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十篇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十篇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4:14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篇1

中央党校研究室助理巡视员、研究员,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20多年来,深入1300余市县调查研究,潜心探讨三农问题,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农村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建议。出版的主要专著有《新农论》、《让耕者有其利》等,主编的重要著作有《关键时期关键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问答》、《三农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等等。

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没有先例可循,又面临着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差别巨大的现实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怎样搞?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本刊特别邀请三农专家、著名教授曾业松同志开辟专栏,系统讲解关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话题,供广大读者开拓思路、学习参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怎样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想关键要抓住两个字来思考和实践:一个是“路”,一个是“业”。

“路”,就是明确战略思路,选准发展道路,找好本地出路。

战略思路

从中国的发展全局看,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平等。“三农”问题历来重要,同时也由来已久,而且目前很突出,所以中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怎么做才是重中之重?中央进一步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工业化是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工业化初期只能选择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以农养工。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方针。为了落实这些创新理论、重要论断和新的方针,中央连续四年出台新的一号文件,就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特别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架构,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从这些新思想、新战略、新政策可以看出,中央提出的重中之重就是重发展、重农民利益、重体制创新。前提是重发展,核心是重农民利益,途径是重体制创新。通过改革制度创新政策,实现并增加农民效益。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进一步增加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效益。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路,是新时期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农思想。过去的农业社会时期,历代的政府都重农,但主要是重农业生产,重农民对国家的贡献,重农业对工业的支持,重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不太重视农民的利益。而我们今天提出的“重中之重”,重农业生产,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更重农民的利益,而且重工农协调发展,重城乡统筹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这个新的重农思想,切实贯彻这个大的战略指导思路。

发展道路

总结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必须科学选择发展的道路和路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道路

县域的优势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生物、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地理区位等;二是资本资源,包括资本量和技术水平;三是劳动力资源,包括人才和人际关系。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利用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找准比较优势,找到有自己特色和市场前景的产业,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对特色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建立创新的优势。对新兴特色产业,要集中力量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县域经济上水平、上档次。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如浙江绍兴、义乌等都是靠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商业市场带动起来的。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走民本经济道路

民本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激发人民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为基本出发点的经济;是一种以民间积累、民间投资、民间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制度适当、机制灵活的经济。民本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民众强烈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精神,外在动力源于政府营造的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民本经济事关个人的切身利益,高度关注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对于绝大多数县域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最需要也最宜于发展民本经济。民本经济应该成为县域经济最主要的发展定位。温州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得益于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富县先要富民,富民要靠民营。

三是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相和谐,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县域经济是在县域内特色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只有人居、生态环境好了,人家才来投资,经济才能繁荣。这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经验。如浙江治理了钱塘江,灾害之江变成了锦绣之江,忧患之江变成财富之江,块状经济变成带状经济,浙江变成天下粮仓、天下钱仓。同样,这也是西部发展的客观要求。如西部大开发,必须注重环境建设,不能搞成“西部大开挖”。

发展出路

就一个县而言,发展出路在哪里?关键是转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比如广东先前走开放型道路,重点发展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现在特别强调发展效益密集型产业。再比如内蒙古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省,伊金霍洛旗五年期间经济竞争力从1058位排到现在的85位,成为发展最快的旗(县),重要原因是他们把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过去光是挖煤、卖煤,现在是煤电、煤油、煤化工产业联动。他们的思路转变了,出路找到了,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了。2005年,发展速度最快的100个县,79个在西部;2006年,59个在西部,22个在中部。这就说明西部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是可以加快的,关键是转变思路,找到适合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

“业”就是培育主导产业,鼓励农民创业。

培育支柱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途径

支柱产业可以是制造业、加工业,也可以是农业、林业、流通业。关键问题是要有特色,要有规模,要有效益。如内蒙古有三大产业,不仅有鄂尔多斯的羊绒,有伊利的奶,还有草原兴发的肉。吉林农业加工业产值达千亿元,超过汽车和石化。我们现在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因为农业是个战略产业。只要农业现代化了,它也可以变成一个支柱产业。

鼓励农民创业是做强县域经济的根本动力

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出现创业热潮,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奇迹。江苏省昆山市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强县,重要原因就是鼓励农民创业。昆山明确提出“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造就了8万多本地老板,创造了惊人的发展奇迹。四川双流实施富民创业工程,提出“农民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农民工回乡创新业,各级干部在推动农民创业过程中闯事业,”成为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县。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篇2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

意识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欠发达地区的县及以下基层单位,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因循守旧、怕担风险、过于求稳的思想占上风;在市场竞争意识上,企业热衷于利用特权保护、寻求特殊关系等非法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思想依然严重,有意识回避公平竞争,甚至扭曲正常的市场竞争,使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越来越弱。

2.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县域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比重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较快,第三产开始占主导地位。而目前我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域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致使大量利润外流,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依然偏低;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但基础非常薄弱,且布局分散,缺乏应有的产业聚集效应,整体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十分落后,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对市场经济发展形成很大制约。

3.经济环境不够优化

(1)从硬件设施看,大多数欠发达县(市)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承载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强,经济吸引力差。(2)从软环境看,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缺乏,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3)政策法律环境欠改善,政策条款分散,缺乏集成和透明度,配套性差,没有形成合力,行政审批事项依然偏多,审批程序复杂,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导致了资金、技术、人才的进入渠道不畅,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4.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同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比,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县域经济很难募集到所需要的发展资金。表现为: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县域资金大量外流;银行贷款贷富不贷穷,贷城不贷乡,金融向城市倾斜,大量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资金困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市场趋势,本着只要是不触及国家政策底线、对加快经济发展有利的项目,就要大胆实施、强力推进的原则,举全县之力狠抓开放项目工作,确保开发不断层、项目不断档、投入不停步。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形成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立足赶超、跨越、后来居上。

