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石油的化学性质十篇石油的化学性质十篇

石油的化学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8:18

石油的化学性质篇1

摘要:随着石油事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的油田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中高含水的开发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石油机械的腐蚀程度日益加重,再加上我国大部分的石油中硫酸度都比较高,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石油机械的腐蚀性日益严重,对石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导致了石油生产中各种事故的发生。本文将对石油机械腐蚀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探究防止石油机械腐蚀的有效措施,从而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关键词:石油机械;防腐技术;腐蚀原因;有效措施

随着石油行业的高速发展,对石油机械腐蚀现象进行防治的技术逐渐成为了限制石油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对石油行业的发展来说,良好的石油机械的防腐技术是石油行业发展的保障,不仅能够提高石油的日生产量,而且能够对石油机械的寿命起到延长的作用。此外,还能够节省石油企业发展的成本,使石油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所以,石油企业应该加强对石油机械腐蚀技术的开发和创新,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

一、导致石油机械腐蚀的原因

1、石油中多硫化物导致石油机械的腐蚀

我国大部分的石油中都含有较多的多硫化物,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石油机械设备接触到石油的时候容易被石油中的多硫化物腐蚀,然后在石油机械的表面产生多种多硫化物,在石油机械的运行过程中,这些多硫化物就会给石油机械带来很多的不安定因素。此外,机械设备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就会和机械设备的腐蚀部分发生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石油机械设备的腐蚀程度更加的严重。

2、石油中硫化物导致石油机械的腐蚀

这种腐蚀现象主要是由石油产物中的杂质造成的,这些杂质的主要成分就是硫化物。硫化物能够和石油中的水分进行化学反应,导致石油中大量硫化氢的产生,硫化氢具有还原性和酸性,从而对石油机械设备造成严重的腐蚀。此外,石油中还有大量的化学杂质,这些杂质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石油机械设备的腐蚀。

3、石油中的氯化物导致石油机械腐蚀

据调查,现在的很多石油中都含有大量的盐水,如果盐水发生化学水解现象,就会转变成盐酸,对于石油机械来说,盐酸是导致石油机械设备腐蚀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石油机械设备造成严重的腐蚀情况,从而降低石油机械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4、石油中的环烷酸导致石油机械设备的腐蚀

环烷酸是现在石油中有机酸的主要成分,环烷酸具有强烈的化学性质,能够和石油机械中的铁发生化合作用,使石油机械中的铁受到严重的腐蚀,从而大大的降低石油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质量性,最终对石油的生产工作产生限制。

二、石油机械防腐技术措施

1、使用高效的防腐涂料

为了防止石油机械的腐蚀情况,应该使用高效的防腐涂料。比如,具有环保耐酸性质的防腐涂料和无机聚合物性质的防腐涂料等,这些防腐涂料都能够对石油中的腐蚀性杂质和酸性物质发挥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对石油机械的腐蚀情况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首先是具有环保耐酸性质的防腐涂料,这种涂料主要的防腐原理就是将石油原油中能够对石油机械造成腐蚀现象的有机酸、盐酸以及硫化氢等酸性有机物或者是酸性化合物进行消减。其次是无机聚合物性质的防腐涂料,这种涂料能够对石油机械进行防腐的原理主要是对石油中的分散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进行防治,从而达到防腐目的。

2、在石油机械设备的制造中使用新型防腐材料

在对石油机械进行制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更强、更高、更完备防腐性能的新型材料,从源头上来解决石油机械腐蚀现象的发生。在石油机械制造材料的选择上,应该科学合理的选择氧化性较强,抗还原性和抗酸性较强的石油机械制造材料,从而为石油机械设备的制造提供更高安全性、更高质量以及更加可靠的材料,从而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防腐性能,解决石油机械的腐蚀问题,最终保障石油生产的顺利完成。

3、采取电化学防腐

所谓的电化学防腐就是利用电流来使机械的腐蚀速度变慢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防腐原理就是腐蚀过程中电子的移动。在投用电流的阴极保护之前,在机械的腐蚀部位通过对阴极的填料包进行牺牲的方法来实现防腐。如果机械的金属表面有足够多的电子通过的话,那么机械的腐蚀现象就会变慢或者是停止。现在的电化学防腐方法在防腐对象不同的情况下会采取不同的技术结合方法,主要的就是电化学和外涂层结合的方法。

4、在石油中腐蚀环境中添加缓蚀剂

在进行石油工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在石油的腐蚀环境中添加适当的缓蚀剂,让这种物质在机械的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和物力作用,从而减缓金属的溶解速度,起到防腐的作用。缓蚀剂的使用不但可以保护石油机械设备不会遭受各种化学物质的腐蚀,而且还能够为石油企业的发展节省大量的成本和费用。目前,缓蚀剂已经在石油行业中的到了广泛的应用。

5、使用电镀钨合金以及管接箍进行石油机械的防腐

电镀钨合金的主要原理就是物理中的电镀方法,这种方法将具有隔离和防腐效果的金属放在石油机械设备的表层,从而减缓石油机械的腐蚀程度。这种方法可以对大限度的将石油和设备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实现防腐效果。此外,石油机械设备的管接箍的科学合理使用,也可以有效的减缓石油机械的腐蚀情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机械的腐蚀问题已经日趋严重,所以,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加强石油设备的防腐工作。虽然目前石油机械设备的防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进行不断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石油事业中的石油机械防腐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文娟,田艳.石油机械的防腐技术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2]李石良,李林.喷铝防腐技术在石油机械设备中的应用[J].上海涂料,2010(02).

