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市场经济发展十篇市场经济发展十篇

市场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9:08

市场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经济长远发展

一、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事业高速发展,对于高速公路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商业、工业、农业的发展都需要交通运输的帮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必须促进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现代交通网络开始逐步成型,公路交通成为最基本的运输轨道,数量多、规模大,但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发展时间比较晚,碍于交通技术的原因,公路经济长远发展还有许多局限性,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公路交通的分布不均,网络体系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西部等极端气候条件下,公路交通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管理控制观念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混凝土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豆腐渣”工程事故频发,公路桥梁从中间断裂,混凝土裂缝出现,波纹管道铸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现代交通网络体系的中断,进行公路的修补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对公路经济的损耗,公路出现问题,路面拥挤加剧,工商农运输受阻,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公路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公路经济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公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而然的会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公路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就能够推进工业、商业、农业的运输发展进程,公路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须品,所有经济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公路物资的运输,公路信息的传递。现如今,公路经济不断影响着市场经济,要想推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就要立足于基本,从小处做起,不断推动公路经济的发展。

(二)公路的发展依赖于市场经济的繁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奉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营方式并存的多种经营体系,在此基础上市场经济才能不断繁荣发展。只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才有不断发展的机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公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流,运输是公路交通经济发展的工作,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公路将不同的区域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京津唐”“东南沿海地区”,可以不断地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公路的发展让两地交流更加密切,同时,区域之间经济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与公路经济二者发展相辅相成

公路经济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公路的发展依赖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与公路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相辅相成,一起保障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促进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

公路建筑的主要材料是公路混凝土,公路混凝土由于材质、气候、荷载力等诸多原因,公路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预应力发生铸固,为了保障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控制公路承受的荷载力,合理限行,控制车流量,减轻公路的压力,其次是要做好公路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提高混凝土质量,由于混凝土自身性质的原因,加之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暴晒,在冬季混凝土容易发生冻胀反映,夏季高温容易出现裂缝,所以在混凝土的作业中,首先在混凝土的形成过程中加入掺和料,让混凝土的材质更加具有韧性,固性更加强大,能够有效的改变混凝土的一些性质,促进公路的长远发展。其次要科学选择混凝土的材料,不偷工减量,不贪图便宜选择不合格的产品,造成劣质混凝土导致公路结构路面不稳,公路的日常养护是十分有必要的,做好日常的养护工作,密切关注公路的使用情况,及时修复,增强公路的使用年限。

(二)完善公路管理体系

公路工作人员交通管理控制观念薄弱同时也导致公路管理质量体系制度不完善。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后勤中枢部门,管理质量体系是企业日常工作管理的核心。公路缺乏对企业成本、人员管理、资金流向的有效管理,容易导致交通信息混乱,对公路领导决策和日后的管理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和效果。不完善的公路质量体系的实施不仅不能正确的反应公路交通的生产经营情况还会增加公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效率。公路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公路交通进行规划管理和设计,完善高速公路管理质量体系制度,建立科学的公路管理系统,加强管理控制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日常管理,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生产经营,促进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高效反应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组织公路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公路工作人员的专业文化素养,我国大多数桥梁施工条件不合格,桥梁施工工艺不成熟,地方施工危险。这就需要高层技术人员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正确勘测地形地貌作出正确的评估,不随意随大流,按照大众化的桥梁设计进行施工,实事求是,充分调研当地的实际情况,增强桥梁技艺,同时规范高速公路内部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则规章办事,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公路工作人员要紧跟时代的潮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对公路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办事能力。保证日常的公路养护活动顺利进行,促进公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路的顺利运行,提升公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公路运输信息,对公路的日常活动和结构稳定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估与预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一定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发展公路运输事业和加强公路质量问题刻不容缓,保护道路成为土木工程事业的重要工作。要促进公路的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公路管理,增强桥梁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轻工科技,2015

市场经济发展篇2

1中国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及面临的挑战

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期,经济总量将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递增,对能源特别是对电力的需求会更加旺盛。由于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低,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和环境资源不足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两个长期的制约因素。在经济,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电力工业必然要走高效、洁净和廉价的发展道路。然而,我国电力工业在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电力工业的发展愈来愈受到资源和环保的制约,另一方面电网负荷率的下降,致使系统发供电成本逐步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CDp的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8%以上,2003年CDp己达14000亿美元,但人均CDpR为1000美元,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必然的趋势,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对能源电力需求的增长,2003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己达3.91亿Kw,年电量为19000亿Kwh旭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出现了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拉闸限电频繁。由此可以预计的电力增长前景为:2004年将突破4亿Kw,2010年达到6亿kw,2020年将达到9.5亿Kw以上,这是一个可观的增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国民经济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电这一能源。我们也注意到,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出现程度不同的电力短缺现象。曾经消失多年的缺电警报在许多地区又重新拉响,并且还有逐渐蔓延的趋势。这极可能意味着电力供求的拐点已经出现,有关专家更是预言:“十五”后三年电力短缺已成定局。因此如何解决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对能源需求的矛盾,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力发展对策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由于各地区电力系统运行的差异,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使得建立电力市场的规则不尽相同。从电力市场中不同成员需要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功能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用于电力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或调度中心的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支持系统,用于发电企业报价决策的支持系统;用于输(配)电企业的输电方案决策支持系统,用于供电企业的市场综合技术支持系统,用电售电企业的购电决策支持系统等。

电力市场作为一门新型的理论,其始终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即使在发达国家电力市场也处于发展完善之中。由于我国电网自动化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全面推进电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我们认为需要重点解决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初步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确立各参与主题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电力发展中始终处于战略主导地位,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各行各业的用电法规环境、政策环境和监督管理环境,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克服电力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的宏观障碍,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使政府、电力企业和用户等参与者同时受益。

二是电网公司:与终端用户密切接触的电网公司不可回避地将成为电力资源的使用主体。在政府的领导下,电网公司应积极协助政府制定电力资源应用的激励政策和法规,在实现政府节能增效规划目标的同时,不断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和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行的成本,

三是发电企业:发电企业是电力资源的产生源头,需要相应的电力资源调控政策。

四是设备制造企业:在电力资源发展过程中,设备制造业处于技术装备保障主体的战略地位。其任务是在不断满足市场对廉价高质量节能产品需求的同时,及时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节能节电产品。

五是能源服务公司,在电力发展中,其处于节能实施中介的地位,在国家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调动资金和技术的力量帮助各类用户进行节能改造,在帮助企业取得节能改造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六是电力终端用户:在电力发展中,电力终端用户处于节电调荷主体和受益者的地位,电力终端用户具有遵守国家用能法规的义务,并应主动的利用已有的节能增效的激励政策、技术和服务等资源来进行节电调荷,优化用能方式,降低用能成本,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重点研究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

在全面贯彻落实各项责任制的前提下,解决体制与机制问题。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制定合理的分时电价,如何理顺电网公司实施投资回收机制,如何落实企业推进节能受益机制等。

(3)统一部署,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要尽快对未来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电力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确定我国发展电力的各阶段任务,投资安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有效推进电力发展,使电力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4)环境保护

在我国大力发展电力事业的同时,切记造福于子孙后代的环境问题,如何使电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良性循环是我们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需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尽快制定出更加科学和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激励政策和效益评价及分配方法。

