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十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十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5:29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篇1

人可能在作用于客观对象的对象性活动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预判客观事物的发展逻辑,合法地作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表达,是遵循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选择。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本身就具有客观规律,它“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而认识这种经济形态发展所遵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规律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认知程式。首先,它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统一的观点,二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判断事物发展合法性的依据。主体性原则是主体的内在性把握物的尺度原则,突出人的实践性。经济活动作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在于主体能根据内在性法则选择自我塑造的行为活动价值,满足主体的发展需求;客观性原则是事物的流线发展,表达外部世界掩抑下物发展的本质力量。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统一就是寻求主体的目的选择与物本质力量的规律表达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观点,客观性原则要求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从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伪,丰富和发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选择符合这一经验识辨的过程,它就是一个在实践中反复认识、检验的过程,既定原则不是最终选择,不成熟的理论在实践中被扬弃,实践指导范式的绝对理念缘起物本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源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性,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因果性。因此,主体对经济路径的科学选择不能违背这种客观规律,这是人类主体发展合规律性的要求。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选择又必须是中国人民从自身目的、需要作出合理的选择,有合目的性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这种认识的选择必须是类主体合目的性发展要求的一种萃取。由于受实践主体的实践技术和环境的束缚,类主体合目的性选择就是在描述性价值中寻找规划性的价值。规划性的价值是描述性的价值域中一个可选值,它论述了类主体本质力量恰当性,主体能否选择价值多元性的层次性高的元素在于主体的本质力量是否足够有这种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中国人自身本质力量发展程度与价值值域变量取值的一种函数关系体现。就此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合规律性的和合目的性客观、协调的统一,中国人选择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合法的、合理的。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观点。任何科学的选择都必须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指涉整个客观世界,任何知识都是无限经验的一个片断的静态的有限认识,这种认识是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的,是“实践主体内在互传递”的类本质力量阶段性最高的认知体现[2],这种认识力量所认知存在的原则若具有事物的一般性,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便是绝对真理阶段性诠释,这也是主体认识的本质力量客观的、绝对的、历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这种主体实践意识的科学表述,它既反映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又包含着符合中国经济现实需求的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先哲只是为我们提供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指导原则,绝不可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经济路径选择在于要区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具体结论之间的差别,具体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经验存在的既定判断,是先定条件的一种偏好结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错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具体结论,就是忽略物质运动的根本属性,主体反思判断的认识能力缺位。反思判断关键就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合法性判定标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核心要义中把握好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进行事物客观发展的本质性的规律思维运算。在此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合法性的确证,在于有力利用主体反思判断的思维程式,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逻辑的支撑:思维经济“特殊对象”

至上性思维是指人类通过理性的精神直接思考历史的“特殊对象”,从变化中寻找不变的逻辑结构的内核,理解个别事物间发展的一般性。一般性提供着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知识。中国每作出一个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特色的选择可以说就是一次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历史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特殊史实的完整回溯,每一个选择都是一次总结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的历史逻辑的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选择既吸取了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又是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下,大胆开拓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新时代的体现,符合历史的发展逻辑,具有合理、合法性。这一合法性表现在它是思考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等特殊经验的结果,不是凭空想象,有丰富的历史事实作为考据的对象。邓小平曾经说过:“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就是长期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经验的结论,这是一段思维“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过程。“特殊对象”是指历史界域内具体的历史片段,它蕴涵着历史普遍性,存在着事物发展的一般性,可以说,“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具有事物发展“普遍逻辑”的性格,而人脑的内在理性程式有把握这一性格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就是“特殊对象”的思维理性程式的运算结果。“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的经济政策的选择得益于思考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所面临“权力过于集中”这一“特殊对象”,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批评过“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他认为把什么东西都集中在中央或是省市,不给工厂权力、机动的余地和利益,不妥当。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云同志为大力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指出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这三方面下,保留一部分的产品自由生产、一部分个体经营和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可以弥补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不足的特殊历史经验,这些“特殊对象”为我国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还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针对有人提出消灭商品和货币,提出“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的观点[5],这一“特殊对象”贮蕴着经济发展的“一般逻辑”,后来变成了邓小平所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性选择。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也吸收了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无数特殊成功经验。列宁根据当时俄国国情的实际需要,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强大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为中国建立“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事实考据的对象。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也没有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失败教训掉以轻心,这些“特殊对象”被规限于非经济发展“一般逻辑”的实践合法限度之内。生产力尚未成熟,苏联就搞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把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排除体制之外,政府对企业下达的是僵化产品数量计划指标,生产资料由主管部门按计划分配,产品由国家物资和商业部门收购,创造的利润尽数上交国库,生产费用由财政拨发等,这些政策严重影响企业和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原有的活力丧失,这样的经济路径不具备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合法性,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极力避免遵循这类“特殊对象”蕴涵下反一般性法度。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也凝结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科学发展策略的思想光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市场引导商品,以价格调整生产,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伟大的举措便是得惠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特殊实践。美国保守主义者弗里德曼曾中肯论证:“自由市场仍然是最好的路径,斯密原初教义是正确的,政府的干预无论在何处都会把事情弄糟。”[6]在思考这些“特殊对象”逻辑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合法限度内,建立了适度的自由市场,激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从有限的现实经验抽象出具有反思性的合法经济选择,这种思维体现了人类自由思维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实践的历史必然状态。从认识论上说,自由和必然是相联系的,自由是对必然状态的追求,恩格斯也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不是凭空想象,是对“特殊对象”的自由思维,是事物必然性“一般逻辑”的科学思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它们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背景下规范性经济秩序,是历史与实践的必然选择,具有历史发展逻辑的合法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篇2

关键词:输电线路设计;路径选择;线路运行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128-02

1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国民经济的进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生机;为建立小康、和谐社会、为了达成国家电力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大力加强输电线路的铺设任务。输电线路设计工作是输电线路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之一,如何合理性设计输电线路的路径,满足输电线路路径选择的原则、要求以及考虑线路铺设实施的具体步骤,是摆在我们设计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重大问题。

2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的设计原则

2.1原则一:政策和经济性原则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输电线路路径的选择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交通情况、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等,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具体乡镇政策针对性的综合考虑;同时输电线路的全盘设计应建立在交通便利且经济适用的理念上,以方便机械设备的施工和保证资费的合理;同时还需尽可能满足少线路、短程路径,对输电线路的转角、倾斜度等加以适当控制,以满足施工、运行、维护等的要求。

2.2原则二:地质地貌的原则

地质地貌要求全面了解,有必要时,需采集相关所架设地详尽的地质资料,同时进行土壤、温湿度、水质的考察,避免土质因素对混凝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影响;注意避免自然地质和人为矿区地质塌陷的隐患。

2.3原则三:自然环境的原则

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森林、绿化区、农田等,减少为铺设线路而造成的森林砍伐以及对沿路的建筑物的拆迁,以免对自然环境以及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2.4原则四:安全运行原则

输电线路路径,要充分考虑安全性的运行要求,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具体措施可根据细节,按照安全的标准来实施。如:输电线路与建筑的交叉方式、输电线路穿越农村市镇密集区方式、热源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污染对输电线路的影响等等。