石油的化学性质篇2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原因;防腐措施;石油提炼;化工产品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e986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212-02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104

腐蚀现象一直困扰着石油化工企业,一旦石油化工设备存在腐蚀现象,必然会对它的功能、使用周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现象是工业发展的难题,要想对其进行解决,必须深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进行控制。防腐措施的提出需要相关石油化工企业不断总结经验、研发技术,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石油化工设备的危险系数。

1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的意义

腐蚀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它需要一定的介质,会使得设备的形状、大小、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转。腐蚀的本质是一种破坏,尤其发生在石油化工企业。腐蚀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化工设备的使用周期,还将阻碍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果腐蚀发生在管道,将会发生泄漏现象,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还会引发一些灾难性事件,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出现的最为严重的事故为爆炸事故,由腐蚀引起的爆炸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和石油化工企业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掌握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原理和规律,逐步优化材料结构,并提出相应的防腐措施,以使石油化工企业长期保持良性发展。

2石油化工设备常见的腐蚀类型

石油化工设备是石油化工企业的主要生产力,它长期在恶劣环境下作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石油化工设备很容易受到化学溶液的侵蚀,从而影响石油化工设备的功能,不利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现象并非是单一的,它具有不同的类型和机理。从腐蚀发生的类型来说,它可以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前者主要是与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后者主要是与电解质溶液产生了电荷交换。这两种腐蚀现象具有本质的区别,且有其各自的特点,化学腐蚀不会有电流的产生,而电化学腐蚀则会产生电流。此外,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式,是根据其部位的不同进行的分类,将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顾名思义,全面腐蚀即是整个设备的表面都参与了腐蚀,由于石油化工设备主要由金属组成,当发生了全面腐蚀后,会造成管壁变薄的现象,如果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施加压力,可能会发生管道爆破的现象,严重时引发爆炸事故。而对于局部腐蚀来说,仅仅是某一部位与腐蚀介质发生反应,它具有腐蚀速度快的特点,其危害性远远大于全面腐蚀。由于腐蚀的危害较大,防腐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3石油化工设备常见的腐蚀原因

3.1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工艺要求加入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其中具有腐蚀特性的试剂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原料本身也会带有一定的腐蚀性。在石油化工产品加工时,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中间产物,某些中间产物也含有腐蚀性成分。由于石油化工过程具有特殊性,某些腐蚀性成分会逸散到空气中,这也会造成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与腐蚀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会改变石油化工设备的材料特性,也会进一步影响它的正常运转。此外,当石油化工设备发生电化学腐蚀时,会改变金属的表面特性,从而改变了石油化工设备的某些功能。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是石油化工设备腐蚀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它们是由金属与腐蚀性介质发生反应后而产生的,无论是哪一种腐蚀现象,均会对石油化工生产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应该杜绝金属与腐蚀性介质的接触。

3.2石油化工设备的金属性能存在缺陷

石油化工设备的金属材料不同,其性能也存在差异。不同的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抗腐蚀性,这与金属自身的结构息息相关。从金属的微观结构来看,晶粒的直径与抗腐蚀特性成反比。一般来说,铸铁和不锈钢是石油化工设备常用的金属原料,但由于铸铁的晶粒较小,其抗腐蚀性能也优于不锈钢。另外,金属材料的另一特性也与抗腐蚀性密切相关,即是金属材料的粗糙程度,越粗糙的金属材料,其抗腐蚀性也相对越差。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通常采用晶粒直径较大的金属材料,从而导致抗腐蚀效果不佳。石油化工设备的金属性能如果存在缺陷,将会直接影响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也使石油化工设备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3.3石油化工产品生产中气、液流动速度

通过研究调查表明,腐蚀气体、液体的流动速度也会造成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石油化工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与腐蚀性液体、气体相接触,从而造成腐蚀。腐蚀的程度与腐蚀性液体、气体的流动速度有关,流速越大,腐蚀现象越严重,腐蚀的程度越深,反之,如果在静止的腐蚀性气体环境中,它的腐g速度相对缓慢。针对这一现象,石油化工企业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气体、液体流动的速度,从而达到抗腐蚀的效果。

石油的化学性质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化工工艺;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4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157-01

现在石油化工是诸多行业的基础及动力来源,石油衍生产品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其中以气体污染物为主,对环境破坏严重,进而导致雾霾、酸雨等不正常天气,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发展石油化工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从生产工艺的角度减少石油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而达到优化大气质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一、简述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相关概念

(一)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定义

化工工艺即化学生产技术,是指化工原料通过相应的化学反应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和具体方法,是化工实验室实验内容的放大。针对不同的化工原料和目的产物,化工工艺差异性较大,有害物质类别、性质、形态等也不尽相同,绿色石油化工工艺即针对这种差异性,通过科学的方式,在生产、反应过程中,消除、减少或回收其中的环境有害物质,以达到优化环境质量的目的。

(二)绿色石油化工工艺主要内容分析

原子经济性是绿色石化工艺的核心,即在原料利用率最大化的基础上减少浪费。院子经济性的具体内容为,充分利用参加生产化学反应的原料原子,提高原子的有效利用率,并在反应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量,以兼顾提高产量和保护环境两种工艺要求。

绿色石化工艺的主要内容为,注重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尽量减少石油原料的使用。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尽量控制减少原料的使用,积极发展新能源代替传统石油产品。此外,绿色石化工艺应就一般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节进行优化。一方面,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另一方面,对于不可再利用的有害废物集中进行处理。

二、绿色石化工艺发展进程简介

(一)创新原子经济反应

原子经济反应是由原子经济性相关概念发展来的,其理想状态为在石油化工生产反应中,所有的原料原子均参与反应,并全部转变为目的产物,没有有毒有害废物产生,原料利用率为100%,即实现工艺废物零排放目标。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发展,石油化工生产规模扩展迅速,百万吨、千万吨级的石油化工项目逐渐成为主流,应用原子经济反应可有效提高产品产量、控制减少工艺废物的产生量,对于促进石油化工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部分有机原料的生产合成反应,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二次反应到现代原子经济反应的转变。例如,现代环氧乙烷生产工艺,就利用乙烯直接氧化法和环氧乙烯原子经济反应工艺制取法,代替了传统的氯醇法二次制备工艺。原子经济反应以经济性、高效性、绿色环保性等特点,已经成为近几年绿色石化工艺的重要课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无毒害原料的研发利用

现阶段,在部分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为获得某些特定的化学官能团,操作人员仍延续传统的生产工艺,使用一些带有毒性甚至剧毒性的光气作为生产原料。但站在石油化工与环境和谐发展及操作人员健康的角度分析,此类有毒物质并不具相应的适用性,故而应积极探索无毒无害的生产原料替代此类有毒物质,以提高生产的安全性、环保性。在石油化工领域,相关人员已研发出一种制取异氰酸酯的无毒害新技术,其主要内容技术即是以无害物质替代传统剧毒光气进行生产,目前这种方式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得到相应的应用,并证明了其科学性、有效性。利用Co制取异氰酸酯的工艺技术已经在某些特定反应中投入使用,同时利用Co2替代传统光气的工艺试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式投入使用指日可待。

