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气污染如何防治十篇大气污染如何防治十篇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4:14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篇1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环境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变化甚至在呐喊。当我们抬头展望时不难发现,蓝天白云渐渐蒙上了一层灰色,青山绿水间也夹杂着灰暗的影子。由此可反映出大气环境在逐渐恶化,土壤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也在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人类关系密切,我们实则是最大的承受者、破环者。环境的好与坏我们都承受着,我们也在不断破坏着,影响着其质量。由于环境质量的恶化,其污染程度对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是由于一些人为原因如人们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原因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超过了大气环境的最大承受能力,使大气成分变化,而且增加了一些具有毒性和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影响到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到严重破坏。

其污染源可分为天然和人为两类。天然污染源主要是自然界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的地方地点,如活火山向空气中排放灰尘、硫化氢等污染物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区。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的话,可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和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则能够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等;若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固定的和移动的污染物。

2大气污染的防治

2.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关于大气污染的防治,必须以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二者为出发点,对该地区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做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物的最佳方案[1]。例如:考虑工业布局时,应采取工业生产均衡分布的方法,尽量不要集中在局部或固定大城市等地方。这样一来,只要单位面积上排放的污染物减少了,让其自然净化就变得容易了很多。其次,工厂的地址选择也应与工厂的性质相符合,比如工业生产区应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还有,工厂与城市居民生活的区域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营造城市绿化带,从而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并能够吸纳粉尘,以减少人们的粉尘吸入量。

2.2加强交通运输中废气的排放量控制

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占比很大,其实交通运输所产生的污染物的量也不容小觑。根据数据统计,随着我国每人汽车的拥有量的上升,各个区域不同用途车辆的数据也在随之上涨,只考虑其排放的尾气量,对环境来说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了。所以,交通运输行业中废气的排放量应该引起重视并之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首先,合理科学规划道路网,不仅可以缩短居民出行距离,还能够减轻道路交通压力,何乐而不为呢。其次,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缓解交通拥堵,在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和能源有效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增大了人们出行时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频率。除此之外,加大鼓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也是另一种程度的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人们思想意识觉悟的提升也有利于交通环保。交通和我们的日常出行及生活关系非凡。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能够使得环保的出行方式成为人们的选择,在使用交通运输设备时,更加注重其环保[2]。

2.3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我国目前工业燃料主要还是煤炭,而它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对煤炭不高的有效利用率,导致其很大程度上使我国的大气污染愈发严重。其次,结合当前情况看,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这也反映出短期内这样的结构不会有很大的变动。因此,提高煤炭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使用是目前能够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可以采用高新技术,使煤炭资源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有效利用;大力推行型煤和低硫等煤的使用,并改进煤炭的燃烧方式,降低其污染物的排放量。当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方面的问题,还得从改变能源结构着手。如使用天然气、石油液化气能源、大力开发水利资源,发展核能。加大对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等

2.4实行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

人们用来烹煮或取暖的燃煤炉灶,特别是到了冬天使用得更加频繁。其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烟尘也是造成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甚至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区域采暖集中供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问题。一它可以提高热能利用率,减少燃料消耗;二它是采用的是高烟囱排放;三方便使用高效率除尘设备,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粉尘的排放量。四是减少燃料的运输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作用。

2.5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树立,植树造林

人们环保意识的树立和加强也是一个对环境保护强有力的措施。当人们环保意识有所提高时,相当于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比如:用步行或公交车代替私家车出行、垃圾分类入桶、选择环保可降解类材料的生活用品等。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习惯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气环境,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既是环境获益的一方也是环境污染破坏的始作俑者,所以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污染中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以影响身边的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此外,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低成本高反馈的举措。因为绿色植物有吸收大气中毒害的气体,更新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调节空气成分,净化大气的功能。植物是自然界中天然过滤器,是大自然忠实的守卫者和效忠者。还有森林能够使风速减慢,让其挟带的灰尘下降。比如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些树叶表面很粗糙,还有很多绒毛,甚至有一些树叶摸起来粘粘的,这是因为它们会分泌粘液,而这些粘液恰巧能够吸附空气中飞舞的尘灰。下雨时,经雨水冲洗,它们又能够重新进行下一轮的吸附和阻拦,如此循环以往,达到了净化空气的效果。

2.6完善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现实中一些企业利益熏心,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盈利,对其工厂排放污染物不管不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对此类企业加强监督和管理,并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对此污染现象进行严惩。还有,对大气质量的监测和对超标的污染物进行及时的排查和治理也至关重要。并制定一项既有针对性又有成效的办法[3]。此外,还要加大对排放大量污染物的企业的惩罚和监管,使其向规范化经营和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同时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监督,毕竟有一句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3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同时关系着我国的能源消耗量的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依然是以煤炭为主,这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来说依然存在很大的威胁和破坏,但从现实角度来说想要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大气污染未得到全面控制之前,我国大气污染的防治主要还是得依靠法律法规手段。同时发挥群众的力量也同等重要,雪山的崩塌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面临大气污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甚至全球,要想从根本上让这一个问题得到解决,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整个社会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黄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黄成科技信息,2018(21):136,137.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篇2

关键词: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治理立法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40-01

1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管理法律体系现状

1.1法律层面

我国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防治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机动车污染问题尚不突出,因此有关的法律规定比较简单。其规定逐步体现在综合性的法律法规中,如《宪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仅规定了环境保护方面原则,未规定具体的关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治理的具体措施。存在着可操作性差的弊端。

在环境治理相关专门性法律中,《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其第四章中,以专章的形式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进行了规定,但仅有四条规定,概括笼统。比如规定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但具体标准为怎样、谁来制定、如何实施、如何管理没有具体规定。再如,《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鼓励和支持优质燃料油的使用,但具体鼓励的措施及途径没有指明,优质燃料的生产到销售的环节如何约束也没有规范。这样宽泛的规定是无法满足我国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治理实践要求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虽然进步性的以法律的角度规定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治理的原则性条款,但其简单概括的规定局限了法律可操作性,仅能起到全面指导的作用。

1.2行政法规层面

在行政法规层面,我国在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方向的全国性行政法规没有系统全面的。在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相的不同方向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行政法规,比如从机动车报废制度方面、比如在燃油控制方面、比如在新能源机动车等方面分别制定了了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全国性的,在这个位阶上没有一部能系统性全方位规范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在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应该有一部专门性的全国性的行政法规来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进行系统的规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提高,现有的行政法规已不能满足。需要一部行政法规指导具体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管理实践。

1.3地方立法层面

在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规制环境法体系中,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与政府规章是在实践操作上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部分,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及大气环境状况等实际情况,在上位法(法律及行政法规)的指导原则下,对各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防治制度制定出具有本地域特点的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性规章。为本地区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与保障。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可以尝试性的制定一些较前沿方法及科技手段,并不断的总结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为国家的立法或是制定全国性的行政法规规章提供经验教训,同时也能为其他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提供参照。

现许多省级地方政府及较大城市地方政府均制定了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的条例或办法,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依法治理有办法可依,有依据可循,促进了具体治理的可操作性。但是纷杂的地方性立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制定程序过程中科学性有所欠缺,有些是调研不够,或是规定不够严谨,造成了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因此,对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章要加以完善及指导,可以在全国性的行政法规中予以授权规范。目前为止,全国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一些较大城市纷纷制定机动车污染物排管理的地方法规、地方规章,综合比较,其规定的基本原则大体相同,但在具体措施、权力分配等问题上稍有不同,订立的标准也不一致。因机动车还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往往注册登记地与经常使用地不一致,这会发生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此地“合法”、彼地“不合法”的现象,地区的个性化措施及标准在具体实践中还会出现许多问题。

2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管理进行单独立法的必要性

现有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法律规定多以概括为主,大多比较抽象。许多内容都只是做出了概括性、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明确各执行部门的权利责任,管理体制范围不明确,体现为多部门管理,造成各个部门沟通不足,管理力度不够。也没有明确规定对违反者的处理方式和方法等。即使有提出相关法律规定的,由于没有配套“实施办法”、“细则”与之形成体系,因此显现出可执行性差等特点。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治理存在的长期性、严峻性和难治理性等特点要求综合、全面、有针对性地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而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无法实现的。目前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治理法律体系中,在法律及行政法规层面上原则性立法过多;为提高我国公众的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的意识,从被动到主动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使人们更重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危害性,改变现阶段部门管理不到位,责权分配不清,排放标准低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在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的众多措施中,建议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指导,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治理机动车污染的相关立法经验,构建以专门性,系统性行政法规为主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防治立法体系。我国现阶段,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制定一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防治条例,以完善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法律体系,建议应以《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等为依据,以地方性法规等为参考,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管理条例》进行具体设计。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立法是一个系统工程,专门性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立法必不可少,但仅凭一部专门性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立法也不能解决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防治的全部问题,所以,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防治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针对实践情况的日渐变化,还要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构成一个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相互配合、不断完善相互配合、不断完善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立法体系。