市场经济发展篇3

和东欧及独联体国家不同,我们所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鉴于大多数转轨国家在激进社会改革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我们采取了渐进式的转轨改革方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杜绝出现类似的错误,而且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改革,我们也要借鉴他们在改革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去应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遭遇到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所有制制度的重新确立。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左”的思想的左右下,我们实行的是单一的严格控制的公有制,甚至出现人i民公社这种违发展规律的畸形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我们又重新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不否认,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这种所有制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就我个人而言,这种经济制度的确立仍没有给予私有制以正当的和应有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它已经无法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当然无论是从令人头痛的意识形态考虑还是社会主义的自身性质,我们都无法和不能否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地位,但是公用制的主体地位并不能代表起在社会经济中发挥到了主体作用。在多年的计划体制的束缚下,我们造就了世界上最落后最无效的经济。除去在垄断行业的因素,公有制的作用还远远比不上只有二十几年寿命并在很长一段时间为人所批判的的私有经济及其本质相同但更先进的外资经济。而后者正是当代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的催化剂。在公有制内部,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以及低效率问题已经严重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风险,而农村的土地经济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后的八十年代又过一段发展,而现在则是危机重重。即使是长期不被所谓的“马氏”经济学家所承认的集体经济,除了在八十年代捧出“苏南经济”模式而红火一阵外,最终败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下。而其当年发达的集体经济现在除了满足当地的就业压力外,毫无活力而言。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继续深入的大背景下,我们绝不能再受僵硬的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所束缚,再向无辜的私有经济戴大帽子了,我们应该坚持对公有制的深层改革。只要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硬性分割所有制和规定各所有制的性质毫无意义而言。非公有制包括私有制和外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间资本的积累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这些作用在公有制特别是国企在短时间内所不能完成的。尽管在短期内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差距和阶层的分化(这些我将进一步阐说),相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民皆穷的境况莫不是巨大的飞跃。而过去公有制改革所实验出的集体经济,虽然也得到过官方的承认,但严格意义上说,我认为根本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即使在宪法规定下,基层政府也无权使用人i民的资金,除非在完全意义上的民众自愿,否则基层政府的市场运作就有越权之嫌。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主体只能是它的参与者而非监督者——政府。所以,现时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所有制。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督者,有必要也有义务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淘汰落后的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适应发达市场经济的先进所有制制度,。

二:改革道路上的“三农”关。

无论是前任朱容基总理,还是现在的有农业背景的温氏政府,无不对我国现在的“三农”问题痛心疾首。湖北省监利的一个普通的乡党委书记,因为上书总理“三农”问题而全国闻名。可见在中国国民经济繁荣的背后,农业潜伏着多么大的危险。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微不足道,但是农业作为新中国经济的母乳,其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必须得到最大的关注,这也是我将“三农”问题放在第二讨论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后,照搬苏联的经济体制,也部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政府依靠残酷剥夺农业的产值来发展经济。几十年来,我们的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直至今日,农民兄弟仍默默忍受着工业对农业的巨大剪刀差。在发达国家甚至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会对农业进行补贴,以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现金我国农业的危险局面,绝不能归咎于农民兄弟的懒惰与无能,只能是我们自己政府的责任,而也必须由政府负责。至少在我的观察中,农业真的到了无法发展的境地了。农民除非是外出打工,否则单纯依靠农业收入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而在农村,除了农民的极端贫困外,他们还要面对基层政府的压迫和尖锐的阶层分化问题。这些共同构件的农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头号问题。朱容基总理已经开始对农业进行改革,如税费改革和粮食收购改革。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认为农村问题的根本在于产权不明的问题,农民只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脆弱的使用权又容易被专横的地方政府所剥夺。所以朱总理的改革只是涉及到一些皮毛而已。对于他的继任者温XX总理,我相信以他的农业背景,肯定能意识到农业的根本问题并对之进行实质的改革。我的期望是,

首先最根本的是对产权进行改革,使产权明晰。不能死守计划体制下的土地国有政策。既然国企改革可以出售国企,为什么政府非得独占土地的所有权,而不将其归还给其实际主人农民手里呢?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在落实土地产权的同时,也应指定相应的土地产权法律。禁止土地的买卖,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别人使用,但是土地的所有权不得变化,这就防止了在农村的土地兼并以至导致社会动乱。

其次,要中国的城市居民向农民还债。国家完全免除农民的税费,其在财政上的损失可以由城市居民承担。在农业现行体制下,单纯的结构调整,农民的增收还是没有指望,而只有解除农民发展的负担,使其由初始基本进行发展。

再者就是涉及到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就是逐步取消农村的乡镇级政府,而逐步就是不能激进,要先在发达地区进行试点,再推广到落后地区。并且弱化农村的集体权力,我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之说,而在西方国家的乡村自治管理,其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只能达到市级。这项改革,可以减少大批的冗员,并且直接减少农民受到的基层政府的压迫。同时也要建立公共事业服务组织和相应的联系机构,负责农村事物的组织,而非过去的政府的强行监督和硬性规划。我们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因为“大包干”曾出现过农业的飞跃发展,我希望新一届政府能加大对农业的关住,推动农业的第二次巨大飞跃。

三:新经济下的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问题。

像我这么大的年龄,是无法想象我们的前辈们所生活过的计划经济下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我曾看过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中国》,他对当时的社会有具体的描述,我也不禁对当时人i民的生活状况感到万分惊讶。,相信年长的老师可能对往事留有记忆。尽管今日无论那个人是如何的仇富,对富人如何的咬牙切齿,他也不愿在回到当时那个社会下去生存。对于以前的“一大二公”的社会,无论当时的喉舌是如何的赞美,我们新时代的公民都应该坚决摒弃。

我们进行改革开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面对曾被我们愤怒声讨的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的问题。我相信邓小平是伟人,并不是我认为他在经济上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而是他作为一个革命家领导者,第一次提出了“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并将之付诸实施的人。我们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会让每个人在竞争中都成为成功者。除去不正当的制服手段,即使在同样的竞争条件下,也会因为个人能力和机遇的差异而使原来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出现分化,这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而我极力回避使用“阶级”而替用“阶层”,就是不想国人在这一字之差上在造出多少无意义的争论。在市场经济下,这种分化是完全正常和必然的,但是在的中国,现实所面临的问题要严重的多,而境内外的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这种分化正在加剧。我国法制的不健全,社会上的仇富心理便不时的发作几次,山西的“李海仓案”就是一例。不可否认,像大多数转轨国家一样,少数民间企业家在其发家过程中的确不那么光彩,但是民众所真正仇恨的是那些国有企业的腐败管理者和滥用权力致富的官员及其裙带下的太子党,而这些人因为掌管着巨大的公权力,所以民众只能将愤怒发泄到无辜和脆弱的私营企业家身上。甚至在少部分“遗老左王”的教唆下,无助的民众将愤恨倾撒到改革开放上,竟然回忆起毛氏时代的平均主义来。而这种仇恨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无健全法制的保障下,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乱。我认为这是仅次于“三农”问题的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相对与全力发展经济来说,政府在这方面的注意力显然不够。在“八九”动乱以后。政府的注意力放在“反资产阶级自i由化”和惩治官员的腐败上。新一届的政府可能回在这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注意力。严肃认识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的问题,不能采取强力阻止它的发生。而是进行引导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税收差额对财富进行社会的再分配,加强税收的依法合理征收,防止人为特别是富人偷漏税。在财政上上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和补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社会得到协调发展。而在现时中国,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对国企老板和政府官员的监管,为民众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再使公权力去破坏社会的正常发展。在我国基尼系数接近危险值的情况下,这种必要性尤为紧迫。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改革,我们都要遵守一个曾废弃多年的基本道德原则——善待富人。

