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十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十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6:06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篇1

【关键词】机械加工技术

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新法尤为重要。

一、技能实训课堂内容模块化

为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技术能手,我们将训练划分为单件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习和训练。(1)单件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实训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模块,模块零件的形状、尺寸、精度逐步变化,形状由简单到复杂,精度由低到高发生变化。一个毛坯,通过形状、尺寸、精度变化,能多次加工,要求达到的技能标准逐步提高。单件技能训练要反复操作,达到动作规范、准确、迅速。(2)综合技能训练模块机械零件装配组合起来才有实用性,机械加工技能也不是孤立的。综合训练包括识图、工艺、加工、装配、检验等方面,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全面的技能。综合技能要达到技术全面,统筹兼顾的要求。

二、课堂组织理论―实践一体化

以前,我们在教室讲授加工理论,在车间进行技能实践,两种课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开进行,一部分教师讲理论,另一部分教师指导实训,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甚至严重脱节。理论课上讲的内容实训当中也许用不到,理论得不到验证,理解不够深刻。实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理论课上没讲到,实训进度上不去。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现在,车间专门开辟出一块理论学习区,在学习区内摆设课桌和讲台,把理论课搬到车间去讲,车间就是教室,边讲理论边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紧密了。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印证理论、检验自己的设计思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查找解决原理和办法,并将其记录下来。

三、过程管理精细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篇2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61-03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当前国民经济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亟需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在思想上要求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纪律,在业务上要求他们专业技能过硬,善于思考,富于创造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既思想过硬又业务精良呢?这是每一个职教人永恒追求和探寻的话题,本文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结合笔者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一、讲好绪论,激发兴趣

凡称得上佳作的文艺作品,必有好的“序幕”或“引子”,以便向观众和读者展示故事概要及人物特征,它虽然不是高潮,也谈不上扣人心弦,却能紧紧抓住你的注意力,使你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学生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时,教师通过讲好序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感到这门课有东西可学,有奥妙可探,学习的冲动就出来了,这样就能初步引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新生进校伊始,《机械制图》便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犹如一部学生尚未欣赏过的艺术作品或影视佳作,学生内心就对《机械制图》产生了好奇的欲望。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理,在上绪论课的时候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勾起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应消除其他课程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由于初中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等课程学习失败而产生的畏难心理。绪论课中必须着重强调机械制图与其他课程的差别,鼓励学生“我能行”: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努力从零做起,都可以学好《机械制图》。我们的教育对象虽然调皮且个性十足,但都有向上的趋势,有想把学习搞好的想法,特别是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教师应能准确把握住学生的这种趋势,正确引导学生把学习搞上去。

绪论课中还应重点强调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使学生有一种必须把它学好的紧迫感,使学生明白要想做一个好的技工,必须学好《机械制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绪论课作为《机械制图》的排头兵,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

二、直观教学,培养兴趣

生动的直观教学是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和理解抽象概念的有效方法。《机械制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丰富感性知识的课程。尤其对初中学生,没有学过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基本知识,空间想象力比较差,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要细致、多举例,需要对学生运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如演示教学模型、切制模型、挂图、实物、录像、参观、多媒体等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然后概括出准确的结论,完成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借助直观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分析与想象结合起来,去研究空间物体与投影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讲授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时,可以拿着模型,让学生分析基本体形体的特点和性质,然后讲述它的投影,这样就较直观地表现出由空间―平面再由平面―空间的过程,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注意的是,不易过多地使用直观性教学,否则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发展空间想象力。

另外,对于制图这一学科而言,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当前的迫切需求。其优点、优势尤为突出,它将图、文、声、动画、视频集于一体,声情并茂,为制图教学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制图课的教学提供了改革的机遇。使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以表达的问题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使原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能讲清却教学效率低下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使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信息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很好地发挥了主动作用,在新奇有趣的探求中培养了看图、绘图的能力。

三、创设情景,发展兴趣

兴趣的产生、发展往往和创造的欢乐紧紧相连。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实际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巧设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课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的火花。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铺垫转为探索新知的过程,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每讲一个新的机件表达方法时,给出一个机件,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先说出多种表达方案,再一起来讨论它们的优缺点,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法呢?从而引入新课。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启迪中寻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品尝到跳起来采摘智慧之果的乐趣。

2.学生跟画。职业院校的《机械制图》着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必须要求学生先画图,以画图带识图。由于学生的基础不牢,空间想象力不足,很难独立完成。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只会坐在教室里听,有时能听懂,有时还不懂装懂,教师很难正确把握教学效果。