3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的选线步骤

3.1选线步骤一:按图索引步骤

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首先要实事求是对所有可能设计中的线路沿线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考察;其预先可在地图上选择多种路线方案,且使用的地图需详细可靠;从起点标注到终点落定,其间的中转点塔位是关键。这个关键点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要考虑:一是考虑中转点塔位位置对沿途相关设施的影响;如:各种水利设施、军事设施、重要管道等;二是根据当地远景建设规划,兼顾国家政策考虑将来城市农村建设需要以及自身电力发展需要;三是对水文地质的物质条件的满足性,适合电力线路塔位的架设。在考虑以上三方面的因素的前提下,可设计多条线路方案以备选择;将线路方案提交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广泛地征集意见,对收集的意见进行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处理,最终得出一个完整性、经济性的最后结果。

3.2选线步骤二:现场选线步骤

线路的大体方向在按图索引中已经确认,还需要具体现场定线、定位的实际落实;由于科学的进步,现行的定线定位工作大多数已经采用GpS测量方式,老式的经纬仪及全站仪很少使用,这对线路的定线定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准确精确度,有的较为先进的单位更是结合卫星地图来快速做好定线定位工作。在现场选线过程中,对位置较为特殊的塔位要进行评估判断,要保证塔位位置的合理性、成立性,对一些需要的较大转角、跨越点、大跨越进行物理上的技术计算,以保证其安全运行;对于超高压输电线路,应考虑设置牵引机等设备的场地要求。

4输电线路设计中路径选择的技术要求

4.1技术要求一:基本要求

输电线路与建筑物或是设施、管道交叉或接近,此线路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性规程的要求,切勿只为满足输电线路忽略相关事物的影响;输电线路应该避免特殊的小环境地带,如沼泽地、水草地及盐碱地等,对于部分容易冲刷土壤,应及时建立转角走向,保证施工正常运行;对于处于地震带或常年地震的地区,可采用直交、斜交方式直线通过;污染对于输电线路也有较大制约,需要注意污染源和污染物由于风向造成的影响。

4.2技术要求二:转角点的要求

输电线路的转角点的选择,尽量和耐张段长度综合考虑,最佳是处于平缓地理位置;对于山坡地带,选择点最好处于地势较低位置,不能利用直线杆塔或原拟用耐张杆塔位置;前后两杆塔位置需要合理性调整,过塔塔位两档档距大、过小都是要通盘考虑的因素。

4.3技术要求三:跨河点的要求

跨河点低端的选择尤为重要,河道狭窄、河床平直、河岸稳定、不受洪水淹、塔位土质要求都是优先考虑的条件;对于装卸码头、泊船、支流入口处、河道弯曲、旧河道、排洪道处尽量避免定线定位;江心岛、河漫滩及河床架设杆塔时,要实事求是调出所有地质资料进行可行性的综合判断,以考证架设的可能性。

4.4技术要求四:山区路径的要求

输电线路对陡坡、悬崖、滑坡、崩塌、不稳定岩堆、泥石流、卡斯特溶洞等不良地质地段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进行架设选择;输电线路山脊交叉时,应从山鞍经过,经过山麓,实时避开山洪排水沟;沿山区干河沟的架线,考虑洪水冲刷的可能性;山区路径复杂多变,这里架设强调工程之后的交通、施工和维护的便捷性。

4.5技术要求五:矿区路径的要求

输电线路进入矿区地带,要注意少选择开矿主区,当无境界线可利用时,应垂直走向架设,缩短线段的长度。

4.6技术要求六:覆冰地区的要求

避免在覆冰严重地段通过,考虑雪崩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为免除出现严重结冰现象,避免在结冰季节的下风向经过;避免出现大档距,保证塔位安全。

5结语

输电线路路径的选择是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且关系到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一概而论;它要求我们要具有专业化的技术实力,务实的科学态度;我们只有以事实求是为依据,加强输电线路路径的设计工作,这样才可以将输电线路的、经济适用性、安全性彻底地体现出来,为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智超.输电线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新疆电力技术,2010,(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篇3

关键词:农村供水;管网设计;布置;管材选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给其供水工作带来了压力。很多地区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水不足、源水多样化以及农村供水管网事故频发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地处理,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给城市经济活动地正常开展带来不便,更不利于社会公共安全地保障。笔者通过主持参与黄冈市所辖各县市大小农村水厂80多处设计,并对已建成水厂进行了设计回访,总结了农村水厂供水管网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供水管网布置问题

1、输水线路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做到线路短,起伏小,土石方工程量少,投资省,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2)符合村镇建设规划的要求,尽可能沿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布置;(3)尽量避开穿越河谷,山脊,沼泽,铁路和排洪地区,并注意避开滑坡,塌方,易发生泥石流和高侵蚀性土壤地区;(4)输水线路应充分利用自然高差,优先考虑重力输水;(5)应考虑近远期结合和分期实施的可能。

2、管道布置要求:(1)一般可按单管布置;长距离输水单管布置时,可适当增大调节构筑物的容积;规模较大的工程,长距离输水宜按双管布置;双管布置时,应设连通管和检修阀,干管任何一段发生事故时仍能通过70%的设计流量;(2)在管道凸起点,应设自动进(排)气阀;长距离无凸起点的管段,每隔一定距离亦应设自动进(排)气阀;(3)在管道低凹处,应设排空阀;(4)向多个村镇输水时,分水点下游侧的干管和分水支管上均应设检修阀;个别村(或镇)地势较高或较远,需分压供水时,应在适当位置设加压泵站;(5)重力流输水管道,地形高差超过60m并有富余水头时,应在适当位置设减压设施;(6)地埋管道在水平转弯、穿越铁路(或公路、河流)等障碍物处应设标志。

二、配水管网管径确定及材质选用问题

(1)管径确定:在整个给水工程投资中,管网造价约占水厂总投资50%~80%比例,因此,合理确定管网中各管段的管径对于给水工程的经济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选用管径过大,会增加工程投资,选用管径过小,又会加大水头损失,增加动力费用。管径是根据管段流量Q和流速v来决定的,但是,仅依靠这个公式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在流量Q一定的条件下,管径还随着流速v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所选择的流速大,则对应的管径就可以小,工程的造价可以降低;但是,由于管道内的流速大,会导致水头损失增大,使厂区高度以及水泵扬程增大,这就会引起经常性费用的增加。反之,若采用较大的管径,则会使流速减小,降低经常性费用,但反过来,却要求管材增加,使工程造价增大。因此,在确定管径时,应该作综合评价。在选用某个流速时应使得给水工程的总成本(包括铺设水管的建筑费、泵站建筑费、水塔建筑费及经常抽水的运转费之总和)最小,那么,这个流速就称为经济流速。应该说,影响经济流速的因素很多,而且在不同经济时期其经济流速也有变化。但综合实际的设计经验及技术经济资料,对于一般的中、小直径的管路,其经济流速大致为:当直径d=100~400mm,经济流速v=0.6-1.0m/s;――当直径d>400mm,经济流速v=1.0~1.4m/s。所以管径的确定与管段流量和流速有关,但更注重管段经济流速

