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骨折患者健康教育十篇骨折患者健康教育十篇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3:12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篇1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康复总有效率、二次骨折发生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多元化;健康教育;生活质量;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最为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且患者大多缺乏相关知识和认知,很容易忽视自身病情,需要临床给予及时、全面的照护和健康指导[1]。本文观察研究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老年患者的康复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5.2±5.3)岁;其中18例为髋部骨折,15例为胫骨与踝部骨折,7例为肱骨近端骨折,6例为桡骨远端骨折,4例为胸腰段骨折。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4.6±5.2)岁;其中17例为髋部骨折,16例为胫骨与踝部骨折,8例为肱骨近端骨折,6例为桡骨远端骨折,3例为胸腰段骨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①出院后第2周以视频、图片以及ppt结合的方法向患者讲述骨质疏松骨折相关知识,明确本病成因和危害,并指导患者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②出院后4周给予患者个性化生活与饮食指导,设计个性化且多元化的营养套餐,明确膳食结构的意义和重要性,多摄入肉类、豆类、海产品以及绿色蔬菜,并积极参与户外锻炼、晒太阳等。③出院后6周结合患者骨质疏松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和骨折康复进度制订相应的运动复健锻炼方案[2];④出院后8周通过图片以及实物等方式辅助指导,明确常用药物和应注意事项,告知药物用法用量,并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康复总有效率、二次骨折发生率,评估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其中疗效标准和生活质量评价参照文献[3]、[4]。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康复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康复总有效率为72.0%(36/50),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生活质量评估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二次骨折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2/50),对照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14.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相比于常规单一的健康教育,多元化健康教育对于患者个人因素的差异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给予了综合、全面的考虑,并评估骨质疏松患者在上述因素影响下病情改善以及骨折痊愈后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提出通过交互式、一对一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常规健康教育所固有的缺陷和不足,避免了常规护理模式的盲目性[5]。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容易导致患者致残甚至致死,引起患者自理能力下降,使其生活质量遭受严重影响,这就给临床护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6]。本次研究针对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加以强化和拓展,基于循证治疗护理结果这一实证证据,制订科学的干预方案并完善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康复指导。

在传授个性化健康教育知识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并通过谈话来了解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有利于提升其知识水平的有效突破点[7]。同时对患病后患者逃避心理以及出现知识倦怠这一变化予以充分考虑,重点加强健康知识教育补缺,并做好家庭监督辅助,以此来达到疾病转归、积极干预心理形成并有效降低二次骨折发生率的根本目的。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一对一”地开展多元化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表明通过采取合理的运动复健锻炼与饮食指导对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转归。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蒋冬萍等[8]的报道相符,充分说明多元化健康教育能显著减少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二次骨折,疗效持久稳定。综上所述,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亮,吴艳平,何英,等.保护动机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护理管理杂志,2014,14(2):123-124.

[2]杨红月.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26-27.

[3]张东,吴威,金锐,等.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改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调查.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3):128-129.

[4]忻佩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护理.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05-106.

[5]霍娟,谢瑶.舒适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4):563-564.

[6]靳青,余兴艳,张延晖,等.护理干预对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1):1029-1031.

[7]王丽姣,宋彩萍,肖莉,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4):2250-2252.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篇2

骨和软骨失去完整性和连续性称为骨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迅速发展,交通事故、外伤性损伤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了减少伤残,促进骨折患者早日康复,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总结如下。

1环境介绍

主动介绍病房的环境,各项规章制度,主治医生,责任护士,使患者较快适应住院环境。

2心理指导

2.1急躁焦虑骨折一般是突然外伤所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住院手术治疗骨折而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担心医药费和手术费,以及对各种检查、治疗、麻醉、手术过程不了解等,尤其是对一些老年人和外出打工者,心理失衡,表现为恐惧焦虑。为了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最重要的是给患者心理安慰。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不同,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细心解释,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恐惧骨折患者首先面临着创伤、疼痛、石膏固定、牵引、手术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影响着患者的情绪变化,护士不仅要关心体贴患者,还要进行有关疾病的宣教及护理,如何保持骨折固定,介绍牵引的、效果、注意事项,护理人员的言行要亲切、稳重,指导患者深呼吸,缓解恐惧心理。

3饮食指导

合理饮食是骨折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因素,嘱患者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豆腐等。饮食要多样化,少食多餐,烟酒要节制。

4预防并发症

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定时翻身,按摩骨突处,以防褥疮发生,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以防肺感染,嘱患者多饮水,保持二便清洁,以防泌尿系感染。

5小结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1]。骨折患者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缓解心理压力,了解骨折的康复知识,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培训;骨折;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8-0082-02

talkingabouttheiimpactofHealtheducationandtrainingofnursesonthe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Fractures/LiUQing-mei,QiULi-wei,wanYao-feng.//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18):82-83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mpactoftrainingonhealtheducationofnursesfracturepatientrehabilitation.method:45casesoffracturepatientsfromJanuarytonovember2011inauthor’shospitalinpatienttreatmentforthecontrolgroup,85casesoffracturepatientsfromDecember2011toDecember2012inauthor’shospitalinpatienttreatmentforexperimentalgroup,whichreceivedroutinecareof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theexperimentalgroupweretreatedwithroutinecare,healtheducationandtraining,basedonobservedtreatmenteffectswerecomparedinpatientswithknowledgeaboutthesituation,patientsatisfaction,adherenceandoccurrenceofcomplications.Result:theexperimentalgroupwereself-healingcapabilities,wasexpectedtohealandfunctionofX-rayofrecovery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Healtheducationandtraining;Fracture;Rehabilitation