笔者在上课时经常要求每一个学生跟画。简单的图形仅作讲解,指导学生画图,复杂的图形在黑板上边示范边讲解。通过多年的实践来看,跟画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是画完之后学生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使学生有创新的冲动,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学生的攀比心理驱使,每一个学生情愿不情愿地都必须拿起笔来画图。特别是一些比较调皮、比较懒的学生,在跟画气氛中不得不拿起笔画图;三是跟画的教学效果反馈迅速,便于学生与教师沟通,学生明懂与不懂立竿见影,利于教师随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四是跟画的教学气氛良好,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每次跟画都会被互动的气氛所感染,与本课程有关的相关内容就会多讲一些,学生也会有很多问题提出来让笔者回答,教学进程的快慢他们都要干涉,进程如果较快,学生马上就会要求教师放慢速度,以利于学生回味。跟画最大的优点在于把学生从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乐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探求、去创新。跟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创新意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开了个好头,也为以后成为高技能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善于记图。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再现。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重要性是十分清楚的,有了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映象,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加全面和深入。记忆是学到知识的根本方法,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也就不可能进行空间想象和思维活动。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时应重视“记图”训练。“记图”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是否发达,与记图数量的多少有关。记图是学习看图和画图的基础,是学习制图课程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记图来积累表象,从而丰富、发展表象,突破想象关卡,上升为图形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顺利学好制图课程。例如,很多章节采用“顺口溜式”的总结,帮助学生记忆。“内外有别,对外优惠”,是对圆弧连接作图方法的总结;“切割两边,轮廓不变;切割中间,轮廓内移”是对圆柱的切割图形的记忆。

总之,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感到每堂课都有所得,逐步养成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从而使兴趣从初级水平发展到高级水平,进而提升到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兴趣上。

四、讲究艺术,巩固兴趣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自身完美的教学素养,是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稳定和提高的基础条件。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用教学艺术去较好地驾驭学生与课堂,在潜移默化中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象化的描绘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想教育、传授知识都得借助于语言。教学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明确、有趣味,在讲述时,一般要脱离教案,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切忌照本宣读。讲话不能拖泥带水,语病丛生。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语言流畅,声音抑扬顿挫,语音自然,节奏适度,并伴随生动的表情,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听课不易疲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活跃的思维。

2.丰富的想象可以帮助和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例如,讲到物体投影时,教师可以将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人在蜡烛下的影子等去讲解,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觉得所学得知识并不陌生,有亲近感。

3.恰当的比喻和对比会让学生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例如,用“两全其美”比喻半剖视图的实质。鲜明的对比对激发学生情感也很有效,教师能抓住本质特征进行鲜明的对比,可使学生从混淆不清中解脱出来,产生一种云开雾散的感觉,如“剖视”与“断面”的对比、“正等测图”与“斜二测图”的对比等。严密的推理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处,教学中教师的推理如能严密无隙,环环相扣,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受到力量的感染而跟着教师的思路。

4.娴熟的技巧对制图教学尤为重要,制图教师应具有在黑板上快速作图的能力,随时准确地徒手画立体图、平面图,既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赞叹、尊重的情感,使学生乐意听课,长此以往,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不可动摇。

总之,教学是一门琢磨人心灵的艺术,它不仅需要工程技术中的科学知识,更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只有采取科学的办法和心理战术,引导和培养学生带着良好的心态去学习,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动机,教学才能成功。这样的伟大工程和艺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和创造。

参考文献:

[1]盛文海.课改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时效性[J].中国民族教育,2003,(06).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篇3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突出创新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后学生参与制作科技创新产品,可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乐教好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关键词:课外产品制作课堂教学机械设计能力

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类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生产类企业,从事产品生产、研发、设计制造等工作。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突出创新设计能力。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机械设计及创新能力,以适应企业和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各职业院校关心且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更为重要的是,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各职业院校加强对大中专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总结探索新型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革新及实践教学等环节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是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需求之间没有得到很好对接,学科之间没有深入交叉融合,教学成果难以让人满意。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通过课堂教学后学生参与制作科技创新产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融合,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研究制订一套合理的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后实践活动安排、引导和鼓励学生课余参与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制造,进而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乐教好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机械加工能力的提高。

一、课外产品制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思路

当前各职业院校日常的专业课程通常由理论和实践两大块组成。两个体系间还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点难以融会贯通,取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根据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教师在理论或实践教学中可以某一创新产品的研究制造过程为主线,推动理论与实践课程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让学生在产学研教学中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

通过教学中产学研相结合研究项目的开展,研究制订一套合理的教学实践计划,包括教学实践方法和教学实践计划,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或课余参与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制造及材料选择。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机械设计中,自身的设计能力及专业知识也不断强化和巩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水平。

二、课外产品制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具体过程

首先要了解职业教育创新意识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为教学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接着将研究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授各软件知识,学生参与具体机械产品的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具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的机械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等。

第二,根据机械设计要求,帮助学生熟练掌握inventor、autoCaD、pro/e、3DSmaX、word等产品设计软件。

第三,教师带领学生用头脑风暴法反复进行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机械产品图像模型。

