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风险与控制十篇金融风险与控制十篇

金融风险与控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1:39

金融风险与控制篇1

区域金融创新的理论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论》中提到的理念,他认为金融创新是在区域金融经济活动中,针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种创新,它可能是针对某个金融经济活动开展环节的局部创新,也可以是从宏观的思路看待整个金融经济活动以后整体的创新。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补充和扩展了区域金融创新的定义,然而它的核心定义仍然不变。

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基于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一种金融活动,它的特征是针对地缘政治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展金融活动,使金融活动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不断的创新支付清算体系、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完善金融机构的机制、拓宽金融市场体系等,这种区域金融创新推动着使金融活动向前发展。

然而,金融活动也伴随着各类风险问题,这些风险存在的因素来源于个体的因素、金融体制的因素、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市场竞争的因素等,区域金融活动的风险与其他金融活动的风险的区别在于它有传播性、关联性、扩散性,它带来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区域金融活动带来的风险非常巨大,人们需要在区域金融创新中控制风险的程度、需要使用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减少区域金融活动中风险存在的程度。

二、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目前的问题

人们在开展金融活动的时候,背后一定会伴随着各种风险,为了让金融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人们会应用种种方法规避各类风险。然而如果一味的规避风险,则金融创新很难完成。以2013年腾讯公司与浦发茛行共同研发的微信银行为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银行卡现有的功能,人们要求能在移动设备中更快捷的使用银行卡的功能,于是浦发银行与腾讯公司合作,把网上解行的功能与微信平台结合起来,让人们能很方便地使用微信完成银行卡的功能。然而这种金融活动开展的方式受制于微信平台的普及、软件功能的体验等。部分银行考虑到风险问题,就会慎重的考虑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创新。可以说,区域金融的风险制约着区域金融的创新。

一种区域金融创新模式在使用的时候,有时会带来新的风险。以2013年支付宝公司与天弘基金共同推出的余额宝的网上投资方式为例,它用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利润吸引支付宝用户投资,受到用户的好评。然而它面临着两大风险:余额宝本身运营的风险,如果余额宝不能让支付宝用户获得收益,将难以持续发展;银行对之进行限制的风险,由于余额宝的发展将会触动银行的利益,因此银行可能会共同联手限制余额宝的发展。可以说,区域金融的创新会带来更多新的风险。

三、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引起区域金融风险类别的分析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创新的主体需要意识到自己是否能够即时兑现自己的承诺。信用风险是区域金融创新可持续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会背负一些债务,创新的主体需要了解到自己是否能即时偿还债务,如果创新的主体在运营时经常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经营前途将不会被投资者们看好,区域经营创新也难持续进行。

(三)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创新的主体有时会需要得到持续的资金投入,否则创新活动将无法开展。资金风险是区域金融创新必须要控制的环节。

(四)其他风险

其他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即区域金融新活活动开展的时候,需要有足够完备的硬件条件与软件环境支撑金融环境的进行;市场变化的风险,即创新的主体在进行区域金融创新时需全面的研究市场的变化;创新的主体在完成区域经济创新活动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具有足够的职业道德。以上都是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因素。

四、优化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具有风险控制的意识

金融活动的主体使用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展开运营时,需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这意味着在金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时要了解风险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从中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比例,使经过创新的金融活动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比如说,人们采用项目经理制度,就是要让优秀的经理人全权负责项目经营的活动,通过运用优秀的人力资源达到区域金融创新的目的;人们有进行项目运营时,要强调内部控制,并使用内部审计与常规审计的方法控制项目运营存在的风险。

(二)提出风险控制的方法

要减少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需要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可以控制的因素。以目前人们对区域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的方法来说,人们目前首先使用监控的方法控制人为的因素,让参与金融项目的人员了解自己在进行金融活动时,一言一行都受到监视,自己不能在进行金融工作时存侥幸心理;其次,人们运用合理制度评估项目风险,比如人们评估现有的资金、需要投入的资金、可能产生的收益等多种指标的方法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估,只有通过评估方案的金融创新项目才可投入运营;最后,人们使用信用风险限额与评级的方法评估区域金融创新的活动,人们要求项目开展时,需要有一定的保证金、抵押品、第三方担保机构介入等方法控制区域金融活动存在的风险。

(三)优化风险控制的环境

为了让区域金融活动能顺利的进行,人们有时需要区域金融经济开展的主体形成一个自律的规则,这个规则能约束各个金融活动主体的行为,让金融创新的主体能够有自律的思路。优化了风险控制的环境,就能够避免区域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引发的恶性竞争,使运营的风险降低。

金融风险与控制篇2

关键词:风险分析;收入策略;风险控制;知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3日

一、导言

在普惠金融下,首先最关注的是人们的利益最大化,怎样才能使人们的利益不受损害。普惠金融深入到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在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利益。为此,风险控制测算人员要及时提供相关可靠信息,让人们得到真正的实惠。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确实不是个好消息。现在人们也在不断地走向金融,跟进时代,但也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人民收入的多少也与风险控制息息相关,人民收入的增加,对于社会的稳定极有好处。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增加,当他进行投资时,他所能接受的风险也会大一些,承受能力也会加强。低收入户的风险抵抗能力往往要弱于高收入户,这也是必然的。

银行是风险控制的出发点,也是为人们提供指导的一个标杆。因而,银行必须做好自己的风险控制,提供准确的信息,让普惠的好处走遍全国。当然银行自身也要加强人才培养,走专业化道路。

二、风险成因分析

在数字普惠金融下,绝大部分普惠金融的数据都进行了数字化、标准化,这在很多方面增加了普惠金融的明确性、透明性。让人们得到了普惠金融所带来的好处和利益,普惠金融标准化、数字化让金融福利走遍千万家。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普惠金融虽然能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存在很多风险。出现风险的原因在于人员对相关风险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还有就是没有把理论与风险实际的情况相结合,没有把风险与大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风险计量人员没有预测风险的潜力。故而会出现风险计量问题、准确性问题等多方面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以稀缺资源作为生产的企业,随着资源慢慢减少,企业将会面临生存不下去的危险,而国家对于这部分企业是没有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必须要转型,让企业不再过多依靠稀缺资源,而向再生资源发展,但这需要企业的创新以及技术的提高,进而减少企业的风险。测算人员故意报出有偏差的风险水平以及不准确的风险数据而θ嗣遣聘辉斐伤鹗А3闲盼侍馔往与道德问题相联系在一起,由于人们的思想普遍比较理性化,因而在不断追求自己的财富最大化、价值最大化。没有利益的吸引是不会进行理性投资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就会忽略社会的利益最大化以及他人的利益。而当每个人都过于理性时,就很难做到不使别人利益受损时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社会就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往往此时并没有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一般企业诚信度越高,企业向社会筹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相对容易些,在人们心目中的信誉还是比较高的。对于诚信度高的企业,风险相对来说会较小一些,人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资金投放到这些企业中,以此来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诚信度高的企业会形成一段时间的资金过剩,形成资金剩余。资金多的企业资金周转率较高,财富的再生产能力较强。对于诚信度较差的企业而言,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较差,人们不愿意把资金投放到这些企业中。因为他们担心资金投放进去以后,没有获得收益,反而会使自己的财富损失。这样的企业筹资困难,因而只能以较大的收益率去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收益率比一般企业要大得多,但是风险也高得多,要想获得高收益必须承担高风险。企业资金周转率比较慢,企业随时都面临倒闭的风险。诚信度高的企业资金集中,会抓住时间增加生产,扩大规模,因为由于诚信的作用他的资金会得到及时的补充,对于稳定地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因而他发展的机会就会越大,发展潜力很足,最后达到此时期最优状态。而诚信度差的企业,资源稀缺,资金链随时都会断开,企业发展很不稳定,经常会停工停产,会付不起员工的工资,企业只能减少员工,缩小企业规模,以保持企业的存在,等待最佳发展时期。

