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十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十篇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5:48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也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语文学科既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也是素质教育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课堂学习方法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独立思考,采取不同方法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而素质教育也反对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求从人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尊重人的自由选择,充分展现人的无限潜能。将素质教育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可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成长。如在识字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就字认字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看字形、想字义、悟字理,用生字编故事,让他们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感悟汉字的造字规律,揭示汉字符号蕴涵的字理。结果学生不仅能又快又牢地记忆生字,还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例如:“坐”字可以这样记忆:“两个人坐在土上。”再如“吃”字,学生常常写成“口气”字,所以我常常提醒他们有剌卡住喉咙,吃不下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二、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奠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学会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应着力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广阔的的语言天地,除课堂教学外,开展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开展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发展学生的语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观念是先导,只有我们都树立了正确的“大语文”教学观,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去实施素质教育。

三、优化训练程序,促进学生能学习

施教之功,重在练能。通过科学的训练,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从而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教材设计的训练系列、训练方法,要求训练做到目标明、训练实、负担轻、效果好,充分体现了实施小语素质教育的这个关键。具体表现在:教材优势:小语能力训练实验教材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读写训练系列。课文后的单项,单元后的多项练习,一册后的综合练习。这三类练习,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阅读单项练习有讲读例文后的记忆性练习,巩固例文后的巩固性练习,自学例文后的运用性练习。作文单项练习有《习作例文》后的吸收性练习和模仿性练习,《病例分析》后的预防性练习。单元后的多项练习属创造性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会的读写方法独立练习。一册后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复习巩固本册所传授的读写知识,沟通各项能力之间的联系,发挥整体训练的优势,强化素质训练的程序,提高素质训练的效果。这个训练序列符合“接受模仿――主动操作――创作运用”小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每篇课文后的作业均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题的选编力求做到:有趣、有序,围绕能力训练项目,突出素质教育要点。教法优势:把训练引进课堂,课堂教学变“繁琐的分析”为“扎扎实实的训练”,改变了传统教学“讲得多练得少”、“练得乱”、“练得杂”的现象,做到向科学的训练要质量。

四、开展课外活动、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开展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地、有目的、有计划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常见的有朗诵、讲故事比赛、讲演、辩论、创办墙报板报或油印小报、举办书法、作文、读书笔记展览、参观、游戏活动等。课外活动安排要突出其趣味性、新颖及时性、实践性、创造性、独立自主性的特点。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强化示范,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要向学生介绍方式方法,并大胆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3分钟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轮流进行,或朗读全文、或朗读片段,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还要读出感情。通过朗读训练,培养了读书习惯,让学生在熟读中掌握了思想内容,领会了文章的表达艺术;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教育小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培养和激发自己课内外阅读的学习兴趣,给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创设更多发展的空间。从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入手,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勇于语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应具有的起码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素琼.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研究,2007(32).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篇2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指挥者,是教学的主体,以自我为中心展开静态的封闭教学,教学过程都是预设好的,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下面“乖乖地”坐好,被动地听教师讲。这种教学是围绕着教师的主观意志而展开的,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教学的生成,也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了。对于刚刚进入校门的小学生来说,学校的一切东西都是新奇的,他们性格中具有活泼好动、好强、好奇的天性,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采取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就会制约学生的发展,禁锢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只有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实施科学的教育,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学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指挥者的做法,做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导者,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让师生间的交往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师生间浓厚的情感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基础。小学生的心灵脆弱而敏感,教师要尊重他们的天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关怀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对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学生幼小的心灵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只有多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宽容地对待他们的小问题,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就能够激发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由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情境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我们就要着手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师生之间要共同参与教学,形成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使学生不再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多动脑筋,为学生创设一些符合他们心理和年龄特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对于师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提问进行延伸,有自己的创新;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要想有效地实施素质教学,必须要在提问上下工夫。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推动一堂好课,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教师所提的问题切忌机械化,盲目提问不仅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设计要从有价值的角度出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并且,所提问题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目标明确,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思考方向,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问可采取多种方式,力求新颖、灵活、有趣,让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欲望。

(二)创设合作情境

小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他们喜欢受他人瞩目,让别人听自己说话。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让他们在分组合作学习中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多是以交流讨论为主。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培养团体意识和互帮互助的习惯。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改编故事、表演短剧等,给学生分配任务和角色,让他们自己编写剧本和台词,然后上台表演。以小学二年级《盲人摸象》一课为例,笔者把学生6人分成一组,四人扮演四个盲人,一人扮演牵象的人,一人扮演大象。学生自己设置场景、台词、服装,在快乐的氛围中,他们积极讨论,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本课的知识。

