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篇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篇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0:47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体系;整体性;主体建设;资源建设;技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1〕。与此同时,学术界将焦点逐渐聚集到公共实践的问题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公共管理学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理论做出回应,改革和创新实践操作。而作为其重要抓手的案例体系构建,是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为此,本文以主体建设、资源建设、技术建设为板块,梳理公共管理学科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案例教学、案例开发、案例科研、案例实践等方面系统化地整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用科学理性思维构建整体化的公共管理案例体系。

一、整体性构建公共管理案例体系的必要性

(一)整体性的公共管理案例体系能有效地将学科理论与实践相契合

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虽然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大部分仍以立足理论、依托授课方式进行,并且彼此之间缺乏对接,各种案例体系相互独立,使得参与者对于相关知识掌握过于零碎化、片面化。同时,案例教学、案例科研、案例竞赛等方面的范围囿于学校、课堂,这种状态下的案例体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轨,无法与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不足以担负公共管理学科的责任与使命。公共管理实践是复杂和复合的,公共管理教学也应是复杂和复合的,而将公共管理案例体系整合起来,是实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进公共管理知识累积的必要途径。

(二)整体性的公共管理案例体系能反映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薛澜教授认为:“党的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主题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我们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推动公共管理服务于这两个宏伟目标。”〔2〕然而,西方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含有“西方影子”的公共管理理论,无法真正解释和解决我国公共管理当前面临的实践问题。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构建本土化的公共管理案例资源库,并将其与案例教学、案例科研、案例编写等相连接,从而探索“中国答案”,解决“中国问题”。在吸收国外研究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现实情境产生自己的“中国理论”,不断开发融合,达成“中国共识”,形成扎根中国大地和历史传统的公共管理知识案例体系。

(三)大数据驱动公共管理案例体系整体性的构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更是从科学决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角度,对数据科学驱动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进行了详细介绍〔3〕。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公共管理及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既推进公共管理部门实践模式的转变,也推动公共管理部门理论形态及知识体系的更新。因此,有必要及时顺应不断变化着的公共管理,将案例体系构建与新环境、新形势、新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牢牢把握大数据背景这一机遇,将各方已经积累的数据资源融入到案例体系建设中,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主体建设、资源建设与技术建设连接起来,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案例体系,从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二、公共管理案例体系整体性构建思路

(一)提升主体“合力”,共享协同发展

我国公共管理研究长期处于碎片化状态,为打破这种现象,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求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优化各个环节、着力协同高效〔4〕。根据“平行四边形原理”,提升多元主体“合力”应当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保证各“分力”作用方向一致,为此需协调好各主体关系;其次,强调各个主体自身建设的重要性,达到量变产生质变的效果〔5〕。

(二)构建本土案例资源库,夯实教学基础

优秀的案例资源是有效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指向型学科,其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其“升级”离不开自身丰富的案例“库存”。目前,国内教学使用的大部分案例是从国外一些知名商学院引入的,由于文化差异,很难与中国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与案例之间难产生共鸣。就本土案例来说,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能够反映我国现实问题的案例非常少,且大部分已过时,与学生渴求针对性强高质量案例仍有很大缺口。因此,如何获取大批贴近现实,且反映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规律与方向的本土化案例,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点〔6〕。

(三)促进案例教学与案例方法体系良性互动

技术建设一向注重案例方法体系与案例教学两方面。尽管我国自引入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以来,就一直积极探索和尝试适合本土的案例教学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案例教学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已无法满足当下培养人才的需求。将案例编写、视频案例、模拟案例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新时代高校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案例方法体系与案例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来案例方法体系为案例教学提供了资源,二则案例教学反馈于案例方法体系,为案例方法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灵感。目前,我国技术建设效率低下,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加之案例教学模式的落后,难以融合。因此,如何整合案例方法体系与案例教学模式,是公共管理案例体系整体性构建的一大重点。

三、公共管理案例体系建设的整体性框架及内容

(一)主体建设架构

主体建设以打造“案例行动者联盟”为主。公共管理案例体系构建的主体是一个多元系统,内含学校、高校教师、学生、公共部门与公共组织(见图1)。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高校在推进公共管理教学改革中,贯彻新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同时还需建立一支能力高强的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师资队伍,确保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案例体系建设的有序进行。二是高校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应积极配合老师,发散思维,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逻辑和科研创新能力。四是相关部门应支持高校建立案例教学科研室,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案例教学的魅力,并为案例教学科研室配备课程助教,专门辅助案例教学开展,为案例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

(二)资源建设架构

资源建设的有效运行以“共建共享”理念为原则。校内外联动发展要做到:一是学校内部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二是高校间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重点开发某一领域的公共管理案例,然后将其进行整合,共同建立一个公共管理案例库,以供各个高校共同使用。三是和国外mpa教育有关的公共管理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高校院系等建立联系和合作,不断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7〕。案例库中心应积极面向外界,公开征集适合学科领域发展的相关案例,还可以充分利用生源的本地化优势,积极调动学生搜集本地典型公共管理案例素材,将案例建设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案例分类,协同发展。

(三)技术建设架构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篇2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创新

1案例教学方法的鲜明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也是公共管理教学的典型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以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是根据教学目的,仿效法律工作立案的办法,把有关的教学内容编成案例的形式,通过教与学双方对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国外公共管理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国内,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处在初始阶段,尤其是对公共管理这样的新兴专业和学科来说就更是如此。因此,思考如何通过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中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五个特点:一是案例教学以讨论为基础,而传统教学是以讲授为基础;二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独享有知识而且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单向流动的;三是案例教学的总的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评论性、分析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而传统教学的目标是要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真理”,学生主要通过考试以及在被点名回答问题时知道正确答案来展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四是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与教师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者资源提供者处于次要地位,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则处于消极和受支配地位,“好学生”完全服从于教师,围绕教师的要求做准备,集中注意力;五是案例教学既不会造成教师专制和家长作风也不会造成学生的无政府主义,而传统教学则接近于“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监视下学习使用正确的方法或方式,他们的错误被发现并得到纠正。

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其传授知识的方式是:教师学生,属于双向闭合式耦合结构,师生共同互动,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同时进行。

2公共管理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组织得当的案例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队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案例教学是适应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实效化的需要。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其教学过程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笔者在进行公共管理教学活动中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含混片面,可以说在这些课程考试结束之后就把相关知识“还给了老师”,这严重地压制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动力,甚至使公共管理教学无法实现对该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而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提供了现实途径。

其次,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美国麦克斯维尔学院公共管理学教授爱德华伯克在北京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案例教学法研讨班上作的专题讲座中指出:“在案例讨论中,教员应鼓励学生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员必须假定不存在惟一最佳办法”。“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接受的,最不能接受的是学生什么问题也不提”。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在案例教学中,针对公共组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问”、“思考”和“释疑”,使他们完全进入角色,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案例教学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深层直觉的需要。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果断、自信等;深层直觉指的是与人的交感神经相联系的第六官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观察,直觉能力是人为感受和认识这个凭眼、鼻、耳、舌、身五种官能不能直接观察的世界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是以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对非智力因素、深层直觉,用关于理性的认识过程的理论通常不能做出解释,但它们却又往往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成为许多惊世骇俗的大决策的思维方式。由此看来,通过采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品性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而案例教学则是能够起到这方面作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3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障碍及其原因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所谓“三多三少”,是指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学中,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

造成目前这种案例教学运用范围窄、应用层次浅、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管理案例制作成本高。一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这给我们搜集公共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带来了很大困难,客观上造成了制作我国本土的公共管理案例成本很高。另一方面,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以前是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没有在公共组织从业的经历,缺乏公共组织的管理经验。让他们个人单独去公共组织实地调查一手资料,再结合学生实际制作高水准的教学案例,需要花费比一般专业更多的经费和时间。其次,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脱节。“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情景模拟和学生角色的易进人性。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案例需要经过精心制作和选择,被学生充分有效地接受,才算最终完成案例教学。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量的案例并不是针对学生“量身定做”的,多数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无暇深人进行公共管理案例制作的研究,而深人研究公共管理案例的教师又多做纯粹的学术研究,无暇顾及案例教学,很少也很难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再次,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他们不愿主动学习、不愿参与讨论的惰性。加之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学生即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发挥。最后,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观念和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没有真正转换教学思维,也就不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不会使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案例教学的创新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创新路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4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1)加强案例库建设。开展案例教学首先要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因此,建立一个各教学单位可以共享的案例库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外院校非常重视案例的选择,有的学院甚至建立了大型的教学案例库,搜集了大量公共行政管理案例。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就搜集了1300多个教学案例,供学生在学习期间使用。为此,一方面,我们有必要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组,建立具有相应社会性的案例专门研究机构以形成稳定的案例工作队伍,专门负责对外的实际调查,搞好和政府以及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以期比较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公共管理的研究人员,形成稳定的力量,组成业务网络,建立起各研究单位可以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

(2)根据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案例。教师在案例选择时选用个案必须锁定学习目标,即充分考虑个案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与理论知识的吻合度。最根本的选择标准就在于:这一个案中所蕴涵的“问题”是否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学习目标。因此,案例的选择形式是多样的,既要有联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单纯性案例,还要有围绕难点、重点的综合性案例;既要有阐释性的案例,又要有剖析性的案例;既要注重国内案例,也应重视国外案例;既可选择热点、难点案例,又可选择冷点、疑点案例;不仅要选择生动的生活实例,而且应选择严谨的教学范例。同时,在选取个案时一定要关注国内外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步伐,从中把握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既提高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开阔了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视野。这对于做好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管理与治理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更有指导意义。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案例分析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高度的拟真性和鲜明的教学目的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配合案例教学是未来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选用声像结合的案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富于动漫色彩的课件,辅之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短片来烘托课堂气氛,可大大提升课堂的直观性,使学生能模拟案例情景,以事件参与者的心态分析探讨问题。例如,在讲述行政伦理等相关内容的时候,用一两个警示短片或真实的反腐力作来表现,要比只讲文字案例更能让学生深刻记忆和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案例教学将是“无缝式”的,案例教学传统上被划分为学习者先独自对案例作分析,继之以小组和全班的讨论这样一种学习环节的界线将逐渐消失,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4)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谓教师、学生和案例三者积极互动,就是强调教师以案例为主要素材,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情怀影响学生,以情带学,以平等的姿态带学生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和研讨。其次,完善案例研究,加强案例写作。奔巴萨特等方法论学者指出,案例研究要注意的程序是:①研究主题与目的的确立;②分析单位的设计;③单一个案或多个案的研究设计;④选择对象的研究设计;⑤资料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再次,借鉴国外做法,积极开展高校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合作,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具有丰富的政府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江超庸.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0.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主体框架;基本要点。

