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医疗发展十篇社区医疗发展十篇

社区医疗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2:45

社区医疗发展篇1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澳门政府在1984年引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建立了公立的初级卫生保健和专科卫生保健两级网络组成的卫生系统。1985年,澳门第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筷子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1992年6月,新的澳门卫生司组织法公布,对初级卫生保健及专科卫生保健作出统一部署,这为更好地协调及管理医疗卫生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澳门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也随着政府投放的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及设施逐步完善。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澳门社区卫生服务在这个阶段的发展逐渐迈向成熟,成熟标志包括以下特点:①重点社区卫生规划的创立和完善;②双向转诊的逐步规范;③增加全科医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培训;④医务人员本地化;⑤完成了各地区社区卫生协会组建,增强了各地区之间社区医疗机构的互动性;⑥中医诊疗成为社区医疗服务项目;⑦公共卫生职能从社区医疗服务中分化出来,成立独立的单位;⑧社区医疗服务获得市民的认同;⑨居民各项健康指标明显改善;⑩1999年澳门社区卫生服务被wHo(世界卫生组织)评为西太平洋区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

第三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澳门社区卫生服务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妥善医疗、预防优先”政策得以继续发展。①建立了覆盖全澳门的15分钟区医疗服务圈,其中包括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②双向转诊及临床转诊路径确定;③全科医师受教育年限加长,全科医师队伍逐步稳固;④社区医疗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同盟关系;⑤社区医疗的服务职责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

社区医疗发展篇2

关键词:城市;社区医疗;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60―02

1 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概述

社区医疗服务(简称社区医疗),它和传统基层医疗服务相比的特点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的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提供急诊、现场抢救、家庭出诊等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制度来解决国民基本卫生问题,客观上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发展社区医疗。因此我国的社区医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发展缓慢。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医疗资源利用、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疗费用增长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2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兴起的原因

2、1 国外因素

社区医疗服务起源于18世纪的全科医疗。全科医疗是指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主要在社区独立行医,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地位。1978年,应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此后社区医疗便成为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居民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初步诊断,如果病情严重或确有必要,经过全科医生的确认,再转到相应的大医院治疗。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的社区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在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这在国外已经很普遍。

2、2 国内因素

首先,社区医疗发展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006年12月,社科院对外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这反映了近几年城乡居民家庭医疗负担上升过快的现实。社区医疗服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也正是我国城市医疗服务的最严重问题。

其次,地区服务的健全也能促进社区医疗发展。我国的社区服务逐渐发展成熟,社区不仅注重居民的自助互助,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而且把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医疗服务正是针对居民实际需求而开展的便民服务。它有利于居民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情况,对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居民积极性,强化社区整合与稳定机制都有问接作用。

3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医疗服务被认为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据2006年卫生部门统计,全国政府开办的社区医疗机构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5、5%,病床数占8、1%,卫生技术人员占2、7%。社区医疗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和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

(1)机构设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否则就不具备会诊资格。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尽管干净方便,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对于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

(2)价格不透明:社区医疗机构应该是“平价医院”,但事实上各个医疗机构的药价和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高价,使得诊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低价格,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费用而亏损。

(3)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

(4)相关制度缺失:社区医疗服务是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也就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而且,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还没能有效解决社区就医报销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医疗网络的筹建上,在铺开点和面建设的同时,却缺乏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容易使工作流于表面,失去群众的信任,就等于堵塞了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城市社区医疗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有几方面:

(1)人们传统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大医院形成依赖心理,认为它更有权威,因而更愿意相信医院专家的诊疗;加之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学识、工作态度,医疗机构的就诊环境、医疗报销限制等均不能充分满足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种意识。

(2)医疗资源配置有限。政府的医疗公共投入长期以来都向太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补偿机制,造成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人不敷出,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虽然现在各地政府都增加了对社区医疗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只要社区医疗机构还在实施“以药养医”,医疗费用就会继续上涨。当居民发现社区医疗费用和大医院一样高时,他们就不再认同社区医院。政府有限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用来矫正市场失灵,反而被市场所利用,最终形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扭曲的双重问题。

(3)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社区医疗服务缺乏专门的组织和监管部门。医疗服务价格不够公开透明;医护人员少,学历结构偏低,缺少必要培训,待遇较差,发展空间小;医疗诊断能力水平偏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长此下去,社区医疗服务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生存艰难。

(4)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制约。政府提出。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但这一政策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合格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没有纳入

到医保定点单位当中,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医保用药目录不一致,存在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却不能直接报销的困难。

4 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议

4、1 政府主导

4、1、1 有效配置医疗资源

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医疗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发挥政府主导地位,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多方式补偿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要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明确各自职责重点,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为了保障其公益性,社区医院实行政府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价的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模式;社区医院所有收入上交国库,支出也全部由政府审核后下发;发挥全科医生作用,注重社区医院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山东省将政府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全部转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也实现转换,由政府管理;上海让综合性大医院集中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让社区医疗机构更好地发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功能。这些都打破了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利益壁垒,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使群众得到经济、便捷、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4、1、2 对社区扶植培训

现有的大部分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和更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笼统的称为“全科医生”还不十分贴切。就全国而言,真正的全科医生为数极少。所以,建立高层次的全国性培训基地十分迫切;人才的培养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人员资格的准人制,都十分重要。如沈阳市的医疗专家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活动,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服务制度正式实施,规定拒绝到社区服务的医生不得晋升职称等等。

良好的待遇是稳定社区医护人员队伍的根本保证,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晋升体系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解决社区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也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态度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评,与患者建立优质服务的人文医患关系。

