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38:30

发现学习篇1

一、找准起点,人人发现

每节数学课学习的规则是学生未知,教师熟知,这种差异往往导致教师难以预先具体估计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会怎样思考,会碰到什么问题,从而导致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生成出现较大的距离,也会给学生的发现带来困难,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先来问问自己,明白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会怎样思考,会出现什么问题,积累探究发现的感性经验,从而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恰到好处的情境,诱发每个学生的发现意识,促使主动探索和发现。

例如,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都是能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这就是学生的认知起点。而最终学生要理解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它就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它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正确判断给定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实际起点走到最终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的问题。设计问题1:什么样的分数能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问题2:分母是4的就将分子分母都乘25,与分母是2的就将分子分母都乘5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即将发现的新知之间的纽带,深化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思维指示了方向,找准了认知的起点,寻找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成功发现所要学习的数学规则成为一种必然。

又如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教学,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单位,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人人都可积极学习、积极发现呢?我让学生带来了能找到的各个年份的年历卡,自己有意识地从中选择了两张,一张是平年的,一张是闰年的。上课开始,我开门见山说:“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时间单位年、月、日,这两张年历卡上都分别蕴涵了年、月、日的关系,你们能从年历上发现年和月有什么关系?月和日、年和日又有什么关系?大家先自己仔细看,用心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看哪组能发现一些规律。”

借助年历卡这个人人熟知的学具,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发现,人人都有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发现。

二、迁移转化,指导发现

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从旧知识、旧经验中去发现、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例如,我们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思考方法:(1)想一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得来的;(2)想一想能否用以前推导某些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3)采用拼合或割补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4)研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原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之间的关系,并由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间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5)总结几种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梯形面积公式,而且学到了把新的问题转化归结为熟悉的基本问题而加以解决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归纳提炼,深层次发现

解数学题,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而思路和方法的背后是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学生拥有了它,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力的发展就有了基础。

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23+34=?,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演示得出结果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23表示2个10和3个1,34表示3个10和4个1,2个10加3个10是5个10,3个1加4个1是7个1,结果是57。所以,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使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这种在深一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归纳提炼,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是认识深化的过程。

再如乘数是小数的乘法,这一知识是运用旧知识乘数是整数的乘法来学习的。如2.4×3.5的演算过程是先把小数当做整数来算,得到24×35=840后,再看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就从积的右面向左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概括提炼出这个法则背后的“思想”:2.4×3.5扩大10×10=100倍,积是840,积840缩小10×10=100倍,是8.4,所以,8.4是2.4×3.5的积。再由此推及:未知知识a转化成已知知识a’,得到a’的解,a’的解还原为a的解。

发现学习篇2

关键词:探究性;高效课堂;参与度;协调;发现

为了切实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探究性学习,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以目标式教学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又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发现目标,引入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预习学习内容,经历知识的探究与生成过程,在自学教材、查阅资料、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将不能理解的知识梳理成条,教师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做到精彩引入。开课引题,目标引领,画龙点睛,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给方法,自主探究

1.操作实践

对易于操作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师从问题提出―操作验证―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方面,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不断反思、反馈,感悟新知,做到触类旁通、应用自如。

2.实验探究

对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教师从提出问题―反复实验―对比发现―归纳整理,引导学生以新知的探究为主线,在实验中探究、发现中体验,使其探究热情与表现展示的愿望,步步实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3.游戏探究

游戏可以得出的结论,如“可能性”“比赛场次”等内容,教师从问题提出―游戏活动―解决问题―得到结论方面,启发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得出结论。如,鸡兔问题教学,我以游戏的形式,结合学生自己发现,应用得自然熟练,学生高兴的样子着实可爱。

4.猜想探究

提出问题―猜想验证―探究解决―验证结论,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对问题得先有想法,学生易于接受,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验证出了结论,学生学习积极高涨,兴趣盎然。