3结语

随着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的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我国现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城市的雾霾天越来越多,人们出行都要带着口罩,晨练也由室外变也了室内。空气环境的恶化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侵蚀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当前形势之严峻需要我们重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治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建立,对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进行创新与完善。形成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治理单独立法,关乎着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应该将工作做到实处,不能以号召性的、原则性的为主,应细化具体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篇3

>>《大气污染防治法》应该怎么修?浅谈《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大气污染防治法首次大修解读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之我见:兼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出炉首次将VoCs纳入防治范围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完善低碳城市建设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欧盟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对我国的启示《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落实贯彻《大气污染防治法》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研究崇明县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通过完善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探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的缺陷与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三十一号)(连载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三十一号)(连载六)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如何防治大气污染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经济法律>《大气污染防治法》应该怎么修?《大气污染防治法》应该怎么修?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张璐晶")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

1987年中国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基础性法律文件《大气污染防治法》(下称《大气法》),后根据需要先后在1995年、2000年作出修改。《大气法》前两次修订分别间隔8年和5年的时间,而从第二次修订到现在已经有15年的时间。

在严峻的空气污染挑战面前,需要再次审视这项法律: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和完善?哪些法律障碍还需要解决?如何更快地大幅减少污染,换来更清洁的空气?

2014年12月22日,新修订的《大气法》首次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国经济周刊》从多个渠道获悉,《大气法》修订将有望在今年完成。由清华大学、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环保部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等十家中国清洁空气领域的核心科研院所发起成立的中国清洁空气联盟日前《大气法修订建议汇编》(下称“《建议》”)报告。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建议》是希望突出《大气法》修订中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并收集整理多方的建议,希望可以引发更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为法律修订提供有益的参考。

建言一

空气质量标准可否5年一评估

――之前的标准16年未更新

《建议》认为首先应该建立空气质量标准更新的长效机制。现行的《大气法》仅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公布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并未规定一个明确的评估和更新机制。之前的空气质量标准是在1996年修订的,16年后才更新,而在这16年间,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以及空气质量对公众的健康影响均发生了较大改变,标准的更新在管理对公众健康有重要影响的pm2.5污染上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建议《大气法》修订中应确立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估和更新机制,如规定至少每5年评估一次是否需要修订标准,并确保评估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及多方参与。

建言二

完善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

――只有新建期审批,缺少运营期监管

《建议》认为,现行《大气法》规定了排污许可证制度,但目前尚无更详细的规定。实践中,排污许可证制度是随着总量控制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其制度形式和监管方式主要通过地方试点摸索而成,加上地方环境管理能力的限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并没有发展成为全面系统的监管手段,而是沦为简单的“发证―换证”流程,加之欠缺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机结合,因此未能有效服务于大气污染源的有效监管。

专家呼吁,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一种污染源监管制度,中国学了差不多20年了,但到现在没弄懂、没学会。在《大气法》修订中,应该对排污许可证制度予以完善,将其作为规范企业排污和政府监管的核心制度。

“目前的排污许可证仅仅是一张纸,而且是主要针对企业或者建设项目在新建期的一个前置的审批。目前我们非常缺乏企业和项目已经完成审批、进入运营期后的监管。”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美国的排污许可证详细记录企业运营期间所有的排污设施和排污情况、各个排污设施所用的排污标准等信息,方便执法人员对企业进行监管。目前我们没有这样的监管体系,企业和项目运营之后的管理要求非常少。应该将排污许可证制度真正落实,使企业在运营阶段受到很有效的监管。《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

“我们业内有一个玩笑:排污许可证制度之所以没有被好好地推行,是因为翻译有问题,翻译成了‘许可证’,这样就让大家认为这是一个项目上马之前必须要获得的一纸证件,获得之后就安全了。”解洪兴说,中国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要把“许可证”的概念转变,它不仅是项目上马的时候要用的,而且是对项目长期运营监管的一套管理机制。

建言三

应责令污染者治污,赔偿受害者

――变“抓人关门”的处罚老路,为赔偿终身制

按照现行的《大气法》,最高处罚金额是针对造成严重空气污染事故的,“最高不超过50万元”。在此次送审的《大气法》修订稿中,这一条款已被取消。如何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环保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认为,修订《大气法》,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有几个原则要遵循:一是针对超标排污企业,所征收的环境税费一定要高于其治理成本,否则企业在治理污染上是没有积极性的;二是环境损害必须要赔偿,这种责任是终身的、不可推卸的,日本发生水俣病已经50年了,排污的企业到现在还在赔偿;三是必须没收违法者的非法所得,污染环境那部分的非法所得通过计算要全部没收,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成本,甚至倾家荡产。

另外,国外对责任者的认定是越多越好,因为形成大的环境污染不是一个老板、一个企业赔得起的,相关连带责任人,包括给企业贷款的银行、保险公司,从企业分过红的股东,只要是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事件,直接责任人赔偿不起的时候,相关金融机构、投资方等都要连带追究。

杨朝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此次《大气法》修订,对于执法部门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法律武器,但在执法中要转变一种观念,过去我们执法,谁违法了,就严厉处罚谁,该罚款的罚款,该判刑的判刑,但是我们的环境法治是为了解决大气污染,把企业罚破产了,把负责人抓起来了,最后的污染由谁治理呢?污染受害者的损失由谁赔偿呢?

“解决环境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罚款和对有关责任人处罚,要让老百姓受到的损失得到补偿。我们的法律有很大的缺陷,对环境责任的认定有缺陷,把人处理完了,案件就算完了。”杨朝飞说。

建言四

解决环保执法缺钱、缺人难题

――环保部门应单设大气防治机构

杨朝飞表示,现在我们国家的环保执法面临一个很大的尴尬,即违法的人多,但是环境执法不到位。环境执法不到位将带来两个方面的社会不公平:一是在排污者与污染受害者之间出现了不公平的问题,排污者获得了超额的利益,而污染受害者却承担了环境的代价;二是在排污者之间也出现了不公平的问题。

在很多专家看来,环境执法不到位,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缺少具备相应素质的执法队伍。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部主任沈晓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企业肆意违法的成本低、环保部门压力大,执法能力不足。县一级的环保部门由于编制问题缺乏人员、技术、知识储备。“我国的公务员编制对于国家来说是各个部门总量控制的,环保部门要增加就必须要别的部门减少,所以虽然环保部门呼吁了很久,但是还是控制得很严格。”沈晓悦说。

《建议》认为空气质量管理应当按照科学指导决策的原则,推行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管理的模式。若要决策有较好的科学基础,则需要大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支持,包括监测数据分析人员、空气质量模型技术人员、经济专家、能源专家、交通专家等。

解洪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美国,国家环保部门负责大气相关工作的政府环保人员超过1400人;在州层面,加州大气资源管理局有近1300人从事空气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相比之下,中国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从事空气质量管理的人员数量和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篇4

“我们每个人既是pm2.5的受害者,又是pm2.5的制造者。”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大气污染仅仅依赖几个城市和政府是难以根治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国家层面尽快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各方在大气治污中的责任,而且要具备可操作性——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霾”又一次大摇大摆地来了,而且盘踞在中国东中部,流连不去,弄得大家心惶惶、视茫茫,呼吸不爽,情绪很糟。

雾霾袭来,我们已无退路

2013年,第一季度,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已出现了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持续空气污染事件。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监测数据统计,1月份京津冀共发生5次强霾污染。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关专家表示,华北地区已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空气、水、土壤……环境污染已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在今年两会开始前,各地相继发生“悬赏”邀请地方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新闻;而环保部公布的《环境风险调控“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承认了“癌症村”的存在。

雾霾天气严重地影响了民众的生产和生活。空气污染不像某些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比如牛奶出现问题,你只要不去购买,不去饮用就可以了,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可以短时的用矿泉水代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称,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这可能与雾霾天气增加有一定的关系。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污染是任何人都跑不掉的。相比而言,雾霾天气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非典。

曾令国人自豪的中国经济的几大“引擎”,正在遭受污染的折磨。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全国的30%,单位平方公里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区5倍以上,“有些地区每年出现霾的天数在100天以上”。

在北京,出席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空前凌厉地批评环境污染。“如果在吃饭喝水呼吸都成问题的情况下,GDp世界第一又有何意义?”77岁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如是发问。

人们担心如此糟糕的环境污染持续下去,或将导致一些特大城市出现欧美当年曾经发生过的严重环境问题。1952年伦敦的一场毒雾,造成至少4000人死亡,无数市民呼吸困难。