4、1、3 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地方政府应把此项工作列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注意各种配套政策的建设和落实。卫生部门要对医疗机构工作开展配套条件、工作流程规范、质量标准的监管,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专业服务水平质量。

4、2 社会组织辅助

政府鼓励符合规定的个体诊所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为“社会办医疗”提供了政策依据。一些个人或社会团体出资兴办的条件较好的诊所,它们具有良好的服务、医疗条件以及公道的价格,也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不论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医疗机构,只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均应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补助。例如苏州市区的社区医院并不是由政府主办,而是通过招投标引进社会力量兴办的。以前,卫生局和社区医院签的《目标责任书》是行政命令,而现在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这样使双方都更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适应“政府购买”的实际操作。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应该高度重视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其综合水平,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与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体系,使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得到长足发展,真正为群众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社区医疗发展篇3

当前,由于缺乏系统政策法规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还很不规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参差不齐,总体发展缓慢,许多城市没能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的真正意义。

其次,人才及其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严重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学历以大专学历和初级职称为主,大部分社区医师缺乏全科医学培训,业务素质不高。在一些大中城市,许多群众尚没有形成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站看病的习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缺乏信任感。

为改善目前社区医疗的现状,增强市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双向转诊制度是发展社区医疗的基础

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的过程。它有纵向转诊、横向转诊两种形式。纵向转诊,即下级医疗机构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亦可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横向转诊,即综合医院可将病人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亦可以将出现其他症状的病人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置。同样,不同的专科医院之间也可进行上述转诊活动。

实行双向转诊的主要疾病应该包括:①老年护理病人;②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如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术后或化疗后、骨科及神经外科术后康复病人等;③诊断明确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④需建立家庭病床的病人等。

通过实行双向转诊,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各自的功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康复期病人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流,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格局。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功能定位准确、各负其责、各履其职、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形成机制,培养社区医疗人才

以市区内各个三甲综合性医院为中心点,一家三甲医院辐射周边若干社区医院,负责为社区医院提供技术、人力上的支持。在增强社区医院综合医疗水平同时,大医院的医生还可以成为社区医院医师的指导老师,提升社区医疗人才的素质。每年大医院可以有计划地输送初晋中、中晋高医师到社区医院锻炼半年时间。这样可以使大医院的医师了解基层医院的基本工作流程以及社区患者的实际要求,体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的艰苦,根据实际情况更加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可以带动、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队伍的基本水平。以此方案循序渐进,一方面使大医院医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医院医疗水平。

合理促进社会医疗保险发展

三级转诊制度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现代就医观念的具体实施措施,可以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积极发挥社区卫生保健功能,使用适宜的医疗技术,最大限度地在人群中普及医疗卫生服务,做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社区,进而达到节省医疗资源、控制医保费用为目的。通过各级医院规范的实施疾病准入制度,充分考虑到医保基金的合理运行,切实保证为更多的参保人员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实现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效用最大化,实现社会医疗保险事业的稳定和科学发展。

合理满足患者需求:患者的需求应该是支付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获得最适宜的医疗服务,而不是到大医院就诊。虽然,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到大医院就诊的倾向,但是这仅是患者不了解科学就诊的一种盲目的求医行为,是患者集体无意识表现出来的一种具体就诊需要,而并非患者的需求。就此,三级转诊制度的实施,可以约束患者盲目就诊的需要,提供满足患者需求最适宜的医疗服务。

合理建立卫生服务公平的可及性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指社会成员应该以需求为导向获得卫生服务,而不是取决于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因素,也就是说,具有相同的卫生服务需求的社会成员应该获得相同的卫生服务。三级转诊制度体现了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宗旨,即一个公平的卫生系统中应当是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下,根据患者的支付能力进行卫生筹资,按照患者的需求提供卫生服务。通过三级转诊制度的严格规范,可以有效地杜绝影响卫生服务公平性的不利因素,使人人享有公平的卫生服务。

促进医院与政府监管的和谐

我国的医疗行业具有双重属性,即政府公立属性和市场属性。公立属性有利于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公平分配,市场属性可以引导医疗机构竞争,提高效率。医疗服务与社会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评价医疗行业不仅要注意服务质量,更要注重公平,保障每个公民都享有健康的权益。因此,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需要在政府监管下进行市场竞争才能良性发展的公共行业。政府监管主要是政府干预市场配置机制的行为。通过完善三级转诊制度,政府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医疗市场医疗费用虚高、不能满足广大患者需求的现状,为建立和完善医疗收费体系、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医疗法律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医院在政府主导下,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促进社会福利,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实现医院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促进医院与医院间的和谐

社区医疗发展篇4

关键词:城市;社区医疗;发展

1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概述

社区医疗服务(简称社区医疗),它和传统基层医疗服务相比的特点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的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提供急诊、现场抢救、家庭出诊等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制度来解决国民基本卫生问题,客观上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发展社区医疗。因此我国的社区医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发展缓慢。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医疗资源利用、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疗费用增长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2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兴起的原因

2、1国外因素

社区医疗服务起源于18世纪的全科医疗。全科医疗是指受过一般医学训练且不分科的基层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主要在社区独立行医,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地位。1978年,应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此后社区医疗便成为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居民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初步诊断,如果病情严重或确有必要,经过全科医生的确认,再转到相应的大医院治疗。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的社区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在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这在国外已经很普遍。

2、2国内因素

首先,社区医疗发展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006年12月,社科院对外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这反映了近几年城乡居民家庭医疗负担上升过快的现实。社区医疗服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也正是我国城市医疗服务的最严重问题。

其次,地区服务的健全也能促进社区医疗发展。我国的社区服务逐渐发展成熟,社区不仅注重居民的自助互助,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而且把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医疗服务正是针对居民实际需求而开展的便民服务。它有利于居民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情况,对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居民积极性,强化社区整合与稳定机制都有问接作用。

