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十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2:56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篇1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十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积极推进、不断深入,有针对性的审计结果报告、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为党委和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肤浅的审计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特征问题建议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受党委、政府和组织管理部门的委托,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活动。经济责任审计有别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后者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在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而前者主要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重点在于经济责任的界定。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与其他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一)审计主体的受托性

经济责任审计主体是受托审计主体,即审计主体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必须经过授权委托。审计部门非经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不得私自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业务。。

(二)审计客体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主要是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但又不限于此,重点是对被审计领导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决策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并明确界定其任职期间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三)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较其他审计要广,涉及全部经济管理及资金活动。除了检查财务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外,还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政情况等都要纳入审计范围。

(四)审计手法的多样性

从审计方法的使用上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把传统的所有基本审计方法都用上,还把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数据库分析等新方法融入其中,大大提高了审计的工作效率。

(五)审计信息的时效性

审计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具备较强的时效性,能在第一时间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客观、公证的评价信息和真实、准确的结果数据与及恰如其分的责任界定。

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深入了解其内涵与实质,是正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难于准确界定

受托经济事项责任的划分既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由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责任划分的界定标准尚不够细化,实际操作性不强,加上经济业务事项的复杂性和领导者的管理艺术等,经济责任存在着模糊性和转嫁性,审计人员很难根据划分标准准确界定。

(二)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现行的评价办法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等作了详细的阐述,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管理考核目标等量化指标不够具体,因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理解能力等问题易造成同一审计事项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评价的内容和结果也会因人而异,使评价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增强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作用,在于审计结果运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但是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来看,审计结果公开力度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还有很多经济责任审计都是离任审计,事后审计,缺乏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时效性,评价和责任的界定对干部管理部门来说多数成了“马后炮”。此外,相关部门在处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时也经常存在“踢皮球”现象。

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细化《规定》,利用“动态因素法”区分责任

正确分清不同责任的界限,有助于正确评价被审者的业绩和判断问题的性质。而对领导者经济责任的界定存在许多较难把握的因素,不同的因素对责任的界定有不同的影响。要提高《规定》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做到有的放矢,言中要害,细化《规定》显得极为必要。审计时,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客观、全面、历史、谨慎的原则,做到审计结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对被审者的功过要全面看待,不能用静态的、孤立的观点来揭示审计问题,而要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对相关因素进行剖析,透过表象,深挖实质,还原审计事项的本来面目,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客观工作环境,对责任加以区分和界定,防止审计结论与实际的背离。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与一般性的审计评价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为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评价内容为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具有一定特殊性,而评价结果又是任用、考核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提高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需健全和完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与考核指标两部分,明确规定指标的内涵与外延,细化评价项目,量化评分标准,统一评价尺度,提高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完整性。做到同一审计事项得出相同的审计结论和评价结果,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公证性,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信息。

(三)强化审计结果公开力度

只有提高审计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才能真正确保社会监督手段的落实,以此完善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如果将审计结果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将增大“黑箱效应”可能性。例如,如果仅向社会公布一部分审计结果,或者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不强,就会对公众造成误导,不仅不利于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还起不到审计的警示作用。强化审计结果的公开度,可以塑造典型,推广先进,也可惩治腐败,警示后人,发挥审计的抑恶扬善作用;强化审计结果的公开度,也是完善审计体制,提高审计质量的有力保障;强化审计结果的公开度,提高干部管理事务的公开性、透明性,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措施。

(四)合理利用审计结果

审计结果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审计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表彰奖惩干部的参考依据,会对干部的升降、去留产生极大的影响,许多领导干部不得不改变一些传统的不良工作作风,自觉增强学法守法意识,增强勤政廉政职业操守,自觉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审计结果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结果的利用,是对审计成果的认可,是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业绩的肯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努力,推陈出新,拓展审计思路,才能提供更多的审计精品。

总之,合理的责任划分,客观公证的评价,及时准确的结果信息,能为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强有力的媒体和公众监督机制,有利于干部管理制度的审计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苏孜.关于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4).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76-02

开展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党的十七大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使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关键要科学确定审计内容,遵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律,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才能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依法对负有经济责任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经济管理职责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它包括以下涵义:一是审计对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它给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的范围是掌握经济权力、负有经济责任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包括单位领导干部、部门领导干部和负责专项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二是审计内容。按照中办、国办1999年5月下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两个暂行规定)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部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对此应负的责任。由于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类型复杂,管理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每个领导干部职责权限不同,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可能按照同一内容进行。但就一般意义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情况,即对领导干部的决策管理、决策程序、决策效果进行审计监督,评价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二是领导干部内部管理情况,评价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领导干部执行国家政策情况。首先是宏观政策,包括不同时期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其次是财经法纪,包括约束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各种财经法规;最后是廉政规定,包括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而制定的各种制度规定和纪律。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监督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和拓宽的新领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具有独特性质的审计方式,同其他审计工作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审计主体具有多元性。一般的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审计部门根据年初的审计计划安排就可以直接进行独立审计。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和协同才能完成,而不是由审计部门自行安排独立完成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年度计划由审计部门同有关部门协商提出,经单位分管审计工作的领导审查,报党委批准后实施;组织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组由审计、组织、干部、纪检、财政等有关部门的人员联合组成,审计组组长由单位党委确定。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是以审计部门为主体,多部门联合参与的一种审计。

