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十篇物流工程专业方向十篇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1:54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篇1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向;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3-02

物流工程是一门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我国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较少,招生规模也较小。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也不尽完善。因此,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现状

我国自2002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由于各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和规划为基础,部分学校以系统仿真和信息技术为特色。

2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制定和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从2002年招收物流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我们基于“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的观点,在总结国内外物流工程业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未来的培养方向为:

2.1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因为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

(1)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物流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等。

(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将企业物流与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2.2物流装备技术设计与应用

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因此对物流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对于物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大型的配送中心一般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需要物流工程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所以物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知识。

(2)制造业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系统设计和分析。制造业中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现代物流设备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例如:工位器具、输送设备、无人搬运车、分拣机和分拣系统等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2.3物流信息技术及集成

从根本上讲,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建设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是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工具。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手段,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2)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流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二是物流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共同构筑现代物流系统。

3培养方案的实施

以上培养方向的实现,必须在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围绕以上培养方向,按照课程群的思路制定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①机械装备类课程群: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控制工程、物流装备技术等。②信息类课程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等。③规划类课程群: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系统仿真、运输规划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④物流管理类课程群: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学等。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兼顾了物流设施设备、信息、规划和管理等物流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123-124.

[2]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6(5):8-23.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并不断深入,逐渐由大量借鉴外来职业教育方法与理论走向职业教育研究的自主开发。高职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物流综合职业能力,物流综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通用能力和除专业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物流职业素质能力是从事专业职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客观条件;物流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必须通过学习物流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法和态度,以及系统的专业训练后才能获得;专业能力包括物流管理工作方式与方法、对物流作业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绩效的管理与控制等。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实质就是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打开了“零距离”就业的大门。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性是工学结合,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就要求职业教学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内容上实施重大变革。课程的开发应把握三个方面:物流专业的教育目标,学习者和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内容。首先,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物流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这与普通教育课程的不同,它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其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也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当前这方面讨论最多的就是职教学生中的大多数具有形象思维倾向。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认知倾向决定了学习者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情景中去认知和学习,这一特点应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如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的设置。第三,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属性也是影响专业教育课程概念的关键因素,学习内容属性和性质的不同在课程构建上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内容和所需的能力等。正是基于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应该着眼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与研究。

在教学方面,让学生了解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企业背景,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时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些职业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将整个培养过程从理论学习、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就会实现由学生向物流行业的从业者的转变。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基于物流专业教学实践的反馈和经验总结,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重点。课前提问,每次课都设计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注重知识的一贯性,课后总结。

(2)案例和实务操作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引用大量物流作业的实例,将现场作业引人课堂,实现一对一的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

(3)互动和激励机制教学法。课程教学按照学生的感知性、运动性、思维性、记忆性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主动发问,主动参与课堂内容的学生给予奖励,允许答案的发散性和非确定性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4)现场认知+视频及图片教学法。在教学过程走进工作现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书本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加感性认识。

另外,还有课题项目任务驱动与角色模拟法。在职业教学中,项目常是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机构或公司,分角色模拟岗位人员,完成实际任务,任务执行步骤体现企业工作流程,同时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

三、基于工作过程物流专业课程构建

在职业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从经验到知识,然后再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过程是最理想的。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人物、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识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

1.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特点

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特点是: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能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能够借以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2.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

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情境)和工作成果。如下图1所示。

3.工作过程的结构

工作过程的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它首先要明确任务或获取信息;其次,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计划;第三,依据任务和行动计划产生行动指令,并组织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第四,按照计划要求实施作业;第五,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后,对作业成果进行评价,并反馈评价结果,用以指导下一次作业过程的实施。

4.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系统构建

(1)构建原则

如何基于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呢?针对专业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①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③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内容。整合性认知是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入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是呈现层次(面)化的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在总体把握整体的功能后,认知流方向才能继续深入,逐个击破。

(2)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的构建

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实际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基于上述构建原则,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的具体构建如下。

①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系统内容框架

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或称学习领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领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领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与学习领域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行动域。行动域是工作实践和社会情景中的行动和能力,学习领域就是在行动域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教学所确定的内容,总是围绕一个主题目标来构建,在这个主题之下会包含着多个工作任务。如图2所示的物流专业课程构建框架。

当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并不是将工作任务内容进行简单的划分。从行动域构建学习领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以行动域来确定学习领域的主题和内容,另一方面是分析行动域中的能力来确定学习域的具体目标。学习领域确定的是课程的框架性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在实践性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化构建和实施,也就是构建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这些框架性内容。

②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情景的课程内容构建。第一,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等。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构建都有着一个相应的工作分析,通常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场所、所用工具、工作职责、操作过程等。第二,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具体化,每一个具体的任务都需有一定的标准,否则,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实施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我们所探索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思路紧紧围绕企业实际运作,努力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模拟工作过程上,帮助学生顺畅的实现从“学校环境的学”到“企业环境的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73-75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篇3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涵盖工、管、文、理、法、经、艺等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1年,黑龙江工程学院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托学校首批重点建设的主干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增设物流方面的课程,2005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方向模块,2008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交通与物流》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同年被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物流委员会授予《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并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正式成为培养应用型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高校之一,同年被批准成为中国物流学会会员单位,目前分为物流设施设备使用与维护和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2014年,首届24位毕业生已经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系,经过4年的发展,现有物流工程教研室1个,物流系统模拟仿真实验室1个,RFiD技术与应用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实务模拟实验室1个,物流仓储与分拣实验室1个,物流管理商场实验室1个,实验室总面积约为300m2,具有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机、输送分拣系统、aGV小车、搬运机器人、电动及手动叉车、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流利式货架、补货货架、高频RFiD系统、条码打印机、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商场收银模拟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em-plant、Flexsim等专业物流仿真软件,设备总值400余万元,设备功能先进,基本能够满足本学科教学任务需要及未来10年的设备发展趋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与岗位:物流企业或设备研发企业,从事物流设施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选型与管理,物流自动化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开发、使用维护等工作;各类企业物流部门和第三方物流部门,从事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及使用维护,物流设施设备检测维修,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采购与供应链设计,库存管理等工作;政府和行业管理、咨询部门,从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或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公共物流节点、货运通道规划)、城市或地区物流信息平台设计、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物流方案设计咨询等工作。

