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经济综述十篇低碳经济综述十篇

低碳经济综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3:53

低碳经济综述篇1

关键词:全球变暖;碳博弈;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11-02

一、自然环境及能源现状

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产生的严重影响是引发全球关注的直接原因。一些极端气候事件包括干旱以及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明显增加,尤其是热浪和暴雨的频繁,导致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粮食减产继而可能引发粮食的安全危机;海平面上升会对部分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的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此外,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工业化时期,其国内经济已经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渡过了高碳经济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尚且依赖于高碳发展,由此气候大战正在演变成低碳大战,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气候问题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危机,碳减排正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实现碳减排将成为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新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对未来国家间的贸易、市场和国际技术竞争等格局也会产生一定的改变。在这样的国际压力下,每个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并制定出可行的碳减排行动计划。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所的世界能源展望认为,目前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能源从其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是不可持续的,面对即将枯竭的自然资源,只有通过开发节能、环保、高效的新能源,来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压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认识现状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大多数人士认为全球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的迅速膨胀以及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有紧密联系。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人们开始意识到全球升温对未来会产生潜在的灾难性影响,由此“低碳经济”的概念开始被世界所关注,“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于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的,其含义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新清洁能源,核心是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是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都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如潘家华认为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庄贵阳则指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谢军安等认为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活动低碳化,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量与人为吸收量间的动态平衡,本质上属于碳中性经济。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继英国于2003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均陆续提出了相应的能源政策以及实施低碳减排的计划。德国、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等世界大国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提出了差异性的气候政策,各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减排成本、技术水平、政治背景以及研究观点等的不同,形成了以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不同政策立场,使得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举步维艰。

(二)低碳经济国际博弈现状

至今为止,历经二十多年的减排路径,虽然国际上已达成“碳减排”的共识,但各国仍未推出一套可行的减排方案。“碳排放”显然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由于“碳减排”其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各国在利益方面难以协调,特别是各国发展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差异性的环境效用,使得世界性“碳减排”陷入了一场博弈。由于当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治理结构,这就导致“碳减排”博弈陷入了一场困局。尽管《京都议定书》中为各国制定了2008—2012年的减排标准,但各个国家很难在具体的减排行动中达成一致,尤其是发达国家更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要求将发展中国家一起加入“碳减排”的行动中。根据不同的利益群体,碳博弈中参与者: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顽固派、以欧盟为代表的积极派、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获益派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搭车派。

有学者提出,针对国际“碳减排”的博弈困局,首先必须讨论其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二是如何分配各国的碳排放权。对于第一个问题,各国各持己见,如印度所提出的人均排放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远远的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最大的责任;其次巴西也表示,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大量的燃烧化石燃料,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而发达国家则是将责任推向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学者则是提出了最终消费论来衡量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发达国家将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商品,实际上是形成了碳排放的转移,因此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应该算在发达国家的头上。

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的国际形势,一系列已有的国际性条约得不到严格执行,新的国际减排方案又很难制定,这也正是哥本哈根大会无果而终的原因所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课题组发表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理论框架,核心是解决各国碳排放权分配问题。具体的步骤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对各国的碳排放先算一个历史总账,确定各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是否超过其应有的碳排放权,从而建立一个“国家碳排放权账户”;第二步,设定一个自现在开始到未来某一个时点全球新增的碳排放额度,分配到各国,并纳入“国家碳排放权账户”一并考虑,得到各国这段时期的总排放额度;第三步,各国分别制定各时点的减排路线图,确定每年的实际排放量,且国家间可以进行碳排放权交易。

三、国际上的减排方案

目前,国际上也推出了一些关于碳减排的路径方案:一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转换率;二是燃料替代,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环保的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燃料;三是从化石燃料的利用中分离和回收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从减排的效果、实施的难易程度、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看,这些方案虽有不足值得考虑。综合上述的分析可知,世界性碳减排博弈的有效均衡有赖于世界各国发展差距的缩小和全球性治理结构的形成,才能让合作共赢成为世界性“碳减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坤明,潘家华,崔大鹏,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6.

[2]陈文颖,吴宗鑫.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与碳排放限额分配[J].中国环境科学,1988,(6).

低碳经济综述篇2

【关键词】物流服务低碳经济综述

经济发展逐渐向低碳模式过渡,物流活动在其中扮演者重要较色。低碳物流服务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于从运输、仓储及逆向物流等过程减少碳排放,促进消费者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本文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梳理低碳物流服务的研究现状,提出低碳经济下物流服务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物流服务低碳化

目前,我国部分物流企业已开始利用多种运输方式、绿色物流及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来打造低碳物流体系。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政策法规不健全、人们对“低碳物流”认识不足、物流管理人才短缺、低碳物流能源消耗大且污染排放严重,物流企业成本过高等[1]。

(一)物流服务与碳排放。管理方面,学者们发现碳税的征收状况影响碳减排效果,通过物流优化网络建立物流配送新模式[2],通过多式联运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资源整合方面,可通过优化物流格局和物流集成降低能耗。目前大都从物流运作模式、物流网络和物流资源整合几个角度研究物流服务与碳排放的关系。

(二)推动低碳物流发展的建议。我国企业的低碳物流意识低、物流配送资源缺乏、配送组织效率过低、物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及政策法规不健全是物流服务低碳化发展的障碍。为了促进物流的低碳化发展,政府和企业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与低碳物流及产品回收的相关标准与规范,限制交通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政府部门对物流产业的协调与管理机制[3];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低碳观念,开发低碳物流技术,发展先进运输方式,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二、低碳物流服务创新

物流服务的创新方向有两个,一是对服务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二是通过改善服务质量、内部管理和客户维护来提高执行力[4]。技术层面的创新可从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发展绿色低碳运输、推广绿色包装和整合资源、加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几个角度考虑;规划层面的创新,可从宏观产业布局及微观企业物流方案的制定出发;政策层面的创新则需要政府推出新政策。同时,物流企业服务的创新还需要注重利用外部关系挖掘网络异质资源、重视企业自身动态能力的提高[5]。还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物流产业的信息融合,克服市场分割、企业规模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整个物流行业服务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6]。

目前,学者们倾向于从三方物流和四方物流服务创新促进物流的低碳化发展:一方面是借助于三方物流模式实现逆向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四方物流平台的构建,将信息和金融支持引入到物流体系中,这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但我国目前的物流体系的发展仍以三方物流为主,且逆向物流体系的建设十分薄弱,四方物流体系也仅是刚具雏形而已。