三、合作探究,以学定教

合作小组一般是异质分组,学生在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只有在合作探究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得以整合与修正,甚至提升,加之教师的引导、点拨。在学生思维碰撞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进一步识记抽象的知识,效果更佳。

1.一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探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然后在小组内有序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以引导为主,不断调整学生思维的走向,不能放任自由,对学生探究得出的结论,要在小组内、小组间汇报交流,交流展示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应适时对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激励性评价,以防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2.挑战性问题小组探究

教学中的小组合作,首先要分工明确,小组长应具备一定的协调与掌控能力,不能将较难理解的问题,优等生一人说了算,小组成员只是听听,对探究的问题一无所知。教师要分层实施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3.得出结论、小组汇报展示

小组在汇报过程中,本身就是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一种挑战,没有经历探究的学习,就不会有发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表面的,汇报展示中,不具体分工,一人说了算,更是表面现象。教师应掌控学生探究的深度与广度,激励评价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四、合作探究,参与有度

1.探究有目标

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产生我能行、我要行的探究愿望,对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想办法,查资料,质疑,问难,因为探究性学习的欲望,积极参与了探究的过程,知识的生成,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探究的需求得到满足,享受到了成功。

2.自主探究

教学中,教师有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教学中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来组织教学活动。

3.放手探究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教师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明确分工与协作。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大胆验证。

五、反思收获,评价激励

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善于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引导学生反思收获,反思本节课的感受与体验。如结课时,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将“知识巩固”与“应用探究”整合优化,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水平。教师设计自评和互评,评知识的掌握、评学习的态度、学习能力等,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探究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交流、展示、汇报的机会与可能,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这样的课堂因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而高效!

发现学习篇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要求会写的字共有100个,这些字都是按照汉字的字形规律编排的,要求学生扎实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扎实地把字写正确、写美观,从而打下结实的写字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识字、写字的乐趣,顺利地完成新课程规定的这一教学任务呢?我回想起在1998年我曾任一年级语文教师,那是教学生写字都是老师教一笔,学生写一笔,这些字虽然学生都会写了,但他们都是被动地跟着我在转,学生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当然就谈不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这样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的。因此,在今年一年级的写字教学中,我决心转变教学观念,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合作互助,资助探究,为他们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命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实践,我觉得师生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创设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做到师生互动

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我总是想办法让学生对写字始终充满兴趣,有时是我当老师,指导他们写字,而有时则是请学生做老师,我做他们的学生。这时候学生们都乐开了,个个抢着要做我的老师。而我这个“学生”却有点“笨”,有时把字写到上班格,有时把字写歪了,有时又画倒笔,“小老师”们可认真了,一一给我纠正。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投入了,而师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和谐、更民主了。比如在学生练习写字时,有的学生在遇到难写的字时,总会叫我,“张老师,这个字我不会写,你能教教我吗?”每当此刻,我总会握住他(她)的小手,手把手地教他们写好每一笔、每一画,而每当我握住那一双双暖乎乎的小手时,我心里就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动。因为此刻,学生不仅仅把我当作师长,更视为能赖以信任的朋友。他们不再慑于过去的“师道尊严”,他们更期盼的是能在我的帮助下,去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

二、在写字教学中照顾学生群体上的认知差异,做到生生互动,因材施教

由于新生刚入学,学生存在着年龄上的差异和学业基础方面的差异,有些字对有的学生来说不全是生字,他们不仅会认,而且会写。我就请他们当“小老师”,教大家写,这些“小老师”们在教其他同学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学习也变得自信了,而对于其余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奋发的促进剂。

三、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共同进步

在我们一(2)班教室的墙上,画着两只可爱的小松鼠,他们俩在合作栽种一棵松树,在他们的上面,贴着“合作”两个醒目的大字。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给学生们讲了这个故事,让“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写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发现新知、学习新知,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在观察后进行讨论交流,找一找压线笔,说一说这个字该怎样写。然后在练习写字时,也让小组成员间进行比赛,比一比谁写得好,再评一评哪个同学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最后,请小组给写得好的字画红旗。这样让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助,就弥补了老师不能个个兼顾的不足。