二、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新设置的专业,黑龙江工程学院秉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根据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以及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办学条件,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建设的需求和方向,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从我院实际出发,以服务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背景,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格为: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及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创新精神,毕业后适合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物流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工作,从事物流工程领域内的管理、规划、指挥、决策和相应的技术管理与物流设备维护,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物流工程领域中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物流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面向物流行业基层和生产一线,主要从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划、运营管理以及物流设备的检测、维修及售后服务和管理,满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应用型工程师。本标准培养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当达到了后备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后,可以获得后备工程师技术资格。专业培养标准为:(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能够用于解决物流工程领域复杂问题所需的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经济及管理等知识;(3)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企业运作的基本模式,掌握物流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4)掌握基本的物流系统组织、决策、管理及运营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能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复杂问题,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精神;(5)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物流管理、物流装备运用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6)具有系统的物流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有应用物流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0)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前瞻性,在解决物流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时,能够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政策、法津及法规。

四、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在分析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具体情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各种能力要求转化成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识教育内容包括:1)人文社会科学;2)自然科学;3)经济管理;4)工具;5)体育;6)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内容包括:1)物流工程专业基础;2)物流工程专业方向;3)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综合教育内容包括:1)素质拓展;2)科技创新教育等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及知识点三个层次。在每个知识体系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有核心(必修)知识单元和一般(选修)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核心知识单元是物流工程专业在本科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单元,一般知识单元是指未包含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根据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区域社会经济人才需求,构建了“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关能力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本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物流等行业,立足黑龙江及东北区域、辐射全国。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依据学校所处地理及办学传统优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本专业总学分190学分(综合教育学分至少10学分),其中理论课学分为129.5,实践课学分为50.5,综合教育学分为10。理论课设置为2136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设置为6门,共872学时,通识教育选修课8门,共192学时,专业基础课(必修10门,两个方向模块,每个模块选修各3门),共672学时,专业必须课(两个方向模块,每个模块各6门),共208学时,专业选修课6门,共192学时。实践课设置为52教学周+80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实践为10周,专业教育实践为42周,大学物理实验、大学数学实验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共计80学时。本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运筹学、物流工程、物流系统工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液压传动、自动化立体仓库设计、物流机械结构与维修、物流机械设备的运用与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自动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与货运、物流企业管理等。

五、结束语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篇4

关键词:物流;物流专业建设;思考;就业

中图分类号:f252.1;g7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0-0117-02

近几年,物流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物流企业极度缺乏中、高级人才,该问题已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甚至制约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但与此情况不符的是,目前我校物流专业的招生情况并不理想,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建设调整和提升势在必行。

1我校物流专业存在问题以及现状

1.1招生困难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是从2006年开始招生,招生情况出现了过山车似的变化。2006年,我校物流专业的人数是150人左右,2007年学生人数是260人,2008年学生人数是304人,2009年学生人数是104人,2010年学生人数是80人,2011年学生人数是85人,2012年学生人数是60人。近两年,物流专业招生困难,一方面,是各媒体深刻分析了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和顽症——进城难、乱罚款等问题,影响了家长的心态,使学生家长对物流专业产生了困惑;另一方面,我国物流发展速度虽然快,但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和企业物流公司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搬运、装卸、储存等阶段,造成学生毕业工作环境差、工作辛苦、待遇差等情况。再加上目前从事物流的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工,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这就使家长和学生认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也可以干物流工作。

1.2就业不理想

1.2.1生源结构

目前,我校物流专业的生源结构,尤其是男女生比例不是很合理,历届物流专业大多都是女生多男生少,比例为6∶4.很多物流企业都是从以前的运输、仓储公司转型过来的,很多企业的业务活动特别是基础操作业务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因此,很多企业在选择员工时还是倾向于选用男生,这样就使女生在顶岗实习和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相对减少,而且其就业面较窄,主要集中在一些信息处理工作、仓库管理工作岗位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思想负担。

1.2.2就业心态

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或评价过高,缺乏吃苦耐劳、踏实苦干的精神,很难坚持从基层或一线的操作岗位做起。从我校的毕业生调查表中可以发现,毕业两年后,只有10%左右的学生继续从事物流工作。这说明,学生就业心态不平稳,也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影响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

1.2.3师资力量薄弱

我校有四位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其中,三位是经过相关专业学习和培训后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还有一位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可以说在实务操作方面是空白的,即使考取了相关技能证书或参加过一些短期培训,也只是在学术理论方面有所提升,真正的实际操作经验还是有限的,甚至没有实践操作的经历。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又忙于教学工作,缺乏在现代物流企业中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导致在实训教学和技能操作教学中也只能是进行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物流实操的讲授和练习,这样必然会出现学生操作技能低下的情况,就业领域也肯定会受到限制。

