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发展新篇章十篇经济发展新篇章十篇

经济发展新篇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5:31

经济发展新篇章篇1

一、把握好续志时空的范围问题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对地方志书的定义作出规定,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一定义至少圈定了志书的时限(历史与现状)、空间(本行政区域)、内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性质(资料性文献)四个方面问题。前志(指首轮志书)是统合古今,从事物的发端开始记述,记述本行政区域内的事物。续志的记述时限与空间范围如何把握,是续志编纂的首要问题。

1、把握续志时限的范围。续修志书是相对前志来说的,是前志的承接与延伸,其上限一般承接前志的下限。但是它并非都是统一规范的,有些续志是承接前志下限,有些是与前志交叉。续志的上限是与前志承接,还是与前志交叉呢?从续志编修实践看,存在三种情况:

(1)以前志下限的次年作为上限。续志内容承接前志,从前志下限的次年开始记述。对于某些特殊事物,为保持其完整性,可以适当上溯,有的上溯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的上溯至事物的发端。这些上溯的事物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妥当的处理,如把某些上溯的事物放入篇章的无题小序中,作为背景资料介绍。这种承接前志下限的方式,在续志中用得较多。它的好处是:成书快,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与前志的重复,把有限的篇幅用于记述20年来的事物。

(2)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上限。续志内容不承接前志,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记述。这种承接方式,在续志中也有一些。它的好处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改革开放的历程与取得的成绩,避免割裂事物的联系,方便读者查找利用。运用这种承接方式,需要采取一些办法尽量减少与前志的重复,少量重复是不可避免的。

(3)以行政区域变动的年度为上限。续志内容不承接前志,从行政区域变动的年度开始记述。如20世纪90年代撤县建市比较频繁,撤县建市的地区,市志与县志接不上,可以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市之前的资料,作为背景资料载入,其他从建市之年开始记述。这种承接方式,在续志中用得较少,主要运用于区域有变动的地区。

至于续志的下限,《地方志工作条例》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只要求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各地续志的下限如何选定,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前志完成的年份和下限确定。如前志下限断至20世纪80年代,续志下限以2000年为好;前志下限断至20世纪90年代,续志下限宜选择2005年或2010年。

2、把握续志区域的范围。地方志书是记述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的事物,不越境而书。不越境而书,就是不超越规定的行政区域范围记述事物,这是前志编纂的一个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内外、境内外的交流日益增多。出现一些外地区来境内打工或办企业的,对本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属于境内发生的事情,记述是理所当然的。同时还出现境内经济社会各方面向外渗透的情况,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境外、国外的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境内人员跨境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党政机关领导的跨境活动,如跨境参观考察、招商引资、经济合作等;二是企业人员的跨境活动,如跨境设立分支机构、原料采购、产品推销、投资创业等;三是居民个人的跨境活动,如跨境打工创业、举办展览、国外求学等。经济的外向度、人口的流动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续志记载跨境活动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解决了把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地经济社会向外渗透的各方面记载入志的问题。这种记述没有违背地域原则,而是对地域的延伸,不能视为越境而书。

二、把握好续志内容的重点问题

续志是前志的延伸,没有必要过多重复前志的内容,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复载。对前志所记的一些基本情况、名胜古迹、名优产品和在本地的特色事物,可以复载;对一些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的事物,如自然环境、建置沿革、风俗、方言、、文物等,可以从略记述,不能完全舍弃;对一些发展过程介于两轮志书时限之间的事物,必须上溯;对一些前志下限之后发生的新事物,续志要作重点记述。与前志相比,续志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的记述。

1、把握改革开放内容的记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国企改革正式列入改革的重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由过去的突破旧体制转向建立一个新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改革开放进入深化阶段,与之配套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进程可分为发动与起步(1978~1984年)、展开与发展(1984~1992年)、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1992~1997年)、攻坚决胜(1997~)四个阶段。改革是全方位的,是一场全面的、深层次的、动态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革命。改革开放的发动与起步阶段在前志已有记述,但不够系统和详细。因此,续志要重点记述改革开放,反映时代的变革特点,写出改革的原因、主要进程、主要方面、主要措施、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能详结果,略过程;也不能只写成绩,不写问题。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续志也要作重点记述,必要时可以附记一些改革开放的实施办法与专题调查。

记述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中设置“改革开放”或“体制改革”篇章记述;二是分散在各篇章记述,但要在章、节标题上显示出来,如果不显示出来,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位置,改革开放的内容就难以记入;三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记述方式。

2、把握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记述。编修前志时,关于志书是否写精神文明、精神生活、意识形态之类,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有些人从重要性出发,主张写;有些人则认为有很多困难。不管怎么说,前志在这方面写得较少,但普遍反映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开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颁发后,一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各地分别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文明办),中心任务是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同时还临时性协助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法制教育等。可见,精神文明建设在续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时代特征的标志。续志要作重点记述,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及其成果,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活动情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情况,典型的好人好事。

记述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中设置精神文明建设篇章记述;二是把未归入专门篇章记述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分散到相关篇章记述;三是集中设置精神文明建设篇章记述,然后把难以归入专门篇章记述的内容分散到相关篇章记述。

