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十篇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十篇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0:02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经济收入;工作压力;煤矿职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p注重人文关怀和注重心理疏导的道路上来。而心理疏导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煤矿企业职工教育的现况

(一)煤矿职工学校教育对象素质与心理上的差异

煤矿职工教育的对象是比较复杂的,原因是煤矿职工来源广泛。它包括了:退伍军人、技校生、大学生、有的地方还使用了一些农民工、轮旷工。这些员工的特点有:1.他们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如果把这些人员放到一起培训,效果非常差。原因是:有些人接受能力强,有些人接受能力差。比如: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快而农民工或轮旷工接受新知识比较慢,甚至有些煤矿企业还有一些不识字的职工。2.对煤矿上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不相同。比如:退伍军人和农民工岗位适应能力就比大学生和技校生要差的多。原因是:大学生和技校生学过煤矿专业知识,退伍军人和农民工没有学习过专业知识。3.心里素质不相同。退伍军人和农民工心里素质要好于大学生和技校生。原因是:大学生和技校生社会阅历少,接受失败与挫折相对退伍军人和农民工没有那么多。总之,不管是那种层次的煤矿职工,在心里健康方面都会出现心里健康问题。因此,心里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煤矿职工学校教育内容及课程发展

煤矿职业教育涵盖了:煤矿职业卫生教育、煤矿各种规程和法律教育、煤矿生产技术教育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企业新工人、转岗工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监管人员、特殊作业人员、从事井下现场施工接触粉尘、有害气体及与危害人体健康的场所的工作人员等。

煤矿职业教育相比一般职业教育责任要重大的多。原因是大多数煤矿职工在地下几百米深的矿井中工作,那里环境恶略、劳动强度大,身体素质差的职工就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另外,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以及所从事的生产作业活动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面临着比其他阶层大得多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压抑、烦闷、消极厌世的心理。为此,我个人认为煤矿职工教育内容应该涵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是促进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时展的需要。

二、煤矿企业职工学校未来发展

(一)煤矿职工学校教育的作用

煤炭系统职业教育是为了加强煤矿工人技术素质,也是时代需要。我国自从加入wto之后,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技术人才。在此形势下,针对我国煤炭高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同时我国各类煤炭院校培养严重不足以及煤矿技术人才严重流失,造成煤矿企业里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通风、安全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煤炭系统职业教育学校加强了对煤矿技术工人的培养。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煤矿职工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煤炭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有:1.煤炭职业教育实行由行业和企业共同或单独举办的办学体制。提倡多种形式联合办学;2.根据煤炭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规模、条件、效益等情况,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为出发点,积极稳妥地对部分部属学校进行撤并调整,有计划、分步骤地直接交给有关省局或矿务局管理;3.为了充分发挥煤矿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企业内各类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各煤炭企业要实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三、煤矿职工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概念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因此,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三)煤矿职工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煤矿职工易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有很多,比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症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焦虑症的表现是: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力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煤矿职工患焦虑症的原因有:①经济压力影响;②工作上为升迁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③父母和妻子对自己过高的期望;④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⑤事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⑥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等。

例如一:某矿掘进队职工黄某,因为儿子开始迷恋网络而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几经教育而更加逆反,作为父亲的他上班再也安不下心来。结果在工作面推车的过程中,因其精力不集中,把车撞倒前面推车工腿上,造成腿部骨折。

例如二:某煤矿绞车司机张某,在提升操作时,因情绪不佳,对信号判断不清而错误操作,致使同事被跑车撞伤。后据了解,出事前的几天,张某与家人发生了纠纷。也许就是因为家庭纠纷而产生的焦虑与烦躁心理,才酿成如此事故。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其表现:一是情绪消极、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以上表现存在于煤矿职工中,抑郁症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

案例一:张某因在某矿采煤队工作,在找对象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最终没能找到对象。所以工作上情绪消极,下班后经常酗酒,并常与领导、同事产生矛盾。最后,患上严重胃病导致不能正常工作,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

案例二:某矿职工刘某,因与妻子经常吵架,夫妻关系不和谐。工作中体力上的超支、家庭中精神上的折磨,导致该职工一时想不开在井下上吊自杀。

四、如何解决煤矿职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对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职工给以感情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生活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改变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引导他们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对员工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还可以利用局域网、广播、电视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职工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职工从多角度、多渠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鼓励职工遇到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另外,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建立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要注意解决好员工各种福利和保险,解决员工在为企业做贡献和退休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在中国,某些地方的煤炭企业已经开始对职工进行了心里健康教育的辅导了。

比如:“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组织矿区医务人员利用周三安全学习、班前会等时机走进生产区队,为全矿一线员工作《应对高温环境,提升心理素质,快乐高效工作》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企业内部网络平台上专门开辟了心理热线、心语课堂、心理咨询热线、心理门诊等栏目”。他们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治愈或缓解了煤矿职工的心理疾病,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五、煤矿职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煤矿职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治愈有心理疾病的职工,更重要的是预防了职工心理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煤矿职工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可以为有效实施煤矿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并间接地促进职工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最大程度的挖掘煤矿职工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201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材编写组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篇2

摘要目的:通过对乐山城区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探讨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深化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影响健康教育工作的因素、培训内容及培训需求。结果:共调查健康教育工作人员38人,其中只有5位是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其余为兼职健康教育人员;专业以大专(84.2%)和大学本科(15.8%)为主,无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资格以初级(89.5%)和中级(10.5%)为主;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知识及健康教育技巧不足;健康教育人员工作缺乏主动,健康教育工作受外界影响的因素。结论:人员结构不合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深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应加大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加强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以推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8.081

CommunityHealtheducationSituationanalysis

andCountermeasuresResearch

YanGHua[1],wanGXuejiao[2]

([1]Lesha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Leshan,Sichuan614000;

[2]LeshanniuerBridgeCommunityHealthCenter,Leshan,Sichuan614000)

abstract:objective:StatusofLeshanCityCommunityHealtheducation,identifytheproblemsandinvestigatethecorrespondingsolutions,provideareliablebasisfordeepeningtheworkofcommunityhealtheducation.methods:aquestionnaire,includingbasicinformation,knowledgeandskillsofhealtheducation,factorsthatinfluencehealtheducation,trainingcontentandtrainingrequirements.Results:atotalof38healtheducationstaff,ofwhomonlyfivefull-timehealtheducationstaff,therestispartofhealtheducationpersonnel;professionaltocollege(84.2percent)andcollege(15.8%)werenograduatedegree;professionaltechnicalqualificationofprimary(89.5%)andintermediate(10.5%)dominated;lackofhealtheducationandhealtheducationprofessionalknowledgeskills;lackofhealtheducationstaffworkinitiative,healtheducationoutsideinfluencefactors.Conclusion:thepersonnelstructureisirrational,thetheoryandpracticedeepenoughhealtheducation,toacertainextent,limitthedepthhealtheducation,healtheducationshouldincreaseinvestmentandstrengthenthetrainingofhealthfundingeducationprofessionalstoimproveprofessionalknowledgeandjobskill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ommunityhealtheducation.