一、概念、优点与可能的缺点。

案例研究的要义如下:(1)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个案现实情况有意义的特征;(2)尽管个案研究的重心在于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但个案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母体研究对象的理解,个案可以是母体的典型实例,也可以是母体的非典型实例;(3)个案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例材料的详尽描述,必须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建构个案分析框架;(4)作为研究,在个案分析过程中,应当与其他同类现象、相关的理论对话,不能自说自话、把个案研究变成孤岛式研究;(5)个案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获取和分析案情资料;(6)案例研究中的“个案”是关于包含有问题或疑难的真实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可以是时间性的(某一具体时段)、空间性的(社区、地区、国家)、行动者类的(个人、群体、组织)、行为类的(互动、决策、事件),或是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只有单个案例,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甚至一组案例。

个案研究方法因以下优点而受人青睐:(1)使研究对象或方向更为明确具体;(2)丰富和深化作者和读者对问题的了解;(3)资料获取范围相对具体,较之面上的归纳式研究和统计分析,其广度和成本比较小;(4)兼具实证分析和理论演绎的双重优点,有利于研究者将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研究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批评。批评最多的是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也即是否可以归纳成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批评者常常称,单案例研究论据不充分、不足以进行科学的归纳。对于这种批评,罗伯特·殷辩解道:“这些批评者实际上是在以统计调查的标准看待案例研究……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以及实验)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在分析性归纳中,研究者也会尽力从一系列研究结果中总结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理论。”[1]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案例研究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无视个案的代表性程度及其方向,将个案研究的结论强行拉升成普适性的观点。其次,由于一些案例研究不注重资料获取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论据或带着偏见进行研究,案例研究的信度常常受到质疑。对案例研究的第三种批评是,它可能会造成过于冗长的分析报告。案例研究确实需要对案例相关情况的深入探究,如果研究者只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既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缺乏研究意识,既缺乏分析框架又不比较分析相关案例或不与相关理论对话,则难免落下材料堆砌的口实。事实上,案例研究的上述批评和不足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2]。

二、选题、立意与研究价值。

根据研究动机,案例研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问题驱动式的、理论驱动式的以及混合式的。问题驱动式的案例研究旨在描述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多以调查问题、探求对策作为研究目的,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此类案例研究的实质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价值;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满足规范化研究的四个标准:测量工具效度、信度、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测量工具效度是指针对所研究问题构造的测量工具的有效性;信度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同样的研究,并预期得到同样的结果;内部有效性是指研究证据能够支持研究结论中所阐述的现象或因果关系;外部有效性是指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3]前三个标准是任何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满足的。但对于第四点,笔者以为,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由于任何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有些案例并非类现象的典型案例而是特殊个案甚至反常案例,因此,不宜对外部有效性做硬性要求。是否应该符合外部有效性要求,取决于研究者的选题立意:如果研究者立意通过对个案研究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那么,案例的选取、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都必须具备代表性,也即外部有效性;如果旨在展示个案的特殊性,则不必强求外部有效性,相反,应该突出个案情状、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性。当然,大多数案例既具有类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类案例研究只需满足前三个标准,并兼具相应的外部有效性即可。

与典型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不同,理论驱动式个案研究的真正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归纳出理论:或是理论验证,或是理论批判,或是理论创新,抑或是兼具其中两者或全部。譬如,以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诸多研究者有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案例研究,都以完善、验证和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框架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学派。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二点:一是为有待检验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具体的实例,此所谓材料创新。这一点要求运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资料获取工具以及较高的研究信度。二是检验的理论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如果案例研究用于验证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和反复验证的理论,则没有多大意义了。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更高的期望是通过个案研究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最好是能提出一些理论观点或新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近似BarneyGlaser和anselmStrauss创造的扎根理论方法(groundedtheorymethod)。我们姑且称之为“扎根式案例研究”。它归纳出的理论得自研究者对观测资料所蕴含的主旨、特征和结构模型的分析。扎根式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因为担心知道其他人的结论之后可能会固化研究者的现象观察和研究思路甚至理论观点。该理论方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在某个个案中出现某(些)有意义的范畴或术语时,就开始在其他个案中搜寻相同的现象,并将其概念化;(2)“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在此,研究者开始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该概念的关联现象或影响因素;(3)“划定理论的界限”———随着概念之间关系模式的清晰化,研究者可以忽视最初关注的但又和研究显然不相关的概念,便于减少范畴类型,并使理论本身变得简练;(4)“组织理论”———最后,研究者必须将他的发现变成文字,和他人分享。[4]事实上,许多新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往往都是以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是通过近似扎根式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譬如,GarrettHardin(1968)教授提出的公用地悲剧理论,以及三十年之后,michaelHeller(1998)教授提出的反公用地悲剧理论,都是基于大量实例的扎根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尽管二人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典型的案例研究。

与扎根理论方法不同,michaelBurawoy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旨在理论批判和创新的个案研究方法———“拓展式个案方法”(extendedcasemethod)。这种案例研究定位于发现现有理论的缺陷并修改现有理论。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纯粹问题导向型个案研究———只寻求对个案本身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意于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也不同于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相反,Burawoy主张研究者在进入个案研究之前要事先熟悉相关的研究文献。拓展式个案方法的核心目的既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证明或驳斥既有理论,而是要重建、发展理论。它旨在寻找和观察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方式和他所谓的“理论缺口和缄默”。[5]以理论批判和创新为目的的个案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现实存在的个案证明既有理论解释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并重新提出分析视角、理论解释甚至新的理论框架。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较为严格地满足规范化的研究的前述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为某特定类型问题上的外部有效性;任何一个标准的缺失或不足,都会招致批判甚至否定。

研究实践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理论应用式问题驱动研究。此类研究旨在应用某一个或多个理论,描述和解释案例现象,甚至提出解决对策。譬如竺乾威教授的近作采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政策执行理论,尤其是模糊-冲突模型中的政治性执行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2011年“拉闸限电”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一般而言,此类案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研究者首次选择了对个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充分解释力的,或者是与以往解释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此所谓理论视角的创新。如果已有研究者运用类似的理论对同类现象进行过分析,则此类研究将无甚新意。

除了上述三类案例研究动机以外,还有一类准理论驱动式的案例研究,姑且称之为理论对话式案例研究。这类案例研究的特点是:它既不是问题驱动式的,也不是为了验证理论、应用理论或是创新理论,而仅仅是展示对特定个案现象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议。研究者通过对个案现象多维度的展示,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把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组织起来,形成争议焦点,以展现各种观点对同一个案现象的不同解释,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类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理论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非充分性及其与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歧,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学习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和理论的多样性。譬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社会调节政策八个侧面》一书的撰稿者们通过对堕胎、扶持措施(affirmativeact)、死刑、同性恋者的权利、枪械管制等个案问题的讨论,展示了美国社会调节政策中的道德冲突;《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一书则通过12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些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对话。

三、研究构思和主体框架。

案例研究的框架构思应该服务于研究主旨和目的;不同的研究主旨要求不同的思路框架。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有三大类:(探索)描述、解释和对策(规范),不同的研究各有侧重或不同的任务组合。有学者根据研究目标/任务,将案例研究分为三种:(1)探究型案例研究:尝试对事物的新洞察,或尝试用新的观点去评价现象,它侧重于提出假设,它们的任务是寻找(新)理论;(2)描述型案例研究:主要是对人、事物或情景的概况作出准确的描述。它侧重于描述事例,它们的任务是讲故事或提供图景;(3)解释型案例研究:适于对相关性或因果性的问题进行考察,它侧重于理论检验;(4)评价型案例研究:侧重于就特定事例作出判断。[6]罗伯特·殷根据案例研究的目的概括出案例研究的六种写作框架:(1)线性分析式结构。这是一种撰写研究报告的标准结构。子题目顺序遵照研究的问题或项目的顺序:以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综述开头,然后概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和分析案例资料),从收集和分析的资料中得出了什么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结论和意义。这种线性分析式结构适用于阐释性、描述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2)比较式结构。它把同一个案例重复两次以上,比较对相同案例的不同陈述或解释。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阿利森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著名案例研究。在该书中,作者把该案例研究中的“事实”重复叙述了三遍,每次都联系不同的理论模型,而非简单的、全面的重复。(3)时间顺序结构,即依据时间顺序陈述案例研究的例证。这种结构在解释性案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事件的因果顺序必须一件接一件以时间顺序展开。写作时需注意各个阶段的详略和匀称性问题。(4)理论建构式结构。这种结构里,章节的顺序依照一些理论构建的逻辑来安排。所谓逻辑,取决于特定题目或理论,但每一章或每一节都应揭示出理论论证的新颖部分。这种结构适用于阐释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这两种研究都涉及到理论建构:阐释性案例需要研究因果论证;探索性案例则需要论证所提出的假设或命题的价值。(5)悬念式结构。与前面讲的线性分析式结构正好相反,这种案例研究写作把“答案”或结果在开头的章节里陈述,剩下的部分———引人入胜的主要部分,则用于解释这种结果的形成,以及后面章节中采用的各种阐释方法。这种结构主要适用于解释性案例研究。(6)无序(混合)结构。其章节的顺序并不是特别重要;调整章节顺序,不会降低价值。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描述性案例研究,而且常见于一些案例分析集。[7]由于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纯粹描述的案例研究(仅对案例资料情状和问题进行描述)很少,只有现象描述和成因解释的案例研究也比较少,大多数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兼具上述三项任务。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的必备“附件”包括“引论”、“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其常用主体框架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现状-问题-成因-对策”。这种结构属于罗伯特·殷所讲的线性分析式结构,章节安排的一般顺序为“现状描述问题分析成因解释对策讨论”。它主要适用于问题驱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尽管有些“八股文”的色彩,但却比较容易把握和应用。一般来说,案例材料必须贯穿这一主体框架的始终。