First-author’saddress:thepeople’sHospitalofHuidongCounty,Huidong516300,China

骨折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骨折多是由于外伤导致,具有活动受限,恢复时间延长,并发症明显增加的特点,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骨折患者的康复是治疗的重要环节,部分患者由于未能及时进行康复,出现后遗症。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预见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提高患者的知识知晓及治疗效果[2]。本文通过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0例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比较,讨论护士健康教育培训对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9~65岁,平均(42.17±3.02)岁;按照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例,中学学历21例,大专及以上学历21例;其中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25例。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5例骨折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龄20~67岁,平均(41.57±2.86)岁;按照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中学学历31例,大专及以上学历45例;其中上肢骨折44例,下肢骨折41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具有语言表达能力。经检查无肝肾功能衰竭,腹腔脏器受损,严重心脏病,神经系统受压及其他重大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培训,主要包括,(1)知识宣教:向患者及家属骨折的知识,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患者应耐心讲解,保证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案,适应症,注意事项等方面。(2)心理干预:患者由于骨折会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患者入院后应安排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积极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尽快的熟悉环境,防止患者出现陌生感,护理人员需要观察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变化,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饮食干预:患者机体为高代谢状态,因此应积极给予营养补充,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饮食指导,增加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证患者每天的饮水量。(4)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型肌肉收缩、舒张运动,根据患者的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在能力范围内自理活动[3-5]。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知识知晓情况、患者满意度、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试验组患者自我康复能力、X线预期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知识知晓情况

试验组患者疾病知识、自我护理、恢复训练、出院指导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满意度和依从性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及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折患者由于疾病出现疼痛、并发症等不适情况,影响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患者由于恢复时间较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6]。部分患者认为出院后治疗结束,过早的进行体力劳动,出现固定部位松动甚至不愈合的情况,部分患者过于谨慎为及时参与康复训练,导致出现肌肉萎缩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7]。传统的训练,患者缺乏对康复训练的重视,缺乏相关监督,使康复时间及并发症增加,严重甚至导致患者残疾[8]。

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骨折的性质、治疗及康复的具体过程、影响愈合的因素及相关注意事项[9]。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积极性、自我保护能力和依从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防护意识,从被动治疗到积极配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10]。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自我康复能力、X线预期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疾病知识、自我护理、恢复训练、出院指导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满意度及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骨折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知识知晓率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大敏,周彩萍,郑晓丽,等.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4):952-954.

[2]柳晓芳,王志坚.健康教育对老年股骨颈骨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9,7(8):2009-2010.

[3]周秀珍,曲雅丽,柴素英,等.个性化康复指导卡对股骨干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2):530-532.

[4]华银娣.论健康教育在促进患者康复中的价值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2,14(27):277-278.

[5]曹虹,赵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康复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7):1929-1932.

[6]杨萍,路潜,王晓丹,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抑郁及康复状况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3):175-177.

[7]许莉萍.中医医院护士健康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0):931-934.

[8]庄永秀,陈子江,刘晓芳,等.社会心理因素和应对方式对四肢骨折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7):1765-1767.

[9]黄晓兰.对骨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3,33(3):183.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骨折;功能锻炼;影响骨折患者多数为遭到外界暴力突发创伤所致。突如其来的打击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伤害和精神压力;骨折治疗时间长,患者对骨折的知识认知不够,不遵医嘱和不配合护理的行为时常发生。功能锻炼是骨折患者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骨折愈合,并帮助肢体迅速恢复正常功能。健康教育是伴随整体护理而产生的一种解决患者护理问题的重要手段[1]。骨折患者术后健康教育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尤为重要。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影响,我们对284例骨折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分两组进行对照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12月在我科住院的骨折患者284例,其中上肢骨折130例,下肢骨折118例,锁骨骨折36例,男187例,女97例;年龄6~85岁,平均年龄34.5岁;大专及以上74例,中学169例,小学及以下41例;干部39例,普工167例,农民48例,其它30例。将28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2例,共275例患者完成调查,其中实验组136例,对照组127例,失访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传统教育方式给予主管医师、治疗师、责任护士、住院环境、功能锻炼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教育,而实验组则按如下方法进行教育。

1.2.1随机式教育利用接触患者的机会,随时进行教育,如早交接班时、给患者做治疗时、为患者更换床单时等。

1.2.2集中式教育将患者集中起来,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四肢骨折术后康复锻炼方法,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示范操作,如家属如何给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患者怎样进行主动锻炼等,使患者获得感性认识。

1.2.3书面式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科室自编的健康教育材料等,介绍四肢骨折术后的康复知识。将比较重要或难懂的内容制成图片并配以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字,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2]。

1.2.4个体化教育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进行个体化教育。对个别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护士就在床边将教育内容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并对某些康复锻炼的方法进行示范或纠正[2]。

1.3健康教育的内容

1.3.1讲解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炼的意义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前提下,训练患者进行全身或伤肢的合理运动,使伤处的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和关节的活动得以恢复,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囊黏连和关节僵直等。

1.3.2指导功能康复锻炼的方法

1.3.2.1骨折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术后1~2w内,锻炼的方法是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主动地使肌肉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抬高患肢,消除肿胀。肢体的远端高于心脏水平。

1.3.2.2骨折术后中期的功能锻炼术后3~7w可作较大幅度关节活动,开始活动被固定的关节.先由简单动作开始,如伸,屈,外展,内收等.动作须柔和缓慢,随着骨折的愈合,活动次数可适当增加。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抬腿和髋膝关节伸屈活动,并可上下肢结合,进行攀扶站立,逐步开始扶拐或轻度负重活动。

1.3.2.3骨折术后后期的功能锻炼术后8~10w后要通过全面的肌肉和关节锻炼,对活动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和肌肉要继续锻炼。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并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负重锻炼,活动强度以不引起患肢剧痛为宜,4~6次/d,10~20min/次。同时配合理疗按摩,促进肢体功能恢复[3]。

1.3.3讲解功能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要结合骨折类型和患者体质,采用不同的功能康复锻炼方法。一切锻炼均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应由患者随意进行,以免发生意外或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对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应鼓励患者坚持去做。对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则应严加防止。

1.4效果评价标准

1.4.1患者是否能准确地演示功能锻炼的方法。

1.4.2患者是否能进行主动锻炼

1.4.3骨折患者术后有无肌肉萎缩、关节畸形、废用综合症。

1.5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准确演示功能锻炼的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实验组能准确演示功能康复锻炼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配合功能锻炼的主动性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实验组配合功能锻炼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见表2。