三、实证研究方面

学者们分析了我国制造业、道路运输业、物流运输业和农产品等行业的现代物流发展现状,总结其特征,提出建议。

制造业方面,学者们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物流现状,提出适用的低碳物流配送模型;道路运输方面,低碳物流理念的树立是基础,运输方式的改变是实现物流低碳转变的突破口;港口物流低碳化发展方面,学者基于低碳经济视角测算宁波市港口物流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8],港口物流业可从做好低碳港口发展规划、技术支持及发展激励机制四个方面科学推进低碳港口物流业的发展[9];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方面,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流通成本高,低碳经济下要缩短农产品物流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水平[10]。

可见,目前关于通过物流服务实现低碳发展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道路运输业、港口和农产品等领域,而对涉及的其他领域的研究还很匮乏,尤其是具有单件作业量小但订单量极其巨大的快递行业。

四、结论

本文梳理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学者们关于低碳物流的研究比较全面。但在物流服务创新方面,所提到的逆向物流与四方物流模式的发展,现实中还不具备实施的基础,应进一步探讨其转变方式。在实证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道陆运输业、港口及农产品物流方面,而未涉及物流服务的其他行业,未来可进一步对其他行业的低碳模式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建宁.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4.

[2]朱莉.低碳济下物流优化设计的网络均衡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3]翟勇洪.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6).

[4]姜燕宁,郝书池.基于低碳经济的物流服务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1).

[5]田雪,司维鹏,杨江龙.网络嵌入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动态能力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5(1).

[6]黄山,范洁文,邝伟鹏.基于信息整合的低碳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5).

[7]夏文汇.基于低碳经济的钢铁生产物流配送模型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0):47-54.

[8]李秋正.低碳经济视角下港口物流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研究――以宁波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05:72-75.

[9]葛卫芬.低碳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1,01:171-173.

低碳经济综述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基本概念;经济形态;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排放;发展路径;战略价值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5-0090-05

一、低碳经济概念

英国于2003年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先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报告认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以降低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获取GDp的绿色增长。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加大碳减排技术使用,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生活观念、消费模式、发展路径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可协调性的发展。简而言之,低碳经济就是开发和利用低碳能源,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工业化时代以来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学者的一般界定和认识,低碳经济概念可以分划出经济形态论、可持续发展论、低碳排放论、绿色经济论等几种类型。

经济形态论。龚建文认为,低碳经济是实践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模式。[1]潘家华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经济形态。[2]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低碳产业、低碳排放、低碳技术、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3]李建建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4]张坤民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大力提高能源效率、规模性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开发利用碳减排技术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5]李宗才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的一种创新型、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6]

可持续发展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同时又可以维续后代人发展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学术界,低碳经济研究也引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付允、马永欢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7]杜飞轮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先决条件,借助技术和制度创新,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8]周生贤提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促进发展观念的改变,建立清洁能源体系,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可持续性发展。[9]单宝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实质就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转换清洁结构,核心是实现能源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最终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根本性转变的可持续性发展。[10]

绿色经济论。英国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先提出绿色经济概念,就是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为了恰当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实现对自然资源高效文明的持续性利用,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金涌等人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11]吴晓青认为,低碳经济也可以说是一次绿色的能源革命。[12]邢翼等认为,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节能经济,最大限度减少高碳能源消耗排放以达到节能减排的功效,开发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其本质上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3]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低碳产出,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发展路径是碳中和技术的绿色经济模式。[14]刘细良强调指出,低碳经济本质上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性选择和理性平衡,是一种追求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实现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的绿色可持续经济。[15]

低碳排放论。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提出,要依借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减少社会生产中自然资源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一种对自然环境危害最小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就是为了降低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重在建立低碳能源体系、开发低碳技术和转变高碳产业结构,核心内容是实施低碳政策、开发和使用低碳产品,以大量减缓低碳排放来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模式。[16]王灿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指经济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大大低于当下的排放水平。[17]姜克隽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要素,就是在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获得社会整体发展的最大产出效应。[18]郝泽华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施行低碳能源系统,开发低碳技术,打造低碳产业结构,实现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减少碳量排放。[19]

总体而言,低碳经济的经济形态论、可持续发展论、绿色经济论、低碳排放论四种类型的概念都注重节能减排,都强调珍惜有限资源,都强调从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技术开发和使用上开拓出发展的路径,都呼吁保护人类共同居住生存的环境。国内学者只在是研究的视角、分析的范式、规范的准则、实施的手段、拓展的路径各有不同而已。经济形态论注重从经济发展形态的高度确立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把低碳经济视作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生产方式。[20]可持续经济论重在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重在坚持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旨在提高资源利用能效。低碳排放论的核心在于节能高效上,重心在于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比重,目的在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某种程度上两者的发展并行不悖,都是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1]崔大鹏认为,绿色经济内涵宽泛,涵盖广阔,可持续发展论调则注重“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安全、发展创新经济”。[22]绿色经济就是把非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获得对资源能源消耗的最低化、环境污染的最小化、生态破坏的最低化处置。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效应和目的上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在可持续经济发展中,最少的废弃物排放是首要目标,最小化的碳排放量、无碳化的循环发展都是低碳经济的重要表征。[23]