2.审计对象具有特殊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审计单位和部门的经费使用和事业建设成效、经费物资管理情况、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建设情况,正确划分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客观公正地评价任期的政绩,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而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单位或部门,这些审计都是对事不对人,唯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的审计,准确地说,它是由查事到查人,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监督。这是完全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一般审计最显著的特点。

3.审计内容具有多样性。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各个政府部门承担的公共职责不同,实现的目标各异,承担不同职责的政府部门所应履行的经济职责应有所区别。但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所在部门职能履行和效果方面的情况;二是部门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情况;三是重大经济决策及政府投资方面的情况;四是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方面的情况;五是单位或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情况;六是个人廉政方面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涵盖了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合规合法性责任和效益性责任两个方面,合规合法性责任是财务审计的内容,效益性责任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因而,在审计内容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4.审计时间具有时限性。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是被审计的内容具有时效性,二是审计的方式具有时效性。被审计内容的时效性,是指经济责任审计所审计的内容必须是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及其有关资料,与此期间无关的事项与资料既不是审查内容,更不是评价的内容。审计方式的时效性,是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特殊情况应通过报批,先离后审,否则会降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也会影响审计的权威性。正因为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要作为组织人事部门或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关进行提拔、调任、免职、辞职、解聘、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所以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审计报告,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5.审计风险具有易发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范围广、审查的时限跨度大,需要查阅多个单位多年的会计资料,容易造成遗漏,而且有的资料因时间过长,导致许多重要的经济活动情况无法实现追踪了解。同时,区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属于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领导责任还是执行责任,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这也有一定的难度。审计牵涉的关系复杂,审计人员难以彻底摆脱干扰。同时受审计技术条件的限制,审计报告一旦不准确,使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念

审计的基本理念,是指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指导审计实践的一般性原则,也是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权力责任对等、任期审期一致,评价客观公正、程序严密规范”原则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必须具有基本的理念,遵循正确的审计原则,才能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1.依法施审的理念。依法施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必须具有的理念。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的政策和法规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审计部门必须按照政策法规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体来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形式、程序、范围、对象、调查、处理等必须以法规为准绳,按规范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审计工作必须在党委领导下,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进行工作。审计部门作为办事机构,负责这项审计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同时要及时获取党委的重视和有力支持,增强审计制度的权威性、有效性。

2.实事求是的理念。实事求是是对经济责任审计主体的最基本要求,是审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审计是经济活动责任人以外的,具有超然独立地位的审计部门实施的综合性、高层次的监督活动,审计部门不直接实施相关经济活动,唯一目的是保护国家和全体人民的经济利益,这就要求审计主体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深入实际,全面调查,认真研究,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做到审计证据确凿充分,事实清楚准确;客观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提出的审计报告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研究分析审计事项和处理违规的人和事。要分清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以确保审计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3.准确可靠的理念。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与经济权力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严格区分前任与现任、直接和间接等责任界限。无论是功劳还是缺点,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该记在谁的账上就记在谁的账上,凡领导干部直接决策的要明确由其承担责任,相反则应予以解脱。

4.公正评价的理念。公正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必须遵循的鉴定理念。对领导干部业绩的审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公正评价为基本要求。具体做到:一是注重客观条件对主观动因的影响程度。要具体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主观动因的影响,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明。二是注重客观可能对主观因素的制约程度。三是注重客观效果对主观动机的反映程度。作为领导干部改革创新是应尽的责任,但改革创新会有一定的风险,往往成功与失败并存,这就是客观效果对主观动机的反映。

5.“帮促示戒”的理念。“帮促示戒”的理念,是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应把握的指导性要求。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客观地、历史地、发展地分析和研究问题、处理问题,又要坚持“帮促示戒”的要求,将促进单位和部门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事业建设效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即通过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改进和深化管理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完善健全有效措施,规范行政与经济管理;“促”,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和结果,产生促动力;“示”,即通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明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经济管理重要性和严格依法理财必要性的认识。“戒”,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发现和揭露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严厉惩处各种职务犯罪产生的威慑力,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免疫力,经得住权力和金钱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李树廷.经济责任审计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审计,2009(10)

2.李树廷.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中国审计,2009(11)

3.吴从勇.构建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国审计,2009(6)

4.徐守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中国审计,2009(19)

5.迟嫱.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中国审计,2009(8)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2―0009―05

作者简介:刘爱东,女,山东高唐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审计学会个人会员。主要从事会计与财务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反倾销会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10项分别获省部级奖;撰写并公开出版教材、专著8部,在《会计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不仅为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帮助政府、企事业等单位优化管理,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创新路径。为对这一具有时代特征审计模式的运行有―个基本了解,2007年4月至2007年6月课题组在对长沙、衡阳、永州、岳阳等地经济责任审计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的同时,设计了一套由32题组成的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回收问卷18l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十分有价值和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总体状况,我们选择了被调查对象的所在单位、年龄结构、学历构成及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即相关法规、制度等)指标反映。图1为调查问卷所访对象的工作单位分布系列。

