②真实GDp在长期内是螺旋上升的,而短期内实际GDp的波动基本上是由总需求的冲击引起的。③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在短期内存在,但在长期内不存在。④在长期内,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追求一个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⑤不主张政府使用不谨慎的“微调”总需求的政策,来使产出和失业水平接近或保持在它们充分就业时或自然的水平上。⑥经济稳定被看成是一个博弈理论的问题。政府的政策体系能够影响人们的预期和行为,因此建立政策的可信度和相关的制度很重要。

20世纪3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后,经历了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兴起、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学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理论的主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趋同与综合这三个重要的演变发展阶段。

宏观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引言

凯恩斯以前宏观经济理论中,普遍认为单凭市场的调节作用,宏观经济就能实现长期、均衡、稳定的增长,但是现代经济发展历程和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存在弊端。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着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等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政策调控不可或缺。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最基本手段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调控目的主要在四个方面: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进行分析,找出适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组合模式,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的发展。

财政政策作用剖析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和作用机制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通过调节财政收支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就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税收、债务、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进行的选择或决策。

按其定义来看,财政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和政府借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指政府采购以及转移支付。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工具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税收,当今世界,税收已成为各国最主要、最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作为政策工具,税收政策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税种、税率和税式支出三种形式;政府公债,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发行公债的目的主要是弥补财政赤字,保持短期内的财政收支平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公债政策的作用机制包括公债规模、公债利率、偿还期限和对象结构;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指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动的购买支出,具体包括公共支出和政府投资两个方面的内容;转移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农业补贴、救济金、失业补助以及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其实质是社会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再分配。

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可以用下面两个传导式表示:

扩张性财政政策:G=>C=>i=>Y

紧缩性财政政策:G=>C=>i=>Y

其中,G是指财政,C是消费,i是社会投资,Y是国民收入。上式的含义是:当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财政支出增加,收入减少,导致社会消费增加,社会投资上升,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当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时,财政支出缩减,收入增加,促使社会消费萎缩,社会投资降低,从而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目的。

(二)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分析

财政政策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自动稳定器”作用是指即使政府支出和税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财政制度本身也能逆经济形势,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削减政府收入,增加政府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经济过热时,自动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抑制经济增长。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变化,政府支出的变化则主要表现在政府救济金和福利支出的变化上。当经济衰退时,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减少,符合纳税标准的公司和个人减少,税收降低,同时失业人数增加,符救济标准的人数增加,失业救济金和各项福利支出增加,从而使得宏观经济的衰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反之,当经济过热时,财政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过快增长。

2.保持预算平衡。无论是古典经济之前的经济学派还是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派都奉行平衡的财政思想,追求一年或一个经济周期的财政预算平衡。政府在使用财政政策中,经济萧条时,适当安排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在经济繁荣时,有意安排财政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从而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实现财政预算的平衡。

3.调整经济结构。财政政策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总量性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投资的财政手段,重点扶植某些产业或某些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通过财政手段大力促进了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产业的发展。

4.优化收入结构。财政政策通过转移支付、补贴、救济等手段,加大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及弱势群体的支出,再次分配了国民收入,缩小了我国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均等化,优化了人民的收入结构,缓解了经济发展中两极分化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与财政风险分析

1.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体制不完善或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其实施效果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具体来说,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当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扩大财政支出或投资增加会引起利率和商品价格的上升,从而限制了其他的社会投资,减少了人们消费,从而削弱了政策效果。二是政策时滞。政策时滞是指从政策制订到最终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达到政策目的的时间差。财政政策的时滞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其中内部时滞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包括执行时滞和作用时滞。

2.财政风险。财政风险是指政府财政和经济部门在财政资金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和财政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致使财政收支状况恶化而引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财政风险主要是指债务风险,包括隐性债务风险和显性债务风险。此处所说的债务是广义的概念,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指法律与契约规定的债务,隐性债务是指政府必须支付的由道义、责任产生的债务。本文基于两种债务的不同内涵和性质列出了财政风险矩阵,如表1所示。

货币政策作用剖析

(一)货币政策的内涵和作用机制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通过中央银行运用政策工具影响利率水平和货币的供给,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一样,在运用中应坚持“逆经济风向”的原则,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过热时,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是指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存款总额的比率,它与货币创造的多少成反比;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在货币政策运用时,常把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相互配合使用;其他货币政策手段,主要包括有道义劝告、垫头规定、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的条件等。