三、风险控制与管理

(一)金融风险控制知识法则。金融风险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风险控制极其重要,它是风险控制的起源、根基。在知识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出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的预测。目前,大部分金融服务公司对于风险控制人才是稀缺的,企业不得不花费高成本去培养一个为企业服务的风险控制人才。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企业处于两难的选择局面。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如果花成本去培训风险控制人才,等培训完具备相应的技术后,如果企业没有高工资作为吸引,那么风险控制人才会被工资相对优异的竞争对手挖走,这样对企业极为不利。但如果在培训之前先与需要培训的员工签订协议。比如要求培训结束后员工必须留在企业工作几年以后,再让其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如果违约,培训的员工不仅要支付一定的违约费,而且要保证不在其产生机会成本的竞争对手企业工作(其竞争力至少大于该企业)。但员工在工作时,也会产生委托-问题。就是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他获得的利益是建立在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上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员工不完全按企业的要求工作,这时并没有对风险控制有实际的效益。

(二)风险控制收入策略。对于低收入户来说,一般要保证有正常的生活水平,生活要有基本的保障。如果所获得的收入只能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他便不会有多余的收入来进行投资,因而对只能维持生活的低收入户来说,有没有风险是无关紧要的,因为风险对他而言是不存在的。所以国家要努力提高低收入户的收入,以此来激励他们进入到投资的行列。对于中收入户而言,他们会有多余的收入来进行投资,但如果他们对风险分析不够成熟,他们不会轻易投资的,除非是冒险主义者。因而对他们要有正确的指引,让他们享受到福利,这也是普惠金融应有的作用。中收入户也会担心自己的收入受损,进而让自己变成低收入户,甚至更差,只能维持生活,这是糟糕的。中收入户比起低收入户,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会大一些,因而投资活动也比较多一点。他们损失一点要比低收入户损失带来的伤害小得多。所以,高收入户可以说是抗风险能力最强的,他们有最好的决策,有更好的消息来源,有可靠的投资渠道,所以他们越来越富有。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更应该努力提高低收入户收入,对高收入户适当增加税收,减少贫富之间差距,让人民大众都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福利。

(三)风险控制银行策略。对银行而言,风险控制是首要的,因企i与企业之间的金融活动普遍存在,难免产生金融风险,风险存在将会带给企业。我国的银行必须考虑风险控制的测算问题,应该主动客观地把握风险的变化情况。应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经济软实力、文化程度比例、企业人员团体合作精神、项目的推广程度、企业政策可行性、员工收入能力以及相关技能培训进度与实用情况等方面的测算。最重要的是企业员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这些对银行自身机会成本的减少与利益最大化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有效适度地运用这些技能,有助于银行提高竞争力,对降低金融风险有极大帮助,风险具有粘性,大多银行都是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控制不到位,所以才导致银行倒闭。而有的银行拥有侥幸心理、缺少市场经验,没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调查没有充分进行到位,这也是失败的原因所在。只要认真进行风险控制与测算的数据处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正确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正确的指导方向,及时积极参与各项指标和缺点进行改善,反复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抵御风险能力,拥有正常心理、理性思维,以平常心看待,不急进,平稳有序经营,才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合理利用风险控制工具。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认识风险成因以及其性质,对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到风险控制的策略。

知识法则重点突出了知识与风险控制的直接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理论基础从一个方面影响风险控制,他们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一般理论与实际结合越紧密,风险控制能力越强,理论与实际结合越薄弱,则风险控制能力越弱。要大范围提高人民理论基础,必须从基础做起,扎实做好学习理论的工作,教育是关键,培养人民风险控制整体意识,提高全民风险控制能力。

收入策略主要把人们按收入分为几个等级,分析收入与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显然高收入群体对风险是缺乏弹性的,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是相当高的。因而收入的一点损失影响较小。而低收入群体则不一样,那点损失占收入比重较大,因而对他来说影响较深,所以做决策时会相当谨慎,他们的承受能力比较小。因此,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更能有效地利用资金进行投资,有助于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提高,让金融风险成为他们为赚取利益的工具。

基本上所有的金融活动都与银行有关系,因而风险控制离不开银行,也不能没有银行。银行必须要做好自己的风险控制体系,要有专门的控制团队,专业的训练。银行的信息有时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损失问题,要体现到一个普惠的作用。为人们指引投资方向,提供微小投资帮助以及普及风险控制理念。银行制度体系必须完备,分工要合理、明确。杜绝非法金融行为,树立银行良好的形象。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璐.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丛雅静.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基于eCm模型[J].调研世界,2014.6.

[3]宋建.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与居民消费研究[D].山东大学,2015.

金融风险与控制篇3

    论文摘要:金融业重振,是“后危机时代”的核心环节。此次金融危机引发我们最大的深思,便是怎样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风险控制难以渗透其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往往是被动的风险承担者。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风险分散机制不对称,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对等,发展中国家不但难以获得收益,反而要承受其成本。 

上世纪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海外投资的扩张和金融工具的飞速更新,加快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虚拟经济在全球获得了无可比拟的高回报,资源大规模地一边倒地从实体经济抽出流入股市、债市、房市,推高世界资产价格,而虚高且不断增高的资产价格更进一步虹吸着全世界的资源,向虚拟经济部门集中”加之混业经营的多元化模式,极大的催生了虚拟经济的膨胀,金融创新过度,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加上金融市场作用扩大,产生了系统性风险,导致全球经济危机。 

一、新型金融危机的发生模式 

“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促使美国之外国家的经济繁荣,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世界低利率渠道而不是贸易渠道。低利率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投资和消费增加,从而使产品市场流动性充足,同时也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指数,与此相关的证券化产品也大量充斥于美国国内和其他国家,进而使投资者的虚拟财富增加,但这种虚拟资产不是以生产和投资者均衡消费为基础的,而是资产市场流动性膨胀的结果。”另外,当今世界处于不对称状态,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对称,发达国家总会转嫁经济风险,因而发展中国家总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的连动性,使得原本只存在于某一经济利益体系的金融危机蔓延至全球。 

“特里芬悖论”认为对美元的信任直接关系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架使这一信任难以长期维持。“新特里芬悖论”则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储备主要来自美国的赤字。美元本位制的现状,使得美元负债向其贸易伙伴输入,而中国是其现在主要的贸易伙伴。因此其又不得不以美元外汇储备来改善国际收支。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加重美元的贬值预期,使得发展中国家卷入其中。因此,“此次危机不同于以往的金融危机,它是‘全球新型金融危机’,是在非对称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次贷危机和以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缩水为特征的金融危机的混合体。” 

二、发展中国家应对“后危机时代”的窘境 

金融危机来临后,美国率先推出了应对其的重振措施,最主要的是在金融监管的改革上。由此看出,金融监管仍不失为控制危机的第一选择。发达国家面对已经步入轨道的金融业发展,其首要任务是保证它的安全。这与首要追求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不一。以中国来说,中国正处于建设金融体系的奋斗时期,秉承着效率优先的准则。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得不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每一次变革。“在中国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信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资金带动大增长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基本模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受刺激经济的政策和“保八”的影响,2009年中国信贷总量陡增了9.59万亿元,贷款增速约为32%,创10年来的新高。”然而信贷激增会导致经济过热,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如何在效率与风险控制间找到平衡,是关键问题。 

三、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措施建议 

效率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就是要为金融发展铺出一条轨道来。既然疯狂的虚拟经济如脱缰之野马,那么我们应该预先为其设定好马鞍,并对其全程监控。由此看来,制度设计和监管尤为重要。 

var方法是目前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使用数学工具计算金融市场的风险,广泛应用与银行金融领域。某种资产或投资组合的var是这样定义的:在一段时间内,该项资产的价值损失(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不超过var的概率必须等于预先确定的值(即统计学上的置信度)。用公式表示为:p(x

另外,从此次危机的后果看,有一些金融领域的机构仍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例如汇丰银行。深层分析下来,主要归因于其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内生的风险控制机制。客户始终是银行发展的核心,其可以发散出横向的全球化及纵向的多元化的业务。大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国家主导型的金融,其资本难以回归到个人领域。因此,银行内部也应与时俱进,开拓新兴业务,分散风险。 

