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十篇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十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9:57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这种人与自然融合发展的生态化特征,理性地顺应了经济社会克服资源短缺、避免生态环境恶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国际社会推崇的主流发展模式。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非常繁重且刻不容缓。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已经上升到了我国的战略层面,各级政府都将其摆上了突出重要位置,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颁布与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省市、试点行业、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纷纷涌现,发展循环经济进入了快速推进时期。纵观这几年循环经济的崭新实践,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培植出了一批丰富多彩的循环经济闪光亮点,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经济、社会、生态”多赢成绩,总结出了富有本地特色的新鲜经验,为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打赢节能减排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也要看到,一些地方为了突出循环经济政绩,出现了不顾本地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容量的产业盲从发展;一些地方编制了循环经济规划,但推进情况并不理想甚至举步为艰;一些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政策手段频频,但企业和公民却反应冷淡。如此现象表明,仅仅依靠简单的工作热情和政策工具堆积难以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深刻认识其发展规律,解决好发展路径、动力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我国循环经济实践已经走过了一段历程,正步入加速发展阶段,现在回过头来反思目前的路径和动力机制,对于警示或纠偏一些地方或部门的行为、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我们认为,只有选择适合本地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路径、技术路径,明确三次产业和社会循环化发展的方向,及时合理地设计政策工具,构筑起政府、企业、公众合力推进的动力机制,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发展循环经济方能有所建树。

二、循环经济的两大主要路径

理论上而言,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资源流动的三个组织层面和资源利用技术的三条技术路径去实现。

(一)三个组织层面

1.以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为基础,构筑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内部的小循环。它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循环经济微观体系。

2.以产业集中区内的物质循环为载体,构筑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生产区域之间的中循环。它强调合理组织产业布局,建立企业间纵向和横向上的能量流与物质流集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和综合利用,降低园区内污染排放,形成循环型产业集群或循环经济区。

3.以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为着眼点,构筑包括生产、生活领域的整个社会大循环。它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和生产生活联动,建立城镇与农村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循环经济圈,建立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三条技术路径

1.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要素产出率。农业领域需建立集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高效生产方式,不断改善土地、水体等资源的品质,提高农业资源的持续力和承载力。工业领域采用高效的管理和生产技术、高质能源、高性能设备、高功能材料,高层工业建筑替代原有的低水平技术和物质;在余热利用、中水回用,设备修理和再制造、再生材料生产等环节开展以“低”替“高”、以“旧”代“新”的替代。生活消费领域则提倡节约型生活方式,推广节能性、节水型用具。

2.以可再生资源能源核心,构筑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农业生产领域要遵循自然规律,有机耦合种植废弃物-养殖、养殖废弃物-种植等产业链。工业生产领域以工业副产品、废弃物、余热余能、废水等为载体,加强不同产业之间的纵向、横向产业链接,促进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生活和服务业领域构建废旧物质回收网络,回收二手产品、废旧物资,增加这些资源再回到生产环节的概率,促进生活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或资源化。

3.推广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害化技术。农业领域推广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生物或物理的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工业生产领域推广废弃物排放减量化和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生活消费领域研究垃圾分类等技术。

三、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探究

如何有效地组织企业、产业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问题。当前广泛认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这三大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协同作用,建立政府推动、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目前阶段这种机制是科学和必要的。在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后不难发现,三大主体分属于不同性质的类别,虽然对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有着根本一致的需求,但各自的行为会受到观念不一、利益差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导致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够合拍。我们可以用博弈论来研究这个问题。例如,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但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或不购买环保装备,或不运行已安装的环保设施,怀着偷排罚款小于治污成本的侥幸心理;政府环保执法的公职人员一方面开展全面环保检查执法力量不足,且希望工作时间能享受一定的闲暇与轻松,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政绩监督。假定执法人员在企业治污时不做环保检查、在企业不治污时做环保检查,执法人员得到的效用总分(包括享受休闲与政绩评价)均为6分;执法人员在企业治污时不做环保检查、不治污时政府做环保检查,执法人员得到的效用总分(包括享受休闲与政绩评价)均为5分;假定企业安装治污的成本为5万元,不安装治污设备被检查到后罚款是3万元。括号内第1个数为政府执法者的效用总分,第2个数为企业付出的成本。从上表中看出,不管政府检查与否,企业为减少成本都会选择不治污,说明企业需要有更强的措施来约束;对政府来说,执法人员追求总效用最大化,将选择在企业治污时不检查和在企业不治污时做检查。然而,政府与企业之间在是否偷排问题上的信息并不完全对称,政府执法人员有可能依靠判断或感觉来决定其行为。同理,在节约资源和珍惜环境方面,社会公众与政府的奖惩政策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动态博弈。因此,要建立循环经济三大主体的协调动力机制,仅靠觉悟和道德约束远远不够,还需在减少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等方面做很多工作。

四、完善产业路径和动力机制的建议

(一)按照功能区选择循环经济产业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合理地运用组织路径和技术路径,并将其有机地统一到产业发展之中,因此,找准循环经济产业路径是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很大,现根据国土分布的功能特征,粗略地对几类主要功能区进行一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路径划分。

1.中心城区(包括县级市以上城市),是该服务周边区域的政治经济核心,承担着行政、商贸、交通、物流、会展等各项服务功能,这种区块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路径重点是:依托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等服务优势,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环保科研服务等循环特征型服务业;构筑信息集成度高、省地、快速的集约化物流体系;以节能节地建筑和节水器具推广为突破口塑造节能节水型社区、建设节约型机关;创建“绿色餐饮、绿色宾馆、绿色商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形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化城区。

2.工业园区(包括近郊产业区),是工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我国工业区数量多、范围广,发展循环经济产业路径需结合当地资源和产业基础而设定,但其总体发展方向是:发挥土地资源、政策体制、产业配套、政府服务等优势,引进发展占地少、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仪表、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等各种节能环保特征型工业;引入补链企业,续接企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产业链;利用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公共环保基础设施投入,治理行业性污水和工业固废。

3.平原和山区农村,是农产品的产地来源,当前农业土地资源趋于减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显得越来越必要。循环型农业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发展高效栽培、立体养殖、优质种子种苗、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生产、节水灌溉农业等;完善作物—饲料—养殖、养殖—废弃物—种植、畜禽粪便-有机肥、养殖—废弃物—养殖、生态兼容型种植—养殖、废弃物—能源等农业循环产业链;实施农村宅基地整理,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转移,增加农村可用土地。

4.海洋及其附近陆域,承担海洋气候调节、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多种功能。该类功能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路径重点是:以渔业高效养殖为基础,挖掘渔业精深加工潜力,培育海洋生物、海洋医药等产业;完善交通集疏运网络,发展海陆多式联运物流;以可持续理念规划建设海滨休闲旅游圈带,发展海滨生态旅游产业。

(二)强化循环经济合力机制中的薄弱环节

鉴于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种种博弈,以及因奖惩、激励等政策力度不大而引发的动力不足,我们认为,建立政府推动、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合力机制,财政支助、优先贷款、税收优惠、价格调节等常规工具固然重要,信息公开、考核、执法、居民激励等薄弱环节也不容忽视,它对于完善合力机制不可或缺。

