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文教育心理学十篇语文教育心理学十篇

语文教育心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6:34

语文教育心理学篇1

一、宽严适度。正确引导学生

当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集体,面对学生的时候,这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也就开始了。如何使得教师与学生在以后的互动过程中走向良性,使这个班集体向着良性发展,这就需要强调教师对班集体的管理。然而,这一个班集体的学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的管理既不能过分的严,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宽严适宜。在这里,须先树立班集体荣誉感。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时时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对故意违纪捣乱的同学。一定要严厉批评,并强调其行为有损集体荣誉,于大家的利益有损。这样形成共识,使其认识到做错事会为大家所不容,自然会加以克制。而对于非故意犯错或偶尔犯错的学生,则要晓之以理,给予适度的批评,使其自己认识到错误,而加以改正。通过这种宽与严的相得益彰,让学生既能接纳你,又能信服你,从而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这有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管理与组织。

二、以身示范,以德育人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渗透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以身示范远远胜过空口说教。27年来,每年我都新接收一个班级。在对其进行德育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长篇大论地讲,收效甚微。比如,就室内外卫生,天天讲不要随地乱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甚至还互相监督,罚扫地,仍无济于事。一天自习,我在教室捡起地上的废纸、果皮丢进垃圾桶,一转身,看到同学们惊异的眼光。当我再次伸手捡起地上的废纸时,许多同学都弯下腰捡起了自己身边的垃圾,扔进垃圾桶。从此以后,教室地面干净了,再没有垃圾了。另外,教师的文明语言与穿着整齐也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总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在自己的言行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以自己伟大的人格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你是值得敬佩的,并以你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关爱学生。以诚感人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人父者,除了对学生教育,对其备加爱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所带的班级,就有一系列的问题:小病小痛的要立即带去看医生,严重些的要赶快通知家长:冬天天冷,都是我亲自为学生生好炉子,让他们来校暖和一些。所有这些琐碎小事,都要尽心,而不能勉强。平时还要留意观察、留心某些同学有何困难,主动帮助解决。对学生生活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给自己充电,以才服人

语文教育心理学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近年来,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等使得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扭曲变得越来越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有一定的帮助。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心理引导。语文教育中的各种素材,比如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等,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积极的引导。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复杂的信息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

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威胁就是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都会产生一定的侵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的传递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但正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很多信息是负面的,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比如有的媒体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暴力事件进行大肆渲染报道,以一种偏离了正轨的视角去报道暴力事件,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辨别能力较差,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社会暴力事件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社会失去信任、感到恐惧等,从而影响其身心发展。

(二)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校教师共同的责任,不仅在心理课、思想道德课程上要进行相关的教育,语文课堂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对于语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只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加强对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应用。

(三)课外活动开展较少

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还应该加强延伸至课外教育。在课外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心理发展进行更好的引导,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但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育都没有深入到生活中,没有做到接地气,因此导致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四)教学工作的评价模式老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活力,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核与评价工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将心理健康的评价纳入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因此使得教师不能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导致因为一些心理问题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教学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内涵之一,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在语文课堂上,要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要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成功的心理教育,也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就营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因此,加强心理教育需要教师调整自身的情感状态,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材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与诚信相关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诚信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为了营造课堂环境,还可以加强对音乐元素的应用,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可以加入舒缓的音乐,教师带着感情叙述着文章中的内容,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那种送行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中,让学生明白离愁别绪是人之常情,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其次,要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净化和控制,比如语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正能量的视频、新闻等,让学生可以接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对社会上的各种暴力事件进行抵制。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加强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自己的道德素养进行培养,从而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起到榜样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应用,使得这些素材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当前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尤其是各种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传统文化制作成幻灯片,与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耦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环节,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划分出来,用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表演节目、讲故事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讲出来,使得文化可以得到有效的弘扬,从而唤起更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改变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其次,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能够保证学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去生活和学习,防止心理问题出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从日常教学以及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加强自身亲和力的提升,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更多人文主义精神理念,引导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避免各种消极行为的出现。

(三)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的过程。语文教学不仅指课堂教学,同样也包括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往往比课堂上的教育更为直观。因此课外实践教育既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应该要多进行课外实践教育,从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各种实践活动消息,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报名参与进来;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敬老院服务、做志愿者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人性关怀的力量,从而能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纠正,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去生活、去学习,而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各式总结报告的撰写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再如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方名著等进行阅读,从而将自己读书之后对名著的内涵与主旨的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对其中的各种人性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进行探讨,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创新发展。