最后,要审慎对待金融创新。因为过度的金融创新,给金融管制制度的更新造成负担,从而导致监管失灵,加大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出现后,有着严格假设条件和复杂理论结构的数理模型成为度量金融风险的主要工具,金融投资开始过度依赖数量化模型……也就是说,如果过度崇拜数理模型,以若干参数来完全描述市场风险的变化,替性的市场投资决策,必将导致危机的发生。”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尽量削弱金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这样才不会出现金融工具滥用所导致的运作失控。总之要创新与安全并重。 

美国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式必将对其后的国家改革带来影响,它促使了新的监管时代的到来。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体系不完善时,对其仍有借鉴意义。“我国金融行业混业经营趋势明显,金融控股集团已初具规模,再加上金融市场的份额集中度偏高,加强对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势在必行。 

金融风险与控制篇4

关键词 金融危机金融规范会计规范审慎政策融合

经济一体化、经济金融化及虚拟经济比重过大的价值结构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后金融危机时代仍将持续。健全的金融规范可减少银行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出现,会计规范对企业业绩、银行经营、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也对金融规范的实施起决定性作用。为适应后金融时代的环境,消除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的不匹配、改进会计规范等银行和政府的调整政策与预防措施必不可少。

一、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的价值结构

金融危机通常指短期利率、资产(股票、不动产)价格等与金融相关的所有指标或大部分指标超过正常循环在很短的时期内急速恶化,企业无法支付债务、金融机构发生破产。全球同时金融危机,不仅危机规模大,一些金融机构发生破产或有破产可能,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遭到破坏、实体经济受到重创。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Fi-nancialCrisisera)就是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指从金融危机时期的低谷到缓慢地回升到下一个经济繁荣期的到来之前。这一时期,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世界经济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后金融危机时代仍具有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世界经济的价值结构还是一座倒金字塔型(见图1)。

金字塔底层是在经济总量中占很小比重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最后位于倒金字塔顶端的是数量巨大的衍生期货和其他虚拟资本。这种实体资产与虚拟资产倒置的结构形态,使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在后危机时代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十分模糊,导致各类资本不愿意在周期较长的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更倾向于可以快进快出的虚拟经济领域,或者进行某类资产或资源产品的投资炒作。比如我国近年来大蒜、红豆、绿豆的炒作,房产的炒作,贵金属的炒作等。热钱及大量资本流向虚拟经济和特定资产、资源、特定产品炒作,相比之下,实体经济反而缺乏资本支持,生存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直为理论界所探讨。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当然,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失当、金融机构贪婪扩张、金融评级机构缺乏自律、金融监管能力弱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位于倒金字塔最顶端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危机前,各金融机构大力提倡金融创新,而大部分金融创新模糊了金融机构的界限,具有货币派生能力的金融经营机构越来越多,使传统货币控制方法难以奏效。同时,自1998年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直接金融相对于间接金融发展迅速,资本流动大量通过资本市场而不通过信贷途径,使监管更加复杂、困难。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剧了资本的跨国界融合,企业并购形成的跨国集团化经营越来越普遍,使得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世界各国都被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金融风暴之中,遭受了严重损失。金融危机本身又被动地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年之内的三次G20峰会被国际社会视为应对危机的最重要机制,即多国联手才使得这次危机得到了缓解。

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的补救措施主要是超发货币,无论发达国家的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莫不如此,这必然导致全球性通胀或通胀预期。当前,中国的通胀上升势态及通胀预期已经迫使大多数人必须考虑怎样让自己的资金、资本战胜Cpi,这种心态对房地产、黄金等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类资产其实已经泡沫化,如果再吸引大量资本,必然产生恶性循环。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反思,能否从各国以及跨国金融规范及会计规范上寻找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能否从金融规范和会计规范人手降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提高金融危机的事前控制水平呢?

二、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或者银行风险的管理手段涉及金融规范和相关会计规范,其金融规范要达到采取持续和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控制风险的目的,其会计规范要达到描述和及时反映金融危机及其风险的目的。我国的金融及会计规范比较特殊,由于改革初期的法制不健全、金融体系带有深刻的计划经济烙印。

一般金融规范的实施,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监管部门通常要考虑到个别金融机构的健全性和流动性,使其机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成长。由于金融规范具有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内相继发生的连锁性特点,所以金融规范不仅针对单个金融机构,还要针对整个金融系统进行约束和实施。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与经济紧密相连,其实施带有政策性或政治性色彩。所以广义的金融规范的一部分由央行负责,至少在形式上隔断了与政策、政治的关联。中国人民银行担当央行角色,在1987年以《会计法》(1985)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制定了《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

为适时推出适用的规范,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监管部门需要了解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信息的大部分是会计信息。考虑到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往往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监管部门自身便成为制订面向金融机构的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这些机构就此会计准则的颁布与运用握有实质的权力。如我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基础上,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并实施。至2006年财政部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四项是针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准则(说明我国的会计规范也进入以准则为主的年代)。这些针对金融机构的会计规范与我国经济环境变革紧密相关,尤其受国内金融市场高速发展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日趋一体化所驱动。

从会计影响经济的过程来看(如图表2所示),会计准则、金融危机、资本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

存在联动关系。金融危机情况下金融商品等虚拟经济产品价格普遍下跌(或期望利润空间减少)后,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要求以市价为基础计量,下跌部分计入损失,影响企业利润降低。从企业角度看这会引发股价下跌,继而扩大资产减值等隐含损失;从银行的角度看,向企业的贷款收回的可能性降低,形成滞账或呆账,银行如果按照会计规范采取提取准备金等措施,加大银行的费用,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此恶性连锁反应的直接结果是银行不贷款给企业,造成企业融资难,经营不利,进而导致整体股市下跌、影响经济景气循环恶化,最终影响整体国民经济滑坡或内在质量降低。

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在约束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常有不相对应的“交错”现象。金融规范中典型的或者成为最实际有用的是规范自有资本比率。由于此比率关系到是否符合上市标准,关系到跨国结算业务的开展,所以在金融业已实施多年,我国的银行也很重视,业内议论得已经比较充分,从国际结算银行BiS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不得低于8%的一般比率,到4%的核心自有资本比率,体现了从重视“量”到重视“质”的飞跃。然而,自有资本比率计算公式中的隐含利润的计算,按照会计规范所确定的推断标准不一,以及实务中恣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现实,确实使得自有资本比率的计算说服力下降。即会计规范有时使得原本为业内认可的金融规范乏力,改变这种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的“交错”状态,需要双方面的改革,主要还是现行会计体系的改革。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调整与预防措施

金融风险不可能完全计量和控制,不存在完全的风险管理。原因如下:

一是金融风险的多样性和多数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和投资方的事件种类不同,量又很大,即便金融机构在摸索典型风险案例和风险规律,并进行计量,开发驾驭手法,培养专门人才,但其作用十分有限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金融环境的变动性。作为给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和投资方带来风险或者影响的经济性要素和环境,经常变化,比如股价、市场利率不断变化、变动,可能导致股价或利率进一步变化。这样的原因要素与环境,个别金融机构是不能控制的。

三是金融市场的政策性。与市场环境及指数并列,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及经济政策,也反映某时点或时期的状况而(不同)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事态的产生,大都来自于政策失败,与其说市场失败不如说政府失败更为恰当。

总的来说,形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资金的需求或者供给的不匹配所致(还可以细分为需要在先型和供给在先型,本文不做讨论)。但从会计学角度来看,形成金融危机上的原因是会计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供需关系都存在不匹配,即会计信息没有得到及时传递或者难以传递。