3、把握社会问题内容的记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行各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由于许多改革措施都是在探索中前行的,以及受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工人下岗问题、干部腐败问题、农民负担问题、治安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贫富差别问题、社会结构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老年人问题、妇女问题、青年问题、物价问题、住房问题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加强,这些问题都得到有效的整治和好转。前志记述社会问题很少,即使有少量涉及,也是从部门工作的角度来写,如劳动部门安排了多少人就业,住房管理部门解决了多少人的住房等等,根本看不清问题的全貌。这些社会问题都是存在的历史事实,续志要加强这方面的记述。记述的社会问题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存史和使用价值的社会问题;二是已在媒体上公布,有公开定论,无特殊保密规定的社会问题。续志记述社会问题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重点记述那些在当地影响较大、具有地方特点、群众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一些当地党委和政府解决得比较好、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

记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设置社会篇,集中记述一些社会问题,然后把不便于集中记述的问题放在相关篇章记述;另一种是全部分散到相关篇章记述。

三、把握好续志体例的创新问题

志书的体例包括体裁、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前志一般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篇(编、卷)章节目结构,“横排竖写、述而不作”原则。续志要把握好体例的运用问题,不能完全沿用前志的体裁、结构、章法,需要在前志体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1、把握续志体裁的问题。在前志“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基础上,增加特载、专记两种类目。

(1)增加特载类目。特载是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年鉴为及时反映和保持重大事件的完整性,特别是为原文记述党委、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献,使用了特载体裁,将某些重大事件全过程以及党政主要领导的讲话等文献资料全文载入。年鉴设置特载类目,收录的内容有重要的会议报告、重要的专访文章和特稿、重要的文献和法规、重大的活动和事件,可突破凡例规定的时限范围。特载类目在前志中尚未出现,续志有必要借鉴年鉴做法,增设这一类目,纳入一些需要完整记述的涉及全局的重要文献或重大事件。这些重要文献和重大事件弥足珍贵,传世价值高,垂鉴后世作用大,如果纳入篇章或收入附录,显得分量不够,有时因篇幅所限难以处理,以特载的形式收入,并置于志首,不仅丰富志书体裁,而且给重要文献、重大事件以显著位置,鲜明地体现时代特色与地方特点。

(2)增加专记类目。专记也称专题记述,是对志书篇章中因难以归类而没有记述,或因受志书体裁和篇幅限制而未能充分记述的事物、事件作专门记载。专记类目由专题资料、专题文章或专题调查构成。志书设置专记类目,可以起到详述典型、拾遗补缺、增强可读性的作用。专记被视为志书的一种体裁或一个门类,始见于前志,但运用很少。续志记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以来的事物,期间出现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和新生事物,如再就业问题、综合治理问题等,用专题记述更能反映事物的全貌。所以对独立性较强、所占篇幅太大、篇章不便完整记述的事物,续志应该设置专记类目记述。专记的写法与概述(总述)、综述相反,不是综合与概括记述。其特点:首先是“专”,一事一题,题外不书;其次是“全”,有始有终,因果分明;再次是“细”,表明关键,突出重点。记述要素有事由、政策、组织协调、运作、转化、结果、社会反响。专记的选题要严、挖掘要深。结构比较灵活,宜纵则纵,宜横则横,纵横结合,适合于分析、综合,较易写出发展过程。专记不能写成论文,不能用空话、废话、套话,要有较多的信息量和较高的信息密度。

专记类目的设置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中设置,把多篇专记集中在一起,放在志首或志末附录中的某个位置。集中设置的专题,数量比较少,内容比较复杂,篇幅比较大。二是分散设置,按照事物内容相联系的原则,把多篇专记分别附记于相关章节。分散设置的专题,数量比较多,内容比较简单,篇幅比较小。三是集中与分散的结合式,既集中设置类目记述,又在相关章节附记。

2、把握续志结构的问题。在大体承接前志篇(编、卷)章节目结构的基础上,采取升格、归并、创设等方式,调整篇目。

(1)升格篇目。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事物不断发展壮大,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这些事物,前志已有记述的,但又过于简单,续志要充实内容,从章、节、目等较低层次提升到篇、章、节等较高层次记述。如旅游业、茶业、陶瓷业和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续志应提高其规格,升格为篇章,从而更加突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

(2)归并篇目。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事物变化不大或变化缓慢。对这些事物,前志已有详细记述的,续志要撤销其篇、章、节的设置,浓缩简略,降格并入相关篇章,作综合性记述。如一些变化不大的建置沿革、民情风俗、宗教、方言等内容,在前志中已设篇章作过系统记述,续志应对其内容进行删削,将其基本概貌和有变化的新内容并入相关篇章记述。

(3)创设篇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对这些事物,前志没有记述的,续志要设立新的篇、章、节作系统记述。如证劵业、信息业、房地产业、个私经济、民办学校、民办诊所等,续志可以设立与其地位相应的篇、章、节记述。其中:有类可归的,仍应归类,如证劵业归入金融、民办学校归入教育、民办诊所归入卫生医疗;无类可归的,可设立新的篇章,如设立改革开放篇章、房地产业篇章。