3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医疗服务被认为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据2006年卫生部门统计,全国政府开办的社区医疗机构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5、5%,病床数占8、1%,卫生技术人员占2、7%。社区医疗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和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

(1)机构设施不完善: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否则就不具备会诊资格。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尽管干净方便,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对于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

(2)价格不透明:社区医疗机构应该是“平价医院”,但事实上各个医疗机构的药价和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高价,使得诊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低价格,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费用而亏损。

(3)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们往往对社区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

(4)相关制度缺失:社区医疗服务是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也就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而且,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还没能有效解决社区就医报销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医疗网络的筹建上,在铺开点和面建设的同时,却缺乏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容易使工作流于表面,失去群众的信任,就等于堵塞了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城市社区医疗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有几方面:

(1)人们传统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大医院形成依赖心理,认为它更有权威,因而更愿意相信医院专家的诊疗;加之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学识、工作态度,医疗机构的就诊环境、医疗报销限制等均不能充分满足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种意识。

(2)医疗资源配置有限。政府的医疗公共投入长期以来都向太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补偿机制,造成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人不敷出,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虽然现在各地政府都增加了对社区医疗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只要社区医疗机构还在实施“以药养医”,医疗费用就会继续上涨。当居民发现社区医疗费用和大医院一样高时,他们就不再认同社区医院。政府有限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用来矫正市场失灵,反而被市场所利用,最终形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扭曲的双重问题。

(3)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社区医疗服务缺乏专门的组织和监管部门。医疗服务价格不够公开透明;医护人员少,学历结构偏低,缺少必要培训,待遇较差,发展空间小;医疗诊断能力水平偏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长此下去,社区医疗服务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生存艰难。

(4)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制约。政府提出。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但这一政策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合格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没有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当中,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医保用药目录不一致,存在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却不能直接报销的困难。

4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议

4、1政府主导

4、1、1有效配置医疗资源

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医疗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发挥政府主导地位,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多方式补偿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要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明确各自职责重点,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为了保障其公益性,社区医院实行政府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价的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模式;社区医院所有收入上交国库,支出也全部由政府审核后下发;发挥全科医生作用,注重社区医院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山东省将政府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全部转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也实现转换,由政府管理;上海让综合性大医院集中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让社区医疗机构更好地发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功能。这些都打破了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利益壁垒,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使群众得到经济、便捷、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4、1、2对社区扶植培训

现有的大部分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和更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笼统的称为“全科医生”还不十分贴切。就全国而言,真正的全科医生为数极少。所以,建立高层次的全国性培训基地十分迫切;人才的培养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人员资格的准人制,都十分重要。如沈阳市的医疗专家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活动,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服务制度正式实施,规定拒绝到社区服务的医生不得晋升职称等等。

良好的待遇是稳定社区医护人员队伍的根本保证,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晋升体系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解决社区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也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态度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评,与患者建立优质服务的人文医患关系。

4、1、3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地方政府应把此项工作列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注意各种配套政策的建设和落实。卫生部门要对医疗机构工作开展配套条件、工作流程规范、质量标准的监管,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专业服务水平质量。

4、2社会组织辅助

政府鼓励符合规定的个体诊所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为“社会办医疗”提供了政策依据。一些个人或社会团体出资兴办的条件较好的诊所,它们具有良好的服务、医疗条件以及公道的价格,也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不论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医疗机构,只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均应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补助。例如苏州市区的社区医院并不是由政府主办,而是通过招投标引进社会力量兴办的。以前,卫生局和社区医院签的《目标责任书》是行政命令,而现在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这样使双方都更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适应“政府购买”的实际操作。

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应该高度重视发展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其综合水平,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与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体系,使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得到长足发展,真正为群众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社区医疗发展篇5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疗;认识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66-01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目的是方便人民,为群众提供健康的保障。在社区中开展全科医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1全科医疗的内容和管理

全科医疗是一种临床专业,包含了妇科、儿科、内外科和预防康复等学科,结合伦理关系和心理情感等一起进行治疗。全科医疗向人们提供的是照顾式的服务,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为老弱病残孕和社会低保人员提供重点帮助,解决社区的卫生问题。全科医疗在社区中的开展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它对所治疗的对象采用的是人格化的照顾,不仅为病人解除身体上病痛,也对病人的情感就行治愈,维护病人整体的健康。这种与病人之间的平等的关系和关心的态度,能调动病人治疗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全科医疗在社区的有效开展,将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基层卫生服务的水平。

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与一般医院和门诊不同,人员少且要能够一专多能,除了从事平常的预防治疗工作之外,还要对所在社区的全科医疗机构进行管理,提高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的品质。此外,全科医疗的医师还要能够处理好与社区里的居民的关系,让居民从心里接受社区全科医疗的服务和治疗,支持社区全科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

2对社区开展全科医疗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2.1社区全科医疗服务要有其特点:一般来说,社区卫生服务包括了全科医学和社区医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两者弄清楚,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社区医疗的服务质量。社区医学注重的是对整体资源的合理利用,面向的是社区的全部居民,一般情况下是属于政府行为。而全科医疗侧重的是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对各个家庭的医疗服务来提高整体的卫生服务水平,属于医生的个人行为。要更好地开展社区全科医疗,就要充分了解全科医疗的特点,全面把握好全科医疗中会用到的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等等,在开展社区全科医疗服务时利用全科医疗的专业知识来为社区的居民服务。