三、绿色石化工艺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石油化工生产危险性问题

石油化工受其工艺特殊性限制危险性较大,石油化工工艺生产危险内容包括腐蚀、爆炸、高温、高压、剧毒、易燃、窒息等。而化学反应环节是石油化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其进行绿色工艺创新,存在任何微小问题,都有可能造成生产事故,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能源损耗严重问题

我国石油能源储备总量并不充裕,但石油能源消耗总量巨大,需外购大量石油原料维持能源消耗和生产的平衡。石油化工行业原料有效利用率低,是影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化工业单位能耗创造的实际经济价值远低于实际发达国家,每单位GDp能耗则远超实际平均水准。如持续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以高能耗、低生产的特点扩大生产,则会进一步加剧能源消耗与生产见的矛盾,从而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

四、促进绿色石油化工工艺发展的有效措施

绿色工艺的目的是通过生产工艺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石油化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达到绿色生产、减低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为推动绿色石化工艺发展,应积极落实以下三点内容:一,加强对原子经济反应的探索,不断优化反应工艺和反应催化剂,以实现原料有效利用率的最大化目标;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工艺操作管理,强化操作人员生产安全意识,积极落实“三不伤害”相关内容,以保障生产安全和设备安全;三,积极研发绿色环保原料替代传统有害原料,充分利用再生自然材料进行化工生产,并重点强化一般废物回收、集中处理等工艺内容。

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石油化工行业的支持,发展绿色石油化工工艺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是石化行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应承担的责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研究由宏观视角逐渐转入微观视角,致使原子经济反应逐渐成为现实。通过原子经济反应和再生无害原料,可有效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效率、减低污染排放,从而促进石油化工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英杰.浅谈绿色石油化工工艺[J].化工管理,2014(12).

[2]李晓峰.绿色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新进展[J].当代化工,2015(08).

[3]徐银路.哈尔滨石油学院浅谈绿色石油化工工艺[J].化工管理,2014(32).

石油的化学性质篇4

石油工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关乎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石油人才的培训培养对于我国石油工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目前,各高校也在加大力度加强对石油人才的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是可以真正解决石油工业方面的问题,并且在解决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企业面临的难题[2]。这就需要高校进行对于石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石油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多学科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专业性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3]。石油企业也要做好石油人才的培训工作,使企业的现有人才能够适应石油企业所面对的国际化竞争,企业的石油人才应该能够把所学的石油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的石油工业的技术能力[4],以便能满足石油企业技术现代化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当前,各石油企业的专业型人才几乎都是当地石油大学的专业毕业生,为此,各石油大学与石油企业可以进行联合办学,共同培养石油专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这种联合的培养模式为国家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5]。

二、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现状

第一,石油高校对于石油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当前,石油高校在石油专业人才培养的方面没有明确的定位,还在沿袭着陈旧的教学理念,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其一,教师团队不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目前,大部分石油高校的教师都是较为年轻的讲师,基本都是工科院校出身,并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师范专业的学习,而且这些大学教师大都是各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他们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研究与教学,他们对于石油专业的实践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读书时期导师提供的科研课题,缺乏真正的实际的应用能力。这些教师在石油方面的实践知识不具备完整的体系结构,不能形成较好的知识系统,使石油专业的理工科的讲师缺乏工科教师应该具有实际运用能力。虽然石油高校给这些教师也提供了例如学生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技能等与师范有关的短期培训,但是对于这些具有科研背景的讲师来说,侧重点还是存在偏差,他们对于科研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教育教学的提高和对于石油知识实际的应用能力的增强。这说明他们的教学理念还是存在较大问题,科研做得好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大学讲师。在此种情况下,已经严重影响了石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大幅度降低了石油专业的教育质量;其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

石油高校的教师还在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进行单一的专业知识点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对于知识的训练课程十分有限,石油专业的作业量很少。石油专业实验课的内容经常性地进行简化,缺乏系统性。如今大部分石油专业的讲师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并且经常以科研课题的汇报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使授课内容过于公式化,过于精练,没有充足专业知识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具备正常的结构。教学模式十分单一。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严重阻碍了石油人才的培养;其三,不具备完善的实践环节和实训环节。石油高校都有石油专业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也是石油专业大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但是石油高校的实验课程大部分都是对于教学理论进行的验证,这样使实验局限于较强的理论性,不能对石油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实验表达能力的综合教学训练。很多的石油企业由于安全的原因,不能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提供实习的环境,这会让实习效果没有真正的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不利于应用型石油人才的培养。

第二,石油企业人才培训的现状。石油企业只有经过对于人才的培训,才能提高石油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我国的石油企业以往并没有对石油企业的员工进行过系统的培训。目前我国很多的石油企业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培训机制,培训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培训的内容非常落后,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培训内容不具备多样性,经常是老生常谈,使石油企业人才的素质无法有效地得到提高。石油企业的人才培训模式是延用老师进行当面授课的讲课方法,培训的内容还是以教材的理论知识为主,不具备规范、系统的石油人才培训模式。不同的石油企业,不同的石油企业管理者对于石油人才的培训工作具有不同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各个企业的发展缺乏均衡性。石油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石油人才的培训工作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石油企业对于人才培训的实效性。石油企业不能对石油人才的培训效果进行准确的评定,不能有效地对受训人员进行成果的标准性转化。受训的员工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好地运用培训的专业知识。经过专业培训的石油企业员工回到企业继续工作时,应该将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目前的工作中,并且可以利用培训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性的问题。但是现今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对此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石油高校对于石油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其一,建立新型教学团队。当今社会的各个学科的研究都不是独立的,所有的学科都是重叠与交叉的。各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学科知识。现在许多不同领域的学科间都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需要不同领域的团队间共同合作与研发。建立新型的石油专业教学团队是石油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组建以教学名师为团队核心的高质量教学队伍;建立以本系教授作为主要核心,并且加入石油专业的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实验人员等组成石油教学的实践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发挥所有教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为这些精英老师搭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一些经验缺乏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在正式讲课前进行岗前试讲,并对试讲提出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新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运用水平,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其二,创新教学模式。对现有的石油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实施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对所授内容进行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教师在课堂进行知识的讲解,并针对讲解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体性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的掌握能力。