1.增大企业循环经济的信息透明度。各地区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平台,让企业方便地知晓其它企业的副产品、余热余能、废旧资源等余缺信息,以便根据自身实际做出补链决策,形成紧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跨行政区交接断面水质、重点企业的污染物减排进展等情况,全面安装与环保部门联网的重点污染企业在线检测装置,以利于执法人员随时对企业监督和执法,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2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18-02在大学教育中,由于专业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基础学养狭窄、人文意识弱化、学科建设滞后等弊端,已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地方高校的教育定位和内涵建设,实现地方高校内涵充分提升,外延拓展优化。

一、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基本概念界定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通过专业教育,分析就业状况、招生规模,为满足人才实际需要,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针对性课程模块组合。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案,进行专业内涵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代表核心竞争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的升级变化,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使高校教育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联动重要举措。产学研一体化实现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是生产、教学和研究的一体化运行。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高校师资学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与研路径

学与研路径是设定在高校教育系统运行环境中,构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阶段性路径。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高校基础性教育学生的终生发展理念,培养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产与学路径

产与学路径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路径。认清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的原动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三)产与研路径

产与研路径是依据社会经济、科学研究和就业状况结合,构建地方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反馈阶段性路径。依据高校教育定位、招生规模和就业为指导,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培养计划,培养适合学科、专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方式,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性,提高高校教育的社会实用性,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

(四)产学研一体化路径

产学研一体化基于学与研、产与学、产与研三个阶段性路径的综合运行,协调发展,构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高校教育平台的建设,对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凝练,实现高校的内涵建设和扩展外延优化的无缝连接,招生规模和就业状况的反馈,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动态运作。

三、设置产学研一体化路径的四个平台

(一)地方高校的教育定位

遵循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等政策,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本科教育原则,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规划。普通高校以学科为中心,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学科进行规划和建设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建构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知识体系改革。高等教育变革顺应知识社会的步伐。在现代社会里,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社会进步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大学应该成为一个交流的场所,重新沟通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修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师资队伍变革。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将企业教育渗透,以及对大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核心问题的考察,展现了高等教育的传统与转型之间的互动。

(二)地方高校的内涵建设

地方高校的内涵建设包含了学与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本文将科学研究归纳到内涵建设中。专业和学科是不同的,但也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为后盾;学科的发展又以专业为基础。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从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学科的作用是间接的。

科学研究在产学研一体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科学研究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动机,是产学研一体化运作的灵魂。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分析影响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三个主要因素――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努力构建以“项目攻关与科技服务”为基础、以“技术研发与转让”为核心、以“合作平台搭建”为依托的多层次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水平,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要,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构成课程设置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修改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学平台。

2.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要构建出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设立“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模块”,以达到增强课程教学实效目的。

3.教学方式。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结合方式。专业特色培养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进行差异性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增强专业兼容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从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在学科专业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从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地方高校的服务社会

地方高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紧密依托地方产业布局。依据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高校的就业状况分析,培养学生能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必然选择。以就业指导,产业发展制定培养计划,形成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四、结论

1.大学核心任务是学科建设,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导向是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普通高校教育定位依托产学研一体化运行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构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具有可行性。

2.学科专业建设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反作用学科专业建设方向。教育发展需要经济社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互相反馈,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3.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密切合作,“就业鸿沟”缺乏就业系统培养,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相悖,“象牙塔”内的教学与社会经济实践的脱节薄弱环节,构建切实可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无缝对接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陆亭.关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2]龙春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教研究,2006,(9).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3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路径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多元化,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纵观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在世界发展势不可挡的浪潮中,中小企业作为新生力量以其蓬勃的朝气登上了历史舞台,尤其是代表最具生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现代进步和科技产业化进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企业发展路径分析

(1)新市场开拓模式。路径1:(现有新市场新技术新产品)。科技中小企业在其产品发展成熟,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开拓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客户和新的领域去进行现有产品推广。无差异的推广,在运用更广泛的渠道去打开新的市场。企业在进行核心技术专一化经营,提高产品的专业度,专注于满足特定需求的顾客,通过跨地域,跨市场的方式,寻求更多的需求者。路径2:(现有新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对于刚开拓新市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同时推出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面向新的市场,对于尚不成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有很大风险的,在新市场上如何让内涵新技术的新产品度过产品危机期,如何在产品初创期存活下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考验,在这种路径下就要求“产学商”的紧密结合。(2)新产品改良模式。路径1:(现有新产品新技术)。创新的技术优势在于独创性和替代性。在这个路径下,要求技术含量高,具有锁定特定客户的较强能力,这类企业目的在于紧跟大客户企业。大客户分为单一的大客户和同质的大客户,前一种要求中小企业可以为单一的大客户的需求量体裁衣,通过跟踪售后服务的形式,进而达成大单销售;而后一种是产品上要求同质的众多小客户集中形成的大客户,单个客户的需求量可能很小,但在市场中对同一产品有共同需求的人数占有比重大,所以有很大的市场机会。所以在这个路径下,技术的不断改进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路径2:(现有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对于这条路径,会面对两个大客户群体:针对单一型大客户,其自身规模大,信誉好,需求稳定,收入稳定,因此找到合适的大单客户对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获得很好发展和稳定现金流,并通过对客户要求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借此机会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更多的大客户成为忠实顾客,不断地扩展事业版图。针对同质客户来说,虽然没有大客户的需求量大,但是聚集起来也是不可忽略的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个时候“口碑”成为科技型企业的生命线。所以对客户需求的把握预测和分析,恰当的改进适应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持续的创新,关注新产品功能的差异化,迎合更大份额的顾客需求。(3)新技术领先模式。路径1:(现有新技术新产品)。把新的技术应用于创新的产品,并在原有的市场参与竞争;很多科技企业就是沿着这一路径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的差异化程度。差异化程度大,产品所带来的新功能、新体验越多,越容易被市场所接受。二是市场的竞争程度,市场竞争激励,相似产品、替代产品出现的就会比较快,市场竞争压力就会大。三是技术的应用方式,它不仅决定了产品的技术差异化程度,而且也决定了产品的成本。路径2:(现有新技术新市场)。把新的技术推广到新市场上,在技术革命的引领下,新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满足新市场的潜在需求。这种扩张有两个思路:一是地域扩张,企业通过走出现有区域,把新技术带到一个崭新的地域,通过对新市场客户潜在需求的开发和满足,达到在新区域里市场占领;二是市场细分,企业可以通过分销渠道创新,客户市场细分来达到对新市场的占有,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适应体验的营销方式和锁定目标群体,让新技术的产品更容易让消费者接触到,创新式销售渠道、直销方式让顾客最快的速度了解产品,在细分市场中抢占先机。

三、发展建议

对于逐渐做强有一定实力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向科技型大企业转变是每个此类小企业的终极目标,在技术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能否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的道路。为了全方位的发展,在强大科研投入做支持前提下,企业需要走出一条多元发展,技术转移,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谢思全.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1(12)

[2]马建新.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0)

[3]肖智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J].企业导报.2009(11):69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4

微型金融离不开金融体系和经营外环境的支持,金融外环境包括微贷外部影响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

1.对单路径效应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与信用环境两因素可能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种影响效应是单路径发挥作用的。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健康的标志。宏观经济对金融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重要的影响,因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的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对经济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可以使经济和谐发展,对小微企业能够起到利好作用。

假设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本文中的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是指区域经济中的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原因,造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已成为客观现实。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社会心理和民众价值观念中,由于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和多元性的影响,小微企业也深深带有了特定的区域性特质,这些特质造就了小微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诚信理念。