(2)“理论基础-案情介绍-理论分析-对策或结论”。

这种主体结构常见于问题驱动倾向明显的理论应用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在众多相关的理论中,寻求最具针对性、最有解释力、比较有新意的理论(视角)是这种研究的难点。

(3)旨在理论批判与创新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的常见主体框架有二:①“案例介绍-既有理论分析及其不足甚至错误-提出理论假设或分析框架-新理论的应用前景或价值”;②“案例介绍-提出新的理论概念或预设-比较新旧理论观点及其对案例的解释-新理论(观点)的应用前景或价值”。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要能根据案例实情指出既有理论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并透过案例材料提出新的、较之既有理论更具竞争力的理论。

(4)“案例介绍-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交锋-理论困境或出路”。这种框架比较适合于理论对话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构建理论对话平台,为案例所涉的各种观点提供平等的表达机会,并尽自己的知识所能为各种观点提供与案例相关的支撑性论据,以使它们能够充分地对话。

四、研究方法与注意事项。

所谓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如何获取和分析处理研究所需资料的手段与工具。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除了其质性特征以外,并无特殊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只要能够有效并可信地获取个案所需资料,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一手和二手数据的获取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都可用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因无专用的特殊研究方法,就不多谈了。以下主要针对初习者经常出现的不当做法,概括性地提几点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关于案例素材的处理与篇章安排。尽管案例研究强调“原汁原味”地呈现个案情况,但这并不是要求作者将所有与个案有关的资料全部写进论文。尽管对于个案素材到底应该占论文的多少篇幅没有硬性规定,但出于论文结构的匀称性、为了突出论文研究的重点等方面的考虑,一般来讲,整块式的个案素材描述不应超过论文总篇幅的三分之一,四或五分之一比较合适。特别要提醒的是,案例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只有极个别的情况允许虚构,否则,将招致严重的规范性批评。另外,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可以专辟一章或一节介绍案例情况(不宜放在文章最后),也可化整为零掺入论文各部分,但原则上要求文章的主要部分或大多数内容中都有个案的参与。比较好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既基于案例又不完全拘泥于案例。这方面不妥的做法有二:

(1)脱离案例搞案例研究———专辟章节介绍完个案情况之后,文中再也找不到案例的踪影;(2)拘泥于案例———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对案例情况的介绍。

其次是个案式(idiographic)研究与通则式(nomothetic)研究间关系的处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无论是个案情状的描述,还是其成因的解释,抑或是管理对策分析,无疑都具有浓厚的个案性色彩。然而,大多数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性取向,即超越个案、服务于“类”的甚至更一般的情况,但这样做时又可能被受到外部有效性的质疑。对此,我们建议:(1)对于纯粹问题驱动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须清楚对象案例的普遍性程度,如果案例情况较之于“类”现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属于后者的典型实例的话,研究的目的可以有较强的通则性取向———文中可以适当程度地强调个案分析中描述的问题、分析的原因、提出的对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个案的特殊性、特色性非常强,那么,案例研究应重在个案式研究,即旨在对个案情形或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描述、解释。至少不应该强调其普遍性———最多只可以做些引申性的思考,否则,将招致外部性有效性的批判。(2)就对话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而言,因其旨在构建一个对话平台、使那些具有“类”解释意图的理论交锋,个案只是一个“托”,因此基本上不存在个案式研究与通则式研究的关系问题。(3)对于纯粹旨在理论批判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而言,这方面应重点注意个案分析与靶子理论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关联性,也即所研究的个案是否属于要批判的靶子理论解释范围。与此类似,理论应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也必须注意所选用的理论(视角)与靶子案例之间的关联性,换句话说,所选用的通则式理论必须对所分析的个案具有针对性的解释力。(4)旨在提出新的理论预设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一方面要充分注意个案研究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还应阐释新理论的解释范围与边界———即使个案研究充分支持创新理论,但它也仅是个案,因此,需要做些补充说明或反身性界定。

第三,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初习者切记避免理论基础与案例研究脱节,出现“理论”与“个案”两张皮的现象。逻辑上讲,理论对于案例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1)选择要研究的案例,无论对于单案例设计,还是多案例设计;(2)当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时,界定探究的对象;当进行描述性案例研究时,定义什么是完整适当的描述;当进行解释性案例研究时,提出竞争性的理论;(3)将结论推广到其他案例。此外,理论对于建构案例分析框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即使是纯粹问题驱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确实也应有“理论”。然而,若是所用理论与案例分析脱节、“两张皮”,或者,“理论基础”或“理论视角”仅是文中的一种摆设,在案例研究的主体部分根本找不到理论的踪影,那么,还不如没有“理论”。

最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写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选题和研究成果必须要有价值(详见前述);(2)案例必须“完整”(注意案例的边界,案例证据材料要充分);(3)应当考虑不同的观点,用案例现实或自己提出的观点与既有的相关理论对话;(4)案例讨论必须具有充要的依据(应客观地陈述出来;应既有支持性的,也有质疑性的资料;使读者信服研究者“熟知”其研究对象;陈述重要证据时应做些提示,说明研究者仔细考虑过证据的效度);(4)必须以吸引读者的方式编写案例研究报告(既要有清晰的写作风格,又要能吸引读者不断阅读下去);(5)必须具有恰当的篇章结构(详见前述)。

总之,为了做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我们不仅要全面深入了解个案情况,而且要精心选题立意;不仅要清楚自己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而且要精心构思主体框架;不仅要注意对案例素材的处理,而且要妥善处理好个案式研究与通则式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obertK.Yin(3rded.).CaseStudyResearch:Designandmethods.thousandoaks,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inc.,2003.p5,p37,p151-155.

[2]刘庆贤,肖洪钧。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6).LiuQingxian,XiaoHongjun.ResearchonthepathtoValuepromotioninCaseStudymethod.Contemporaryeconomy&management,2009(6).

[3]J.S.Harrison&R.e.Freeman.Stakeholders,SocialResponsibilityandperformance:empiricalevidenceandtheoreticalevidenc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42(5),p479-485.

[4]BarneyGlaser&anselmStrauss.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StrategiesforQualitativeResearch.Chicago:aldine,1967.p105-113.

[5]michaelBurawoy,etal.(eds.).ethnographyUnbound:powerandResistanceinthemodernmetropolis.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1.p10.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篇4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特色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43-03

引言

公共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和政治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众所周知,由于学校间差异较大,学生良莠不齐,目前不同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定位和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致公共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各有特色,有的依托财政学发展而成,有的基于政治经济学背景,还有的则侧重于公共政策与管理[1]。如何准确把握公共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质,设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以所在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为例,尝试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并结合专业特点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就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形成特色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思路。

一、我国高校公共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有着完整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学术内涵。整体而言,本文认为公共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并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和良好的运用政治学原理及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案例多,实践性强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是以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作为两大理论支柱,其研究内容包括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公共支出、公共收入、预算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等,是一门源于实践,形成完善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的学科,案例多,且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如果课程设计合理,能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使理论―实践―理论这一过程能够迅速地转化和融会贯通。

(三)数学模型多,分析方法多样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会借助严谨的数学模型来演绎公共部门的各种经济行为如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一般均衡论等;且分析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比如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法、归纳与演绎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法等。这一特点决定了公共经济学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未体现学科特点与专业特色

目前公共经济学是各高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属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特色、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等有所不同,公共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区别。但目前大多数高校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普遍没有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单一,没有针对性,也没有结合各校的优势学科,不能反映专业特色,也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

(二)教学资源匮乏,案例教学素材不足,本土化缺失

国外大学有关公共经济学的案例库建立往往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形成,而我国引进公共经济学这门学科只有十余年的历史,虽然我国有些高校的学者编写了反映政府及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案例,但符合我国公共经济学教学特点、又具有教学适用性与应用性的高质量案例并不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而目前出版的案例教材多以国外案例为主,脱离我国公共经济实践,国内的案例教材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在这些教材中,多数是案例的堆积,没有将公共经济理论与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2]。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未结合学生特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何设置安排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3]。公共经济学理论学习中较多地借鉴了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来解释政府的经济行为,如果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调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会让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望而生畏。而且从考核方式来看,不少学生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最后考完就忘了,是纯粹的应试教育。

三、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要突出学校优势学科与专业特色

“特色”是由学校的资源决定的,是由专业教师决定的,更是由“特色教学计划”决定的。因此,各校在制订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校的资源情况,依托各校的优势学科群,来体现专业特色。以笔者所在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目前公共管理学院下属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并没有突出体现本校资源类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因此课程内容体系应以此目标进行调整。例如在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一章,可就资源稀缺性展开讨论;在讲到公共产品时,可以适当增加公共资源的分析,比如土地、石油;例如讲到外部性这章,就如何纠正外部性,可针对目前矿产资源产权不明等现状展开讨论与分析。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公共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体现公共管理的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规制、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侧重于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台的财政、税收、货币、金融、产业等各类经济政策,加大对价格理论、效用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的解释力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4]。

在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时,要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知识背景。以本校学生为例,行政管理与公共行政系的绝大部分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较弱,在授课时可以对模型较多的章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合理调整,尽可能采用文字和图形对理论内容加以辅助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对其理论的数学表达及其相互间的数学推导没有太大问题,则可培养学生运用公共经济学的“语言”去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资源,建立案例库,案例教学体现本土化、本专业化

案例的编写与更新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运用国外先进的理论指导中国的实践,需要一个本土化的消化和研究过程[5]。国内各高校在积极收集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并符合我国公共经济学教学特点案例的同时,也要尝试建立本土化与本专业化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库,为实践与实验教学奠定基础。案例库的建设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的精选要具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同时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实用价值。