结果显示,实验组功能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健康教育不同于卫生宣教,后者是普及卫生知识,而前者带有一定的治疗意义.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功能锻炼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尽快恢复健康[4],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健康教育有效地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能主动配合功能锻炼。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大多因害怕骨折移位不敢锻炼,或因疼痛而不愿锻炼,或因不懂得要领而锻炼不到位,以致于疤痕粘连、骨折延迟愈合、关节僵硬、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我们对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后,激发了患者的主动性,使患者由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锻炼。

3.3健康教育加强了护患接触交流,在交流中求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密切了护患关系,因此患者都能积极主动、身心放松地投入到功能锻炼中去,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了锻炼的方法和要领。

3.4健康教育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由于大多数骨折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对骨折后功能恢复认知的缺失以及骨折后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的担心[5]。通过健康教育,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受伤初始从健康人突然成为患者或残疾人的人格的转换而引起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反应得到及时地疏导,以积极平和的心态进行功能锻炼。

3.5从临床结果显示,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率达到96.3%,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率达到94.9%,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率达到95.6%。通过健康教育患者都能主动、放松的投入到功能锻炼中,促进了功能的恢复,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成翼娟.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1.

[2]温秒杰,顾秋珍.对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21):2000-2001.

[3]高成萍,崔俊燕,董润泽.浅谈四肢骨折功能锻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1510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骨折;健康教育;指导;康复

1临床资料

本组肢体骨折病人973例,均经过X线、Ct、核磁共振等检查确诊。其中男性576例、女性397例,大学文化205例、中专文化117例、小学文化380例、文盲271例。

2方法

2.1评估

通过全面评估确定患者的学习需要、学习能力及学习资源。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收集患者的主观资料,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伤情、心理状态、嗜好、疾病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等,为确定健康问题提供充分依据。

2.2健康问题剖析

对本组973例分析发现患者由于健康观念陈旧、知识缺乏致健康问题如下:

2.2.1缺乏对所患疾病的正确认识,本组共651例占67%。他们对自己的伤情缺乏正确认识,产生悲观失望或盲目乐观心理。

2.2.2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共496例占51%。表现为不同程度恐惧、焦虑、忧伤、抑郁。

2.2.3缺乏对骨折专科知识了解,共486例占50%。

2.2.4缺乏对手术知识的了解,共788例占81%,表现为对手术治疗的恐惧、信心缺乏及愈后功能恢复的担心。

2.2.5缺乏对营养知识的了解,共124例占23%。

2.2.6缺乏对预防并发症知识的了解,共671例占69%。

2.2.7缺乏对功能锻炼知识的了解,共720例占74%。

2.3制定健康教育目标

根据病人掌握的疾病知识及教育程度,护患双方共同讨论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目标:了解自己伤情;保持情绪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骨折知识一般常识;了解围手术期护理知识;按营养要求进食;有效地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掌握康复锻炼主要知识。

2.4健康教育实施

2.4.1实施时间

以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入院宣教、床头交接班、晨间护理、入院宣教、出院指导及电话回访的固定时间,配合以做治疗及巡回病房的间隙,力求有始有终,有规律。由于护患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科学地采取“闲时主动有序、具体实施”,忙时“见缝插针、言简意赅”力求实效的方法。

2.4.2实施形式

①个体教育科室护理人员分工协作,做到一对一专门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制定全程式指导方案进行个体化教育。对个别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护士将教育内容反复讲解给患者及家属。很多病人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注意患者的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自觉主动练习。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积极协助患者的康复治疗。

②集体教育由专职医护人员负责制定讲解内容,向患者及其家属采取集中讲授骨科疾病的病理特点和康复治疗方法,指导患者及家属准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如:翻身、扣背、按摩,肌肉训练、关节训练,主动训练、被动训练等,使患者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

③病人间相互交流经验尽量安排同一病种病人住一病室,使他们之间的健康知识互补、相互鼓励达到尽快康复回归社会的目的。

④书面教育通过制作宣传栏、健康知识小册,宣传骨科疾病的康复知识,介绍骨科疾病的康复知识。将常见病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供患者及家属阅读。

2.4.3实施内容

①心理护理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评估患者心理问题,从实际出发,必要时介绍同类成功病例,缓解病人心里压力。护理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养,对患者表现的负性情绪给予理解,交流沟通时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心和耐心,取得患者的信任。总之,心理指导应贯穿骨折患者整个过程,针对患者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解除其负性情绪使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②介绍骨折相关知识适时向患者介绍治疗原则、方法、愈合过程。需手术的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并发症、恢复过程,可能的效果以及术前准备的意义和方法。

③饮食指导根据病情选择高热量、高蛋白、粗纤维、富含维生素、富含果胶、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膳食种类。如猪肉、猪皮、鱼、肝、蛋黄、豆制品、胡萝卜、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补充足够营养促进伤口愈合机体恢复。鼓励病人卧床期间多进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畅。

④指导预防骨折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出血、疼痛、发热、感染、功能障碍及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等。指导卧床病人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肺不张的发生,指导其避免骨突处长期受压,避免褥疮的形成,指导其多饮水保持会清洁,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⑤了解功能锻炼目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的粘连和挛缩、软化疤痕、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和肢体功能。

⑥掌握功能锻炼原则分早、中、晚三个阶段采取全身、局部兼顾锻炼恢复其患肢固有生理功能,通过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术后早期以修养为主,活动为次,待身体情况好转后逐渐增加。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耐受疼痛为止。上肢锻炼以恢复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以及手指的抓、捏、握等功能为中心。下肢锻炼以恢复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足趾等功能。肢体牵引和外固定时,固定范围内肌肉有做静态收缩,要在保护下及治疗允许范围内充分活动。未被固定的关节尽量活动,防止废用综合症发生。

