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新模式十篇健康教育新模式十篇

健康教育新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3:46

健康教育新模式篇1

一、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

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不但要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还需不断强大自身心理抵御抗击能力,以助于农村大学生在混乱复杂、诱惑繁多竞争氛围中,始终保持不骄不傲、内心平稳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对推动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引导农村大学生优化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随着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渐深化,高校培育高素质、强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责任愈发重大,其对农村大学生实施人才培养行为时,已不只将教育重点放于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领域,而是在加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基础上,强调个体人格魅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节技能的培养,以此让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现代学生成长需求,帮助农村大学生调节、解决心理困惑。对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来说,注重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其有效强化人才培养效率的必需途径,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既是现代社会对当代农村大学生所提出最新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大学生能快速适应全新成长环境必然需求。所以,对农村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符合社会对农村大学生教育的客观要求,还可针对农村学生心理方面提供排忧解难作用,使其能在正确教育方向指引下茁壮、健康成长。

二、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虽在专业教育中得到一定培养与提升,但这远远未能达到最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存有待提高之处;二是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深受诸多因素影响。

(一)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开放范围有限,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大部分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仅限于校园内部,更甚者只针对班级、宿舍或是个体等领域,这样的教育范围虽能对特定对象进行更加精准地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境得到一定程度沉淀,但同时也与学生家庭、社会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感,以至于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际,不仅不利于全面增加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还难以将家庭与社会所具教育资源与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其次,教育课程设置欠缺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来,各高校更多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门可供农村大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并未有将其真正融入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意识。二来,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教材与方式,不仅致使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毫无创新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性也得不到有效提升,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对培养、强化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造成极大阻碍。最后,尚未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质,创新改革受阻。多数教育者开展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是片面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解析,并未真正看清其建设、发展本质,以至于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展与普通专业教学课程无异的思想,并且认为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教学手段就是对应专业教育模式,从而不会主动、积极地顺应新时展潮流和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致使自身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停滞不前。

(二)影响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因素

因农村大学生自小所处教育环境相较于城镇来说,基础教育设施与教学资源均较为落后,且教育重点基本放于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重视,但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措施与方法,并未使农村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农村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相对较低。同时,社会与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对农村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也具有极为深远地影响。由此可见,人们研究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时,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三、促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优化路径

根据前述几个要点可看出,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发展是大势所趋,各高校须以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为标准,紧跟现代社会发展脚步,以下述路径为参考方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与改革,让农村大学生得到更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第一,扩大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促进家庭、学校及社会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要任务是,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固有教学范围,从多方面、多层次视角延展专业教育辐射面,让农村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均可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实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时,可积极接纳新式教育理念,将对应教育范围从学校扩展至学生家庭、社会领域,如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既可结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升级,也可与学生家庭、相应社会教育组织建立良好沟通、交流体系,以便及时获取农村大学生最新教育反馈,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指明方向。第二,正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围绕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开展理论、实践教学。高校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与教育方案时,万不可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农村大学生个性发展水平的作用与意义;相反,各院校须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有清楚且正确地认知,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将“重心理咨询与辅导,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所开展理论结合实际的全新教育形式,让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获得有效提升同时,充分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优质高等人才中的不可或缺性,进而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充分重视。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本质,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创建符合新时展要求与标准,满足现代农村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前,各院校教育管理者不但要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相关知识理论,以此为其实施下一教育步骤奠定坚实概念、理论基础;还应明确知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发展本质意义,全力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停留于表面形式,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语

健康教育新模式篇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疾患发生,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普遍重视,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广泛认同。

十几年来,党和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各类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和相关政策制度。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5年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都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内容。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突出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切实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201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等提出了规范和标准。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标志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不在只是学校的行为,而是国家规定的素质教育行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问题的引出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广泛重视,但毋庸讳言,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世界发达国家、欧美高校而言,还相对较为落后,还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国内各地区、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机械、陈旧,存在各种问题: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存在不足,重视程度还不够;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活动不十分规范;四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本研究是在结合近年来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有关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文件、政策和收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开展了《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的基础上,形成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探索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三、构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1.以德育工作为依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外延,心理调适成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的基础和条件,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范畴,它既是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而实施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的片面认识,树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提升到高校党政工作日程上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结合实际制订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从制度建设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2.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为依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作用,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推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可根据不同的年级开展“分层”课堂教学。在心理学课程讲授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心理健康学的理论讲解和对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认识上。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人员、学校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心理健康联络员以及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主讲老师的管理以及培训力度。要把这些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另外,要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3.依托校园文化,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专题讲座等,在校园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缓解紧张的情绪、调整心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四、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受学校教育及其以外的家庭、社会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延伸到每个学生家庭,应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使家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与管理中来,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家长和学校双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探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通过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的了解,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有异常结果的学生,采取主动靠上去做工作的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信息,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新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99-101