3、把握续志章法的问题。在坚持前志“横排竖写、述而不作”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以事系人、述而精作”写法。

经济发展新篇章篇2

学习评论员文章体会

学习了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的《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三篇评论员文章。三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后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方向的重要言论,文章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开势透彻,概述党情、国情准确,为领导干部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扎实工作,理清了思路坚定了信心。认真组织学习三篇评论员文章,全面准确领会中央的精神,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首先,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人民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及时、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中央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三篇文章的精神实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两会"为新起点,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在路线原则问题上保持坚定立场,不为任何杂音噪音所惑,不为任何困难风险所惧,要静心工作,立足岗位,尽心尽力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自觉抵制各种谣言,不为任何传闻谣言所扰,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聚精会神、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用胜利召开,创造心齐气正的良好环境,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认真学习领会三篇文章的精神实质,要认真进行分析和思考,切实把中央的决策部署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与我们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达到共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上下同心同德,行动上同心同行;只有统一思想,才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奋发有为。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到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热情和动力,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努力在改革发展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再次,要立足本职,真抓实干。学习贯彻落实好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做好本职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念。自觉做到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自觉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贯彻落实好精神,必须做到勤政为民、爱岗敬业、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结合工作实际,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坚决克服弄虚作假风气,坚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影响和带动基层,全身心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民生"工作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来抓,坚持深入基层、认真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认真了解民情民意,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帮助群众创业致富。

经济发展新篇章篇3

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是多年创办的一个重点专刊,近年来,几经改版,努力做到贴近社会,关注民生,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使理论宣传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年初以来,我们相继推出的“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系列专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开办了网上有奖知识问答。把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在一起,吸引了更加广泛的读者参与,使《理论》专刊成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解读方针政策的主阵地,读者的理论家园。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大局,提高办刊质量

党报理论宣传必须把握大局,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条件。近年来,哈尔滨日报理论版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实践探索。2003年末,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为配合省市委的工作思路,《哈尔滨日报》迅速策划报道方案,编辑亲赴北京约请部分课题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同时,在《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及时推出“大家理论”专栏,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许多著名学者撰写文章。从2003年10月13日首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观念与投入的价值取向》推出,到2004年10月整整一年时间内,先后推出了《寻求均衡协调的发展》、《在改革中求变》、《东北制造业的振兴策略》等40余篇专题理论文章。为我省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关注社会前沿,强化观念引导

党报理论宣传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刊物,必须针对新生事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进行理论解读,引导人们更新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发展思路、发展任务,我们抓住这些问题及时开展理论宣传。2002年以来,为了深入贯彻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我们开办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习十六大报告理论笔谈,十七大精神解读,以及纪念改革开放30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专栏,先后刊发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引进来’引啥?‘走出去’去哪?”以及科学发展问题阐释等60余篇专题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深化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促进了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的形成。特别是全市开展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来,我们紧抓时机不放,及时与市委宣部、讲师团沟通协作,推出了“推进学习党组织建设”系列专刊,为了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吸引更多读者参与,我们及时推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有奖知识问答”活动,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吸引了更加广泛的读者关注和参与。

三、分析新的情况,提出新选题

党报理论宣传必须在把握大局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分析新情况,确定符合形势要求的选题。200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年,当国内学者刚刚把“新经济”揽入自己的视野时,哈尔滨日报已将新的研究成果与区域经济挂钩,探讨这一现象对哈尔滨的影响及相应对策,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有分析有分量的理论文章,由黑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朗玲教授撰写的《鲇鱼效应》一文、省委党校副校长祝福恩撰写的《把握“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等文章引起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并深人研究这一现象。这组文章题目新、问题新,令读者眼睛为之一亮,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赏。同时《鲇鱼效应》这篇文章获当年全省报纸理论类一等奖、《把握“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获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理论评比一等奖。

四、鲜活生动是增强贴近性、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新篇章篇4

*年,全市政府系统工作人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调研成果,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在*年度优秀调研报告评比活动中,各县(市、区)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精心组织、踊跃参与,共推荐报送了130多篇调研报告。经评审组专家严格遴选,共评出优秀调研报告25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15篇。具体名单如下:

一等奖(共3篇)

1.培育创新人才与转变发展方式

(*市人事局王水君)

2.关于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上虞市政府叶时金)

3.*融入三大都市经济圈利弊分析和对策研究

(*市发展改革委梁建华等)

二等奖(共7篇)

1.关于提升我市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市外经贸局章光华)

2.富民需要强村

(*县政府冯建荣)

3.关于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的构想

(*市环保局金百富)

4.共建文化家园共享文化成果

(*市文广局李永鑫)

5.推进产业升级打造产业集群致力提升诸暨产业竞争力

(诸暨市政府王继岗)

6.关于新昌县中小企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新昌县政府温暖)

7.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市规划局林抒等)

三等奖(共15篇)

1.提高服务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率的几点思考

(*市财政局阮坚勇)

2.“调”“保”并举着力做好市区土地利用规划整合文章(*市国土局赏建华)