二、低碳经济基本特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研究认为,低碳经济具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机制运作的经济特性;有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使用、提高资源能效的技术特性;有加大碳减排力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目的性。[24]李建建、马晓飞认为,低碳经济具有降低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的目的性,借助技术、机制创新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缓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缓解地球变暖的态势;低碳经济最终只能依靠新能源技术开发、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行绿色生产模式,最终达到经济社会整体重构的效应性。[25]林诠认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低碳经济以降低碳基能源的巨大碳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促进全体社会绿色、和谐、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本质目的就在于对资源和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对低碳产品的广泛开发,对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全面减排。[26]杜飞轮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低碳的生产模式,低碳的能源体系,低碳的消费结构,低碳的生活方式。[27]章宁研究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特征:低碳经济的发展源起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整体窘境;低碳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内含着高技术、高投入和高成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必须依赖绿色能源的开发和低碳环保技术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工业化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的着力点。[28]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彭近新认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滞碍因素,无论是经济发展层面还是能源技术开发创新,无论是低碳经济政策法规还是环境保护观念,无论是低碳经济运行机制还是政府支撑的力度,无论是市场化的推进还是行政化的管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多处在下风。所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挑战重重。[29]庄贵阳认为,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技术投资力度严重不足,在全部科研支出中比重不足1.5%,与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不可同日而语,而企业自主研发投资不到全部科研基金的35%。而且,碳减排技术缺乏长期规划,多谋求短期效应,对市场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不足;低碳经济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国际低碳技术的转让和合作缺乏制度性支持。[30]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投入、能源结构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成为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挑战。从发展阶段而言,中国正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总体进程之中,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能源消费的大幅度增长都极大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煤炭和石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和能源结构决定我国的化石能源体系暂时不可能得到彻底的变革;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产业技术的低端化层次、低附加值的产业供应链、出口产品竞争力弱的低端结构模式引发的大幅度转移排放等,都是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挑战。[31]周剑等学者研究认为,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减排态势会对我国的碳减排形成空间挤压,直接影响到我国新能源建设领域的决策;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竞争性挑战;以改善地球变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发达国家在碳减排和碳交易领域的优势势必加大我国在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成本。[32]可以说,国际领域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势头对中国的节能减排形成一个外在性的加压环境。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低碳经济发展也同时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一书中指出,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碳减排举措,实现低碳经济的长足发展,既符合世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潮流,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转型态势;既是科学发展观践行的实际举措,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内容。在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中,应该力促实现碳减排技术的升级,使我国在低碳经济技术领域中力争拔得头筹。[33]总体而言,我国低碳减排的空间较大,实现低碳减排的成本相比较发达国家为低,减排行业和企业之间合作潜力很大,[34]和发达国家进行碳交易的可能性更为宽敞。[35]周剑、刘滨、何建坤等学者研究认为,在现有的国际竞争规则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为我国推进低碳技术的自主性发展提供机遇,有利于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西方发达国家在wto的规则下运作国家碳交易市场,采纳规格更高的行业绿色标准,这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成促进的动力。[36]

五、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促进经济增长、缩减贫困差距、增加劳动收入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节点。所以,通过降低国民收入、减缓经济增长幅度的方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应是不可取的。中国只能走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投资的路径。[37]《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设置了节能减排、强化低碳、绿色发展的基本模式。[38]张坤民认为,中国资源禀赋不佳,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能源消耗数量巨大,碳排放量总额居高不下。有鉴于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可替代能源建设。[39]任力认为,实施低碳战略,优化产业构成,调整能源结构,在碳交易市场实现国际接轨,借助强力政策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40]《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研究认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须符合国情,同时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拓展出一条目标明晰、注重实效的发展路线。要注重远中近期目标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规则制定,勇于担当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提升国家地位和形象。[41]冯之浚等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重在“创新”:要以观念创新推进低碳建设,要以结构创新推进能源更新,要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排放,要以消费创新推进低碳生活,要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社会。[42]付允认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坚持把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推广碳中和技术为最基本的发展路径和方向;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43]

张一鹏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单纯地依赖低碳技术的进步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低效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低碳生活的基础辅助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生活的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好诠释。[44]吴晓江认为,低碳经济其实是一种“公民运动”,需要全民的低碳生活方式予以支撑。所以,低碳经济建设不是单纯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治理,而是要真正关注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生活细节中向“阳光经济”和“风能经济”转型,实现全民节能减排。[45]

以低碳城市建设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潮流,很多学者在此领域展开研究。汪光煮指出,我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理念转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46]戴亦欣则认为,政府主导、市场引发、市民合作,建立起合理的治理结构和良好的制度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要素。同时,要将低碳经济的时代转型和城市的发展历程相结合。[47]毕军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旨是城市发展指标与产业调整实现整体协调,要将政府从上到下进行掌控的制度模式和长期减排的目标任务相结合,避免城市建设中追求低碳经济政绩的短期效应。[48]刘志林认为,低碳城市的建设内涵应该是经济模式转变、消费理念提升、生活方式转化、生活质量提高的结合体,只有碳排放达到低碳城市建设的绿色标准,才能使低碳经济成为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49]很多学者重点研究了我国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与发展模式的基本关联[50][51][52]。

整体而言,我国很多学者在发展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学者们指出,我国正值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碳减排压力有增无减。[53][54]所以,当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更为重要,要在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下,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促成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于降低能源强度、促进节能减排,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55]加大碳金融和碳财政的支持力度;[56]改变能源消费方式,拓展绿色经济消费;[57]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实现国家、企业、市场三者有效合作;[58]以技术创新、能源创新、制度创新达到节能减排效应;[59][60]在国际领域加强低碳技术合作,发挥碳汇潜力,拓展国际碳交易的合作。

六、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建设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去吸取和借鉴,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事业的发展。

冯之浚和陈岩等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低碳经济的基本经验后指出,欧盟的低碳减排,英国的低碳立法,北欧的低碳生活,美国的智能和超导电网,日本的低碳社会,这些低碳政策体系已经初现成效,成为我们借鉴和参考的重要依据。[61][62]仇保兴详细地总结了英国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对英国全民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郭印、王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际领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其中,英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是气候变化税还是碳基金制度,无论是气候变化协议制度还是碳交易机制都给全世界的碳减排作出了表率;德国为了实施自己的低碳经济战略提出了气候保护的高技术战略、生态税收制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等,都展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意大利采取Cip6机制和白色证书制度,在全国展开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事业中展示了自己独特而且有效的贡献。[63]陈志恒详细总结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具体举措,包括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制度革新、环保示范、国际合作等诸多领域里的协同互动。[64]刘志林对英国的低碳城市和日本的低碳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总结了两国在低碳经济建设上的宝贵经验。[65]

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介绍上多数只能作一些简单的评介,欠缺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有关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建设经验对我国低碳经济事业的效应缺乏基本的检测,对我国低碳事业的教益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论证。但无论如何,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低碳经济的先驱,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很值得我国进行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潘家华.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04-206.

[3][42]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新华文摘,2009,(13).

[4][25]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5][9]张坤民.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与可行性[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73.

[6]李宗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述评[J].争术界,2010,(6).

[7][14][43]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8]杜飞轮.低破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10]单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11).

[11]金涌,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12]吴晓青.实行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a].潘家华.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60-72.

[13]付允,等.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a].中国资源与环境,2008,(3);邢翼.中国低碳之路怎么走[C].环境经济,2009,(8).

[15]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04-21.