图1的统计结果显示,国家审计机关83人(占46.11%),地方各级政府部门16人(占8.89%),大中型国有企业72人(占40%),学校/事业单位9人(占5%)。被调查对象基本覆盖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各类型代表,包括省、地、市县各审计主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主管领导,计划、法制、经济责任审计处、室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一线人员,被审计单位(对象)的代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即审计机关)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或内容(即经济责任审计所监督的“人”与“事”的有机结合。“人”――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事”――经济责任审计所监督的“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分别为46.11%和53.89%,这就为后续调查研究的客观性、可采性、有用性提供了保证。

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调查问卷所访对象的年龄结构及学历构成。

从表1年龄结构看,无论是所访对象的总体,还是被访的审计机关,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了70%以上,这从某一侧面说明经济责任审计这支队伍年轻化的基本状况,预示着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前景。表2的学历构成显示,被访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且本科学历为主体(分别占58%和67%),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相对偏少(分别仅占3%和4%)。这说明经济责任审计这支队伍知识化总体状况相对不错,但需要关注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即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是伴随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从1999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的“两个暂行规定”(标志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式确立),中央五部委不断出台的指导性意见,各省、市、地区根据自身情况相应出台的相关暂行办法、指导性文件等,到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法律形式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明确规定,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作为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知晓理解、研究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反映了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的质量。为此,我们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原则及对2006年我国新修订《审计法》学习、研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3-5所示。

从表3-5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尽管在具体调查内容或回答选项上有一定差异,但回答不了解、不清楚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小(分别为0.45%、2.78%和6.67%)。对新修订《审计法》关于审计机关职责的相应调整内容,回答不清楚的比例略高(为6.67%)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被访审计机关以外的人员或由于新修订《审计法》实施时间不长的原因所致。这除了启示我们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相关法规、制度等的学习外,也实地测试出了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具有较好的政策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内容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审计模式,其定位和内容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内容。由于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不同,故相应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为此,我们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与侧重点的定位、划分的责任类型、党政领导干部及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等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进行审计监督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6~11所示。

表6、表7的统计结果说明,为廉政建设服务、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为组织部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应当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与侧重点(占了57.00%);同时,在进行经济责任的界定和确认时,应重点划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为首选。表8、表9说明,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以党政领导干部管辖的政府性资金运作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观与绩效观展开审计”(占52.12%);而“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被审计责任人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的情况”次之(分别占25.87%和20.85%),回答“不清楚”的只有3人次(1.16%)。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52.78%的选择“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等”以及“检查与评价领导干部履行“四权一规定”情况,即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执行权、经济监督权和遵守廉政规定”等为其主要具体内容。我们认为,这一统计结果是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情况的。

表10、表11是关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和大、中专院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的统计结果。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应当是“对所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分析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占46.67%,只有3.89%选择“被审计责任人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的情况”;选择“以上均是”为48.89%,而只有1人不清楚。

我们认为,表10、表11的统计结果,基本反映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和大、中专院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和相应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实践运作要求具有一致性。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状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保证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以落实的控制机制,自产生以来,是在不断创新、完善中求发展的。为客观认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状况,探寻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及其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就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评价、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地方政府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及与审计部门的协调情况、影响我国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12~19。

表12―15分别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状况(良好和一般占了约75%)、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好、较好和一般占了近72%)、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达55%)和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情况(选择很好、较好和一般的比例为91%以上)等视角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与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但回答存在问题、不理想或不够重视的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

表16―19所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启示。比如,我们发现,在“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审计管理体制”为首选(45.57%);“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是“缺乏合理评价指标,难以做出客观评价”(58.44%);“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审计监督时间窗口”选择“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高达86.67%;而“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49.54%)也成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实现的对策”的首选。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综上各部分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调查对象(或样本选择)为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和各类被审计、监督的对象,其比例分别为46,11%和53.89%,这是本次问卷调查客观性、可采性、有用性的基本条件。

2 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年轻化、知识化、较好政策水平等总体优势,但需要关注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3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和内容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不同,相应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基本验证了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差异和相应审计的主要具体内容的不同。

4 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状况、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和经济责任审计机关与政府等部门的协调情况等视角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状况良好。但“审计管理体制”、“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被认为是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

(二)思考

鉴于上述统计分析主要结论中,“审计管理体制”、“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被认为是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运行中最难办的问题,限于篇幅,我们仅就这两方面的问题思考如下:

1 关于国家审计管理体制的思考

现行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始建于80年代初,属行政型、双重领导体制,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种体制确立的初衷是为了从领导体制上保证依法审计和独立审计两项原则的贯彻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许多缺陷。由于审计机关定位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并隶属于政府部门管理,审计工作被界定为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约束,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权和监督权,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经济监督权与处理处罚权集于一身,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局面,制约了审计的监督职能,限制了国家审计的权力,使之一定程度上带有内部监督的性质。这种审计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弱化了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对同级政府的经济活动难以发挥监督和制约作用,审计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受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意志的左右,审计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领导者素质和重视程度,在一些重大审计事项上难以保持审计独立性,无法突破地方政府保护的屏障。同时地方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其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等都决定于本级人民政府,因此,审计机关往往不得不做出偏向同级政府的选择,以权压审的现象时有出现,审计结果极易被变通,成为地方政府的维权工具。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路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对我国现行审计体制采取渐进的改良策略,进行结构性调整,向政府和人大同时报告工作(尹平,2001);(2)为强化人大立法监督和国家审计监督,国家审计组织应由行政型模式向立法型模式转变(杨肃昌,2002);(3)将我国国家审计适时地由行政型向立法型转变,设立即“一府三院”,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下的省以下审计机关的垂直管理(项俊波,2001)。课题组认为国家的审计模式应该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同时又要大胆吸收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第3种观点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主张以立法型管理模式作为理想目标,循序渐进,审势度时,从审计工作各方面着手准备,为最终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审计环境。同时,打破“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的垂直管理”,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分别专门负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力度,避免出现审计“盲区”;省级审计机关接受审计署业务领导,有利于对中央、地方两级财政资金的监督,也有利于审计系统加强业务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内容;选定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一、选择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和内容的意义

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都是审计客体的外延,其审计范围既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又包括被审计单位,审计内容则包括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确定审计范围等于确定了审计内容,确定了审计内容也等于在一定范围内圈定了审计范围。

内部审计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其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内容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单位领导层的关注事项和对基层单位关注程度,受到的制约相对较多,导致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选择上仍受部分因素的制约,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我们要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目标,则应尽可能的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内容确定的因素

(一)受内部审计地位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目前一般由本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委托内部单位审计部门执行,审计人员很难保证其独立性,由于相关政策和种种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总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影响很大。审计中甚至会出现被审计人为审计部门主管领导即“自己审自己”的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二)受审计对象和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受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组织人事制度限制,当前部分领导干部都是“先离任,后审计”或“先上任,再审计”,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查错纠弊、领导决策支持,强化领导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往往出现“高升”报告问题少好出,“降职”报告问题多难出等现象,也不利于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作出客观评价。受内部单位错综复杂的关系,审计资料提供和审计问题处理都不顺畅,内审人员的“规定动作”常常都得不到保障,造成审计隐患,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被审计单位都构成了风险。

(三)受行业地理分布因素影响

因国有企业特殊的行业特征和历史因素,其下属单位广泛分布于全国的各个地区,所属部分偏远单位往往存在资产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基础管理薄弱等特点,自身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与其他单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审计组在进行审计样本抽样时,受审计时间、审计进度、审计工作量、审计成本、后续审计核实、重要程度等因素影响往往不能实现全级次单位的覆盖,对低级或末级单位的管控存在疏漏,造成很大的审计质量和风险隐患。

(四)受审计时间因素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周期较长,而现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部分项目多是在被审计人已离职或调任后进行,此时需对其任期经济业绩进行界定和评价,审计时间相对较紧张,且当前很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由人事部门单独确定,事先未与审计部门沟通,临时委托的经济责任项目过多,与审计部门正常开展的工作相冲突。同时,审计部门单位领导往往又要求审计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提交审计报告或临时追加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在部分内容和事项上审计程序实施不充分,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保障。

(五)受审计人员素质和人员配备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有审计范围宽、审计深度深、政策依据多、评价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一方面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通常情况下,能够站在宏观高度认识的审计人员很少,很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不适应,缺乏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岗位转岗过来的,知识结构单一,受财务影响较大,缺少从管理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存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也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选定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一方面包括领导干部,另一方面包括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内容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单位领导层的关注事项和对基层单位关注程度,受到的制约相对较多,导致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选择上仍受部分因素的制约,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目标,满足企业管理要求,则应尽可能的消除这些不利影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一)被审计领导干部范围的确定

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不仅仅将所属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列入审计范围,还应以实际经营风险点为选定原则,将负有经济责任的非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总经理;长期未接受审计的单位主要领导;实际履行经济责任的单位常务副职;主管经济业务的副职领导等领导干部纳入审计范围。

(二)被审计单位的选定

在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整体了解和风险评估,确定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效益影响较大的经营单位,根据已知的风险来判断对企业影响较大业务,最后结合审计人员情况和时间安排确定审计范围。紧紧围绕审计目的和目标的实现,遵循重要性原则并充分考虑从事业务的风险程度来选定被审计单位,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资产量一般不低于被审计单位资产总额的70%,户数不低于被审计单位总户数的50%。将股权m然未控制,但实际实施控制的单位,比如派驻经营层子企业;以贸易为主的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纳入审计范围内。

四、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确定

一切影响着经济行为及其结果的事项都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审计内容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效果影响较大,审计内容的选定和审计的深度直接决定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效果。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要完成常规审计外,还需突出审计重点,合理的把握经济审计范围和内容是达到预期审计效果的关键。

(一)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及执行情况审计

制度建设是单位内部有效管理的保证,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单位各项工作执行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内部控制评价应紧紧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通过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关键的业务与环节,对经营层和员工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否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业务模式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系统的的单位内控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倒推管理的薄弱环节,查找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

(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真实性审计

经济指标的完成是领导干部综合管理能力的反映,是客观评价领导者经济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审计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绩效性,通过任期横向和纵向的经济指标对比,查找经济运营形势的波动性,从而分析企业经营的真实走向。随着经济指标压力越来越大,经济指标的完成与个人经济利益相挂钩已成为常用考核方式,受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和企业形象的需要,部分企业和领导干部通过虚假合同、转手贸易等方式来完成经济指标,应对考核。