三、整合多媒体资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了校园之中,取代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结构,为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导作用,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多媒体的图画、文本、声音能够从多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结构得到更大的优化。如果我们能够对多媒体加以有效利用,就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小学生对感性事物接受快,感兴趣。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最大限度接受更多的信息。将抽象的文字、图像跃然于画面,配以音乐,对话等,就变成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自然能够激发学习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和谐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正确性和先进性,是质的飞跃。它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将那些枯燥文字变为活泼、生动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这就是教学改革对我们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现。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语文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本人的多年实践就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悉心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语文课教师,要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各年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中的位置及目标要求,明确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语言文字训练的作文方面,一年级,学生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完整,通顺的句子;二年级,能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并能写留言条;三年级能写出内容较具体的片断;四年级能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五年级能写出有中心、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并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便达到了小学阶段的最高目标,教师要为完成这一目标而不断努力。

语文课实践着素质教育,在智育中,语文课教学是主要阵地,在德育中,语文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语文课还渗透了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等,它直接或间接地发展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应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是师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它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三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化教学过程对于语文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就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言,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和情境之中,教师去努力激发学生认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1.研究学生,准确放矢

研究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是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关键,因为语文课不仅要解决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生信不信、愿不愿意学的问题。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更着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接能力和思想品质的不特点,了解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找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变式”导课,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恰当地破题导入,不但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预备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变式”导课,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为学习课好铺垫,为体会中心渲染气氛。我常采用启发谈话,实物图片演示,实际操作,讲故事,学格言,设疑等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好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时期是人的大脑容易疲劳的时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着力于美的课堂设计,创设一种动静结合,张弛相挤的氛围,将学生引入学习佳境,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致。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景艺术,通过图像,画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渲染,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向往,精力充沛,兴趣浓厚地接受教育。如九册课文《桂林山水》,我在讲授时,一边播放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录相,一边用优美的音乐配合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漓江畔,有好些小船在等着我们,现在我们一起承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舒缓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加上教师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像一涓小溪流入学生的心田,这些信息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强烈的刺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4.善于组织讨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主要靠学生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化,在语文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组织讨论。善于组织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优化学习环境,实现自我教育;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师讲解的单向、单调,把知识强加于学生等弊端;有利于活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5.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谓“全”,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因此,在教学上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在知识传授上要因材施教。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自身条件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脑可动,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各有所得。我在教学中多给后进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通过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信心,逐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四、把期末成绩评价改为随时评价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篇4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3)小组评议,先要讨论评价标准,端正态度,然后依据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小组中间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

(4)听取反映,主要听取科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从语文应用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开展,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整个语文教育的基础,其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语文教育的长期效果。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有过很多的论述,可谓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了,以下仅就本人的理解,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述如下: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现在已经逐步地深入人心,但是华竟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存在多年,在人们的观念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据着主要的阵地。任何一种方式的教学都存在一个考核评判标准的问题,而应试教育以考试的分数作为一种很直观的考核结果,满足了这种需求,可以很清晰地对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成绩做出很直观的评价。而这么做的结果则是让学生与教师都成为了考试的机器,这种模式除了培养出很少一部分的应试精英外,大部分本应该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则被排除在门外。教师与学生为了应付这种形式的考核,只能为了考试而学习,所谓的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由于长年应试教育的存在,很多教师已经适应了“为讲课而讲课”的授课方式,无法准确把握住素质教育下的教学方法。教师无法有力地掌握住课堂的节奏,无法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课堂授课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除了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

二、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要转变以前的应试教育的观念,理解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的重大意义、对于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则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基础,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时要彻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转变出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特别是小学毕业班的学生,更应该注意分析、讨论、总结问题等,对学生的能力加以培养。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小学生对于事物的好奇心理,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而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让教学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往往就体现在听、说、读、写上面,语文教育恰恰就包含了这些方面。小学语文教育则是为一个孩子在这四个方面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其以后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审美观点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使用以前的老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而应该从素质教育,从培养孩子听、读、说、写的能力上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积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3.及时评价,正确引导。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需要一种成就感来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为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注入新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评价,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见解、表现也要积极给出中肯的评价,特别是一些进步性、创新性的表现,要积极给予表扬。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在无形中可以促进学生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身心没有发育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进行相应的人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则对于学生下一步的综合发展有着基础作用,对于学生以后在思想、人生观、世界观、人品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可预期的效果,不容小视。本文对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中出现的原因谈了自己的见解,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红霞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教学刍议[J].祖国:建设,2014,3,(29),302。

[2]周伟论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课外阅读(中下),2012,10,(31),53。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篇6

一、强化引导,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强化小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看,应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诱导、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建立小组互帮互助学习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建立轻松的课堂环境,帮助小学生全心投入,避免由于害羞不敢发言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应坚持将主动学习态度和主体学习能力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强化语言运用,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水平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引导,帮助学生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

二、创设情境,提升语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语文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提升语文素质,需要创造语言环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创设语言情境和交流环境,例如:对于教材中购物、问候、打电话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生活场景的方式,创设语文情境。部分课文如果有故事情节,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参与,除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外,还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时,可以从雪花飘飘的场景描述导入课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为课文的教学埋下伏笔。教师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询问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由于小学生通常对于小动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会对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存在疑问,采用设问方式,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还可安排学生分不同动物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考虑开展诗歌朗诵、戏剧表演、演讲比赛等活动,对于表现优秀的选手进行鼓励,影响其他同学受到他们的感染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学习。通过情境创设,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提升语文素质。

