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产品发展规划十篇农产品发展规划十篇

农产品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9:14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37—03

哈尔滨市的区域物流体系建立对于提高整个哈尔滨市区域物流活动效率、保障生产和消费环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地区的地理中心,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主体分散经营

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个体经营户、龙头企业、第三方的物流、农产品供销社和行业协会等都是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主要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首先是分散和自组织阶段,物流的主体主要是生产者和中间商的自营形式;第二个阶段是专业与社会化的阶段,主要是专业化的运输企业、物流企业和其他一些综合性的物流企业等形式。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是指专门从事某一物流活动的提供或者从事某一具体的物流行业服务或者是某个特定产品的服务的物流企业等;综合性的物流专门企业则是指第三方的物流企业及相关组织,主要为顾客提供物流全程解决方案。

哈尔滨的农产品物流处在发展阶段,物流活动分散,自成一体,本身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农户自产自销、自主经营,其专业的农产品物流起步较晚,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建设不完善等几个方面。

(二)农产品物流节点布局不合理

哈尔滨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城区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108处,其中农村集贸市场81处。其中,哈南农产品物流中心是以果蔬、农产品、服装等生活资料的运输、批发和配送为主的,设有果蔬交易区、招待所、商业门店、停车场、交易大厅等,还有微机室,农产品农药残留物检测所等等。哈尔滨全市批发市场以集贸或小型市场为主,大型的、区域性的集贸和配送中心严重不足。

从哈尔滨市城区的物流农贸市场布局来看,市区的农贸市场分为三级,但其中布局不清晰,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北部重要城市的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中央级批发市场、地方级批发市场和小型批发市场等。这三个层次不仅存在规模上的区别,还有区域上的划分。

从哈尔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来看,分工不明确、“小而全”的现象仍然存在。专业批发市场以粮油、果蔬为主,且物流功能极不完善,设施落后,而且有些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区域性质的大型批发市场也只存在几家,与其配套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也严重缺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哈尔滨市的农产品物流批发集贸市场的建设落后,管理标准缺乏一定的政策法规的束缚,同时农产品市场中检验检疫手段不完善,影响了农产品市场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三)农产品物流运行方式落后

农产品运输过程中,首先是农户在农田进行采摘,然后进入市场。其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许多农产品采摘后只经过简单的包装便进入了市场,使得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的损耗率较高。同时,运输过程中仅仅采用普通汽车的方式代替原有的落后运输方式,但是产品的保鲜、保温、低温及集装箱方式的运输方式没有普及,处于起步阶段,使得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率较高。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的水平,其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信息技术方面,哈尔滨市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信息资源匮乏、渠道不流畅、网络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其物流产业的发展。

综上,哈尔滨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功能不完善,农产品物流经营主体分散和物流节点布局不合理等等。由此可见,哈尔滨市的商户与物流的主体、流通渠道以及物流的功能活动不能很好地实现有效对接,还未形成成熟的区域性物流体系,信息沟通渠道建设不完备,导致了物流体系的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从而影响了农户和农产品经营者的收益,限制了哈尔滨市农产品物流体系及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经济基础、管理体制、营销意识观念、产业环境及发展历史、地理状况等诸多方面影响着哈尔滨农产品物流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在制订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的同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发展,多种方式共同经营,积极的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促进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从欧、美、日、韩等发展国家农产品物流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部门都发挥了宏观调控作用,都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规划,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法制法规、营造良好企业环境、培养市场主体、加强物流市场的监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哈尔滨市在建设农产品物流市场时,应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同时,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2

江苏省是全国主要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以占全国3.91%暗的耕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国1/10的GDp总量。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344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4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57: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江苏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效率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民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江苏必须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虽然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发展迅速,但截至2009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仅占到全省总耕地面积的30%,这表明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制定引领性的农业规划显得尤为必要。

2制定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目的意义

2.1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农业是弱势产业,尤其在江苏省发达的苏南地区,“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使占总人口30%的农村人口的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短腿。只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能大幅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也成为关键。在江苏,为推动江苏特点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每个县(市、区)认定并扶持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因此,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涉农企业,纷纷邀请各路专家团队编制某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其中规划的精髓都将深刻体现现代农业内涵in-t3],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不断引进和集成组装农业科技新成果,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模式,通过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基地示范引导各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各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2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