第四,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依据设计出来的产品图像模型,使用机械设备,自己动手制作出机械产品实物,并达到产品设计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跟踪对比试验,评价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得到完善,最后形成一整套的教学培训改革方案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各职业学院师生可以紧密与附近企业合作,不断深入企业进行共同技术攻关;师生还可以产品设计科研项目申报或参加全国大学生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或省内产品创新设计为契机,不断探索研究。总的来讲,教师应以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为主题,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创新之处有二:一是将产、研与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机械设计中去,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二是通过学生动手参与科技产品制作,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

三、小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篇4

创新教育是“中国制造”时代赋予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和任务。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创新教育其本性在于揭示人的创新思维,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以培养学生实践制造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机械基础》课应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担。

《机械基础》作为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8号),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课程

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中国制造”时代,要求机械基础课程不仅要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总结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改变传统以知识为主、实践为辅的灌

输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2.1激发中专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以兴趣为基础,《机械基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对机械设备、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是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兴趣的基础。在中职学校机械基础类专业的学生基本是男生,年龄在17岁左右。根据笔者调查发现,这个年龄段的男生对汽车、飞机、坦克等具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那么授课时多以这类学生感兴趣的设备的例,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结合机械类专业的职业特点。结合《机械基础》课程所指向的职业群,结合职业群的特点开展教学,可以拉近课堂与岗位的距离,将学生当前的学习与今后的就业联系起来,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等方式,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学生感兴趣的模具、影像资源等。一旦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有效激发,那么学习的动力也就有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锻炼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机械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中职机械类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方法。传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利用一节课、一周课或是半个学期讲解完相关理论之后,开展实操教学,总之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之间存在一段时间间距,实践证明,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十分有限。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遗忘。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指出: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根据这一遗忘规律,如果教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一节课后(45分钟)再开展实操教学,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已经忘了一大半,如果一个月之后再开展实操教学,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已经所剩无几了,那么老师在开展实操教学的时候又要将相关理论知识再讲授一遍,由此降低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为此,有必要改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教育学家艾德格?戴尔所提出的记忆金字塔是克服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戴尔通过对不同学习方式的比较,得出结论:“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的学习方式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分别只能留下5%、10%和20%;“示范”的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由此可见,通过“做中学”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为此,在《机械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全部课堂搬入实操室,在实操室教师边讲,学生边操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与效率。

任务驱动教学也是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将整个学习任务根据一定的规律划分为若干子任务,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也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所必备的能力要求。笔者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机构的组装、轴系零件的组装(知识线)、机构运动观摩与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摩擦轮传动等11个教学任务。

2.3充分发挥计算机仿真技术

仿真系统是基于虚拟现实的仿真软件,上世纪90年代初源自美国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展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比较常见的有天傲tnS―Ver2.0、联高VnUC、上海字龙等数控仿真软件,这些仿真软件能对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数控系统(FanUC系统、SiemenS系统、mitSUBiSHi系统、华中数控系统、广州数控系统)的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的操作全过程进行仿真,使学生在计算机上仿真能获得与实际操作中一样的效果。

例如,以典型加工零件为载体进行项目教学,教学流程主要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布置工作任务―相关知识讲解―拟定方案―任务实施―检验成果―教学评价。(如图1)

拟定工作方案:方案拟定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对学生拟定的实施方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修正实施方案。

开展仿真教学实施:学生对零件进行仿真加工。教师先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示范性操作,学生通过教学网络观看教师的操作过程并进行练习。然后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全过程的加工仿真。

具体实施步骤:绘参考点、导入数控程序、定义毛坯、安装工件、选择安装刀具、对刀操作、参数设置、自动加工零件。

对仿真操作实践进行检验:项目完成后对零件进行检验,利用测量功能检测加工零件尺寸是否达到图纸要求。

对操作结果开展评价: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学习成果。

仿真实践的开展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实操设备的不足,同时在仿真操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加工产品的认识加入自己的元素,而不会减损设备和加工素材,是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效平台。

2.4发挥实践教学的创新功能

实践教学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必经之路。为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我校当前的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达到了1:1。

校内实践教学在实践上多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各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在分组教学中,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操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安全生产的习惯;二要明确学习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考查标准,让学生有事可做,有章可循;三要结合讲解与指导,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四是要肯定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有创造性的探索。

校外实践教学也是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与广州市10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习通过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选派优秀员工对学生开展指导。真实的生产环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结语

当前,在“中国制造”时代,需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创新性人才,而中职生是将来直接从事机械制造的劳动者,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生力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求中职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中职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机械基础》的学科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中国制造”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篇5

【关键词】水利,机械,设备,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增加,很多机械设备都成为生产物质基础,有些企业应用水利机械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设备运行不理想,使设备完好率受到影响。机械设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维护技术、缺乏技术资料、配件存储不足等,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管理不足造成,现分析如下。

