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十篇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十篇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6:21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篇1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渐渐转换为市场经济,在中国大量的行业都参与到了市场调研,但因为这种调研方式在中国的发展较晚,因此愈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市场调研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经营规模比较小,结构常常不合理,以及不均衡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分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水平已经在近年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断提高的经济实力以及持续加速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快速的发展也容易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过热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国发达地区及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不平衡,部分地区资源不足或部分地区资源浪费以及失业再就业问题,这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带来的市场现状,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在当下经济发展快速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现状以及随之出现的问题,研究问题出现的潜在原因,并对这些潜在原因进行探讨研究,希望制定措施,改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所带来的中国市场问题,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国市场

一、中国国情的根源与问题的本质

资本是我国国情的根本原因,这种根源也起源于我国加入two组织时所做的让步。众所周知,我国在加入two时受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关注,因此,关于我国市场经济定型和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也受到了大家的广泛瞩目,中国在加入two组织时被定义为有一定条件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并且持续时间很长。而据笔者了解,加入wto的其它成员国都是市场经济实行国家,wto的加入意味着这种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得到承认,但当面对中国时,隐藏在这种本身的巨大让步之后的是长期存在的倾销与反倾销问题,以及恐怖的国与国之间的资本掠夺。

二、国际化的资本主义与其在中国变革的探讨

基于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变动情况,资本随着生产和消费进行大范围移动也成为了资本逐利的本质。因此原有的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及分析已经随着全球经济变革以及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而发生改变,原有的认识和分析也应该随着当下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改变而产生变化。由于受到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并且难以下降。但股票的价格却在逐步降落,人们惊叹于股票又回到十年前价格的可能,这也意味着资本家利用经济危机,携带财富从股市中退出。这种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资本家们正在利用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爆发形式对财富进行明晃晃的掠夺,这种将风险转移并掠夺财富的行为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分析研究这种行为,并深挖其本质。尤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解。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的生产者越来越多,产品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促使产品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产品的替代品,如果不能够代替原产品产生的实际价值,那这种突破的价值也就微乎其微,毕竟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之中价值或属性相同的商品,会导致一定成熟程度上的消费滞涨。中国贸易市场在面临更加严重的国际资本市场冲击时,这种情况下的外贸交易随着逐渐的开放和扩大有争议的呼声也会不断加多。

其次,应当加大进出口数量相同的国外a品,这种进口出口贸易是对国内产品的保护,而非对国内产品生产进行利益损害。总所周知,每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保护本国资源的开采在一定程度之内,过度开采是一种损耗资源的方式。进出口并行,并且换取国外产品,这种行为能够有效的稳定和控制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毕竟生产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行为,他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特点,使得生产这一活动既矛盾又统一,因此产品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得到销售途径。这样才能摆脱产品对于社会经济的依赖,进而连发一条自主创新拓宽销路的途径。

最后,资本主义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中,因为受到各种社会形态的影响已经与最初的发展意识产生偏离,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逐利润,这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在把握资本主义积累财富的本质的同时,必须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并达到利用资本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市场经济行为的引导方向和发展方向

我们都能够了解到当下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的,而经济学的发展速度已经无法跟上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附加值大量爆发出的价值所发展的速度。但我们的思想观念仍旧固化在贫穷观念之中,这是一种急需改变的保守认识,只能带动大家的悲观情绪,而对于经济的增长毫无帮助。因此,笔者认为消费不应完全被认为是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之处,我们更应该注重研发合适的消费模式和科学的消费方法。

随着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剧烈变革,传统的评价贫富的方法和界定标准已经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供有意义的帮助。但是我们应该从有闲阶级论中得到启发和新的研究方向。我们能从国际资本家在运用有闲阶级论进行运作中体会到这个方法的深刻含义。有闲阶级论的本质就是重新定义关于为了生存能否被迫从事某种职业的评价标准。是否通过劳动来获得自身需求,能够作为一个考量贫富的因素之一。

从当下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受到了其他各国的反华情绪和各种组织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但种种制约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影响,毕竟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世界经济排行处于第二名,这种现状向我们预示了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一定会走向一个友好的发展趋势。本国生产力的过剩导致了倾销的出现,进而引发了生产结构和消费的不平衡,使得产品不得不进行跨地域交易的低阶化行为。倾销也会导致其他国家的类似产品或附属子产品在代替作用的影响之下,销售情况产生波动,进而对其他国家的产品行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必定会在生产行为中得到创造的机会,生产也会在间接程度上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倾销和反倾销的度,利用信息全面即时随机的属性,来平衡生产和消费的增长比例,使市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法]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2]吴园一.我国“贫困化出口”现状和原因[J].国际经济研究,2015,(3).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零售业;成都

[Doi]10.13939/ki.zgsc.2017.02.104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日趋复杂,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就一定得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等,在未来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1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大改革与大调整、“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大消费和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及“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等。

2零售业的市场现状

2.1零售业的基本情况――以成都市为例

最近啄辏成都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比如远洋太古里、新世纪环球中心等,每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关门歇业、并购重组的事情在零售行业也不断发生,例如成都仁和春天两店被收购、红旗连锁兼并互惠超市、人人乐的“闭店潮”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都零售行业竞争形式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整体面临各种挑战。

2.1.1成都购物中心整体零售市场表现良好

从最早的单体商场,到加入了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购物中心,再到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消费者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综合体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的需求也在不断重叠。

2.1.2快时尚迅速占领成都商业圈

在2016年3月底,成都的快时尚门店数已经达到49个了,比如Gap和C&a在成都分别有3家门店、优衣库有4家门店、ZaRa和UR分别有7家门店、H&m有11家门店等。作为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不论进入哪家购物中心、走进哪家百货市场,都会看到这些快时尚门店,快时尚门店已经迅速占领了成都的商业圈。

2.1.3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影响零售商业的发展

零售商业应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行为及时代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重构生态链接。伴随个性化需求和目的性消费的提升,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选择,网络购物虽然成为“90后”消费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价格驱动力的消失,被实体商业赶走的消费者最终也将回归。

2.1.4成都本土零售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

目前,零售业国内20强竟然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说明本土零售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对2008―2015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进行分析。虽然成都市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近几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下滑得稍快,这不仅说明市场竞争越发得激烈,更多的是体现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2.2零售业的销售模式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操作性较强,在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主要包括:实体店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模式、“网络+实体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多渠道与泛渠道的营销模式等。

2.3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2.3.1零售增速受宏观影响,消费拉动有限

零售每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说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拓新兴市场,转变消费观念,从而鼓励消费,引导消费。

2.3.2传统消费热点降温,新的热点拉动力不足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热点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又不足以拉动零售业的发展。

2.3.3居民收入将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收入的提前预期已经表现在消费上,而在进一步的消费中,收入是他们扩大消费的前提,也将会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2.3.4网上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

网上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网上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网上零售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服务不够完善及物流系统的不健全,减缓了网上零售的发展速度。

2.4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4.1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节力度比较有限,而产业结构以及相关联的供给结构,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国家为了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从而促进零售行业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