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依靠科技优势,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开展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同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输出先进生产技术、标准和品牌,带动本地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的需求。

2.3引导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应建设高效、优质的原料生产基地。例如“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是江苏悦达集团和法国家乐福两家联合,在江苏省建湖县建设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该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家乐福超市的后备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是江苏悦达集团为回报社会、致富农民、推进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与建湖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建的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旨在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营造农民、企业和社会共赢局面。

2.4绘就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在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板块,都明确要求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多元化致富农民,紧扣农村经济发展核心,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发达、农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进步、环境优美宜人、生活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技术路线

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从立项到实施,需要经过调研、座谈、大纲编制、起草初稿、送审、专家评审等一系列过程,大概可涵盖的内容。规划大纲在编制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大纲编制要充分领会当地发展重点和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还要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完成后要与当地相关部门座谈、讨论,并请专家指导,充分吸收不同意见后,总结完善,确定规划大纲。根据大纲编制规划初稿,请当地相关人员及专家参加座谈,讨论规划初稿。如果座谈通过就要修改完善制定评审稿请专家评审,如果不通过还要回到起点,在大纲基础上再次调研、座谈、收集资料。最后邀请多位有丰富经验,与农业相关的专家评审,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后,定稿实施。

4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功能定位

4.1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理念

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灵魂所在即功能定位。在制定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时,就要综合考虑各地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重点等的差异,将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以及各地政府、企业等的发展思路合理概括。总体来讲,现代高效农业要实现3个方面的现代化,即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从生产条件来看,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化学化和农业电气化4个方面。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新优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经营模式、经营规模等方面,培育适宜现代设施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拓展现代农业经营新模式,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因此,现代高效农业规划要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在现代农业园区里要处处体现现代特色,并依据市场、生态、休闲、效益4个因素来共同决定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主体的规划布局。归根到底,现代农业理念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的生产功能;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休闲、教育、度假、观光、旅游与游憩的场所和机会的生活功能;提供清新、宁静、优美生活环境的生态功能。

4.2案例分析

4.2.1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实施地位于苏北建湖县,结合建湖政府和苏北特点的市场需求以及江苏南方悦达集团和家乐福超市的要求,园区定位主要是生态保障、循环可持续、科技先导,在规模种养殖等产业中体现绿色、休闲、循环、高新、市场化等发展理念。重点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种子种苗、种禽种畜供应和技术标准输出基地,循环农业的示范基地,休闲观光旅游人居胜地,工业反哺农业的楷模,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力争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新貌、产业发展等共荣的社会良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超市”的经营模式,在建湖鼎力打造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休闲观光、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部级重点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4.2.2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建设是苏州大成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该集团资金雄厚、管理有序、市场开拓能力强,计划投入资金3亿元人民币建设现代农业园。由于规划的实施地位于沿太湖城市之一的苏州市,因此保护太湖环境将是规划的重点。根据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苏州大成企业集团的实际规划设想,将该规划定位为绿色无污染、科技优先、休闲观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质产品为核心、以企业化经营为手段,注重优质安全高端农产品生产、营销功能,休闲、观光、旅游功能,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展示、培训功能和太湖生态保护、修复功能的园区。通过苏州大成企业集团民营资本投入农业,实现园区管理企业化;以优势品牌为核心,实现先进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的输出;以生态绿色为理念,实现技术、投入对环境的友好;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力争将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经济、生态、社会3个效益相统一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5推动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5.1政策扶持

为保证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顺利实施,建议将该规划主体项目纳入该地发展的年度计划,出台相关政策,在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方面改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投资环境,鼓励对农业多功能领域的拓展和探索,带动农民致富,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5.2组织保障

一个高质、高标的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实施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如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成立以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为组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大成企业董事长、金庭镇镇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3技术支持

高科技是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实施必须依托当地或省内乃至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力量,加强农业科研、农产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建议成立技术指导组。