⑦出院指导因人而异制定出院指导反复宣传直到病人掌握为止,内容包括:饮食、休息、复查时间、注意事项、药物指导、联络方式等。同时告知如发生异常情况及时与医院联络或立即返院复查。由于骨折伤病病程长,在医院治疗仅是病程中的一小部分时间,大多数时间在家休养,通过科学指导教会病人将医院内的各项康复锻炼延伸到家里,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功能锻炼持续性的重要性。注意在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生活上有规律,保持乐观情绪,戒烟酒,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2.5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2.5.1评价标准掌握健康知识90%以上为优,70-89%为良,60-69%为一般,60%以下为差。

2.5.2评价方法采用住院期间口头提问病人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住院期间观察病人对健康指导实施情况;病人出院后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形式了解病人院外执行健康指导情况;

2.5.3评价人员护理教育者评价、整体护理护理组组长评价、护士长评价、护理部评价。

2.5.4评价效果本组973例病人,优292例占30%,良467例占48%,一般195例占20%,差19例占2%。

3结论

3.1通过成功的全程式健康教育指导实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骨折肢体功能促进康复,减少了并发症及废用综合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从而使患者早日回归到社会。

3.2因人而宜的健康教育实施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到骨折疾病的特点,掌握了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及健康教育知识,从而达到共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宗旨。

3.3护理人员在全程式健康教育中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紧跟骨科护理发展步伐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在护患交流中护士联系理论知识,运用交流技巧,选择恰当的语言和教育方式,进行双项式交流形成一种指导与合作或参与型护患关系从而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减轻患者痛苦与残疾的发生,使护理工作从单纯的技术操作向科学和艺术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明兰,张明学,等.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2004:38―59.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篇6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宣教,实验组按照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宣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对健康教育知晓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各种并发症减少,健康教育知晓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缩短、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及降低住院费用,保证护理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路径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该类骨折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是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佳治疗手段。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且合并症较多,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差,不利于围手术期的治疗及康复,然而术后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1〕,可以缩短病程,促进早日康复。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方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男30例,女18例,中位年龄67.1岁,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中位年龄65.6岁,两组年龄、性别、职业、合并病、文化背景、心理状态及手术方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的教育方法,不受时间限制,由床位责任护士负责,住院期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随机口头宣教和发放书面健康教育材料。

1.2.2实验组

1.2.2.1制订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路径依据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常规和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由科主任、护士长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根据治疗计划编写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Ⅰ。除此表内容外,还包括施教时间、施教者签名、效果评价。

1.2.2.2人员培训及实施方法同时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熟悉健康教育路径的内容及掌握健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以统一标准纠正偏差,保持一致性。观察组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照制订的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的需求进行反复评估、教育,实施后签名。科内成立健康教育小组随机抽查、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记录偏差及变异,并进行分析、修改完善路径内容,直到达到最终目标。

1.2.3评价指标及标准

1.2.3.1患者满意度评价满意度是指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采用我院党委办对临床科室使用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包括病室环境、护理质量、服务态度、操作技能、健康教育、言行举止及用药指导等7项内容。总分为100分,≥90%为满意,60%-90%基本满意,≤60%为不满意。

1.2.3.2健康教育知晓率采用我院护理部制定并常规使用的健康教育评价表,包括对本病治疗、护理、功能锻炼注意事项等。患者复述或示范健康宣教内容的程度≥85%为知晓,<85%为不知晓。于每个患者出院前发放,让其填写,回收统计。

1.2.3.3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由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观察并填写。

1.2.3.4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时进行统计登记。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由表Ⅱ可见,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健康教育知晓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3讨论

3.1健康教育路径的重要性: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2〕。由于受既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健康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全面,教育过程存在随意性,特别是年轻的护士缺乏健康教育意识,往往将教育内容一次性灌输给患者,容易遗忘,患者受益甚少。而健康教育路径是以循证医学为理念,有严格的时间性和顺序性,有利于临床护士有计划性及预见性地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克服了传统健康教育的盲从性及遗漏现象。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大部分为老年患者,反应迟钝,记忆力差,且疾病本身同时手术打击及治疗时间较长等因素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合适、实用的健康教育路径,可增强患者主动参与意识,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不但积极配合治疗,而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促进健康、早日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3.2健康教育路径能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股骨粗隆间骨折给老年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大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疾病认知度偏低,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法,患者获得健康教育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护士工作忙闲程度,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工作的主动性,很多流于形式,而健康教育路径,是根据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疾病特点制订的,护士按照路径的日程安排,变传统的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的相关问题,知道自己应该与医护人员配合,从而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治疗,同时与患者交流机会增加,进一步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加对护士的信任,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术后的康复,改变了以往注重教育,不注意效果的形式主义〔3〕。由表Ⅰ可见,实施健康教育路径,住院期间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且患者所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在出院后应用于家庭康复护理中,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4〕。

3.3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健康教育路径使健康教育制度化、具体化,克服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缺乏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教育,由于该类手术患者多为老年人,体质弱,生理功能降低,抵抗力低下,创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长期卧床,加上手术打击,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通过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增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细化各项护理措施,积极指导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呼吸训练及合理饮食等,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杜桂珍〔5〕等人报道一致。

3.4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可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不同,健康教育路径的制定基于护理实践,它具有主动性、连续性、标准化的优点,减少了每日工作的盲目性,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整体有序〔6〕。并随时评价及改进,使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诊治护理过程,合理时间安排,避免了各种原因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了无效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从而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节约了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叶文琴,朱建英.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91-296.

[2]丁炎明.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75.

[3]耿静、张美莲、粟军香,等.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a):58-59.

[4]李春霞•整体护理中结核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17-138.

[5]杜桂珍,刘雁,张吉力,等,临床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9):40-42.