2.2社区全科医疗要向居民提供适宜的服务:全科医疗是基层医疗中的理想服务形式,服务既方便、省钱,也具有持续性、负责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广大的社区居民。近年来,社区的卫生服务不断发展,内容不断扩展,向居民提供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和生育等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但是,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卫生服务机构,最重要的是向人们提供适宜的服务。除了一般认识上的出诊服务,建立居民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还要不断探索,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出更适合在社区推广的医疗和保健技术,为居民的健康提供切实的保障。

2.3全科医疗要以预防医学为导向: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健康。因此一定要正确认识健康的内涵。健康既包含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了心理健康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否和谐。要真正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就要去改善我们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生存环境,促进人和社会及环境的和谐,保持平衡的状态。在一般的疾病中,很多都是出现了临床特征之后,人们才开始引起注意,才会去治疗,往往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达不到彻底治疗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慢性但后果特别严重的疾病。不仅对病人本身的伤害很大,长时间的治疗,也会对家庭的造成很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全科医疗服务在实施对慢性病的防治中,要特别注重对疾病的预防,让疾病的预防形成系统性,也就是防发生、防发展和防复发和残疾,以预防医学为导向,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2.4社区全科医疗要继续进行深化改革:社区全科医疗和人们的生活健康紧密相关,在服务的内容和环境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只有不断进行深化和改革,完善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才能解决实际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全科医疗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社区全科医疗需要有相应的价格政策,现有的价格体系还不能涵盖全科医疗服务的全部内容,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全科医疗服务价格上的混乱,这就阻碍了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开展。其次是全科医疗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目前的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管理制度相当不完善,没有专门为全科医疗设立的制度,多数沿用一般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建立健全一套属于全科医疗的管理制度能更好地指导社区全科医疗服务工作,促进社区全科医疗的发展。最后是社区全科医疗要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全科医疗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负责一个家庭的整体照顾,医生与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紧密的联系,这就大大节约了资源和时间,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要加快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完善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系统。

3结语

全科医疗为对象提供的是全方面和全过程的治疗和照顾,在社区的开展过程中,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和人们的健康水平,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在未来,要更加积极地为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我国基层卫生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时秀芬.社区开展全科团队服务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1)

[2]杨瑞珍.探讨全科医疗理念在社区院前急救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9)

社区医疗发展篇6

关键词: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居民档案社区居民医保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众基础机构。最初由德国学者提出,我国学者从英文意译而来。社区医疗服务在国外开展已经有半个世纪,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1]。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城市已与上世纪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成为市民。这样原来的社区也有了发展壮大,管理的人员也相对加大,就医人员逐渐增多。为了更好的管理社区的医疗,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医疗管理急需改革。

一、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与服务

目前我国政府对社区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差,社区医疗价格不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差,知识陈旧,技能不够熟练[2]。因此急需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强化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社区服务机构的文化建设,使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指南。建立民主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地鼓励与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社区理疗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1]。建立定期的专业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定期著名医生服务日,定期的著名医生坐诊社区,为社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建设定期开展居民健康医学知识讲座,丰富社区居民的医学知识。开展定期普查,及时发现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社区医疗机构改革与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设与服务

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的特点[3]:①管理的信息量大,管理面广;②服务时间跨度大;③应对突发疫情实时性强;④需要丰富的知识支持。

我们引进计算机处理信息构建居民档案,其主要方式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健康档案;以个人为主的个人健康档案;以年龄段为依据的健康档案,1-7岁,7-12岁,12-22岁等为阶段的健康档案;以同一病种为依据的档案。通过这样建立了档案,就能很好的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本社区以某种病为主要病等。

三、社区医疗引入居民医保的管理与服务

由于国家对城市的医疗卫生投入大部分集中在大医院,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居民除了接种疫苗婚育体检等,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减少,经营业绩不佳,无法添置必要的医疗仪器,且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无法展开。通过引入居民医保的机制,落实参保人员定点就医政策,参保人员至少选择一家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这样就可影响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战略,增加经费投入,从而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4]。有了这些,居民就医方便,社区医疗机构收入就会增加,经营好转,就有钱投入医疗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等,形成良性循环,既节约的居民的医疗费用,又为国家节省了卫生医疗资金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蒲联兵.浅谈组织文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理论与务实.

[2]黄存瑞,陈金华,彭晓明,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5):290

社区医疗发展篇7

[关键词]社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11(c)-0115-04

practiceandthinkingofstrengtheninginformationresourcessharingincommunityhealthcaretoimprovemedicalserviceefficiencyatageandbackgroundoftheinternet

LiaoShenwu1CHenKun2CHenJie3LianGYouli4

1.partyGeneralBranchinoutpatientandemergencyDepartmentin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515,China;2.Departmentofinformation,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515,China;3.HuiqiaomedicalCenter,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515,China;4.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515,China

[abstract]Byanalyzingtheproblemsofcommunityhealthcareinourcountry,comparingthestatusofcommunityhealthcareinandoutofChinaandanalysisingthedifficultiesincommunityhealthcare,basedonthemethodsofcommunityhealthcareinformationstandardization,establishingtheregionalhealthcareinformationexchangeplatform,andutilizebigdatatechnologytoanalyzecommunityhealthcaredate,combiningwithliteratureresearch,itcanbeexploredthatthemosteffectivewaytopromotetheefficiencyofcommunityhealthservicecomesfromthecombinationofenhancingreginalmedicalinformationsharing,establishingthemacroscopicplanningbygovernmentdepartmentsofmedicalservice,improvingtherelatedmedicaldatastandardsandreinforcinginformatizationofcommunityhealthcareservice.thenthepromotionofcommunityhealthcareservicelevelcanbeaccomplished.