1.机械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1企业没有重视水利机械设备维护

水利机械设备管理需要管理人员重视,才能在基础工作中开展,很多水利建设企业,都缺乏对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例如,管理人员只重视水利机械设备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没有重视水利机械设备使用中发生的损耗,特别是工程抢工期,管理人员把所有作业人员分成三班工作,不同排班人员来替换操作设备,导致机械设备不能得到休息,全天超负荷运转,使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并加速水利机械设备老化,降低设备使用寿命。在机械设备长期管理方向来看,这种做法弊大于利。大多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只在乎节约投资,对设备缺乏必要的定期维修与保养。

1.2缺乏水利机械设备的管理体制

水利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包括管理人员的制度和资金制度。缺乏管理人员制度指很多水利工程都缺少专业设备管理人员,由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或材料管理人员来兼管设备,工作人员精力有限,无法对设备做出专业的保养与维修,导致设备发生故障时无法解决,施工质量受到影响。缺乏资金管理制度,指水利机械设备需要长期的检测、维修和更新,这笔资金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投入,导致施工中水利机械设备一直处于对付用,或在危险操作的情况下,致使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

1.3机械设备无法满足施工需求

现代化工程施工需要大量机械设备的支持,也是企业招投标项目的强力竞争基础,很多企业实际上缺乏机械装备,只有接到项目后,才会租赁设备,这笔租赁费用也会增加工程施工成本,使企业利润受到影响。尤其是这些设备需要操作人员的磨合,操作人员熟练操作设备后,项目周期又将结束。由于设备是租赁来的,使用中很多管理人员都不会注重设备养护,使设备一直处于低效率工作状态中,使施工受到很大的影响。

2.水利机械设备管理有效措施

2.1做好设备管理的基础维修工作

水利机械设备在长期使用中,设备内各零件的磨损,会使各零部件间的间隙过大,使零部件的配合发生变化,使设备稳定受到影响,也影响了施工效率,所以,一定要有计划的安排修理,根据需求进行有针对性检测与维修。修理时,要加强装配、优化修复,实现成本的节约,恢复机械工作性能,尤其要避免发生机械修理事故,防止出现人为原因导致的机械设备损坏,做好机械设备维修,减少设备维修时间、维修周期。加强操作人员的培养,操作人员只有具备技术水平,在精通操作的同时,又精通维修,才能提升水利机械设备利用率与完好率,减少企业的经济成本。

2.2进一步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完善

设备管理制度可以保证机械管理的顺利进行,从完善管理人员配置开始,对设备进行科学的养护和检修,确立管理组长、副组长、组员及记录员等,制定机械设备定时检修与养护制度,处理好机械故障,记录每日机械设备的检查情况,监督设备定时检修与保养,及时上报组长。记录机械设备运行时间,对超出正常负荷运转设备提出管理意见,及时更换设备,从而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

2.3做好机械设备的检查与预防

维修对机械设备要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维修,才能及时将故障消除。大量实践证明,很多水利机械设备故障通过日常检修是可以发现并排除的,实施巡检制由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与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深化检测,可以对设备完成监控,也能及时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检是派专门技术人员根据定检卡,进行有固定周期的全面检测,从而确定设备性能,及时调整设备状态。

2.4做好机械设备经济管理

做好机械设备经济管理目的在于节约企业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项目成本核算中要列出机械设备管理费用,把管理费用应用于机械设备,全面规划,实现机械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和维修,保证机械设备的保值功能。各项水利机械设备只有保证科学的运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项目作业,否则,施工场地就会出现各种混乱,导致施工进度受到影响,使工程成本增加,还会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项目只注重施工进度、施工效益和施工质量,都希望对机械设备大量的使用,很多企业都换人不换设备,加班加点的施工,导致机械设备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只注重管理,而轻视设备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使机械设备技术状态与使用寿命受到严重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正确的使用设备。例如,可以在施工现场组建设备管理系统,按照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需要安排设备的使用,分析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类别、使用数量及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状态,科学地调度设备,使施工工程进度保持正常状态。使用设备前,要挑选高素质、高水平、有责任心的操作人员,做好岗前培训,待掌握操作技术后,才能上岗操作设备。同时,操作人员要根据项目调度要求,结合机械设备的作业情况,观察机械设备的使用状态,排除可能发生的机械故障或隐患,防止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受到影响。专业的调度人员要进行设备的现场调度和指挥,协调各机组的作业时间、作业空间,合理安排机械设备,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设备应用。

2.5人员素质的改进策略

为保障设备管理、设备维修工作的总体质量。建议水利施工企业要迅速提速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的总体素质。可行的措施如下:(1)企业要招聘学历水平更高、专业水准更高的设备工程师,让其专门负责管理工作、维修工作;(2)企业要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培训工作,对在职的管理维修员提供更多培训,让其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掌握最新的技术;(3)企业要意识到当下的水利行业与信息化行业、计算机行业和自动化行业结合紧密,企业除了要更新自身的技术,还要重视人员素质的提升问题,让其学习更多的信息化、计算机及自动化技术,提升专业技能和工作质量。

3.结语

要健全工程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水利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落实,以定人和定机的管理要求,保证设备责任与设备经济核算的有效落实,保障机械设备发挥出最大的机械效能,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设备完好率,增加设备利用率,减少损耗率。

参考文献:

[1]刘友元,俞勤泰,张秀元.施工机械在水利行业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水利,2010(20):56.