在危机防范手段上,除上述自有资本比率的金融规范修订外,属于政策调整的审慎政策(prudencepolicy)的采用备受关注。审慎政策属于风险控制领域,按照控制风险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控制措施和事后控制措施。前者主要通过银行健全的安全的经营体系,将银行破产防患于未然,具体措施通常有自有资本比率规定、流动性比率规定、价格竞争规定和非价格竞争规定、可出售不动产规定、大宗融资规定、分红率规定、外汇保有额规定等。后者主要防止由于个别银行倒闭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发生,让存款者及银行的交易方减少担心,具体措施主要有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救助措施等。审慎政策还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具体差异可以参见表1),所谓微观审慎政策把个别银行的经营危机救助作为中层目标,最终目标锁定在作为消费者的投资者和存款人的保护上;所谓宏观审慎政策不限于个别银行经营危机的救助,把防止金融体系整体危机作为中层目标,最终目标锁定在经济社会成本的降低上。

银行或金融监管部门在实施审慎政策时离不开会计准则与财务信息,微观审慎政策中用到的财务信息基本上属于个别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政策中用到的财务信息基本上属于金融行业的以及国家整体的,大都为个别金融机构的信息汇总而成。审慎政策的建立和实施、监督都是金融规范内容,它对会计规范及实质性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产生重大影响,也说明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不仅有“交错”,还有“融合”,这些金融规范反映出与会计规范的关联度应引发规范制定机构的足够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资本很容易跨越国界移动,因而,金融危机更容易形成全球危机,克服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也日益重要。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及会计政策的跨国统一十分必要,也是必然的。过去只需发达国家G7或G8组织达成协议即可解决的,眼下非包括发展中国家的G20乃至G28组织通过不可,这是世界经济实力分散的结果,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崛起国家经济实力增加导致政治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无论将来何种国际标准机构制定金融以及会计规范标准,应该把金融规范和会计规范统筹考虑、整合运用,解决金融规范及会计规范的“交错”问题列在首位。

后金融危机时代应该出现的超发货币、通胀等经济现象正在我国上演,政府的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反应对策或者紧缩、审慎的调控手段也已不断推出,但原有资产的贬值,可动用资金的减少,支付利息成本提高,产业转型带来的贷款风险判断难度加大,再加上外资银行纷纷进入内地使行业竞争加剧等等,对于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来说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制定政策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审慎考虑:在调整金融规范的同时加大考虑会计规范的力度,如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与会计主体监管过程相结合,金融行业准则体现金融(实施)与会计的结合;为了增强不同行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保持金融会计准则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使不同金融机构销售的相同或者类似金融产品采用同样的确认计量标准;正确理解公允价值的市场性以及把公允价值计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使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确认计量的口径一致;加大准则修订力度,尽量降低会计准则的选择性和压缩职业判断空间,将有利于金融机构在实务操作中执行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星野一郎:会计规制与金融规制在规范金融机构上的交错,《国际会计研究学会年报》2009年度。

金融风险与控制篇5

   一、财务管理的松、假、差是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财务管理作为以价值运动形式为主的、政策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对于主要从事资金流通与资本运作业务的金融公司来说,其好坏程度对企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财务是企业资金进出的总闸门,通过财务控制可以帮助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金融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财务控制往往显得非常乏力。如在办理资金进出手续时无章可循,法规资料不齐备;拨付资金不按业务的进度和节奏进行,造成损失浪费;以报代管,管贷不管收,资金回收工作抓得不紧,造成大量的呆帐、滞帐,不良资产越积越多。此外,财务控制不力还表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法统一,上级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单位的财务,使得中央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法规不能认真贯彻下去,资金周转缓慢,财会信息不能及时、准确传递,从而削弱了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这无疑对金融风险的发生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2.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在真实性原则下,财务会计可以通过有关资料和信息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据此制定相应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如果在财会工作中注入了虚假因素,后果则会相反。近几年,金融公司财会核算的虚假性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所有者权益虚置,资本金不真实;搞帐外经营,设立帐外帐;会计科目混淆使用,帐帐、帐款、帐实不符;通过人为调帐使资产负债比例达标等。财会信息的虚假性使得许多企业长期粉饰太平,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只有等到各种问题越积越多,企业发展难以为继时,才惊慌失措,但这往往为时已晚。财会核算的虚假性实际上是保住了企业的眼前利益,断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3.理财技能的低下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长期以来,许多金融公司的财会工作主要忙于日常的记帐、算帐,编制会计报表,不重视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财会人员的理财意识仅仅限于传统的“增收节支”,理财技能贫乏,对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资源配置、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缓解债务负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问题,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这必然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4.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财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总枢纽,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以及金融公司个别财会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如贪污挪用公款,利用公章私自划拨资金,搞恶性透支,虚开资信证明等,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金融风险。

   由此可见,金融公司财务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

   二、强化财务监控职能,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公司的财会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增强现财意识,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国家监控要求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形成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屏障,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建立和完善如下财务机制:

   1.积极主动的财务决策机制。财务决策是金融公司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财务特有的决策手段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①树立新型的决策意识。包括风险决策意识、综合决策意识和效益决策意识。②建立财会咨询队伍。可建立由财会部门牵头,即由精干、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和有丰富业务工作经验、又具一定财会知识的业务人员组成的财会咨询队伍,定期提供较详实的分析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③直接参予决策。为了把好投资、融资项目关,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公司都应成立投资、融资项目审查委员会,各属下业务单位根据需要成立审查小组,制定、实施一整套审查规定。企业的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应牵头组织活动,资深财会、审计人员应成为该委员会成员。④为了明确决策责任,全面掌握业务情况,财会部门要建立投资、融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

   2.严格、认真的财务控制机制。首先,要强化制度控制。金融公司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财会制度,对会计核算、现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利润分配、银行帐户管理等各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下发各部门和职工执行。企业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财会基本知识和财会制度的宣传和学习,实行考试合格上岗制度,并制定执行财会制度的奖罚条例,把财会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职工及管理者的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来考核。其次,要把好审核关。财会部门在办理每笔资金进出、资产变动手续前,必须对有关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要求有真实、齐备的资料和手续。如若发现疑点,必须马上中止所办的有关手续,待事情弄清楚以后再办理,切不可盲目从事。第三,实行跟踪控制,并组织有关计划、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进行项目评价,提供信息和建议供管理层参考,切实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第四,加强同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发现有违反财会制度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

   3.真实、科学的财会信息处理机制。首先,应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金融公司对现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投资和融资情况要进行全面的核查,调整不实的帐务,以达到帐款、帐帐、帐实相符,尽快纠正会计核算中不真实、不规范的问题。其次,实行财会信息责任制。上级部门要改变以往那种查出问题只追查财会人员的责任或只对单位罚款的作法,明确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对财会人员按其工作特点制定责任制,对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予以监督,并进行考核评比。此外,要抓好规范化、标准化会计基础工作。对财会部门内部岗位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范围要进行调整、改进,建立财会工作新秩序。人民银行应举办有关的培训班,对金融公司的财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之全面了解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律制度,提高财会人员的核算与理财能力,为防范金融风险打下基础。

金融风险与控制篇6

为了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产生的“贫困瞄准偏离”、“还款率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全国各地开始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本文将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介绍并解析其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和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金融精准扶贫。

内蒙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机制创新

为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工程,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和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实施方案(2013~2017年)》,开始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2013~2017年五年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每年安排4.75亿元用于38个重点旗县和其它19个贫困旗县农户贷款的担保补偿金;2014年开始,从增量扶贫资金中拿出不超过2.1亿元,并每年在上年基础上增加约2.1亿元用作这57个旗县农户贷款的贴息资金。通过与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系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合作,按照1∶10的比例撬动约50亿元信贷资金,解决贫困县贫困村农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内蒙古各地区结合《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实施方案(2013~2017年)》的具体要求,纷纷开展了因地制宜地创新。虽然各地在具体执行时(如产业选择、组织保障体系等)存在一定差异,但各地的创新整体上均是通过贫困瞄准机制、项目选择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来确保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贫困瞄准和风险控制。

贫困瞄准机制创新:贫富联动、“社会网络+责任机制”与扶贫互助合作社

由于金融扶贫所瞄准的对象是有发展意愿、有发展能力且有还款能力的贫困户,而这一类型的贫困户一般属于贫困户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游离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对于有发展能力、发展意愿的农户,金融对经济条件好的农户的偏好和扶贫对经济条件差的农户的偏好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既要照顾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对富裕户的偏好,又要兼顾扶贫对贫困群体尤其是特困群体的支持。也就是要选出有发展能力的、有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瞄准目标尽可能地下移到经济条件不好的贫困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从选村、选户、贫富联动、扶贫互助组织等角度进行了努力。

