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十篇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十篇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4:21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福建;物联网;发展趋势;农业;应用

物联网是科技界的一种新兴和热门技术,在多个国家和多个领域都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而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将物联网应用于农业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福建省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区域,水源充足、山多林茂、跨中、南亚热带,由于地形与季风环流的影响,此地形成了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7~21℃,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2000毫米,是我国降雨量最多的省份之一,适宜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宜人类的聚居,还为各种动物以及水稻、玉米、大豆、甘薯、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物联网也被广泛应用于福建农业中,促进了福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物联网的概念、起源与发展趋势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lot)是一种根据约定协议,利用传感器网络、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RFiD)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一系列息传感设备,连接物品和互联网,通过信息交换,对物品进行智能化跟踪、识别、定位以及监管的网络,它是一种以“物一物”通信模式(m2m)为基础的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能够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互相连接。

1995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中首次提及了“物联网”一词,但是由于当时硬件、无线网络以及传感设备的限制,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有一定创造意义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美国在互联网、RFiD技术以及物品编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作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代表着“物联网”通信时代的正式来临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初步应用。2009年初,美国工商业领袖在一次“圆桌会议”上,将物联网与新能源称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两大武器”,同年6月18日,欧盟执委会发表了名为《internetofthings-anactionplanforeurope》的物联网行动方案,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描述,同时针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制订了一系列保护及推广措施,旨在为物联网创设一个开放性与标准化的应用环境。

总理在2009年8月无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需要相关部门对物联网技术进行大力发展与广泛应用,同年11月,他发表了名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向我国科技界强调了科学选择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并提出需要重点突破物联网的关键技术。2010年,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物联网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过去的几年间,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逐渐成为推动下一个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以及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支柱。

二、物联网的体系构架与作用

物联网是一项形式多样、内容复杂的系统技术。它可以按照信息生成、传输、处理以及应用的原则,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与综合应用层三个主要层面。

(一)感知识别层

感知识别层是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起着联系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作用,主要包括射频识别(RFiD)与无线传感网等设备,具有自动生成信息的作用,还能通过多种智能电子产品进行信息的人工生成,其中RFiD的标签具有存储规范性与互用性的信息的作用,能够体现物品的特征,并利用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对其进行自动采集与物体识别,无限传感器网络能够利用各种传感器长期、实时、大规模地获取信息的性质、行为模式以及环境状态,起到智能化跟踪、识别、定位、以及监管的作用,总之,RFiD是物联网感知识别层中的核心技术,主要覆盖了标签、软件、服务阅读器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等等。

(二)网络构建层

网络构建层具有将在感知识别层识别到的数据信息接入互联网,并供上层服务使用的作用。互联网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一些边缘的无线网络提供的网络接入服务能够做到随时随地使用,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无线广域网主要包括3G、4G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等各种通信技术,其网络接入服务领域更加广阔;wimaX技术等无线宽带网采用802.16系列的标准,具有在城域范围内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的作用;wiFi技术采用802.11系列的标准,具有将网络访问服务提供给用户的作用;Zigbee以及蓝牙技术等无线低速网的作用是能够充分满足物联网中低速率、低能量、低通信半径的节点需求。

(三)综合应用层

综合应用层能够结合物联网技术以及一些行业专业领域的技术,例如城市管理、智能家居、远程诊断、环境监测、工业控制、楼宇监控、车辆调度以及精准农业等等。通过综合应用层,物联网能够最终实现信息技术和行业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分满足一些行业应用领域的实际需求。物联网应用的主要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市场、金融、物流、安全、气象、环保以及水利等等。其中农业由于在我国分布的领域最为广阔,因此物联网的相关应用也最为关键。

三、物联网在福建农业中的应用

由于信息化农业的迅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以福建省的农业发展为例,物联网的应用核心主要是采集、加工、传输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湿度、温度、光照、土壤变化以及植株生长情况等信息,实现其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以期用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产品效益,改变以往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以及自然条件的趋势,使其能够依靠信息资源获得有效生长,并能有效控制不可控产业,促进福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在当地农业中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精准监测农业环境

2014年,福建省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泉州、福清等市的茶叶、果蔬、食用菌等优势农业产业中设立了多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对其进行农业环境的精准监测,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立农业精准控制系统,科学控制农作物田间或者温室的环境,进行收集并反馈土壤的温度、湿度、风速、大气气压以及农作物生长情况等作物的环境信息数据,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条件信息之后,将其应用于传感器节点,能够为作物生长环境的参数精确调控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利用网络将其传输给农业生产监控中心,科技人员在通过电脑或手机获得这些参数之后,能够对其进行及时处理,还能进行相关行为的自动触发,比如对温度进行自动调节或者智能灌溉。总之,物联网能够帮助农业专家利用精确的数据参数进行农田产量方面的决策和作业,从而有效提高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测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为农业生态资源的整治管理与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近几年在多个地方的试用,促进了福建农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智能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

2011年,福建省在8个地市的14个县15家企业的水果、蔬菜、食用菌、生猪以及养鸡业等5个产业中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并在武夷山市与福清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把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物联网与智能监控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RFiD技术建立起现代养殖业食品供应链跟踪与可追溯体系,并将RFiD技术应用于个体畜禽标识之中,同时结合pC机数据库技术、手持移动设备与无线传感网络构建了RFiD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对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品的生产、加工、批发与零售等环节进行智能追踪,有效追溯农产品与畜禽的数据,实现业务方面的共享,促进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信息传递的自动化,另一方面,福建省三门市将乐县的禄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及禾生原生态菌业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农产品电子档案,在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通过RFiD技术快速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并有效解决或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有效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优质化目标。福建省通过两年的试用,明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农产品的种植、采收、运输、检验以及销售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提高消费者的放心程度,降低农产品的安全隐患,所以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县市地区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三)远程诊断动、植物病害