[2]肖晗.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探析[J].江西建材,2013(6):160-161.

[3]徐国川.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才智,2010,3(25):62-6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篇6

摘要: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技工院校机械、机电以及相关冶金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机械大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核心地位,也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技校生的培养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关键词:机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实践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因此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基础与创新建设,我国的制造业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传统的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大,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作为技工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成为学院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口”。为使此次课改落到实处,学院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要求、模式等方面入手,根据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实际,设计和确定典型的工作项目,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将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恰当安排到各个项目中,力图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体系的确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极限配合与尺寸检测、检测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检测零件的几何误差以及常用零件的检测等。其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类高级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课以及生产实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技术设计和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该课程细分到机械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并不相同,只有在充分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二、当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技校生基础薄弱

由于该课程处于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初步的生产实践知识,能读懂简单图样,并了解图样的标注方法,但由于技校生的基础素质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加之厌学情绪较重,给教师开展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教学模式僵化

本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表格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但许多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实训教学不足

由于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时最好先进行认识性实习,再学习检测知识,最后在生产或实习工厂进行现场检测技能练习。但在许多技工院校受到课时少及实训场地、相关设备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只能在教室课堂上完成相关的学习。

三、技工院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实践

1.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由于该课程是联系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因此教师在识图与制图、工艺设计、编程、加工与制造等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按照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原则进行组织,这样既能保证各教学项目之间技能和知识的有效衔接,又考虑了教学方面的可操作性,从而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

2.改进教学模式

为使本课程的教学更能适应当前技校生的现实学情状况,笔者决定采用模块+任务的教学模式。首先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四个模块,即极限配合与尺寸检测、检测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检测零件的几何误差、常用零件的检测。同时在这四个模块中分别设置不同的任务。每个任务中均设有能力目标,这样就能以任务驱动教学,做到理论学习有载体,技能训练有实体,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成就感。

3.加强实训教学

教师要充分发挥本课程技能课的优势,利用技能训练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来促进本课程的学习,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课和技能课中去,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学院就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缘优势,与新钢公司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四、小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教学环节

作为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学科,《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相当紧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动力和兴趣,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个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深入思考和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出理论在实践中应用,揭示和分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将正确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笔者在新课引入、课堂教学展开、知识巩固、设计思考题、结束新课程等各个教学环节上,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得好,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教师可根据需要,精心设置一个或几个疑问,以创设情境,开门见山。

例如,在讲解《螺纹的种类及应用》时,笔者如此引入:安装自来水龙头时,要在接口处裹上一层白色的生胶带才不漏水,这是为什么?安装液化气钢瓶上的减压阀要逆时针旋转才能拧紧,一般用手拧紧螺母、螺钉,顺时针拧就能拧紧,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今天要学的章节《螺纹的种类及应用》中。

又如,学习《链传动的类型和应用特点》时,笔者这样设问:同学们都骑过自行车,如果自行车链条掉了,我们还能骑吗?肯定不能,因为没有链条,动力就无法传到轮子上,可链条为什么会掉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链传动的类型和应用特点》。这是实践提问引入法。

2.另一种引入法是复习提问引入法。例如在讲述《轮系》一章第一节课时,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1)在齿轮传动中,一对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一般限制在什么范围?(2)带传动的传动比有何特点?(3)根据实际工作要求,要实现远距离,且传动比准确传动,请问选哪类传动?以上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在前两章节均已学过,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但回答第三个问题却非易事,除非学生预习过这一章节,否则很难给出正确答案。这样复习上一次课的内容后引入新课,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知识的连续和延伸。

3.新课的引入,还有一种方法――动手引入法。在引入螺纹的概念时,可让学生用硬纸剪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圆周,卷成圆柱形,则三角形的斜边所形成的曲线就是螺纹,若沿螺旋线做成有相同剖面的沟槽和凸起,这就是螺纹了。

讲授凸轮机构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什么是凸轮、凸轮的形状如何、凸轮的轮廓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笔者先让学生动手用硬纸片制作几个简单的凸轮,圆形的、大小圆弧过渡形的、三角形的都可以,再制作一个从动件,在黑板上演示一下运动过程,看看凸轮的形状与从动件的运动之间的关系,知道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是借助凸轮的轮廓曲线来实现的。因此,能实现从动件运动规律的,具有曲线轮廓的构件就是凸轮。这时,再演示凸轮机构模型,学生更容易接受。

以上三种引入法,我们应该在吃透教材、留心观察过生活中的新型机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1.在展开新课教学时,对于较简单的内容,我们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法,即“提问+自学+回答+总结”。教师指定学习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学。教师再提问学生,把问题引入深入。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使之形成新的知识。

