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发展生态经济十篇如何发展生态经济十篇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6:17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篇1

自2010年4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开展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2011年初,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此前,广东和山东,亦分别成为国家海洋经济试点,再加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珠海横琴岛等,我国已经形成了贯穿南北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格局。

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然而,海洋经济在加速前进的同时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海洋经济主打重化工

9月10日,广东湛江东海岛,在一块面积达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机器隆鸣,一阵海风吹来,黄沙滚滚,天空暗黄一片。

这里是宝钢钢铁基地项目的工地现场。这个巨无霸重工业项目承载着湛江海洋经济崛起的希望。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的西部,是广东省最著名的海洋渔业捕捞、生产基地,作为广东海洋经济产业“第三城”,湛江长期占据着广东海洋经济第一梯队位置,多年来,其海洋经济总产值仅次于珠三角地区发达的广州和深圳。

广东海洋强省战略提出之后,湛江成为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急先锋”。2011年,湛江先后引入的两个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这两个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的项目将给湛江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革命性的意义。根据《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到2015年,湛江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将可以优化为8:76:16,以临海重工业为龙头的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将得到显著提升。

湛江着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的冲动在于改变其在广东省内并不匹配的经济地位。尽管其拥有发达的传统渔业经济,但单一的经济结构令湛江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市。2011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综合经历实力排名中,湛江仅以1650亿元的生产总值位列全省第八。

“湛江是传统的海洋大市,但其海洋产业主要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海洋第二、第三产业仍然发展落后,比如装备制造、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还很低,海洋产业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两个投资超千亿项目的落户投产,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带动湛江经济的发展。”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海洋经济管理与研究中心主任朱坚真教授表示。

但同时令朱坚真感到担忧的是,大项目的落户也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他认为,东海岛进驻如此大的项目后,针对岛上原有的一些生态,比如红树林、珍稀物种等,理应划分一个保护区,“但接近15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土地被推平之后,只剩一片黄土,被扫的一干二净,连规划图纸上都没有(保护区规划)。”他认为,湛江对大项目可能带来的环保问题考虑仍有欠缺,缺乏具体的举措。

对于类似的这些担忧,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曾表示,在大项目落户方面,湛江一方面要求投资方必须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同时环保部门也会对项目实施最严格的环保监测和管控,项目与居民区严格按规定划定安全防护区。

尽管上述两个项目建成投产仍需时日,其将来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有待评估,但在建设初期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足够引起警示。

重化工布局港口

湛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冲动不过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各地海洋产业谋求破局的一个侧面写照。

朱坚真介绍,在海洋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我国海洋经济的粗放式增长特征突出,沿海地区为了在海洋产业谋求破局,纷纷引进重化工企业,促使大型冶金企业、机械企业和石化企业加速向沿海地带的非理性聚集,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以广东为例,广州、珠海、惠州、茂名、湛江等一线以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

在长三角,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摆放了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在环渤海,天津塘沽临港工业区提出打造具有世界级规模、现代化水平、国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部级石化基地和工业园区;在东北,大连准备全面提升石化、重型机械等支柱产业“大石化、大钢铁、大船舶等重化工业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工业的主导格局。”

在河北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所辖行政区。根据规划,“十二五”末,河北沿海区域将形成年产3000万吨炼油,同时建设大型乙烯、己内酰胺等配套项目,构建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与京津一起融入世界石化产业的大格局中。

可以说,从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开始一直到北端的渤海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大码头、大化工、大钢铁、大电能”的重化工企业林立。

据悉,目前重化工业加快转移的局势还没有完全结束,“十二五”期间还有相当多的产业,包括电力、矿石、钢厂、炼油企业还将向沿海港口布局,例如像原油加工产业,预计未来还有3亿吨的规模向沿海转移。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曾公开指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沿江、沿河、沿海规划布局了大量石油、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重化工项目。