近几年来,福建省受气候变化以及耕作制度变革等因素的影响,其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的趋势,为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当地使用的农药用量以及使用频率逐年增加,但是却导致了病虫抗药性的上升以及有益生物的减少,病虫害日益猖獗,而对养殖业来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其规模也日益扩大,畜禽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动、植物病害的严重性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联网在这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2012-2014年,福建省的农业部门在泉州市金门县通过建立动物以及植物的疫病预测预报系统,对发现的茶叶螨类的疫病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和反馈,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入分析了此种病害发生的根源与类型,制定并自动执行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缓解了福建种植业中茶叶螨类病害日益严重的问题,通过采用多种方式配合治疗而不是盲目扩大用药量的方法杜绝病害的再次发生。

此外,物联网中的农用传感器还能应用于农业资源管理、农产物流产业、农业自动识别技术、农业精细作业机具产业以及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产业中,促进福建当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与自动化。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黑龙江省;互联网农业;农产品流通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互联网农业是近年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是黑龙江省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课题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随着产业融合、创业平台的推进,农产品流通销售亟需寻求多元化的建设。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扩展销售渠道尤为重要。而当前传统农业销售渠道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流通亟需完善,以解决过度依赖传统农业销售方式,使得农业流通得到快速发展。

app是当今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农业app是农产品销售的趋势,但现今的农业app知名度低,品种不完善,消费者无法在农业app上进行满意的消费,app没有形成规模化,竞争力低下。而运输是互联网销售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物流环节发展缓慢,专业物流企业和人才欠缺,现有农业互联网的运输并没有进行区域的划分,没有形成运输体系,产品到消费者手中损坏变质,或者在包装中加入药物延缓保质期而损害产品的品质,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而且农业互联网销售还存在着运输损坏的风险,使农产品在互联网的流通中的难度加大。

二、黑龙江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趋势与优势

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在互联网上的需求越来越多,互联网带给农业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农业互联网以从第一环节销售为优势,价格低于市场价,质量得以保障,从而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各大平台发展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各主要电商平台间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其主要的营销模式是以“产地+平台+消费者”的方式实现,主要由核心农产品的源产地,尤其是以农村合作社组织与农业电商平台间的合作,农民可以直接将农产品经由电商平台直接销售给特定的消费者,省去了中间的批发、零售等环节,最终减少了农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让价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能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而国家对互联网农业的政策,也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必要保障。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加快清除农产品市场壁垒。“互联网+”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带动了运输产业,和新兴市场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的普及和成熟,电子安全交易协议的制定,政府的推动和支持辅助了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越来越丰富化,B2B,B2C模式也逐渐发展,C2B模式是传统的B2C模式的延伸与扩展,即为消费者个人定制模式。它是以消费者的主要需求为导向,强化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消费者对产品价值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要求精神消费,绿色旅游,生活娱乐,这也带动了很多新型产业的发展,农业也催生了很多新型产业。人们越来越要求安全绿色产品,而农村采摘业的发展满足了消费者的要求,人们以去农庄采摘当成农庄旅游娱乐。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销售已经形成趋势,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已经必不可少,人们更热衷于不出门就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从而促进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农业互联网销售直接从农民农庄手中进行购买,价格低于市场价格,送货上门,品质不满意可进行退货,从而使互联网农业得以有很大的竞争力。目前,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利用农庄天然旅游业的优势,在果物,农物生长成熟期间,邀游客前来进行观光和采摘,既可以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又可以扩大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效地解决囤货的危机,并可以在原产地以价格区分产品质量,从而带动了旅游业、农业、绿色产业、运输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农庄遍布各个地区,可以很全面地服务消费者,使消费者可以选择合适距离的农庄进行旅游采摘。

三、黑龙江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农业app平台将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与农庄采摘相结合

农产品开展深度营销,建立本地化产销平台将成为农产品渠道建设的关键。一方面,农产品网络化营销更倾向于实现农产品的自营模式,随着各主要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普及化,通过线上营销与线下体验方式相结合,直接为特定的目标用户提品或服务。建立农业app,将app的产品进行区域划分,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app提供适合运输并可保障产品质量,并进行品牌性的区分。

另外,农产品在生长和成熟期,可以作为很好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来观光采摘,并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用,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也丰富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者可以在app上找到各个农庄采摘的信息,选择自己合适的距离可以报名进行农庄采摘,并可以在采摘之后,在网上进行购买,消费者可以在app上找到该家的销售信息,进行网上购买,解决了产品质量不放心的问题,运输远近品质不保的问题,和农庄绿色旅游农业旅游资源浪费的问题,也提高了农庄、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化。

(二)完善区域运输形成品牌化、透明化

现有互联网农业销售,来自全国各地,销售也可达全国各地,但是距离和运输的时间,很难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也很难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而且没有完善的区域划分和运输。而完善的互联网农业发展,一定以区域划分定位,提供适合运输的农产品,形成自己的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以保证以最快速度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才可以占有一定的市场率。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农村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4-00-02

0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这不仅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电子商务的服务类型与应用范围,促使各种商业活动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1]。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将产生大量的创新性应用与机会,农村传统经营理念、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并非单纯将终端从pC端迁移到移动终端,而主要有其自身的3大特点:

(1)每个移动终端都有一个唯一的Sim卡和确定的运营商,便于电子商务过程中个人身份的认证;

(2)移动终端随身携带,不像pC机终端那样时而在线时而离线;

(3)移动终端可以通过GpS或基站实现定位,为需要确定位置的电子商务提供方便[2]。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移动上网资费的不断下降,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居民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的人越来越多,相对于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对农村网民的增长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农村跨越式发展,振兴“三农”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借助移动互联网东风,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乘势而上,其发展趋势目前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3]。