四: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的危机与完善。解决所有制、“三农”以及阶层分化和财富分配问题,只是为今后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如果其他条件不具备,则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会长远,甚至会前功尽弃。所以要想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同时要解决好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第一: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在实行计划生育之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大为降低,但每年的新生人口人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现在已经无人再相信荒唐的“人多力量大”的谬论了,但错误已经犯过,就只能是让我们自己来承担。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最大负担之一。我们的农村已经富余了几亿劳动力,而在城市,因为国企的改革,造成了大量的下岗职工。我认为在计划生育上,政府的职能已经得到最大的发挥,而现在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解决就业问题上了,现今失业问题的严重,责任不在社会为未提供足够的岗位,而是我们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建立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要靠社会的群体力量,社会应该给予弱势群体足够的关注,而后者有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正常社会的发展应该照顾到最大群体的利益,而不是造成认为的对少数群体的漠视。

第二:教育科技问题和人才流失。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曾创造了世界上的教育奇迹,在科技发展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世界进行新技术革命时,我们却将宝贵的发展时间浪费在可憎的内斗上。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我们的现今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实在不容乐观,我们的高等教育甚至远远落后于印度,而我们的科学家院士,真正有实力的能有多少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发达国家的生产车间。但是实力并不只靠口号喊出来的。朱容基总理对教育的漠视是他最为人所诟病的施政污点。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精英,最后被美国全数收割走。而这种人才流失最让人痛心,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谴责大学生的忘本和不爱国。他们也会在北约轰炸我大使馆后满街的示威游行,只不过骂完美国人之后,毕业来临时,还是觉得美国似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说他们无情吗?只要祖国的需要或是有优势吸引他们回来,他们也会义不容辞的回来尽力的,曾经有人呼吁禁止大学生出国,但是若真的这样,人才在他不能发挥的地方,只会是对人才的更大的浪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国内的人才发展环境,特别要注重高科技的发展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不能因为某个学者写几篇抄袭文章或大批判性质的文章就给他评个院士当。只有占据新科技的前沿,才能在新世纪的新经济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能源压力和环境压力。

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能记得五十年代的“大炼钢”运动,那次荒唐拙劣的政治表演除了炼出一大堆废铁废钢外,还消灭了无法记数的树,直至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机器恶劣的影响。如果五十年代的人是因为政治狂热而做错事可以谅解,那么在新世纪,我们仍在做这些自掘坟墓的事,那就是不可原谅了。但现实正是如此,我们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着宝贵的能源和破坏着脆弱的环境。,我国现在的能源消耗已经在世界前列,而我们的单位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我们自诩的地大物博的祖国,也已经无法承受我们的消耗了。我们必须要改善生产技术,节约宝贵的能源,使对有限能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样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多少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而做出的,我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在我的眼中,居然没有见到一条河水清澈的河流。对于环境问题,政府也是心急如焚,对以前的政策失误痛心疾首。我认为,在环保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发达国家,他们也与过严重的环境污染,但后来无不得到有效的治理。随着环境压力的逐步增大,我们已经没时间在浪费了,否则真是愧对子孙。

五:政治体制的改革。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改革当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八九”学运之后,对于政治体制的深层改革,基本上已经完全陷入了停滞。而我们尽管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的极权政治体制仍为文明国际上所指责,除去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少数别有用心的之外,他们的指责还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计划经济之所以会输给市场经济,不仅仅是资源配置上和生产力上的无效率,其维系基础的计划极权政治体制落后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对于真正的市场经济来说,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的竞争和分散的决策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必须完全透明的,不存在当权者和拥有和决策者良好关系的人在竞争上占有任何的优势。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建立发达的完善的优势运行经济作为发展的模式,相应的我们必须同时也应建立健全的法治社会。其实在严格意义上说,使经济就是民主经济,这个词和自i由一样,在当今中国好像没有它本来的意思。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我们中国,除去极少数的食古不化的“左王”外,相信社会包括所有的大学生都不会再囿于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了。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和民主保驾护航。而在市场经济下,不管是民众还是政府都必须尊重市场主体的权利和理性判断。在上世纪主政时,曾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后来因为“反资产阶级自i由化”而中途夭折。其后的几届政府,在政治改革上都小心翼翼,没有深层的改革。即使是后来朱容基总理的精简冗员和乡村基层直选,也只是动皮毛而无伤胫骨。而外界对于新一届的胡XX政府的可能进行政治改革的期望,也因为胡主席的“七-一”讲话而破灭,讲话只是强调了他的前任的“三个代表”思想。不论现任政府的沉稳有多大的深层原因或是苦衷,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进行政治改革对现行的落后政治体制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现行体制脱胎于计划体制,其僵硬的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可能会勉强维持,但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其弊端便暴露无疑。当今社会严重的官员腐败、司法腐败以及决策失误等问题可以完全归咎于僵化的政治体制,我们可以说西方的民主是虚伪的,但是就在他们的制度下,官员受到真正的制约。反观我们的官员体制,其制约的功能只在上级官员手里,这就必然会造成官员对上不对下负责。对于治理中国达五十多年的中国共X党来说,管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考虑到民众的素质和国家的国情,我们不会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实行多党制,但是为了顺应世界的潮流,应该改变党对国家的管理方式,而执政党也必须加快自身的转变,由先前的革命党转化为全民执政党。我们应该坚持总书记的党政分开的改革,党负责对政府的监督,而政府的具体事务党不必进行参与。再就是实行新闻自i由,开放报禁,允许民间自i由办媒体,使新闻媒体能真正成为第四权,起到监督政府和执政党的作用。还要以基层直接选举为起点,逐步在市级和省级实现真正的民主选举,淡化党的组织部门的选干作用。要尽快建立独立的拥有高度尊严的司法制度,健全国内的法治环境,以真正杜绝官员的腐败现象。一相情愿的吹嘘所谓的“亚洲价值观”,只能是自欺欺人。民主、自i由才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而因为少数人的利益坚持固有的落后集权政治体制,总有一天会葬送我们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