[2]陈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西安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报告[J].心理学,2009.82-85.

[3]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1):24-27.

健康教育新模式篇3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校

21世纪是个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1]。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群体,对互联网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过去五年里,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普及率已接近高位,达72.9%[1]。网络文化丰富了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快捷地搜索信息,获取知识。但由于青年学生尚未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以及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给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职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从整体来说,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状态。针对当前互联网高度渗透青年学生的现状,我们应该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作用,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1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要应用网络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1.1心理健康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2]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定义的共同点,本文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3]。

1.2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4]。

1.3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学者们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开始的,即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治疗等[5]。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2.1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较多

中职学生是青年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在经历中考失败后,他们往往比其他群体的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困惑。在学习上,中职学生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差,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在人际交往上,渴望与人交往,但自我保护意识较强造成人际冲突。在择业上,中职学生往往担心自己学历低而存在择业紧张、退缩、忧虑心理。目前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自卑、挫败感强、厌倦学习、逆反冲动等心理问题。

2.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但主要是针对中职学生的补贴,在学校的师资建设上则投入较少。现在的中职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技能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教育往往处于被忽视状态。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压制。配备专门心理咨询室与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中职学校寥寥无几,而且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对此,面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我们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

3.1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整合

互联网具有开放的时空特征,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具有丰富性和及时性。网络能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这突破了课题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即时性、选择性,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播的效率,有利于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丰富和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同时,网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能够逼真呈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突破了传统的以言传面授单一模式的局限性,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手段,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3.2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世界具有特有优势,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将会极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是网络的隐匿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安全性。由于社会的偏见,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学生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能够真实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二是网络的虚拟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平等性。网络的虚拟性明显淡化了人们的身份标识,这样能够弱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与心理教师的平等关系,从而克服面对面交流的腼腆和害羞心理,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亲切感,使心理沟通更顺畅。三是网络的交互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多向的。中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自行获取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更好地被受教育者接受。网络的交互性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3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功能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及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多数学生都不愿或不敢袒露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难以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不良情感宣泄的新途径,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尽情倾诉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苦闷,从而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和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个别问题学生能够及时跟进并给予心理健康指导,从而提高工作的灵敏性、准确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警功能。

4构建中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有关建议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及特点,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并且应当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途径。然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非简单的建立网站,要想取得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效果,管理者和教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加强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技术及模式构建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网络平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的培养和培训等都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网络技术的支持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其发展的保障。因此,这需要中职学校及国家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4.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网络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占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学校可以在校园网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包括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链接内容健康、趣味性强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网站来共同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其次,要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职学校应该在网上开辟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自我化解心理问题。最后,要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举办网络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开辟网络心理论坛来广泛宣传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4.3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系统

在中职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综合的教育系统,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在网络中能够得以解决,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在线系统。目前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咨询中心咨询,这很难满足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及网络优势,可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及网络聊天咨询等方式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在线系统。学校可以公开心理咨询教师的邮箱、QQ号及聊天时间,以便学生心理问题得以及时有效解决。二是建立网络会议的心理辅助治疗。网络电话会议的方式既有网上聊天的效果,心理辅导人员又可以通过观察来访学生的语音、面部表情等方面的变化收集学生的原始信息,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状况。三是建立心理咨询反馈系统。学生在网络上暴露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除了要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治疗等方式加以解决外,还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咨询的反馈系统。对于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并不断跟踪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为弥补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和平台。网络在给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机遇。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容易受时空限制,也不能满足大群体的心理教育需求,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交流深入连续等优势,对于矫治较为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优势比较明显。我们提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全盘取代传统心育模式,而是使其成为有力的补充和发展。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育有机结合,对中职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