[16]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73.

[17]王灿,王克.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a].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社,2008:419-420.

[18]田晨.《世界环境》记者田晨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姜克隽[J].世界环境,2008,(2).

[19]郝泽华.在“低碳经济”中赢得先机[J].企业文化,2008,(10).

[20]贺业方,朱兵,洪丽云,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分析——基于资源生产率[J].技术经济,2010,(12).

[21]周宏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考量[J].理论前沿,2009,(20).

[22]崔大鹏.低碳发展漫谈[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32.

[23]方时娇.也谈发展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09-05-19.

[2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26]林诠.建材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方向[J].中国建材,2009,(9).

[27]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

[28]章宁.从丹麦“能源模式”看低碳经济特征[J].科技经济透视,2008,(12).

[29]CCiCeD.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041-1067.

[30][37][55]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3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32][36]周剑,刘滨,何建坤.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33][4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1-102.

[34]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35][6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36]周剑,刘滨,何建坤.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3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8.

[3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0]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44]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

[45]吴晓江.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J].社会观察,2008,(5).

[46]汪光煮.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乡规划理念转变[J].城市规划,2010,(1).

[47]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48]毕军,刘凌轩,张炳,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49][65]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50]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

[51]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52]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53]于恒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1,(1).

[54]秦军.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对比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6]岳瑞锋,朱永杰.1999—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2010,(3).

[57]徐匡迪.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J].科技通报,2010,(1).

[58]冯俊新.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

[59]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60]白楠楠,宋焕斌.低碳经济——中国实现跨越发展的契机[J].生态经济,2011,(1).

[62]陈岩,王亚杰.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0,(4).

[63]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

[64]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6).

低碳经济综述篇4

关键词:经济转型;低碳经济

当今社会以“低碳”为概念的一系列新政策应运而生,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经济等活动越来越频繁。但是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势必会导致能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的博弈,所以既要倡导低碳经济,降低能源的消耗,由要发展经济则经济转型成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洁新能源开发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改革的根本性重大转变。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全世界各个国家也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威胁,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启了“低碳经济”模式,号召全世界的国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

二、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构建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

构建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首先要确定评价的对象因素,其次确定权重,最后进行线性加权的到综合评价指标。1、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对经济转型评价对象因素的梳理,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以经济与民生、技术创新、产业能力、经济国际化能力为对象,将GDp增长率、人均GDp、科技从业人员占就业比例、专利数量、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进口依赖度、出口依赖度等作为基础性指标,对指标进行Kmo与球形检验,得到Kmo值都大于0.6,可做因子分析。2、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对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因素的梳理,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以科技发展、社会发展、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为对象,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污水处理率、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人均碳排放量、深林覆盖率等作为基础性指标,对指标进行Kmo与球形检验,得到Kmo值都大于0.6,可做因子分析。同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计算,通过线性加权得到科技发展的指标权重为0.305,社会发展的指标权重为0.265,能源消耗的指标权重为0.189,生态环境的指标权重为0.241.

(二)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关系研究

以我国某省2006-2016年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作为数据进行分析,利用eG方法对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协整分析,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确定二者之间关系。采用aDF单位根法做单位根检验,得到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变量一阶差分aDF值分别为-2.95和-0.52,再运用eC发进行协整分析,做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滞后期为2时,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是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原因,在滞后期为4时,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对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分析,低碳经济在短期内经济转型对促进作用不大,但长期内低碳经济对经济转型促进作用显著。以上面某省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为例2006-2011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2012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低碳经济突飞猛进,但是随后2013年又有所回落,从2014年开始至今,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平稳。同时,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专业增速也明显提高。

三、我国经济转型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的方法

2010年我国确定在5个省市8座城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由此拉开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幕。中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非常大,推动建设节约型经济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下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目标中,要将低碳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纽带,从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低碳经济国际技术合作;提倡环保节能,抑制奢侈浪费;扩大造林面积,发挥碳汇潜力;设立碳基金;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等方法。

四、结语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去分析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是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转型在长期内有促进作用,而经济转型对低碳经济在短期内有推动作用。在理解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后,提出我国我国经济转型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的方法,加快经济转型进度,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的力度,从政策上引导、从法律上约束、从财政上支持,充分发挥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构建和谐美好的地球环境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诗嘉.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之路探究[J].中国商贸,2016(4):176-177

低碳经济综述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风险投资分析预测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

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投公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低碳经济综述篇6

关键词:经济转型;低碳经济

当今社会以“低碳”为概念的一系列新政策应运而生,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经济等活动越来越频繁。但是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势必会导致能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的博弈,所以既要倡导低碳经济,降低能源的消耗,由要发展经济则经济转型成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洁新能源开发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改革的根本性重大转变。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全世界各个国家也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威胁,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启了“低碳经济”模式,号召全世界的国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

二、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构建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

构建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首先要确定评价的对象因素,其次确定权重,最后进行线性加权的到综合评价指标。1、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对经济转型评价对象因素的梳理,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以经济与民生、技术创新、产业能力、经济国际化能力为对象,将GDp增长率、人均GDp、科技从业人员占就业比例、专利数量、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进口依赖度、出口依赖度等作为基础性指标,对指标进行Kmo与球形检验,得到Kmo值都大于0.6,可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其中wk为指标权重,αij与βij为指标在旋转鞠准中的成分数值,λ1与λ2为成分的因子贡献率,ϕ为提取主成为的累计贡献率。通过线性加权得到经济与民生指标权重为0.306、技术创新指标权重0.296、产业能力指标权重0.179、经济国际化能力指标权重0.219。2、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对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因素的梳理,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以科技发展、社会发展、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为对象,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污水处理率、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人均碳排放量、深林覆盖率等作为基础性指标,对指标进行Kmo与球形检验,得到Kmo值都大于0.6,可做因子分析。同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计算,通过线性加权得到科技发展的指标权重为0.305,社会发展的指标权重为0.265,能源消耗的指标权重为0.189,生态环境的指标权重为0.241.