(2)管材材质选用问题: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地势北高南低,为山丘陵地带,管网一般成树枝状布置,管线沿通村道路敷设,根据多年项目设计经验,一般按如下管径分布选用管材比较合理:管径小于400mm塑料管综合造价低于球墨铸铁管和钢管,从经济、技术性能以及施工、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管径小于400mm选择塑料管,管径大于400mm选择球墨铸铁管。

三、管网阀门设置应注意问题

农村水厂由于管线较长,地势高低不平,做好管网阀门设计对水厂日后运行管理至关重要,阀门设置要求如下:在管道凸起点,应设自动进(排)气阀;长距离无凸起点的管段,每隔一定距离亦应设自动进(排)气阀。在管道低凹处和树枝状管网的末稍设排空阀。干管上应分段或分区设检修阀,各级支管上均应在适宜位置设检修阀;向多个村镇输水时,分水点下游侧的干管和分水支管上均设检修阀。所有阀类设施均布设在阀门井中。

四、管网试压验收及相关问题

农村水厂设计管网验收作为重要隐蔽工程验收,设计人员也将参与验收过程,在验收过程中应把握好2个环节,即敷设管网材质验收及安装后压水试验验收,具体要求如下:

(1)管道的检验:管材应附有出厂证明书,证明管材型号及出厂水压试验结果,制造及出厂日期,并有质检部门签章。管材与管件的颜色应一致,无色泽不均及分解变色线;管材和管件的内外壁应光滑、平整,无气泡、裂口、裂纹、脱皮和严重的冷斑及明显的痕纹、凹陷。管材轴向不得有异向弯曲,其直线度偏差应小于1%;管材端口必须平整并垂直于管轴线。

(2)输配水管网压水试验道试压:给水管道安装完毕后,要求用水压试验检查管道的强度和严密性,试验温度宜在环境温度5℃以上进行,试验要求分两次进行,具体要求如下:①在管顶以上0.5m范围内已回填土,接口敞露时,进行初次试验;②已全部回填土,并完成该管段的各项工作后,进行末次试验;③若管道维护困难,必须立即全部回填土,或回填土后试验有困难的管道,施工中应加强对铺管、接口和回填等工序的质量检查,并进行一次试压;④试验时应排除管内空气,灌满清水对管道进行浸润;⑤试压段长度不宜超过500m;⑥试验压力按管道工作增加0.2mpa进行试压,试验时先将管内压力逐渐升高到工作压力,检查管道和接口,如无渗漏再提高到试验压力,观察10min,压力下降不超过0.05mpa时管道试压合格。管道试压合格后,必须进行冲洗消毒。

结束语

1)供水系统与供水方式的选择除应满足用户水质、水量、水压要求以外,还要求基建投资、经常运行与维护费用省,管理方便,安全生产。2)提供农村供水工程可靠性,提高供水的保证率,必须在工程建设上采取相应措施,构筑物应力求简单适用,尽可能选用当地材料,以减少工程造价。在建造配水管网等输、蓄、配水工程时,农村尽量选择树枝状的管网布置方式,尽可能利用地形修建高位蓄水池。使管网内经常保持20~30m的压力水头,以保证连续供水,并尽量选用常用规格的管道、管件。3)从管材材质的性能、经济等综合考虑,一般管径小于400mm的管径宜选用pVC-U或pe塑料管,硬聚氯乙烯管价格比其他塑料低,连接以承插式粘接口最佳。对管材品种和规格的选择要适当,不易过多,有利于工程养护、检修。

参考文献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篇4

近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也迅猛发展。全国各地交通事业发展亦如雨后春笋充满了勃勃生机。部级的高速公路如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都在规划设计中,省级如贵州省贵阳市环城高速公路亦在设计施工中。在这一发展建设过程中,公路、桥梁以及涵洞的设计当然是举足轻重的。在设计过程中,各方面的要求自然是越来越严格。而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甚为密切的涵洞更是设计中的重点。在这里我就涵洞设计来浅谈一下一些须注意的问题和一些原则上的问题。

本文是围绕涵洞设计进行展开。

关键词:涵洞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U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日来,随着经济及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事业也应时篷勃发展起来。当然,交通事业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对公路、桥梁和涵洞建设,而这一建设过程中,交通设计是举足轻重的一步,现在让我来谈谈对涵洞设计的初步认识。

一、涵洞的概述

涵洞是指为渲泄地面水流而设置的横穿路基的小型排水构造物。用于跨越天然沟谷洼地排泄洪水,或用于横跨大小道路作为人、畜和车辆的立交通道,或用于农田灌溉作为水渠。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8〕〔以下简称《标准》〕规定:单孔标准跨径L0<5m或多孔跨径总长L<8m〔圆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涵洞主要由洞身、基础、端和冀墙组成。

涵洞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砖涵、石涵、混凝土涵、钢筋混凝土涵;按构造可分为圆管涵、盖板涵、箱涵、拱涵等。

按洞顶填土高度情况可把涵洞分为明涵和暗涵两类。明涵是指洞顶填土高度小于0.5m的涵洞,暗涵是指洞顶填土高度大于0.5m的涵洞。

涵洞按孔数可分为单孔、双孔、多孔等,孔径为0.75~6m。

按水利性质,涵洞水力计算图式可分为无压力式、半压力式和压力式三种。另外,当路基顶面标高低于横穿沟渠的水面标高时,也可设置倒虹吸管涵洞。

涵洞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石涵适用于产石地区,可做成石盖板涵或石拱涵。其不仅节省钢筋、水泥,而且经久耐用,造价、养护费用低。

混凝土涵可现场浇注或预制成拱涵、圆管涵和小跨径盖板涵,这样就节省钢筋,便于预制,但损坏后修理和养护较困难。

钢筋混凝土涵可用于管涵、盖板涵、拱涵;软土地基上可用箱涵。用钢筋混凝土做成涵洞涵身坚固,经久耐用,养护费用少,管涵、盖板涵安装运输便利,但耗钢量较多,预制工序多,造价较高。

砖涵适用于平原或缺少石料地区。可做成砖拱涵,有时可做成砖管,这样就便于就地取材。但强度较低;当水流含碱量大或冰冻地区易损坏。

管涵适用于有足够填土高度的小跨径暗涵。其对基础的适应性及受力性能较好,不需墩台,圬工数量少,造价低。

盖板涵适用于要求过水面积较大的路段,低路堤上的明涵或一般路堤的暗涵。其构造简单,维修容易,跨径较小时可用石盖板,而跨径较大时可用钢筋混凝土盖板。

拱涵在跨越深沟或高路堤时设置。山区石料资源丰富可用石拱涵。其跨径较大,承载潜力较大,但自重引起的恒载也较大,施工工序较繁多。

箱涵常用在软土地基上。其整体性强,但用钢量多,造价高,施工较困难。

涵洞型式的选择

1、设计选用的原则

涵洞设计应根据所在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将来的发展需要,并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按照适用、经济、安全和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

2、决定涵洞型式的主要因素

2.1地形地质水文和水力条件

根据流量的大小来选择涵洞还是小桥,可依据设计流量大小来选择是用无压力式、半压力式或压力式涵洞,同时,可根据设计流量,填土高度和地基承载力来考虑用圆管涵、盖板涵、拱涵、还是箱涵。