[2]刘协和,刘志中.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3]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健康教育新模式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5-10-15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认知都在这个阶段逐渐发展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并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予以矫正。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指导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全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我人格。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单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普遍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实施,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太少,多数学生觉得理论讲授过于枯燥乏味。且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只有这一门课程,过于单一。

(2)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显著。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逐渐关注,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看似重视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高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课时少,心理咨询室来访者也少,心理健康教育渐渐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显著。

(3)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素质不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很少是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素质不够,很难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课程讲授,很难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高校大学心理健康新模式的建立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高校可以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授,以促进学生体验性学习。此外,可以在专业实践、实习时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训练、抗挫折抗压力等训练,对大四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应开展多元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途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应该多进行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和分组讨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微信平台、网络精品课程等形式。

(3)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高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自我心理调节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4)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高校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性,为心理健康课程配备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水平。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学校要定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专业化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学方法的培训等,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黄荣峰.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健康教育新模式篇5

关键词: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人本主义教育观

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和罗杰斯发起了人本主义的新浪潮,使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心理学的第。“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反对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外在学习,主张将情智教育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发扬学习自由和主动创造的精神。

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教育教学都有一定积极的影响。自2001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摒弃传统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提倡发展学生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诞生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总体而言,其发展是比较缓慢。在我国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各级学校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而在中西部地区,对其重视的程度就略微逊色些。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的误解,以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孟万金教授于2007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等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勇于突破传统,创新思路:将传统的教育方向从拯救心灵提升到发展积极心态;将传统的教育目标从没有心理问题上升为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增强幸福感;将传统的教育任务从帮助消解心理问题升华为开发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等等。这些突破与创新,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都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客观、积极的认识。这样才有助于我们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本主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结构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模式,这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同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模式展开,摆脱了人本主义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把教师视为学生的促进者、辅导者、合作者的局限,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指导、组织和评估的作用。

从教育过程来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遵循aRCS动机模式,首先引起注意(attention-a),继而引入积极的相关事件或情境(Relevance-R),通过潜能开发或训练建立起信心(Confidence-C),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Satisfaction-S)。其最终目的与人本主义内在学习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开发学生潜能并达到自我实现。但积极健康教育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而人本主义创始人之一马斯洛的内在学习所依靠的仅仅是学生的内在驱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这种内在的动力是很难在每个学生身上出现的。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指所学的知识能够引起变化,全面的渗入人格和人的行为之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意义学习,但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本质上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进入实际情景、模拟情景或想象情景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认识,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自身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并将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心理活动课程以外的实践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继承了人本主义的精华思想,却又超越了人本主义的缺点与局限。在未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担负起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学校教育及学生自我实现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带来啥?中国教育报,2007-07-07.

[4]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健康教育新模式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模式

作为心理教师兼辅导员的我发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处在青年中期,学生心性比较浮躁,也是生理和心理矛盾的多发时期。有资料显示,50%左右的高职高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也就是说大约有一半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同时,高职高专学生与本科生不同,他们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侧面反映了当前各个学校的心理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和提高。本文主要从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三大体系: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健康危机预警干预体系等进行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打造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精英团队。

1.在校领导、学生工作部和心理健康教育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成立学校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强化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这是做好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首先,组建心理咨询室,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设立心里咨询部门,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其次,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如各个系学生主管、老师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提高领导和老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重视,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领导和老师更好的掌握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和制度的水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到广大的学生当中。例如,可以组建学生心理小组,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关怀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并能够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情况及时反应给辅导员,以避免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强化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是司法类院校,针对我们学校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应该以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要手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利用校园网系统对全校学生做心理普查,根据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分析和评定划分心理健康和亚健康和不正常的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建立好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时刻对比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情况,也为接下来的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对于有自杀、暴力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第一时间预约并予以开导和处理,以便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保证周边同学的安全。

2.在对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有了宏观的了解后,心理工作室为核心,学生主管和学生处一起研究打造适合学生的、高效的、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的思想道德课程,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打好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二者同等重要,不能忽视一方而重视另一方,只有将二者合理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开展“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在活动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电影赏析、展板宣传、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等,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再次,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设“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学”等公共选修课,并纳入学校正规教学计划。后,开展职业测评,使大学生了解自己。为了搞好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与咨询,在二年级使用“霍兰德职业能力问卷”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让大家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即了解自己到底重视什么、喜欢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在毕业求职择业时做出科学的选择。

