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十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十篇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1:02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特点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以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为起点,调整教学关系、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形成了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起点

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没有提高,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是否建立了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是否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实践中,语文教师确实是把自己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中转变为与学生拥有平等席位的对话者,他们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了传统意义上把语文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六年来,对于课堂教学所倡导的起点也就是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真正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师生在教与学中进步,在教与学中体验到快乐。

二、感受生活,关爱心灵成长是课堂教学的绚丽细节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体验给予了抹杀,甚至忽略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真正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需要,从而使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课程意识从“汉语文”到“汉语”解读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教学途径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师要综合教学资源,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活力课堂的重要作用

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活跃程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在与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展现自身的个人魅力,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因小学生具有多动、好奇的特点,活力课堂更可以接近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性格特点,增强对其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在无形之中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内在感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与认知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多管齐下,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课堂教学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制订教学计划。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开展教学任务,对各个过渡环节进行巧妙设计,在宏观上把握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全面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创建活力课堂的重要保障。

(二)巧妙的教学导入。教学导入是在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景导入、有效问题的设置和“微课教学”等模式开展。如在《荷花》(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相关的图片与“微课”资源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课堂教学展现个人魅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自身的言谈举止,提高素质能力、品格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心情愉快,通过自身的语言形态、肢体动作等活跃课堂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尚未成熟,其对新奇的事物较好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趣味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翻转课堂等多种模式活跃课堂氛围。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趣味教学模式,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如教师在进行课堂词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比赛形式开展“看图猜字”的游戏进行教学,教师在小卡片上画上相关词语,学生通过看图猜出词语。整个游戏过程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学习了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组比赛的机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有效提高了课堂活跃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荣誉感与凝聚力。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沉闷乏味,更具有灵活性,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小学生的创作能力是不可想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发掘与培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同一问题,因为学生的生活、心理和知识掌握能力的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度制定衡量的标准,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全面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品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小学生因自身的群体特点,更适合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注重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内容、手段和沟通方式等方面,多管齐下,创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林萍.如何营造宽松、和诸的课堂气氛[J].小学教学参考,2011(247):12.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兴趣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推动力。一旦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了兴趣,就会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独立的快乐。如果小学生不能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课程,就很难快速的融入到语文学习的环境中去。所以来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教师首要要去解决的问题。培养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要结合小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强,活泼好动,对于事物喜欢主动去探索。因此老师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时要把握学生心理特点,采取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设计课堂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一开始导入语的设计,是语文课堂成功的重要因素。好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语文课堂上来。所以说,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好坏,对于语文课堂效果来讲非常重要。课堂导入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师使用得当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对于小学生语文课堂比较常用的几种课堂导入方法有讲故事,猜谜语,做实验,玩游戏等方式。教师通过导课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即将开始的语文课程中来。

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一旦对事物产生兴趣,就会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求索精神。多媒体因为其强大的功能,在小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兴趣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作为老师应该利用好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片以及动画相结合的优势,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念,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印象。作为老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习多媒体技术运用,不但要会制作ppt,还要对简单的动画能够进行处理。以增强课堂的渲染力,有助于将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简单化,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如《桂林山水》一文,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印象,提升课堂的授课效果。

三、采用设疑法激发学生课堂互动

有很大的好奇心,对于外界事物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而思维的开始是来自于好奇心。作为老师可以多去发现学生的这些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述《家是什么》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展示一张图。这张图上一个房间,一头猪。这就是最早造字出来的“家”。经过时代的变化,家字有了新的内涵,老师可以问学生,那么什么是家呢?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对于家的理解,学生会迫不及待的举手回答,教师可以多给学生集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对于学生说的观点,要及时的给予肯定。

四、通过语文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单纯的是黑板板书与学生听讲。老师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于老师的不断引导,通过课程的艺术性与新颖性来提升学生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兴趣。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大多喜欢自我表现。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多组织一些表演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进行朗诵,渲染气氛,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作为老师,首先要认清小学生心理特点,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日常教学。通过设计导语,集中学生注意力,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多方面展现课堂内容。同时利用疑问法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最后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以增强小学生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要不断的去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季英.追求最生动的、有价值的“提问”——基于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2]吕国光,屠峰.西部农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查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3]顾琰,范亚男,朱莎莎.江苏省小学生课外学习现状调研及对策[J].基础教育.2009(01).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课程意识从“汉语文”到“汉语”解读建议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语文园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10-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应整合好知识系统工作,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新课改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深入,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对策非常重要。本文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其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详细如下文报告。

一、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特点

1、具有一定新颖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中还可设计出多样性、灵活性的小点。例如,在“我的发现”部分,其中涉及到了两个小环节“我发现”、“我会读”;在“日积月累”部分中还可将“我会读”、“读读背背”、“读读记记”等内容穿插在其中。