(二)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关系研究

以我国某省2006-2016年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作为数据进行分析,利用eG方法对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协整分析,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确定二者之间关系。采用aDF单位根法做单位根检验,得到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变量一阶差分aDF值分别为-2.95和-0.52,再运用eC发进行协整分析,做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滞后期为2时,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是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原因,在滞后期为4时,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对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分析,低碳经济在短期内经济转型对促进作用不大,但长期内低碳经济对经济转型促进作用显著。以上面某省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为例2006-2011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2012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低碳经济突飞猛进,但是随后2013年又有所回落,从2014年开始至今,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平稳。同时,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专业增速也明显提高。

三、我国经济转型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的方法

2010年我国确定在5个省市8座城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由此拉开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幕。中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非常大,推动建设节约型经济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下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目标中,要将低碳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纽带,从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低碳经济国际技术合作;提倡环保节能,抑制奢侈浪费;扩大造林面积,发挥碳汇潜力;设立碳基金;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等方法。

四、结语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去分析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是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转型在长期内有促进作用,而经济转型对低碳经济在短期内有推动作用。在理解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后,提出我国我国经济转型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的方法,加快经济转型进度,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的力度,从政策上引导、从法律上约束、从财政上支持,充分发挥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构建和谐美好的地球环境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诗嘉.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之路探究[J].中国商贸,2016(4):176-177

低碳经济综述篇7

摘要:阐述了上市公司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指出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处。根据时代特征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归纳总结出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并从指标的选取原则和意义上,构建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为上市公司开展低碳环保,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低碳;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1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1-0045-04

1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综述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点,它是指运用一定的绩效评价指标,结合实际的业绩效果进行综合性测评的一项工作。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一是财政部提出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模型,主要是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分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进行评价;二是徐国华等人提出的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模型,主要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展能力及主营业务鲜明状况六个方面进行评价;三是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提出的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分模型,其方法为综合指数法,所选取的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和全部资本化比率;四是美国《财富》杂志在2002年1月公布的“中国100强上市公司”排名时采用的模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企业的年营业额、净利润和市值;五是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的“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eVa/mVa排行榜”,主要评价指标是企业的增值价值;六是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从1998年开始公布的每一年度“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其评价指标主要有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六个方面。

上述评价体系都只从一定的角度对企业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并未能形成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很多问题值得商榷。首先,上述评价体系存在财务指标权重过大、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的评价倾向,另外没有重视顾客、员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评价体系易导致企业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财务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其次,上述评价模型存在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的缺陷,大多是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进行评价,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较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社会贡献未作评价。特别是在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只重点突出企业的经济效益,缺乏对环境、社会影响的评价,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成本以及其社会价值,还会导致一些企业只是一味地增加自身经济效益,而不考虑其生产行为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使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

2低碳背景下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目前也有一批专家和学者已经开始介入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刘源依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以综合业绩为目标层,以财务指标、顾客指标、内部经营指标、学习成长指标和低碳环保指标为准则层的中小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王敏、姜振萍在参考国内外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后,建立了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方面,财务方面从5个维度,选用12项指标,非财务方面选用3项指标,重新构建了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李洪山、张姗等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包括环境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三个一级指标,22个具体指标的地铁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刘利群在BSC平衡积分卡业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了低碳相关指标,改进了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梁毕明、蒋文春等根据融入低碳经济分析的目的和要求,考虑分析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从盈利状况、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状况四个维度,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中加入了低碳经济指标,构建了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指标的选取,低碳指标的意义、体系的构成三个方面构建出低碳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

2.1指标选择

对于在业绩评价体系中除低碳经济指标外的其他财务定量与定性指标,笔者不作说明,主要是针对低碳经济相关的13个判定指标作介绍。

①低碳产品销售利润率=低碳产品营业利润÷低碳产品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低碳产品对企业的贡献,不作为产品取舍的关键,低碳产品可能会因价格或顾客接受度等因素出现短期的利润率低。

②低碳成本费用率=低碳产品利润总额÷低碳产品成本费用总额×100%

该指标分析是成本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在初期,关注低碳产品可能会出现成本或投入较高的情况。这个值可能短期会较低,但这可以作为业绩评价中基本指标对盈利能力不足的补充说明。

③低碳资产现金回收率=低碳产品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作为资产质量状况的修正指标,主要是反映低碳产品的现金流量。

④低碳产品销售增长率=低碳产品销售收入增加额÷低碳产品上年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主要是反映低碳产品的销售增长状况。

⑤低碳产品比例=低碳产品种类÷企业总产品总类

该指标是公司的环保产品的比例,作为对产品质量的一个反映。

⑥环保法规符合性、排污许可证的合法性

这两个定性指标是环境责任指标评价的基础,反映企业的环境行为是否遵守了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条款以及行为差距造成的影响。

⑦万元收入低碳排放量=Co2排放量÷企业万元产值×100%

该指标将企业环境因素的输入因子与输出因子相联系,考核企业在控制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方面所作出的环境业绩。

⑧万元产值原材料投入总量=原材料量÷企业万元产值×100%

大多数原材料在制造或者烧毁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并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低碳经济要求低能耗、低排放,为了履行环境责任,企业必须注重原材料资源的投入总量。

⑨万元产值能源投入量=能源投入量÷企业万元产值×100%

能源是指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消耗的石油、煤、电、天然气等,一方面它们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动力能源,另一方面又成为废气、废渣等产生的根源。“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在使用能源时尽量使用洁净能源,减少能源的使用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评价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必须注重企业的万元产值能源投入量。

⑩低碳产品销售比率=低碳产品销售额÷企业产品销售总额×100%

此评价指标解释了低碳产品在企业总产品销售额的比重,体现了低碳产品的销量情况。

⑨低碳投资增长率=低碳投资增加额÷低碳投资年初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体现出企业对低碳技术的关注程度,是企业先进性的体现。

⑥企业绿化费越多、排污费越少,表示对环境贡献越大,对低碳履行的责任更多;“三废”综合利用率越高,表明企业的低碳技术越好,也是企业先进性的体现;寿命结束时可收回产品比重越高,表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的能力强弱;

⑩新低碳产品研发比例可以体现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低碳专项计划的制定表明了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有效性和执行力,低碳产品计划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员工的研发能力的强弱;员工的低碳观念表明企业员工对新政策的敏感度,是员工社会责任的体现。

2.2引入低碳指标的意义

2.2.1将低碳指标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给企业带来的意义

将低碳相关指标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便于企业将低碳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低碳建设。同时,这样一个定量或定性相结合的体系,亦有利于企业充分了解其在节能减排、资源和能源及产品回收和再利用的效益,制定不断改进的措施,从而使企业降低污染处理,能源消耗方面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另外,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企业群体,积极响应国家的“低碳”号召,履行低碳的社会责任,也将提高其公众的影响力和关注程度,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2.2.2将低碳指标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意义