4.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利用网络平台覆盖面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点,帮助学校做好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知识”、“咨询指南”、“校园心理”、“心理测评”等多个栏目,是学生们乐意去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有效地解决方案,在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不愿面对面咨询的学生的心理要求,他们可以往咨询员信箱发邮件,由咨询员为他们做网上咨询。

三、建立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和干预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检测、评估和快速反应意味着对学生深入的关心和了解。

1.各班应选举心理素质好的同学担任心理委员,并能够及时的将同学的心理问题反映给辅导员,是辅导员做出及时反应和对问题同学的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每个学生中去。

2.对于有自杀倾向、暴力倾向、抑郁症、精神分裂等高危人群的动态进行实时的关注,并适时予以管理和正确的辅导,主动预约同学进行心理访谈,对其给予有效有心理干预,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3.关注弱势群体,加强个别辅导把降级和退学群体、网络成瘾群体、失恋群体、性心理困惑群体、特困生群体这五大群体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危机群体,给予重点关注。

4.要建立多渠道信息平台,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存在要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积极的予以干预。辅导员要联合心理健康委员,积极掌握和处理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准确的实施正确的心理援助方案,在各个班级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健康教育新模式篇7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健康教育;社区卫生

effectevaluationofHealtheducationBasedonCDioeducationmodelofCardiovascular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forUrbanCitizeninnew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GonGShu,HUanGHong,GonGJie.//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6,13(10):109-112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healtheducationeffectCDiooncardiovascular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ofurbancitizeninnew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method:FromJanuary2012toFebruary2014,300patientswithcardiocerebralvasculardiseasewerescreenedfromourcommunityhospitalforhealthexamination,theyweredividedintotheinterventiongroupandthenon-interventiongroupaccordingtorandomsamplingmethod,150casesineachgroup.thetwogroupsweregivenconventionaltherapy,andtheinterventiongroupwastreatedwithhealtheducationonthebasisofconventionaltherapy,theCDioengineeringeducationmodelwasusedforhealtheducation,thepathologicalknowledgepopularizationandpreventionabilitytrainingunderwentthroughcommunitygeneralpractitionersandfamilydoctorserviceteam.thelifestyleawareness,confidentbehaviourcontrolandtreatmenteffectofcardiovascular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betweenthetwogroupsafter1yearofinterventionwereobservedandcompared.Result:aftertreatment,allkindsoflifestyleawarenessratesintheinterven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thenon-interventiongroup,allkindsofconfidentbehaviouroftheinterven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ofthenon-interventiongroup,thetotaleffectiveratesofhypertension,coronaryheartdisease,dyslipidemiaandstrokeintheinterven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thenon-intervention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Cardiovascular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Healtheducation;Communityhealth

First-author’saddress:LugouqiaoCommunityHealthCenterinFengtaiDistrictofBeijing,Beijing100165,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0.032

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达350万,居各种死因的首位[1-2]。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性、致残性和发病低龄化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健康教育作为“六位一体”的重要内容,已被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职能[3-5]。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传播模式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受众人群的参与度低、受益率低[6]。北京市宛平地区有居民和农民11.39万,致使新农合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生活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健康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让患者受益匪浅,面向新农合居民中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注重病理知识、健康素养和预防能力三结合教育,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相关健康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及自我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本社区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居民共3098名,所有居民均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项目要求进行社区检查,从中筛选出30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60例,女140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每组150例。干预组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30~80岁,平均(65.2±3.5)岁;疾病类型:高血压90例,冠心病65例,血脂异常78例,脑卒中38例;非干预组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32~76岁,平均(63.8±4.4)岁;疾病类型:高血压88例,冠心病67例,血脂异常75例,脑卒中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通过社区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进行病理知识普及和预防能力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于2006年提出的国际性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设有能力培养、全面实施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将学习者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4个层面,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习者在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采用工程教育规范,以分阶段知识教授、实践性技能训练和基本急救素质培养为体系,开设用药、慢性病知识、预防知识和急救知识的课程,定期开展医疗素质、养生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阶段性实施实操训练、急救训练的能力科目。建立效果评价指标,如知识评价指标、态度评价指标、过程性指标和行为评价指标,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健康教育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健康教育流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干预1年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知晓情况(包括体育锻炼、低盐饮食、不吸烟、监测血压、足够睡眠)、知己行为控制情况(包括不良行为、治病行为、遵医行为、养生行为)、心脑血管病治疗情况。其中高血压的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分显效、有效、无效[7]。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冠心病疗效判定标准如下,经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显著消失,心绞痛明显缓解,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心绞痛有所缓解,心电图有一定程度恢复,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绞痛发作、心电图及生活质量均未改善甚至恶化为无效[8]。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血脂正常范围,总胆固醇(tC):2.80~5.17mmol/L;甘油三酯(tG):0.56~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0.96~1.15mmol/L;女:0.90~1.55mmol/L;