2.4.2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效应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总额也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继续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将推动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2.4.3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逐渐追求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从而促进了零售行业从实用消费向高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2.4.4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动了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4.5尚不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对于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企业商品安全、及时地送达。

3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3.1零售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1.1竞争过度、盈利艰难

整个零售行业分化重组的进一步加剧,致使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网络零售渐进分化。零售企业只有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突围、在变化中创新,才会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盈利空间。

3.1.2店面同质化减弱,个性零售开启

零售企业为了提升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性消费,同时开启了个性零售,按照不同商品所对应的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定向营销。这种个性零售将导致店面同质化的减弱,从而提升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3.2发展前景的预测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也导致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零售将重视以服务为发展理念,不断创新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零售服务体系,实现向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3.2.1便利店势头更劲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的便利性需求为宗旨,采取自选式的购物方式,一般位于社区附近的小型零售商店或网上商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便利店业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更多适应消费者便利需求的便利店。

3.2.2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消费观念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都在调整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商业变成了新的肥沃的“战场”。城市零售边缘的崛起,形成了“集聚―扩散”的趋势,众多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微”化,落户社区商业。

3.2.3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2016年零售业仍将承受经济增速放慢、成本高、利润低的压力,发展也将进一步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零售业优化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总的来看,行业整合并购将会更加深入,未来这一势头也不会减弱,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已是形势所需。

3.2.4跨境电商会更加热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零售业在运用自媒体运营、网上商城、移动支付、体验式消费传播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在零售业对互联网传播及成交工具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实体零售也正在逐步尝试从跨境电商体验店到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送货等新型经营方式。

4相关对策及建议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不是很理想,不仅面临竞争形势的加剧,而且还受到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零售企业应当总结过往经验,做出相应的抉择,调整运营状态,更快的适应市场。

4.1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行业,即使是同一零售形式其经营特色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零售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顺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形式,就必须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战略组合适应性不断进行创新。

4.2强化零售业的内部建设

随着零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技术、库存控制、信息传递、售货方式、商品检测等,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起着推幼饔茫零售企业在来自两端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观念,对零售业企业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合作意识强,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生存得更久,才有利于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4.3加强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零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可以从服务上寻求突破,同时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中进行推广和销售,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将对零售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扩大零售业对外开放

市场是行业生存的前提,对外开放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满足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零售业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综合发挥自己的竞争实力,将国内零售打进国外市场,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4.5商业模式创新

零售企业应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对零售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创新,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产业领域,从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5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更为关注服务品质,即追求在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更加强调商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也将更加关注绿色消费、安全与健康等。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所以,零售企业不仅要承受住市场的巨大压力,还必须随消费者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业态,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品牌文化内涵以及满足健康安全等要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J].经贸论坛,2015(3):11-13.

[2]包双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4(3):91-94.

[3]葛艳荣,赵金岭.论非经济因素对我国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15):19-21.

[4]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发展,2005(1):25-30.

[5]黄海艳,朱永新.企业诚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1S):170-171.

[6]王敬文.一带一路新战略[J].管理观察,2015(3).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篇3

1大连传统泵业市场营销的特点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市场营销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使其更具有市场经济的相关特点。一方面,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市场组成变得尤为复杂,大量企业的融入,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增加了经营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现阶段的市场营销具有营销手段多元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经营,大中小企业的广泛分布,使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营销手段具有准确性、针对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市场营销的必要性对于市场经济中各组成部门而言,市场营销手段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必要手段,因此,创新市场营销方法,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提高效益的最佳途径。总体来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能够使市场经济各组成部门坦然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创新市场营销手段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需求,能够更好的应对国外大企业的融入冲击;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是市场经济组成部门能够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连传统泵业市场下市场营销创新及分析

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全由市场价格自由引导经济发展的复杂经济体系,其复杂的组织部门构成、错综的组织部门关系,要求市场经济中的各组成部门和企业必须要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是泵业企业必须要经历过程。创新泵业市场营销,要从营销组成结构入手,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特点,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

1创新大连泵业市场状况下的营销模式营销模式是构成市场营销的最主要要素之一,其从营销目标、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方面为市场营销提供必要的指引和辅助,在大连泵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泵业市场营销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泵业市场营销模式,必须要从大连泵业市场发展状况入手,以创新营销观念作为引导,制定符合泵业市场发展的营销目标、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首先,创新全新的营销理念,在大连泵业市场发展特点下,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生成全新的营销观念,以指导营销模式构建;其次,在全新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创新符合泵业市场发展及企业经营目标的营销目标、手段和策略;最后,在现代泵业市场环境下,将创新营销理念、营销目标、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整合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全新市场营销模式

2创新泵业市场环境下的营销方法体系营销方法是市场营销实际运行中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市场营销方法主要从营销对象特点,市场环境状况等方面出发以促进市场营销的运作,要创新传统泵业市场下的营销方法,就必须要从泵业市场的环境特点出发,结合泵业营销对象,建立创新营销方法。创新营销方法,首先要针对大连泵业市场的基本状况,创新建立符合泵业市场发展需求的一站体验式营销方法,从营销对象五感上将营销推广开来;其次,从市场组成企业角度出发,创新建立企业灵活管理的柔性营销方法,使营销活动能够在市场经济变化的情况下,灵活转变;再次,综合分析泵业市场中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其他公众产生的互动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各级供销、消费者权益的营销方法;最后,综合分析泵业市场发展状况及经济结构组成状况,针对泵业市场的计算机网络发展特殊状况,创新构建新兴的网络营销方法,使市场营销构建起线上线下的立体营销方法体系

3创新拓展泵业市场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是市场营销实现营销效益的重要保障要素,营销渠道的拓展,将更有利于市场营销方法的实施和应用,使营销服务或产品能顺利的被消费或使用。因此,创新拓展泵业市场营销渠道,对泵业市场组成部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拓展市场营销渠道,要综合分析泵业市场发展状况,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客户状况、供销者变动情况,适时的拓展营销渠道;在泵业市场大环境下,经济不断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状况下,原有营销渠道已达到厂家对市场份额的要求,而消费者的购物喜好变化等状况,从市场需求角度拓宽营销渠道。

三、总结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1块状经济的内涵

“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同行业或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若干厂商的“扎堆”现象,这些企业密集,地理位置相距较近。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块状经济”一种含义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另一种含义是描述“城市边缘的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中国大陆的东莞、苏州、中国台湾新竹等。

2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必要性

目前笔者认为推动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①产业集聚度较低,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由于杭州中小企业众多,分布广泛,而园区规划滞后,块状内企业未能充分集聚,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利用,污染物处理也不能集中,因此提升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度是发挥块状经济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的重要手段。

②块状经济产业体系需进一步深化。多数块状经济产业链过短,上下游联系不紧密,块状内组织松散,竞争大于合作。所以进一步拓展上下游的产业链接,更大范围实施产业整合,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率,并相应地拓展价值链,加强增值环节,成为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方向。

③低成本竞争难以为继,创新成为决胜未来的重要武器。杭州多数块状经济走低成本、低价格的扩张路线,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工人福利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并非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资源的紧张、成本的增长、政策的限制,这种优势将越来越弱。而未来的竞争是以创新为主导,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污染的发展之路。所以培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支撑。