3.*工业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降耗对策研究

(*市统计局陈烈虎等)

4.推进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提升残疾人权益保障水平

(*市残联谢振江)

5.加强农村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保障的思考

(*市民政局韦青萍)

6.区域性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越城区文教局马成永)

7.立足创新发展着眼融合提升切实增强我市产业区域竞争力

(嵊州市经贸局王炜)

8.法律援助在*的实践和创新

(*市司法局许兵)

9.借鉴先进经验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市科技局金如如等)

10.关于*市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对策研究

(*市教育局陈国阳)

11.*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想

(*市劳动保障局裘凯音)

12.*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市农业局陈志庆等)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市卫生局邵田田)

14.农村“现代家庭工业”金融支持问题调查启示

(人行*市中心支行徐子福)

15.计生公益金“上虞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市人口计生委魏鹏程)

经济发展新篇章篇5

政务信息宣传调研是政府工作的基本窗口,是政府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衡量政府办公室工作的主要指标。为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宣传调研工作,现结合我县工作实际通知如下:

一、把握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宣传上级政策,关注工作动态,总结工作经验,推广先进典型,探究难点问题,提高参谋水平,以达到锻炼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工作的目的。

二、突出工作重点

1、国家、省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

2、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

3、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做法、新难点、新期待;

4、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5、周边地区的相关工作动态。

三、明确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主攻市级,突破省级,争取部级,多种平台一起上,争取市级平台天天有,省级平台旬旬有,部级平台月月有。

1、抓好自身平台建设。着力办好《政务快报》和县政府门户网站,全年高质量编发《政务快报》不少于100期,安全、高质、规范运行县政府门户网站,发挥资料库、信息库和窗口作用。

2、主攻市内信息平台。做到“四报联登”(日报、晚报、市委办主办的《每日简报》、市政府办主办的《快报》),“三刊联发”(工作研究、政府公报、市“两办”内刊)。

3、突破省级信息平台。重点是“两刊两报”。“两刊”是省委办公厅内部刊物和省政府办公厅内部刊物;“两报”是日报和农村新报。争取县政府办每年在省级报刊上发表宣传信息和调研文章不少于20篇次,其中在“两刊”用稿不少于5篇;县政府各部门每年在省级媒体上用稿不少于2篇;各乡镇(场、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每年在省级媒体上用稿不少于2篇。

4、争取上部级信息平台。力争《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主办的《中办通讯》等报刊,每年能有5-8篇反映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稿件。

四、严格工作要求

1、全员办信息。各乡镇(场、区)和县政府各部门要把政务信息宣传调研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来抓,做到人人有任务,全员办信息。

2、报喜又报忧。政务信息宣传调研工作不能只报喜不报忧。重大突发事件,务必第一时间准确、逐级上报。对迟报、瞒报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年度考核时作扣分处理,必要时启动问责程序。

3、分级把好关。各单位主要领导对本单位政务信息宣传调研工作负总责。一般信息由本单位办公室主任或分管领导负责把关上报,重大信息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把关上报。负面信息必须逐级把关上报。

五、落实奖励办法

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政务信息宣传调研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政务信息宣传调研工作上台阶,实行统一考核、分级奖励的办法,将政务信息宣传调研工作纳入对乡镇(场、区)和县政府各部门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考核,按照分级兑现的办法对政府系统干部职工撰写发表的政务信息宣传调研稿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1、奖励标准:在部级报刊发表的理论调研文章(字数在1000字以上)每篇奖500元,政务信息稿件每篇奖200元;在省级报刊发表的理论调研文章每篇奖400元,政务信息稿件每篇奖100元;在市级报刊发表的理论调研文章每篇奖300元,政务信息稿件每篇奖50元。

2、计分办法:部级理论调研文章每篇计30分,政务信息稿件每篇计15分;省级理论调研文章每篇计20分,政务信息稿件每篇计10分;市级理论调研文章每篇计10分,政务信息稿件每篇计5分;县政府办《政务快报》和县政府门户网站用稿每篇计3分。

3、奖励(计分)范围及依据:①县政府办奖励依据:由县政府办干部职工撰写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稿件;由县政府办干部职工撰写的以领导名义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稿件。②乡镇(场、区)和县政府工作部门:只要与本乡镇(场、区)、本部门相关的政务信息或理论调研文章均可纳入计分和年度政务信息宣传调研任务考核。③实行一稿一奖(计分),联合署名稿件只奖一次,一稿多投只取最高奖项。④调研文章不得少于1000字。⑤以发表的原件、复印件或用稿通知书为奖励依据。⑥在网站上发表的稿件只纳入计分,不纳入奖励。

六、认真组织实施

1、统一组织考核,分级奖励兑现。将政务信息宣传调研工作纳入对乡镇(场、区)和县政府工作部门年度任务目标考核内容,依据年初目标任务,年终进行考核兑现。同时,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筹资、分级奖励”的原则,对干部职工用稿情况据实进行奖励兑现。

经济发展新篇章篇6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术期刊;研究内容;词频分析;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06707