在教学中加重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于石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其三,提升实践教学环境。石油专业最重要是实践的教学内容。石油高校可以在校内建立石油专业的生产与实习基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好地融合。石油高校可以将校内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的开放,对于石油高校的全部实验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在校石油专业的学生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实验的环境,让石油高校变成为石油企业输送人才的专业化的培训基地。石油高校教师要辅助学生进行石油专业的各种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成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为学生的实践性实验服务。使石油高校的实践教学形成开放的多元化、具有针对性的石油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石油高校要不定期地聘请石油方面的专业人士、学者进行现场的教学指导,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于创新性的实验操作水平。

第二,石油企业对于石油人才培训的改革与创新。其一,提升培训理念。石油人才是石油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性因素,也是石油企业重要的软实力。培训所体现的价值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效果在短期内不能立即显现。现在石油企业的管理者都在急于求成,只想看到短期内是否会发生改变。这种心态非常不利于石油人才的培养,会阻碍员工积极上进的脚步。现在的一些石油企业并没有设置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这使培训工作无法见到良好的效果。石油企业应该提升培训理念,并让它达到战略性的标准。企业的各层管理者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石油企业的领导要对这一问题具有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增加对于石油人才的培训经费,确保提升理念的战略构想顺利实施。人才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石油企业也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人才培训理念,并使此理念成为一个系统化的企业培训体系。石油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管理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企业更应该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出的员工能够达到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石油企业要积极转变培训理念,如果不具备牢固的理念基础,石油企业的培训也有失去了它的意义,也是一种对于培训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要提升培训理念,才能提高培训质量;其二,对石油企业的培训方法进行创新。当前各石油企业的培训方法十分陈旧,已经不能满足石油工业的发展需求。

石油企业应该更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对于石油人才培训教材的编写水平。石油企业的员工因为脱离学校太长时间,已经不能很好的习惯正规的培训方式,如果长时间进行这样的培训,会使员工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后续的培训工作。而且培训的内容多为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员工能真正领悟的东西就更加寥寥无几了。因此为提高员工的培训热情,增强参加培训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企业的培训人员应该使用一些新型的培训方法来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能够尽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企业的培训人员要尽量做到简化培训内容。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参与培训的员工。企业培训人员要针对培训员工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教学。最大化的使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实行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知识竞赛等具有调动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充分激发培训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培训热情,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探索。经过这样,员工的培训效果才能够显现。我们的培训才有了实际的意义。培训人员同时也要重视培训教材的挑选,使培训教材能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目前员工的知识水平,让他们的学习能够更加的顺利。对于那些具有前瞻性的教材,培训人员要侧重它的修改工作,因为很多的专业术语都比较高深,员工不易理解,所以培训人员要对培训教材进行适当的简化与修改。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之后,石油企业员工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三,开展石油企业与石油高校的合作模式。石油高校是石油企业人才的摇篮。

石油高校长期的为石油企业输送人才,使石油企业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石油企业要与石油高校建立长期的培训合作模式,使石油高校能够更好的利用其教育教学的职能,帮助石油企业进行人才的培养,并为石油企业的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帮助石油企业全面提升员工素质。石油企业可以作为石油高校的培训基地,石油高校可以将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检验的场所设在石油企业,这是实现石油高校实现培养石油人才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对石油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方面,企业和高校都要将各自的环境优势和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各自的有利资源进行共享。石油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资源,而石油高校具有潜在教学、师资的资源。双方可以在培训基地的基础上进行远程和网络教学,这样石油企业的员工可以在网上接受石油高校教师的在线培训,使培训过程变得更加精简。石油高校的教师可以定期地为石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石油企业为石油高校提供实习与实验的专业化环境。使石油企业和石油高校能够互惠互利,共同协作,实现共赢。四、结束语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石油高校的教学质量,也能为石油企业储备更具专业性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艳,姜民政,丛蕊,等.面向石油行业的力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88-188.

[2]李美艳,雷毅,韩涛,等.石油院校培养创新型焊接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6(102):9-9.

[3]赵提财.石油类高校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改革[J].赤子:上中旬,2015(3):109-109.

[4]高杨,王启芳,臧子东.浅析石油企业人才培训机制的创新[J].学理论,2015(17):134-135.

石油的化学性质篇5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石油专业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88-01

理论实践一体化是石油专业开展教学创新,推进培训改革的信息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以岗位实践和课堂学习相结合,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石油专业建设,提升石油专业学生学习水平,增长石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为中心,在正确认知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的基础上,从石油专业教学内容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创新等环节入手,更好地发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在加强石油专业建设的前提下,为石油专业学生发展铺筑教育、教学、实践、理论方面的坚实基础。

1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机械

传统石油专业在进行教学中存在简单机械的缺点,在教学形式上出现注重课程内容,忽视石油专业技术与专业特点的问题,影响学生对石油专业知识的构建。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机械地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离,使教学内容和实践不能得到统一,失去二者有机衔接的练习,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出现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增长的不稳定和不全面问题。

1.2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偏重理论部分,而对于实践部分往往是敷衍了事,导致实践基地、实训场地的教学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学生不能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操作能力,出现理论与实践、学习和生产相互脱节,影响石油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1.3传统教学模式针对性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根据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教学,导致石油专业教学出现针对性和有效性偏低,石油专业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学生专业成长和发展受到阻碍,影响到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工作。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对石油专业教学和培训模式的重构,是将石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发展相互统一。作为一个系统,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石油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关节,以此来确保石油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全面地发展和促进。总的来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具有如下一些主要优势。

2.1新模式的教学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将石油专业的教学和培训统一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理论学习和操作实际两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把握,既调动了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2新模式的综合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符合石油专业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理论实践一体化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统一起来,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和培训中眼睛、头脑、手脚得到综合运用,在开发学生心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石油专业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实践的措施

3.1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

石油专业应该根据学校的师资、实训基地设备等情况,周密研讨,形成对石油专业教材体系的创新实,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石油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石油专业特点编制和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以便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和培训。

3.2变革石油专业教学内容

应该提高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强学生专业经验的积累。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具备石油专业普通工作和特殊工作的能力。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匹配性和一致性,通过优化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内容,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发展的保证。

3.3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

应该根据石油专业的实际发展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与认知特点,建立起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教学方法。当前具有良好教学质量的方法有: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式教学,这些方法的主旨就是通过对教学和培训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的定向,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3.4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训穿行,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在教学实施中,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如何适时的穿插录像、投影、演示、实物拆卸、板书、讲述,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

4结语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石油专业开展教育变革,进行石油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清楚地看到传统教学和培训模式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要看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存在的种种优势。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从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探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更好地应用于石油专业的新途径。在加速石油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下,促进石油专业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岚.浅析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其他专业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2]刘少伟,淡心广,孔祥义.石油专业紧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石油教育,2009(6).