3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建德化工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块状经济,本文主要考虑从技术这个方面研究其转型模式。根据经济增长的技术理论,较高的R&D对企业(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建德化工块状经济通过高达销售总额5%的研发投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块状经济中的新安化工、大洋化工、iFF、建业有机、格林香化、大洋化工、友邦香料、福斯特等龙头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产品有机硅、草甘膦、有机的低碳脂肪胺系列产品、异丙胺、格林酮系列、碳酸钾等众多产品的在全球市场颇具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也很高。但要推动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除了龙头企业需要持续引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证技术上的领先,生产更多的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外,加快技术在块状经济内部的溢出扩散,提高块状经济内其他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缺乏足够的实力搞技术研发,但模仿加创新可以降低其成本。龙头企业可将次要的技术及要到期的知识产权以较低的价格优先出售给块状内的中小企业,减小其研发成本和周期,或选择优质的企业对其进行技术输出,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

4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

余杭家纺块状经济6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外贸依存度非常高,而且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可见该块状已融入了全球市场。目前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只是全球家纺行业的生产基地,而研发基地和销售基地却两头在外,整个块状经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对研发设计环节:围绕发展潮流化、功能化、个性化家纺的主题,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国外知名企业和研发设计中心进行合作,发挥余杭质检分局国家家纺布艺实验室作用,创新运用大豆纤维、竹纤维、彩棉等生态健康新材质面料,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和加工水平,加快发展中高档家纺,在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现代时尚、个性风格、色彩花型、流行主题等方面与世界家纺行业同步。全球家纺行业高端设计机构和人员大都集中在意大利,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大利家纺行业受到重创,大批研发设计人员失业,余杭家纺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成本雇佣或委托意大利的研发设计人员或机构进行研发设计工作。同时为建立独立的设计团队,可邀请国外人员到余杭讲授或组团到国外学习。这样可进一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从研发设计环节提升家纺行业的水平。

对营销环节:坚持国内国外市场“两轮驱动”,构建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营销网络,控制销售的自。因为金融危机,国外市场大幅萎缩,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做国内市场,就难免要走独立的品牌之路。而要创建品牌就必须控制终端,建立独立自主的营销网络。

所以,余杭家纺可从品牌推广和网络建设两方面加强营销环节的控制,同时依托“中国家纺网”,展示“余杭家纺”品牌形象和龙头企业的形象。规划建设家纺行业营销展示中心,鼓励企业重视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余杭家纺”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对家纺企业来说,要看重国内市场,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国外市场。经济回暖后,余杭家纺企业要抓紧时机,夺回失掉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的份额。在向营销环节转型中,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可采用“品牌带动”模式,发挥区域品牌、集体品牌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的联合效用,占领全球市场,抢占全球家纺行业价值链的较高端,使整个块状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家纺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在此过程中,剩余产能不断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将部分低价值环节从块状经济中分离出去。最终,完成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5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

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在18个被调研的块状经济中,知名品牌总量是最多的,共9个,其中全国性生产基地称号1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驰名商标2个“钱潮”和“万向wanXianG”和6个中国名牌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均具备,品牌绝对优势明显。但该块状经济中小企业众多,发展良莠不齐。众多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生产无牌同质且价廉的产品,相互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极不利于块状经济整体的发展。借鉴万向集团收购Uai并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同时利用Uai的销售网络、品牌和信誉带动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并利用Uai的知名度提升万向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培育自身品牌的成功经验。恒星集团、亚太机电等龙头企业同样可以借鉴该种模式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龙头企业获得海外市场,打响自主品牌,获得更多订单后,产能可以逐步往国内转移,充分发挥国内的比较优势,生产更高质量、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国内,这些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协议、合作等方式选取块状内优质的中小企业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将产能扩展至整个块状。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订单、在国内下订单、制定标准、检验把关,同时进行管理输出、技术输出和品牌输出,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通过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利用oem模式联通国内外市场,占据价值链的更高端,从而带动整个块状经济往价值链的高端升级。

6三种转型模式的推广应用

①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的推广。该种模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则是促进块状经济内其他企业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建立动态有效的创新系统和创新机制是保证以上两个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这期间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必不可少。实现了以上的几个条件,该模式可较为有效地适用于任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获得转型的块状经济,更适合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块状经济,如生物医药块状经济、通信电子块状经济、光线块状经济、新型材料块状经济、造纸块状经济等等。

②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该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外贸依存度较高,以国外市场为主导的传统块状经济,尤其是oem型块状经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四个升级环节是个阶梯式的递进过程,目前大部分块状经济处于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这个环节,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向营销和设计两个价值高端的延伸仍是地方块状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如服装块状经济、羽绒块状经济、化纤块状经济、五金工具块状经济、制笔块状经济、卫浴块状经济等等均可采用。

③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该模式可普遍适用于龙头企业较大、知名品牌较多的块状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oem带动模式是块状经济内龙头企业在全球占领高端市场、获取优质订单后,再将业务外包给块状内的优质的中小企业,从而带动块状经济整体升级的方式。机械制造块状经济、服装块状经济、软件块状经济、电子产品块状经济、汽车块状经济等等可采用该种模式。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实体经济;资本市场;虚拟经济;互动关系

文章编号:2095-5960(2017)02-0056-07;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源于银行体系结构调整而诱发的金融与经济间的不协调性,使得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提升之间的互动成为当前经济转型期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本市场体系的调整不仅关系着行业自身的改革,也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1]基于此,对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间作用路径的探析,从理论上揭示两者间的发展互动性,进而为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具实践性和时效性的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关系的探讨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都试图揭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互动性,抑或是表现出更具隐藏特性的因果性。刘骏民、伍超明(2004)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存在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现象,这主要源于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收益率差异又产生于股市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而导致这种结构非对称性的深层次原因却在于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2]王国忠、王群勇(2005)运用动态相关多元GaRCH模型专门研究了1919―2004年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时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存在着明显的时变特征且呈现出显著的经济虚拟化的过程;[3]董俊华(2011)以倒金字塔经济结构为分析基础,选择1992―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实体经济增长是虚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实体经济增长对虚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周莹莹、刘传哲(2014)研究发现,虚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且只有在实体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时才会具备虚拟经济产生的必要基础,而一旦虚拟经济产生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则可以实现对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积累,进而促使实体经济更快速的发展;[4]郑冠群(2014)在梳理近年来有关虚拟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周期影响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指出,虚拟经济本身的周期性波动外溢直接加剧了其对实体经济周期影响的复杂性,但若能成功构造预警指数则可以就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可能的冲击效应作出预判;[5]张晓朴、朱太辉(2014)从理论研究与经济实践两个视角专门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主流经济理论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理解,其进一步对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效用做了专门分析,并指出金融体系并非实体经济对立面的虚拟经济,它作为服务业部分不仅贡献了实体经济产出,还直接成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核心;[6]文春晖、任国良(2015)通过构建两期动态博弈模型,发现由于终极控制人的金字塔式的持股模式最终导致不同的两权分离度,而这进一步导致了两类成本和企业r值的不同经济效应,着重探究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所导致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发展的机理;[7]胡晓(2015)则专门分析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虚拟经济自身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和程度。虚拟经济越发展其对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越强,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越小。在虚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不仅不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反而会抑制实体经济增长;[8]刘洋(2015)也指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相背离的现象,并通过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数十年内国际性金融危机的频发正是源自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而导致的对虚拟经济稳定性的破坏,据此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会在宏观层面上对金融危机产生影响。[9]罗来军、蒋承、王亚章(2016)则专门关注了虚拟经济银行融资问题对于实体经济可能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无论是冷性市场还是热性市场银行融资均对它们的市场扭曲产生显著影响,但引发两类市场扭曲的因素却存在较大差异,且无论是冷性市场扭曲还是热性市场扭曲均会妨碍企业发展。[10]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是否存在背离,以及两者间如何互动变化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主要问题,且多选择通过具体的数据检验来揭示两者间如何变化。不同学者选择不同时期的数据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也从一定层面反映出两者间的关系并非是稳定的,随着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会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呈现不同的变化关系。当前,学术界关于两者间是如何互动的,具体的作用路径为何甚少论及。对此,本文首先从理论视角专门分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哈罗德-多马模型具体阐述了资本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一般路径和主要机理,以期为两者关系的协调与政策治理提供更为明晰的理论指导。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从虚拟经济的产生来看,它出现在实体经济之后,诞生于实体经济基础上,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11]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其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既然虚拟经济的存在就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那为何两者间又会出现不一致性,两者间到底是何关系,下文将展开分析。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统一性