1.2.4实训室建设滞后

我校目前只有一个不到100m2的物流实训室,只有少量的实训设备,只能实现简单的仓储实训作业,而且实训指导教师缺少项目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把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不能将实训项目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同时,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实训内容、形式单一,简单验证性实训较多,而综合、设计性实训较少,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2完善和深化物流专业建设的措施与想法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劳动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并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以“支撑现代物流技术岗位核心能力的知识、技能需要”为原则来制订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物流专业要培养的是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人才。中级班的培养目标是仓储配送方向和物流信息处理方向,主要是向电子商务与物流、第三方物流和企业物流企业输送从事装卸、检验、保管、拣取和流通加工的一线操作人员。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仓储、配送的基本流程,掌握仓储、配送所使用各种工具的相关知识,能够作出合适的计

划并掌握一定作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中级技能人才。高级班的培养目标在仓储配送方向和物流信息处理方向的基础上增加了港航物流管理方向和采购方向,向制造企业、专业物流企业、国际运输企业输送从事外贸跟单、报关和报检等国际物流运营工作的一线操作人员,使学生了解国际物流中报关、报检等货代的基本流程,能够根据业务需要填制与国际物流有关的各类单据的高技能基层管理人才。因为物流行业是一个宽口径行业,在物流过程中会涉及多个作业环节,所以,专业的整体设计要根据学校的规模、资源和区域经济特点等实际情况来设定。

2.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根据企业和社会劳动力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品德+技能”的物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品德课、社会关键能力课、职业技能基础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职业技能综合课和选修课等五个模块。每一模块对应相应的能力结构,每一门专业理论课程都配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将能力本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应增加实训(实践)课程教学比重,增加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内容,顶岗实习内容,新增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要针对运输配送、仓储、快递、采购、营销、信息、客服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多方向”为四个物流职业方向。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第一、二学期学习职业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第四学期学习职业方向技术课程(学生依层次和中、高级就业定位,选定职业方向),第五、六学期在校外订单企业、联合办学企业或其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品德课、社会关键能力课要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活动始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3师资培训

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优化教师工作分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学校与物流企业深入合作关系,并制订严格的教师顶岗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每学期定期派出教师到合作物流企业顶岗工作或带班。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教研活动,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积极提高自身水平,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校每几年组织一次校园技能大赛,制订技能竞赛的实施办法和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教师参与技能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仅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增强沟通能力,还能对日常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师资培训除了向“双师型”目标努力外,因为物流行业是一个宽口径的行业,在物流过程中会有多个作业环节,涉及的课程也较多,所以,作为物流专业的教师不但要能上几门专业课程,还要明确自己的专业领域。专业教师应该要知道自己在哪些专业课程领域有优势,哪些教学领域更适合自己,从而将自己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该课程上,做到“精益求精”,以更强、更有效的专业教学能力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强化,做一个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操作教学经验的“专才”,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

2.4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让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联合进行技能测试,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毕业实习。同时,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院方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及时满足这些单位对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需要,具体做法是: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广东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和南方物流有限公司等,建立稳定、良好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参加生产实训,此合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4.1入学的生产认知阶段

在入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和专业认知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南方物流有限

司、广东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对他们进行感性教育,并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们开设专业认知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为优秀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在此行业中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和职业方向的规划。

2.4.2中期实训

在二年级第三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前往公司进行中期实训,为期二个月。将课堂搬到企业,在这些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共同制订培训方案,聘请企业员工担任培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仓储作业实训环节。

2.4.3顶岗实习

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选择职业方向,并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2.5实训室建设

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实训项目来建设校内物流实训室。在实际教学中,对相应课程标准加以修订,修订完善《仓储作业实务》等课程的课程标准,强化实训、实践环节;在运输、仓储类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训、实践教学内容;编写、修订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货代管理的实训指导书,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同时,要更新、增加实训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制度建设,使物流管理综合实验室更规范、更先进,能更好地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需要。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篇5

一、分工思想的演进

亚当・斯密第一次真正把分工置于经济学的首要地位来研究,认为劳动分工对于生产率的增进具有积极作用,分工是富国裕民的重要途径。斯密认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导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而进一步的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的扩大,所以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分工和专业化是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分工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互通有无(交易)的倾向,分工水平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而市场的大小由运输效率决定。分工起因于交易倾向,所以分工要受人们交换能力的限制,也就是受市场范围(市场有效购买力)的限制,市场扩大可以促进分工和专业化经济,如果市场过小,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专于一业”。

阿伦・杨格在《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考察了分工、交易费用和市场范围的关系,重新阐发了斯密关于分工与市场规模的思想。杨格认为,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市场的大小不仅由人口规模,而且由有效购买力决定,购买力由生产率决定,而生产率又取决于分工水平,因而得出分工取决于分工的结论。这一方面意味着一个动态机制产生了某种良性循环,使分工水平和市场规模不断提高和扩大;另一方面意味着分工的网络效应使市场大小与分工程度相互依赖。

杨小凯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对于分工与专业化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分工是交换的产物,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决定着知识的积累速度和人类获得技术性知识的能力,进而决定报酬递增;但协调分工又需要成本(即交易费用),分工的深化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抑制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易费用的上升促使人们采用更高的管理手段或技术来提高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费用,进而深化分工。因此,分工经济性与交易费用增加之间形成两难冲突,在这个两难冲突中,“分工的深化取决于交易费用与分工收益的相对比较,呈现出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当分工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交易费用时,分工水平处于最优状态,而能否实现高水平分工则与交易效率有关。

二、物流外包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一)企业物流发展。企业物流外包的产生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企业内部分散化物流阶段,运输、仓储、采购等环节分散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物流活动的初级阶段。第二个阶段为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阶段,企业内部出现了专门的物流部门,对运输、仓储、采购等活动统一管理、操作,物流从企业其他环节中独立出来。第三个阶段就是物流外包或企业外部物流专业化阶段,企业放弃自营物流,把物流外包给其他企业操作,第三方物流出现。