2、具有一定综合性

“语文园地”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内容方面的综合,“语文园地”是将每一单元学习内容借助各种栏目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联系,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单元中的基础知识点;第二是策略性基础知识点方面的综合,在“语文园地”中,涉及到了五大栏目,分别在听说读写方面使学生得到了一定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第三是课外教学资源、课内资料方面的综合,也就是将课堂知识点内容借助“展示台”栏目,让学生对课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最终达到课内指导教学,课外准备活动这一教学目的。在“语文园地”中,有一个栏目内容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也是一项教学重点,每个单元口语交际部分都有明确主题。例如,在小学阶段三年级学习过程中,口语交际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有介绍学生课余生活、秋天的快乐、讲名人故事等。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组织好语言,进而做好记录工作,将学生成果在全班分享,相互之间交流体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

1、分散与集中在“语文园地”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园地”教学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分别是集中和分散。其中分散是指在将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研究,并将知识点按照其特有的特点分布在具体课程中去;集中式教学则是指“语文园地”中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及记忆。因为小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通过研究重点知识点发现其中有密切关联。因而,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讲解“语文园地”之前,可以对单元中课文内容知识点进行适当归纳总结。

2、从听、说角度多方面解读“语文园地”教学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当中涉及到了众多技能知识,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从实践角度进行教学。通常情况下,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在知识能力接受方面比较弱,理解能力不高。但是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能力均较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角色模仿的方法帮助学生累积优秀的语言段落,将其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语言。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解读

“语文园地”学习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从当前教学趋势来看,多数学校已然具备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条件,例如,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等。小学“语文园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并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素材,或者与影音文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感官特征,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展开。

在“语文园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图文结合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并恰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文章内容进行学习,进而正确理解文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

在“语文园地”实际教学阶段中,教师需要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最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主动性。采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游戏所带来的愉悦、在游戏环节中也能对语文知识做到进一步巩固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有一单元内容是“趣味广告”,教师需要事先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事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借助电视、网络、街道广告搜集趣味性广告;第二,趣味性广告搜集工作完成以后,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广告趣味性,如,部分交通告示在语言应用方面极具幽默性,人们看了之后往往印象深刻;第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广告搜集的心得体会;第四,学生借鉴了搜集到的一系列广告词之后,自创广告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趣味性。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旨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语文知识学习属于一项系统、繁杂的工作。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语文园地”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记忆情况、积极主动性方面产生了有利影响,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园地”进行合理规划,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提高学生理解方面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陈秀菊.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02):37-38.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运用;作业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89-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而进行语文实践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语文作业。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教学实践中巧妙开发课文语用资源,用课文教语文,抓住文中的语用点,综合运用作业设计策略,精心设计各种针对性作业,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语用能力。

一、关注表达形式,言意兼得,内化语用点

1.以典型句式为依托,构建语言环境。例如《庐山的云雾》中这样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教学时,指导学生朗读,明白这是什么句式,然后布置作业:模仿这个句式写“校园里的花朵千姿百态。”有机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写排比句、比喻句等。这一作业设计是以典型句式为依托,为学生构建了“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语言环境。

2.在揣摩中“建模”,破解语言密码。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表达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表达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通过读、悟,了解“典型的段”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感受作者构思的精妙,完成“建模”;接着尝试运用这一写法,学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如在教学《游金华的双龙洞》第五自然段时,教师要求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作者介绍了“孔隙”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概括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空隙“窄”、“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写法。

3.挖掘文本特质,体悟语言特色。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光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的”。教学时,我们不光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具体的动作、语言等细节,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并适时地进行迁移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文章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是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个很好的“范文”。因此,课后可给学生留下一个作业:仿照《最后的姿势》一课,采用正、侧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写一个你最尊敬的人,注意详略得当。

二、展示独特思维,适度拓展,增值语用点

1.以“补白”深化文本内涵理解,提升表达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多处运用了省略号,同样的符号但蕴涵的内容却不尽相同,这就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些省略掉的“空白”是否相同,作者这样表现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如《孔子游春》一文中的两处列举省略,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最佳切入点。通过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对大自然和母亲的共同点以及水的其他品性的补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同时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2.以“扩展”加大信息量,丰厚表达文采。教学时,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补充扩展,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理解文本内容,还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如《虎门销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词“人山人海”。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时候会有“人山人海”的场景出现?用几句话说说当时的情景。这个练习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人山人海”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虎门销烟时场面的壮观,还让学生进行了场景描写的写作练习,可谓“一箭三雕”。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特点;基本特征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英语教学的总体思路,找出其基本特征,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符合教学多样性的特点。小学生最初学习英语时,所有的学生基础都是一样的,都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阶段,为了迎合学生的好玩心理,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的形式。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很难记住单词,老师可以在一个方框里做一些模板,要求两个学生玩,老师说一个字,学生就用方框模板字母拼出单词,答对就给予奖励。这就是教学的基本特征,只要你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就不必担心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学科时不再害怕,而是产生好奇心,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第一步。下一步是教师如何将学生的心理保持下去。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其他的多样化,这也是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例如,在教学简单的英语课文对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有助于其理解和记忆课文的内容。此外,老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融入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简单的英语对话。

