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十篇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十篇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7:29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篇1

现有研究对人口规模、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口与环境污染、城市化与环境污染、城市化模式与环境污染等三个方面。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研究最早见于人口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文献中,这些文献检验了人口增长对污染排放的影响,认为污染排放与人口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现有研究对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检验结果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认为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城市化带来了能源消费增长,进而恶化了环境质量[6-8];第二类研究认为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但城市化能够提高公共设施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形成产业集聚,进而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处理成本,有利于污染排放的降低[9-10];第三类研究认为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这些研究借鉴eKC的实证方法,检验了城市化率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得到了不同结论。由于样本与方法不同,现有文献发现城市化率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n型、正U型等多种关系[11-15]。从城市化模式看,城市化包括小城镇和城市群两种,两种模式对环境污染与治污减排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这方面的文献包括三类:第一类文献单独分析了小城镇与环境污染,发现尽管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对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了作用,但由于小城镇规划布局不当,从而给小城镇的环境造成了压力[16];第二类文献单独分析了城市群与环境污染,认为对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国家,大城市和城市群更易于控制和减少污染,但由于其人口与工业的高度集聚特点,出现了区域性、叠加性、扩散性的城市群环境问题,包括城市群水环境污染的集聚叠加效应、城市群的热岛群效应、城市群固体废弃物的集聚扩散效应和城市群土壤污染的迁移扩散效应等[17-18];第三类文献则同时比较了小城镇与城市群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认为小城镇和城市群并不必然导致环境污染[19]。综上,现有研究主要讨论了人口规模与环境污染、城市化与环境污染、城市化模式与环境污染,较少将人口规模、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置于同一框架之下进行比较与分析。这忽略了不同人口规模下城市化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差异性。

二、研究设计

1.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为了检验不同人口规模下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本文在杜雯翠、冯科等的研究基础上,分别设定如下实证模型。其中,模型1检验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模型2检验城市化模式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根据样本国家的总人口,将样本划分为三组,第一组样本的总人口不多于1亿,第二组样本的总人口多于1亿少于2亿,第三组样本的总人口超过2亿。针对不同样本组,对模型1与模型2进行回归,比较回归结果以得到人口规模、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述实证模型中的因变量为环境污染(pollu),用各国空气污染指数(pm10的年均浓度)表示,单位为微克/立方米。空气污染指数越高,表明空气质量越差。自变量包括城市化(Urban)、城市群(Cluser)和小城镇(town)。其中,城市化(Urban)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示;城市群(Cluser)用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群人口数占总人口比例表示;小城镇(town)用城市化与城市群的差额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城市化率与城市群人口比例两者之间的差额事实上包括小城镇人口比例与未形成城市群的大中城市人口比例,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借鉴杜雯翠等的做法,将这个差额看成是近似小城镇人口的比例。除城市化与城市化模式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等都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GDp),用来控制经济发展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用各国人均GDp的自然对数表示;增长速度(Growth),由于研究样本为新兴经济体国家,有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带来压缩式的环境污染问题,用各国GDp年增长率表示;经济结构(Structure),不同的经济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有差异的,重工业产值比例越高,环境负担越重,用各国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表示;能源效率(energy),能源使用效率越高,越有利于节约能源和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用各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表示。2.数据来源与说明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wDi),研究对象为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样本时间为1990-2009年(共20年11个国家的220个观测值)。之所以选择新兴经济体国家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同一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可能由于政府主导等原因出现城市化路径的趋同,从而无法区分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差异化关系。新兴经济体国家均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城市化起点相当,这样的差异化样本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人口规模、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

1.描述统计表1给出了样本国家的环境污染现状。可以看出,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空气污染指数都在逐年下降,说明这些国家的空气污染状况在逐渐好转。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准则》②,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巴西、南非,这两个国家1990年的pm10年均浓度低于50微克/立方米,并一直下降至2009年的20微克/立方米左右,属于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中pm10年均浓度最低的国家;第二梯队是韩国、墨西哥、土耳其,这三个国家1990年的pm10年均浓度在70微克/立方米左右,并一直下降至2009年30微克/立方米;第三梯队是阿根廷、印度、中国、印尼和沙特阿拉伯,这五个国家1990年的pm10年均浓度远远高于100微克/立方米,并且直至2009年沙特阿拉伯的pm10年均浓度仍高于70微克/立方米的最低标准。由此可见,尽管这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在经济增长速度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其环境本底、空气质量现状有着较大差异,也正是这种起点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在治污减排路径选择上的差异。表2给出了其他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城市化率的均值为63.86%,小城镇的均值为35.99%,城市群的均值为27.87%,这表明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城市化模式上并没有一致性选择。1990-2009年期间,新兴经济体国家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为4.8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值得关注的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平均第二产业比重为34.62%,同时期,美国的这一比重为22%,英国为24%,法国为21%。可见,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二产比重普遍偏高,尤其是沙特阿拉伯这样的资源性国家,产业结构仍然没有得到优化。

2.回归结果(1)不同人口规模下的城市化与环境污染本文以1990-2009年新兴经济体国家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Fe),在不同样本组下,对实证模型1做回归,检验不同人口规模下的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在全样本回归中,城市化(Ur-ban)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城市化的平方(Urban2)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城市化率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U型的,这与杜雯翠和冯科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经济发展(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人均GDp越高,空气污染指数越低,环境污染越少。增长速度(Growth)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空气污染指数越低,环境污染越少。经济结构(Structure)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能源效率(energy)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能源使用效率越高,环境污染反而越多。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符。原因可能在于样本国家中既包括沙特阿拉伯这样的石油国家,又包括俄罗斯这种化石燃料产量世界第一的能源大国,进而影响回归结果。为此,从样本中剔除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重复上述回归。回归结果变为能源效率(energy)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从而证明了推测。由于篇幅有限,不列示剔除个别样本后的回归结果。在总人口不高于1亿人的样本回归中,城市化(Urban)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城市化的平方(Ur-ban2)的估计系数不显著,说明在该样本中,城市化率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线性正相关的,即城市化率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这表明在人口较少的国家,城市化率会加剧空气污染。除增长速度(Growth)的估计系数变得不显著以外,其他变量的回归系数与全样本回归并无差异。在总人口高于1亿人、不高于2亿人的样本回归中,城市化(Urban)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城市化的平方(Urban2)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与全样本回归一致,说明该样本中城市化与环境污染呈现U型关系。另外,经济发展(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人均GDp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增长速度(Growth)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这与全样本回归的结果不同,但更加接近我们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直观认识。