(四)将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评价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

语文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附属内容存在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作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比如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将学生的心理水平的考核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充分结合,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语文思想能力的训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语文课堂上的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结合课外实践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

参考文献

[1]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课题组.让文本与学生心灵对话――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

[2]李仁琼,钟富彬.探寻语文教学本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3]祝建军,潘革新.让文化互动植根于语文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4]郭玉群.“三结合”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

[5]李成龙.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

语文教育心理学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规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这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条件提出的要求。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而这也是能否成功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关键。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逐步渗透,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能使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够为我所用。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发现,有的作品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作品引导学生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还有的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举例来说,《富饶的西沙群岛》、《草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狼牙山五壮士》、《十里长街送总理》表达了对革命伟人以及人民英雄的尊敬。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蕴含深厚思想感情的文章,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2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为学生营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当学生面对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时,身心会更加放松、思维也会更活跃,积极思考和提问,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当学习《母鸡》这篇文章时,笔者提出问题:“作者最初对母鸡的感情是讨厌,可是后来转变为不敢讨厌,我们仔细想一想会什么作者的心理会出现变化呢?我们讨论一下,好吗?”教师在这里使用了“我们”一词,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使学生感到老师很平易近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从而更愿意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讨论”一词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以及好胜心理,使学生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使用了“好吗“一词,用一种近乎商量的语气使学生沉浸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状态中,他们不会担心问题答案是否正确,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答案错误而遭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嘲笑,在这样一种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积极参加讨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一步步接近答案后,所有参与的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将来的学习中。

3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情感教学心理学》这本书中,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卢家楣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这样才会出现师生情感交融的局面,构建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力为学生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目的是拉近教材与小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近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心理道德品会。当学习《再见,亲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一边用多媒体播放车轮转动,火车开动的场景,一边满怀深情地朗诵:“车轮滚滚,列车远去,载走的是人,载不走的是情。一边是志愿军,一边是朝鲜人民,他们的告别声一声叠过一声,千言万语化成了一句话————”,全体学生一齐跟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教师和学生都会在沉浸在离别的深情中,双方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一种和平的、正义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思想感情与教材中人物融为一体,从而对教材形成更深刻的感悟,另外,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心理。

4加强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

4.1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不会因为担心语病而不敢张嘴说话。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加演讲或朗读,以减少当众发言的压力。事实上,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演讲潜力,只要为学生提供公开发表言论的机会,学生就可以通过讲演表达情感、宣泄情绪。

4.2为学生布置宣泄情感的半命题或全命题作文。

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可以宣泄情感的作文,如《妈妈,我想对您说》、《愉快的一天》等。教师要培养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永远保持开朗、活泼的健康心理状态。这样做也便于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很多种,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探索、不断挖掘更多的有效方法。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的作用,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丽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9).

[2]李月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

语文教育心理学篇4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上的因素和自身的因素,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心理特征,如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想象力丰富,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及老一辈的溺爱,心理素质较差,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厌学、忧郁、恐惧等心理问题。再加上离婚率过高,让孩子的精神上也大受打击,更会出现偏激的现象。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懂得文明守纪,懂得礼貌待人,为此就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让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得到发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个基本性质,二者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对于语文课程的认识不是有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而是在教学中能否自觉地将培养语文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一句话,没有人文素养培育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程。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而小学现阶段的语文教材都是由一个个板块组合而成,而一个个板块当中又有着不同类别的内容,真可谓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大多数文章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名俗、对情感的理解,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2.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从内容上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笔者以为道德感尤为重要,能让其知道何为民族的自豪感,何为社会集体的荣誉感,何为国际主义情感??例如,笔者在讲解《长城》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长城的语句,让其体会到长城的美丽壮观。接着又让学生找出想象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这万里长城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而对于学生的审美感,那是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笔者在教学中也加以教育。如在教学课文《九寨沟》时,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课件的演示,体会到九寨沟的神奇而美丽,让学生从美好的事物中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3.通过教材中的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现在的教材内容广泛,不但选入了大量优美的优秀篇章,更塑造了很多榜样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笔者注重让学生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的品格的同时,也让其把这些形象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感得到陶冶,笔者在课堂上加以渗透。例如课文《一只贝》,通过讲解这只贝的外表丑陋,体会它的可怜;再逐步升华,体会它用自己的血和肉默默地研制出一颗珍珠,体会它的可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更让他们在心里埋下一个这样的想法:只有内在的修养才是真正的美。让他们不但受到了教育,心灵得到了净化,更让他们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4.让学生永远保持一份阳光的心境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普遍溺爱,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生怕孩子受一点点的委屈。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这样的教育下,当孩子遇到一点点的困难,遇到一点点的打击,遇到一点点的挫折就退缩的真是举不胜举。更有甚者,步入极端的事例也举不胜举。为了让他们有耐挫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在教学中,笔者都会让他们以遇到挫折不气馁、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主人公为榜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如在学习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艰难的抉择》等文章时,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语文教育心理学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生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