[6]梁志翔,马倩红,陈宏•临床路径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病人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8):828-830.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健康教育;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4)27-0086-04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impactofhealtheducationonosteoporosisafterfracturepatientswithosteoporosisawareness,self-efficacyandfractureefficacy.methodsall142osteoporoticfracture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71cases,theimplementationofcomprehensivehealtheducationobservationgroupwerecomparedosteoporosisknowledgequestionnaire(oKt),osteoporosisself-efficacyscale(oSeS),lumbarspinebonemineraldensityandfracturessituation.Resultsafter3and6month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oKtscore(p

[Keywords]osteoporosis;Fracture;Healtheducation;Self-efficacy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退化性骨骼疾病,随着骨量丢失,骨质强度减弱,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骨质结构的不足增加骨折愈合难度或发生假体松动等问题导致延迟愈合或需再次手术影响骨折预后,骨质疏松症状持续则使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上升,成为威胁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之一[1]。因此,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治疗不仅应重视骨折愈合,改善骨质疏松预防再次骨折对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旨在提高患者对骨折及骨质疏松认知,改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骨折愈合及减轻骨质疏松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42例骨质疏松的骨折患者,术前经影像学诊断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2],男66例,女76例,年龄50~79岁,平均(67.23±10.25)岁,骨质疏松病程1~8年,平均(5.34±1.54)年,文化程度:大学29例,高中47例,初中52例,小学14例。排除多发骨折、病理性骨折、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健康教育

观察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骨质疏松相关知识:骨质疏松是患者的基础疾病,与骨折的发生及预后关系密切,积极的治疗骨质疏松是骨折治疗的前提之一,因此,应向患者宣教骨质疏松病因、预防、诊断、危害及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视,介绍药物治疗、膳食调理、合理运动等改善骨质疏松的方法。②骨折围手术期相关知识:术前向所有患者介绍病区及病房环境,作息规律,术前准备如备皮、排空膀胱及肠道、禁饮禁食的意义及时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教会患者及家属卧床生活行为方式,如洗漱、排泄、饮食、深呼吸、更换等;上肢骨折患者锻炼健侧上肢的生活行为能力,尤其是优势手骨折的患者应提前训练健侧手进食、书写等技能;术后早期均应进行科学的康复运动训练,术后第1周内以患处周围肌群、关节简单舒缩、屈伸运动为主,促进局部消肿,术后第2周增加患处周围肌群和关节活动范围和强度,并逐渐增加患处肌肉及关节的低强度小角度运动,以屈伸运动为主,第3~6周逐渐增加患侧肢体运动强度,增加持重和负重力量训练,增加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运动,下肢骨折患者逐渐训练床边站立、扶拐行走,上肢骨折患者逐渐训练持物,重量由轻至重,锻炼握笔、持筷等日常行为动作。③后期康复运动干预:后期康复过程中应积极参加户外有氧运动,如健身操、慢跑、太极拳、柔力球等,增加骨骼和关节的应力性锻炼,增加日照量促进维生素D生成,以缓解骨量丢失促进骨骼健康,每日至少30min皮肤日照,避免中午阳光过强时进行。④饮食干预:基于骨质疏松应以富含可吸收钙和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的食物为主,促进骨折愈合和骨量的恢复,增加摄入优质蛋白质、纤维素和水,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除咖啡、可乐、浓茶等可能影响钙吸收的食物;维生素D避免与绿叶蔬菜同服,应间隔足够时间,避免形成钙螯合物,降低钙质吸收[3]。⑤心理及行为干预:主动询问患者存在的疑问和困难,给予及时疏导和帮助,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如电视、影像制品、书籍、等,缓解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压力;早睡早起,培养规律健康的作息习惯,促进机体内分泌系统对钙质吸收的调节[4]。健康教育的方式:①住院期间以床边亲自示范教育为主,采用口头宣教、健康手册等形式,加强患者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加强与家属交流,通过对家属的教育增强健康教育内容的执行力。②出院时建立患者康复档案,前3个月每2周进行1次,此后每月1次电话回访,了解患者康复状况及生活行为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提醒定期复诊。

1.3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3、6个月进行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osteoporosisKnowledgetests,oKt)、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osteoporosisSelf-efficacyScale,oSeS)、腰椎骨密度评价,术后3个月进行骨折疗效评价。oKt共26题,分为危险因素、运动知识及钙知识3部分,总分范围0~26分,得分越高骨质疏松认知越高[5]。oSeS共12题,分为锻炼效能、钙效能2个因子,经数据换算各因子及总分范围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高[6]。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术前、术后骨质疏松认知情况

两组术前oK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oKt评分显著提高(p

3讨论

骨质疏松是骨形成和骨吸收功能紊乱导致体内钙磷代谢平衡失调、骨量丢失骨密度减少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7]。骨密度减少使骨骼强度降低,发生骨折后骨骼重建所需骨质不足,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骨折愈合稳定性差,再次骨折风险增加[8]。骨质疏松干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饮食钙摄取等,需要坚持长期科学的生活行为干预,生活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程度,预防并发症发生,但患者对干预方案的接受度和执行力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合并骨质疏松的骨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加重骨质疏松程度,进而诱发多种并发症,因而则更亟需对骨质疏松状况进行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前腰椎骨密度均明显偏低,骨质疏松症可能是患者在外力冲击下发生骨折的原因之一,虽然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均采用相似的手术治疗方式和骨质疏松干预措施,术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腰椎骨密度还是较术前略微下降,可能与骨折后骨吸收功能增强有关[9],然而观察组术后3个月并未出现腰椎骨密度下降,并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腰椎骨密度继续升高,并依然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在健康教育干预下,患者术后骨质疏松症状得到持续缓解或改善。健康教育的重点以生活行为方式改变为主,包括运动锻炼和饮食干预。除骨折术后早期需要进行康复性锻炼外,术后2个月以后的后期康复过程则以减少骨量丢失、促进骨密度增加为主,户外运动增加骨骼和关节的应力性锻炼,不仅有益于骨折肢体功能康复,促进骨形成增强骨骼强度,户外日照还能促进维生素D生成,有助于钙吸收缓解骨量丢失促进骨骼健康[10,11]。适当的营养摄入指导不仅有助于骨折愈合和骨质疏松症状减轻,还可丰富生活内容使患者更有目的地选择食物,健康教育过程可列举多种相关食物及菜谱为患者提供参考,食物则以富含可吸收钙和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的食物为主,并避免进食影响钙吸收的食物[12]。