1.1传统电子商务将向移动互联网渗透

拥有市场上成熟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家已经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威力,如淘宝、当当、ebay等借助移动互联网大力拓展用户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o2o模式的兴起

o2o(onlinetooffline)模式指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网上的虚拟经济能够与网下的实体经济实现全面融合。o2o模式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完成生活中的任何商业行为,这为电子商务扩展其业务范围提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1.3移动支付安全性的提高

移动支付手段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基础,如果移动支付安全性出现问题,就不可能存在移动电子商务,随着移动手机支付软件的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下的电子商务用户越来越多。

2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但城乡差别依旧很大,这是由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的。在城市,电脑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但在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却很低。另外,广大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地广人稀,物流的营运效益普遍低下,这些问题给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确实带来不小的难度。因此,面对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问题,下列问题亟待解决。

2.1农村物流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营运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但最大的障碍是农村物流问题。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来说,如果没有统一规划和协调营运,物流公司的营运经济效益就会十分低下,将严重打击物流公司设点的积极性。虽然国家有政策性支持资金扶持,但市场准入门槛低,造成物流企业无序竞争,加之物流企业经营粗放、基础设施落后、装备科技含量低、市场管理能力差等因素,缺乏全局一盘棋的统一规划与协调营运的协同作用机制,导致农村物流公司整体经济效益低下,服务水平较差,从而成为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2.2农村缺乏专用的信息平台

虽然互联网给城镇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具有信息储量大、全面、查询方便、更新及时等独特的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但是针对我国农村特征的信息资源还很匮乏,要真正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信息的需求,还需进一步丰富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时间短,投入还不够,没有适合农村特征的专用信息平台,包括与这种专用信息平台配套的相关应用软件。该专用信息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搭建供需通道,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在平台上实现联合采购,购置农业机具、化肥、生活用品、其他工业产品等,降低各环节成本,为农民带来生产、生活的真正实惠;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在平台上实现农产品的销售,方便他们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信息,并建立将其生产的农产品推向市场的多元化销售渠道[4]。

3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针对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在技术上充分运用云计算平台,形成移动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车联网和物流协同工作的构想,实现全局一盘棋的统一规划、协调营运的协同作用机制。云计算技术破解了企业独立建设高效可行信息化平台的高昂成本问题,大大降低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门槛,这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和信息化平台实现模式,同时也给电子商务行业营运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5]。

图1所示为基于云计算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示意图。其由移动互联网信息导航云平台、车联网、物流公司、各电商企业、镇级收发站、村级收发站,手机用户(村民)等组成。

移动互联网信息导航云平台通过云计算平台整合所有参与者的资源,并为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完成电商企业的核心i务,而这也是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核心部分。信息导航云平台包含服务层、应用层和基础层。基础层对应于云计算的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它可以提供服务器、操作系统、磁盘存储、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服务层对应于paaS(platformasaService),能够提供企业进行定制化研发的中间件平台,同时涵盖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等;应用层对应SaaS(SoftwareasaService),它是电子商务的核心,电商企业根据电商自身需求平台进行开发,利用云端平台提供的服务,分析整理相关数据,以适应市场需求。

车联网最初是由车友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车联网服务平台,其功能是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汽车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实现车与路、车与车主、车主与车主、车主与第三方服务商的沟通。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车联网技术来解决物流成本高的运营困难问题[6]。相对城镇来说,农村地广人稀,为减少汽车运输空车回程的现象,借助移动互联网信息导航云平台,物流公司可运用车联网技术整合运输信息,降低汽车运输费用,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运行效益。

物流公司、镇级收发站、村级收发站是电商和村民之间实物传递的桥梁,由于农村居民不集中,农村的物流公司更需要与移动互联网信息导航云平台及车联网协同配合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架构中n家电商主要由两方面企业构成,一方面是生产日用品、服装、家电等品种的工业企业,为村民提供物质资源,另一方面是生产农产品的涉农企业或收集村民农产品的农产品销售公司。

4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

4.1移动互联网给农村电子商务带来发展的契机

智能手机技术使得手机接入互联网更为廉价和简便,移动互联网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欢迎,目前已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信息通道。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电脑价格高、操作难度大,相对城市居民来说,电脑价格超出了普通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且就使用而言,电脑没有手机使用方便;

(2)网络宽带基础设施尚不能实现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全面覆盖,导致很多地方宽带入户难度加大,且一般农村家庭支付上网费用意愿也相对较低。根据2014年5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可知,据统计分析,农村网民与城镇网民相比,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出5%,达到84.6%,到2013年年底,农村网民规模已达1.77亿人。

4.2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需求旺盛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不断提高,家住农村的居民对工业品、生活用品需求越来越旺盛,网上销售的低价位产品的诱惑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加入移动互联网,由于农村大型商店的匮乏,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需求将更为持久与强力。由阿里研究院的《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2014)》的统计数据可知,在农村网民中电子商务类的使用率在不断提高,2013年与2012年相比,旅行预订的使用率增长了11.3%,团购使用率增长了7.9%。根据该报告预测,到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有望突破4600亿元,报告统计表明,就网购模式接受率而言,农村的年轻网民比城镇网民网购比例还高,农村居民的网购模式接受率高达84.41%,预测人均年网购消费金额在500~2000元之间[7]。

与网购模式接受率相对应的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农产品的销售,有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可形成农户、物流与商户三位一体的沟通交流模式,将三者同时纳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使产品信息在市场上得到及时传播[8],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高、物流损耗大导致的农产品售价高的问题,这种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需求也将越来越旺盛。

5结语

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云计算技术,设计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架构,在深入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应用瓶颈的基础上,将现有移动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车联网和物流公司有机形成一个能协同工作的综合平台,从移动互联网给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发展契机和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需求旺盛的现象可意识到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峰.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对我国传统行业的影响与改变[J].项目管理技术,2009(S1):551-553.

