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十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十篇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2:22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品德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63-01

新课改着眼于生命意识的呵护,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着力于人的发展环境的改善、精神空间的拓展,人格、人性等全面的均衡的发展,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语文学科具有德育、智育和美育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语言训练,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德育和智育协调发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新的教材为中学教师进行“德育为先”提供了很好的模本。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情感入手,激发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远大理想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一个重要阶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可以从情感入手,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让学生在文章中激起自己内心情感的波澜,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例如:《理想》一文的教学,我就非常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入境入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导入上我从“希望能看到自由的太阳辉煌地照耀”的角斗士斯巴达克思,到追求“天下大同”的农民起义领秀洪秀全;从预见“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徘徊”的马克思,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从到……这些人物的事迹入手,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涟漪,引导学生明白崇高理想常常会赋予那些致力于人格完美,道德高尚,为人类奉献出爱的人。

2抓住语文重点,突出思想教育,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

课文讲读,应有详略,主次分明,抓住重点,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以达到突出理想教育的目的。如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课文《岳阳楼记》主要表现了作者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体现了范仲淹身处逆境,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又如我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时,有意识推荐学生了解有关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长篇巨作的,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为的意志。

抓住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会体会到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每个人的成功必须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需要锻炼和培养。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自控能力不强,缺乏毅力。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意志过程及其心理特点,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从而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一生的教育工作。

3学习人物行为,加强思想教育,在教学中培训学生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存

初中语文中有不少课文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锐智思想。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更何况科学不断进步,生活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也逐渐呈现。培训学生与生存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拿现在非常普遍“留守”现象而言,有些同学还在支离破碎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心灵有一层忧郁笼罩,在教学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对生活的热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例如,《背影》一文之中作者在泪花中把父子那段美好之情展现给我们,让学生体味“精神关怀”,感受理解人间天伦之乐的同时,学会积极主动朝正确方向发展。除了让学生理解父子亲情,感思坚强,还要让学生学会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比如《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残酷现实的反抗;《斑羚飞渡》中斑羚群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都告诉我们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也要学会和生存环境和谐共存。

4开展情感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情境教学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如何使学生树立“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个坚定信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利用材料中涉及到中国发展史的文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黄河颂》在黄河大合唱的配乐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并告诉学生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欺侮,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初中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初中生,其世界和人生观尚未最终确立,抓住契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相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学习,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心灵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篇2

一、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与共进

语文教材是按照语文知能训练的需要编排的,这其中的德育因素与整个学校德育的序列先后不一致,深浅亦不同,因此给语文德育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把握德育大纲,熟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白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宏观上具备驾驭语文教材德育因素的能力,才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进行渗透。老师备课时要多角度思考,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德育目标,根据课文实际寻找二者渗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可能是开篇导语,通过导语使学生具备理解课文的感情基础,使教学事半功倍。有的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它们也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要让学生了解。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我们也要通过故事情节教育学生。如学习《登上地球之颠》这篇课文时,中国登山健儿们书写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好的品德示范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就是一个爱国主义好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苦难和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对于有的文章,可在分析教材这一环节诱导学生去发现真知,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如《俭以养德》这样的议论文,只要把文章分析透了,学生就明白了节俭的意义,德育教育就渗透在里面了。还有一些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学习时教师可以问问,中国石拱桥历史如此悠久,结构如此坚固,这说明了什么?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实现“阅与感”的统一与共进

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给予引导,同时加强阅读指导,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阅读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的言情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一些文艺理论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实现“句与悟”的统一与共进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四、实现“乐与思”的统一与共进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需求;学习方法;创设情境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应落实素质教育。语文学科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它那里去。"显而易见,初中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意义重大,它落实素质教育情况如何,不仅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自身质量产生影响,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及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谈一谈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来的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妨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也不能单纯地为培养少数几个"尖子",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而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