2.加大项目谋划和推动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项目是争取国家投资、吸引外资、利用信贷和民间资金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和未来经济结构的战略支撑,也是欠发达地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积蓄经济社会发展力量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大项目谋划和推进力度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石。首先在谋划上,重点要做到“六个依托”,即:依托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谋划项目,依托国家和省市投资方向和政策导向谋划项目,依托各级各类规划谋划项目,依托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谋划项目,依托国际、国内需求和市场导向谋划项目,依托发达地区的经验谋划项目;其次在推进上,必须提高效率,抓住时机,对于纳入视野的项目,迅速付诸实施,步步为营,直至投产达效;第三在资金支持上,应紧紧盯住国家省市新出台的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投资趋向,增强争取的针对性。同时大力吸纳社会资金,搞好与金融部门、大企业集团、发达地区、民间资本的对接,充分利用社会融资市场。

3.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一是不断扩大基地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基地是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之间矛盾的有效形式,是形成主导产业的基础,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应坚持在初级生产要素比较齐全、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进行区域化布局,并强化品牌意识,做大做响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围绕这些品牌发展规模生产,使之形成规模市场,产生规模效益。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内连基地、外连市场,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应紧紧围绕当地重点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企业与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产品增值增收,最大限度地把利润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三是狠抓农业产业化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强市场建设,确保产品产得出来,卖得出去,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4.优先发展第二、三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首先,要大力培育工业支撑体系。针对欠发达地区融资渠道窄、难度大的实际,欠发达地区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原则,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中小企业集群。即突出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发挥各类要素的聚集效应,节约企业的创业成本和运营成本,减少对土地的大量占用和浪费,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促使服务含量高的消费成为新的需求热点,因此,一方面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时编制商贸、旅游、物流、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重点行业的发展规划,推进传统行业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应通过积极引进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以房地产、中介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服务行业,同时结合社会事业改革,积极引导教育服务、文体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等行业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5.切实优化经济环境,不断聚集发展要素

首先,必须优化硬件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基础。因此,应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交通、水电、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不断满足或者超前于经济发展,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增强县域经济吸引力。其次,优化软件环境,提供经济发展的外部保障。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废除或修订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规章和政策规定,鼓励和保护平等竞争,从财政、金融、税收等各方面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扶持力度;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转变,真正把职能转变到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强化监督、增强保障上来,摆脱部门利益束缚,进一步缩小审批范围,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和降低收费项目、标准,简化办事程序,切实做到该管的必须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6.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深化农村金融信贷方面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实行存贷挂钩,保证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其次,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第三,创新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地推动广大农村设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促进其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从而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瑞璞: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调研和思考.学习时报,2006~01~18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篇3

一、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着力转变发展思路。紧紧重点抓住工业突破。吉林省提出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突破、重点是工业突破、关键是项目突破。各县(市)积极确立“兴工强县”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工业突破,加速了县域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

(二)必须着力推进扩权强县改革,为县域发展不断注入活力。2005年,吉林省做出扩权强县的决定,先后3次向县(市)下放了一系列管理权限,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从体制机制上给县域松绑、让利、减负,推动解决县域经济社会管理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县域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必须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全省各地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突出工业集中区建设,敢想敢干,弥补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欠账,加快了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着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放开、放活、放手的原则,采取税费减免、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注册登记和贷款担保等方面限制,实施民营经济腾飞和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县域创业环境明显改善,鼓励和支持劳动者敢于创业、能够创业、成功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五)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县域实现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县域突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加快全面振兴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篇4

关键词:山东;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与城区经济一样,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山东县域有122个县(市、区),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4.7%。研究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促进山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山东县域经济明显提速。2007年,122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21882亿元,占全省的84.3%,比2003年提高2.6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18亿元,占全省的48.8%,比2003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强县更强,弱县提速

2007年,30个强县完成生产总值10014亿元,占全省的38.6%。在2008年7月份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中,山东有26个进入,其中荣城跻身前10名。而2000年山东只有21个进入百强县。强县更强的趋势明显。近年来30个欠发达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均高于经济强县,发展势头强劲。

(三)“高效”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先全国

多年来,山东农业产值和增加值一直居全国首位,是名符其实的农业大省。1990年以来,山东“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很快,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由此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山东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

(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全省看,各地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初步形成胶东半岛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板块、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板块、鲁西现代农业板块、鲁南煤化工、旅游和现代物流板块等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经济板块。从单个县域来看,随着园区经济的发展,县域生产力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县域经济布局结构愈加合理。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越来越高,2003年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是16.6:52.1:31.3,2007年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为10.7:59.3:30,4年中二三产业比重提高5.9个百分点。

县域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成为重要支撑。从全省看,2007年非公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4.1%,比2003年提高13.2%。

二、现阶段山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整体水平不够高

在2008年7月份公布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中,山东与浙江一样,都是26个,江苏省25个。但是,与浙江、江苏相比,山东还有这样一些差距:首先,百强县在山东县市区中所占的比例低。其次,山东强县还不够强。最后,山东县域经济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国际化程度方面与两省仍有差距。

(二)发展极不平衡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2007年122个县(市)中,过8000元及以上的有4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8个,低于4000元的还有3个。从2005年统计数字看,91个县市中GDp和人均GDp最高的与最低的都相差10多倍。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

首先,县域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绝大部分县(市)经济结构不合理,个别县一产比重还在50%左右,很多县二产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三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依旧以粗放型投资为主。有些县受地方短期利益影响,对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还不够重视,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仍很普遍,由此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产业布局看,一些县的主导产业还不突出;产业之间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程度不高。

(四)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

1、县级政府缺少必要的发展经济自。目前的行政管理层级过多,限制了县一级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山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彻底,有些该下放的权力还没放到位。

2、县乡财政捉襟见肘。分税制下的县域财政,财源结构单一,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多数县市很难发挥财政对经济的调控职能。

3、融资难的问题突出。目前县域普遍存在融资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县域金融服务网点减少,民间金融机构又还没发展起来,金融机构单一。县级支行普遍没有信贷权,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县域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本身注册资本和信用等级不够。这些都导致贷款难。

4、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用地指标紧张,从宏观看是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从微观看,一些县不注重项目的土地产出效益和容积率,投资强度不够也是原因。