Keywords:community;healtheducation;situationanalysis;countermeasures

虽然我国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已起步,但我国社区健康教育仍处于卫生宣传阶段,健康教育落后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健康教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国际健康教育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健康教育人员学历参差不齐、专业技术资格较低;多数健康教育人员对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清楚;健康教育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健康教育人员缺少调查与分析,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面对教育对象只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没有掌握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不能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宣教。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基本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服务模式之中。由于社区健康教育没有规范标准,“六位一体”中的“健康教育”内容、工作程度差异很大。本研究通过对乐山城区健康教育人员的基本情况、专业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培训情况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以提升健康教育人员健康教育水平;达到提高人们健康生活水平和预防疾病为目的;为乐山城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乐山城区38名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内容包括:健康教育人员基本情况(学历、专业、职称、专职、兼职等);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健康教育工作的因素;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情况;健康教育人员希望培训的内容。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客观现状。

2结果

2.1健康教育人员情况

调查38名健康教育人员的专兼职、学历、专业、职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专兼职比例,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只占13.2%、兼职人员占86.8%;学历大专占84.2%、本科只占15.8%、无研究生学历;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占21.1%、护理占78.9%、无预防医学专业;职称调查显示初级职称占89.5%、中级职称占10.5%、无高级职称。

表1健康教育人员的知识和能力

表2影响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因素

2.2健康教育人员的知识和能力

健康教育人员对健康教育的目的、作用、内容;健康的四大基石;健康的标准;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政策的知晓率,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方面的知晓率较高;营养政策的知晓率普遍低,缺乏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心理学、教育以及行为科学的知识、缺乏传播营养知识的能力、不能完成营养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价及营养与健康资料收集。

2.3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因素

通过对健康教育者工作的态度、待遇、影响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外因素的调查,反映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健康教育工作的自身因素是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不足、健康教育技巧(技术与服务)缺乏;影响健康教育的外界因素是教育对象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健康教育者缺乏充足的健康教育时间、健康教育队伍不稳定及各级部门重视不够等(见表2)。

2.4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健教方式的情况

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卫生意识不强、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不重视合理膳食等;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见表3)。应加强居民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改进健康教育的方式。

表3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健教方式的选择情况

表4健康教育人员希望培训的内容

2.5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情况

通过调查参加市级及以下的培训只有8人、培训次数20次,无部级及省级培训,结果显示健康教育人员急需培训,以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2.6健康教育人员希望培训的内容

希望培训的内容有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及技能、疾病知识、项目管理,见表4。

3对策

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居民健康素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乐山城区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调查,发现健教人员的学历以大专为主,职称层次较低,缺乏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缺乏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健康教育的系统培训。因此,探讨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素质,促进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3.1加强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健康教育事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条件。本次调查城区健康教育人员38人,兼职健康教育人员33人,比例占86.8%,兼职人员缺乏足够的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时间。健康教育者的学历以大专为主,缺乏研究生学历;职称层次以护师为主,缺乏高职称;专业以护理专业为主,缺乏预防医学和临床专业。因此,应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引进临床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以积极主动、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投身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和服务。

3.2加大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

健康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来源于政府。合理的经费投入是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如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善健康教育的工作环境(健康教育的场地、多媒体、网络)等,有利于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3.3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健康教育是健康和教育的有机组合,涉及的技能和知识面较广。调查显示健康教育人员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的系统培训。因此应加大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法。以提高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养,以便更好地发挥健康教育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

3.4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我国居民健康受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医疗费用上涨、城市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影响,加大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和社区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调查显示居民卫生意识淡薄,健康知识缺乏,具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认识不足;食品卫生知识缺乏。加上社区的健康教育活动主要为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科普知识讲座等;教育方法为讲授,缺乏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缺少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因此,健康宣传资料应科学化和通俗化,在课堂上,用词要生动活泼、浅显易懂,课堂上注意沟通的技巧,让居民对健康知识和道理更易理解和接受;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采取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开展健康咨询;新媒体的应用等。

3.5加强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

调查显示大多数健康教育人员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培训,希望接受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传播途径、人际沟通交流、健康评价等相关培训。培训方式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授课与练习相结合。建议将对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纳入常规工作、建立分级培训模式、培训方式和时间应根据其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

总之,社区健康教育应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应增加经费投入,完善健康教育的政策,加强专业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注重健康知识传播方式和途径。促进健康教育的开展,达到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2010-05-12.

[2]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通知[R].北京:卫生部办公厅,2005:1-6.

[3]许小敏,傅小彬等.漳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4.2.

[4]苏冰,贾娜娜等.兰州市城关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需求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

[5]朱大方,徐水洋等.浙江省健康教育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3(9).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3-0138-03

作者简介:陈瑜(1982—),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

1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悲剧屡屡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大学生处在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转折点,其自身的易感性和内外压力的冲击,极易造成心理状态的波动。社会的变化、外界的诱惑使得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思想摇摆不定;高校扩招后带来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令未曾经历过风雨的大学生情绪起伏。大学生们渴望长大又缺乏独立的判断与处事能力,期待友谊与爱情又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挫折与失败。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自杀等校园危机事件。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了较多的关注与期待。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陈出新、硕果累累,特别是2001年、2003年教育部门相继出台文件[1,2]主张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远远达不到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全员化的程度,无法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光荣任务的践行者和主力军,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指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既包括专兼职心理咨询员,也包括在其他岗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3]。

2001年,教育部强调了建设好这支队伍对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003年,教育部又出台文件再一次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主张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优化队伍建设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有力保障。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现状与不足