[2]张建锋.移动互联网下的电子商务创新应用[J].信息通信技术,2013(4):8-10.

[3]邹捷.移动互联网引领电子商务未来[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194.

[4]黄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5]刘邦凡,詹国辉.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服务发展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14(2):107-113.

[6]王爱晶,祁明.应用车联网技术解决物流高成本运营困境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15):262-265.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篇4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出台了更多政策,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目的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解决一些“三农”发展中的痼疾。

2016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17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已经明确: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2016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初现成效。2016年在稻麦口粮生产保持稳定的同时,在农业生产布局上,还积极调减“镰刀弯”非优势玉米产区面积,玉米面积调整3000万亩以上,引导东北优势产区大豆面积同比增长17%以上;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内农牧业融合发展;在绿色发展上,全国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超过4亿亩,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达到200个,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达到616万亩。

2016年12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幕,会议分析农业农村当前形势,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次会议的主要看点:一是“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成改革首要任务;二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以绿色供给满足绿色需求;三是创新供给体制,“全面激活”市场、要素、主体;四是促进六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2016年的热词,更应该是贯穿“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关键词2:新农人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新农人,坚持将科技和情怀融入现代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新农人是现代农业领域的创业者和产业创新者,是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并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以生产和流通安全食品为己任的涉农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是一群重信息、重资源、重互利、重创业的农业爱好者、投资者、服务者;他们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早期形态和探索者。2016年,新农人正在帮助传统农民解决小、散、多、弱的先天不足,带动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快步迈进。

新农人发端于传统,将开启未来。

关键词3:生鲜电商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2016年,生鲜电商由喧嚣走向冷静。生鲜电商们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关停、裁员、关店、出让,尸横遍野。

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

另一方面,宏观环境利好、交易规模逐年攀升、资本“浇灌”等生鲜电商发展的利好因素也客观存在。

一边是倒闭、抱团的消息,一边是大体量生鲜电商获得大额融资的新闻。显而易见,Bat(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缩写)等巨头迎来了收割期,天然大流量的优势下,不断抢占布局生态。生鲜领域不会再出现千军万马,也不会一家独大。未来看好,现实煎熬,2016年在中国生鲜电商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4:三权分置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以下简称三权分置)。“三权分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三权分置”这一制度安排,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了农户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三权分置”还鼓励创新方式,鼓励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通过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更有效的放活经营权的途径。“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无疑为未来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制度活力。

关键词5:取消农业户口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北京市2016年9月19日向社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该意见,北京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至此,全国30个省份陆续出台文件取消了农业户口。

2016年,我国基本上从制度上消除了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区别。取消农业户口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标志着基于城乡差别的饥荒时代基本告一段落,同时也破除了二元制度下阻碍城乡交流的制度壁垒,开启了中国城乡之间双向流通的新时代。可以预想得到,取消农业户口后,我国的农业、土地、就业市场将发生急剧的变化。未来将产生土地国有背景下的土地交易、流转市场,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将增加,也将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意味着小农经济即将告别历史舞台。

关键词6:跨界融合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去中心化的特质,恰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以较小个体为经营单位的发展模式相契合,二者天然具备融合的土壤。电商巨头跨界而来,各自活跃于农产品流通领域,花样迭出的营销大秀轮番上演。同时,传统电商也纷纷涉足互联网排兵布阵:严格把控食品安全,与传统渠道优势互补,赋予品牌全新的价值体验。

跨界融合还指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两者理念高度契合。农业产业化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了基础、提供了主体支撑、提升了发展质量,并为农民分享农村产业融合增值收益建立了有效渠道。

2016年,中央财政增加资金安排12亿元,采取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了12个省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试点省。重点支持能够带动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还重点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农村电子商务、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产业扶贫等方面。

关键词7:“互联网+农业”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市场培育、政策红利、资本驱动等,都加速了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已把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搬到线上。农产品销售渠道变革型、产业链大数据型、专业合作社服务商、数据挖掘型、农业物联网、土地流转电商化、农资电商型,在目前的初级阶段,“互联网+农业”类企i已经涌现出上述七大类型。

在“互联网+农业”深刻影响传统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同时,众多巨头、资本、上市公司等纷纷加快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业信息化将是“互联网+农业”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而农资平台化、供应链高效化、数据资产化、产品定制化、资源全球化将体现在数万亿农业市场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正全面改造我国传统农业产业链,农业互联网时代正迎风而来,而“互联网+农业”不仅是2016年,更是未来一段时间新农业领域的关键词。

关键词8:智慧农业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农业的出路是节本增效。工业化的更高效率的生产管控体系,基于科学分析的精准决策都是农业实现节本增效的重要方法,而智慧农业发展无疑为实现这一方法提供了途径。农产品流通的最大痛点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缺失,发展溯源系统,利用现代信息交互平台增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累积信任,无疑也是智慧农业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9:农业投资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目前,主要投资农业和大农业细分领域的投资机构已经超过280家,可以看出资本对于现代农业非常看好。

我国农业产业化势不可挡,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8个特征:标准化趋势、信息化趋势、生态化趋势、社会化服务的趋势、深加工趋势、集约化趋势、规模化趋势、专业化趋势。

从2013年起,农业投资热度剧增,截至2015年底,农业领域投资案例数达到了498例,相比2013年增加了300%;投资额达到了102.99亿美金,相比2013年增长460%。到了2016年,投资案例数与投资金额开始放缓,结构性调整正在进行中。专业机构分析显示,农业第二产业成为吸金王,所涉投资总额达124.4亿美金,占农业产业整体投资额的47.7%。从投资细分领域来看,农业的第二、三产业最受资本关注;从投资阶段上看扩张期企业最受青睐,而成熟企业融资能力最强。