在总人口高于2亿人的样本回归中,城市化(Urban)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城市化的平方(Ur-ban2)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该样本中城市化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环境污染逐渐加重,当城市化率到达一定水平后,环境污染会逐渐减弱。这与其他样本组的回归结果是不同的,也显现出人口大国城市化的特殊性。其余变量的回归结果与总人口高于1亿人、不高于2亿人的样本回归结果基本一致。综上,在不同人口规模下,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并不相同:对于总人口不高于1亿人的人口小国,城市化率与环境污染呈正向线性关系;对于总人口高于1亿人、不高于2亿人的中型国家,城市化率与环境污染呈U型关系;对于总人口高于2亿人的人口大国,城市化率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2)不同人口规模下的城市化模式与环境污染城市化率反映了一国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化模式则反映了一国城市化路径的选择。城市化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聚,不同城市化模式的差异在于人口是集聚在小规模的城镇中,还是集聚在大规模的城市群中。因此,对城市化模式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讨论不能偏离人口数量这一前提。尽管新兴经济体国家纷纷形成了以某个或某几个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但人口基数不同,对城市群的界定也是有差异的。例如,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仅集中了全国10%左右的人口,韩国首尔城市群则集中了韩国超过45%的人口,但由于人口基数不同,前者的10%人口为1.3亿,后者的45%人口仅为2000多万(相当于上海市)。可见,由于人口基数不同,城市群中的人口数量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对于人口总量不同的国家,小城镇与城市群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本文再以1990-2009年新兴经济体国家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在不同样本组下,对实证模型2做回归,检验不同人口规模下的城市化模式与环境污染,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在全样本回归中,小城镇(town)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小城镇人口比例越高,越有利于空气污染指数的下降,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城市群(Cluser)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群人口的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对污染的集中处理,降低治污成本,改善环境质量。由于估计系数为标准化系数,因此可以直接比较系数大小。由回归结果可知,小城镇估计系数的绝对值小于城市群估计系数的绝对值,小城镇估计系数(-0.536)的绝对值比城市群估计系数(-0.805)的绝对值小50%。从整体看,小城镇与城市群都能够明显降低污染排放,但两者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城市群对污染排放的降低作用大于小城镇对污染排放的降低作用,说明城市群建设更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

在总人口不高于1亿的样本回归中,小城镇(town)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城市群(Cluser)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小城镇不利于人口小国的环境质量。相反,城市群能够成为人口小国绿色城市化的有力杠杆。在总人口高于1亿人、不高于2亿人的样本回归中,小城镇(town)和城市群(Cluser)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且小城镇估计系数的绝对值大于城市群估计系数的绝对值。这表明当总人口规模居中时,小城镇与城市群均有利于降低污染排放。在总人口高于2亿人的样本回归中,小城镇(town)和城市群(Cluser)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小城镇估计系数的绝对值小于城市群估计系数的绝对值。这表明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在小城镇与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引起环境污染,进而使城市群对环境的伤害更大。这个结论是值得深思的,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无论选择小城镇,还是选择城市群,都会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找到适用于人口大国的绿色城市化模式是必要而迫切的。(3)内生性处理与稳健型检验由于控制变量在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还可能影响城市化率或城市化模式,这意味着扰动项与城市化率、小城镇与城市群可能相关,从而产生内生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面板数据中的固定效应方法只能消除解释变量和个体固定效应的相关性问题,无法解决模型的内生性。为此,本文选择两阶段差分Gmm估计方法,采用两阶段—纠偏—稳健型估计量对经验模型重新进行两阶段Gmm估计。由于跨国面板数据有限,很难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因此还采用所有控制变量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以消除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并无明显变化。另外,本文还用样本国家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表征环境污染(pollu),重复上述回归,结果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四、结论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篇2

关键词:城市降水径流;道路径流;屋面径流;水质特征

引言

城市水资源污染一直是环境污染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即使点源污染被完全控制住而完全忽略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城市降水径流污染,收纳水体的水质仍然不会改善[1]。美国环保局(USepa)已把城市地表径流列为导致全美河流和湖泊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2]。城市降水径流污染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城市地表径流中最主要的污染来自于降水径流对城市下垫面的冲刷、淋洗,降水径流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于下垫面上沉积的污染物。城市下垫面中包含许多污染物质,有固态废物、生活垃圾碎屑、车辆排放物、汽车泄漏、刹车碎屑、车胎磨损、动植物废物、空气沉降、屋面沉积物及析出物等[3,4]。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大面积的不透水下垫面代替了土壤和草地,为降水在下垫面上形成大量径流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为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碎屑、化学药品、车胎碎屑等,混合动植物排泄物、空气沉降物、建筑材料析出物等,这些污染物沉积在城市下垫面上,降水形成的大量径流将沉积的污染物冲刷并携带入收纳水体,对水体造成污染[5]。我国城市降水径流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时开始对城市降水径流污染进行研究,先后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的降水径流进行了研究[3]。文章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城市降水径流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进行总结,为今后国内降水径流污染的研究及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1西北地区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特征

西北地区选取西安、兰州等城市进行分析。由表1可以得出,在屋面降水径流条件下,2005年兰州市屋面降水径流水质中SS的浓度最高,达431.00mg/L;2003年兰州市屋面降水径流水质中CoDcr的浓度最高,达225mg/L,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的5.63倍;西安市校内楼顶径流水质的tn浓度最高,达7.60mg/L,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的3.80倍;西安市商业区、居民区屋面径流水质的tp浓度最高,达0.48mg/L,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的1.2倍。分析发现校内屋顶降水径流水质较好,原因是校内人员简单,生活、生产活动较少,校外社会环境复杂,积累在屋面的污染物复杂,不定性因素较多,导致校内屋顶的径流水质优于校外屋面;分析还发现融雪径流水质优于降水径流水质,原因是融雪过程较为缓慢,大量污染物固着于下垫面上不会被流速缓慢的雪水冲刷下来或携带,而降水径流,尤其是暴雨径流的流速较雪水径流快,会将下垫面上大部分污染物冲刷并携带,导致降水径流水质劣于雪水径流水质,这与华北地区屋面降水径流污染特性相符合。

注:(1)表1中括号内数字表示采样年份;(2)B数据为参考文献中水质浓度实测值的算术平均值;D数据为参考文献中水质实测(emC)浓度的原数据。下同。

由表2分析可得,在路面降水径流的条件下,2005年兰州市街道路面径流水质的SS浓度最大,达1250.00mg/L;2005年兰州市路面降水径流水质的CoDcr浓度最高,达809.20mg/L,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的20.23倍;2010年西安市路面降水径流水质的tn浓度最高,达10.07mg/L,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的5.04倍;2005年兰州市街道路面降水径流水质中的tp浓度最高,达1.88mg/L,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的4.70倍。分析发现,校园路面降雨径流水质优于普通路面,说明车流量与路面降水径流水质有关,车流量越大,路面降雨径流水质越差。

由表1、表2、图1分析可得,西北地区典型城市西安、兰州等的路面径流水质劣于屋面径流水质,原因是路面上人类社会活动较屋面密集,人类大多的生产、生活活动都在路面上进行,导致路面上污染物组成较复杂,包括空气沉降、动植物废物、车胎碎屑、生活垃圾碎屑等,屋面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空气沉降及自然沉积的垃圾碎屑等,故导致了路面降水径流水质劣于屋面水质。西北地区屋面降水径流水质污染物CoDcr、tn的浓度平均值均超过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路面降水径流水质污染物CoDcr、tn、tp的浓度平均值超过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分析发现,校园内降水径流水质优于校外降水径流水质,原因是校内的人员组成简单,人员较少,产生的污染物及生活垃圾碎屑少于校外,故导致校内径流水质优于校外径流水质;雪水径流水质优于雨水径流水质,原因是融雪径流流速较缓,难以将固着在下垫面上的污染物冲刷携带。

2结束语

(1)我国西北地区城市降雨径流中,屋面径流水质优于路面径流水质;(2)屋面降水径流中,校内屋顶的径流水质优于校外屋面,融雪径流水质优于降水径流水质;路面降水径流中,校内路面径流水质优于校外其它路面即车流量越大,路面径流水质越差;(3)西北地区屋面、路面降水径流水质污染物CoDcr、tn、tp的浓度平均值均不同程度的超过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标准,应尽快采取预防、治理措施;(4)在西北地区开展降水径流污染特性研究的城市较少,且研究缺乏全面系统的监测资料,应加强对西北地区的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参考文献

[1]LeeJG,HeaneyJp,LaiFH.optimizationofintegratedurbanwet-weathercontrolstrategies[J].JournalofwaterResourceplanningandmanagement,2005,131(4):307-315.