2.1现状

在队伍规模方面,与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编制紧缺,师生比严重不足。据报道,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大约不足10%的高校能达到1:5000的师生比,有的高校低达1:30000[4]。在队伍结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专兼结合的队伍格局。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骨干等。在培训成长方面,专兼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专职教师的培训不够系统,兼职人员的培训机会更加稀缺。基于此现状,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2.2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蓬勃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在人员数量上日益增长,在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上也进一步提高。尽管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2.1职业耗竭状况普遍存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个体,面对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错综复杂、渊源深厚的心理问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心理咨询、课程讲授、普及宣传、危机干预等。这对于教育者的育人理念、工作技能和个人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就匆忙上岗,接受专业培训和督导又不够系统,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工作压力大,产生了无助感、茫然感,甚至形成很多负性的自我概念。这种现象,在职业心理学中称之为职业耗竭,将导致从业者身心受到伤害。职业耗竭是由于精神、体力和资源方面的过度需求而产生的失落、疲惫、耗尽感,国外研究者调查发现处于耗竭状态的心理咨询师比例在40%以上[5]。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耗竭状态也普遍存在[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独自面对来访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他们处理的大多数是学生的消极情感和危机,向来访学生提供接纳、理解、支持、指导,这都会导致咨询师情感损耗过度、个人成就感降低甚至人格解体。

2.2.2专职教师自我成长需求无法满足

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专业及社会知识、恰当的方法与技巧、专业角色建立与自我成长三方面的素质。在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毕业于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其专业知识与技能都较为扎实。然而,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变化,专职教师仍需持续学习与成长,才能保持与大学生们心灵相通。研究发现,学校心理咨询师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视,但成长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个人成长任务艰巨[7]。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包括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两个方面。个人成长强调咨询师首先要成为一个“人”,具体包括完善人格、提升自我接纳与自我觉察力、处理个人未经事宜、深化对人性的理解、提高职业伦理水平等[2]。专业成长则是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具体包括对于自身职业动机、专业认同度、理论取向、个人心理保健的探索与精进过程。专职教师需要通过参加系统培训、参与临床督导、进行自我体验等方式获得自我成长。然而,当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督导机会还十分有限,高水平的培训师、督导师奇缺,且地区差异明显。由于编制稀少,专职心理教师在高校中往往承担着大量的心理咨询、课程教学、培训辅导工作,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参与零星的专业培训,进行自我体验和督导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而无法获得系统性、全程化的自我成长。这可能造成他们专业水平停滞不前、工作效率降低、助人效果不佳、身心疲惫等后果。

2.2.3兼职人员专业性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各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急需扩大。越来越多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阿姨、学生干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正在建立[8]。从广义上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数量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甚至上千。然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从事着与心理工作无关的本职工作,也未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专业培训。一些兼职人员对于心理工作性质与特点认识不清,助人心切,常做一些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心理工作,结果适得其反、害人害己。不当的教育与引导,不仅无法切切实实帮到大学生,反而会误导学生,甚至会加重其心理问题。同时,专业性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容易过度卷入,将工作中的挫折感带到家庭生活、学习娱乐之中,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兼职队伍急需专业培训、管理与监督。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合型队伍建设对策

3.1全员育人,组建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员教育的工作。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数较少,达不到教育部配置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普及宣传、科学研究、危机干预等工作需求。兼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更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力补充。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培养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队伍,是实施普惠式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在高校中,心理辅导员队伍是学院或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每个学院应至少设立一名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专门负责在本学院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疏导学生一般心理问题,跟踪、监控重点人群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委员队伍是一支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队伍。每个学生自然班中应选拔一到两名心理健康、热爱工作、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负责把握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上报心理辅导员,在班级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3.2团队建设,共享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团队,仅凭专职心理教师的孤军作战不能达到整体运筹帷幄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专业性虽强,但往往工作在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中,与学生的接触面十分有限。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则能广泛接触全校上下各类大学生,但若缺乏专职人员指导,在各自的学院、班级中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视野和发展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将专职人员与兼职队伍有效结合起来,组建起一个团队,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还可以实现专职人员培训资源的共享。在专兼结合的团队建设中,由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向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兼职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和工作督导,不仅加速了专职人员自身的专业成长,也为其他人员提供了专业学习机会,更能在团队互动中交流工作经验、启迪工作思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经过定期的团队培训与交流,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必将实现增长,而整个队伍的凝聚力与合作精神也必将增强,从而实现团体成长[2]。

3.3专业培训,促进成长

对于专兼结合的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而言,实施多层次培训方案更能提高培训的效能。专职心理教师通常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所以,后续的培训方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心理咨询视角高级技能的连续培训。专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则依赖定期接受专业督导或自我体验来实现。对于全体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培训的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关系建立、心理咨询谈话技巧训练、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培训方式可为专家讲座、案例督导、工作交流、团体辅导等。同时还可抓住机会选送优秀兼职教师参加校外更加专业的业务培训。对于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的培训与管理主要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心理辅导员共同承担,培养方案应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务操作训练两大部分,可通过专题授课和团体辅导等形式,教授心理保健知识和工作开展技能,通过组织举办心理班会、编辑心理健康刊物、心理知识短信、填写班级心理日志等形式,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01-04-05.

[2]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DB/oL].2003-12-22.

[3]吉明明.试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团体成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231-233.

[4]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会科学版,2008(11):125.

[5]裴涛,张宁.国外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研究现状[J].医学与哲学(a),2006(27):63-65.

[6]裴涛,陈瑜,张宁.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8):937-938.

[7]周围,赵霞.学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调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43-46.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昆明五华区;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6-03

组织体系健全心育成果丰硕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局长您好!2012年,五华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大致介绍一下五华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李劲局长(以下简称李):我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如下。

1.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较高

五华辖区内小学35所,初中及普通高中11所,共计46所,其中农村学校9所,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辅导室。辖区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9人,兼职146人,覆盖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师生比)为1.65:1000。

2.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五华区成立了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有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各中小学基本建立了由校长或分管校长牵头、有关职能处室密切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在五华区青少年宫建立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

3.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评价体系

2006年五华区教育局制定并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五教发〔2006〕34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规定。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74号),要求各校派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颁发《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151号),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予以指导和规范,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档案也统一了标准;在《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及其要求。

4.投入了一定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

建立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购置相关设备及《五华区师生心理档案系统》;划拨了93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经费及心理健康教师师训经费;划拨了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建设经费。