对此,广州市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航运经贸学院院长黄小彪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重化工向沿海港口布局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这些重化工企业依托港口,运输便捷,最为经济合理,而且他们所需资源主要来自于国外。”

因此,他认为,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的和谐发展、如何实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该被提上日程。

海洋战略需统筹规划

黄小彪表示,无论是重化工过度布局港口,还是近海无序和过度开发,所有的问题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中国整体海洋战略的缺失。

他认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不能各省制定各省的规划、各省干各自的,国家要有统一的规划。海洋资源开发要统筹安排,海洋产业发展要统一布局。

对此,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政法教研部主任、法学教授张柱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一直对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重视不够,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别提到了土地、山川、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等自然资源,却没有提到海洋,由此可见一斑。

“十一五”规划首次将海洋作为专门一章来规划部署,而“十二五”规划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加,提出了业界俗称的“百字方针”。这一“百字方针”,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对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指导性文件,但时至今日,业界期盼的“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仍没有下文。

海洋问题专家王佩云也曾表示,“国家首先要有一个战略定位——中国是个海洋国家,而不仅仅是大陆国家,在战略指导下进行海洋规划,然后是相应的执行计划,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篇2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变得越来越时兴,为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对劳动力进行转移。这是农村的一个新的机遇,但是,要想发展就要解决文化、经济、利益分配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引入文化保护,做到经济循环,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近几年来是一个新有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是一种高效应、低消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有益活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活动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而且被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可以说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浅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乡村旅游还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问题多发生在管理方面,因为管理不当会造成宣传力度不足,限制开发,没有新意等诸多问题,只利用旅游资源和强调经济效应,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影响可持续发展。要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依赖与传统文化。所以,当地居民也依赖于传统文化,主要矛盾还是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之间的冲突。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问题原因,下面进行论述。

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环节,应该重点保护资源环境。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为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不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经济效应,从而利用资源过度。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破坏一些传统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质问题,一些游客生态意识不足,不负责的旅游,非生态化的旅游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特色应该是本土性,乡村性。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乡村旅游在物质、精神方面与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异,一些农民因为都市文明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特点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的本土性和乡村性上下功夫,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点。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有当地居民做基础。当地居民的贡献不可磨灭。居民不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应该保护居民收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的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一条产业链,涉及了政府、农村集体、经营商、开发商、农民等众多环节,这使得当地居民成为产业链的最底层,可能无法享受成果。如何调节这些环节,达到利益分配最大化,这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1.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不统一就会造成旅游周边毫无新意,宣传跟不上等问题,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强之路。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正确预测资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强调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导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获得的效应。长久以往会使乡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不顾生态,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对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保护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从乡村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问题下手,解决在建设乡村旅游途中遇到的这几个问题,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根据以上信息以及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应应该是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经济目标不断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应避免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要以保护为主,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粗放经营,要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一系列管理、规划等有效举动,使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如何实现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护自己特有的乡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应该合理开发人文资源,恢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准自己的特色。乡村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保持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有自己特色的乡村风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地的风俗民风、风土人情,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居民应该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统一为原则,使游客了解当地的乡村民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2.3如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该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生态系统的开发中不能超过自身的恢复阈值,否则就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胁。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断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整,达到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保护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态系统和经济效应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应该让居民参与乡村活动中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有不同的类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种差异,但主要总结来说是保护和改善两大方面,要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活质量,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特有的风俗民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管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春志.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6):238.