环境经济学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产生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经济学被介绍到中国。1978年中国制定了《环境经济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讨论会,决定将“环境经济”列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中的第一项主题。同年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成立,由此推动了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这表明作为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环境经济学已成为一门瞩目的独立学科。环境经济学虽然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学科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环境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十多年来,环境经济研究在中国发展快速,不但表现在环境经济理论和框架体系不断充实完善,而且结合中国实际开展的环境经济领域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学者们翻译、撰写了环境经济方面的教材和专著,还发表许多研究环境经济的论文,开展了环境经济各领域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环境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1]。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指导都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提高和完善。基于此对2005~2014年收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以下简称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篇名包含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这个角度研究近十年来中国环境经济研究动态和发展路径。

一、近十年环境经济研究

数据样本统计(一)“环境经济”期刊论文篇数统计

从中国知网中检索2005~2014年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剔除重复及不符合主题的论文,共有462篇,其中核心期刊本文核心期刊指中国知网上所检索的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篇,其他期刊论文262篇。具体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从2005~2014年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中国知网全部期刊论文这一角度来研究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但环境经济研究成果的体现形式是多样的。比如中国知网检索数据库收录文献中除了期刊论文,还有优秀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国内外会议和其他形式的研究论文,在2005~2014年间,这些论文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共计338篇。

此外,统计分析2005~2014年这十年的文献,是为了了解在新阶段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进路。而在1978~2004年的27年间,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发展等重要阶段。在这27年间收录在中国知网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国内外会议论文和其他形式论文共456篇,其中期刊论文有406篇。

(二)基于期刊的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为了能较好地表征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研究的客观水平,本研究的检索统计工作不仅关注期刊论文数量的变化,更关注期刊论文的质量变化。核心期刊论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故本研究的重点在核心期刊论文。据上文可知,本研究全部实际有效样本为46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的实际有效样本为200篇。

在相关论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引证分析、数据分析和词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近十年来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重点对论文期刊类型、主要议题、作者人数等方面进行数量分析。同时分析文献的被引次数,以衡量期刊论文的影响力。

(三)数据样本局限性分析

本研究只是从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期刊论文这个角度来分析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数据样本必然存在局限性。由于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的广泛性,涉及环境经济的具体研究对象很多,仅就期刊论文来说,属于环境经济范畴的论文众多。篇名属于环境经济领域范畴的其他关键词的论文有至少十多种,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GDp”、“eKC”、“环境绩效”、“环境损失(损害)”、“环境成本”、“环境外部性”、“排污权”和“环境税”等,见表2所示。据《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统计显示:1980~2008年这29年间有关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共有10618篇。本研究检索统计了2005~2014年环境经济研究领域核心期刊论文,属于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共有10506篇。由此可见,近十年有关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数量比过去有大幅增加。

由此分析,2005~2014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核心期刊论文大约占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范畴的核心期刊论文的1/50~1/60,也就是说大多数有关环境经济的研究论文在其篇名中并没有直接使用“环境经济”。故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并未包含环境经济研究的所有领域,但本研究的贡献也正是对以“环境经济”为篇名的论文的深度分析,以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略见环境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全貌。

二、数据样本论文分析

(一)研究阶段分析

通过对全部462篇数据样本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发现,2005~2008年数据样本期刊数量逐年递增,到2008年达到峰值,2009~2011年数据样本期刊数量略有下降,2012~2014年数据样本期刊论文稳定在40篇左右。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近十年期刊论文方面的研究从数量上看为稳定发展的阶段,从质量上看为深入扩展研究的阶段。

进入21世纪,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环境经济学研究将重点关注环境经济理论体系、环境价值核算体系、环境经济分析方法体系、环境经济评价体系、环境保护经济手段体系、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环境投融资体系、循环经济体系、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体系等[1819]。

四、结语根据本文数据样本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近年来中国环境经济研究的一些特点。第一,从数量上看,年核心期刊发表篇数变化不大,但论文的深度有所扩展,涉及的领域更广,所使用的分析手段也更多,近十年环境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比以前的有大幅增加。第二,在影响力方面,发表于理工类核心期刊上的环境经济类论文的影响力更大;另外,采用数量分析、科学实验以及工程实践的论文影响力也较大。这说明中国环境经济研究的一种趋势是朝着定量分析、技术支撑的方向发展。第三,在研究内容上,依据词频分析结果,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所扩展,研究深度有所加强,但较多的研究还是探索性的,结论是建议性的,其实践意义、应用意义和指导意义还不够强。

参考文献:

[1]沈满洪,葛察忠,董战峰,等.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3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邱威,张建华,刘念.含大型风电场的环境经济调度模型与解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19):816.

[3]李国柱,牛叔文,杨振,等.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环境经济成本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1):1524.

[4]李刚,张彦伟,孙丰云.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3944.

[5]张音波,陈新庚,彭晓春,等.广东省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5):10211031.

[6]郭长雷,王丽婧,梅凤乔,等.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29(7):9799.

[7]崔宇明,常云昆.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J].开发研究,2007(3):4043.

[8]潘岳.谈谈环境经济政策[J].求是,2007(20):5860.