(二)物流外包形成机理分析。企业内部物流向外部物流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两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企业内部分散化物流向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的演进。即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物流部门,对原来分散于运输、仓储、采购等环节的物流活动统一管理。企业物流专业化,一方面产生了专业化经济,带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了企业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顾客满意度提高;另一方面引起了专业不经济。随着企业内部物流分工深化,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越分越细,内部组织成本逐步增加。但企业内部物流分工受企业物流活动(物流业务量)范围的限制,这种局限性造成专业化经济(节约物流费用)的空间是有限的,并受边际递减规律的影响,专业化经济呈递减趋势。而随企业分工深化,内部交易费用增加,并呈递增趋势。当企业内部物流分工所节约的物流成本等于所增加的内部组织费用时,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与分工达到均衡状态。

纵轴C代表边际成本,横轴n代表专业化及分工程度,?坠pC?筑?坠n代表边际物流成本,?坠tC?筑?坠n代表边际组织成本。(图1)

由图1所示,随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及分工水平提高,所节约边际物流费用向右下方递减,带来的边际组织费用向右上方递增。当分工程度在n1时,分工所节约的边际物流费用大于边际组织费用的增加,此时进一步扩大企业内部物流分工是有利的,可以从整体上降低成本。如果分工程度超过了n2,比如在n3时,分工所节约的边际物流费用小于所增加边际组织费用,此时分工过度,专业化不经济超过专业化经济,企业就不会再选择内部专业化物流,相反会选择外部物流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只有当边际组织费用等于边际物流费用时,分工才达到最优化,企业内部物流分工达到均衡。

第二次转变: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向企业外部专业化物流演进。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在内部边际交易费用等于边际物流费用时达到均衡,内部分工达到稳定状态,物流专业化经济处于最大值。要进一步提高分工水平及专业化经济,企业就需要扩大市场规模,把企业内部分工转向外部市场,在企业外部市场上进行物流分工。物流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进一步壮大物流规模,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供应能力;物流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逐步缩小物流规模,逐步把物流业务交给外部市场上更具有物流优势的企业操作,物流外包产生。

市场交易存在交易费用,在物流外包初期,由于科学技术、交易技术、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制度环境不完善,市场交易费用较大,物流外包(企业外部专业化物流水平)处于低级水平,企业外包单一功能的一次性物流活动,如委托运输、送货等。随科学技术、交易技术、城市化水平、制度环境等因素的改善,交易效率不断提高,交易费用逐步降低,物流专业化水平提高,物流外包向深层次发展,如物流系统整体外包、结成企业战略联盟等。(图2)

在物流外包初期,市场交易费用较大,边际交易费用曲线处于一个较高位置,如?坠tC1?筑?坠n位置,与边际物流费用曲线相交于一个较高位置a,对应一个较低的物流专业化水平n1,物流外包处于低级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交易技术、环境制度等因素的改善,市场交易费用逐步降低,边际交易费用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坠tC2?筑?坠n位置,与边际物流费用曲线相交于一个较低位置B,对应一个较高的物流专业化水平n2。物流外包正是随着科学技术、交易技术、环境制度等逐步改善而不断发展。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篇6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统筹规划区域内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新体系,由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三方组成区域内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委员会,规划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指导区域内物流职业人才培养,协调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立体化设计。横向联合,校企合作,同层次校校合作,同层次国际合作,同层次教学团队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纵向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贯通,建立学分积累,学分转换,确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办法,毕业生质量评价考核办法,确保不同层次物流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的对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需求的对接,物流专业学生能力、技术、知识、素质与物流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岗位需求的对接,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接。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为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岗位对接,物流管理岗位横向类型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国际货代。纵向类型岗位分本三层级:管理员、助理、主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体系与职业标准层次体系的对接。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实际操作技术与工程水平相对接。教学过程设计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与生产过程理论体系相对接,实践课程与生产操作过程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所需要技术进行对接。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实践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篇7

abstract:innovationoftypesandcharacteristicsisthekeyforHaixi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sustainabledevelopment.throughtheinnovationandpractice,accordingtomotionsystem,professionaloccupationorientation,processorientationofcurriculumandmotionorientationofteaching,thetalentstrainingmodeofintegrationofpost,courseandcertificateofHaixihighervocationallogisticsmanagementspecialtyisdiscussed,andreformofcoursedteachingcontent,teachingprocessandorganizationinnovationandteachingassessmentandevaluationinnovationisbuiltandimplemented.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证一体化;内涵;载体

Keywords:personneltrainingmode;intergationofpost,courseandcertificate;connotation;carrier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80-02