例如,学习《变向机构》时,提出的问题可以有:什么是变向机构?常用的变向机构有哪些?各种变向机构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有何特点?等等。

2.当遇到难点、重点内容时,我们可采取分层探究、提问发展开新课。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揭示现象的本质,深化理解知识。例如,学习《轮系》这一章时,《轮系功能》为重点之一。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1)一对外啮合圆柱齿轮传动的中心距等于什么?它能远距离传动吗?(2)平行轴轮系传动距离等于多少?它与每一级传动距离有什么样的关系?(3)由前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以上三问,从逻辑上看,是一种推理;从结构上看,是一种增递;从效果上看,由浅入深,自然而然得出轮系可以实现远距离传动的结论;从教学效果上看,可以避免让学生死记结论,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3.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我们还可运用类比教学法。先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方法分析,随后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各种传动机构时,每种传动都是介绍结构、工作原理、参数、分类、应用特点,从详细介绍到层层递进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前面几种传动――摩擦轮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教师逐一讲解。当学生渐渐熟悉了这种分析传动的方法后,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方法分析链传动,并归纳总结出链传动的应用特点和应用场合。同样,学生学完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以后,也可以用类比法学习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教师应有意识地强调这种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分析、思考方法,让学生养成习惯,获得技能。

4.针对某些学习气氛不浓的班级,我们可运用记笔记教学法――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跟着教师转,使其思维与教师保持一致。此法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教师的板书宜分两部分:一为主干部分,即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写在黑板醒目位置,最好不超过十句,并在下课前作总结。二为辅助部分,是一些有助于理解基础知识的示意图、公式推导、辅文字等。教师可以随写随擦,不要求学生记下来。一节课记笔记的时间要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否则,学生只顾抄写,听课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5.学完一个章节,要及时地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用归纳总结教学法。几个章节学结束,教师要将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出异同点和重难点,使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讲完“带传动和链传动”后,可以进行比较,比较其传动比的计算公式、范围、准确性、工作环境等。这样,既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又利于学生记忆。

6.利用检查提问教学法,可以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加深对某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将知识引用到生活、生产实践中去。例如,在讲解《轮系》第一节时,笔者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1)“定轴轮系”的轴一定是固定的吗?(2)“轮系”从本质上说是依靠什么来变向的?又是依据什么来变速的?(3)轮系的传动比与各级传动比之间是什么关系?拿第一个问题来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太注意这一点。教材中的概念解释为“定轴轮系的几何轴线是固定的”,很容易被误认为“定轴轮系”的轴是固定的。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定轴轮系”概念的理解。

7.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仅凭课堂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对机械感兴趣的学生,仅一本教材满足不了其求知欲。如果教师能运用悬念提问教学法结束新课,那么一来能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二来能引导学生课后自学。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或询问相关技术人员,或自己寻找实物来研究。这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保持兴趣,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例如:在《轮系》第一节课结束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性问题:“刚才我们从概念上分析轮系的传动比,并且我们学过一对齿轮传动比为i=12,那么轮系的传动比与齿轮齿数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讲完平带传动后,笔者提问:“在平带传动中带轮的轮面为什么常做成凸弧面?”讲完V带传动后,问:“V带的截面角θ=40度,那么,带轮的轮槽角φ为多少合适呢?”学完链传动后,问:“普通26自行车的传动比是多少?脚蹬一圈,自行车前进了多少米?”

学生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思索、查找答案的同时,也就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机械知识,课本知识与实践是紧密结合的,是可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的。机械并非那么深奥,只要去探索,学习,就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教师提问的五个误区:(1)低级重复的提问。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2)偏离主题的提问。这将影响本次课重点、难点的掌握。(3)无层次性的提问。它起不到推理、启发的作用。(4)偏难的提问。它只能顾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是一种“漠视”。(5)含糊不清的提问。学生不知所云,只能消极对待。

针对上述种种误区,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四种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课堂提问应该有较大的辐射面,以点带面,达到既培养学优生又转化学困生的目的。(2)难与易的关系。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显与隐的关系。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要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教师要善问、巧问。过多过滥的提问会让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则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学习、反感学习,失去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平时多留心生活和生产中的机械,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找出令教学双方都满意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具备较强动手动脑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纪国和.教育学(高职高专)[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周川.高等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谢安帮.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教学;实践能力

机械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中职学校理工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而实践能力的形成则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的反复练习来实现。根据教学目标,机械专业的学生在2年或3年内要掌握技能和达到中级工应知、应会标准,都要通过技能教学来完成。在机械技能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机械技能课程特点,讲究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是基础