[2]USepa.nationalwaterQualityinventory.ReporttoCongressexecutiveSummary[R].washingtonDC:USepa.1995:344.

[3]陈水平,付国楷,喻晓琴,等.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特征及应对方法[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3,35(4):48-51.

[4]侯培强,王效科,郑飞翔,等.我国城市面源污染特征的研究现状[J].给水排水,2009,35:188-193.

[5]李立青,尹澄清,何庆慈,等.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6,35(2):288-294.

[6]张媛,袁久毅.兰州市区降雨径流污染负荷估算[J].甘肃科学学报,2005,17(3):49-52.

[7]张媛.兰州市区地表径流污染初探[D].兰州:兰州大学,2006.

[8]林原,袁宏林,陈海清.西安市屋面、路面雨水水质特征分析[J].工程技术,2011,3:128-133.

[9]李怀恩,刘增超,秦耀民,等.西安市融雪径流污染特性及其与降雨径流污染的比较[J].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1):2795-2802.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资源化利用;物业化管理;武汉城市圈

1引言

自2004年始,“武汉城市圈”被列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武汉城市圈建设“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1],历经8年的建设,武汉城市圈域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程度的调查,了解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并据此深入了解变化的原因和结构,为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服务。

2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在国家及湖北省各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下,由武汉、黄石、鄂州等9个城市构成的武汉1+8城市圈域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武汉城市圈域GDp占湖北省GDp的比重已达60%,并逐年稳定增加,在湖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2]。但是,相比于武汉城市圈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圈域内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的来说相对滞后,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n、p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形成对水环境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农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污染[3]。据统计,面源污染约占总污染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8%~75%,农业已经成为武汉城市圈水体的第一污染源。武汉城市圈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复杂和不确定等特点。

2.1.1无机肥流失的影响

施用无机肥是当前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有机肥堆放麻烦,肥效慢,肥力不足,所以农村大量使用无机肥。2010年武汉城市圈域耕地面积与化肥施用量如下表1,圈域内农村近些年平均使用无机肥折纯量约为140万t。过量施用无机肥不仅造成土地中有机质与无机质比例失调,同时由于无机肥中n、p、K比例的失调,使无机肥利用率只有35%~40%,而剩下60%~65%的营养元素或经大气挥发,或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使水体产生富营养化[4,5]。

表12010年武汉城市圈域耕地面积与化肥施用量

病、虫、草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有着严重的破坏影响,农药、草药对其起到不可估量的预防作用,确保了农户的收益。但农药过多过滥的使用给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农药在杀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天敌,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农作物只能吸收利用大约有1/3农药,剩下的2/3进入了水体、大气、土壤及农副产品中,并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形成危害,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在农业增产增收中,农膜的使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生产中的农膜回收程序麻烦,回收利用率不高,使得约70%的农膜被丢弃。丢弃的残膜难以分解,对土壤的危害极大。

2.1.3畜禽粪便的影响

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给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在武汉市规定养殖业实行规模化养殖,并且规模化养殖场必须设在城市外环以外。但并没有具体规定这些养殖场所要达到的治污指标,其中7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了空气和水源,并且会滋生病菌。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但由于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带来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2010年武汉城市圈农村全年生猪、肉用牛、肉用羊出栏分别为:171977万头、25万头、10455万只,家禽出笼3259725万只。“畜禽粪便排泄指数”计算方法是参考《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中的计算公式,2010年武汉城市圈域农村出栏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分别为:猪粪尿排放量为9,114.78万t,家禽粪尿排放量为3,911.67万t,羊粪排放量约为750万t,羊粪排放量为177.65万t(表2、表3)。这些粪便严重污染了水体、大气以及农村环境,使得污染水体中n、p含量、BoD含量和粪大肠菌群激增,并通过渗透作用使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1.4农业废弃物的影响

农作物秸秆是主要的农业废弃物。最早农作物秸秆除了用作炊事燃料、牲畜饲料外,其余基本制成有机肥料进行还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生活能源燃气化、饲料精细化,加上农村务农劳动力不足,费时费力的秸秆还田渐渐被无机肥所代替,使得农忙收获后的大量作物秸秆被丢弃,成为农村环境新的污染源。椐不完全统计,武汉城市圈农村每年约产生967650万t农业废弃物,其中52%以上弃之不用,很多地方直接将秸秆焚烧在田间,既污染了空气又浪费了资源。2012年6月11~13日连续3天全国性雾霾天气,武汉城市圈尤其严重,通过环保部门监测结果可知在东北风与下沉气流共同影响,空气中植物性有机碳含量明显升高,有关专家称与农村地区燃烧农作物秸秆有关。

2.2乡镇工业化的的影响

乡镇企业在给城市圈内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6,7]。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考虑到成本问题,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通过河流造成了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交叉污染,给整个圈域农业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2.3生活废弃物的影响

随着武汉城市圈内经济的城乡一体化,各种不易降解外包装,如一次性塑料袋、方便碗筷等,由于其干净、方便、省事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喜爱,已在农村普遍使用。这些不易降解的外包装在使用后,大多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被随意丢弃,导致产生的垃圾中难降解的有机物质迅速增加。此外,这些废弃物长期露天堆放会产生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从而污染大气,同时在堆腐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且会通过化学反应将废弃物中的重金属溶解释放出来,重金属和病源微生物又会通过渗透作用造成地表及地下水的污染,给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据调查人员走访发现,武汉城市圈有些村落池塘已经是“垃圾覆盖”,并且产生黑色带有难闻味道的黑水。若按照人均日产生垃圾量为1kg,日用水量为100L计算,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武汉城市圈1287.56万农村人口共产生生活垃圾1287.56万t,生活污水115.47万t。据对农村生活垃圾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有机垃圾中有机质占10.1%~16.6%,全氮占0.37%~0.88%,全磷017%~041%,全钾占1.57%~2.43%,这说明有机物和植物养分含量较高,适合生物处理后农用,释放的有机污染物及营养盐是造成农村地区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来源[8~10]。

3治理武汉城市圈域农村污染措施

3.1资源化利用与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武汉城市圈域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修建粪便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户修建沼气池;非养殖户修建化粪池,生产优质有机肥还田。推广武汉城市圈稻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养畜、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技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同时武汉城市圈内各地方政府应及时地引进生态补偿机制,以调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社会总体的力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等。鼓励武汉城市圈内各村镇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产品,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实用技术,提高农药的使用率。

3.2合理制定乡镇企业排放标准

武汉城市圈域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对这些乡镇企业环境整治成为武汉城市圈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11]。加大对武汉城市圈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力度,对环境治理设施不完善、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要责令限期整改完善,对无污染处理设施的要坚决取缔;严格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要引导企业调整能源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使乡镇企业沿健康的轨道发展;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建立乡镇工业园区,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同步发展。

3.3建立农村环境物业化管理体系

目前在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是环境物业化管理,这一手段也适用于武汉城市圈域内的农村地区。首先应该通过试点建立环境物业化管理示范村镇,获得和积累一定经验后,面向整个武汉城市圈域内建立农村环境物业化管理体系[12],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环保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根据农村生产生活的季节性进行合理规划物业管理。比如,在农忙季节主要是分类收集农业废弃物,加以资源化利用和集中处理。比如,在春节等大型节假日中,物业管理应把重点放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因为在这些时候除了基本的消费的垃圾外,还有大量的礼盒包装等废弃物。农村人扎堆消费的特点,在春节时期,也是农村人举行婚礼、宴请宾客的高峰期。农村流动餐馆的餐饮废弃物污染表现得尤为突出,此时既需要物业部门加大力度收集与处理,同时环保部门也要倡导农民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少用一次性用品,多用消毒的餐具。

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多个方面的齐头并进、协调合作,通过武汉城市圈域内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带动、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规范、物业化管理体系试点示范等方式,建立以村为基本单位、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的环境污染治理服务体系。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为切入点,通过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工程,来解决武汉城市圈域内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中的污水、农作物秸秆及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对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农村社会,促进武汉城市圈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在保障农民农业增收的同时,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贾嘉,丁慧玲.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2010(12):117~118.

