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十篇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十篇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2:02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篇1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篇2

字化车间的建设思路,提出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及相关考虑因素,并对数字化车间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力求为现代企业转型、两化融合的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1数字化车间的形成及意义

1.1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

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管理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业化以来加工制造行业在技术应用以及管理中得到了几次大的变革,我们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工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次有力的变革都会给工业水平带来较大幅度的提升,笔者经过分析将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手工作业、单一生产;第二阶段是工业技术引入、流水线规模生产;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引入、信息化辅助生产;第四阶段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实行两化相互融合。

1.2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意义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工业发展的长足进步,充分践行两化融合概念的数字化车间也不例外,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解决企业核心环节的两化融合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技术的优势,使两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一方面更好的发挥信息化平台优势,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导及决策分析作用,改进工业流程,指导并促进工业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种工业技术对信息化的支撑和基础作用,做好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已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比较实际的建设思路

2.1建设思路的整体考虑

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思路,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建设符合企业实际,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数字化车间。

2.1.1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应当以企业实际业务范围为主,业务涉及的加工制造、物流、管理和维修等环节均应纳入数字化车间的管理范围,即数字化车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需涉及车间业务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发挥各个环节的联动作用,提高整体水平。从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范围及规划上,应当通盘考虑,应用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车间业务的点、线、面各个层次均纳入管理范围。

2.1.2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的优势,以建设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智能化,尽可能降低人工参与的自动运转的制造车间为目标。通过智能设备、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技术、aGV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实体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运转,通过信息技术的数据采集、信息传递、监控和广播等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将整个车间建设成一台结构合理、动力充沛的自动运转的机器的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

2.2可用技术探讨

2.2.1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是串联各项业务,使之互相协作的保障,根据目前技术的发展,需要配套建设的网络环境包括工业以太网网络和工业自动化网络,以用于支持工业现场设备、模块、系统等等之间的通讯和关联。

2.2.2数字化车间的应用技术考虑

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原动力,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也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使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将技术进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成果。通过前面对网络建设及硬件支持的分析,综合考虑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可以将建设数字化车间所需的基本技术手段总结如图4所示。

2.3数字化车间建设中需注意问题

任何事情的全面实施都需要进行全盘考虑,针对问题的多面性需要进行全盘考虑,在进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的过程也必当如此,这样面对数字车间的建设过程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给予认识,在建设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小问题而给整个项目带来损失,笔者针对整体过程中所出现问题进行总体分析,认为在此期间所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安全生产问题;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照搬和教条主义;③在项目建设中需要分析技术可行性问题;④发展创新问题。

3数字化车间应用展望

为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在基础的工业单元层面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两化融合的科学发展。可以说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两化融合的发展要求。从国家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数字化车间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

然产物,是新时期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切入点,数字化车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适用于制造行业,更可因地制宜的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助力,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侯闯.“十二五”mie服务为先——记2010第五届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新年趋势论坛暨2009mie创新之星风云榜颁奖盛典[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04)

[2]杨海成,江彦,丁常彦,白云川.跨国精英关注中国“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大势[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02)

[3]张艳,于巧稚.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转型期的新思考——“十二五”mie中国机会高端座谈会纪实[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04)

[4]黄迪生,张心耘,任海霞,刘炜,赵恒,李晓波,姜剑,杨维明,王可,彭旭,胡玉文,胡其登,张慧,张蕾,江彦,白云川,丁常彦,王征.创新设计正当时——三维CaD普及与深化应用研讨纪实[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10)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字化生活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了解知识产权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能够探讨数字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体现;探讨信息技术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具体变化;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辩证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树立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字化体现在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难点: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几天我听到了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很想与大家一起欣赏,只可惜我不知道歌名。但是我记住了歌词“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大家帮我想办法一起来找到这首歌吧!

设计意图:将轻松的搜索问题抛给学生,吸引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激发学生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对歌词检索找到歌曲,实践了互联网搜索功能的应用,同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找到歌曲,观察歌曲的格式。

师:生活中一首歌曲、一段声音,怎样能把它存储到计算机中呢?

设计意图:通过旧课复习,回顾声音数字化的过程是采样和量化。再次明确数字化的概念含义,为数字化应用做铺垫。

2.畅谈: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一些数字化方面的应用是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呢?

生1: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生2:用数码照相机拍照。

生3:网络聊天。

……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学生自由表达数字化生活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师:数字化生活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置身其中,享受着数字化带来的快捷、便利。

教师展示幻灯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1年6月做出了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教师展示2010年12月到2011年6月之间各项网络应用统计表,学生从网络用户规模、半年间的网络增长率,通过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出用户使用率大幅增加的是网上支付、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经济领域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目前中国网民发展情况和互联网应用的各项比例情况。归纳总结出微博、电子商务为首的数字化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师:互联网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与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也在逐渐地数字化。今天,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班分成教育科技组、医药卫生组、广播电视组、电子政务组,每个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时间为10分钟。

因为有部分学生对案例的搜索不是很有针对性,教师提供相应的网站,主要是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

任务实践:通过讨论、思考,学生完成了案例的搜索,并由组长代表发言。

组长发言(略)。

师:那么校园数字化有什么优势,给我们教育带来了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组长发言(略)。

师:你觉得此类数字化应用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发言(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搜索与分析案例,提炼关键词,列举自己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组员共同讨论,体会信息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推动作用,达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目的,对数字化社会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中理解数字化在社会生活中所渗透到的领域,思考数字化所带来的影响。

师:我们要感谢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大家才可以共享到这么多的信息,开拓了眼界。前几天有一则好消息,我们宁波获得了“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这个奖说明宁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全班群策群力,共享了信息,我鼓励每位同学,并提及我们所在的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3.数字化环境下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师:数字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但是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就像刚才我看到部分同学很为老师着想,已经帮我下载了歌曲。大家想想,这种方式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呢。这首歌曲饱含了作者的心血,我们是否可以轻易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呢?

