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十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十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0:35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1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关系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对于初中教学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都是教育体系下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并且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能正确的认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眼下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当下的初中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各个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压力下初中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很容易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来处理这类情绪,而传统的单单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德育教育如今已经明显的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化,忽视了平时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而需要对初中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帮助。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整体内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差别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托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帮助初中生更好的认清自我、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心理健康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初中生处理各项人际交往关系,使初中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当前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以便初中生面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和规划过程。本质上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德育则是一种要求初中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得初中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关注初中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忽视了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产生许多弊端。

二者的具体区别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是二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托,而德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心。再者二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原则也有差别,德育本身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最后,二者的教育后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败可能使得初中生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重者可能使初中生产生轻生或自杀的念头。德育工作开展失败有可能导致初中生在日后走向歧途。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虽然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相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初中生为中心,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初中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思想道德政治规范上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初衷都是不尽相同的。

2、教育途径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教育者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相关的渗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从具体的教育方式上看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二者互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内容有交叉性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开展也是具有关联性的,比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初中生一步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反之在德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中初中生面对一些思想问题也是需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解决。初中生的个人思想上出现问题,也许归根结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困扰;中初中生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消极清雪,也许是与其个人思想的偏离有关。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二者一起考虑的。

4、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妥善的处理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2]詹伟鸿.浅谈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嘉应学院学报.2004(04)

[3]甘昭良.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结合[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06)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2

一、结合生物学科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本科目,教材中涉及到不少生理学与心理学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这些特殊的知识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指导他们掌握消除不健康心理的方法。而且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将不健康心理扼杀在萌芽中。比如,在“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在班内开展一个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正式讲授教材内容之前,新设计一些与母爱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沟通,诸如,可让他们询问母亲在怀孕期间发生过哪些令人难忘的事情?感觉比较幸福的事情有哪些?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等等,并相互交流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接着,教师可告知学生人体疼痛的感觉分为多个级别,其中目前在分娩时所承受的疼痛为最高级别。通过教育和引导,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养育孩子时的艰辛,并使其热爱生活与生命,进而形成感恩的健康心理。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与理论,还属于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品质和健康人格。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思想发展和意识形成重要时期,周边事物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教师接触的较为频繁,影响力不同忽视。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向上与饱满热情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通过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感染他们,在无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在学习“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时,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我国森林状况和绿化方案设计方法的资料,以及调查本校的绿化情况,并绘制出本校的绿化方案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次性筷子和被砍伐森林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想法?森林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讨论: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破坏环境的事例?破坏环境有哪些不良影响?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和举措能够保护环境?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学校的草坪和树木,冬天给树木防寒,夏季浇水等。如此,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绿化活动中,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三、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特殊的环境,情境创设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根据学科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初中生物教学需以公平、民主的态度对待整体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其学会与人相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教师应多爱护和关心他们,为其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教师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白鳍豚的图片,告知学生它们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绝灭人类不能漠然处之,原因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当学生遇到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耐心解答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预期,肯定与鼓励他们的表现,学会换位思考维护其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总结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与其他学科不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喜欢体育学科,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不断地为学生灌输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以更健康的心理与周围的人接触,从而保证学生后期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更喜欢融入于体育课堂中,同时由于学生存在着好奇心强、相对懒惰的特点,教师在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时,学生不仅会了解到更多同年龄人的故事,而且会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因此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二是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与身体成长不同,学生心理成长并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表面上,更体现在学生的内心活动中,同时通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就能够展现出学生的心里所想,基于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授其存在的困惑,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明显。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只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此,下面就提出几点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以“健康第一”为目的,设计精彩课堂。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就要以“健康第一”为教学目的,为学生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情境,使学生能够被精彩的课堂内容所吸引,从而认真学习初中体育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教师在设计精彩课堂时,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设计出更加精细的课堂教学计划,保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根据设计出的课堂教学计划,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出在此阶段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视频,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号入座,同时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三是精彩的课堂还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只有投其所好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二)结合学生状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与小学阶段相比,在初中阶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会出现不愿意学习任何知识的情况,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就应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状态,通过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初中体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中[2]。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新闻上播出的一些与初中生相关的事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

