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十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十篇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2:50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38-01

现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心理教育富有针对性进和可行性。要以和谐校园的理念指导大学心理教育工作,就必须找出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症下药,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大学生心理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1.1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创建校园和谐的必要条件

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是:师生关系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内外和谐等内容。此外,还要实现创建平安、绿色、民主、活力的校园环境。而以上所有和谐内容的实现,都离不开师生的心理和谐的建设,所以,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1.2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是校园内的一切文体活动或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份子。作为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和创建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生活的首要前提。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来。

1.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维护校园稳定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学习有意义的心理健康知识,不但能够缓解自己在生活、学习甚至日后求职过程中面对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学会自我控制不良习惯,自我调整心理压力,还能直接影响到学校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的创造。

2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

2.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

虽然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了数十年,但全国各地的心理教育不平衡现象也很普遍。从全国范围看,东部优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即便是同一地域,也可能由于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造成教育的失衡。从校内教育来看,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教育的课程,但仍有一些高校尚未开设相关课程,只是从形式上举办一些讲座,难以使心理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不和谐

在心理教育的方式上,学校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老师往往根据以往的教育经验,遵循师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殊不知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育,师生之间只有相互沟通,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老师才能因材施教,或者是对症下药。但长期以来,学校还是习惯在心理教育课上将老师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难免照本宣科,学生难免反感。所以虽然有些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教育活动,却忽视了师生角色的转换。

2.3对学生的心理调查不够深入

当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调查主要是以问卷调查或者是心理咨询为主,主要是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防治,却没有在前期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所以当前的心理教育者和研究者主要把中心放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了解。殊不知有很多大问题都是由小问题积累而来,心理问题的形成和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调查研究,才能从根源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3和谐校园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3.1加大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大学生正处于逐渐成熟期,其心理状态存在着一定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心理素质相对薄弱而可塑性又极强,所以需要精心培养。事实证明,在社会各界的协助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所以除了在校老师、周围同学的支持以外,家庭、亲友的支持都对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机构上可设立学校、班级、宿舍等心理咨询机构;课程上可开设心理选修或必修课;家庭成员也应及时进行心理互动和沟通,打造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共同培养模式。

3.2构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人群的预警机制

学校要及时开展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排解工作,认真做好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群体的预防工作,尤其要防范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或自残倾向,对心理问题提前了解、及时发现、有效预防。

(1)建立心理健康汇报制度。每个班级推选一位心理委员,负责及时了解和记录同学的心理状况并及时汇报。院里也应设有心理观察员,负责监督班级心理状况和向学校汇报相关情况。

(2)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除了做好学校每年一度的心理测试以外,每个班级、每个院系都应适当增加对学生的心理普查项目。按照测评结果划定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群体,再与相关院系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协作,做好对心理问题的排解工作。院系再落实到各个班级,将需要心理调解的具体人群、具体个人,比如成绩不佳者、失恋者、家境贫寒者,进行适当的心理防预工作。

3.3师生共同努力,打造和谐校园

在心理教育施行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自卑等情绪,不愿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在心理测试中进行虚假填报,使得学校难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学生本身也容易因为心理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最终酿成悲剧。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其带头指导作用,积极动员学生进行心理测评,鼓励学生说出面临的困惑和压力,为学生心理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动员工作。

4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谐校园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创建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谐才是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所以心理和谐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也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应贯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活动等方方面面,应从学校各项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通过个人带动全体,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到各项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去,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参考文献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篇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

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内在表现,包括人的性格、情绪、气质等各种心理因素,是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基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质上是一项心理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高校提供给大学生这样一个发展平台,通过各种知识和教育模式的深入,使学生们可以将知识进行消化、选择,并渗透到自身的修养当中,从而不断的提高综合素养,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二)有利于推动其人格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人格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是多种主观因素助力人格的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接受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主观教育,这些主观教育因素会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大学生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是客观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会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评价和调控,并且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特性,从而提升人格发展的水平。

(三)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开发潜能、提升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开发潜能的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实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全面普及,并且已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由于需求者众多,其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

(一)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普遍性、多样性及道德性等多元化的问题特点,我国在过去的教育发展阶段一直都是重专业轻素质、重思想轻人格、重德育轻心理、重治疗轻预防,曾一度将德育教育当做心理健康教育来发展。虽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步入正轨,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寻求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教育模式依然不健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障碍需求,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求,并且心里健康求助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往往只靠思想教育来进行,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表现出了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未能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任何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要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但在目前的发展状态中,这种优势表现得并不明显,依然还是以教育本身为主体,没能凸显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式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但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主要体现层次如下:

一是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让心理恢复健康状态。很多大学生可能已经产生心理疾病,那么就需要通过治疗,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是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预防是针对那些没有明显疾病特征的大学生而言的,积极的预防能使他们远离心理健康疾病的困扰,也是对这一时期心理健康最好的调整方式,进而实现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是要优化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可以优化和调节的,通过开展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新生入学之后的适应问题、学习心态问题的调整等,中年级学生的恋爱问题、生活问题、学习动力问题等,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发展方向、情绪与压力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节的问题,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务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里健康教育是建立在一些教育原则基础之上的,其具体原则可分为系统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教育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是针对大学生进行一项系统性素质教育的工程,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所以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系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各个高校要把心里健康教育进行规范,系统化,由点到面的全方面为覆盖,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系统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心里健康的自我调节与自我预防,以达到有效的控制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教育发展原则是高校要尽所能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援助、教育诊疗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平台,助力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是教育发展原则的关键所在。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以及贫富差距,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首先我国是一个以人际关系为沟通网的社会,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习、考试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的传统,很多考试另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也是就我们常说的考试综合征。如何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考试,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再次是贫富差距大产生的心理问题,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相差悬殊,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自卑、甚至极端心理,导致一些性事件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因此,各高校也要把此项内容列为心理教育内容的重点。此外,我国大学生还有一些其它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心理问题、单亲或独孤家庭心理问题等等,各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考虑,制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根源上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篇3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资料,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2)调查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家进行走访,咨询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以及在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看法。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近期内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启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取而代之已势在必行。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就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健康视为体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树立新的健康教育观。现代健康观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空间,包括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及生活行为。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体育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从我国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实践两大部分,两者紧密结合,保健、养护和锻炼并重。因此,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终身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为目标,从而达到以健康的高度导向体育,用体育的手段保持健康。

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仍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忽视了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忽视了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了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即使有健康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这一个层面上,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问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相互独立,没有融为一体,不能互相促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归根到底是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其中,身体、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是硬件。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道德、知识、理想、情操、信念等软件就没有可靠的载体。大学是人即将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冲刺阶段,在此阶段开展体育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通过体育和健康教育,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心理。此外,由于大学生与家庭和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大学的体育和健康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还能通过他们对其父母、邻居、亲友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并有可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因此,做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能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3“.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第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21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市场化趋势,因此,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和生活体育的轨道。其次,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即学习中突出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其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其自主设计、自主锻炼和自主评价服务,使身体的形成为大学生健康、学习和生活服务。即使大学生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实际需要贴近,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让大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最后,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大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高校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以健身为中心转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将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和单向传授式教学改为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式的教学和互教互评式的教学。理论课可以进行辩论式教学和答辩式教学,让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时要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其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引导其增强体育意识,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教师要不断采用新的练习方法供大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他们因身高、体重、智力、运动动机及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在教学中要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变主从型为合作型,变被动型为主动型,变传授型为进取型,并把课内体育健身教学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总之,教师要探索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大学生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真正使其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这是提高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三,提高利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现代化科学技术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动作和过程反复多次呈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获得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使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社会化方向迈进,必将成为体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深刻分析和学习教学战线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敢于突破自己和他人已有的经验和结论,提出新见解。

4“.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需多方参与。教育工作必须有一种全员参与意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只有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理工科高校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时习惯于一味强调专业教育,特别是知识教育,而忽视体育教育。更由于支持力度太小,形不成主干课程应有的影响力度,使体育与健康课在学校工作中起的作用相对有限。因此,首先,学校领导应该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整体出发,把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使体育与健康课真正融入高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之中,并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合部分,切实发挥它的功能。其次,体育教学要解决好学生家长的淡出问题。目前的体育教学忽视调动家庭教育的潜在力量,使得课程教育的正面效应经常与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发生冲突。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应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如利用全国高校的网络系统,让学生家长学到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家庭教育跟上学校素质教育的步伐,向健康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体育与健康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严防学生个体的淡漠。当代学生思维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与学校其他部门配合起来,创造更多的体育比赛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直接感受、体验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健康美、自信和喜悦。要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幕后走向幕前,让他们能在课堂上动脑、动口,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