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宣教,观察组患者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结果显示,术后3、6个月观察组oK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分为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持续长期给予健康监督指导。住院期间采用常规的交流沟通方式,以床边亲自示范教育为主,采用口头宣教、健康手册等形式,根据患者理解力和疾病程度进行个性化讲解;另外,将家属作为重要的宣教对象,由于骨质疏松是长期的病理过程,家庭康复和治疗是常态,因此增强家属的疾病认知有利于在家庭中形成有效执行动力[13],结合出院时建立的健康档案和定期回访,形成内外结合的健康教育指导、监督、促进机制,增强健康教育内容的执行力和持久效应[14-16]。因此,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仍有较为满意的骨质疏松认知程度。并且从oSeS评分变化情况可见,观察组不仅具有更好的锻炼效能、钙效能,还能在出院后较长时间内保持自我效能水平,其中钙效能还有所增加,反观对照组则呈现随时间延长而减弱的趋势。观察组3个月的骨折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相较于对照组疗效优明显增加,疗效差明显减少,也说明骨折康复及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对患者骨折愈合改善预后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总之,骨质疏松是骨折的危险因素,对骨折术后预后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患者进行骨折及骨质疏松相关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患者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和自我效能,提高骨密度及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刘敏燕,李春霖.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及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3,12(5):397-400.

[2]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3]谢海丽,欧阳维富,吴宝华.饮茶与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骨骨折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4):385-388.

[4]吴敏,庄建华,王尧杰,等.社区干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的效果评价[J].浙江临床医学,2013,23(3):394-395.

[5]叶贞,边平达,潘宏华,等.高龄骨质疏松患者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调查研究[J].浙江医学,2013,22(23):2125-2126,2139.

[6]刘莹,任志宏,刘小敏,等.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3,29(3):261-262.

[7]蒋雪生,李建有,张文均.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与脊柱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正骨,2013,25(9):16-18,21.

[8]黄际远,宋文忠,史克俭,等.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对骨质疏松诊断的差异性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3):305-306.

[9]冯能,李跃红,孙建军.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19例手术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3,23(11):1709-1710.

[10]LiuLingjuan,LiuLiqun,Botao,etal.puerarinsuppressapoptosisofhumanosteoblastsviaeRKsignalingpathway[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docrinology,2013,24(6):786.

[11]陈浩,冯飞,朱富强.老年骨折患者25-羟基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与骨质疏松程度的相关性[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3,6(1):20-27.

[12]mahbobea,RahebeS,azitaH,etal.Comparisonoftheeffectsofcanolaoilversussunfloweroilonthebiochemicalmarkersofbonemetabolisminosteoporosis[J].JournalofResearchinmedicalSciences,2012,17(12):1137-1143.

[13]magnusKK,BjorneR.physicalactivityasastrategytoreducetheriskofosteoporosisandfragilityfractur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docrinologyandmetabolism,2012,10(3):527-536.

[14]李锋,陈妍妍,廖晖,等.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8):634-638.

[15]王培勇,杨良策.定量超声骨质疏松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1,30(1):67-72.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心理干预;下肢骨折;功能位;依从性

创伤骨折多突然发生,患者毫无思想准备,损伤部位的功能障碍、社会角色、环境、生活习惯改变等,导致一系列负性心理,患者担心活动影响骨折的愈后,往往固定一个,保持功能位依从性差,依从性通常是指患者或干预对象对规定执行的医疗护理或科研的实验措施接受和服从的客观行为和程度[1],如果为了依从性差的患者保持功能位,给予患者佩戴功能位外固定器的话,可引起不良结果。有文献报道,所有矫形器在应用中均存在副作用,如废用性肌萎缩与肌无力、关节挛缩等[2]。因此,患者自行保持下肢功能位而非佩戴功能位外固定器对下肢骨折患者尤为重要,由于患者的负性心理,害怕术后保持功能位引起患肢的疼痛增加,害怕术后保持功能位对骨折不利于恢复,因此对自行保持下肢功能位的依从性差,为了消除患者对创伤的负性心理,及早提高其对保持功能位的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功能康复,自2013年1月起,我们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保持功能位依从性进行探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一2o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下肢骨折手术病人110例,其中股骨骨折28例,胫腓骨骨折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踝关节骨折3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21岁~51岁;将11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护士给予患者患肢舒适功能,并在床旁指导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的方法及重要性,执行完毕后,完成相关护理记录,并做依从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接受骨科常规护理,指导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

1.2.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心理状况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理解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并指导患者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功能活动。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内容包括:(1)放松疗法:要善于为患者疏导及减压,分管责任护士应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及痛苦,护士应认真倾听,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全部发泄出来,激发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指导患者进行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慢节律呼吸等)。(2)分散疗法:可用视觉分散法如看幽默的小说杂志、看关于坚强类的电视及电影,读小说;听力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如轻轻按摩伤口周围的皮肤。根据不同患者选择适合个人的方式。(3)社会支持疗法:医护人员要积极做好家属、亲朋好友、单位要好同事的配合工作,让他们积极主动配合做好患者心理治疗和生活护理,使患者处于较好的社会和谐范围之中,保持良好心境配合治疗。

1.2.3分管护士以一对一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同时与其家属认真沟通,请家属协助。

1.2.4做好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根据科室制定的健康教育表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骨折方面的知识,利用健康教育画册、图片等给患者提供自我保持功能位的重要性和康复的信息,使患者家属掌握相关的功能位的知识,增加自我护理能力。每次给予患者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后对患者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反复进行,直到患者掌握。

1.3评价标准及方法

1.3.1依从性评定

参照有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保持功能位依从性单次和综合评价标准。单次评价标准和分值:根据患者的级别护理,护理人员巡视患者是否保持功位的次数进行评定,分完全依从(护理人员巡视患者时,每天保持功位90%以上),分值5分;部分依从(护理人员巡视患者时,每天保持功位60%以上,90%以下),分值3分;不依从(护理人员巡视患者时,每天保持功位20%以以下),分值0分。