企业为了达到低碳指标,会努力减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会直接改善内部职工和其他关联者的健康,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为企业和职工带来经济效益。除此之外,政府也能从企业的低碳生产中得到收益,因为企业会减少污染发生的概率,从而减少政府对公共污染的治理费用。同时,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之上。便于政府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从而全面落实到上市公司发展中。

2.3体系构成

本文构建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财务方面和非财务两个方面,分为五个维度,包括:财务维度、顾客维度、环保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成长维度;其中财务维度仍作为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主要部分,主要是便于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比较和国家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性。该指标体系在传统的财务因素外加入了顾客、环保、运营、学习成长,使评价体系更为全面。其中每个维度之间是具有逻辑含义的,比如如果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将导致环境污染,必定使接受这些产品的客户受到负价值(健康、医疗等),最终将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而如果企业积极承担了环保责任,比如开发低碳环保产品,进行低碳环保公益性投资等,这不仅是政府所支持的,将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更重要的它会提高企业的形象,增加客户的信誉度,引导客户消费。此外,产品的开发设计基本决定了产品的生产流程,同时也决定了其污染指数,因此,企业要做到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必须在内部运营中切实贯彻各项环保指标。否则,将导致事后的高治理成本,甚至会严重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所以要达到以环保维度的各项指标,必须以环保合理的内部运营为前提,其他逻辑关系在此不做赘述。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见表1。

低碳经济综述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碳绩效;低碳经济促进系数;低碳评价指标;低碳经营水平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3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1-0090-03Doi:10.13535/ki.11-4406/n.2015.11.045

1概述

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技术、高人才密集、高创新能力和对自然资源依附性较小等优势,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借助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程度,结合单个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计算得出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可以量化反映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

作用。

2低碳经济促进系数的概念

由于相对国民经济经济总量来说,单个高新技术企业对整个低碳经济发展影响的绝对量是微不足道的,须结合行业低碳经济贡献度计算单个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来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进而对企业的碳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计量模

型为:

其中,pCoe为某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Coi为该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由该行业形成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Loe为该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

2.1行业低碳经济贡献度

计算高新技术行业低碳经济贡献度的具体方法是在剔除该高新技术行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后,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重新加以计量,通过比较剔除前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得出该高新技术行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本文定义含有该高新技术行业影响的指标数据为原始组数据,用传统产业的相应数据替换原始组数据中该高新技术行业的相关数据后,得到的数据为替换组数据。将原始组数据和替换组数据进行统一标准化处理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第t、t+1年含有该高新技术行业影响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原始组t、原始组t+1和剔除该高新技术行业影响后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替换组t、

替换组t+1。由于该高新技术行业的存在使得低碳经济水平得到的提高在低碳经济水平总提高中所占的比例,就是该高新技术行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用符号Coi表示,计算过程如公式所示:

2.2企业的低碳经营水平

依据上述低碳经营水平评价指标以及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如下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Loe:

其中,Loe是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表示某企业的低碳经营相对于其所在行业的发展水平;w1、w2、w3分别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e1、e2、e3的权重;e1、e2、e3根据企业和行业平均数据计算,反映企业的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科研创新力度相对于其所在行业的发展水平。

2.3低碳经济促进系数的计算

在前面的论述中,能够得到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Coi以及该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Loe,二者相乘即为该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pCoe,其含义为,如果该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中的所有企业均按该企业的低碳经营水平运营,该行业对于低碳经济的贡献程度将达到百分之多少。如公式所示:

3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范围涉及设计、开发、生产、分销及安装各种先进的电信系统和设备。在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兴通讯将环境保护融入到每个运营环节以及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之中,设计和实施环保节能解决方案,引导高效、低碳的发展模式。

3.1行业低碳经济贡献度的计量

通过对2007~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的整理、计算,得到含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的原始组数据。再将原始组数据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到的相关数据替换为相应的传统制造业数据,形成一组新的替换组数据。替换组数据反映,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保持行业产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该行业不是高新技术而是传统制造业时相应指标数据的水平。

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为了便于结果分析,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前两个主成分y1、y2的线性组合为:

y1=0.962X11+0.921X12+0.968X13+0.736X21+0.755X22+

0.950X23+0.980X31+0.882X32-0.727X41-0.913X42+0.695X43

y2=0.214X11+0.103X12+0.052X13+0.565X21+0.575X22+

0.201X23-0.106X31-0.319X32+0.644X41+0.364X42-0.298X43

将数据代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到2006~2012年原始组和替换组的主成分得分,记为、,主成分y1、y2的方差0.75528、0.13622即为其权重,可得到低碳发展水平指数的计算公式:

从而得到含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和剔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后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最终计算得到2012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

3.2企业低碳经济促进系数的计算

中兴通讯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2年中兴通讯共消耗各种能源折合标准煤21712.784吨,其中电力占主要部分,达到各种能源总和的93.08%,天然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自来水分别占3.02%、1.95%、1.16%、0.37%、0.41%。中兴通讯2012年年度报告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为8586652.5万元,按产品划分,其中终端、设备制造实现收入2583880万元,研发经费投入为237298.2万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数据根据2013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加工计算。得出中兴通讯的碳排放强度水平,能源消耗强度水平,研发投入强度水平。

在同一判断矩阵中,评判比较各指标在评价企业低碳经营发展程度时的两两重要程度确定e1、e2、e3的权重。计算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3.0535,对应的特征向量为=(2.6207,1.1006,0.3467)t,经一致化处理后为=(0.6442,0.2706,0.0852)t。即碳排放强度水平e1的权重为0.6442,能源消耗强度水平e2的权重为0.2706,研发投入强度水平e3的权重为0.0852。则中兴通讯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为:

结果意味着中兴通讯的低碳经营水平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平均水平的1.49倍。再根据求得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和中兴通讯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最后得到其低碳经济促进系数为22.74%(15.26%×1.49),即如果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所有企业均按中兴通讯的低碳经营水平运营,则该行业对低碳经济的贡献度将达到22.74%,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表明该企业具有较高的综合碳绩效水平。

4结语

相对国民经济总量,单个高新技术企业对整个低碳经济发展影响的绝对量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借助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程度。在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程度,结合单个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计算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对企业的碳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反映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国家监管部门评价企业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比较不同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贡献的差异,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更好地向低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投资者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关注,企业通过披露低碳经济促进系数,可以向投资者表明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贡献程度,如果资本市场能够对披露的信息做出正向反应,则会促使企业提升其低碳经营水平,从而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导向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麦海燕.企业低碳水平的动态绩效评价[J].财务与会计,2013,(1).