5.4资金保障

高投入是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保障某地或某园区现代农业规划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经济保障制度,确保规划主体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区和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都是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的经费投入机制,而2个园区的投资主体均是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有序的知名企业,因此能够保障园区规划的顺利实施。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3

在加快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尤其是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的同时,加快推进县(市、区)和重点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规模3000亩左右;50个重点镇在工业集中区(园)中设立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增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牌子,规划规模300亩左右。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实行整体规划,根据项目分年度投资建设,并为中、长期发展留有空间。年县(市、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要完成300亩左右的首期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力争有3-5个农产品加工项目进区,基础设施和进区项目总投资达1亿元以上。重点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各地要根据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进程,制定年度投资额、进区项目数、产值、销售、利税等发展目标,引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切实搞好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规划

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要选择具备资质条件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科学规划。一是要科学选址。应在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安排县(市、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也可在经济开发区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划出适宜地段安排县(市、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还可在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并有充足发展空间的地方安排县(市、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县(市、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原则上应单独设立。二是要合理确定功能区域。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应当是本区域内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优秀农业龙头企业的集聚地,经过努力应当成为全国、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成为引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的重要阵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可根据本地资源优势,设立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产品加工、粮油产品加工以及其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功能区域。三是要高起点配套建设。要切实遵循环保优先和集群、集聚、集约、配套的原则。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电力、交通、通讯、污水处理及给排水系统等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划建设。坚持生产、物流、生活和办公设施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四是要严格进区企业标准。进入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企业,原则上应以食品加工企业、外向型加工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业为主。鼓励填补我市空白的农业龙头企业进区。进区企业投资强度应在每亩120万元以上。大力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五是要认真履行论证批准程序。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应按规定程序,在经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由县(市、区)政府批准实施。

三、制定和落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和招商入驻企业除享受有关经济开发区和工业招商引资政策外,应根据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及农产品加工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扶持政策。一是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用地,按投资项目进行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并按最低保护价供地。二是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及其进区项目的立项审批、证照发放,实行简化手续和便捷服务。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进区企业建设期间的有关行政事业性规费收取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予以优惠。国家、省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下限标准收取,其他费用一律免收。三是对进区项目的税收返还优惠按鼓励农业招商引资、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执行,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优惠扶持办法。达到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的,优先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四是多渠道增加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投入。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原则上以土地出让收益、相关的涉农项目及政府投资为主,农业资源开发、水利、交通等部门要采取更加灵活的办法,支持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与此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资金。鼓励农民通过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形式参与加工区建设。鼓励各乡镇将招商引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进入县(市、区)加工集中区,并实行税收按原渠道返还不变和经济指标统计归口及考核奖励不变。

四、强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可成立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管理委员会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实体型投资公司,作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负责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县(市、区)要成立政府领导任组长,农办(农业产业化办)、发改委、经贸委、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工商局、交通局、农(林、牧、渔)业局、水利局、农业资源开发局等为成员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及各县(市、区)委农办(农业产业化办),具体做好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的协调服务、政策落实、督查考核等工作,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各方配合、各司其职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工作机制。要切实加快规划建设进度,力争一季度完成选址和规划设计,二季度挂牌施工,并完成首期基础设施建设,二、三季度有项目进区开工,实行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确保年内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和崭新的形象。市里将在二季度组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展示和实施情况观摩,四季度组织专项督查和考核。市及县(市、区)均要安排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的工作补助和奖励。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按照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一定的进区项目和投资额、有较好的规模形象、有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的“五有”要求,制定专门的考核办法,实行严格的考核奖励。同时,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贡献突出的人员进行重奖。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4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在此之前,省政府制定了《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2008年至2012年,我省将投资3207亿元,助推农业发展上台阶。

《规划》提出了到2012年的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新增100亿斤粮食、1000万头生猪生产能力等,农业结构调整、现代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农民增收“六上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全省规划建设项目71类377个,总投资4008.6亿元,预计到2012年完成投资3207亿元。

《规划》共规划了10个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规划建设9类25个项目,总投资2008.7亿元,占了总投资的半数以上。主要项目内容包括:大力实施水、土、路三大基础工程;抓紧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震损水库整治和在建水利工程建设,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农村公路、机耕道建设和改造,重点打通“断头路”,建设乡村客运站点,完善农村路网体系;保障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等。