[Keywords]Communityhealthcareservice;informationservicessharing;Standardization;informatization

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医改)方案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构建新型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国务院2015年5月17日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抓好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强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但目前我国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还普遍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协作,各自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没有整体的联系,甚至无序竞争,在这种状态下,各个区域医疗服务机构间不可能提供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因此,进行各级医疗机构间服务协作与整合的探索、研究,己成为新医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区域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现状

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发展“互联网+”要强化安全意识。政府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创造公平争的环境,这样相关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互联网+”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即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改善全民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是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仍普遍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等困扰患者和医疗管理部门的问题,大医院患者蜂拥而至,医疗资源过度紧张,费用较高;社区医疗机构患者寥寥,医疗资源严重空置浪费,这些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医疗资源和患者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效能也成为医疗行业关注的问题。社区医疗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为居民提供的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转诊、会诊、保健等医疗服务[1]。

1.1国外区域医疗现状

美国是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随着远程医疗服务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被应用于社区医疗领域,远程会诊、多媒体图像传输、远程健康监控等技术越来越成熟。目前,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医疗网络,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覆盖范围广泛的区域医疗网络,较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欧洲国家远程医疗的开发与应用也较为发达。德国、英国、法国等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会议和远程军事医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跨国家之间的医疗技术共享成为欧洲社区与远程医疗服务的突出特点:例如瑞士和德国之间开展了传输静态图像的远程冷冻切片医疗服务;西班牙建成了连接欧洲大陆的静态图像传输系统等。为了提升欧洲整体远程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国家层面上远程医疗系统合作项目在欧洲建立,各国之间合作更加紧密[2]。

1.2国内区域医疗服务状况

目前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和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社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导致了各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社区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另外,由于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首诊制”没能落实,而且存在医保费用支付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导致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的就诊率较低。

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推进全国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支持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也了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然而总体上来说,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整体社区医疗信息建设规划和技术指导,在支持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所必需的信息标准方面几乎也是空白[4],因此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开展水平和国外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1.3区域医疗服务的优势

虽然因为医疗资源无法与大医院相比使社区医疗机构难以为需要大型医疗仪器设备辅助诊断的患者提供服务,但社区医疗还是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首先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能分流患者人群,减轻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也减少了社区的医疗资源空置和浪费。其次社区医疗的收费标准较低,患者能够以较为经济的费用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节省医疗费用支出。而且社区医疗服务能够方便快捷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预防保健服务,降低疾病发生率,间接为国家和个人节约了医疗费用。另外,社区医疗的开展还有利于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卫生防疫、疾病普查、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大医院难以替代的作用。

2国内区域医疗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2.1总体投入资源不足

由于区域医疗服务带有公益性质而非营利性机构,因此收费标准较低,并针对伤残等群体提供一些无偿服务。目前我国区域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投入,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政府的投入相当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医疗需求。另外,区域医疗的建设往往比较注重基础医疗设施、仪器设备等,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从而使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如何建立健全社区医疗的补偿机制,吸引并带动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

2.2国家规范、标准的缺失

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存在协同与合作。因此,无论是在区域医疗机构主体本身,还是其开展的医疗转诊、远程医疗、远程护理等服务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设定具体的国家规范和相关标准[6]。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医疗机构分工不明,信息系统独立,医疗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共享;患者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接诊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跨院诊疗费用的结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法律效力、远程会诊诊断的法律责任划分、电子医疗文档的法律效力、患者医疗信息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都缺乏国家相应标准[7]。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卫生部门和立法部门完善有关法律规范,为区域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3构建信息化的区域医疗服务平台

区域卫生医疗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的基础,也是满足群众医疗需求的基本途径。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则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框架。一个高效、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服务|量的前提基础。一个好的社区医疗服务平台能够促使区域医疗机构和大型医院进行更有效和互利的合作,努力打造双赢的局面[8]。区域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就诊导航、就诊预约、自助服务等功能,方便群众的就医需求,提升区域医疗的就诊率。在医疗管理模块中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居民健康档案,既可以为社区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社区群众健康状况提供管理渠道,又方便了全科医生提供连续、综合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系统模块中除了区域自身的HiS系统外,还建立了专门的远程会诊、远程护理和转诊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区域医疗的医疗诊断水平。系统中所有的应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和平台外产生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4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效能

4.1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统一的标准

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是建立社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国外很早就设立了相关规范和标准,例如广泛应用于荷兰的一种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就是基于荷兰全科医生协会建立的参考模型,包括了基本模块、计划模块、医疗模块、药物模块、财务模块、数据交换模块等功能[9]。区域医疗服务所涉及的规范化标准应该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功能规范;②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接口规范;③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行业字典编码规范;④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规范。

建立社区医疗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可以考虑几种方法:①参考国内外医疗行业类似的相关技术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和已有标准规范兼容的标准规范;②缺少参考标准的,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流程,利用已成功应用的社区医疗信息化产品,兼顾系统的稳定性、接口的开放性和数据的重用性,逐步推进成为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的标准和依据。

4.2建立统一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

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而建立统一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则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在建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按交换模式分为以下几类。①平等型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本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作为地位平等的数据中心节点接入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社区医疗机构可以独立发起数据交换的请求。②分级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本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机构连入大医院的数据中心,再由大医院数据中心接入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模式社区医疗机构能够直接共享所属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而无须通过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但同时无法直接发起数据交换的请求。③混合型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各医疗机构与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之间的层级关系并不固定,信息交换管理系统中存储着静态的数据逻辑关系和动态的数据存储链路,可以根据数据交换请求的对象灵活地分配通过某个数据中心来获取数据。

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中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是HL7标准的应用。HL7标准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的标准,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各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社区医疗机构与医疗事业管理部门、保险利用HL7标准进行医疗数据传递能降低医院信息系统互连的成本,提高数据信息共享的程度。