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本专业化原则。案例的选取要突出专业特点,并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例如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讲到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一章时,可以针对目前房价虚高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设计案例。二是本土化原则。即尽量选择反映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案例,或者与国内实际经济生活情况相近的国外案例。例如在讲到公共选择一章时,很多高校会列举美国总统大选的案例来解释中位选民定理,但读者认为如果以台湾为例,讨论为何能当选的案例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其原因不言而喻;三是真实与实效性原则。案例的选取应来源于客观事实,同时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最好是引起政府和的带有争议性和研究性的热点问题。例如在讲到寻租问题时,可结合目前国家出台的“三公政策”以及官员等案例展开讨论。再比如垄断涉及的中国电信拆分、公共支出中的医疗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涉及的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等热点问题都可以当作案例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结合生源特点,力求多样化;考核方式注重灵活性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多数为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但人文知识丰富,表达欲望强烈,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应结合生源特点,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而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上面说到的案例教学法外,还可采用分组讨论法。即把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公共产品及外部性、公共选择、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五大块,然后根据班级人数及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这五大块的内容,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专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设定学习任务,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辅助、引导作用。考虑到文科生的特点,教学方法上讲究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践。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并非指一定要用到复杂的数学推理,而是指知识结构具有一定层次性,实际上进行完整的知识结构的讲解只用简单的数学推理,甚至不用数学推理只用图表也能完全办到;适当开展课外实践,组织学生走访相关公共部门或者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做讲座,增强学生对我国行政、公共经济和政策的感性认识。

另外,有必要调整考核方式,目前各高校公共经济学考核方式普遍采用闭卷考试(70%)+平时作业(20%)+到课率(10%)。该方式过于突出期末考试的成绩,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笔者建议缩小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适当增加一些考核方式,综合构建成绩评价机制来评定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知识的能力。比如老师可对学生在案例与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课题熟悉程度做出评价,并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也可采用国外考核方式,增加中期考核,理论知识放在中期考核中,减轻学生的期末负担,将后半学期的精力放在综合应用与实践锻炼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阶段学结、口试、小组报告、时事分析、文献阅读报告、经济学知识竞赛等考核方法对其加以补充,以便更为科学、准确地把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对其做出评价[6]。

(四)丰富教学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与网络课程

公共经济学的特色教学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上需要创新,体现专业特色与本土化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教学平台,使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更系统化、正规化。而且,运用网络资源实施教学,会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这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增进教学效果、加大信息量的传授、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有不少高校的《公共经济学》精品课程会把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展示在网上,推进信息化教学后,可将相关链接放在平台上,帮助学生突破仅限于本校学习的空间局限,能拓宽课程信息来源,扩大学生研究视野。教师可建立个人教育博客、播客、QQ聊天室、BBS以及电子信箱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学生双方可以通过发表自己的博文,发表评论、留言,实现师生间的交往,从而实现智慧共享[7]。

参考文献:

[1]刘晓玲,周蕾,周月书,李放.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2]杨龙,王骚.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黄万华.公共选修课《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法探讨[J].学理论,2010,(11).

[4]黄建军.公共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北方经贸,2009,(11).

[5]娄峥嵘.公共经济学课程模式创新分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1).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主体框架;基本要点。

   一、概念、优点与可能的缺点。

   案例研究的要义(1)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个案现实情况有意义的特征;(2)尽管个案研究的重心在于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但个案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母体研究对象的理解,个案可以是母体的典型实例,也可以是母体的非典型实例;(3)个案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例材料的详尽描述,必须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建构个案分析框架;(4)作为研究,在个案分析过程中,应当与其他同类现象、相关的理论对话,不能自说自话、把个案研究变成孤岛式研究;(5)个案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获取和分析案情资料;(6)案例研究中的“个案”是关于包含有问题或疑难的真实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可以是时间性的(某一具体时段)、空间性的(社区、地区、国家)、行动者类的(个人、群体、组织)、行为类的(互动、决策、事件),或是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只有单个案例,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甚至一组案例。

   个案研究方法因以下优点而受人青睐:(1)使研究对象或方向更为明确具体;(2)丰富和深化作者和读者对问题的了解;(3)资料获取范围相对具体,较之面上的归纳式研究和统计分析,其广度和成本比较小;(4)兼具实证分析和理论演绎的双重优点,有利于研究者将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研究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批评。批评最多的是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也即是否可以归纳成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批评者常常称,单案例研究论据不充分、不足以进行科学的归纳。对于这种批评,罗伯特·殷辩解道:“这些批评者实际上是在以统计调查的标准看待案例研究……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以及实验)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在分析性归纳中,研究者也会尽力从一系列研究结果中总结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理论。”[1]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案例研究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无视个案的代表性程度及其方向,将个案研究的结论强行拉升成普适性的观点。其次,由于一些案例研究不注重资料获取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论据或带着偏见进行研究,案例研究的信度常常受到质疑。对案例研究的第三种批评是,它可能会造成过于冗长的分析报告。案例研究确实需要对案例相关情况的深入探究,如果研究者只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既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缺乏研究意识,既缺乏分析框架又不比较分析相关案例或不与相关理论对话,则难免落下材料堆砌的口实。事实上,案例研究的上述批评和不足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2]。

   二、选题、立意与研究价值。

   根据研究动机,案例研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问题驱动式的、理论驱动式的以及混合式的。问题驱动式的案例研究旨在描述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多以调查问题、探求对策作为研究目的,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此类案例研究的实质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价值;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满足规范化研究的四个标准:测量工具效度、信度、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测量工具效度是指针对所研究问题构造的测量工具的有效性;信度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同样的研究,并预期得到同样的结果;内部有效性是指研究证据能够支持研究结论中所阐述的现象或因果关系;外部有效性是指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3]前三个标准是任何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满足的。但对于第四点,笔者以为,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由于任何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有些案例并非类现象的典型案例而是特殊个案甚至反常案例,因此,不宜对外部有效性做硬性要求。是否应该符合外部有效性要求,取决于研究者的选题立意:如果研究者立意通过对个案研究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那么,案例的选取、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都必须具备代表性,也即外部有效性;如果旨在展示个案的特殊性,则不必强求外部有效性,相反,应该突出个案情状、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性。当然,大多数案例既具有类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类案例研究只需满足前三个标准,并兼具相应的外部有效性即可。

   与典型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不同,理论驱动式个案研究的真正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归纳出理论:或是理论验证,或是理论批判,或是理论创新,抑或是兼具其中两者或全部。譬如,以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诸多研究者有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案例研究,都以完善、验证和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框架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学派。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二点:一是为有待检验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具体的实例,此所谓材料创新。这一点要求运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资料获取工具以及较高的研究信度。二是检验的理论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如果案例研究用于验证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和反复验证的理论,则没有多大意义了。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更高的期望是通过个案研究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最好是能提出一些理论观点或新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近似BarneyGlaser和anselmStrauss创造的扎根理论方法(groundedtheorymethod)。我们姑且称之为“扎根式案例研究”。它归纳出的理论得自研究者对观测资料所蕴含的主旨、特征和结构模型的分析。扎根式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因为担心知道其他人的结论之后可能会固化研究者的现象观察和研究思路甚至理论观点。该理论方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在某个个案中出现某(些)有意义的范畴或术语时,就开始在其他个案中搜寻相同的现象,并将其概念化;(2)“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在此,研究者开始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该概念的关联现象或影响因素;(3)“划定理论的界限”———随着概念之间关系模式的清晰化,研究者可以忽视最初关注的但又和研究显然不相关的概念,便于减少范畴类型,并使理论本身变得简练;(4)“组织理论”———最后,研究者必须将他的发现变成文字,和他人分享。[4]事实上,许多新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往往都是以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是通过近似扎根式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譬如,GarrettHardin(1968)教授提出的公用地悲剧理论,以及三十年之后,michaelHeller(1998)教授提出的反公用地悲剧理论,都是基于大量实例的扎根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尽管二人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典型的案例研究。

   与扎根理论方法不同,michaelBurawoy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旨在理论批判和创新的个案研究方法———“拓展式个案方法”(extendedcasemethod)。这种案例研究定位于发现现有理论的缺陷并修改现有理论。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纯粹问题导向型个案研究———只寻求对个案本身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意于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也不同于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相反,Burawoy主张研究者在进入个案研究之前要事先熟悉相关的研究文献。拓展式个案方法的核心目的既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证明或驳斥既有理论,而是要重建、发展理论。它旨在寻找和观察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方式和他所谓的“理论缺口和缄默”。[5]以理论批判和创新为目的的个案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现实存在的个案证明既有理论解释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并重新提出分析视角、理论解释甚至新的理论框架。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较为严格地满足规范化的研究的前述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为某特定类型问题上的外部有效性;任何一个标准的缺失或不足,都会招致批判甚至否定。

   研究实践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理论应用式问题驱动研究。此类研究旨在应用某一个或多个理论,描述和解释案例现象,甚至提出解决对策。譬如竺乾威教授的近作采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政策执行理论,尤其是模糊-冲突模型中的政治性执行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2011年“拉闸限电”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一般而言,此类案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研究者首次选择了对个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充分解释力的,或者是与以往解释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此所谓理论视角的创新。如果已有研究者运用类似的理论对同类现象进行过分析,则此类研究将无甚新意。