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提出依托资源特点,优化区域布局,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三大基地建设:一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粮油生产,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确保粮食安全;二是突出发展生猪产业,实施“新增出栏1000万头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小家禽畜;三是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果蔬、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林竹、烟叶、蚕桑、花卉、生物质能源等“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规划建设项目18类42个,总投资544.8亿元。

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提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无公害粮油、肉类、果蔬、烟草、茶叶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中药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合理开发利用非木质森林资源等。规划建设项目13类138个,总投资456.7亿元。

生态环境建设也是《规划》提出的建设重点之一,总投资581.8亿元。主要内容包括,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开展垃圾集中处理等。

此外,《规划》还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防灾减灾、农村扶贫开发等建设项目和投资进行了规划。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5

商品市场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商品市场建设越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也就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市场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农村商品市场的建设虽然也得到了速发展,但是相对还比较滞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我国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基本状况

“十一五”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迅速,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一一贯彻落实,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消费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迅速,城乡市场呈现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2010年,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6万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万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倍和1.1倍,年均增速分别达18.4%和16.5%。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商务部同相关部门一起大力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建设和改造52万个农村超市、2667个配送中心,农村超市覆盖全国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使得我国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这不仅改善了农村的流通基础设施,而且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标志着我国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农村商品市场已经开始起步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我国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还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国农村商品市场建设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整体规划指导不足农村商品市场建设首先需要有科学的规划作指导才能有序推进,即农村商品市场建设规划要先行。但是由于受体制变化和政府职能部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都没有制定形成系统、全面的农村商品市场建设长期发展规划,整体上缺乏对农村商品市场建设的规划指导。这样一来,政府及市场主管部门难以全面地推进市场体系的建设;同时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也很难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在农村商品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双重矛盾——一方面小型、便利的商品流通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市场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型传统流通设施的过度开发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2.2市场主体培育不足市场主体是繁荣农村商品市场的基本要素,也是推进农村商品市场建设重要动力,但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受传统发展思想的影响,认为农村发展农业,农民植根农业,从而忽视了农村商品市场主体的培育问题。目前我国各地商品市场主体普遍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偏小,经营方式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以满足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形式大量存在,使得农村商品市场主体显得散而零乱;二是新型业态发展虽已起步迅速发展但是规模过小;三是专业化的合作社组织没有成体系。虽然全国各地农村在中央的政策支持下都先后创办了一批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是这些合作组织各自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缺乏竞争力。

2.3商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商品流通基础设施是农村商品市场建设的重要载体,没有完善的商品流通基础设施作支撑,农村商品市场的建设只能停留在表面口号上,市场的功能也就难以全面发挥。虽然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全国来看,发展还是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资金充足,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得力,但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滞后,有些地方是有市无场,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贸易市场建筑简陋,基本上都是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这种落后的状态如果得不到改善,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就始终会被拖后腿,影响整体发展水平。

2.4市场交易规则不健全农民是农村商品市场交易的主体,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在交易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进行交易,一方面缺乏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交易手段也比较落后,市场交易规则往往形同虚设。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结算还很不普遍,会员制、竞价拍卖等还没有开展。市场主体很少对现代交易方式进行了解,一个原因是他们自认为文化水平有限,无法明白,不会主动采用这些交易方式;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缺乏指导和引导,没有相关部门和人员指导他们对市场的交易方式和规则进行了解掌握,因此整体上,我国农村商品市场建设中市场交易的规则还难以健全和完整。

3我国农村商品市场建设的发展建议

农村商品市场建设是我国农村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加强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农村商品市场建设都经历了一个转变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散乱无章的交易者——农民,他们的交易行为逐步变得有秩序、有组织起来,从而商品流通也逐渐往专业化方向发展,最后走向共享国际市场的大舞台。农村商品市场这种演化进程就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从不成规模到规模化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在这个转变发展过程的前期,因此在明晰我国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促进商品市场的繁荣,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1加强建设规划指导农村商品市场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的层面来看,商务部及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对我国农村商品市场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将调研信息汇总,进一步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做好全国农村商品市场建设规划纲要,以指导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建设规划和相关的专项规划。从地方政府的层面来看,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除了要在总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制订本地的规划化,还要积极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制定适合本地的具体执行政策和措施。从规划本身的制订来看,农村商品市场建设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规划既要有战略高度,又要能具体落实,能够站在国际的视角看国内的发展,也要有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能够付诸实践;规划要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立足本地实情,开拓创新,明确建设重点,引导投资方向,为加强农村商品市场建设提供有效指导。