(三)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情况审计

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保管者,其首要任务既是保证国有资本的完整和实现增值,国有资本能够持续的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对所有者权益增减的真实性审核,分析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客观因素,计算各年度权益保值增值率及任期年均保值增值率,认定被审计人在任期内是否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同时,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也是衡量领导干部任期经营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重大经营决策的合规性、有效性审计

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关系到企业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影响。包括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大额采购合同、股权转让等经济行为。以投资项目论证报告为基础,办公会议决议和记录为关键材料,评价投资项目的论证充分性和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同时关注项目进展、投资效果及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处置,从而揭示领导人员任期内在作出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五)遵守财经法纪和个人廉政情况审计

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是否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家、上级的各项廉洁自律规定,通过对单位财经纪律整体执行情况,领导干部年薪领取、公务用房、公务用车等个人经济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有无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的审计,可以看出被审计领导干部政策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因廉政方面审计涉及个人隐私,在没有线索及举报的情况下,一般很难发现问题,此部分审计内容还是存在一定审计风险。

(六)年薪领取情况审计

近年来,国有企业领人员年薪及职工高福利、高待遇已经引起了国资委、审计署和社会的关注,在审计时将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薪酬领取、被审计单位出现的超工资总额、福利水平高于经营水平等现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约束。

根据多年审计实践,探索改变以财务收支为主线的传统审计方式,以强化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监督为目的,按领导干部履职分工,提前确定审计内容和选定审计范围,以单位财务收支、资产真实性为基础,内部控制评价为依据,领导经济行为履职为重点,通过“大数据”的审计手段,综合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经营业绩、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廉洁自律等,按照相关规定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把握合法与合理、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前因与后果、以点及面创新的原则探索新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范围。

参考文献:

[1]陈丹萍.经济责任审计中责任人的责任界定初探[J].中国审计,2003(22):52-53.

[2]曹冈.新《会计法》对会计理论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0(05):15-20.

[3]刘苗苗.浅谈我国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与出路[J].财经界,2010(14):214.

[4]刘秀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相关性的探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11-12

[5]李先龙.论会计资料“真实性”问题[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12-13.

[6]马家平.探索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0):41-42.

[7]庞婧.浅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4):2-3.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要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保证财产安全与会计资料可靠真实,需要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重要保障,它能强化干部的监督管理,准确评价与使用干部,规范干部行为,揭露腐败分子,还能客观鉴定企业前后任的经济责任与经营业绩,以确保企业工作交接的明确性与连续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所指的是在企业领导任职期间,审计机构对企业负债、资产及损益等情况,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负有经济责任的审计鉴证、监督与评价活动。在财务收支审计前提下,将审计结果进行人格化处理,落实到人。经济审计责任主要包含下列四方面内容,一是审计评价标准的多重性,审计评价标准作为是非判断与优劣评价准绳,是审计意见与决定根据,审计内容复合性与客体差异性,使得评价标准存在多重性,在审计评价标准中,不仅应用企业财务审计评价,还应使用个人受托、企业的财经法纪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二是审计内容的综合性,经济责任审计并不是以单一审计事项为内容的,还涉及常规审计、专项审计内容,应综合利用财经法纪、经济效益与财务收支等审计,对企业领导任期中应履行经济责任,对企业领导管理结果与行为评价管理水平及其责任;三是审计目的的明确性,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建立在财务收支真实有效的审计鉴证监督前提下的,以确定企业领导任期中应负责任,给各纪检部、人事部与主管部进行干部评价使用的参考依据;四是审计对象的特定性,审计应以被审计企业财务收支与相关经济活动为对象,按照会计期间进行审计、非审计内容的划分,现代企业的经济责任对象为企业领导者,审计内容要依据企业领导者任职期限进行界定。

二、经济责任审计应把握重点内容

(一)经营目标完成与考核状况审计

在现代企业领导者任期中,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每年度经营业绩与目标均给予责任要求,与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因企业领导经营业绩,大多集中表现在经济指标实现状况上,一些企业领导为彰显自身经营业绩,常有虚列指标与弄虚作假等状况,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经济指标真实性,首先,要了解领导任期的企业目标责任与年度考核状况,目标责任作为上级部门对现代企业经管下达的具体指标,目标责任完成状况的审核成为经审重要的内容,审计准备时期,有关部门要了解企业财审报告与审计事项的落实状况。其次,在财务收支审计前提下,核实现代企业的各经济指标,为节省审计资源,加大审计效率,可充分运用原有财务收支的审计成果,加强企业内控测评,审核企业资产与损益等合法真实性,这与现代企业的财务审计目标相同,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的财务收支规范成熟的审计方法、程序与技术,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二)企业资产完整与保值增值

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所指的是企业资产通过固定时期里的增减变动状况。企业资产完整安全所指的是企业资产有无损失浪费、多报少报及有账无物等情况。要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及其完整性,应审计企业资产的数量与质量,企业资产质量方面,主要审核有无重大损失及潜亏没有披露,企业有无资不抵债及严重亏损等情况。同时对企业资产真实性给予反映审核,分析企业年度利润,审核企业经营状况及责任,并复合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并排除客观因素影响,像国家无偿调拨与增加投资等。