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课前热身活动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一件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分析事件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结果,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考虑到校园暴力带来的恶劣影响,从而以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与周围同学更好的相处,最终实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重视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为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激情[3]。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指导,有目的的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成为学习主体。

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接力跑技巧时,教师应该借助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出游戏的教学情景,同时为学生讲授团结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运用接力跑技巧,而且能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实现班级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同学关系,心理能够更健康的成长。

(四)尊重个体差异,有针对的制定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之间不仅身体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就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定教学内容,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

如初中体育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打篮球技巧时,教师就要考虑到班级女生的性格特点,并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就可以开通两个兴趣小组,一组学习内容为篮球;一组学习任务为篮球,让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同时为学生渗透“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认识自身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体育兴趣小组。

总而言之,要想在初中体育中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就要以“健康第一”为目的,设计精彩课堂、结合学生状态,营造宽松的教w环境、重视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尊重个体差异,有针对的制定教学内容。希望初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和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福海.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的制定案例推荐与分析[J].内江科技,2016(11).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2016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GS〔2016〕GHB0674)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00-02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初中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过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将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据调查,现在有很多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题。但是,大部分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独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这件事情进行密切关注,积极采取措施正确疏导学生心理。生物教师应该结合生物学科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科素材,将生物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初中生,全面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拥有健康、快乐的青春期。

一、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与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心理发展水平上,还是在情感、智力、意志等个性特征上,都具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的特点也容易让其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首先,初中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家庭,也来自社会和学校,在长期的压力之下,学生的情绪如果再得不到适当的调整,时间长了就会焦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心理紊乱的情况,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其次,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初中生约有20%以上的人存在着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初中生在这一时期会出现明显的身体变化,同时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和父母及老师有着平等的关系,思想上不成熟,在与父母、老师的相处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再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容易产生性心理问题。初中生阶段最明显的就是青春期发育,在该时期,学生的性发育逐步完成,初中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在性心理领域有所反映。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课堂上尊重学生,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一样都是平等的,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及表现充分尊重和接纳,这样才能构建出融洽的心理课堂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利于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学生的学习进步。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如果信任老师,就会爱上教师所讲授的课程。所以,教师在平日里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发挥出作用。

2.教材内容需要深入挖掘,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其中

初中生情绪波动较大,有时还会失去控制。这种强烈的情绪如果被人利用,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例如,教师在讲授激素部分的内容时,就要让学生弄清人的情绪和分泌的关系,神经系统会因为甲状腺激素而提高兴奋性,肾上腺素会因为人的发怒而增高。在人的情绪出现波动的时候,应该努力调整好这种状态,让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从而确保情绪的健康和稳定。此外,还可在生物课堂上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身体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指导和帮助。在传统的教育中,性教育从未得到过重视,这就使得初中生更加好奇,因而出现了不少性犯罪等社会问题。教材中生殖和发育部分的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结合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介绍生理结构和性器官解剖等,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问题,让学生由害羞、好奇变为正确面对,并能正确地接纳和保护自己。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渗透到生物实践活动中

通过生物实践活动,学生也能体验到多种情感,它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弥补。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一课时,教师可以实时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某地段无人情况的调查”。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实验、分析等,最后将调查报告写出来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能更好地学会团结协作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同时,生物实验活动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试验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比如,在进行小动物的解剖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做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成功参与,便于其自信心的树立。

总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这也是学校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将其与生物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和有效衔接,在生物课堂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及时排遣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和各种疑惑,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5

此次活动共选送观摩课56节,高中17节,初中19节,小学20节。选手们来自20个省市,参赛省市的观摩课是经过层层推选,初赛选拔才得以呈现的。此次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水平的集中展示,也是各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精彩呈现。管中窥豹,研究分析观摩课,积累实战经验。抛砖引玉,粗略研究观摩课,丰富选题知识。 