市场经济发展篇4

第一个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是实际的主体。企业将拥有完整的配置资源的权力和它的地位。就是说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种企业经济。因此,整个的市场经济配置资源不再是政府而是市场,市场最主要的主体就是企业。所以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企业本位的经济,就像我们过去讲,计划经济是官本位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企业本位的经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程度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企业是不是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经济主体,它对自己的资源配置有完整的权力和地位。我们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解决中国企业的完整地位的问题,从具体操作来看,主要是国有企业的问题。怎样保证企业有完整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主要有两点。第一个要点,凡是不属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非国有化。第二个要点就是属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我们发挥混合经济的作用,改革的方向是股份化的问题。国家充其量是控股的问题,一个是绝对控股,一个是相对控股,20%、30%就是相对控股,51%就是绝对控股。我们四大国有银行未来的方向也是股份化。去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搞了股份化,2007年以前必须搞好。为什么2007年以前呢?因为我们入世承诺对国外开放服务业。我们入世实际上有两条承诺,一个承诺是国民待遇原则,一个承诺就是开放服务业,服务业包括金融。因此2005年开始外资可以大规模的进入我们国家。四大银行为什么能存在,就是老百姓的高存款支持了它,高存款掩盖了它的问题。2005年以后外资银行逐步进入中国,老百姓会发现外资银行呆坏帐更低、外资银行服务更好,纷纷把存款转到外资银行我们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必须在2007年以前改完。国际上认为独资国有企业根本不是公司制,因此不是市场经济范畴。公司制有一条重要原则是有限责任,但是国有企业是无限责任。我们现在在国外打官司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山东的国有企业在国外做生意自己做赔了,赔就赔了,因为是无限责任的,老外不干了。如果搞国有独资企业未来国际准则都很难办。新的《公司法》要出台了,有一个特征就是“有限责任”,一定明确是“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不能再搞独资国有企业而是走股份化的问题。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不属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领域是非国有的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是国家控股的问题,我们叫两化,非国有化和股份化。但是现在遇到一些麻烦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有国有资产的定价问题。新股东进来有一个问题,现在的资产值多少钱,才能确定我们各占多少股份。所以无论是非国有化还是股份化都遇到这个问题,就是现有的国有资产到底值多少钱,我们叫资产评估的问题。资产定价的问题是国际准则,讲任何一个资产同时都有两个价格,一个叫资产的管理价格。管理价格由资产的投资数量决定,我办这个企业投了多少钱,管理价格就是多少钱,比如投了5个亿,帐面当然有5个亿,具体的评估方法叫投资成本法。同时任何一个资产还有另外一个价格,就是资产的交易价格。就是指这个资产要卖的时候卖多少钱,资产的交易价格由资产的盈利能力决定,资产的盈利能力越高价格越高,因为买资产的人不是买资产本身而是买资产的盈利。我要买这个企业,通过计算我认为把它搞好了,每年给我带来100万的利润,假定银行的存款利润是10%,我就认为这个企业最高值1000万,我不会用1000万来买一个带来100万的企业。在现实中的评估方法就是资产收益法,资产的交易价格由资产的收益决定,所以它的计算方法叫资产收益法。资产这两种价格的计量和运算在国际上是国际准则。我们现在讨论资产的交易价格,它的决定方法应该是资产收益法。我们在现实中顽固的坚持投资成本法,办这个企业投了多少钱就要卖多少钱,卖不到就叫国有资产流失。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得我们大量的国有资产没有办法交易,因为谁交易都要戴一个“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帽子。

由此想到几年前内地一家企业亏损了4年多,最后想卖了,卖给外资。我问为什么卖给外资不卖给民营企业。他们说民营企业嘴不牢,乱说一气,如果卖给他,就到处乱讲把谁摆平了买过来。我们卖给外资,不会有这样的乱讲,这个企业原来一共投资了8个亿,折旧3个亿,最后折价成5个亿,我们是按照投资成本法算的,外资考察5个多月,最后说3个亿。他们通过测算说把这个企业搞好了,所带来的收益是3个亿,这就是资本收益法。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没有办法用3个亿卖,谁要卖都是国有资产流失2个亿,国有资产流失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谁也不愿意签字。就得想办法让外资5个亿买了,就是通过给老外公关,怎么公关呢?送钱就是行贿,所以想办法领中国工作小组到处旅游,今天到西安、然后到桂林,再到三亚,哪里都去,玩儿的非常高兴,但是最后回来还是3个亿。后来我借助这个案例和外资聊天,我说你这么大的跨国公司多拿2个亿不算什么。后来我才知道根本不可能用5个亿买,国外这个企业董事会对海外资产收购你花多少钱根本不问。但是有程序,靠程序控制这个事情,程序当中有一条是定价原则,当中有一条是不管你花多少钱买这个企业。但是定价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如果不符合国际惯例当受贿论处。我前年见到地方政府问这个企业怎么样了,告诉我,现在别说3个亿,7000万都没有人要了。所以有人说国有资产像冰棍一样,化掉可以,但是就是不能有人吃,谁吃就收拾谁。我们有没有流失的问题?有,办法是怎么让交易过程更加公开的问题,不能在交易价格上把不是流失当流失,要研究这个问题。我想遇到的第一个难点问题就是现有国有资产的定价问题。

非国有化和股份化遇到的第二个难点问题,就是现有国有资产的债务问题,负债问题。负债问题按照国际惯例也很好解决。国际上有一个原则叫债务跟着资产走。你收购我的资产当然要承担债务。但是大家注意,企业的负债不是债务,是债务负担。大家注意负债在我们国家分两种,一个是债务,一个是债务负担。债务就是指正常负债,债务负担就是非正常负债。比如说这个产业负债率最多不能超过40%,40%以下就叫债务,超过了就叫债务负担。应该负债40%,你负了70%,这就是债务负担了。我们现在大量的国有企业都面临债务负担的问题,不是债务的问题。所以我们改革中还得先把债务负担变成债务,才能考虑改革。

我们现在改革遇到的是所谓的债务负担的问题,所以要把债务负担先变成债务然后再改革。有三种方法,一个是注入资本金,通过注入资本金降低企业的负债率,降低负债率把债务负担降为债务,资本金的比例提高了就等于负债降低了,最后把负债率降到正常债务而不是债务负担。像这次银行改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我们注入450亿美金,为什么?注入450亿美金等于提高这两个银行的资本金比率,把负债率降到巴塞尔协定的商业银行的负债率,给这两个银行注入资本金的公司是汇金公司,他们说这个公司名字的意思就是“外汇和黄金”的意思。采用这个方法不错,但问题是我们没有钱给国有企业搞这个,我们现在财政慢慢地转向公共财政,就是政府不再办企业了,这个方法是有限的。

第二种办法就是用资产冲销债务。比如企业的负债率很高,应该负债40%结果负债70%,怎么办?我有资产,你要收购我,你承担我一部分负债,我给你一部分资产,这是一种交易,国际上叫债务和资产的重组,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有的企业用资产冲销债务,把债务冲销到合理水平就出现了零资产。这又麻烦了,说人家没有拿钱把我们的企业拿走,实际上人家替你把银行的钱还了,银行的钱和资产都是社会财富,是一种交易,所以我不赞成“零资产交易”这个说法,实际上人家已经多承担了债务,这个方法我想是正常的。

第三种办法就是逃债。搞什么资产重组,把所谓麻烦事儿都挂在老企业身上,把优良资产都剥离走了。这种方法是绝对不能干的,这是责任错位,国有企业是国家办的,出了问题是国家承担,你逃债了以后是让老百姓承担了,银行的存款92%都是老百姓的存款,都冲销银行存款未来怎么办?非得金融危机不可。上次我到一个市里面讲说没有办法,这个市办了358家国有企业,欠银行的钱是61个亿,现在把所有企业卖光了50亿,还欠11亿,这怎么办。我们把债权分成四种,债权、物权、产权、知识产权。现在美国人要人民币升值,有人说升值吧,人民币就值钱了。我们银行的呆坏帐到底有多少?我们的债务到底有多少?我想人民币恐怕不是升值的问题,真的把这些东西翻出来升什么值啊。一升值的话我们这些问题怎么解决。一升值我想外资不来了,因为成本高了,贸易也出不去了,不能把现在的繁荣看的太高,要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第二个就是员工身份的改制问题。国有企业对员工的关系是企业负无限责任的,但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我们非国有化和股份化之后,企业对员工的关系是有限责任,是双向竞争选择,你竞争上岗,我给你应有的收入和社会保障,这就是有限责任。因为企业都是有限责任了,没有对员工负无限责任,因此涉及到员工身份的转变问题。去年中国银行改制发了一个通知,说“从改制之日起,中国银行和中国银行员工的关系不再是国有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而是股份制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我们从无限责任变成了有限责任。谁都不愿意变成有限责任,无限责任多好。有限责任是市场竞争,多难受啊。我告诉大家,没有到共产主义之前,劳动都是痛苦的选择。因此引发了整个利益的重新调整。