分析已经明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样,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体现于虚拟经济的发展上,随着实体经济的增长将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基础和更大的扩展空间,即不断繁荣虚拟经济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12]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而言:

一方面,虚拟经济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资本的充足率对于投资行为的成功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此时储蓄率的提升将为投资规模的扩大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不仅如此虚拟经济的发达还有助于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实现资金向资本的转变,可以说它有效节省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实现了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这也正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主要贡献;不仅如此,虚拟经济处于高水平则意味着资本的流动性会同步上升,这极大提升了资本向实体经济的流入,也使得资本的效率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再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其在资本市场提供更有效的风险和收益转换机制,进而实现对风险的分散与转移,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Denizer等(2000)的研究就明确指出,金融越发达的国家,经济波动越小;[13]而且虚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不容易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在于其对实体经济风险的分散,还因为其对实体经济一定的预警作用,通过对相关资本指标的管控就能间接发现可能存在于实体经济中的问题,而尽早采取治理措施。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对虚拟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和环境,实现对其的助推效用。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助推首先就体现于对虚拟经济诞生基本的夯实,通过自身水平的提升引致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扩大,进而促进虚拟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发展的保障,那么虚拟经济自身的扩展就是带有泡沫的、无基础的膨胀,很容易诱发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实体经济的状况还直接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即直接决定着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而且从社会长期运行来看,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将首先决定社会的平均利润水平,这一社会平均利润率又直接影响着银行的长期利率、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整个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这就正如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虽然受市场影响,但其最终的影响因素还是公司自身的运营状况,如果没有首先实现自身经营状况的改善,也就很难实现公司股票价格的持续、稳定上涨。

总体而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相互影响,虚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具备一个稳固同时又不断自我发展的基础,而这一基础正决定于实体经济;相反,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扩大自身发展规模、空间的资金保障,而这正是虚拟经济给予服务的所在。可见,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性,决定了发展保持良性循环的重要性,若是任何一方落后则可能带来整个经济体系的动荡。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正如上面分析所指出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间所表现出的互动性共同助推着整个经济水平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间始终一致。事实上,两者同样存在着相互背离的一面。

一是,虚拟经济虽然产生于实体经济基础上,但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发展,而其所凭借的方式则主要是自我炒作与扩张,进而实现对金融产品价格的提升。[14]

二是,有价证券的价格虽然主要受公司运营情况的影响,但在短期内也可能呈现出与实体经济不相符的情况,即来自于证券市场的供需竞争以及可能的投机买卖活动,都可能使证券价格在短期内呈现出与实际价值相偏离的态势。

三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虽然存在相互性但虚拟经济的过渡发展也可能造成实体经济的“挤出”,尤其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后自身过渡膨胀而出现发展的情况下,其会凭借更高的利润回报率吸引实业资本流出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发展的停滞。例如,在资本市场泡沫较高的环境下,资本市场的高回报率会吸引大量实业资本涌入股市、房地产,最终因过度消费和虚假繁荣而增加银行坏账,动摇实体经济的信用基a,增加整个经济系统面临风险的概率。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机理

(一)资本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一般路径

毋庸置疑,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能够使利率如实反映资金存量的变化状况,加之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也能实现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避免了因利率水平下降而导致的贷款需求扩展和资金缺口扩大风险,能够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将其有效运用于生产投资上来,进而实现对整个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反之,则会因为资本运营的低效而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

式(1)中,t表示某企业的生产产量,Y表示企业资金存储的意愿,v表示资本产量比,若进一步假定企业资金存储的意愿Y主要受经济增长和其他金融变量影响,则有:

从图1可见,在最初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时,效率p=S时,〖SX(〗Δt〖〗t〖SX)〗=〖SX(〗Y(Δt/t,p)〖〗v〖SX)〗由mn线代表,其对角线的交点G点所决定的实体经济均衡增长率为处于较低水平;若资本体系逐步健全则效率同步上升,则存储偏好极大提高,则mn线变化至m′n′处,其与对角线的交点G′决定了均衡实体经济的增长率明显高于op。这就表明资本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将首先对整体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产生影响,而这一效率的改变将进一步作用于市场储蓄意愿导致实体经济可用资本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为更明显地揭示资本市场体系自身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假定社会仅存在长期利率回报相对较低的传统工业部门和长期利率回报相对较高的新型产业部门两类,则对于高回报率的追求会促使资金供给方均偏好于新型产业部门;同时,如资本市场提供的存款利率为零,则传统部门会选择放弃存款,新型产业仅有部分存入;只有具备足够高的资本回报率两者才会选择使自身的多余资金流向资本市场。而实际投资线的倾斜方向也表明实际投资与实际贷款利率间为负相关关系,即实际投资收益随投资的增加而递减。若在均衡状态下,资本市场体系没有维持自身的健全,则最高实际存款利率将高于均衡利率进而导致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出现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则能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企业只能是少数,则此时整个社会的损失增大。如资本市场能及时调整自我状况,回归健康运营,则利率对资金存量的如实反应会使整个体系以适当的利率来吸引资金,并满足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