5、高层次人才短缺。县域与省城及地级市相比,在综合配套、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着先天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当前人才过于向大城市集中,高层次人才匮乏、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由此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加快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基础层次,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打好这个基础至关重要。今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组织领导

重视发挥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是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现阶段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应重点抓好分类指导:

1、对各县域按照一定的、综合性的标准进行科学分类。现有分类方法主要是按照经济实力将省内县级单位分为强县、中等发达县和欠发达县,这种分类能够体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水平。但这种分类方法是排名式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改革的方向是主要依据经济发展实力、区域功能(主体功能区定位)、产业发展水平和历史贡献等对县域进行科学分类。

2、实施重点突破。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要实施重点突破。对于经济强县和一般县份,要充分放权,尽快赋予其相当于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权限;对于特殊县,要区别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农业大县、资源型县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县、生态县,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配套实施相关政策,加大对其支持力度。

3、进行差别化考核。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因为分类不同,发展重点不同,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重点自然不同。因而,必须根据分类后的发展重点实施差异化考核。

(二)构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

1、建立完善金融支持体系。要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引导各金融机构对县域增加信贷投放,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创新贷款方式;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新符合县域特点的抵押担保方式,完善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鼓励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设立的小额信贷组织。

2、建立完善土地支持体系。一方面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好存量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另一方面,省里在分配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可适当向县级倾斜。各县也可采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等办法自行解决问题。

3、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要落实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县域工作;加强对县和乡镇领导干部培训;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广校等载体,加快乡土人才培养。

4、建立完善财税支持体系。继续实施省、市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并逐步提高财政困难县的保障水平。调整县级财政专项配套政策。

(三)深化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赋予更大的活力

1、统筹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推动乡镇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产权改革。推进县乡财政改革。大力推行财政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促进县(市)级财政的增收节支。

2、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从2002年起,浙江、湖北、河南、广东等省先后开始了“强县扩权”改革,把地级市的一些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在经济管理方面形成了近似于“省管县”的格局,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发展自。“强县扩权”效果明显。山东曾在2003、2006年两次放权,尤其是对30个经济强县给予了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强县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今后,要加大放权的力度,可以考虑在全省17地市中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进行扩权试点,给予设区市的经济管理权、事务统筹权、社会管理权等更大的自。在扩权试点县基础上,再逐步向所有县(市、区)放权。此外,建议省委、省政府赋予县(市)级对省直管部门更大的协管权。

(四)继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转变县域发展方式

1、继续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就是着力使农业出优质产品,培育优势产业,聚成优势竞争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做强工业就是着力把县域工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工业档次,保持工业强势发展。继续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主导产业。要注重培植核心企业,同时围绕核心企业发展配套企业,促进县域内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也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山东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抓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加大投入力度。2006年省政府设立了服务业引导资金,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了明确的目标和政策:对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扶持有基础、有规模、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3、进一步壮大园区经济。加强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引导园区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开展定向招商、专业招商,通过政策引导各类企业有序向园区集中。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以业兴城和以城兴业的良性循环。

4、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发展临港经济。

参考文献:

1、姜大明.转变发展方式搞好城乡统筹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9-02-21.

2、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一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eB/oL].省略/jzl_first/jzl_first01.asp,2009-02-21.

3、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eB/oL].agri.省略/jjps/t20080709_1079408.htm,2009-02-21.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篇5

关键词:县域经济;盈江;跨越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204-02

一、盈江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2011年是盈江县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的启动之年。一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共克时艰,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在大灾之年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1亿元,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13.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4%;第二产业24.59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11.32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比重从26.6:49.9:23.5调整为26.9:50.1:23.0。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6%。完成工业总产值46.72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28%。主要工业产业中,电力、电冶完成27.89亿元,增长23.7%;制糖业完成6.64亿元,增长29.8%;建材业完成6.16亿元,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11亿元,增长2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4亿元,增长20.1%;进出口总额完成11.36亿元,下降21%。其中:进口4.63亿元,增长75.6%;出口6.73亿元,下降42.7%。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04亿元(不含捐赠资金),增长32.2%,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1亿元(不含捐赠资金),增长31.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86亿元,增长1.6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5.35亿元,增长44.7%;贷款余额32.08亿元,增长3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24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4712元,增长26.8%。

二、对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省委书记秦光荣强调,强滇之基在于强县,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云南省实现“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大跨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全省经济、抓县域经济就是抓全省经济”的思想,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优势,努力挖掘县域经济潜力,坚持兴产业、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抓改革、扩开放、增收入、重科技,大力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培育,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突出县城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强化县域经济的领导

切实强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是加快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从纵向比较,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横向比较,盈江县经济发展与全国、全省乃至周边县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始终把经济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

1.强化党政领导机制。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抓住机遇,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盈江县域经济发展。

2.强化部门协调机制。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围绕发展形成合力,不断为基层群众解决困难,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强化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组织领导体系。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发展盈江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3.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要把抓盈江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惠民工作长抓不懈,建立健全定期分析研究经济工作制度,做到重大问题早发现,应对措施早布置,各项工作重落实,确保国民经济沿着健康轨道发展。要建立盈江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例会制、部门分工负责制、部门联席会议制等工作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破解发展阻力。

(二)研究政策,制定措施,创优环境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重要。就盈江县而言,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必须采取硬措施来抓好环境建设。

1.要加强研究,强化结合,营造政策环境。只有深入研究国家、省、州有关惠民政策,把国家、省、州有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很好地与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才能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弥补自身不足,促进盈江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在吃透、用活政策上下功夫,寻找结合点,努力改善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2.要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改善行政环境。要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环境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建设规范高效的行政运行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形象环境和良好的企业运营环境,实施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盈江、优质服务等环境创新工程,在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方面狠下功夫;要着力抓好制度的实施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政府的公信力、诚信度和行政效率,切实改善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环境。