最近我下去看,发现反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力量来自于国有企业内部,尤其我们现在提出来任何改革意向必须通过职代会,我就不举手。上次我参加研讨会,一个人告诉职工代表说“我们宁做国有企业鬼,不当股份企业人”,这次改制应该考虑到职工的贡献和他未来的问题。我不赞成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中千方百计不算职工利益而算国有资产的问题。要给国有企业职工划一部分国有资产,我是赞成的。当然算帐之后还有一个钱从哪儿来的问题。现在我们算的社会保障为什么算一年一个月,你怎么算出来的这个帐,得有一个说法。我和好多国资部门的同志聊天,我说未来是发展和效率问题,不一定都是国有资产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收入分配体制问题。在收入分配体制上有三大原则起作用,一个原则叫强调效率的优胜劣汰原则。市场经济一定强调效率,所以必然出现优胜劣汰,谁都避免不了。第二个原则就是强调维护弱势阶层利益的社会保障原则。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他自己能够制造麻烦又能够自己解决麻烦。所以社会保障和社会制度没有关系。有人说我们是社会主义保障,其实欧洲国家比我们社会保障程度高多了,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原则,市场经济既强调优胜劣汰也强调保护弱势阶层,所以这个经济体制才能几百年经久不衰。第三个原则就是强调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原则。它不是平均主义是强调机会均等。

现在人们对收入分配关注比较多,最近讲的比较多是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有人把它算到市场经济的帐上,绝对不是。市场经济的三条原则是要求比较和谐的收入分配体制。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建立的收入分配体制应该是双层次的收入分配体制。第一个层次是微观经济的分配过程,就是市场对企业分配,企业对职工分配。市场经济对企业分配,谁的竞争力越强谁的收入越高,企业对员工分配就是谁的效率越高谁的收入越高。微观分配原则是强调效率的。但是这种收入分配过程完成之后,还有第二个收入分配过程,就是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收入分配公平靠两个制度,一个是靠所得税的制度,收入高上税,压下来。第二是收入保障制度,达不到最低保障线给你补齐,这里没有效率的问题。正因为微观经济过程强调效率,宏观经济过程强调公平,所以可以维持一个公平公正的和谐分配体制,我们要建立的也必须是这种经济体制才行。我们这个体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在市场经济推进中间就出现了收入差距问题和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差距是常态,收入分配不公是制度有问题,目前重点解决的应该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比如说要加大对钱权交易的打击,加大对垄断问题的解决,加大对机会不均等问题的解决。我想应该从制度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严重损害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讨论。当然收入差距问题我们也要研究,但是收入差距问题也不能情绪化,因为我们最近讨论了拉美现象问题。我们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金以后,人们会越来越考虑差距是不是太大的问题,这个时候往往要求实行一些公共政策,就是福利的程度要提高,拉美国家为什么进入拉美陷井,就是人均收入刚刚超过一千美金,整个社会呼吁公平问题、差距问题,迫使你实行以福利为特征的公共政策,又没有能力执行,只有借债,最后进入了国际债务出问题的陷井当中。我们现在没有这么多力量,收入分配不公一定要解决,但是差距问题上不能过度强调以福利的公共政策。必须要注意这个平衡。

我们现在对收入差距能解决的,可能主要是政府要兜底,三个底必须兜。一个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生活保障,达不到这个收入线要补齐;第二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教育要保障,我们现在是9年义务教育;第三是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我们只能是最基本,还达不到高富裕国家的医疗保障。比如说九年义务教育的问题是写进《宪法》的,这个问题对于农村要研究,据说县乡以下的教师是700多万,教师工资都是县乡提供的,现在收入差别比较大。乡里面49%的支出就是教师工资的支出,如果不加快转移支付,只免了农业税,很快乡县的教育就是问题了。700多万人,中央政府包了算了,这是规定的9年义务教育,所以这些问题我们要仔细研究来解决。

同时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间,人们在价值理念上也要研究一些问题。比如说不能有“仇富心理”,要建立现代财富观念。一方面对一些低收入者,除了政策调整之外,人们的理念上也要做一些变化,对高收入者他们的理念也要变化。中国目前条件下,千万不要引发太多的社会动荡,协调社会要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是对的,不能挑拨或者煽动阶层之间的矛盾,会影响社会稳定。现在富裕起来的人也要正确对待财富,不正确对待不行,最起码有6条对中国社会目前的稳定有好处。

第一条,拥有财富千万不要无视法律。有钱了千万不要无视法律,这一条很重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有钱了,就无视法律。有些富人心目中没有法律的概念,总琢磨把谁摆平的问题,这一点我们要向外资学习,外资进入中国有一个可行性报告,这个报告是两个内容,一个是这个项目有没有法律障碍,第二个内容是能够赚多少钱。如果有法律障碍外资绝对不来。所以有的外资说我们有法律障碍怎么办?市长说我说了算,外资一听更害怕了。所以很多富人要有常年法律顾问了,常年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是防止你进入官司纠纷。国际法有一条重要原则,严格把个人财产和法人财产界定清楚。这些法律我们要慢慢研究,尤其是对富裕阶层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条,拥有财富,千万不要无视社会责任。有钱了更要承担社会责任了,该交税的还要交税,合理避税是应该的。

第三条,拥有财富,千万不要无视社会公德。要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比如说现在有些企业还搞伪劣产品实在让人想不通,原始积累的搞搞还可以。

第四条,拥有财富,千万不能无视学习。学习应该是不断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很快,你也应该随着这个发展不断学习才行。我们现在对有些富人有意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些人不注意学习。上次我到北京一个私营老板家里,他说他要开一个家庭party,我没有吃饭就过去了,发现party就是端点啤酒一点儿水果就是了,他的孩子十六七岁,我问他你有没有学英语,他说我不学,我爸一句英语都不会,但是出去带翻译问题都解决了。我想这个孩子这样下去肯定是个败家子,这种思想不能带给孩子,这很影响富人形象。最近我发现清华emBa教育85%以上都是民营企业来的,对他来讲他是民营企业家,企业经营不好什么都完了,所以碰到真要学习的人来了,还是要好好考虑。一个一是三个三分之一,一个三分之一是海外的知识分子;一个三分之一是海归派;一个三分之一是我们自己的土鳖。如果富人都这样重视学习,我想完善富人的行为准则也是好的。

第五条,拥有财富,千万不能无视人权。人权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讲的人文主义就是指人权上大家是一样的。未来我们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要考虑完善保障制度。我们应该规定一个最低工资制度才行,这是人权,对富裕阶层也有尊重人权的问题。

第六条,拥有财富,千万不要无视事业。我们的财富观应该考虑到事业的问题,所以我想,有一些民营企业,我发现很累,还能那么卖力的努力,什么支持他?不是个人的问题,是事业的问题,这是对的。如果拥有财富没有事业的话,就是小富即安,不是我们讲的社会财富的问题,尤其对一些企业家来讲,支撑的又是事业。企业家不一定经营能力很强,但承受能力要很强才行,事业支撑着他们,拥有财富不要无视事业才是我们强调的富有阶层的方向。

要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同时也要解决收入低和富有人的观念问题。我们要把差距保持在既有效率,又不影响社会公平的程度上,但是两方面都要做工作。对于收入低一些的人,我们要强调政府能做到什么?根据我们的国力,现在的公共政策是什么样的政策,同时,对富裕的人强调现代财富观,这些理念不解决都会危机到市场经济。所以我想,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收入分配体制一定要贯彻市场经济的三个原则,我们要形成一个双层次的收入分配体制,这个体制主要是针对收入分配不公。差距永远存在,这个是必然的。因为你们是企业,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多大好呢?过去有一个观点,国有企业内部原则上收入不得超过5倍,现在提高到了13.5倍,为什么定这个数,产业不一样,内容不一样,可能不一样吧。有的可能是2万多,有的20多万,有的是5万,可能10多倍就是60多万,这个不能比,我们不能把不该比的东西乱比。