5.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较为丰硕

与省内其他县区相比,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昆明市学科带头人全部在五华区,五华区有8人次获“健康杯”十佳心理健康教师、十佳心理健康教育校长、十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五华区的心理教师群体中有7位骨干教师已成为云南省较为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昆八中、昆二中、昆二十八中、龙翔小学被认定为“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示范学校”。以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专家团队为主的骨干教师团队与云南省教科院、昆明市教科院共同开发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生命、生存、生活》《教师心理健康成长读本》;与其他机构共同编写了青少年课外读本《七彩心桥》、教师培训教材《搭建农村青少年通向现代社会的桥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书《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活动课操作指南》;开发了远程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编制了《中小学生心理资本问卷》量表,完成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2012年五华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行动计划领航积极应对困难

记:在这些年的实践探索中,五华区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李:我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机构和专业师资队伍亟待强化

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只有一位兼职心理健康教研员,难以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成果。心理教师中专职比例低,师生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低。根据2010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我区选拔了93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但由于考试难度较大,仅有20人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部分原有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多种原因不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在学校也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故心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区教师缺员严重(全区4000余名教师,缺员近400名,近10%),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难以以专职心理教师身份进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2.工作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2006年颁发的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力度不够,且文件依据是教育部2002版《纲要》,需修订完善方能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制性不够,《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权重较轻,五华区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的运行也缺乏有效制度。

3.心理辅导室建设和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各中小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离《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个别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徒有虚名。目前还缺乏相关管理规定对各中小学已建立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规范管理。

4.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均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补助经费、心理教师持续培训经费、心理教育研究经费、校外心理辅导中心运行维持经费等都需要建立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5.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亟需构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属于系统工程,不可单靠学校一方之力,还需家庭、社区全力支持配合,只有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才能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6.横向纵向交流合作和示范引领作用还需保持和扩大

从目前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看,玉溪、红河等州市,盘龙、西山、安宁等昆明市其他县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迅速崛起,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拟定了《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报请政府发文,举全区之力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推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推进六大项目突出心育重点

记:今年6月25日,五华区教育局就《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讨论稿)召开了听证会,请您谈谈这份行动计划方案的主要设想。

李:本行动计划拟经过三年行动,建成1个区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48个校级心理辅导站、11个校外心理辅导站,形成五华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资源配置,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能胜任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开展各类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健康行为方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构建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加强以家庭教育方法为主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家庭辅助支持系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开展社区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辅导,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开创适合五华区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新局面,发挥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今后三年,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重点,推进六大项目来实现本计划的各项目标。这六大项目是:“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项目;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建设项目。

“三位一体”工程编织心育网络

记:这份方案中提到要进行“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请问“三位一体”是指哪三个方面?这项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李:“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是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建设目标为:建立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其在规划制定、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内实现100%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标验收,已成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三所中小学保持省内示范领先,20%的中小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有学校完善校内心理健康辅导站,青少年宫及街道办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三年内实现10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达标、8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达标。

提高师资水平完善队伍建设

记:目前社会、政府、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五华区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中将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专门项目提出来,我们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目标是:优化配备与准入,强化培养与管理,基本完成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水平的认证工作,逐步建立教师考核激励和分层培训机制,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校外心理健康辅导队伍。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1.优化心理教师的配备

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比例,优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形成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心理教师为辅的教师结构。三年内全区学校心理教师与在校生师生比不高于1:1000,心理教师中专职率力争达到50%以上。

中学(含一职中专和新萌学校):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心理教师,少于1000人的学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

小学: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在校生少于1000人的学校可以兼职心理教师为主,但城区示范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城区普通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50%以上,城郊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也要力争达到20%以上,农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10%以上。

2.强化心理教师的准入

进入中小学从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教师应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专业的学历。

专职心理教师:须具备全日制大学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注:不含自考、函授、夜校),并取得相关学位,同时要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非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要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三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取得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含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

兼职心理教师:有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的相关工作经验两年,取得省市区任一级岗位技能培训证书,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3.规范心理教师工作量与待遇

学校要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安排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量。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课时量等同,开设讲座按10课时/天计算工作量,团体辅导以及个别咨询按时间长短以45分钟/课时进行工作量核算。心理教师工作要有记录,根据记录折算为课时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迎检备查、相关宣传活动(宣传栏、网站建设、广播、宣讲等)、心理健康活动周(月)也可根据投入的时间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心理教师的待遇标准不低于班主任教师。对心理教师的工作情况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奖励、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获奖心理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优秀的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要予以加分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4.改进职称及业务荣誉评定机制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可以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教学能力考核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能力,鉴定论文限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内容。兼职心理教师在评定职称时,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其参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历及成效可作为重要参评依据和条件之一。专兼职心理教师均可申报参评“五华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三年内拟评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学科带头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骨干教师”。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保健专业

1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实现特定的培育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课程体系设置形式、课程体系实施形式、学生素质教育形式、教育资源平台与教学载体建设形式等构成其内涵。高职教育重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必然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我院体育保健专业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需求,在“系(体育保健与康复系)、所(学院医务所)一体”运行机制下,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作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切入点。

通过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目的是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为区域和社会经济提供紧缺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2.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不断探索与改进之中。尽管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订单”式、“双证”融通式、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一些特色较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欠成熟。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体育高职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专业的时间较短,基本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院体育保健专业在设立和运行过程中,基于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专业办学目标,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与行业合作,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1“系、所”深度融合,形成“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在专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合作,整合优化保健与康复系、学院医务所双方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设备资源,深度融合,创新“系所一体”的运行机制。按照以“育人为重,医疗保健并举”的原则,对现有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明确领导职责及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合作。做到学历教育、医疗保健一体化,使学生在随队康复保健的真实环境中培养成长。

对现有的专业教师与医务人员、教学场所与医疗场所、教学设备与医疗设备、学历教育与对外服务进行优化整合,完善“系所一体”的相关制度及规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及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推进与体育保健、推拿按摩、康复治疗、健身指导等行业机构的合作,完善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相关制度,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

2.2.2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结合专业调研,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保健康复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保健按摩与中医传统疗法、康复理疗、运动疗法等专业技能及健身指导能力,面向各级运动队、各类医疗康复机构、社会保健部门、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会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疗及健身指导工作的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育人为重点、能力为核心”原则,整合“系、所”优势资源,利用真实环境,以真实项目为主导,分阶段分层次,采取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发展型技术技能体育保健康复人才。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及综合技能实训室(即场馆保健治疗室)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单一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单一技能的方法后,每周1次(1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保健按摩。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要求学生每周2次(2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进行保健治疗。

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内和/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与顶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获得相关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满足就业要求。(见图1)

3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教学与实训一体,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与行业合作构建实践课程体系。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仍属于普通高校的“传统专科型”或“本科压缩型”,课程设置过“泛”而不够“专”,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知识轻应用,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情况,我们探索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同时,面对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等系列问题,加强与行业合作,力争编写相关教材。