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尤其是从事机械专业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保障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首先学校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其次是设法与企业联合,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另外还需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机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实施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机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不少学生感到每节课的知识过多,不能及时理解消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学艺术性。对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对于易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先预习,讲课一带而过;较抽象的内容除布置学生预习,还应认真讲解;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重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即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略加思索之后回答。学生各抒己见,在充分地讨论之后,教师做总结,指出要点。例如在学习曲轴加工的内容时,曲轴与一般的轴不同,它由主轴轴颈、连杆轴颈和连接板组成,结构细长,多曲拐,刚性差,其加工过程很有特点。组织学生参观曲轴加工现场并翻阅技术资料,自己根据零件加工特点,提出加工的方法并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曲轴加工的工艺难点和解决方案。这样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为主,教师提示、答疑为辅,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便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2.搞好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量的感性知识是由观察后思维而获得的,理性知识由此而发展起来。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其中。例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对于各种加工方法、各种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可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工厂机加工车间参观实习。针对某一典型零件的加工,可组织专题现场教学,要详细了解图纸和工艺条件,学习工艺过程,了解其典型设备、工艺装备的机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重点零件的加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进不合理的工艺方法;对生产中遇到的质量或其他技术问题,应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必要时,向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请教。在实习中,把典型的工艺方法、夹具、专用刀具都记录下来,与所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来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与现场要相结合,教师应根据工厂的情况编写出实习教案,精心组织实习的内容,首先在课上介绍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然后带领学生深入现场,最后回到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汇总,指出要点。

3.改革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机械实践教学中,一般开展的是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步骤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完成实验。通过实验,虽然能巩固一些理论知识,掌握一些操作技能,但学生不必过多地动脑,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实验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对实验内容作了一些修改。除了要求学生做过去的一些验证性实验之外,还增加了一些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开展。具体的要求是,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之前,要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的预习,设备的选择也由学生自己选定,教师只需检查学生设计是否合理,操作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安全要求。这样,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笔者在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机械专业知识内容较深、较广,学习难度较大,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技能教学的质量,还需要机械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薛小雯.创新教育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篇9

1诞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于是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名思想家,本雅明公开接受马克思主义,同时他认识到:“当马克思着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这种生产方式尚处于初级阶段。”[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认为相比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要缓慢得多,而艺术就是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这点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对艺术相关论题的研究少之又少,而这也就意味着对创造力、永恒价值等一些传统概念的忽视,意味着存在法西斯主义意识兴起的危险。

在充分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本雅明提出了几点创造性的论断。首先,他认为艺术内在价值的演变是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而发生的;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倾向的观点中,他创造性地认为机械复制技术让艺术品的展示价值走到了前台,促进了大众的进步;最后,他提出了艺术生产理论,认为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读者观众就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就是消费,艺术创作的技术则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艺术技术构成了艺术生产的艺术生产力,而艺术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而技术决定着艺术生产关系,在整个艺术生产系统中技术起着决定作用,这就是著名的技术决定论。

2“机械复制”与“灵韵”

由于本雅明体内的马克思主义和犹太教神秘主义的激烈碰撞,他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有着特别复杂的情感,通过“机械复制”和“灵韵”这两个对立词就可以表达这种矛盾。

作为一个创造性词语,“灵韵”寄托了本雅明太多的思想和情感。它被认为是“时间和空间的波动,特指古典艺术王国带来的那种神秘感和优雅氛围”。

而与之对应的“机械复制”便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也是本雅明思想体系中富有纠结、矛盾情绪的一环。以“逼真性”“批量性”“快速性”为特点的机械复制能够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和器械对某种对象实施批量生产,正如本雅明所说:“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他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复制艺术品越来越成了着眼于对可复制艺术品的复制。”[1]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机械复制导致数量剧增、批量生产的情况出现,那么艺术品的“灵韵”就会被影响并最终导致其消逝,这便是本雅明思想体系中的矛盾体现。

3本雅明美学体系中的矛盾情感的原因

3.1对机械复制的欢迎

第一,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满足了大众的需要,促进了大众的进步和发展,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堡垒。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品的“礼仪形式”。他认为,“礼仪形式”和“神性”是密切相关的,当一件艺术品被创造出来,就会出现大众对它们的欣赏,在没有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品被拘泥于一个地方,慕名而来的观赏者在研究艺术品之前必定会把艺术品放在另外一个角度,那就是象征物,体会神意,这种神意就是笔者之前提到的“光韵”。“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可见,本雅明对这种改变是持赞赏态度的,他用到了“解放”这个词,他认为通过机械复制,大众对艺术有了一种亲切感,也便于大众平静地欣赏艺术作品。

第二,那个时候的艺术品不是面向大众的,上段提到的圣母像之类的艺术品在那个年代具有很崇高的“膜拜价值”,因为大众不会轻易见到它们;对于观赏者来说,他们想怀着敬畏之心去参拜,但是机会不多,因为少数的高级神职人员才能够接近。在这样的环境下,大众不可能充分地欣赏到那些伟大的艺术品;而出现了机械复制之后,“膜拜”变成了“展示”,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那些曾经没有办法接触到的艺术。所以在这一层面,本雅明对机械复制也是持欢迎态度的。