[2]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R].武汉: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告,2010.

[3]胡江湖.宿松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9,8(10):129~130.

[4]米长虹.农药对农田土壤的污染及防治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17(4):23~25.

[5]郭冀峰,李胜.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68~10869.

[6]苏廷良.乡镇工业发展中的污染治理模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

[7]封琦君,吴浩汀,白永刚.化学工业园废水处理技术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8,21(1):32~34.

[8]王建龙.生物固定化技术与水污染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刘永德.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3):533~535.

[10]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4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篇4

6月3日,全国人大环保执法检查团来到我市检查指导工作,特别是昨天,盛华仁副委员长不辞劳苦,风尘仆仆,亲赴永济、河津两市实地查看涑水河水情水质和中铝山西分公司的环保工作,这对我市环境保护和各方面工作都是巨大的鞭策和鼓舞。在此,我代表中共运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人民,向检查团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现将我市贯彻执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及环境保护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五”期间环境质量状况

运城市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河相望。2000年撤地设市,全市辖1区2市10县、146个乡镇(办事处)、3338个行政村,总人口498.5万,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英贤辈出,文化灿烂。“十五”期间,我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2005年达到470.8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新成效,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市环境质量状况如下:

一是结构性污染严重。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的矿产有36种,其中铜、铝、镁、芒硝、石灰岩、大理石等贮量丰富,由此形成的冶金、化工、炼焦、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80%以上。原创:我市是国家粮棉生产基地,丰富的小麦秸秆资源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造纸企业。以上产业是产生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铁产量339万吨,钢产量238.2万吨,钢材产量282.9万吨,电解铝产量20.9万吨,氧化铝产量151.2万吨,金属镁产量15万吨,共产生二氧化硫18173吨,烟尘25600吨,粉尘9285吨,分别占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9.01%、32.06%和19.98%。

焦炭产量892.3万吨,产生煤气876万立方米。虽然进行了大面积的焦炉化产回收和深加工,仍排放二氧化硫25930吨,占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27.13%。

表一2001—2005年全市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单位:万吨

表二2001—2005年全市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万吨

表三2005年全市主要行业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单位:吨

造纸产量15万吨,废水排放量857.6万吨,产生化学耗氧量9413.44吨,氨氮187吨,分别占到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21.25%、18%和9.8%。

二是区域性污染比较严重。由于地理、资源等原因,我市的工业布局不尽合理,特别是河津市、稷山县西社镇、闻喜县东镇等区域工业企业密集,污染相当严重。2004年“焦化行业专项清理整顿”前,我市共有焦化企业99家,生产和在建的焦炉共139座,设计生产能力3236万吨,其中河津市就有59家,设计生产能力2100万吨,占到全市总设计生产能力的65%。经过“焦化行业专项清理整顿”,全市焦化企业为51家,生产能力1800万吨,其中河津30家,生产能力1200万吨,占到全市生产能力的67%。加上中铝河津分公司、河津电厂等排污大户,以及数量众多的水泥、耐火材料等重污染企业,河津市的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占到运城市排放总量的30%以上,使得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当地环境容量。

三是地表水污染严重。我市境内两条主要河流,汾河运城段和涑水河污染综合指数分别由2000年的6.51和6.91下降到2005年的1.95和3.72,下降幅度分别是70%和46%。但是两河入黄口的监控断面水质均为劣五类。2005年,汾河化学耗氧量和氨氮浓度分别超过国家地表水五类标准2.66倍和9.03倍,涑水河化学耗氧量和氨氮浓度分别超过国家地表水五类标准3.78倍和16.54倍,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表四2001—2005年全市废水外排情况

表五汾河、涑水河污染指数一览表

四是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较差。2005年,市区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11天,位居全省第8位,但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三项主要污染物污染综合指数仍为5.14,环境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

表六运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一览表

五是生态环境脆弱。辖区内的涑水河常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存在干旱洪涝灾害和植被退化隐患;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能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秸秆焚烧,养殖业的污染,也对农村及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了威胁。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主题,认真贯彻实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保障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实现环境质量的稳步好转。

“十五”期末,全市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由5.88吨标煤降至3.74吨,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下降25%,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7.8%。汾河运城段、涑水河的污染综合指数比上年分别下降27.76%和15.95%。中心城市环境保护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2%,人均公共绿地4.2平方米。市区大气环境质量逐年好转,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由2003年的133天,2004年的168天,增加到2005年的211天。生态建设上,建设了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339.5平方公里。自然保护上,湿地保护面积达到69.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43.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6.3%。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我市区域性、结构性污染矛盾比较突出,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一是坚决淘汰、关闭小机焦、小水泥、小炼铁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施。2003年12月,开展了关闭小型改良焦炉的专项行动,集中半个月时间,强行关闭了稷山、新绛、万荣等地的66家改良焦企业,摧毁改良焦炉824座,炸毁烟囱80余根。与此同时,按照国务院《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立即停止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焦化行业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审批。2004年、2005年,两年全市又淘汰企业120余家。二是积极发展绿色产业。立足于我市地理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果品、蔬菜、肉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新绛县发展无公害蔬菜20万亩,高标准日光温室8万亩,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超千元。粟海、忠民、维之王等19个龙头企业,积极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一大批农户进入市场。

(二)大力开展工业污染源治理。我市始终把工业污染源治理当作环保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2005年,对全市404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下达了限期治理、全面达标的决定,到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在治理中,十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如,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上,541电厂、漳泽电厂、关铝集团等通过技术改造,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物制成水泥、墙砖等,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水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上,稷山县合盛工贸公司、晋南公司等4家造纸企业,利用造纸黑液制取水泥添加剂钠木糖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都十分明显,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三)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一是适时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几年来,先后开展了“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整顿造纸企业专项行动”、“清查危险放射源环保专项行动”等8次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推广自动监测技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我们先后对沿黄河、汾河和涑水河的15家化工、造纸、制药等重点水污染企业和河津、稷山等大气污染重点区域的8家电力企业,安装了23台自动在线监测仪,与市环保局联网,实行全天候24小时监控,使日常监管更加科学、及时、有效、到位。三是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对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严查严处,绝不姑息迁就。四是组建专门应急机构,及时处置环境突发事件。今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运城市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运政办发〔2006〕29号),成立了应急处理指挥部,组建了环保应急中心,要求对环境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及时控制”,确保环境安全。

(四)积极开展中心城市(镇)环境综合整治。一是连续6年深入开展控制市区大气污染的“蓝天行动”。积极治理市区的燃煤污染、扬尘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今年9月底前,市区所有锅炉都要达标排放。禁止超标机动车辆在市区行驶。全市12个县市也积极开展县城大气污染整治,永济、河津、稷山、闻喜和垣曲五个县市去年开展了城镇空气质量日报工作,其余七个县今年底也将全部开展此项工作。二是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目前,运城市区和永济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并准备试运行,新绛县污水处理厂正在筹措资金安装设备,河津、临猗、闻喜三县市和风陵渡开发区已经或者正在立项筹备。三是建立医疗垃圾应急处理站。配备专用焚烧炉,集中处理市区医院医疗垃圾和特种垃圾。四是严格控制城市噪声污染。建立了9.4平方公里的噪声达标区,要求城市建筑一律使用商品混凝土,严禁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夜间建筑施工,高中考期间禁止机动车在学校和考场周围鸣放喇叭,给市民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环境监管执法中,我市人大常委会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监督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每年都要开展环保执法评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是连续11年开展人大环保执法检查“河东环保行”,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环保氛围,使环保工作成为全市的共同行动。