专业人士分析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优选,一定是从资源农业向资产农业再向资本农业跨越,一定是从产品经营向产业经营再向资本经营跨越。

关键词10:农村金融

热度排名:

入选理由: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融资难、融资贵是农村金融的突出表现,缺乏抵押物、信息不对称、经济基础差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层原因。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篇5

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各个产业,那么最传统的农业是否也有机会趁着这个变革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商业想象空间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长尾聚集效应、农村标准化物流建设、农村服务式市场营销、B2B体系创新等方面,农业电子商务将存在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农业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农户、农业

从农户层面来看,虽然电子商务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与生活密不可分,但随着中国新城镇化的发展也在深刻的改变着农户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在2012年刚开始上网的新网民中,农村网民比例达到51.8%。同时,农产品网上交易持续火爆,阿里集团年初数据显示,2012年阿里旗下各平台农产品交易额将近200亿,预计2013年将达500亿。养殖行业门户网站猪e网定位为服务中小养殖户,其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0万,日均UV近6万,通过在线的报价使得养殖户能时刻把握市场行情,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生产与市场信息严重脱轨的问题,提高了养殖的生产效率,为农户降低了养殖风险。

从涉农企业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也是企业转型,拓展增量市场,节支增效的有效手段和方式,电子商务对涉农企业主要发挥的作用有:

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业产业链长而且复杂,有效准确的市场信息会被人为或客观的因素屏蔽和中断,这就给涉农企业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通过电子商务的桥梁掌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可能是目前对于涉农企业最有效快速的解决方法。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信息、处理订单、安排生产、分配资源,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信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电子商务疏通了信息的传输,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又拓宽了信息的传输范围,便于买卖双方联系,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费用。

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农业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限制,依赖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农业企业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跨地区乃至跨国的网络销售,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在农业电子商务中采用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能并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合作社出现,而是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而由其统一组织销售,交易的一方是农民群体,另一方是企业,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质检、分级,采取明码标价,保证了流通规模化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

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也逐渐意识到电子商务对于农业改革的正面积极意义,全面鼓励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建设。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历届政府最重视的问题,而电子商务也是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的有效探索和创新。商务部于2012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交易创新,引导鲜活农产品经销商转变交易习惯,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发挥网上交易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激发传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创新转型,形成以农批对接为主体、农超对接为方向、直销直供为补充、网上交易为探索的多种产销衔接的流通格局。

与众不同的农业电子商务

由于农业产业自身的特点,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也呈现与其他行业电子商务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产业集中化低,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主力仍是中小农户,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这种产业形态;其次,农村物流体系仍不健全,没有标准化的村镇级物流系统;再次,农户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更强,新的商业形态和模式接受和理解起来相对较慢,传统采销模式很难轻易改变;最后,农户不是单纯的消费者形态存在,更是生产单位甚至生产企业的形式存在,所以简单的B2C电子商务模式不能满足农业或农户的全部需求。

产业集中化低。以贵州为例,1000万亩马铃薯,虽然种植面积在国内数一数二,但却分散在全省88个县。大部分马铃薯被农民用来自食,或用来喂猪喂牛,加上交通条件不好,形不成产品集散地,所以省内大多数的马铃薯并没有参与市场竞争,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农村物流体系仍不健全。当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分散的、实力较小的、素质不高的个体商业组成了农村流通体系的最主要的部分。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据测算,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仅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

农户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性较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观念已经在我国农民心中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虽然随着”农二代“的信息化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慢慢开始接受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但过程仍然较漫长。另外,同村、亲属关系的供销合作模式也将是农村发展电子商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户拥有企业和消费者双重属性。农户作为消费者的同时,更重要的身份是生产者,而往往这种生产与消费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特点。

农业电子商务趋势

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长尾聚集、与物流体系结合、农村市场营销、B2B体系创新将是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和重点。

长尾聚集效应。互联网以其平面化信息聚集特点能有效地将零散信息和需求加以汇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长尾效应。而分散度较高的小散农业格局,正好符合了长尾效应发挥的基础,通过电子商务的集约采购、新型合作社等模式都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物流体系的电子商务化。从我国整体物流行业发展来看,电子商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支撑部分。而农村标准化物流体系的建设如果完善也将和电子商务形成互相促进,所以如何将两者更好的结合,是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也是巨大的机会所在。

农村市场营销。农村市场营销将不仅仅局限于宣传,更多的将定位在服务。市场信息的不畅通,农业技术的落后,产品质量的不确定等现实存在的问题都为农村服务式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将营销结合在服务中,来赢得农户心中的信任和支持,会形成长久而稳固的营销体系。这不仅仅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甚至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农业4.0;精密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趋势

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它定义了信息技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2年后,“农业4.0”概念于2015年提出,“农业4.0”可以概述为由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支持的现代农业形式。在1.0传统农业,2.0机械化农业,3.0信息农业之后,“农业4.0”模式将现代农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精密农业是大数据与农业种植整合的农业应用与实践体系,代表了“农业4.0”模式下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相关信息显示,全球精密农业市场将从2014年至2020年以12.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达到45.5亿美元。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如何应对人口、经济及环境的多重压力,实现有限资源条件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精密农业的发展模式不失为科学的发展方向。