这种"一切为了学生学好语文"与"为了一切学生学好语文"的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现行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这方面做得较好,教学目标制定就鲜明地体验了上述思想。如第三册写作训练课《松鼠》一文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知识教学掌握"缨、兽、窝、杏、榛、栗、舵、杈、苔等9个字。了解文艺性说明与平实性说明的区别。

能力训练注意积累和运用下列词语:驯良、机警、乖巧、敏捷、狭窄。通过实践,初步抓住特点说明事物。

思想感情教育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这样教与学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实际,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基本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当然,教师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作适当、灵活调整,降低或提高要求。如在听说训练课文《人民的勤务员》这一课,其中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听两遍课文,能复述课文大意,这对几个智商较差的学生目标显得过高,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把目标调整为听三次复述课文或改为复述一件事。这样,降低了目标要求,使稍差学生能接受所学的内容,也能达到教学目的。要求

2、要重视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这样能做到"顾两头,促中间",使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稳步上升,基础差的学生能有明显的提高,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一方面,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教《春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一:本文所写的主要人物是放牛娃,给题目添一个副标题--《一个的放牛娃》。要求用一个能表现放牛娃的品质词语填空,并说说根据。"此疑一出,激起千尺浪,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仔细看课文,认真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说"热爱科学"的;有说"脚踏实地"的……并引用课文内容,说得头头是道、又跟邮局,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稍加点拨,就顺利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教师接着顺势再设疑:其二"本课既然主要是写放牛娃,那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放牛娃’作为题目,而用’春笋’呢?此问一出,再次激发学生兴趣,第二个教学目标--题目的含义、作用及文章的主要写法由此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例如要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1、读书的习惯。通过三个要求培养,一是不动笔墨不看书,指导学生勾画、批注。二是讲效率,包括翻书、拿笔、阅读、书写等。三是作摘录。

2、做笔记习惯。第一步老师教,新学的知识,反复探讨的问题,教师小结的总问题、板书、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做笔记。第二步教师导,在应该记的时候,老师给以提示……。

思考之二:应注重语文教学法的德育功能。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利用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活动、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学科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至关重要。不言而喻,初中语文的教学是其中主要的阵地和渠道。所以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这是语文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给初中语文教学法带来的又一个思考。德育教育内容丰富,现仅就如何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试作论述。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本身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科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维护民族尊严、民族酌情的表现。

也应使学生明白:我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一直保持统一、稳步演变,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国的语言文字使用广,占人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语言文字就直接受到汉语文的影响;汉语又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优越性为世界所公认,是联合国的五种语言之一等等。通过语文教学渗透这些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如果说语言是祖国的声音的话,那么祖国的形象则是以河山的面貌出现,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祖国河山在初中语文所选教材的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的春和景明的"洞庭湖",烟波浩淼,岸芷汀兰,让人心旷神怡;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的"大明湖",湖光山色,芦花摇曳,使人叹赏不绝;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的"五月的青岛",鸟语花香,眼明神爽,令人陶醉其中;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的"西子湖",山色空蒙,水光潋滟,叫人留连忘返……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我国从黄帝算起,已有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来自古典名著,它们真正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为我国宋代毕升首创,它对世界文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至于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的古典文学艺术中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让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伟大人物,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英雄之魂塑造学生的灵魂,发扬榜样的无穷力量,鞭策学生走上爱国主义道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处理国事,尽心尽责,报国之心何等忠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之心何等诚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面对诱降,视死如归,爱国之心何等壮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远渡重洋,寻找真理,救国之心何等崇高……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教学主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思考之三: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思考之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一般认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学法要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力。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其一,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众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皇帝的新装》课文后,教师用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想象力训练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竟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着实让人赞叹。

其二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我们初中语教学也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他们思维的发展、素质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新向思维等,下面仅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作之初步的探讨:

关于发散思维。它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的能力。要求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寻找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常识,善于求"异",善于求"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内容很多,试举两例:如用作文题象《"0"的联想》、《"?"的联想》、《习惯》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如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法对同一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等。