3.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服务环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发展盈江县域经济的关键。思想不解放,思路就不会拓展,眼界就不会广阔,经济就不会发达。我们与发达地区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差在解放思想不够、更新观念不够、改革创新不够。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敢干敢闯、敢于突破、敢于冲破束缚,用特殊思维特殊路子特殊办法,采取超常规促进盈江跨越式发展。

4.要兑现承诺,落实政策,打造诚信环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为市场经营主体做好各项服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社会各界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对中央、省、州、县作出的各种优惠政策一定要兑现到位,切实加强政府诚信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为加快盈江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五个结合

1.发展县域经济要与班子建设相结合。各级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的最高决策集体,其成员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的好坏、凝聚力的强弱,发展思路和最终决策很大程度决定着一方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首先要按照“靠得住、有本事、作风正、民意好”的原则,把能够踏踏实实地履行工作职责,具有独挡一面,善于处理好各类矛盾、棘手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其次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培育想干事、敢干事的领导班子,重点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具有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的领导班子。再次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管,从制度和机制方面下功夫,通过对干部实施年度考核、来信来访、任中和离任审计等方法进行全程的监督,防止出现并及时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

2.发展县域经济要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只有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才能得到科学的落实。因此要强化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坚持在干事创业中考察识别干部、培养锻炼干部、选拔任用干部、激励约束干部,大力提拔重用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工作上有实绩、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纪行为,通过强有力的惩治与保护来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提速增效、实现超常发展。

3.发展县域经济要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说,只有把科技创新作为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经济社会发展才有活力、才有希望。

4.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发展地方经济,在大力引进外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同时,必须结合实际,致力于本地资源、发展现状、承载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本地资源集约开发上下功夫,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受制于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会被削弱。为此,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在引进外资的同时,由靠别人援助转向靠自我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5.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走外延式发展道路,是实现增量扩张的有效途径。盈江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经济发展中,却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因为,在现阶段,必须大力引进外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广借外力,嫁接优势,加快对县内资源的开发建设进程,努力做大经济总量,盘活经济存量。为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

(四)发展县域经济须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1.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企业。首先,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既要有强有力的管理者,也要有素质过硬的技术队伍,这样才能为做大做强奠定基础。其次,一个企业要做大,就要借助外力,善于“借水养鱼”,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先做强,再做大。同时要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下大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本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2.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盈江县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必须以推广循环经济为载体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落实环保措施、提高准入门槛、做大企业规模为切入点,促使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更新换代。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综合利用的势头较好,需要突出精深加工,突出清洁生产,突出盈江仕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壮大工业实力。

3.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环境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先进经济发展模式。盈江县域经济要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子,从而在现代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篇6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经济;县城

近几年,河北省将县域经济作为四大攻坚战之一,提出要下大力量把县域经济和县城搞大搞强。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使得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环保京津、濒临渤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平原县,也有落后的山区县,县域类型较为齐全。全省共有135个县、市及自治县区域,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虽然各个县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但经过近几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河北省的县域经济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篇7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设一批经济强县,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加快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具体措施。经过10年努力,全省建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了走前列、争跨越的工作目标,凸显出积极引领发展、发挥辐射带动的现实作用。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推进强县建设,还必须在继续解放思想上下功夫,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促进建强工作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跃上新台阶,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强县建设是我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重大举措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经济强县建设正是我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产物,是针对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作出的与扶贫开发相对应的一个战略举措,是在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反弹琵琶”,将基础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通过统筹规划,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形成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大中城市群,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以此增强自信,引领发展,推动跨越。早在1999年,省委、省政府就将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等市的20个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资源比较富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望发展成为带动效应较大的中心城区和市县列入贵州省第一轮经济强县建设范围;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中,于2006年8月增加了小河、汇川、福泉等3个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市区作为建强单位;2008年三轮建强工作启动后,经批准当年又新增息烽、修文、平坝、桐梓4个县为省对经济强县。从区域经济布局看,27个经济强县区位优势明显,均处于铁路、公路交通主干线上,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市州地所在地城市为重要增长极,以点串线,连线成片的区域发展布局。

经过10年强县建设,建立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建设、社会稳定等4类23项指标的考评体系,各建强县每年经考核达标后可获得省财政400万元的贷款贴息资金支持,形成了省直29家建强成员单位在人力智力支持、扩大经济管理权限、重大项目建设、中小企业融资、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大力扶持的良好工作格局。建强县(市、区)积极依托比较优势,发挥特色经济,不等不靠,励精图治、奋勇当先,积极发挥辐射带动的核心作用,真正体现了“自强自信、开放创新、能快则快、团结和谐”的贵州精神。2008年,27个建强县(市、区)生产总值达到219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5.8%。在遭受雪凝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各建强县(市、区)总体上呈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其中有10个县(市、区)增速在15%以上,修文、仁怀2个县市分别达到17%和19%。27个建强县(市、区)税收总收入达到223.57亿元,地方税收收入达到99.03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23.5%和21.2%,占全省县级总额的66.7%和6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水平。云岩等10个市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2142元至13817元之间,高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至2059元,各项社会指标优于全省预期水平。

实践表明,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县建设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更好更快地推进建强各项工作。

更加解放思想,奋力争先做好建强工作

在充分肯定建强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强县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对建强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尽管建强工作已走过10年历程,但仍然存在对建强工作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建强工作有无皆可,或者认为在贵州这样欠发达、欠开发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也不能搞经济强县。有的地方抓建强工作虎头蛇尾,奋勇争先的意识不强,“强县”与“富民”统筹得不好。甚至个别建强县在报项目、跑资金失败后将其原因归咎于省列建强县的牌子在作祟。思想上的认识缺位,成了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二是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二轮建强县(市)平均规模为生产总值61.7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788.62元,仅分别相当于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平均规模的66.15%和52.45%。目前贵州省只有盘县、仁怀、兴义、遵义、清镇5个县(市)进入西部县域经济百强,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全省经济强县农民纯收入也仅相当于全国的70%。三是促强政策措施落实不够理想。一些部门在制定促强政策时抠得很紧,担心大权旁落,给的政策没有用好用足,甚至还有不想落实的现象等。