1精密农业的概念

精密农业是一个农业应用和实践系统,包括数据获取、数据解码、数据优化和田间活动等环节[2](图1)。使用数据科学根据每个单位的农田的具体情况精确调节和优化农业投资和管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减少资源利用,保护农业生态。其中,数据信息的获取工作包括作物相关信息,包括作物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数据解码则是通过一系列软件应用技术来分析信息,并将该信息通过网站或应用程序呈现给农业从业者,包括种植者和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田间工作主要用于指导现场工作,以实现精确种植、精确灌溉、精确喷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2国外精密农业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国外众多农业机构及跨国公司均已开始布局精密农业,从而能够应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挑战。monsanto(孟山都)在数据科学和精密农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2012年花费2.5亿美元收购precisionplanting,2014年收购Solum的土壤分析业务部门,2015年整合气候合作平台并且将其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今,精密农业企业已经成为投资者眼中蓝筹股。monsanto的精密种植业务部门最近与aGCo就精确种植相关数据进行了合作,住友化学子公司瓦特美国与iteris就农业数据分析达成协议;Dupont(杜邦)与JohnDeere签署了数据共享协议,并与aGCo和Raven签署了无线数据传输解决方案合作协议。跨国公司和专业农业机构对精密农业的热情也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和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多元化投资者的进入。据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统计,2015年农业和食品行业的风险投资大幅增长达到4.86亿美元,增长54%。以Google风投为例,Google风险投资公司与其他投资者联手,于2016年5月份在农民商业网络中投资1500万美元,通过建立农场信息数据库,为管理者提供种子使用、施肥量、种植方法、环境因素等农场信息;Google风投与以色列GreenSoil投资公司合作,对智能灌溉公司CropX进行投资;Google风险投资公司与andreessenHorowitz等7家公司合作,在农业软件Granular上注资1870万美元;此外,Google风投正致力于开展气候分析和作物生产数据开拓的投资评估。不难发现,以Google风投为首的资本已经确立精密农业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并致力于打造以土壤物联网为基础的精密种植、智能灌溉与精准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管理体系。

3我国精密农业的发展概况

在全球范围内,精密农业的发展仍不平衡。美国作为精密农业覆盖的市场主体,经长期探索和积累发展,精密农业已经发展出成熟的行业标准和商业模式。以monsanto为例,其下属的ClimateBasic平台在美国已经覆盖了3000万hm2的作物面积,意味着美国45%的玉米和大豆使用了该平台;同时,monsanto将1hm237美元的固定价格改为1hm27美元来鼓励农民使用Climatepro,该系统到目前为止覆盖了美国200万hm2的耕地。而在南美洲,亚太和欧洲,特别是在巴西、阿根廷、东欧和中国,精密农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政府及民间资本对精密农业的关注度日趋提高。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精密农业,并在北京、上海、新疆和黑龙江等地开展了大规模应用试点。2005年我国开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据我国农业部统计,配制施肥后,作物产量平均增长4%~7%,节省30%的应用成本。2014年底,我国农业部提出了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为零增长的计划,期望以精确施肥作为带动精密农业发展的突破口。随着我国土地转让政策的稳步推进,国家土地流转呈现加快趋势,2014年底我国实现土地流转总量2670万hm2,同比增长18.3%,转移土地占农民承包耕地的30.4%。根据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进程,精密农业的发展需求将会随农业市场扩张和农业产业集约化的过程逐渐增加,日益增长的中国农业市场需求也催生了传统农业新理念产生的相关驱动因素。2015年,我国农业部启动了稻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等8个品种全产业链农业信息分析预警试点,并筹建了全产业链分析预警团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信息平台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从而能够科学地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和评价。我国农业部还了16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期望利用物联网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从而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环保节能与生产效率提高相融合、生产环节与营销环节智能化的先进农业生产模式。

4我国精密农业的发展趋势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篇7

2007,是“后wto时代”的第一年,商品交易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放,“调整创新”仍是主题。

2006年新变化

(一)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11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法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明确将虫多、药多的5类农产品堵在市场大门外,这标志着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对我国40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直接影响。

(二)启动了一系列“工程”政策

1、“双百市场工程”

商务部出台了“双百市场工程”,扶持100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培育100个部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这是直接涉及商品交易市场的政策。

2、5520工程和“百百万万”工程

农业部启动了5520工程――即农业部升级拓展5520工程,在5年内重点扶持建设5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市场改造升级和拓展业务功能,具体内容有20项;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启动了“百百万万”工程――即在2006-2007年,将100种重点产品纳入监管网,在100个重点城市区域进行重点推广,在10000个商场设立信息查询终端,在每个省设立10000台方便消费者的查询终端等。

3、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

间接涉及商品交易市场的政策有《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国内贸易的“十一五”规划》、《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利用外资的“十一五”规划》、《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管理办法》、《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原油市场管理办法》等。国家粮食局出台了《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等。

4、出台了一系列标准

2006年出台了许多标准,如《摊位制建材市场标准》,《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实施细则》,《品牌市场等级评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标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全监控中心建设标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标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标准》、《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等。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实行建材质量登录制度等,为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等。

5、国家发改委再次组织国债项目

国家发改委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网络和检验检测网络,提高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和档次,再次组织申报2007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工作。

6、财政部支持物流信息平台、配送和交易平台

财政部2006年下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专项资金,以支持农村支持物流信息平台、配送和交易平台建设,对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具有推动和示范作用。

2006年新趋势

2006年是我国入世5周年,也是商业对外全面开放两周年,也是商品交易市场结构性调整、升级的一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11个方面:

(一)大型化趋势――我国年交易额达百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有数十个,上海物贸中心有色金属交易市场交易额预计超过600亿元,中国小商品城交易额预计接近达到700亿元。

(二)专业化趋势――出现了一批专业化、批发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在商品交易市场总数中,专业市场所占比例增大,批发经营的商品交易市场所占比例增大。

(三)国际化趋势――出现了一批国际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外向型为主要特征,

(四)品牌化趋势――许多市场大力推进品牌化建设。2006年11月8日,中国商业联合会了协会标准――《品牌市场等级评定》(CGCC/t0001―2006),2006年12月1日起实施。许多商品交易市场探索了品牌建设的途径。

