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十篇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十篇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8:27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篇1

1.采用激情导入

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导语能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那样就容易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内容做充分的感情铺垫,它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导语的设计不能离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陈涉世家》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们通过学习历史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大泽乡起义,那次农民起义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这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起义,它揭开了数千年来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农民自发起义第一次对封建政权发起挑战,给当时暴秦政权带来毁灭性打击。大家知道这次起义是谁领导的吗?起义过程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陈涉世家》。

2.进行情境探究

情境探究,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深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如上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不知不觉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老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3.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又是为了一切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先天及学生主观努力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倡探究式学习并非只局限于好学生,而是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我们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如: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麻雀嘴巴"现象,这是众多课堂上存在的司空见怪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乎,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麻雀嘴巴"。我看这样做大可不必。这种现象的存在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这种现象营造了课堂情感互动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毫无顾忌地向教师提问,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因此,我们做"麻雀嘴巴"的维护者,更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

4.精心设计问题

关于问题,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所提的问题都应该是学生能接触、能感知到的事物和生活实际,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提问。对于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当。问题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这样不仅能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5.培养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经常性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会恍然大悟,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6.开展巩固复习

这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对上一节课或前面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检测,以摸清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巩固程度。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宁缺毋滥,最好是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如在讲解文言文单元《醉翁亭记》这一课的时候,课前检测的题目主要考查的就是在《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之心的诗句,既复习了前面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背诵,又让学生对古仁人之心又了深入的理解,对学习《醉翁亭记》中"醉翁"的"仁人之心"也大有裨益。

7.进行反思探究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反思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首先学会自我总结。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就"你赞同三味书屋中私塾老师的教学方法吗?""我们可以模仿鲁迅在书桌上刻字吗?"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会见仁见智的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篇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 艺术 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 规律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 教育 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篇3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教学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与交往的关系。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融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用好新教材呢?首先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法”的特点是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本文仅就活动体验探究学习模式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1.绘图解说式。即先让学生依据课文的言语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以及意境等,然后进行想象,编制和加工再创造成画,再由学生对绘画内容及绘画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绘出,但不甚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如课堂学习《小石谭记》前的预习作业,我布置了绘画的任务,要求画清小石潭及潭源的位置、潭景、潭旁的人。不少同学潭景画得很美,却在解说时由同学或自己发现了“画不对文”之处。如:潭的位置应该是“丘西”,潭的源(溪)应该是“西南”,潭旁的人应该是(六人),有些同学却产生方向差错,人物遗漏(如作者)的错误。真是不画不说不知道,一画一说才深刻。

2.网络阅读式。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关于名家名篇的信息,制作多媒体网页课件,收集相关课文涉及的自然风光、环境,生物资料,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如学习鲁迅、杜甫等名家的作品前,我没有滔滔不绝在课堂“倾倒”,而是发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由学生上课来“献宝”,说说他的“伟大发现”。这样“自找”的知识,同学就觉得“是我的”,因而体验、印象深刻。网络阅读让课堂,让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有了“兴奋点”、“着眼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究,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和求知欲。

3.课堂活动式。一是课堂游戏。比如传话游戏(语言训练)、成语接龙游戏、谐音记忆法小游戏如:记忆刘义庆一《世说新语》可偕音成――世上的人都在“说”一种“新”的“语言”了,只留(刘)下一(义)个阿“庆”嫂不会。笑声之余,记忆效果出奇的好。二是课堂辩论。如学习《愚公移山》,组织了一次“愚公愚否”的辩论会。在辩论过程中,同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抒己见,旁征博引,连最不喜欢作文及最不好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三是课堂表演式。如学习《核舟记》,我请同学表演那核舟上的“五人静态图”,再由同学旁白。如此,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其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的表演是难点,同学们高喊“我来”,“我来”,几次三番换角才满意。却又争论起“左手抚炉”该如何表演。最后大家认为“抚”不是“摸”――要烫坏手(大笑),可以是“拢着炉子”,同学们还自己注解为“有风,怕火熄。”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自己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还认为“不论对错,有疑愿解疑就好”、“面对大家所满意的‘静态图’,对五人的位置动作、神态有了直观、深刻的感受,课文不要背也背出来了”。四是课堂演讲式。如两分钟预备铃让学生一分钟演讲,可以是最近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小新闻等,也可以是自己的佳作――感受、体会等。由同学互评。要求极其宽松。旨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不断深入、强化思维和语文语言表达能力。