[2]欧阳晓晴,吴婷婷.湖南乡村生态旅游的环保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017.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篇3

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法开始在我国盛兴。但到了90年代我国倡导经济行政法之后却将经济法归入了行政法的范畴。受到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当时许多学者都认为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因此经济管理关系属于行政管理的一个分支。这种观点忽视了经济法本身的实践性和独立性,严重阻碍了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分离,直接导致在市场中经常出现行政垄断的现象。因为我国行政法的地位高于经济法,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管理部门就有权使用手中的行政权力来干涉经济,造成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甚至出现垄断现象。另外,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前景堪忧。经济法刚在我国兴起的时候曾经兴盛一时,但随着时间发展,经济法因为没有在学术界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日渐衰弱。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的法律部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根本不需要现代经济法。这都是由于经济法理念的缺失引起的。

二、经济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成果的统称。它的前提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识和尊重,宗旨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和持续繁荣。我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新的奋斗目标之一,从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保障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而经济法可以调控和规范我国的经济运行,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所以说,经济法和生态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正确把握经济法理念有助于生态文明原则的贯彻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贯彻公平正义的原则。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我国各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现状。这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经济法可以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通过对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整,稳定经济秩序、支持扶助落后地区等措施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

(二)经济法理念的观念性有利于维护和保障生态道德

我国人民目前的生态道德观念不容乐观。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由于能带来高额利润,还是很多经营者的首选。这些行业往往过度破坏生态环境,再利用获得的资本换取排放,造成环境污染。除了经营者,一些消费者在消费中存在浪费、超额、非循环等现象,也给生态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经济法能够有效的规范市场行为、建立社会诚信机制、督促市场主体担负起应有的生态建设责任,培养生态道德氛围。科学的经济法理念可以规范公民的行为、改善人与大自然间的紧张关系。

三、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调整和重构经济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想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调整和重构经济法理念,重中之重就是思想的解放。不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进经济法建设的前提。我国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就掀起了解放思想的热潮。90年代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更是掀起了解放思想的第二次热潮。可以说,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之路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之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资源与社会和经济的矛盾逐渐增大,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得从解决思想根源的问题入手。解放思想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一大法宝,经济法理念的调整和重构依然离不开思想和观念的创新。

(一)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调整经济法理念

首先,要调整我国经济法理念的传统思想。我国的经济法理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法理念。经济法理念涉及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大类:公平公正理念、经济安全理念、整体发展理念、经济效益理念和注重效益理念。这五大理念基本符合经济规律和我国的政策目标,也具备一定的法律价值。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这些理念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很多新要求、新概念、新理念,因此要调整我国经济法的传统理念,使得经济法理念和生态建设新要求能不断的融合。其次,要重点调整经济法中的经济效益理念。在经济发展中,获得效益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目标。但经济效益理念导致一部分经营者只关注单纯的、眼前的、局部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要将环境成本也纳入经济效益理念中,在制定经济法的时候把经济行为对环境的消耗也考虑在内。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考虑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受力。

(二)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重构经济法理念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篇4

“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如是指出。

2011年全国两会,建设中原经济区,被正式写进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半以后,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在赴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对《小康》记者说:“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原大地结出的丰硕成果。”

张维宁见证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全过程,在他看来,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在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方面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家希望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同时,为全国同类地区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故事

谈到河南,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就是,曾几何时,这个村庄作为中国社会的风暴眼,接受着来自全国的考量。而今,已经接连参加五届党代会的“领头羊”王宏斌仍然难掩对自己治下的这座村庄的自豪感,王宏斌说,的供给制始于1986年。最初是水、电免费,后来是面粉、食用油、鸡蛋等。从1993年第一批村民搬上村民楼后,住房、上学、看病、烧液化气等都由村里免费供应。为了方便村民,现在他们又开始把每月的福利票变成现金存到卡上,想要什么、要多少,可随时到超市去买。在分配方面,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党委给民提供的福利会越来越多、档次也会越来越高。

当然,的案例有其特殊性,但是人们在考量当地发展的同时,会发现总有一些规律适用于每个角落,比如说,党委政府的有力带动,“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力为人民所谋”,正如的实践,我们才能在中原大地上见到无数竞相开放的奇葩。是一个特色,而信阳,则是另一番风光。

信阳的“生态账”