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不久前公布的研究成果显示,今年1月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沙尘气溶胶。

在京津冀雾霾天气的专项研究中,专项组检出了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这在专家看来是“最危险的信号”,因为这就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当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共有800余人丧生。

目前,通过科学研究,已基本搞清楚雾霾主要是由于工业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再加上大气的低气压、不流动等因素造成的。大气因素目前我们人类还不能左右,那么我们能做的就要想办法减少工业燃煤、汽车尾气的排放。

在中国,工业燃煤主要是燃煤发电和钢铁、冶金、化工等,还应该包括燃煤供暖。其中发电燃煤用量最多,占总耗煤量一半左右,由于采取除尘、脱硫等技术,对pm2.5污染的影响已经较低。

除发电外,其他工业燃煤理论上都可以用电来替代,这在技术上不存在障碍。当然,这要花很多钱来改造原有设备,会影响到相关行业的技术经济指标,牵涉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政策,但这些与雾霾严重损害公众健康比起来,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关键是要下决心采取行动。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燃煤电厂在京、津、冀、鲁装有1.3亿千瓦,在长三角地区也装有1.3亿千瓦,如果按地区面积折算,单位面积上的装机容量分别是西部地区的13倍和26倍左右。由此可见,中东部地区承受着燃煤发电给大气环境带来的极为沉重的负担。

中国的中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必然要用更多的电,这就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其实,中国的中东部并没有多少煤炭,大部分煤炭都来自晋、陕、蒙、宁以及新疆,要把西部的煤炭运到中东部地区,这给铁路又带来了极大的运输压力。

重污染天气如何应急

雾霾导致严重空气污染时,北京等地启动了应急预案,比如停驶部分公务车、暂时关停污染企业等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认为,这些举措是一个进步,但其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一方面,各地只是关停了部分工业污染源、停驶了部分车辆,但实施这些应急措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却没有认真考量。建议相关部门做好系统的科学研究,在污染天气发生时,关停哪些污染源,会产生怎样的效果,都应该有科学数据的支撑。同时,在应急方案实施后,进行相应的后续评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决策,完善预案。

另一方面,什么时候实施预案也要科学决策。不能在污染发生几天后才开始实施预案,而应该有一定的提前量,这样才能保证预案实施的效果。同时,实施应急措施也要区域联防联控。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北京以南的地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都是污染排放比较高的省份,这些地区实际上是连在一片的,大气是相通的,只有区域统一行动,才能保证减排效益的最大化,实施应急预案也是如此。

“今年中东部地区频繁遭遇雾霾天气,这和不利气象条件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pm2.5、氮氧化物、臭氧等污染物排放超过了环境容量,大气已不堪重负。”四川环保厅副厅长钟勤建代表说,按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会明显下降。

去年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大气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钟勤建强调,“必须马上行动,标本兼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才能驱散灰霾,留住蓝天。”

面前的压力依然不小。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代表说,北京人口目前达2060万,且每年增长60万左右;全市汽车保有量已达520万辆,再有5年将达到640万辆,这将加大空气污染防治成本。

王安顺认为,关键要探索控制城市规模,缓解人口过快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轨道。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代表建议,应从倡导市民生活方式改变、工业生产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三个方面入手,下力气控制污染源,积极实施减排计划。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年消耗量持续增长,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因此,要对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煤炭消费总量予以控制。”钟勤建说,另外在机动车污染严重的城市,要实行机动车总量控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联防联控如何加强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建议,由国家大气污染治理主要责任部门牵头,有关部委和相关省市共同参与,明确责任主体,通盘研究、规划。同时,对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所有方面与预期目标作出全面安排,其中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要有刚性的量化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俞光岩在这次两会上也重点关注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他建议,由环保部、卫生部、科技部共同设立空气污染与人口健康专项科研项目,研究城乡空气质量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提高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

“在雾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区域联防显得尤为重要。”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国玲建议扩大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的范围,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边境城市均应列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王安顺说,治理空气污染亟待联防联控,仅靠北京一地之力,难以实现空气污染根本好转。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首都经济圈”这个大范围内,合理谋划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有研究显示,北京pm2.5等主要污染物来源中,周边省市的区域输送占25%左右。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区域输送达40%左右。目前,京津冀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和企业跨地区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功能定位、产业链条、资源整合、空间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不统筹、不协调、不互补,发展阶段的差异较大。

钟勤建说,每个地方大气污染情况不同,例如四川盆地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就不完全一样。目前大气污染产生机理、来源、迁移输送路径等重大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是区域联防联控中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代表们表示,治理大气污染应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指导,推进区域联防联控。闫傲霜认为,可以借鉴奥运成功的经验,成立由国务院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委和省级政府联合组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规划,完善法规政策,严控大区域内的燃煤、燃油和机动车总量,整体调整大区域产业结构,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空气质量的预警会商、重污染日应急联动。

“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还应建立重大项目联合审批制度,特别是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大的、对周边地区有影响的重大项目。”钟勤建认为,“另外,应尽快启动大气污染综合控制的专项研究,只有在雾霾形成机理、来源解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区域联防联控的有效措施和方案。”

“违法成本低”现状咋逆转

环境保护需要投入,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想方设法回避环保责任。“我们在跟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企业漏排偷排,一个重要原因是环保方面违法成本很低。”钟勤建说。

钟勤建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火电厂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一年可能要花2000多万元。如果这个电厂不治污,环保部门即使每个月处罚1次,1次顶格处罚20万,1年总计才240万元。处罚的钱只相当于其治污设施运行维护费用的零头。

“与此同时,环保守法成本高,守法企业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做,可能还会吃亏。”钟勤建举例说,水泥生产线上脱硝设施,建设费用大约要400万元,建设以后运行成本也不低,每一吨水泥成本要多出3元钱,在市场上可能就竞争不过那些没上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这对上了脱硝设施的企业就有失公平。

代表们建议加强空气污染的防治立法,尽快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必须进一步强化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提高大气污染环境违法的成本,比如将“罚款上限”改为“按日计罚”,污染时日越长,罚款越重,不设上限,这样才能对违法者起到震慑作用。

“还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钟勤建建议,首先,完善脱硫脱硝电价政策。第二,加大水泥、钢铁行业脱硝和黄标车淘汰的财政支持力度。第三,加快推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排污权交易。

此外,代表们还提出,要加大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2012年节能环保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是3.1%,今年预算是3%,占比有一定的下降。同时节能环保资金里面,真正用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占比较低,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建设美丽中国,应从健康呼吸开始”

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政府部门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抓紧完善相关标准、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应从健康呼吸开始”。

严格实行大气污染行政问责制。全国政协委员何维建议,国务院牵头成立灰霾污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并由发改委牵头成立整治重点区域灰霾污染工作机构,在国家层面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同时,将空气质量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未能完成治理任务且空气质量状况持续恶化的城市,追究政府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指出,目前我国“污染减排手段”与“空气质量改善”严重脱节,建议各级政府建立pm2.5监测、评价及考核的具体规范,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问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建议,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空气污染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推进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我国污染物防治目前实行的是属地控制,但现在出现的综合性污染、复合型污染则是由区域共同作用形成的,按行政区防控大气污染的方式不尽理想。

3月5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加强pm2.5监测和信息,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区域联防联控。

推进完善相关立法。“城市上空的空气并不是一块一块独立的,光一个城市治理好没有用,我们建议国家尽快修订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今年,江苏代表团提交全国人大的议案中有两份都提出了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

“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1987年制定,自2000年修订至今已实施近13年,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脑瘫康复医院院长郭新志表示。不过,他同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情况与2000年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凸显,相关法律缺乏威慑力,已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的需要,应尽快进行修改。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宿迁市广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指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开始由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其来源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同时,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只涉及城市空气污染的防治,未涉及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相关禁止性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大气污染物排放主体超标排放、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处罚标准过低。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也表示,在修订法律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环境优先,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还存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要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对有重大环境隐患的建设项目应采取谨慎态度;同时,防范污染项目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而造成全国范围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应进一步加强重污染事件的预警预报、应急措施和应急方案。同时,完善政府保护大气环境责任制,从政府目标责任、干部政绩考核和人大专项监督等方面完善地方政府对大气环境质量负责的监督考核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各级政府大气环境保护责任以及评价程序的规定不够具体和明确。建议明确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地方政府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谢克昌说。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防治对策

环境监测实验室在进行监测时,会用到大量的化学试剂,包括一些有毒试剂,产生的废气、废水等,如果对这些废气以及废水不做任何处理,将它们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势必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间接或者是直接的危害到人体的健康,需要环境监测实验室在进行监测时,做好后续的污染防治,为此,本文就将对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的防治对策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一、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污染物的种类与特点