[3]吴玉萍.煤炭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工业技术经济,2012,(8).

[4]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

[5]nickKelly.theRoleofenergyefficiencyinReducingScottishandUKCo2emissions[J].energypolicy,2006,(1).

[6]DanielSperling,SoniaYeh.towardaGlobalLowCarbonFuelStandard[J].transportpolicy,2010,(17).

低碳经济综述篇9

[关键词]节能建筑;低碳城市;苏州;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070-02

现阶段,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席卷全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是人们时下最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工作单位的亲身实践,然后通过其部门的具体操作案例,主要分析探讨了苏州节能建筑与低碳城市的发展。

1关于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的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和环境的恶化,我国城市发展也遇到了“瓶颈”。目前,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也在逐步成为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从根本上来说,“低碳城市”和“节能建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低碳”更能够体现出“节能”,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公众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相互融合、体现,它综合了办公、休闲以及居家这三种日常生活方式,属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节能建筑,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指遵从气候设计以及节能等要求而建立的建筑。它涉及建筑规划区分、外部环境的研究和综合利用以及建筑的设计、朝向等,主要为了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降低能耗。而低碳城市,则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主要是为了降低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进行的一系列社区规划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等城市建设。其中,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设零能源消耗系统,利用科学技术,在最大的程度上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实现零化石能源使用的目标。同时,低碳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低碳经济,它是一种基础经济模式,主要是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它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双赢局面。

2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加快,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而现阶段,全球资源短缺情况也在逐渐严重,“高碳”城市也在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现阶段,我国在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地方政府在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的发展方面缺乏具体的实践,偏重概念;第二,城市规划和技术指导不够充分、全面;第三,在建设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的时候,出现盲目跟进的现象;第四,市民缺乏低碳意识,降低了整个市场接受度;第五,规划设计的项目成本高,而且缺乏复制和推广能力。

3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在苏州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3.1完善城市配套、打造城市精品

在苏州建设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3.2引领节能环境科技人才的实践体验区与配套服务区

为了提升配套功能,绿色小镇满足孵化企业、科技研发企业的工作生活需要,同时倡导一种绿色生活的理念,在绿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企业家俱乐部、生态之家、绿色家园、酒店式公寓等多种形态的人居产品。“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集中采用适合当地的绿色技术,进行绿色集成技术规划,逐步实现“绿色”、“微碳”、“零排放”的“碳环境”,并逐步形成、完善和制定出相应的“碳环境”建设标准,逐步在苏州市甚至整个江苏省推广应用。

3.3积极推进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苏州被列为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是苏州实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事关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生态城的建设是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强市与富民有机统一;有利于优化城乡整体布局,拓展“三农”与“三化”发展空间;有利于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开创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4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在苏州投资项目建设中的实践意义和影响

实行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在未来的15年内,想要保持GDp每年持续增长7%,就必须解决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因此我国发展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刻不容缓,而且,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小镇,国内在低碳、节能这一方面的企业也相对零散、核心技术也比较薄弱。尽管如此,很多地方政府仍十分关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是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业的央企,主营业务之一就是发展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建设低碳城市,而苏州市就是它的一个项目实践点,目前已投资建设“长江节能科技产业园”、“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低碳园区,为下一步投资建设低碳小镇奠定了基础。通过绿色建筑满足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外,通过苏州市“低碳小镇示范社区”的建立,可以实现示范引领低碳生活以及低碳教育的目的;通过节能环保最新理念的实际应用,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西部生态城市的建设。

5苏州节能建筑与低碳小镇发展的具体方法措施

5.1通过规划设计来引导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的建设

在实行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的建设时,需要对整个小镇的碳排放进行减量化处理,这其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减少排放以及增加固碳。因此,必须要对苏州市进行有机协调的整体规划,在这其中,首先要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其次,要建立低碳经济以及节能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在整个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实施,在进行节能建筑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科技和创意手段,显示出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在进行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时,要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为基础,保证规划的科学、严谨,建立高品质建筑。在规划形成之后,要严格执行其法定程序,同时强化问责,保证公开、透明。要积极推广城市综合体,建立居住、商业和工作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在城市中间通过功能分区,可以降低交通能耗。

5.2树立正确的低碳节能理念

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建材资源。而且,从建筑的规划设计,再到施工、使用,以及后期的维护和拆除,在建筑的整个寿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节能理念。而且在建筑拆除之后,我们要提高建筑物的回收利用率。另外,树立正确的低碳节能理念,首先要统筹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其次,建设城乡一体化,避免出现重城轻乡的状况。

5.3改造既有建筑,实行住宅产业现代化

在实行节能建筑的时候,可以从改造既有建筑入手,把那些老房子实行维护改造,让老房子焕发新生。在进行改造的时候,要注意节能改造和城市环境改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提升整个建筑物的功能。还有要加快城镇供热体系改革,严防出现大拆大建的情况,提升企业和居民的行为节能。

另外,可以转变现有住宅方式,实行住宅产业现代化,利用先进的制造业来改变传统建筑业。

5.4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

首先,要结合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对苏州市实行财税金融政策引导;其次,强化对于发展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再次,建立健全的相关政策体系,对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的发展,进行监督和监管;最后,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去整合资源,促进建筑节能的实施和发展。

6结论

综上所述,在节能建筑与低碳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开发商以及设计、施工单位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尽管如此,高科技以及节能技术和无碳城市是我国将来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章树荣.加强地区合作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第六届长三角能源科技论坛在南京召开[J].上海节能,2009(12):45-48.

[2]《上海城市管理》编辑部.营造品质生活建设低碳城市——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城市科学分论坛综述[J].上海城市管理,2010,19(6):86-88.

[3]安娜,王川进,刘文勇.沧州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3):111-113.

低碳经济综述篇10

abstract:theevaluatingindexsystemofurbanlowcarbondevelopmentisthefoundationoftheassessmentintheurbantrafficlowcarbonconstruction.Basedontheanalysisoftheconnotationoftheurbantransportlowcarbondevelopment,theDriver-pressure-Status-impact-Response(DpSiR)modelwasusedtosetupaninitialevaluatingindexsystemframework.thepaperanalyseseverycomponentofDpSiRmodelandestablishstheindexsystem,takingfullaccountofthedevelopmentsituationofurbantraffic.