四、抓住教材中的难点,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发现

在写字教学中,有时会遇到疑点、难点,我经常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发现、去解决。

比如在学习《借生日》课后的四个生字“今、正、雨、两”时,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首先是学“今”字的第四笔到底是“横折”还是“横撇”呢?学生们有的说是横折,有的说是横撇,他们围着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此刻,我若直接告诉他们说是“横折”,那有一部分学生肯定会口服心不服。于是我想,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去得出结论吧。我让他们翻到《语文》书的最后一面《汉字笔画名称表》,让他们找出“横折”和“横撇”两种笔画,仔细观察着两种笔画写法的异同,在于田字格中“今”字的第四笔进行比较,经过认真比较,热烈讨论,最后全班同学的意见一致了。此刻看着学生们那一张张兴奋而满足的小脸,我分明感受到探究学习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再如“雨、两”这两个字,还在学生预习新课时,张尧泽同学就对我说:“张老师,我发现‘雨、两’这两个字有点相似,只是里面有些地方不同。”听了这话,我很为这位同学的仔细观察感到高兴。于是在写字课上,我表扬了张尧泽,并问学生:“看着这两个字,你们还想到了什么?”许文清立即举起了手,她说:“我看见‘两’字,想到里面有两个人,表示数量是两;我看到‘雨’字,想到里面的四点就像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从空中落下!”面对如此精彩的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已经插上了想象的双翅,在探究的课堂里越飞越高!

发现学习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发现学习应用效果

一、小学科学课堂环境下实施发现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1.紧贴《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宗旨,“能辨认一些周围的常见的动植物。能用感官对简单的生物在外形上进行观察并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观察结果。在有目的的观察的基础上,尝试用图画或文字进行描述”,教学设计的制订,应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让发现学习提高课程改革的有效性。

2.发现学习的模式建构

学生学习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布鲁纳强调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法,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亲自“发现”原理或规律。发现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学”,还必须有教师的“教”,从情境中的问题出发,经过探究,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3.实施发现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在教学前,笔者认为,需要针对教学环境作出教学设计。综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条件、学生综合素质等教学因素,笔者以任教年级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分组观察)

①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②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

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

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而且有裂缝。

③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传播出去的?

(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①苍耳种子的传播方式。

回忆:在郊外游玩的时候裤脚会粘上什么?这些东西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②葡萄的传播方式。

(1)学生观察发放的葡萄。

(2)推测传播的方式。

(3)讨论交流。

③归纳类似的植物。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①使用工具(镊子、放大镜等)观察蒲公英,你有什么发现?

②做出假设:蒲公英是怎样散播种子的?

③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④还有那些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是相似的?

二、小学科学课堂环境下实施发现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究

1.学习过程

(1)联想学习

与联想学习相关联的学习过程包括: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例如:课堂教学伊始,让学生“回忆凤仙花种子传播的方式”,这能让学生回忆起与“种子散播”这一知识有关的信息,进而促使教师展开教学活动。

(2)规则学习

规则学习进一步建立联系之间的联结,或者说建立规则。规则可以是普适性的,也可以是特定性的。例如,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出蒲公英飞行的距离,然后推论出蒲公英散播种子的方式。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转化过程。

(3)归纳推理学习

归纳推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通过目前发现学习的材料中提取出特定的原理或规则,并且能将这些原理或规则应用在解决同类型问题上。例如,学生通过观察苍耳的外形,得出苍耳散播种子的方式,并从外形上归纳像苍耳的植物的特点,然后推理出同类型植物的种子散播方式。

2.学习结果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学生在发现学习中,首先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由情境提出问题。新提出的问题,必须由学生在已有的命题网络中搜索和提取出知识作出假设,经过探索和验证后得出新的命题。