0引言

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示范性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争做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是示范性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和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成功构建并实践了服务于“海西”建设的“岗课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三年来,专业紧紧围绕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用理念指导思想,用思想引导行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准岗位,培养岗位适用人才,瞄准证书,培养“双证书”人才,找准载体,进行职业项目化课程改革,扩大紧密合作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力度,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将企业文化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实施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促进开放办学合作育人。从岗课对接、课证融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方面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的行动体系,为“海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实质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造要件是专业主体的培养行为系统,是专业主体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专业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方式,必须体现“教学做”就是这样一种教育形式。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针对专业或专业群来确定,同一个专业群可以有相同或类似的模式,而不同类别专业应当有不同的培养模式;②专业或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在学校总体办学模式下构建;③人才培养模式要突现自己的特色、亮点和优势。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什么?从岗位技能培养出发,以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为抓手,做好工学交替和订单式培养。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依据是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起点是行业和企业的调研,即岗位工作与任职要求。在对海西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主要岗位工作及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归纳总结各工作岗位典型的行动领域,根据”海西”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找准了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以及专业对应职业资格的认证要求。为“岗课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提供依据。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制定“岗课对接、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技术路线图。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环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是,有良好的校企合作的环境和平台。依托漳州市校企合作委员会,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动对接平台,根据专业特点、企业需求,与招商局漳州港码头有限公司、聚善堂漳州医药物流有限公司、沃尔玛、福建吉马经贸集团等10多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专业依托这些企业,推行了“岗课对接、课证融合、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同时积极寻求订单培养途径,根据企业的特定要求先后与聚善堂、漳州金蝶、中国人寿、万利达等企业签订了聚善堂物流班、金蝶信息班、人寿银保理财班、万利达市场营销班等订单培养协议,与合作企业共同探索专业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企业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提供了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途径;更重要的是整合了校企资源和提升资源运行效率,把企业的设备、人才、技术优势作为专业教育教学的资源和手段;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源泉;把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入课堂;把用人单位对高职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依据;把企业上岗资质要求,作为课程考核改革的依据。为专业建成培养企业职工和输送人才基地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岗课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内涵

“职业岗位、职业核心课、职业资格证”是“岗课证”的三个内涵要素,“岗位技能训练、项目化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实施,是“一体化”的内涵。“岗课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是:盯住岗位,瞄准证书,对接课程,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扩大校企合作平台,实施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

4.1盯住六个岗位,通过项目教学和岗位生产性实训实习,实现课业与上岗的有效对接。六个岗位包括仓管员、配送员、运输调度员、采购文员、货代员、业务客服专员。工学结合项目课程包含若干个岗位技能训练项目,学生以模拟实训的方式熟悉各个岗位的流程任务、工作规章,按工作要求进行岗位训练,通过理论指导、实训操作和理论深化,提高岗位工作能力。阶段性学习后,学生进入物流企业生产性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以准员工身份从事实际工作,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4.2瞄准四个证书,通过课证合一的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融合。四个证书是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中国国际货运协会的货代从业资格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证,中国条形码技术协会的条码技术资格证。改革课程内容,做到课程标准与认证标准融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通。

4.3找准教学载体,对接职业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构建“岗课证互通”的课程教学框架。在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物流实务项目课程、物流证书培训课程、物流技能训练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岗课证互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使100%学生取得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80%以上学生取得货代员、报关员、条码技术员中的一种证书。

4.4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建设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之中。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年级组建素质拓展营,美育教育和心智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品质、积极向上的心态、团队合作精神和灵活有效的沟通能力;二年级开展技能训练营,实践教学课堂和理论教学课堂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三年级实施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学生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5扩大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有效实施,促进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开展。地处海峡西岸沿海地区的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港口和国际物流特色,港口和国际物流行业成为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渠道,瞄准校企紧密型合作平台的建设,完善工学交替教学方式,拓展订单培养形式,丰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内容。通过“校内学习――企业生产性实习――校内学习――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流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两次循环,订单培养的比例达到30%。

4.6实施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建设过程化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变革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评价标准、激励制度等,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常态化。将精细化管理作为专业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特色培养等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形成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精细化管理制度,使精细化管理成为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课程教学、教材开发、考证竞赛、师资建设、实训实习、学生管理、就业指导、毕业设计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物流管理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过程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实践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5“岗课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载体

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载体。专业通过创新与实践,按照行动体系――专业的职业导向、课程的过程导向、教学的行动导向来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在专业定位的同时,稳步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5.1以“12345”全人教育框架,设计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围绕全人教育理念进行改革,根据”海西”物流职业岗位群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设计“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一条主线”、“二元模式”、“三大模块”、“四大平台”、“五个结合”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设计的核心思想。

“一条主线”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二元模式”是指在课程内容结构中,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实习相结合的“二元”模式,构建“以实战任务为载体”的物流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式。“三大模块”是指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专业拓展课模块。“四大平台”是指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由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综合应用平台等构成,每一平台由相关模块相关课程支撑。“五个结合”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践实习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5.2以物流服务“能力进阶”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专业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涉及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排序,必须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进行分析归纳。专业沿着“头脑风暴”、“职业典型工作分析”、“研讨确认”和“决策和计划”四个环节进行构建探索,摸清了对应”海西”区域物流行业企业的职业典型工作后,在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上,我们突出了系统化设计,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载体,分段实施、能力递进式的“四阶段”专业技术课程体系,按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安排专业与实践教学。

5.3以“物流服务过程”导向,开发专业技术课程内容课程开发与设计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专业在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召开两级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选择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技术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专业借鉴加拿大DaCUm课程开发的形式,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按照生产(服务)管理流程,将完成物流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物流服务“学习情境”,再把“学习情境”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技能),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

遵循物流业务流程导向(或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导向)的内在逻辑,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性知识系统,开发后的课程,其结构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中的实验、实训、实习是根据“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而设计的一个整体,然后用工作过程来给予系统化。通过实验获取知识,通过实训训练技能和培养单项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5.4以行动导向情境教学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开展“岗位―流程―任务”学习训练专业技术课程教学贯彻“教、学、做”合一原则,学习领域课程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项目课程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方法,将企业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模拟仿真企业环境,通过采用行动参与式、模拟式、体验式和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真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主要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展开,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教学过程主要有四个步骤:一是描述工作任务。包括该工作任务在工作体系中的功能、地位;工作任务完成后对其效果的评价;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设备、工具、材料等条件。二是教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即由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现场演示操作过程,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同时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阐述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三是学生动手操作,由学生自己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询问,最终完成某个项目的运作。四是师生总结与评价。对学生完成的项目,由学生从设计、操作水平、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比较,由学生共同找出各自的优缺点,然后由教师点评。