关键词: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指标体系;DpSiR模型

Keywords:urbantriffic;low-carbondevelopment;indexsystem;DpSiRmodel

中图分类号:U121;F570.3;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103-03

0引言

交通运输领域、建筑领域和工业领域是三大温室气体主要排放领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二氧化碳减排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推进交通低碳建设。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发展模式,低碳交通的建设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受到广泛关注。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是连接低碳发展理论概念研究与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战略制定和措施实施之间的纽带,是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目前学者对城市低碳交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低碳发展的路径、战略和模式上,对于建立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尚无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交通的低碳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1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内涵分析

1.1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概念与特征分析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和延伸,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城市交通系统在充分满足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各种运输需求前提下,通过减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注重提高运输效率、能源使用效率和优化出行结构减少交通运输系统对资源环境影响,改善城市出行环境和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城市交通自身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1.2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具有独特结构的子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经济和能源的投入,而产出运输服务这一特定功能。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过程是在人类活动面临能源威胁以及环境保护的约束前提条件下,驱使城市交通系统更节能更环保实现人和货物位移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具体体现。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层面上的作用关系和反映城市交通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2DpSiR框架模型

2.1DpSiR框架模型概述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是欧洲环境局(eea)综合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管理模型[1-3]。能较好发展反映出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能对各因素之间复杂的作用过程进行简化,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简单明了。能够监测各指标之间的连续反馈机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因而在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4-5]。

DpSiR模型将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状况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方面,并构成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组织信息及相关指标的框架,根据这一框架,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一条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因果关系链。每一部分代表一种类型的指标,每类指标又分为若干指标项[6],如图1所示。

2.2城市交通低碳发展DpSiR模型构建思路该模型的构建思路是以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发展等因素作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驱动力产生的运输需求、能源需求增长以及交通运输环境污染和气体排放的外部性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低碳的状态会发生改变,如交通拥堵加剧、气体排放强度等都可视为状态因子的具体表现形式。城市交通系统状态的改变,必然会对自身发展以及外部环境造成影响。在这些背景下,纠正和缓和城市交通领域负外部性政策和措施便应运而生,其具体表现形式可以用响应因子来进行表征。

3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反映交通低碳发展状况的基础,是推动城市交通低碳建设、制定策略措施的主要依据。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取的过程中应遵循原则除了具备可行性、规范性以及客观性等基本原则以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能准确、全面、系统地体现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内涵特征,又要突出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7]。②综合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能从各个方面比较综合地、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发展特征[8]。

3.2基于DpSiR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本文基于DpSiR模型原理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将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用来度量城市交通总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第二层次为准则层,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部分;第三层次为因素层,将因素进行具体化构成评价指标第四层,结合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选取45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1)

3.2.1驱动力指标驱动力指标指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阻碍或推动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因素[9],这部分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运输需求影响因素,主要是在社会经济层面上运输需求产生的驱动因子,如城市人口数增长以及经济繁荣必然会给运输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居民出行以及货物流通量的增长,加重城市交通的负荷。第二部分为运输供给因素,城市交通的资金投入提高了运输供给能力,同样也是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交通运输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投资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推动低碳发展。

3.2.2压力指标压力指标指人类活动对城市交通系统直接压力。其中压力影响因素不仅来自于社会经济层面的压力,如基础设施水平、机动车规模结构、运输量等压力。同时还应该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给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上带来的压力,主要可以通过能耗水平以及排放水平两个方面进行测度。

3.2.3状态指标状态指标表示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交通系统各个层次所表现出的状态和趋势[10],重点体现在交通运输系统在运输服务和能源消费方面的发展状况,全面反映城市交通运输运营水平、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水平。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主要包括日常交通流量、车辆运行环境以及交通通达情况等。能源消耗以及排放水平通过各类机动车平均能耗、机动车分类碳排放水平、单位运输量燃油消耗等指标进行表征。

3.2.4影响指标影响指标是交通系统状态指标所造成的结果。DpSiR概念模型中的影响指数是用来描述城市交通系统状况变化的最终环境效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系统的状态变化对系统中紧邻环境的影响,主要选取能够反映出交通系统提供的服务对居民出行带来影响的指标;二是城市交通对城市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选取气体排放物对城市空气的环境污染程度的相关指标。

3.2.5响应指标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塑造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当前状态,系统的状态反过来又影响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状况,最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影响。显然为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身行为,即人类社会的响应[5]。可见,响应指标所描述的是城市为促进交通系统低碳化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以及在支持交通低碳发展建设上努力成果。结合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指标选取主要包括出行结构中低碳出行方式的分担率、低碳交通的建设投入和城市环境保护实施效果。

3.3评价方法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低碳发展中涉及的影响因素种类繁多,相互之间作用关系复杂。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多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关系。因此需要考虑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同时筛选后的指标要能够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指标体系所反映的信息。该方法在交通运输研究领域也得到了的广泛运用[11-13]。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考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熵值法、专家经验法(Delphi)等。

4结论

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城市交通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以及生态绿色发展研究,或是对城市交通具体层面的低碳发展评价研究,而缺乏对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整体测度。本文通过对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的系统分析以及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交通低碳发展评价研究领域进行探索。通过采用DpSi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系统评价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以期能够为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当然,本文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以及具体的评价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晓蓉,邵超峰.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环境风险变化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68-73.

[2]SvarstadH,petersenLK,RothmanD,etal.DiscursivebiasesoftheenvironmentalresearchframeworkDpSiR[J].LandUsepolicy,2008,25:116-125.

[3]edith,Rob.environmentalindicators:typologyandoverview[R].europe:europenenviromnentagency,1999.

[4]曹红军.浅评DpSiR模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6):110.

[5]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宏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68-71.

[6]ReenaShahinternationalFrameworksofenvironmentalStatisticsandindicators[J].inceptionworkshopontheinstitutionalStrengtheningandCollectionofenvironmentStatistics,2002,(4):6.

[7]邵超峰,鞠美庭.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10):95-99.

[8]李智,鞠美庭,史聆聆等.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J].交通环保,2004,(6):16-26.

[9]姜玉梅,郭怀成.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6):159-160.

[10]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35(1):227.

[11]范东凯,曹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J].2010,20(10):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