1.3.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1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保持功能位的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具有更好的依从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下肢骨折病人,往往由于突发的工伤、车祸发生,从一个正常人突然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这类病人往往是家庭的重要成员,由于患者的负性心理,害怕术后保持功能位引起患肢的疼痛增加,害怕术后保持功能位对骨折不利于恢复,因此对自行保持下肢功能位的依从性差。所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提高下肢骨折病人保持患肢功能位的依从性,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内容首先应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于病人保持患肢功能位思想负担过重,担心康复治疗的效果不显著,且造成经济的巨大压力,针对病人的忧虑,分管护士应做好解释工作,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康复锻炼。向病人详细讲解康复治疗方法、预后恢复及功能锻炼等。在保持功能位时,如果保持一个姿势,也容易使局部产生肌肉紧张、疲劳、关节僵硬等不舒适感,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前提下,正确指导或实施相关的功能锻炼。下肢骨折患者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可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促进血肿吸收,减少关节液的渗出,减轻疼痛,增加患者保持功能位的自信心。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提高下肢骨折患者保持功能位,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四体一体”健康教育模式;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康复训练

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损伤,病情往往较为严重,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本病的治疗除了有效的外科治疗外,正确而及时地进行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康复训练尚未纳入到医生工作中[1],基本上由护士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督促患者完成,但是护士因专业知识有限,难以对患者进行全面而详细的康复指导,若盲目地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加上患者及家属也是被动接受,不仅会因锻炼方法不当而造成严重并发症,后遗症以致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为使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取得最佳康复效果,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在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中采取了“四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71例,其中男53例,女18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8.5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39例,高处坠落23例,重物砸伤9例;手术治疗52例,保守治疗1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外伤所致胸腰段椎体骨折;②患者生命体征稳定;③均经Ct确诊;④无神经症状;⑤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严重内科疾患。将符合条件的7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6例,对照组35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损伤部位及程度、治疗方法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施方法。对照组由医生、护士指导、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无系统计划、无训练要求,家属一般不参加,患者也只是被动接受,康复训练教育不系统不全面。实验组方法:⑴患者入院后,医生和责任护士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告知患者及家属康复训练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康复训练的目的及意义,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⑵责任护士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个性、习惯、文化背景等,然后将收集到资料与患者、家属及经治医师核实后,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评估患者的认知和需求状况,确定患者现有的或潜在的康复训练问题,全面评估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制订具体的康复训练计划,计划由医生、护士、患者各执1份。⑶进行康复训练时先由医生在病床边亲自为患者示范康复训练的项目,并对护士、患者、家属讲解目的、注意事项。如在指导患者执行垫枕练功自身复位法时,医生一定要讲明垫枕复位的原理,并指导患者及家属把枕头垫在伤椎后凸畸形的部位,高度宜逐日增高,由开始时的5-8cm,适应后1周内达到15-20cm并保持,以避免因垫枕位置不当或高度不够而影响椎体的完全复位[2]。在患者接受指导后,医生和护士要耐心聆听患者的感受及家属的建议,对每一个问题找到最适当的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的解决方法。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责任护士要经常检查患者执行情况,对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耐心和针对性指导,并定期与患者、家属沟通,进行效果评价。⑷医生、护士根据患者所处疾病的不同阶段,不断修订、充实、调整康复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指导。如在伤后早期,指导患者卧硬板床;伤后第二天,只要患者伤情允许,即可指导患者开始腰背伸肌功能锻炼以促进腰椎骨折的复位;8周后,经X线检查骨折复位满意者,可指导患者进行治疗性的站立、步行训练;出院时应告知患者仍需康复训练的项目及注意事项。

1.2.2评价标准及方法。⑴功能恢复的情况。伤后3-6个月进行评估,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优:腰部活动不受限,恢复工作,能坐2h以上无明显腰背部疼痛无脊柱畸形;良:腰部活动轻度受限,可从事轻体力劳动,坐卧2h以上腰背部疼痛明显、脊柱轻度畸形(后突角小于10°);差:腰部活动严重受限,生活可以自理,腰背部经常疼痛、脊柱明显畸形(后突角大于10°)。⑵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坠积性肺炎、压疮、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腹胀及便秘、泌尿系感染等。⑶康复训练掌握情况。将康复训练内容接受情况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优:患者能复述85%以上的康复训练内容,并能准确地执行所教授的方法;良:患者能复述50%-85%的内容,能较准确地执行所教授的方法;差:患者能复述内容不足50%,不能准确地执行所教授的方法。

1.2.3数据处理。数据经过归纳整理后,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康复训练内容掌握情况,比较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12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优良差

组别例数例数%例数%例数%

对照组351851.431337.14411.43

实验组362980.55616.6712.78

注:2组比较,p

表2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有无

组别例数例数%例数%

对照组35411.433188.57

实验组360036100

注:2组比较,p

表32组患者康复训练内容掌握情况比较

优良差

组别例数例数%例数%例数%

对照组351954.31131.4514.3

实验组363083.3513.912.8

注:2组比较,p

3讨论

胸腰段一般指胸10~腰2段脊椎。此段结构有三个特点:①其上为较固定的胸椎,胸腰段成为活动的腰椎与固定的胸椎之间的转换点,躯干活动应力易集中于此;②胸椎生理后突,腰椎生理前突,胸腰段为两曲度的衔接点,肩背负重应力易集中于此;③关节突关节面的朝向在胸腰段移行。胸腰段脊柱在结构上的三个特点,构成胸腰段脊柱损伤发生率高的内在因素[3]。因此胸腰段椎体骨折不论是在日常劳动中还是在交通建筑事故中均较为常见,且是一种较严重的创伤,如治疗和护理不当,将遗留棘突后凸畸形和慢性腰痛,甚至不同程度的残废。科学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柔韧性,提高自护水平和生活能力。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使其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接受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健康教育是由责任护士实施,由于受经验、知识水平、责任心的影响,护士不能根据患者的知识层次、个体、职业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传授相关知识给患者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4]。而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的健康教育知识专业性较强,护士对该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因此需要医生的参与,通过医护合作为患者提供正确而详细的康复指导。传统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往往以自己的工作为中心,不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只是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5]。而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患者主动自觉的参与和家属的监督协助。