(三)重要经济事项审计

重要经济事项所指的是对企业经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经管行为,像重大融资、项目投资、并购与重组等事项。重要经济事项审计是企业经济审计重要内容,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应做好审计前的调查准备工作,在常规审计前提下,加强企业长中期的发展规划与变更状况了解,对企业领导任期中的重要经济事项进行会议记录,以确定重要经济事项,这些事项应按照已实施与未实施分类,充分了解项目进展,对未实施项目原因进行分析,判断未实施项目影响性,已实施项目落实状况给予了解。审计实施过程中,重要经济事项还可按照正面与负面影响分类,对重要经济事项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还要依照重要程度与类型给予排序整理,结合事项所处社会环境,对涉及因素给予综合分析判断,通过审计组的集体讨论后,给予初步审计认证。

(四)明确审计的直接与主管责任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当中,企业领导人实施直接与主管责任划分,可有效保障经济责任认证,确保审计评价的公正客观性。主管责任所指的是在任职期间,企业领导人对企业负债、资产及损益的合法效益与企业经济活动直接责任之外的管理与领导责任。直接责任所指的是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渎职失职行为,指使包庇纵容国家财经法规行为,违反国家财政纪律等行为。对于直接与主管责任认定,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执行,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性,还可按照领导职责分工与问题发生原因等给予划分,如决策原因应归属领导直接责任,执行问题应归属执行人的直接责任,其直接与主管责任划分是项复杂任务,关系着领导审计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应充分了解审计问题,找出原因,做好审计公正客观评价。

三、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工作重要组成,是其他审计工作所无法取代的,经济责任审计能有效预防现象,丰富规范审计内容,降低企业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保证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的科学性,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形势。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05-02

开展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学校及各单位加强管理,促使领导干部廉洁勤政,并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高等学校作为特殊的行政事业单位,决定了开展高等学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行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依据具有特殊性

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依据区别于企业和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教育系统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受部委制度约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日益重视,国家各部委针对教育系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明确。1992年4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教委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自此,开始在教育系统试行离任审计。1997年12月国家教委又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2000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有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此外,教育部及工业信息化部等所属院校还应同时执行部委内部审计规定,如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又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提出上述规定适用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明确提出高校等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受部委规定约束。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具有特殊性

高校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从总体上讲,包括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校办企业领导人员两类,从性质上来说分为事业编制领导干部和聘用干部。党政领导干部根据干部管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党政领导干部分为由上级干部管理部门管理的领导干部和由学校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如学校任命的部门领导干部。

通常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指学校任命的院(系)、部、处、所、直属单位等部门的行政第一负责人(包括主持工作的副职)和学校出资并控股的经济实体、企业部门的负责人。其他干部,如副校级领导、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是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具体情况由学校及有关部门决定。需要说明的是,从审计实践来看,多数高校尚不能完全达到先审后离的要求,而企业资产重组时的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广泛开展,更难达到同时审的要求。因此,目前较符合高校实际的做法是先审后任;此外,积极开展审计关口前移,有计划的开展常规经济责任审计。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特殊性

第一,在经济责任的划分上,高校一般实行一级财务核算,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其下属各院、系、部、处的主要领导人,除校办产业、后勤集团外,各部门都以教学和科研服务为主,基本不涉及盈利问题和投资筹资问题。因此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与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有所不同,在审批管理方面的责任和财经法纪方面的责任相对较多,主要体现在所管部门经济行为的真实合规性、所做经济决策的合法性和所管部门经济行为及经济决策的效益性上。

第二,在审计重点上,高等学校各院、系、部、处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遵守财经法纪;制定工作计划,执行预算;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材料、耗材、图书等;自筹经费等经济决策主要包括二次分配,奖惩等。对应于“经济”和“责任”来说,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了审查责任人履行其一般职责及其效果外,更多的审查、描述和评价,都会集中表现在货币或会计指标、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方面。

第三,在审计的经费范围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除审计行政预算经费的使用外,对科研经费代管经费、专项经费的审计内容也具有较强的教育特色。如对各院系部领导干部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有据可依、依据是否充分、经费的使用情况和科研经费产生的效益状况等。高校代管款项是指学校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如党费、团费、学会会费等。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来说,代管款项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校统筹或校领导直接分管的专项经费,由处(部)履行审批职责,处(部)承担经济管理职责的经费;二是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管理的款项,由学校财务部门负责核算的经费,学校相关单位负责经费的使用和支出的审批等。审计的内容对前者主要包括代管款项的支出合规合法性、决策程序、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情况等,对后者主要审核经费的收支情况,相应的制度规范执行情况,资产账务处理及权属情况等。高校取得的国家专项拨款项目经费及学校根据事业发展建设项目需要所拨的专项配套经费数额较大,因此专项经费的审计是审计的重点。专项经费的审计,主要是审核专项经费开支的用途及范围是否符合国家专项经费拨款的管理使用办法和相关的财务制度与规定;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是否做到了专项管理,专款专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和违反专项管理规定的行为等。