(2)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了解到“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还能够掌握“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例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四种主要的种子散播方式后,如何利用观察或者分析得出其他植物的种子散播方式?程序性知识所包含的基本结构就是规则,而规则就是行为及其条件的组合。

(3)建构知识体系

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多次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学科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发现学习法就是为围绕如何结构学科知识体系而创设的教学方法。文中案例《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是依据四年级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实施的教学设计,是课程标准里“生命世界”的内容,即体系中“生命繁殖”的一个方面。学生学习完本课后,既对生命的繁殖有了解,又促进他们掌握知识体系的结构。

三、总结与评价

1.促使学生建立学科体系

教师在设计教学和教学材料组织时,必须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选择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参考目标,这才有利学生发现新知识,掌握学科结构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基本概念和原理,是一门学科的核心内容,更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发现学习法的使用,学生利用层层相接的内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2.重视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变量,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多数是靠父母和老师的奖励与惩罚等外部动机强化,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更多系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也没有成就感可言,这样根本就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工作者,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角色出发考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动机才是进行持续性的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就是将儿童的内在动机放在首位,让儿童从自己的探索发现中获取知识,构建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冯克诚.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论著选读[m].人民武警出版社,2011.

[3][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维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1.

[4]刘德华.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发现学习篇5

【关键词】探索;数学;学习

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我们要改变幼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本文试图从集体教学、区域游戏、日常生活三方面探讨幼儿数学的学习。

在集体教学中理解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幼儿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幼儿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因此,在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例如,在“我们爱运动”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孩子开展“我喜欢的运动”选拔。可是,在一个主题中出现的运动项目有十三种,孩子们不知道如何下手。有的孩子说:“赞成的就举手,然后一个个地数过去!”这个主意马上就被否定了,原因是嫌太烦了。有的孩子说:“我们把这些运动都画下来,谁喜欢哪项运动就站就站在哪项运动旁边。”可是,这样的做法一人只能选一项运动。最后大家决定把所有的运动项目画在一块大板上,每个小朋友拿三个贴花,把贴花分别贴在自己喜欢的三项运动上,然后数一下,哪项运动上贴的贴花最多,就是最喜欢的运动,然后按照贴花的多少,选出第二、第三……在这一系列讨论、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计数、按数排序,掌握了多种统计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又如在大班幼儿认识时钟的活动中,班上总有一些孩子与时间概念绝缘,教了很多次都不理解,教师觉得非常懊恼,孩子更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老师请这几个孩子做小值日生,并给他们列了个特殊的《工作时间表》,每天早上8:00到园,8:10开始擦桌椅,9:15开始给小朋友分牛奶,10:00给小朋友分水果,11:30擦桌子,以上的时间都用时钟的形式表示。如果做得好可以获得“最佳值日生”的称号,并可以得到一块精美的蛋糕。这项工作引起了几个孩子的兴趣,为了很好地完成任务,他们开始主动去研究工作表上的时钟,也渐渐学会了看时钟。这样融入情境的数学学习摆脱了老师讲幼儿听、老师教幼儿记的传授方式,让幼儿在主动探索、理解的基础上直接获得经验,如同拆除了幼儿与数学之间的“围墙”,拉近了幼儿对数学的心理距离,大大降低了幼儿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信息交流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的意义

建构主义重视意义的社会建构,认为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获得中应多创设机会让幼儿对自己的操作行为进行表述,从而帮助幼儿巩固内在的认知结构。如在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中,要求幼儿按照前面出现的示例将后面的物品排序,有些幼儿不能一下抓住排列的规律,就没有办法操作。我们不仅让幼儿尝试进行操作,并且启发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排列的,甚至用反复的语言说出排列的顺序“红黄绿红黄绿……”,这一做法使幼儿通过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巩固了操作思路,帮助幼儿掌握了相关的数学概念,同时还请其他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时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交流,还有视觉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幼儿集体智慧信息的交流。