强县建设中所蕴含的力求突破的引领精神,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对贵州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看得更远、干得更实,准确把握所处的发展方位,正视自身发展差距、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推进强县建设,是适应省情新定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战略举措;是适应发展新形势,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是适应宏观环境新变化,寻求加快发展新突破的必然要求;是在推进农村改革新阶段,深化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从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居安思危,自加压力,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在更加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建强中奋力追赶先进,争创发展优势。

求真务实,推进强县建设工作上新台阶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省建设经济强县工作实施10周年。要积极适应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新形势,把省委、省政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第三轮经济强县建设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

以“更加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发展”的精神推进经济强县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善于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来统筹产业布局,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走好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形成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新支柱,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千方百计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奠定良好

基础,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协调促进。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篇8

同志们: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私有经济工作会,目的是贯彻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下阶段私有经济发展工作。刚才,××书记、××主任作了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正确认识全县私有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私有经济“大力提倡,积极支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指导方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我县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有序退出的情况下,私有经济在我县国民经济中越来越显示出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以促进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治乱减负,优化投资环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公平税赋为重点,以促进全县经济总量增加,壮大地方财力为目的,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实现经济新跨越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工作指导思想。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私有经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今年5月底,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____户,私营企业____家。其行业分布广泛,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娱乐饮食服务业等众多行业,涌现出了××建筑、××丝绸、××粮油、××酒业等一批优秀骨干企业;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加快,一批企业入驻园区。工业园区已成为催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成功引进了××电子、××公司等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与我县企业合资办厂或单独投资。全年共计引进企业__个;引进内资__亿元;合同利用外资___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___万美元;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私有经济的发展对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私有经济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积极从事社会需要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与公有制经济形成互补。据统计:截止5月底,全县私有经济主体注册资金共计3.88亿元,私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县GDp的43.7%;二是私有经济活跃城乡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我县私有经济主体大多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去年,全县个体私营企业销售总额达4.34亿元;三是私有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4年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入库税金总额达___万元,其中国税___万元、地税___万元;四是私有经济扩大就业门路,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至5月底,全县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28540人、吸纳下岗职工3781人。虽然我县私有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县私有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完全到位,对私有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位置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硬环境欠佳,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制约了私有经济发展。三是软环境差,政府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些损害私有经济发展的行为时有发生。四是我县私有经济的数量、规模较小,缺乏龙头型私营企业集团作支撑。二、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私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私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其推进私有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主要体现在八大突破:一是开放私有经济的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的突破;二是切实解决私有经济平等待遇的突破;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的突破;四是加大对重点产业和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的突破;五是大力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突破;六是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的突破;七是加大对损害私有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的突破;八是建立对私有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的突破。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坚决贯彻国家、省、市扶植、支持私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到全面贯彻,决不走样。同时,结合我县实际,将出台《××县进一步加快私有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将采取强有力地措施,推动我县私有经济快速发展,以私有经济构建县域经济主骨架。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对财政税收收入和一些部门的利益造成暂时的影响,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放水养鱼”、“养鸡下蛋”、立脚长远的战略意识,放弃暂时和局部的利益,共同谋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局。三、增添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实现私有经济大发展(一)加强领导,统筹发展县上为加强对私有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私有经济的有序发展,成立了县私有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协调解决全县私有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考核发展私有经济的各项政策、工作的落实。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有关部门也应建立相应机构,把发展私有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分析辖区内私有经济发展的现状,发挥优势,找准差距,科学制定区域内的私有经济发展规划,认真借鉴私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先进经验,放心、放胆、放手发展私有经济,务必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完善,服务到位,全面贯彻省、市、县关于发展私有经济的各项政策。(二)改善环境,强化服务加快私有经济发展,必须更新观念,优化政策,做到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创造一个有力的法制环境,建立一个政府行为规范,服务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平等对待。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领域,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鼓励私有经济进入。要加快对垄断行业的经营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逐渐开放和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约经营等方式进入。要大力提倡私有资本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产权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和破产资产变现。从而全面清除私有经济与其它经济成份不平等的条件。规范税收征管,实行公平税赋。要全面贯彻省政府出台的新的税收政策。对实行定期、定额征税的个体工商户的应缴税金额实事求是的核定;凡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私营企业,税务部门要及时办理认定手续,对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改制为私营企业的,原则上保留其增值税纳税人资格,使私营经济与其它经济成份之间消除税赋不均的现象,实现真正意义的公平税赋。改善融资环境,加强金融支持。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把“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条件的相应给予一视同仁的金融支持”的决定真正落到实处。要切实规范中介评估机构的行为,简化融资手续,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融洽银政、银企关系,促进金融机构与私营经济间的互动、合作,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私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治乱减负,促进发展。县级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各职能部门对改善投资环境向社会所做的公开承诺。要认真执行“省以下不得制定行政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规定;行政执法收费部门要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管理规定》,做到公开收费项目、规范收费依据、严格收费标准,并在《个体私营企业收费登记册》上履行收费(罚款)登记签字手续,真正做到少干预、多支持,少责难、多理解,少设障、多服务,少处罚、多引导,以实际行动支持私有经济的发展,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保证省、市、县支持和扶持私有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资源在激励私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三乱”行为予以有效制止,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查处违反发展私有经济政策工作小组,并在县纪委设立了办公室,设置了举报投诉电话,对阻碍私有经济发展的违纪、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查处。要组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加对政府重点部门行业作风的民主评议活动,将评议结果作为目标考核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评议结果。加强产业引导,实施重点支持。突出重点抓发展,主要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着重培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西部大开发政策,产品有市场、企业有信誉的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一是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重点扶持我县的传统产业优势项目和个体、私营企业,指导其立足国内,面向国际,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二是以粮油、生猪、蚕茧、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建设为依托,抓好食用菌、中药材、肉牛羊、小畜禽四大产业化基地,培植壮大10个龙头企业,新组建60个专合组织,发挥我县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结合农业六大产业基地建设,鼓励私营企业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扶持兴办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骨干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结合县内交通主干线的小集镇建设,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四是结合我县私营企业的发展需求,将工业园区作为发展私有经济的载体,建成特色经济园区和专业产业基地,引导、支持和协调私有资本兴办“专、精、特、新”的工业企业和专业市场,吸引私有资本进入工业园区。以充分发挥出工业园区配套和服务功能的完善,聚集和联合优势明显,运作成本相对低廉和可以加强企业间衔接,促进专业化协作与配套,发挥规模效益等经营优势,支持私有经济发展。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方式,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省、市、县对支持私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私有经济对富民强县的重要作用,把县委、县政府发展私有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传达给全县群众。要大力宣传私营企业家及个体工商户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先进典型。要对在缴纳税收、提供就业岗位、活跃城乡市场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对在支持私有经济发展工作成绩显着的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大力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投资领域,使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化。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要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御马毛巾床单厂的人才股份制改革方式,鼓励私营企业建立人才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的机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创办私营企业或到私营企业就业。鼓励外出投资者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破除人事管理中的身份和所有制界限,私营企业引进人才、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在入城落户、档案管理、职称评定、住房和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实现同等待遇。调动广大群众内在的创业激情,努力营造重商、扶商的人文环境和致富、争富的社会氛围。(三)积极引导,提高素质要引导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自觉维护消费者权益。鼓励私营企业加快建立规范化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要引导私有经济业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实行科学管理;坚持诚信原则,建立良好信誉,追求持续发展;要引导私营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营销创新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要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安全和劳动保护,确保安全生产。引导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参加“光彩事业”,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做贡献。同志们,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加快私有经济发展的最好机遇,只要我们全面深入贯彻省、市、县支持私有经济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一定能够实现私有经济的大发展,早日实现建成丘区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篇9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一个半月后,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县区经济工作会议,并利用四天半的时间对三县(市)三区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拉练考察,这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县区经济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抓好县区经济的决心。今年以来,各县(市)区能够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千方百计抓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明确、措施有力,特别是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工业园区都保证了较快的形象进度,市委、市政府给予充分肯定。下面,就县区经济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清醒认识县域经济发展形势,坚持提速升位目标不动摇