   除了上述三类案例研究动机以外,还有一类准理论驱动式的案例研究,姑且称之为理论对话式案例研究。这类案例研究的特点是:它既不是问题驱动式的,也不是为了验证理论、应用理论或是创新理论,而仅仅是展示对特定个案现象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议。研究者通过对个案现象多维度的展示,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把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组织起来,形成争议焦点,以展现各种观点对同一个案现象的不同解释,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类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理论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非充分性及其与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歧,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学习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和理论的多样性。譬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社会调节政策八个侧面》一书的撰稿者们通过对堕胎、扶持措施(affirmativeact)、死刑、同性恋者的权利、枪械管制等个案问题的讨论,展示了美国社会调节政策中的道德冲突;《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一书则通过12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些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对话。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篇6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6)02-0103-08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医学、法学、工程技术学等教学实践性特别强的领域中创造出来的[1]。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在管理学科大学生教学培养过程中广泛使用案例教学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发展,案例教学法在许多高校逐渐受到重视,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报告书,特别推崇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中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3]。中国教育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引进并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21世纪初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公共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丰硕成果。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公共管理案例中心,自主建设具有时效性、本土性和典型性的公共管理案例库,致力于公共管理案例开发、案例写作和案例教学方法研讨[4]。2014年,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国200多所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开展教学案例评选,首批入库案例400多个。大量真实、鲜活、典型的案例带来了以问题为导向、突破传统、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显著特色。然而,在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案例教学法改革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矛盾仍然很多。加强对案例教育规律和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性研究,对于提高中国公共管理教学水平、促进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置身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5]。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从与他人的研讨中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大数据弥漫校园生活、网络技术覆盖大学课堂的当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大学教室中随处可见“低头族”挑战课堂权威的现象,不仅反映出传统教学方法日渐式微,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对丰富的知识更加渴求、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更加自觉。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创新”,大学生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了解知识更加容易,因此实践应用知识技能的获取则显得更加重要,但也非常困难。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置身案例场景,师生互动,以案说理、以案说规(规程)、以案说效,将公共管理实践中发生的包括管理原则与原理、操作规程或方法、管理效果和效率在内的真实“故事”,用案例陈述或演示的方法生动地反映出来。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疑难、困惑的解决明了化、可操作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公共管理兴趣,使学生深刻理会公共管理知识,增强公共管理实际技能,这便是案例教学的好处。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真实、典型、矛盾突出的事件提炼。真实性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首要特征。公共管理教学案例不能杜撰,也不能用从抽象、概括化的理论演绎出的事实来替代。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我们或经常进行案例模拟,但对基本案例事实却是不可“假设”的。典型性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案例教学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个别解析,从具体到抽象概括提炼出案例故事中所包含的公共管理原理、原则或方法等,是一种归纳思维方式。由于受教学课时计划所限,教师无法在课堂上采用大量案例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因此,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案例特别强调其典型性。实践中,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制作、选择那些能够“一案明理”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公共管理原理、原则或方法产生强烈印象和深刻理解。矛盾性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技巧要诀,更是案例教学的魅力所在。案例教学与传统的举例教学不同,举例教学中的“例子”往往可以对照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行仿照叙说讲解,举例教学清晰地反映出演绎推理的逻辑过程。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教学案例中的故事事实是清晰的,但故事的结果却充满想象空间。更具体地讲,一个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描述,案例故事的结局往往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虽然源自公共管理实践,案例故事中的难题在现实中已有解决结果,但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效果等却非众口一词,人们仍然可以广泛深入地加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强调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矛盾冲突、重在解难之道,充分体现出其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效果的工具价值。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学案例的类型、表现形式及其来源十分丰富。按照案例使用对象来说,教学案例可分为面对本科生的案例和面对研究生的案例两类。按照教学案例的形式其又可分为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通常情况下,视频案例中也有一定的文字叙述,但其展现主要案例故事以视频表达为主。按照教学中使用的方式,教学案例一般可分为评述型教学案例和讨论型教学案例。讨论型教学案例并不在案例材料中直接给出故事结果。按照案例的知识容量和撰写规模大小,案例可分为微案例、小型案例和大型案例。按照案例的来源,教学案例可分为原创案例、改写案例和引用案例三类。原创案例通常由案例教学者根据实际调研材料创制而成。2014年在“黄浦江浮猪”事件调研基础上撰写的“黄浦江浮猪事件的痛与思”案例,即属于此类案例。该案例被收入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首批优秀案例库。改写案例是在收集大量二手资料的基础上,整理案例素材、编写案例故事、提炼案例教学知识点。引用案例为直接将他人在相关教材和著作中的优秀案例、经典案例使用于课程教学之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我们应当选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才能保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把握案例教学重点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改革总体设想是围绕提升学生能力这一根本目标,编选精彩教学案例,设计教学互动场景,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因此,编选教学案例、设计互动课堂、准备教学场景是实施案例教学计划的三大重点。

(一)编选教学案例

编选教学案例重在编,难在选。一个优秀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应当具备“4个1+”的基本元素,即一个主题、一个故事、一个道理、一个冲突,所谓“+”就是在故事结局里应包含一系列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案例拓展应提出至少一个或多个思考作业题。每个公共管理教学案例都要把主题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如果一个案例出现多个主题,案例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住事件发生的主线。与一般教材、学术论文或著作所不同,案例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判断能力,因此,在编写教学案例时,不宜过度直白地对案例主题“点题”,也不宜过分地渲染案例编写者的个人情绪或情感。不论属于何种类型的案例,哪怕是一个微案例,都应当有一个完整的事件描述,我们称之为故事。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背景,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演变、结果;要对事件发生的情景进行必要描述,包括影响事件进程的人物心理、社会环境、物质条件、历史因素及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等。需要指出的是,编写教学案例时,对事件结果的描述可以不直接编进案例材料而放在教师的教学手册中,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是用案例事件的模拟再现或叙述回顾,吸引学生置身案例情景并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模拟处理的教学互动过程。因此,每个教学案例都应具有以案说理、以案说规、以案说效的功能。通过一个案例的教学实践,教师要使学生懂得一个公共管理原理或原则,或掌握某种公共事务处理的规程或规则,或明白不同的管理决策与操作方法所获得的不同管理效果。实践中,教师通过一个教学案例的教学,也许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我们在编写教学案例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一个教学案例必须讲清楚一个主要的道理。教学案例中包含的矛盾冲突是案例的“灵魂”,没有矛盾冲突的案例不能算一个真正的案例,当然更谈不上是一个好的案例。案例事件呈现的故事演变一定会使你既然如此入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境地,至少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可能有多种,而每个途径、每种方法都各有千秋。案例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事件的处理总能使你感到有能力决断但又不很熟悉。如果参与案例学习讨论的学生完全没有相关知识支撑,对案例事件的处理束手无策,案例教学就无法深入。相反,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眼看透”解决之道,并且都有相同的处理结果,那么,这样的案例就失去了讨论价值,也没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法,由教师直接讲述更有效果。正是基于上述要求,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在故事结局里就应当提出思考的问题,案例拓展就应当提出思考作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自我学习、知识内化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公共管理教师除了自己编写教学案例外,选用别人编写的案例也很重要。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并不要求教师采用的全部教学案例都由自己编写完成。事实上,我们应当鼓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精选他人撰写的优秀教学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如果对某些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掌握丰富的案例事件资料,就不能匆忙撰写教学案例。教师在选用他人教学案例时,应注意所选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特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所选案例必须是针对课程内容的。需要指出的是,即使选用他人撰写的教学案例授课,也应当做好充分的课前备课,这是一种基本的教学规范。

(二)设计教学互动场景

如何教好案例是摆在教学方法改革上的一道难题。除了要有一批优秀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一支优秀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师资队伍、一个优秀的案例教学计划并严格实施之外,合理而巧妙地设计案例教学互动场景则是打开案例教学这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可以说,教学互动是实现案例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效果的根本措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重在互动、难在互动、妙在互动。作者通过长达十年的案例教学实践发现,有三种互动演绎模式常见于案例教学课堂。不同的互动演绎模式其教学目的有一定差别,教学实践中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程序、要求都有所不同。第一种互动演绎模式是分组辩论型。这是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互动模式。案例教学分组辩论课堂设计的基本流程如下。第一步,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前将教学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们认真阅读。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步,教师在课堂上对案例故事进行简要陈述后布置案例模拟进程。教师陈述案例故事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讲清概念、点明问题、介绍政策背景,但对处理结果不作提示、不亮观点。第三步,学生们在课堂上随机分组后对案例资料进行讨论,并形成案例资料提出的公共事务处理(决策)意见。通过随机分组,使得同一小组内部本身就有多种意见冲突,经过民主集中过程,最终形成小组内占主导观点的意见。第四步,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由每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阐述小组意见。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主要讲解小组的主导观点,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非主导观点进行必要的介绍。发言完毕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做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亦可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第五步,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论辩。教师在学生论辩中可根据情况适时归纳出集中的问题以引导讨论方向。学生们在各种观点碰撞中逐步认清分歧所在,力求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第六步,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在案例教学最后阶段进行点评,既可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又可对同学们的讨论结果给出新的讨论空间,教师的评价要为新的决策提供参考点,通过点评达到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提升实际处理能力的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案例教学实际效果进行测评,并对教学案例做进一步完善,为今后继续使用该案例提供宝贵经验。第二种互动演绎模式是教师主导型。这种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互动讨论为辅。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案例资料,对案例故事中公共事务的处理提出多种决策方案,并且采取提问方式征询学生们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意见,然后组织其他学生对这些决策意见进行质疑、评价或修改,从而达到加深知识理解和提高处理问题能力的目的。这种模式虽然强调教师主导,但是“互动设计”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要求。本科教学受课时计划所限,适合于采用教师主导型模式,许多微案例也适合采用这种互动演绎模式。第三种互动演绎模式是学生表演型。学生通过表演方式将公共管理案例故事搬上讲堂,教师主要是组织案例演示实施,帮助学生加深对案例知识的理解。采用这种互动教学模式必须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而且还要组织学生在自愿分组的基础上,对案例资料进行充分阅读理解,并根据兴趣选择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学生们事先并不了解其他小组同学的“相应对策”,学生们只能在各小组集中表演过程中根据公共管理案例故事的实际演变做出相关决策,并从中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公共管理知识与处理公共事务的管理技能。多元化结果是学生表演型案例教学的显著特点。这种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风险型管理决策,也有利于对学生所掌握的综合管理能力进行评估。但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至关重要。学生必须在课堂表演之前对教学案例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在课堂上愿意并且能够分析案例,然后进行沟通并坚持自己的立场,否则,就会大大降低案例教学的效果且容易使其变成极少数同学的个人表演。