体育保健专业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本位,与行业紧密合作,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运动解剖生理》、《中医学基础》、《运动康复推拿》、《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专业5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能力课程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整合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力争实践课程体系的三个统一。一是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统一,以运动队康复治疗师和休闲会所推拿按摩师的职业岗位为依据,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确立以培养学生具有中级按摩师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高级按摩师、物理治疗师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统一,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为依据,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岗位技能学习的需要。以技能学习项目带学习任务,实行小班现场教学,小组实训,融“教、学、做”一体化。三是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相统一,实施实践教学法,把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统一起来,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和训练的资源,使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3.2学工结合,实施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能够融学习与就业一体,将学习目标与毕业时的就业目标要求相结合。要实现上述目标,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和社会对学生就业需求,就要求进行高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并加强教学过程的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保健专业以休闲会所保健按摩师和医疗机构康复治疗技士(师)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利用现有校内外较为完善的实训条件,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以运动康复推拿、理疗技术、运动疗法等核心课程的具体操过程为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向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3系所一体,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体育保健专业依托“系所一体”运行机制,专业与行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但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教师“闭门造车”、“照本宣科”等问题。

体育保健专业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的建设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形成具有教学、培训、服务社会及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

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建有“2+1”(两个中心、一个医院)实训基地。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建有1个解剖生理实训室和1个运动康复推拿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中心(6个场馆保健康复综合实训室)、体育康复医院(下设运动创伤科、按摩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借助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购置仪器设备,增加实训工位数,提升教师能力,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实训、培训及为社会提供体育保健康复服务需要。

3.4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基于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专家,完善落实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在学院教学督导室和系领导的督查下,将教学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学习风气得到提升。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开放考核评价体系,依托行业、社会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教学过程考核,对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就业等进行评价,完善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实训室管理制度等相关文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保健专业基于“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实施,引导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控制等专业内涵建设,有力的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发展。基于目前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内涵建设还有待完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拓宽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宋冬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56-59.

[2]肖放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90-92.

[3]张义先,李一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91-92.

项目基金: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建。

分类号R395.6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高等学校既是培养输送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面向21世纪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和发展时期,社会变革的冲击、学习的压力、业余生活单调、就业压力、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因素造成心理负担过大;另一方面,我们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加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奇缺,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远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生们面对的许多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发生明显的心理疾病和人格缺陷,甚至于会产生抑郁、厌世自杀等现象。实践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大老师是完成这项光荣使命的主力军。

这项任务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高等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不甚理想。这主要因为我国心理学曾一度出现的断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现在从事咨询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德育教育工作者,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基础还相对薄弱。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心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的日益重视,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正在稳定和壮大。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全国性正规培训体系有待完善,各地方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性,东部强于西部;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培训教材和培训强度尚须规范;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配备不够;支撑经费问题有待落实。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势必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因此,在肯定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提高和明确认识构建这支队伍重要性、迫切性和不可替代性。构建一支以少量精干、训练有素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2关于构建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几点思考

2.1提高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综合素质开发的新观念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2001年3月,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政府工作中,并强调了建设好这支队伍的重要性[2]。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建工作,最重要的是观念更新,提高认识,注重落实。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看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高度,深刻理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识上去,才能为开展这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才能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还不够稳定,一部分是政府行为,一些人员被临时安排做这项工作,导致这项工作由于缺乏连续性而易于半途而废。另有一部分人由于领导不重视,在职称和专业发展等方面没有适当安排,觉得干这一行是废力不讨好,工作没有出路,就丧失信心。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有些领导同志没有看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认为,主管领导应当树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综合素质开发的新观念,要把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当作人力资源来开发,通过系统的规划、培训、教育,使之得以继续完善和不断发展。特别是要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他们大都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2.2必须建立科学、规范、有效和全国统一的培训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构建的另一个问题是提高质量。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国性的正规培训工作,包括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和考核程序等。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意识的启发、能力的提高和内在素质的综合开发过程。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这项工作才能富有成效,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建立具有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培训机制,培训课程要“求新、求活”,解决受训者工作所需要的实际问题,在进行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技巧。

受教育部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导和委托,我校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的专家教授与全国同行一道成功地制定了一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编写了详细的教学大纲。由社政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础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评估、变态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5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用书和8本学生用书,供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用。从2001年9月起,由教育部社政司主办,天津市教委和我中心协办,先后举办了6期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骨干教师高级培训班”,来自全国29个省市214所普通高等学校的364名学员接受了培训。培训班聘请国内著名专家主讲5门骨干课程,取得了成功,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和广大学员的高度评价,为全国培养和输送一批学术骨干,在全国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在培训学员回去工作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还参与了我国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的讨论和初测等工作。许多老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回到各自学校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有的教师作为组织者甚至发起全省范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是在全国高校推行规范化培训的一次有效尝试,其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对于教师的岗位培训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注意针对在职教师、骨干教师和主管领导等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在培训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不同标准,提出不同要求、完成不同的科研和实践课题。可考虑分为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员培训。全员培训指针对全体教师的培训。之所以要搞全员培训是因为心理健康需要全体教师(而不仅仅是专职教师)的参与。全员培训分为一级培训、二级培训和三级培训。三个级别的定位不同,培训内容各有侧重,要突出了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边远地区或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的高校可采取组织专家到当地开展培训的工作方式解决。

2.3以科研为先导,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整体队伍素质

心理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复杂问题。技艺不精、措施不当或教师道德水准不高,预期效果往往达不到,无法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无论是科班出身的心理学教研人员,还是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干部,都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这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本质和要求。为此,一方面要加强业务训练,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咨询技能;另一方面,由于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要长期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工作量极大,在教师压力增大的时候也必须通过自我成长训练和自我调适等方法进一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洁身自好,不断提高理性思维,把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技术性、艺术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2.4要坚持非常规发展和超时空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构建还要尽可能采取特殊手段,寻找有效途径,运用非常规方式来实现工作的新突破。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大对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包括严格选拔、选送优秀的骨干教师参加国内高层次的培训和学术交流,开阔视野,为培训高水平的专家型队伍做重要积累。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开展较深层次的研讨,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来缓解供学矛盾,克服时空局限和经费紧张,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目前我国高校都已建成了条件良好的校园网点,实现了“校校通”,这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提供了确实的保障。此外,也可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发达地区和高校的优势,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和高校,帮助他们进行培训,以便尽快改变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