下面,结合我个人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和对策。

一、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行业最基本的准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知识,注重自身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心理变得更加健康。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一切关系,如同事、朋友、上下级、学生、师生等之间的种种冲突,其根源都在于双方沟通不畅。特别是师生之间,教师强烈的想表达自身的观点,却不知如何传递给学生;学生有见解却不知如何表达,不敢表达。可见,建立良好高效的沟通渠道在小学教学中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我们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一)课堂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接触,进行教学活动

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位“严肃”的老师,或者这位老师在某个阶段是自己最不喜欢的,连带着更不喜欢他或她所讲的课程。换位思考一下,若学生整天面对着一位板着脸的教师,他们怎能没有心理负担,怎能坦率与你接触,怎能学会与人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交流,耐心倾听,让他们积极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增加他们自身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学会与人沟通。

(二)课下,以长辈身份开导学生,多方面教育培养

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课堂上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都不会遇见困难,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们忧虑,甚至寝食难安。这时教师应以长辈的姿态,循循教导,恰如其分的表达家长、老师的想法。还有些孩子,平时成绩不好,爱动,常犯错。这时,教师更应用长辈的宽容,谅解孩子的错误,耐心开导,他们才会慢慢改正错误,重回积极健康的道路。

(三)运用幽默化解学生困境,建立和谐教学环境

教师不管多么精心备课,在课堂上仍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这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运用幽默调节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时,一位同学把“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奉守吴的少年正站在它背后……”一句误读成“站在它背上……”老师没有否定和批评,而是说:“能站在黄雀背上的人一定是超人。”这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启迪了学生,避免了指责、取笑可能给那位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因此,“幽默”、“风趣”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法宝。

三、积极发挥教材中榜样的力量,培养阳光健康的人格品质

新教材颇为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对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学生很难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这就需要通过学习爱国篇章,从中领悟。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塑造了徐悲鸿为了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人,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最后让曾嘲笑他的人主动认错的故事,看出徐悲鸿的爱国情怀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三)传递教材中的正确意义,学会正确对待问题,正视结果

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教师可结合教材帮助学生自我调节。如:《蒲公英》写了成熟的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所作的选择的不同,结果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教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有时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是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如“我能行”系列活动:“待人宽容,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小学生的情感外露,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这时,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作文,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使不良情绪及时地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开朗稳定、充满朝气。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特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的内容,发挥教师的能力,结合心理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教育的新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书荃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m].华夏出版社,2005.

语文教育心理学篇6

一方面,语文学科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通过文字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也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才能对他们的成长真正有所帮助。下面本文就基于这两点,对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进行探索。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那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就不能过分严厉地去指责,而是要理解。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会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伤害。因而,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素,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性格特点来评判他们,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有积极的影响,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爱”与“严”并施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严格管理的措施,会更利于德育管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梁启超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讲课时,教师经巧妙设计,向学生讲述生命力量的伟大,充分激发他们由内而外的写作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课程的重要性。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的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也能很好地激励学生。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提问发言,但另一些学生则莫不做声,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应该做出适度的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对课堂内容做出反馈,从心理上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反馈,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施心理教育,并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

2.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私人化的信息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借用这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开导学生走出负面情绪。再比如以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单独的心理辅导,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对策,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解决学生的困难。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要自信,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以及沉迷于网络和早恋的儿童实施关爱时,要从心理上关注他们成长,以爱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

3.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新课改,但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方面,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准则相背离。语文课上,看似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能动性降低,学习的专注力和能力也就受到了干扰。而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践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具体而言,它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主授课,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4.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将“为人师表”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自身经历讲述给学生,并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处理问题,比如以自身童年印记和上学时代的心理事件为例,和学生交流经验,交换人生感悟,谈谈各自的理想,谈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人生规划,最终实现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生活,树立正确的意识,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老师的教学成果,学习老师的优秀精神和品质,由内在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素养。