3.2培育扶持市场主体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主体主要有四种形式:企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合作组织。因此必须围绕这四种形式的主体进行培育和扶持。首先,要继续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市场,有效扩大流通总量;支持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运销大户与生产大户的合作发展,加快“公司+农户”“、超市+基地”“、超市+批发市场”等经营方式的培育,同时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提升,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及农商对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流通企业活力,扩大流通规模。其次,要大力支持这四类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工商登记和税费方面,要给予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有关生活消费品等方面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优惠,支持他们经商,要奖励农业生产大户及运销大户,并鼓励他们成为企业法人,让他们带动其他农户进入农产品的经营和流通。在资金扶持方面,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带动更多的农民了解信息,掌握技术、拓宽收入渠道。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大力支持广大农户形成规模化的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办仓储及加工企业,让农民逐步变成产业化农民,具有农民、工人、老板等多重身份,真正成为农村商品市场的主力军。

3.3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建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是建立和完善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安全性,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要鼓励国内外大中型流通连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例如可以支持国内大型流通企业采用租赁、控股、参股、新建等方式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建立直营店和专卖店;也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国有企业采取有关的方式整合全国范围内供销合作社的资源,包括经营网点、社会关系资源等,从而达到完善全国农村经营网点,整体提升农村产品市场经营水平的目的。支持大件商品生产企业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的产品,让他们建立和完善在农村的售后服务体系,整体上提高生产和服务水平。其次,要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商品市场建设要按照服务延伸到村的要求,逐步建设完善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要围绕农资、日用品、家电产品、农产品等直接关系农民利益的产品展开综合配套服务,并逐步扩展到其他方面,要结合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支持相关部门建立农村网点开展金融、医药、保险等业务,从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要根据本地资源特色及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吸引外部资金建设和改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环境良好的农贸市场、综合市场,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安全、高效的交易场所。

3.4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在维护全国农村商品市场统一性方面,要加强管理,严格监督,加大对阻碍各种商品在各地农村顺畅流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清理力度,逐步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垄断。在保障农民权益和消费者利益方面,要对农资价格实行全时段监控,严厉惩治随意抬价的厂商,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要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等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防范侵权行为;要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行政管理,实行工商、质检、物价等部门的协作执法,在这些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制度;要定期对农村商品市场进行整治,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完善农村商品市场的监督体系方面。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特别是农资企业的信用档案,逐步建立起农资信用体系,进行长效监督管理,要不断完善行业自律、行政执法、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农民、新闻媒介及其他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6

余欣荣指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决定了今天和未来能否更好地保障老百姓吃饭,决定了我们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也决定了广大农民能不能够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这是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大部署,《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余欣荣介绍,《规划》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主要包括“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势、战略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任务,还包括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保障性措施。《规划》要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四个区域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规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五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技术装备的支撑,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协调惠农,着力促进农业均衡发展。重点加强产业融合,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区域结构,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培育新型主体和职业农民,推动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三是绿色兴农,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着眼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组织实施绿色兴农重大工程,严格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开放助农,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农业对外合作布局,提升农业对外合作水平,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五是共享富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重点是推进产业精准脱贫,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社会资本市场化投入渠道,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创新信贷、保险等支农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余欣荣表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已经明确,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抓好贯彻、组织好实施。

问: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我们知道“十二五”期间已经出台过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请问“十二五”规划目前完成的情况怎么样?这次又出台了新的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规划,与“十二五”相比,新的特点有哪些?