1、种类

1.1化学污染物

化学污染物主要包含无机污染与有机污染,无机污染主要包含强酸、强碱、氰化物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汞、铅、砷、镉这类重金属其毒性不但强,还会蓄积在人体内,存在较强的潜在威胁。有机污染又包含样品污染与试剂污染,有机样品污染特指一些剧毒性污染物,比如农业使用的作物农药,还有硝基苯、苯胺等,一般情况下,环境监测实验室在进行监测时,其有机试剂不能直接发生反应,但是会将消耗掉的试剂通过多种形式排放到空气中,例如,我们知道的有机试剂有石油、洗涤剂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试剂拥有较强的毒性,如四氯化碳、苯等。

1.2废气

环境监测实验室在进行实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主要是样品与试剂的挥发物,以及泄露的载气或者是标气,虽然会在气体监测时,将通风窗全部展开,但只是确保了实验室中的空气不受污染,却忽视了外界环境。常见的废气污染物有苯系物、酸雾、汞蒸汽以及光气等。

1.3废水

废水指的就是环境检测实验室中做完监测后,产生的洗涤水、样品或者是试剂残液等。由于环境监测实验室监测的项目过多,所以产生的废水量较大,其中掺杂的成分也较为复杂,例如,可能含有微生物,也可能含有重金属,甚至含有较多的有毒物质等等。

1.4固体废弃物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对污染物进行监测时,会用到很多一次性的器具,包括一次性的滤纸、手套、纱布等等,这些废弃掉的用品就是固体废弃物,除此之外,固体废弃物还包含已经过期的化学试剂、样品等,这类固体废弃物中污染物的成分比较复杂,如果不经处理,随意丢弃,就会将有害成分释放到土壤或者是雨水中,进而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2、特点

首先是种类过多。环境检测实验室需要对地表水、大气、废水、废气等进行监测,由于进行监测的数量过多,致使监测种类也逐渐增多,监测的方法变得更加复杂化,最终发现污染物的种类增多。其次是危害性较强。环境监测实验室本身存有较强的复杂性,所以它产生的污染物中也常会出现危险性加强的物质,如,在对金属进行监测时,常会在实验结束后,残留一小部分试剂溶液与样品,这些就属于重金属污染问题[2]。

二、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污染现状

1、对于实验室监测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针对环境检测实验室污染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控制条例与法规,也未出台标准的实验室建设规定,污染治理力量薄弱,因此不管是在计量考核方面,还是在标准化站的建设方面,都是重视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监测能力,并没有对环境监测实验室整体的监测加强管理,没有制定相应的监测体系,监测力度不足,导致环境检测实验室因监测力度不足,成为了污染物的源头。

2、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虽然我国很多环保部门已经认识到了环境监测实验室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实验室,但是其在预算阶段,往往只重视对设备仪器、样品试剂以及装修等方面,并没有将污染物后期处理与控制方面需要的资金预算在内,致使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物处理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投入十分有限,难以实现对实验室污染物的有效防治。

三、环境实验室污染防治对策分析

1、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监测力度

要想降低实验室的环境不受污染,需要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监测力度。在实验室内进行监测时,工作人员可以选择污染较小的方法,在确保监测质量不受影响的同时,尽肯能的选用无毒的样品与试剂,对于必须要使用剧毒性试剂的监测实验,也应当加强对试剂的管理,实验结束之后,还要将产生的废液按照规定收集起来,进行科学的处理,决不可随意丢弃。推官使用现代化的监测仪器设备,尽可能降低化学试剂的使用次数。通过上述方法改善当前实验室的环境,不仅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3]。

2、加强对实验室污染物的管理力度

环境检测实验室污染因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致使其管理力度不强,最终导致环境监测实验室受到了污染。因此,要想改善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可以在实验室中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污染物处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面对不同实验产生的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进行分类收集与处理。除此之外,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监管的了解,做好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与监督作用,部署工作安排要具体,措施要到位,进而实现对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的有效管理。

3、加大对实验室资金的投入力度

环境监测实验室在进行资金预算时,过于重视设备与试剂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忽视了实验室污染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想做好环境检测实验室污染防治工作,还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在一开始修建实验室时,就对此类经费进行预算,特别是废水、废气等分类处理设备的购买与修建。或者是直接在监测收费里面抽取一定比例的处理费,用于污染物的处理[1]。

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环境监测实验室是大量污染物产生的重要场所,因此环保部门加强对实验室污染的防治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讲述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由于监测力度不足以及资金投入有限等,致使实验室的环境被污染,产生的污染物得不到科学的处理,所以需要增强监测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实验室污染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何佳,李祥和.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06:67-69.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篇6

关键词:环保投入政府监管大气污染防治

一、引言

大气污染防治问题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和法规,试图通过城市绿化、公共交通、工业补贴、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多种途径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为了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国务院还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负有的监督管理责任。这些举措足见我国政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保障人民健康,进行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心。那么政府环保投入是否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作用有多大?工业方面补贴投入是如何对大气污染防治产生作用的?是否鼓励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政府监管是否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利于相关决策部门评估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还为政府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分配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文献回顾

当前,如何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是管理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少学者进行了大气污染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关注的因素有能源禀赋、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和市场化水平、行业集中度等。研究结论有,能源禀赋好的地区会形成碳强度“资源诅咒”,还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张翠菊和张宗益,2015);大气污染与能源消费的结构是紧密相连的,这主要源于我国对煤炭的依赖、工业高排放、工业行业节能减排推进缓慢,应当从根源上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王俊等,2014;魏巍贤,2015);长期内技术进步可以减少碳排放,但短期并不显著,需要政府加强节能技术扶持,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王锋正等,2014);FDi虽然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但还是显著提高了我国各地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而地区市场化水平有利于缓解其影响,市场化水平高地区可以改善FDi对碳排放影响(郑佳佳,2015);行业集中度同样会影响碳排放强度,高能耗行业市场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行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但低能耗行业则恰恰相反(聂普焱和罗益泽,2015)。

除了大气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也有不少学者从大气污染防治策略着手,主张政府干预,运用财税政策解决大气污染防治问题,提出政府通过税收改革、财政支出与补贴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贾康,2013;袁华萍,2014;杨解君,2014;周景坤等,2015)。杨姝影和赵雪莱(2014)提出,政府财政预算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改变社会需求和供给,影响市场价格信号,引导、激励和约束企业、民众的生产和消费。

国外有关大气污染防治财政政策有很多。英国成立了多种雾霾治理专项基金,如碳基金和绿色能源基金。法国通过政府与银行合作的方式设立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节能担保基金;美国建立了与雾霾防治相关的公益基金。欧洲大部分国家对使用绿色节能热水器等取暖设备的用户给予最低30%的使用补助。印度新德里对减少污染的出行方式提供补贴,并对车辆收取交通拥挤费和停车费等。美国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对烹饪油或动物脂油这些可回收材料生产的生物柴油、对可回收材料如大豆等生产的油料均给予力度较大的财政补贴。此外,许多发达国家还针对消费者在汽车、房产等领域的低碳消费实施一系列消费财政补助政策。可见,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特点,制定与执行了本土化的大气污染防治财税政策。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集中在污染治理、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环保技术研发、环保因素转移支付等方面。但也有学者认为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方式对企业的行为模式影响巨大,有些财税政策并不会促进企业动态能力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改革目前惯用的“甄选部分企业予以资金或政策扶持”的支持政策,强化整个创新环境建设(曾萍和邬绮虹,2014)。李惠茹和刘鳎2014)发现,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方面存在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工业污染治理资金利用率低,投资力度不够难以达到规模效益等问题,影响了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应。华源能源报(2016-01-05)报道,火电是一个享受国家每年千亿补贴的“传统产业”,但存在拿着“脱霾”补贴不治污的现象;第一财经日报(2012-12-26)报道,“国家对节能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但是由于产业运营效率低下等原因,政策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新华网(2015-06-15)指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部分地区节能项目补贴发放不到位,难以有效落实各项环保补贴”。可见,环保投入政策对大气污染防治效果的影响有待证实,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环境监管力度是保障。

本文试图检验我国政府四个方面环保投入:绿化建设、公共交通投入、工业方面的补贴和投入与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影响,检验是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并进一步验证政府监管的调节作用。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一是立足于中国31个省份来研究环保投入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关系,评价现行环保财税政策的效果,为宏观层面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健全和完善提供证据。二是为我国强调政府环境监管提供政策依据,实证检验政府环境监管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调节功效。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环保投入与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有外部性,如何解决外部性有庇古和科斯两派。庇古主张政府对外部进行补贴或罚款,降低或增加行为主体个人成本来解决外部性;科斯主张明晰产权,通过市场化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但市场机制的实施需要若干苛刻配套条件,难以有效实施,这也是我国当前碳排放交易市场并不活跃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干预来引导、激励或约束企业或消费者行为。随着我国政府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陆续、实施和巨额环保资金的投入,各省产业结构向低排放方向调整。比如对太阳能、风能的标准化补贴;鼓励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增加公共交通补贴;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对工业环保行为的补贴和投入等。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与大气污染排放密切相关的四个方向的环保投入:增加绿化、公共交通投入、工业方面的补贴和投入以及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