市场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房地产经济呈现出非理性的发展趋势,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也给国家金融和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房地产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市场经济相协调,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保持科学、稳健的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

房地产经济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房地产经济可以促进房地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协调,可以规避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经济风险,更好地发挥房地产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具体说来,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经济可以创造国内收入。房地产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国内收入持续增长,发挥了其他经济领域无法比拟的作用;二是房地产经济提升了人们的住宅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房地产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很多社会群体的就业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价格的不理性变化也带来了很大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分化,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教训,更加科学、理性、规范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带动其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问题

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明确,房地产经济需要因势利导,不断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效应,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避免其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但是,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房地产的价格与价值背离。房地产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会引发强烈的市场波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如果价格过于偏离价值,就会打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引发市场波动。按照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发展趋势来看,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不断受到开发商的非法操作和炒房团的影响,造成房地产价格增速过快,且居高不下,这是与市场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相背离的。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协调还表现在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泡沫经济问题,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很大的经济风险。此外,房地产开发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建设过程中没有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鉴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只有加快促进两者的融合,才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合理规制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对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进行合理规制,并不是要绝对降低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而是要促进房地产价格与价值相吻合,不会过高或过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普遍问题是价格过高,而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房地产价格过低,导致很多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也限制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合理规制房地产价格,不使其过高或过低,才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政府作为宏观调控部门,应合理评估各个阶段的房地产经济行为,准确判断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程度。在房地产经济领域,价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和房地产经济中其他因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政府应在价格指导与评估的基础上,利用价格规制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回归理性,维护房地产行业的正常秩序。

(二)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金融监管

为了达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监管,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进程、偿债能力和贷款规模进行有效监督,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严格控制房地产行业的借贷业务,推动信贷资金的正常流动,促进银行的资产结构朝着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此外,政府应大力开展银行创新改革,突破传统的存贷模式,有效规避房地产行业中高风险业务的影响,以服务市场经济整体发展为改革方向,整合、优化现有业务,降低金融风险。

(三)运用激励政策,加快房地产经济转型

应大力倡导在房地产经济中贯彻落实低碳、环保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应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政策引导的杠杆作用,对低碳、环保型的住宅建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通过对贷款利率的调整,使更多购房群体关注低碳、环保住宅,促进房地产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政府应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力度,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有效推动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运输经济;管理发展

1提升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处于高速阶段,原有的经济体制基础得到完善发展。而运输经济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也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式。一方面,运输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实施的必然过程,在满足当前社会生产需求的前提下,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伴随其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输经济管理也必然逐步完善与加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以运输经济发展为基础,其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运输经济本身就是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因素,同时也是为社会普遍生产力进行提升的有效方式。那么可以分析出以下两点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1.1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首先就推动了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运输行业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而其庞大的运输网络也实现了更为广阔的拓展。其次,在运输管理的层面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令其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迎接全新的发展模式,在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中,也面临着相应的压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运输经济管理相互促进,现代化的运输经济管理模式必然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同时也是推动社会生产效率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手段。

1.2优化配置资源,产业结构促进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无论是工业经济发展,还是农耕经济的发展,乃至信息经济的发展,都能发现运输条件的基础,是对于经济产业结构中资源整合的重要方式。如果运输基础条件设施完善,包括公路、铁路、机场以及相应的交通工具完备,那么必然会在生产要素中迅速采购和提供相应的生产资料,而运输基本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其各方面生产资料无法快速得到资源配置,那么也就影响了多行业的发展。也就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上了制约的枷锁。因而能够发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需要相应运输力的支持,而完善运输经济管理就是予以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而实现其产业机构的资源最优化配置,就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2经济发展与运输的关系

运输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运输能力为其提供的重要支持,同时在我国地域辽阔的疆土之上,不同地域之间加深联系的基础就是由运输来完成。在经济发展与运输经济的发展工程中其内在关系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方面,运输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在内陆发达地区运输条件优势明显,而不发达经济地区的运输劣势也较为突出。那么在整体运输干线中,运输基础能力体现出我国在不同经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运输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该地区整体经济能力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运输实施的发展过程中,也影响运输干线周边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仍处于尚未完全平衡的状态下,不发达经济地区在先前发展经济的趋势中,形成以完善运输能力为核心的发展规划。通过提升与不同地区间的运输能力和方式,能够提升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素。而运输网络的全面建设,可以将当地的优势资源与外部地区间的资源需求进行整合,从而补充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增加了当地经济发展中通过对外发展形成的经济效益增加。那么在长期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能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就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市场经济实力。最后,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主要体现于良好的运输体系,而全面的运输体系配套设施,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基础条件。通过带动地区间贸易往来,形成普遍经济增长的趋势,能够促进完善运输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有效推动。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也能够看到运输体系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那么完善其运输体系,也是根本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基础。在运输体系的全面发展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必然能够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全面形成运输往来的不同地区也能够为实现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3增强运输经济管理能力,以效益提升为发展的措施

3.1完善内部管理转变管理观念

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以保持核心竞争力,而运输企业也在其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以运输作为服务型企业的核心理念为基础,需要发展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调整内部管理模式,从而适应市场客观需求,也是同时提升内部管理中办事效率的必要方式。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也促进运输企业本身应当转变传统观念,为市场需求而做出战略发展的转换,形成适应未来发展模式需要的内部管理模式。只有完善自身的管理能力,才能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形成对于运输体系的全面构建,从而最终完善提升运输经济管理的效益。一方面,在运输企业的职能上进行有效划分,运输企业内部的不同管理部分,需要进行责任内化,从不同管理方向为其运输经济管理提供辅助和支持。通过调研部门对于市场需求的细分,形成运输企业发展的战略确定。而从其战略中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所在,通过各司其职完善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加强办事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各部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运输企业的责任明确,能够形成对于部门职责的明确划分,而从中能够发现管理人员在业务衔接上的能力体现,那么只有配合统一发展的需求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部门间协调能力的发展。因此培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为运输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资源配置和部门间协调合作,才能最终形成运输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也必然促进其经济效益的稳步发展。

3.2运输合同管理方法的实行

运输体系中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其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要增强运输事实协议达成双方的合同管理方式,通过明确不同责任双方各自职责,明确义务主体对于不同环境下的责任体现,从而形成对于运输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应当增强当地政府对于不同运输企业的法律管理办法,从提升运输企业竞争能力的方向上予以支持,从规避不良竞争环境和取缔违规操作运输方式的现状中,形成法律效应下的管理方式。最后,给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更高的法律管理权限,从而为我国运输经济管理模式中,注入高度的法律执行力,从细化的管理手段和明确的管理制度中,依据完善的法律条文,形成对于运输经济体系的全面治理。最终在法律效力的推动下,形成运输经济体系的全面效益提升。