答:“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经过五年的实施,各项目标任务基本顺利完成,粮食产能、农民收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等一些反映现代农业进步的重要指标提前完成,这些成就为“十三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一轮规划,我们既保持了“十二五”规划的连续性,又突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按照党的十以来的一系列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概括起来,有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谋篇布局,贯穿到农业现代化的各个关键环节。

二是突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围绕着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突出底线思维。我们讲的底线思维,就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有几个基本的或者是根本的遵循,重点是落实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这次规划又在目标上有新特点。一是突出了结构调整,设置了玉米、大豆、棉花等种植面积,以及畜牧业产值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等结构调整指标。二是突出可持续发展。今天发展现代农业,再不能够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因此,这次《规划》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绿色发展任务,提出了7个专门指标,其中有6个是约束性指标。三是突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提出了全国公共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农业保险深度等指标,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相信经过五年的努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会更“优”,农民的钱袋子会更“鼓”,城乡人居环境会更“绿”,农业将更具有魅力,农村将更具活力,亿万农民将和全国人民一道顺利实现全面小康。

问:近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但也出现了诸如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增产不增收等结构性矛盾,中央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问《规划》在这方面有怎样的部署和安排?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高效农业;规模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连云港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高效农业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1]。

1连云港市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连云港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始终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港口建设、农产品出口的先发效应,顺应外向型农业产业看好的新趋向,按照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调整优化产业、品种结构和空间布局,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突出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抓好精深加工和市场流通,强化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园区化、外向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已初显端倪,现代农业规模扩张。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型农业。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开通农业科技人工语音服务热线,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10家、科技示范园10个,深入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逐步健全农资农技服务网络。已形成100多个相对集中连片的各类农产品基地。连云港市生态农业基础优越,市属4个县均为生态农业县,并在全省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县,已形成优质稻米、创汇蔬菜、优质畜禽、海淡水养殖、花卉林果茶等五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80%。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2万hm2,设施农业达到4.67万hm2,初步形成稻米、蔬菜、水果、肉食、杂粮、水产、林木等十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

2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民已经从中得到了实惠,但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难,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土地难流转;资金难筹措;规模难形成;产销难对接;风险难保障;合作经济组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信息服务滞后,农技服务水平和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3对策

3.1围绕农业组织化,重抓组织领导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服务力度、考核奖惩力度,形成良好的领导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2]。一是重抓组织领导。要落实目标任务,加强检查考核,推动快速发展。市委书记王建华强调,要以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的重要意义。连云港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在加速推进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重视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顺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同步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挥该市资源环境优势的有效载体,要以科学的路径,认真落实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的关键举措。二是重抓政策扶持。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招商引资为核心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除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及贷款优惠、“包装项目”上争资金外,要抓住上海、苏南等工业化发达城市产业北移的机遇,主动对接,招商引资,发展“三资”农业,要把农业招商引资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实行专人负责,专项考核,加大奖励力度。

3.2围绕高效产业化,重抓规划引领

要以更高的追求,准确定位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的目标任务。无论是确定发展目标,还是布局产业结构,还是实施具体项目,都要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追求。一是注重规划引领。要高度重视抓好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并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相衔接,切实提高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龙头、产业化为抓手、外向化为动力、生态化为优势,壮大市场主体,完善投入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组织形式,不断提升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增长水平[3]。二是做强特色优势。要统筹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确保实现“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基地、打响一批知名品牌、引进一批发展主体、扶持一批示范典型”等“六个一批”目标。要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和服务农产品营销体系发展,壮大农产品营销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尽快实现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专业批发市场、乡有特色产地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民经纪人的营销体系。

3.3围绕农业品牌化,重抓品质提高

抓农产品品牌创建,加强质量控制,加强标准建设,加强品牌创建,打响更多的农产品品牌,要进一步加强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保持相对长期稳定。一是坚持质量与品牌并重。努力做到论证一个“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培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不断放大质量和品牌的综合效应。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要围绕名特优新产品、大宗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重点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强采标、贯标以及企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积极指导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彰显特色。二是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要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抓好质量跟踪管理,以保证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尽快构建起“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3.4要围绕监管经常化,重抓产品安全

要逐步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安全速测体系,实行基地检测与市场检测相结合,逐步将检测关口前移,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不用禁用药品,规范限用药品[4]。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坚持质量与品牌并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宣传普及农业政策法规,切实加强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劣农资和非法经营使用有害农资的违法案件,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二是强化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各项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为重点,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农业监测体系,切实提高连云港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4参考文献

[1]张丽丽.关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6):233-234.