二、“十一五”经济发展趋势与环保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gdp年均增长目标预期为13%,到2010年gdp总值将接近达到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预计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将继续增加,环境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治理规划总体目标是:

(一)环境质量指标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⑴运城市区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或超过292天,各县(市)城镇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或超过260天。

水环境质量:

⑵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100%达标。

⑶汾河运城段河津大桥断面和涑水河张留庄断面水质按功能区划达到地表水水质五类标准。

声环境质量:

⑷运城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0分贝。

生态环境质量:

⑸全市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大于8.5平方米。

⑹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比例大于30%。

⑺森林覆盖率达到26.8%以上。

⑻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0%以上。

⑼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度大于50%。

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总量控制与污染防治指标

⑾万元地方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40%,年均下降10%。

⑿运城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75%,各县(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60%,城市(镇)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40%以上。

⒀运城市城市(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6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大于40%。

⒁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处理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大于40%。

⒂焦炉、高炉放散气综合利用率大于90%。

⒃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到95%。

⒄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

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55%,剩余全部得到安全处置。

⒆全市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废物得到安全处理处置。

⒇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大于90%。

(三)生态保护指标

(21)建设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

(22)建设生态示范区3~5个。

(23)建设主要生态功能区2个。

(24)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5~7个。

三、“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

“十一五”期间,要科学使用环境容量核算结果,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采取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加大环境监管和污染源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具体措施:

一是严格控制新污染。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国家产业政策等有关法律法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并通过“以新带老”、“总量置换”,按排污绩效核定排污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要减污。

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污染物防治从单纯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全过程控制转变,达到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

三是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强制淘汰电力、焦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纸等重污染行业中现有的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

四是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全市所有排污企业都要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做到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示制度。

(二)加强城市环境保护

一是城市水污染防治。依法规划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办法,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0年,运城市区及各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全部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要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创建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严禁超量开采地下水。

二是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市能源结构,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加快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集中供气项目的建设以及城市建成区烟尘控制区和无燃煤区建设。2008年,运城市区开始建设无燃煤区,2010年无燃煤区占建成区比例达到40%以上。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硬化,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到2010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或超过8.5平方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使用清洁燃料车辆。优化城市布局,对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企业和设施实施搬迁、改造。加快城中村的建设和改造。各县(市)要建立城镇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三是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今明两年,要实施完成运城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项目。2010年,各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镇要实现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标准化建设。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

四是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禁止机动车在市区内鸣笛,对造成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

(三)搞好农村环境保护

一是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划定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基本达标。建设农村集中排放污水的处理示范工程。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在运城市主要产粮区开展“肥药减量增效工程”试点,推广使用有机肥以及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与化肥。大力推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推广秸秆气化、秸秆繁育饲料技术,提高秸秆循环利用率。

三是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管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执法检查,筛选、推广经济适用的污染防治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实用技术。

四是实施沼气工程。大力推行农村沼气工程,今年,全市新增沼气2万户,达到4.6万户,力争五年内全市50%的适宜农户用上沼气。

五是防止转向农村的工业污染。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工业项目必须同时转移防治污染的技术和设施。利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时机,通过技改、转移、关闭等方式,控制乡镇企业污染。结合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相对集中发展乡村工业。

六是搞好绿化工程。在不占农田、少荫农田的原则下搞好河渠、道路的绿化,实现农田、道路、河渠林网化。绿化荒山荒坡,大力营造生态林和水源涵养林。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划定生态功能区域并加强保护。要把绛县涑水河源头区、夏县太宽河、永济黄河滩等重要水源保护区、涵养区划定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拯救性保护,防止生态进一步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和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划定禁采区、禁垦区、禁伐区。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生物物种等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完善监管制度。

二是做好全市各县(市、区)创建生态示范区(县)和生态农业县的工作,发展生态农业。

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今后五年内要努力创建一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彻底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建立轻管护的状况,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与建设水平。

四是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抓好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全市古树、森林保护。加强运城湿地保护,力争使运城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为珍稀动物白天鹅、遗鸥等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五是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河流沿岸、城市公园、机关、小区以及主要闲置土地、穿越城区的公路、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建设。增加市区园林绿化面积,发展立体绿化,进一步改变城区绿化落后状况。逐步树立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推广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

(五)确保“两河两湖”水质改善

“十一五”期间,要集中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我市“两河两湖”(涑水河、汾河、盐湖、伍姓湖)水污染问题。各县(市)政府要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加强本区域地表河流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除完成流域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外,要加强工业污染源的达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重点搞好“两河两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包括污染源治理、河道与排污口规范化、区域截污工程、重要河段的水生态修复、两岸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两湖生态综合整治等内容。到2010年,“两河两湖”治理要取得明显成效。

(六)实施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全市投资101亿元,规划建设128个重点工程项目。

1、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原创:投资40.1亿元,建设项目56个。主要是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集中供热工程、集中供气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建设项目。

2、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资26.36亿元,建设项目21个。主要是焦化企业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工程、金属镁冶炼废渣废气综合利用工程、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等。

3、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投资22.2亿元,治理项目19个。主要是焦化企业化产回收及污染源治理工程、冶金铸造企业技术改造及清洁生产工程、发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沿涑水河工业企业污水综合治理工程等。

4、河流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投资2.55亿元,项目7个。涑水河临猗段污染综合防治工程、垣曲县亳清河综合治理项目、夏县白沙河河道整治工程等。

5、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湿地生态恢复为主线,投资6.1亿元,建设平陆县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芮城县圣天湖湿地保护工程等11个生态保护项目。

6、环境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投资2.7亿元,建设项目10个。主要是环境监察、监测、信息、科研等方面的建设。

7、其他项目:包括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程、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工程4个项目,共投资1亿元。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篇5

abstract:onthebasisofanalyzingimpactsofwaterpollutionissuesofcitiesinJiangsuprovince,bysysmaticallyanalyzingcauseofwaterpollution,thispaperputupcountermeasurestopreventwaterpollutionandsecurecitywatersupplysafetythustoenhance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themethodsincludingpre-alarming,adjustingecomoicandindustrystructure,planning,settinguppollutionemissionrightsystem,settingupupstreamanddownstremlinkagepreventionmechanismandestablishingmindsofsavingwaterandpreventingpollution.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事件起因对策建议

Keywords:citywaterpollutionseventscausecounterparts

作者简介:申鹏(1990-),男,江苏姜堰,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热能与动力专业本科生。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急剧增加,排污量也随之增加,导致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污染事件等现象发生。水污染事件[1-4]是指含有高浓度污染物的液体或者固体突然进入水体,使某一水域的水体遭受污染从而降低或失去使用功能并产生严重危害的现象。导致水污染事件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工业废水排放、有毒物质泄漏、二次供水过程中引起的污染等人为因素,以及水灾、地震、干旱和战争中化学、生物武器造成的污染等自然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通过地表径流、污染物沉降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从而影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并进一步威胁城市饮用水源安全。江苏省位于长三角地区,是以工业发展为主,支撑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布局。近几年来,江苏省城市水污染事件逐渐增多,严重威胁到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水污染起因探析