四个步骤的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思想,用职业能力定义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经过该项目学习后最终要达到的能力状态,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考核机制上,构建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体系,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篇8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我国物流业也出于高速上升阶段,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从事物流行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匮乏缺着实制约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相继在全国各大城市院校开设。直至2012年秋季开学,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院校共793所。预计在2015年全国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为15万多。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置,是伴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而设立。由于各个院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人才培养设置过多借鉴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而出现各种问题。

1.专业课程大而全,方向不明确。

物流专业的设置是依据各个地方政府提出的紧缺人才目录而设置所得。建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初期,都本着能够为社会提供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为宗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都以大物流业务能力为核心围绕建设。大多院校的专业课程的开设大同小异,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没有体现出该物流专业在专业地区、在专业领域以及时展特征。

2.实训课程开展难度大。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对于物流实训课程十分重视,大部分的院校建设了自己的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实训和实习。尽管学校用尽全力的拓展实训渠道和实训方法,但实训到达的效果并不显著。

2.1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

就物流专业来讲,课程内容牵涉到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相关行业,诸多院校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在结合本院校情况建设。校内模拟物流企业运作的占地面积大、硬件资金投入高、设施设备同步性低。操作流程、使用设备设施与实际企业运作很大出入。建设的实训基地很难达到学校模拟实训与企业运作接轨,学生毕业之后也很难直接上岗工作。失去了建设实训基地服务就业的初衷。

2.2与校外企业合作实习。

现代物流的现代化发展,以前人工操作的部分已经由高效化的机械所代替。因此物流企业中物流实操岗位较少,更多的物流从业人员主要从事物流调度以及管理。学校在寻求物流企业合作实习中,一个企业往往只能提供不超过10人的实践岗位。

3.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是参考本科教育中修学分、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考核标准。这样的考核对于强调理论基础的本科院校是多年试验成功,效果明显。但是这套考核方式嫁接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考核,就模糊了高职和本科院校的区别。高职院校更多应该在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的不注意思考以至于学生放松实践课和实习。

4.专业师资薄弱。

物流专业教学的师资在各大院校的构成有:(1)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教学教师;(2)从物流相关专业深造转向为物流教师;(3)物流企业中具有物流工作经验的教师。面对这样的三大快教师构成,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众多专家都提出过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应该改革的问题,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论证。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1.细分专业方向。

高职物流专业的专业建设中一定得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体现院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调整。每一个区域的物流发展都是有区域特征,而高职学生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院校所在区域。同时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才有发展的动力,形成蓬勃发展后劲。众多高职院校在建立物流专业之前都有各自的核心专业,物流作为后来专业根基不稳,以后的教学资源建立更需要支持和依附原有核心专业。因此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中也要突出院校特点“宽中求窄、窄中求深、深中求精”。在突出地区和院校特征之后,在专业方向发展上面留足给学生发展空间。

2.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政府可以与业内运营、口碑较好的企业协商,企业向高校提供实习场地和学生培训的工作,同时可得到政府的相关优惠待遇。这样实习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就成了互惠互利的事情,对学校和企业以及国家的长足发展都是好事情。有能力的高校可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作讲座。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物流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协议,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一步扩大与工商企业物流部门的联系,拓展专业面。在条件成熟时,可在当地物流园区设立专业培训点,开展物流教育培训工作。

3.创新专业考核途径。

理论考核可以沿用之前考核方式,而在实践考核应分布到实践课程当中,考核分为书面报告以及实际操作规范。书面报告由实践课教授教师与语文教师共同批改,成绩体现不仅在专业性,还要在文学素养。实践操作规范则需要体现操作的准确性,在每一次实训课程结束后通过教师评讲,学生掌握评估,同学互相建议,以及企业专家评述的多种方式对实践课程进行考核。这样合理的均衡理论基础和实操技能的考核比例,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客观。使学生们从根本上重视实践课程,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而不再把实践课程作为一种形式。切实落实在实际工作当中。

三、结语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之路。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明确培养的方向以及社会对接,在学院的学习需要有学院结合企业的能力共同培养和考核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明确学习的方向及目标,掌握知识才能够更加牢固,从而卓有成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工作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摘自经营管理者)

【参考文献】

[1]晏新年.关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2).

[2]李德春.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篇9

关键词: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imingatthe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China'slogisticsmanagementprocessexistsfacultyshortage,lackofmaterials,lackofteachingandpractice,laboratoryequipmentutilizationisnothigh,outoftouchwiththemarketpersonneltrainingandotherissuesrelatedtotheproposedsolutionmethodsandmeasures.weshouldbepointedoutthattheintegrationoflogisticsandrelateddisciplines,toimprovelogisticsandlaboratoryequipmentmaintenanceandrepair,strengthe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ndothermeanstoenhancethelevelofChina'slogisticsprofessionaleducation.toaccommodatethelogisticsinChinaduringthesecondfiveseniorpersonnelchangesindemandandrequirements.