石油的化学性质篇6

【关键词】石油化工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研究

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从产生以来分别经过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等三个重要阶段。在最后的一个阶段又是按照“确定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拟定质量计划――制造环节的监管――质量检验――质量审核――质量改进”这个科学的过程把有关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质量管理方法。这也就充分的说明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质量检验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来讲,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连续化的特点,企业产品的质量监管最核心的环节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不难发现石油化工企业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最有力方法便是对产品质量的检验分析。石油化工企业一般都设有专业的化验室,其承担着该企业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是基层生产部门和企业领导了解产品的有效渠道。对于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的分析检验,企业以及质量监管部门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该产品质量的品质、制作工艺以及改进方法,这还为企业产品的运输、储存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对于石油化工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的探索和研究是很有的必要的。

1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不少的石油化工企业在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企业中化验分析机构作用的重要性。甚至有的石油化工企业使分析检验机构形同虚设,这就严重的影响着石油化工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化。石油化工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的作用就是通过对该企业产品的观察和判断,再加上科学实验和分析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石油化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普通产品相比,具有一些特质,例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因此,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化验分析机构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检验方法对该企业产品进行分析检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生产环节的操作人员改进操作工艺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最终促进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2分析检验机构职能发挥不充分

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其产品质量分析检验机构应有的职能发挥不充分也严重的影响着该企业石油化工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分析检验质量的实验室不能够严格的按照我国相关的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检验制度去执行;对于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和环境质量监控以及大气分析等不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对企业硬件机械设备的安装以及安全操作分析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无法使企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着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的优化,从而阻碍着石油化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1.3影响分析检验机构发挥职能的客观因素

责任机制不健全。当下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通常都设有专门的质量检验机构,然而对于产品质量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的职能和责任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依据。一般石油化工企业的产品分析检验机构都被认为是生产部门的下属机构,在整个企业中处于较低的地位,常常是被动的、软弱无力的开展一些监督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分析检验机构的职能和责任、权利都不明确,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的责任和权利也不匹配,很难达到对企业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管理的目的。

另外,部分石油化工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地位,不顾产品质量的好坏,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这也就使得企业中分析检验部门的职能被忽视,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的监管。相关的质量监管人员因受到行政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也逐渐的失去了质检人员应坚持的原则和立场,最终质检成为了形同虚设的形式。

1.4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缺乏经验

在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分析检验质量管理中,缺乏相关的科学经验是影响其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的重要原因。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和不足,往往使得质检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方法不科学、流程不规范等现象,这也就不能很好的保证质检的效果;质检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对于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不够,也就很难为产品的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材料;分析检验质量管理意识较弱,实验室的硬件设备相对落后,对于企业原材料的采购把关不严,都直接的导致了石油化工企业产品质量的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2科学的应对举措2.1完善分析检验机构

完善的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检验机构的设置是保证其充分发挥应有职能和作用,保障其检测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基础。例如: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质量分析检验机构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存在,并且协调开发、生产、运输等相关部门为质量监督管理提供方便,逐步的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为分析检验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2.2明确质检人员的权责

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产品质量质检工作人员的权权力和责任,真正的做到权力和责任相互匹配。通过质检人员工作细则来明确的规定相关人员应该做哪样工作,必须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另外,在对明确质检人员权力和责任的基础上海要对于工作人员赏罚分明,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具体要把质检职能的发挥与其收入水平和能力考核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2.3提高质检人员专业素养

质检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的效果,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必须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准的、具有专业技能的质检工作人员队伍。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才能运用更加先进、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来促进分析检验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是关键。

3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分析检验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需要完善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另外还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发挥其应的监管职能,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石油的化学性质篇7

【关键词】建筑;石油沥青;成分;技术性能

石油沥青是石油原油经蒸馏等提炼出各种轻质油(如汽油、柴油等)及油以后的残留物,或再经加工而得的产品。它是一种有机胶凝材料,在常温下呈固体、半固体或粘性液体,颜色为褐色或黑褐色。建筑上主要使用建筑石油沥青制成各种防水材料制品或现场直接使用。

1石油沥青的组成与结构

1.1石油沥青的组分

石油沥青是由众多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主要为氧、硫、氮等)衍生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因为沥青的化学组成复杂以及同分异构特点,对组成进行分析很困难,因此一般不作沥青的化学分析,只从使用角度,将沥青中化学成分及14质极为接近,并且与物理力学性质有一定关系的成分,划分为若干个组,这些组即称为组分。在沥青中各组分含量多寡,与沥青的技术性质有着直接关系。沥青中各组分的主要特性简述如下。

1.1.1油分

油分为淡黄色至红褐色的油状液体,是沥青中分子量最小和密度最小的组分。在170℃较长时伺加热,油分可以挥发。油分能溶于石油醚、二硫化碳、三氯甲烷、苯、四氯化碳和丙酮等有机溶剂中,但不溶于酒精。油分赋予沥青以流动性。

1.1.2树脂

沥青脂胶为黄色至黑褐色粘稠状物质(半固体),分子量比油分大。沥青脂胶中绝大部分属于中性树脂。中性树脂能溶于三氯甲垸、汽油和苯等有机溶剂,但在酒精和丙酮中难溶解或溶解度很低,它赋予沥青以良好的粘结性、塑性和可流动性。中性树脂含量增加,石油沥青的延度和粘结力等品质愈好。

1.1.3地沥青质

地沥青质为深褐色至黑色固态无定形物质,正戊烷,但溶于三氯甲垸和二硫化碳,染色力强,对光的敏感性强,感光后就不能溶解。地沥青质是决定石油沥青温度敏感性、粘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愈多,则软化点愈高,粘性愈大,即愈硬脆。