具体到现实经济社会这也就意味着必要的市场活跃度正是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首要基础保证。发展健全且稳定的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定期发行证券募集资金,进而成为供给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本供给者,一旦该资金供给方出现萎缩或衰退的趋势,则必然首先影响其资金的供给效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而活跃的市场将更容易为企业融资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参与者的增加和参与行为的正常开展又是维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若始终处于交易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市场的预期自然也是消极的,这会直接诱发交易行为的减少和融资规模的缩减,待至整个资本市场交易规模出现缩减态势时必然妨碍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如此,来自于股价的直观变化更是直接反映了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只有确保股价能够客观反映公司基本面,才能真正确保其成为衡量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效的有效尺度,进而引导资本市场资金的有序、高效流动。这意味着想要实现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对于股票市场的规范和有效监管必不可少,必须确保资本市场收益的提升是建立于实体经济即企业发展基础上,而非证券投资者收益的过度虚拟化,否则市场投资者将偏好于炒作概念和追随市场操纵而非公司治理与发展。

(二)实体经济影响资本市场的一般路径

从虚拟经济的产生来看其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基础,它是实体经济发展到相应规模为寻求更大的资金支持而产生的,并进一步促动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导致了个体间财富分配行为,无法确保绝对公平的情况下必然进一步诱发个体财富总量的不均,而这正是私人借贷行为产生的基础。借贷行为的出现进一步引致资本使用权的付费行为,即借方利用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进行生产经营,而贷方以资金使用权出让而获取利息(即虚拟经济萌芽)。事实上作为虚拟济发展主要载体的有价证券,其最初的产生和后续的发展均来自于企业经营状况、社会公众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发展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规模也是影响虚拟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而现实社会中,实体经济发展与虚拟经济间的状态则是动态变化的,既可能呈现互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又可能表现出背离的状况,显然存在不稳定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从动态视角来揭示实体经济发展影响虚拟经济的具体路径依赖。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各自的初始水平直接决定着二者之间的关系,此时实体经济发展中来自于监管部门的主导性较强,表现出较显著的计划性,[15]此时实体经济很难通过诱致性的自变实现对二者原有关系的改变。这就意味着,在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若外界影响因素效用很强则很容易受其冲击,而造成了实体经济危机,进而扩展至资本市场,呈现出二者相互感染的关系。加之路径依赖的原因,短期内二者所呈现的非均衡态势较难自发调整到良性均衡状态,从而出现二者关系长期被锁定的状况。即实体经济虽在短期内能实现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促进,但限于自身较低的发展程度,其稳定性也较弱,在受到外部影响因素冲击时,首先呈现出自我的非均衡变化再扩展至资本市场,此时二者开始所维持的良性循环被破坏,进而演变为两者长期的非均衡恶性状态。更确切地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看似各自存在独立的发展周期或周期变化规律,但两者间却存在关联性。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两者发展的起点,必将带来虚拟经济的同步发展,但在实体经济的加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这将同时诱发经济泡沫的聚集。其直观表现就是资本市场产品价格的不正常上升,此时资本市场利润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实体产业而导致泡沫经济出现;伴随资本市场产品价格的持续虚高经济泡沫不断膨胀,来自于实体企业的发展萎缩将最终形成冲击导致泡沫的外部因素,导致泡沫破裂和资本市场产品价格有限时间内的急速下跌;而这将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的下滑和增速的放缓,待至虚拟经济发展回归正常水平,实体经济将为回归高水平位置而展开下一轮发展,进而促使虚拟经济同步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可见,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组成的经济体系下,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由于彼此周期性的非绝对同步性,虚拟经济系统短期内的发展可能快于实体经济也可能慢于实体经济,但彼此间的关联性却始终使实体经济居于主导地位。这也说明,实体经济的初始稳定发展状态的持续对二者之间长期关系的动态变化影响巨大。

事实上,实体经济从初始状态到发展状态的变迁也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其变迁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体系的长期动态变化关系改变。[16]具体来说,主要的变迁方式是强制性和诱致性两种,其中,强制性变迁的主导者为政府监管部门。对于各利益主体的兼顾往往会使实体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即因两者发展程度和变迁程度不统一而呈现背离关系。同时,强制性变迁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忽视会进一步造成其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忽视,使得资本市场体系的调整完全是依照行政安排,这会加重资本市场的非均衡状态,最终导致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间无法摆脱初始的非促进发展关系。

而与强制性变迁相对应的另一变迁方式――诱致性的变迁则完全不同,其整个发展的过程完全由市场主导,是一种双方根据变迁利益与变迁成本对比后自主决定的行为改变(林毅夫),这就决定了变迁中的协调性。在自发性的变迁中,实体经济往往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就促使其具备了诱发资本市场同步调整与发展的基础。此时,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诱致资本市场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最终使二者在变迁中相互刺激,并逐渐形成良性互进的关系,最终发展为长期的均衡状态。

四、政策建议

可见,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间互动关系的性质对于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综合上文对两者间互动关系及影响路径的分析,未来更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综合把握二者关系的协调。具体而言:

一是,充分发挥我国资本市场中各类金融机构的效用,为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综合国内外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经验来看,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应优先健全我国银行体系,在此基础充分调动央行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并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物价稳定为基本目标,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基础;同时,加强对国际经济动向的准确把握,进行必要的经济前瞻性分析,利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将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坚持对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等为我国实体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良性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是,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提升其在资金配置上的效率,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结合各区域发展状况,加快东中西部各类金融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边远地区金融机构布局;同时在银行方面,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提高股份制银行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发展,并鼓励其相互参股;当然在促进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还有严格控制各类金融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避免盲目的扩大规模所带来的虚拟经济泡沫。

三是,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诱制性变迁实现其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助推效用,进而实现对资本市场结构的改善。这就意味着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还要关注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效应,争取依靠市场力量自发协调、促进资本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和法律法规框架。

四是,减少实体经济波动,增强金融类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针对资本市场体系的脆弱性特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提前对可能诱发分析的外部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前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在平滑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资本市场体系的稳定。

五、结语

通过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关系的探讨发现,两者间既存在相互促进性、一致性但短期也可能呈现背离的状态,对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发展而言,其主要实现手段只能是自我炒作与膨胀,但由此导致的实体资本大量流入最终会因为资本泡沫的破缍流失,最终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动荡;而脱离了资本市场支撑的实体经济,其发展也终将因为资金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市场的持续扩展和自我发展规模的持续增大。基于此,建立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为配合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实体经济也必须从自身体系与结构的调整入手,为虚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虽然,本文着重分析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具体作用路径,但却未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检验性分析,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也是未来研究应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冉光和,李敬,等.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J].中国软科学,2006(2):102-110.

[2]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60-69.

[3]董俊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1-144.

[4]周莹莹,刘传哲.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投资扩张效应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

[5]郑冠群.虚拟经济波动影响实体经济周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当代经济科学,2014(3):75-81.

[6]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3):43-54.

[7]文春晖,任国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发展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5(12):115-129.

[8]胡晓.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增长抑或结构调整[J].财经科学,2015(2):52-62.

[9]刘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对现代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15(1):23-26.

[10]罗来军,蒋承,王亚章.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4):74-88.

[11]丁忠明,万光彩.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金融理论与实践[J].2008(2):20-25.

[12]陈丽明.陈志建.高劲.商业银行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广西为例[J].统计教育,2010(7):47-48.