Keywords:logistics;subjectbuilding;talentscultivation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结构将进行深入调整,而兼具生产与生活属性的现代物流服务业也势必迎来相应的深刻变化。物流产业随着“十二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也将会从目前的粗放型向技术型和管理型转变。对于物流从业的人员的能力尤其是具有相当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中高级人才会产生新的要求。而高校物流相关专业担负着为物流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和新鲜血液的作用,物流专业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于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目前物流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专业师资薄弱,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类的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物流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机械、电子、工程等相关知识储备。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同时物流专业师资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存在高级职称较少,讲师职称偏多的现状;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存在博士学历较少,硕士学历较多的现象。因此,加强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2精品物流教材少,教材内容重复性与差异性并存情况严重

在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有的物流教材是传统物流的产物,虽然近年编辑出版了大量物流专业教材,但是很多教材专业定位和层次定位不够清楚,适用高等院校物流教育的教材并不多见。有的虽然注明是为普通高校编辑的物流专业教材但大部分重理论轻实践,再加之编著者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存在差异,因此在相关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现同一门课程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却千差万别,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相关专业和技术。同时不同课程教材在内容上交叉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例如:供应链相关概念和理论在《物流学》、《物流工程学》、《物流设施规划》等相关课程中都会出现。教师授课受到很大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倦怠。引进、翻译教材多,自主研发、与我国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却较少。物流教材缺乏技能性、实用性和创新经验,难以满足高校教学的要求。

1.3物流教学与物流实践结合不紧密

重视实践是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特点,物流类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专业素养,更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对物流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本科50%,高职高专46%);其中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85%),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69%)。对于已毕业三年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更高(本科72%,高职69%),由此可见从业经验对物流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有的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匆忙上马,实验设施、实践条件等都不具备,许多学校的物流实验室建设滞后,缺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条件差,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物流专业学生在学校内得不到应有的实验训练,在校外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与物流企业的要求和期望产生较大差距。导致各高校目前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还只能称为“准人才”,不能成为真正的“物流人才”[1]。因此,物流专业就业就出现“人才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1.4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与社会需求脱节

物流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培养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和基础。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比较少,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414所高校,500多所高职高专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仅有少数学校提出了明确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而大多数学校物流人才培养还处在摸索阶段。同时,高校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缺乏前瞻性,只有当社会向学校提出人才要求时,学校才会针对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相应修改,并且高校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惰性思想,这就进一步造成了物流类专业学生培养的严重滞后性。

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具有前瞻性,却并不意味着培养方案的仓促出台。高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同时做好充分严谨细致的专业论证。但是许多高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候,市场调研不充分,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市场调研,许多数据的收集分析不全面,人才目标导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同时部分学校师资能力有限,而专业却匆匆上马,这就造成我们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监督和有效指导,按照这样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物流行业发展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物流专业人才的梯度教育。中专层次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层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本科教育以培养“工程和管理型”人才为主,研究生层次培养“研究性和规划性”人才。然而在物流专业学生培养的高职和本科教育层次中,存在相互重叠的部分,导致物流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而且教学内容层次不明,没有形成明显的层次跨度,无法形成各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企的要求,更不用谈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然而这两个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恰恰是我国物流产业未来所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

2改进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加强物流专业师资力量建设,鼓励在职教师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学习

针对物流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与交叉性强的特点,可以采用交叉教学的模式聘请其他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综合性教学活动,应用“n+1”教学模式使不同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师与物流课程主讲教师集体进行某些课程的开发和讲授。

例如在《物流工程学》、《物流技术与设备》等课程的教学与实验活动中可以聘请机械、电子、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教师从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角度出发共同讲授该课程的不同章节,从而提高物流专业学生在课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相关课程中可以直接聘请物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结合的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同时穿插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入。

2.2加强物流案例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流管理相关案例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企业物流部门或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企业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座谈等方式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相关问题,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物流情景或事件,并对其出现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形成案例所需信息,并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理论提出案例拟解决的问题,使物流教学案例来源于真正的物流企业,所涉及的问题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可讨论性,让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从具体的个案中推导出一般原理,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众多疑难问题,获得相关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能力和技巧,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加强物流教学实验设施的管理和投入,提高物流实验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物流实验室与实训室是进行物流科研和物流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各级物流人才和物流教学研究人才的基础条件,实验室能够模拟和演示物流活动的完整过程。然而,物流实验设备和实训设备成套性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套完整的物流实训设备需要投入上百万元。而且物流设备主要以机械、电子、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组成,复杂程度高,因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同时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设备损耗和老化等问题,也需要专门企业和公司进行升级换代,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过程中应聘请专人负责,同时保持与设备供应商联系,参与设备更新换代与维护保养的培训。实验设备管理人员要及时向设备供应商反映并解决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提高物流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从而保证物流实验教学过程完整、有序进行。

2.4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长效稳定的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二元制”教学模式,依托当地政府政策,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办学或联合培养等模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物流企业的相关操作和管理岗位学习。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物流企业运作流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物流企业相关岗位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学生实习和工作过程中发现适合本企业的潜在员工。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加物流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流企业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和物流专业培养要建立的是一个长效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培养过程中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站在专业与产业结合的角度思考和解决物流专业相关人才培养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将来能为社会所用,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级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刘广海,王满四,等.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152-155.

[2]唐立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9):163-165.

[3]任颖洁.校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以物流专业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9):74-75.

[4]余绍军,吴向东,刘灵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119-121.

物流工程专业方向篇10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上海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及比较研究――上海、北京和深圳”(1569210250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项目(校启2015-6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7日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来看,物流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各高职和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大部分定位在国际贸易、货运、报关、生产等高级管理方向。而占35%的物流运输管理和仓储理货方向的中级操作管理人才培养较少,尤其是多式联运管理方向更少。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出职业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知识传授为宗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注重素质的提高,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教学特色

(一)以国际物流方向为特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地方经济发展,以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战略为导向,聚焦国际物流特色方向,培养掌握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熟悉物流业务知识、具备物流企业管理和全球化运作管理能力的物流管理领域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设置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服务于先进制造业,课程设置覆盖国际物流方向。在教学中,本专业设有国际物流、国际结算、海关实务、国际货运、集装箱与国际多式联运,以及针对学科前沿、行业动态的相关课程。专业教学紧密依托培养体系,学生毕业后多供职于专业物流公司,尤其是国际物流公司,以及各类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担任物流经理助理、物流操作员、单证员等工作职位,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同时也反映出以国际物流方向为专业特色的成效。