大气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风险,大气污染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要大于其他任何污染物(比如:悬浮在空气中的有机和无机物的固体和液体复杂混合物)。而绿色植物能够发挥碳汇价值,是天然的空气过滤器和吸尘器。因此政府进行绿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有利于进行大气污染防治。

假设1:政府绿化建设环保投入与大气污染防治正相关。

自1985年以来,我国燃油机动车的生产和消费出现了较快的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和生产国。燃油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有利于减少因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在我国政府不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社会公众环保诉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中央财政适当增加节能减排支出和公共交通的投入比例,将对大气污染防治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赵峰侠等,2010)。因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联手同时增加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比例,着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控制并减少燃油的私家车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假设2:政府公共交通环保投入与大气污染防治正相关。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使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给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空气带来了严重污染。有专家分析发现,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及粉尘等。但工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缺少主动创新减排的内在动力。Jaffe等(1995)在对环境相关规范与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时,发现环境规范引发了“挤出效应”,即为了满足相关环境规范的要求,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财力、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不会产生直接的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反而挤占了企业在其他方面的投资,妨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Gray和Shadbegian(1995)使用美国造纸业、炼油业和炼钢业三个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污染治理成本与生产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还发现为满足环境规范要求花费的成本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与增长水平也都存在负相关性。在企业缺乏环保投入内在激励条件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了促进企业“去污”,选择对工业企业进行补贴和投入,比如,针对火电企业的脱硫脱硝除尘电价补贴、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补贴等,以此推动企业采取环保行为,降低大气污染。

假设3:政府工业补贴与投入与大气污染防治正相关。

农村能源包括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包括秸秆、薪柴、太阳能(光热)、微型电源(小型风力发电、微水电、光伏电源)、其他生物质能等;一类是传统能源,包括煤炭、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和传统电力等。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以秸秆、薪柴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地位下降,以居民家庭炊事和冬季采暖为主的生活耗能主要依赖直接燃烧煤炭,这无疑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和烟粉尘,污染大气环境。陆慧等(2006)、刘宇等(2008)的研究认为,当前,沼气池的推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模式的开发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使用等,均对提高能效,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估算,到202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其中,沼气年利用量相当于240亿m3天然气。

假设4:政府农村可再生能源环保投入与大气污染防治正相关。

(二)政府监管的调节作用

为了促进环保投入系列政策的执行效果,我国政府对环境的监管强度也会随之逐渐强化。张宇等(2013)指出,政府对环境的监管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先弱化后增强的非线性特征,即在经济发展早期,经济增长压力使得政府监管的环境目标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随着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环境保护要求的逐渐增强,政府对环境的监管强度也会随之逐渐强化。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对环境监管日益增强,我国政府于2013年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政府环境监管的强有力实施能够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到位、不及时、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得各项环保投入真正发挥功效。

假设5:政府环境监管力度越大,政府各项环保投入的大气污染防治效果越好。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2004―2013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本文剔除了自治区,以30个省区的数据为样本。原始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epS全球统计数据平台,采用stata10.0软件进行分析,对连续变量在1%和99%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

(二)变量界定

1.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排放量越低,大气污染防治效果越好。本文根据于文超和高楠(2015)的研究,选择三种代表性气体污染物:氮氧化物排放量、So2排放量与烟尘排放量进行衡量。首先采用极大极小值法对其进行无量纲处理,然后三种气体污染物的无量纲变量相加,得到pollu。为了研究方便,本文选择零与pollu的差值,即“-pollu”来衡量大气污染防治效果,本文界定其为anti-pollu。

2.环保投入。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的方向有很多,本文重点研究四个方向的环保投入,第一是增加绿化,提高碳汇功能,本文用省份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表示;第二是公共交通投入,本文用每万人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数表示;第三是工业方面的补贴和投入,本文用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度来衡量;第四是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本文用乡村太阳能热水器面积与沼气池产量来衡量。

3.政府监管。在环保政策落实过程中,政府承担监管职能意义重大,如果监管严格,有利于各项政策的落实。由于部分省份片面追求GDp,对部分环保政策视而不见,造成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处罚案件数目增大。因此,本文用各省份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表示政府监管强弱,案件数越少,表示政策执行落实较好,政府监管力度强。反之,案件数越多,表示政策执行落实效果差,政府监督力度弱。本文把可收集到的2009、2011和2013年30个省份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相加,进行升序排列,案件数在中位数水平下的省份的政府监管强,环保政策执行效果好,Gover取1,中位数水平上的省份的政府监管弱,环保政策执行效果差,Gover取0。

4.控制变量。基于现有研究,本文选取“三废”综合利用产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三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详见表1。

(三)模型构建

为了衡量四项环保投入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影响,构建模型1,其中X变量表示Green、Bus、indus、Sun与Qi。基于本文的假设,预期λ1的符号显著为正。为了考察政府监管的调节作用,本文构建模型2,预计交叉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

anti-pollu=λ0+λ1X+λ2Fei+λ3Gdp3+λ4income+ε(模型1)

anti-pollu=?鄣0λ0+?鄣1X+?鄣2Fei+?鄣3Gdp3+?鄣4income+ε(模型2)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无量纲处理后的大气污染防治anti-pollu的均值是-0.894;各省份绿化覆盖率均值(中位数)为35.27%(35.99%),最大(小)值为56.81%(20.03%);省份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数量从5.22到23.43辆不等,均值为10.55辆,表示各省份公交发展不平衡;单位GDp的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度的均值为12.68,最小(大)值为1.837(72.36),省份之间差距悬殊;乡村太阳能面积sun的均值为1638,最小(大)值为0.700(6936),省份之间差距悬殊;乡村沼气池产量的均值为8133,最小(大)值为2.400(113214),省份之间差距悬殊;政府监管强度大的省份占比46.7%;省份的单位GDp三废综合利用率均值为104.8,最小(大)值为22.06(313.9);第三产业比重均值为39.75%,最小为7.95%,最大为75.50%,表示各省份产业发展重点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值为16312,最小(大)值为7377(37851),相差也较大。

(二)相关性分析

下页表3报告了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除了工业补贴和投入变量indus外,绿化建设Green、公共交通Bus与农村太阳能Sun和沼气池Qi三个变量均与大气污染防治变量anti-pollu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初步支持本文的假设1、假设2和假设4。表明政府可以通过绿化环保投资、发展公共交通和农村太阳能和沼气池来进行大气污染防治;但是政府工业补贴和投入变量与大气污染防治变量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表示我国当前的工业补贴和投入并不能达到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的效果,反而存在“越补贴,越污染”的怪圈,假设3未得到支持,表明政府需要重新考虑其对工业企业的补贴政策有效性,避免企业拿着“脱霾”补贴不治污的现象发生。从控制变量系数看,加强三废利用、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4报告了变量多元回归结果。因变量均为大气污染防治,回归式(1)、(3)、(5)、(7)分别对绿化情况Green、公共交通Bus、工业补贴与投入indus与乡村太阳能Sun和沼气量Qi进行了回归,回归式(9)是一个整体回归。从回归结果(1)看,政府绿化建设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示绿化覆盖程度越高,大气污染防治效果越好,进一步支持了假设1。从回归结果(3)看,公共交通的系数为0.029,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进一步支持了假设2,政府对公共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

从回归结果(5)看,跟预期完全相反,工业补贴与投入变量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政府对工业补贴与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存在“越补贴,越污染”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分析原因:一是如华夏能源网(2016-01-05)的报道,当前补贴方式存在争议,比如对火电企业补贴政策是企业只要上了相关设施,发一度电补一度,而不管该设施是否真的有效,企业是否真的在低排放,这就造成一些企业为达到补助条件,进行数据造假、偷排、漏排,甚至与第三方监测企业串通造假,实际还在超标排放,为了赚取更多补贴,反而实际超标排放的更多。二是国家对工业补贴以大的国企为主,忽视了众多小企业的污染防治政策制定与实施,而这正好是我国大气污染的短板,国家工业补贴投入只是一味地把长板加长,不去补短板,自然会影响整体治污效果。比如,我国全国每年消耗大约40亿吨煤,约一半用于发电,一半用于工业燃烧和民用,后一半20亿吨的工业烧煤、散煤恰恰是治理雾霾的难题,但国家显然对工业用煤以及散煤的投入以及标准未给予足够重视。从回归结果(7)看,太阳能面积与沼气池产量的系数均在1%水平显著为正,验证了假设4。表明国家加强补贴力度,大力促进农村太阳能与沼气池的推广,这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回归结果(9)是几个变量的整体回归结果,结论一致。