(1)“五选”定村、“六选”定户:选出有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贫困户。

“五选”定村。首先,在自治区层次已经确定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所支持的贫困旗县,在贫困旗县里面,通过竞争的方式从贫困嘎查村中选择“优秀”的贫困嘎查村作为项目村。而竞争的标准有以下五条:被选的嘎查村必须是“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工作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组织力和号召力;必须是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生产发展滞后的贫困嘎查村;必须是嘎查村农牧民具有一定的种养技能,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民风淳朴并自愿组成联保组织;必须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并具备一定规模;必须是组织发动到位,农牧民主动要求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优先扶持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工作积极性高的贫困嘎查村。

“六选”定户。在项目嘎查村里,选取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户(2014年以后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具体选户要求是:必须是贫困嘎查村中的农牧户;必须是有发展意愿的农牧户;必须是有发展基础的农牧户;必须是符合种养业产业发展的农牧户;必须是诚实守信,无不良贷款、大额担保贷款的农牧户;必须是具备联户担保条件的农牧户。

“五选”定村、“六选”定户的工作机制解决了贫困村和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的选取问题,选出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重点支持的对象。但是,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如何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是真正的贫困户?赤峰市敖汉旗通过“五统一”(统一认识,统一方式,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时间)、“六不评”(“两委”干部家庭不评;在县城、乡镇购置或建有临街门面、住宅楼的不评;拥有家庭汽车的不评;种养业大户不评;家庭成员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或者退休的不评;因、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通过教育仍不改正的不评)等原则来确保建档立卡工作队贫困户的精准识别。

(2)贫富联动机制:“2联1”、“3联2”工作法使得贫困瞄准目标下移。

通过“五选”定村、“六选”定户等策略选出的农牧户要么没有贷款意愿、要么不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了进一步解决贫困瞄准的问题。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创新的贫富联动的“2联1”、“3联2”机制:在确定联保小组时,2户贫困户联1户非贫困户(“2联1”)或3户贫困户联2户非贫困户(“3联2”),结成联保小组进行互相担保。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致富本领强、有责任心的成员担任组长,负责组织贷款发放的协调联系工作,带领组员实施项目管理和监督。对于没有加保小组的农牧民可通过财产抵押、个人担保等方式获得贷款。通过结对联保,形成了以金融扶贫为纽带,穷联富、富带穷、大户带小户的帮扶链条,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额度小、种养技术落后等问题。

(3)社会网络+责任机制:“三链”互助确保金融扶贫覆盖面的扩大。

虽然贫富联动增加了贫困户获得信贷的可能,但是有些地区也存在非贫困户不愿意与贫困户组成联保小组的情形。这一方面抑制了非贫困户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东他拉村也创新了“三链”互助模式,即通过组建“亲情链”、“互需链”、“责任链”,解决贫困户结组担保问题。在具体结链操作中,首先动员富裕户和贫困户通过亲情自愿结链,富裕户和贫困户结组,共同贷款,互相担保;亲情结链后,村委会根据富裕户与贫困户的互需关系(富裕户具有物质、信息技术、信誉等良好的基础,但在产业发展中缺少劳力、土地草场等人力物力资源,而贫困户缺乏资金信息技术,有富余人力、土地、草场等资源),组织富裕户与贫困户对接,各取所需,形成“互需链”;最后将亲情和互需结链后没结对的贫困户,由党支部落实党员干部的帮扶责任,进行责任结链,形成“责任链”。全村共组建“亲情链”38个、“互需链”26个、“责任链”10个,建立互助帮扶小组61个,使发展愿望强烈的贫困户都得到了贷款支持。

利用“社会网络+责任机制”这样的互助模式,将党员干部、富裕户与贫困户全部链接,既形成了有效的扶助和监督机制,确保了金融扶贫工程的有序落实,又充分调动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贫困户脱贫的可持续性。

(4)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推进:确保金融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虽然通过贫富联动机制、社会网络+责任机制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户获得了贷款支持,但这些机制很难实现贫困农户的全覆盖。为了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每一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能够获得金融扶贫的贷款支持,科左后旗边界嘎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嘎查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4户)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扶贫互助合作社,由村委会领导班子负责为扶贫互助合作社融资贷款、发展生产,确保了金融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风险控制机制创新:以优势特色产业和基层组织为依托,构建五道风险管理屏障

(1)发展产业是核心:开发优势特色产业或扩大传统产业规模。

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的结合是实现金融精准扶贫效果的核心,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是金融扶贫的基础和条件。为了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各地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当地有核心企业或者合作社,产业链比较成熟的,则依靠核心企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的产业链帮扶模式;当地没有合作社和核心企业的,则依靠社会网络、责任机制来扩展传统产业的经营。

敖汉旗四道湾子镇基于当地传统种植业收益率低的事实,依托当地特色种植合作社――天丰食用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引领贫困群众发展双孢菇特色种植业,形成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合作社+贫困户”的支持模式。另外,敖汉旗还充分利用其农畜产品的品牌优势,依托中敖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金沟农业、内蒙古大鸟鹅业等扶贫龙头企业,创建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企业嫁接扶贫模式”。“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通过金融扶贫富民贷款、龙头企业带动,确保农牧户稳定脱贫、增收。而对于那些没有核心企业的地区,则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扩大规模,以实现规模效益,促进贫困户增收。

巴林左旗的碧流台镇四方城村就是借助“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资金,扩大了肉羊养殖规模,该村259户养羊户肉羊存栏数由2012年初的6000只,快速增加到2015年的3.5万只,放大了近6倍,使肉羊产业成为了四方城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这种通过扩大传统产业促进村民增收的方式虽然收入不太高,但投入较低、风险低,也能较好地实现贫困户的脱贫。

还有一些村嘎查根据村里面的实际情况,发展了村委会成员责任帮扶,形成了富户产业转嫁的模式。如科左后旗边界嘎查就将44个贫困户分配给三个村干部(村支书、村主任和村文书),由于村干部都养了50多头牛,所以每个人带领10多个贫困户进行基础母牛养殖,以确保贫困户能脱贫。

(2)组织体系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为了解决扶贫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创新了组织体系,在各贫困旗县建立了村嘎查、乡镇、旗县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①在嘎查村成立扶贫工作组。内蒙古各个扶贫重点旗县均在嘎查村成立了扶贫工作组,扶贫工作组的组成、职责大致相同。各个嘎查村成立了由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组成的金融扶贫工作小组。②乡镇设立扶贫办或有专职工作人员。为了推进扶贫工作,各个旗县在乡镇层次的组织体系建设不一样。有的旗县直接在乡镇设置了扶贫办,如赤峰市的敖汉旗。而有的旗县则在乡镇配备了专职人员,有的旗县则保持原样。③在旗县层次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了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工作,各个旗县均成立了由政府旗长任组长,政府副旗长任副组长,扶贫办、财政局、农业银行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工作的开展。

(3)风险控制手段:五道关卡把控金融扶贫贷款的风险。

为了确保金融扶贫贷款的资金安全,更好地发挥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担保资金的效用,各旗县从五个层次对金融扶贫贷款的风险进行把控。首先,通过贫富联动,小组互保、联保等机制对信贷风险进行分担;其次,利用政府人员和政府信息的客户筛选和贷后管理,这种充分利用政府人员和信息的措施大大节约了银行的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再次,金融机构创新贷款产品,延长贷款期限,使得贷款期限与项目期限匹配,确保贫困户的项目收益,降低违约风险;然后,利用其他扶贫资金的协同作用,打出金融支持组合拳,确保项目运营的成功;最后,将扶贫资金作为担保基金,作为金融扶贫贷款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效果