三、结语

语文教育心理学篇7

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育心理学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渗透

1从维护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做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1.1愉快接受教师身分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分进行各项专业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分,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能约束自己,不参与有失教师身分的不良活动,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

1.2改善自身心理环境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1.3提高承受焦虑能力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有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缩手缩脚,不愿管和不想管学生,怕引起麻烦,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学生方法简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均是承受教育焦虑能力较弱的表现。

承受一定的焦虑,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善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练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1.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

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1.5加强心理健康防卫

虽然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较单纯,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教师更容易被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所困扰,容易造成心理状态失衡,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1.6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培养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2运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2.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接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背景。

2.2师生共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2.3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

3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以致用,实践又能促进学习。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明白了道理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并逐步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充分利用生活作为大课堂。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学校心理辅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李丹编.学校心理卫生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语文教育心理学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各中小学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认真地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为显得必要。

   目前,我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归为以下三类:一、学习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更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大多中职生都因曾经学习的失利而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习惯于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他们缺少学习的目标,缺少成功的体验,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更缺乏必要的自信。因此,他们对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目前在我国,中职生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厌学问题。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一以上的中职生有厌学现象,通常表现为情绪上厌倦学习,态度上消极甚至对抗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学习,在具体行为上通常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无所谓自己的学习成绩,无所谓家长、老师的批评,成绩不断下降。

   严重的厌学会导致逃学、学习适应症、学校恐怖症等。

   二、情感、个性心理问题

受年龄与生理心理的影响,不少中职生的情绪变化异常,时常还出现偏激的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面对世俗、学校及家庭的偏见或歧视,他们感情压抑且极为消极,对人对事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之度外。不愿与人交流,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且受挫能力差,稍遇挫折,就会产生逃避心理甚至“生不如死”的厌世心理:或出走、或打架、或斗殴、或自残、或轻生,极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个性心理方面,不少职校生总把自己当成是“失败者”,没有理想与追求,怀疑自己在将来的出息与事业上的作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不求进步,学习不思进取,生活自由散漫。因为从小受家庭中“自我中心”的影响,所以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对自己缺乏清醒的定位,同时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与行业,他们显得更加困惑与无所适从。因而呈现出狭隘、妒忌、暴躁、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和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健全人格特征。

   三、就业、择业心理问题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就业教育,因为择业、就业是中职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中职生在就业择业心理方面,常常表现为依赖退缩、紧张焦虑、思维定势等不良心理状态。缺乏必要的就业、择业的心理准备。

   没有清醒的学生与职场人的角色区分意识,或不全面剖析自我,一味地好高骛远,或攀比心理特别强,没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一味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当正试面对行业时,时常又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以上心理问题,其核心还是中职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自我意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是首要任务。

   中职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鉴于目前中职学校缺少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咨询普遍存在着偏见的心理,中职学校除了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应该在学科教学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中职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可见,语文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中职语文除了具有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普通意义,具备审美教育功能和思想性功能,还担负完成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神圣使命。中职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中职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但长期以来,物化世界的缺陷、转型时代的失落、理性教育的偏颇等弊端的影响,使教育一直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能力智力的培养,造成了人的情感世界的荒芜、精神家园的失落、个性的残缺不全,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不完整。现代语文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划分为两类,即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认为教学过程是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这就为现代教育开辟了一方新的视野,力图从情感教育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从而达到陶冶情感、发展个性的目的。正如朱小曼所说:“情感可能是生命最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可以设想用情感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情感不仅是生命的内核,而且是个性的核心。稳固的情感会嵌于个性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情感教育过程是促发学生体验丰富生命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职语文教学应该从感动人和提升人两个情感层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感动人主要是唤醒、引发学生作为人的规定性所必备的情感,诸如爱、同情、感激、怜悯、慈悲甚至悲伤、怨恨等,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并能自由自在地表达。实际上,是让中职生学会感动,丰富他们的情感感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情感判断能力,而不至于对外在世界麻木不仁或极力排斥。提升人主要是指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提升。在学生感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他人、自然、生活、社会、人类相联系,加强对自我和他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心和理解,逐渐形成与道德、审美、理智、信仰等相匹配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并经过不断地巩固与深化,使之性格化。布鲁姆将性格化定为情感目标的最高层次。布鲁姆认为:“性格化是个长期目标,一般已超出单个老师的能力所及。”可见,性格化目标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成的,也并不是单靠语文学科就可以完成的。但是,饱含人文主义精神的语文教学对人的性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语文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仍然要定在性格化这个最高层次上。导引学生经由情感的启迪,在具体的感知和情感活动中逐渐认识自我和社会、了解人生,积蓄和培养以爱生命、爱生活、爱人类为底蕴的人文情怀,完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