4.3利用大数据对区域医疗服务提供指导

区域医疗服务中的大数据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对患者来说,通过对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远程监控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够帮助社区医生制订治疗方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社区医疗就医比例。同时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哪些人是某种疾病的易感人群,配合社区医疗方便就医的特点,能够及时帮助群众制订预防性的保健措施。对社区医疗机构来说,通过对辖区内患者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查找患者患病的共同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社区医疗卫生预防工作和知识普及。国外许多医疗机构已经开展了基于疗效的比较效果研究(comparativeeffectivenessresearch,CeR),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制订针对患者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治疗方案,同时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同时大数据有助于建立医疗行业的专家系统,通过对大量类似病例的分析形成知识库,对今后类似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医疗诊断建议,这对社区医疗领域正努力尝试建立的全科医生有重要的意义。对医疗管理部门来说,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病种的医疗服务成本有较客观的了解,便于医疗管理部门制订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的相关标准,同时可以对公众健康形成宏观监控,通过区域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和数据中心,及时检测传染病的蔓延,进行疫情监控和响应。

4.4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的服务水平

如何切实提高双向转诊水平关系着能否真正实现患者分流、提高社区医疗就医比例。目前我国的双向转诊制度能上不能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督机制。上级医疗机构即使转诊患者,大多数也是因为医院的医疗技术或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患者特殊的要求。对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通常仍保留在上级医院就诊,尤其是慢性病和康复类患者[10]。提升双向转诊水平除了传统的医疗管理手段外,信息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对转诊条件做出具体的量化,所有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都可以在各自的HiS系统中被自动标记并上传、显示在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上。配合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手段,可以让同一个区域医疗体系内的待转诊患者按照国家双向转诊的要求进行治疗。

远程医疗对于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19]。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远程医疗的技术标准,解决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和网络安全性等问题,再配合相应的政策、法规,可以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监护等方面为社区的患者提供接近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患者的社区就医积极性。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为社区医疗机构节约大量的服务成本,避免医疗信息系统的无标准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

5展望

^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医疗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并且存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大医院相比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但是政府部门正逐渐加大投资力度,发挥宏观规划和协调作用。随着相关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规范、区域医疗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以及相关医疗数据标准的国标化,区域医疗服务必将在社会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必将成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最为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倪赛男.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6):358-367.

[2]ChenKp,DaiYp.Reductionofatrialfibriationinremotelymonitoredpacemakerpatients:resultsfromachinesemulticentreregistry[J].Chinmed,2013,126(22):4216-4221.

[3]李丽清,卢祖洵,甘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8):3292-3295.

[4]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埃森哲咨询公司.《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摘录三)[J].中国数字医学,2008,3(8):8-17.

[5]赵志静,徐怀伏.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初探[J].上海医药,2007,28(7):316-318.

[6]梁永华,于家新,赖远全,等.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4):3934-3936.

[7]f晓文,武媛,石应康.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7):31-33.

[8]刘霞,刘萍,何梦乔.我国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5):13-16.

[9]VanBemmelJH,musenma.包含飞,郑学侃,译.医学信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154-158.

[10]杜一平,甘德春.我院实施双向转诊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5-66.

[11]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7.

[12]田东超.远程医疗系统图像压缩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3]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119-122.

[14]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10):730-732.

[15]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6]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7]金桂秋,张可经,崔大祥.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应用方向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1,11(3):211-213.

[18]万晓文,武媛,石应康.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7):31-33.

社区医疗发展篇8

区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卫生现状

区级医疗机构,是指由区级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历下区,区级医疗机构包括历下区人民医院、历下区第二人民医院、历下区第三人民医院(原姚家镇医院)及历下区中医院四家医疗机构。

历下区人民医院又名“济南脑血管病医院”,属全民事业单位。该院承担着辖区行政事业单位的医疗保健、周围居民的医疗服务及计划免疫工作,具有二十多年的专科特色。

历下区第二人民医院与历下区老年公寓是自负盈亏的集体事业单位,隶属于东关街道办事处,无财政拨款。该院对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是几十年发展的一个专业特色,不仅拥有模拟定位机、钴60治疗机等专业医疗设备,还有一支放射治疗队伍。

历下区第三人民医院,原姚家镇卫生院,属集体事业单位。该院承担着姚家镇19个行政村3万人口及10余万流动人口的社区卫生和卫生室管理、乡医培训工作,承担着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历下区中医院隶属于千佛山办事处,无财政拨款,是一家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医疗机构。

历下区社区卫生工作经过六年建设,建立了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性质:事业办20个、企业办7个、民营办1个、个体办1个、院校办8个、其他办1个)。总床位1060张。社区医务人员862人,其中:医师377人(西医师249人、中医师128人、中医师占医生总数的51%),中药师17人,护士396人,其他72人。目前居委会(村)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覆盖率达到86.6%以上。逐步建立起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管理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和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整合、开发区级医疗机构,突出原有特色

区级医疗机构虽各有其特色,但在医疗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区级医疗机构面临的是更多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突出强项,加强整合和开发,进一步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要保持优势,还要在创新上下功夫。

在巩固发展原有的专科特色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历下区,省、市级大医院如林,作为基层医院,靠技术和设备是无法与大医院抗衡的,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仍然要放在发展专科上。历下区医院脑血管病科要打破瓶颈寻找突破口,首先要纠正和改进医院的医疗、康复脱节现象,靠有效提高治愈率和降低致残率来吸引病人。口腔科有着五十多年发展历史,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信誉和广大病员群体,随着医师老龄化,该医院注重培养新人,并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价格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以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吸引病人、赢得病人。