二、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小学英语课堂所面临的挑战

1.基本特征和挑战

(1)小学英语的基本特征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生可以根据相应的英语知识学习,形成自己的英语思维,形成一个完整的英语学习观念并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英语基础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英语教学在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具有“基本”的特点。

(2)小学英语“基本”水平遇到挑战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随着现代社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难度也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教师年龄结构逐渐趋向年轻化,许多小学英语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很难做到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难以加深对小学英语知识的认知深度,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教案编写经验,缺乏教学策略,容易导致“拔苗助长”。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英语的基本特点,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确保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发展。

2.探索性的特点和挑战

(1)小学英语具有探索性的特点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英语学习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让学生了解英语知识的基本分析的意义,并给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英语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通过英语知识的分析和反思,获得相应的英语知识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对英语教学内容更深入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逐步提高学生的初级知识探究能力,把握好小学英语探究的特点,不断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小学英语“探索性”的层面遇到挑战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逐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必将越来越完善。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占据绝对地位,学生的思维探索空间严重受限,学习的过程难以得到保证,“探索”也在很大程度上加上了小学英语教师的烙印,学生很难形成自己的英语学习观念。针对这种情况,要想改变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把握规律,不断完善“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在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过程中,应注意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目标不符合的地方,对挑战性的问题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有效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势;教师要求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7-0036-02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多媒体的日益发展,计算机、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走入了课堂。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学中,这些技术也在日益普及中。对于语文教学,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语文课堂教学非常有用的辅助手段,同时,也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事实也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并不是要取代粉笔黑板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也取代不了。而是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生动、直观互动的特点,发挥多种媒体集成性和多样性的优势,从而达到知识的有效传递、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以语言能力的获得为目标,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有效整合。先将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分解和重塑,再利用多种媒体多方面刺激小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感官系统,促使学生左右两个脑半球同时处于兴奋状态,加上多媒体信息容量较大,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学生迅速感知和深刻理解、活跃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感受情景,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此时,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的直接感受,从而达到对文章情境的整体把握,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如:在《胡杨赞》一课中,用在沙漠中生长的胡杨树图片,与课文文字内容相呼应,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的人的歌颂。

3.交互训练,提升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语言的应用练习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但能使学生获得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按钮交互功能和选择交互功能让学生主动选择和控制课堂节奏和进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进度控制功能进行仿写,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段的递进式理解,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到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并相互促进。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除了做好课前预习、互动倾听、创造质疑外,还需要深入浅出而又形象生动地进行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多媒体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基本美学修养

构图、色彩搭配和绘画是美学的三大要素。对于小语课堂教学来讲,黑板上的板书布局、颜色搭配和粉笔字的间架结构都能够反映出教师的美学修养。具有美学价值的板书不仅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孩子们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不仅如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所演示的幻灯片同样涉及到美学修养。如版面设计是否合理、文字颜色和背景颜色是否醒目协调、使用的图片素材是否清晰精致等。所以,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美学修养。包括基本的构图原则,如:点、线、面的构图原则;包括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如色环的组成和选择;包括三笔字的练习。

2.能够搜索相关资源并进行有效筛选的能力

数字时代的今天,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善用维基百科()、谷歌(google.hk)、百度()等搜索引擎,而且能够掌握搜索关键词、关键字的不同搭配与组合的技巧,才能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搜索结果。在显示出的搜索结果中,还需要进行甄别和筛选。对小学语文来讲,应该多选择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特点的图像、声音、动画等素材,而尽可能避免过多的文字堆砌;选用色彩鲜艳丰富的图像、悦耳动听的童声和可爱的动画。

3.能够简单加工处理各种素材的能力

在具体的多媒体教学准备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的各种素材,往往都不是最合适的,需要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处理。需要教师掌握不同素材的简单处理方法。如:部分网络下载的图像素材有网址等背景水印,需要通过软件将其去掉,以免影响美观和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对图像的缩放也要注意是等宽高比的方式进行缩放,以免图像出现畸变而传递科学性错误的知识;声音和视频素材也需要进行部分截取和格式转换操作,才能避免出现冗余。