3.3强化稽查力度,发展管理技术

运输经济体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于交通运输管理方式上,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能够发现运输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部分违规操作。而对于强化运输企业的收入稽查力度,也是完善运输经济管理的必然方式。不仅要对会计核算进行实时监督管理,同时也要对其运输机制的内部管理进行全面稽查。只有完善对于不同资金流动的全面监管下,才能发挥出稽查作用的能效性,规避由于监管不力造成的运输经济损失。从而也保障运输收益的完整性,也就是保障了经济管理效益的基础提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保障运输管理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同时也要提升运输能力中的管理技术。而从经济发展的趋势中,也能发现科技领先对于不同领域的发展提供的优势力量。那么在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上,必然朝向先进的科技领域进步。从现代化、高效化、科技化的运输管理模式中,适当引入现代领先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其管理能力的必然方式。一方面,运输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运输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创新。另一方面,运输企业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于市场需求的动态分析,通过大数据收集形成对于市场资料的一手把控。通过提炼运输市场环境中有效信息,实现运输经济体系中的现代化科技管理模式。除此之外,也要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数字模型理论,通过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率,稳定运输经济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翟献礼.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15(2)

2吕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作用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2)

市场经济发展篇7

市场经济是房地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在市场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是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存在着很多不良的因素,如果不及时的遏制住,很可能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是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够和谐发展,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产生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控制好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过高的房地产商品价格如果不实时的控制,使其无限的发展下去,非常容易出现经济泡沫,而使整个市场经济陷入瘫痪状态,从国外的历史经验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这一点。控制控制好房地产商品的价格并不说一定要强制性将房产价格降下去,价值决定价格,市场应该按照房地产商品的价值却制定相应的价格,真正的实现供需平衡,而如果价格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价值,这种不良的现象,终有一天会使房地产陷入绝境。房地产价格过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矛盾,国家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矛盾,其中利用价值以及价格规律来进行调节是主要的措施。价值与价格的合理才能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进而使房地产市场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中。

1.2做好金融监督

无论是哪一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应该做好金融监督工作,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会出现价格虚高的现象,主要就是金融监督工作不到位,有很多的房地产企业自身并不具备开发大规模房地产的实力,但是通过向银行借贷等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这种行为非常容易引起银行坏账现象,很多的开发商开发出来的房地产价格过高,无人问津,银行贷款也就无法按时归还,因此政府与银行都应该做好金融监督工作,全方位的了解房地产企业的各个信息,尤其是偿还能力,加强控制力度,并且对银行贷款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资金更加隔离的配置,从房地产行业逐渐的流向其他有更有希望的产业中,也使整个市场经济繁荣发展起来,而不是过度集中在某一产业中。为了达到金融监督的目的,政府以及银行都应该对自身的很多业务进行改进创新,在改进传统的存贷模式的同时,还要引入更多的没有任何问题的资产,尽可能的降低高风险贷款的比例,从而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1.3尽快实现房地产经济转型

目前房地产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并没有完全的靠拢,甚至有些脱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因此政府在各方面上鼓励房地产企业实现经济转型,实现低碳环保,不再只是考虑经济效益问题。政府可以利用杠杆经济原理来对房地产企业进行有效的调整。杠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投资智能建筑,在开发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优惠,这样参与智能化建筑的开发的开发商就会越来越多,进而改变这种房地产开发商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对购买低碳环保的住宅的用户实行优惠,进而扩大购买人数,购买人数的增多,又会促进开发商开发智能化的环保的建筑,进而完全的实现了房地产经济的转型,也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2.结语

市场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关系市场功能市场经济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包括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等。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概念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经济法立法,司法等活动的基础问题。目前我国经济法权威采用的概念是: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义:经济法属于法的范畴,属于国内法的体系,但他不同于国内法体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门。笔者认为经济法的概念虽然各个法系,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它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共性的,它对各种经济关系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经济法的原则

(1)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原则

平衡和谐充分体现了经济法治条件下经济环境应有的状态,强调的是不同主体的配合而不是对抗,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是一种中庸理念的体现而是建立在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应然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下,能够实现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和谐,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的平衡和谐,国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平衡和谐。经济法律的完善本身并不代表这种良好经济环境已经大功告成,由于社会经济体系是动态向前发展的,这就要求经济法制不断地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规划性地从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方面来建立和维持这种环境。

(2)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

首先是令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正常发挥作用完成自下而上的分配,即符合市场经济自发规律之理。价值规律由对经济个体的决策和行为之微观作用实现对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宏观调节和配置,顺利完成经济资源的初次分配,市场规制法在其中发挥着保障作用。其次是利用国家超越整个社会的优势地位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分配,即符合国家社会自觉调整之理。国家根据市场经济自发分配资源后产生的不公平倾向,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进行再次资源分配和调整,宏观调控法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资源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相对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经济资源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资所有制最终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制度。我国目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资源的分配制度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制度并存。这样一种复合的分配制度一方面保证了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贫富两极严重分化。这种分配制度也正是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公平的体现。

(3)保障社会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类认识论上又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突破,这一思想既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又着重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也唯有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以人类社会横向的当代利益和谐为出发点,更以人类社会纵向利益和谐为出发点。它不强调盲目的快速,而强调连续与稳定下的高速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的辩证的逻辑统一。

三、经济法的作用

(1)保障国家依法实施宏观调控,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2)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有助于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法律、法规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作出明确规定,就是把反映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规范化、法律化。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利于实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二是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经济法律、法规中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作出规定,使这些措施规范化、法律化,有助于国家机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严格地遵守和执行这些措施。三是有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法律手段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有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稳步发展。

(3)维护经济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经济民主。

社会公共利益一直是用来作为论证国家和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政府权力的法律目的、法律秩序和正当目的的终极价值的基础性概念,并被各国法律,甚至是宪法上规定为用来限制个体的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司法实践、立法、执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法是用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经济法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优先作为法律的核心精神,构成了经济法有别于民法或者其他的部门法的一种特质。同时,经济法也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保障个人的经济权利。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市场经济;政府;农村;策略

一、市场经济下农村水利工程的概念

1.农村水利工程的概念

所谓水利,与水有关的对人类有利的事业,所谓水利设施,就是对自然界的水资源进行开发、治理、治理和利用的设施,它的目的在于免除洪涝灾害,并且利用水资源有效地帮助人类进行生产,满足有关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方面的需求。而农村水利工程,就是指建设在农村地区的水利工作,对水利展开的建设、管理以及其他的问题。包括水资源、水利工程、水环境等问题。它涉及到河流、站、闸以及河堤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从具体的规模上来看,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主要有两个链接的层次,一个是越过村庄的范围,水资源需要从大江大河调动,这就被成为大水利,另一个是指在农村范围内,投资并不是特别大的基础设施,这就被称为小水利。水利工程是农村地区发展农业的必备前提,也是农村和农业地区的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水利工程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地区的产量、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的稳定。

2.农村水利经济的特点

和一般的基础设施相比,水利的基础设施和外部的连接比较明显,因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大业,而水利基础设施也是农民进行生产与经济活动的保障,所以,农村水利经济有着较强的外部性。除此之外,水利基础设施本身对于居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外部性,例如水库建设工程最终的目的在于提供水资源,但是也会影响到环境的变化,改变当地的气候。水利设施因为交易费用过高,且经济意义具有飞排他性,例如,水利工程的法定责任人为了防止别人偷沟渠里的水,会设置一些监督措施,但是对于一些偷水者,往往也难以责罚。事实上,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较高的费用,在法律上规定的产权者,他的产权也不一定是完整的,所以这种经济产权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水利设施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型产业,它在建设时,需要有较大的数额作为成本,这也被称为“沉淀成本”。当建设完成之后,需要接受的服务成本也很低,面对这种情况,及时增加了用户的规模,也会导致平均成本有所下降,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较低。这种效益主要会影响到更大规模的水生产,成本也会越来越低。从这些方面来看,水利设施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例如一些大型农业水利设施,通常在一个地区只会有一到几个,不会有太多。水利基础设施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投资的产品,它的投资回报主要与其生产的产品有关,因为它的最终产品是农产品,而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那么投资的效益也就会相对减少。并且,农村的水利投资收益还和当地的天气情况,气候息息相关,例如一些灌溉设施,如果投资期间有干旱,那么投资收益就会较大,不然收入就会较少,从这方面来看,它的投资收益和天气状况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总的来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收益较低、规模较大,投资风险高,这是它的基本投资属性。