2.2经济造价

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设计流量,以及路堤高低不同来选择涵洞的用料、孔径等。

2.3材料选择和施工条件

涵洞选材应因地制宜,尽可能的就地取材,且要方便施工,即一段路线上不宜采用过多的涵洞类型。

2.4养护维修

为了便于养护,选择涵洞类型时,孔径不宜过小,洞身不宜过长。

四、涵洞在勘测设计中的细则

1)涵洞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0.75m;涵洞长度大于15m但小于3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0m;涵洞长度大于30m且小于6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25m;涵洞长度大于6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5m。〔设计中涵洞内径或净高一般都是≥1.5m〕

当旧路改建、拓宽时,如原涵洞状态良好,其孔径和长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2)涵洞位置应符合沿线线形布设要求,当不受线形布设限制时,宜将涵洞位置选择在地形有利地质条件良好,地基承载力较高〔可见涵洞设计中要求的地基承载力一般是≥[0.25]mpa〕、沟床稳定的河〔沟〕段上。

3)涵洞出入口处应设端墙或翼墙,其式样和尺寸应使涵洞具有相应的过水能力和保证涵洞处路堤的稳定。端墙或翼墙与洞身应设缝隔开,缝内填以不透水的材料。

4)涵洞的洞身和出入口一定范围内的沟床、路基坡面、锥体填方均应铺砌加固。出入口铺砌的平面形式应根据沟形确定〔一般铺砌至沟底〕,对于无明显沟槽者,出口平面宜采用等腰梯形,其铺砌角可取为20°;铺砌材料应按铺砌层上最大流速确定,铺砌末端必须设截水墙。

当沟床为岩石或不被洪水冲移的大块石、漂石所覆盖时,沟床可不作铺砌。在纵坡陡、流速大的河沟,必要时还需设置急流槽、跌水及相应的消能措施,并应在端墙外端底部设置截水墙。在沟床铺砌的端部,亦应设置截水墙。

5)斜坡上的涵洞涵底纵坡不宜大于5%,圆管涵的纵坡不宜大于3%。当涵底纵坡大于5%时,涵底宜采用齿状基础,或者出口设置为扶壁式。当涵底纵坡大于10%时,洞身及基础分段作成阶梯形,前后两节涵洞盖板或拱圈的搭接高度不小于其厚度的1/4。

6)沉降缝设置。置于非岩石地基上的涵洞,根据涵洞的涵底纵坡及地基土情况,每隔4—6m设置一道沉降缝;高路堤路基边缘以下的洞身及基础每隔适当距离设置沉降缝;旧涵接长时,在新旧接头处设置沉降缝。沉降缝采用弹性不透水材料填塞。岩石地基上的涵洞可不设沉降缝。

7)涵洞的基础按涵洞的构造、地质条件及地基处理的情况,可设计为整体式或非整体式。在土质条件较好,沉降较均匀的地段一般就设分离式基础;而在地质条件较差或沉降不均匀的地段一般设整体式基础。或先铺砌碎石垫层或混凝土。

冰冻地区,端墙与端管节采用整体的刚性基础。

8)有水压涵洞应设置基础,管节〔涵节〕接缝应密不透水,避免水压渗透,保证路堤及基底的稳定性。

9)设置排水涵兼通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来作一些设计如设置边沟盖板等,同时需采取必要的防洪安全措施,确保人、畜和车辆的通行安全。(可见设计图)

五、涵洞的平面布置

了解了以上涵洞的一些基本勘测设计原则规定,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原则来进行涵洞的平面布置。

1〕沿路线的合理布置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篇5

引言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给其供水工作带来了压力。很多地区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水不足、源水多样化以及农村供水管网事故频发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地处理,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给城市经济活动地正常开展带来不便,更不利于社会公共安全地保障。笔者通过主持参与黄冈市所辖各县市大小农村水厂80多处设计,并对已建成水厂进行了设计回访,总结了农村水厂供水管网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供水管网布置问题

1、输水线路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做到线路短,起伏小,土石方工程量少,投资省,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2)符合村镇建设规划的要求,尽可能沿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布置;(3)尽量避开穿越河谷,山脊,沼泽,铁路和排洪地区,并注意避开滑坡,塌方,易发生泥石流和高侵蚀性土壤地区;(4)输水线路应充分利用自然高差,优先考虑重力输水;(5)应考虑近远期结合和分期实施的可能。

2、管道布置要求:(1)一般可按单管布置;长距离输水单管布置时,可适当增大调节构筑物的容积;规模较大的工程,长距离输水宜按双管布置;双管布置时,应设连通管和检修阀,干管任何一段发生事故时仍能通过70%的设计流量;(2)在管道凸起点,应设自动进(排)气阀;长距离无凸起点的管段,每隔一定距离亦应设自动进(排)气阀;(3)在管道低凹处,应设排空阀;(4)向多个村镇输水时,分水点下游侧的干管和分水支管上均应设检修阀;个别村(或镇)地势较高或较远,需分压供水时,应在适当位置设加压泵站;(5)重力流输水管道,地形高差超过60m并有富余水头时,应在适当位置设减压设施;(6)地埋管道在水平转弯、穿越铁路(或公路、河流)等障碍物处应设标志。

二、配水管网管径确定及材质选用问题

(1)管径确定:在整个给水工程投资中,管网造价约占水厂总投资50%~80%比例,因此,合理确定管网中各管段的管径对于给水工程的经济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选用管径过大,会增加工程投资,选用管径过小,又会加大水头损失,增加动力费用。管径是根据管段流量Q和流速v来决定的,但是,仅依靠这个公式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在流量Q一定的条件下,管径还随着流速v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所选择的流速大,则对应的管径就可以小,工程的造价可以降低;但是,由于管道内的流速大,会导致水头损失增大,使厂区高度以及水泵扬程增大,这就会引起经常性费用的增加。反之,若采用较大的管径,则会使流速减小,降低经常性费用,但反过来,却要求管材增加,使工程造价增大。因此,在确定管径时,应该作综合评价。在选用某个流速时应使得给水工程的总成本(包括铺设水管的建筑费、泵站建筑费、水塔建筑费及经常抽水的运转费之总和)最小,那么,这个流速就称为经济流速。应该说,影响经济流速的因素很多,而且在不同经济时期其经济流速也有变化。但综合实际的设计经验及技术经济资料,对于一般的中、小直径的管路,其经济流速大致为:当直径d=100~400mm,经济流速v=0.6-1.0m/s;――当直径d>400mm,经济流速v=1.0~1.4m/s。所以管径的确定与管段流量和流速有关,但更注重管段经济流速

(2)管材材质选用问题: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地势北高南低,为山丘陵地带,管网一般成树枝状布置,管线沿通村道路敷设,根据多年项目设计经验,一般按如下管径分布选用管材比较合理:管径小于400mm塑料管综合造价低于球墨铸铁管和钢管,从经济、技术性能以及施工、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管径小于400mm选择塑料管,管径大于400mm选择球墨铸铁管。