师: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听起来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你无意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想法、一个创意,可能就属于你的知识产权,是你的财富。

设计意图:从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联想到知识产权,从歌曲下载引到知识产权,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提示任务:自学教材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

学生看书并回答知识产权的概念、种类、法律法规,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明确知识产权概念,为接下来的案例探讨做好知识铺垫。

师:从2005年起,百度就因为mp3下载一事官司缠身。大家认为百度有没有侵犯唱片公司的知识产权呀?你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吗?

学生看书,思考,并寻找相关论据。

生:没侵权,估计百度和唱片公司有约定。

生:没侵权,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保护。

生:没侵权,百度没有向我们网民收费。

生:有侵权,百度怎么可以把这么多的歌曲放在网站上呢?不得对其作品进行复制,传播等非法操作。

设计意图:挑选与学生生活接近又比较有争议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梳理对知识产权的理解。

师: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让我们来看看最后的判决结果和媒体的评论,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①你觉得mp3下载中,谁侵犯了知识产权?②你认为未来mp3的免费下载时代将终结吗?

学生浏览网站,思考问题,揭晓有争议的案例谜底,思考未来的下载模式,考虑该如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没有一味地灌输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资料,提炼数字化的应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音乐搜索、下载这条主线,展开了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分组工作,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提供相关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篇4

[关键词]数字鸿沟特征属性

一、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数字鸿沟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是,追溯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理论,则是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知识沟理论。

数字鸿沟本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跨学科性。数字鸿沟涉及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范畴;(2)动态性。数字鸿沟研究的iCt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电报、电话到互联网,从拨号网络到发达国家的宽带上网,数字鸿沟的范畴在不断发生变化;(3)综合性。人们必须从多个视角来描述数字鸿沟,因为数字鸿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为数字鸿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难度。

因此,针对数字鸿沟具有的特征,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数字鸿沟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在互联网为代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表的新兴iCt普及和扩散中的不均衡状态;从广义上来讲,数字鸿沟是iCt在各个国家、地区、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的集合体,表现为个人和企业在iCt接入、使用、生产和应用创新上的差距,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与信息的创造、理解、应用和吸收能力的差距。其中,狭义的概念强调时效性,主要针对目前互联网这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普及和扩散问题,强调数字鸿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均衡,表现为各个主体在信息通信技术拥有数量上的差异,强调“硬”鸿沟;广义的概念则将数字鸿沟的范畴扩大化,将“数字”泛指信息通信技术,从信息化的广度来理解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硬”鸿沟和“软”鸿沟两方面的内容。

二、数字鸿沟的属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界定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后,本文归纳数字鸿沟具有如下的基本属性。

1.技术属性

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的差距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早期的电报、电话、传真等基础技术,到目前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应用和普及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传统的技术差距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而不断缩小,但是新的技术差距又不断出现,说明数字鸿沟的研究范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造成的。就像20世纪80年代强调电话接入的差距一样,当前的数字鸿沟主要针对互联网接入,关注不同地区、种族、年龄、收入之间在互联网接入水平上的差距,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关注互联网宽带接入上的差距。

因此说,只要客体目标在变动,技术水平的差距持续存在,数字鸿沟的技术属性使数字鸿沟同时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发展形态。不同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普及都遵循S型增长曲线,其中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传统iCt的普及过程,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iCt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这种技术扩散的变化趋势对数字鸿沟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2.社会属性

数字鸿沟同时表现出社会性。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和地理位置的个人和群体是否能够访问和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性,体现了社会包容和数字民主,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导致部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iCt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传统家庭的看法,决定了人们在数字化时代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计算机不再与计算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将产生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网络生存观的并存与冲突。

3.经济属性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传统的技术差距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延伸,这些差距与信息经济特征与规律的融合和发展,将对微观个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凸显出它的经济意义。在2002年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研究者就曾经直接将数字鸿沟等同为经济鸿沟。

从iCt本身的经济特征来看,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和特征,表现出网络外部性、知识溢出以及报酬递增等特点,对于各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从经济视角考虑,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利用互联网为主的iCt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数字鸿沟的特殊性正在于将工业化中的物质财富差距延伸到信息化时代中的数字财富差距,又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差距。