三、结论与建议

1.增强领导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意识,完善组织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开发领导层,其中包括决策者、立法人员、财政人员和资源分配者。必须劝说他们给健康教育以应有的重视。领导者是我们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因素。”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的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才会得到增强。

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体育课程,二是健康教育课程。首先,体育课程应根据终身体育教学总目标(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使体育锻炼经常化,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大学体育教学应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增加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将健身、健美活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中。其次,健康教育课程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和一般医学知识,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和保护身心健康为目标,编写健康教育的卫生知识教材。

3.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学校需体育教师60万,但整个教育系统大约有体育教师32万,尚缺28万人左右。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改行人数令人瞠目,每年均在80%左右。为此,现在迫切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以岗位培训的方式对在职体育教师和校医进行专门培训,以增加高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师资数量。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122-03

ReviewandprospectofHealtheducationbyCollegiateSportinChina

LUQing-zhu,LiULing,Qiaopei-ji

(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4,China)

abstract:HealtheducationbycollegiatesportinChinaisstudiedbyliteraturereview.thepurposeistoprovidereferenceandadviceforthereformanddevelopmentofcollegiatesportinChinainthenewcentury.itputsforwardthat1)thetendencyofviewandpracticeofcollegiatesportispointingtohealtheducation;2)healtheducationincollegesdependsonphysicaleducation;3)atpresenthealtheducationincollegesinChinaisonapoorlevel;4)sportfacultyincollegesshoulddeveloptheirabilityofhealtheducation.

Keywords:collegiatesport;healtheducation;viewofsport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阵地,健康体魄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怎样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怎样在高校体育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是我们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以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依据,顺应现代高校体育观念和现代健康观念发展的趋势,为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1我国高校体育观念和实践的发展趋势指向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观念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和国外体育教育观念传播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从较低到较高层次,从模糊不清到逐渐清晰并趋于一致的过程。高校体育工作实践由于受到体育观念的制约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回顾高校体育观念和实践发展变化的过程有助于发现其中的规律并顺应其发展趋势,用于指导目前和今后的工作。

如果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观察高校体育观念和实践的发展,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17年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主要是照搬前苏联的模式,从指导思想到教学实践都是以前苏联的经验为借鉴,高校体育是为竞技体育和国防体育服务的传习式体育模式。在这一阶段虽然我们也强调增强体质的问题,例如我们一直以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作为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的实践是以传习竞技体育技术为主要内容,因此在这一时期增强体质的主观愿望与掌握竞技运动技术的实质性目标存在着差异,即目的和手段产生了一定的背离。

第二阶段,10年时期,由于当时极其封闭的社会环境根本接触不到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加之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使唯生物体育观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体育观念被片面理解和扭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高校体育教学被取消,代之以劳动和军训,导致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明显下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至今,这20多年期间是我国高校体育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改革发展最为活跃,发展步伐最快的时期。对外开放初期,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引人,加上对及前期高校体育观念和实践的反思,首先被确立的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体育观念,这一观念并没有完全排斥竞技运动技术的学习,而是将增强学生体质与学习运动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主张在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将运动竞技项目教材化,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合理的生理负荷,在遵循身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视竞技运动技术的掌握。这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最终目的,以学习掌握竞技运动技术为手段的高校体育观念和教学实践模式。在此之后,高校体育观念又不断引入新的内容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80年代提出的快乐体育观念,90年代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多目标多功能的综合性体育观念,以面向未来为着眼点的终身体育观念,以及依据现代健康观念,以增进健康和保持健康为目的的健康教育观念等等。上述种种观念对我国高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和完善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在90年代末期逐步趋于一致并形成被社会认可的高校体育观念。随着体育进入人们生活的趋势日益明显,高校体育观念已经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过度到由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种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这种三维体育观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朝着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发展,既要考虑到近期的目标,也要着眼于长远目标,既要注重增强体质,更要注重增进健康。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全面锻炼身体并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最终目的。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体育工作走过的曲折道路,纵观高校体育观念与实践的变革和发展,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思想走过了一条逐步发展完善的道路,高校体育观念和实践始终没有脱离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主线。目前随着三维体育观和现代健康观念的确立,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高校体育观念已经拓展为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健康教育观念,因此可以通过更加宽广的视角观察高校体育工作的内容,从而为在高校体育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2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健康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始终强调学生身体健康是教育过程中第一重要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健康教育必将在高校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展。但是纵观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并且约着它的发展。1999年国内有关高校健康教育的调查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尚未统一,其原因是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思想观念尚未统一,健康教育自身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因此不同层次的认识必然导致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存在。