关于逆向思维。要求以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这思维能力培养要求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同样可以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象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训练等。当学生思维一旦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初步培养。

思考之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叶老曾说过,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优劣不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应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如何。前些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紧紧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转,这上点往往受到忽略:重阅读,轻听说;重语文知识掌握,轻语文能力培养;重"大作文",轻"应用文"。导致的恶果是有的学生考试能得高分,但写不成文章(指运用语言生吞活剥、套话多、学生腔重等),讲不好话,缺乏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落实素质教育,人们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中考中也加大了出语文应用题力度,把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引入中考,不能不说是对初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成功尝试。当然在平时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初中语文教学法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法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刻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细读语文新课标,读透新课标,把握新课标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顾此失彼,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努力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找到一条阳光之路。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的最有效的方法,思维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知识在思维的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样,思维在知识的积累速率方面也具有动力作用,所以思维是初中生智能提高的中心。当然初中语文课对初中生的思维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将语言与思维有机地联系规划在一起,语言是一种说话活动,它必须通过思维来产生;同样,思维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必须依靠语言来表现。语文把两种相互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一、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基本原则

1.统一性。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往往认为智力的高低决定了创造力的有无,而不注重思维情感对创造力所起到的作用。其实,创造力不仅伴随着智力的活动,而且也伴随着强烈的思维情感活动,任何创造都有着思维情感的升华。因此,必须着重把智力、创造力和思维情感三者统一起来,这有利于初中生的思维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2.鼓励和完善。随着人文素养的发展,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不再注重选拔、等级与淘汰的原则,而是注重鼓励和完善的原则,鼓励初中生开放思维的空间,完善初中生的思维程度。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尽可能地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提高的过程中的变化和体验。教师要利用较多的鼓励性评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主体性。在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思维的发展者,教师的教育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变化,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主体性发生变化和改善。其具体表现为:(1)思维教育方式应该有利于发挥、展现初中生的主体性;(2)思维教育方式应该充分产生对学生的自我制约、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形式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思考能力等方面,因此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型的思维教育。分析型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抽丝剥茧、从小处入手,深入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理清作者的思路以及感受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这种思维教育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必需的,它能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本质上质疑,并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判断及验证。

2.创造型思维教育。初中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和根本源泉,初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语文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即提高初中生的创造型思维,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

3.实用型思维教育。初中语文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提高初中生对繁琐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有力的工具性学科,是初中生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提高其它学科成绩的重要环节,例如,数学公式的理解,历史、政治等学科阅读理解等。因此,实用型思维教育集合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实用性,而不是应对考试。

三、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使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感受到轻松的氛围,使其思维处在最佳状态,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参与的愉悦、思想的乐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初中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们能够尽力去想大脑中产生的各种疑问,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地培养其思维能力。

2.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提高思维教育质量。开设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既能深化和补充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进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师应该加强探究文学优美的初中语文素材,提高思维教育质量。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其文辞优美,脍炙人口。这些作品都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技巧,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它们都是提高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优秀素材。

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教学重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对初中这个特殊阶段而言,发展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性。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开拓初中语文的特殊优势,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铺垫,它对以后的学习历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以语文课堂思维培育为基本目标,着重启发与培养初中生对语文的思维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思维教学。为了强化这一目标,使初中生的语文综合成绩得到全面地提高,笔者在本文中就初中语文思维教育进行了探讨研究,从而为提高初中生们的语文思维能力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布卢姆《教育评价》,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格教育;教学

初中语文作为文化基础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了解并发挥语文的教学功能,可以进行文学知识的传播、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性格培养、思想成熟以及道德素养提升上取得较大进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活泼、意志坚定、品德高尚的健全人格。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意义