4.知识属性

从狭义概念上看,数字鸿沟表现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不同主体中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的差异。数字鸿沟溯源于知识沟和信息沟理论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知识沟现象。信息通信技术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数字鸿沟的存在更多地表现为对知识发现、获取、理解、吸收和应用上的差距。在新经济形态中,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信息通信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扩展知识的边界,导致发展中国家所追赶的始终是不断变动的目标。因此,数字鸿沟更多地表现为创建知识、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等能力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性的现象,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鸿沟是技术鸿沟,信息通信技术本身的特点影响其普及和扩散;从社会层面看,数字鸿沟就是社会鸿沟,是传统社会分化现象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延续;从经济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经济鸿沟,不仅仅是各主体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在网络经济中的体现,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恶化;从知识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是不同群体在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卢斯夏诺•弗兰克:数字帝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篇5

Keywords:digitaleconomy;institution;innovation

数字经济是一场数字技术推动的经济革命。这场数字化革命正在以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推动力,以开放的知识为基础,从制造领域、管理领域、流通领域的数字化扩展到包括政府宏观调控的一切经济领域,逐渐形成一个经济体系。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是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凯恩斯主义所遗留的滞胀问题,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并呈现占主导地位的趋势。美国传播学者丹·席勒(DanSchiller)指出,以“应该让市场自己遵循其自然的逻辑”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被奉为美国国内的正统理论[1]。80年代的里根时代和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都很大程度上遵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念。最近几年,新自由主义思潮成为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之一。

首先,作为数字经济重要技术推动力的因特网本身就是自由思想创新的产物。一方面,因特网的设计思想避免了垄断集中,体现分散自由;另一方面,因特网为数字化的信息提供了自由流动的空间。因此,因特网不仅是流通领域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支持,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因特网生长的土壤,孕育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其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自由市场观点和理念渗透到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中,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信和传媒业发展的政策中,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一系列程序对电子计算机业、电脑业和电信业的界限一再进行重新划定,将蓬勃发展的网络业中越来越多的部分划到放松控制的电脑业一边,促进电脑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主张把政府的控制管理降到最低程度、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原理的作用的思想,在美国电信和传媒业决策中逐渐占据优势,更使有关决策出现放松管制的特点。1980年,在《有关计算机的第二次调查》中,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决定,作为美国电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受政府管理的电讯公司也可以成立分公司,不受制于现有管制措施。这一措施使得被赋予特别市场自由权的专业化网络行业向整个电信市场扩展[2]。1996年,美国通过了《1996年电讯法》,消除电信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信市场,放松了对不同种类的电信和媒体公司相互进入业务领域的限制,允许不同的媒体市场相互渗透,促使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从电信运营到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网络通信、互联网服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从而推动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3]。由此可见,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渗透,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证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而且还通过政策支持保障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首先,美国政府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消费者对网络的信任度。美国政府通过《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构建联邦政府的信息安全模式,推动公众与民营之间的自愿合作,以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美国商务部企业服务局与产业界、消费者代表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开发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密码系统,专用于网上消费者的保护。另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采用网上冲浪的方法,对网上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对于网上的欺诈行为,司法机构按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其次,美国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域名权保护法案》,规定域名与商标保护统一,不得冒用、非法注册或使用与他人域名十分相似的域名进行网上商业活动。在域名的管理上,将过去的政府负责注册登记改为由因特网域名定名公司(iCann)和网络解决方案公司(nSi)代表政府负责域名的注册登记,大大降低了域名的注册管理费。最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1996年底,克林顿亲自倡导成立美国政府电子商务工作组负责制定有关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措施,并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实施。1997年颁布《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并具体提出五项原则:(1)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2)政府应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3)政府必须参与,并致力于支持和创造一种可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4)政府必须认清因特网的特性;(5)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球和全国商务电子签名法案》,使在线合同或在线交易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进一步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三、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是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数字经济之所以在美国兴起和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特网演化处在官、产、学、公众各类主体组成的创新网络之中。正是这一网络机制促成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发展,带动整个美国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

美国数字经济是数字化技术在经济领域创新以及渗透的结果。创新包括了技术、制度和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单单市场需求的存在或者技术机会的存在都不能促成技术革新,单独看来,这两者都是技术发生革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他们同时成立的时候,技术革新才成为可能[4]。也就是说,脱离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单纯技术创新不会促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美国苹果电脑为例,就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苹果在pC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过去十年,苹果获得了1300项专利,相当于微软的一半,几乎相当于戴尔的1.5倍。但是,创新能力并没有使苹果公司置身于食物链的顶层。1981年,该公司营业利润率高达20%,而目前仅有0.4%,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目前,该公司在全球pC市场的份额仅有2%,无法与戴尔和iBm相匹敌。苹果公司充分说明业务模式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戴尔、亚马逊、eBay等公司都是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商品和服务模式,迎合更多的消费者[5]。因此,美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是由技术创新需求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相互推动。

事实上,传统的“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仅仅提供美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需求。美国科研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企业和大学单独或联合资助进行研发活动,促成了美国产生大量创新成果,并得以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因特网正是在这种政府、企业和大学创新体系中由国家投入基础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建设新的创新环境的过程中,机构和国家的界限被打破。相反,原来互不联系的三类机构,即公共(官)、私人(产)、学术(学)三方面逐步适应共同工作,相互交织作用,进一步在创新进程的各个阶段建立了相互联系,形成了“三线螺旋体”。