货币政策作用于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可以通过下面两式表示: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m=>i=>ti=>C=>Y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m=>i=>ti=>C=>Y

其中,m是货币供给,i是银行利率,ti是社会投资,C是消费水平,Y是国民收入水平。上式的含义是:当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利率降低,社会消费增加,投资上升,国民经济增长;当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缩减,促使利率上升,社会消费减少,投资降低,从而达到抑制经济增长、限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分析

政府采取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国民经济过冷、过热以及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因此,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可以分为调节经济增长速度和抑制通货膨胀。

1.调节经济增长速度。货币数量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多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费雪”公式:mV=Yp,式中,m是名义货币供给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Y是国民收入,p是市场价格。一般而言,在一定经济时期内,V和p都是相当固定的,因此,国民收入Y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关系。即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扩大对基础货币的供给,促使银行利率下降,进而使消费和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过于繁荣时,政府采用收缩性的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给量,促使银行利率上升,使社会投资和消费缩减,抑制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具有使宏观经济的增长趋向于“自然增长率”的重要作用。

2.抑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宏观经济发展中,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超出了货币的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升,人们实际收入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货币的供给量超出了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商品滞销的现象。通货膨胀和紧缩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政府的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需求不平衡引起的。政府的货币政策通过不同的政策工具组合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给,对抑制通货膨胀和紧缩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不对称性分析

1.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体制和不确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作用效果可能会偏离原本的既定目标。具体来说,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性陷阱。是指当银行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即使提供再多的货币供给,人们也会把货币留在手中,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货币政策失效。二是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逐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格局的形成使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受到汇率、国际投资、国际组织等方面很大程度的影响。三是阻塞效应。在费雪公式mV=pY中,如果货币流通速度V下降,则政府增加名义货币供给在短时间内由于受到阻塞作用不能迅速融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形成实际货币供给,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不能有效传导,产生“阻塞效应”。

2.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首先表现在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冲击是非对称的,虽然货币政策可以在经济衰退时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限制经济增长速度,但这种刺激与限制作用效果却是不同的。凯恩斯主义认为非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总供给曲线具有凸性性质,总供给曲线的凸性特征越强,经济增长受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影响越大,因此,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的作用效果要比经济过热时期的作用效果好。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次,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表现在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冲击是非对称的,无论是对于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低增长状态下的通货膨胀对货币冲击的反应程度均低于高增长状态下通货膨胀对货币冲击的反应程度。

政府政策模式的选择

(一)不同的财政货币政策选择模式

在宏观经济发展中,由于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单一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很难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需要采用不同的政策进行搭配,共同作用于宏观经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在宏观经济中的调控作用。根据性质分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因此,在经济发展实践中,政府有四种不同的政策组合可供选择:“松财政松货币”政策;“紧财政紧货币”政策;“松财政紧货币”政策;“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二)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模式选择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按照周期性特征划分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92-1996年,该时期为“谐波动高增长期”,又称经济“软着陆时期”,经济平均增速为12.44%,年均波动率为1.7%;第二时期是1997-2002年,该阶段为“需求不足时期”,经济平均增速为8.6%,年均波动率为0.80%;第三时期是2002-2007年,称为“需求扩张时期”,经济平均增速为11%,年均波动率为0.8%。这三个时期的具体经济特征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除了经济增长率和波动率之外,三个时期反差最大的是通货膨胀率:在“软着陆时期”通货膨胀率高达14.1%,波动率高达7.1%,远远高于“需求不足时期”的0.2%和1.6%,同时也远高于“需求扩张时期”的2.6%和1.8%,说明该时期经济处于过热且波动剧烈时期,相比之下,“需求不足时期”的经济处于“休眠”的状态,“需求扩张时期”的经济比之“需求不足时期”又变得活跃和复苏起来。

针对三个时期不同的经济特征,我国政府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政府作用机制,采取相应的“逆经济风向”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在避免了经济大幅度波动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结构的改善。具体来说,在“软着陆时期”,我国政府坚持总供给总需求管理并重的原则,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以限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需求不足时期”和“需求扩张时期”,主要以总需求管理为主,“需求不足”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需求扩张”时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表3是我国政府在三个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工具规模的对比详表。