(三)提供操作材料,帮助幼儿巩固数学经验

在数学集体教学中,我们引导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幼儿学习数学的操作活动可与分类、排序、比较、分合、计数、计量等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幼儿摸、画、剪、拼、排、贴、走、跑、跳等,以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小猫钓鱼”让幼儿在钓鱼游戏中进行点卡与数卡的配对,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和意义对应;“搭高比赛”是通过小方块积木懂得“高”与“矮”的比较是相对的,培养动作的灵活性和空间概念等。幼儿通过自身活动进行操作学习,兴趣很高,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所以学习兴趣是幼儿不断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永远向前的动力源泉。

(四)在不同领域渗透数学学习

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把数概念融合在“跳格子”等体育游戏帮助中,可以通过队列变化帮助幼儿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绘画、泥塑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艺术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关系的物体,如树叶的排列、花朵的数量、蝴蝶的对称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习数概念,如“今天星期一,猴子开飞机;今天星期二,猴子学画画;今天星期三,猴子去爬山……”这种语言用简单的形式反映了数学的规律。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将点数活动配上优美的旋律,能让幼儿在反复吟唱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在区域游戏中探索学习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等。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区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有些方面正是集体活动所难以实现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沉浸在游戏情境中,自发地探索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在区域游戏中探索数学的优势在于:

1.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区域游戏充满趣味与挑战,符合幼儿好玩、好奇的心理特点,幼儿在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的兴趣会大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也会不断提高。

2.有利于进行分层指导

区域游戏一般来说参与人数较少,便于教师进行个别的指导,尤其是对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无法关注到的、能力发展高于或低于整体水平的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个体的能力情况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有利于幼儿间互动学习

区域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互动比较频繁,他们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通常会有语言、肢体上的沟通和交流,并且相互习得、经验分享。一些数学能力较强的幼儿会主动地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达到共同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应用

幼儿的数学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幼儿数学教育趋于生活化,这是因为:

(一)数学学习生活化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带有直觉行动思维的特性。也就是说幼儿的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只有当幼儿在看到、拿到、听到具体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而且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主要表现在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进程上,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而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从片面的由外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比较全面的从内在本质上进行判断和推理等。同时,幼儿的注意具有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能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所以,幼儿的数学学习要落实到生活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应用,进而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生活化教学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幼儿形象思维的特征,体现并满足了幼儿注意不稳定发展的特性。

(二)数学学习生活化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特点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表述表明,数学学科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人的发展,它能够发展人的思维,能够帮助人解释并描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能够帮助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等。数学学习生活化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遵循数学学科这一特点的情况下,让幼儿能够发展自己的思维,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描述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使幼儿在生活的情境中建构自己的数学概念及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

上述研究表明,生活化数学是建立在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适应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既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依据,也适应了时展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够促进幼儿对生活现象的了解,也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呢?

我们可以利用现实生活情景,即充分利用周围生活环境中现有的数学因素,引导幼儿到大自然、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和乐趣。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幼儿统计早上8点以前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8点―9点到园的是多少,9点以后到园的是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是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是多少,迟到的小朋友是多少,没到的小朋友是多少,坐自行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电瓶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摩托车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汽车的小朋友是多少,今天班上一共来了多少小朋友等等。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刘艳.幼儿大班数学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2

[2]冉江渝.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方法初探.教育科学,2008-5

[3]朱庆华.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科教学,2009-10

发现学习篇6

关键词:发现学习数学教学应用

发现学习,也叫“问题解决法”或“发现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习者独立发现,然后内化。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既包含独创性学习,又包含主动接受前人经验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好如下几点:(1)设计出“好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欲求尚未得,口欲言尚不能”的主动参与的位置。(2)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用顿悟直觉去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必要时教师可给予一些提示。或将问题分解为几个阶梯式的问题,做好“台前”和“幕后”的工作。(3)教师尽可能把新问题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更一般的法则、原理,让学生体会到“钻一题,识全章”之味。(4)教师自始至终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氛围。

自定义:“发现学习”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课堂上提出好问题;数学问题的感知―顿悟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的回味与延伸过程;课后学生反思与写读书笔记。下面就以“等差数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提出“好问题”

什么是“好问题”?它应具有张奠宙教授在《数学素质教育设计》中所提出的五个标准(略)。

但好问题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甚至可以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们生活中相当熟悉的问题。

“等差数列”的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下面这样一个问题:观察下列各数列,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呢?