(三)准备教学场景

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要学生如何做”,而案例教学的课堂则着力于培养“学生要如何做”的兴趣与能力。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将学生融入案例之中,定格于案例故事中的角色之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模拟知识应用,从而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因此,布置好吸引学生融入案例的教学场景显得特别重要。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没有基本的课堂场景布置必然导致案例教学失败。首先是案例故事背景的场景准备。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故事背景不仅需要交代清楚案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而且需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案例故事背景介绍虽然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对引发故事发生的特殊原因或条件环境等要做必要的介绍。教学案例可随带附件,诸如该故事涉案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文件决议等,还可以有有关报表、台账、照片、曲线、资料、图纸、录音录像等与案例分析有关的图文资料。对于案例故事背景的场景准备。我们可以将其制作成场景剧的背景布局,也可以用电影、mtV、投影、幻灯片等形式进行影像演示,还可以用画外音进行介绍,课前应做好相应的教学场地和教学仪器设施准备工作。其次是案例矛盾冲突的场景准备。虽然案例教学强调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情境,扮演案例故事中的角色,但案例教学毕竟不同于话剧,我们无法将整个案例故事的全部情节一一展现于课堂之上。一个优秀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中一定包含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案例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可以围绕某个讨论的中心问题表达他们的不同见解,从而形成波澜起伏的矛盾冲突过程。充分做好教学案例的中心矛盾冲突场景准备,既有助于案例故事在课堂上的演示,也是教师向学生传达教学案例所包含的基本问题的一种教学暗示,有助于保证教学效果。再次是案例讨论的场景准备。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对案例故事的叙述,也不在于对故事中的矛盾做简单交代,而在于吸引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们以一个亲历者身份参与故事中矛盾的处理。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够诱导学生从各个方面深入观察事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做出判断。案例教学现场需要为学生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以及详细过程提供场景支持。因此,公共管理教学案例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如果一个问题只有一种包治百病、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在这种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事先强调哪种解决方法是最合理的,因为那样的话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有多种可能的场景中参与讨论、深入探究,才能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内化了的知识积累,并可在更大程度上整合以往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理解公共管理实务中出现的两难问题,从而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管理实践情境的差距。最后是案例结果的显示场景准备。虽然说案例教学强调引导学生对案例故事结局做引申拓展,或者说,案例故事可能有多种结局,但是,任何一堂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案例讨论结果,因此,必须做好案例结果的显示场景准备。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简便方式展现案例讨论结果,但案例教学并不是一堆事例、数据的简单罗列。教学案例的真实固然是前提,案例结果显示中可以将案例故事真实结果做简要介绍,但对案例讨论中得出的重要假设性结果,仍然应当通过场景描写、情节叙述、心理刻画等形式尽量生动地加以再现,甚至可以加些议论和对比,以加重气氛,充分展现学生们参与案例的实际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场景布置十分重要,它是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案例教学场景布置也是案例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实际困难。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科专业可以加强案例演示教室建设,如果能够积极推动地区性案例教学资源共享,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捷径。

三、积极实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与推广

十多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不少高校把案例教学改革纳入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计划之中,展开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法改革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五个方面的突出成效。一是坚持开展公共管理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公共管理教学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研究中搜集了大量公共管理案例故事,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二是积极开展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收集入库的案例既有本校教师编写、修改的原创教学案例,也有采用同行编写的优秀教学案例。一些高校还在公共管理教学中建立了案例教学网络,网上案例面向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生开放[6]。三是加强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建设。目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材有数十种之多,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初步形成体系,“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与完善。四是逐步建立完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案例教学制度。有些高校的公共管理学院建立了教学案例采用制度、案例教学评价制度、教学案例网络管理制度、案例教学方法推广制度等基本制度并认真加以落实;有的还建立了案例教学实施与推广计划,在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中全面开展案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五是广泛交流与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方法。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在全国220多所公共管理硕士培养单位推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首批入库的400多个案例被各培养单位广泛采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也在全国开展了优秀案例评比。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还举办过多次案例教学师资培训,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湖南农业大学也于2015年上半年举办了湖南省首届高校公共管理硕士案例大赛,使得地区性的案例教学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推广。案例教学有助于达到激发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效果。然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毕竟是一种只有十几年实践经历的教学方法创新,全面理解案例教学规律、娴熟把握案例教学规程、有效组织案例教学课堂,仍然是摆在广大公共管理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7]。当前,我们要加快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首位,坚持把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加强教师案例教学能力建设,广泛采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方法并大力推广。在公共管理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地位、提高案例编写水平、掌握案例教学技巧,积极推进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一)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地位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需要事前做大量准备,包括案例教材和教学场景等。案例教学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合理处理个别案例的“专”与学科专业知识的“通”之间的矛盾经常成为两难命题。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课堂讨论方式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其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案例教学往往不得不延伸到课后,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内化时间,让学生们去反思、反问。这样,其更增大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难度。这些理由都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受到一些限制。有人甚至认为,在大学教学体系中,案例教学方法更适用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适用案例教学方法的空间十分狭窄[8]。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浪潮冲击下,大众教育的“能力本位”变革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现代大学教育愈来愈重视教学方法改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并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作者曾经在37所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中对超过一千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老师讲课有八个不满意:一是不满意课堂讲授的知识旧;二是不满意讲课进度慢;三是不满意讲课内容知识面窄;四是不满意讲课内容知识浅;五是不满意课堂讲课的内容“空”,理论与实际脱节不接地气;六是不满意教师传授的方法“虚”,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实际操作;七是不满意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僵”,缺乏生动性;八是不满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只看考试分数。如何消解这些“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依赖现代网络技术自行消解前四个“不满意”,网络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全面、深入地掌握许多新知识,解答许多疑惑难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许多大学课堂会大面积出现“低头族”现象的原因。但是,后四个“不满意”则是大学生渴望解决而无能为力的。案例教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消除八个“不满意”带来了新机遇。案例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故事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所潜在的一切优势功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饱满,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操控感,并且在模拟实训中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水平,使课堂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和灵活。

(二)积极提高案例编写水平

每一个公共管理教学案例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编写的,编写教学案例一定要考虑案例教学的具体教学目的。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强调发挥课堂教学的综合功能,教学案例不局限于对单个概念、原理或方法进行讲授,而是通过一个案例的教学,让学生们综合掌握一系列相关知识与理论,培养一系列相关能力与技巧。在编写教学案例时,案例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宜放宽些。有的案例则着眼于过程推理,有的案例着眼于故事情节,有的案例着眼于方案选择,不同的着眼点反映编写者以案说理、以案说规、以案说效的不同意图,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自然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加强公共管理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是教师编写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提高案例编写水平的重要途径。从日常繁多的公共管理事例中发现典型,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撰写教学案例、讲述案例故事需要体现典型、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必须将案例故事形成逼真的表象,也需要进行认真的观察。加强对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大大提高这种观察能力。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发展较晚,师资队伍建设至今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先天不足。与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教育师资队伍不同,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公共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比重非常低。我们要重视公共管理教学中的理论教育,发挥教师队伍在理论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完全没有公共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确也是一件非常困难之事。在公共管理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无疑是解决这道难题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公共管理实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观察与分析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矛盾的能力,增强教师将公共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发现具有很强典型意义的事例,撰写教学案例。提高案例编写水平还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案例编写技巧。一个优秀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必定体现出三大特点,即问题意识、矛盾冲突多元解决方案。把握好这三点就奠定了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争论和进一步探索,突出问题导向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特点。一个好的教学案例,问题不应浮在案例故事的表面,它不是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一般表象的罗列,而是公共管理实践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带规律性的本质反映。因此,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都要以一定的理论背景为支撑。不同主题的教学案例强调不同的理论背景,也体现不同的理论方面要求,有的可能旨在应用理论观点进行决策判断,有的旨在阐发理论的应用价值,有的则旨在理论质疑并引导学生发散性反思,以给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论展开思考空间。写好教学案例中的故事矛盾冲突,是编写教学案例的又一个亮点。公共管理教学案例中所富涵的鲜明、强烈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是引发学生争论与思考的焦点。多元解决方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每种方案都有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可能性。任何一种解决方案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要有相应的理论背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熟练掌握案例教学技巧

编写出好的教学案例之后,如何灵活地把握课堂案例教学技巧,则是上好案例教学课的成败关键。上好一堂案例教学课,教师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全局上把握一门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加以控制,充分考虑整个教学计划的进度与案例部分的安排及其效果,考虑案例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必要的平衡。上好一堂案例教学课,教师必须学会在课堂上当好配角。案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诠释理论、解释政策,发挥好老师对学生“教”的作用,更重要的还要着眼于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彼此互动的“学”的功能。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实践能力及学习需求,有效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自己却要尽力回避直接置身于案例故事之中。上好一堂案例教学课,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教学案例内容,对教学案例的理论与现实背景、案例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案例故事的发展对案例涉及知识的连贯性要求,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教学案例前置知识的回顾或预习,夯实案例教学课堂“活起来”的基础。上好一堂案例教学课,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特长,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背景,在课堂讨论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帮助每一个学生积极融进案例故事的角色当中,使整个案例教学课堂“动起来”。上好一堂案例教学课,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案例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所在,帮助学生尽可能对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并为学生课后深化学习和开展验证性实践提供引导,让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后“忙起来”。上好一堂案例教学课,教师还要不断增强公共管理实务经验。完全没有公共管理实务经验的教师,很难想象其教学活动能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佳管理能力的效果。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活动中,从编写教学案例到组织课堂案例教学,教师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作为行动者,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际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语言也会相伴而生。作为研究者,教师经过大量的实践观察后,对公共事务管理现象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刻分析,从而加深对科学管理规律的认识,在课堂上运用公共管理基本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变得更加游刃有余。大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道永远难解的方程式。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专业,案例教学在我国高校更是一种崭新教学方法的实践。我们虽然历经十余年努力探索,但是,实践经验仍然非常不足,理论认识更有待于不断深化。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案例教学这样一个重大命题,理论研究博大精深,实践研究方兴未艾,只要我们坚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毅力,努力克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重困难,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认识并把握公共管理案例教育教学规律,成功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伟大飞跃。

参考文献

[1]邱选兵,齐美山,魏计林,等.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类创新型研究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04(18):135137.

[2]薛澜,彭宗超.国外mpa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Z1):4651.

[3]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4]薛澜,刘军仪.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5):18.

[5]吴高臣,刘爽.实践导向:案例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78181.

[6]李变兰,田琳,肖荣,等.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案例库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08-109.