(一)进行人格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不仅是字词的认读、段落的阅读背诵、文章的撰写等基本的表象任务,语文教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素材大多取材于中国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现代先进文化的融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根本。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包罗万象的感情是人们生活的写照,更是当代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强烈的爱国情感、沉厚的民族感情,还是传统的民族美德、博大的知识内涵都是将学生培养成性格良好、意志坚定、思想成熟、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教育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二)人格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健全、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在初中校园周围总会有不良风气充斥着,自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下,学生易受到蛊惑而走入歧途。而语文教学中的内涵丰富、极具思想唤醒和教育意义的作品可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和洗涤,矫正其在思想及行为上的偏差,帮助其重新审视世界,形成全新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清晰远大的理想。

(三)人格教育是其他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

人格教育属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中德育的范畴,德育又是五育之首,表明人格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人格教育是塑造学生性格、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基础性教育。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做人、学会交流沟通,从而掌握生存的法则和手段。当学生在人格教育达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其他各方面的学习会更加有意义。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知识、精神以及方法上的多方面支持。

(四)人格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良好高尚的道德水准是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可以走的更加长远的重要支撑。高尚健全的人格在任何时刻都不会被淘汰,初中语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的健全人格将是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人们更重视的是学生品德、人格品质,片面的追求客观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人格、思想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必然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要。一个知识储备完善而且在精神、道德上有更高追求的人更易于赢得世人的青睐。因此,要十分重视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人格教育。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策略

(一)老师加强自身人格修养,为人师表

老师一直都是学生学习和尊崇的对象,其一言一行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这就要求其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老师的职业特殊性要求其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老师不仅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解惑答疑,还要更深层次的为学生的人格培养进行帮助指导。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工作上,身教重于言教,这就要求老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作为语文课程教学者,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进行知识上的教授以外,还需将人格教育的相关因素融入课本,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引导其成为知识和修养兼而有之的复合型人才。

(二)借助优秀作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包含很多文人志士、古代先贤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蕴含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绝佳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对教材内容深入解读、透彻分析,将文中表达的情感、思想等全面系统的传达给学生,同时还要不断旁征博引,对课堂内容进行扩展补充,让学生接受文化精神的陶冶,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

(三)将学生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融为一体

学生教育是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统一的教育,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将人格教育贯穿其中。中学语文教学中常会有阅读和作文方面的教学,老师在进行这两个模块的教学时要善于捕捉人格教育的机会。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阅读品味,多角度去理解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并设身处地的对作者的思想、感觉进行还原,感受作者乃至人类心灵深处的细腻情感,激发学生对自身情感表达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魅力。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充分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在的情感、思想外放地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或者分享给他人,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其在精神上不断丰富、不断升华。

三、结束语

中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语文课堂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理想场所,语文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心态、敢于接受挫折和困难精神,帮助其树立远大宏伟的理想,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语文教育方面的工作者务必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些途径,积极引导学生的人格教育不断深入完善,为传承华夏文明和优秀传统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曙.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的途径[J].学园・教育科研,2012(16).

[2]文平.浅议初中汉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3).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教学已经开始逐渐转型,教育教学的目的开始由原来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如何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级院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初中教育中,就语文教学而言,其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便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改变教师观念,提高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对教师教学观念的管理,帮助教师接受先进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鼓励教师将全新的教学观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以便起到推进教学发展的目的。另外,针对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也应积极地采取解决办法,挖掘教师的潜能,以此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兴趣,发挥语文学科特色

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要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喜好。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喜好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两种方法,一是迎合学生的喜好,二是引领学生的喜好。因此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内心进行了解,了解学生的真实喜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加入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挖掘出语文科目的特色,在教育教学中突出语文科目特色,将初中语文打造成一门个性鲜明的学科,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教学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束缚,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一,新旧结合,扬长避短。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理性、客观的思维,避免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应将传统教学方式中有益的方面进行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以达到新旧互补、扬长避短的目的,推进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的进步。其二,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式的一种,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四、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手段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应针对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调整,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详细而言,教师要将以下工作做好:丰富教学手段,进行多样化教学。总体来看,教育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逐步电子化,更加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利用多种途径,通过不同教学手段的展开,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打破思维定式,引导发散思维