但是,“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忽略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还不能够完全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源泉。结合苹果电脑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产品、服务等业务方面的创新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而且这些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公众偏好的满足。公众的偏好需求驱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方向,引导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在进一步满足公众偏好的基础上,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在线购物、虚拟社区、数字学习、数字娱乐等都构成推动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动力。而且,当前美国的部分研究机构在统计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时,都对公众的上网比率、上网时间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兰德公司在加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中同样认识到设法让民众了解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民众通过什么方式来支持创新。这些都说明公众是推动美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公众与“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相互作用,形成“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技术创新、产品服务的业务创新,成为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四、风险资本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的“革新力量”

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企业与创业资本或风险资本的互动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谓风险资本是由职业金融家(即风险投资家)连同管理一道投资到年轻的、快速增长的、并且有潜力发展成经济重要贡献者的公司中的资本,风险资本是初创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6]。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一种增进和分享创新收益为目标的有效率的融资制度安排。风险资本投资的运行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投资面向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中的初创企业;二是风险资本还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企业创业;三是风险资本具有良好的退出机制。正是这三个特点使得风险资本能够通过独特的创新试错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把资本、技术和知识联系起来,赋予美国经济支持技术型初创公司发展的优越环境。20世纪90年代,风险资本投资在美国发展迅猛(见表1),相继培育出DeC(数字设备公司)、intel(英特尔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Compaq(康柏电脑公司)、apple(苹果电脑公司)等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公司为美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

进入新世纪,美国数字经济遭遇挫折,风险资本投资的绝对数额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但这并没有削弱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统计表明,2000—2003年期间曾经接受过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在就业创造和销售收益增长方面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仍然超过其他同行企业。在信息产业部门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见表2),比如2000—2003年期间,计算软件整体行业出现裁员8%,销售额仅增长5%,而风险资本投资企业却仍然创造了17%的就业机会,销售额高达31%。因此,风险资本投资正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

总之,无论是在美国经济繁荣或复苏阶段,风险资本都对美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中不可替代的“革新力量”。

参考文献:

[1][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

[2][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3]郭庆光.21世纪美国广播电视事业新构图——“1996年电信法”的意义与问题[J].国际新闻界,1996(6).

[4]Rosenberg,nathan.insidetheBlackBox[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231-232.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篇6

数字论坛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网络文化启蒙、倡导和推动的最重要群体。最近10年来,数字论坛在探索形成“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努力。

互联网中国思想,作为“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理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有自己的理论和经验材料”。

什么是互联网中国思想的问题意识?工具理性主义统治西方三百年,到了需要彻底检讨的时候,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是西方人自己严重质疑的东西。正如汪丁丁核心关注的:“当代中国人怎么样来调节已经非常西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他们深层情感方式之间的或许很尖锐的冲突?”

数字论坛成员在摸索中形成一种共识,要从中国现象的复杂性中,把握当代跨文明发展这一人类发展问题。他们意识到,要解决21世纪的中国问题(同时也是世界问题),仅仅在工业文明内部设置议题,抓不住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这个关键问题。人类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中形成的科学、人文两种文化对立,要在网络文明的高度上加以扬弃和整合。数字论坛成员把信息背后的“意义”,作为统一科学和人文的核心理念,提出意义互联网的思想。这反映了1840年以来,中国多次东西文化比较讨论中,得出的最新一个结论。

在互联网中国思想的理论方面,数字论坛成员近十年来从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思想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成果。

经济学的互联网中国思想,主要体现在科学、人文之间的“第三条道路”选择上。“第三条道路”将经济学的物的方面与心的方面结合起来,思考经济发展与道德重建的结合,努力将短期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长期内社会和谐发展内在结合起来。在心物一元的信息基础上,建立同质性(物质增长)与异质性(人的发展)相结合的网络经济。数字论坛成员分别从行为经济学、差异化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对异质性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成果。

政治学的互联网中国思想,创造性地把正当性置于议题的中心,提出适当社会的概念。适当社会,是指一个有节制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是无止境的索取,也并非醉心于不断积累财富,相反人们对自己的需求心中有数,当满足自己的所需之后,可以转而停下来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是一个充满感性和觉悟的社会,它是对过度物化的消费社会与丰裕社会的反拨,是资本主义祛魅之后的重新返魅,为强者与弱者的平等创造了条件。而实现这种适当社会,让整个社会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则是信息社会的所要达成的目标。

文化学的互联网中国思想,则强调体验认同的重要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心化的宏大叙事正面临解构。精神文化日益复归网民的直接认同。与文化相对的网民文化的草根化、狂欢化,代表着新的自我意识。全民参与新闻、全民参与娱乐、全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成为新的精神现象。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篇7

去年8月份我们在接到市政府办公室转来的(政发[]31号)文件和领导批示后,落实了一名同志专门做前期准备工作,于年9月初向市政府上报了关于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的请示报告。(市统发[]34号)。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批复。我们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市统发[]39号),另外及时向财政局上报了市本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所需经费的预算报告。经局领导多次与财政局联系,市财政局及时将县域经济考核经费列入市本级年财政预算计划。(财政预算5万元)。在做前期准备工作阶段,我们还深入县区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对考核资料搜集渠道进行了调研。与此同时,各县区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由于我市前期准备工作行动早,为全面开展考核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进入实战阶段