假设2: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双路径、部分中介变量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经济政策取向和政府认同度能够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模型,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对小微企业正常经营产生有利或不利作用,这些利好或者负面因素会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1)经济政策取向。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就是国家针对经济增长的态势,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当然,经济政策取向采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政策的制定者不同、内容不同,效果的即时性和持久性也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它们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3:经济政策取向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是显著的;

假设4:经济政策取向对微贷客户经理的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是政府和监管当局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大量小微企业是有活力的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它们不仅对经济总量、就业有贡献,而且由于其机制灵活,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贡献。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就会逐渐成长为具有规模的中型或大型企业,将来对国家的税收和就业就会具有更大贡献。正是由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正外部性,政府和监管当局高度才重视和关注,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表现在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以及法规创新方面,这些政策同样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5:政府认同度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假设6:政府认同度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3.中介变量分析

发挥小微企业的活力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也是微贷实现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金融外环境,而其经营状况又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生利好或负面影响。所以,小微企业的活力也就决定了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小微企业的活力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是其内生动力。

(1)市场竞争。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体现在集群发展、市场潜力和应对市场能力三个方面。产品和服务转向产业集群,小微企业通过集群化的发展,实现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小微企业天生具有挖掘市场的潜力,从事的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科技含量,属于节能环保、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小微企业能够积极开拓新市场,并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具有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2)自主创新。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表现为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小微企业围绕战略改进内部管理,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和壮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通过自主创新,小微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力度,就会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3)发展战略。科学的发展战略包括市场定位、竞争战略和组织制度。小微企业应该适应新形势,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走“小而专”、“小而特”的特色化道路,开发有自己特点的特色产品,在细分的市场找准位置。小微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和战略愿景。小微企业选择的组织制度应因时因地而异,因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企业有适合于自己情况的企业制度,适合的组织制度够降低总成本,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

(4)现金流。良好的现金流包括正常的销售现金流、持续盈利以及预测良好未来的现金流。如果小微企业销售正常,现金流能够支持正常流转,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比合理,盈利能力就较强,未来的现金流向好。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2012年第一季度选择一家全国性的中小银行为研究对象,该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分布有14家分行104个基层支行,其中东部3家分行,中部10家分行,西部1家分行。从其全国的分支机构选取500个从事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为研究对象,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次研究共发出530份,共收回500份,回收率94.34%。在500份问卷中有470份来自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有20份来自小微企业贷款的主管,有10份来自分管小微企业贷款的高级管理人员。被试男性29%,女性71%。23岁以下和28岁以上23.2%,24岁至27岁76.8%。97%没有职称,工龄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上占16.4,2年至3年之间占73%,学历大学本科占94.1%,未婚64.2。

2.变量的测量

(1)问卷的编制。由于国内、外很少见到金融外环境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供参考的文献又几乎没有,所以在编制量表时,条目收集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在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关键事件法,借鉴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微贷工作绩效模型和传统金融环境的特点,收集尽可能详尽、全面的条目。邀请了3位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高管对开放式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并在项目中重复进行合并。根据这些条目,结合文献、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有心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组成5人项目组对项目内容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经过多次试测修改,形成了正式的量表问卷。

(2)变量的选取。①国民经济状况。国民经济状况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是0.754。数据显示,“国民经济状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国民经济包括3个因素,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本文从宏观经济出发,从经济运行角度测量国民经济状况。②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72。数据显示,“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括区域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量表根据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和区域信用环境编制。③经济政策取向。经济政策取向包含2个子维度,共有6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01。

自变量经济政策取向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运用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量表根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问题出发,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角度测量经济政策取向。④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包含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政府认同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政府认同度包括4个因素,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税收支持和创新法规。⑤小微企业活力。小微企业活力包括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791。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活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介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包括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四个维度。从小微企业内在因素出发,本文主要挖掘小微企业具有的活力首要条件来测量小微企业活力。⑥工作绩效。工作绩效包含5个子维度,共有15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工作绩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工作绩效包括5个因素,胜任绩效、促进绩效、可持续绩效、安全性绩效和尽职绩效。[6]

(3)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的工具Spss15、eXCeL2000、amoS16.0和Lisrel8.70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测量,并使用16.0版本的amoS软件进行统计测量。分两步对假设进行测量。首先,使用测量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使用结构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的拟合优度,然后以此模型为基准模型,与其它的非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进行比较,并判断假设模型是否最优。采用回归分析对假设的中介作用做进一步测量。首先,以金融外环境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小微企业活力”为因变量,分析中介变量关系中的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中介变量关系中的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研究当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金融外环境对工作绩效模型影响的强弱变化。

统计与计量分析

1.测量问卷质量分析

对样本质量和相关分析用于验证变量之间相关关系,为后续模型验证性分析做好铺垫。表1显示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与本研究的理论构想相一致。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表明,问卷是可靠且有效的,结果为假设的证明提供了初步证据。上述采用主成份法对金融外环境的4个自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和工作绩效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对量表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为了证明模型存在中介变量,本文使用结构方程进行验证。首先,将金融外环境的4个因子和小微企业活力因子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次,把小微企业活力的4个子因子视为一项指标,4个子因子作为问卷的条目,与其它因子作为所验证的观测变量。最后,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对提出的构想模型验证,并比较竞争模型,确定最佳的匹配模型。见表2,结果表明6因子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2.结构模型分析

由于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不是互为嵌套模型,因此不能放在一起直接比较,必须分别验证。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结构方程式模型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684.40,df=290,x2/df=2.36,CFi=0.92,RmSea=0.06,nnpi=0.92;“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的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751.10,df=290,x2/df=2.59,CFi=0.98,RmSea=0.07,nnpi=0.95。接着,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部分完全中介双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

此模型是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完全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部分中介模型,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972.95,df=305,x2/df=3.19,CFi=0.80,RmSea=0.11,nnpi=0.76;“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997.35,df=305,x2/df=3.27,CFi=0.74,Rm-Sea=0.23,nnpi=0.83。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部分中介竞争模型。本文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种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不是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是否为非中介模型。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路径。结果显示:此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466.57,df=287,x2/df=5.11,CFi=0.55,RmSea=0.37,nnpi=0.65。“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43.61,df=287,x2/df=5.03,CFi=0.43,RmSea=0.29,nnpi=0.59。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完全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验证了单路径完全中介模型,假设1和假设2得到初步验证。笔者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863.58,df=222,x2/df=3.89,CFi=0.90,RmSea=0.41,nnpi=0.7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56.99,df=367,x2/df=3.97,CFi=0.94,RmSea=0.08,nnpi=0.74。

本文继续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单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此模型是部分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部分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完全中介模型,也就是双路径模型优于单路径模型。在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中,“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625.40,df=212,x2/df=2.95,CFi=0.92,RmSea=0.07,nnpi=0.95;“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037.53,df=347,x2/df=2.99,CFi=0.98,RmSea=0.08,nnpi=0.93。

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完全中介竞争模型。本文依然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非中介模型是否合理。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的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小微企业活力”中介路径。结果显示:该竞争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102.20,df=220,x2/df=5.01,CFi=0.75,RmSea=0.17,nnpi=0.5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862.19,df=363,x2/df=5.13,CFi=0.83,RmSea=0.19,nnpi=0.63。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4所示,双路径部分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模型的影响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绩效;一是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

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模型,初步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3.回归分析本文在结构方程建模中采取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仅对提出多个假设模型的优劣进行初步比较,根据初始构想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情况确定最佳模型。下面本文根据Baron和Kenny(1986)的方法,对于模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采用回归分析进行检验。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对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相关效应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73,p<0.01)和(β=0.333,p<0.01),结果表明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其次,在回归2中,“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57,p<0.01)和(β=0.213,p<0.01),结果显示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在回归3中,采取两次回归。