思维定式是局限创新思维的关键,初中生由于受学习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思维上已经逐步形成定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认识思维定式,打破思维定式。虽然思维定式局限着创新思维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对于思维定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向学生明确什么是思维定式、怎么可以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以此来帮助学生认清思维定式、打破思维定式。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为了帮助学生彻底的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鼓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一次进步,有助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江伟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11),34―37。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篇7

[关键词]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新视域下,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质为重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地提高广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学生,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针对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做以下几点阐述;

一、以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出发点

人文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广大初中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文素质教育与初中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其中,初级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包括职业能力,思想政治、文化和身心等素质。要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促进中学生将来走上大学进入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使初中生充分接受人文知识教育,改善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有创新的意识又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才来。由此可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对初中学生各种素质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意义。加强初级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促使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通过加强人文教育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将来社会事业的成败,影响着实现我国伟大民族的复兴。所以,初级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应放在首位。

从新视域下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光是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养。这样能够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目前,从初等院校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看,人文素养整体水平较低,基础知识和词语表达欠缺,语文学科中的语文言字能力表达是其他学科没法取代的学科。初级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欠缺,实践证实,要加强初级院校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全面落实人文素质教,把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二、积极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备更独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能够陶冶情操、弘扬人文精神、提高素质修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初级院校教师对语文教育资源,应要充分利用。在教学活动中有科学性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课堂中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和文字技能,还应设置情境教学,通过对文章本身情感领悟,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积极组织教师集体参加学习,培训和进行教师职业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管理水平,创建品德高尚、认真敬业、责任感强、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团队,以教师们自身的人文素养渲染学生。

三、新视域下,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初级院校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针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式。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初级院校语文教师必须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优化语文教学课堂。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多样化,积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课堂中多组织些学生朗诵、演讲之类一些情景剧表演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改换人文环境,抽象事物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更加深入的感受文章,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欣赏水平,起到良好的教学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提倡学生参与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快乐氛围当中学习。多组织些能开阔视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的教学方式,积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建高水平的语文教师团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新视域下,要加强初级院校的人文教育,积极倡导初级院校的人文精神,培养全面素质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初级院校教师应具备学识渊博的教学水平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重视语文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修养,是培养初中生人文教育的前提和有利保证。初级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修养与人格魅力对学生将来走进社会的影响深远。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教育;理念;六德;借鉴

古代教育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就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所以,尊重古代语文教学思想,吸取古代传统教学精华是提高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1]。基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频繁加快的时代背景,如何能够较好地继承及发扬古代教学思想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就基于古代教学理念,对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做出见解性的探讨。以期能够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尊重“明德”思想,不断系统化语文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以孔孟为代表的“明德”教育一直是用来规范自身行为修养及社会道德教育的理念[2]。就个人来说,明德指良好的“德行”;就社会而言,明德指良好的“德政”。儒家宣导修己以安人[3],明德便是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良好德行和德政。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就充分展现出文化熏陶及思想教育对于人和国家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诗化教育对于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教育目标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古代教学与理念一贯遵循的要求[4]。借鉴古代的教育理念将语文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地把言语、思想、交际、个性等完美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才是最终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继承传统教学理念,不断“内省”及优化教学模式

孔子曾说过,“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要鼓励人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5]。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初中语文教学务必要从自身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出发,不断地领悟国家课程改革纲领及精神,依据现实情况不断地调整自我教学习惯、行为方式及教学策略。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中,我国教育学家孔子一直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及尊重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例如,我们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这些课文时,由于很多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他们对春和冬的概念肯定不尽相同。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黄鹤楼》和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一些农村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黄鹤楼,什么是苏州园林。那么这种学生之间原始的认知差异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得新课程标准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全面发展。同时,借鉴古代教学方法,并不是生硬搬套,而是需要教师不能仅仅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及方法,而是要不断地对自我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内省”,不断创新。