历下医院与历下二院都有托老服务,历下医院托老病房建立了五年,历下二院老年公寓则是全省开展最早、老年人入住率最高的一家公寓,保持原有品牌,继续办好托老服务,将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历下三院加大卫生防疫、妇保、儿保工作力度,扩大接种点,加强孕产妇程序控制化管理,扩大产后访视和儿童保健项目范围,使卫生防疫、妇儿保健工作纳入整体卫生机制并融入社区,发挥公共卫生监测主渠道作用。

整合卫生资源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环境

发挥辖区大医院多,高层次卫生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历下区于2004年成立了医疗协会,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协调辖区医疗机构管理机制。协会聘请院内感染专家组织会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和卫生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协作与交流。广泛邀请驻区各大医疗机构的专家来基层单位进行业务支援,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邀请离退休专家来医院坐诊,提高基层医院的业务水平,扩大知名度。

走出狭小空间,谋求更大发展。历下医院地处繁华商业中心地带,无发展扩建的余地,限制了医院的发展,随着周边居民的减少,难以适应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职工、群众的就医需求,济南市旧城改造和城建计划已明确了历下医院整体搬迁的方案。2004年,历下区政府与山东建工学院达成购地建院意向,将历下医院搬迁扩建项目列为历下区重点工程之一,建工学院附近居住居民增多,周围无一家上规模的医院,可以为居民提供方便就医及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该院今年计划增设门诊部,改善社区服务站环境,充实技术队伍,增加设备投入,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化管理,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更多的居民小区;历下二院计划建设集医疗、养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祥合苑”;历下区中医院决定在年内增设一个服务点,明年增加两个,增设中医特色科室和诊疗项目,使之既符合群众需求,又能增加收益。

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卫生行政部门开展了规范和整顿医疗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活动,连续四年开展了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历下医院开展“星级护士”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转变护理观念,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同时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文明礼貌用语活动,转变服务作风,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行医,规范服务,将作为医院今后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创出区级医院服务品牌,使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大做强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区级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靠的不是高精尖技术,不是现代化设备,靠的是优质服务和品牌的建立,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拓展医疗业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院的重要工作,历下医院由开始的3个门诊发展到今天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4个门诊部1个分院的规模,方便了辖区居民的就近就医,做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双向转诊方式,随着医保工作的开展,二级综合医院进一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为参保人员就诊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又可以分流医院人员,减轻经济压力,扩大了医疗服务覆盖面。

历下三院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以院医护人员为主导,深入社区家庭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相继开展妇女病普查诊治、社区老年公寓,社区老年临终关怀等服务范围的深化、细化,使医院真正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之中,以提高和壮大医院生存空间。

现在,群众在大医院花几万元未能治愈的疑难疾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花几千元甚至更少就能治愈的例子很多。社区妇女、儿童、残疾、孤寡、老年等弱势群体享受到卫生服务机构免费查体、心理咨询、医疗优惠甚至免费等热情周到的服务;社区保健合同户一年享受四次免费查体;有20%的慢性病人入网接受三级防治。

整合开发区级医疗机构需要政策扶持

按照国家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要求,区财政和医保办尽快建立城镇贫困家庭社区医疗救助制度,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救助经费。当前,全科医学的培训落后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应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加快建立国家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重点解决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涉及到的财政支持等问题,为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坚强的人力保证。区卫生局按照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机构的基础建设,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市、区各职能部门加强协调,落实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济政发〔1999〕27号)精神,建设部门应尽快出台在新建小区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的政策规定。如“制定在新建小区或老城改造时,按标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的实施意见;物价部门制定社区卫生药品项目收费标准。市、区医保办积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推进社区建设、扩大延伸、深入自主分配权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发挥医疗保险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环境。

社区医疗发展篇9

通过公布的有关数据看出,在家庭一年的人均消费中,医疗支出占了很大的比例,体现了在中小城市中,居民就医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发展社区医疗可以在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逐步改善生活质量。

2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医疗现状

2.1医疗设施不完善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作为我国的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单位,应该具备必需的医疗设备,但是很多社区可能具备卫生条件,但是医疗条件却达不到,群众还是会选择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存在的意义。

2.2价格不合理透明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是为社区百姓服务的,应该尊崇“平价”的原则,但是很多服务站却与其他的医疗机构价格不统一,私自抬高价格,但是,反过来,如果按要求实行低价销售,就会因为费用过高而亏损,很难平衡。2.3医务人员技术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很多医师并不具备全科知识,但是仍然执行全科的责任,在处理患者的时候,不能熟练自如,使得其在群众的心中,没有树立良好的形象。

3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医疗发展建议

3.1有效优化医疗资源

首先,在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推进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政府应该发挥先锋作用,多方协调,建立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投资体制。其次,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沟通,明确分工和责任,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为了坚持医疗的公益性,社区医院可以由政府全额拨款,收入和支出分别管理,药品销售实现零差价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所得收入全部上缴国家,再由政府审核将费用支出全部下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其中,要积极发挥医师的作用,挑选全科医师进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并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教育。在山东省,由政府筹办的医院和街道卫生院,以及国有企业的所属医院,全部都转化为社区医疗服务站,都由政府统一管理。在上海,综合性的大型医院主要是治疗疑难杂症,而平常生活中的常见多发疾病,都由社区医疗服务站来完成。这样的资源整合,实现了不同医院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群众得到最经济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3.2强化医疗人员培训