第一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影响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回归系数为(β=0.285,p<0.01)和(β=0.216,p<0.01),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第二步回归中,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然后检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结果。第二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回归系数仅为:(β=0.008,p<0.01)和(β=0.002,p<0.01),而“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亦显著,回归系数为:(β=0.155,p<0.01)和(β=0.231,p<0.01)。对比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回归结果,即(β=0.285,p<0.01)和(β=0.216,p<0.01)与(β=0.008,p<0.01)和(β=0.002,p<0.01)比较,“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系数显著降低,并接近零。使用Sobel公式检验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结果表明,(Z=3.456大于0.9,p<0.01)和(Z=4.372大于0.9,p<0.01),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模型存在单路径完全中介效应。由此可以得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该模型是单路径完全中介模型。如表5所示,因此,回归分析结果更加清晰验证假设1和假设2。

“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相关效应同样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21,p<0.01)和(β=0.364,p<0.01),表明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其次,在回归2中,“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13,p<0.01)和(β=0.233,p<0.01),表明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在回归3中,分别两次回归。第一步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回归系数为(β=0.232,p<0.01)和(β=0.297,p<0.01),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第二步回归中,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然后检验“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作为自变量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结果。第二步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仍显著,回归系数为(β=0.211,p<0.01)和(β=0.267,p<0.01),而“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亦显著,回归系数为(β=0.102,p<0.01)和(β=0.131,p<0.01)。比较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回归结果,即(β=0.232,p<0.01)和(β=0.297,p<0.01)与(β=0.211,p<0.01)和(β=0.267,p<0.01)比较,“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系数有所降低。使用Sobel公式检验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对照sobel检验公式输入对应项,查非正态临界表,计算结果显示,(Z=4.456大于0.90,p<0.01)和(Z=5.372大于0.90,p<0.01),中介效应显著,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由此可以得出,“小微企业活力”是“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与工作绩效之间部分中介变量,“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正向显著影响。该模型是双路径部分中介模型。具体如表6所示。因此,回归分析结果清晰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图2展示了最终模型中所有显著的回归系数,结构方程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金融外环境各个因素与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正向相关。影响效应呈现出复杂的路径,有单路径完全中介作用效应,也有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效应。

讨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常,商业银行经营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大背景支撑,而小微企业活跃程度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文探讨了金融外环境如何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并对中间机制进行研究,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扩大再生产可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而投资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这样大范围内的投资,在产业链上必将产生大批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大中型企业的补充,弥补市场空缺。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货币的流动性,给大中型企业带来生机,同时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从而激发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则形成了消费,消费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三家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商业零售业、饮食业零售业和工业零售业中,分布着大批小微企业,有效消费不会使工业产品大量过剩,使大中型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维持合理的商品库存,促进其经营发展,保持社会再生产正常循环。在一定程度,消费是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维护零售市场的合理规模状况,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出口贸易是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出国外市场销售。出口贸易一旦形成,国内的资本会发生流动,资金会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出口贸易进军国际市场,企业的单位成本不断下降,提高利润率,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围绕国内出口产业的小微企业很多,因为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大中型企业和与之相关小微企业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从而促进小微企业在国内产业中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状况直接表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并相互促进。经济增长会带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加,国民经济的良好状况对最终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显著影响,而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增强小微企业活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2.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

中国的疆土幅员辽阔,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民众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烈,小微企业所占地方经济总量的比重很高,而且大多形成了一定产业集群。行业分布较为明显,在企业规模上,东部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同时,当地小微企业的有关协会组织数量较多,而且企业能够进入一个有序的、活跃宽松、自由竞争的经营氛围当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优质状态,这决定它们具有活力,具有活力的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是健康的。区域经济的不同,区域信用体系运行的文化环境、体制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也反映差异。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率。因此,区域信用环境培育小微企业的活力和层次。区域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成就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不同的表现,由于区域性特质,增添小微企业不同的动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且正向的显著影响。

3.经济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一般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它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方式,不论采取积极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取向,政府都要动用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减,以及市场不同程度产生影响,同时也要影响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如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加大采购,需求旺盛,市场繁荣,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若采取紧缩财政政策,市场萧条,小微企业经营步履艰难。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的中介,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手段有两种即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信贷规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社会融资总量,信贷资金得到的容易程度和融资渠道的畅通也决定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如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小微企业容易得到融资,现金流充裕,企业欣欣向荣;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稀缺,融资门槛提高,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发展缓慢。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实施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施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运行中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在变化,企业稳定发展向好或向坏的势头也在变换,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时,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这一传导直接,效果明显,决定小微企业的活力。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实施货币政策后,货币的供给取向发生变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发生变化,那么客户经理发放贷款的笔数和金额发生变化。客户经理执行政策客观存在一定的惯性,政策取向发生改变,执行政策也会带来偏差。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调控,必将给客户经理的执行效率带来不利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是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因此,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直接和间接对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4.政府认同度

政府切实加大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和规范小微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小微企业联合参与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允许小微企业、社会资金以资本形式进入国企改革;推进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办好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创业板块;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监测体系等。无疑,政府放宽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可以延伸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大资产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

优化融资环境着力解决外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对微贷的抵押质押登记、评估、公证、担保等中刘洛,陈树文: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与相关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介收费标准给予优惠,切实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外部成本。结合小微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点和融资风险,政府培育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担保公司等多种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政府优化融资环境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完善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设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落实和安排微贷贴息资金到位,实现政策向培育市场竞争力转移。放宽商业银行给予小微企业呆坏账核销政策,能够促进微小企业的发展。微贷是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金融的创新必须符合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微贷创新设立的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都要得到监管当局的认同,因此决策层要创新法规,建立符合微贷的法规制度,从法规上认同这种小微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微贷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监管当局重视和关注小微企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和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都能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推动小微企业的健康经营,这些影响因素通过“小微企业的活力”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监管当局创新法规传导过程比较复杂,金融外环境通过金融内环境影响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再经金融内环境影响工作绩效。所以,政府认同度可以使金融内环境和金融外环境共同导致工作绩效发生变化,这是双路径部分中介影响途径。政府认同度与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呈现较复杂的传导路径。

结论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5

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

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绝不是一日之功,而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除了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以外,构建价值判断新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来说,价值判断对其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会产生深远的、深刻的影响。为此,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原则

非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增长是一对辩证性的词汇。在以前,中国经济走的是一条非包容性增长的道路,其主要目标是狭隘的经济增长,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同时,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陷入了“重效率而轻公平,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利益,重经济增长而轻社会进步”的误区。可见,非包容性增长经常带来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一致。为此,包容性增长要摒弃这种错误的趋势,真正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原则,使中国经济走上一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包容性增长认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发展状况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包容性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具体而言,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社会就很难得到很好地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条件和保证。进一步讲,如果社会发展受到遏制,经济增长就很难保证其持续性和实效性。因此,中国经济增长必须走一条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和谐一致的道路,而这正是包容性增长所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二)坚持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全体劳动者的原则

包容性增长不仅指经济高数量的增长,而且指经济高质量的增长,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到广大劳动者。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福利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关。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包容性增长给全体劳动者带来的福音愈发突出。例如,近些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同时,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收入分配公平系数得到不断提高。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其成果必须惠及全体劳动者,这既是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项基本原则。