[13]Denizer,iyigunandowen,"FinanceandmacroeconomicVolativity",internationalFinance[J].Discussionpaper,2000.

[14]王锦惠.我国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再分析――多元VaR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2):57-58.

[15]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5.

[16]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9.

收稿日期:2016-11-29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9-0051-04

块状经济(massiveeconomic)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集中、专业化极强的,同时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块状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推动传统块状经济的转型提升,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理论认为,块状经济具有地域的集中性、要素的根植性、企业的关联性、生产的专业性等特征,其转型升级可归结为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就此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全球价值链理论(GlobalValueChain)、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innovati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ofproductLifeCycle)等多种视角进行了研究。结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本文着重从实证角度,考察国内典型区域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做法(见表1),分析和归纳其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转移一般生产环节,发展特色总部经济

块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人力成本上升、土地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引导块状经济中的企业将一般性成产环节转移到人力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产业配套相对完备的其他地区,使作为块状经济“头脑”的企业总部和作为“身体”的生产基地在物理空间上分开,这样既能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信息、人才等战略资源,又能获得转入地的土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的资源在块状经济中的优化配置,依托区域块状经济培育特色总部经济的趋势逐步呈现。

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台湾信息产业集聚地新竹,受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和环境承载等因素的影响,将大量的信息产业生产环节转移至大陆长三角和珠三角,成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新竹逐步成为中国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和“龙头”,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又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珠宝企业开始发迹于深圳罗湖区水贝,目前已经有超过3000家珠宝企业及珠宝配套企业集聚于此,形成了“世界珠宝看深圳,深圳珠宝看水贝”的局面。但近年来,随着地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生产加工制造企业陆续搬迁出去,水贝珠宝产业链逐步向研发设计、展示交易、品牌经营等产业链高端延伸,目前已有超过80%的“深圳珠宝”区域品牌成员企业入驻,并拥有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金丽国际珠宝交易中心、水贝玉器批发市场等众多高水准、专业化的大型珠宝展示交易平台,奠定了深圳作为中国珠宝之都的地位。

某种意义上来说,块状经济是没有“围墙的园区”。要推动块状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始终注重塑造自身高端化的特色优势。加快发展特色总部经济,推进主导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推进块状经济相关资源的整合,是形成块状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基本原则。

二、针对性地嫁接外资,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块状经济完全依靠内生增长和自我更新,已经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少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把土生土长的块状经济放到国际化的背景下,通过“嫁接”外资来做强和提升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而实现产业的突围和升级。由于不同块状经济所拥有的产业属性以及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嫁接外资的方式上也各不相同。

一种是拉长型嫁接。例如,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嘉善第一大块状经济——以胶合板为主、占全县产值达30%的木业发展速度开始趋缓。为保持木业块状经济的先发优势,嘉善通过多方努力,引入了国际家具业的龙头企业——台升家具。该项目的引进,带动了家具、化工、五金、包装、玻璃等10多家配套外资企业的进入,意味着嘉善木业块状经济的产业链得以拉长,从而促使嘉善木业向国际家具制造中心发展。另一种是补缺型嫁接。从1997年开始,海宁大量引进国外各类先进经编设备,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产业生产基地和市场集散地,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0%。但在原材料提供、经编产品后整理等关键环节上,海宁本地企业显得力不从心,这严重削弱了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此,海宁将弥补产业链弱项作为引资的重中之重,并成功引进专门生产经编布原材料的项目,从而大大改善了经编产业链中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总而言之,无论有多少种版本,块状经济“嫁接”外资的关键在于,利用块状经济极强的技术吸收和低成本生产组织能力,实现外资的本地化。这个过程也是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实现产业融合的过程,两者分别居于产业链中的不同位置,互为配套,外资对提升当地产业链竞争力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引导块状经济发展

专业市场是块状经济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实现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变,最终必须依靠市场,通过大量企业的衍生与扎堆而形成。当前,生产能力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产能过剩必然带来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和亏损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此时,通过完善商品交易的专业市场建设,缓解产品的销路问题,无疑是很有效的途径。

在此方面,义乌是一个典型。义乌的块状经济多数是在商品交易市场的带动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即是“以商促工”的结果,并无先发优势可言。而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义乌又不失时机地推动传统市场的改造提升。一方面,积极运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信用交易等方式扩大经营,努力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另一方面,加速发展公证、咨询、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逐步实现专业市场从交易平台到服务平台的质变。正是通过商品交易市场的这种先导作用,为义乌块状经济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拥有40万余种交易商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而专业镇经济发展的广东,也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比如,佛山市乐从镇建成首个“部级电子商务试点镇”,中国塑料网、家家易、中国国际家具网、中国家具之都网等迅速发展起来,近八成企业都加入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引发了乐从钢铁、塑料、家具三大专业市场经营模式的重大变革。2011年,乐从实现了70多亿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由此可见,专业市场对块状经济的带动效应非常大,可以使市场信息、产品制造、销售渠道、服务产业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传统领域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加快完善与块状经济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集聚信息、物流、金融、营销等各种生产资源,是促进块状经济转型提升的重要基础。

四、龙头企业带头引领,推动技术创新升级

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低水平重复竞争突出是块状经济的通病。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提高块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区域内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和发展。因此,引导和扶持块状经济龙头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新型企业,对引领和带动块状经济内企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面对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市场激烈竞争,上海纺织提出了“科技与时尚”的发展理念,实施科技先导,确定了走高端纺织之路。在这一思路引导下,由龙头企业上海联吉合纤公司成功地研制开发出葆莱绒保暖纤维新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随后,该纤维品牌先后与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上海东纺科技进出口公司、上海三枪(集团)公司、上海幸福纺织印染公司等企业进行相关产品开发,以市场化方式把纺织产业链连接起来,形成以葆莱绒为核心的新专利集群,从而推动上海纺织产业的提升。又如,在认识到代工的局限性以后,深圳电子信息行业的民营企业开始持续自主创新。华为、中兴通讯等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主流标准的制定,在国际市场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华为在全球123个行业标准组织中担任148个领导职位,中兴通讯已加入了70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获得nGn、光传输、信息安全、网关及3G终端等领域的国际标准起草权席位。这些技术创新直接服务于企业,同时又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使技术创新成果影响到周边的中小企业,深圳信息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也由此得到提升。

由此可见,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快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努力形成龙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发展模式,以点带面,提升集聚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

五、政府优惠政策安排,助推高端产业聚集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政府设立产业功能区,并采取制度性安排予以强力推动,是部分高端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的主要动力。这种制度安排涉及的政策是系列性的、系统集成化的,政府对这些产业功能区块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项目的支持领域、布局规划安排、资金的支持方式、财政政策的倾斜、海关优惠政策及人才的激励政策等,发挥了较强的支持引导作用。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就是政府组织型产业集聚的一个成功范例。作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的合作项目,多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利用外资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开发区第一,2013年在全国90家部级开发区评价中位列第二,也是我国吸引国外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搞得最好的开发区之一。依托这一优势,苏州工业园区诸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光电、纳米技术等产业也得到快速集聚式发展。此外,无锡物联网产业的集聚发展也具有典型意义。当物联网技术在国内刚刚兴起之时,无锡市政府果断引进中科院等相关科研力量,充分运用“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支持,迅速实现了物联网产业从无到有的集聚过程。当前,无锡物联网企业已经增至608家,包括传感制造、共性平台、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各门类的物联网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区域配套能力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初步估计,2012年无锡物联网企业总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物联网及相关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

实践表明,虽然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政府在推进块状经济的转型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包括为块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解决块状经济发展中的各类难题等。总而言之,其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及公共服务,为提升块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等.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李佼红.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牟群月,朱蓉.加快温台区域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研究[J].特区经济,2012(2):61-63.