二、市场经济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往的经济体系与当下的市场环境已不相容,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脚步,实现了对经济环境的改造。所以,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农村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必须和经济市场有效结合,实现大力的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打好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巩固水利工程经济必然要跟着社会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运营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尤其是和农田有关的建设,这是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产业,也是民生大计。所以,在这方面,这是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职能领域的地方。政府要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社会管理与创新,这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下达指示,在尊重农村地区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现代化结果,努力提升农村的水利经济建设,是我国政府需要努力的重点问题。当前农村相当一部分水利企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差,甚至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必须需要政府进行资源补助才能够生存下去。由政府出面,对农田水利经济进行管理和开发,加强资金的投入,鼓励一些地区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结合当地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方案。政府管理部门,尤其是一些基层机构,更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调配职能,合理地将预算更好地应用在水利工程当中,开发多种方式,增强水利经济的发展动力,结合财政税收等内容,形成良好的市场盈利机制,安排农村地区的水利资源流向,确保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在摸清楚一条道路之后,采用投标、招标的方式,为农村地区的水利经济进行市场化融资。基层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去调动农村居民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结合多方面的力量,实现农村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发展问题。当下,我国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相距甚远。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明显的滞后性,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地区的水利经济发展,不仅会对整个农村地区的水利经济有所影响,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所以,积极实行农村经济战略,不能只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而进行资源的提供,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这才是三农问题解决的出口。建立有关经济协调发展与水利系统的指标必须可以有效地反应出评价的目标和具体的内容,对于当下水利组织和经济系统中的特点,同时对水利工程与经济两者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定性,确保指标的代表性。农村地区在水水利工程方面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资金缺少以及没有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尤为重要,避免出现设施的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管理模式可以进一步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调整覆盖范围,确保统一管理和分户管理的结合运行,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3.加快农村地区的改革进程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取得了某种成果,但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应该不断强化对本身的管理,契合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公共水利发展和经济管理不能很好地契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改革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力,只有进行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改革,才可以有效地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农村水利经济是一件大事,但是,在当下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以及惠民性,导致其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效率偏低,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很难有效地适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需要行业加快改革进程。首先,要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建设,形成和当下经济效益契合的管理体制,不仅拥有公益性还要具有效益型,增强体制的活力。其次,农村地区的水利经济要实现向股份所有制靠拢,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实现民众参股,增强农村地区人民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经营者的经营策划能力,提升办事效率。最后,农村水利经济经营改革,要将外向型经济作为改革的着眼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吸引外商,鼓励乡镇村民发展,实现集体经营,将水力发电、水利旅游作为开发的项目,规划和落实好相关的产业链。我国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但是落后的开发管理模式却限制了农村水利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所以,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经营者要切实有效地做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实现开源节流,用新的方式和方法,加快改革,推进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现代化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稳步推行,实现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逐步靠拢。农村地区水利的基础设施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十分重要,也是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到民生民计的大事。改革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只有改革现行的运行和管理体制,才能够实现农村地区水利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坚,曹茜茜.农村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地区差异视角[J].管理现代化,2014(03):105-107.

[2]华坚,曹茜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水利经济,2013(05):58-62+78.

[3]贾自胜.大力发展农村水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临汾市“三农”问题的水利思考[J].山西水利,2005(05):2-3+51.

市场经济发展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一、市场经济环境对于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是商品经济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促进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管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或者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必经之路,公路经济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个大环境。现阶段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主要包含有公路运输、收费公路经济、高速公路经济等几大方面,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保持长效的发展势头,并且保证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预见性,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二、可持续性公路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国目前在公路经济发展上与商品经济接轨,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施具体规划。我国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飞快,我们只有实现可持续性的公路经济发展,才能领导公路经济体制健康长远的发展。各地方政府都知道要发展经济首先要让“公路先行”,所以对公路运输、收费公路经济、高速公路经济的管理运营提出了较高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完善当地的运输市场,健全收费公路经济体系,实施高速公路的网络化。而要达到这些目标,优化科学可行的管理模式是优化公路经济的重要步骤。

科学可行的管理模式意味着在管理层面上促使和实现公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只考虑到眼前利益的管理模式早已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因此实现公路经济新体制的建立是极其必要的,这要求大家齐心合力从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上出发,优化公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优化公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1.改善我国收费公路经济的管制思路和措施

现阶段,我国在收费公路经济管制上存在着不少漏洞,这些漏洞的大多是因为管制思路的落后所造成的。收费公路经济作为公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具体内容包括有:进入或退出管制、服务质量管制、价格管制三大方面。一旦管制主体或管制客体、管制依据方面存在工作疏漏,会给当地公路经济系统带来不小的损失和麻烦。我们的目的是改变这一现状,改进领导层的管制思路,例如可以从市场准入、服务质量管制价格管制、监管体制方面入手,提高管理成效,优化我国收费公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1)破除部分地区对收费公路的垄断。政府理应禁止或限制一些企业和部门垄断当地的公路服务市场,避免这些单位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谋取私利,并杜绝过渡剥夺和使用者剩余的现象。

(2)针对过分集中的公路市场实施积极管制。第一步要限制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占据过大的市场份额并进一步扩张。第二步政府各级交通部门可以实行“统贷统还”的新管制模式。“统贷统还”指的是以政事分开为管理原则,引入省级收费公路发展集团(国有性质),对同等级的收费公路实现统筹管理,在管理上能够实现“平衡还贷”。具体来说,针对省级、市级的收费还贷公路,通过高一级交通主管部门实现统一的规划与建设,统一的维修和养护,在筹集资金和经营管理上也实现统一的运营机制,最后达到统一支付的目的。

2.改进公路经济服务的监管体制

以往,政府管制机构的工作人员有可能为了中饱私囊而擅自更改收费标准,谋取私人利益。这或许不是他们的初衷,但很容易被管制者影响,只有不断地完善公众监督机制,引入公共监督机制,并及时让司法机构介入监督程序,建立其他政府机构在公路服务上的监督机制,才能够真正提高公路经济服务的品质。在健全了监管机制后,还应当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惩罚措施,形成有效制衡,把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纳入收费标准管制机制,促使工作人员降低违规的可能性。另外,在监管体制中,收费公路经营企业如果能做到对通行车辆提供无差别的服务,保质保量,确保公路安全,势必会对公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更有利作用。

3.强化物流业的发展力度

强化物流业的发展力度,是公路服务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我国目前在相关政策上非常注重对于物流运输业的引导与扶持。例如,加大对于区域货物资料分拨中心、集散中心的建设,加大物流企业的发展,对于区域化物流要素资源的配置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帮扶。其次,在推广物流发展新模式,健全公路市场主体上也应当付出巨大努力。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探索物流发展新模式,力求在强化物流业的发展上部落于人后。物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促进物流企业实现科学化、信息化、高标准化的发展。

当然,公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除了以上所论述的内容,还包括有其它更为广泛的内容,例如公路环境检测的改善和发展。此外,推动公路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的逐渐成熟,也能促进政府机构进一步从管理机制和观念上实现公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