(1)4,5,6,7,8,9,10,…(2)3,0,-3,-6,-9,…(3)5,10,15,20,25,30,35,40,45,…(4)-5,-3,-1,1,3,5,7,…(5)7,7,7,7,7,7,7,…(6),,,,,,,…

这是一个带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2.题的感知――顿悟过程

一般可选择如下角度进行诱导:从学生试算入手;从学生认识冲突入手;从做数学试验或游戏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或旧知识入手。

在等差数列的数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上述问题的特点,特别注意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数列与数列之间的关系,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观察、思考、试算,顺利地解答问题。

3.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师可通过对比,联想启迪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入口:可从特殊到一般帮助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关键:从一般到特殊帮助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出路。

通过上面的探讨,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上述结果还必须准确化、数学语言化,并加以证明,于是有:一般地,设a是等差数列,你能否用数学语言将上述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

(1)a-a=常数(教师顺势解释,这就是定义的实质涵义,其中用d表示这个常数);

(2)2a=a+a(顺势引出等差中项的概念,以及三个数列的充要条件)。

教师再问:你能证明这些结果吗?[教师应先解释(1)不用证,因为它是定义,要求学生由(1)证明其他结果。]

通过尝试,同学们很快从(1)出发对(2)给出了证明。

4.数学问题的回味与引申过程

数学问题的引申与回味的过程是师生思想融会贯通,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回味和引申,把数学问题的本质,揭示解题规律,提高分析,探索和创造能力,通常能达到“钻一题,识全章”之效。所以当完成上述教学后,我又组织学生从下面两个方面对通项公式a=a+(n-1)d进行拓展。

第一,等差数列中,若已知a和d,如何求a?

第二,a=a+(n-1)d中a与d的函数关系如何,它和y=kx+b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5.学生反思与写读书笔记

学生反思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或学习经验的一种回忆,思考,总结的活动过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感受颇深,因为课后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若,,成等差数列,试证明:,,也成等差数列。原来希望学生按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的条件去证明,即证明:2×=+?圳2×=+。但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只有一半同学是这样做的,而接近一半同学采用了如下的妙法。

证明:,,成等差数列

,,也成等差数列

发现学习篇7

教育局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主题学术研讨论文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即是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得到一个概念或原则,而是在教师组织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并参与帮助学生知识的获得。这对于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有效课堂教学的今天,还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众所周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也是我们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探讨,深入研究,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释放出来。学生的畅所欲言,即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习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也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也会从中获得收益,惊叹于学生的智慧,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学生,欣赏学生,喜欢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虽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但如果正确结合了我们的教学实际,适当应用发现学习理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能促使教师愉快地教,学生能愉快地学,必然会形成良性循环,师生互相沟通,同样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一、应用发现学习理论创设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教师应本着“缘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设计教学,使教学材料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例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铁块,让学生猜想用什么办法能算出这个铁块的体积呢?(学生们涌跃地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的容器,让学生继续猜想一下:老师会怎样利用这个容器计算出铁块的体积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纷纷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把铁块放入装有水的圆柱体容器中,通过测量水面升高的容积就可以求出铁块的体积了。这样的教材处理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要求利用实验工具进行实验,教师理所当然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几分钟后,学生们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计算出铁块的体积。可见,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学策略,而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正是以创设情景引入课堂教学的,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各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也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同时,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二、应用发现学习理论参与知识的探究,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说明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发现学习理论也着重强调了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构建过程,教师不是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质疑提出假设,并积极投身到检验假设的探索过程中去获取新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尝试探求新知,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学习。而且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去解决。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我一改以往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七分之五,同学们很快说出它的倒数。当第二个学生出三分之二时,我说,能不能出些有创意的题目?这样,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数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甚至有特殊的数“1”、“0”等,由于学生成了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高,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应用发现学习理论转变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发现方法和探究方式,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现学习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发现学习开放性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解除多年来对?学生思维的禁锢,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以为发现学习法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发现学习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依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要点和目标、有关的知识和材料等,自己去研究、探索,通过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在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扩展和优化,使学生在一种既有目标定向,又有很大自主性的状态下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这一教学方法,有效地把传统教学中师生“授受”的关系转化为“导练”的关系,很大程度上突破了