2.1江苏省城市水污染事件

2.1.1水污染事件概述

江苏省城市近年来出现的水污染事件概况如表1所示。

2.1.2水污染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剖析

根据表1所示实例及相关资料可知,水污染事件对城市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5]:

(1)威胁城市居民饮水安全和生命健康。城市供水源地受污,导致城市自来水水质下降甚至断供,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有害物质,易引发致癌、致畸、致突变,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威胁生命健康。

(2)破坏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水污染事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度很大,往往造成一定区域的生态失衡,有的甚至造成长期的危害,致使生态环境难以恢复。

(3)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水污染事件给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由于水体严重受污,未达到工农业的用水水质要求,影响工业生产,农业灌溉,进而影响工农业产值。水产养殖业和河流观光旅游也因为水质恶化而到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此外,治理水污染、恢复生态环境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4)引发社会纠纷。水污染事件导致自来水不能正常饮用,销售商借机哄抬矿泉水等饮用水物价,易引起社会混乱。上下游跨界水污染事件往往导致下游地区经济和生态受损,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支撑,上下游地区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因各自利益难以达成协商一致,易引发官司纠纷和冲突。

2.2城市水污染起因的多视角探析

导致城市水污染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是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随意排放废污水等人为因素造成。人为大量排放污染物,缺乏对污染物的严格控制和监管,未及时达标处理污染物,是导致城市水污染存在的根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水污染起因进行多视角探析。

(1)城市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一方面,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大量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河流,此外,较多的悬浮固体、病毒和细菌伴随着地表雨水径流汇入河流,导致水体受污,水质下降。另一方面,污染物未及时处理,产生累计效应,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暴发,进一步导致水环境恶化。

(2)上游城市污水下泄带来大量污染。上游城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处理或未达标处理,直接开闸下泄到下游城市所在地区。若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侵入到下游地区自来水取水口,极易造成饮用水源地污染发生。

(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制薄弱。由于目前排污权总量控制的相关政策未得到严格规范地实施,造成相关工业企业的排污权总量控制缺乏保障制度。另外,尚缺乏排污权交易制度立法依据,实践之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及不断变化等诸多问题,不少企业为了利益,存在偷排污水行为。

(4)水污染治理不到位。由于受资金缺口制约,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难以保证正常运行。部分污水得不到处理而直接排入江河,部分污水处理厂能力闲置,或因管网雨污合流影响污水处理正常运行等一系列问题。

(5)水污染多头管理造成监管缺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众多,主要包括环保部门、交通主管部门、水行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卫生部门、建设部门、农业部门、渔业部门,以及江湖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造成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水污染监管缺位。

三、城市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

城市水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暴露出体制、机制、管理、技术以及基础工作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在接连不断的停水警报声中,水污染应急预案在很多地区相继出台。然而,应急只能是在事发之后,却并非治本之道。只有解除污染威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从而为防治城市水污染提供有利的保障。

3.1建立水质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城市水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应主要着眼于对城市供水水质的预防跟踪、紧急通报和应急监测,及时掌握重点企业、重点敏感地带、河段等的污染隐患情况,建立详细的档案[6],实行旬测旬报制度,及时跟踪。做好水质监测人员培训、仪器设备装备和技术储备,按照准确、及时、全面的原则进行水质监测,重点污染源要立即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做到事前有预防,事后有跟踪。

3.2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

城市应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承载能力,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鼓励节水型、高技术、污染少的企业发展,对于污染严重而又无法治理的企业要坚决关停。按照城市环境功能分区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建立完善的工业生产地域综合体,使工业生产与环境能够协调发展。

3.3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规划

做好城市水污染防治规划,严格拆除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有污染项目。实施雨污分流制,规划并建设完善的雨、污网水系统。落实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制,督促其实施所负责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抓好督促检查,确保规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带动治污工作的深入开展。

3.4推进排污费征收制度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各省市制定的《排污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大力推进排污费征收制度。严格执行排污费征收标准,坚持“依法、全面、足额、按时”的征收原则,在能够补偿环境治理的成本的基础上,一方面使治污企业能够盈利,另一方面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提高排污费征收率,加强组织领导及资金监管,切实抓好排污费征收、管理和使用三个环节的工作。

3.5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以实现环境容量高效率配置,有效控制污染。政府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环境容量大小、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城乡规划等诸方面条件,科学地对城市排污指标进行优化分配,然后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调节,以待促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政府要在重点污染源建立排污交易政策,实施监督管理系统,努力提高维护和管理排污权市场竞争交易秩序的能力。

3.6建立上下游联动防范机制和污染赔偿机制

因流域的整体性和人为行政区划分割间的矛盾、排污的外部不经济性,地方政府在无强制力协调解决环境问题的博弈中上下游地区难以合作,在跨行政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中效率低下[7]。对此,同一流域跨界的上下游地区应合理布置沿河岸产业结构,上游城市应制定相应的流域水环境事件防范应急预案,建立与下游城市的联动防范机制和污染赔偿机制,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减少和避免下游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

3.7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提高节水防污意识

加强并促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以价格杠杆推进工业和生活节水,以项目建设推进农业节水,鼓励积极提高污水回用率,保护地下水资源,全力推广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采取各种措施以达到污水减排目的,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大节水防污思想的宣传力度,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普及节水防污知识,提高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节水防污意识。

四、结语

江苏省城市近年来水污染事件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敲响了环保的警钟。本文通过多视角的系统分析,对江苏省城市近年来出现的水污染事件及其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水污染起因进行多方面探讨,并从诸多方面提出了防治城市水污染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从而为保障城市安全供水,加快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凤存,方国华,高玉琴.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思考[J].灾害学,2007.22(4):104

[2]刘岩等.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09.1(27):60-61

[3]陆曦,梅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8):15

[4]徐兴东.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风险应急[D].兰州大学,2008.5:5-6

[5]郝冬亮,张晓博,肖曲.城市水污染现状[J].科技风,2008.3:98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篇6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水环境;规划

城市是人类的家园,随着经济的进步,各种产业的发展,城市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危机,因此,建立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是现今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全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生态城市,21世纪是关心城市的世纪,落实一套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城市规划才利于将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导入,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城市的水环境管理是发展生态城市不可忽视的环节,以往仅从防洪、水资源利用量去管理水环境问题,现今,为了建立一座健康、绿色的有活力的生态城市,必须从水质管理、空间管理及生态体系的保护等多方面综合来管理。

1.城市水环境拥有哪些特点

城市的供水系统主要来源于城区水源地或者客水调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城市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即要求供水质量高、水量大、水量稳定、供水保证率高,所以现有的供水系统较难满足城市的用水需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活动逐渐集中,城市中的废污水量也在增多,污水排放系统还未完善,使城市水环境日益恶化,同时地表水下渗蒸发减少,恶性循环影响城市降水条件。

2.城市水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水质严重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总量和密度都在不断增大,城市中的生活废水及工业污水排放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趋势,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已经难以负荷不断增加的污水排放,现在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体污染严重,50%的重点城镇集中饮水水源已不符合取水标准。在全国118个主要城市中,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1]。

2.2水量明显不足

水量不足可分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污染性缺水。我国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小、地表径流量低,故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用水量,表现为资源性缺水,再加上水质恶化,北方城市用水极度紧张。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地表径流量也相对较大,本可以满足城市需水量,但由于水环境严重污染,大量的水资源水质恶化失去应有功能,表现为水质污染性缺水。我国现有668座城市,其中400座缺水、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东北、华北、西北及一些沿海地区的某些城市已经限时限量用水。发达国家城市供水普及率基本达到100%,而我国才达到83%左右,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市缺水量大约2000万立方米/日,由于缺水使工业总产值减少2500亿元左右。水量不足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的同时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2.3水环境生态系统持续恶化与生态功能逐步丧失