4.能够有效组织素材和整合素材的能力

对于已经加工和处理好的各类零散素材,还需要围绕教学重点和瞄准教材难点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合,使独立的素材个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一线教师使用最为普及的powerpoint平台为例,如:可以使用模板功能使其所有展示内容保持一致的童真风格;可以将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有效地嵌入在教学平台中以保持演示和讲解过程中平滑流畅;可以进行超链接按钮设计实现自由跳转来增强课堂的交互性和自由掌控,等等。

5.能够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能力

如果过分追求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效能,会逐步形成单方面规范、完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要避免技术魅力优于教学内容的现象。因此,基于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针对小学生“涉世不深”的特点,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包括融入“人”的情感体验,营造人文氛围;发掘“人”的主体潜能,搭建人文平台;牵引“人”的审美灵性,培育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质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对小学生知识传递和情操陶冶的双丰收。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

将微课程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以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基础,针对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脑等多媒体以形成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微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被发现是在2008年,当时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名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了这个概念。渐渐的流入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中,随着科技与研究的改进和优化,对微课程这一教学新形式的理解也愈加深入。学术界很多教授也开始加入了对微课程概念的讨论。大多教授指出,其中“微”这一字对微课程的特点有很好的诠释,也就是课程的细小精致,以及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教学内容向外拓展的资源活动结合体。综合各方的说法来看,微课程是一种借助网络科技,由教师本身自主研发的,少于十分钟却拥有整体结构的短小教学视频资源,可用于大多数一般课程,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与按部就班的老固课程教育形式相比,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短小高效,领域性广;其二,方便简洁,个性化强;其三,丰富多彩,趣味性高;其四,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微课程的作用

初中的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一个基础学科,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所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与巩固是很关键的,培养学生将知识用在实际当中的能力,加强交流互作、创新思维能力。微课程的出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对知识的记忆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等问题都有所改善,为初中语文课程良好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提供推动力。

1.建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老固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循规蹈矩、单一无味,生感到乏味无聊,渐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逆反抵抗的心理,也就是对语文教学目标实施的阻碍,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微课程的引入,有效的化解了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加入微课程,利用更多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无聊的要点趣味化,将层面较宽的知识面进行综合整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

2.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化性

在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进行传授,在讲解重点前还要进行适当的铺垫,也就占用了一定的课内时间,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的引入,将即将进行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减少了铺垫所浪费的宝贵时间,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对提高他们思维创造力也有良好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原则

1.规范性

微课程在时间长短上有相对明确的要求,需要控制在几分钟内并针对知识点做好相应主题的内容。与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同学进行互动,教学内容需要适应短小的微课程,进一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看”和“听”是微课程教学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在设计微课程时,所选的背景图片及整体结构的构建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一些细微之处的差异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上都会有所影响。还有语言的标准性也很重要,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需要达到流畅规范的普通话。优质的微课程,既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力,又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

2.完整性

微课程同普通的语文课程一样,遵循“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等的设计流程。但由于微课程多借助网络科技,教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判定与评价方面相对难以实施。但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加强。

3.系统性

根据微课程的短小及针对性等特点,在对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推敲时,相当于完整全面的把握过程。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不需要明确的划分出不同个体,而是互相逻辑相依有所联系的整体结构,在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性。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接受大块知识,有条理的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接纳有所帮助。目前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已经逐渐对完整系统化的见识加强了重视程度,也是对过去单调的微课程的新改良。

四、微课程的实际运用及注意事项

1.教学中的ppt

ppt作为一个全面应用性很强的软件,有助于复杂的语文知识教学。看起来杂乱的语文知识在经过ppt的整理排序后,更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愉悦的课堂氛围内,完成知识点的传递,也使学生更加有热情的积极参与进来。在普通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了相对应的图片与音乐,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2.视频音频的播放

在教学中提前对知识点进行录制整理与剪辑,在课堂中以微视频的模式将知识点体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反复播放,不但对知识点起到加深与巩固的作用,也能快速的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期望目标。

3.情景剧模式

对前两者而言,情景剧的完成难度较大,不但需要教师在编排过程中的合理科学易懂性,还要求了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通过情景剧来学习知识点,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也使知识能够融入实践中。通过对台词和角色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对所学知识认识与思考的过程。在实际运用微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要有明确针对性;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各知识点相互关联但不可多次反复,保持新鲜性;还有我们要知道的是,微课程在初中语文课程运用中,可利用的内容、入手角度类型多种多样,细致的观察与准备会为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帮助。

五、结束语

文章结合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与初中语文中的设计原则及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使阅读者了解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希望对提高学生思维与沟通能力和语文学习的质量有所帮助。

作者:吴艳红单位:乌鲁木齐第66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新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