1.2石油沥青的胶体结构

在石油沥青中,油分、树脂和地沥青质是石油沥青中的三大主要组分。油分和树脂可以互相溶解,树脂能浸润地沥青质,而在地沥青质的超细颗粒表面形成树脂薄膜。所以石油沥青的结构是以地沥青质为核心,周围吸附互溶的树脂和油分,构成胶团,无数胶团分散在油分中而形成胶体结构。在这个分散体系中,分散相为吸附部分树脂的地沥青质,分散介质为溶有树脂的油分。在胶体结构中,从地沥青质到油分是均匀的逐步递变的,并无明显界面。

石油沥青中性质随各组分的数量比例的不同而变化。

2石油沥青的技术性质

2.1防水性

石油沥青是憎水性材料,几乎完全不溶于水,而且本身构造致密,加之它与矿物材料表面有很好的黏结力,能紧密黏附于矿物材料表面,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塑性,能适应材料或构件的变形,所以石油沥青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故广泛用作建筑工程的防潮、防水材料。

2.2黏滞性〔黏性)

石油沥青的黏滞性是反映沥青材料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以绝对黏度表示,是沥青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各种石油沥青的黏滞性变化范围很大,黏滞性的大小与组分及温度有关。地沥青质含量较高,同时又有适量树脂,而油分含量较少时,则黏滞性较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当温度升高时,则黏滞性随之降低,反之则随之增大。

2.2塑性

塑性指石油沥青在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而不破坏,除去外力后,则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的性质。它是沥青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石油沥青的塑性与其组分有关。石油沥青中树脂含量较多,且其他组分含量又适当时,则塑性较大。影响沥青塑性的因素还有温度,温度升高,则塑性增大,塑性较好的沥青在产生裂缝时,也可能由于特有的粘塑性而自行愈合。故塑性还反映了沥青开裂后的自愈能力。沥青之所以能制造出性能良好的柔性防水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沥青的塑性。沥青的塑性对冲击振动荷载有一定吸收能力,并能减少摩擦时的噪声,故沥青是一种优良的道路路面材料。

3温度敏感度

通常石油沥青中地沥青质含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其温度敏感性。在工程使用时往往加入滑石粉、石灰右粉或其他矿物填料来减小其温度敏感性。沥青中含蜡量较多时,则会增大温度敏感性。多蜡沥青不能用于建筑工程就是因为该沥青温度敏感性大,当温度不太高时就发生流淌;在温度较低时又易变硬开裂。

沥青软化点是反映沥青的温度敏感性的重要指标。沥青软化点测定方法很多,国内外一般采用环球法软化点仪测定。它是把沥青试样装人规定尺寸的铜环内,试样上放置一标准钢球,浸入水或甘油中,以规定的升温速度加热,使沥青软化下垂,当下垂到规定距离25.4mm时的温度,以摄氏度单位表示。

4大气稳定性

大气稳定性是指石油沥青在热、阳光、氧气和潮湿等因素的长期综合作用下抵抗老化的性能。在阳光、空气和热的综合作用下,沥青各组分会不断递变。低分子化合物将逐步转变成高分子物质,即油分和树脂逐渐减少,而地沥青质逐渐增多。实验发现,树脂转变为地沥青质比油分变为树脂的速度快很多。因此,使石油沥青随着时间的进展而流动性和塑性逐渐减小,硬脆性逐渐增大,直至脆裂,这个过程称为石油沥青的"老化"。所以大气稳定性可用抗"老化"性能来说明。

石油沥青的大气稳定性常以蒸发损失和蒸发后针入度比来评定。其测定方法是:先测定沥青试样的重量及其针人度,然后将试样置于加热损失试验专用的烘箱中,在160℃下蒸发5h,待冷却后再测定其重量及针入度。

此外,为评定沥青的品质和保证施工安全,还应当了解石油沥青的溶解度、闪点和燃点。溶解度是指石油沥青在三氯乙烯、四氯化碳或苯中溶解的百分率,以表示石油沥青中有效物质的含量,即纯净程度。那些不溶解的物质会降低沥青的性能,应把不溶物视为有害物质〈如沥青碳或似碳物)而加以限制。初次闪火时的沥青温度(℃)。燃点或称着火着,指加热沥青产生的气体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能持续燃烧5s以上时,此时沥青的温度即为燃点(℃)。燃点温度比闪点温度约高10℃。沥青质组分多的沥青相差愈多,液体沥青由于轻质成分较多,闪点和燃点的温度相差很小。闪点和燃点和高低表明沥青引起火灾或爆炸的可能性的大小,它关系到运输、贮存和加热使用等方面的安全。

参考文献

石油的化学性质篇8

关键词:勘探技术创新能力石油地质主要应用有效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石油企业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市场,这对石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也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因此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不仅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石油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1]。

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内容

1.1计算机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石油地质勘探中。计算机技术能够模拟全球化数据分析模式,摒弃了过去传统的石油地质勘探模式,将虚拟的数据分析转变为仿真系统中。例如:在对比石油地质勘探地质层的时候,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需要大量处理和计算数据,而采用计算机技术就能够将海量的信息处理简单化,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将数据直观、具体、形象的呈现在人们眼前,便于提高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2地理技术

在整个石油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地理物理技术是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技术,它的最大优势就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遥感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新型技术将信息广泛引用到石油地质勘探作业现场,增强了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

1.3膨胀管技术

在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膨胀管技术主要应用在水层或者断裂层的勘探过程中,并且已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实质性突破。利用膨胀管和连续管技术不仅加深了石油地质勘探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增加了传感设备,实现了全程实时监控。

2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应用程度的有效策略

2.1积极创新石油勘探技术

石油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石油勘探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摒弃传统的石油勘探方式和手段,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技术上实践,将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对于国外一些先进的石油勘探技术新型成果虽好,但并不适用于我国发展现状,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改良和创新,在原有新型技术的基础上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科学技术,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能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效率。

2.2建立健全石油勘探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确保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健全石油勘探管理制度,才能享受技术创新的成果,优化石油勘探工作效果,做好日后的维护和检修工作,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石油勘探的效果。石油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制定一整套石油勘探管理方案,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3]。