参考文献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07-03

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都不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些调查发现,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仅有18%,教育学(包括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的有22%,其余的均为学科教育(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2],因此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业之初都进行过相关的短期专业培训,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缺乏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有调查表明,只有38.7%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41.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15.1%的教师经常为学生或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心理教师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与中小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关,有些学校认为教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再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很少。因为缺乏充分有效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的动力和氛围,教育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在中小学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缺少必要的教育科研时间;管理者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只趋向教学成绩,科研能力经常被忽略。另外,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他们很难组建成教研团队。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只有15.8%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项目,30.5%的教师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得奖,22.9%的教师的个案辅导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7.2%的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3]。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以往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多数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专职心理教师占总数的11.8%,其余均为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3]。一些学校为满足开课和检查的需要,经常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去工作,有的教师因为其他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岗位不稳定,队伍流动性较大,导致心理专业毕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规划,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成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构成

(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或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数据分析;两个月内制定教育、辅导和干预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负责组织1~2次全校性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不定期地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4]。要完全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应该熟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理论与辅导技术;应该熟悉心理辅导课的设计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个别心理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其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基本治疗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恰当干预心理危机,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再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建立档案的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基本心理测量工具和其他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能够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准确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并建立档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题研究的能力,二是个案研究的能力。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工作过程和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反思、创新和研究能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5]。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

(二)菜单培训

菜单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和周末培训,菜单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集中培训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另一种比较松散的周末培训是教师平时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培训机构或网络上接受培训,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而菜单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像看谱点菜一样选择受训的内容,把各个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衔接起来,使得培训与培训之间具有“阶梯累进”的效果[2]。

(三)个别督导

个别督导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依据心理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个别督导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热点难点问题研讨相结合等。专家在督导的过程中要敏锐察觉教师的状况,当教师感受到专家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时,信任开放随之而来,双方才能因此产生建设性的互动。在个别督导过程中,专家更容易发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根据他们专业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成长记录研究

成长记录研究即借助于辅导理论,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因此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实践研究,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助于向专家型教师发展[3]。心理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是基于反思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工作背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来理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有效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方法无效时,教师会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成长记录研究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理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

(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自由团体,教师之间基于一定的问题或情境展开交流、沟通、协作,教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目的的非行政性组织。考虑到每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的人数较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本校各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之间交流、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的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同行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各地的心理教师通过网络或定时的教研活动来组建的自由学习组织。学科学习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问题为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内容,教师相互间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与实施、学生个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讨等内容。

(六)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收集和汇编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共享,实现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理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捕捉的记述,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教师通过案例能够对自己不熟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或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动态改革,2002,(21):1-4.

[2]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15-17.

[3]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4]粤教思[2008]83号.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篇8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健康文明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打造工业强镇,争进全国乡镇,全面建设小康"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平台,以“开展健康教育,服务人民健康”为宗旨,从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三高”“四病”健康教育活动抓起,巩固提高我镇“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镇成果,创建成国家卫生乡镇,使群众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达到国家要求,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健康长寿,无疾而终。

二、目标任务

(一)巩固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成果

1.加大对农村的监督指导力度,全年监督指导两次。

2.对其他村要全面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两率要达标,即健康知识知晓率大于75%,健康行为形成率大于70%。

(二)围绕创建目标,做好各项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校健康教育

(1)全镇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完善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并形成文件上报市健康教育所。定期培训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设立专项经费,健教档案资料内容齐全,管理规范。

(2)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100%。有经专业培训的教师承担健教课程。讲授健康知识有教案,有教材,有课程表,有试卷,有评价资料等。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相关资料要及时整理归档。

(3)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橱窗、黑板报、宣传栏版面面积≥3㎡,宣传栏内容每两个月更换一次,内容底稿及照片存档。

(4)学生的“两率”达标。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85%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5%,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

(5)定期对师生进行预防性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开展免疫接种,防治传染病。

(6)健全各项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制定本年度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防范和急救等措施。

(7)学校建筑和设施应符合国家标准及建筑规范。对学习环境、必要设备要定期检测,并接受镇健康教育办公室、镇卫生院等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和市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8)要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学校的活动,由专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负责控烟工作。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总结,开展各种控烟活动的资料要完整。

2.医院健康教育

(1)完善组织,健全网络。全镇卫生系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调整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时形成文件并上报市健康教育所。完善院、科、病室三级健教网络,设定健教办公室,定期培训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和健全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定期举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有记录、总结、照片;有专项经费,健康教育档案资料齐全,管理规范。

(2)职工“两率”达标。每年对职工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方法、传播技巧培训,年培训率≥90%,培训有签到、有内容、小结及试卷;使职工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85%,健康行为形成率≥75%。

(3)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黑板报)每两个月更换一次内容,内容小样及照片存入健康教育档案。

(4)推行健教处方。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率达到100%,住院病人和陪护人员相关知识知晓率≥80%。

(5)结合卫生防疫中心任务,“卫生节日”和“三下乡”活动开展健康咨询活动,每年不少于6次,每年对各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4次以上,活动要有内容、照片、记录、小结。

(6)各级各类医院和诊所要做好废弃物及污水的处理,院内感染有调查、有监测资料,废弃物及废水的处理有登记,处理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7)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活动。

3.村健康教育

(1)各村都要继续完善健康教育组织、有健全的健教网络,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时形成文件并上报镇健康教育办公室所;定期举行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培训,完善健康教育档案;设立专项经费,收支有据;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有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记录;有宣传设备、宣传资料;有相关规章制度。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化教育、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和竞赛、设置固定的健教宣传栏(含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多种形式普及健康教育知识,传播健康教育理念。

(3)“两率”达标。中老年、妇女、儿童等目标人群,健康知识普及率达到100%。年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85%,健康行为形成率≥75%。

4.新闻媒体健康教育

(1)以镇宣传办主,及时调整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有主管领导,有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并定期培训,设置健教办,健全健教网络,设立专业经费,收支有据。完善健康教育、控烟等规章制度,制定年健康教育计划、控烟计划,有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内容、记录、小结、照片等,档案管理规范。

(2)按照年度宣传教育计划定期播放健康教育信息和专栏节目,有工作记录和群众收视信息反馈资料,有播放节目单;每周要在黄金时段至少四次免费播放。

(3)门前、院内设置的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每两个月必须更换一次内容,内容小样和照片要存入健康教育档案,专栏设计要合理规范。

(4)职工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健康知识培训和知识竞赛活动,使干部职工的健康知识知晓率≥85%和健康行为形成率≥75%。