为了验证政府监管的作用,回归式(2)、(4)、(6)、(8)分别加入了Gover与绿化情况Green、公共交通Bus、工业补贴与投入indus和乡村太阳能Sun的交叉变量进行了回归。从结果看,除了(8)外,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示政府监管更有利于各项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政府环保投入能够收到更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效果,验证了假设5。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4―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环保投入、政府监管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在绿化覆盖上的环保投入与大气污染防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在绿化覆盖上的环保投入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已经见到了成效。一方面说明在绿化覆盖方面的环保投入是非常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较早着手逐步增加绿化资金投入的政策对大气污染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公共交通的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公共交通的发展对大气污染起到了减排作用,由此我国制定的大力发展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和地上公共交通的政策是正确的。

第三,工业污染补贴及投入与大气污染防治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存在一个“越补贴,越污染”的怪现象。这表明我国工业补贴政策的逻辑或利益勾连中存在问题,需要政府深思,原因可能与工业企业补贴方式不合理、监管不严格、或补贴长板而非短板有关。

第四,乡村太阳能热水器面积、沼气产量均与大气污染防治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我国农业部2007年《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快建设农村沼气的步伐的举措是正确的。200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2009年太阳能热水器被补充到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当年2月起开始我国对太阳能下乡给予财政补贴,对太阳能下乡的补贴政策将使得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快速走进农村,并带来一场能源利用的升级。

第五,政府监管能够增强环保投入政策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关系,这一结论说明我国政府通过实施严厉的环境监管能够促进环保投入政策的落实,是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保障。

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完善政府预算支出管理体制。目前我国节能环保预算资金属于国家财政预算专项投入,用于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增加绿化覆盖、发展公共交通、发展农村太阳能和沼气池对大气污染防治积极有利,工业污染补贴与投入并不利于大气污染防治。建议我国政府继续加大在绿化覆盖、公共交通、农村太阳能和沼气池方面的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的投入比例,并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重新思考现有工业企业治污补贴与投入方式。越补贴,越污染;越整治,越过剩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深思,应该设计恰当的补贴方式,避免企业钻空子赚补贴,并加强监管,避免数据造假、串通骗补等行为发生。还要注意补贴领域与对象,把工业补贴款用于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效果的短板上。

3.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的建设的财政补贴标准。我国乡村人口比重较大、部分地区人员居住分散、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参照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实施与光能太阳能和沼气等清洁能源发展相关的财政资金补贴政策,引导并推进乡村居民家家户户安装光能太阳能、建沼气池,积极参与节能减排。

4.进一步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目前我国的各项环保政策存在执行标准不统一、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再加上企业自身不积极,这必然需要政府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使得“脱霾”补贴真正用于“治污”。J

参考文献:

[1]张翠菊,张宗益.能源禀赋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9):37-43.

[2]王俊,陈柳钦.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与大气污染治理[J].中国国情国力,2014,(7):48-50.

[3]魏巍贤,马喜立.能源结构调整与雾霾治理的最优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7):6-14.

[4]王锋正,郭晓川,赵黎.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硫排放――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4):63-67.

[5]郑佳佳.市场化角度的FDi环境效应分析[J].产经评论,2015,6(6):116-125.

[6]聂普焱,罗益泽,谭小景.市场集中度和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异质性[J].产经评论,2015,6(3):25-37.

[7]贾康.运用财税政策和制度建设治理雾霾[J].环境保护,2013,(20):32-34.

[8]袁华萍,赵仑.大气污染治理、倒逼机制与财税政策优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商业时代,2014,(24):82-83.

[9]杨解君.财政预算决策弊端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中央财政出资治理北京及周边地区雾霾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20-29.

[10]周景坤,杜磊.国外雾霾防治税收政策及启示[J].理论学刊,2015,(12):53-59.

[11]杨姝影,赵雪莱,刘文佳,加快推进基于环境保护需求的财税体制改革[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6):7-10.

[12]曾萍,邬绮虹,蓝海林.政府的创新支持政策有效吗?――基于珠三角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4):10-14.

[13]李惠茹,刘.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应的评价[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3):91-95.

[14]赵峰侠,徐明,齐晔.北京市汽车限行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分析[J].生态经济,2010,(12):40-44.

[15]Jaffe,a.B.,peterson,S.R.,portney,p.R.,andStavins,R.n.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theCompetitivenessofU.S.manufacturing:whatDoestheevidencetellUS[J].JournalofeconomicsLiterature,1995,(33):132.

[16]Gray,w.B.,Shadbegian.R.J.pollutionabatementCost,RegulationandplantLevelproductivity[R].workingpaper,1995.

[17]陆慧,卢黎.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17(3):28-34.

[18]刘宇,匡耀求,黄宁生.农村沼气开发与温室气体减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48-53.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篇7

【关键词】雾霾天气;成因;治理措施

雾霾天气,是指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这种现象既有气象原因,更主要的是污染排放原因。从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13日10时北京甚至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同时空气质量的逐渐恶化,阴霾天气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重。因此,“雾霾”成为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也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1.雾霾形成机理

1.1雾霾的概念

“雾”是指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的现象。“霾”是指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使大气层形成浑浊状态的一种天气现象。雾与霾的主要区别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份是霾。

1.2雾霾的组成成分

细颗粒物,即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最大元凶,pm2.5包括固态和液态两种形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污染源和发生源向空气中直接释放的细颗粒物,包括烟、粉尘、扬尘、油烟、油雾和花粉等;二是部分具有化学活性的气态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细颗粒物,这些前体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碳氢化合物和氨等。细颗粒物的化学成份十分复杂,由于其比表面积大,pm2.5比tSp和pm10更容易吸附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碳、各种金属化合物及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由于细颗粒物长期悬浮于空气中难以沉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降低空气的能见度。

2.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2.1气象原因

有关的气象环境进一步促进雾霾天气的出现,依照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定分析指出,秋冬季节是雾霾天气出现的主要季节,秋冬季的气象条件是造成最近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九月份开始,出现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冷空气较少,并强度不大,地面风速较小,有助于水汽在大气地层积累,给雾霾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环境条件。同时,青藏高原南边暖湿空气强度较强,从而导致了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异常活跃,这股暖湿气流顺着西南方向将丰富的水汽运送到我国中东地区,从而引起了这些地方空气湿度大,另外也促进了地层逆温的产生,给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众多城市的搞建筑物不断涌现,引起了风流在经过市区时被强有力地阻碍下来并出现了摩擦从而降低了风力,往往产生微风或者静风,从而不能促进悬浮颗粒的分解和消失,最后只能长期积累在城市中或者郊区附近。

2.2人为原因

有关气象和环保专家支持,雾霾天气除了由气象因素导致的,化学工厂、汽车尾气增多、农作物燃烧和烧煤等人为行为引起了大气中颗粒物含量加大,这是雾霾天气出现的重要原因。当前,许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已经濒临界限,对气象条件十分敏锐,空气在较好的气象环境下能达到标准,但是只要出现了不利的气象环境,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会立刻下降。另外,有些城市还存在地理位置处于不力位置,除了自身城市所产生的废气,还有一些周边地区的废气顺着气流进入,导致了该城市的空气质量更加严重。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着汽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却不知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气体和悬浮颗粒的产生,从而大大降低了能见度。

3.如何提高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

虽然在当前我国治理雾霾天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雾霾天气的质量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大力整治,努力实现空气质量长期达标的目标。如何有效治理雾霾天气,这就需要我们要始终贯穿邓小平同志提到的“三个有利于”原则来开展治理工作。就是说雾霾治理措施要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提升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在治理雾霾天气时要根据自己城市的实际,认真贯彻环保部门要求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整治雾霾天气需要从如下方面开展。

(1)首先各省市应该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严格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限制,制定达标规划,组织力量尽快开展相关治理工作。以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途径、阶段目标以及技术研究为学习对象,投入资金深入地研究pm2.5的同时,及早开展pm1.0的治理工作。强化pm2.5治理,倡导各地人民群众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在北方各地区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此区域,建立国家考核指标。严把企业建厂这个门槛,把门槛放高,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落实到具体法人,加强处罚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法》最新修订草案的一大亮点为提高了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如对于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处罚额度,由原先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提高至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排污单位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的处罚额度也将从五万元以下提高到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同时积极推广新能源,实施控制煤炭的消费总量。限制并实施对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作。实施多污染协同控制,防止二次污染的形成,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有毒物的排放总量。