研究此次观摩课选题,找出影响选题的主要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公开课选题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解读观摩课 

观摩课的课堂是开放的,受众除学生外,还有旁听的教师、家长、领导或专家等。从内容和性质上说,大多数观摩课的目的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些观摩课旨在示范新的教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模式、方法等,还有一些观摩课突出研究性,解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 

观摩课基于常态课,又高于常态课。首先,观摩课既有常态课的所有性质,还有其特性,如,需要选择课题、授课对象是不熟悉的、听课人数增多、空间受限、教学环境改变、师生心理压力、教学难度增加等。其次,多了听课、评课等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活动内容。再次,在上观摩课之前,还要经历一个包括试讲、质疑、研讨、改进等环节的过程,这整个过程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反复琢磨、钻研释疑、顿悟提升,是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和校本研修的主要途径,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胡定荣在2006年进行了一项对36个特级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对自己职业成功大多归因为后天因素而非先天因素,归因为可控因素而不是不可控因素。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促使教师对个人的教育信念、行为进行反思、重组和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特级教师尤为注重公开课,然后依次是教学冲突、教学挫折等。这些事件在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专业的打磨历练,带动了个人的专业化发展。观摩课也是如此。 

组织观摩课、公开课、研讨课等系列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课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参赛课题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组委会常常需要参赛者提前报送教案,使得参赛者必须提前拟定参赛课题,设计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参赛者选题的自由度很大。所以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 

二、观摩课选题 

(一)课程选题依据 

选择课题是观摩课的特性。观摩课一定要恰当选题,课型不同,选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选题首先要参照的内容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按照《纲要》规定的小学、初中、高中年级的不同内容,设置教学内容,确定课程选题。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纲要》,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七个部分: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健康情绪辅导、生涯规划与辅导、压力应对辅导。吴增强在《青少年心理辅导助人成长的艺术》中还增加了生命教育、休闲生活辅导的内容。 

具体到初中和高中心理辅导,内容各有侧重。在《纲要》中,初中年级心理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教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选题其次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研究、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对当地学生的调查研究、学情、学生已有基础、本课的基础要求、当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等。 

对有争议的教学内容,要加以调整。对学生已有基础低,而本课基础要求高的内容,要放弃。对该地区已经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涉及的内容,要适当加以回避。 

此次活动定位在观摩课,是因为地区差异的存在,旨在多元呈现、原生课堂。观摩课是充分展示个人教学水平的舞台,本次活动为异地授课。陌生的学生,陌生的教学环境,可能还会面临不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题选择是否恰当至关重要。首先要符合授课地区的学情。绝不能简单地拿本地的一节优质课去参赛,教学预设再好,和学生两张皮的生成,只会成为败笔。需要思考所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否吻合,学情和教学进度是否一致。 在异地上课之前,要对当地的课程设置情况、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内容深度、教材版本,逐一进行了解。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学过什么、学习程度如何,有备而来。 

如果条件允许,可和班主任交流,了解学生构成、学情、当前班级问题、班级风格、班主任管理特点、班级团体动力、班级小团体特点、民族构成、校园文化、班级开展的活动等。适当采集照片、视频,用于教学。 

在以上基础上,根据调研信息,在符合当地学情的可选内容中,结合个人优势、个人教学特色选择课题。 

如果前期调研难以实现,要考虑选择一些对学生基础依赖性较小的起始课、前后所学内容关联不大的作为课题,如“人际沟通辅导”“异性交往辅导”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的定位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因为各地的不均衡性,至今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材。所以,此次观摩课的选题和教学内容都是由参赛教师自己拟定的,有很大的自由度。课程选题应以《纲要》为依据,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二)课程选题方向 