传统教学定势,既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

实效,又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

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那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怎样运用发现学习法呢?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卓有成效。所以,实施发现学习法也应着眼于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把教师的导读导学和学生的自读自学、互读互学结合起来。

一、教师的示范性引导教学,是实施发现学习法的首要环节

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四?种:

1、字斟句酌,体味推敲。在词《沁园春.长沙》中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词句,“击”准确地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的雄姿,而“翔”往往用来形容飞鸟,用于写鱼似乎欠妥,但细加推?敲就会发现它形象地写出了鱼游水底如鸟飞长空般的轻快自由,并写?出了江水的清澈程度。这些充分反映出诗词语言精当,凝练传神的特?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因为相同的词?句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细加推敲,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换词、换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斟酌,这样?就帮助学生更为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容。

2、巧设疑团,启发诱导。如果读书处处留心,多问个“为什么”,?那么对养成发现问题的能力肯定会大有帮助。如在讲读《荷塘月色》?时,我们让学生考虑作品为什么开篇要写“月亮升高了,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妻拍着孩子哼着眠歌。”;而结尾又写六朝《西洲曲》?等看似与荷塘月色无关的内容。(开篇那些句子写出了夜的宁静深沉,?反衬作者“心里颇不宁静”,这样自然会设法解脱,这是作者去荷塘?的原因。结尾写《西洲曲》,说明作者对现实不满,表现一种洁身自?好的情怀。)通过这样的引导,对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十分有益的。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其收获是可?想而知的。

3、拓展思路,标新立异。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扼杀了学生多思的天赋。现今的素质教育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借重于发散思维。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更多敢于标新立异的“天?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庸才”或“蠢才”。如在学习《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时,批评南郭先生之余,我们让学生讨论齐宣王是否也?有可指摘之处。通过这样的长期的训练,可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立异的良好习惯。

4、融会贯通,对照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经过比较,会更?清楚地认识事物,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比较可分为横比和纵比。如在?讲读《药》时,运用横比,引导学生把文中对看客的描写与《藤野先?生》、《阿Q正传》中对看客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使同学能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意旨。在讲?《荷花淀》时运用纵比:课文写敌人汽艇追赶妇女时,有三次写到妇?女们划船,我们让同学考虑这之间有何不同,体会人物不同环境中的?心情。通过纵比,使同学加强了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借助比较的方法,?可使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进入了一个较高的认识层次,并?使知识融会贯通。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是实施发现学习法的关键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注意学习方?法指导,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广泛阅读,提供前提。一般说来,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是以知识积累作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好?课内精读精讲的同时,还不断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扩大涉猎面,?使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让学生利用已学到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促进能力的提高。比如我们在讲读鲁迅先生小说《药》、?《祝福》时,指导学生阅读《阿Q正传》、《明天》、《离婚》等小?说,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国民性的揭露和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这样?既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同学发现问题的能力。

2、深入思考,探寻奥秘。目前,中学生学习中存在不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的现象。这除了心理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他们读书浮光掠影,不愿深入进去,这样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导学生养成细心读书,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古人的“学而不思则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道理。在鲁迅小说《药》中有这样两句话:“哼,老头子...倒?高兴。”乍看平淡如水,但细加推敲,便觉有深意了。它写出了看客?麻木愚昧的心理,意即,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兴趣半夜三更地来看?杀人。这完全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与此同时,及时抓住这个有力的?契机教育学生阅读文章应仔细认真、勤于思考。因为通过思考,不但?可以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可以掌握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现学习篇9