水质的恶化是城市水环境最严重的问题,水质恶化导致城市水体生态系统退化,以往由高级动植物组成的生物组现今以各种病毒及细菌为主,城市水体变黑变臭,失去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及生态功能的逐步丧失给人类带来的直接危害是:水体污染对人类的致病由一般病情向癌症及综合病症转化,污染物对人体的内分泌形成的干扰越来越严重[2]。

2.4人为破坏自然水道与湿地

由于排污量的不断增加,无数的地下排污渠道取代了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还有些被逐渐填埋,大大降低了城市的抗洪能力及地表的渗水、储水能力,有些幸存的宽河道由于修堤围栏使水系遭到破坏阻断,便成为了孳生蚊虫的死水渠。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区域气候、提供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滞留与降解污染物、提供体闲、娱乐、教育场所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加节制的城市建设及过度开发旅游业严重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湿地面积逐渐缩小,水质进行性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逐步丧失。

3.水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3.1污水排放不断增加

农村现在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若处在河流上游,一旦发上水土流失,将成为主要的水体污染源,小型乡镇也常常排污,污染河流上游,对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城市水环境造成了外源污染。城市本身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餐饮业废水等的排放,是城市的内源污染,这些废水中含有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甚至有毒污染物,可杀死水中动植物和细菌,水体自净作用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各种疾病及慢性中毒接踵而来。

3.2自净能力大大降低

城市建筑、交通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城市透水面积(绿地面积和自然地面积)越来越小,城市绿地具有净化污染物的作用,当透水面积不断减小,地下水渗透减少,降低了绿地土壤对降水的净化作用。不仅如此,由于以往的河流管理重点放在防洪忽略了环境功能,很多城市的河流裁弯取直,使用混凝土及其他硬质材料修建防汛墙,降低了河流湖泊的湿地面积,降低了其自净能力。

4.结语

如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29%左右,不断增高的城市化水平让我们不得不加大对城市建设的关注,建设城市大生态,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4],水环境的管理是生态城市建立的根本保障,城市需要综合性治理水环境,从系统工程及生态角度出发,结合区域规划、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污水治理众多因素来管理。政府应该大力宣传爱水、节水思想,推广有效的节水技术,加快立法来控制污染排放以及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和补偿机制来协调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应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按水的开发和利用属性,对水的消费者收取相应的水资源费与保护费,以及水的开发生产和排放净化费用。这样才能更好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有效限制水的浪费、才能建立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建立污水治理企业,以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合理的水与废水价格体系和收费体系作为运作的资金保障。可以建立废水征税法,对污废水不治理或者治理不善的企业和用户,收取较高的税金,督促其尽快建立或加强污废水治理措施等。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找到一条建设生态城市水环境的有效途径,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科]

【参考文献】

[1]吴世庆,倪皖南.城市水环境存在问题与治理[J].东北水利水电.2011,29(12).

[2]张学勤曹光杰.城市水环境质量问题与改善措施[J].城市问题.2005(4).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篇7

关键词:环境污染,城市发展。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城市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很多的环境问题。

城市发展建设中会滋生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噪音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来源。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的环境污染其表现也不尽相同。根据世行的资料,发达国家的城市的大气状况要远远好于发展中国家。再次,城市化过程存在损害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城市化不仅会变更土地用途,也会削减自然环境的范围,并可通过各类污染损害自然环境。最后,城市环境污染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据估计,如果不利于健康的悬浮颗粒物浓度标准降低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安全的平均水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每年大约可以避免30~50万人的过早死亡。另外,根据世界资源协会(wRi)的统计,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中80%是由于空气污染而产生的肺部疾病所致,城市居民所患的呼吸道疾病中20~30%应归因于空气污染。2004年联合国环境署曾发表报告指出,大气污染使孕妇早产和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60%。

.城市严重污染的成因分析(一)人口与经济的双高速增长机制导致城市环境面临较大的压力。随着城市的发展,有更多的资本、技术工业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这必将会带来对原材料的更多需求,同时也会产生更多数量的废物排放。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进一步加大。当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后,会产生大量的物质需求,相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放。(二)城市环境治理适应不了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需求,我国重要产业,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这些产业发展对电力等能源工业提出新的需求,导致煤炭、火电等产业污染物排放的规模化扩张。(三)一些城市政府回避治理责任,尽管环境保护部已经建立,但是在城市层面,有利于污染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机制还有待完善。例如,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里,还存在污水处理厂拖延建设或者建设后不有效运行的现象。(四)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并造成污染的扩散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建设布局过程中缺乏内部的功能分工,一些污染型企业长期盘踞在城市的居民区周围。对于这样的企业,搬迁难度大,规模,资金都是一大难题。当地政府为了GDp,为了经济,也会纵容这样的企业长期在城市居民周围存在,要想达到宜居环境,有环境污染的企业,厂家就必须远离生活区。(五)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对于环境的污染日趋明显,特别是汽车尾气排放,噪音等。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城市建设中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二)如何避免和减少城市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首先,要形成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近年来,一些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提出,要在可持续城市设计中重视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并且在程序、方法、机制等方面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要结合中国自然禀赋特点,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环境治理的内容,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环境专家与市民的意见,在城市管理中强化环境的约束力。其二,要重视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注重设计紧凑型社区与建筑,充分减少闲置空间;尽量利用城区现有的设施;发展可步行的社区,注重多开发高层建筑;减少大户型面积的住宅以节约土地;配套建设社区的公共设施与服务设施,减少市民的交通运输需求。第三,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加强环境质量监管。在城市产业建设前,应加强环境准入审核或核准,提高产业的环境质量;在运转过程中,可以通过完善绿色税制方式,提高各类污染企业的运行成本,甚至不排除采用行政手段,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关停并转;同时,要采取引导、鼓励的方式,促使企业建设能够脱硫、脱硝、除尘等的设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第四,加强环境改善方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内部一体化合作。在北方地区,可以通过进一步恢复植被、减少地的面积,减少灰尘进入城市,减轻城市的污染。而南方的城市周围如果能够密植林木,便可以吸收城市污染,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第五,更加注重发展公共交通,适度限制私人汽车。目前,我国城市平均公交分担率不足10%,而欧洲、日本、南美一些大城市达到40~60%。第六,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政府的环境责任。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的监督,强化环境政绩考核,增强城市政府的责任意识,扩大市民对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参与。

面对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失衡问题,我们最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生态的修复和创建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园林建设,城郊森林建设和城市绿色隔离带建设。我们拥有的城市绿地极少,景观保护作用极其不明显,而城市绿地被称为“城市的肾脏”,具有维持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满足居民休闲、娱乐作用,同时还可以达到净化空气,吸附粉尘、防风护沙的功能。对于加大绿地系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方面的问题。如果过分夸张不但会导致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自然生态承载能力,更会导致土地开发少许而房价上涨。所以,我们的政府应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和措施。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问题,提高生产力,改善城市环境、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环境面貌,城市的发展应该与与环境问题齐头并进。让我们在发展城市化的同时,注意到人们的宜居,发展与环境共同进步,其实并不矛盾,就看我们怎么利用,怎么取舍!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阚海东.黄薇.陈秉衡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和健康影响研究的回顾和展望2008(03)

[2].中央工作督导组北京组城市环境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2008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h),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2.1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2.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2.5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3、科学管理

3.1污染物排放“输入――响应关系”

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真做好。

3.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先进信息手段,对环境保护规划也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具有表现直观清晰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使环境规划中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可以进行各种综合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计算快捷,存储修改十分便利,图形加工能力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环境保护规划值得提倡的先进手段。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篇9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h),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2.1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2.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2.5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3、科学管理