2.3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石油勘探技术

不同的石油开采地对石油勘探技术的要求也不仅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度的选择合适的石油勘探技术进行勘探。例如:针对一些石油情况较为复杂的地带,尤其是山区,石油勘探工作人员要根据其具体的地貌特征和交通情况选择勘探技术。

2.4提高石油地质工作人员素质,抵制无证上岗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因此对石油地质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石油企业应该对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人员组织定期的培训,坚决抵制无证上岗,当石油地质工作人员进入石油地质勘探作业现场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检查其证件,增强石油地质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未来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未来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石油地质勘探中未来可以融入三维可视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属于一种实用技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将模拟与实验二者有机相结合,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水平。(2)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是全方面、多角度、多元化的,将科学技术融入日常管理中去,提高决策的准确率,使石油企业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4]。(3)大力发展地质层新型技术。很多国外大企业都将地质层新型技术作为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盆地、油藏等方面,应用前进十分广阔,值得广泛应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已经成为石油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还能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者通过积极创新石油勘探技术、建立健全石油勘探管理制度、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石油勘探技术、提高石油地质工作人员素质,抵制无证上岗等方法,从而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伟,郭毓东,段旭辉.信息化时代地质勘探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44~148.

[2]袁军,黄国梁.创新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探究[J].化工管理,2014,21:84.

[3]贺军.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进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4:58.

石油的化学性质篇9

关键词:石油勘探技术;虚拟技术;勘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已经离不开石油这一传统能源。但是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对能源

的需求,必须通过对新的石油储备油田进行勘探来解决能源的短缺。我国地大物博石油能源储备较为丰富,但是由于传统勘探技术限制了石油的勘探与开发,使得我国一直处在能源短缺的边缘。新的勘探技术的出现彻底解决了一现状。虚拟勘探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石油勘探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其将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又一重要方法。

1.虚拟勘探技术简述

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虚拟显示技术将理想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石油储层进行建模分析、对钻井轨迹进行设计等。其主要是通过可视化软件、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石油勘探形成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虚拟化、协同化的石油开发平台。减少传统石油勘探的弊端、加快对隐藏性石油储备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解决世界能源短缺的局面。其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的最佳案例。

2.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

2.1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化实现

在地震解释、建造三维油藏模型与模拟循环和复杂井眼设计等常规工作中,虚拟现实(vr)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工作质量。大型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大屏幕可视化环境和计算机辅助可视化环境等两种vr可视化系统,将石油勘探中理论数据通过图形与建模、三维动态模拟图形等形式表现出来。其图像采用三个投影仪和一个平面、柱面或球面大屏幕显示,屏幕的形状和大小决定着浸入的程度,屏幕越大覆盖用户的视野越大,浸入的程度越高;用户接口采用标准工作站系统,用户可以用常规手段运行程序;些简单系统可以运行不做修改的原工作站程序,另一些复杂的系统需要运行特殊的运行软件。并且采用全封闭的显示方式实现了全浸入的效果,并使用体视显示方法,加深了现实效果的模拟性;采用头盔指示方式和手持传感器使用户与虚拟目标密切接触;可以更好地观察和了解三维数据体和模型,且具有多人共享虚拟可视化目标的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多学科工作组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制定勘探决策。

2.2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所具有的特点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技术手段正广泛应用于国际石油工业界。其突出优势在于是一种全沉浸式大场景、多数据类型一体化的显示环境,是一个多学科协同式的、全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其发展趋势为:系统平台规模正向“小型化”和“大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分布式虚拟现实(dvr)系统正伴随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被采纳,通过对地表露头的地质信息采集而形成与真实地层相同显示效果的立体地质图像,其触觉、味觉和听觉等多维感知信号正逐步被加入。

2.3虚拟现实技术在隐蔽性石油储层勘探的应用分析

岩土物理研究作为隐蔽性石油储备勘探的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地质条件日趋复杂,传统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特别是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已经从单纯的构造解释发展到预测岩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并要求为开采监测提供基础数据。针对此种情况,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综合应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多分量地震、井中地震以及时延地震等技术的综合,从构造、岩性、物性以及流体性质等方面,对油藏进行全方位预测和解释,得到一个三维立体的油藏模型,并对油气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测,从而使制定的开发方案更为合理,开采效率也相应提高。通过结合岩石物性测试分析成果,针对地震资料解释和反演中从已知井资料的认识向未知区域横向预测具有一定盲目性的不足,提出一种与常规地震储层预测不同的方法技术。该方法技术综合岩心物性参数和岩石物理模拟,以正演结果指导油气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进行储层预测,即以实际测井和岩心物性参数为基础进行虚拟井分析,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分析岩石物性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建立更符合实际地质特征的储层地质模型,优选地震属性,用自组织映射对地震属性进行分类,最后用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来验证其确定性。虚拟现实技术对岩土物理研究的作用将地址勘探基础理论与模型试验技术等综合,加快了我国石化探区油气地质勘探,同时也对我国由于油气开采后的地质恢复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3.我国石油勘探的发展——全国性石油地质虚拟实验室的建立

我国已经在2003年12月建立我国首个石油勘探多学科协同决策—虚拟现实系统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高性能计算技术、人体工程学、系统论、信息论等众多前沿学科的技术。虚拟现实中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程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它把计算机系统、视频系统、音频系统、交互系统、投影系统、控制系统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解决勘探开发难题、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创造了一个和谐的、高精度的多学科协同工作环境。

虚拟实验室的建立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因此对于建立后的实验室的利用是投入的回报的最终体现。因此加开投入后的实验室利用是目前我国虚拟技术应用的管关键。要围绕这个系统开展一系列的深入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要对这一系统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完善。加快我国虚拟现实技术投入与应用,是我国目前石油勘探领域工作的重点。其中应用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已经投入使用的设备充分发挥才能充分体现新技术投入的回报,才能加快各企业对于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带来的新的机会。但是,石油勘探企业也必须认识到,技术的应用需要人才的应用才能将新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在我国已经建立的虚拟实验室基础上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快投入系统的利用,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能源供应提供更多稳定的油田是目前我国石油勘探企业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关雷.虚拟现实技术概述[j].多媒体科技,2008,6.

[2]王宏伟.石油勘探新技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j].勘探资讯,2007,12.

[3]刘佳.我国石油勘探新技术应用[j].石油学报,2004,1.