四、高校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具有特殊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应用,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哲学辩证法归纳、分析等,经济学价值理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此,高等学校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种政策性、制度性、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

目前,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多针对党政机关及部分国有企业,但是针对高校内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偏少。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有的高校讨论或试行增加了目标性评价内容,即领导人对各部门未来发展做出贡献的经济责任评价。但是,对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仍然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崔燕.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2雷雯、陈玉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风险防范[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9)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人民银行基层行经济责任审计思考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及特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责任进行监督评价活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必须明确有什么责任内容;二是必须有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三是必须有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四是必项要有健全有效的划分标准。

(二)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审计对象主要是各分支机构行长或主持工作的副职、重要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审计内容既包括对其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强化金融服务、履行管理职责的审计与评价,也包括对其执行财经纪律,履行财务管理职责的审计与评价,审计目的主要是分清任期内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承担的相关责任。

二、目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难点

(一)审计环境有待优化。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条件还不够成熟。一是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二是对人民银行职能定位认识不足。认为人民银行是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实际工作中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职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不太关注,觉得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意义不大。三是实践操作经验不足、审计技术条件不完善。

(二)审计内容难以界定。目前人民银行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性的审计监督评价内容体系,对领导干部应承担什么样的经济责任、对哪些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内容难以界定,针对性不强。一是在审计内容上,偏重于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的真实、合规性审计,而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决策成果、财务收支真实性、风险管理与应对等内容涉及较少;二是审计重点上,对制度健全性与执行有效性关注较多,对领导干部强化风险管理、实现工作目标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关注较少。三是在评价效果上,以正面、定性、空洞的成绩评价为主,对问题评价避重就轻,没有从内部控制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角度去评价。四是在责任划分上以主管责任认定为主。

(三)审计评价标准缺失。人民银行基层行实行经济责任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套全面、系统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一是评价项目设计内容上缺乏统一性。二是评价指标设计模式上缺乏可比性。不同层级、不同部门领导干部负责和管理的业务范围、影响程度、控制重心和评价原则等职业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评价指标缺乏可比性、公平性、合理性,实际操作中仅凭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经验进行评价,认定责任,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四)审计评价手段落后。一是电子化审计和流程测试手段运用不够,没有与业务系统接口实行实时监督,审计受时间、地域、手段的制约,难以对被审计对象在重要经济事项和经济活动中应负的责任进行全面、动态、准确的监督评价。二是评价方法简单,以定性评价为主,缺少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的、可量化的审计评价方法,凭个人的主观判断就事论事,没有用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说话,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偏面性,存在不实、不真、不谨的现象。

(五)审计责任难以界定。一是经济事项交接制度缺失,责任界定难。基层行领导干部轮换频繁,经济事项交接内容和交接程序比较简单,双方只对一些显性的、时点指标进行交接,而对一些隐性的时期指标和历史遗留问题等重大经济事项未进行清查核对办理书面交接,责任范围划分不清。有些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短期内可能无法显现,但事后会逐渐凸显,责任难以划清。二是认定过程缺乏针对性,责任界定难。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重大决策形式上是经集体讨论决定,但实际上单位或部门负责人是“一把手”,其权威相当程度决定了事情的定论,审计人员仅凭查阅会议纪要来确定,针对性不强,一旦出现决策失误,难以界定是集体决策造成的还是个人权威所致。

(六)审计结果运用滞后。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先审后离”,但实际工作中大多是“先离后审”,这种模式使审计结果滞后。一是影响选拔任用干部的质量。“审”、“用”脱节,审计缺乏应有约束力。二是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离任干部对审计工作配合不够,述职述廉报告由人,或以单位总结代替,针对性不强;接任干部对一些敏感的问题,或以不清楚为由搪塞,或在资料提供上不配合,使审计工作取证困难。三是影响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干部已走马上任,审计结果无人重视,审计人员存在应付的态度,检查力度深度不够。四是影响问题整改,接任者或碍于情面,或出于利益考虑,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督促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

(七)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较高。而目前综合性、复合性审计人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篇8

一、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主要审计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以及各项事业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完整性,各项规费是否全额收足,各类支出是否属实,有无做假账。

(二)执行财经政策情况。主要查清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应上缴财政的各类款项是否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有无隐瞒、截留财政收入、乱收费、乱罚款,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有无巧立名目滥发奖金补贴福利;有无多头开设银行账户、公款私存;有无挥霍浪费,招待费超支;有无隐瞒收入,偷漏税费;有无脱离统一管理,不按规定实行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

(三)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主要审计接任时和离任时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各项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看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查清有无资产流失问题。

(四)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重大基本建设、对外投资、对外借款、对外担保等事项的决策执行程序是否合规,有无由于决策不当造成损失浪费问题。

(五)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通过审计手段查出的或群众举报查证属实的个人经济问题,但要限定在审计所能查清的范围内。

(六)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性;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审计评价原则和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难点,也是党委、政府及组织部门关注的问题,根据实际,在评价时要采取写实的方法,围绕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依据认定的具体事实和有关数据,在综合分析整体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评价:

(一)要紧紧围绕领导干部相关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和内容的特定性,其审计内容和评价内容应当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有所区别,评价要紧紧围绕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领导干部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也不作为结果报告的内容。