(3)机动车尾气排放所形成的污染已成城市顽疾,国四排放标准今年实施迫在眉睫。切实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提升车用燃油清洁度。建立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加强监管用车环保检验的机构,全面控制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

(4)逐步建立各大城市城区雾霾天气预报系统,逐渐加强风险信息判定和预警作用,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保障,完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监测系统。注重加强对雾霾天气防治预警应急预案、建立城市四区应急机制,出现雾霾天气时有效启动应急系统,开展限制重点污染企业排放量、建筑工地立刻停止施工、机动车辆限制出行等方法,加强对防护措施建议的宣传。

随着各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人口资源矛盾越来越大,多样,要根本解决雾霾天气,最重要的是认真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合理解决人力资源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和谐发展,让大家都达成绿色生产生活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将城市建设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城市,才能一步步加快发展。[科]

【参考文献】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篇8

根据《向阳街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的要求,9月23日至26日,向阳街道班子全体成员在街道党工委书记易志斌的带领下,对我街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从基层组织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工作措施、困难问题、建议意见等方面,听取了街道5个社区、3个村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与村居“两委”班子、部分驻区单位负责人、“四员”巡查员、村民代表等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的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在省、市、区大气污染防治专题会议召开后,向阳街道高度重视,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街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对向阳街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下发了《向阳街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分解表》,将禁烧秸秆、油烟净化、扬尘管控等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5个社区和3各村,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夯实了工作责任。

2、建立巡查队伍,开展值班巡查。街道5个社区的巡查队伍由街区干部和“四员”组成,主要对辖区工地、小餐饮、烧烤店、露天焚烧等进行网格化巡查和管控。西林村、双塔村、刘家塘村的巡查队伍由村干部、小组长和聘用的大气污染防治专职巡查人员组成,每天的下午3点至凌晨2点对全村范围内焚烧秸秆、火粪行为进行巡查和管控。巡查工作开展至今,共劝阻、制止、扑灭焚烧纸钱48起,烧秸秆(火粪)26处,督促工地防尘网覆盖作业32次(起),督促餐饮店安装油烟净化装置46家。

3、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和农户签订禁烧秸秆、火粪责任书、流动宣传车、电子屏播放宣传标语,小组长敲锣等宣传形式,确保每位村民知晓、了解焚烧秸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自觉做到不烧秸秆和火粪。同时,联合出口加工区学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小手牵大手”活动,由学校给每位学生发放“小手拉大手,禁烧秸秆火粪,争做环保卫士”的倡议书带回家给父母共同签字。仅双塔、西林村就与村民签订禁止焚烧秸秆、火粪责任书716份,发放“小手牵大手”倡议书300多份,形成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班级带动一个村庄,一所学校带动一个街道的浓厚氛围。

4、联合执法部门,形成管罚合力。在巡查中发现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及时和公安执法部门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对焚烧秸秆、火粪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按照法律法规从重进行经济处罚,对确实生活困难的对象进行义务敲锣宣传15天的处罚。截至目前,共处罚2家违规焚烧秸秆行为,分别给予义务敲锣宣传10天和罚款500元的处罚。通过对造成大气污染行为的处罚问责,向阳街道刘家塘、双塔和西林3个村焚烧秸秆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大多数村民认识到焚烧秸秆、火粪对大气质量的严重危害,逐步形成了不能烧,不敢烧的思想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

1、大气污染防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村(居)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停留在制定防治方案,开展常规检查上,没有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当前最突出的环保问题和民生工程来抓,对防治工作研究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实。部分建筑施工单位、餐饮经营户、个体户等对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够,缺乏落实治理措施的主动性,存在等待观望、应付检查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点多面广,防治工作十分艰巨。各基层组织虽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由于大气污染源种类多、涉及面广,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千百年来农民形成的利用火粪、大粪作为有机肥的耕作方法难以一时完全转变,街道3个村属丘陵地带,农忙后产生的秸秆、田间地头的杂草,不像平原地带好收集、处理,且目前无任何处理设备,村民只能采取常用的焚烧方法处理,既能除草杀菌,又能转化为有机肥料,因此也增加了禁烧秸秆、火粪的管控难度。

3、联防联控效果不够明显,部门配合需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和拆迁工地、餐饮企业、粉料堆场、渣土运输等监管涉及多家职能部门,街道、村(居)虽有监管职责,但却没有相应的行政执法权,缺乏处罚措施,治理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大气污染防治长效监管措施还不完善,对扬尘面源污染的治理主要采取人工现场检查的办法进行监督,日常检查跟不上,一些建筑工地施工、粉料堆场装卸和渣土运输过程中湿法作业、遮挡覆盖等防尘措施落实不到位,扬尘现象时有发生。

4、专项经费的缺乏制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长期持久的开展。目前,向阳街道3个村除了村干部、小组长义务参加大气污染防治巡查外,还专门聘用了12名村民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专职巡查员,每人每月工资800—1000元不等,都从街道工作经费中拨付,长此以往必将给街道的经费开支造成一定经济压力。5个社区的巡查队伍由社区干部和“四员”组成,节假期和晚间都是义务巡查,不适当发放加班补贴,这种义务巡查难于长期持续的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感。街道、村(居)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秉着对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促进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强化措施方法,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整治力度。全力推进餐饮油烟净化器安装和加强工地、道路扬尘污染综合整治。严格落实建筑施工现场围挡、湿法作业、车辆出入冲洗等施工要求,加大建筑物拆除、砂石场、煤场等降尘措施的日常检查力度,加强渣土车、物料运输车辆监管,严肃查处违规违章作业行为,着力降低城区扬尘污染。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篇9

【关键词】:大气污染;成因;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1、大气污染的简述

通常,大气污染是指人们的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或者自然界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各样的污染物的总称,这种污染物的含量大于环境承载能力时就造成了大气质量发生恶化,给人类的健康、生产生活、工作、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就污染源而言,可划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通常按照空间分布方式分为区域性、面式、点式污染源;按社会活动分为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等。天然污染源通常包括瓦斯气体、灰尘、二氧化硫等气体以及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地方。

2、大气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

2.1工业废气和燃煤污染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的,近些年,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发展过快、比重过大、集中度高,加之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低下,环保措施执行不力,缺少严格管理,使得煤炭工业、化工工业成为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企业。在城市工业发展过程中,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最为严重,产生了Co、So2、氮氧化物和烟尘等大量污染物。工业废气产生量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几个省市,而每至冬季,在北方需要集中供暖的城市中,pm2.5指数持续超标,如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pm2.5指数经常突破1000,对市民的安全生活和安全出行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2能源结构和工业布局因素

城市l展过多追求GDp,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缺少科学规划。我国的许多城市的工业布局、工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存在诸多的不合理因素,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居民能源消费习惯尚未彻底改变,加剧了城市大气中的烟尘、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以煤炭为主,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占64%,煤炭中含硫量较高,过量使用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消费主体,加剧了城市大气污染。

2.3交通运输污染

截止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2.79亿辆,汽车尾气成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贡献者,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超过90%,碳氢化合物和Co超过80%。尤其是重型柴油车等各类高排放车辆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据研究,一辆大货车排放的尾气中的颗粒物是100辆汽油车排放量的总和。除此之外,扬尘、建筑施工、家用电器的过度使用等,对于大气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

3、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1完善法律法规,推进全民参与

只有有法可依,在执行时才能严格管理,要完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来监督大气环境治理工作,为大气污染治理保驾护航。要明确城市环境质量标准,控制城市大气污染总量。做到监测的大气污染物的含量一旦超标,就能执行反应机制。对于造成污染严重的企业,环保部门应严格依法对其停业整顿,做好防控措施。用法律手段和政策宣传,使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国家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3.2燃料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

在对于燃料大气污染的预防及防治优化上,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当强化对能源利用率以及利用技术的优化以及推广进行,通过能源利用率以及利用技术的优化,可以有效的减少在能源利用过程中的大气污染问题出现,同时能够实现在工业发展中减少对于能源的依赖性,还能够实现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在工业废气排放量大的企业中,应当首要进行技术升级,例如火电站等,我国火电站要提高电站污染物控制技术的高效性和先进性,实现污染物资源化和强化控制,比如脱硝、脱汞、脱硫、催化吸附和湿式电除尘等技术。重点开发资源回收型控制、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等设备和技术。

3.3加强交通点源污染治理

制定《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把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作为治理重点,一方面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把机动车的保有量控制在城市发展承受的合理区间内,大力推广无铅汽油,鼓励居民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划定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淘汰黄标车,整治燃煤锅炉,对新注册和转入城市登记的机动车全面执行国四标准。大力推进电力、水泥等行业的脱硫脱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和支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形成循环经济的生产生活模式。

3.4农业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

我国近些年来推行禁止焚烧秸秆的政策,已取得一部分的成效,除了秸秆还田作为肥料,还应当对于农村秸秆的回收后利用,进一步避免秸秆焚烧问题对大气的污染。回收的秸秆可以用于沼气池发电,还可以进行造纸。还有部分农村农民的环保意识还不是那么高,应当积极的对其进行大气污染的宣传,强化农民的整体大气保护意识提升。

3.5采用清洁能源,调整现有能源战略

加大对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等一系列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同时,加强水利资源的开发,逐步的发展核能等措施来防止污染。目前,我国的水能资源利用率非常低。因此,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调整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任务,应该优先去利用。

结语:

城市大气污染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大气污染危害较大,只有做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才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市民身体健康。针对不同的城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结合城市发展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城市大气污染难题,实现绿色、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城市大气污染与防治策略探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01):54-56.