4月3日,省政府电视电话会通报了全省一季度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刚才,向东同志又对我市三县一区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分析。一季度我市县域经济在金融危机影响加深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长,主要经济指标比去年第四季度有所好转,并且呈现逐月恢复的态势,基本实现了“开门红”的要求。但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速明显放缓;与省内其他市比较,排位有下滑的趋势,提速升位不容乐观。

省通报的三项最主要的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三县(市)完成1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3%,增幅排在全省14个市中的最后一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县(市)完成3.67亿元,同比增长21.8%,也排在全省最后;固定资产投资三县(市)完成了7.7亿元,在全省14个市中,排在13位。去年我市县均GDp绝对值在全省排第4位,一般预算收入排第3位,固定资产投入排第7位,今年一季度我们已经排出前三位,绝对值排位下滑,增幅也下滑,形势十分严峻。

从各县的情况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全省44个县按规模排,我市三县(市)在全省的位次是;按增幅排,**。在20**年年终全省县域经济GDp排位中,我市排位最高的是东港市,第6位,现在这个位置被开原市取代了。一季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排名,三个县与去年的年终排位相比,都有较大的后退。一季度的排位数据有的可能是预计数,但从态势上来说,标兵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追兵却追得越来越近,有的已经超越了我们。

**同志在前面的通报中,对一季度县域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做了一些分析,我都同意。这些分析使我们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要在什么地方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加快发展。当前我市的县域经济,也包括市内其它各区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不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市场依存度高。我市的传统产业很大程度上是靠资源优势自然形成的,最典型的是矿山资源类的产业,这类企业的产品要么是初级矿产品,要么是对原料的简单再加工,都对外部市场有很强的依赖性,自身缺少主导市场的能力。当市场好的时候,确实是我们的优势主导产业,会使我们的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意想不到的突破;但一旦市场无可依赖,企业便停产关闭,地方经济的各项指标也大幅回落。金融危机之所以对**县域经济冲击大,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另外,出口加工企业也是受冲击最大的领域之一,这本来是我们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但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辐射力不强,受到的影响较大。

二是产业缺少集聚,没有形成规模。从资源优势和其它条件看,我们并不缺少形成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规模必须的条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就认识到了包括硼在内的矿山资源的精深加工不足的问题,也想了一些办法,喊了多年,但成效不明显,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客观上是因为本地企业的科技实力不强,以及资金实力有限,但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和政府领导县域经济工作方式还有一定的差距和问题。抓好一个企业主要是企业家的事情,抓好一个产业则主要是政府的事情。我举铁岭的例子,如果政府不去规划沈北工业走廊,不拿出一块地,投入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不确立主导产业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地招商,就不能拉开产业集群建设的架子,开原市和铁岭县这两年就不会上得这么快。我借硼产业这个话题,没有批评宽甸或批评凤城的意思,其实这两个县从去年开始已经开始在做产业集聚的文章,凤城在谋划翁泉沟的硼铁项目,宽甸在规划城南的硼化工工业园,做得都比较好。抓产业集聚,建设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或认识不足,或有所认识但没有下死手去抓。产业集聚没有形成,使我市县域经济既缺少抵御当前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也缺少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

三是项目建设滞后,招商引资成果不突出。从我市县区经济总体看,这些年大项目上得少,特别是大的产业发展项目少,新项目签约的少,落地的少,招商成效不显著,新的增长点不多,必然使县域经济缺少发展的后劲。