[2]王艳霞.农村人才开发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4(18):108.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从2010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200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00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区内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浙江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

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凡是年度考核未完成计划的,次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园区建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授予“浙江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称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各地要对园区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园区要明确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特别是路、渠、电、机埠等基础配套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要严格保护园区土地,对因重大建设项目须征占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并按“先补后占、占一补

一、同等质量”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9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从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200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00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区内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凡是年度考核未完成计划的,次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园区建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授予“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称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各地要对园区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园区要明确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特别是路、渠、电、机埠等基础配套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要严格保护园区土地,对因重大建设项目须征占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并按“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同等质量”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10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市场导向,部门推动;主动承接,优化升级;合作分工,互利共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扩大开放,不断建立健全承接工作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夯实承接基础,建好承载平台,增强承接能力,积极引导和承接先发地区农业产业及生产要素的转移集聚,加速推进我市有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把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效规模农业基地面积突破200万亩,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值突破10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二、基本思路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围绕产业结构升级与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承接资本、人才、品牌等要素,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承接发展种子业、蔬菜园艺业、苗木花卉、特色种植业、畜禽水产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加快特色高效农业基地建设,打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千亿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支撑。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增强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抓龙头,推动企业集群。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双百双千”提升行动和“三大强龙”工程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地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过10亿、50亿至百亿的龙头企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带动作用。

(二)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蔬菜提升、草莓南进等八措并举结构,建设和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生产基地。组织实施“百村亿元”推进、畜牧提升和水产跨越等十大工程建设促转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进产业集中入园、企业集聚入村、土地集中入股,加快形成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为承接农业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提供广阔空间。

(三)强加工,提升发展水平。围绕承接先发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转移,大力拓展产业承接空间,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我市畜禽、粮油、乳业、饲料、休闲食品、种业等加工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承接农产品加工产业转移的能力。

(四)促统筹,提高承接能力。牢固树立“全域”的观念,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围绕“四个集中”和“六个一体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城乡统筹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农委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工作组,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市县联动,健全落实工作机制,加强督查考核,保证工作实效,确保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二)科学制定规划。牢固树立开放开发的理念,坚持“产业集中布局、企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围绕“确立主导产业、实施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科学编制《“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市农产品加工千亿产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及农业产业园区配套规划、《市现代农业承接产业转移指南》,积极引导和承接农业产业转移。

(三)打造承接平台。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组织实施“百园示范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三个一”相配套的承接农业产业转移载体。突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依托国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大力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集中入园,形成一批年产值过50亿元的加工园区。

(四)完善配套政策。抓住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叠加机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市县支持农业发展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和承接农业产业的企业、项目、资本、人才和技术向我市集聚。

(五)优化承接环境。在政策落实、企业融资、担保推介、科技支持、村企联合、农超对接、企农联结、包联驻点、企业用工、项目编报等十个方面为企业和项目积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着力保障承接入市企业的落地和快速发展。

(六)大力招商引资。认真落实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农业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突出土地整治和农业园区建设,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及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引企力度,加速我市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结合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与省内周边地市的合作,与阜阳、六安等地联动发展农业园区,加快与淮南、巢湖等地的农业产业共建,不断增强经济圈农业产业整体发展实力。

(七)狠抓项目实施。加强与先发地区农业部门的信息对接,有针对性地加大项目特别是有牵动力、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力度,完善项目库建设,建立健全农业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保证承接项目的成功对接和引进。积极通过“产业链整合”发展模式,引导本地农业龙头企业与引进的支柱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配套关系和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实现培植区域农业产业目标。

(八)规范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加大全市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纠纷仲裁体系建设力度,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建立土地预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加快土地流转,形成集中连片,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载体,为农业招商引资搭建平台,为农民创业拓展空间,大力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农村集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九)广泛宣传发动。坚持把学习贯彻《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着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规划》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承接产业政策措施和重点承接产业,把思想统一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