此次活动选送的观摩课共56节,高中17节,初中19节,小学20节。根据组委会发放的《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教案集》《会议手册》,在认真研读参赛教案的基础上,对观摩课的选题方向、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百分比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选题大多集中在健康情绪辅导和人际交往辅导。这类选题概念界定清晰,理论系统,易于操作,便于演练。知识点可分割,可以单元课程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外行看着很热闹,内行看着有内容,学生听着有收获。受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局限小,切口小,易深入。 

例如,北京市选送的高中观摩课“沟通你我他”,探讨了非言语沟通的作用、方式,促进学生使用和识别非言语信息,用恰当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和他人进行交流。此课选点较小,关注“点”的步步推进,而不是“面”的面面俱到。切口较小,易于挖掘提升。最后用“超级演说家”曹青苑的《开口说话就是力量》的视频提升教学高度。 

再如,浙江地区选送的邵巧倍老师的“爱的方程式”,在不断的选择中呈现了爱和喜欢的鉴别思考。但这只是邵老师设计的异性交往专题系列课程中的一节,后期还会在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中,加深领悟。 

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的内容比较有动感,上起来顺手。情绪调节的内容参考资料较多,展示方式多样化。但如果都集中在健康情绪辅导和人际交往辅导上,就存在选题的单一化现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出发,作为选择主题和内容的主要依据。生命教育、学习策略、消费指导、网络休闲等问题,都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选题中可以考虑的。 

(三)课程选择年级 

在表2中,初二年级有13节课,高一年级有14节课,和其他年级相比遥遥领先。选择哪一个年级开展观摩课,是由学生身心特点,学校教学任务,学生课业压力,《纲要》规定的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等决定的。 

此次观摩课多集中在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年龄段集中在11~16岁,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展现了新的认知和社会视角。不再局限于将实际的、具体的经验作为思维的参照,他们可以虚构想象情境,并试图对其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有些知识在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群体的指导和帮助下,就能够被掌握。青少年期还是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多数参赛教师选择初二学生和高一学生是基于学情和时间的考虑。此次研讨会召开时间为10月,初一新生刚刚入学,尚处于适应期,学习心理辅导的课程较适合他们,所以学习心理辅导有3节,在初一是最多出现的选题。初二年级学生已经度过了新生适应期,需要在同伴中自我认同,人际交往的课程较受他们的欢迎,有5节,是所有课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高一新生的人际交往辅导有4节,频率较高。学生能较好配合教学,呈现较多的课堂互动。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深度和高度都还处于摸索期。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初中年级的教学内容尚未进行,更无法达成高中年级的心理教学。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深度参差不齐,学生原有基础不一致,教育质量和成效堪忧。在此基础上,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选题颇有争议,会导致过深而成为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过浅而成为学生迎合教师的需要的现象。笔者认为,选择高一年级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全面发展,不仅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做了以下分析。

一、积极开发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必须积极开发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从心理健康入手,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从中开发有价值的、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有关正确认识困境、逆境、挫折,磨炼意志,锻炼个性等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二、以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以身作则,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教师要明白: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学生也不例外。感染法就是教师要用周围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以自身健康的心态给予积极的心理感染,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

三、教师要在辅导中积极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现阶段,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越加突出。在学校,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积极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并对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或者不健康心理等,及时实施正确的辅导,积极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很多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等,这些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新特点;选用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6.009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式由实验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实施阶段。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并对不同学习水平的每个学习方面都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还分别添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加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体育教师的指导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要准确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1.1构建了基于大课程观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编排中,通常以运动项目为主线来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这种做法便于体育教师围绕运动项目来设计体育教学,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体育教师把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进而片面地把体育教学演化为运动项目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的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教材观转向大课程观的嬗变,全面渗透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有助于促进“三维健康”目标的整体达成。

1.2进一步平衡了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和灵活性

新世纪课程改革伊始,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比较迷惘的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仅仅列出了内容标准,这给体育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也使得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些无所适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适当加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习方面提出了相对明确的内容要求,使得体育教师选用教学内容时有例可循。

例如,随着初中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能的增强和体育学习经验的增加,他们逐渐具备了学习一些运动项目技术及运用技术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学习目标下编制了兼有指导性与灵活性的教学内容要求(参见表1)。