2)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数量少,已经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健康教育课所占的学时比例小。在被调查的372所高校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仅134所占36.02%,有58.33%的高校基本上都将健康教育以讲座的形式或是划归到体育理论课之中进行,这两种形式所占的学时比例极小,平均两学年只有1.7学时。另外还有5.65%学校没有开展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的任务放到体育教学中来完成,在目前健康教育尚未成为一门独立课程的时期是可行的。过去的体育教学中也始终包含有健康教育的因素,但是由于目的不明确,所占学时又极少,意义和作用不突出,所以健康教育只是体育教学的附产品。

3)我国高校从事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在372所高校的6746名体育教师中没有一名从事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健康教育的组织和教学均由体育教师或校医兼任。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第一是由于健康教育目前在多数高校尚未设置正式课程,因此专职教师的需求并不强烈,第二是由于多年来我国体育师资培养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注重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造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全面。

4)健康教育的形式单调导致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实践还在低水平徘徊,同时多数学生对现代健康观念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片面地认为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种对现代健康观念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学生对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上述诸方面的客观情况表明,目前在高校实施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研究,使这些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3实施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体育的重要课题

高校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基地和场所。健康教育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如何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是当前高校体育工作面临的紧迫问题。1996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先为解决这一问题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200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在2003年新学年全国所有高等学校开始全面实施之后的第4年,2007年4月,根据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后颁布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这是党和国家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已经明确的表示,在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实施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为此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认识和解决问题:

1)深刻认识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广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阵地,健康体魄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物质载体,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基础。

2)顺应我国高校体育观念和实践的发展趋势,更新高校体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将健康第一的观念与高校体育的三维体育观结合在一起,在完成高校体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

3)由于绝大部分学校未开设健康课程,健康教育的任务实际上是在体育课程中完成的,这种实际状况必然带来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体育课程的内涵必将进一步拓宽。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未将健康教育设置为正式课程这一现状,健康教育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要由高校体育教学来完成,因此应着手进行适合高校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和实验。

4)高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的落实进行实验,积累经验,建立科学、完善、全面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

5)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使高校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都能够适应将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健康教育的要求。

3结论与建议

1)我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身心全面发展身体健康的建设者,现代社会需要健康的人,这种社会需要已经明确地摆在我们面前。高校体育工作要从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2)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主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健康观念的确立,学校体育思想和实践已经开始从单纯身体素质的视角扩展为现代健康的视角。3)在当前高校健康教育没有建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健康教育的实施应当由高校体育工作承担和完成。4)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研究具体的措施和解决办法是高校体育工作面临的紧迫问题。5)高校体育师资的培养应当注重拓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师范和专业体育院校要改变注重运动技术的模式,增设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职教师要通过进修学习健康教育知识,以便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荆光辉,李艳翎,谭平平,等.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11-113.

[2]罗达勇.关于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与健康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167-169.

[3]赵立.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与实践的沿革和发展[J].体育科学,1998,18(5):5-7.

[4]俞爱玲.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65-667.

[5]曲宗湖,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4):6-9.

[6]杜国如,董莉萍,曹社华,等.改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67-369.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篇5

关键词:体育健康教育现状对策与途径

1.前言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意味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与以往改革不同的是,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主流,在素质教育中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我国健康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学校培育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道德水平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与学生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毋庸置疑将“健康第一”列为体育教学的首位,把学生健康作为体育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学校体育工作应以此为依据,紧紧围绕和服务这一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施增强学生健康的体育教育目标,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实现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体育教育方向的根本转变。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体育教学仍是一味偏重追求竞技运动的技术、规格、规则的教学,始终没有解决好体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忽视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健康的教育。在教学的内容、形式上仍然停留在由体育教师传授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其他学科教师教授讲卫生健康知识等内容。该研究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意在对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力图为新形势下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实施对策途径。

2.体育健康教育实施的现状

2000年教育部、卫生部等5部委组织了“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在身高、体重增加的同时,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和力量等素质全面下滑,突出表现为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甚至持续上升,农村地区学生的保健水平依然较低等问题。