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区,是河南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著名的茶叶之乡。凭借产业优势,目前形成了茶叶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在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看来,信阳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茶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强市产业来抓。通过茶种补贴、农资配送等手段,引导农民扩大茶园面积,大力扶持茶叶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既促进了鲜叶资源的充分利用,又促进了茶企业技术创新。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曾以“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小茶叶大形象”四句话,总结信阳茶产业。而信阳的“当家人”正在努力,把这座城市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现代茶产业示范区、中部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全国知名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在郭瑞民的视野中,十报告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令他深有感触。面对人口与资源环境日趋紧张的矛盾,作为“国家生态示范市”,信阳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信阳“部级生态示范区”,成为河南唯一、全国面积最大的部级生态示范区。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建设了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培育出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优势,培育养生休闲产业,信阳正成为中部地区的养生休闲基地。

鹤壁“先行先试”

信阳人将在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内腾挪施展,打造独有的一番天地,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闪光点。而五百公里外的鹤壁市,则将自己定位在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先行先试走在前面”的战略位置,鹤壁市委书记丁巍谈到,在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同时,鹤壁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重点以淇河保护开发利用为龙头建设生态城市,确定了“保护第一、恢复生态,合理利用、促进发展,适度开发、造福群众”的24字方针,制定了《淇河生态保护利用开发总体规划》和《淇河保护实施办法》。同时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抓好林业生态建设。目前鹤壁市已经被确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

作为全国首个通过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考核的城市,鹤壁在调整产业结构、保障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两不三新”的发展道路,丁巍介绍称,鹤壁人正大力构建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城市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努力把鹤壁建成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生态宜居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在丁巍的阐述中,鹤壁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十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丁巍介绍道,鹤壁在抓好中心城区带动的同时,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放在战略位置扎实推进。他们有一个总体目标,那就是将全市882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5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节地率60%以上。届时,农村面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变化——“农民将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济源“硬道理”

谈及城乡一体化建设,鹤壁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那就是河南济源市,在济源市委书记何雄的概念中,济源要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总抓手,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济源市一直是工业当家的地区,济源人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固有的产业机构问题,何雄称,济源产业结构“重工重、轻工轻、布局分散、结构偏重、产业层次偏低”的问题将在十二五期间着力解决。

如何解决?——“用产业一体化的思路去解决,这个思路的关键是集聚、核心是转型、重点是融合,就是要把传统产业做长做强,新兴产业招大引强,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当然,在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济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何雄强调,济源历史自然环境优美,有“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的美誉。在此基础上,济源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把济源市整个市域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篇5

季昆森:我们党在十六大上明确要求,“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目标实际上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当然,我们在文字表述上要与党中央和十六大精神保持一致。但要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这四个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不能分割。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支撑条件,又是制约因素。在国际上,以美国著名学者戴里为首的一些专家、学者提出,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2000年4月,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石山同志在浙江临安召开的全国生态示范区命名暨表彰大会上提出,生态文明已降临中华大地;去年10月,石老在昆明召开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阐述了这个观点。

走向世界:中国提出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台的?

季昆森: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世界各国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纷纷提出各自对策,其中一些国家把生态示范区建设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1995年初国家环保局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认识到,生态保护和建设不能单项抓,必须综合的抓。为此给国务院打报告,建议在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国务院研究后,批准设立50个县一级生态示范区,由于各地积极性高,扩大到100个。

走向世界:如今全国都在提倡建设生态省,这具体是怎样一个概念?

季昆森:什么是生态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暂行)》指出: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内涵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生态省”是一个通俗名词,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这个名称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大家一听就懂,一目了然,易于接受,不利的一面是定位不够准确,容易让人理解为仅仅是搞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够密切,因此,很难给出生态省一个确切的定义。我认为,“生态省”实质上是“生态经济省”,按照这个理解,生态省就是在一个省域范围内,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统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环境质量,同时遵循三大规律(经济增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生态规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走向世界:建设生态省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季昆森:建设生态省是一项开放的复杂系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开创性的事业。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探索、去研究、去攻关,而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要深入认识建设生态省是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正像世界著名哲学家库恩所说:“科学是通过从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革命而不断发展。”