(5)协助镇卫生院做好市健康教育大讲堂的新闻报道和电视讲座的录制、播放工作。其大讲堂电视讲座时间按照市卫生局要求及时播放,每次播放前要通过电视滚动字幕形式告知民众,并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及时报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6)巩固无烟单位成果。要进一步完善本单位无烟措施,门卫和控烟劝阻员要履行职责,积极劝阻吸烟行为,提高干部职工烟草有害健康的意识,真正做到不吸烟并劝阻吸烟。

5.公共场所健康教育

(1)各公共场所应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有领导小组,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健教工作要设立专项经费,有健教办公室,有专兼职工作人员并定期培训,完善健教网络。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有记录,有考核,有宣传活动,有专项档案,管理规范。

(2)职工每年度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有健康档案。

(3)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单位、门店门前设置的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每两个月更换一次内容。内容小样和照片要归档备案;每个职工有4种以上健康教育资料;定期举办健康知识培训班,使干部职工的健康知识覆盖面达到100%,健康知识知晓率≥85%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5%。

(4)开展控烟活动。有控烟计划、制度和总结,有控烟劝阻员,有禁烟标志,且布局合理。

6.厂矿企业健康教育

(1)各级各类厂矿企业都要设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有专兼职人员并定期培训,有健教办公室和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网络健全,设立专项经费,有健康教育档案,管理规范。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本单位长远规划,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有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记录。

(2)厂矿企业门前、院内设置的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含黑板报、宣传橱窗),每两个月更换一次宣传内容。内容小样和照片要

存入健康教育档案。

(3)结合行业特点开展相关职业卫生、疾病防治、卫生保健、劳动保护、女工保健等健康教育活动。对职工要进行岗前相关知识培训,普及相关知识,使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85%和健康行为形成率≥75%。

(4)采取不同形式,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专题讲座、宣传橱窗等形式对职工开展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健康知识培训。

(5)健全工厂劳动保护制度与措施,有禁止吸烟制度与措施,有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并能认真组织实施与落实。

(6)开展控烟健康教育活动,争创无烟单位,巩固无烟成果。各单位要有控烟年度计划,有控制措施,有活动记录,有控烟总结,有控烟劝阻员,有禁止吸烟标志。要创建无烟车间、无烟科室,争做无烟模范,在单位范围内无烟草广告。

7.控烟健康教育

(1)各单位都要建立健全控烟领导小组,有文件、有计划、有总结、有戒烟标志、控烟制度、有控烟劝阻员。

(2)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首先要做到不吸烟,更不要在会议场所吸烟,做控烟模范。国家公务员、医务人员、教师要率先垂范,主动戒烟,劝阻吸烟。

(3)各类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制定本单位无烟措施,动员本单位职工积极参与无烟创建活动,推动我市无烟单位、无烟科室等活动的全面达标。

(4)出租车、公交车等各类公共交通工具要张贴禁止吸烟标志,实行全面戒烟。

(5)各类酒店、宾馆、餐厅、影剧院、歌厅、网吧等公共场所要有明显的戒烟标志,设置吸烟室,积极创建无烟环境。

(6)各类提供服务的窗口单位、旅游景点,要积极开展无烟活动宣传,劝阻吸烟行为,加强控烟管理,创建无烟窗口单位和无烟旅游景点。

(7)卫生、教育、文化系统各单位要100%创建无烟单位;各社区要有≥2个村民组(居委会)为无烟村庄;其他各行业、部门要创建成一个无烟单位。已成为市级无烟单位的今年要创建成郑州市级无烟单位。

8.开展自查活动

各级各类部门单位都要以创建为目标,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自查活动,查漏补缺。

三、搞好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活动

1.拟定年镇健康教育讲座实施方案。

2.各村各单位,开展健康讲座,期次不少于4次。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问题;对策

社会的转型、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日益复杂,使现在的学生较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综合各种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现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平均可达18%左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客观存在,呼唤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及治疗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来具体指导开展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师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心理学专职人员指导学校工作。依据1990年我国中小学生在校人数17489万推算,我国中小学所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约25000人左右。各个地区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所培养的师资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显示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意义,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还不能满足教育形势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找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师资培养模式,是事关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两种典型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主要由两类人组成,一是科班式的学校心理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他们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二是半路出家式的中小学班主任、政治课老师、校医及学校团队干部等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了短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一)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为适应社会需要都相继增设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每年大概能够提供大约600名左右的毕业生。还没有听说哪个学校开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有的学校只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了学校心理学方向。各个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虽有不同叙述,但内容都大致相同,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各个应用领域都能工作的全才。如有的高校在培养计划中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在教育、工程设计和施工部门、工商贸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教育、管理、咨询与治疗和技术开发以及在社区心理文化建设行业工作的较高级的专门人才”。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如广西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一共开设有53门专业课程,但与学校心理学有关的课程(变态心理学、心理教育与辅导、心理诊断与治疗、心理技能训练)仅仅占其中的1/13。与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相一致,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任务也不仅仅局限于为学校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还包括为大众传媒、组织管理、司法劳教、广告宣传、公共关系、民意调查、心理卫生等社会许多部门培养能实际工作的人才,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科研人才等。可见,高校在开设应用心理学这个专业时就有些担忧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因此尽量把学生就业的方向设计得更宽一些。这些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科班”人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表现了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心理咨询理论也有一定了解,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缺乏系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训练,缺乏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操作技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确实为各个地方中小学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为发展我国的心理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半路出家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什,要求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于是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就地从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老师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人员中抽调,然后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专业培训,之后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在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方面也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编撰教师培训用书,配合有关高校举办心理健康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制定中小学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等。例如北京市2000年就对l500名专兼职教师进行了培训。上海市从1999年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校心理辅导专职教师上岗培训工作,经考核后由市“教委颁发资格证书,并确立心理辅导教师专项职称评聘系列;此外,他们还组织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天津市规定中学一般每校要有l~3名、小学l~2名心理辅导教师,凡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教师要做到持证上岗,到目前已培训了1.2万名教师。其他如吉林、辽宁、四川、河北、江苏、湖北等地也都采用不同方式培训了一批专兼职教师。除了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外,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等一些部级群众学术团体以及各省市相关群众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继续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使受训者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结构和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进行一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在培训内容上,一般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策略、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课教学技术、心理辅导和咨询技术等方面。通过此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是目前我国从事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三)存在的问题