目前一些中小学校体育课已进行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并且师资队伍不稳定,这种情况以农村较为突出,在贯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中缺乏系统性、示范性。在操作过程中离预期设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最终效果差距较大,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很多地方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教育仍未引起重视,与体育教育目标偏离,终身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大打折扣,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学生体质欠佳,学生健康状况仍令人担忧。

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予以重视,进行探讨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提高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原本是两个独自发展的系统,具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两者的协同运作是教育内容和功能目标本身的要求,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实践,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充分认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并在体育实践中增强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者必须充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校教育思想的不断改革发展,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追求教学效果的综合性的体育思想逐渐形成,在现代体育教育思想中提出了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等新的观念,人们认识到单纯的体育教育只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则是关于身体养护的系统教育,两者在对身体的养护方面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发展,基于以上观点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中小学具有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条件和技术优势,提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其结合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在体育与健康融合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要认真贯彻教育原则,使学生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培养良好的健康教育做好基础工作,为造就新一代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实施的对策与途径

3.1不断形成完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学科体系

学校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强身健体,它与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要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得保持一生健康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我国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长期采用“应试教育”的学科模式,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应有的“内容和地位”。虽然我国从1984年就引入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但到现在国内仍没有院校设立健康教育专业,使得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得不到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而且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卫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人士认为健康教育不是一个专业,任何人都可以做,不需要十分专业的人才,这些因素妨碍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及相关人员对健康教育和健康理论的接受与实践,导致了人们对健康教育的轻视。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学科体系的研究与完善。

3.2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贯彻“体健”结合的自觉性,并把它作为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这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要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高度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贯彻“体健”结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3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

首先要更新教育思路,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新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强烈的健康意识,明白健康意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健康意识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前提、核心,健康意识是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意义的反映。它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没有健康意识教育的健康教育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育。而体育课的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健康意识,这是体育课最为重要的任务,但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因此要把握好体育课健康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3.4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理念

近些年来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严重,大学录取率依然是衡量各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有的学校过于重视学校自身的声誉,干脆取消了毕业班的体育课,并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补课、布置家庭作业、进行各种考试,结果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饮食、睡眠和休息,一些学生甚至因学习过分紧张而产生忧虑厌学情绪,导致了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作用,学校体育也深受严重影响,在体育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作用也十分突出,表现为体育考什么就练什么,教学围绕考试转,为了考试而教学,追求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和近期效益,如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中考体育加分,而诸如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这些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造成学生虽然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但不具有体育素养,没有建立体育意识,缺乏体育兴趣、能力,没有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其结果是,学生毕业后,体育活动便从此而终结,这正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必然结果。

2005年一组对体育与健康的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在学校接受健康知识的机会大大低于小学生,在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里,94.53%学生回答每周能保证一课时的健康教育课,这说明开课的学校执行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然而由于“减负”和面临升学的压力等多种原因,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因学校对其重视程度的不同,各校之间健康教育开设的现状及上课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作为中小学生获得系统健康知识的主渠道,远远不能解决当前中小学生出现健康问题的需要。

针对“应试教育”造成的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改革必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加强终身体育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的转换。此项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只有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建立科学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才能完成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任务,才能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扭转学生毕业后体育活动就终结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增强民族体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担当起时代赋予学校体育教育的重任。

3.5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学校体育的改革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除了要在室内讲授健康知识外,更需要通过体育实践课融会穿插有关健康教育的更多内容,建立、发展学生对健康和健康生活的认识。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提出:“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变化对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疑对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迫使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加强健康、卫生保健方面知识能力的教育。高校体育专业和课程安排要面向社会实际,开设课程针对性要强,目标要明确,专业范围要大,课程辐射面要广,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变化,注重实用性,改变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方向长期不变或变动不大,开设课程面较窄、内容陈旧,培养出的师资不能适应“体健”结合需要的弊病,大力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师资,以满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的需要。此外,还要抓好在职教育,定期培训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以利于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教学并不能等同于健康教育,因为健康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庞大的社会教育活动,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所以为了使学生受到全方面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在配有专门的健康教育师资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师资队伍,生物生理等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学科教师是进行健康教育的较好辅助师资,另外,校医也是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4.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既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又能提高学校体育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的实现,且不需要另立健康教育课程,这在实行新课时制,学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是必须的和可取的。

总之,我们要认真总结分析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经验,不断检查和修订方案,直至逐步完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体系。加强了解各方面教育和体育的研究成果,学习、借鉴、为我所用,这将有助于健康教育少走弯路,也可以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经验与成果积极推广,加以验证,进一步提高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重要意义的再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进行具体督促检查,定期开展评估活动,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领导,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建设,培养终身体育观。

参考文献:

[1]许康成.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

[2]王岸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2005,(5):57-58.