[4]王群飞.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2(5):59-60.

[5]朱李鸣,陈文杰.依托区域块状经济培育特色总部经济——对永康实践探索的思考[J].浙江经济,2009(3):49-50.

[6]刘军.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基于宁波的个案分析[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11):11-15.

[7]岳芳敏.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J].学术研究,2012(2):81-87.

[8]刘春香.宁波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R].宁波市工业经济研究课题,2012.

typicalChineseDomesticRegions'experienceinpromoting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themassiveeconomyanditsenlightenment

SongBinglin1,2

(1.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instituteofDepartmenteconomicResearch,Shanghai200235,China;

2.ningboacademyofSocialSciences,instituteofeconomicResearch,ningbo315000,China)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体育健身健身市场综述结论

总结有关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下:一类是全国性的研究,一类是各省市的研究。

国内有关健身娱乐市场的研究: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作为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外显表现形式,国内很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对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等方面。总结有关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下:

一类是全国性的研究:

张岩等为了解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现状,曾对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开业时间、经济性质、经营规模、经营项目、经济效益、设施档次。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营规模大小不等、经营项目多样和多当次服务等现象。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存在部分项目增长过快、盲目上马、价格定位偏高、项目结构失衡、企业经营和市场管理不善等问题[1]。王岳洲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对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进行调查,主要是对其数量、经济性质和经营形式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并对东西部地区体育健身娱乐业予以比较,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

一类是各省市的研究:

钟天朗采用问卷调查、询访及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探析了上海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经营项目、经济性质、资金投入、经营业务、开业时间、开放时间、主要经营形式、消费者平均每次消费所花的时间和上缴税金状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有序发展的对策[3]。杨竞生等采用调查法对深圳市宝安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经济成分、经营规模、经营项目和设施档次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4]。黄斐跃通过对浙江省的健身娱乐市场中涉及的三个重要层次人员(管理层、经营层、消费层)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当前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特征。同时还对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对策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5]。杨精明等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咨询及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南昌市区部分健身娱乐经营单位的经济性质与管理体制、资金投入、经营业务、开业时间、营销方式、消费者平均每次参与消费时间和上缴税金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南昌市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存在着消费价格较高,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等问题,提出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有序发展的几点建议[6]。宣海德等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安徽省沿江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四城市体育健身娱乐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皖江城市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7]。陈瑾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兰州市综合性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与广州市的相应领域进行比较,客观翔实地描述了作为欠发达地区典型代表的兰州市综合性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凸现了其存在的问题,分析预测了该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8]。

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日益提高,因此,对体育健身娱乐产业整体供应要求也不断增多,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体育娱乐消费场所,节假日供应表现的严重不足,人员爆满,它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大众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格局,目前,社会也正在积极配合政府,建立健全各级服务机构,尽量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可能。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对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究现状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和某些区域地方的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但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点或不足:

第一,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定性分析,泛泛而谈,定量分析比较少;

第二,体育健身娱乐业与体育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关系、中国“二元经济”,对体育产业整体布局、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现状以及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对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显得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国内对于其他省市健身体育产业有一定研究,但没有将不同的省市做比较分析,一般都是单一分析某一个地区,没有对其现状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岩,柳伯力.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n].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1):14-17.

[2]王岳洲.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n].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031-1033.

[3]钟天朗.上海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n].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3):12-16.

[4]杨竞生,黄一凡.深圳市宝安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现状及管理初探[J].体育师友,2004(3):57-58.

[5]黄斐跃,薛林峰.浙江省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n].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8-19.

[6]杨精明,刘文春,刘康生,孙小飞.南昌市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现状的调查研究[n].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122-123.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货币金融体系;货币市场;现状;建议

货币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的状况是货币市场发展中重要的支持,起推动货币政策实施的作用。货币金融体系能否适应当代经济潮流与国际市场发展需求决定了我国金融业的未来动向,与日俱增的国际金融资本压力让我国不得不进行相关政策的研究改革。因此,分析当前货币金融体系的形势、探讨有利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下的金融体系

分析我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可以发现,由于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需求其现状并不乐观,可以说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几个重要的问题,具体归纳到三个方面,分别是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发展状态不一致、金融体系不完善以及监督监管力度不足,下面将逐一分析。

1.金融市场发展状态不一致。金融市场的发展并非受单一因素控制,除了相应运行阶段的影响以外还包括体制因素。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货币市场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市场容量充足、参与主体广泛的整体市场结构,对于货币真正的供求状况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因此在分析我国经济状况时很难凸显货币市场的作用。除此以外,货币各个子市场之间的联系十分脆弱,分业经营的状态仍旧存在于大部分子市场当中,这种无法保证整个货币市场发展统一的状况使得金融业的发展被严重拖滞,出现市场利率不一、资金利用率低下等现象。

2.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运行成熟,这与我国经济起步较晚不无关系。多种原因造成我国金融体系的缺陷,我国的金融结构形态、银行制度、银行金融业务结构等等因素存在各自的偏属,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不能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致使其进一步偏离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体系不能为货币政策的传递保驾护航,货币政策的影响降低,促使我国货币市场难以充分发展。

3.监督监管力度不足。如何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是金融市场发展中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无论哪个国家都必须正视与重视的问题。对我国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监管力度不足,具体体现在监管所涉及的内容较少、范围较小,监管条件不利于落实,金融监管的水平低下。对货币市场而言,金融监管对其采取的态度不积极,监管用力不均,有的方面过于限制而其他方面却出现空白,监管的科学性与客观性难以体现,对整个金融监管系统的运作都是相当不利的。

二、对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鉴于上述说到的货币金融体系现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货币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有效改革,促进金融业的高效发展。针对问题本文认为可以实行一对一的政策,即建立统一的货币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机制的健全、实施有力的监管制度。