三、管网阀门设置应注意问题

农村水厂由于管线较长,地势高低不平,做好管网阀门设计对水厂日后运行管理至关重要,阀门设置要求如下:在管道凸起点,应设自动进(排)气阀;长距离无凸起点的管段,每隔一定距离亦应设自动进(排)气阀。在管道低凹处和树枝状管网的末稍设排空阀。干管上应分段或分区设检修阀,各级支管上均应在适宜位置设检修阀;向多个村镇输水时,分水点下游侧的干管和分水支管上均设检修阀。所有阀类设施均布设在阀门井中。

四、管网试压验收及相关问题

农村水厂设计管网验收作为重要隐蔽工程验收,设计人员也将参与验收过程,在验收过程中应把握好2个环节,即敷设管网材质验收及安装后压水试验验收,具体要求如下:

(1)管道的检验:管材应附有出厂证明书,证明管材型号及出厂水压试验结果,制造及出厂日期,并有质检部门签章。管材与管件的颜色应一致,无色泽不均及分解变色线;管材和管件的内外壁应光滑、平整,无气泡、裂口、裂纹、脱皮和严重的冷斑及明显的痕纹、凹陷。管材轴向不得有异向弯曲,其直线度偏差应小于1%;管材端口必须平整并垂直于管轴线。

(2)输配水管网压水试验道试压:给水管道安装完毕后,要求用水压试验检查管道的强度和严密性,试验温度宜在环境温度5℃以上进行,试验要求分两次进行,具体要求如下:①在管顶以上0.5m范围内已回填土,接口敞露时,进行初次试验;②已全部回填土,并完成该管段的各项工作后,进行末次试验;③若管道维护困难,必须立即全部回填土,或回填土后试验有困难的管道,施工中应加强对铺管、接口和回填等工序的质量检查,并进行一次试压;④试验时应排除管内空气,灌满清水对管道进行浸润;⑤试压段长度不宜超过500m;⑥试验压力按管道工作增加0.2mpa进行试压,试验时先将管内压力逐渐升高到工作压力,检查管道和接口,如无渗漏再提高到试验压力,观察10min,压力下降不超过0.05mpa时管道试压合格。管道试压合格后,必须进行冲洗消毒。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篇6

(一)高碳农业生产的双重作用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革新,化学化技术、机械化技术等高碳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使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化石能源为基础,呈现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高碳农业生产特征。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耕作大面积推广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化产品过量投入等造就了我国农产品产值连年增长的辉煌,但同时也催生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碳源增加、碳汇减少等问题。这种高碳化农业生产路径,是不可持续的,成为农业低碳化发展的障碍。高碳农业技术大规模超量应用,依靠高碳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发展路径对农业生产显示出明显的双重性。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换来高产出,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但高产出与化学化产品过量投入、农业机械化技术广泛使用密切相关。研究证明,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化产品对农业的增产效果明显。化肥在不同农业增产影响因素中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效应最强。从2005年到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从48402.19万吨增长到57120.85万吨,增长18.01%,而化肥的折纯量却由4636.58万吨增长到5704.24万吨,增长了23.02%,快于粮食的增长幅度。说明化肥投入增加对粮食增产作用明显,但利用效率递减。农业化学品生产耗费大量能源,会形成巨大的碳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品长期超量投入,农业面污染严重,土壤质量急剧下降,农产品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受限。同时,农业机械投入的增加也促使粮食总产增加。如2005年至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68397.8万千瓦时增加到97734.66万千瓦时,粮食产量也由48402.1万吨增加到57120.8万吨,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产量逐步增长。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比2000年增长85.9%。这表明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及投入强度和能源消费增幅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机械质量和操作技术落后导致土壤油污污染,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农业效益的化学化农业、高能耗机械化道路急需改变。

(二)低碳经济下农业生产路径创新需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基于石油化工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的高碳农业生产路径,在带来农业产值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碳排放增加、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是一种难以持续的生产发展路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这种生产路径,进行低碳生产路径创新。农业生产路径的创新是提高低碳农业的有效方法,能从根本上克服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利于低碳发展的因素,意义重大。发展低碳农业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其发展对农业生产路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生产不能再走化石能源技术、机械化技术高度依赖的高碳农业发展道路,生态低碳高效将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路径创新的新选择。未来我们要改变对高碳农业生产的路径依赖,走生态高效可持续的低碳发展之路。

二、低碳经济下农业生产路径创新的困境

(一)思想认识偏差导致低碳农业创新受限

目前,我们对低碳农业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偏差。低碳农业走的是一条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效益发展道路,有利于实现节本增效,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而且具备碳汇功能,有利于碳固定、碳吸收。但低碳农业在我国刚刚起步,比较优势还未充分显现,其生态价值功能未被认识。人们甚至怀疑低碳农业技术的增产效果,更不用说自觉践行低碳农业生产路径。目前,化石能源技术和机械化技术增产效果仍较明显,农业生产形成对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的依赖。在当前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理念支配下,低碳农业意识还未普遍形成。

(二)低碳技术创新瓶颈制约低碳农业生产路径创新

农业从“高碳”走向“低碳”,是一个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发展路径转变,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由高碳向低碳转变最大的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受技术水平限制,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起点低,高端技术难以突破,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不多。再加上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环境差,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人员流失严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和推广。这些都导致我国农业低碳生产路径的创新能力不足。

(三)农民素质偏低构成低碳农业生产路径创新障碍

农民是低碳农业生产路径创新的主体和实践者,其低碳素养直接制约低碳农业生产路径的选择。低碳农业是高科技支持的农业,需要农户具备一定的教育基础和科技素质。当前,我国农民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不到一半,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初中以下占50.6%。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很难适应低碳农业生产路径创新需求。同时,农民非农产业收入高,不愿再进行精细农田管理,往往用省工省时的化肥农药和大机械化收割等简单物化投入换来更多打工时间。农民低碳素养低,难以自觉促进低碳农业生产路径创新。

(四)分散农业经营与低碳农业规模效益不适应

目前,我国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风险大,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阻碍了低碳农业生产路径创新。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土地流转,但仍不能适应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截至2012年底,我国土地流转面积约2.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超过270多万户,土地流转规模仍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发展需要。

三、低碳经济下农业生产路径创新策略

创新农业生产路径,实现高碳向低碳转变已成当务之急。如何加快低碳农业生产路径创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愈益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重点。积极探索,创造良好环境尤为重要。

(一)转变观念,树立低碳农业发展理念

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将低碳化发展理念贯穿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为此,政府要转变态度,高度重视。根据低碳农业发展要求,探索和制定科学的低碳农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引导,将农业生产引导到低碳农业上来。农户作为应用主体,要形成低碳农业意识,充分认识低碳农业是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全面繁荣的大事,使低碳农业成为自觉选择。建立低碳农业示范园区,争取较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示范带动,会影响更多农户树立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农业技术。

(二)技术创新,实现低碳农业生产新突破

技术进步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由高碳转向低碳。目前,必须围绕低碳农业发展需求,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型、生态环保型、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技术、农药化肥减量及替代技术、能源利用增效技术等关键性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提高生物质能源使用效率。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国际农业科技资源,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