[3]陈瑜.体育课程新理念与体育学习方式的改革.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篇6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6—0140—02

一、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为了更加详细准确的了解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选取海口市内部分高校进行了解,主要采取自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主管领导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各个高校都能够积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海南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任重道远,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很多挑战。

(一)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从表象上来看,海南各个高校都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学生工作部门统一指导工作,而且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备也较齐全。但是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以后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很多设备、场地等都是摆设,所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只是通过一些专业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而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工作开展随意性较强,很多工作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或上级部门检查,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实际困惑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非专业出身,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简单的定位为预防或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缺乏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没有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选修课等,这些载体之间没有统一安排相互协调,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内容都是教师随意选取,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也普遍不高,这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基本停留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传授加强心理防御和心理维护的技能和方法,只对学生通过讲座或课堂讲述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没能开展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实效性好的心理团体活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海南高校每6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所有高校均没有根据1∶3000-5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其心理品质要好,有着良好地心理素质,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目前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多是兼职或半路出家;队伍不稳定,因为很多心理专职教师不属于教师岗位,在职称评定、待遇、编制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普遍尚未建立心理督导队伍和完整的督导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健康情况堪忧。

(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局性工作,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必须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海南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缺乏全员育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或学院交流学习的机会甚少等,只是孤立地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显然力量不够,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部署,最终导致不能有效的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出来,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督导和评估,开展得如何,怎么去评价,怎么去督导,没一个很好的效果评价体系。

二、加强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必须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新、变革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理念。目前,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经过调查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出发去考虑,比如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等都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依据。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当中去,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建立心理健康防御体系,挖掘大学生潜能,以特殊的方式去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二)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任务,当然我们提全员参与不是说让所有的教师都像专职工作者一样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意识,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有利于营造高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当中度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时机。不管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其他的专业课程都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用,如果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心灵健康的关心,就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让专业课教师参与进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具有的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校园风气。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当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纪校规、校风校训、学生行为规范、师生关系等这些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具有认同感的心理氛围。活动文化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平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对好奇心较强、个性特点明显的新时期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合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改善适应能力,建立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因此网站、QQ、博客、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虚拟网络使心理问题学生不必担心身份的暴露,可以保证其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来讲,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排除。新媒体可以将更多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某个信息源为中心聚合在一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心理问题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接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平台的建立还可以实现朋辈之间的互动交流,心理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提问或求助,在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下,跟和自己年龄、生活、经历相似的同学交流,最终达到对心理问题的排解。

(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海南高校必须组建一支专职队伍为主,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合理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职称、晋升等制度,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笔者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资格认定,只有考核合格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才能被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尽量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全面开展,但是各个高校开展得效果如何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导致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随意,效果不明显。为促使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硬件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准确反映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合适的奖惩体系,对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

〔参考文献〕

〔1〕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01).

〔2〕杨忠旺,胡义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篇7

一、健康教育的内涵

现代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在仅局限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对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乃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个定义从三个维度衡量健康的水平,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中的具体体现,促进了健康运动的迅速发展。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了四维健康概念,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新的健康概念的内涵为在时间、空间、身体、精神、行为上尽可能达到良好的状态。因此,可以给健康教育作如下定义: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二、高校体育教育目标

体育教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为目的,因此,体育教学兼有“健身”和“育心”的双重任务。学校体育要更新观念与认识,充分利用体育的价值与功能,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在体育教育中采取的各种体育方法和措施,主要是教育大学生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健、情绪上的自我调节、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唤起大学生对健康的一种自觉性和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态度,要以提高认识和培养爱好为条件。所以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毕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有着自身的目标、形式、内容和方法,但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互有交织。健康教育拓展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内涵,体育教育成为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