1.建立统一的货币金融市场。货币金融市场的统一是经济发展大潮流中的必然趋势,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重视这项工作,努力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强各个子市场之间的有效关联,保证各个市场之间业务的流通性与相容性。除此之外,实现统一货币金融市场的过程中着重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确定货币市场为我国金融发展中的重点对象,以实现利率的统一为突破口,沟通各个子市场,达到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其次是突破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障碍,使双方能够实现功能互补,共同进步。如此,货币市场就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加大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2.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构建是整个金融业活动的规范,是决定金融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健全货币金融体系需要落实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点是对货币市场主体的的建立,货币市场主体决定市场的范围与前景,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适应该制度,市场主体必须具有多元化特征。因此,政府在对市场主体进行考核时可适当放松条件,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第二点是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和手段都过于单一,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创新金融手段;第三点是金融市场之间要注重互通。只有把这三方面落到实处才能扩大我国货币市场,增大交易数量,从根本上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使之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3.落实确实有效的监管制度。有效的监督手段是保证金融业有秩序地运行的前提,它关系到国家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同时对金融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在进行货币金融市场建设时,不可忽略金融监管制度的构建,应加强相关制度的落实力度,保障我国金融业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具体的手段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专门的货币市场监管机构、规范监督的内容与范围等等。货币市场相关法律的出台可以控制不正当的交易行为,专门的监督机构则有助于解决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监督制度的确定则保证了各项处理手段均有法可依。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货币金融市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影响的不仅是自身的发展,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一举一动都对经济发展动向有不可预计的作用。货币市场发展落后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要避免其进一步阻碍金融体制改革,只能加快对货币市场的建设速度,尽快出台相应的货币金融体系政策,使货币市场转向对金融改革产生积极影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一货币金融市场,完善货币金融体系结构,加强监督管理是当前政府最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方面,只有这些内容得到保证,货币金融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冬吾.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刊),2011(06).

[2]张燕.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现状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下旬刊),2012(06).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篇9

利率市场化西方国家的发展现状应对措施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原因

(一)利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通过价格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供求关系,从而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价格的变动背后利率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率升高时,储蓄收益增加,投资和需求收益减少,市场对资金的需求程度相应也会降低,价格也会随之降低:反之,价格会因为利率的降低而上升。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利率在促进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投资和储蓄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国改革的必经之路

1.与世界相接轨的需要

从我国加入wto和其他世界性组织开始,外国资本流入我国已成为必然趋势,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日益增强。

2.我国市场改革的需要

一方面,我国一直努力行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国有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发展、各种要素市场需要以资金市场化为前提进行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优化配置,需要资本流入更加便利,带动了信贷资金的快速发展。

二、国外不同类型的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一)拉丁美洲国家激进型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现状

拉丁美洲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于仓促,并没有考虑本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条件,反而对本国经济起到了冲击的作用。以阿根廷为例,宏观经济发生巨大波动,1980年后GDp发生大幅度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负增长;因为利率的市场化,其波动政府无法控制,贷款利率居高不下,国内资金供不应求,最终导致部分国内银行破产,继而于1981年爆发经济危机。在此之后,政府取消利率市场化,重新进行管制。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宏观经济发生大幅度波动,利率起伏过于频繁,从而限制资本投资与发展,导致经济衰退。但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促使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加。在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之后,美国经济逐步趋于平稳发展。

三、国外利率改革对我国的经验

(一)选择正确恰当的时机

拉丁美洲各国的改革均是在经济处于近乎崩溃的状态进行改革,但是结果适得其反,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进行改革。

(二)完善金融市场结构,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市场的完善会衍生出许多新兴金融工具,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避免利率市场化之后经济出现无序状态。

(三)完善监管体制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利率的监管不应放松,市场化和政府适当管制相结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采取渐进性的推行模式

拉丁美洲各国的激进型改革方式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还带来了许多衍生性问题。对于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更加适合渐进性改革,不仅可以降低风险还能使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后的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一)风险较大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容易出现银行风险扩散,导致金融市场发展不稳定,新型金融工具无法得不到更新,发展缓慢,进而造成经济的波动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财富的增加。拉丁美洲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证明,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为此,我国应逐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首先,制度的实施应逐步扩大直到覆盖全国,与此同时实施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其次,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存款保险费率。

(二)地方融资受到原有体制的限制从而受到影响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方实施公益性等收益率较低的项目时,所需经费基本依赖财政拨款进行补贴。利率市场化推行之后,原有的财税体制会对地方性融资产生阻碍,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局面。为此,我国应该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适时配合利率市场化后所带来的状况,使地方融资不再困难,可以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三)利率的快速上升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较为紧缩,但在我国存在一部分对利率敏感性较低的主体。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上述部分的主体会因为不及时导致利率的快速上升,对我国利率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进而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发展。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该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在改革完全推行之后政府应该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对利率敏感性较低的主体提供较为平稳的发展平台,不仅仅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还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国民财富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

[2]吴士金.利率市场化案例与影响[J].资本世界,2011.

[3]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与推进路径.

[4]王文平.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59-176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01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伴随着外企的大量涌入,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其在市场上立足,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就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来看,其在管理创新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发展水平整体失衡,未形成正确的市场竞争概念,且缺乏有效激励手段和机制,造成其管理创新发展缓慢。需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才能确保其未来发展的长足性和可持续性。

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概述

就企业的创新而言,其主要和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赢利作为一切创新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创新涉及企业的多个方面,如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针对企业管理创新,作为企业运行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管理的高效率,对于企业良好运行和实现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来看,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并发展的企业形式,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沿用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的作用也在逐渐衰弱[1]。因此,实现国有企业管理创新,针对其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进行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足效用。

二、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1.整体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就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情况来看,其整体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少数国有企业在具有前瞻思想和实干能力的企业领导带领下,积极建设企业文化,并将企业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极大提高,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影响力获得显著提升。如海尔和联想等企业,其企业管理创新水平位居我国企业前列,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而大多数国有企业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造成企业发展乏力,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2.缺乏正确市场竞争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决定者。企业要想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争取到更多的客户和消费者,就需要形成正确的市场竞争概念,以市场为导向,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然而,许多国有企业缺乏正确市场竞争概念,仍以计划经济时代传承下来的管理理念作为发展方针。过分强调技术革新带来经济效益,忽视企业战略定位的重要性。企业发展没有战略目标作指导,市场价值受到极大削弱[2]。

3.缺乏有效激励手段和机制

国有企业存在的一大问题即分配制度不合理,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对于员工收入和利益的分配,不是根据其生产效益和贡献价值,而是其职位高低,且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企业生产效益低下。同时,激励手段和机制不健全,无法准确把握激励时机和额度,表现优异的员工无法得到有效激励,造成企业管理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

三、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1.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约束

我国国有企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为深远,其经济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很大程度沿袭下来,造成其体制管理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计划经济的一套体系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间的碰撞与矛盾使得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约束和束缚。为此,必须有效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突破原有的旧思想和旧办法,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向着现代化和市场化道路不断发展。

2.树立正确市场竞争理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为实现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树立正确市场竞争理念,以市场导向企业的发展道路[3]。重视科技和人才发展,提高企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并在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下,实现企业创新实力的有效增强。对市场形势进行深入研究,以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指导,制定科学的战略方针,确保企业发展与市场的有效同步。

3.建立健全有效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之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员工和人才的培养,能够以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机制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优点,使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提升,并将自我优势展现出来,实现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就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来看,管理创新应涉及多个方面,以针对性的办法和策略,完成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和优化。应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并树立正确的市场竞争理念,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企业的管理办法能够与时俱进,与社会和市场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国有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也为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柴延斌.探析国有企业的管理现状和改革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

[2]柳绪言.谈谈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