(三)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原则

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增长就好比是个跳板,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既不能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福利的增长;同时,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社会福利增长而忽视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可以解决两者间的平衡问题,为两者提供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也就是说,包容性增长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基本原则,这是实现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现实中,经济的高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着贫困的减少。两者之间要想发生联系,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包容性增长很好地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伴随着包容性增长的提高,贫困发生率在不断减少,绝对贫困的人数和比重也在不断降低。因此,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原则,这既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民生本位思想,也体现了包容性的内涵和真谛。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这是长期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本文所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这样几层含义:首先,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一方面,社会进步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积累;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社会进步为其提供客观的条件支撑。其次,物质与精神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无论是健康安全,还是精神文化和教育水平,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的精神需求。最后,长期与短期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包容性增长的环境下,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或利用必须是持久性的,既不能单纯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也不能单纯地追求当代人的利益而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中国经济必须走一条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的道路。

(五)坚持人文终极关怀的原则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来说,数量型增长与包容性增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与它们倡导的终极关怀有着本质的联系。就数量型增长来说,其倡导的终极关怀是物质财富增长。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人只是经济增长的手段。而包容性增长所倡导的终极关怀是人文关怀。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人是经济增长的目的。通过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人文终极关怀的原则。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的幸福感指数会不断提高,两者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人的幸福感指数很高,并不一定代表着经济的增长。这两者间要产生直接的联系,还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就是说,要看经济增长是否是以合法、合理的方式取得的,要看经济增长能否真正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包容性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更加注重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增长环境。

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路径转型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中国在践行的过程中还要实现路径的转型。具体而言,其路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总体来说,在包容性增长环境下,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直奉行“以物为本”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增长模式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用。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讲,这种增长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持久性的增长。换句话说,这种增长模式很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尽快转变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行“以人为本”的增长模式。首先,在内容方面,经济增长要同时兼顾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切实保证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其次,在衡量指标体系方面,经济增长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最后,在结果方面,经济增长要满足时间和空间的不同需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营造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氛围。

(二)经济增长观念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屡次创造发展奇迹。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通过宏观和微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吸引外资的水平在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额度不断加大,直接加速了经济增长的步伐。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或经济萧条是同时存在的。尤其是在2009年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观念,树立科学的增长观,为包容性增长提供合理、有效的引导。首先,包容性增长更强调共同富裕。在改革初期,中国奉行“先富论”。这种发展观念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而包容性增长必须始终坚持并践行共同富裕的理念。其次,包容性增长更强调和谐发展。在现实中,不能片面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因此,包容性增长必须贯彻和落实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谐发展,既包括制度的和谐,也包括社会的和谐,既包括利益的和谐,也包括思想意识的和谐。

(三)经济增长制度的转型

在实践中,经济增长制度转型为包容性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而言,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式制度方面的转型。在改革初期,非包容性增长坚持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制度。而包容性增长摒弃了这些传统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制度体系。其次,非正式制度的转型。包容性增长要建立伦理至善的增长伦理,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取向方面,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要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在发展机制方面,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整体性、多样性与复杂性。最后,制度环境的转型。在实践中,包容性增长要想取得成效,需要有一个和谐的制度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依靠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完善收入分配体制,防止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保险、医疗、住房等各项保障制度,使其符合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求。

(四)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6

关键词:技术进步路径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内涵经济增长系统Gmm估计

引言

国内外学者对R&D努力、FDi溢出效应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有关如何选择技术进步路径的问题尚未得到关注。很多研究将FDi溢出效应进行分解(傅元海,2010;沈坤容,2010),但没有结合企业自身R&D创新努力来完备地表达出企业所有的技术进步路径。没有文献检验企业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下对内涵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没有文献将企业吸收能力与技术进步路径相联系。因此,如何选择技术进步路径、提升FDi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积极吸收FDi先进技术,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及其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三点:一是从理论上将吸收能力与溢出效应相联系,并构造出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转移与扩散,技术合作转让与援助)的变量;二是采用malmquist-Dea方法下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代表内涵经济绩效,并利用2005-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内含经济增长的影响;三是采用分组检验,检验不同性质的行业技术进步路径影响内涵经济绩效的差异,这对引进FDi政策的制定和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文献综述

技术进步理论是20世纪前叶由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对技术进步的定义主要有两类:一是技术进步一般是指技术在实现一定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化和革命。二是指在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技术满足社会需要的作用不断提高,组织和管理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企业获得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方面是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是依靠技术的外部性,即技术溢出效应。20世纪70年代,很多学者开始关注FDi能够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Globerman,1979),并认为FDi能够提高本国的生产效率。而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假设技术以资本为载体,研究资本投资带来的知识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为FDi的溢出效应理论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

学术界将FDi溢出效应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两大类别,然后再予以细分。国内外学者根据从不同角度对溢出效应有不同的分类,较早的经典文献将FDi溢出效应分为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关联效应和培训效应(Kinoshita,1998)。XuBin(2000)研究了美国在40个国家中的跨国公司,发现技术转移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上升,但在欠发达国家中则没有,如果一个国家想要从FDi中获益,需要进入一个最低的人力资本门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劳动力无论数量、素质还是成本,都符合外资企业进入的要求,这也为我国引入外资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技术溢出效应,需要获得“一种评价、同化及运用外部新知识,最终形成商业的能力”,即吸收能力。因此,在跨国代工中,技术溢出对代工企业的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而促进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促进了技术溢出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是吸收能力的因素,Cohen和Levinthal(1989)在分析企业研发作用时指出,企业研发投入不仅直接驱动了技术进步,而且增强了企业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学习和模仿能力,使企业拥有更强的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Kim(1998)认为,吸收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Lane和Lubatkin(1998)扩展了吸收能力的概念,强调吸收能力同时受到自身相关知识存量与“师范”企业的相关程度。narula(2004)认为吸收不仅仅是简单模仿,吸收能力应包含吸收和消化两个过程,即吸收能力也包括了产生新知识的能力。

在研究技术进步路径时,现有文献往往只将其与技术溢出相联系,并未考虑到企业吸收能力;在研究吸收能力的文献中,大多数学者只是研究了吸收能力的结构维度、过程维度和产生原因,而没有经验研究将吸收能力与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相结合。因此,本文无论对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的发展,还是对我国利用FDi进行产业转型的产业政策探索,都有积极意义。

模型与指标选取

本文创新点之一是引入了吸收能力,学术界对吸收能力指标的构造方法有很多,escribano等(2002)使用三个虚拟变量衡量企业的吸收能力:企业拥有研发部门、企业是否开展R&D人员培训活动、R&D人员占比超过行业平均水平;mowery和oxley(1995)、Lee(2001)则使用R&D经费投入、R&D人员教育程度来度量企业吸收能力;Grimpe和Sofka(2009)用R&D支出占销售额比重来表示吸收能力。本文所研究吸收能力的研究载体是内资高技术行业,因此,本文采用内资行业研发投入与R&D人员全时当量之比作为内资企业吸收能力(absorb)的变量,吸收能力的载体是溢出效应,采用两者的连乘项作为技术进步路径,因此本文构建带有连乘变量的方程进行检验:

(1)