四、体育教育对健康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体育教育可以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实现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与追求。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要求身与心和谐统一起来,进行调节和锻炼,不仅可以防治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而且可挖掘并发挥出人体潜在的功能和作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已由原来的单纯生物体质逐渐向身心全面发展观转变。学校体育已成为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体育教育完善健康智力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开展健康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其手段,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保健知识和有效的健身方法,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健康教育应运而生,它是在整体上综合性地对学校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而提出的。中国居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活方式”就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对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需要体育运动对“生活方式”的干预。这个明显的事实说明,在高等院校中普及健康教育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学校体育被认为是最佳的普及环境,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体育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模式,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从整体上使各学校体育职能部门把握方向,制定出总体实施计划,为教师提供上课依据,同时给学生提供客观指标;具体到课堂上,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通过体育教学方法、组织手段,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个性得到发展。其次,学生处的年龄段正是自我要求完善的时期,他们追求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经常想表现自己,而且接受事物非常快。而体育课恰好能利用他们这些特点,因材施教,通过体育教育进行健康教育,达到完善健康智力教育、健康德育教育的目的。

2.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年期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无论身体形态、生理过程、心理过程都有巨大的变化,是决定人一生的体格、心理个性、智力发展的关键时刻。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讲究卫生,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和健康理论与方法,懂得体育科学道理,体育不仅是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还涉及到合理的作息、营养、心理保健等多方面因素。学校卫生工作包括体育,因为体育不仅是从运动锻炼的角度,积极保护健康人的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防治一些疾病,增进人的健康。教育、体育疗法等。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中最直接的健康教育表现形式是体育教学,从它和它的内容和特征以及我们所提及的健康概念与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看,它们之间有着相通的地方。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社会规范,通过健康体育教学方式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意识;通过健康体育教育,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形象;同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有利于社会的个性特征。因此,推动校园健康体育教育,不但能够完善健康教育及学校体育教育,而且扩充了健康概念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学说。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建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

一些省市的学校都开展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学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等。[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联系实际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与课程设计等问题;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

1.2开展和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与研讨

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心理学或相关系科毕业生。二是对拟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另外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一些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组织。1994年4月,由全国23个单位发起,在湖南岳阳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的联络组织——全国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首次实现了国内各地区的联合。[2]

以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主要是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教育法规,教育目标,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师对伍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这些问题主要是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规范问题

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于五个方面:1)办学没有制订有关经费政策,如各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办公经费。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只有原则上的意见,未有政策性规定和很好的落实。3)教育部门未有设立相应的“心理教育”教师职称系列,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4)如何合理客观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均没有政策规定,没有教学工作量就没有奖金,也影响评职称。5)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领导和教师重视的地区学校就开展的好,否则就开展得差。开不开展心理键康教育,开展到什么程度,班主任不懂或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负什么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均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范不完善体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尚未界定和规范。例如: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1]2)教师水平规范,教师水平包括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3)教育同步性问题没有规范好,学生心理教育如何与社会、家庭教育同步。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衔接和教育方法问题

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和小学,甚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教育程度相近,教育形式雷同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法,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的知识来讲授,并举行考试,没有把它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只通过课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更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没有同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估的问题

心理健康除了要有专职的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外,更要全校上下,从领导,行政人员,其它各学科的教师都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知识,全校形成心理健康的氛围。但从目前来看,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外,其它领导、教师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其它各学科的教师,只专注本学科的教学,没有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国家、学校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评估,比如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却没有落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教育效果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虽然国家现在号召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的评优,教师工作的评比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成绩来评定;二,国家虽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却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小学)的编制和提高他们的待遇;三,人民大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认为教育对象应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综合以上原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实效性差,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点措施建议

3.1落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学校的教育经费计划,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1]2)中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纳入学校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心理教师的人员编制问题。[1]3)要开设心理专业职称系列,切实解决心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归口问题。[1]4)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课余课后的工作,因此,要考虑工作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解决咨询人员的工作量和奖金待遇问题。[1]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展,不能可有可无,不能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总之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程度,领导,老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负的相关责任都要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3.2要逐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规范

要逐步完善的教育规范问题有: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构成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规范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及其工作评估才能有效地把握,才能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2)要规范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具备教师资格问题,后者关系到教师是否具备教育能力问题,这两方面规范好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1]3)要规范好教育同步性的问题。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要进行有效地衔接

学校应该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制定各个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避免重复教育,也避免前一阶段的目标,内容制定不好,影响后一阶段的教育。总之,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要像其它的文化课一样进行有效衔接。