[7]李庆钧,崔金云.公共管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6(2):6770.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篇7

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并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随着政府职能的改变即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对公共行政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所以高校的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与之前的教学方法相比,要求教学方法更加科学、灵活和新颖,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发挥自我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教学方法中能有新的体验和新的感悟,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1优化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要转变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近些年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已经意识到了在公共管理教学实践中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们也已经有了改进的意识,但只是笼统的说要对教学方法改进和优化难以对教学工作起到规范和引导。所以要把其具体化,使其更加明确。

1.1树立注重教学质量的意识

质量和效率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也是改进和优化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而在当前的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中,很多教师还在采用填鸭式教学、机械式联系和题海战术等,并把这些手段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方法,这属于高投入低收益的教学方法,且不利于教学方法的优化,对这些方法和手段要尽快进行改变。在当今时代,个人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人类整体知识的无限性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堂课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测,比如通过提问的方式或做试卷的方式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状态不好的同学老师要想办法及时进行调整。

1.2树立整体意识

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把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和组合的过程,来达到最佳的教学结构,进而使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系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系统中的具体要素,更要从总体上对各因素进行考虑。一方面,公共行政管理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每种方法尤其独特性和适应性,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找到其最佳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应根据具体的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任务,对教学设施和手段进行合理的组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出一套优化的教学模式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3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

公共行政管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其即是知识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努力激发起创造性,培养其自主意识等。

2优化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2.1采用案例教学法

公共行政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比较经典的案例,然后提供给学生案例发生的背景并向学生列出该案例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让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后对方案进行选择。通过案例分析法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切实的掌握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案例分析法也不是万灵药,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且对案例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举的案例要切合我国的实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案例在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会更加具有指导意义。所选的案例也最好是学生熟知且感兴趣的,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不要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答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2可以采用两位教师配合讲课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一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中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采用两位教师主讲的方法,一位教师主要负责课堂中的活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活动的整体思路,和各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及活动专题之间的关系,还要知道本活动的重点与难点,必要熟记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另一位老师主要为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激发,在试验中证明理论还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评价,甚至在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要反复讲解。两位教师配合讲解要求教师要走动教学,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2.3可以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

模拟教学法是国外大学惯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中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来解决遇到的具体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具体的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模拟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他需要有政府工作经验的教师来对模拟教学来进行专业的指导,并要对模拟的结果进行评价。但模拟教学法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公共行政管理工作,通过角色扮演能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4可以采用专题研讨的方法来教学

专题研讨是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就某一公共行政管理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来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能会产生思想的撞击,引发学生的多角度思考,也能集思广益。在专题研讨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来组织不同难度的讨论问题。通过专题讨论法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还能掌握公共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教军章,刁利明,付传.从专业实习馈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理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3).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篇8

【关键词】公共管理;教学方法;专业课程

随着政府、企业、公共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面临的公共事务的复杂性日益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难度也在相应的提高。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驾驭中层和低层次的管理工作,同时又具备担任高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专业态度端正的新型应用型、综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可以说是当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最关键的途径是不断提高教学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导向。

一、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教学方法的低效运用

总体来看,当前高校中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技术都在不断改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课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长期以来都难以克服的“顽疾”。部分教师依然采用较为传统保守的课堂教授方式,“满堂灌”现象依然无法避免。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其可取之处,它比较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也是其一个“硬伤”。为了改善课程教学效果,也有不少教师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较为新颖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例如,引进小组讨论法、体验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只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对这些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把握不透,往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同时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绝大部分的课程都使用多媒体教学,但部分教师对文字、音频、视频的处理等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透,技术无法更加突出教学内容。这些都造成了现代教学方法低效运用的状况。

(二)理论和实际的脱节

公共管理本身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专业。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不少核心课程,如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都是需要将理论和公共管理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既能将理论做深入的讲述,同时又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公共管理活动的分析中。不否否认的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过多的注重理论讲述,要么太注重于实践活动的分析。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要么虽然熟悉理论,但是只会生搬硬套不会灵活运用,或者只是了解部分的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但是对其背后隐含的思想背景、理论根源一知半解。所以如何避免“源”和“流”不交融,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也是创新教学法的一个重点。

(三)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

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大部分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主题众多,学时相对较少,外加上教师对现代教学方法的低效运用等状况的存在,大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最主要的形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的空间教少,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最终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里的互动和交流不是简单的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等言语上的交流,而更多的指的是师生之间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触碰。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能在教学中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学习难题或者感兴趣的问题,以学生能理解的角度将知识传播到学生中,使得学生的所想和教师的所教能找到交集。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方法创新方向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的更新

公共管理类专业中存在的种种教学方法或技术运用问题,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对教学理念和定位把握的偏差。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定位一直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上的话,那么教师主宰课堂,无法调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成为必然的现象,即使是引入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个现象。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首要的一步就是思想的更新,教学的重点要从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上来。只有在适应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这样的一种更新后,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技术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平衡

现代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和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都决定了新型运用型、综合型的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在课程教学中要从知识传授为导向的教学目的转移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上来。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或者新型教学方法的低效运用,往往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的导向。这种导向本身无可厚非,毕竟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一定是知识的传播和继承。但是,如果仅仅只有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兼顾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做到这三者的平衡。

(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随着公共事业日益呈现的复杂化状况,对于公共事业管理者而言所需要的实际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也在相应的不断提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普遍,特别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更加明显。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这对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升理论基础,了解当前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内容

在厘清了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把握了教学方法创新方向的情况下,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内容是可以在传统的课程讲授的基础上有效的使用下面的这些教学方法。

(一)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强调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报告、课堂辩论、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的掌握教学内容。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的许多课程中主题都可以使用使用参与式教学。例如,在公共管理课的专业学习资源这个环节,教师完全可以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寻找出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然后以小组课题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做展示。

(二)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效案例,由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案例式恰当运用的关键是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应做到尽可能的多元和丰富。案例本身集信息、整理信息、文字表达、材料分析和问题分析于一体,是比较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素材,在多个专题的教学中都适合采用。[1]例如,在公共管理专业导论课讲述创业这个专题时候,教师可以在提供一定便利条件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自主寻找和总结同校、同院系大学生创业的真实案例,然后组织学生对案例展开深入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了解和总结身边的大学生创业的条件、模式和利弊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以及如何理性选择创业。

(三)专题讲座

专题能较好地通过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和探讨,在有针对性的解决具体问题中获得实效。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不少课程需要在专门的探讨过程中以引入情景、增加情感内容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期在较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调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实务性理论知识都比较适用于专题讲座。面对面的讲座相对而言教学效果更好,但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比较典型、重要的讲座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四)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突出的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课时,组织学生到院系或者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实验体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单位和企业参观,开拓新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的环境有切身的体验和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督促和指导学生学会善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通过对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接触,让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内容和方式有初步的感性认知。

(五)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现代化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综合运用。首先,多媒体课件是现代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活泼生动,富有趣味性,能立体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其次,可以适当精选一些视频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必要的信息。[2]再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辅之以飞信、微信、QQ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课内外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实际问题,弥补由于时间限制造成的课堂教学的不足,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为学生解答困惑。

参考文献:

[1]刘大勇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2]昝志宏.综合采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篇9

关键词:教师公共管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

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理论,更强调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目的需要。因为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并不晦涩难懂,难就难在如何应用。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但并不知道如何将管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案例教学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的实际工作场景,学生可设身处地的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近几年,教师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但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

1、教师选取案例不能满足教育需要。

当前,我国公共管理案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旧的案例比较多,新的案例比较少;国外的案例比较多,国内的案例比较少。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往往感到困难,因为很多案例都比较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成熟的案例以翻译和引进国外教材为主,由于国内外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国外的案例在我国并不适用。

而国内的案例大多数是泛泛而谈,缺乏一定深度。

2、教师对案例教学含义和目标认识不到位。

很多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对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目标认识不到位,把案例教学看成举例子。通常是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引用案例来证实理论观点。此外,很多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时主导着案例讨论,干预过多,完全以导演身份,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图去理解和决策。因此,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的参与案例讨论。这种重灌输、轻启发的的所谓案例教学,有悖于案例教学的本质。

3、教师不能有效组织案例教学,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有些案例,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懂就拿到课堂上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教师甚至为避免教学理论的枯燥,引用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案例。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案例教学,常常是把案例念一遍后让学生自己讨论。

缺乏社会经验的同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4、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很多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当教师的,没有在公共部门从事公共管理的经验,而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又相对封闭性,外人一般无法直接参与。由于缺乏切身的实战经验和感受,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只能纸上谈兵,泛泛而谈。

二、对策。

1、甄选质量高的公共管理案例。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性。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蕴含相应的管理理论并使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依据。(2)适度性。选取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应该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经验以及想象力可以理解的。如果案例所表述的内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学生对此案例一筹莫展,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3)代表性。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有代表性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掌控性。案例能否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案例难度是否掌控在教学能力所及范围之内。

2、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目标。

对公共管理学科来说,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案例教学法的学习,首先要依靠教师的自身努力,利用大学图书馆、网络、周边资源来提高理论功底。其次要发挥学校教研室的帮教作用,特别是对新进教师,教研室可通过研讨、观摩课、交流心得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目标。

3、完善案例教学技巧。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从主角变成配角,学生则需从配角变成主角。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并不是主导整个案例讨论而是启发学生,控制节奏。

因此,掌控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1)组织学生有序的讨论。在课题讨论阶段,教师不能严格控制讨论,也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生的讨论偏题了,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回到案例的主题来。(2)善用有效性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以不同的态度调节课堂气氛。学生讨论不够激烈时,教师要鼓动学生不要怕说错,不要怕丢人,大胆发言。对积极讨论的同学给于肯定性的评价,鼓励其深入讨论。

4、通过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大量高学历人才进入高校工作为高校注入新鲜血液,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社会阅历浅,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理论到理论。涉及案例教学时也只能是表面上作些理论分析,没有详细的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挑选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教师到各地方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实战的平台。挂职锻炼的期限可以为一年。通过一年参与公共管理的经历,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必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历敏萍、李桂莲:《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探讨》,《井冈山学院院报》,2005.11。

[2]陈福松:《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公共管理创新案例篇10

3月14日,“2012创业中关村”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京仪大酒店隆重举行。

会上,由中关村管委会和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中关村示范区2011年度股权投资行业分析报告》正式对外。

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年,中关村示范区股权投资的案例数量544起,案例数比2010年增加328起,投资金额355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08亿元相比,增长将近70%。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生在中关村示范区内的投资案例占到了北京市总投资案例数的92.7%,及全国总投资案例数的29.3%,依然在全国范围内保持绝对领先水平,引领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潮流。