(二)专业以实践为特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定位于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综合能力的提升,构成了物流管理培养计划制定中的鲜明特色。

1、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本专业实施“专业平台”加“实习模块”的教学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突出了学科基础与专业特色课程的构架,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基地。一是与上海环众物流咨询有限公司共建综合物流实验室;二是与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仓储实验设备。

综合物流实验室主要硬件设备有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分拣中心、RFiD、智能库存管理smart-bin等,主要软件有仓储管理系统、分拣作业管理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系统、固件库存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本实验室能够模拟现代生产型企业在产品的存储、运输和销售过程的一般情况。期间邀请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上海环众物流咨询公司的培训师和柏中工业固定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项目工程师配合专业教师给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指导仓储配送模拟实习,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表1)

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主要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环境和半实物模型来构建实验室硬件环境。主要软件有高级计划排程系统软件(apS)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软件(RaLC)物流运输仿真软件、企业eRp软件等管理软件。本实验室能够模拟物流企业日常运作的阶段性调整、突发事件处理、每日作业预演等管理决策支持需求。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自建成以来,多名教师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断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已为多门课程开发了系列实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表2)

2、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为促进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推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实现培养目标。本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一”的主讲团队,组建了“专兼结合”的专家队伍;建立了“双职互动”的中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来校交流等举措已成为常态。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瞄准地方产业发展的业态,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经过十余年发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外标杆物流专业相比,在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专业发展与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开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缩小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差距,高等院校必须扩大开放力度、开阔视野、突破瓶颈,走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之路,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实现转型发展、打造精品专业、进一步缩小与国内外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差距,需要在发展中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在与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交往、融合中加速发展、加速创新、加快提高,加大专业发展集约化程度。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纷纷开始尝试新形式,提出了“双轨制培养”、“柔性复合化培训体系”、“双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其中,上海海事大学以“地方性、应用型、港航性”的办学定位和物流管理系“能力型、创新型、务实型”的培养目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具有较强的企业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能力,从事仓储管理、物流配送、国际货运业务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因此,努力缩小专业与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的差距,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程度应成为本专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之一。

(二)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方面有待加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大学生培养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问题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阶段,本应该是个体思维最活跃时期,然而受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桎梏,大学生更善于背诵而非思考;更善于被动学习,而非主动学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学习主动性欠缺。学生在学术上循规蹈矩、思维枯竭,导致无力创造,习惯接受,一如既往地阻碍想象力的发展。学生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课堂讨论等互动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因此,如何使学生转变观念、从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自动的学习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虽然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学生都能够适应学校与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学业,并顺利毕业,但如何清晰学生的专业认知、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专业教学团队在近三年中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开设历史较短,1994年北京物资学院开办了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成为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物流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的单位;国内物流专业博士的培养也仅十余年历史。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对本行业的了解将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要适应物流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1、“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本专业具有丰富物流知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与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相对不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虽然本专业近年来已陆续送出部分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但要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仍然相对不足。

2、本学科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缺乏。虽然专业师资队伍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需要,但仍缺少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知名度,必须要吸引具有国际背景的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校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开放,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到本专业任教,引进国外学科的前沿成果,引进先进的课程和教材,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学术底蕴。

四、改进措施

(一)积极对标,进一步缩小与物流专业领先院校的差距

1、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科研活动为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鼓励教师将科研内容直接进入教学过程的机制包括:一是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二是尝试建立科研成果进教材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同样辅之以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三是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四是支持教师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五是探索科研团队进入课堂开展集中授课方式,开展互动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但前提是以团队的科研成果为教学内容。

2、建立科研实践制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实践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探索建立所有科研项目向高年级学生开放制度,实现科研活动与知识学习的对接。具体可以设计两个层面的制度,首先保障一部分有研究能力的学生直接进入课题组开展紧密型的科研工作;其次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辅助型参与,参与方式可以是文献查阅与整理、旁听科研团队的讨论。第二,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科研活动相对接制度,可以是学生的课外科技立项研究的项目直接来源于教师课题,也可以是将教师科研内容的一部分交由学生去独立研究并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建立与完善在校内全覆盖的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体系。

(二)拓展专业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物流管理专业课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力图帮助学生强化专业认知、激发学习主动性:

1、通过专业认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自主性。本专业通过专业动员、专家论坛和座谈、专业实践、专业现状调研等各项措施,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途径。如,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专业动员会,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座谈、专业教师的沟通、行业专家的报告、物流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帮助大一新生尽早建立清晰的专业认知,进而明确学习目的。

2、校企共建,加大专业创新与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从实践角度了解一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自主性。通过校企共建,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加强和企业沟通,探讨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根据企业需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在企业的实践,让学生接触专业,并养成踏实的学习、工作作风。

3、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寻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短期海外交流生等项目,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创造更多的本专业学生和海外学生交流的机会,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今后在全球化商务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同时聘请海外教授举办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利用上海外资企业众多的优势,聘请高素质的外籍物流管理方面的职业经理人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参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三)健全人才梯度,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可进一步采取“引进、培养、外聘”等措施,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学者和博士毕业生。加强国内外人才引进建设,积极引进、聘用国内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

2、扩大教师“培养、进修”范围。将一批高学历、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以增加教师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利用校际交流、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源,选派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

3、加大“外聘”力度。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现有专业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聘任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型师资。未来5年,专业将加大外聘力度,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行业精英,加大“校企合作教学”力度,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能.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2]潘坤友,魏鸿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品牌营销,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