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应避免简单的说教,而应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用来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无考试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上,不能通过简单地说教灌输,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着重介绍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内容而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收益。”[1]“体验感受”活动如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讲授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讲授教学很难培养,若设计跨越河岸,跳过山坎障碍等野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实践体验,锻炼意志,教学效果将会更好。[1]另外还有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

3.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应多种多样,增强实效性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途径缺乏多样化和实效性。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教育途径以及如何增强它的实效性:1)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能形同虚设,而应真正起到咨询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前去咨询,因此,咨询不能单采取面对面的咨询形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如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团体性咨询和各种心理辅导活动。2)网络辅导。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但网络都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学生都表示网站一般都是以学生单方面学习为主,而没有老师的参与,这样很难吸引他们去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学习效果差。因此,笔者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与,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教育效果。比如应设有网络心理教育qq,网络心理信箱。心理教育的教师在网上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另外,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采取文字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优美的音乐,游戏竟猜等吸引学生。3开展课外的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的实践活动,要注重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长征”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养老院,孤儿院,博物馆,开展野外训练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讲座。目前学校一般是请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开展讲座,讲授关于升学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笔者建议除了聘请专家,教师开展讲座外,还可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聘请“正面人物”,比如像张海迪;也可以聘请“反面人物”,但已改过错误的人,通过他们讲述他们自身的经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易受到感染,触动最深,体会最深。5)校园广播。一般学校的校园广播是在学生中午、晚上放学时播放,校园广播的听众是全校师生,因此影响力也较大。校园广播除了播放一些时事新闻,轻松的音乐外,在校园广播中也应该穿插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时间段地播放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甚至对学生来信提出的困惑给予解答,这就需有校园广播站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指导、监督。6)校园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建设只重视“硬件”措施,如教学楼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忽略了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设“校园心理墙报”,加强校园的绿化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环境是一门隐性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7)各课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应该有“心育”的理念,在授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意志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许多教育途径等着我们去探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比如,学校应建立家长访问日,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应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场所、资金等。电视台应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节目、影片等。

3.6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目前除了有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的老师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针对政策法规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因此他们中有部分人不懂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甚至本身的心理素质不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通过培训而获得证书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3.7要大力加强作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可以检验教育的效果,督促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评估效果好的学校,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估效果差的学校,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注:除非有特别的说明,本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做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陈家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4]宋元林,陈春萍等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篇9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3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3)建立科学规范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实践建立优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需要高索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体育健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等,构建各阶段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轨,向普遍化、专业化、现代化、本位化、本土化方向发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篇10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23-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对于作为一线体育教师的我们十分重要,它指出了体育教学中要教授的内容,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在完成这些教学目标要遵循什么样的基本理念。只有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师的教学的重要性。

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课程改革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2001年颁布试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大纲时代,新课标准的试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的思想,这提点得到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认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同时存在不足的是,在2001年制定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划分了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规定出具体详细的内容,导致教师、学校和地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经过10年新课标的试行取得成就的同时,面对新的问题进行调研反思,在2011年正式颁布了体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统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那么课程性质界定也发生了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阐述和强调了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性质。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基础。基础性主要体现,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育锻炼方法与意识的形成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健康生活所需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承担着这一责任也体现体育教学的功能性。实践性: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提高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与健康的实践能力。实践性主要体现,体育课是发挥人实践能力的课,是大脑指挥肢体运动学习运动技能,达到学会体育锻炼方法的目的。健身性: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身性主要体现,体育课是学习体育锻炼的方法,学会正确把握体育锻炼中的运动负荷强度,最终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综合性: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渗透德育,整合多种价值。综合性主要体现,体育课程在发挥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知识、技能和方法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本质功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勇敢、团结、刻苦的意志品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明显发生变化。在大纲时代要求的是"三基"即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那么现在的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强调: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高度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同时辅助营养、疾病、安全教育。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由此分析,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精神之间的关系。每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技术动作的形成要经历从分化――泛化――巩固――提高――自动化这五个阶段,同时加上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质变。所以,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刻苦精神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困难或者枯燥造成学生运动兴趣的减弱甚至放弃,那么此时体育教师如何处理好学生这种消极情绪,引导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所教授运动项目的重难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与学生身心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学生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3)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强调在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传输式教学模式被取代。现在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主导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采用灵活多样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的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内容变化,以往是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现在将三大目标细化分为:运动参与(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运动技能(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身体健康(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四个目标,这四个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同时为体育教师提供选择教学内容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元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进程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2]于素梅.《体育与健康》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