1.3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教材的简单执行者,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例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运动技能包括六大类,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六大类中,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因此,尽管新的课程标准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但这是“例举”,不是要求“必学”,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怎样教技能,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是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需要体育教师在准确分析本校具体课程情境和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2选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1处理好学校特色凝炼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凝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事实上,体育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校具有特色地选用和持之以恒地凝炼,正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在深圳市龙岗区某九年一贯制学校,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是其校本教材,凡是这所学校初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这三项运动技能。也就是说,游泳、乒乓球和跆拳道是这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真正体现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理应处理好学校体育特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2.2处理好竞技运动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

以奥运会竞赛项目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这表明了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因而不少国家都以奥运会项目为基础来构建本国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深受竞技运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学生毕竟不是运动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动机和目的与运动员存在很大的差异。[3]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一方面要精选深受初中生喜爱的竞技运动项目,对它们进行教材化改造,使之适合初中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武术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因为这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分别独立作为运动技能学习两大类别的出发点。

2.3处理好学生身心健康与中考体育成绩的关系

“健康第一”是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其内在意蕴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新课程积极倡导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体育教学所要关注的焦点。[4]事实上,初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任务是体育中考,为了扭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全国各地普遍把体育纳入到中考的范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提高中考体育成绩自然是初中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绩效评定和职务晋升。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提高中考体育成绩并不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要求体育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3结束语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明确了“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想,这在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必须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如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及重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在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实践性、健身性、娱乐性、可替代性和非阶梯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7.

[2]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二)[J].中国学校体育,2012(05):14-17.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意识;教学策略

在2000年开始的体育新课改中体育课程不再是“体育”,而是改为了“体育与健康”。这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改变,更是教学意识和模式的改变。以往的体育课教学只是重视学生的体质、体育技能的掌握,而现在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不再仅仅是身体锻炼,而是更加注重身体的发展。面对这一改革,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下面就阐述一下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重视教学策略的实施

有人说教师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教师的宽度就是教学的宽度,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乃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都对教学有一个很大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所说的策略和教学设计不一样,更不是简单指教案,教学策略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思想和计划,或者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方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首先教师要深刻理会体育与健康的含义,体育是为了健康,不是在体育课上给学生讲授健康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大体育观,站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高度,围着学生的健康进行教学,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教师要利用体育课这个渠道和载体,将教师的体育观念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利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发展。

二、注重教学容量的问题

教学容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设计本节学习任务,也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要掌握多少等。教师的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具体安排。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方法,而且还有保健知识的方法,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种植健康的种子,使学生掌握保健和健康的原理。这是体育教学的内容,老师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延伸和拓展,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教师适当地确定教学容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增加学生的体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保健意识,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要把握好这样的教学容量,控制好这个度。例如,跑、跳、投掷等,均是为了继续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弹跳力等。控制好教学容量就能够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策略关键是教学方法,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怎么学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尤其是体育教学的策略更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和精心的设计。比如,球类教学要实施游戏式教学、短跑训练要实施分阶段教学等,根据而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怎么教、怎么学是体育教师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也是保证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四、树立大体育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未来的学习路程结束后,要走向工作岗位,工作后的体育锻炼是要依靠学生自己进行自我约束。而且长期坚持不懈,这是要养成一种习惯的。习惯的培养也是意识的作用,体育锻炼的习惯、健身保健的意识,都是要在学生的在校学习期间培养和形成的,而体育教学活动正好是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一些职业特点,可以导致人的职业病,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保证拥有健康的身体,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做好体育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所以,体育教师要认真探索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形成科学的体育教学策略,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代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效果[J].才智,2011(15).

[2]向玉琼.让初中牛津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更多样化[J].华章,2011(13).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9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6【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24-01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宜宾市八中根据自身运动场地狭窄的实际,自编了室内徒手操,开辟室外趣味体育活动场地,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做课间操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编写了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增强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10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整合;思考

一、确立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