4.工艺制作式。即让学生在课后、课前动动手,用工艺制作的方式体验语文“文”的“美”、“文”的“精”,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学语文,学有余味,学有乐趣。如学习了《指南针》,我让同学自己动手做做文中的指南针,如“磁石磨针碗唇型”、“磁石磨针水中型”、“磁石磨针缕悬型”。还有同学把“缕悬型”和当代“罗盘式”两者结合,获得了“小小创造家”的称号,令同学颇为惊喜,辛苦、甜蜜,百感交集的感受体验非光是听课可比。

5.成果展示式。即把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实践成果在班中校中各级各类平台上展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体验探究中锻炼能力,再创成功。如语文小报、优秀作文、优秀剪报、文摘卡,我请同学自己设计、布置、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栏里;向各级报刊推荐发表优秀作文,并在班校等推荐;发动全班评价学习。

6.课堂迁移式。即注重在生活情景中启发学生学习。“生活是词语之源,语文之本,所以,虽有种种客观限制,我也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学习――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课堂。如春秋游活动,正是课堂迁移大做文。章之处。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自然美,人文美,去发现生活的美,生动体验结束后写练笔抒怀,一堂作文课不知不觉在感性中悄然落幕。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探究

此文对目前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给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和具体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有益的教学情境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渴望的基础意识。情境教学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认知和实物辨别的能力,可以开发学生右脑的智慧,能够充分利用大脑来记忆和理解语文知识。一旦形成了系统的情境教学,学生对初中语文便是情有独钟了。

二、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教学

1.用情境创设悬念

人们一经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行动起来会更加的用精神动力,并会沉浸在求知探讨的过程中。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来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思想走进一个意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借用情境启迪思维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体会到文章的主要情感,形成自我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由于初中学生还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办法涉及更广的知识面,通常无法体会到丰富情感的存在,那么需要教师来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的情境,例如在教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内容时,利用课堂的前一个十分钟来让学生讲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对错误的反省等问题,紧接着教师再引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相同的,从生活上的思考引申到实际的课堂上。

3.采用情境认知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篇5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表扬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我还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诸如“辩论赛”等形式的比赛,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无论胜方负方,都会得到我的诚恳的表扬。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篇6

一、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并没有把情节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在师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二、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语文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感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的解答。但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他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会自己分析了。

三、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指点,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它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在讨论过程中,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做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四、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从心理学的角度,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表情达意就能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就能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背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二是要讲究背诵的方法。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要仔仔细细地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更容易记得牢,背会的内容还要经常进行巩固。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篇7

(一)探究法误区

一直以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来传授语文知识,造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在我国实施教学改革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开始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法最新是由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并阐述了此种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式。说明比较是所有思维以及理解的基础,人们可以经过各种各样的比较来理解世界和了解世界。可是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在应用探究法的过程中进入了误区。假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能够依照计划使初中生应用探究法进行学习和思考,把课堂上学习的初中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比较、总结规律,使学生在一定时间的训练和适应之后,可以积极的、举一反三地学习。那么,这种探究式学习方法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授课和初中生的学习都是好的,也是高效的,学生在互动和沟通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可是假如过于深入应用探究法,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放得过深,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就很极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师对这一方法理解得并不到位,甚至错误地理解了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本意,把教学都推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担负全部的课堂学习任务,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模式,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对其实施引导,使初中生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初中语文课文的知识。甚至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又开始实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整节课教师是表演的主角,不去留意学生是否听明白和理解到位。甚至有时初中语文教师对探究法直接粗暴的加以否认,认为其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二)设计探究题误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深受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运用范围也特别广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探究题,有步骤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能够逐步提高,并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设计探究题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其意义十分巨大。可是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题的时候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极端性,比如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探究题特别深奥,初中生难以理解,不符合探究题的设计初衷,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不能达到原先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又比如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探究题过于简单,对于当前的初中生来说思维深度不够,没有思考性,初中生直接就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探究题的意义没有表现出来,探究题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城乡出两张皮的现象。又比如探究题设计的时候不考虑其层次性,这就让初中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逐层提高。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当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探究题不合适的时候,探究活动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原本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启发功能不能体现出来。