四是县域经济的投入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去年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县均66.8亿元,排在全省第7位,和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排第3、4位是不相称的,但在增幅上却进了前三位,说明我们的固定资产投入原本基数就小。开原市一个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60多个亿。在县域经济投入上我市与先进地区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因为县域经济基础不牢,金融危机一来,我们的经济形势比其他地区,特别是与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相近的地区比,就更加严峻。但压力也是动力,我们仍有许多有利条件:第一,我市县域经济从规模上积累了一定实力,一季度尽管增速减缓,但GDp仍然保持在去年的位次,如果后三个季度能够全力以赴、下大气力抓落实,完全可以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保持现有位次甚至实现位次前移也是完全可能的。第二,现有产业从去年第四季度增速下滑,今年一季度已经出现逐月回升的迹象,随着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加快。第三,今年我市争取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这些项目大部分落在县区。另外我们还有一些进入开工准备的产业项目,随着这些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会对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第四,金融危机对农业产业的冲击相对小一些,而且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在全省有一定优势,借助拉动内需机遇,启动国内市场潜力很大。第五,各县(市)区去年围绕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工作今年将进入实施的高峰期,对县域经济发展将会带来很大的促进。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在压力面前不退缩,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手段,全力以赴抓项目、抓园区、抓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确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提速升位目标的实现。

二、突出抓好促进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力推动县域经济提速升位

市委、市政府提出二季度经济工作目标是: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县域经济一季度GDp增长19%,二季度至少要恢复到26%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实现30%以上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要完成50个亿。当前,围绕县域经济提速升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努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个县(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银政合作”贷款项目,省政府指定农行为金融合作机构,目前进展不快,三县(市)要主动与农行衔接,也希望市农行能加紧与省行衔接。省里已经拿出意见,各县从其他行获取贷款支持,用于重点园区建设,也可视为落实“银政合作”贷款项目,计入考评结果,希望各县(市)引起重视。省政府今年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要实施三个规划,可能会有相关扶持政策出台,届时市政府也将专门研究。我市“存贷差”问题多年来就存在,今年仍未改观。一季度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2.1%,基本保持了与全省同步增长;贷款的增速是13%,仅为全省平均增速的一半,贷款增量23亿元,仅占全省增量的1.2%。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是2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7%,净增了近60个亿,贷款余额只有106亿元,比去年减少了5个亿,增幅下降了4.7%,全市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得到金融贷款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强。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前不久,薛书记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市金融调度会议,市委常委会也专门听取了一季度金融运行情况汇报。市政府为促进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下一步将采取引进外资银行、发行地方金融债券、发展小规模担保公司、引进风险基金、鼓励企业上市、激励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等一系列举措。市财政准备拿出30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同时为降低银行风险,准备建立金融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去年我们专门出台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这些意见经市政府研究,全部予以保留,意见中有些政策措施去年没有兑现的,今年坚决兑现落实。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好省、市的各项政策,抓好自己的融资平台建设和担保体系建设,能够要来的资金要尽可能多要,能够贷款的要尽可能地帮助项目单位贷出来。要采取措施,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协调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服务,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的问题。要树立诚信意识,创造优良的信誉环境,协调好政法机关严厉打击恶意逃贷行为。市直各部门要全力支持县(市)区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扶持。

二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围绕产业集群招商,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如凤城、宽甸的硼产业,东港的食品加工业等,要从这些优势产业规划、重点项目包装入手,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研究立项,做精做细项目,增强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让客商一看就产生兴趣,觉得项目前景好、效益高,可以进行投资。要抓好主题招商,每次招商活动,都要增强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切忌守株待兔、撞大运。要创新招商方式,今年全市组建了10个招商分局,确定目标和任务,重点开展驻点式、全方位、全天候、多角度招商,分片负责,县(市)区可以借鉴。招商引资要注重跟踪、盯紧,对有投资意向的,要多联系,走访一次不行可以走第二次、第三次,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促成项目洽谈成功。各县(市)区一定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和实施奖惩措施,选派最优秀的干部负责,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县域经济最重要的举措,切实取得明显实效。

三是大力加强项目建设。改善金融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目的是为投入产出,其成果最终要靠项目体现出来。因此,各项工作的核心是把项目建设搞好。这次会前用了四天半时间拉练,不听说,只看做,看看这一两年到底建设了哪些项目,什么样的项目。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一要编制出好项目;二要把好项目编制好;三要把好项目落实好;四要把好项目建设好。前两点强调的是基础性工作,后两点强调的是落地实施。基础性的工作主要是项目库的建设问题,要筛选有优势条件的项目去立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立项,聘请专家来做,利用高科技成果、结合高精尖产品去做,才能会做出好项目。今年是我市争取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多的一年,这些项目大都和县区经济发展相关,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好相关工作,强化协调调度,及时帮助解决这些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项目按进度推进。在谈的项目要抓紧落实,谈成的要抓紧落实。要抓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每一个项目及时落地实施,投产见效。

四是倾力打造县区经济园区。工业园区作为承载招商引资的平台、产业集聚的载体、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在凸现工业主体、发展县域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住园区建设就等于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我市发展县区经济园区具备政策机遇、区位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等条件,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在责任状里,我们特别设立了两个园区建设考核指标。一个是基础设施至少投入两个亿,另一个是产业集群项目到位资金。这体现抓园区建设的两个重点:一个是今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搞上去,另一个是必须让尽可能多的企业入驻。要加大建设资金的争取力度,省里的政策必须用好用足,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采取市场运作、以商招商的方式吸纳优势企业、优势项目进入园区,吸纳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进入园区发展。要制定完善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新形势下,既要促进园区规范运作,也要规划建设出自己的特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土地出让、税收奖励、服务环境等方面给予优厚的政策,形成吸纳投资的政策洼地。今后新上工业项目以及老企业易地技改项目,凡适合在园区建设的,都应向园区集中,加快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标准厂房的建设今年也要突出加强。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加强园区监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提高园区的区域化、集约化水平;要加强用地管理,严禁土地闲置和占而不建、开而不发,努力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突破。

五是狠抓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生产出口产品的居多,有些企业长期忽视国内市场,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现在都遇到了一些困难。要重点引导他们开拓国内市场。以前东港的鸭绿江米业市场主要在国外,国内市场品牌影响力较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粮食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国外市场严重受阻,他们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的机会,把一部分精力投向国内市场,在国内各大城市建立了21个内销网点,这一举措不但为产品打开了销路,也极大提升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这个例子对我们应对危机,破解出口受阻的问题,很有启发意义。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要提升规模,通过集中扶持、内引外联,培植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骨干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用地、用电、用水等生产要素的各个方面加以支持和帮助。三要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企业积极争取相关质量认证,引导企业争创品牌,引导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积极推进订单农业,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四要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五要加快科技创新,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六要拓展营销方式,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都能打开局面。