在指标选取过程中,考虑到数据是否可以获得,本文将R&D经费投入作为技术研发的变量;根据傅元海等(2010)采用外资企业研发本地化程度(LoR)作为技术转移与扩散效应的变量,其计算方法为外资企业R&D投入与总产出之比;采用外资参与程度(FSHa)作为技术转让、合作与援助效应的变量。本文选择lnKL和agg作为控制变量,lnKL为人均投入资本的对数值,是经济增长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gg为某行业在某一年的集聚程度,本文采用ellison-Glaeser(e-G)空间集聚指数,并按照省际面板数据计算,其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下标t、k和j分别表示年份、地理区域和行业。aggi,t为i行业在t年的e-G空间集聚指数,pkt为t年时k区域内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占整个经济体同一行业就业人数的比值,qkt为k区域内所有行业的就业总人数占整个经济体所有行业就业总人数的比值,Xt为该行业整体的工业总产值,Xjt为j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本文采用malmquist-Dea下的tFp指数作为内涵经济增长绩效指标。

(2)

在动态面板模型的估计中,通过差分来消除个体效应,但进行滞后一期的差分项与差分的当期随机误差项仍存在相关性。另外,由于模型存在严重内生性,最小二乘估计量不再是一致估计量。因此本文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解决模型估计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系统Gmm估计方法可以利用内生变量的水平值和差分值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从而不需要寻求其他工具变量。arellano和Bond(1991)提出了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这种估计方法是将方程做差分处理,然后把滞后两期或两期以上的内生变量作为其自身的工具变量,从而克服内生性的问题。但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可能存在工具变量不足进而导致弱工具变量问题,系统Gmm估计方法克服弱工具变量的问题,其方法是将内生变量的差分滞后项作为水平方程中内生变量的工具变量,arellano和Bover(1995)证明内生变量差分滞后项与内生变量相关,而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Blundell和Bond(1998)证明了系统Gmm可以降低一阶差分Gmm估计的偏误。

大多数文献在研究技术研发和技术溢出效应时,都把解释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但在FDi技术溢出与本土产业的技术进步之间,本土产业的研发与产出之间,都可能存在内生性。因此,为消除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解决模型估计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在估计模型中,本文将LnRD、LoC、FSHa、LoC*absorb、FSHa*absorb作为内生变量,采用其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agg与LnKL则作为外生变量。

数据来源:本文实证研究中的数据均来自于2006-2012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其中内资行业数据通过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与三资的企业数据之差获得。本文以五种高技术产业的子类行业为分析对象。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模型的初步估计

本文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估计,首先给出方程(1)的估计,如表1所示。

根据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三种技术进步路径均对tFp具有正向作用,但时滞性有所不同,技术引进与研发、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对tFp的影响体现出滞后性的特征,当期系数不显著,而以研发本地化系数代表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其当期值对tFp有正向作用。

另外,变量agg的系数为负,说明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并没有带来tFp的增长。无论是Krugman的新地理经济学,还是传统经济学理论,都认为集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也能促进行业的经济增长。本文的研究结果却没有支持这些理论,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高技术产业固有的特点,本文认为: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短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因此,其产业布局与我国产业布局政策高度相关,缺乏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对外资高技术产业的引进也具有集聚的特点,对内资企业造成了挤出现象,因而集聚程度对高技术产业tFp的增长没有正向作用。

(二)模型的分组估计

为研究不同行业因素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和研究我国不同高技术产业引进FDi带来经济绩效的不同,需要对模型进行分组估计。本文按照技术差异、集聚程度和市场竞争强度将高技术产业进行分组。

技术差异表现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本文用内资企业人均产出能力与外资之比衡量,技术差距越大,比值越小;集聚程度由上文计算的e-G空间集聚指数表示;关于市场竞争度指标,绝对集中度(CRn)、相对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HHi)从现有数据库数据无法获得,但根据新产业组织理论,超额利润率越高意味着该行业的竞争程度越低,反之,利润率越低,竞争程度越高。模型(1)的分组估计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其一,在内外资技术差距小的企业中,研发行为为企业带来的tFp增长大于内外资技术差距大的企业。在内外资企业技术差异大的行业中,外资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等手段,垄断高技术的成果,而处于弱势的内资企业通过研发所带来的创新远不及外资企业的技术优势,因此在短期内,内外资技术差距过大时企业的研发行为不能带来内涵经济绩效。

其二,在集聚程度高的行业中,技术转移与扩散对tFp的有负面影响;在竞争程度高的行业中,当期技术转移与扩散对tFp的影响显著为正;在内外资技术差距小的行业中,技术转移与扩散滞后项对企业带来的内涵增长绩效显著为负。这可以解释为: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是水平型的,竞争程度越高,产品质量差距越小,技术转移与扩散的路径不能给企业带来实质的创新,不能提高内涵式的经济绩效;在竞争程度高的行业里,企业更适宜消化吸收其他生产者的创新;在技术差异小的行业中,商品同样会趋于同质化,产量受到抑制,全要素生产率亦受到抑制。

其三,在积聚程度高的行业中,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给企业带来的tFp增长显著高于积聚程度低的行业;在竞争程度高的行业中,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对tFp的影响低于竞争程度低的行业。首先,根据工业区位理论,当产业链上各企业空间距离较近时,交通便捷、合作成本较低,为技术的合作与援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空间分散的行业则无此优势。其次,垄断型的内资企业对上下游外资企业更有谈判势力,更能够利用此种路径提高生产效率。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技术进步的产生原因,将技术进步路径分为技术研发、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在竞争机制下,技术研发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为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因;在横向的FDi溢出机制作用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来提高技术水平,在纵向的FDi溢出机制作用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提高技术水平。

经验性研究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如何实现技术进步,以及如何引进高技术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发现,三种技术进步路径均能促进以tFp代表的内涵经济绩效的增长。虽然引进外资可能存在产量上的挤出效应,可以促进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以外资参与程度代表的技术转让合作与援助对tFp的影响为正,说明内资高技术企业在发展时应当在注重自身研发能力提升的同时,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本文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会导致经济绩效的下降,向产业非集中地区引进此类外资则更将有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进步。

进一步的分组检验则可以找出何种外资企业能够为内资的经济绩效做出更大的贡献,引进内外资技术差距较大的外资企业和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外资企业,能促使内资企业tFp的增长,且挤出效应不显著;引进产业内竞争程度高的外资企业,则能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链的发展。由此,本文筛选出我国当前更适合引进的外资高技术企业的类型主要为: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另外,飞机制造及修理、电子器件制造也是可以加大引进力度的类型。此外,国内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活动一般集中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所以应推进其市场化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技术能力,从多方面促进我国产业的内涵经济绩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勇,盛阳怿.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12)

2.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J].经济研究,2010(6)

3.潘文卿,李子奈,刘强.中国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35个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11(7)

4.沈坤荣,傅元海.外资技术转移与内资经济增长质量—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7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

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

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8

[关键词]临床路径;短暂脑缺血发作;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3;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7)16-0152-03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applicationeffectandvalueofclinicalpathwaysintheclinicaltreatmentof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methods200patientswithtiaadmittedinDepartmentofneurologyfromJanuary2008toJanuary2016wereenrolledinthisstudy.thepatients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beforetheimplementationofpath)andclinicalpathgroup(afterpathimplementation),with10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thetraditionaltreatmentmodel.theclinicalpathwaysweretreatedwithclinicalpathwaystreatmentmodel.thepatientsatisfaction,qualityofmedicalwork(clinicalprognosis),medicalworkefficiency(theaveragecostofhospitalization),theeconomiceffect(theaveragetotalcostpertime,theaverageproportionofdrugspertimed,theaverageproportionoftheinspectionfeepertime)andsoonbetweenthetwogroupswerecomparativelyanalyzed.Resultsthesatisfactionrateofpatientsinclinicalpathwaysgroup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andtheincidenceofcerebralinfarctiondecreasedintheclinicalpathwaysgroup.theaveragehospitalstayandtheaverageoftotalcostpertimeintheclinicalpathwaysgroupwerelowerthanthethoseof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Clinicalpathways;transientischemicattack;effectevaluation