全省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的各项考核工作步入了紧锣密鼓的实战阶段,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领导重视,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考核工作。市政府对考核工作非常重视,于年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县域经济考核工作,市局局长到会对县域经济考核工作进行了汇报。为了保证我局上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关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所列各项议题都能顺利通过,会前,我们就县域经济考核工作的要求、步骤、方法等向主管市长进行了详细汇报,对上会研究的各项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汇报材料。从而引起了市政府领导对考核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决定1、成立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市长助理玉,市统计局长为副组长,计发委、经贸委、卫生、教育、科技、民政、公安、财政、人事、社保、城建、农业、林业、水利、外经、交通、广电、统计、乡企等20个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中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办公室主任由杨建林局长兼任。2、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我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的通知》(政发[]5号),对考核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范围、指标、时间按排,工作开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3、市政府决定召开一次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会议。由于市政府对考核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扎实有序的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周密部署,市政府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要取得圆满成功,必须取得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会议,是对考核工作的支持和重视,是搞好考核工作的关键,是落实县区政府和市直主管部门的责任,夯实考核基础工作的重要措施。市局要求大家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定要抓住全市县域经济考核工作会议的时机,让市政府领导把问题讲透,把要求讲明,把工作讲细,把责任夯实。为了开展会议,市局先后召开了多次局务会议对会议的筹备工作进行具体细致的部署,成立了材料组、会务组,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市局杨建林局长要求,这次会议的材料质量要高,会务组织要严密,各项工作要细致。按照局领导的要求,考核办几名同志分工协作,积极筹备会议材料,在筹备材料过程中,局领导和同志们一起加班加点,对每一份材料都认真进行推敲。由于会议材料的高质量和准备工作的周密细致,从而保证了市政府2月1日召开的全市县域经济考核工作会议的高质量。这次会议各县区分管统计工作的县区长;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和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各县区统计局长和市统计局、考核办、普查办的科级干部共60余人参加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文正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市政府市长助理李宝玉同志主持,市局杨局长代表市县域经济考核领导小组对全市县域经济考核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会议主题突出,任务明确,市政府领导重视,会议对全面完成全市县域经济考核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对会议的意义和重要性做了及时的报道,中日报也刊发了会议召开的消息和主要内容。从会后各县区反馈给市局的信息看,各县区都及时召开了县长办公室会议传达贯彻会议精神;没有成立机构的县区尽快成立了考核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夯实了工作责任。另外按照会议要求,各县区政府解决了考核工作中的困难,疏通了部门资料搜集渠道,落实了考核经费。据统计全市落实财政预算经费27万元,目前已落实到位11万元,从而保证了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明确分工,建立考核工作责任制。为了使县域经济考核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尽快制定了中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制定了分县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统计表,在考核工作中要求各县区上报的《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表中的数据必须与中市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表中的数据一致,相关部门的数据必须与上报给市政府主管部门的数据一致,涉及考核指标的数据必须与上报给市局年报数据一致。严防同一指标几套数据的问题出现。为了落实各项数据审核把关责任,市政府要求各县区政府、市直部门分管考核工作的领导,要对考核工作负总责,实行报表上报审签制,各县区统计局长是考核数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涉及部门的数据,由各部门及时提供分县区2003、两年的数字;部门领导必须对数字质量负责。为了把部门责任落到实处,县域经济考核领导小组成立后及时召开了第一次成员单位会议,要求各成员单位领导要把考核工作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考核工作不但要有领导亲自抓,还要落实一名工作人员具体从事考核工作,认真填写考核表,并于2月20日前上报市考核办。市考核办人员根据考核任务进行了具体分工,明确了工作职责。正是由于分工明确,建立了考核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上下,部门之间齐抓共管的好局面,保证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四)认真审核,严把数字质量关,考核表中的数据质量是县域经济考核工作关键,数据真实可靠,考核工作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考核出水平。市政府要求各县区、各部门、各级考核办要确保考核数据的真实性。市、县考核部门要根据考核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统一数据来源、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规范考核数据采集,汇总、审核上报办法。目前,按照市考核办的要求,各县区、各部门已将县域经济考核报表上报市考核办。市考核办正在认真进行审核。在审核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方法:一是涉及统计部门的数字将各县区上报的县域经济考核表中的数字与统计局2003年年鉴资料进行核对。年数字与各县区目标责任考核表中的数字进行核对。二是涉及各部门的数字,各县区上报县域经济考核表中的数字与市考核办搜集各部门的数字进行审核。三是对考核表中出现的红色数字认真进行审查,弄清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对审核出的问题,工作人员进行了认真记录。针对存在的问题,市考核办将于25日、28日分两批召集各县区考核工作人员集中进行讲解,按照市考核办会议要求各县区考核工作人员立即进行复查核实,并将核查情况电话报告市考核办。市考核办认为考核表没有问题后,各县区方可填写正式报表,由县区长签字后上报市考核办。在整个考核工作过程中,审核是重要环节。市县考核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恪守职业道德,说实话、报实数、确保数出有据、真实可信,严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数据质量关。

三、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篇8

【关键词】领导干部;政绩提升;政绩评价;政绩观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G【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一、政绩即从政成绩