涉农贷款总额增加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为全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截至2016年4月底,仅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1家就已经在全区85个旗县区累计投放“工程”贷款196.86亿元。其中,“富农贷”累放170.8亿元,覆盖了415个乡镇、4385个行政村,扶持37.21万农牧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强农贷”累放21亿元,支持了120户扶贫龙头企业,直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5万人,间接带动16万人增收;累计回收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92.09亿元、18.17万笔,贷款本息收回率达100%。

贫困户的信贷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由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担保基金和贫富联动等工作机制的实施,贫困户的信贷可得性明显增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贷款对贫困户的覆盖率高,如在赤峰市,从官方统计数据上看,敖汉旗2015年上半年新增贷款4655万元,共支持贫困户716户,涉及到贫困人口2140人,组成联保小组338个,贫困人口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70.84%;巴林左旗2015年上半年新增贷款7166万元,共支持贫困户950户,涉及到贫困人口3311人,组成联保小组454个,贫困人口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68.07%。但是,在有些地方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贫困覆盖率并不高,这主要是由于互助资金、中和农信小额贷款等已经满足了当地贫困户的需求。

总之,通过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以及其他扶贫措施的“组合拳”,确保了所有贫困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增加了贫困户的信贷可得。

贫困户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

在没有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之前,贫困户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为了满足发展生产或者应急需求,则必须从民间借贷市场进行借贷,而民间借贷的利息都比较高。有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之后,贫困户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部门的贴息;二是金融机构的让利。一方面,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想贫困户发放的贷款利率最高为基准利率上浮40%,而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政府财政贴息5%,在目前我国基准利率下降到情形下,贫困农户相当于基本不要交利息了。另一方面,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通过两种措施降低了成本:通过利用政府信息,借助政府和村组织工作人员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较大程度的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从而可以降低贫困户的贷款利率;由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涉及到的范围广、农户(包括贫困户)多,对金融机构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规模效益,规模扩大带来金融机构的“薄利多销”。

存在的问题、可持续性与完善方向

虽然截至2016年4月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贷款目前还没有发生一笔不良,但仍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去关注和思考。

产业的稳定性问题与改进方向

随着金融扶贫深度推进,特别是与产业扶贫结合的金融扶贫,可能遇到产业不稳定带来的挑战、风险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品牌度、价格波动导致的风险。尤其对于那些投资较大的优势特色产业,如果不及时发现和预防产业扩大带来的品牌、价格波动导致的风险,势必会导致贫困户返贫的现象。

第二,涉农产业的自然风险。由于贫困者大都居住在农村,因此扶贫产业也大都选择涉农产业。但涉农产业的自然风险问题如果不及时规避,不仅会影响到扶贫资金的安全,也会进一步导致贫困户的返贫。

针对产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品牌、价格波动风险的问题,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1)在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同时,积极培育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下游核心企业,在当地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积极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确保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能够合理分享整个产业链的利润;(3)引入价格风险控制机制,如对贫困户所发展的产业进行价格保险,来分担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针对金融扶贫所依托的涉农产业自然风险较高的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1)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土专家”来规避自然风险,结合扶贫的政策性,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技推广部门的优势,同时结合种养能手的经验,尽可能地规避自然风险;(2)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考虑对贫困户选取的脱贫产业进行农业政策性保险,以分担自然风险。

贫困瞄准问题与改进方向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作为一项扶贫工程,对贫困群体的覆盖问题备受大家关注。虽然,基层扶贫部门非常努力地去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金融扶贫贷款的瞄准。但对于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而言,由于:(1)农户独立经营,且生产和消费无法分开,收入很难精确衡量;(2)贫困是动态变化的,尤其是因学致贫的贫困户,而贫困户由于可能获得扶贫政策支持不愿意退出;(3)扶贫部门人员不够,职能依赖村干部进行识别,而村干部作为村集体的成员,其社会关系又会影响到贫困户的选择。这几点就导致了贫困人口识别的不精准、被动偏离。

而对于扶贫贷款的贫困瞄准而言,由于:(1)从自身发展而言,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导致真正非常贫困的人群对信贷的有效需求不足,只有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户才有信贷需求;(2)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贷款资金只能用于发展生产项目,而不能用作其他,而贫困户则会将资金优先配置给生活中的基础需求(住房、上学、医疗等);(3)有些贫困户有历史的不良信用记录;(4)贫困户一般年龄比较大、缺乏劳动能力,而金融机构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贷款这的年龄有要求。这些就导致了金融扶贫贷款贫困瞄准的被动偏离。

金融风险与控制篇7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

一、金融会计以及功能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治理活动准确、完整、连续并综合的进行核算和监督,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递,帮助使用者在经营治理以及经济活动中能够合理、有效的做出决策。我国的金融会计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银行会计;第二类是商业银行会计;最后一类是金融公司会计。金融会计在经济体系中通常行驶核算和经营管理这两项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以及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的分析预测来进行计划管理和资金管理,以此调节和控制银行业务的经营。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

(1)理论风险。新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融理论不能很好的满足和契合现行会计模式,这种超前的金融业发展和稍显落后的金融会计理论的不匹配矛盾,导致会计制度不能全面、及时、充分的评估金融风险状况,进而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2)核算风险。核算是会计最基本职能,能够真实确切的反映资金使用情况,是银行业务活动的有效反映。当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核算程序不当时,就会出现核算风险,进而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因而会违反金融政策准则,提供不真实、不充分的会计信息,最终导致不能够正确、科学的评价银行的经营状况,增加风险的可能性,影响金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3)管理风险。金融会计同样也需要遵循必要的管理制度。管理风险首先是会计监督风险,由于目前金融会计的监督职能较弱,对于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经营行为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人员管理风险,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但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规程制度、出现违规操作等现象,影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建立正确的金融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必须要依据银行的相关会计制度和结算制度进行,要正确运用会计知识,严格执行记账规则,并对密押、印章、凭证、帐表等严格管理。专属设备和表件要配备专人管理并追究其行使职责,以真实、客观、有效的凭证为依据,处理账务。对记账、结账等工作,要做到到账、账款、帐据、帐表等全部匹配。正确计算存、贷款利息,使其能够正确反映各项收入。同时,要推行会计责任制度,将责任具体到人,这样就可以从细节处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2.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监督体系。首先,要将认识从防止会计人员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为主,并结合管理操作,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出发,制定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办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事前与其他部门一同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动态监控机制对风险进行预防;事中要监督业务的规范性与制度法规的执行情况,避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事后要针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尽量减少和防范风险的产生。

3.加强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建设,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设备。一方面,金融会计人员金融行业的主要从业者,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会计人员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从业人员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使其爱岗敬业、遵章守纪;(2)加强其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岗位培训以及技能竞赛,打造一支业务技术水平较高的会计队伍;(3)要严把会计人员准入关,选择有使命感、责任心和专业素质的人员;(4)做好领导示范效应,会计主管人员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能力为其他会计人员提供学习的榜样,发挥领导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促进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也有利于实现业务处理、业务管理以及决策的有效融合,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邢东涛.对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控制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2)

金融风险与控制篇8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7

1前言

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统计局四部委联合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我国的中小企业细化为中型、小型和微型。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星,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80%以上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然而,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信状况不高等原因,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贷款难的困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小微企业的“短命”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旺盛,但通过银行获取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尚不足25%,除了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起步晚、机制不健全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我国小微企业良莠不齐,监管松散等导致整体的风险比较突出,银行在防范和控制方面相对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2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不断强劲以及相关政策扶植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小微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难的困局,而且也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14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全面扶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银监会也不断督促各大商业银行在信贷服务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优待。然而,现实情况却难以尽如人意,在小微企业总体贷款额不断攀升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已超过了3%,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让人担忧,风险不断增大的原因还需要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内部监管相对不力,商业银行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面临着较为特殊的违约风险。具体而言,其风险的独特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我国的小微企业的“短命”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银行很可能因其破产而难以完全收回发放的信贷资产,而且小微企业的资信情况较差,坏账呆账以及不认账的现象相对突出,这无形当中就增大了银行的贷款管理成本。