[9]段晓峰,许学工.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1):4555.

[10]陈耀龙,程文涛,陈小兵.高级住宅小区生态设计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7):9799.

[11]刘向华,马忠玉,刘子刚.意愿调查法在环境经济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生态经济,2005(4):3638.

[12]傅京燕.oeCD国家环境经济手段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5(3):4345.

[13]谭灵芝,鲁明中,陈殷源.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81186.

[14]蔡秀云.三种环境经济手段的优势比较分析[J].中国税务,2009(12):2223.

[15]刘彩利,王京芳,薛斌.环境经济手段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驱动机制[J].软科学,2005,19(5):2729,38.

[16]李小蓿李汉平.环境经济系统物质流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物质流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9):13271335.

[17]陆菁.贸易与环境经济分析的实证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6(2):203209.

[18]董小林.环境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9]董小林.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analysisofChineseenvironmentaleconomy

researchinthelastdecadeDonGXiaolin1,2,XUewenjie1,2,SonGCheng1

(1.institute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Research,ChanganUniversity,Xian710064,

Shaanxi,China;2.SchoolofCivilengineering,ChanganUniversity,

经济发展新篇章篇7

一、今年以来宣传思想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一)理论武装工作方面

根据开展“三观”学习教育的有关指示精神,县委中心组带头学,作表率,组织召开了“三观”教育学习会议,16位领导干部作了交流发言,并撰写了10余篇体会文章。全县各单位和部门也以多种形式开展了“三观”学习教育活动,并掀起了热潮,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按照“学理论,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建班子”的要求,召开了以学习贯彻宪法、行政许可法,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为主题和分析研究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撰写体会文章80余篇,推进了思路创新,提高了领导和决策服务水平;在职干部勤学习,重实效,累计参学人数9936人次,撰写了856篇体会文章,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素质,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分3期对县乡副科以上领导干部、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和新录用国家公务员等共610人进行了培训,继续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组织开展了党内重要法规的学习活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作风明显转变;编辑完成了理论书籍《时政与探索》,为广大干部进一步用理论武装头脑拓宽了渠道;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为理论研究搭建了平台。

年中,制定了关于开展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实施方案。8月22日,全县万余人收看了“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实况转播,认真学习了同志在纪念会上的讲话,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同时,各乡镇、县级有关单位还以举行座谈会、读书活动、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各级干部群众把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二)经济宣传工作方面

加大了对宣传我州加快发展的机遇、条件和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力度,着重宣传好了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落实及为民办实事的情况,宣传好了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以及各级各部门取得的新成绩,营造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州、县党委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三篇文章”这一宣传主题,以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部署的宣传为主,大力宣传了我县在作好“三篇文章”中所取得的成就,并以宣传“三篇文章”为载体,全方位推介和展示了漾濞,一批经济宣传稿件在省、州媒体上刊播,为我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以开辟专栏、制作专题片、人物专访等形式和渠道,从不同角度广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好经验好典型,做到了典型引路,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献身小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舆论引导工作方面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个务必”,做到“三贴近”,切实转变作风,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按照大办发[20*]28号《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及州宣发[20*]25号《重要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审稿的实施细则》的文件精神,及时制定了《漾濞县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对会议新闻、领导同志活动包括外事活动的新闻、新闻报道的采编播发等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对会议新闻报道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稿件审定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县广电局和新闻信息中心严格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就如何贯彻落实“三贴近”方面,新闻宣传工作者始终做到强化五种意识、打牢五个根底,既强化群众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意识、大局意识和整合意识,打牢扎实的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基础根底、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和新闻业务根底,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不懈的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开创了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方面

县委、县政府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以在大理州召开的全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精神为指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下步工作要点并认真开展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效果良好。

经济发展新篇章篇8

《中国城市经济》的前身是始创于1992年的山西《城市经济》杂志。回顾《中国城市经济》的创刊,不能不从这段历史谈起。那是1991年,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蓬勃兴起,城市经济发展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支持下,由当时担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的王茂林同志亲自支持,成立了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茂林同志亲自担任了学会的会长。学会成立以后,山西省开始筹办一份城市经济杂志。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获准于1992年5月正式创办了《城市经济》杂志。1992年初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进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南方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东方风来满眼春”就是当时的写照。

1992年10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太原举行第二届换届大会,大会上确定《城市经济》杂志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会刊。1993年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也给予支持,于当年5月份,杂志社前往北京办刊,北京太原两地运作,一直到1999年。在此期间我一直担任主编兼社长。1998年12月,为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上海举办了专题纪念会,会议期间汪道涵会长、王茂林第一副会长以及周道炯、周干峙、龙永枢、杨重光等副会长讨论提议创办一份全国性的城市经济杂志。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也支持此举。王茂林同志由湖南省委书记调任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协调新闻出版署做了大量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龙永枢同志协调社科院也做了大量工作,终于获得批准创办《中国城市经济》杂志。