(五)多功能趋势――商品交易市场的多种功能展现出来。

(六)交易所趋势――三大石化商品交易市场建立。

(七)网络化趋势――各种模式网络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

(八)改造升级化趋势――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加快。

(九)开放化趋势――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

(十)制度化趋势――重点联系制度引导商品交易市场发展

(十一)创新化趋势――建材装饰市场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十二)新期货品种出台趋势――2006年商品期货市场也十分活跃

2007年新主题

2007年是我国完成入世过渡期后的第一年,2006年11月,我国成品油、原油批发经营权放开,化肥分销权也放开,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开放,“调整创新”是商品交易市场的主题。

(一)从蓝海战略到长尾理论――调整的理论

长尾理论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定制。定制的优点很明显:第一,物以稀为贵,定制产品经济具有较高的价值;第二,由于价值中包含的个性化成分较高,是不可替代的,定制产品往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第三,由于定制产品具有异质性,与其他产品不具可比性,是回避竞争、比较“蓝海”的。定制的缺点集中在一点,就是规模不经济。

如何降低“规模不经济”产品的成本,使之成为“经济的”,是大规模定制的难点所在。由于信息化改变了生产条件,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知识的共同消费性加上网络的边际成本递减特性,使小规模生产和销售可以取得原来只有靠大规模制造才能达到的低成本水平,甚至还可能实现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这就是长尾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加快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在结构性调整

2000年以来,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在结构调整中发展,以消费品商品交易市场为例,总体市场规模趋于减小,而城市商品交易市场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呈现减少趋势。

(三)针对区域性商铺过剩的矛盾,加强市场规划与管理

据统计,中国商业地产进入高速发展期,2008年前后商业地产的开发将达到高峰,闲置率扩大,矛盾更加突出,不少城市趋于饱和状态。

北京商铺供过于求,京城商业地产“井喷”高端物业仍存缺口。其中,单纯优质零售物业(包含高档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和著名商业街)供应量达到95万平方米。与供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10年前,北京对于零售物业的需求也会增长,但相比较地产供应,增幅小得多,由此2006年北京零售地产供需将面临新的博弈。

(四)加快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

抓住机遇加快进行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重点建设市场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以助农增收为重点的农产品、农资等重要涉农物资的市场价格、供求状况以及科技等信息服务;第二,物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包括市场的配送中心本身功能改造及配套的冷链储运系统等;第三,建立和完善电子交易平台,包括农资及农副产品集散地、主销区大型市场以及产区能够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市场的电子交易平台的建设。生产资料市场的电子交易、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电子化管理、农产品市场的改造提升(如农贸市场的改造、标准化菜市场建设)。

(五)特色、绿色、和谐、品牌市场建设成为主流

许多地方将建设特色市场,如北京2008年前计划培育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特色市场,如潘家园旧货市场、红桥市场、古玩城等。

特色市场是指具有一定传统文化特色的市场,是指其他市场没有不可模拟的市场;绿色市场是指符合《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GB/t19220-2003)和《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GB/t19221-2003)标准的批发市场或零售市场,今后绿色市场可以放大到日用工业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领域;和谐市场是指市场内部的各交易当事人规范运作,共同实现商品流通渠道转的市场;品牌市场是指市场规模、市场辐射面、市场环境、市场安全、市场管理、品牌市场、守信等方面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市场。商务部“十一五”规划计划培育500家绿色农副产品市场。

(六)加快市场服务中心的再转型

自2007年1月1日起,天津市将全面停止收取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需相关经费将由财政资金给予保障。今后各地市场服务中心将迎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费取消的趋势,通过提供多种服务,获取相应的物业费和服务费收入。

(七)加强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创新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正从规模经营向管理创新发展,为商品交易提供增值服务,创新消费形式,提升商品交易信用水平、打造品牌市场已成为当前商品交易市场竞争的核心。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在寻求管理创新,一些大型的商品交易市场已创新出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国际代销等新的业务模式。为商品交易提供增值服务,引导消费者创新消费,打造信用良好的品牌市场已经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

(八)创造条件推出新的期货品种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532196

1农业气象的发展现状

1.1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不相符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以多样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为:农业气象的单一化服务形式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符,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若要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综合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制度,在农业的所有环节中渗入气象服务,由此促使我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1.2气象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员

农业气象服务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即为基础设施。但当前我国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同时缺乏专业的农业气象人员,导致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1.3农业气象信息数据传输渠道堵塞

当前,12121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是农村获知气象数据信息的几大渠道。但经调查发现,我国农民主动借助以上渠道获取农业气象信息的人数较少,同时农业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校对较低。一些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会选择定制农业气象短信及拨通12121电话。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互联网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农村大多都是只利用电视这一种媒体。

1.4气象内容不丰富,缺乏信息化

经实际调研发现,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亟需调整。虽然当前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在遥感技术拓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并且不能较好的解决,影响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率及水平。

1.5缺乏防雷防灾意识

当前我国农民缺乏基础防雷防灾意识,举例来说,农民在土地耕种的时候突遇雷雨天气,其避雨地点通常都会选择在一些没有防雷装置的地区,由此就会导致人员伤亡。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村都尚未在房屋上安置防雷设备,由此就会发生雷电击伤事故,对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2农业气象的主要发展趋势

经上所述发现,我国农业气象团队大多存在专业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与当前农业气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由此也就对提升我国农业气象工作水平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气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其不仅可以对我国农业气象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

下面主要分析农业气象的发展趋势:

2.1将农业气象业务与科研相结合

在成立科研项目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状况及气象状况,科学规划设计科研项目。

2.2农业气象服务方式多样化

农业气象部门要加强农业的特色服务体系,结合当地的有关部门做好信息传送工作,增加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全面使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等各种设施进行信息推送,使农业气象部门在加强服务的同时,促进当地通讯技术的发展。

2.3农业气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气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中,由此也将促使我国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加以调整与完善,并促进我国观测站点的扩大。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在逐渐更新当中,促使数据信息实现自动化传输。

2.4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农业气象工作人员要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及需求状况对农作物灾害影响情况进行判断,同时进行精确的分析与评析,制定合理的灾害防护方案,同时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定量影响评估服务,及时将气象数据信息向需要者传递。

3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业气象的现状以及其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彭启洋.云南省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4.