其次,信息严重不对称。与一些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信用登记、评估、监管等制度相当不完善,导致银行从权威单位了解其真实的信用状况相对困难,此外,小微企业进行测评的比例也较小,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银行对其资信状况无法进行精确的评估。

最后,信贷担保要求高。由于上述的金融服务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银行往往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担保要求较高,然而,有意小微企业自有资金积累紧张,持有的可供抵押的资产较少等原因,往往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这也就增大了其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

2.2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态度消极。长期以来,各大商业银行都以服务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为主,对小微企业的关注程度较低。加之,小微企业的资本相对不足,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原因,往往有意忽视其金融服务的需求。虽然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扶植,各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等原因,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处于银行的业务边缘,银行的在应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时,态度消极、动力不足。

此外,小微企业管理模式的限制。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监管机构非常不完善,运营模式缺乏统一的调度安排,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融资的额度小且频率高,所有这一切都使其难以符合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标准。

3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构想

3.1政府部门加快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大的绊脚石,因此为了革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切弊病,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征信行业的管理,争取早日实现每个行业之间都能信息共享。具体而言,可由地方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等牵头,发展个人信用制度,再由政府出面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此外,还有加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当今时代,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会对风险管理产生重要影响,诸如独立的会计、审计、管理技术咨询公司等等,这些机构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银行获取真实而全面的市场信息,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3.2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设

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不仅仅需要在担保、资金使用以及还款的方式和期限等方面加强协调与监管,还要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人才的培养以及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服务的全程管理,从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对每个支行、每个信贷员产生到期未付款的每日报告,并将相关的信息存贮尽企业的资料库,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信用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发生信贷交易的频率很高,这就需要银行有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满足小微企业的服务需求。风险的管控需要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这就需要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最后,要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这种控制模式需要依托小微企业所在的特定的行业、产业链和具体的商圈进行整体的风险控制,这也是各大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防范和管控的根本。

3.3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

在小微企业提出贷款的申请时,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单一地只是以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作为决定其贷款额度的依据,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企业自有资金状况、运营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等因素,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通过该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抵御风险的能力、产生利润的大小等来估测其未来的还款能力,保证小微企业的融资总量低于该企业自有资金的数量。

3.4建立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系统

上文中已经提到要建立国家信用体系,完善个人的诚信档案,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小微企业也应仿照此模式,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系统,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力求将区域内的小微企业全部纳入信息系统之中,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符合区域内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客户资料库,当然系统的标准以及资信状态需要银行等专业的金融机构进行审核,具体而言,主要评估该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还款能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如何、是否存在偷漏税等不良记录以及企业产生坏账、呆账甚至是蓄意假破产以逃避偿还贷款的可能性等等。

4结语

小微企业的发展历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金融服务也在不断地完善。然而由于其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等原因,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等仍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小微企业自身三方联动,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呢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独特的市场环境,共同完善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金融风险与控制篇9

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它以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主体,其核心是物流企业、金融机构联合起来,为融资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等增值服务。物流金融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水平,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还能够通过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实现三方共赢。

二、物流金融基本模式

目前,比较典型的物流金融主要有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三种模式。

(一)仓单质押模式

仓单质押模式是物流金融最传统的模式。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并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1。

所谓仓单质押,是指企业将其拥有的货物存放于金融机构指定的物流企业的仓库,以其为货物做为融资担保,凭借物流企业出具的仓单向金融企业申请短期融资。短期融资的额度通常不超过货物价值的70%,融资的形式主要流动资金短期贷款、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付款保函等。在仓单质押过程中,物流企业对货物实施监管,主要扮演中间人及担保人角色。

(二)保?恫帜J?

在保兑仓模式下,买方、卖方、物流企业(保兑仓)、金融机构四方签订“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买方依据其与卖方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金融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后,由金融机构开具承兑汇票,专门用于支付卖方货款。该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担保,同时,买方又以货物向物流企业提供反担保。卖方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向保兑仓库交货,此时业务流程转为仓单质押。

(三)融通仓模式

所谓融通仓模式,是一种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性综合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融通仓做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将物流、信息流、现金流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为资金需求方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服务的同时,提供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服务,从而架起资金需求方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资本,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益。

在融通仓模式下,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企业信用、担保措施等多种指标进行评价,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及风险抵抗能力,将信用额度直接授予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在授信额度范围内,以融资企业存放在其仓库内的货物作为质押品或反担保品,直接向融资企业提供结算或融资服务。

三、物流金融的风险

在物流金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以将面临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两大类。

(一)外部风险

受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物流企业主要面临着市场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国内外政局的稳定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法律环境的变化、质物市场价格波动等都会给物流金融带来风险。其中,质押产品的价格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类。在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产品的价格在融资周期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波动。当质押产品价格上升时,质物本身风险较低;而当质押产品价格下降,其变现金额小于融资额度时,就会给业务带来很高的风险。

客户信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是由于融资企业无法履行物流金融协议中的各种责任、信用缺失而给物流企业带来的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融资企业可能不诚信,企图用较少的质押产品获得较多的融资,用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滚动提货时提好补坏等手段来欺骗物流企业,给物流企业带来风险。同时,当市场环境出现变化,销售停滞,融资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可能无力偿还贷款。或受市场因素影响,质押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变现能力变差等,都可能使得融资企业出现违约行为,加大客户信用风险。

(二)内部风险

在物流企业内部,经营物流金融业务时,主要面临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监管风险、合同风险等多方面风险。

管理风险:物流企业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组织管理风险及员工管理风险两个方面。组织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权责分配是否明确、企业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是否健全、业务规划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等。员工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员工是否适应物流金融业务的管理需求,是否具备操作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素质。人员是否诚信,是否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物流企业人员,特别是监管人员与质押产品及融资企业直接接触,如果人员素质不够,在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交割手续不完善,甚至内外勾结,徇私舞弊,将质押产品非法转移或挪用,必然会给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经营风险:由于物流金融业务涉及的中间环节较多,业务模式复杂,物流企业不仅要熟悉相关金融业务,还要对融资企业提供的质押产品及其行业特点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质押产品的市场走势有准确的判断。如果出现判断失误,可能出现抵押价值不足,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监管风险:在物流金融活动中,物流企业作为监管方,可能未设计合理的监管制度、或设计监管制度但未严格履行,造成货物在入库过程中发生错漏,出现质量、数量问题,或存储不当,造成质押产品变质损坏,或错误释放货物,造成仓库安全性缺失,导致负有赔偿责任。

合同风险:合同风险主要存在于合同条款的正确性、完整性;合同签章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有没有恶意添加一些无法完成的条款,或者设置一些陷阱造成物流企业无法履行监管责任等。

四、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

金融风险与控制篇10

关键词:金融市场;中央银行;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4(1)-0040-03

与历史上的若干次事件一样,2008年次贷危机也是由于金融市场价格变化引发的。金融市场价格变化越来越成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直接根源。次贷危机在“思想市场”的反应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陆续“应急”颁给经济调控与治理领域。随着事态趋向平稳,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得空”回头审视金融市场价格问题了。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三方面:一是金融市场价格总是合理吗?二是金融市场风险可以预测吗?三是金融市场波动需要调节吗?以下结合其中两位得主尤金・法马与罗伯特・J・希勒的理论分别阐述。

一、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有效性与合理性

(一)法马的有效市场理论

法马秉持“有效市场”理论,它有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金融市场存在的价格是有效的也是合理的,无需政策干预。

1、存在即有效。法马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式、半强式与强式三种。其中弱式有效市场假说争议较少。所以,有效市场理论一般指半强式或强式。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声称,股票价格反映了交易者持有的所有信息,无论是公开的还是内部信息。

2、有效即合理。有效市场理论更重要的观点是,市场产生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这一观点常常被推广至一切市场。例如,假设一家公司正在考虑一项利润很高但有损环境的投资。股票市场将根据利润来估算公司价值,而后将资金投入该项目,尽管其社会价值可能低于另一项更环保的项目。但是有效市场假说的倡导者会说,只要使相关市场制定合理的价格,例如对污染征税,金融市场的定价就仍然称得上是“合理的”。