实践证明,我国政府在三个时期采取的“逆经济风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在避免了经济大幅度波动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不发达,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不完善,加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由供给制约向需求制约过渡的经济转型时期以及从经济危机中挣脱出来的复苏期,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一段时期,为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政府应该继续保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可以选择如下的措施来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适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支持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实施扩大消费的财政政策;实施促进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结论

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政策调控极为重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最基本的政策措施。二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和政策风险。在政策实践调控中,我国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现实需要,选择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只有正确地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布兰查德,德拉里恰,保罗·毛罗.反思宏观经济政策[J].比较,2010(1)

2.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吕冰洋.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郭庆旺,赵志耘.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依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4.刘国光.再谈财政货币政策的一些问题[J].当代经济,2002(12)

5.江晓薇.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财政政策[J].经济研究,1996(10)

6.王立勇.我国财政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定量评价[J].财贸经济,2010(9)

7.章晟.我国财政货币政策运行的困境与政策取向[J].财贸经济,2003(3)

宏观经济发展篇9

论文摘要:从动态趋势上看,由于“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房产新政的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结构性调整力度的加强”以及“存货周期与发达国家存货周期的同步高点回调”、“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与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等,未来宏观经济可能步入“振荡”、“波动”与“相对低速”的过渡期。2010年以来,在刺激政策、存货周期逆转、世界经济同步反弹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的反弹趋势,在总体静态上呈现出“GDp增速提升”、“物价水平全面提升”、“就业形势逆转”、“外需常态化”等多元景气的局面。

一、上半年经济发展特征及今后预测

与其他年份比,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有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关注:

1、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以及总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指标呈现出强劲的反弹趋势,达到历史同期的高位水平。由于基数效应、潜在供给损失、低水平恢复性调整以及短期强烈刺激等原因,一些指标的反弹并不表明宏观经济进入稳定复苏或经济高涨的周期。当前,宏观经济的反弹依然具有基础不牢固、趋势不稳定、动力不明显等特征。

2、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指标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调整模式。先行指标表明,未来逐季下降的幅度可能超出一般市场主体的预期。

3、存货周期力量的逆转上是2009年~2010年经济反弹的核心动力机制之一。存货调整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通胀预期-存货调整”的正反馈机制以及存货周期的力量,既带来上半年经济增速的高位运行;同时,也是下半年经济回落的原因之一。

4、进出口回升不仅是2010年经济反弹的原因,也是经济强劲反弹的产物。1~6月份,我国出口虽然呈现强劲反弹的态势,但在剔除基数效应、交易商对6月份贸易政策和汇率调整的逆向选择、世界经济同步出现短期“V”型反弹等因素后,出口增长的态势并不乐观。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机制在于各种救市与刺激政策以及存货周期的逆转。因此,在世界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存货周期高点逆转、欧洲债务危机蔓延、我国刺激性贸易政策的退出等因素作用下,出口有可能出现强劲的“前高后低”态势。

5、房产新政的出台将使房地产市场按照“成交量下滑价格下滑房地产投资下滑”的路径进行调整。该调整周期将持续3~4个季度,并最终体现为固定投资的较大下滑,从而引发投资增速的快速回落。

6、国家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政策,将有效遏制地方基础建设投资膨胀。这一措施将使地方投资项目增长高居不下的态势有所缓解。

7、刺激政策由2009年11月以来的“增量退出”开始向“存量退出”扩展。这将导致非房地产类的投资增速出现下滑,导致2010与2009年的月度实际投资增速高达14个百分点的差异,从而违背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所需要遵循的动态平衡关系,前期快速投资转变的现期供给将大于本期投资和消费带来的本期需求,从而诱发总量不平衡的产生。

8、投资、出口等领域的下滑力量具有较为强的滞后效应和同步性。由于宏观经济所固有的动态平衡的脆弱性,投资出口下滑力量的滞后性和同步性将产生超预期的叠加效应。2010年下半年,宏观经济有可能再次面临“小幅回落引领加速下滑”的局面,总量性的不平衡问题将在结构性不平衡的调整中恶化,产能过剩问题将在第四季度后全面显现。

9、来自流动性过剩、要素成本上涨等方面的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存在。在基数效应、我国先行指数的回落、国际大宗商品的回落、世界通缩压力的加剧以及产能过剩的集中释放等因素的作用下,下半年,我国价格上涨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2010年各类物价水平都将出现“倒V”型调整模式,我国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