今天,在我们考虑地球和经济的关系中,我们的世界观也需要做类似的转换。那就是地球生态环境是经济的组成部分,还是经济是地球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经济专家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专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世界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提出,要从生态环境是经济的子系统转向经济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这种思维方式的重大逆向转变,必将推动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这就要求经济专家既要研究如何加快发展的理论、政策和措施,又要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问题是怎样出现的,并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样,生态专家既要研究如何保护、优化、建设生态环境,又要研究在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这一点对经济专家和生态专家来说,都是难题,但又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生态省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

走向世界:您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是什么?

季昆森:循环经济遵循“四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这是循环经济标志性的特征。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走向世界:发展循环经济有哪些重要意义?

季昆森:一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两个务必”,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循环经济是治理环境污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之策。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篇6

[关键词]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循环经济生态工业

人类社会活动在发展着,自然界本身在演化着。社会生活和自然界都有自己的规律,当前面临枯竭的不可更新资源、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等等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如何解决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直接关系到全人类千秋万代的事业。

1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国家环保总局原局长解振华发表讲话时曾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传统经济不可避免的突出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层矛盾,就要实现发展方式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这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现象,也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的冯飞先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单位GDp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现在的发展方向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把环保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通过环保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的循环经济在财务评价上应该也是可行的。

2何谓循环经济

我们知道,仿生学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类得以用全景式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造物界的神奇一次次为人类的进步发明提供灵感。21世纪的今天,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又成为人们解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神奇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人们所说的循环经济。

自然界的生物与非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的高低级生物间,非生物与生物间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食物链。每一种非生物与生物都是这个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能量与物质在这个食物链中逐级传递,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往复流动,使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生物链,从而维持自然界各物质间的自然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持续不断的发展。

人们受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的组成及运动原理的启发,对多工业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的工业系统之间也与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的各种物质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原理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3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使在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互动的产业链,生产过程中上游产生的废物在下游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既实现了区域内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又实现了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带来一定的效益,使污染治理变成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在政府行政强制下的被动行为。

生态工业的发展并不只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互动发展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能在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构成,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无疑对该区域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工业的发展摒弃了传统工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保分离,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弊端。生态工业把不同阶段产生的废物利用在不同阶段的生产过程中,使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即被消除掉,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循环发展,真正使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双赢。

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生态工业园区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通过模拟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建立起我国的生态工业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工业建设实质上是根据一定地域内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产业结构,进行产业间的组合、链接和补充,使之形成互为关联和互动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的官员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工业建设的技术指导,制定生态工业规划编制,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区验收等方面的技术指南和指标体系,使生态工业建设在规范、有序、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楚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从企业层次废物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这三个层次中,生态工业已经成为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是按照循环经济原理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网络化、进化型工业组织模式。

循环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经济过程中协调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

参考文献: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篇7

关键词:经济管理;含义;重要性;市场经济;作用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收入的大幅上升,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市场自我调节的机制,里面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但是因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而且国内经济体制纷繁复杂,仅仅靠着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显然是不够的。为了不断地推进经济发展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我们需要对国内经济市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

一、经济管理的含义

1、经济管理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

发展的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决定了经济管理的动态发展。一是经济、科技日新月异、永不停顿地向前发展,决定了管理必须紧随跟上,以更好地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管理要素的变动性决定了经济管理的动态发展。在一个管理单元内,各种内、外部管理要素必定随着管理对象的状态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管理的需要。时空的变迁,决定了管理决策只能因时、因地制宜,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管理与发展的不同步决定了经济管理的动态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提出问题;只有管理,才能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客观上决定了管理的滞后性。管理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必然产生“永久性缺陷”。