第三,本雅明在书中对电影艺术大加赞赏,这是因为虽然电影的出现代替了光韵,但出现了震惊。他认为震惊是一种感受,它弱化了光韵对艺术的联想和经验回忆,强化了一种对艺术品的瞬间关注,而这种瞬间关注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它正好和人们求新求异的需求相吻合,是一种促进现代艺术发展的体现。

由于解放了“膜拜价值”和“礼仪形式”,同时出现给人们带来不同感受的震惊的出现,从这个方面来说,本雅明是欢迎机械复制的出现的。

3.2对灵韵的怀念

第一,在本雅明内心潜在地对机械复制的矛盾中,最令本雅明觉得不舍的是灵韵的消失。灵韵有三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独一无二性”。“独一无二性”就是“原真性”,艺术品的创作是有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一件艺术品只能在某时出现在人类历史上的固定的某地,这种特性是即时即地的,是独一无二的,就是这样组成了艺术的原真性,这种原真是复制所不能企及的。二是若即若离的距离感。上文对光韵的解析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在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呈现。这一点说的就是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要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就是敬而远之;也正是因为所有人对艺术的态度都是敬而远之,才回让欣赏的人如此着迷于艺术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本真性。三是自律性。自律是说任何一件艺术品,由于它的独一无二和大众对它的敬而远之,所以它创作出来就是为自己而存在的,它从不依附于欣赏者给它赋予的价值,它是自律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总结篇10

关键词:能力培养;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1机械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人才培养思路

1.1机械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目前我国有关机械教育课程虽然侧重对学生动手和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好,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当前一些通过机械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相关的实践经验也十分匮乏,甚至许多机械技术相关基础常识都了解模糊,且相应的协作能力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当前在一些机械基础教育课程中内容多,且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从下手。

这种现状和问题的出现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关,这种模式侧重于采用学科本位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课程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阐述,教学方式也采用传统的课堂教授的形式,学生学起来非常被动,在课堂中师生没有互动,学生主体意识不强,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不够重视,这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真正的机械教学目的,同时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此外,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导致原本具体的动手程序和方法变得难以理解,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付相关知识,学生学习枯燥,缺乏兴趣。

1.2机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思路

要解决机械教育相关机构出现的以上问题,避免这种“理论知识不过硬,动手能力不过关”的状况,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机械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为导向,努力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和提高其动手能力。

这一模式要求在机械教育过程中在理论内容讲授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尽可能地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尽量做到机械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的接轨,注重两者的合作。这同时还要求机械教育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来构建培养模式,而这一方面尤其体现在与相关制造企业的合作培养上。制造业的运作主要以产品制造为主线,经过样品设计、根据设计图纸制定制造程序,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制造产品,之后进行组装和检验等流程。所以,机械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严格遵守这方面的相关流程和程序,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取消原来那种独立的机械制图、设计、金工实习、制造等课程教学与实践。努力构建一套“一条主线,两套系统,多个教学模块”的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机械专业基础教育模式

上文提到目前我国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要建立相应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那么该如何具体展开相关程序和措施呢?“一条主线”即要求同学们以一台典型机器的制造作为主要流程,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串联起来;“两套系统”则为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结合原则;“多个教学模块”则是根据具体的产品制造流程,从样品设计,到制造流程的确定,到产品的制造,再到产品的装配和检验等多个教育模块的设立。为了使学生达到真正的能力培养目标,笔者以机械产品制造的流程作为线索,对该模式的构建进行简要论述。

2.1任务下达阶段

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授,介绍机械产品的相关类型、组成、特点和功能等,让学生先了解产品生产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与本校合作的机械制造企业参观,让学生对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流程和管理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下达相关工作任务,其重点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同时提出与机械制造生产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相应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及其动手的欲望。

2.2图纸设计阶段

任务下达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分组对相关机械产品进行拆装,根据相关零件进行测量绘图的动手训练,此基础上完成零部件图纸的设计及零件组织流程的设计。此阶段,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相关理论课程教授学生相关的设备拆装知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巧实训;引入相关制图软件和设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相关计算、测量的工具。为了完成各零部件图纸的设计,教师需要在理论知识上讲授相关的常用机构原理与应用和常用零部件结构的设计知识原理,在动手方面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来进行产品图纸设计。

2.3零件机械制造阶段

此阶段的机械教育要根据之前的图纸设计来分析零件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其辅助的设备和工具,要求学生分析其原理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在此过程中引入机械工程原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引入机械制造流程制定的规程和方法等知识的教学。在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相关机械生产的具体操作练习,包括磨、车、铣、铸、焊、热、钻等。同时,在此阶段,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现场观摩,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现场解说,让学生自觉地将企业正规的产品制造流程与自己设计的流程进行对比,从而使得学生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和流程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校这一阶段的能力培养需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