所谓政绩,就是从政的成绩。对领导干部来讲,就是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是组织和群众评价、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是领导能力的整体展示,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我党对领导干部政绩观提出的要求,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无论从党的性质、宗旨的要求来说,还是从自己肩负的使命、责任来说,都必须有所作为,做出成绩、创造政绩。政绩正确与否,不仅影响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同志的这一要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以来,广大领导干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受到了广大人民有爱戴和拥护,但不可否认,也有些领导干部为了树立自己的所谓“政绩”,哗众取宠,讨好上级,捞取政治资本。不惜牺牲人民群众利益。这样的“政绩”,这种弄虚作假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群众毫无益处,而且最终也会毁了自己。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推进,政绩在干部升迁去留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如何衡量政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必要。

二、影响领导干部提升政绩的重要因素

领导干部政绩观衡量存在的误区。长期以来,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将经济指标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导致了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认识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政绩”片面地理解为一些经济数据和经济指标。因此,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领导干部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人民群众的反对,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愿,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在现实中领导干部政绩衡量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数据。“为官一任,造富一方”,首先就应该把经济搞上去。在一个很长时间里,经济增长(GDp)成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最主要的标准,对一任领导干部有着强烈的导向性,从积极意义上讲,使领导干部专注经济的发展;从消极意义上讲,竭力追求这些指标,就会产生了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与人们主观意愿的冲突,经济发展有了积累和新任务的过程,但一任领导有任期,短期要取得政绩不免出现政绩急躁症,主要表现有: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显绩、轻潜绩,甚至搞形象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高兴”的官本意识融入政绩观中。“政绩工程”是长官意识的产物,是自上而下“压”出来的劣产品,“逼”出来的畸形儿。上级好大喜功,下级惟命是从;上级脱离实际,下级掩盖实情:上面以高指标压之,下面以“假、大、空”应之。如此恶循环,陷入一级骗一级的怪圈。因此,有些领导干部在经济指标的驱使下,为了获得政绩,在数字上做文章、渗水分,所谓“官造数字、数字出官”就是其典型写照。

重政绩轻实绩,考核缺乏原则性。“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艄工一道河”,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乱集资、乱摊派、乱举债,盲目上工程,上项目,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寅吃卯粮,亏空很大,出现“卖完资源又卖地”、“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的现象。有的为了眼前的发展和短期的高速度,不惜牺牲长远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搞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超量挥霍资源,竭泽而鱼。政绩考核缺乏原则性和科学性,往往是上级领导一张口,就把某项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干部考核标准没有解决以谁为本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的大部分中心工作,都是围绕着领导人的注意力在转,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政绩漂浮和私有化。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政绩有“显绩”和“潜绩”之分,既有露出水面的耀眼部分,也有潜在水下的基础部分。失去基础的支撑,所谓政绩,就是漂浮不定的,甚至为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有些领导干部问题就出在这里,工作不踏实,不深入,只重视浮在表面的外观性成果。忽视基础性工作。有人十分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显著成绩,却不重视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急功近利,杀鸡取卵,为了自己怀时的“政绩”,不惜牺牲大局的长远利益。有些领导干部把政绩视为个人财富,视为个人利益的最大追求和最后归宿。

三、建立和完善政绩衡量体系提升政绩

科学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就是要完善政绩考核。考核是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选拔作用和管理监督工作的基础。用什么样的指标考核政绩,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政绩,干部就会相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政绩。干部政绩考核要建立在人民群众基础上,“群众心中有杆秤”,我们的任何决策,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领导干部有没有政绩,政绩大小,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要把创造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政绩的根本尺度。

发扬民主,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对干部政绩最权威最准确的评价,应当是社会公论。邓小平同志说过:“我诚恳地希望,在选人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绩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从根本上讲,是由相关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政绩衡量、干部升迁还是上级说了算,群众没有发言权、社会公论不具权威性,那就必然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在观念上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高兴”,形成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恶习。因此,领导干部政绩观念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的导向。衡量干部政绩,要充分发挥民主,让社会公论而不是长官意识成为衡量政绩的权威依据。

注重实绩、创造政绩、造福于民。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干部创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造福于民,说到底,就是通过政绩实践代表人民利益的要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领导干部是否坚持这样的标准,是否做到这一点,群众感受最直接、最深切,当然更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在衡量干部政绩时,要在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基础上,注重实绩考核。要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反映、少一些神秘色彩,真正使人民群众融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衡量体系中去。

完善考评制度,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在整个指导体系设置上,在反映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必须把经济指标放在整个指标体系和突出位置。但是,发展应该是全面的,仅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考核指标也必须是全面的。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有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要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衡量经济情况不能不看GDp,它反映经济活动总规模,是重要的综合经济指标,但仅仅看GDp又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看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唯数字,坚决防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数字是反映政绩的重要形式,考核干部政绩,不能不看数字,但数字不能代表一切,很多情况是无法用数字反映的,不能仅仅依靠数字看待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既要有确定性,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调整。同时,最重要的是关注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都发展了。

总而言之,干部政绩的考核就是主要看干部是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挥棒。是不是以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出发点。是否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否以发展是第一要务,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否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是不是以人为本,把人民最切身、最紧迫、最现实的利益解决好,是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发展上,放在民生上,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这才是干部政绩应有的考核标准。