2、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济管理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其“系统性”特征是,各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能够产生几何式增长或者下降的正、负效应。各管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处于最佳状态时,它能产生最大效果;而处于相互抵消甚至对抗状态时,就会造成零甚至是负数的后果。“系统性”还指一个管理单元与外部的不可分割性。任何一个管理单元的“势力范围”都是相对的,都是在动态中与比自己更大的外界系统发生紧密的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联系。管理应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这是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动因。

3、经济管理是动态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经济管理的动态性,表明管理是一个在不平衡的状态下不断求得相对平衡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主体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适时地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方式、充实管理内容、完善甚至更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在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填补着“永久性缺陷”的不足。要求在实际、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树立全面观点,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内部与外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关系。经济管理的动态性与系统性如何结合?所谓动态性,即不平衡性。所谓系统性,即整体性。系统性要求平衡,而动态性则往往要打破这种平衡;系统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长此以往就止步不前了,失去了生命力;动态性打破了系统的平衡,使之前进了一步,促进了新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管理就是在“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进行着提高。

二、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迎来了历史上的春天。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更是发展迅猛,国民经济收入大幅上升。经济发展过快发展之后,总是会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担心,那就是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市场经济虽然有效,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是它的规律也需要人去发现。

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就如同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年,需要有效的引导与扶持,因此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火车的匀速前进需要火车头的指引,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对经济进行管理,有步骤有条理的发展经济。其次,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也决定了需要对经济进行管理,我国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在法治建设与人力资源分配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人在少年的时候,如果没有了有效的指引就难免会迷失方向,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正是如此。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的当前国情也决定了需要有效的经济管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相应的管理机构来制约与规范,经济管理很好的弥补了这一需求。

三、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收入大幅度上升,除了国家政策的合理调控与广大群众离不开关系之外,还与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控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一些国家政策的辅助经济之外,对经济发展的动态进行不断调整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经济管理。其不仅能够对我国的经济活动中的动态发展工作,做出最为合理的分析,还能更好的调节国民经济社会活动,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步入正轨,减少了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脱轨”情况的发生。

2、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使得我国的经济步入了正轨,还科学合理的改变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不会出现市场经济机制构建不健全的情况发生,这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不仅使得市场经济在发展部能更好的分析市场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还使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制约因素,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科学应用,不仅使得我国的各个行业的经济管理者能够更好的规避市场中的风险,还能更好的了解市场的经济的动态变化,从而在本质上彻底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经济管理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维护整个世界的经济稳定和商品交易活动的公平性,维护正常的、和谐的国际贸易交往秩序,就需要工商管理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全球化的工商管理机构来对国际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加以解决或是协调。只有国家把控好经济发展的良好方向,各经济组织、单位和个人有效地执行与调节,我国的经济建设才能向着和谐、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程三红.论如何开展工程经济管理工作[J].中国房地产业,2011,(02).

[2]姚承晔.浅谈工程经济的价值集成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1,(13).

[3]刘大勇.工程经济报价及其发展趋势[J].西铁科技,2005,(02).

[4]姬光玉.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J].价值工程,2011,(13).

[5]翁茂军.浅谈如何开展工程经济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1,(12).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篇8

关键词:林业养护;复合经济;经济发展

我国的林业经过了初期发展(1949~1978)和中期探索(1978~1992)两个阶段后,从1992年开始步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受国际社会关于林业转轨态势的影响,结合当前环境恶化的实际,我国林业发展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林业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地破坏,这就要求新时期林业发展必须走一条生态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复合式新道路。

一、现实要求新时期林业发展必须走一条复合式新道路

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走新型林业复合经济发展道理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首先,生态工程建设要求林业走复合发展的道路。越是那些经济落后、位置偏远的地区,生态环境往往越恶劣,这是因为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采,缺乏科学布局和规划导致的直接后果,只有从生态环境建设大局考虑,才能统筹好养护与利用的关系,林业发展才能步入健康的发展之路。其次,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林业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不断有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这就有必要依靠全社会的支持,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最后,这是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口众多,再多的收入只要一平均,得出的数字就会少得可怜,因此,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无论做什么事,我们必须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这些都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二、林业养护与发展林业复合经济的关系