三、突越传统师道尊严,构建民主和谐课堂

当前,很多初中语文课堂仍然受传统陈旧的师生观、伦理观的影响。在教学中唯师独尊,甚至出现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尊严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疏远课堂、畏惧课堂的现象不断攀升。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话语权,思维上缺少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开始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叛逆、厌学的不良现象。首先,需要教师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上大胆革新,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话语霸权。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尽力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6]。最后,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建立自我认知结构及生活沉淀,从另一种高度来分析、阅读、思考文本,争取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阅读者。

四、总结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古代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当今时代的新型教学方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注入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感染力及趣味性。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规范学生的语言。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传承[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4][5][6]马安丽,吴少华.从古代教育制度之弊端谈强化素质教育[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篇9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现状;反思

前言: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初中生就像八九点的太阳,充满着朝气,是祖国富强的基础,因此初中生的教育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何谓语文素养,顾名思义,语文素养,即是学生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的“最基本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识、能力和价值观”,在课程标准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语文,是一国文化的象征,一个学生连自己的语文素质都偏低,谈何希望,面对农村初中生这种现状,无疑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我们必须实行一些措施来改善这种现状,应主要从教育管理、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质。

一、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现状

(一)农村初中生的应变能力差

一个学生要经过从小学到初中至少9年的语文训练,十年磨一剑却不能磨出一个初中生所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应变能力极差,没有创新精神,这个社会是需要人才的社会,连应变能力都没有,呆若木鸡的表情,只能让人看了绝望,看不到希望。想起农村人,我们不禁有了这样的想法,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许是这种环境使得初中学生受着这种传统思想的约束,所以不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二)缺乏最起码的文学素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这些都不能吸引农村初中生的兴趣,十年相伴他们最多的就是语文课本,对课外的阅读量几乎等于零。没有最基本的文学知识,对优秀文学作品也没有兴趣,倒是对街头小贩上的拙劣的文字津津乐道。文学,是文化的凝聚,语文都学不好,还怎么谈文化?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民族缺少一种厚重感,是很难让人一下子仅能肃然起敬的。

(三)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既然十年的读书生涯都是与语文课本相伴,怎么可能会下笔有神呢?腹内空空,一点墨水都吐不出来,自然也让人看不出聪慧的精神。纵观农村初中生的作业本,各种涂鸦,我想说:你当这是艺术创作啊,咱能不能工整规范一点。

(四)说话能力欠缺

农村人说话清一色的土语方言,就连学校,教师授课也是用方言交流,换个地方的人来听课绝对听不懂这是在讲什么,连老师都不讲普通话了,学生还有机会学习讲普通话吗,我想问:老师,你考教师证时,普通话通过了吗?

二、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偏低的原因

农村初中生语文素质偏低的原因,罪魁祸首应该是应试教育。记得曾经流行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都是应试教育害的啊。应试教育仿佛被涂上了功利的色彩,这便使得语文教学大纲意识进一步淡化,学生靠考试获得最大的赞誉,老师靠学生的成绩来体现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和学生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要考出好成绩。其余方面德、智、体、美、劳,不用考核就算是同等水平了。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在这里变成了说说而已。教学目标也迷失了,许多有名的教师,其实背后只是经验丰富的试题研究专家。他们总是信心满满,信誓旦旦的说:某种题型今年必考,某某题型去年考过,今年不会再考!大家都深知应试教育的危害,于是各种改革也难逃应试教育的阴影。

当然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重讲授,轻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口耳相授,学生就像不会捕食的动物,要靠老师一口一口喂进去,那么多学生,老师累不累,通常只是把某种知识硬塞给学生,告诉他们要被熟练。有统计发现: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对学生进行重教“书”,轻迁移。

农村初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农村环境也制约着其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师资质全也足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偏低的反思及对策