六是想方设法启动停产、半停产企业的生产。企业停产,就等于少了一个项目,企业启动起来,就如同建设一个项目。一季度三县(市)规模以上企业停产半停产较多,均超过了20%,主要集中在矿山资源类企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其中一月份有的县(市)规模以上企业停产半停产的超过了40%,这是县域经济增速减缓、指标下降的最直接因素。必保完成今年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要依靠挖掘现有企业潜力,特别是恢复停产、半停产企业的生产。各县(市)区要下大气力,拿出具体的措施办法,针对企业运行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逐一帮助其研究解决。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严格奖惩。要实施积极的地方财税措施,帮助企业恢复生产。要抓好招商引资,寻求合作伙伴,通过改革重组,实现启动。要促进银企对接,争取信贷支持,对市场前景好、产品适销对路急需资金的企业及早注入资金,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力争上半年,把这些企业全部启动起来,并防止产生新的停产企业。近期硼产品市场反弹,这对凤城、宽甸是利好消息,要抓住这个契机,加强调度,全力支持企业满负荷生产,促进销售。

三、强化责任落实,保证提速升位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刚刚和县(市)区签了责任状,签责任状就是要落实责任。市委、市政府要通过责任目标考核,重点衡量各县(市)区的工作力度和工作成果,因此在这次责任状的指标体系中,有些常规的统计数据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的是一个经济实力的积累程度,另一部分则衡量工作情况。不但要考核综合经济指标数据,还要考核具体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形成一种导向,鼓励那些踏踏实实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果的,鞭策那些工作作风漂浮、华而不实的。

这份责任状里有的指标高于我们制定的全市平均指标,比如GDp,指标规定的26%的增幅,就高于全市20%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省政府已经提出要求,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要体现为全省平均速度的一倍。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市政府提出县域经济必须提速升位的依据也在这里。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篇10

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是今年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为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市里成立县域经济发展和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今天,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主要是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动员各成员单位更加有力、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分工,今天原则上定下来。至于各个组的重点工作,要再作进一步斟酌,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提出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举措,不能只是策划一些会议和常规性工作。请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加,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决定》;对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抓紧修改完善,要定位高一点,明确各县区跨越发展的速度和目标,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突破点和着力点,优势、特色和潜力分别在哪里,以增强行动计划的指导作用。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把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大家知道,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市的基础,县域强则全市强。我市县域经济相对薄弱,是制约科学和谐率先发展的主要"短板"。没有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市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民生质量的大幅改善、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对此,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等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4月10日,异康书记到我市部分县调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确定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十二五"期间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明责加压、强力推进。张少军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三二一"总体思路,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是主要战略。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是空前的。先后召开了全市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总结表彰、重点项目建设、骨干企业培植暨企业家队伍建设、金融服务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等大型会议;制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修订完善了考核办法;并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推广了县"四比四看、四找四定"的经验,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目前看,这些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极大地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加快发展的动力,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相当艰巨繁重,需要坚持几年长抓不懈。特别是当前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突出困难和制约因素,比如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等。因此,各服务部门要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刻理解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要认真研究实施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

市委、市政府成立的市县域经济发展和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12名市级党政领导同志担任组长、副组长,51位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一是,要抓调度、抓调研。要组织精干力量,及时进行调度、调研,不断研究新形势,掌握新情况,找出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原则上,每半月要调度一次面上情况,每月搞1次调研;对重点问题和事项,要随时调度;对上级新出台的政策、基层和外地好的做法,要在第一时间研究;对重要信息,要及时上传下达;出台政策措施,要充分论证,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这次会后,各推进单位要组织开展一次全面调研,吃透多方情况,把有关情况调度上来,提出下半年工作重点和措施。

二是,要抓督导、抓考评。要把督导检查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坚持日常督导与重点督导、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深入县区、部门、企业真督实查,确保查出真情况、督出好效果。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要抓住不放,反复督导,直至问题解决为止。对工作敷衍塞责、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单位,要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要把督导与考评相衔接,客观评价县区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要科学确定考核标准,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特别注重对转方式、调结构方面的督导考评,力促市级重点项目、工业"7521"工程、服务业载体、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小城镇建设等重点工作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加强对部门和单位优化发展环境情况的督导考评,不断强化服从服务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工作导向,力促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认真督导点评,努力形成激励先进和鞭策后进、增强压力和动力的良好机制。

三是,要抓服务、抓帮扶。要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要把服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来培育,作为一种行政能力来提升。尽心竭力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要聚集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与上级联系密切的优势,多为县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铺路搭桥,多向上级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尽快"把口袋里的生产力全都掏出来"。二要创新服务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简政放权,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增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投资代办、项目联审联办等制度,加快网上审批步伐,不断构建"务实、高效、便民"的服务大格局。更加注重政策、信息服务,更多地采取市场化手段、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的办法推进工作。三要规范服务行为。明确部门、科室和人员的服务责任,公开服务标准、办事程序和奖惩措施;加强监督检查,下大力气解决个别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坚决查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违法行为。四要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广大企业和基层群众要求办理的事项,要"求必应、应必办、办必果"。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要千方百计积极解决。尤其在破解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和招商引资难、项目审批难等问题上,出手要快,措施要硬,务求实效。

三、坚持大合唱,形成大合力

市委、市政府成立县域经济发展和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根本目的是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把各环节的资源统筹起来,形成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讲政治、顾大局。要自觉把部门职责和推进单位工作放到全市大局中来谋划,合理安排、加快推进,努力使各方面工作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二是,加强团结协作。要建立和完善沟通合作机制,相互理解支持,切实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工作合力。三是,突出工作重点。要分清工作主次和轻重缓急,集中力量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通过重点突破带动面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