现有的社区医疗服务站中的医疗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医疗知识不健全,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能称为“全科医师”的寥寥无几。所以,为了加强对医疗人员的技术和知识培训,培养能随时上岗的医疗人才,就要建立高水平的培训基地。在中小城市中,更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将医疗专家请进社区,请进家庭,为医护人员和群众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3.3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不断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基本标准、服务职责和管理方法,并定期对医疗人员进行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医疗系统考核体制。中小城市的政府,还要将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事业,及时落实配套设施和器械。

3.4积极动员社会辅助

由政府牵头,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个人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事业中来,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一些个人诊所,或者是社会团体经营的诊所,他们卫生条件良好,服务态度优秀,并配有完善的医疗设施,这些就可以作为社区医疗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并且可以享受政府的有关优惠和补助。在苏州,当地政府率先将合作伙伴的方式,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建设中。当地政府采取招标的方式,由有公信力的社会力量来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站,并同政府、卫生局签订有关的文件和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也可以促使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水平不断提高。

4结语

社区医疗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3-0044-02

我国医疗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加强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其目的是加强和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减少社会医疗公共资源的浪费,让人人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好处。做到小病近治,省钱、省力、省心,让人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利用率,同时缓解社会交通压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及慢性病防治、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所辖社区的民众服务。

1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现有医院的区别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现有医院不同,它以预防保健为主,主要是为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模式是主动服务,是上门服务。社区医生有固定的服务对象,一个医生对所管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不仅要了如指掌,还要指导社区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居民有病先找社区医生进行治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现有医院的区别:(1)公益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除了基本医疗服务以外,更多的是公共卫生。大医院主要是为了看病,社区除了看小病以外,更大的作用是搞预防、搞保健康复。(2)主动性,大医院的人员很少上门服务,社区卫生提倡主动性服务,上门服务、搞家庭病床。(3)为全体居民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服务,大医院主要是为病人提供服务。在社区,不仅病人、亚健康人群是它的服务对象,健康人群也是它的服务对象,目的是使健康人不要变成亚健康人,使亚健康人不要变成病人,所以全体居民都是它的服务对象。(4)综合性,除了医疗以外,社区卫生服务还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是多位一体的服务。(5)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连续性服务。(6)可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在居民家门口,按照规划要求步行15min就能到达,而且它的费用低,居民也能够负担得起。如果社区医生处理不了,就马上转诊大医院,一般疾病在社区治疗,大病到大医院治疗后再转回社区进行的康复治疗,双向转诊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2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医疗水平比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医生学历低,对西部某省2009年城市社区卫生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开班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中专学历的占70%、大专25%、本科5%,因此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水平信任度差,不管大病小病都习惯到大医院治疗。高水平医生都集中在大医院,但看病医疗费用相对较高。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2)“转诊制度”落实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应实行“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时将患危重疾病的病人转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的康复病人和慢性病患者及时转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实际效果看,从社区向上级医院转没什么问题,而大医院的病人转入社区,难以落实。(3)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医疗设备较落后,甚至无最基本的医疗检验设备,而大医院医疗设备先进,这也造成社区居民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4)现在大多数社区医生还只限于坐在门诊,没有真正到社区居民家中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建立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提供多位一体的服务。(5)社区居民支持配合不够,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认识不足,传统的到大医院看病的观念和习惯一时不易改变。

3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才开发机制

要改变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必须认真制定适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策略方针和目标。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和调整医疗卫生发展规划,把培养与提高卫生人员的素质列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和重点发展目标。制定卫生人员的开发、培养计划,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梯队,逐步建立和完善引进、招聘制度,加强培养卫生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严格管理、规范操作,防止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社区卫生资源需求的预测与分析(包括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供给的来源和方法);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政府挂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4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策略

4.1注重人才资本的投入开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提高卫生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可以普遍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要保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投资的连续性和动态性。(1)人力资源投资从连续性上讲是一个长期工程,不同时期投资的形式、内容、目的不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2)运用法律的手段既要约束受益方,又要保护投资方,实现社会、投资方、受益者三赢的局面。(3)加强医学教育的投资,与相关教育机构院校进行合资办学,在医学院校建立全科临床医学专业,其目的是把先进的医疗技术传授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4)作为人才资本投入的补充,引进人才是发展的长远战略。

4.2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和生存离不开良好的人才环境,为稳定现有的卫生人才队伍,吸引更多的人才,建立多种多样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4.2.1加强合作培养当地政府与医学院校合作,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对有志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青年人可采取以下措施:(1)对高考落榜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录取,学习结业后回到当地。(2)单独组织考试,组织到医学院校进行系统学习。(3)在当地举行培训班进行系统医学理论的培训,聘请医学院校教授、专家和有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授课。

4.2.2建立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轮回培训模式大型综合医院定期和不定期的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派遣医疗服务队,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巡回医疗,一是发现病情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二是可以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传授新的医疗知识。同时,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定期到大型综合医院进修,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工作能力和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增强卫生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理念。

4.2.3聘请有经验的离、退休专家定期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帮带老专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这样既可以发挥老专家的专长和余热,又可以帮助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跟随专家学习医疗知识和增加医疗卫生工作经验,同时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高层次的医疗服务。

4.2.4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医学院校在建立全科医生专业的基础上,要进行该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的水平。

4.3加快人才结构调整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自身发展进行人才结构调整,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首先,要加强现有人才的专业升级培训,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对那些不适应的人员则鼓励他们退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或提供优惠条件支持他们更新专业或继续深造,以便早日转移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其次,调整目标瞄向国际化,并力求达到高起点和高效益,一方面根据社区卫生事业实际情况巩固现有的技术,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好的效益;另一方面,加快基层卫生人才的布局和知识结构的的更新,提升卫生人才专业知识水平。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形成适当的人才梯队结构,以保证社区卫生事业顺利的蓬勃发展。

4.4改变现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