四、树立正确政绩观提升政绩

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观。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问题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要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党要巩固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充分显示优越性,中华民族要振兴,一切都离不开发展这个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临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坚定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咬定发展不放松。作为领导干部“第一责任”,就是谋划“第一要务”,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加快发展上。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领导干部创政绩,就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来展开,既要抓在短期能见成效的工程,又要抓能为经济发展积蓄力量的基础工作,既抓看得见,能直接产生业绩的项目,又要一时难以显现,但能为经济长远发展积蓄后劲的工作;既要抓体制改革,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求真务实作风观。领导的价值取向在于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求真务实作风,就是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狠抓落实;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义务。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当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领导干部的终身追求,为人民创政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为人民创政绩,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能否长期执政,关键在于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关键在于能否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以史为镜,可以鉴今。前苏联、东欧共产党丧失政权,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失掉民心却是共同的,根本的。“”剧变的深刻教训获救我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求真务实作风,以有成效的工作创造出群众满意的政绩,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篇9

调动数据语言,展示“分析”含量

例1:

有研究表明,跨国公司、企业总部的进驻,是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的进驻数量。城市发展新区在北京打造世界城市过程中,擦亮环境名片,营建“总部新居”,应该是首当其选的作为。请您参看如下数据:

上面两组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总部,目前还没有进驻到城市发展新区。未来数年,总部、“大户”拥有数量,将是观测城市发展新区作为的重要参照,总部、“大户”数量越多,证明该区域的发展环境越优,产业层级越高、经济质量越好。我们依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法人单位记录和2009年GDp总量数据,试作如下观察(数据表格略)。

上表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大型企业、总部数量多,经济总量必然就多。当然,总部、“大户”的数量仅是一个直观的参照值,同为“大型企业”,但规模程度不同,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必然不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时,昌平尽管拥有“总部”属性标识的企业92家,但达到“大户”规模的却不多:大型企业仅一家占1%;中型企业16家,占17%。

欲营建“总部新居”,就要擦亮环境名片,也就是“美化”投资环境,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优化基础设施(略)。

提高服务质量(略)。

发展“配套”行业(略)。

例2:

要充分利用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宣传旅游资源和发展优势,结合区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温泉节、苹果节等,促进招商引资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消费品市场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本地区长期以来呈现低价位、低成本的竞争模式。随着全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住宿餐饮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这需要企业必须加快住宿餐饮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要围绕企业品牌做大做强,发展连锁经营;要充分发展特色餐饮,做精做优,培育特色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挖掘不同的消费热点,实现差异化经营。

技法提示:引证量化统计图像,数据支撑建议观点。从“技法”的角度把握,在组织“建议”文字的时候,既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措施具体、指向精准,还要有理有据、根牢基实。欲做到这一点,就要如前边所叙,把“说理寓于建议当中”,而量化的分析语言和直观的数据图像,则是最好的“建议”依据。

例1的分析主题是“北京打造世界城市,昌平应该有何作为”。建议指向是:擦亮环境名片,营建“总部新居”。在这部分建议文字中,作者引证了“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总部在北京区县的落户数据、城市发展新区范围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法人单位记录和2009年GDp总量数据,作为“大型企业、总部数量多,经济总量必然就多”的说理依据,和擦亮环境名片,营建“总部新居”的建议支撑。使“建议”有理可信、有据可依。

例2的建议指向为扩大商业销售成果,第一部分提出要挖掘本地资源、依托相关活动。第二部分提出要改变低价位、低成本的竞争模式,挖掘消费热点。说理思路较明确,但没有数据分析来支撑建议观点,就显得立论根基不实了。如:本地资源和相关活动可提供多少“卖点”?若开发得当可收获多少销售成果?有什么数据证明本地“长期以来呈现低价位、低成本的竞争模式”?“不同的消费群体”分组数据是多少?“不同的消费热点”如何用数据描述?

设问细节内容,浸透思考含量

例3:

商务花园城市,目标非常清晰;七项支撑工程,措施非常明确。只要全区上下抓住重点把握节奏,打造商务花园城市的工程一定会有序推进。如何加快打造速度?本文试提如下浅见:

1.提高规划精度,统筹“花园”布局

商务花园群落,是形成商务花园城市的刚性标志。若加快打造速度,就需提高规划精度,统筹花园布局。在昌平辖区范围,可以形成花园群落的面积有多少?在哪个地域确定什么形态的花园群落?具体的地域标识(范围)、发展领域、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绿化方案、土地利用、招商进度、建设节奏等均应有一个图像清晰、落点准确、节奏鲜明、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任何一个责任部门和操作主体,均可在各个花园群落的规划方案上,找到自己的工作位置,看到自己的“工程项目”,从而提高实施质量,加快实施进度。

2.细化相关措施,明确实施步骤

打造商务花园城市,是一个系统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越是这样一个目标特征,越需要细化相关措施,明确实施步骤。以“七项支撑工程”为例,每一项工程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任务标准是什么?任务时段有多长?责任头绪有多少?哪个部门来承担?具体措施是什么?不同时段的进度标准是什么?唯如此,才能使目标实施头绪明确,责任线条清晰、实施节奏鲜明。试举两例(略)。