我院在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中采取的“四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即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就将医生的正确指导性、护士的监督示范性、家属的协、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个体差异性有效地结合起来,由医生亲自示范康复训练动作弥补了护士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不足,护士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评价效果;患者由于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热情提高了,对康复训练的内容掌握的更好了。再加上家属的协助与监督,避免了在康复训练中由于患者及家属对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正确性认识不足导致的盲目接受,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及质量,减少了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四位一体”健康模式应用于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俊.骨科患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7,22(4):53.

[2]尚天裕.中国接骨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61

[3]胥少订,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98.

[4]何力,周正颜.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2(38):126

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6(b)-0189-03

theapplicationeffectevaluationofhealtheducationinnursingclavidefracture

XUYan-hongCHenLi-hua

DepartmentofSurgery,people′sHospitaloftianheDistrictinGuangzhouCity,Guangzhou51066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healtheducationinthenursingofclavidefractureclinicalapplication.methods106admittedcasesofclaviclefracturepatientsduringtheyear2013~2015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anddividedrandomlyintotwogroups.onegroupistakenascontrolgroup,theothergroupastheconventionalhealtheducationgroup,eachgroup53cases.the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weretreatedwithconventionalroutinenursing,whilehealtheducationwereimplementedintheconventionalhealtheducationgroupinthebasisoftheconventionalroutinenursing.Resultstheresultsdemonstratethat90.6%patientsintheconventionalhealtheducationgrouphavesuccessfullyacquiredtheknowledgeofclavidefracture,whichisobviouslyhigherthanthatofcontrolgroup.meanwhile,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andpsychologicalproblemsaresignificantlydecreasedintheconventionalhealtheducationgroup.Finally,therehabilitationqualityofpatientsintheconventionalhealtheducationgrouparealsobetterthanthatof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Healtheducation;Claviculefracture;nursingeffect

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与推广,由高能量创伤所导致的骨折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其中锁骨骨折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1-4]。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提升锁骨骨折护理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锁骨骨折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5年我院收治的106例锁骨骨折程度较为接近的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选取方式,将其分为常规对照组与健康教育组,各53例。常规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19~58岁,平均(37.8±2.6)岁。康复教育组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20~61岁,平均(38.9±2.7)岁。本研究均告知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相关风险提示并签署了康复治疗知情协议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1.2.1常规对照组患者入院并进入病房后,常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医护人员不对教育健康内容进行讲解,常规护理的特点主要包括:①手术前安抚患者的紧张心理,但不讲解锁骨骨折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②手术后对患者实施体位护理、饮食护理、观察肢体功能恢复等[1-5]。

1.2.2健康教育组

对健康教育组病患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护理,具体如下。

1.2.2.1术前健康教育护理锁骨骨折具有突发性,且多数患者为中青年。由于中青年人通常为家庭的顶梁柱,承受的生活压力较大,在发生锁骨骨折入院接受治疗时,病情一般较为严重,患病后容易出现焦虑、不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工作时,牢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发展,保持主动热情、耐心、态度和蔼、语言文明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锁骨骨折的发病情况、潜在并发症及其临床表现与术前注意事项,阐述锁骨骨折治疗手术的成熟性和成功率,减少病患过度的担心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积极地引导患者自我调节,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可能影响手术的因素及降低潜在的并发症发生率。

1.2.2.2术前准备健康教育术前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细致地讲解手术方式、特点和注意事项,通过向患者介绍成功的手术病例增强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感以及对治疗的信心,手术进行前应指导患者在饮食上多选择热量、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同时可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手术进行的前一天患者应保证良好的睡眠,如患者无法安睡,可在获得主治医生的同意下,协助患者服用适量的安定类药物促进睡眠。提醒患者在手术前12h禁止饮食,术前4~6h禁饮,引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1.2.2.3术中健康教育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也许因为紧张、害怕、疼痛等因素而出现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不良症状,为此护理人员应严密监视心电监护及患者的反应变化等病情,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对症处理和心理安抚,必要时给予安定剂或全身麻醉处理。

1.2.2.4术后健康教育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持续24h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掌握患者术后情况并及时配合抢救;告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预防性功能锻炼,解释功能锻炼与手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关联,同时也要防范锻炼过度;指导患者对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等食品营养的补充,确保患者饮食营养均衡。

1.2.2.5潜在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①出血:锁骨骨折手术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微创手术,虽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但仍有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通常手术后患者的出血量不多,但如出现出血量较多现象时,应及时与当班医师汇报病情及配合做好抢救措施。②血液循环障碍:由于术后身体处于高凝状态,加上一般患者多需卧床休养,容易导致其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现象,因此,在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的变化以及手术部位、肢体等是否发生明显肿胀,询问患者的疼痛感受情况并及时进行情绪安抚,记录好患者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③关节僵硬: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导致关节活动受到障碍,情节严重时会出现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对患者实施局部按摩、手法松解等护理能预防术后出现关节僵硬。同时,鼓励患者通过锻炼恢复正常关节功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引导患者积极、适时、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保持关节灵活性,并防止肌肉痉挛。

1.2.2.6随访健康宣教锁骨骨折的康复需较长时间的休养才能逐渐形成骨痂,患者出院之后,护理人员需记录好患者的病情并制定随访计划。定期向患者讲解术后康复要领,提醒患者持续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患处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1.3护理效果指标记录

对两组患者锁骨骨折护理知识掌握广度、深度、潜在并发症及患者心理情绪与异常行为等情况做好详细记录,评估健康教育在锁骨骨折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1.4数据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健康教育组骨折知识掌握度为90.6%,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的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