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新条件,但如何利用好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要利用好这样的机会,首先要对林业养护与发展复合式的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林业养护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林业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那种只知道开采和利用地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毁灭式的破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必须把林业养护作为主要手段,既要向林业要经济效益,又不能破坏林业的生态效益,养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对于这一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复合式林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对林业的养护,林业经济要持续发展,林业产品是基础,对于这些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对产业链条的延伸是主要手段,而这些都要依靠林业养护来保证,没有良好的林业养护做前提,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如何养护

做好林业养护工作,才能为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了把养护做好、做扎实、做深入,应该围绕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科学调整林业结构。改变以往林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缺乏的状况,努力开拓林业新产品。通过科学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重点地培育经济性树种,通过对自然生长树种的选育、引种、驯化、嫁接等的加工利用,探索树种新的功用。从生态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多树种综合配置的种植方式,改善各植物种群的互生关系,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在增加种植面积时,要充分掌握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种植一些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避免盲目发展。二是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当前的林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林业经济的综合效益,因为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相联,密不可分。首先,林业的生态效益是以经济为落脚点的,它通过经济效益来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效益越高,速度越快,总量也就越多。其次,它属于一种劳动再生产,生态效益必须有约束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它必须保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绿色产业是它的支柱产业,具体方式包括以林养林、林农结合等。

四、小结

林业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复合式林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我们要重视林业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加强林业养护,加快林业发展,是实现林业经济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林业养护的分析和探索,不仅能为广大林地覆盖地区的居民带来现实的经济实惠,也能为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创造价值,因此,我们在不断开拓新林地的同时,更要注重旧林地的养护,这样才能保证林业建设的综合效应,走出一条林业经济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技,()

李铁民赵江平&#;林业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型复合体系[J]&#;山西林业科技,,()

肇芬&#;保护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新观点[J]&#;鸟瞰世界环境,()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全球科技大爆炸,快速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担也非常大,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破坏严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过度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出现,显示了地球生态与工业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全球各国开始积极的寻找和开发绿色能源,代替旧有能源作为能源供应,以求能够更好的保护地球生态。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及内容

低碳经济主要是对可再生环保资源进行利用的科技,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和化石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如下:

1.资源可再生,可大量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保证地球地表的稳定。

2.生产环保,不会消耗任何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没有任何负面的影响。

3.使用环保,在使用时不会产生破坏生态系统的废气、废水、废渣

4.可无限性的使用,绿色能源一般可以进行无限性的使用,而不会出现枯竭。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

低碳经济的运行,必然会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而全球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必然是低碳经济,而科技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是向着低碳科技、低碳思想和低碳规则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也同样重要,但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各种艰巨的任务还需要中国去完成,所以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照比发达国家缓慢许多。

目前中国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还是以煤矿为主,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的支持,所以对于中国发展低碳事业是一个严重的制约,而且,若想快速发展工业,必然少不了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而且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也严重的制约了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时间尚短,市场经济运行时间只有十几年,资本累积不足,所以想开展低碳经济还有一定难度。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发展状态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还有很多,所以想在国内彻底的实行低碳经济,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实施