股权投资全国领先

2011年全国共发生股权投资案例1859起,相比2010年的825个投资案例,同比增长125%。

根据可获得的数据,2011年全国有584家股权投资机构进行了投资,投资金额约为976.44亿元。同期,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内进行投资的股权投资机构为226家。

全国范围内,2011年投资最活跃的19家机构的对外投资案例数总计530起,达到全国投资数量的28.6%。

根据投资案例数判定,深创投以97起投资案例居于榜首,达晨创投以53起投资案例位列第二,红杉资本以42起投资案例排名第三。

2011年全年,中关村示范区排名前三位的创投机构总投资案例数达50起。红杉资本以19起投资案例排名第一,iDG资本以17起投资案例排名第二,启明创投和北极光创投以14起投资案例并列排名第三。

2011年,北京市共发生股权投资案例586起,占全国股权投资案例总数的30.3%,高于排名第二位的上海市的229起(11.82%)。北京市投资案例数量比2010年增长165%,投资案例在全国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省市。

根据已披露的数据,2011年全年北京市共获得股权投资金额为379.52亿元,占全国股权投资案例已披露总投资金额的38.88%。北京市股权投资案例及金额仍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011年全年,中关村示范区共发生股权投资案例544起,占全国股权投资案例总数的29.3%;被投资的企业361家,占全国被投资企业总数的23.85%;披露股权投资金额约人民币355亿元,占全国已披露股权投资金额的36.4%。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生在中关村示范区内的投资案例占到了北京市总投资案例数的92.7%,以及全国总投资案例数的29.3%。

电子商务成最大投资热点

报告分析认为,中关村示范区创业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加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关村示范区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使得创新型企业越来越多选择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发展;二是因为中关村示范区的战略新兴产业的排头兵地位吸引了更多的创业投资机构来中关村示范区进行投资。

2011年全年,中关村示范区股权投资案例集中的行业与北京市的整体情况相似,信息技术和制造业仍然是投资热点。

从投资金额看,2011年全年,中关村示范区内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兴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是投资金额占比最大的行业,占到了区内总投资额的43.15%,信息技术和制造业分别排名第二、三位,占总投资额的30.2%和13.78%。

2011年,电子商务企业以及团购企业获得的股权投资额度都相当巨大,如京东商城、凡客诚品、F团、美团、窝窝团等,电子商务行业再次受到了股权投资机构的青睐,而全国主要的电子商务和团购企业都注册在中关村示范区,因此,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股权投资的额度占全国比例大幅攀升,而投资案例数量的上升幅度低于投资金额的上升幅度。

由于2011年是电子商务大年,作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电子商务企业都获得了相当巨额的投资,例如,凡客诚品获得外资股权投资机构大规模资金注入,以14.76亿人民币(2.3亿美元)成为北京市最高单笔投资金额案例,因此,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首当其冲的成为了中关村示范区获得投资额最高的行业。同时,作为高科技示范区,中关村汇集了电信技术、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北京几乎所有的企业,因此,包含这几个领域的信息技术业也成为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相当大的行业。

根据公开信息披露,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26家新增上市企业中有16家曾获得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占全部新增上市企业总数的61.5%。在这16家获得股权投资的上市企业中,共有61家机构参与了股权投资,其中有52家机构已经通过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交易上市成功实现了退出。红杉资本、经纬创投和联创策源均有两个投资案例实现了成功退出。

对创投机构给予综合支持

分析示范区创业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对广大的创业投资机构来讲,中关村示范区具有独特的五大优势:一是优质的创新创业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每年新创办企业3000多家;二是主流出资人集中的优势;三是优良的管理团队集聚的优势;四是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优势;五是各方支持政策集中的优势。

中关村高度重视创业投资的发展,从2001年起,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各项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中关村已成为我国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区域。

中关村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天使投资人、境内外知名的创业投资机构到中关村聚集和发展。例如,在中关村范围内注册登记的产业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适用国家关于股权投资基金的先行先试政策;在海淀区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可以享受相应的一次性补贴政策和三年的房租补贴。

从2001年开始,中关村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资金由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日常运作和管理,主要采用跟进投资(联合投资)、参股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等方式与社会资金开展合作。

截至2011年底,中关村创投引导资金总规模约为7.9亿元,引导资金采用跟进投资方式已投资27家中关村企业,投资总额5328万元。

与此同时,创投引导资金与社会投资合作共参股设立了16家子基金,其中包括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个领域的专项投资基金,如与青云创投合作设立的清洁技术领域基金、与晨兴投资合作设立的生物医药领域基金、与汉能投资合作设立的文创新媒体领域基金等。此外,引导资金还与英飞尼迪合作建立了一只契约型国际技术引进投资基金,旨在探索通过股权投资、人才引进及产业化载体相结合的国际技术转移新模式,推动国际领先重大技术成果在中关村的转化和产业化。

为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中关村初创期企业,2006年起,中关村实施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政策,对投资中关村成立五年以内的科技企业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其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风险补贴,单笔补贴金额不超过100万元。自2006年以来,已累计为138个项目提供风险补贴9500余万元,获得风险补贴的项目累计对中关村的投资总额约20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达到1:25倍,有效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创业以及创投机构在中关村的聚集。

通过每年组织开展的“创业中关村”系列活动,不断完善中关村初创期企业和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之间的沟通渠道,搭建起了创业投资机构和企业的长效对接机制。中关村依托各园管委会、协会、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建立创业辅导工作站,定期推荐有融资需求的重点项目和企业,开展重点项目征集。组建知名的创业投资家和企业家组织的“创业中关村”专家顾问团,建立中关村创业导师和辅导员工作体系,深入工作站进行指导工作,对重点企业的基本规范化运行进行审核和创业辅导,每年参加和接受融资培训企业不少于500家,参与创业投资机构不少于30家。此外,每年还组织5-6场项目路演活动,每次活动选择5家左右的初创期企业,向投资人进行创业项目展示和。

中关村还特别实施了对创业投资机构所投资企业的综合支持政策。将获得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的企业作为公共政策聚焦的对象,制订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政策。获得创业投资的企业在申请中关村各类科技计划、产业化项目、人才引进等政策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建立对获得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企业的综合融资政策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提供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小额贷款等,中关村管委会将对企业给予20%-40%的贷款贴息支持,对合作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贴支持。同时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改制,鼓励企业到中关村代办系统挂牌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中国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区域

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关村创业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中关村已成为我国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不断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潮流。

创业投资对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为创业者提供了创新技术产业化必不可缺的启动资金,更为创业公司引入了成功的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战略资源,帮助技术创业者转变为创业企业家。

中关村天使投资活跃,涌现出一批连续的创业者,优秀的创业投资机构在中关村高度聚集,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持续增长。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中关村上市公司群体加速壮大,上市公司总数已达208家,在中关村代办系统挂牌的公司达108家。这些企业的创业者往往成为早期的天使投资人。

中关村天使投资进一步组织化,开始探索联盟化形式运作。2008年5月,柳传志、段永基、王文京、王小兰、严望佳等50位企业家发起成立“中关村企业家天使投资联盟”。“联盟”提出了“天使投资+创业辅导”两线并举的工作思路,为创业者进行企业家管理经验的输送和辅导。除此之外,涌现出了雷军、薛蛮子、邓峰、徐小平等一批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和连续的创业者。天使投资对中关村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解决创业资金问题,更重要体现在对创新项目的培育,对创业团队的培训与指导,对创业投资产业链的补充完善。

iDG、联想投资、今日资本、北极光创投、华登国际、联创策源、金沙江、青云、戈壁、盈富泰克、启迪创投、深创投等一批境内外知名机构成为中关村的合作伙伴。活跃在中关村的境内外知名的创投机构已有100多家,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200多亿美元。“十一五”以来,中关村地区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近几年来,中关村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大幅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关村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216起,占全国的26%,是2009年111起的近2倍,披露的投资金额约208亿元,占全国的28%,是2009年72.4亿元的2.9倍。2011年中关村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544个,占全国的29.3%,披露的投资金额355亿元,占全国的36.4%,与2010年相比有较大提升。

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创新创业。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德勤和清科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五十强企业中,近40%来自中关村。涌现出了“车库咖啡”、“创新工场”、“联想之星”、“摇篮计划”、“雏鹰500创业助推计划”等多种创业服务模式,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型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也开始通过“创投+孵化”的模式,为初创期企业提供资金、平台与业务相结合的组合支持。

此外,一大批企业通过创业投资的支持实现快速发展,近几年中关村新增的上市公司中,75%以上均获得过创业投资支持,2010年中关村新增上市公司40家,其中34家曾获创业投资支持,2011年中关村新增上市公司26家,其中16家获得创业投资支持。创业投资在支持示范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和做强做大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

背景资料

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成效显著

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初步实现了在中关村聚集一批优秀的创投管理机构,并依托其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及资本运作理念共同培育一批高成长的创新创业企业的工作目标,并已形成国内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领域的先行先试效应。

一是资金规模放大效果显著。截至2011年末,引导资金参与设立的16家子基金的总规模约为64亿元,是引导资金承诺出资总额5.25亿元的12倍,其中和iDG合作设立的和谐资本还获得社保基金出资12亿元。

二是投资中关村企业的引导效果显著。截至2011年末,子基金共投资企业75家,投资总额18.73亿元。有两个项目在创业板ipo上市,在已投资的75家企业中,有53家为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占投资项目总数的71%;其中投资总额累计达9.2亿元,占全部已投资金总额的49.1%。

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果显著。在已投资的75家企业中,其中广义it领域占36.5%,环保节能领域占20.3%,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占14.9%,生物医药领域占9.5%,机电一体化领域占6.8%,现代农业领域占5.4%。

新闻内存

2011中关村十大创投案例

1、建银国际等注资小马奔腾,淘金文化产业

2、凡客诚品接受淡马锡等投资,继续领跑电子商务

3、小米科技获晨兴创投等投资,领航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

4、兆易创新获华山资本等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5、奥基医药受创投青睐,引领制药创新

6、康龙化成获联想投资等投资,发力医药外包

7、暴风影音借人民币投资完成资本改造

8、三得普华获中国风投等注资,发力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