二、改善初中语文探究法教学的对策

(一)探究法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引导作用

在进行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探究的形式是怎样表达和呈现,其探究模式始终就是一个教育教学方法,不要将其简单地当成一种形式,我们需要将其看作为一种观念或者是指导思想。在实施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从理论出发,深入研究其理论构成和理论含义,之后再将其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成功地运用探究式来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把传统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对比,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掌握其本质。要注意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初中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正确引导,关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成果和效果,而不是对学生采取放之任之的态度,对学生不管不顾,把所有问题抛给学生,这不仅不科学也是不可取。

(二)开展探究问题设计,体现启发教学

要想使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让探究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问题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探究题能够满足初中语文日常教学需求,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题的时候必须考虑探究题的三大特点。下面对这三大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第一,具有全面性,要求初中语文探究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第二,具有循序渐进性,初中语文探究题的难度要是渐进式的,题和题之间不能有太大的跳跃,使出示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第三,具有思维的启发性,初中语文探究题要求其不能是课本内容的再现,而是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题目。

(三)探究活动结束后要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篇8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初中语文应用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点等方面,有目的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布置任务来创建情境,给定相应的阅读材料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而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发挥潜能,教师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答疑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在阅读当中的自学、实践、交流、反思、归纳、总结等环节,自己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思维习惯,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如何才能很好的将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运用在初中语文授课中,下面我就从探究阅读法的步奏入手,探讨在初中语文授课中此方法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运用,希望能对语文教师的授课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设计教案,合理创建情境

教师在授课前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特点相结合,设计出难易适中的教案,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创建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让其主动的去进行阅读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可以采用的情境创建法有:第一、设问法,如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一个人被留在了荒芜人烟的孤岛上,能不能活下来?遇到野兽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离开这个孤岛回到正常的生活?”在学生的议论中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接着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我们本课的主人公鲁滨逊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生存下来的?而他又是怎么逃出孤岛的?带着疑问我们从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第二、多媒体法,采取播放视频、图片、音乐、幻灯片等手段,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多角度体会文章的意境,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先播放几张漫画或者动画片段,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带着想知道最后发生了什么的好奇去阅读文章。第三、布置作业法,如为了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特点有更深的了解与把握,设计一个“孔乙己档案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填写表格等。

二、带着问题,进行自我探究

通过第一步老师对于情境的创建,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进行阅读与分析,这也避免了过去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枯燥讲解,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听的教学困境,让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学习、主动阅读,不过老师也要发挥其在自学中的辅助作用,既不能过多的干预学生,也不能让学生任意摸索,要合理的进行指导与协助,发现学生使用的方法不当或者方向错误,就要及时的进行引导与纠正,并且要记录每个学生的探究过程,形成文档作为每个人的“成长日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如《社戏》中对于归航偷豆的描述,“便‘任凭’船浮在水面上,‘围起来’用手‘撮’着吃”,有的学生认为是表现了伙伴们的饥饿与野性,而老师可以通过提问“人是否在饥饿的时候用手捏着东西吃,在什么时候才会?”来引导学生关注,豆子很烫这个情况。

三、分组讨论,发挥集体力量

教师将班级学生合理分组,主要依据学生的性别或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每组3至6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的划分,并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与产生的疑问在组内讨论,展现每个人的个性,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巩固知识、进行再学习的目的,最后通过小组的集体力量,来总结出最终的答案,通过每个人的“小知识库”与小组其他成员的配合协作下获得“大知识库”,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而小组阅读结果的展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进行话剧、小品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辩论赛等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热情与效率。

四、互相评价,实现教学目的

探究的最后一步就是评价与总结,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互评,这样既可以抓住他的注意力,又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在其他同学或小组讲述的时候,确保他也在认真倾听与思考。教师则在最后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将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与升华,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骆驼祥子》一课,学生通过阅读后对主人公“祥子”的人物体会中,总结出了由于当时社会的所迫让穷人从“人变成了兽”,但是正真造成他这样的原因还包括其自身的价值观的扭曲,这点老师可以将文章的结论进行升华,并转变到现代社会,来引导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学生自主的从语文阅读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授课老师认真的钻研教学过程,将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在实践中更多的尝试和总结,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在中国课堂,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此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同时更推动了新课标改革的进程,故应多多进行课题实践。

参考文献:

[1]高华华.探究性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4,01(02):127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篇9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7