低密度脂蛋白(LDL-C):0~3.1mmol/L。患者以上任一指标调至正常范围以内为有效,反之无效[9]。脑卒中临床疗效参照《脑卒中临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主要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10]。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以率(%)表示,比较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生活方式知晓情况比较比较干预组治疗后各项生活方式知晓率均显著高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知己行为比较干预组治疗后各项知己行为均显著优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心脑血管病治疗情况比较干预组的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脑卒中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饮食习惯的改变及各方面的压力影响,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其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已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11-12]。药物等常规治疗固然是心脑血管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但非药物干预治疗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3]。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负着本辖区的健康保健工作,且健康教育作为“六位一体”的重要内容,已被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职能。因此,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延缓生理衰老的过程,实行健康教育干预是必要手段之一[14-15]。

本研究中,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通过疾病知识、用药知识等知识教育,在正确生活方式、饮食平衡控制、烟酒危害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予个性化指导,经过健康团队和家庭医生健康小组两级教育模式,测试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状况,选择体育锻炼、低盐饮食、不吸烟和血压监测等条目,进行调查和指标评估。干预组治疗后各项生活方式知晓率均显著高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于对心脑血管病知识了解不多,特别是高血压的危害性及其并发症的产生不清楚,所以对由心血管病所要求的知己行为很少,通过养生素质、医疗素质等素质教育;对自控能力和急救能力加以培养,灌输服药注意事项、用药知识,测试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知己行为改变状况,选择不良行为、治病行为、遵医行为和养生行为等项目进行对比。通过讲授心脑血管的用药知识、预防知识和急救知识,开展医疗素质、养生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阶段性实施实操训练、急救训练的能力科目,参加健康日宣传活动。干预组治疗后各项知己行为控制率均显著优于非干预组,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及脑卒中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心脑血管病健康教育中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健康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力生,王文,姚春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6.

[2]王文,刘明波,隋辉.中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治对策[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5):321-323.

[3]笃铭丽.小组式健康教育对改善心血管内科患者血脂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6):4349-4351.

[4]edwardF.Crawley,查建中,Johanmalmqvist,etal.工程教育的环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4):13.

[5]周云勤.低知识层次的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230-2231.

[6]伍珍贵.健康教育对门诊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903-904.

[7]季东.高血压心血管病的防治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2011,5(11):9-10.

[8]凌华.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6):37-38.

[9]张然.饮食治疗血脂异常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450-1451.

[10]卢一悦.健康教育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干预效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6):1191-1192.

[11]陈秀丽,刘丽新.社区健康教育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7(z2):341-342.

[12]周英芳.健康教育对心脑血管病人从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17):45.

[13]董申琴,邵小青,靳春艳,等.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7(34):4096-4099.

[14]陈荣耀,李瑞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7(19):162-163.