3、一切归于市场。有效市场假说信任市场,不相信政策调控。由于认为价格是有效的、合理的,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认为,即使价格上涨之后跟随了“事后清算”,也应当看作“创造性毁灭”,是必要的,参与者自负其责。于是,有效市场假说一方面极为推崇私有化,认为尽管公共投资决策可以履行良好的评估程序如成本收益法来改进,但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直接交给私人部门;另一方面,则否定调控的必要性,因为政策制定者不会比消息灵通的金融市场做得更好。举例来说,他们认为国际资本流动无需担忧,因为那是“自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成年人”之间大量交易的总和。

(二)希勒的行为金融理论

希勒提出了与有效市场理论看起来针锋相对的行为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实证上存在无效,理念上不尽合理。该理论也强调对非理性繁荣的及时调控。

1、实证上否定。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有效市场假说假定每个人在金融市场的赚钱能力一样,只是取决于运气。但存在很多相反证据。例如,有研究利用台湾证券交易所所有交易者连续5年日交易数据发现,确实有一些人能持续成功地交易。有效市场假说还假定价格最终由有经验的投资者来决定,所以才是有效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价格也可能是“狂热者”决定的。

2、理念上反思。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有效市场假说拔高了人类的实际行为。它所谓的“人”就像一本魔幻主义小说的主人公“烟人”。这个完全由烟雾构成、实际上什么都不是的家伙,依靠集体想象成为一个权威人士。除非人们转变观念,认识到“烟人”并非真实存在,否则他一直在人脑海。这一故事在金融市场上非常有现实性――毫无根据的信念体系和虚幻的暗示都可能引发非理性繁荣。

真实的个体绝非标准理论假设的那种可靠计算机器。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尔曼关于人类行为的长期实验表明:人们在处理可能性或概率判断上特别倾向于看重某种低概率事件,比如赢的机会。凯恩斯在《通论》书中则写到,那些由人的本质特征所引起的市场不稳定性总是存在。在我们所进行的积极经济活动中,大部分取决于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理性计算。也许大部分决策是花费了大量时间作出的,但它们往往是浮躁情绪的结果。

群体之间由于相互影响,更容易出现很多非理性现象。希勒在《非理性繁荣》书中指出,一项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察是:那些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人,想法往往很相似。同样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其影响无处不在。心理学的实验表明,社会压力对个人判断的影响十分强烈。例如,没有什么比看着邻居买股票发财更让自己冲动。

3、政策上跟进。研究金融危机史的金德尔伯格做过希勒的老师。所以希勒对金融市场容易出现的非理性繁荣提出了很多积极主动的政策建议:包括确定道德规范和职业标准,鼓励建设性的交易,保证交易公平,减少怨恨,帮助公众对冲风险,实现投资多元化,运用温和货币政策抑制投资泡沫,重视舆论引导等。

二、金融市场的失衡风险与预测

(一)关键不在于是否理性,而在于是否失衡

一些观点认为有效市场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势同水火,法马与希勒共同得奖是评奖委员会“骑墙”。然而它们并非截然对立,主要差异是“度”的问题。有效市场理论不无正面意义,它指出: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依赖能力与对人性了解而在金融市场上赚钱,只是极少数人做到的事情,绝大多数人只能跟随市场,被动投资;或者凭运气用“猴子扔飞镖”办法来选股。这些都很有现实意义,现实中依靠内部信息和运气才是很多人在金融市场制胜的法宝。

在这个意义上,行为金融理论强调非理性,容易在理性的概念上纠缠不清。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理性,而是事前理性可能带来事后的非预期事态或不合意结果。非理性繁荣可能是最初理性决策的结果,因为出现了“合成谬误”。所以重要的是,“一致预期”形成与否,以及这种“一致预期”是否导致金融失衡。

(二)两种理论下都会出现金融市场失衡

对信赖有效市场假说的人来说,一个常见的潜意识误区是,如果市场有效,价格合理,那么市场不会失衡;即使失衡也会自我修复,而且也应该依赖自我修复。然而,一方面,真实市场不像有效市场假说,而是遵循行为金融模式,重要特征就是容易失衡;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有效市场假说下,金融市场同样存在过度失衡风险。这有点像高速公路上奔跑的汽车,按理说每辆车的驾驶都是理性的,但这仍然避免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上述比喻说的还只是个体问题,宏观层面的非效率和失衡更加容易出现。如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即使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表明金融市场是微观有效的,但是泡沫和泡沫破灭的历史反复说明,它们是“宏观无效的”。所以,有效市场假说虽然对个别股票有较好作用,但对总体市场而言并非如此。

(三)失衡是相对容易观察和预测的

既然金融市场容易失衡,那么能够预测失衡吗?有效市场理论由于认为失衡的结果是一种清算,所以不强调预测。但预测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希勒在这方面“成绩”良好。2000年,他出版了《非理性繁荣》第一版,书中把美国股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繁荣景象定性为一种“非理性繁荣”。不知道是因为出版时机够好,还是因为投资人的心理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容易“非理性”地被一些思想左右,该书出版不久美国股市就在短短几周内下跌20%至30%。2005年末,希勒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第二版,再次“巧合”的是,随后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出现端倪,2007年3月开始爆发,希勒又一次成为预言者。

三、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是否需要调节及如何调节

(一)是否需要调节:一个研究案例的启示

很多文章曾经对股票市场下跌的经济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和案例研究。一个普遍结论是它们对经济影响不像想象中那么大,所以中央银行只应“关注”资产价格。事实上,所谓关注主要看是否影响物价,以及事后救助。美联储官员米什金做过类似研究,之前也是这种观点。但现在看来,一是忽略了资产价格型通胀,二是事后救助成本太大。米什金后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票市场方才发现:当时日本股票市场崩溃之所以与一些股票市场不同,导致十年经济停滞,其中信贷介入是关键。这种“信贷驱动型”资产价格上涨影响巨大。做出这项研究之后,他完全修正了之前的看法。所以结论是:不是是否需要调节,而是如何调节失衡。

(二)如何调节:针对“流动性约束”

经济金融运行是一种货币循环,如果货币循环能够继续,必然存在源源不断产生流动性的过程,否则随着流动性枯竭,货币循环游戏就会终止。在虚实经济并存的当今经济金融世界,货币循环与金融市场变化无时无刻不搅在一起。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变动影响着金融体系对社会流动性供给的数量和条件。资产价格流动性决定的融资流动性、市场流动性,与中央银行、传统银行、影子银行创造的货币流动性相互纠缠,既会因为资产价格上涨而大大缓解“流动性约束”,又会因为资产价格下跌而突然导致流动性坍塌。所以为了防止失衡风险累积,应该对杠杆率、金融体系价格变化中的“流动性约束”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三)中央银行的角色:亟待变迁

随着人们对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及其影响问题研究的深入,必须对现代中央银行框架进行反思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一方面,关注价格与产出增长的传统货币政策会影响资产估价、金融失衡;另一方面,过去认为资产价格变化无法把握,只能等待泡沫破灭之后收拾烂摊子,这种认识不再准确。这些都表明,中央银行业务的传统框架太过狭隘。未来中央银行任重道远:既需要在价格稳定、产出稳定、金融稳定目标之间权衡,又需要在政策框架中纳入基于逆周期与结构调控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金融审慎政策(包括资本流动管理等),变成一个“大金融”框架。

参考文献

[1]蔡世民,周佩玲等.金融市场价格标度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12):1281-1284。

[2]高艳英,吕娜.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模型的建立以及走势预测[J].商业时代,2013,(17):82-83。

[3]胡明.基于汇率波动的金融市场价格联动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8):128-129。

[4]尹中立.金融市场价格扭曲对收入分配影响巨大[J].经理人内参,2010,(16):20-21。

[5]郑伟.预期与金融市场价格行为[J].预测,2001,(6):27-32。

theFinancialmarketpricemechanism,imbalanceRiskand

LiquidityadjustmentandControl

――Someideasfromthe2013nobelprizeineconomics

YinJiu

(ShenyangBranchpBC,ShenyangLiaoning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