国内刚刚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和实施,所以未来所面对的挑战也非常巨大,如何成功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成为了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和经验,对于中国是非常宝贵的,国内可以大量的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进行改良和探索,然后在根据探索出的方法来对中国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政府积极树立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加大政策支持,以政府作为转型的主导,以法律作为转型的约束,从根本上实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在2007年时,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一系列推动政策相继被提出,给节能减排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2.改变能源使用和开采体系,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效率。低碳就要先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首先是节能,需要从生产、工作、生活、交通、工业等许多能源消耗源头来进行节能管理,将最少的能源进行最大化的使用,以无碳或低碳作为节能的基本理念。节能后就是如何进行减排,以现今国内主流发电方式的火力发电来做比方,火力发电流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煤矿,更重要的是在发电后,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废水、废渣、废热,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想彻底的治理污染,就要进行减排科技的研究,从根源上解决,科技减排的方向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减排,用科学的手段将排出的废水、废弃等污染物降至最低或用科技让其不再排放,第二种是变废为宝,合理的将派出的污染源进行二次利用,有效控制住排放的同时,还能增加新型能源。第三种就是进行污染过滤,将废气、废水、废热和废渣进行有效的物理过滤和化学过滤,让其不再具有污染性。旧的污染解决了,就要研发新能源,国内的能源供应转换,需要持续的将旧的能源进行替代,只要坚持不懈,中国破坏环境为代价产生的旧能源供应方式,必然会全部被新绿色能源所取代。

3.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转变的经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让国内的低碳经济所相关的科技、思想、政策时刻保持与国际持平,稳步跟随世界的步伐,将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在国内彻底的进行实施。

四、总结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生态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有的生态链被破坏,地球生态尚可进行自我修复,但有的生态链一旦被破坏,即便是地球生态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都步伐再修复,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开采不仅会让资源耗尽,更会将地表层下的支撑力给掏空,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和地球生态的未来,全人类都要下定决心将低碳经济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陈名立: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2]唐宗: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10).

[3]丁超: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时代金融.2012(9).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篇10

[关键词]经济制度;经济形态;政体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B03;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7-0004-08

上篇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毋庸赘言,生产关系与经济、经济基础或经济活动是同一概念,都是关于物质财富的活动,亦即生产与交换以及分配与消费之和。经济制度与生产关系或经济、经济形态固然并不相同,却也相去不远。因为所谓制度,正如罗尔斯所言,无非是一定的行为规范体系:“我将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1]因此,所谓经济制度,就是经济、经济形态或生产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这样一来,生产关系或经济活动虽然不是经济制度;但是,一个社会实行、选择何种生产关系或经济形态与经济制度却是同一概念:实行何种生产关系或经济形态属于生产关系或经济形态的行为规范体系范畴。

最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恐怕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所揭示的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亦即一个社会实行何种生产关系或经济形态的历史必然性。这一规律可名之为“生产关系高低与生产力高低正比例规律”。首先,马克思发现,生产关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2]

确实,一个社会实行何种生产关系、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因为,如果某种生产关系或经济形态、经济制度适合生产力,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那么,即使人们讨厌和不想实行这种生产关系,或迟或早也必定实行这种生产关系。相反地,如果某种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那么,即使人们喜欢与渴望实行这种生产关系,或迟或早也必定改变和抛弃这种生产关系,而代之以与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3]

生产关系所具有的适合或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不是生产关系的独自具有的属性,不是生产关系的固有属性,而是生产关系被生产力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属性,是生产关系的关系属性。因此,任何生产关系、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即使是惨绝人寰的奴隶制,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限度――亦即没有变成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力的限度――内,都是适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是,当生产力的发展超过一定限度,从而成为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力的时候,原来的生产关系便由适合、促进生产力发展,变成不适合与阻碍生产力发展了。这样,或迟或早,必定发生生产关系革命,转化为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从而能够适合、促进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力: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

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合且产生于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力,而不适合或不可能产生于比较低级的生产力。奴隶制或封建制比原始共产主义更高级,因而只能适合比原始社会更高级的生产力,如金属工具生产力,而不适合原始社会生产力,不适合石器生产力。如果在生产力还处于石器水平因而没有剩余产品的时代,就实行奴隶制或封建制,奴隶或农奴必定饿死无疑。因此,不但比较低级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合比较低级的生产力,不能适合比较高级的生产力,而且比较高级的生产关系也只能适合比较高级的生产力,而不能适合或不可能产生于比较低级的生产力。

因此,任何生产关系都只能适合一定的生产力,而不能适合一切生产力,它对于生产力的适合或不适合都是暂时的、历史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