2010年~2011年,宏观经济可能出现以下运行特征:

1、2008年~2011年宏观经济有可能呈现不对称的双“w”调整模式。2010年一季度是GDp同比增速的高点,2009年二季度是GDp环比增速的高点。2010年四季度到2011年四季度宏观经济将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极有可能步入调整状态。

2、新的经济周期还没有开始。刺激性政策和存货周期力量的逆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朱格拉周期的基本模式,新的增长动力源泉的缺乏、市场性固定资产更新的乏力以及与全球周期的同步性加强等指标都说明,2001年~2008年经济周期并没有结束,新的经济周期还没有开始。2010年~2011年很可能是周期转换的过渡期,“增长源泉的易变性”、“创新速度的低迷性”、“增长速度的波动性”是过渡期的三大特点。

3、刘易斯拐点宣告我国市场导向性的结构调整全面开始。“农民工失业”快速向“民工荒”、“外资企业工资快速上涨”的转变,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拐点(刘易斯拐点)变化,这不仅宣告了我国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从传统的“生存成本定价法”转向“市场性劳资谈判法”,更为重要的是,宣告了我国市场导向性的结构调整的全面开启。

4、房地产市场的中期支撑力量依然强大,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在中期延续。目前,行政性调控模式难以改变房地产的周期调整形态,应关注可能扭曲市场运行机制、遭到市场供求关系报复性调整的问题。

5、关注宏观政策引致的新问题。2008年四季度实施的各种刺激计划虽然成功实现了宏观经济的短期反弹,但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二是基础设施过度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加剧问题。2010年~2011年,不仅要治理流动性过剩造成的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问题,而且还将面临过度投资刺激带来的产能过剩和增长方式重返传统“高投入、高能耗”的重化工业偏向型路径的问题。应高度重视利用“内需弥补外需”、“投资填补出口”的危机治理方法在成功实现危机救助的同时,掩盖了周期调整的内在矛盾,使周期性调整延缓,以及供求关系的恶化的问题。这将使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更为复杂。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预计2010年全年GDp增长9.5%,比2009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总量来看,宏观经济较2009年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从动态变化来看,这种持续回升的势头将在2010年第三季度被打破,第四季度可能出现下滑,并导致2011年GDp增速出现回落。

二、政策建议

2010年~2011年,我国经济将处于周期交替的过渡期和市场主导型结构调整的拐点期,2009年~2010年上半年的强劲反弹,只是强劲的刺激性政策、存货周期调整以及世界经济同步反弹的产物,必将随着刺激政策效应的衰竭、存货回补的逆转、世界经济的动荡而出现反转和波动。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应当适应周期过渡期和结构调整的拐点期的新形势。

1、正确认识宏观形势。不仅要洞悉短期反弹的性质和内涵,而且要高度重视短期力量变化的趋势和中期周期性力量变化的规律;不仅要关注目前下滑力量抬头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应当看到这些下滑力量的滞后性和同步爆发性;不仅要重视多重政策同步调整产生的叠加效应,重视多个部门分别同一个目标产生的过度调整,而且要重视周期性力量与政策性力量的叠加、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的叠加。

2、货币政策的调整。一是适当调高货币政策的通胀目标。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上涨,决定了未来结构性价格上涨压力长期存在。但应当看到,目前我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鉴于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重大变化的阶段,结构调整、深层次改革带来的价格上涨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当适度调高通货膨胀的目标值,而不是简单照搬过去和发达国家的目标值。二是将货币政策从民生问题和生活问题解脱出来。鉴于我国核心Cpi并不高,其上涨带来的宏观总量问题并不严重。

3、财政政策的调整。财政政策应当保持总量宽松的原则。一是存量收缩不宜过快,还应当以增量收缩为主。二是财政支出应当在各种社会福利、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投放,不宜保持过多盈余。三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不仅涉及到我国债务风险的问题,更涉及到地方与中央分权体系问题。因此,应将其作为体系调整的重点。