健康教育新模式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现实社会的强烈要求

近几年,高校学生自杀现象环生,许多高校学生迫于心理障碍而选择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反应了当代高校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对于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了解都存在偏颇和误区,以至于无法及时处理困难而郁闷难解,终于自残。

然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受国外开放自由观念的影响,国内人民在生育子女方面也已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而多养育一个或者两个子女,对于孩子的重视程度更是前所未有,中国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也是日益减少,高校学生自杀自然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一种损失。

而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等都有所欠缺,面对眼前严峻的高校学生心理障碍问题,一时也没有办法能够解决,必须要不断自我突破,需求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2.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是对我国国家97年教育改革制度的一个重要实践,推行教育创新,不仅仅可以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实现创新,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更能够帮助广大高校学生排出心中郁闷,舒畅心情,让他们在面对社会,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乐观开朗,健康向上发展,由此带给社会一种和谐快乐的氛围;高校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创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留住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富强留住力量。

二、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必须坚持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首先就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只是理论,需要依附于实践活动才能够得以正确地存在,同样的道理,实践活动也必须依赖于理论的指导,才能够有目标,避免实践的盲目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指导理论,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检验理论的真实性,进一步完善指导理论。

2.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尊重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存在了,教学才有存在的意义。

坚持以学生为主提、平等尊重的原则,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也要能够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理念,尊重学生针对教学的自由发言权,敞开心扉,主动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和沟通。

3.以教学大纲为主的原则

教学大纲,是学校根据学校的教学状况和社会发展状况而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是高校心理教学的依据和程序,是学校对高校教师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

坚持以教学大纲为主,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必须要让个体心理教育模式符合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为学校发展战略服务,制定任何自由的教育方法都应该尊重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布置教学内容,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策略建议

1.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首先需要从学生理论和意识入手,让学生能够能够用正确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去疏导自己的心情,排出自己心中的郁闷,能够用正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国家要利用广大的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学校要多利用校刊、张贴专栏和校内广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教授学生现实生活中切实可用的积极思维方式,帮助苏学生培养积极的思维,为学生灌输积极的心理知识。

2.成立专门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组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需要以学生为主,真正构建能够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创新模式,这就有必要成立专门的调查组,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成立专门的高校学校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组,国家需要成立专门的调查组,针对全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战略目标做准备,学校需要成立本校的专门调查组,调查本校的学生心理状况,结合国家战略目标,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为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3.创建心理教育咨询平台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创建心理教育咨询平台,帮助学生实现一对一教学,用以解决学生的私人问题,帮助学生实现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

创建心理教育咨询平台,国家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全国性质的心理咨询平台,方便各大高校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自由教育,扩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咨询的选择性范围,学校也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局部网络咨询平台,用于内部学生自我交流和自由咨询,必要的也要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咨询室配备高素质高能力的心理咨询教师,保证心理咨询的质量,及时解决本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有必要,可以给心理咨询师配备电话专线,利用电话方便学生进行咨询,保护学生的隐私。

总结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跟随时代的发展备受重视,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学大纲为主的教学原则,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成立专门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组,创建心理教育咨询平台,通过这些方法,最终促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实效作用,促使高校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新模式篇9

论文摘要: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级1个男生班采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平均体重有所降低,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肺活量有较大提高,有显著性差异;引体向上、1000米和立定跳远等身体素质成绩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模式对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效果。

1研究目的

2007年4月国家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组的体质健康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不及格率较高,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如何能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体育教学又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最主要的途径。本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级1个男生班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制定出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实验对象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期通过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级1个男生班为研究对象,人数30人,平均年龄20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有关实验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等各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权威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2.2实验法

实验从2008年3月开始到2008年7月结束,共十六个周,对实验对象实施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实验前、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引体向上、1000米、立定跳远等体质健康指标的测试,对两次测试的成绩和得分进行对比。

2.2.3数理统计法

数据处理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制标准的软件进行查分,并用spssl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和实施

3.1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质测试的结果,分析他们体质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新的教学模式(见表1),新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改变了以前以专项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

3.2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

3.2.1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为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师要在体育课授课的第一节课给学生讲述体育锻炼的益处,介绍每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性、标准和要求。并且要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计人体育课成绩,占体育课总成绩的20%。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按“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暂行规定”要求,大学生一周至少进行两次身体锻炼,时间每次在30一60分钟。为了督促学生参加课余锻炼,把一个班分成若干个组,组长监督该组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做好考勤,纳人体育课的平时成绩,除此之外,体育教师最好监督一次学生课余锻炼并给予指导。