1999年6月,新闻出版署下达了批准创刊文件。当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向新闻出版署报送的创刊申请报告写明了《中国城市经济》是在原山西《城市经济》基础上改刊的,《中国城市经济》已由地方刊物改变为中央级杂志,面向全国发行,主管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刊期为月刊。由当时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领导批准,并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同意,由原社科院副院长龙永枢同志担任编委会主任,由著名城市经济专家杨重光研究员出任主编,由我担任《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社长。

经济发展新篇章篇9

一、把握重点,浓墨重彩记载时代特点

反映时代特点是编纂新方志的重要原则之一。为充分反映时代特点,突出改革开放这个时代主旋律,《陕县志》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记述改革。在集中记述方面,一是在志首“概述”第二部分集中记述陕县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概略情况,让读者先从宏观、整体上把握陕县的改革大势;二是在篇目设置中单独设编,专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两编,分别对陕县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同时,在乡镇企业、工业、商贸服务、金融、财税等经济部类和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司法等政治部类,以及教育、卫生等编,对改革进行分散记述,从不同角度记载改革的范围、途径、方法和效果,进一步突出了改革这个时代主题。可以说,《陕县志》对改革开放给予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凸显了改革开放在志书中的重要地位,也符合陕县这些年的发展实际,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为体现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政方针,《陕县志》在篇目设置中别出心裁,专设“经济综述”编,该编的立意非常好,写得也很有特点。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经济效益3个新视角入手,突出经济部类的整体性,反映宏观经济的面貌,让读者对陕县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总体把握,能了解陕县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随后,设置农村经济、厂矿企业、商业贸易、乡镇企业等编章,从不同侧面记述陕县经济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烟叶、林业、苹果、蔬菜等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等给予较全面记述,反映出了陕县这些年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注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记述是《陕县志》体现时代特色的又一亮点。《陕县志》在篇目设置中单独设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编,内容虽只有1.7万余字,但文约事丰,写得非常扎实。一是记述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如公民文明言行知识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三学三爱”(学政策、学法律、学本领,爱国家、爱集体、爱家乡)教育等。二是记述创建活动。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县城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活动等。三是设立“文明新风”专章,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尊老爱幼、救死扶伤、拾金不昧、崇尚科学、发挥余热8个方面展开记述,所记多数是普通的群众,让人感到这些事例既可亲又可信。四是集中记述张飞山、冰河、白天鹅三次大营救的真实事例,写得精彩生动,十分感人。这种有措施、有活动、有结果的层层递进式记述,陕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成效就跃然志中,凸显了志书的感染力和教育功能。

与时俱进,集中记述三大基本国策是《陕县志》的另一个时代特点。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土地保护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陕县志》在记述这三大基本国策时,力求出新。一是在篇目设置上将三大基本国策均进行升格处理。按一般习惯做法,环境保护和土地保护大都作为二级目放在地理环境部类中,计划生育则放在政府工作中或与人口一起放在社会部类中。而《陕县志》不仅将它们都上升到一级目的层次,而且集中设为专业志的前3编,给予极为突出的地位。二是从篇幅方面加强内容记述。全书共设34编,而此三编的内容占全书的8%,可见其在全书中的分量之重。

二、准确反映地情,凸显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是否突出是体现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往往是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大看点。陕县志在这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一是对地方特殊事物作适度升格。如在第二编“资源与管理”中,对“温塘矿泉”一般应为节层次升至章层次。开篇即写“温塘矿泉”这个陕县特有的矿产资源,从地质储量、矿泉源流、天然洗浴、水质科考、洗浴疗效、开发利用等6个方面进行详细记述,并附有温塘村矿泉碑铭,写得既平实又生动,十分出彩。对于陕县来说,可谓是一大地方特色。同时,鉴于陕县数十年“有县无城”的历史实际,把“县城变迁”的内容从“城镇建设”编中析出,独立设为一编,通过陕县古城、县设市区、新县城建设3章的纵向记述,反映陕县城1959年因三门峡水利建设被拆迁,陕县长期处于三门峡市区,1994年才有新县城,至2000年城区面积扩展到20.6平方公里,一个现代化的新县城崛起的发展历程。

二是以“社情与民俗”编的相关内容体现陕县特色。如设置“姓氏谱牒”章,题目起得好,内容记得实,富有陕县特色。记述陕县境内的5种主要姓氏起源,10个主要世居族姓,并分析不同的姓氏结构,记述了6个姓氏族谱的编修情况。这不仅能很好地反映陕县地情,也会对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增进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在“民情风俗”章中将陕县的民情习性概括为:“生活安定,固守家园;粗犷强悍,温柔敦厚;勤劳节俭,积富耻贫;重耕尚文,轻商拙卖;讲究礼仪,注重名声”40个字,用词简洁有力,概括准确。文中既记述这些习性形成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因素影响等,又引用一些历史事实、宗祠碑文、民谣谕俗、人文典故加以说明。这种历时数千年才形成、植根于血液中的习性,成为陕县民情的一大亮点。

陕县志通过温塘矿泉、县城变迁、社情民俗这几个有地情特色的“点”,把陕县的地方特色这个“面”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浓厚的地域气息,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读后令人难忘。