[2]徐凤丽.城市环境管理如何强化大气污染治理[J].科技创新与应

大气污染如何防治篇10

摘要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强烈呼吁下,《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相比于现行法律,此次修订草案对法律框架和主要内容作出了全面修改,在立法理念、重点法律制度、法律治理方式、监管机制和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亮点。本文在对其简要评析的基础上,从进—步强化法律责任、细化主要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充实防治手段、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大气污染治理;法律治理;法律监管

2014年12月,倍受关注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已经由国务院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进行了初次审议。此次修订草案共8章100条,虽然比现行法仅增加了一章,但对结构、顺序和实质内容的改动较大。本文将从此次《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的必要性、内容、亮点等方面对修订草案进行简要评析,同时针对目前修订草案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以期能为修订草案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本次《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的必要性

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直接关乎公众的生命健康,关乎国家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的大气污染事件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因之受损严重,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强烈诉求成为此次修法的一个显著特征。2013年11月,《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修改工作进程因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紧迫以及《环境保护法》的修订而不断提速。具体而言,此次修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我国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迫切需求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煤炭消费量持续提升。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细颗粒物(pm2.。)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区域内空气重污染现象大范围同时出现的频次日益增多。通过尽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以适应我国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严峻形势尤为必要和紧迫。

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存在诸多问题

虽然已经经历过两次修改,特别是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也体现了环境管理思想的变革,即:大气污染防治范围从全面防治变为重点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方式从浓度控制变为总量控制、大气污染超标规定从超标不违法变为超标即违法,但是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明显,主要是:立法理念陈旧,未以环境质量改善和达标为核心;制度设计缺乏系统化,重要制度缺失或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政府排污者和公众法律责任及义务不明确且不平衡,特别缺乏对公民受污染损害的法律援助;对违法排污和造成环境重大损害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致使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需要

此次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就是2014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新的《环境保护法》在立法理念、基本制度、监管模式、政府责任、环境执法、环境责任等诸多方面都做了许多改进与革新。

本次《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亮点评析

此次修订草案由现行法律的7章66条修改为8章100条,不仅新增了大量条文规定,同时对现有条文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呈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立法理念的进步

首先,修订草案反映出源头治理、协同控制的新理念。具体体现为:草案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先行,对市场准入的要求更加严格,强调污染排放物的协同控制与总量控制相互配合;在污染物防治对象上,从过去对单一污染物的控制转变为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氟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新增的第五章从原来对大气污染治理属地管理的理念转变为区域联合防治。其次,修订草案立法理念的进步还体现在其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上。结合当前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状况,草案新增的第6章既着重解决以灰霾为典型代表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同时也从未来长远发展着眼,通过系列规定来引导和促使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主要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是大气污染预防制度的完善。修订草案明确规定了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且将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由原来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扩展到全国,明确了分配总量指标、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原则和程序,以及排污许可证应当载明的内容等;草案还对建设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完善,明确政府责任,确立规划环评制度,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制度”,从而与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新《环境保护法》更好地衔接。二是大气污染重点领域防治制度的完善。修订草案在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燃煤、机动车船和粉尘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原则规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关于工业污染和其他有毒有害气体污染防治的规定,同时对原有规定进行了补充和细化。例如在燃煤、工业方面,明确国家采取措施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在机动车方面,强化对新生产机动车、在用机动车、油品质量环保达标的监督管理等。三是大气污染区域治理制度的完善。为应对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恶化的现实之需,同时结合我国多年来开展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的经验,草案第5章专章规定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同时明确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信息共享机制,以及有关部门在重点区域内开展联合执法等。四是大气环境监测制度的完善。修订草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新增监测信息共享制度,实现了全国监测网络的统一;草案针对重污染天气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同时注重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监测,鼓励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大气污染有关的疾病。五是大气环境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修订草案第6章针对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和应对所建立的大气环境风险预警机制也成为此次修订的亮点。草案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需要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规定了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时有关地方政府的预警和应对责任,以及可以采取的相关应急措施等。

法律治理机制的创新

修订草案的治理机制创新之处体现在以大气环境保护规划为基础,突破以往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包大揽承担治理责任的方式,强调大气污染防治要规划先行,积极推进多元治理模式和综合治理手段,同时重视相关的政策引导作用,从而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的机制创新。

首先,“规划先行”是本次草案修订理念的一大亮点,也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机制创新的起点。修订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在现行法律规定的“限期达标规划”基础上,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强调按期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并规定了此类规划的评估、修订所应依据的法律规范,同时对于已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城市政府提出更高的规划要求,对持续改善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次,“多元治理”的模式在修订草案中得以进一步完善。修订草案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主体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负责”;新法增加了国家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国家鼓励和引导文明、绿色祭祀等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中,特别是在各个领域倡导公民树立“绿色”的生活理念,积极参与到日常生活与大气环境息息相关的领域中来,强调各方主体的义务,使其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治理新机制。再次,修订草案还综合采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治大气污染,呈现出治理手段多样化。

法律监管的健全

一是进一步明晰政府的职责范围。修订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使本行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并逐步改善。

二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职权。修订草案在现行法律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交通运输、渔业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职权。

三是进一步健全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监管。与现行法律相比,修订草案新增了排污许可证中应当载明监测方案、防治技术要求、应急措施等内容,另外还新增了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等强制性规定。

四是进一步强化大气环境行政监管部门相关人员的行政问责。修订草案新增了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并向社会公开。

法律责任的强化

此次修订草案对法律责任部分也进一步加以强化。首先是强化了政府的法律责任,第74条规定了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大气环境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将根据新《环境保护法》和《公务员法》予以追责。其次,修订草案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有关违法行为规定了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整治以及责令停业、关闭等行政处罚。对受到罚款处罚、拒不改正的违法行为实行按日计罚,并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细化了不同违法主体和情节的处罚数额。再次,修订草案对个人的追责也较现行法律更为严格,如第76条规定因拒不执行停止排污、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第87条新增了对机动车驾驶人的处罚规定;第92条规定的对个人的罚款等。

完善修订草案的几点建议

修订草案在呈现出上述诸多亮点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对草案做出修改完善:

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强和细化法律责任,特别是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责任追究机制。例如,修订草案第74条只是规定了对于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按照新《环境保护法》、《公务员法》等法律进行处分,但是这并不能涵盖本法所有由政府或其相关工作部门应当采取而未采取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处罚,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及相关负责人对大气经济环境质量所应担负的责任。

二是建议进一步细化完善重点法律制度,增强可操作性。例如重点区域联合防治制度,不仅仅是环保部门,其他部门如地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能源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都需要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合力,建议在第5章中增加上述有关部门参与联防联治的规定;对于跨行政区域的联防联治,建议考虑建立国务院相关部门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沟通协调的联席会议制度。

三是建议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定。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尽管目前的草案中规定了公民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义务,以及大气环境标准、规划等的应当征求公众意见,但其规定仍然十分原则性,缺少相应的程序性规定,建议予以补充。同时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之外,还建议增加有关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第三方组织等对污染防治进行服务、监督等的规定,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大气污染。

四是建议进一步充实大气污染防治的方式和手段。如前所述,大气污染防治的复杂性决定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管控,更要重视市场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和公众减少污染物排放;要更加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以创新驱动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五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修订草案中的法律责任虽然比现行法律有大幅度提高,但相对于当前大气环境质量的严峻形势,处罚力度总体仍然偏低,不足以有效震慑违法排污行为。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于企业偷排、机动车船不达标排放、秸秆露天焚烧、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数额,切实提高违法成本。

主要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2013年中国环境统计公报[eB/oL].jcs.mep.gov.cn/hjzl/zkgb/2013zkgb/.2014-12-23.

[2]罗宏,王金南,杨金田.《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环境管理思想的变革[J].环境保护,2000(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