R床路径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医护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1,2]。我院自2010年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以来,临床路径覆盖的病种数已经覆盖到73余种,取得良好效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科常见病,具有起病急、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多次发作易发展至脑梗死,导致不良后果[3-5]。本文以tia为例,从经济效果、患者满意度、医疗工作质量、医疗工作效率四个方面对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探究临床路径在我院运行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共200例,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指南・神经病学分册》tia的诊断标准[6]。分为2008年1月~2012年12月(路径实施前)与2013年1月~2016年1月(路径实施后)两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龄、aBCD2[7]u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临床路径组自入院开始进入临床路径的治疗模式,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治疗模式。我院神经内科成立由科主任和护士长领导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路径表制定参照卫生部办公厅的临床路径住院流程标准,分为医疗路径和护理路径两部分,对诊断、治疗等措施进行规范,由专人负责登记,落实措施并评价。标准住院日为5~7d。具体内容包括诊断要点、临床诊疗、护理措施、出院计划等,并签署进入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8]。

临床路径实施如下。第1天:诊疗工作包括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完善病历、医患沟通、aBCD评分并给予药物治疗。长期医嘱包括一级护理,依据病情下达。临时医嘱包括心电图、头颅Ct、胸片、颈动脉超声、必要时心超,可选择mRi/mRa/Cta/tCD,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心肌酶、同型半胱氨酸、血沉,可考虑抗核抗体等。护理工作包括入院宣教及护理评估,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变异情况。第2天:诊疗工作包括上级医师查房、汇总辅助检查结果、评价神经功能状态、必要时会诊。长期医嘱包括一级或二级护理、依据病情下达。临时医嘱包括必要复查异常检查、如果使用华法林则每日测pt/inR、可考虑DSa/Ctp/pwi,根据特殊病史选择检查。护理工作包括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变异情况。第3~7天:诊疗工作包括:评价神经功能状态、必要时会诊、如果患者可以出院(交待注意事项及复诊日期)、如果不能出院(在病程录中记录说明原因及继续治疗的方案)。长期医嘱包括一级或二级护理,依据病情下达。临时医嘱包括必要时复查异常检查、如果使用华法林则每日测pt/inR,依据病情下达,如果患者可以出院(帮助患者办理出院等),出院指导。护理工作包括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变异情况。

1.3分析指标[9-11]

(1)患者的满意度:由我院事物中心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在病房内开展调查。本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住院前的情况”,“对住院指导的评价”,“对住院诊疗服务的评价”,“对出院时情况的评价”等内容。(2)医疗工作质量:主要包括治愈好转率、死亡率、临床预后(脑梗死发生率)。治愈好转率:治愈好转人次数/总出院人次数(治愈好转标准:病案首页资料中离院方式为医嘱离院与医嘱转社区)。(3)医疗工作效率:主要为平均住院天数。(4)经济效果:主要包括次均总费用、次均药费所占比、次均检查费所占比等。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从患者满意度来看,临床路径组患者较对照组满意率提高;从医疗工作质量来看,临床路径组临床预后改善,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治愈好转率为100%,两组死亡率为0%;从医疗工作效率来看,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从经济效果来看,与对照组相比,临床路径组次均总费用有所升高,但次均药费所占比降低,次均检查费所占比升高。由此可见,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效果显著。见表2。

3讨论

1985年,美国开始探索临床路径在临床上的应用。运行模式和评价体系目前形成已经比较完整。国内自1996年开始,临床路径管理模式逐渐发展[12,13]。缩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限制医疗费用增长是医疗系统中施行临床路径的目的,规范医护诊疗方式,通过变异分析促进医疗质量的改进;增加患者的参与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简而言之,就是在规范病种诊疗流程的同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我国目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临床路径,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提升医疗质量以及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评估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探索临床路径未来发展值得思考[14,15]。

本文以tia为例,从多个方面对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探究临床路径在我院运行的效果。临床路径组患者满意度提高,脑梗死发生率降低,药费所占比降低,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取得较好效果。临床路径组患者自入院开始,医护人员向患方提供临床路径表及知情同意书,其中包括疾病特点、诊疗过程和预后等内容,加强医患沟通,患方的参与以及医护人员按照临床路径程序流程诊疗,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临床路径本质上完善了诊疗规范,医护人员也会按流程规范化诊疗,从而降低tia发展至脑梗死的风险[16]。在保证医疗质量前提下,通过统一治疗流程、规范诊疗方案,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加快周转,保证医院运行效率的同时,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相对缩减了患者的直接和间接住院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采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后,tia患者的治疗采用标准化方案,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质量及工作效率,患者临床预后得到改善,同时提高了患方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临床路径组患者次均总费用有所升高,次均检查费所占比上升,次均药费所占比明显降低。分析原因是近年来高分辨磁共振、头颈部Cta等技术的应用,为tia患者病因的诊断提供了更好的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医疗质量同时,有可能伴随费用的上升。有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院费用的迅猛增长,使患者住院费用的分配结构更加科学合理[17,18]。

在具体工作中,由于tia年龄跨度大、危险因素多,会存在多种临床路径变异。在实施过程中随时记录、分析原因,减少其发生率。发现并总结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促进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19-21]。

总之,临床路径对病种的诊疗流程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调整。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tia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效果显著,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8.

[2]彭明强.临床路径的国内外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2012,12(6):626-630.

[3]KitchinerDJ,Bundredpe.Clinicalpathway[J].medJaust,1999,170(2):54-55.

[4]LeungeS,Hamilton-Brucema,KoblarSa.transientischaemicattacks-assessmentandmanagement[J].austFamphysician,2010,39(11):820-824.

[5]CouttsSB.Diagnosisandmanagementoftransientischemicattack[J].Continuum(minneapminn),2017,23(1,CerebrovascularDisease):82-92.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7]JohnstonSC,Rothwellpm,nguyen-Huynhmn,etal.Validationandrefinementofscorestopredictveryearlystrokeriskaftertransientischaemicattack[J].Lancet,2007,369(9558):283-292.

[8]HuangX,FanC,JiaJ,etal.theeffectoftransientischemicattackclinicalpathway[J].JneuropsychiatryClinneurosci,2014,26(4):386-391.

[9]CadilhacDa,purvist,KilkennymF,etal.evaluationofruralstrokeservices:doesimplementationofcoordinatorsandpathwaysimprovecareinruralhospitals?[J].Stroke,2013,44(10):2848-2853.

[10]HuangYC,HuCJ,LeetH,etal.theimpactfactorsonthecostandlengthofstayamongacuteischemicstroke[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3,22(7):e152-e158.

[11]phantG,SandersL,SrikanthV.Recentadvancesinthemanagementoftransientischaemicattack:aclinicalreview[J].internmedJ,2013,43(4):353-360.

[12]GopalakrishnaG,Langendammw,ScholtenRJ,etal.Definingtheclinicalpathwayincochranediagnostictestaccuracyreviews[J].BmCmedResmethodol,2016,16(1):153.