三、创新人物入志方法,加大以事系人力度

人是生产力中能动性最强、最为活跃的因素。志书如果能写好写实了人的活动,包括群体的、典型个体的活动,一部志书就有了灵性,就增强了志书的生命力。

《陕县志》既坚持以事系人、生不立传的人物入志基本原则,又独具匠心,采取一些新方式突破对当代人物的记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编纂理念。一是拓展人物编的记述空间。除集中收录传记人物20位外,收录简介人物37位;设名表五种,入表的人物达670多位;并记述了50位“山南海北陕县人”在不同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整个人物编共收录各类人物780人左右。二是在部分章节后设立“小附”,记录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如兴办水利的村干部和普通农民,带头发展经济的民兵,荒山造林的普通群众,集资办学的捐款人,等等。三是加强正文中“以事系人”的力度。所记人物不仅有省、市、县领导,企业家、专家、学者,还有农民、普通干部职工、个体户,以及关心和支持陕县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侨眷,进一步扩大了陕县志的人物覆盖面。

《陕县志》的入志人物不仅数量多、涉及领域广,而且以人物的言行和细节,用丰富的内容取胜,以事实和数据描写人物的个性和事迹,使人物形象既丰满又感人,读后令人信服、觉着可敬,改变了有些志书中以事系人少和人物记述相对平淡的弊端,从而增强了志书的教育功能。

四、注重表现形式创新,不断丰富志书内容

一部志书是否属上乘之作,内容固然十分重要,但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自然也会为志书的内容增光添彩。《陕县志》注重对表现形式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志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一是灵活运用图、照、表。《陕县志》收录各种地图、示意图、照片400余幅。其中,志首有标准地图3幅,彩色照片130余幅;随文插入黑白照片、示意图等270余幅,直观形象地展示陕县的发展变化。这些图、照大多随文而设,与文相得益彰。如蛋雕蛋绘、社火表演、剪纸面塑等图照,强化了陕县地方文化特点的记载,这不仅对深化县志内容,客观反映地情,提高可读性起到很大作用,也增强了志书的存史功能。志书还收录各类随文统计图表128张,不仅直观简洁,而且信息量大,还节省了篇幅。二是序、凡例、目录和概述全部附有英文,在志书中比较少见,既拓宽了该志的使用范围,也显示出陕县面向世界的眼光。三是志末设有主题词、人名、地名和图表4种索引,检索方式多样,方便读者使用。四是设“限外辑要”,简要记述2001年~2004年陕县的四大班子任职和所发生的大事情况,弥补志书下限到成书出版之间的记述空白,增强了陕县志的时效性和服务现实的功能。五是在“附录”中设“前志订正补遗”,对前志的大事记补遗26条、文字勘误66处。加上志书中多处正前志之误、补前志之缺,陕县志较好完成了对前志的纠错补漏工作。

五、白璧微瑕,志书的不足之处

《陕县志》虽然是一部质量上乘的成功之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凡例不够严谨规范。一是缺少关于纪年的时间规定。《陕县志》中有些编章如古城始末、旅游名胜、人物等,均涉及传统纪年与公元纪年问题,而凡例中却没有纪年的规定。二是有的人物传记上溯年代太远,与凡例第一条的“对重要史实适当上溯”不符。如周朝的姬,唐朝的达摩、上官婉儿等,本志上限是1986年,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果漏记,可在“前志补遗”中记载,不宜纳入正文,否则志书的断限将变得意义不大。三是入志人物的排序规定前后不一致。凡例中规定入志人物“均按生年为序”,但在人物编第760~761页却出现了人物记述不以生年为序的情况。

第二,有的章节、内容归属不当。一是第一编“环境与保护”第四章“自然灾害”中第四节“防汛抗旱”不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应并入农业编的“水利”。二是第四编“社情民俗”第一章“民族宗教”辖“民族、基督教、其他教派”三节,将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内容列为“其他教派”欠妥当。佛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同为世界三大宗教,而“教派”一般指宗教内部的派别。依据科学分类与编排原则,应将基督教与其他教派设为“宗教”一节,与“民族”节并列。三是如第五编“人民生活”第二章“物质生活”第一节“饮食”中,记述居民的衣食住行的部分内容属于当地风俗习惯,而不属于饮食。

第三,图、照、表的处理不够细致。一是书中具有存史价值的多张珍贵示意图,如陕县旅游资源分布图、水利工程示意图、乡镇示意图等,感觉制作比较粗糙,不太清晰,也没有统一编号,降低了图片的利用价值。二是照片存在资料性不强、文字说明要素不全、缺少摄影时间等问题,如第63页“县环保局领导监测工厂水污染处理情况”的照片缺乏典型性,这类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志书的使用价值。三是表格不够统一规范。如表述“××年”时有的表用“年度”,有的表则用“年份”,全书应该统一为好。

经济发展新篇章篇10

同志的《序言》,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深刻指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阐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对于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努力谱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篇章。

贯彻落实《序言》精神,谱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篇章,必须坚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正确方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继续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培训,加强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培训。要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贯彻落实《序言》精神,谱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篇章,必须落实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更好地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要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引导广大干部学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把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永恒主题,引导广大干部切实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