(一)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端正教育思想,

应试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阻碍点,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端正教育思想,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阴霾,农村初中学生才能迎来晴天,当然也是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吹响,而改革的进程却没见效果,改革步履维艰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也有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二)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思想,不求进步。教育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之所以偏低,也是源于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走向一条创新的路,名师出高徒,对教育改革是不是也应该从教师做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只有从教师抓起,才能有效改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偏低的现状。我们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国内建设并且是市场所需求的,还能够有创新与挑战的精神,能够适应全球化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

农村是比较落后的地方,长期以来这都是无法改变的现状,城市为何发展如此迅速,农村只能望尘莫及呢,如果把用在城市初中的教学硬件设施全部投资在农村呢?农村的孩子不是天生就语文素质偏低,各方面的能力比不上城市的孩子的。城市的教育要比农村好多少倍啊,物质充裕,生活小康,是农村孩子羡慕的地方。农村初中学生也应该接受同龄学生应该接受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我相信他们会有美好的明天的。.

结语:

诚然,怎样改变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现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艰苦的探索,教育改革不能只体现在口号上,行动才能说明一切。从理论和实践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坚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一定能有所成就的。

参考文献:

[1]刘琰.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语文天地,2007(11)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篇10

一.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维的原则

1、坚持启发式

教学思维中,最常用的基本原则就是启发式。教师需要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创造性思维,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索,独立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说,启发式并不是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多的是方法使用原则。在坚持启发式的基础上,既充分发挥出教师主导作用,又不会出现片面强调权威性;既做到尊重学生主动性与自觉性,又不会出现放任自流。

2、坚持最佳组合

现代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维认为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三方法: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智力。第二,养成学生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共产主义世界价值观。第三,传授学生科学系统的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因此需要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坚持选择性,启发性与多样性,针对性的组合,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最好效果。

3、坚持因材施教

需要坚持素质,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不同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需要充分尊重以及发挥出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思维方法则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活泼、主动的发展下去,做到所谓的“一把锁配一把钥匙”。

二.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维分类

1、以教为主

以教为主的教学思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讲授法。其是教育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连贯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讲授法又可以细分三种,讲演法、讲述法以及讲解法。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若教师是河流,学生则是水渠,教师讲述的知识需要做到使学生如同水渠,不漏一点,同时还必须注意,示范与讲述时,避免出现“满堂灌”以及忽视对系统知识的传授。另一种则是串讲法。串讲法中的“讲”则是所谓讲解,而“串”则是使知识上下能够串联,词句,段落,全篇均能够串通起来,以理解原文为基础,能够对其含义进行概况并且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串讲法中,教师很容易发挥“讲”的主导作用,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同时避免了教师单方面的讲述,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保持其注意力。

2、以学为主

以学为主的教学思维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讨论法。即教师指导学生为某个问题进行自发性的探讨。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是师生或是生生之间互相信息交流,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常见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讨问题能力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第二,研究法。

3、教学兼重

教学兼重的思维方法,一般有问答法与情境教学两种。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便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是学生质疑,教师指引的问答法,此教学思维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而情境教学,则是当代教育在全面人才理论的基础上创新的教学,其以情感教育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趣,做到对语文的教育功能进行充分挖掘。

三.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维的重要性

1、由教材内容特点来看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材逐渐向实用性、有序性以及系统性靠近,在加强了基础训练,培养学生文字运用能力以及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智力以及思想品德,达到了文道统一。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因此教师更需要加强教学思维,才能够不断丰富学生词汇,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真正做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2、由教育教学目的来看

自古以来,教育的目的均是教授学生知识以及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主,当前教育,以发展智力,正确运用以及理解语言文字等思想教育为目的,虽然与古代封建教育中“兄友弟恭,君敬臣忠”等有着根本区别,但是其部分教学思想在如今仍有借鉴,进行适当运用,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3、由教育效果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