三、实现创新,增加学生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立适当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并非是要使学生人人成为发明家、艺术家或者科学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将来成为杰出人物提供可能,或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可塑性,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表现和实现自己的创造力。

四、挖掘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篇7

[内容]

 <?XmL:nameSpaCepReFiX=o/>

   (天津 苟辛生)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①]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   基础层

   (附图 {图})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③]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

   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朗读智能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习其它各门学科,获取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四有”人才,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游离于具体学科之外的特殊教育模式,而是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国家教委文任柳斌同志说“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柳斌同志高度概括了素质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学校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个学生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做人”。这四项要求,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创造的重要阶段,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好道德观,科学的人生观的基本阶段。在这人生的黄金时段,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初步探讨。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从心理学角度说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教师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产生“顿悟”之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感受,去体验,了然于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所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

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了文章的含义。转贴于如教学《凡卡》一课,我根据文字浅意明,感染力强的特点,采用“寓讲于读”的教学方法。首先,我以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当我读到“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我再也受不住了!……”的时候,语调凄切,泪如泉涌。再往下读“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这一段时,我声音嘶哑,泣不成声,正如文中所写凡卡此时的神情动作:“拿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才继续往下读。此时,学生从我的范读中进入了文中的意境。仿佛看到了凡卡恳求,泣求到濒临绝境而跪地哀求的凄惨形象。学生们竟无法自制,抽泣起来,个别学生甚至失声痛哭。范读完,我等学生的心情稍微平静下来,就言不絮烦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内容,并把凡卡断断续续写给他爷爷的信连起来自由朗读,加深体会。最后我指名朗读,检查效果,许多学生都能从听到读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了思想感情不同,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在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了。

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智力”指人的聪明度;能力属心理学范畴,指办事的本领。有的人智力发展较早,有的人发展较迟些;有的人能力较强,有的人差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得其所。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不同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凭借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如四年级的课文《大森林的主人》、《田忌赛马》,三年级课文《做风车的故事》、《捞铁牛》等课文都旨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大森林的主人》讲雨后翻船,猎人动脑筋想办法克服了“冷”“饿”“累”的困难,而作者却面对困难束手无策。教学教师要抓住这一点,要求学生思考: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像猎人一样还是像作者一样?或者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猎人说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会拿来用。”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只要动脑筋想办法,不要有依赖思想,不存在侥幸心理,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胜利一定属于强者,属于聪明人。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81-01

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文化知识、育人能力等内在涵养的总和。因此,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主阵地,如何把素质教育引向纵深,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这是每位教师时刻思考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精神,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确立多种目标

1.1德育目标,培养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1.2基础目标,为学生的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1.3习惯目标,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良好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是认真听课的习惯,其次是质疑问难的习惯,第三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第四是认真做听课笔记的习惯;第五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热爱学生使学生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尊重学生可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欲望,加深师生情感,教师的教育要求就会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非智力因素,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的想法、要求,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克服“自我中心”。

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4、发挥语文学科的辐射作用,将各科知识贯穿始终

就语文教学而言,无外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然而要综合提高学生以上诸方面的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逻辑思维、道德情操等方面综合培养,这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及多年的综合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知识教育、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知识适时贯穿教学中,通过耳闻目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5、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5.1教材处理能力

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教材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要与《课程标准》相符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知道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教学设计要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处理得当,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合理。

5.2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而不能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新的方法不是教师不说,而是教师少说,精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科学的利用电教手段、教具、学具,创设的情景,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等。二看教师要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5.3扎实教师自身基本功素质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要实现‘两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各学科教学都围绕着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应地提出了本学科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才可能使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综合效益,最终才可实现索质教育的总目标。

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也就是把目标定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成绩上,淡化了德育、美育、体育普及的意识,只强调了选拔意识。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却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活泼地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设计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月标,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想道德素质。在基础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里,突出体现德育功能,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索,适时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也就是全面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语文教学要走出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文学分析课、语文常识课等的误区,扎扎实实地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渐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人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文章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或对美好、纯洁的事物向往迫求,或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人物的祟高品质和坚声精神赞叹不已,或对好人的悲惨命运、不幸的遭遇泣不成声,或对丑恶的东西怒不可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四)加强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因素对一个人的事业影响是巨大的。在重视智力因索教育的同时,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机、习惯、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完整的人格。

(五)减轻课业负担,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趁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毅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着在思想品德、知识、智力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方向、规格和水平。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一经确立,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关键所在。

(一)更新教育观念,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教师的悉心栽培和自身的奋发努力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要改变以往眼中只有几个尖子学生的观念,增强普及意识,根据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客观差异,努力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人格,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能,在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起点上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当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农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首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滋输为主要方法的陈旧模式,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机统一。通过导、学、思、练等主姿教学环节,做到精讲导学、精讲巧练,或以读代讲,以练代讲等等,并通过创设宽松和谐、意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求得教与学和谐共振的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