探究性阅读作为一种较新颖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法,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重点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自主性原则

传统的初中语文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不重视的,探究式阅读要求教师设计阅读情景,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阅读时,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开展阅读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探究性阅读的目的,完成文章脉络的整理、思考并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2.开放性原则

信息时代的来临,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语文作为初中的基础科目,学习好语文是学生完成其他科目学习任务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授之以渔”,把握好探究性阅读的开放性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阅读和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实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目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利用好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不断提高探究思维能力和语文知识应用水平。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学生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探究式阅读教学是一种通过激发学生理解能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重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探究阅读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最终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探究阅读方法,与此同时实现提高学生探究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建阅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阅读参与积极性

创建教学情景,是探究性阅读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手段。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参与积极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在创设阅读情景时,一定要保证阅读情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并找到阅读内容中的情感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情感的带动下,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文章作者开展灵魂上的交流,提高探究性阅读的质量。

例如,在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课程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许多巍峨壮丽的世界著名桥梁,在激起学生的兴趣后,让同学们针对生活中的桥梁展开探讨和归类。由于其探讨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桥梁,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相当高,感觉同学已经被桥梁这一话题吸引后,笔者顺势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探究阅读阶段。通过这种情景化的探究阅读引导,学生从原本涣散的学习状态中逐步进入对桥梁的求知欲望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阅读欲望,提高了其探究阅读效果。

2.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辅助学生完成探究任务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自我开展探究阅读,并从探究性阅读中收获新知识,养成新的阅读习惯,培养探究阅读技能。因此,在运用探究性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题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独立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从阅读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收获。

例如,在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会对文章中“于勒在船上赚了钱,为什么菲利普夫妇还要躲着他呢?”产生疑问,教师在对待学生疑问时一定要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只有让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主动性,并从探究过程中掌握探究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其探究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进行探究性阅读打下基础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只有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要求,才能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阅读内容的探究和理解中,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并针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给学生推荐符合其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阅读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探究性阅读教学对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只有把握好探究性阅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才能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语文理解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意识培养兴趣创设情境亲近生活体验成功

在心理学上,探究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愿意并能够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心理特征,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发生的前提。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放飞学生想象、切入学生心智的教育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运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要,也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契合,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

一、培养兴趣,运用探究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向上,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的丰富。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要善于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优化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的探究意识的有效的手段。

好的新课导入环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创设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天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一开始上课时,教师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歌词中所唱到的辽阔草原的画面: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看完后,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朗诵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也会由衷感叹草原之美。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草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在文章的空白处、矛盾处以及语文与生活的契合处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教学《麦琪的礼物》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德拉与杰姆在互赠礼物后的那段空白巧设问题:此时此境,德拉与杰姆相视无语,如果要你为他们设计几句对白,该如何设计哪?比较你设计的对白与原文的空白,你觉得哪个更加有艺术的表现力?通过探究,学生既能感受到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妇之间的真情,又能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二、创设情境,形成探究的氛围

探究意识的养成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而学生主体性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因此,语文课堂应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尽情的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与教师、文本的探究形式对话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投入的开展阅读与思考,而且能满足学生探究与发现的深层需要,产生积极的探究体验,进而积淀学生关注、思考、探究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安排,即菲利浦夫妇全家在路途上遇到了穷水手,而在其他剧中,于勒由一个穷水手摇身一变,成为了百万富翁。让学生通过对比,自行探究在这两个情境中菲利蒲夫妇的对话,从而了解全家对于勒的态度,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小人物的辛酸与悲哀,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也会有一个切身的体验。

又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科普小品文时,教师就可以大胆的让学生放开手脚,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死海的地形特点、海水成分等知识,自行探究死海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参照物,细读课文,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课文的描述有何不同……

三、亲近生活,养成探究的习惯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这一认识,引学生对学习与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把生活资源转化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从生活、社会中发现问题,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自主、深入的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的认识。

努力的开发、拓展语文资源,如探究家乡的民俗风情的形成与演变的原因、街头广告标语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写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等等。在教学《北京立交桥》一文后,作者曾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家乡的“桥”文化,由于学校地处江南水乡,桥梁众多,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桥在吴文化中的地位,领略了吴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从确立大语文观念出发,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重要的是,探究意识逐渐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逐渐的形成。

四、享受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