(三)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低碳农业生产路径

实现农业的低碳转型,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可供选择,主要有减源型、增汇型和低碳乡村建设模式。减源化生产,利用低碳农业技术,尽量减少化学化产品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并在清洁生产中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增汇型生产,利用耕地、林地、草地等进行固碳,提高碳吸收能力;低碳乡村建设,创造优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多重效益。各地在进行低碳农业生产路径创新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依据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也可综合利用多种发展模式,提升低碳生产水平。

(四)规模经营,夯实农业低碳转型基础

农业分散经营,既增加了低碳农业生产路径创新的成本,也增加了农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低碳转型。规模化生产对低碳农业比较效益的实现意义重大。为此,我们要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加快低碳农业技术的规模普及和应用。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提高农业合作组织规范运行水平,夯实农业低碳转型的基础。

(五)加强培训,提高农业从业者低碳生产水平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篇7

【关键词】配电线路;技术要点;路径设计

引言

配电线路和负荷构成了完整的电力系统。其中配电线路是将电力输送到用户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电力的生产、供应和销售是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提高配电线路的质量,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保障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实现。配电线路设计是电力传输实施的前提和保障。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电力线路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配网工程建设和改造中,10kv配电路线大多数运用在农村地区,采用架空线或者是以架空线为主的混合结构形式,一般为放射性供电方式。

1、线路设计的现状

配电线路设计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进行设计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确切地落实到位。a.在接受任务之后,对线路起点、终点和导面截面进行明确。b.掌握沿途地形,在地形图上初步选定路径方案,并进行现场的勘测计算,绘制出路径图。c.根据实际情况,气象、导线截面、转角、档距和现场地质地形等,选择杆塔的型式。d.根据设计列出所需设备材料的清单,套用现行定额、计费程序编制工程预算。e.对各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对比,确定最佳的方案。并对其进行整理完善,形成全套设计资料。

1)裸导体和电器与环境温度。在选择裸导体和电器的时候,环境温度要符合要求,即最热月的平均最高温度为最热月日最高温度的月平均值,要取多年的平均值。在选择屋内裸导体和其他电器的时候,如果该处没有通风设计温度的资料,最高温的设定要在最热月的平均最高温的基础上加5℃。当温度低于仪表电器的最低允许温度时,要加强保稳措施,防止冰雪事故的发生。另外隔离开关设置的破冰厚度要大于最大的覆冰厚度。

2)导体和电器与相对湿度。在选择导体和电器的相对湿度时,采用当地湿度最高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根据不同的地区选择不同的类型。在湿热地区要采用湿热带型电器产品,在亚湿热带地区可采用普通电器产品,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当地运行经验采取防护措施。

3)配电装置的抗震设计。配电装置的抗震设计要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即《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

4)配电装置抗风能力。在设计配电装置的最大风速时,采用离地10m高,30年一遇10min的平均最大风速。在这个最大风速超过35m/s的地区进行配置的时候,屋外的配置要采取降低电气设备的安装高度、加强设备与基础之间的固定等措施。

1.1导体和电器的设计选用

1)装置的绝缘水平要符合《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里的国家标准。

2)所选用的电器承受的最高工作电压不得低于该回路的最高运行电压,设计需用的导体电器长期允许的电流不能小于该回路的最大持续工作电流,另外的导体电器应考虑日照对其载流量的影响。

3)在对导体和电器的动稳定、热稳定及电器开断电流多用短路电流的验算时,要按照设计规划进行计算,并考虑到电力系统

的长远发展规划。计算时可按三相短路进行验算。在验算导体短路热效应时采取主保护时间加相应断路器全分闸时间。

4)当用熔断器保护电压互感器回路时,可不验算动稳定和热稳定。用高压限流熔断器保护的导体和电器,可根据限流熔断器的特性验算其动稳定和热稳定。

5)裸导体的正常最高工作温度不应大于+70℃,在计及日照影响时,钢芯铝线及管形导体不宜大于+80℃。当裸导体接触面处有镀(搪)锡的可靠覆盖层时,其最高工作温度可提高到+85℃。

1.2路径的选择

送电线路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路径选择。它反映在技术经济上是否合理,同时对以后运行维护、抢修是否方便有重要意义。因此,选择一条线路路径,必须到当地调查研究及现场勘察,现场人员必须有设计人员、测量人员、技经人员、当地政府及其他有关人员参加(不过大多时候技经人员工作量多都设办法到现场,而是由设计人员在现场收资提供参数进行编制预算),以便碰到问题及时在图纸上修改。尽量做到线路路径比较合理,减少在施工以后,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与当地村民的摩擦,有利于线路可行施工。线路进行定位的原则如下:a.应少占农田,方便施工、方便运行维护、交通条件方便地段,路径短,曲折系数小,做到经济、安全、合理。b.选择路径要避开不良地质、地形及石场、油库、机场,军用仓库,风水(坟)等。c.出线段采用十二、十六、二十四线电缆沟。减少重复施工操作。d.光缆随10kV架空线路走,光缆配备一般1~2km为宜,太长不便于施工和维修,太短的话接头就多,信号的衰减大,信号不好。e.原则是,路径经过的地形高差尽量要小,档距适当在50~60米左右。在选择杆塔尽量使导、地线弧垂均匀平滑,使它的受力均匀,才不会受到不平衡张力而发生铁塔扭转。f.在有大跨越的线路时,其方案要结合大跨越的情况,结合技术指标比较,并考虑30年洪水位影响。g.应考虑直线转角(5°以下)设计成直线转角杆塔。

1.3路径的初步设计

1)总的路线。总的线路编制由设计依据、线路走径和工程概况三部分组成。线路的设计依据从设计的基本原则出发,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设计的路线严格执行,列出工程设计各方面包括任务书,签订的设计合同,审批文件和审批编号等。路径的设计方案要从路径的长度上进行选择,从交通条件,地形地势、水文地质等条件,气象条件,矿物森林资源等各个方面说明该路径方案的优势,通过分析计算比较,找出最佳的线路走径方案。工程概况包括了设计线路的方方面面。通过工程概况可以了解整个工程的运行状况。

2)线路机电的路线。线路机电部分包括了气象、导线架设技术、绝缘子串、金具组装和导线防震等内容。将线路调整在所有可能发生的恶劣气象环境下,也可以安全正常的运行。架设线路导线的最大使用应力,材质结构等要达到电力输送的要求,提高防震措施。

3)塔杆和基础。10kv线路杆塔型式有:直线杆塔、耐张杆塔、转角杆塔、终端杆塔四种杆塔型式。选择塔型和杆塔高度,应经济、运行维护方便。耐张塔尽可能使用较低的杆塔,受力好。除跨越,尽量使用悬挂点高度适中为宜,保持排杆定位导、地线平滑,受力均匀合理。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篇8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开展的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电力行业发展,给大众提供了高质量、安全与稳定的电能,满足了大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而在设计电力线路的过程中,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路径选择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施工安全性与运行可靠性,而杆塔定位科学性会影响到线路维护的便利性,因此,在设计电力线路时需要保证这两部分可以共同完成,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本文就电力线路的设计路径选择进行分析,探讨电力线路设计中的杆塔定位,以期提高供电线路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电力线路设计;路径选择;杆塔定位