【关键词】高效课堂历史发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3-023-01

一、高效课堂和“发现学习”内在是统一的

我国的传统历史教学以接受教学模式为主,其教学程序为: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检查反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使较多的学生比较迅速有效地接受较完整的历史知识,掌握知识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得到发挥。

这种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对传授知识来说,效率最高,是最经济的教学模式之一。但是,这种高效率是否就能带来高效益,就是高效课堂呢?通过拼时间、拼体力的方式获得的高效率不是高效课堂倡导的方式。

高效课堂倡导是绿色的教学质量观,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保护性的开发,而非掠夺性的开发。“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造成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只是机械接受知识。为了适应考试,学生不必主动地去了解历史,加强课外阅读,在浩渺的历史殿堂里饶有兴趣的去探索,而是被动地记忆背默,历史学习成为一种索然无味功课。因而,传统历史教学方法虽然“予人以鱼”但缺乏“授之以渔”的效果。

“发现学习”又称“发现法”,由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S.Bruner)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发现学习法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即教师不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掌握的内容。

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用来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公式、定理、定义等),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其实是知识的再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1.“发现学习”教学目标与高效课堂不谋而和

高效课堂是“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效果的吻合度,不偏离、背离教学目标;“效率”指取得的效果和投入的资源和时间的关系;“效益”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收益,从整体上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就一堂历史课而言,学生有诸多能力有待于开发,比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鉴赏能力等,但这些能力的训练必须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否则课堂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

“发现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一般程序为:提供感兴趣的有逻辑意义的史料(资料、教材、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发现或明确提出问题寻找途径回顾已有知识经验、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尝试解决提出假说抽象思维、理论指导验证假说修改完善准确描述解释与结论师生互评讨论交流感悟自省,关注感觉。发现学习中,老师事先准备好思考、探究的素材,利用探究的方法来领会历史,不是单纯让学生记住所谓的历史结论。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意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然后逐步形成有关的历史见解以及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思考,从而触内旁通,更好地深化理解历史上其他类似事件。

2.“发现学习”教学效果与高效课堂异曲同工

“高效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什么,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就是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使学生“学会”、“会学”、“想学”。

发现学习中,学生在研究中确立的历史分析和解释并不一定是真的结论,可能是学生的主观见解、愿望。但是学生的这种意识已经把“事实”活生生地留在他们自己的脑海里,历史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得这些知识可以直接作用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这样获得的知识或见解就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线索,是形成正确认识观的基础。教师指导不是以现成的结论去帮助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的困难,提供探究中所需要的服务,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要点,把握探究的深度等。从而,学生的历史见解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并直接作用于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

3.“发现学习”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殊途同归

发现学习篇10

   一、发挥演示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界的窗口。形象鲜明、生动的演示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是创造学习最佳情境的有效手段。第一堂化学课,我是这样开始的:我把一张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的“化学”两个大字的白纸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10%氢氧化钠溶液的小喷雾器喷射白纸,白纸上立刻显出两个醒目的大红字——“化学”。学生第一次目睹如此奇妙的变化,无不惊叹,学习化学这门新课的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了。

   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科学作出的贡献。我十分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我指出课本上

   高温

   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2Fe+3Co就体现了现代冶金工业中炼铁的化学原理。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炼铁的主要原料是含Fe2o3的铁矿石和焦炭,请在座的未来化学工程师设计一下,以原料炼得铁要经过哪几步化学反应?写出各步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而且对它与二氧化碳以及碳的相互转化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对这些反应在工业上的应用也有了难忘的印象,这样自然而又生动的联系,使学生对化学为科学的重要性心领神会,学习化学的劲头也更大了。

   三、提供动手机会,发展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