3.2.2新体育教学模式授课过程的要求

在对实验对象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授课时,课的开始部分做准备活动时要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减少在上课过程中的运动损伤;课的基本部分专项学习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身体素质要全面、合理的安排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各方面的练习,每节课不少于两种类型的身体素质练习,并且要在实验后测试的前两周把身体素质内容全部安排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身体素质内容。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和负荷强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并不断的作出调整,还要科学的安排身体素质练习的先后顺序。力量素质练习主要安排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等内容,上肢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可采用俯卧撑、指卧撑、卧推哑铃、推小车等方法;下肢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可采用深蹲起、负重跑、蛙跳、鸭子走路等方法;腰腹肌力量的练习方法可采用仰卧起坐、收腹举腿等方法;速度素质的练习方法可采用小步跑、高抬腿接加速跑等方法;发展耐力素质的练习方法可采用1分钟立卧撑、3分钟跳绳、1分钟原地高抬腿跑、长跑等方法。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男生的上肢力量较差,下肢爆发力和肺活量也不够理想,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加强练习,不断的改变练习方法和强度。身体素质练习通常是比较乏味的,为了避免学生的枯燥感,要多以游戏的形式安排,如推小车、鸭子走路、负重跑等可安排为接力游戏。如果是女学生要多安排一些健美操、韵律操的内容,如果是男学生要多安排足球比赛和篮球三对三比赛来发展身体素质。课的结束部分,主要是针对身体素质练习内容进行放松。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还要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各身体素质项目的技术动作要领讲述给学生,并在练习的过程中给予指导。

4结果与分析

4.1实验前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情况的对比分析

体质达标情况以达标率对各年级学生的体质总体状况的综合评价,能够比较直观、简明、概括地反映出大学生体质现状和规律。

由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比实验前总体达标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优秀率由原来的3.33%提高到了10。00%,良好率由原来的6.67%提高到了23.33%,及格率由原来的43.33%提高到了60,00%,特别是不及格率由原来的46.67%降低到了6.67%.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作用。

4.2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对比分析

身高是反应人体长度,反应骨骼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体重是反应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等重量综合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身高、体重身体形态没有太大变化,实验后,身高几乎没有变化,平均体重有所降低,但与实验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身高体重分数有所提高,但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实验对象已经是成年人,发育基本成熟有关系,也与新的教学模式中身体素质练习时间达不到有氧运动时间的要求,对减轻体重没有明显的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4.3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的对比分析

肺活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因为肺活量的大小与身高、体重和胸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时采用的是肺活量体重指数来进行评价的。

由表4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大学生肺活量较实验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肺活量体重指数得分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新教学模式中耐力训练以及其他身体素质训练都有助于肺活量的提高,加上实验后学生体重有所降低所以肺活量体重指数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

4.4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评价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来是反应大学生体制健康状况,这是因为身体素质不仅关系到人的运动水平,而且与人的健康、高效的生活、娱乐和工作都有密切的关系。

由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后反应男生肩臂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典型指标引体向上成绩和得分与实验前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实验后反应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1000米成绩和得分和实验前相比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反应爆发力的测试项目立定跳远的成绩和得分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其一,新教学模式中每节课的身体素质练习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其二,测试的各项身体素质成绩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相应的身体锻炼容易得到提高;其三,根据大学生体制测试结果显示,引体向上的成绩最差,引起了学生的重视;1000米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分中所占比重最大(占30%),标准中还强调如果耐力成绩不及格,测试总成绩就不及格,学生非常重视;而立定跳远的成绩与立定跳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有关系,大部分学生在实验前测试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技术方法,真实的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而在体育课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了正确的动作要领。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实验后学生平均身高几乎没有改变,平均体重有所降低,但与实验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学生肺活量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并且有显著性差异,肺活量体重指数得分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引体向上、1000米和立定跳远的成绩和得分与实验前相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效果。

健康教育新模式篇10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2-117-2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有机结合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量遗传、积累了“积极基因”,因而可以说人天生具有积极心理元素。人本身受积极基因支配的、固有的心理元素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激活,从而转化为积极心理因素,并对人的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并逐步发展,最终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多项心理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因素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直接影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教育观点认为来自于人的心理层面的潜能是巨大的,并基于此种逻辑起点将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个人创造力视为一项重要任务;同时,积极心理教育学对于人的基本需求予以尊重和重视,并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历程中,满足其基本需求是最低要求,有利于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个体积极性以需求为源泉。基于此点,积极心理教育认为对于个体产生的正当的、合理的需求应尽量予以满足,并在此前提下最大化激发个体心理需求,使其具备积极的动机、愿望、意向、兴趣以及价值观等等。积极心理教育对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愿望予以肯定,并以此为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利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等不同方式帮助人树立正确、合理的自我意识,最终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一)知、情、意三者有机统一的个体模式