(二)要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评价。评价不宜过宽,更不能超出审计的职权范围,要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评价。

(三)要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评价。由于经济责任界定的复杂性,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相当复杂,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所有内容都加以评价并列入结果报告,会造成结果报告过于繁复,因此,要依据重要性原则,着重评价重点内容,对一般性问题可以不做评价。

(四)既要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经济责任审计应当较全面地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既要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存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的业绩,否则,只评价问题或仅评价业绩都会失之偏颇,造成评价不充分和不恰当。同时还应当注意评价不能自相矛盾。

(五)要依据审计查出的事实进行评价。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结论必须有审计查证的事实作支持,审计证据必须符合法定要求。

审计评价方法:1.业绩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法(离任时与接任时比较)和横向比较法(与同行业比较);2.差异分析法。即指标差异分析法,用具体财务指标、经济指标分析相关经济责任履行情况;3.主、客观因素分析法,对具体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找出成因(例如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物价调整等因素),区别对待,分析产生问题是由于领导干部主观过错,还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进而作出公正评价;4.责任区分法,区分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管理责任与领导责任等;5.其它方法。

三、经济责任的划分

任期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在特定的任职期间基于特定的职务而应履行、承担的与经济活动相关的责任、义务。划清经济责任的关键是依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所产生的结果,根据《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主要分清以下责任:

(一)直接责任。包括:1.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指领导干部自己实施或参与实施的与其担任领导干部的特定职务有关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2.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3.失职、渎职的行为。4.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篇9

[主题词] 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其任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审计评价,这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篇10

一、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上创新,充分体现建章立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

由于目前所适用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审计权力受限、法规制度应用模式化、工作与法规执行脱节、法律法规涉及范围有限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导致了审计机关执行力低、审计人员工作被动、法律法规应用牵强,而且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力度大打折扣,审计结果的应用受到了严重影响。所以,各级审计机关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度的同时,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的总结,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边梳理、边规范,积极探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告知制度、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事项交接办法、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等,围绕不同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事项和经济责任适时、适当的出台相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指南等,逐步构建起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将经济责任审计转化为“财与人、权与责、绩与效”的工作,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从领导干部类别归纳上创新,充分体现规范合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审计署在《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将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加大对这些部门领导人的任中审计比重。意见明确了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提出了地方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党政工作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重点审计内容。各级审计机关每年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管理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突出审计重点,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实行审计对象归纳分类管理,通过调查了解可以依据部门单位性质、职能侧重、机构大小等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分类,也可以依据执法、服务、经济、管理等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分类,尤其是对关键部门和岗位的领导干部要突出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根据类别将归属于同类的领导干部在审计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统一,从而在确保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覆盖,增强了领导干部的“免疫力”的同时,客观合理的突出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整体工作绩效,公平准确的得出审计结果,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监督、预防、揭示和抵御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上创新,充分体现监督服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职责

目前,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侧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贯彻执行中央、上级党委和政府、本级党委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以及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这些不仅注重了基础内容的审计,又注重重点项目审计,通过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各项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分析,从而提高收支的效益性,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水平。伴随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变化和对民生投资的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要站在宏观角度,拓展审计覆盖面,重点关注以下三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一)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决策正确,成事之始;决策失误,败事之源。审计机关要以决策内容为切入点,注重从宏观着眼,自微观入手,重点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资金安排使用、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执行和落实、自主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强化节能减排、促进环保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内容,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露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纠正主观决策、盲目决策等造成经济失误的错误行为,从体制和机制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促进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方面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决策真正体现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

(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相关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指地方政府对解决社会问题所承担的责任,包括解决失业问题及提供就业机会的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污染的责任、提高人员待遇和技术文化素质的责任、为公共福利慈善事业提供捐助的责任和社会公平的责任等。通过对社会责任的审计,反映和揭示其在任职期间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存在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严肃查处滞留资金、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和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努力提升领导干部经济管理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促使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正其身。领导干部作为部门和单位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内容。经济责任审计不但要密切关注决策、执行、管理等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更要加强对政府投资、集中采购、举债偿债等关键领域的审计监督,坚决揭示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职务便利扰乱经济秩序、破坏经济运行规律等违纪违法行为,督促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廉政纪律,审慎对待和运用权力,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上创新,充分体现客观公正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内容的审计评价基础上,要着重关注对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价,做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评价相结合、各项经济指标的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工作业绩的数据与效果相结合,在准确把握审计评价范围的同时,通过查阅会议纪要、收集非会计资料,检查民主决策程序等方法,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或证明材料、资料,科学地从数据角度分析、衡量、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坚持评价的独立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排除一切外来因素的干扰,以重点突出对领导干部在推动当地、部门和单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事求是地评价,促进领导干部科学履行经济责任。

五、从审计结果运用上创新,充分体现价值转化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体现

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充分合理有效运用,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是前提,健全完善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保障,探索创新结果运用是不竭的动力。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形式突显重要。

(一)要将审计结果与强化政府治理相结合对一些重点突出问题、普遍性问题加强审计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并以审计报告或审计简报的形式上报给党委政府,力求从机制、体制、制度层面有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