1前言

近几年来,国内城市化建设渐渐加快、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群众在电力方面的需求渐渐加大,电力的供应量也日渐上涨。电力线路作为电力建设中基础且核心的部分,对于电能质量与供应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杆塔科学定位与设计路径合理选择更是电力线路的设计中心内容,不仅决定着电力系统的建设项目成本,而且会影响到电网布局的结构优化,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较大影响。因此,为保证高质量、安全电能正常的供应,需要对杆塔进行科学定位、准确选择电力的设计路径,确保电能供应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电力线路的设计路径选择

在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过程中,主要包含图上选线与野外选线两种类型。同时,进行线路路径选择时,需要充分结合工程实际施工情况,对电力线路的路径进行设计与规划,再进行实地勘察及收集一些有用的数据,从经济与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一个最优的方案,并将方案上报审批,审批通过以后方可进行施工。其中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输电线路的导线设计选择在选择输电线路的导线时,需要充分考虑导线电晕、运行电压与电流强度等参数,并针对可听噪声、电晕与无线干扰要求,进行全方面考虑和合理的选择。目前输电线路的导线主要使用钢芯铝绞线。为保证输电线路的导线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还要准确判断高压输电线路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导线强度和不同的导线材质。不同的导线类型和分裂形式等对路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需认真考虑,确保高压输电线路路径的设计有效性,从而实现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目标。

2.2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在电力线路的架设路径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整个线路工程的施工难度、经济效益及后期的安全维护。线路设计应选择直线进行架设,尽可能减少交叉跨越,选择地质环境良好的地区;要避开障碍区、高大的建筑物、绿化带与住宅区;一些无法避开的障碍物和障碍区,线路设计者需要选择较短路线,尽可能减小环境影响。目前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与规划主要使用海拉瓦定位技术,同时应用GpS系统、卫星图片与航拍图片实行路径规划,该方式的优势是效率比较高,尤其在控制路径的长度方面,路径的设计效率较高。因为海拉瓦数字化的定位技术能够避开野外的操作,不仅能减小高压输电的线路规划设计工作的强度,而且能够节省高压输电的线路设计成本。此外,在电网输电的线路设计中,路径的选择是核心内容,也是输电线路设计的关键,因此,在选择线路的阶段需要把地理资料与地址信息作为前提,减小输电线路的设计成本,避开危险地带,保证电网输电线路的可靠性。在路径选择时还可以设计多套路径的选择计划,经过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深入分析与反复讨论线路路径的选择,从而获取最优路径,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3杆塔的定位

定线测绘和断面绘制为线路路径设计中的一部分,把杆塔位置配置于纵断面的图中,这个环节就是定位环节。在设计线路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杆塔定位,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经常会受到杆塔定位质量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维护与运行安全、线路工程造价,所以在线路设计中,需要进行严谨的工作,保证杆塔定位的准确性。具体杆塔定位操作方式如从表1所示。

3.1杆塔室内的定位在杆塔室内的定位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弧垂模板或线路平断面设计软件在平断面图中选择杆塔位置,同时排定杆塔位置。在设计电力系统的线路时,杆塔定位合理性会严重影响到电力线路的施工建设经济性、安全性与可靠性。在杆塔定位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不管什么样的气象环境下,导线的每一点都和地面保持着安全的距离。进行山地或是丘陵定位时,为使导线的地面保持安全的距离,需应用弧垂的模板来定位档距。在结束跨越、转角与终端等杆塔定位以后,要计算出代表档距,以此计算或是查取导线应力,获取K值,并按照K值选取弧垂模板对杆塔进行排杆(亦可用线路平断面设计软件来进行上述工作)。

3.2杆塔室外的定位当杆塔室内的定位完成以后,杆塔形式和位置基本是已经被确定好,再按照室内杆塔的定位情况对室外杆塔进行定位。但由于野外现场的情况和室内杆塔的定位情况存在差异与冲突,特别是山地和丘陵地区,地质变化比较大、地形较为复杂,而在室内的定位中地形情况和中心线互相顺应呈带状的范围,宽度在2~6m之间,并且平台图比例比较小,这就导致野外杆塔地形的确定难度比较大。因此,将室内的杆塔定位完成以后,需要到野外现场的杆塔位置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和勘测资料对比,在必要的时候按照实际的情况对杆塔位置进行调整。为保证室外杆塔和室内定位的成果进行准确的对比,需要对相关杆塔实施定位补测,然后核对档距高差等;核对线路转角实际度数,对横断面图实施补测,这样以便工作人员补充或是修改室内的定位。线路设计人员需要在确保线路设计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综合分析线路工程运行维护、施工条件与经济造价等,制定出最优设计计划,认真做好排杆与定位的工作。此外,当初步排定杆塔位置,拟定好杆塔型式和高度以后,设计人员还要校验与检查电力线路设计条件,保证杆塔锁定的位置在规定设计范围内,确保杆塔线路的设计精确性。在杆塔定位的过程中,要重视以下五种情况:①设计人员应该考虑陡坡上杆塔会不会有被冲刷情况。②设计人员要尽量避免孤立的档距,尤其是一些小档距孤立档。③在山地、丘陵地区定位时,不仅需充分考虑边坡稳固,而且要保证紧线放线、电杆的焊接立杆与排杆、杆塔运输与组塔等具有足够的条件。④在一线重冰区,尽可能避免档距增大,尽可能保证档距的均匀性。⑤使用拉线杆塔时,需要考虑拉线的位置,避免拉线打在路边或是池塘洼地等。

4结语

综上所述,杆塔定位与路径选择对于电力线路设计至关重要,同时会影响电力线路造价与成本。因此,在电力线路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时,相关人员需要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杆塔定位质量与路径选择的精确性。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高电力系统的线路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胡瑞富,武文龙.电力线路设计的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32):196.

[2]倪孟华,周文俊,喻剑辉.基于电流流向判别的交流输电线路闪络塔定位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4,21(03):885~889.

[3]陈禹谋.浅谈电力线路设计的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J].电子制作,2013(24).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篇9

关键词:输电线路;路径;杆塔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地电网建设迅猛发展,从过去的“几年建一条线路”到现在的“一年建几条线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大大增强,但输电线路建设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空间却越来越小。各地进行土地开发线路路径选择困难,施工占地的民事工作难以协调,线路改造停电时间短,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等是电网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应对新形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电网建设需要已成为技术部门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设计角度围绕方便施工、降低造价、利于运行等方面,对输电线路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1路径选择

路径选择和勘测是整个线路设计中的关键,方案的合理性对线路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施工、运行条件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做到既合理的缩短路径长度、降低线路投资又保证线路安全可靠、运行方便,一条线路有时需要徒步往返3~5趟才能确定出最佳方案,所以线路勘测工作是对设计人员业务水平、耐心和责任心的综合考验。

在工程选线阶段,设计人员要根据每项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线路沿线地上、地下、在建、拟建的工程设施进行充分搜资和调研,进行多路径方案比选,尽可能选择长度短、转角少、交叉跨越少,地形条件较好的方案。综合考虑清赔费用和民事工作,尽可能避开树木、房屋和经济作物种植区。

在勘测工作中做到兼顾杆位的经济合理性和关键杆位设立的可能性(如转角点、交跨点和必须设立杆塔的特殊地点等),个别特殊地段更要反复测量比较,使杆塔位置尽量避开交通困难地区,为组立杆塔和紧线创造较好的施工条件。