石油的化学性质篇10

关键词:油井结蜡防蜡清蜡研究

油井中开采出的原油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其中含有不同程度和数量的石蜡,随着开采压力和温度的逐渐降低及气体的不断析出,蜡在原油中的溶解力也在不断下降,最终经过聚集,沉积在管壁表面之上。这一“结蜡”问题,将严重影响油井的生产能力和原油的质量。因此,要正确、全面的认识油井结蜡的主要原因,探寻新的清蜡、防蜡技术。

一、油井结蜡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油在开采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下降以及轻质组分不断逸出,原油溶蜡能力随之不断降低,达到一定条件时,原油中的蜡便以结晶体析出、聚集并沉积在油套管壁、抽油杆、抽油泵等管材和设备上,即出现结蜡现象。影响油井结蜡的外因有压力、温度、原油中水、胶质和沥青质以及机械杂质、原油流动速度、管壁特性等。其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原油从油层进入油井时,随着压力的降低,原来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气和原油中的轻组分会从原油中逸出来,降低了原油的溶蜡能力,结蜡转为严重;温度是影响蜡沉积的一个重要因素,原油从地层出来进入油井时与周围介质的热交换使原油的温度下降,同时,系统压力降低、轻质组分逸出和气体膨胀也要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增大了油井结蜡的趋势;液流的速度对石蜡的结晶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液流的速度变大,导致液体流动过程中的热损耗量减少;液流的速度提高,促使管壁的冲刷能力变强,石蜡很难沉积于管壁之上。但随着液流速度不断提升,一据调查显示,造成油井结蜡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原油的组成、油井开采条件、沉积表面粗糙程度以及原油中杂质的含量、液流的速度。定时间内石蜡通过管道的数量在增多,因此石蜡的沉积也在加剧。

油井中原油的含蜡量越高,则油层的渗透率就会越低。在原油的开采过程中,由于结晶蜡会因沉积而堵塞油井中的产油层,并导致油井的产量不断下降,甚至会引起油井的停产。油管、抽油杆和抽油泵的结蜡,使井筒出油通道内径逐渐缩小,增加了油流阻力,抽油机载荷增加,泵效降低,降低了油井产能,有的甚至将井筒通道堵死,造成油井停产,降低了油井时率。抽油杆结蜡造成油杆长期超负荷运行,影响到抽油杆的使用寿命,抽油泵结蜡还会导致抽油泵工作失灵,严重影响抽油效率,甚至将泵卡死,损坏设备。因此,油井清蜡、防蜡技术和措施成为油井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油井清蜡、防蜡技术和措施

基于以上对我国油井普遍存在的结蜡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入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物理清蜡、防蜡法

所谓物理清蜡、防蜡法,主要是指将粘附在油井油管壁和油杆上的石蜡,通过一些有效的物理措施将其除掉的方法。目前来看,最常用的物理清蜡、防蜡方法主要包括热力清蜡法、机械清蜡法、强磁防蜡设备以及超声波防蜡技术等。

1.1热力清蜡法

热力清蜡法,主要利用了热力学的原理来提高油管中液流及其沉积面的温度,从而融化那些沉积在油井管壁上的石蜡。传统的反循环热洗效率比较低且污染地层,因此可采用温控短路热洗设备、多功能热洗封隔器等装置,他们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1.2机械清蜡法

机械清蜡法,主要是利用专门工具来刮除油井油管壁上粘附的石蜡,通过液流将其带走,从而达到清蜡的目的。有杆泵抽油井使用的主要是安在抽油杆之上的活动刮蜡器,从而清除油井油管与抽油杆的石蜡。机械清蜡法具有简单便捷、成本低等优点,缺点是费时、费力。

1.3强磁防蜡设备

强磁防蜡设备利用了磁场的作用,削弱了石蜡分子或分子团的聚合性能。由于石蜡晶体会带有一定量的电荷,油井管在磁场的作用下,附着在其上的蜡晶体生长速度会减慢,石蜡晶体悬浮于原油之中,从而使石蜡晶体随液流流出。

1.4超声波防蜡技术

在超声波的作用下,机械振动会加速原油分子的相对运动,这将增加原油分子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长链的石蜡烃以及沥青质大分子链出现断裂,通过破坏分子团来影响石蜡的沉积速度和数量。超声波振动产生了次级效应,并引发剪切应力,从而抵制石蜡晶的结合力,使石蜡晶体的网状结构遭到破坏;超声波具有空化作用,由此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与高速射流能量,将对石蜡晶体网状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使其破碎成非常小的一些颗粒,从而提高其溶解度;超声波具有热作用,热作用与声波的振动频率和振幅有关,频率越高,防蜡作用就弱。通过超声波的热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石蜡晶体的析出。

2.化学清蜡、防蜡法

2.1化学防蜡剂

在油管中涂设一些化学防蜡剂,能有效抑制石蜡晶体的析出、聚集以及在油井装置表面的沉积。最常用的三种防蜡剂是表面活性剂、稠环芳烃以及聚合物防蜡技术。其中,表面活性剂又可以分为油溶性与水溶性两种,二者的作用机理有所不同。水溶性活性剂吸附于石蜡晶体的表面,使石蜡晶体的表面变成极性表面,从而防止石蜡的沉积。油溶性活性剂吸附于石蜡晶体的表面,从而抑制石蜡晶的不断成长,达到防蜡的目的。

2.2化学清蜡剂

化学清蜡法主要利用了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来清除石蜡堵塞,比如铝、氢氧化钠、镁和盐酸发生反应,就会产生大量热量。其缺点是不经济,效果比较差。目前来看,化学清蜡中应用的清蜡剂主要包括油基清蜡剂、乳液清蜡剂以及水基清蜡剂等。油基清蜡剂对石蜡具有很强的溶解力,根据油井的具体情况,可连续或者分批注入油井之中,并将沉积在管壁上的石蜡溶解、带走。用到的油基清蜡剂主要有苯、汽油、甲苯、煤油、二甲苯、烃以及二硫化碳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油井清蜡、防蜡对油井的开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创新技术。

参考文献

[1]李颖川采油工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359~363.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事服务中心采油工(上),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9:213~215.

[3]刘业国张杰采取增加液体流速措施降低油井结蜡,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