一个心理素质出色的人必然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就心理过程方面而言,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种优秀品质,以人的意志、情感以及认知为主要表现。而积极心理教育以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任务。

1.积极认知品质。个体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是难以避免的,高职生心理教育针对此点应予以承认和尊重。人拥有包括情绪智力、人际智力、运动智力、内省智力、音乐智力以及数学、语言智力等等,不同的个体所擅长的方面也必然有所差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莫大的勇气来承认这种差异。高职心理教育基于此点承认了不同个体所具有的优势智力也有不同,因而提出了“扬长”的观点。高职生心理教育对于开发和培养一般智力较为重视,并侧重于培养和强化个体记忆力、思维创造力、观察力以及注意力等,由此使个体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进而正确地选择优势智力并充分发展,探究与自身实际相符的发展领域、方向以及途径。

2.积极情感品质。在人的生活中,情感涉及到各个方面,所以情感教育必然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高职生心理教育重视学生爱憎情感的培养,涵盖了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他人、个体与求知以及个体与事业之间的种种情感,使之成为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关爱朋友和他人、热爱知识和真理、忠于事业和岗位的高素质人才。高职生心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和成就感极为重视,以此来指导学生对个体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予以正确处理。与此同时,高职生心理教育对于培养和熏陶学生的幸福感、愉悦感以及美感较为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把握人生意义,同时又对生活情趣有所感悟。

3.积极意志品质。高职生心理教育对于学生意志自觉性的培养极为关注,学生由此能够确保个人行为与社会价值相符,同时又具有合理目的性,在各类社会活动中能够虚心采纳合理化建议,同时又对事物客观规律予以尊重,并且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守纪律。此外,高职生心理教育对于学生意志果断性的培养极为关注,学生由此能够在社会活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对于事物发展变化展开细致观察,获取必要的信息材料,并进行层层加工、筛选,用于支持原有决定,或进一步做出改善。

(二)改变观念,创新高职院校模式

高职生出现心理问题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和源头所在,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也因高职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这一现实情况所刺激,因此高职院校以预防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增加为主要目的。基于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问题为根本着眼点,根据实际问题实施有效的应对和预防。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以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弱点为工作对象。众所周知,青年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尊感强烈,外界的肯定对于高职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驱动力,而对于问题和缺陷问题过于关注则有可能带给情绪敏感的高职学生一种反向心理暗示。相反,如果高职生心理教育以关注学生潜能发挥与个体发展为主要内容,那么就会带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对自身产生良好的评价,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自我概念,并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格与个性的逐步完善。以积极心理学观点为依据,我们对个体潜能予以发掘,重视个体心理层面的积极力量,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此种观念为有效指导,必然能够积极作用于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推动学生人格与个性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创设优良的社会环境,创新社会模式

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可知,社会环境对于高职生人性积极层面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将社会视为个体生存的一个大的环境和场所,其整体性会对个体关注内容的确定以及个体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缺乏诚信,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所关注的中心内容停留在撒谎、欺诈、背叛等各种消极层面上,从而对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与之相反,倘若社会环境在整体上是诚信的、忠实的,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个体会逐步形成与之相应的积极品质,譬如诚实、热情、信任等等。因此,积极心理学从社会层面对社会整体的积极品质作出了同样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积极品质可视为绝大多数个体积极品质的真实反映。换而言之,大部分社会民众的个体品质决定了社会环境,如果大多数个体心理品质趋于积极,那么整个社会环境就是具有创造性的、积极的,高职心理教育在此背景下就能够促使高职学生充分利用个人力量,将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新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领域保持对应关系,又形成了多层次、三维立体式组合,为解决高职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夯实基础,这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于改善高职生心理状况,推动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将星.论华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创新――基于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8-82.

[2]李冬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世纪桥,2010,(3):107-108.

[3]张志华,杨乃彤,杨凯等.高校“三相融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58-61.

[4]田晓红.分化与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2):82-84.

[5]李光英.高校应用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6):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