[13]psiukt.thelearningstrategyoftheclinicalpathway[J].Soins,2013,(779):59-60.

[14]CordesseV,Jametalt,GuyC,etal.analysisofclinicalpathwayinchanginganddisablingneurologicaldiseases[J].Revneurol(paris),2013,169(6-7):476-484.

[15]HurstK,LeeR,Sidesoe,etal.Delaysinthepresentationtostrokeservicesofpatientswithtransientischaemicattackandminorstroke[J].BrJSurg,2016,103(11):1462-1466.

[16]BarlinnJ,BarlinnK,HelbigU,etal.organizedpost-strokecarethroughcasemanagementonthebasisofastandardizedtreatmentpathway:Resultsofasingle-centrepilotstudy[J].nervenarzt,2016,87(8):860-869.

[17]Guarinom,RondelliF,Favarettoe,etal.Short-andlong-termstrokeriskafterurgentmanagementoftransientischaemicattack:thebolognatiaclinicalpathway[J].eurneurol,2015,74(1-2):1-7.

[18]oostemaJa,Delanom,Bhatta,etal.incorporatingdiffusion-weight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toanobservationunittransientischemicattackpathway:aprospectivestudy[J].neurohospitalist,2014,4(2):66-73.

[19]SheppardJp,mellorRm,BaileySm,etal.protocolforanobservationandimplementationstudyinvestigatingoptimisationofthemanagementofstrokeandtransientischaemicattack?(tia)[J].BmJopen,2012,2(3):25.

[20]J?]kela,plestedm,Chapmanam,etal.managementofpatientswithtransientischemicattack:insightfromreal-lifeclinicalpracticeineuropeandtheUnitedStates[J].CurrmedResopin,2012,28(3):429-437.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9

【关键字】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及途径

在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学科建设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以及创新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目标可以有效的促进本科院校的发展,全面的提高院校的综合教育水平,加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的提高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型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定位

在未来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对于高素质的人才有着强烈的需要,所以在现阶段的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创业型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要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创新创业性目标定位,对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保障经济管理学科自身特色与多元化特色统一的发展定位。在进行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目标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多元化的特色、加强创新创业性的举措,实现多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提高经济管理学科的层次构造,要全面的覆盖专业领域范围,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侧重的进行,整合本科院校的资源,有针对的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经济学科,制定一个经济管理学科的技术性占领目标,提高本科院校领域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影响能力,加强本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能力,在进行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定位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力量,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性,促进本科院校的长期发展。

第二,优化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构造,提高学科专业布局的协调性定位。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体发展。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分析学校的现有学科种类,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制定一个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的专业学科布局,不断的优化经济学科的构造,有效的协调学校的学科发展。要把经济学科、管理学科、法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有效的联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科的共同发展。这是一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定位模式。

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途径选择

在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途径选择的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国家的产业调整、区域经济建设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战略性目标,学校的自身定位相适应。

(一)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合理创新的建设途径。在进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要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状况进行交叉融合的发展设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结构调整,对经济管理类的学科进行全面的评估,提高着发展规划,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完善和设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根据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学科的特色教学,不断的创新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的路径。对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关注,把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长期发展作为路径选择的基础,其次整合证券、保险、财务金融专业,提高专业程度,同时也要进行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的专业的设置,有效的推动金融、信息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的借鉴优秀学校的发展优势,全面的促进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提高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学校要构建专业的学术队伍、加强校园实验设备、提高人才培养,不断的深化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最后追寻创新创业性专业特色。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要在借鉴其他高校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摸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性,要通过创新创业性的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提高院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第一,提高经济管理学生的专业队伍建设,本科院校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的经济管理的应用型教师队伍,要加强经济管理学术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缔造一批在区域经济管理、财政领域、金融领域、会计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提高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权威性,提高影响力。第二,构建学校经济管理品牌,提高精品教育。要着重的突出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凸显学校的教学优势、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设备等,要整合学校资源进行关联专业的建设,提高学校的重点专业。这样才可以全面的促进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长期发展。第三,拓展视野,提高创新创业性,加强对外交流。在进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国际的发展趋势以及教学理论模式进行,不要固步自封,有效的结合国内外的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方法和措施,提高自身专业建设的科学性,要提高与国内本科院校的合作途径,提高建设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的优势,有效的进行资源共享,提高科研合作,提高对金融工程以及物联网、电子商务新型学科的建设;同时也要提高与优秀的经济管理学科学校的交流与沟通,要通过一些国际经济管理科研合作项目,进行技术骨干以及经济学专业性的培训和研究交流,加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建设的创新创业性,全面的推进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在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性选择,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性建设目标以及途径选择可以有效的推进本科院校的战略性发展,对此要提高经济管理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进行目标定位以及路径选择。要不断的完善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组织构造,加强对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篇10

绿色经济就是要实施可循环、无污染、生态协调的发展方式。其具体途径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核心是将农业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它将传统农业上升到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和生活状态。生态农业是指通过保护土地、水和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不用化学投入和基因工程污染环境,在当前和未来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和提供健康食品,并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以生态化、标准化、无公害化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贵州具有特殊的石漠化地质结构,因此,以贵州地域条件为支点,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产业,因地制宜,实施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等生产方式,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在具体实践上,以建设特色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农业项目建设和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化,建设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基地,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等,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向生态化转型。农业生态化的发展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生态工业传统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直以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影响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是高污染、高消耗、低效能等,对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倡导以绿色企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发展,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加强绿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生态工业以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以资源节约,对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对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低,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模式,通过绿色制造业、生态加工业、绿色建筑业等大大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贵州的工业体系对能源依赖程度较高,重工业比重较大,主要体现在煤炭、磷矿和铝三大产业上,这种工业结构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贵州在工业发展路径上,进行合理的工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道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片面追求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速,造成地区贫困与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而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行业,开发具有生态性质的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态示范区等,是贵州建设工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工业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贵州全面实现同步小康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

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近几年来,贵州凉爽的气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避暑胜地。一方面,通过“中国避暑之都“和“多彩贵州”品牌带动休闲度假的旅游发展,贵州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地质,虽然这种地质结构生态脆弱,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名山秀水、奇峰异洞、瀑布、岩溶、峡谷、温泉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这种“无烟工业”不仅保护资源、美化环境,而且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将生态旅游与西部大开发、贵州生态环境建设、景观改造和生态重建结合起来,发展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态旅游模式,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以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公园、生态特色城镇等为主的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的生活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加快贵州的同步小康建设,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既具生态功能,也有经济功能的双重作用,有利于促进城镇建设和生态恢复。

二、发展绿色经济对同步小康建设的战略意义

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加快贵州经济发展,全面建成与全国同步小康社会的目标,绿色经济作为同步小康的实现路径之一,其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和地区经济建设,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在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不剥夺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和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走绿色发展的经济道路,是当今地区经济发展较为优化的选择。绿色经济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引领传统工业的变革,对生产领域来说,传统工业化大生产以单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发展同步小康的社会在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增进人们的福利,共建小康社会不能仅仅单纯强调GDp增长和发展速度,它必然是体现长期与短期的幸福与福利、局部与全局之间持续和不可持续发展,地区发展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与长期利益背道而驰。贵州经济总体落后,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将给贵州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中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尽量少走先造成污染,再花精力治污的弯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于我省同步小康建设具有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可以解决我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平衡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减少环境的突出问题。

(2)以绿色经济发展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在贵州省经济获得增长的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发展绿色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也是我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经济转型期实现小康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