[2]周晓倩.基于GpRS的农田气象数据监测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篇9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当前,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

区域农业供给差异较大的矛盾。受客观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制约,四川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农业供给差异,既有成都平原地区已经实现了较高规模水平的都市现代农业,也有以“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代表的大量落后的小农户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滞后的矛盾。近年来,四川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总体而言,农村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仍然滞后于农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城乡要素优化配置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仍未有效建立。

农业供给新型主体发展不足的矛盾。调查显示,四川大多数农村区域实际务农的劳动力平均年龄高达60岁左右,劳动力老龄化矛盾加剧的结果是农业的兼业化和粗放化日趋严重,“谁来种地”成为普遍性的突出矛盾。在传统小农经营模式迅速衰落甚至瓦解的同时,四川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虽然快速兴起,但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严峻。

农产品供给安全趋于严峻的矛盾。当前,四川农村中大量未加处置的废弃物、牲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带来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等矛盾日趋加重,四川农业增长已经呈现出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格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持续加剧,前景堪忧。

农业支持政策效率偏低的矛盾。现代农业的全面加速必然意味着对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但现行向龙头企业过度倾斜的农业补贴方式和以小农户为对象的普惠式的农业补贴方式,不仅实施成本高,政策效率低,而且放大了财政补贴总量不足的矛盾,急需改革和完善。

改革面临的三大市场机遇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然而无论是增加农民收入,还是保障有效供给,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农业供给必须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要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在市场中获取最大效益。当前,农业和农产品市场消费呈现重要的三大变化趋势:

农业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日趋旺盛。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对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表现出显著的多样化、差异化特征,对健康、绿色、鲜活的产品需求,对乡村休闲、体验、养生的生活需求,对以农业为代表的绿色投资需求,对农产品和农业相关服务的差异化、多重化需求,这些需求交织并存,内在地要求农业供给必须具有多重功能,这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日趋关注。当前,随着城乡居民对养生、健康的高度关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虽然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消费者开始关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的投入使用情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花费更高价格购买有质量保证的品牌农产品。

农业信息化呈现快速渗透趋势。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农业发展也同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正以无可比拟的物流和信息流传递的效率优势,迅速对传统农业进行融合和改造。互联网正在进入农业从产到销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并且极为有效地破解着农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难题。“互联网+农业”以一种新的业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已经展现出了巨大资源整合能力。可以预见,以互联网为主的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必将表现出难以估量的巨大能量,同样是一场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深刻革命。

改革的关键在瞄准市场提高供给质量

无论是成都平原发达地区提高农业竞争力,还是连片特困地区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都在瞄准市场提高供给质量。具体而言,四川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从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制度突破。通过新一轮改革激发动力、释放红利,以制度突破激发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产权实现和价值提升深化改革。二是深化农业组织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体制机制。三是深化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龅墓叵怠K氖巧罨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制度改革,构建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相适应的新型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制度。

方式突破。就是要走出一条绿色健康有机为主导的新价值链农业发展之路。一是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更要重视质量安全,走绿色有机、健康保健、营养安全的生态农产品之路。二是既要实现农产品的产出生态,更要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过程生态,走循环农业发展之路。三是切实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防止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强化农业资源的再使用,走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之路。四是通过“互联网+农业”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广互联网众筹、集团和个人点对点订制营销、网上专卖营销等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互联网+”模式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得到了改善与创新,其服务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言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互联网+”农业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技术,使农业发展趋于科学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不再成为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互联网+”农业能够适应发展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而言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目前,关于“互联网+”农业模式,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现阶段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估也并不全面,然而就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言,该模式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中,该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能够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成果,使新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并且能够为农民提供培训,促使其职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将“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2有利于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将移动网络传输设备运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得以上传,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搜集与整合,基于此对其采取专业处理措施,就可以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而支持政府与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高公众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3推动科研、教育与推广相结合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科研、教育以及推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农业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站在推广人员的角度,他们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搜集相关信息,而农学院则可以基于信息需求,对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在学习与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即可,并且还能够通过基层推广结构,将这些技术手段提供给农民学习,如此一来供需对接问题就得到解决。

2.4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技术推广强调的是生产的精准化发展,并且需要对网络化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加以运用,使环境感知、实时监测以及控制自动化得以实现。其次,在精准化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耕地生产潜力也得到充分挖掘,这样就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站在农民的角度,他们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对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进行学习与了解,并在云系统数据分析的支持下,有效调整农作物生产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劳动压力。

2.5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

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污染问题更是愈演愈烈。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农业思想得到巨大转变,农民可以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够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进而使农业化学物质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轻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6有利于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得以建立,该系统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例如灾害预警、耕地质量检测、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等,并使农业发展趋于“订单化”。与此同时,在云数据的支持下,农作物生产情况得到完整记录,消费者对农作物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此一来,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就得到解决。此外,基于农民培训教育平台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接受教育与学习。并且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将视频或照片上传给平台,就会有专家为他们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农业科技也得到普及,对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在技术层面上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现状,采取有效运用对策,促使“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喻利春.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J].新农村(黑龙江),2016,(10):21.

[2]汪发元.中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15,(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