1.2杆塔选型

不同的杆塔型式在造价、占地、施工、运输和运行安全等方面均不相同,杆塔工程的费用约占整个工程的30%~40%,合理选择杆塔型式是关键。

对于新建工程若投资允许一般只选用1~2种直线水泥杆,跨越、耐张和转角尽量选用角钢塔,材料准备简单明了、施工作业方便且提高了线路的安全水平。对于同塔多回且沿规划路建设的线路,杆塔一般采用占地少的钢管塔,但大的转角塔若采用钢管塔由于结构上的原因极易造成杆顶挠度变形,基础施工费用也会比角钢塔增加一倍,直线塔采用钢管塔,转角塔采用角钢塔的方案比较合理,能够满足环境、投资和安全要求。

针对多条老线路运行十几年后出现对地距离不够造成隐患的情况,在新建线路设计中适当选用较高的杆塔并缩小水平档距可提高导线对地距离。在线路加高工程中设计采用占地小、安装方便的酒杯型(Y型)钢管塔,施工工期可由传统杆塔的3~5天缩短为1天,能够减少施工停电时间。

1.3基础设计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价、工期和劳动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其施工工期约占整个工期一半时间,运输量约占整个工程的60%,费用约占整个工程的20%~35%,基础选型、设计及施工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线路工程的建设。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土质大部分为粉质粘土,而且地下水位高,一般为±0.0~1.0m,地基承载力又低,一般为70~90kn/m2。通俗讲基础越深受力越好、体积越小,但由于受地下水的影响,基础深埋后泥水、流砂现象出现的几率就会加大,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既影响工期又增加投资。

由于地质的特殊性和埋深的局限性,当前的基础型式只有采取浅埋式,通过适当加大基础地板尺寸,增加基础自重来满足上拔稳定才是比较安全经济的。直线塔埋深控制在2m左右,承力塔埋深控制在3~4m左右可减少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

根据工程实际地质情况每基塔的受力情况逐地段逐基进行优化设计比较重要,特别对于影响造价较大的承力塔,由四腿等大细化为两拉两压或三拉一压才是经济合理的。

2结束语

纵观近年来的输电建设工程,每项工程都有各自特点,设计中脱离工程实际,一味生搬硬套是无法保证设计质量与满足电网发展需要的。只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优化方案,科技攻关,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满足建设坚强电网的要求,才能开创工程设计“技术先进、安全合理”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国家经贸委,1999,10.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篇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在电力线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路径选择的质量将会对电力系统的施工运行以及安全性等产生直接的影响;杆塔定位的科学性将会对线路的造价、施工运行以及维护等产生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力线路设计的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力线路路径选择杆塔定位

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在电力线路设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政策性和技术性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线路设计人员需要在不影响到线路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线路工程的其他各种因素,设计出更加科学的方案。

1电力线路路径的选择

具体来讲,我们一般将线路路径选择工作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野外选线和图上选线,其中,图上选线指的是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一些路径方案,然后对实际资料进行勘查和收集,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等进行综合考虑,并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对相关协议书进行签订,以此来对电力线路施工方案进行科学确定。

通常情况下,将图上选线模式应用到电力线路路径选择中,主要是在地形图上进行路径选择,这些地形图的比例往往在万分之一或者百万分之一,甚至是更大的比例;在图板上布置地形图,将线路起点给标记出来,然后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连接走线转角点,这样线路初步方案就形成了。然后结合设计方案,去野外对相关资料数据等进行收集,结合收集到资料,对方案进行评选,丢弃那些不合理的线路方案,对剩余方案进行计算和比较,确定两三个可行方案,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等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下来一种设计方案。在对路径方案进行选择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选择那些施工、交通运输以及运行维护难度较小的方案;二是选择那些较短的线路;三是从经济层面上进行分析,综合主要设施、材料消耗以及线路总投资等造价成本,选出最为低廉的那个;四是对当地的地质地势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还需要将不良地形的干扰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五是对技术和杆型选择的难易程度进行充分考虑。

图上选线工序结束之后,就需要进行野外选线;指的是结合图上选定的路径,在施工现场进行落实,并且最终确定路线的走向,然后埋设相关的标识,这样可以促使后期勘测工作更好的进行。

2杆塔定位

在上一个环节中,我们已经将线路路径给确定下来了,那么就需要在纵断面图上科学合理配置杆塔位置,也就是杆塔的定位。在线路设计中,电力工程施工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杆塔定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线路造价也会受到杆塔定位的影响,并且还会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产生作用,因此,就需要提高杆塔定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定杆塔定位的最终方案。

一是杆塔室内定位:通常情况下,我们将电力线路设计中的杆塔定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室内定位,另一种则是室外定位,室内定位指的是利用大弧垂模板来将杆塔的位置合理选择于平断面图上,然后进行科学排定。室外定位指的是在室外来校对已经固定好的杆塔位置,然后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定,一般采用的是标桩。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电力线路施工建设质量以及日后的运行都会受到电力系统线路设计中杆塔定位的影响,因此在杆塔定位的过程中,就需要保证其与地面的距离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在定位丘陵或者山地时,需要将最大弧垂模板应用进来,来科学确定定位档距,这样与地面距离才可以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在定位过各种类型的杆塔之后,如转角、终端、耐张等,将最大弧垂模板给应用进来,将直线杆塔的位置确定下来。结合杆塔之间的直线位置,科学计算耐张段的距离,以此来有效查取或者计算导线应力,然后计算出来K值,查看其与所用模板的K值是否符合,以此来对杆塔定位的准确性进行判断。如果不够准确,需要对杆位进行重新排列。

二是杆塔室外定位:通过杆塔室内定位,就基本上确定了杆塔位置和杆塔形式,那么就需要结合定位结果来桩定室外现场杆塔位置。但是因为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于室内杆塔定位和野外现场具体实际情况之间,特别是那些复杂地形,如丘陵、山地等,有着比较复杂的地形和地质,那么往往就无法有效的结合室内定位结构来对室外实际杆塔进行确定。因此,在定位过室内杆塔之后,需要去野外实地考察,核对勘测资料,结合具体情况,来对杆塔位置进行科学调整。同时,还需要进行杆塔定位补测工作,以此来核对室内定位成果,同时,还需要核对那些重要跨越档中对物与地的具体距离和最小档距。通过核对补测横断面图和线路转角度数,以便来更好的修改和补充室内定位工作。线路设计人员要保证线路设计安全可靠性不受影响的基础上,来综合考虑其他的各种因素,如造价成本、施工条件、运行维护等,对设计方案进行评选,确定出最佳的方案,保证杆塔定位工作的质量。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是电力线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两个环节,它们的工作质量将会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并且会直接作用到电力线路的造价成本,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的质量,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来促使电力系统线路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力线路设计的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姚帅.分析电力线路设计中的路径选择以及杆塔定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49):123-125.

[2]陈禹谋.浅谈电力线路设计的路径选择与杆塔定位[J].电子制作,2013,2(24):98-99.

[3]赵利君.电力系统线路设计中的路径选择及杆塔定位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2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