  笔者以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文教学为例,这首词主要运用高超的表达技巧,恰到好处地把多种意象组织起来,抒发了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情感。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领会词中深沉、凝重的愁,而且还要启发学生体味当时诗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诗人顽强的生命力、坚毅不屈的个性品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人虽然历经国破家亡之苦,在生命空间不断遭受到伤害和疼痛,但她的诗歌生命、艺术才情却熠熠生辉、永垂不朽。一位封建社会的女性,面对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尚能勇敢地活到七十一岁,而作为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怎能一遇挫就抑郁消沉、极力逃避甚至轻易放弃生命呢?其次,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格教育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我们要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要掌握技能,更要教育学会做人。而人格塑造就是着眼于人的自主精神和独特个性的培养,使之具有健康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自由发展,从而形成独立完美的人格。近年来高校扩招,普高升温,中职招生数量急剧下降,生源质量严重滑坡。道德素养、文化知识较差的学生大有人在。加之社会思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不同程度地侵蚀着部分学生的心灵,因而学生中暴露出不少的思想道德问题。有的学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有的纪律散漫,得过且过;有的意志薄弱,学无所成;有的自私狭隘,不讲奉献。凡此种种,都显示出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也表明了实施人格教育的艰巨性。健康人格的养成,有利于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定方向、定位自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因此,中职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今后投身社会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积淀,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教育也是人文主义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由语文教学来完成。语文教学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中职学生人格塑造是语文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运用汉语这种独特而丰富的美的资源,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质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体验美,领悟美;进而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最终达到塑造学生独立、自尊、健全的人格的目的。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所显示的人文精神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获得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无疑能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例如在《致橡树》的语文教学中,诗人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自己的人格理想,用比肩而立、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的形象传达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相互依存、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平等独立、坚贞不渝、外内兼蓄,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伟大的爱情!学生需要学习的是不仅仅是这种健康的爱情观,更要学习当代女性自尊、自爱、独立的人格与追求。另外,必须向学生讲解作者舒婷的职业生涯,早年当过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运用诗句来表达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并走上专职作家之路。这对我们中职生的就业和择业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启发呢?正因为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这样独特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在当前专职心理工作者大量缺乏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将语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努力为培养中职学生和谐个性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服务,这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语文教育心理学篇10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应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基准,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成长,更关注学生情感心智的成长,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使其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信学生原则――每个学生都有创造能力,老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塑造发展的空间。有了老师的信任,孩子们定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投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乐中学,学中乐。

人人平等的原则――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能在日常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

尊重个性原则――尊重个性,就是认可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多种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勇于交流、大胆发言,使学生在教学交流中发展心智、完美人格。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具体策略

优化课堂环境,树立心理教育观念――学生是课堂的基本参与者,愉快的学习氛围以及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有正面导向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树立起心理教育的观念,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握,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重视,学会正确地展示自我、发掘自我,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抵触、逆反、焦虑等不良情绪,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热情,并把这种情感带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自身生活中去,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此外,还应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表扬,课堂上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入演讲、口头作文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运用分组竞赛、课堂短剧等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以教学内容为媒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语文教材内容通常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课文大多都是经典篇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除在教学中讲授字、词、句、篇的基本涵义,还应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思想,把握文章的精髓,深度理解作品创作意图,并从中体悟做人的原则和精神,从而提高自身修养及心理素质。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体现了孔子当年教学及做人的目的、方法、态度和宗旨,讲解中应当注重从学习、待人、修身三方面来分析,着重引导学生与自身的观念进行对比融合。又如,学习《赤壁之战》后,则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懂得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再如,学习《落花生》一课后,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将会对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产生影响。

拓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理想化的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在日后走出校园后,环境的突然变化极易造成多种心理问题的暴露。因此,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外,教师对于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也应加以引导。经典的文学名著历经时代检验,作品通常饱含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主人公所展现的坚强毅力;学习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所彰显出的勇敢面对人生磨难的光辉人性等。课外阅读的正确引导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利于中学生未来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基础素养,在日后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及生活的困难时,能够正确地疏导、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