1.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

近20年来,在我国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先后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学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有关培养模式和具体的培训模式如何建立的研究则较少。可以说目前还远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使用有效的培养模式,诸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由谁来主管,培训的时间、内容怎样确定,培训的质量怎样保证等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存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特别是短期师资培训存在一定的利益驱动,因此这项工作还处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缺乏科学论证、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办学分布不合理,各个高校在办应用心理学专业和短期培训班时不顾自身实力,相互竞争攀比,在同一地区专业重复设置,没有体现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效益。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与社会需要的差距仍然很大。加之社会发展的加速,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对心理辅导与咨询的需求也愈来愈强烈。可以说,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师资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广大的中小学生迫切需要大量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帮助他们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又有较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转行从事与心理学无关的工作。很多学校按自己所需办学或办班,对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区缺乏必要的人才市场调研,显现出一定的办学盲目性。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单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社会对于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56年就提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具有教学资格或作为教师的其他职业资格并至少有五年教学经历,且具有大学水平的心理学专业资格。而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两种典型模式培养出的教师的知识体系由于其本身的学习经历而存在片面性: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但缺少与青少年学生实际广泛接触的经验;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教师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谁都知道,从事心理学工作必须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又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适应能力,所以几乎所有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开设了较大比例的基础学科,而压缩学科的课时;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教师由于其学习的限制,只能学习一些应用学科的知识。而且现有培养模式中教学内容学科化、概念化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明显不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性技巧性要求高,现在各个学校的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有“一窝蜂赶场”的感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配套建设却跟不上,培养时重形式轻实际辅导能力和技术的培训,或者任课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本就存在某些缺陷,造成了教育理论和实际操作相脱节的问题。

3.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混为一谈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心理咨询师没有区别,因此可用培养心理咨询师的办法来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心理咨询师的定义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因此,心理咨询师主要面向社会,需要通过收费来获得报酬,其工作以矫治为主,遵循的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且其学历起点要求低,只定位于中专毕业。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背景,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同时辅以调适和矫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始终遵循着教育的模式、发展的模式。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4.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健康心理的培养

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也更重视理论知识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容易忽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本身健康心理的培养。如笔者曾用scl-90作过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短期培训班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发现他们在9个因子分上都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说明他们中很多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这也许让很多人都感到有些意外,试想教师本身的心理都不健康,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学校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被学校为改善心理环境、提高健康水平寄予厚望,并为学生从事了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服务,学生有了不满、烦恼、挫折等都可以找他们倾诉,那么他们有了怨恨、烦恼该向谁倾诉呢?这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而目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方式的研究仍然是空白,当然也就难怪目前的师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教师们不断提高本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了。

二、解决对策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

国家有关部门在工作条件、岗位编制、职称待遇、经费设置、科研进修等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措施,使得优秀人才或在职教师不愿选择学校心理学方向,亦不愿意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个别已经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因为上述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不得不改行或“跳槽”。为此,政府不妨借鉴别的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制订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任职资格和职责等方面的明确政策,相关部门制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和晋升制度。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积极性是一个促进,而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单位也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和鼓舞,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可由此迅速见到成效。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教法体系

由于受到大学的学历教育观念惯性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单位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培训内容具有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和实施效果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致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多人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具体操作以取得效果,只得向学生硬性灌输心理学的术语、概念和原理,机械设定知识体系,从而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施心理素质的教育,师资培养单位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不仅要涉及各科教学等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立,并以此为中介和桥梁,有力地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这种教材教法模式应有利于在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结合,应对各科教材教法的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应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灵活性和教法的教育性、活动性的特点。

(三)培养要突出实践应用性

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传授、轻实际技能的做法,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以案例实践和研究推进他们的成长。通过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再实践,提高教师的辅导技能。培养过程中,专家在讲授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要对学员研习情况予以全程关注和及时指导,并对学员个案辅导和研究能力与素养进行诊断和评估,切实促进学员的专业成长。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示范不同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为主,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

(四)全员培训,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并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业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全体师生。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这就要求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主要通过第二种典型培养模式来执行,具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如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渗透到各科知识教学中去,使得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辅导并驾齐驱,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和全体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可以减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本身的压力,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宣泄和自我调适的机会,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

(五)加强教育科研,开发新的培养途径

教职工健康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指出“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而受限于实际发展现状,除个别师范类院校配备了专业师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情况则均不容乐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引导者,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能力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非科班出生的辅导员来说,未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往往对其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心理教育跟思政教育相似,都是将调皮捣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彻底改变学生,使其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是仅靠谈心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通过较为长期系统的专业性干预,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成长。这一过程的介入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有相关心理学专业素养作为基础。

(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

因此,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可以帮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切实走进学生内心,有利于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其心理异常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异常发生极端安全问题。

(三)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有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由于师资等各学校实际状况层次不齐,部分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较为紧张。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也都是一两名专职教师来统筹,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成长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相关的培训也日益增多。但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班出生,所以这种非系统性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具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

对于辅导员来说,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技能,将其切实地应用到学生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当中,而不是为了做研究也不是为了搞理论创新。所以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能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培训。而目前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阐述较多,且很多理论的阐述与辅导员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与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都可能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培训大多呈间断性,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成长与提高过程,这其中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完善的培训计划。而目前大多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中,各高校和单位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状况设置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往往会出现一个系统性内容培训间断性进行的情况,或者培训时间被人为性缩减的状况。这就导致辅导员很难获取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心理培训机制

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辅导员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类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胜任力培训时,往往会面临时间、制度上各种困境。如各高校很多辅导员大多只是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也要负责其他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很难从日常工作中抽取较长时间参加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外,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等有关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仍未形成有效共识,缺乏合理规范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养机制。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要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应从其自身核心胜任特征入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力。

(一)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地加强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切实提高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具体而言,辅导员首先要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在具体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心理学和教育学齐头并进,初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不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自己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确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是指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机智、独立性、成就导向和自我调整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所以确立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辅导员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价值方向。事实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就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过程,是一份具有高尚情操的工作。所以在这份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要实现的自身价值。其次,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力,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本身的非科班性,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就更需要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释放自己的压力,用良好的态度和热情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完善的成长和培训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核心胜任力的提高也不例外。相关教育部门或者机构应探索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机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且相应地形成专门的考评制度,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间断性培训、非系统性培训、非专业性培训等情况出现。从而,整体上从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个环节规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

四、结语

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健全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势在必行。因此,从知识水平、工作风格、人格特征、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方法,发挥广大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林海,金福安,陆居怡.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