宏观经济发展篇10

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其实现在看,通货膨胀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去年8月起,已经连续八个多月超过6%,今年一季度达到8%。防止物价过快增长任务较艰巨,政府宏观调控不得不面临一个难题:是保增长还是保物价?“先谈增长问题,我们以前提出两个概念,即现实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现实增长率是指我国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而潜在增长率是指剔除经济增长波动因素,我国可以持续达到的资源环境等客观所能允许的增长率。当现实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当现实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会引发通货紧缩。上面这两种情况我们都遇到过,30多年来我们的平均增长率9%左右(编者注:可以将其视为潜在增长率的一个衡量的标准),增长基本维持在这样的水平上下浮动。1997~2002年,我国现实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9%,以下同),我们提出将现实的增长率提高到潜在的增长率上来。推行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和偏松的稳健货币政策,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空间。2003~2007年,我国现实增长率在9~10%左右。现实增长率处于潜在增长率的高端运行,因此我们采取比较中性的,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从2007年开始,我国现实增长率超过11%,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趋势发展,因此我们要让经济增长回归到潜在增长率上来,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具体回归多少算合适呢?我认为回归到8~9%以下是比较合适的,让经济增长率从过高回归到潜在增长率的水平上。8~9%绝对不是一个低速度,但这个速度能避免通胀与紧缩。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已经表明了政府防止经济过热的决心。但是降到8%的增长目标的措施,似嫌不足。从现在形势看,我们今年的经济增长率肯定会比去年低,我也建议今后两三年还有进一步降到8~9%的区间,不要过热。但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会影响就业,就业问题是最大的难题。经济不景气,坏账要增加,银行的流动性下降,效率不好的企业要倒闭,这些问题都是在经济下行时不可避免的,也是调正经济中不健康因素所必需的,它们都不如失业率的上涨可怕。因此,我们现在要从结构调整入手,不能片面的强调大工业、大机械生产的作用。适时适当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中小型企业,尤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内需。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如果就业问题得不到良好的控制,我们的宏观调控效果会打很大折扣。”

接下来再谈物价问题,我们超过3%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一年多了,现在还在增加,今年到现在平均的通货膨胀率超过8%。我们知道任何时期的物价的上涨都是结构性的,会有部分商品价格涨得较慢甚至下降,所以我们不能自欺欺人的说我们没有通货膨胀。实际上当前已经到了明显通货膨胀时期,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并着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看到Cpi、ppi指数都在增加。因为工业品的比重在我国所占的比重比较高,不妨先来考察工业品。我们看到,我国工业品存在富余的生产能力(存在产能过剩),但是工业品价格还是在上涨(编者注:部分源自资源基础性产品价格的成本带动作用)。再看粮食等基础性消费品,最近国际粮食价格在快速上涨,国际粮食库存量已经非常低,国内粮食价格也在上涨,粮食对物价的带动非常大,一方面我们必须谨慎考虑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食品价格的如此上涨老百姓受不了。过去曾有一种观点叫“通货膨胀有益论”,我一向反对这个观点。轻微的通货膨胀也不好,但是轻微的通货膨胀我们能够承受。超过一定的界限,通货膨胀就会造成许多问题。有人说通货膨胀是最坏的税收,是最坏的财富分配!它剥夺了老百姓的购买力,并将其剥夺到另外一部分人手中。如此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加重,因为社会财富总量是没有变化的,但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老百姓的收入实际是减小的。拿储蓄为例子,在通货膨胀时期我们将钱存到银行得到实际是负利率,就是说老百姓的储蓄存款在缩水。现在我们政策提倡的是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但是在高通货膨胀时期,我们的负利率导致我们财产性收入是下降的。同时我们看到,政府、企业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个人收入的比重,而且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在不断减少。此外,这个比重衡量的还只是货币性收入,考虑通货膨胀下还会造成货币的贬值,所以老百姓的福利水平是降低的,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国民收入的不公平分配,因而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胡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与去年相当。我们宏观调控的目标是防止通货膨胀过快的增长。一般来说,物阶增长控制在负二正三区间里是正常的,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现在希望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使物价在两三年内回归到比较正常的水平上来,即物价稳定的波动区间是-2~3%。食品价格、房价、油价等调控目标是防止上涨过快,这意味这短期内物价还是要高位运行一段时间,因此在制定政策要充分考虑大多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近几年,房价的快速增长使得老百姓难以承受这么高房价。宏观调控要有所作为,政府也已经很积极的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可是老百姓的意思是房价要下降,但房价下跌的可能不太大,政府其实是在积极的控制。但是我们现在必须看到,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等都是强势集团,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影响力都很大,相比之下老百姓的影响力还是不够的,因此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我们要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影响过大,使得多数老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