3.1污染物排放“输入――响应关系”

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真做好。

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篇10

关键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生态评价;污染指示物

自上世纪60年代系列公害事件发生后,环境问题已成为倍受各国关注的国际性的重大问题。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区域,其环境状况早已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地球化学研究相继集中在城市区域。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已在世界各地展开,如亚洲的香港[1];欧洲的伦敦[2]、柏林市[3],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调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市区的污染水平及郊区的“背景值”,区分鉴定不同的污染源,评价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研究城市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技术路线

1.1采样点布置方案

目前,国外的城市环境调查一般在两个区域进行,即郊区和城区。在郊区的调查一是为了确定城区的背景值,论文二是获得城-郊地理变化区域内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变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调查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时,以城市最繁华地带为中心,分带布置样点,带距为0~3km,3~9km和>9km[5];Birke等在德国柏林市的调查中就包括大范围的郊区区域[3]。通过对比城-郊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揭示人类活动对城区地球化学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

为了调查城市不同区域内的环境地球化学状况,研究不同的用地类型对元素分布的影响,分别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分类取样,即:郊区土壤、工业区土壤、居民区土壤、商业区土壤和农业土壤[3-5]。主要采集表层土壤(0~5cm)。在不同类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点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城区的土壤难以实现均匀的网格化取样,一般按公园和绿地的分布随机布置取样点。

1.2采样介质

环境地球化学的采样介质包括土壤、大气、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样等。但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大气降尘等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浅层土壤样和降尘样。

在街道两边或高层建筑物顶部收集降尘并结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华市内取居室内灰尘、附近的街道降尘和公园土壤进行比较来研究该市的环境质量[6]。降尘和土壤对比调查,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污染水平,还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来源。

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解释与评价

2.1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解释

城市环境调查结果的地球化学解释是指对城市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来源进行解释,毕业论文研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建立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解释体系。

2.1.1元素来源判别

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成因进行分析判断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重要内容。多元统计方法在研究城市环境的物源判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以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为主[7-9]。不同来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进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现为聚类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组合,根据元素的组合特征来区分元素的来源。如manta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发现了Cu、pb、Zn人为源的因子组合,而V,ni,mn,Co等元素作为自然源进入另一因子,并在聚类分析中组合在一起[8]。

城市环境物源判断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它是一种能反映不同地质环境的化学元素比率方法,用代表陆地来源的元素(如al、ti、Zr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为参考元素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标准化,以平抑自然差异对元素含量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出现的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着人为源的存在,这种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判断

元素来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0-11],特别是在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介质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着。其计算公式为[11]:

eF海(X)=(X/na)气/(X/na)海(1)

eF壳(X)=(X/na)气/(X/na)壳(2)

其中,公式(1)为判断海洋源的计算公式,以na为参考元素;公式(2)为陆地源的计算公式,以al为参考元素。(X/na)气、(X/na)海、(X/na)壳分别代表元素X在大气颗粒物、海水及地壳中的含量。

通常将eF>10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人为源标志。但在粒径为2.5μm的大气颗粒物中,eF>5即为人为源的标志[12]。

2.1.2元素分布类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偏高,但在不同的城市中变化很大,这依赖于城市的历史年代、经济发达程度、硕士论文不同的用地类型、汽油的添加济成分、车辆元件的组成等,在城市环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释中应综合分析以上各种因素。城市交通是产生重金属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Cu通常是汽车剂的组分,而pb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剂,Sb可以作为闸垫材料。因此,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等元素的主要来源。Romic等发现,燃烧和道路交通,尤其是轮胎的磨损和消耗是城市区域内Cd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等在大马士革调查时认为交通是表层土壤中Cu、pb、Zn等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与历史久远的工业化城市相比,相对年轻的城市具有较低的重金属含量,如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比悠久的重工业城市伦敦[2]、柏林[3]的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偏低[9],Li等发现,城市公园土壤中Cu,pb和Zn的含量与公园的年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即城市历史越长,重金属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明显依赖于城市用地及工业类型,如Birke等[3]在柏林市调查中发现,al,K,Si,na,Sc和ti主要是自然源,即与母质的组成有关;工业区域倾向于被Cu,Cd,Zn,pb,Hg污染;农业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富集Cd,F,Cr,Hg,ni,Zn和p元素。尽管非洲的哈博罗内市比较年轻,但它的不同区域仍然受Cr,Co,ni,Cu,Zn和pb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的Co,Cu,pb,Zn等元素污染,农业土壤中的Cr,ni污染,居民区及工业区的Zn污染[4]。

2.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2.2.1污染程度评价

将郊区土壤背景值与城市各功能区含量进行比较是了解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区背景值的20倍,pb和Zn在市区中的含量也远远高于背景值[5];在柏林老工业区,Cu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倍,Cd是1638倍,Hg是1780倍[3]。通过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元素含量的对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也常用来评价城市环境的污染水平。

农业土壤与城区内土壤不同,除了农用化学品外,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场等都会对农田中的重金属积累产生重要影响。对这部分的污染评价,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地质积累指标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对大气污染物的评价,富集因子法尤为有效。

2.2.2生态效应评价

(1)气溶胶的生态效应评价。大气固体悬浮物的粒径大小具有来源特征,粗粒源于陆地尘埃,而细粒源于燃料的燃烧[13]。颗粒越细,危害越大,极细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粒径小于10μm(pm10),尤其是小于<2.5μm(pm2.5)的粒子,会导致哮喘,甚至死亡[14]。因此,生物圈气溶胶中的重金属含量具有高度的生态风险性。

(2)元素生物有效性评价。研究元素生态效应的常规方法是连续偏提取法,在城市环境调查中,也有相关的研究实例,如Zhai等调查发现,医学论文由交通引起的人为源的pb主要以有机质吸附和铁-锰氧化物态存在[4];香港和伦敦的路尘中,pb,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相存在,Cu主要以有机质吸附态存在[15]。影响降尘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况下,在较低pH条件下元素易于溶解,alloway等报道其可溶性Cd平均为总量(降尘量)的60%[16];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输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现酸雨的城市区域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性。

3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3.1开展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调查

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气,缺乏系统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料。在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过程中,起源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元素在土壤-大气-水-生物系统内迁移转化,借风力作用进入大气中的元素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世界各国所进行的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气颗粒物等方面的资料,但结合水体和生物样的调查不多。如果采样介质涵盖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境因子,将有助于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循环演化模型。

3.2确定城市环境调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区域内浅层土壤样及农业土壤深、浅层样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城市环境调查指示物,但是,以何种粒度的样品作为指示物尚没有统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调查中分析了<2mm粒度样品[3],职称论文而有的作者用沉积物中<2μm的粘土组分进行污染评价,而用<63μm的泥粒作相态分析[17]。细粒组分含有更多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力强,使重金属元素倾向于在细粒组分中富集[1],所以表层土壤的细粒组分,如<63μm适于作为污染评价的指示物。

其次是大气颗粒物或是气溶胶。由工业排污、燃料燃烧、机动车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多以气态、颗粒物或气溶胶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含量依赖于粒径大小,颗粒越细,越具有毒性效应[16],因此Fairley等认为,pm2.5适于作为颗粒物质引起的风险评估[17]。

另外,重金属通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圈,它们主要以分子或颗粒物形式通过大气圈进行大规模的迁移[18]。在英国城市区域内Cd的大气沉降速率为3.9~29.6g/hm2·a,郊区为2.6~19g/hm2·a[7]。所以,城市区域内的表层土壤和路边尘土是大气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