3.加大研究力度,讲求工作实效

商务花园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目标,是一个发展的体系,若加快打造速度,就必须概念清晰、形态具体,量值准确,“抓手”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商务花园城市的核心要素和相关领域,还须加大研究力度,力避重概念表述,轻操作环节的现象,使任何一个目标环节都有实实在在的落脚点。试举一例:

构筑首都人才新高地

人才的范围如何界定?人才的标准如何量化?高端人才的特征和标识怎样明确?人才的底数如何采集?人才的分布如何摸清?高端人才达到什么数量可称之为形成了“高地”?只有上述信息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才有可能实施引进、培养人才的相关措施。

除上例之外,“打造‘金十字’高科技产业走廊”、“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营造高尚城市文化”等均须加大研究力度,力求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打造商务花园城市的决策成果和建设成果。

技法提示:深剖细问相关细节,“建议”显示思考含量。“建议”贵在具体、贵在操作、贵在针对。在筹划“对策建议”思路、组织“对策建议”语言的时候,一定要体现深思细虑的思考含量,思考得越深越细,“建议”越具操作效果和参考价值。有的时候,针对建议细节设计问句,是体现思考含量的最好载体。请您注意,设问不是拼凑文字,更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建议”的另外一种形式,设问虽不是答案,但却是“建议”的具体落点。

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篇10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产业;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31-02

自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传入我国,经历了不到三十年的发展时间,却在根本上改变了人民日常生活。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铺天盖地的新媒体、自媒体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不但给当前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而且也逼迫着新媒体自身要不断发展、不断进化,以迎合市场不断发展的客户需求。笔者通过自身从业经验及理解,根据当前数字经济时代条件下新媒体的发展现状、赢利模式,对如何通过与传统模式进行强强联合寻求共同的出路等进行解析,并就当前新媒体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泛滥,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快速发展,我国“跑步”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其信息数量多、传播渠道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也开始逐u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媒体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了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兴趣需求,各种微博、公众号、营销号甚至网络自媒体都充斥着整个行业。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上来看,新媒体确实正在以令人惊讶的成长速度在前进,但是当前新媒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其中,同质化现象严重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尽管新媒体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中比比皆是,但是我们将同个类型的新媒体放在一起横向对比就会发现,由于新媒体的发展过于迅速,缺乏本质创新,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甚至很多人都会感觉同一个新闻在不同的媒体中看到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也就是说,媒体变多了,内容却增加得很少,这是当前同质化严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这也是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媒体的本质认识不清晰,盲目扩张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二)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盈利模式尚不成熟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由于一些新媒体仅仅依靠概念就进行融资发展,没有做好长远的发展规划,更是缺乏监督管理机制的约束,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价值以及知名度,往往会选择一些较为低俗但是能够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作为其营销的策略,其中甚至还包含着一些色情以及暴力、不道德的成分。类似事件的发生除了缺乏合理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以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的缺失,这些新媒体为了自身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没有考虑社会综合影响就进行低俗信息传播,对于社会大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另外,由于一些新媒体的主要目标是青少年,而这些不良的视频、图片以及文字信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的健康发育,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

(三)媒体技术应用水平低,成熟度较差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新媒体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也较短,特别是在一些发展理念上与当前社会具体需要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新媒体的发展在技术成熟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新媒体大部分都分布于传统互联网上,而互联网的发展就限制了新媒体的发展。尽管我国的互联网覆盖面积越来越大,但是依然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媒体发展速度,所以这样资源与媒体发展不匹配的技术性问题还尽快解决。

二、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及相应对策

(一)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发展面临困境的外部原因及相应对策

数字经济时代条件下,我国新媒体的发展主要面临着内部困境以及外部困境,其中,外部困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各种新媒体面临同台竞技的场面,增加了我国新媒体建设的压力,再加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对不稳定的状态,这也会制约我国新媒体在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发展。

其二,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工信部、广电总局以及文化部门等共同对新媒体的发展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目的是为了控制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对于社会阴暗面的宣扬与影响。但是,由于控制过程中存在一些矛盾,而新媒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又不得不破坏这些矛盾,从而造成新媒体进入了发展的两难境地。

(二)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发展面临困境的内部原因及相应对策

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发展面临困境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其一,宽带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影响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网络,所以离开网络的建设水平就谈不上新媒体建设水平。

其二,消费习惯问题。由于中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低成本获取媒体资讯的习惯,所以如何转变国民的消费习惯,提高新媒体收入也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

其三,商业模式问题。尽管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数量上发展速度都十分惊人,但是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只有很少的新媒体能够顺利实现商业模式的正常运转,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全球的新媒体都是以竞争为导向而缺乏合作,这也是当前新媒体内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其四,内容问题。无论作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媒体的实际内容。然而当前许多新媒体为了自身发展,只会使用简单低俗的内容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却缺乏原创性以及丰富性,这样的商业模式是不会走太远的。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的新媒体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条件下发展规模很大、速度很快,但是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为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通过我们的新媒体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创新意识,转变商业模式,从而创造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

参考文献:

[1]刘秀玲.数字经济时代新媒体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传承,2013,(11):109-111.

[2]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